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秀作文是語文學習的重要成果之一,它能夠培養學生的觀察力和思考力。小編為大家準備了一些難得的優秀作文,希望能夠給大家帶來一些新的思考。
給外婆過重陽節(精選14篇)篇一
無論對象是誰,無論是孩子還是老人亦或是朋友、戀人,陪伴永遠是永恒不變最打動人心的禮物。所以才說陪伴是最長情的告白吧,所以才有了日久生情的說法吧。在這個特殊的節日,我們最好的就是回家,回家陪伴父母,和父母一起吃頓飯,讓父母感覺到親情的溫暖與孩子的貼近。
老人的健康比什么都重要,俗話說“家有一老,如有一寶”,我們珍惜愛惜老人的同時也要注意老人的健康哦。趁著空閑時光帶著老人去醫院做個健康體檢,真實的了解老人的健康狀況,及時的補充老人所缺少的營養成分,這也是表達孝心很重要的一點!
給外婆過重陽節(精選14篇)篇二
重陽節在戰國時期就有了,追根溯源可能更久遠,重陽節與除夕、清明、中元三個節日并稱中國傳統四大祭祖節日,你知道過重陽節的時間嗎?相信不少人都不是很清楚吧,下面本站小編就給大家介紹過重陽節的時間,感興趣的一起來看看吧!
20xx年的重陽節在10月28日,星期六。
重陽節又稱登高節。在這一天,人們登高望遠,思念親人。正如詩中所說:“每逢佳節倍思親。”那么重陽節是怎么來的呢?原來,我國古代把九叫做“陽數”,農歷九月九日,兩九相重,都是陽數,因此稱為“重陽”。
漢代,過重陽節的習俗漸漸流行。相傳漢高祖劉邦的妃子戚夫人遭到呂后的謀害,其身前一位侍女賈氏被逐出宮,嫁與貧民為妻。賈氏便把重陽的活動帶到了民間。賈氏對人說:在皇宮中,每年九月初九,都要佩茱萸、食篷餌、飲菊花酒,以求長壽。從此重陽的風俗便在民間傳開了。
“重陽節”名稱見于記載卻在三國時代。據曹丕《九日與鐘繇書》中載:“歲往月來,忽復九月九日。九為陽數,而日月并應,俗嘉其名,以為宜于長久,故以享宴高會。”
晉代文人陶淵明在《九日閑居》詩序文中說:“余閑居,愛重九之名。秋菊盈園,而持醪靡由,空服九華,寄懷于言”。這里同時提到菊花和酒。魏晉時期有了賞菊、飲酒的習俗。
唐朝時,重陽節才被定為正式節日。從此以后,宮廷、民間一起慶祝重陽節,并且在節日期間進行各種各樣的活動。
宋代,重陽節更為熱鬧,《東京夢華錄》曾記載了北宋時重陽節的盛況。《武林舊事》也記載南宋宮廷“于八日作重九排當”,以待翌日隆重游樂一番。
明代,皇宮中宦官宮妃從初一時就開始一起吃花糕慶祝。九日重陽,皇帝還要親自到萬歲山登高覽勝,以暢秋志。
清代,明代的風俗依舊盛行。
20世紀80年代起,中國一些地方把夏歷九月初九日定為老人節,倡導全社會樹立尊老、敬老、愛老、助老的風氣。1989年,中國政府將農歷九月初九定為“老人節”、“敬老節”。
20xx年12月28日,中國全國人大常委會表決通過新修改的《老年人權益保障法》。法律明確,每年農歷九月初九為老年節。
重陽糕又稱花糕、菊糕、五色糕,制無定法,較為隨意。九月九日天明時,以片糕搭兒女頭額,口中念念有詞,祝愿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講究的重陽糕要作成九層,像座寶塔,上面還作成兩只小羊,以符合重陽(羊)之義。
二、賞菊。
重陽日,歷來就有賞菊花的風俗,所以古來又稱菊花節。農歷九月俗稱菊月,節日舉辦菊花大會,傾城的人潮赴會賞菊。
三、飲菊花酒。
重陽佳節飲菊花酒,是中國的傳統習俗。菊花酒,在古代被看作是重陽必飲、祛災祈福的“吉祥酒”。
四、賞秋。
重陽節是最好的賞秋時期,中國南方還有些山區村落保留了“曬秋”特色。去鄉村賞民俗、看曬秋,已成為鄉村旅游的一種時尚。“曬秋”是一種典型的農俗現象,具有極強的地域特色。
五、登高。
重陽節首先有登高的習俗。金秋九月,天高氣爽,這個季節登高遠望可達到心曠神怡、健身祛病的目的。
六、佩茱萸。
相傳在東漢時期,汝河有個瘟魔,只要它一出現,家家就有人病倒,天天有人喪命,這一帶的百姓受盡了瘟魔的蹂躪。
一場瘟疫奪走了青年恒景的父母,他自己也因病差點兒喪了命。病愈之后,他辭別了心愛的妻子和父老鄉親,決心出去訪仙學藝,為民除掉瘟魔。恒景四處訪師尋道,訪遍各地的名山高士,終于打聽到在東方有一座最古老的山,山上有一個法力無邊的仙長,恒景不畏艱險和路途的遙遠,在仙鶴指引下,終于找到了那座高山,找到了那個有著神奇法力的仙長,仙長為他的精神所感動,終于收留了恒景,并且教給他降妖劍術,還贈他一把降妖寶劍。恒景廢寢忘食苦練,終于練出了一身非凡的武藝。
這一天仙長把恒景叫到跟前說:“明天是九月初九,瘟魔又要出來作惡,你本領已經學成,應該回去為民除害了”。仙長送給恒景一包茱萸葉,一盅菊花酒,并且密授避邪用法,讓恒景騎著仙鶴趕回家去。
恒景回到家鄉,在九月初九的早晨,按仙長的叮囑把鄉親們領到了附近的一座山上,發給每人一片茱萸葉,一盅菊花酒,做好了降魔的準備。中午時分,隨著幾聲怪叫,瘟魔沖出汝河,但是瘟魔剛撲到山下,突然聞到陣陣茱萸奇香和菊花酒氣,便戛然止步,臉色突變,這時恒景手持降妖寶劍追下山來,幾個回合就把溫魔刺死劍下,從此九月初九登高避疫的風俗年復一年地流傳下來。梁人吳均在他的《續齊諧記》一書里曾有此記載。
后來人們就把重陽節登高的風俗看作是免災避禍的活動。另外,在中原人的傳統觀念中,雙九還是生命長久、健康長壽的意思,所以后來重陽節被立為才老人節。
給外婆過重陽節(精選14篇)篇三
農歷九月初九,是我國民間傳統的重陽節,各地有登高、飲菊花酒、插茱萸等習俗。下面是本站小編帶給大家的關于過重陽節的優秀。
作文。
一起來欣賞一下吧。
雖然外公外婆、爺爺不在我的眼前,我不能夠在他們面前做一些孝順他們的事,但是我依然得幫助爸爸媽媽做一些我力所能及的家務事以儆效尤!那我也已經打電話給他們了,也祝他們重陽節快樂!
