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寫作優秀作文,我們可以培養自己的觀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創造能力。以下是一些高分作文的范文,希望能夠為大家提供一些寫作上的靈感和參考。
我和植樹節的小故事(熱門18篇)篇一
爸爸說,在他小時候,每年植樹節,學校都會組織大家去植樹,種很多很多的小樹,樹木能夠綠化環境、凈化空氣、還能防風沙。
今年,我也想種一棵樹,想做一個護綠小衛士,為綠化我們的家園出一份力。可是我沒有時間去種,也不能天天給它澆水。媽媽告訴我,馬云叔叔在支付寶上開發了一款叫做“螞蟻森林”的公益小游戲,用戶每天只要運動走路的步數就會產生能量,然后搜集這些能量就可以給小樹苗澆水,能量多了,小樹苗就一天天的長大。很多用戶植樹,這片土地就會慢慢變成一片樹林。馬云叔叔會把這片森林種植到現實生活中的沙漠里,這片樹林能夠防風固沙,保護我們居住的環境,使得我們的家園變得越來越美好。
聽了媽媽的講解,我高興極了,終于可以種一棵自己的小樹了。我迫不及待的打開媽媽的支付寶,種上了一棵小樹苗,媽媽說只要每天堅持走路,就能給小樹苗能量了,等它長大了,就會被種到沙漠里,為抑制土地荒漠化作出貢獻。我決定,以后每天堅持走路,綠色出行,為我的小樹獲取能量,讓它能夠茁壯成長,種到沙漠里去,為我們的固沙工作出一份力。我也希望馬云叔叔能夠把“森林”,種到我的家鄉寧夏中衛來,種到美麗的騰格里大沙漠里來,讓我們家鄉的山更青、水更綠、天更藍!
我和植樹節的小故事(熱門18篇)篇二
三月是春暖花開的日子,三月是萬物復蘇的日子,三月更是植樹的日子。3月12日,那是一個營造綠色環境,呼喚人們愛護環境的特別日子——植樹節。
植樹造林是一項非常有意義的活動,這件事情需要大家共同來做。讓我們共同植樹,綠化、美化我們的生存環境,讓我們一同珍惜綠色,植樹添綠。以下小編為大家分享幾個關于植樹節的小故事!
我和植樹節的小故事(熱門18篇)篇三
每當在植樹節看到電視上播放植樹的鏡頭,心里就懷念植樹的情景,如同少了一次為大自然播灑希望的時機。在充滿希望的春天,種下致富的希冀,收獲一樹燦爛的秋天。
【正文】:
最早感受到植樹節的現時意義是在初中時代,每年春季,學校都要組織去黃河邊的邙山植樹,由于是春意昂然,萬物復蘇的季節,同學們群情激昂,興奮不已,如春天飛回大自然的侯鳥,享受一片綠色的春意,也做一次心靈的飛翔,與綠色的土地親密接觸,還可以一覽祖國的美好名勝,放飛心情,愉悅自我,陶冶情操,綠化了山區,在茫茫的黃山坡留下自己親自種植的小樹,也是埋下了一棵希望的種子,伴隨著青春釋放綠色的生機,為大地增光添色,亭亭玉立在風霜雪雨中,在歲月延綿中詮釋生命的意義,植樹節孕育了無限綠色生命的活力。
在充滿希望的春天,種下致富的希冀,收獲一樹燦爛的秋天。
在年復一年的植樹活動中,也使我們思考一個問題:年年植樹,成活率有多少?聽說一個地區幾年前曾搞一次萬人植樹活動,但幾個月過后,成活的只有數棵,結果令人痛心,前期栽樹,后期放棄,后期的管理工作沒有到位,結果等同沒有植樹,汗水付諸東流。因此,在植樹節到來之際,奉勸植樹節的活動能夠管理堅持到最后,或許植樹節才真正實現了它的意義,也才使大地生機勃勃,綠意昂然,讓延續的樹的生命敘說植樹的艱辛和人類熱愛大自然的豪邁情懷。
