寫學習心得可以幫助我們加深對所學內容的理解和記憶,并在實踐中加以應用。小編整理了一些學習心得,希望能夠給大家提供一些參考和借鑒。
中國航天日科學大講堂直播學習心得(通用14篇)篇一
楊利偉于1965年6月21日出生在遼寧省綏中縣綏中鎮。爸爸楊德元、媽媽魏桂蘭同在鎮里一家中學當教師。每年寒暑假,爸爸有意識地帶小利偉去爬山、到六股河去游泳。秋天,帶楊利偉去大山里爬樹采摘果實。從此,小利偉竟對探險及運動有了興趣,常常同伙伴跋山涉水野游,登狐仙洞山探訪狐洞、尋訪古寺遺址,尋覓傳說中的“鏈鎖地井”。看完《閃閃的紅星》、《小兵張嘎》等戰爭故事片后,楊利偉央求爸爸幫助同班的小伙伴趕制了紅纓槍,毛遂自薦當上了兒童團長。而看了《鐵道游擊隊》后,楊利偉便夢想做火車司機。
綏中靠近渤海灣。大海養育了楊利偉。兒時,面對藍色的大海,楊利偉有一個夢想,希望有一天,能像海鷗那樣,向著藍天飛去。正是這樣一次思想上的轉變,卻沒想到后來使楊利偉成為中國太空第一人。
1983年,楊利偉考進了空軍第八飛行學院。四年的刻苦學習和訓練,楊利偉終于成了空軍一名優秀的殲擊機飛行員。兒時的夢想成了現實。
1996年的初夏,楊利偉接到通知,參加航天員初選體檢。
楊利偉沒有想到,兒時的飛翔藍天夢想,會飛得那樣遙遠,飛向了遙遠的太空。
楊利偉為這個夢想而激動。楊利偉說:“航天員是個非常神圣的職業,自己特別希望能走進這支隊伍。”
初檢通過了,楊利偉又被安排到北京空軍總醫院參加臨床體檢。“我當時心里特別高興,提前三天就去了。護士還和我開玩笑說:‘你也太積極了吧!’”楊利偉回憶說:“我當時太想加入這個隊伍了!”
然而,加入這個隊伍并不是容易的。航天員的選拔近乎“苛刻”,要“過五關斬六將”:在離心機上飛速旋轉,測試受試者胸背向、頭盆向的各種超重耐力;在低壓試驗艙測試受試者上升到5000米、1萬米高空時的耐低氧能力;在旋轉座椅和秋千上檢查受試者前庭功能;進行下體負壓等各種耐力測試。幾個月下來,886名初選入圍者已所剩無幾。1998年1月,楊利偉和其楊利偉13位空軍優秀飛行員一起,成為中國第一代航天員。
楊利偉于2003年10月15日執行中國首次載人航天任務。從來沒有一次飛行,像楊利偉那樣,振奮著億萬人的心。
飛船總設計師高度評價楊利偉的太空飛行:“不是一般的成功,而是非常成功;不是一般的完美,而是特別完美。”國外媒體和航天員同行也一致認為,這是一次完美的飛行。楊利偉在太空飛行中的杰出表現,讓世界再次對中國及中國的航天英雄刮目相看。
《天地九重》是楊利偉親自寫作出版的書。楊利偉以坦率而真摯的方式,講述了自己的成長,回顧了一個小城少年如何成為軍人、成為一名優秀的戰斗機飛行員,如何通過艱難的、接近完美的訓練,終于成就了自己見證和創造奇跡的人生。
中國航天日科學大講堂直播學習心得(通用14篇)篇二
2022年4月16日9時56分,在太空遨游半年的神舟十三號飛船在東風著陸場平安降落,太空“出差”的3名航天員翟志剛、王亞平、葉光富安全順利出倉,重回地球的懷抱。
當我看到摘星星的媽媽回來了!鏡頭前甜美微笑、開心揮手的王亞平,笑著送給紅裙相迎的女兒“星星”,我的內心激動不已,這是對女兒的承諾,更是對祖國人民的承諾。
通過觀看神舟十三號返回地球直播,我體會到,中國的航天事業從艱難起步到艱辛跋涉再到取得輝煌業績,在浩瀚太空中留下中國身影,為人類科學事業貢獻中國力量,在人類航天史上留下中國精神。作為祖國的“花朵”,我們要努力學好科學知識,并善于運用科學知識,將偉大的航天精神轉化為我們學習的內驅力,握好祖國科學發展的接力棒,承擔我們的使命,為祖國的發展和人類的進步做出自己的貢獻。
科技興國,航天筑夢,力學小學此次組織觀看神舟十三號返航直播活動,不僅在小米粒心中播撒下了太空夢想的種子,也點燃了科技夢,愿祖國生生不息,偉大富強。