既然我要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我便坐在冰冷的板凳上冥思苦想。剛好這個時候媽媽要去洗衣服了,還帶了我的一雙鞋子,我便想:既然媽媽不讓我洗衣服,那我就幫媽媽洗那一雙鞋吧。說實話,那實際上是幫我自己洗一雙鞋!
自己想不如自己做,于是我便用實際行動來表明。我急忙跑下樓,對媽媽說,媽媽,我想幫你洗一雙鞋,行嗎,這樣也算我幫外公外婆做一件家務事吧!媽媽猶豫了一會兒,但還是答應了。等媽媽洗完了衣服,我便開始洗自己的鞋子。
以前媽媽教過我,要洗鞋子,得先把鞋里的襪子拿出來洗。我拿出襪子,覺得臭極了,我想:爸爸媽媽是多么的關愛我啊,雖然我的襪子那么臭,但是依然幫我洗,這多么偉大啊。我得感謝他們!我洗好了襪子之后,把鞋墊拿出來洗,鞋墊很容易洗,兩面都放點洗衣粉,兩個一起刷,一下就搞定了。
接下來就是鞋子本身了。鞋子我穿了很長時間,本來很白的一雙鞋,現在變得黑不溜秋。但是爸爸媽媽以前仍然不厭其煩的把我的鞋子洗的干干凈凈。真的對我很關愛,我真的不應該天天惹他們生氣,不然我豈不是辜負了他們對我的用心良苦!
我拿了些洗衣粉,先抹在鞋子外面,在拿刷子用力的刷,好不容易才把這只鞋子的外表洗好。繼而,我又弄了些洗衣粉抹在鞋子的里面,然后先把刷子放在鞋里,用力的左刷刷,右刷刷,上刷刷,下刷刷,費經心思才把這一只鞋子洗完呢!我也感到了爸爸媽媽的洗鞋的不容易!
重陽敬老,這是中華民族幾千年來的品德。說到這里,我想起了一句詩“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10月30日,農歷9月初9,是重陽節。
早上,我就在想這個重陽節我該給爺爺奶奶什么樣的驚喜呢?從上午到中午都沒想好。下午大隊部提出要給老人過個有意義的節日。這時我有主意了。
一放學,我就急匆匆的跑回家,一進家門,我就對爺爺奶奶說:“我回來了!祝爺爺奶奶重陽節快樂!”爺爺奶奶會心的笑了。
奶奶正準備端水洗腳時我連忙說:“奶奶,今天就讓我給您洗一次腳。”奶奶被我這突如其來的話弄得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她笑著說:“今天太陽打西邊出來了?”我連忙解釋:“今天是重陽節,我給您洗一次腳也是天經地義的事啊!”經過我再三請求,奶奶終于答應了。看到奶奶那雙冷露的腳,我心中油然升起了一種歉意。我以后要經常給奶奶洗腳,讓奶奶享樂子孫的快樂。我拿起電話,打給了外婆。“喂,您好。”外婆一聽就知道是我的聲音,說:“揚揚,你找我有什么事啊?”我說:“祝您重陽節快樂!”外婆聽我這么一說,在電話另頭開心的笑了。外婆說:“揚揚真懂事。”我說:“外婆您身體還好嗎?”外婆說:“好!”
我們還聊了一些有關學習上的事。看到外婆這么關心我,我在心中暗下決心,以后要經常給外婆打電話,讓她少為我操心。
今天,雖然是重陽節,但我也從中感受到了老人對我的關心與愛護,我也想從心中贊美老人。我希望爺爺和奶奶外婆能天天快樂!