我和植樹節的小故事(熱門18篇)篇四
小學時候學校就在我家對面,吃一碗飯的時間就能到了,于是每年到植樹節的時候老師就會讓家近的人帶著鐵鍬和水桶去參加植樹活動,家近的緣故我每年3.12這天都要帶著這兩樣東西去完成學校給的任務。
樹年年種,但是都沒有長大,小時候的大家都很淘氣,把樹苗折斷后可以做出一根根很漂亮的棍子,伙伴們在一起拿著棍子,走在路上排著隊,很有大俠的威風感覺,現在的話說拉風或者cool。
到我三年級的時候,終于可以種一個屬于自己的樹了。我第一個到達學校找了個好位置挖坑,哈哈等我的同學到的時候我的坑已經達到了種樹的標準了,成就感、自豪感。那些看我挖好坑的學弟學妹們都圍著我要跟我一起種樹,于是我們就一起找到了老師,要了一棵很筆直的意楊樹苗—并且是樹苗里面比較高的一棵。
接下來就是他們扶著樹,我來栽樹、大家一起抬水灌溉樹苗。
由于我的樹苗比較直,很多的同學都對我的樹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他們要“絆”我的樹,去做一根很酷的棍子,當然我也不能讓他們得逞。我就想出了個辦法在這棵樹的周圍栽了很多帶刺的一種小樹,這樣我的這棵樹活了下來。
隨著我升到四年級的時候到了別的學校,我的這個第一個母校也被取消了,同樣學校的校舍也被拆除也帶走了很多小學的記憶:我的一年級老師很會教書,我的二年級老師一個人什么課都可以教,三年級我選的一個堂姐做三好生結果我選上。
樹是保留下來了,過年回家的時候路過那看到了我種的那棵樹還在不過現在已經很粗了。當然這個樹也不屬于我和村了,據說當年這里的所有學生種的樹被一棵20賣掉了。
今天植樹節想著點什么,說什么為環境保護做貢獻,咱沒那能耐也沒什么危害自然的機會,隨著社會的發展和進步環境的問題越來越明顯,也許20xx真的會出現,套用個大師的話:我們一直認為自然資源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豐富的資源看來實在浪費,但是當我們觀察大自然的運作,會知道任何一種資源不是無窮盡的,我們始終在等待,旁觀看著每一種資源消耗殆盡,期待下一次會更好。
我和植樹節的小故事(熱門18篇)篇五
三月十二日是一年一度的植樹節了,在這一天我和媽媽也植了一棵樹,它是一棵小沙糖橘樹。
記得在那一天,我和媽媽一起去街上買了樹苗,我和媽媽千挑萬選選中了其中的一棵沙糖橘樹苗。
選中樹苗之后,我和媽媽回到家,然后找來了種樹的工具:有桶子、鏟子等等,我先用鏟子挖坑,可是我挖來挖去還是一個小坑,但是卻把我給累壞了。媽媽看到之后就對我說:讓我來吧。我的媽媽拿鏟子鏟進了土里,再用腳踩到鏟子,然后這樣把土從坑里鏟出來連續好幾次。終于,媽媽挖了一個大坑。然后,我們就把沙糖橘樹樹苗放了進去,媽媽扶著小樹苗,由我來填土。填完土之后,可是小樹苗還是不直。媽媽就自信滿滿地說:看我的.!媽媽使出全身力氣踩實土壤。終于,我們大功告成。媽媽說:幾年之后,我們就可以品嘗到我們的勞動成果了。我高興地說:是呀!