中國航天日科學大講堂直播學習心得(通用14篇)篇三
俗話說,最真誠的慷慨就是欣賞。我最欣賞的人是楊利偉,楊利偉給我們中國人造出了奇紀。
2003年10月15日,這天是我們中國人最自豪的日子,一個偉大的時刻將寫進中國人的史冊,神舟五號火箭高高挺立在我們中國人的心中。
凌晨4時,人們冒著嚴寒,來看即將讓我們中國人出人頭地的英雄是誰,人們歡喜若狂的歡呼著這位英雄,身穿太空服的楊利偉正前往發射場地,楊利偉從容鎮定,一點也不緊張,他馬上就要把我們十三億人的夢想點然了,成千上萬的人在住視著楊利偉。
楊利偉瞪上了火箭,最后的到記時,10,9,8,7,6,5,4,3,2,1。火箭發射的聲音斯破了大霧的凌靜,全中國人歡呼著這一偉大的時刻。
2003年10月16日,楊利偉在太空傲游了21時,回來了。
我感動的楊利偉。
中國航天日科學大講堂直播學習心得(通用14篇)篇四
6月17日9時22分,搭載著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的長征二號f遙十二運載火箭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圓滿發射升空,標志著中國空間站即將迎來首批宇航員入住。從“兩彈一星”騰空的蘑菇云,到“嫦娥奔月”帶回的月球特產,再到“天問一號”留下的中國腳印……中國航天事業“夢圓九天”的偉大實踐鑄就了“敢于戰勝一切艱難險阻,勇于攀登航天科技高峰”的航天精神,給人以深思和啟迪。當前,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集結號”已經吹響,廣大年輕干部要以航天精神為指引,爭當鄉村振興“急先鋒”,接力奮斗,砥礪前行,讓航天精神在鄉村大地結出香甜“碩果”。
家國情懷是航天精神的根與魂。從“東方紅一號”問世到“北斗”造訪蒼穹,從“嫦娥”奔月到“天問”探火……以錢學森為代表的老一輩科學家以國為重、家為輕,以科學為重、名利為輕,毅然放棄國外優越物質條件,投身于當時一窮二白的中國航天事業,用青春、智慧甚至生命不斷實現航天事業從“跟跑”“并肩”到“領跑”的突破,在浩瀚星空中點亮一條條“中國軌跡”。廣大駐村干部要厚植家國情懷,自覺把自己的人生理想融入到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夢想中,在鄉村振興的偉大實踐中,主動撲下身、沉下心、扎下根,讓青春在鄉村振興一線閃耀。
惟其艱難,方顯勇毅;惟其磨礪,始得玉成。九天攬月、漫步星際、遨游太空……一件件“國之重器”的背后是戈壁荒原上的默默堅守、是深山峽谷里的風餐露宿,它們無一不閃耀著老一輩科研工作者艱苦奮斗、永不言棄的偉大精神。基層一線環境艱苦、工作辛苦繁雜,駐村干部要做好吃得了苦、扛得住壓的思想準備,涵養“千磨萬擊還堅勁”的奮斗精神,拿出“逢山開路、遇水架橋”的干勁去攻堅克難,始終保持一往無前的奮斗姿態和永不懈怠的精神狀態,在基層一線辛勤耕耘,把村真正駐進群眾“心坎”。
星空浩瀚無比,探索永無止境。從神話故事里“嫦娥奔月”到文人騷客筆下的“羽化而登仙”,從“兩彈一星”騰空的蘑菇云到“嫦娥五號”帶回的月球特產……古往今來,中國人對太空的探索從未停止。在“夢圓九天”的逐夢路上,創新是化解危機、孕育新機的制勝法寶。“上面千條線,下面一根針”,鄉村振興一線事務繁雜、千頭萬緒,駐村干部一方面是要深刻領會黨中央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文件精神,把政策學深吃透,為探索新思路、新方法打下堅實的理論基礎。另一方面要敢于打破傳統固定思維模式,善于結合鄉情民意,堅持常創常新、敢闖敢試,在探索新辦法中帶領鄉親群眾開創致富增收新局面,實現基層治理新突破。