九月九日重陽節到了。大院的重陽節有一種傳統,喜歡晚餐湊在一起吃。幾家約好,把吃食端到一桌上。夜幕降臨,燈光閃耀,人們飲著菊花酒、二鍋頭,吃著豐盛的飯菜,歡聚暢談,交流情感。一張張笑臉,一陣陣笑語沖出狹小的房間,大家互相祝福著健康長壽、事事平安,大雜院處處洋溢著祥和的氣氛。
重陽那天,人們有敬老的風習,各家晚輩都要給上了年紀的老人多一些體貼。除了專給他們做些可口的吃食外,分家另過的親屬須慰問老者,出了嫁的閨女一早要回娘家探望父母,以報答養育之恩。有條件的人家,還要陪老人去看看熱鬧兒逛逛公園,這樣會讓老人心胸更加開闊,便于長壽。
賞菊花是市民多年傳統風俗,戴菊花防災去病也是人們舊時一大習慣。重陽節到來各大公園將舉辦菊花展,北海、天壇、紫竹院、植物園名聲最大。
重陽節之時,北京正值秋風送爽,天高云淡的季節。到空曠之處放風箏,不但簡便易行,也是很受人喜歡的一種娛樂活動。清代時老北京人放飛之舉極為熱鬧盛行,店鋪集市都出售各種紙鳶,花市賣的風箏種類最全質量上乘。
如今,曾經住過的大雜院早已變遷,昔日重陽節“又見花糕處處忙”的景象也已不見。但時逢佳節吉日,不由得又想起老鄰居在庭院吃著花糕,喝著清茶說笑聊天的溫馨,思念童年一起歡笑玩耍的小伙伴。不知不覺當中想起毛澤東的。
詩詞。
:人生易老天難老,歲歲重陽,今又重陽,戰地黃花分外香。一年一度秋風勁,不似春光,勝似春光,寥廓江天萬里霜。
今天是一年一度的重陽節,也是老人們的節日,于是學校就組織了去福利院慰問老人的活動。
我們帶著慰問品來到了福利院。只見這里的環境真優美,一幢幢樓房撥地而起,綠樹成蔭,花草遍地,不亞于上海的居民樓。我們先是慰問表演,同學們個個生龍活虎,極為賣力,把老人引得哈哈大笑。就在這時,我突然發現在窗簾后面藏著一個老爺爺的臉。我想:其他老人都出來了,為什么這位老爺爺不出來呢“下面是問候交談,請同學們和老人們拉拉家常。”主持人的話打斷了我的思緒。好奇心促使我去那個老爺爺的房間。我輕輕推開門,老爺爺一看是我們來了便熱情地招待我們。我看了看老爺爺,只見他的頭發全白了,眼睛深陷在眼窩里。我們替他捶背的時候,他雙手緊緊握住我們的手說:“好孩子,你們有這份心就夠了,你們這些孩子都不嫌棄我們,真好!”我們又為老爺爺整理了房間,老爺爺連聲說謝謝。他小心翼翼地從一個隱蔽的地方拿出幾塊糖說:“這是我的一點心意,你們拿著吃吧。”我好奇地問:“老爺爺,您為什么剛才不出去呢”老爺爺苦笑著說:“我發燒38℃,不能出去。”“噢,原來是這樣。”我恍然大悟。我們又問了老人許多問題,知道了他姓樊,今年78歲。直到老師叫集合時,我們才依依不舍地離開了。
今天我知道了尊老愛幼的重要性,更明白了作為21世紀的小學生,更應該尊重老人,關心老人不嫌棄老人。啊!充實的一天!
金黃的樹葉離開了樹梢,在空中如蝴蝶樣飛舞,最后以柔美的弧度悄無聲息地落在地上。一片片的金黃,為冷寂的街道作了最美的點綴,漸漸的,秋天的韻味濃了起來。秋天又來了。
“每逢佳節倍思親”楓葉正紅時,又是重陽節到了。我踏上了家鄉的路。往日泥濘的小路。如今還十分親切,路旁的景物依舊。只是覺得更添了一份愁緒。因為睹物思人,而物是人非。是的,重陽節,難免讓人回想起過往的人,過往的事,過往的一切。更難免讓人觸景傷人,不經意間,我又想起了我那已故的、親愛的外公。往日外公的歡聲笑語,又在我腦海中浮現,讓我對他的思念在秋風中更加強烈。
幾年前的一個重陽節。那時外公還在我們身邊。他是一個很活潑很可愛的“老小孩”,因為他有一顆常青的心,又有寬廣的胸懷。他的笑。是那么爽朗、清澈又慈祥,他的一切,都感染著身邊的人。
可生老病死—這不可逆轉的自然規律,終究讓外公從此成為過去,只給我們留下似楓葉般的回憶,徐徐的落下,沉甸甸地壓在心頭。那爽朗的笑容從此定格了。那一刻,我似乎長大了,明白了人世的悲歡離合,明白何謂親情,明白在世的我們應該好好珍惜這一切。
如今重陽節,我站在往日的小路上,習習秋風,夾雜著思念,吹亂了我的思緒,古往今來,人們都喜歡悲秋。又值重陽,我終于明白這“悲”從何而來。“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此時此刻,我反復咀嚼著這句詩的韻味,嘗到“少一人”中包含的那份沉甸甸的思念,其中有對現實的無奈和對過往的追憶。我于這迷離的秋色中,試圖尋找昨日一幕幕珍貴的畫面,不知不覺,太陽已滑到了山間,像一只泛黃的大石榴。
“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我心里默念著,踏向了歸途……。
給外婆過重陽節(精選14篇)篇四
重陽節是我國的傳統的節日,其他國家也有重陽節的,你知道過重陽節的國家嗎?下面本站小編精心整理了過重陽節的國家的相關資料,希望可以幫到你!
伊朗的老人節定在每年1月7日,是一年中最早過老人節的國家。在這一天,兒女們要為老人做“七道菜”,讓老人農一品賞,象征祝老人生活幸福,多姿多彩,健康長壽。
新加坡的老人節也叫“敬老節”,定在每年的2月2日。在這一天,為老人舉辦各種活動,老人可以憑身份證,免費上公園、博物館、電影院、劇院,以及觀看各種文娛、體育演出。
英國的老人節定在每年3月5日。在這一天,老人們都梳洗打扮一番,參加各種活動。
印度的老人節也叫“長壽節”,定在每年的4月7日。在這一天,老人除參加慶祝老人節的活動外,還要呆在家中,等候兒女們來送賀禮和祝賀,全家團聚在一起,有歌有舞,歡樂地度過一天。