通過這次的植樹活動,我深深的感受到植樹這件事可真不容易,當我們看到小砂糖橘樹在泥土中像一個衛士的時候,我感到自豪和高興。
我和植樹節的小故事(熱門18篇)篇六
春天是播種的季節。陽春三月的一天,我們來到曲江公園,種下一棵棵綠色桂花樹苗。
我們帶著小樹苗。來到一個小土坡上。我挑了一塊朝南的地方,因為那里陽光很充足,土地松散,非常適宜樹木的生長。我和朱俊將合種一棵樹苗。一切準備就緒,我搶先拿起鍬,開始挖坑。本以為鍬對一個六年級的學生來說,根本不算什么,可是由于平時缺乏鍛煉,我使用起鍬卻非常吃力,剛鏟了兩下,我便上氣不接下氣了。只好和朱俊輪流換著挖,朱俊接過了鍬,只見他手腳并用,先將鍬插進土內,然后用腳使勁蹬,一大塊土就“搬家”了,不一會,我們眼前出現了一個深約20厘米的坑。我把樹苗放進坑內并扶正,朱俊把土填進坑內,并用鍬背夯實。我們又拎來了一小桶水,倒在樹根處,一桶水很快被吸收了,我想它們一定渴壞了,于是又給它們澆了兩小桶水,我仿佛看到它們在拼命吸收水分和營料,一定十分的暢快。
我和植樹節的小故事(熱門18篇)篇七
又到了一年一度的植樹節,我們開始紛紛保護樹林和樹木。一大半的人認為只有在植樹節才要保護樹林和樹木,我的觀點卻恰恰相反,我們不能只在植樹節保護樹林和樹木,應該無時不刻的保護著樹林和樹木。
大家都知道中原兩灣城吧!以前,那里破爛不堪,那些平房的瓦是東一個洞,西一個洞,門是一塊木板做的,街道里堆滿了垃圾,臟及了。現在中原兩灣城建起了公寓、大廈,河水清澈見底,河邊楊柳隨著微風輕輕擺動,這就是人們意識到了尊重自然,保護環境的重要性。
我和植樹節的小故事(熱門18篇)篇八
小學時候學校就在我家對面,吃一碗飯的時間就能到了,于是每年到植樹節的時候老師就會讓家近的人帶著鐵鍬和水桶去參加植樹活動,家近的緣故我每年3.12這天都要帶著這兩樣東西去完成學校給的任務。
樹年年種,但是都沒有長大,小時候的大家都很淘氣,把樹苗折斷后可以做出一根根很漂亮的棍子,伙伴們在一起拿著棍子,走在路上排著隊,很有大俠的威風感覺,現在的話說拉風或者cool。
到我三年級的時候,終于可以種一個屬于自己的樹了。我第一個到達學校找了個好位置挖坑,哈哈等我的同學到的時候我的坑已經達到了種樹的標準了,成就感、自豪感。那些看我挖好坑的學弟學妹們都圍著我要跟我一起種樹,于是我們就一起找到了老師,要了一棵很筆直的意楊樹苗―并且是樹苗里面比較高的一棵。
接下來就是他們扶著樹,我來栽樹、大家一起抬水灌溉樹苗。
由于我的樹苗比較直,很多的同學都對我的樹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他們要“絆”我的樹,去做一根很酷的棍子,當然我也不能讓他們得逞。我就想出了個辦法在這棵樹的周圍栽了很多帶刺的一種小樹,這樣我的這棵樹活了下來。
隨著我升到四年級的時候到了別的學校,我的這個第一個母校也被取消了,同樣學校的校舍也被拆除也帶走了很多小學的記憶:我的一年級老師很會教書,我的二年級老師一個人什么課都可以教,三年級我選的一個堂姐做三好生結果我選上。
樹是保留下來了,過年回家的時候路過那看到了我種的那棵樹還在不過現在已經很粗了。當然這個樹也不屬于我和村了,據說當年這里的所有學生種的.樹被一棵20賣掉了。
我和植樹節的小故事(熱門18篇)篇九
走,我們去植樹。3月12日,我們迎來了一年一度的植樹節。我們班六位晚報小記者跟著唐老師來到桃花盛開的地方——陽山鎮,參加了由《江南晚報》組織的公益植樹活動。
一到目的地,我們就扛起大鐵鍬,來到空地上。坑已經挖好,樹已經備好,我們的任務是把樹種進坑里。說干就干。我們四個人一起把樹挪進坑里,由許杰夫扶直樹干,我、蔣宜凌和沈倪睿負責鏟土。這鐵鍬真重啊,我使出了吃奶的力氣才把它抬起來;這泥土真硬啊,我花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把鐵鍬插進泥土中,每一鏟只能鏟出一點點泥土。沒有關系,我們三個人你一鏟我一鏟,沒過一會兒,小樹就基本穩定了。許杰夫也加入了我們的鏟土隊伍,很快,一棵小樹就種好了。抬眼看看旁邊的一組,方欣儀和錢希文也正熱火朝天地干著。兩個組成員初戰告捷。我們乘勝追擊,一連種了6棵樹。方欣儀拿出全班同學制作的愛心小樹卡一一分給我們,我們小心地把樹卡掛到樹枝上。樹卡隨風飄蕩,好像是在用優美的舞姿告訴我們:“你們真棒!”