中國航天日科學大講堂直播學習心得(通用14篇)篇五
“偉大事業都成于實干。”我們國家的航天事業正是如此,沒有一代代航天人的艱苦奮斗,沒有他們對各種難關的探索與攻克,沒有他們對航天事業的堅持不懈、不離不棄,怎么會有如今中國航天事業如此蓬勃的發展,我們又怎么會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
他們特別能戰斗,要知道載人航天事業是一項極具挑戰的任務,需要綜合考慮的因素太多太多,而且需要經過多次的試驗,才能得出可靠的結果。航天員更是要經過高強度的訓練才能夠更好地走入“戰場“。他們特別能吃苦,早期的中國異常落后,只能依靠自己,環境也極其惡劣。但是他們并沒有被這些苦難給嚇倒,始終迎難而上。他們特別能攻關,要知道我們的航天之路是一條建立在完全獨立自主基礎上的中國特色的自主創新道路。他們特別能奉獻,多少航天人兢兢業業,默默無聞地為了中國的航天事業付出了自己的一生,多少航天人即使知道這是一項危險的任務卻還是毅然決然地爭先踏入太空。
中國航天日科學大講堂直播學習心得(通用14篇)篇六
“5,4,3,2,1,點火……”2021年6月17日9點22分,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長征二號f遙十二運載火箭騰空而起,托舉著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飛向太空。點火、對接、著陸……三位航天員聶海勝、劉伯明和湯洪波承擔飛行任務,將在太空中度過三個月時間。此前中國航天員在太空中生活的最長記錄是33天。
神舟十二號飛船飛向的目標,正是在約距離地球390公里的低地球軌道運行的“天和”核心艙和“天舟二號”的組合體。“天和”核心艙是中國正在建設中的第一個空間站“天宮號”的核心艙體,于2021年4月29日發射升空。“天舟二號”則是在一個月后發射的無人貨運飛船,用于向核心艙提供補給。神舟十二號入軌后,將對接“天和”核心艙的前向端口,航天員們也將由此進入核心艙駐留。。
當前,我們正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開啟了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機遇與挑戰并存,困難與希望同在。一方面,青年干部必須要接好革命事業的“接力棒”,在黨的奮斗史中提煉經驗、啟迪智慧、砥礪奮進,要學做老黃牛,發揚不在乎得失的奉獻精神、兢兢業業的責任心,擔起新時代開創的重任。另一方面,要以“正青春”的奮斗姿態和精神狀態,努力學習,增長本領,積極作為,答好青春“擔當之卷”,在民族復興這場“接力賽”中,跑出屬于青年一代的好成績。廣大科研工作者,應進一步弘揚航天精神,永攀科技高峰,走好新時代的長征路。
發揚“原得此生長報國”的愛國精神。在我國航天事業發展初期,許多功成名就、才華橫溢的科學家放棄國外優厚的條件,義無反顧地回到祖國。許多研制工作者甘當無名英雄,隱姓埋名,默默奉獻,有的甚至獻出了寶貴的生命。他們用熱血和生命譜寫了一部為祖國、為人民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動人詩篇。新時代的科研人才要向老一輩科學家學習,堅定科技創新、服務國家的思想,將對事業的追求融入國家的需要,繼承前人愛國奉獻的傳統,以國家和民族需要為研究導向,在科學報國、科技強國的道路上,實現個人、事業、國家的完美融合。