泰國的老人節也叫“長壽日”,定在每年的5月5日。在這一天,兒女們要采集各種象征幸福吉祥的花草,結成美麗的花環敬獻給老人,祝福老人幸福長壽。
加拿大的老人節也叫“笑節”,定在每年的6月21日。在這一天,書店里展出幽默類書籍,喜劇演員演出滑稽節目,電視臺專門推出一臺晚會,招待老人,引起老人大笑,笑能促進老人健康長壽。
希臘的老人節叫“老齡日”,定在每年的7月7日。這一天,專門在著名的克里特島嶼上舉行慶祝活動,老人除參加文藝演出外,還參加拔河和長跑比賽。
越南的老人節定在每年的8月8日。這一天,政府為老人準備各項活動,并向老人表示慰問。
美國的老人節也叫“祖父祖母節”,定在每年的9月5日。這一天,兒女們都要趕回家為老人祝賀。許多社區也為老人組織豐富多彩的文體活動。美國人愛旅游,這一天,許多老人結伴外出心情歡樂。
日本的老人節也叫“敬老日”,定在每年的9月15日。日本是世界上的最大長壽國,老人特別多。日本傳統一向尊重老人,在老人節這一天,兒女們都要向老人祝賀。全國舉行“老人健步大會”,象征老人青春不老,健康長壽。
今天的重陽節,被賦予了新的含義,在1989年,我國把每年的九月九日定為老人節,傳統與現代巧妙地結合,成為尊老、敬老、愛老、助老的老年人的節日。全國各機關、團體、街道,往往都在此時組織從工作崗位上退下來的老人們秋游賞景,或臨水玩樂,或登山健體,讓身心都沐浴在大自然的懷抱里;不少家庭的晚輩也會攙扶著年老的長輩到郊外活動或為老人準備一些可口的飲食。
唐詩。
宋詞中有不少賀重陽,詠菊花的。
詩詞。
佳作。
老人節為什么又叫重陽節呢?由于重陽節又叫登高節,而“登高”很受人重視,特別是受老年人重視,因為“高”有高壽的意思,因此人們認為“登高”可以長壽。今天我們在重陽節開展敬老活動,把重陽節稱為“老人節”或“敬老節”,多少也有這個意思,但除了祝愿之外,還注入了許多敬老尊老的實質內涵,反映了一種新的社會道德和新的社會風尚,從而使古老的重陽節獲得了新的生命。在1989年,我國把每年的九月九日定為老人節,傳統與現代巧妙地結合,成為尊老、敬老、愛老、助老的老年人的節日。全國各機關、團體、街道,往往都在此時組織從工作崗位上退下來的老人們秋游賞景,或臨水玩樂,或登山健體,讓身心都沐浴在大自然的懷抱里;不少家庭的晚輩也會攙扶著年老的長輩到郊外活動或為老人準備一些可口的飲食。
重陽節的起源據說是漢高祖劉邦的愛妃戚夫人被呂后害死后,她身邊的侍女也受到牽連并被趕出皇宮,流落到民間,嫁給了一個貧民。由于她在宮中每年都過重陽節,節日期間插茱萸、飲菊花酒等,以求長壽,所以嫁人之后,她在這一天還是照著宮里的規矩過重陽節,人們聽說后紛紛效仿,于是這種習俗在民間就廣為流傳了。
給外婆過重陽節(精選14篇)篇五
今天我一回到家,外婆就激動地對我說:“今天吃大閘蟹!”我開心地當場就把書包甩開大喊:“萬歲!萬歲!”我跑到廚房看著那些大閘蟹,有的吐泡泡,有的像是在睡覺,還有的揮舞大鉗子好像在跟我說:“哼,快把我放了!不然……小心我夾你哦!””嘿,搞沒有搞錯?比比我和你的個頭大小好吧?“我挑釁地說。
這時,外婆進到廚房,笑瞇瞇地說馬上蒸螃蟹給我吃。于是我就開始”守株待兔“。只見外婆用水將大閘蟹細心地洗干凈,再把它們一個一個平放進蒸鍋里,然后蓋上透明鍋蓋。開了大火,外婆說要蒸15分鐘。說完轉身洗了一大塊生姜,細細地切,外婆和藹地告訴我:”吃螃蟹,一定要吃姜,可以驅寒,因為螃蟹是涼性的食物。“喔,想不到食物之間的搭配還挺有講究的!
我緊盯著鬧鐘,一到時間,立馬大叫外婆:”外婆,外婆,時間到了,螃蟹蒸好了!“看著外婆揭開鍋蓋,一大股白煙直沖上來。我咽了一口口水。”嘻,饞嘴貓,不可以偷吃哦!“外婆看著我,打趣道。
“才不偷吃呢!“我爭辯道。啊!金燦燦的蟹!真漂亮!不久全家人全都坐在餐桌旁,享受著美味的蟹宴。這是外婆親手烹制的螃蟹,看到大家喜氣洋洋的樣子,我開心極了!
我愛我的外婆,我愛我的家!
給外婆過重陽節(精選14篇)篇六
前幾天太陽過分地耀眼,同桌又像烤乳豬一樣渾身擦滿了油,真可謂油光可鑒。
只見他輕喚了我一聲,我轉過頭去,這一看,讓我真的有些感動。
他手上拿著一根白得讓人揪心的頭發,長長的。他說:“我奶奶不小心把頭發粘在我身上了。”
猛地體會到了沉重的愛,分量重得讓我喘不過氣來,為了讀書,爺爺奶奶陪伴我度過美好而漫長的年月,只是想給予溫暖。
觸動了愛的閥門,我的思緒也不禁漫天飛舞起來。
我也是外婆一手帶大的,出生時第一個抱我的人也是外婆,我在她的盡心呵護下長大了,亭亭玉立,而外婆,不知不覺就老了。
小時侯我不肯吃飯,外婆追著我滿院子地跑,我“咯咯咯”地笑,她也不怪我,陪著我笑。也許,看到我健康成長,就是她最大的心愿吧。
而記得那時侯,外婆掌心里傳過來的溫柔,她看著我笑,臉上的溝壑都擠在了一起,那些討厭的皺紋也滋生出,她對我說:“早飽了,就可以長大了。”
喜歡挽著外婆的手去大街上溜達,碰到鄰居總喜歡說:“這是你家孫女,這么高啦?”外婆就喜笑顏開地說:“對啊,我們怎么會不老去呢?”
我多希望外婆不會老去,還可以抱得動我,還可以和我說故事呢。
有一次外婆對我說:“幫我拔白頭發吧!”這是多么殘忍的事情,讓我來見_白駒過隙,去見_外婆在年輪沖刷下所留下的痕跡。
我小心翼翼地替她尋找著,輕輕地拔,生怕弄疼了外婆。
外婆說:“沒事,一點也不疼!”