正當我們興高采烈地在拍照慶祝時,我發現旁邊的二年級小姑娘還在費力地鏟土。我二話不說,走過去默默地幫他們。同學們看見了,也趕緊圍過來。雖然我們已經腰酸背痛,但是聽到小妹妹們說“謝謝”時,真是比吃了蜜還甜呢。
看著一棵棵小樹在春風中屹立著,我想,過不了多久,這里將會是一片綠色小樹林了。到時候,我一定要回來看看它們。
我和植樹節的小故事(熱門18篇)篇十
愛國名將馮玉祥愛樹如命,曾在軍中立下護樹軍令:“馬啃一樹,杖責二十,補栽十棵”.他駐兵北京,率領官兵廣植樹木,被譽為“植樹將軍”.駐兵徐州時,帶兵種植大量樹木,并寫一首護林詩喻示軍民:“老馮駐徐州,大樹綠油油;誰砍我的樹,我砍誰的頭。”
更多熱門材料推薦關注:
1.植樹節倡議書。
2.民主生活會個人對照檢查材料。
3.嚴明紀律嚴格履職對照檢查材料。
4.三嚴三實專題黨課材料2015。
5.20民主生活會個人對照檢查材料。
6.三嚴三實對照檢查材料5000字。
7.20高考材料作文審題立意命題指導。
8.2015高考哲理性材料作文的審題立意。
9.2015年高考材料作文審題。
我和植樹節的小故事(熱門18篇)篇十一
西周“常勝大將軍”沙俊其,每次打勝仗后,他都下令將士們廣種楊樹,以示勝利。作為“同慶”活動,被抓到的俘虜也要種樹。后來,許多諸侯國受其影響,把植樹活動作為一種慶典延續下來。
董奉治病造杏林。
董奉是三國時的名醫,他規定,凡經他手治愈的病人,都必須種植杏樹。輕病者愈后栽杏一棵;重病者愈后栽杏五棵。他的一生中,就這樣栽杏樹幾萬棵。至今,人們仍以“杏林春滿”、“譽滿杏林”等來贊美德高望重的醫生。
文成公主思鄉植樹。
唐代文成公主遠嫁西藏松贊干布,特地從長安帶去柳樹苗,種植于拉薩大昭寺周圍,以表達對柳樹成蔭的故鄉的思念。這些樹被稱為“唐柳”或“公主柳”,現已成為漢藏兩族友好交往的歷史見證。
隋煬帝為柳賜姓。
隋煬帝下揚州時曾詔諭民間在運河兩岸栽柳,還賜柳樹姓“楊”。所以后來人們習慣稱柳樹為“楊柳”。
關于植樹的要領。
植樹要挖大坑、栽正中、根舒展、莫中空、提提苗、踩踏平、澆足水、沉實成。
具體做法如下:
1.挖樹坑。
挖60厘米-80厘米見方,40厘米-60厘米深的樹坑,將熟土(表層土)與生土(心層土)分別堆放。
2.樹苗下坑。
適當調整好縱橫間距,做到橫平豎直。
3.樹苗填土。
先將表土填入穴中央約10厘米-15厘米后,讓苗木根系舒展,再繼續填土至根系完全蓋住時,用手輕輕提苗,把苗扶正,用腳踏實,然后每填20厘米土,踩實一次,填土要略高于原土痕。然后,在靠原土痕外緣用土圍起一圈土埂(高約20厘米-30厘米,預防澆水時外流)。回填時先填熟土,后填生土,石塊不能回填。
4.樹苗澆水。
澆滿樹盤(土埂)內的水之后,待水略干,再覆10厘米-20厘米厚的土堆或雜草減少蒸發。
我和植樹節的小故事(熱門18篇)篇十二
植樹節是全世界都有的一個重要節日,旨在宣傳植樹造林的重要性,積極組織民眾開展綠色行動的節日。世界各地的植樹節時間不同,我國的植樹節時間是每年的3月12日。
植樹節的由來與一位歷史人物有關,他就是孫中山先生。孫中山在歷史上的豐功偉績不少,提倡植樹節就是其中一項。
孫中山先生首次提出大規模植樹造林計劃是在辛亥革命之后,在他的提倡下,中國的植樹節于1915年7月30日首次規定,植樹節日期定為每年的清明節。后來,在1925年3月12日為植樹節,紀念孫中山先生提倡植樹造林的功績。