發揚“千磨萬擊還堅勁”的奮斗精神。在茫茫無際的戈壁荒原,在人煙稀少的深山峽谷,風餐露宿,不辭辛勞,老一輩科研工作者們克服了各種難以想象的艱難險阻。他們運用有限的科研和試驗手段,依靠科學,頑強拼搏,發奮圖強,銳意創新,突破了一個個技術難關,取得了“兩彈一星”事業的偉大勝利。身處這個時代,我們無疑是幸運的,不論是生活環境還是科研條件,都遠比老一輩科學家不知要好多少。當代科研工作者以老一輩科學家為榜樣,大力弘揚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精神,在各自的領域腳踏實地、埋頭苦干,創造出新的成績。
發揚“眾人拾柴火焰高”的團結精神。在研制“兩彈一星”的不凡歷程中,來自全國各地區、各部門成千上萬的科學技術人員、工程技術人員、后勤保障人員團結協作、群策群力,匯成了向現代科技高峰進軍的浩浩蕩蕩的隊伍。他們用自己的輝煌業績,為中華民族文明創造史增添了光彩奪目的一頁。科學研究是一項復雜、艱巨的群體勞動,在科研活動中人與人之間的相互作用直接影響著科研協作和科研計劃的完成。廣大科研工作者要牢固樹立大局意識、協作意識、服務意識,盯緊共同的目標,在充分發揮各自特長的同時,做好相互配合。
中國航天日科學大講堂直播學習心得(通用14篇)篇七
我愛祖國的航天事業也許是父母給予我一個特殊的“符號”—陶嫦娥,所以從小的我就是一個充滿幻想的女孩,我幻想將來有一天我能像嫦娥一樣飛上天空,能在浩瀚的蒼穹和無垠的宇宙中有一個舒適而溫暖的家。小時候,我總纏著媽媽給我講我們中國航天事業的發展,媽媽告訴我,我國航天事業起步于20世紀60年代,1970年4月24日,寂寞而遼闊的茫茫太空中,第一次響起了中國人的聲音,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五個能夠發射衛星的國家從此開始了中國的航天事業。2003年10月15日,我在電視的屏幕上看到了“神舟五號”載人航天飛船發射成功,10月16日6時23分,飛船在環繞地球14圈后成功返回祖國大地。這是我國首次載人航天飛行的成功,向全世界莊嚴宣告:中國已經成為第三個獨立掌握載人航天技術的國家。
2005年10月12日,這又是一個令人驚心動魄的時刻,中國第二艘搭載太空人的飛船“神舟六號”再次將兩名中國宇航員費俊龍和聶海勝送入太空。在經過115小時32分鐘的太空飛行后,飛船返回艙于17日凌晨4時順利著陸,這又是一個具有里程碑意義的重大勝利。看了《我的祖國》這本書,讓我知道了許多關于航天的感人事跡。第一個令我熱淚盈眶的故事是萬戶飛天的故事,中國明代的官員萬戶,是世界歷史上第一個試驗乘火箭上天的人。他用兩排47支的火箭捆綁在椅子下面,自己坐在椅子上,手拿兩只大風箏,然后叫人點火發射,巨大的反沖力將他送上高空,但是天有不測風云,隨著一聲巨響,第二節火箭筒在空中發生了爆炸,頃刻間,他變成了一團火球,墜落在地。萬戶犧牲了,萬戶為光榮的航天事業做出了偉大的奉獻,他那勇于探索和不怕困難的精神使我不得不為他所折服,在人們的心中,會永遠記住萬戶這個響亮的名字,國際天文學聯合會將月球上的一座環形山命為“萬戶山”,而在我的心中,萬戶已成為了在我面對困難和挫折的一種鼓勵,一種堅持,更是一種激勵我進步的理想。
第二個是在載人航天工程的研制、建設中,廣大科技人員、工人、解放軍官兵做出的貢獻:有的人為了工作的及時、方便,將鋪蓋搬到了工廠車間;有的人積老成疾,幾次住進了醫院;有的年輕人雖風華正茂卻華發早生;有的人甚至為此付出了全部心血與生命,未能等到成功的那一天便猝然長逝。這些都體現了中國航天人的團結合作,默默奉獻,勇于探索,鍥而不舍的科學精神。所以我要從小培養與同學團結合作,遇到困難要有勇于探索,鍥而不舍的精神,有一顆愛國之心,我相信我一定能的。我愛祖國的航天事業!