有我在。
只要我在,外婆不會感到疼。
還有一次,我玩到有點晚,回家時外婆已經睡覺了,我靜靜地回到房間,休息了。
那天晚上,外婆以為我沒回來,大晚上的從床上爬起來穿好衣服到大街上去找我了。她尋到同學那,知道我早已回去后匆匆趕回家,看到我甜甜地睡著了,才安下心。
這都是后來的我才知道的,這些細微的瑣事串成一串漂亮的回憶項鏈,被鎖在了我的心房里。
外婆愛我的心無從投遞,我接納著,卻學不會如何感恩。
她陪我走過美好的時光,像保護神一樣,_惕著,不讓我受傷。
我最快樂的那一年,
像濃縮了最精華的時間,
短暫卻永遠是火焰,在情緒_凍時能暖和心田。
——后記。
給外婆過重陽節(精選14篇)篇七
重陽節是我國非常傳統的一個民族的節日,也是很多國人非常傳統的一個節日。你知道古代過重陽節的習俗嗎?今天本站小編特意準備了一些古代過重陽節的習俗,希望你能喜歡。
佩茱萸·簪菊花。
重陽節有佩茱萸的風俗,因此又被稱為“茱萸節”。茱萸是重陽節的重要標志。重陽節時人們還喜歡佩戴菊花。茱萸雅號“辟邪翁”,菊花又名“延壽客”。
茱萸是一種可以做中藥的果實,因為出產于吳地(今江浙一帶)的茱萸質量最好,因而又叫吳茱萸,也叫越椒或艾子,它是一種常綠小喬木,樹幾乎可以長到一丈多高,葉為羽狀復葉,初夏開綠白色的小花,結實似椒子;秋后成熟。果實嫩時呈黃色,成熟后變成紫紅色,有溫中、止痛、理氣等功效。茱萸葉還可治霍亂,根可以殺蟲。《本草綱目》說它氣味辛辣芳香,性溫熱,可以治寒驅毒。古人認為佩帶茱萸,可以辟邪去災。
放紙鷂。
放紙鷂是惠州過重陽節的主要習俗。換句話說,惠州民間過重陽節是以放紙鷂為主要特征的。此習,除惠州流傳的民謠中有敘述以外,光緒《惠州府志》亦有記述。
紙鷂亦現在的風箏。風箏是五代以后的稱謂,五代之前,北方習慣稱“紙鳶”,南方則多叫“鷂子”,惠州的“紙鷂”稱謂很明顯的是保留了五代以前的古老名稱,且有“南北混合”的味道。
重陽的飲食之風,除前所述的飲茱萸、菊花酒,吃菊花食品之外,還有好些,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吃糕。在北方,吃重陽糕之風尤盛。
據《西京雜記》載,漢代時已有九月九日吃蓬餌之俗,即最初的重陽糕。餌,即古代之糕。《周禮》載餌用作祭祀或在宴會上食用。漢代又記有黍糕,可能與今天的糕已差不遠。蓬餌,想必也類似于黍糕之類。至宋代,吃重陽糕之風大盛了。糕與高諧音,吃糕是為了取吉祥之意義,因而才受到人們的青睞。
重陽節的起源據說是漢高祖劉邦的愛妃戚夫人被呂后害死后,她身邊的侍女也受到牽連并被趕出皇宮,流落到民間,嫁給了一個貧民。由于她在宮中每年都過重陽節,節日期間插茱萸、飲菊花酒等,以求長壽,所以嫁人之后,她在這一天還是照著宮里的規矩過重陽節,人們聽說后紛紛效仿,于是這種習俗在民間就廣為流傳了。
1、又是九月九,愁更愁,情更憂,回家的打算始終在心頭。
2、走!我們一起去賞菊吧!在這豐收的季節里,祝你事業有成,身體健康,心情愉快!
4、重陽節到這個豐收的季節里,祝愿你事業豐收,薪水豐收,愛情豐收,歡樂永相隨!
5、再美的日子,沒人關懷就是遺憾,也許祝福只是一種形式,卻能給我帶來溫馨所以我都不吝嗇寄給彼此關心,一樣的日子,一樣的牽掛,祝重陽愉快!
6、九月九日望遙空,秋水秋天生夕風。寒雁一向南飛遠,游人幾度菊花叢。現在正是菊花爭艷的季節,愿你心情也和菊花那樣清爽、淡雅!重陽快樂!
7、您生命的秋天,是楓葉一般的色彩,不是春光勝似春光,時值霜天季節,卻格外顯得神采奕奕。祝您老重陽節快樂,健康長壽!
9、我想和你共度重陽節,我已備好了菊花酒、重陽糕,就等著你來了。
10、祝你理想幻想夢想心想事成;公事私事心事事事稱心;財路運路人生路路路暢通;晴天雪天天天開心,親情友情愛情情情似海;重陽節節節快樂!
12、又是九月九,重陽夜,難聚首,思鄉的人兒漂流在外頭;。
13、但得夕陽無限好,何須惆悵近黃昏,愿你擁有一個美好、快樂的節日!秋風徐徐,重陽九九,蒸上九重的粟糕,備好香醇的菊酒,等著與你分享。
14、借此佳節之際我感謝你,你的笑顏似燦爛的陽光照亮了我的世界,你給予我的安慰和鼓勵支持我度過一切艱苦。祝你重陽節快樂!
15、友誼之花我向一切至誠的人奉獻,愛情的甜果我只與你一人分享。無需千言萬語,無需海誓山盟;只要記住dd兩顆心撞擊出火花的那一瞬間!
給外婆過重陽節(精選14篇)篇八
一年一度的重陽節又來臨了,而重陽節就是我們紀念老年人的節日,韓國也有重陽節的,你知道韓國重陽節習俗嗎?下面本站小編精心整理了韓國重陽節習俗的相關資料,希望可以幫到你!
韓國,從新羅時代開始就有在重九這天在月上樓聚會吟詩的風俗。到了高麗時代,重九的享宴甚至成了帶有國家性質的慣例,成為內外大臣和宋朝、耽羅、黑水的遠客一起參加祝賀的宴會。在朝鮮時代的世宗時把重三、重九定為節日,甚至把在中秋節時開的耆老宴也改在重九這一天進行。
說到傳統的重陽節美食,大家想到的肯定是重陽糕、菊花酒。在韓國,重陽節這天除了飲用菊花酒外,還會吃菊花煎和栗糕哦!菊花煎其實就是放入菊花的煎餅,是把菊花貼在和好的糯米面上而煎制而成的。通過和家人分享這些應景的食品,一起登上首爾的南山或者北漢山又吃又喝地度過一天,是韓國人在重陽這天的傳統風俗。
重陽節不止是賞菊的好日子,也是楓葉紅了的時節,所以為了觀賞楓葉,人們會從很遠的地方來看楓葉,逍遙自在,這就是"消楓"一詞的由來。在首爾的近郊區,景致絕妙的山和山溝很多,選擇在重陽這天登高遠眺,既能陶冶身心,又能欣賞美景哦!