直至新中國成立后,鄧小平于1979年3月12日是我國第一個植樹節。
中國的植樹節由凌道揚和韓安、裴義理等林學家于1915年倡議設立,最初將時間確定在每年清明節。
1928年,國民政府為紀念孫中山逝世三周年將植樹節改為3月12日。
新中國成立后的1979年,在鄧小平提議下,第五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六次會議決定將每年的3月12日定為植樹節。
2020年7月1日起,施行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森林法》,明確每年3月12日為植樹節。
1、倡導人民種植樹木,鼓勵人民愛護樹木,提醒人民重視樹木。樹木對于人類的生存,對于地球的生態環境,都是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2、調節氣候、涵養水源、減輕污染。
3、植樹造林不僅可以綠化和美化家園,同時還可以起到擴大山林資源、防止水土流失、保護農田、調節氣候、促進經濟發展等作用,是一項利于當代、造福子孫的宏偉工程。
植樹的好處。
1、保持水土。
樹木有像樹冠那樣龐大的根系,能牢牢抓住土壤。而被抓住的土壤的水分,又被樹根不斷地吸收蓄存。據統計,一畝樹林比無林地區多蓄水20噸左右。
2、抵擋風沙。
植樹造林能防風固沙。要抵御風沙的襲擊,必須造防護林,以減弱風的力量。風一旦遇上防護林,速度要減弱70%-80%。
3、經濟建設。
植樹造林能為人類提供許多有用的東西。不少水果、藥材都是林產品;茶葉、香蕉、新碳等都是樹木的貢獻。
4、清除空氣污染。
據統計,一畝樹林一年可以吸收灰塵2萬-6萬千克,每天能吸收67千克二氧化碳,釋放出48千克氧氣;一個月可以吸收有毒氣體二氧化硫4千克。
5、自動的調溫器。
夏日樹蔭下氣溫度比空地上低10℃左右,冬季又高2-3℃。
6、天然除塵器。
樹葉上長著許多細小的茸毛和黏液,能吸附煙塵中的碳、硫化物等有害微粒,還有病菌、病毒等有害物質,還可以大量減少和降低空氣中的塵埃,一公頃草坪每年可吸收煙塵30噸以上。
7、氧氣制造廠。
樹葉在陽光下能吸收二氧化碳,并制造人體所需的氧氣。
8、細菌的消毒站。
松、樟、榆等樹能分泌殺菌素,殺滅結核桿菌、白喉桿菌等病菌。
9、天然的消音器。
綠化還能吸收聲波,減低噪聲。
我和植樹節的小故事(熱門18篇)篇十三
我們為何要植樹:
植樹造林不僅可以綠化和美化家園,同時還可以起到擴大山林資源、防止水土流失、保護農田、調節氣候、促進經濟發展等作用,是一項利于當代、造福子孫的宏偉工程。
為了保護林業資源,美化環境,保持生態平衡,世界上很多國家都根據本國實際情況設立了植樹節,它的意義在于綠化我們的生活環境,提高市民保護環境的意識。
生活中的環保。
我的家鄉在廣西一個普通的村子。
兒時家貧,做飯炒菜燒熱水,燒火用的都是干稻草。在冷天里,要用一口直徑約60公分的大鋁鍋燒得很熱的兩大鍋水才夠我們一家五口人洗澡用。干稻草的燃燒熱值非常低,把這么一大鍋水燒熱,要燒掉一大捆稻草,而且灶里很快就會被草灰塞滿。
我家只有三四畝的水田,稻草是不夠燒的,但那時候家里窮,舍不得花錢買木柴。所以母親會和村里的人一起結伴去十公里以外的大山里去割一種蕨類植物,用肩膀一擔一擔的挑回來。這種蕨類植物曬干以后燒的火很旺,但不耐燒,不過也比稻草好很多。