中國航天日科學大講堂直播學習心得(通用14篇)篇八
北京時間4月16日0時44分,神舟十三號載人飛船與空間站天和核心艙分離,神舟十三號航天員乘組在空間站組合體工作生活了183天,準備下班回家。
在今天的上午,神舟十三號和三名飛行員返回地球,飛行器也成功安全地降落。在出艙前的鏡頭,航天之父“楊利偉”向我們講解著知識,我們看見一只駱駝路過,有的彈幕便靈機一動,想象著“駱駝”便預示著“落妥”,能夠降落得平平安安。透過鏡頭,我們觀察到三位飛行員的精神狀態都很良好。甚至讓我們認為走幾步都沒問題。所有的細節都被工作人員考慮得十分周全:出艙時的座椅設計是否能讓久未接觸重力飛行員感到舒適;伙食是否適合口味,有營養;出艙后的溫度飛行員能否適應......同時,直播間的彈幕打滿了“歡迎回家”“辛苦了”“致敬”“英雄凱旋”......大家都為此感到自豪。在飛船返回過程中,我心中有一種莫名的踏實,這可能就是因為背后是一個強大的祖國吧!
“逐夢星辰大海闊,歸來祖國山川美。在觀看完“神舟”十三號著陸直播后,我激動的心情難以平復,心中反復想著這兩句話。宇航員英雄們不負祖國期望,出艙后雖仍在適應著地球的重力,但接受采訪的言語間卻不離祖國,眼中滿是自豪。問鼎蒼穹的3名航天員,堅定了我心中在平凡的崗位上無私奉獻的初心。
星空浩瀚無比,探索永無止境。建造空間站,是中國航天事業的重要里程碑,將為人類和平利用太空作出開拓性貢獻。努力攀登,矢志奮斗,航天員漫步太空的身影將更加自信從容,中國人將更好地探索、擁抱這深邃宇宙。
中國航天日科學大講堂直播學習心得(通用14篇)篇九
載人航天事業,是黨和國家高度重視、長期關注的一項偉大工程。曾經,航天大國的俱樂部里,沒有中國的席位。新中國成立之初,國家一窮二白,我們黨以長遠眼光和非凡膽略,毅然決定研制“兩彈一星”。黨的_全會后,我們黨就明確把發展載人航天事業納入“863”高技術發展計劃。1992年,我們黨進一步作出實施載人航天工程的重大戰略決策,并科學確定了“三步走”的發展目標。2010年,我們黨又適時作出空間站建設的重大決策,提出在2020年前后建成具有中國特色、能夠充分發揮效益的空間站。新時代,我們黨更是滿懷信心地把“建設航天強國”寫入黨的十九大報告。
中國實施載人航天工程28年來,我國的載人航天事業從無到有,從弱到強,以令人驚嘆的速度,一路追趕、并跑、超越:從無人飛行到載人飛行,從一人一天到多人多天,從艙內實驗到出艙活動,從單船飛行到組合體穩定運行,我們跨越了發達國家半個世紀的發展歷程,先后把11名航天員14人次送入太空,成功率100%,創造了發射“0失誤”和回收“10環打靶”的優異成績。如今,我國是世界上第五個獨立研制和發射衛星、第三個把人類送上太空的國家,也是一個已經全面邁入“空間站時代”的國家。
十年磨一劍,奮斗鑄輝煌。中國航天人在攀登科技高峰的征程中,以特有的崇高境界、頑強意志和杰出智慧,把熱愛祖國、為國爭光的堅定信念,勇于登攀、敢于超越的進取意識,科學求實、嚴肅認真的工作作風,同舟共濟、團結協作的大局觀念,淡泊名利、默默奉獻的崇高品質寫入了浩瀚太空,并凝結成“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斗、特別能攻關、特別能奉獻”這“四個特別”的寶貴精神財富。
中國航天日科學大講堂直播學習心得(通用14篇)篇十
隨著四月中旬的到來,大家最為關心的神舟十三號載人飛船即將啟程返回地球。目前,神十三的航天員翟志剛、王亞平和葉光富已經在中國空間站上駐留了將近半年的時間,他們即將完成任務,準備返回地球。