菊花煎就是將糯米面揉和之后做成圓形,在上面放上菊花花瓣后放入油中煎熟,主要在陰歷9月9日重陽節時制作食用,被稱為菊糕或菊餻。
據《東國歲時記》記載:“采摘金黃色的菊花制作成糯米糕,做法和3月重三節的金達萊糕做法一樣,這種被稱為花煎。”同時也可以在中國的文獻中找到這一風俗,在《西京雜記》中有漢武帝時宮女賈佩蘭在9月9日吃了餌這一記載,同時在中國宋朝的文獻《東京夢華錄》中有9月9日蒸用面粉做的糕點并相互分食的記錄,所以可以推測當時的菊餻可能來源于此。但是在丁若鏞的《與尤唐全書》第一冊雜纂集卷24、雅言覺非卷3棗糕中記載道:“在中國重陽節時食用的放入大棗和板栗的面餅被稱為花糕,這是蒸餅的一種,朝鮮此時食用的花糕是在和好的糯米粉中加上花朵,并在油中煎熟食用的油煎,和中國的不同。”通過以上記載可以推斷至少從18世紀開始重陽節時菊花煎就被廣泛食用。
《朝鮮料理制法》中如此寫道:“花煎和煎餅的制作方法一樣,但是煎餅是煎得比較小,而花煎煎成可食用的煎餅大小,切成長約1尺(3厘米),寬約5分(5厘米)的小餅后撒上白糖。如果花煎用冷水和面的話那么色澤不夠,因為要放很多油的關系,所以最好是熬煮鹽水之后趁熱和面。另外雖然也可以放入很多的金達萊和玫瑰,但是菊花放多的話反而會苦。”20世紀初期也將菊花煎作為花煎的一種常常食用。
菊花節&栗子節。
而在陰歷上這一天因為正好是菊花盛開的季節,因而也被稱作菊花節。由于在中國古代,菊花又叫做“翁草”、“千代見草”,被認為有驅除邪氣、保佑長命百歲的功效。受中國影響,日本有在8日晚上將棉布放在菊花上,待9日被露水打濕后用來擦拭身體,祈求長壽的習俗。同時,由于正值收獲季節,民間也將這天稱為“栗子節”,會吃栗子飯慶祝。
喝菊酒插茱萸。
進入平安時代后,由于受到中國思想的影響,日本開始在重陽這天飲用浸泡有菊花的“菊酒”,并且插茱萸、舉辦菊花宴用來驅除邪氣,此外還會舉辦和菊花有關的詠歌會或是競賽、鑒賞活動。
九月九對于喜愛花道的人來說也是一個很重要的日子。在一些日本特定節日,人們會選擇一種代表該季節的花進行插花。而在這一天,人們會只用菊花進行插花,在某種意義上也可以視作一種特殊的儀式。
給外婆過重陽節(精選14篇)篇九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九日藍田崔氏莊【唐】杜甫。
老去悲秋強自寬,興來今日盡君歡。羞將短發還吹帽,笑倩旁人為正冠。
藍水遠從千澗落,玉山高并雨峰寒。明年此會知誰健?醉把茱萸仔細看。
九日【唐】王勃。
九日重陽節,開門有菊花。不知來送酒,若個是陶家。
九日與陸處士羽飲茶【唐】皎然。
九日山僧院,東籬菊也黃。俗人多泛酒,誰解助茶香。
九月九日【唐】崔國輔。
江邊楓落菊花黃,少長登高一望鄉。九日陶家雖載酒,三年楚客已沾裳。
九日寄行簡【唐】白居易。
摘得菊花攜得酒,繞村騎馬思悠悠。下邽田地平如掌,何處登高望梓州?
九日【唐】楊衡。
黃菊紫菊傍籬落,摘菊泛酒愛芳新。不堪今日望鄉意,強插茱萸隨眾人。
九日【唐】李群玉。
年年羞見菊花開,十度悲秋上楚臺。半嶺殘陽銜樹落,一行斜雁向人來。
行云永絕襄王夢,野水偏傷宋玉懷。絲管闌珊歸客盡,黃昏獨自詠詩回。
九日言懷【唐】令狐楚。
二九即重陽,天清野菊黃。近來逢此日,多是在他鄉。
晚色霞千片,秋聲雁一行。不能高處望,恐斷老人腸。
九日得新字【唐】孟浩然。
初九未成旬,重陽即此晨。登高聞古事,載酒訪幽人。
落帽恣歡飲,授衣同試新。茱萸正可佩,折取寄情親。
閏九月九日獨飲【唐】白居易。
黃花叢畔綠尊前,猶有些些舊管弦。偶遇閏秋重九日,東籬獨酌一陶然。
自從九月持齋戒,不醉重陽十五年。
重陽【唐】趙嘏。
節逢重九海門外,家在五湖煙水東。還向秋山覓詩句,伴僧吟對菊花風。
1、賞菊:重陽日,歷來就有賞菊花的風俗,所以古來又稱菊花節。農歷九月俗稱菊月,節日舉辦菊花大會,傾城的人潮赴會賞菊。從三國魏晉以來,重陽聚會飲酒、賞菊賦詩已成時尚。在漢族古俗中,菊花象征長壽。
2、登高:重陽節首先有登高的習俗,金秋九月,天高氣爽,這個季節登高遠望可達到心曠神怡、健身祛病的目的。
3、佩茱萸:古代還風行九九插茱萸的習俗,所以又叫做茱萸節。茱萸入藥,可制酒養身祛病。插茱萸和簪菊花在唐代就已經很普遍。茱萸香味濃,有驅蟲去濕、逐風邪的作用,并能消積食,治寒熱。民間認為九月九日也是逢兇之日,多災多難,所以在重陽節人們喜歡佩帶茱萸以辟邪求吉。茱萸因此還被人們稱為“辟邪翁”。
4、吃重陽糕:與登高相聯系的有吃重陽糕的風俗。高和糕諧音,作為節日食品,最早是慶祝秋糧豐收、喜嘗新糧的用意,之后民間才有了登高吃糕,取步步登高的吉祥之意。