這應該是我讀小學二三年級以前的事了。在那以后家里的經濟應該是好了一點,臨近冬天父親就會買一些木柴放在家里囤著。不過不管是燒稻草還是燒木柴,都免不了產生大量的黑煙。家里廚房的墻壁,天花板——呃,沒有天花板那么高大上的玩意兒,那叫瓦頂——還有蜘蛛網都是烏漆嘛黑的。那時候每到做飯的時間,家家戶戶廚房的煙囪就冒出灰黑色的煙,所謂炊煙裊裊是也。
又過了幾年,我初中畢業那年,憑著父母的勤勞和節儉,家里建起了兩層“平頂樓”,也用起了罐裝燃氣。但出于節約,罐裝燃氣僅用于煮飯、燒開水和熱水器,炒菜還是用柴火灶,同時仍然用那口大鋁鍋燒熱水。
在用上了燃氣的同時,我們也用上清潔干凈的衛生間,上大號再也不用去外面的旱廁了。之前住的兩層瓦房配套有洗澡間,但僅用于洗澡。
露天的旱廁就更不用說了。
可以說,父親建成的帶有一個衛生間的這兩層小樓讓我們家比較早就完成了“廁所革命”。
中專畢業后我在工作了近十年后在南寧買了房子,隨后我的大哥也把舊瓦房拆掉,起了一棟三層半的樓房。我在南寧就不用說了,做飯炒菜、熱水器用的是電和管道燃氣。鄉下的的大哥也差不多,只不過他用的是罐裝燃氣。只有父母親,仍舊用著那口大鋁鍋燒熱水。
也許有些朋友會問,你羅羅嗦嗦講一堆自己家的破事和環境保護有什么關系?
另外,人本身的排泄物也是一個很大的污染源,露天旱廁總歸是不干凈的。封閉的化糞池和抽水馬桶,不僅讓我們居住的內環境變好變干凈了,同時也讓我們的外部環境變好變干凈了。
為什么我要講我們家的“廁所革命”?因為許多人眼睛總盯著工業污染,他們看不到正是因為發展了工業,我們才有了集約化處理垃圾和污水的能力。
好幾年前我在非洲的安哥拉(angola)工作過不短的一段時間。安哥拉這個國家幾乎沒什么重工業,只有一點點輕工業。的確,這個國家沒有霧霾,青山綠水,藍天白云,氣候溫和并不炎熱,非常怡人,是一個很適合居住的地方。
但是那里的人們非常的貧窮,許多人還吃不飽飯。這樣的國家根本沒有能力處理污染,不管是什么樣的污染。
實際上,安哥拉的首都是一個五百萬人的大城市,有著大片大片的貧民窟,基本沒有什么公共廁所,內急了只能去找電線桿子。郊區可以看到超巨大的垃圾填埋場,說是填埋,其實已經從地面堆起來數米高了,他們能做的僅僅是用壓路機盡量把垃圾壓堅實一點。
所幸的是,經過幾十年的發展,我們的城市基本見不到這樣的臭水溝了。不過農村雖然相比以前好了很多,但是污水仍然無法收集處理,大多只能排向外面的魚塘或水溝。
但只要繼續發展經濟,繼續城市化,人們自然會向城市聚集、定居,污水、垃圾就可以集約化處理。同時,人口從農村轉移到城市,相當于就把更多的空間留給了大自然的花草樹木。
不要忘記,環保的目的是為了讓我們更好的生存,更舒適的生活。凡是背棄這一目的的環保,都是反社會的。人的欲望有許多,但是人會把這諸多欲望進行輕重緩急的排序,并率先實現那些最迫切的欲望。如果人都吃不飽,穿不暖,住不好,還有什么心思考慮環境保護?先把自己保護好再說吧。
這還只是表面的硬件投入,污水、垃圾處理的技術工藝還得靠工業的支撐,沒有工業的發展,我們根本就沒有集約化處理污水和垃圾的能力。因此只有發展經濟,實現工業化、現代化,我們才能具備保護環境的家底和能力。
經濟是以最小的代價換取最大的收益,所以經濟即效率,效率則意味著我們可以用更少的資源辦更多的事。因此,私有財產為基礎的市場經濟才能最有效率最節約的利用自然資源,也就能更好的保護環境。
干預和計劃意味著對私有財產的侵蝕。對市場經濟基礎的侵蝕將損害效率,耗費更多的資源。而現代環保主義者常常尋求干預和計劃以企圖實現他們的目的,當然是適得其反的(以此為手段排擠、扼殺競爭對手的陰謀者除外)。