在返回之前,三位航天員先要收拾好空間站內的物品,一些物品整理歸位,還有一些物品要帶到神舟十三號載人飛船上。不過,帶到飛船上的物品并不是都要帶回地球,其中一些沒用的物品將會隨著軌道艙再入大氣層燒毀,航天員則是乘坐返回艙回到地球上。
在神舟十三號返回之后,空間站將會有一段時間處于無人駐留的狀態。先前的研究表明,空間內部的環境適合微生物進行大量繁殖。因此,在離開之前,神十三的航天員要對空間站內部進行全面打掃和清潔。此外,航天員還將會把空間站設置成無人飛行模式。
在神舟十三號航天員收拾東西準備返回之際,地面上的搜救力量也在做著充分的準備。目前,動員誓師大會已經在東風著陸場舉行,全體搜救人員在實地開展了第三次全系統綜合演練,確保可以在第一時間找到神舟十三號。
當然,我們希望備份飛船永遠也不要用上,在空間站上的航天員都能平平安安的,最終也都能安全返回。在神舟十三號返回地球后,神舟十四號將完成應急待命任務,之后它將作為載人飛船,把新一批航天員送上中國空間站。最后,預祝神舟十三號任務能夠順利圓滿完成,三位航天員都能平安凱旋。
中國航天日科學大講堂直播學習心得(通用14篇)篇十一
國航天員王亞平真正意義上做了第一次天空授課,而時隔8年,今日和曾經的技術有很大不同。而且這次攝像頭的數量為和質量都變好了,這也給航天員們造成了很大的壓力。而且她還會手中拿一個攝相機,這可不比在陸地上拿著輕松。
張老師給我們提出了幾個問題。在空間站中,正方體六面播種、根和芽的.方向是什么?答案是根發散扎入土壤,芽背向種植面向光生長。因為地球有重力,所以地球山上植物的根向地下生長,而太空中微重力環境下,它的根會四處生長,并且根也會有彎曲,而且在土壤中生長。
第二個問題,從茶壺中向杯子中倒水,水會怎樣的?答案是,水在茶壺中且倒不出來。在微重環境下,水會漂浮在上面,是倒不出水的。
第三個問題,在空間站內,金魚能在敞口魚缸水中游動嗎?不能,因為水和魚分被分離開,并且水會在短時間內游一段時間,一會之后它們就會分開。
航天員在艙外機械臂上,一口手拿小鋼球,一手拿羽毛,雙手用同樣的力,向同一方向扔出,預定距離為兩米,誰先抵達?答案是羽毛。在真空微重力下,質量小加速度大,所以羽毛先抵達。
之后,了解了一些航天的一些精彩瞬間。之后,又參觀了一些航天員的“太空家園”使我了解到了太空中的些設備。
我還了解到,在地面上乒乓球會浮在水面上,而在太空中,乒乓球沉浸在了水中。在空間站中,浮力幾乎消失了。一個水膜,并在水膜中加入水后,將一個人造的花放入水膜中,花在大空中變大了,就像綻開了一樣。在水膜中繼續注水后,水膜會變成一個水球。在水球中注入一個氣泡,水球中形成了一正一反兩像。將顏料注入到水球當中,之后將泡騰片放入水球之中,之后水球之中會產生大量氣泡,水球看起來更漂亮。
這次實驗之后,我從這次天空授課中學到了許多,我十分喜歡這次的天空授課。
中國航天日科學大講堂直播學習心得(通用14篇)篇十二
近日,神舟十三乘組圓滿完成任務返回地球,中國航天又一次騰飛。恰逢4月24日第七個“中國航天日”,jnegroup集團旗下品牌最世界旅行攜手甘肅金昌火星1號基地,共同策劃《國內航天旅行目的地》榜單,推薦了國內六個以航天旅行為主題的目的地。當下,雖然大眾太空旅行仍難以實現,但在地球來一次航天旅行也是不錯的體驗。