5、飲菊花酒:重陽佳節,我國有飲菊花酒的傳統習俗。菊花酒,在古代被看作是重陽必飲、祛災祈福的“吉祥酒”。漢代就已有了菊花酒。魏時曹丕曾在重陽贈菊給鐘繇,祝他長壽。
給外婆過重陽節(精選14篇)篇十
1、重陽初啟節,無射正飛灰。——陰行先《和張燕公湘中九日登高》。
2、欲強登高無力去,籬邊黃菊為誰開。——《答泉州薛播使君重陽日贈酒》。
3、今日登高樽酒里,不知能有菊花無。——《九日作》。
4、出門復入門,兩腳但如舊。——杜甫《九日寄岑參》。
5、西風潑眼山如畫,有黃花休恨無錢。——張可久《風入松·九日》。
6、滿園花菊郁金黃,中有孤叢色似霜。——《重陽席上賦》。
7、登臨無限意,何處望京華。——文森《九日》。
8、九月九日望鄉臺,他席他鄉送客杯。——王勃《蜀中九日》。
9、時節是重陽,菊花牽恨長。——徐燦《菩薩蠻·秋閨》。
10、年來飲興衰難強,漫有高吟力尚狂。——韓琦《九日水閣》。
11、黍香酒初熟,菊暖花未開。閑聽竹枝曲,淺酌茱萸杯。——《九日登巴臺》。
12、菊花何太苦,遭此兩重陽?——李白《九月十日即事》。
13、天宇清霜凈,公堂宿霧披。——杜甫《九日楊奉先會白水崔明府》。
15、細看茱萸一笑,詩翁健似常年。——張可久《風入松·九日》。
16、岑生多新詩,性亦嗜醇酎。——杜甫《九日寄岑參》。
17、醉看風落帽,舞愛月留人。——李白《九日龍山飲》。
18、自摘霜蔥宜薦俎。——吳文英《蝶戀花·九日和吳見山韻》。
19、樂游原上清秋節,咸陽古道音塵絕。——李白《憶秦娥·簫聲咽》。
20、孤花片葉,斷送清秋節。——納蘭性德《清平樂·孤花片葉》。
21、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22、塵世難逢開口笑,菊花須插滿頭歸。——《九日齊山登高》。
23、近重陽、偏多風雨,絕憐此日暄明。——姚云文《紫萸香慢·近重陽》。
24、凈洗綠杯牽露井,聊薦幽香。——吳文英《浪淘沙·九日從吳見山覓酒》。
25、落帽醉山月,空歌懷友生。——《九日》。
26、幾日西風,落盡花如雨。——吳文英《蝶戀花·九日和吳見山韻》。
27、九日登高處,群山入望賒。——趙時春《原州九日》。
28、醉看風落帽,舞愛月留人。——李白《九日龍山飲》。
29、何當載酒來,共醉重陽節。——孟浩然《秋登蘭山寄張五》。
30、日月常懸忠烈膽,風塵障卻奸邪目。——宋江《滿江紅·喜遇重陽》。
31、中心愿,平虜保民安國。——宋江《滿江紅·喜遇重陽》。
33、九月九日望遙空,秋水秋天生夕風。——《九日登玄武山旅眺》。
34、只座上、已無老兵。——姚云文《紫萸香慢·近重陽》。
35、愁不肯、與詩平。——姚云文《紫萸香慢·近重陽》。
36、安得誅云師,疇能補天漏。——杜甫《九日寄岑參》。
37、初見雁,已聞砧。——晏幾道《鷓鴣天·九日悲秋不到心》。
38、重陽過后,西風漸緊,庭樹葉紛紛。——晏殊《少年游·重陽過后》。
39、玉燭降寒露,我皇歌古風。重陽德澤展,萬國歡娛同。——《奉和圣制重陽日即事》。
40、簾櫳昨夜聽風雨,都不似、登臨時候。——潘希白《大有·九日》。
41、不見白衣來送酒,但令黃菊自開花。——《重陽日酬李觀》。
42、握手經年別,驚心九日霜。——妙信《九日酬諸子》。
44、紫萸一枝傳賜,夢誰到、漢家陵。——姚云文《紫萸香慢·近重陽》。
45、重陽阻雨獨銜杯,移得山家菊未開。——《重陽阻雨》。
46、又是重陽近也,幾處處,砧杵聲催。——秦觀《滿庭芳·碧水驚秋》。
47、一歲重陽至,羈游在異鄉。登高思舊友,滿目是窮荒。——《旅中過重陽》。
48、蟋蟀催寒服,茱萸滴露房。——《重陽夜集蘭陵居與宣上人聯句》。
49、不負東籬約,攜尊過草堂。——妙信《九日酬諸子》。
52、萬里秋光客興賒,同人九日惜年華。——沈輅《九日登高臺寺》。
53、六曲屏山和夢遙。——納蘭性德《采桑子·九日》。
54、須教月戶纖纖玉,細捧霞觴滟滟金。——晏幾道《鷓鴣天·九日悲秋不到心》。
55、所向泥活活,思君令人瘦。——杜甫《九日寄岑參》。
56、近重陽、滿城風雨。——周密《掃花游·九日懷歸》。
57、鳳城歌管有新音。——晏幾道《鷓鴣天·九日悲秋不到心》。
58、江涵秋影雁初飛,與客攜壺上翠微。——杜牧《九日齊山登高》。
59、武公不但歌淇澳,賢女猶能唁衛侯。——姜塘《摘星樓九日登臨》。
60、賡歌圣人作,海內同休明。——李泌《奉和圣制重陽賜會聊示所懷》。
給外婆過重陽節(精選14篇)篇十一
九月初九重陽節到,你知道過重陽節的習俗嗎?下面本站小編精心整理了過重陽節的習俗的相關資料,希望可以幫到你!