我和植樹節的小故事(熱門18篇)篇十四
植樹節到了,公園里,花園里,到處都有人在植樹。
一向覺得自信和白米飯一樣重要的樂樂和學院自信傲慢的雪雪,他們兩人也迫不及待想要一起去植樹了。他們掏出自己所存的零花錢買了一棵桂花樹苗,拿起鏟子,拎起灑水壺,抬起樹苗急匆匆的往公園走去。
到了公園,公園里已經有許多人在植樹了。他們隨意找了一塊空地,把那棵桂花樹輕輕放下,生怕重一點放下會折斷樹桿似的。
樂樂挖呀挖,挖呀挖,費了九牛二虎之力終于挖出了一個大坑。他累得滿頭大汗,氣喘吁吁,連忙拿起一瓶水,“咕嚕,咕嚕”喝了起來。休息了一會兒后,他把樹苗抬起來,小心翼翼地放入坑中。不小心把樹苗放歪了,他用鏟子吃力的把土蓋上,然后,用腳在土上輕輕地踩了幾腳,把土踩結實了,雪雪拿起灑水壺,往上面澆水。
蝴蝶飛過來,看見他們在種桂花樹,扇了兩下翅膀,好像在說:“以后我又有桂花香可以聞了。”
忽然吹了一陣風,樹苗突然慢慢地倒了下來,樂樂嚇得扔下鏟子,一邊逃跑,一邊說:“雪雪,樹苗要倒了,趕緊跑吧。”雪雪趕緊把樹苗扶住,這才樹苗沒往下倒。雪雪說:“你也真是的,樹苗種歪了,你都不知道。快來幫我把樹苗扶直。”樂樂趕快跑過來,把樹苗扶直。雪雪說:“粗心的毛病還是改不了啊!”樂樂臉紅了。
種完了樹苗后,他們開開心心地回家了。他們都希望樹苗能快快長大,變成結實、挺拔、粗壯的大樹。
文檔為doc格式。
我和植樹節的小故事(熱門18篇)篇十五
每年的3月12日是我國的植樹節,其實這天是孫中山先生逝世的紀念日。確定這一天為植樹節,一是從植樹的季節考慮;二是為了紀念孫中山先生一生提倡植樹造林的功績。
孫中山先生從小就喜愛植樹,在他的故居至今仍生長著一棵已滿百歲的檀香山酸豆樹。這是1883年,年僅只有18歲的孫中山,千里迢迢從美國檀香山帶回幼苗親手栽種的,在他的精心培育下終于成材。
孫中山也是我國近代最早極力提倡植樹造林的人。他親自起草的政治文獻《上李鴻章書》中提出,中國欲強,必須“急興農學,講究樹藝”。辛亥革命以后,孫中山先生提出了在中國北部和中部大規模植樹造林的計劃。1924年,他在廣州一次演講中強調:我們防止水災和旱災的根本方法就是要不斷植樹造林,而且要造大規模的森林。
此外,他還在許多著作和演講中,反復強調毀林的危害性和植樹造林的重要性,并且身體力行,親自植樹。
在孫中山先生的倡議下,我國曾于1915年7月30日首次規定,每年清明為植樹節。1925年3月12日,孫中山逝世后,決定將孫中山的逝世日——3月12日定為植樹節,以紀念他提倡植樹造林的功績。
我和植樹節的小故事(熱門18篇)篇十六
植樹節是一些國家以法律規定宣傳保護樹木,并動員群眾參加以植樹造林為活動內容的節日。通過這種活動,激發人們愛林,造林的熱情。那么關于植樹節有什么小故事呢?讓小編來給您分享幾個吧。
沙俊其慶功栽楊。
西周“常勝大將軍”沙俊其,每次打勝仗后,他都下令將士們廣種楊樹,以示勝利。作為“同慶”活動,被抓到的俘虜也要種樹。后來,許多諸侯國受其影響,把植樹活動作為一種慶典延續下來。
董奉治病造杏林。
董奉是三國時的名醫,他規定,凡經他手治愈的病人,都必須種植杏樹。輕病者愈后栽杏一棵;重病者愈后栽杏五棵。他的一生中,就這樣栽杏樹幾萬棵。至今,人們仍以“杏林春滿”、“譽滿杏林”等來贊美德高望重的醫生。
文成公主思鄉植樹。