國內航天旅行首選四大發射場,即文昌航天發射場及酒泉、太原和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文昌航天發射場位于海南省文昌市龍樓鎮,隸屬于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是中國首個開放性濱海航天發射基地,也是世界上為數不多的低緯度發射場之一。該發射場可以發射長征五號系列火箭與長征七號運載火箭、長征八號運載火箭,主要承擔地球同步軌道衛星、大質量極軌衛星、大噸位空間站和深空探測衛星等航天器的發射任務。從20__年3月起,文昌航天發射場開始對游客開放,在這里可以近距離觀看發射塔、發射點、飛行器組裝,火箭升空等,還可通過航天模型和接待人員的講解,拓展航天科普知識,感受我國航天事業日新月異的發展。
另一個現在仍對公眾開放的西昌衛星發射中心,位于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冕寧縣,1984年11月1日,經國務院、中央軍委批準正式對外開放,目的在于擴大航天技術交流,促進中國航天技術發展。近年來,隨著航天旅游熱度攀升,西昌衛星發射基地開始以航天高科技旅游景區的形式逐步向游客開放。20__年,西昌衛星發射中心被錄入國家第二批紅色文化經典旅游景區,是國家紅色旅游文化重點建設景區之一。
2022年中國航天日的主題為“航天點亮夢想”,旨在進一步宣揚崇尚科學、探索未知、敢于創新的理想信念。各地均開展了一系列的航天科普、交流與研討等活動讓公眾及大中小學生了解中國航天砥礪奮發的進程。一趟親臨現場的航天旅行更能直觀感受到中國航天夢正走向現實。據悉,今年5月,與最世界旅行同屬于jnegroup集團的窮游網將在航天機構的支持下,同甘肅金昌火星1號基地共同發布國內首個航天旅游主題的數據報告,并啟動窮游網2022年輕年計劃。
中國航天日科學大講堂直播學習心得(通用14篇)篇十三
“神箭”在弦,再度問天。自古以來,人類就向往探索宇宙,嫦娥奔月、女媧補天、夸父逐日……遠古的傳說,是____兒女樸實的向往,卻印證著____民族的豐富聯想與智慧。回首我國載人航天工程發展歷程,我國航天人胸懷航天報國之志,自強不息、開拓進取,取得了載人天地往返、航天員空間出艙和空間交會對接等一系列輝煌成就,走出了一條具有__特色的自主創新之路,積淀了深厚博大的航天精神。這“飛天一躍”,將不斷指引我們去“擊破萬里蒼穹、目標星辰大海”,彰顯了航天工作者自力更生、不甘人后的進取精神,凝集著____兒女的殷切期望,凝結著航天工作者夜以繼日、刻苦攻關的辛勤汗水,凝聚著國家和民族追求科技進步的.澎湃力量。
自力更生、攻堅克難。載人航天工程是一個國家綜合國力的體現,發展載人航天技術,對于加強我國經濟建設、提升國際地位、增強民族凝聚力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__航天事業奮斗歷程,就是一段自力更生,攻堅克難的歷程,“__創造”突破了自主知識產權關鍵核心技術,推動了__航天技術的巨大跨越,成為__科技創新日益深化的生動縮影。任何困難都難不倒英雄的__人民,這離不開____的堅強____,離不開航天科技工作者的默默付出,離不開億萬____兒女的自強不息、自力更生、接續奮斗。
自強不息、勇攀高峰。放眼當今的世界,新一輪科技____和產業變革,正在重構全球發展版圖、重塑全球經濟結構,各國在發展戰略部署上都以增強綜合國力作為首要目標,其核心就是科學技術的發展,而航天技術就是重要內容之一。載人航天是世界高新科技中挑戰性的領域之一,它的覆蓋面廣、影響力深,豐富的應用場景已超乎人們的想象,____兒女以自強不息、勇攀高峰的精神打破關鍵核心技術“瓶頸”,一定能不斷創造出新的輝煌。我國航天事業能夠取得今天的成績,得益于獨特的____優勢,無數航天人前赴后繼、自強不息、不懈努力才取得了今天的航天科技成果。
自主創新、追求卓越。科學技術的發展進步離不開自主創新,____開放以來,__和__________航天技術的發展,從“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到“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自主創新”見證了幾十年航天技術的發展,實現了一次次重大的跨越,牢牢抓住了航天技術主動權,助力我國躋身于世界科技發展的最前沿,推動了我國向________現代化國家邁進。當前,____國際環境發生深刻變化,無論是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還是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都需要航天技術的助力,只有堅持走__特色自主創新道路,才能不斷在攻堅克難中追求卓越,我們才能掌握競爭和發展的主動權。
相知無遠近、萬里尚為鄰。天河漫漫,縱使太空遙不可及,但是浩瀚星空永遠是地球無可取代的鄰居,探索永無止境。這是一個激動人心的石刻,三名宇航員攜帶14億__人的赤誠和勇敢,追問星河、直飛云霄、不負期待,這意味世界航天事業發展又有了新的里程碑,為人類和__利用太空、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貢獻了__智慧、__方案、__力量。
中國航天日科學大講堂直播學習心得(通用14篇)篇十四
我們是祖國的花朵,祖國的未來。在我們心中都有一雙“隱形的翅膀”,能讓我們的中國夢飛上藍天,綻放絢麗。
一個國家的夢想是什么?用國泰民安四個字來概括比較貼切。中國,是有著五千年文化史的國家,從古至今,名垂青史的人物有很多,他們都為國家的繁榮昌盛,奉獻出了自己的全部力量。我想:為什么我就不能為偉大的祖國也盡一份力呢?因此,我從小心中就有著這樣一個念頭——當一名宇航員。
我十分向往宇宙,只得說,我與星星有緣。打從我記事起,每到晚上,我就愛趴在屋檐下看星星,那一顆顆閃爍著微弱光芒的星星,究竟是怎么樣的呢?后來,我長大了,通過學習《科學》這門課程,我才漸漸明白,地球是多么龐大,星星是多么可愛呀!了解了這些知識后,我才覺得,那些親自登入月球的宇航員們真是太了不起了!
我8歲那年,本來不愛看新聞的我,卻跟著爸爸這個“新聞迷”看起了新聞。因為我被一則新聞吸引住了——“中國神舟七號登上月球”大家知道是誰這么厲害嗎?就是航天員霍志剛,劉伯明和景海鵬。霍志剛出艙作業,劉伯明在軌道艙內協助,實現了中國歷史上第一次的太空漫步,令中國成為能進行太空漫步的國家,他們真是我們中國的驕傲,也是我心目中的英雄。
不過,我知道,要實現自己的夢想,不光要學好科學文化知識,還要有健康的體魄,光有念想,沒有實際行動一定是不行的。所以,現在我的飲食、生活習慣都發生了變化。
為什么要實現我的中國夢呢?
我們中國,是一個擁有十幾億人口的大家族,每一個兒女心中,都有著一個小小的夢,小夢連著大夢,一個個小夢連接起來,就是一個大大的夢,這,就是中國夢!
實現中國夢,讓中國更加繁榮、富強。讓人們過上更好的生活,所以,請大家不要放棄自己的小夢,每一個人,都有實現夢想的資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