唐代文成公主遠嫁西藏松贊干布,特地從長安帶去柳樹苗,種植于拉薩大昭寺周圍,以表達對柳樹成蔭的故鄉的思念。這些樹被稱為“唐柳”或“公主柳”,現已成為漢藏兩族友好交往的歷史見證。
隋煬帝為柳賜姓。
隋煬帝下揚州時曾詔諭民間在運河兩岸栽柳,還賜柳樹姓“楊”。所以后來人們習慣稱柳樹為“楊柳”。
植樹要挖大坑、栽正中、根舒展、莫中空、提提苗、踩踏平、澆足水、沉實成。
具體做法如下:
1.挖樹坑。
挖60厘米-80厘米見方,40厘米-60厘米深的樹坑,將熟土(表層土)與生土(心層土)分別堆放。
2.樹苗下坑。
適當調整好縱橫間距,做到橫平豎直。
3.樹苗填土。
先將表土填入穴中央約10厘米-15厘米后,讓苗木根系舒展,再繼續填土至根系完全蓋住時,用手輕輕提苗,把苗扶正,用腳踏實,然后每填20厘米土,踩實一次,填土要略高于原土痕。然后,在靠原土痕外緣用土圍起一圈土埂(高約20厘米-30厘米,預防澆水時外流)。回填時先填熟土,后填生土,石塊不能回填。
4.樹苗澆水。
澆滿樹盤(土埂)內的水之后,待水略干,再覆10厘米-20厘米厚的土堆或雜草減少蒸發。
我和植樹節的小故事(熱門18篇)篇十七
柳宗元是一位親自種樹、并對種樹很有經驗的封建官吏。他任柳州刺史時,在自嘲詩中說“柳州柳刺史,種柳柳江邊”。《柳州城西北隅種柑樹》中,對種樹的描述更具體:“手種黃柑兩百株,春來新葉遍城隅”,“手種”,說明是作者親自種,后一句則描述了春天柑樹枝繁葉茂、一派碧綠的景象。這并非是詩人的藝術夸張,韓愈《柳州羅池廟碑》中,對柳宗元注重修整市容、種植樹木花草的事跡均有記載。柳刺史不但親手種樹,對種樹還很有經驗。“能順木之天,以致其性”,“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這些話,是他對種樹能夠成活并生長良好的深切體會。
我和植樹節的小故事(熱門18篇)篇十八
1.樹木能調節氣候,保持生態平衡,樹木通過光合作用,吸進二氧化碳,吐出氧氣,使空氣清潔,新鮮。一畝樹林放出的氧氣夠65人呼吸一輩子。
2.樹能防風固沙,涵養水土,還能吸收各種粉塵,一畝樹林一年可吸收各種粉塵20—60噸.。
3.樹林能減少噪音污染。40米寬的林帶可減弱噪音10—15分貝。噪音的污染對人類的生活、學習、工作、休息等方面都造成了很大的危害,可以說是人們的“敵人”。因此我們更要重視植樹造林。噪音還可以使人類在長期的生活中聽力減弱、耳聾、變傻,心臟、血壓、神經等出現異常。甚至,還能讓人在長期的噪音煎熬下死亡。這樣樹林就能使噪音減小四、五倍。
4.樹木的分泌物能殺死細菌。空地每立方米空氣中有3,4萬個細菌,森林里只有300-400個。植樹造林是我們每個公民的義務,國家還專門規定了在三月十二日這天為植樹節。植樹造林對我們的學習、工作、生活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好處。
5.樹可以減低溫度,和提高濕度。30度氣溫可以降到二十幾度左右。人類對自然資源的不合理開發利用,是造成生態失衡的主要原因。亂砍濫伐、毀林開荒、過度放牧等,會破壞森林和草場,造成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使沙塵暴頻繁出現。不合理的開發、占用土地,使耕地面積日益減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