古代,民間在該日有登高的風俗,所以重陽節又叫“登高節”。相傳此風俗始于東漢。登高所到之處,沒有劃一的規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還有吃“重陽糕”的習俗。講究的重陽糕要作成九層,像座寶塔,上面還作成兩只小羊,以符合重陽(羊)之義。有的還在重陽糕上插一小紅紙旗,并點蠟燭燈。這大概是用“點燈”、“吃糕”代替“登高”,用小紅紙旗代替茱萸。
重陽節還要賞菊飲菊花酒,起源于陶淵明。陶淵明以隱居出名,以詩出名,以酒出名,也以愛菊出名;后人效之,遂有重陽賞菊之俗。舊時士大夫,還多將賞菊與宴飲結合,以求和陶淵明更接近。北宋京師開封,重陽賞菊很盛行,當時的菊花就有很多種。清代以后,賞菊之俗尤為昌盛,且不限于九月九日,但仍然是重陽節前后最為繁盛。
重陽節插茱萸的風俗,在唐代就已經很普遍。古人認為在重陽節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難消災;或佩帶于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里面佩帶,還有插在頭上的。大多是婦女、兒童佩帶,有些地方,男子也佩帶。重陽節佩茱萸,在晉代葛洪《西經雜記》中就有記載。
重陽節除了佩帶茱萸,也插菊花。唐代就已經如此,歷代盛行。清代,北京重陽節的習俗是把菊花枝葉貼在門窗上,“解除兇穢,以招吉祥”。這是頭上簪菊的變俗。宋代,還有將彩繒剪成茱萸、菊花來相贈佩帶的。
農歷九月九日是我國傳統節日重陽節。重陽節已有千余年歷史,中國政府在1989年將每年的這一天定為“老人節”、“敬老節”,每到這一日,各地都要組織老年人登山秋游,交流感情,鍛煉身體。不少家庭的晚輩也會攙扶年老的長輩到郊外活動。
“九”在古數中既為“陽數”,又為“極數”,指天之高為“九重”,指地之極為“九泉”,九是信仰中最崇拜的神秘數字。九月初九,日與月皆逢九,是雙九,故曰“重九”,同時又是兩個陽數合在一起,故稱“重陽”,所以這一天為重陽日。
九九重陽,因為“九九”與“久久”同音,九在數字中又是最大數,有長久、長壽之意,而且秋季也是一年收獲的黃金季節,所以,“九九重陽”就被認為是祝福老人長壽的好日子。
20世紀80年代開始,中國一些地方把夏歷九月初九日定為老人節,倡導全社會樹立尊老、敬老、愛老、助老的風氣。中國政府在1989年將每年的這一天定為“老人節”、“敬老節”。
中國全國人大會20xx年12月28日表決通過新修改的《老年人權益保障法》。法律明確,每年農歷九月初九為老年節。
自古重陽節就被人們重視,如今這個節日被賦予了新的含義,成為中國的“老人節”。
九月九日玄武山旅眺。
(唐)盧照鄰。
九月九日眺山川,歸心歸望積風煙。
他鄉共酌金花酒,萬里同悲鴻雁天。
蜀中九日。
(唐)王勃。
九月九日望鄉臺,他席他鄉送客杯。
人情已厭南中苦,鴻雁那從北地來。
九月十日即事。
(唐)李白。
昨日登高罷,今朝再舉觴。
菊花何太苦,遭此兩重陽。
給外婆過重陽節(精選14篇)篇十二
重陽節,大家是如何度過的?下面跟大家分享過重陽節周記,也期待你們的分享哦!
時光如梭,不知不覺一年一度的重陽節到了,九九重陽,代表著天長地久,更代表著我們應該敬老‘愛老`尊老。
秋風起,天氣涼。奶奶總問我:“穿這么少,冷不冷啊?”這時,我便變得不耐煩的轉過頭去,很煩躁的說:“不冷不冷!”。心想:奶奶可夠啰里啰嗦的了。有時往往沒等奶奶說完,我就會不耐煩的說上一句:“行了行了,整天說這句話,耳朵都快長出繭子了。”“誒誒”奶奶邊說邊吸著鼻子,好像有什么纏著她的鼻子一樣。這時,我終于忍不了了,說出了我這些年對她的意見像苦水一樣倒了出來:“吸什么吸,不覺得難聽嗎?還有,您能不能洗手別那么省水,現在又不是不給你洗手,就是您的節約,就讓我覺得心酸,衣服為什么要補了又補,您可以叫爸媽買啊……”所有難聽的話都說出來了,奶奶聽了,沒有罵我,只是眼中閃著淚光,走開了。這時,媽媽聽見了,馬上下樓扇了我兩巴掌,拉我到房間,開始教育我:“你不可以這么沒禮貌,她是你奶奶,你爸爸的媽媽,你不可以說你自己的奶奶壞話,這么多年來,你都不知道她為你付出了多少……”跟著,媽媽說了奶奶為我做的那些感動的事情,我聽了,眼淚不聽話的落下……回到過去想想,都是我的臭脾氣作怪,我在這對我親愛的奶奶說:“奶奶,對不起!”
歸根到底,也就是要尊敬老人、關愛老人,讓他們在享受天倫之樂時,也能感受到我們的重陽敬老的美德!古代有孔融讓梨,現代有許多敬老楷模,就讓我也加入進去這個美德行動中去吧!
一年一度的重陽節終于讓我盼來了。我們學校首次組織五、六年級的同學到野外進行一次登高活動。
這一天大清早,我們懷著無比興奮的心情上山去,大約走了半小時就到了目的地。吃過了早飯,我便和幾位同學去觀看風箏比賽。
風箏競賽場的人可真多呀!把整個賽場圍得嚴嚴實實,真是里三層外三層。突然一聲哨響,風箏陸陸續續飛上天空,不一會兒,各式各樣的風箏在蔚藍的天空翱翔。有翩翩起舞的花蝴蝶,有忙忙碌碌的蜜蜂,有展翅高飛的蒼鷹……最吸引人的那還要數栩栩如生的龍和蜈蚣了。那條龍抬起頭來,尾巴高翹,擺出一副神氣的樣子。蜈蚣也不甘示弱,不一會兒,就超越那條龍啦!場上的人都為它喝彩。我剛揉了揉眼,可不知怎么的,那龍和蜈蚣糾纏在一起了,也許是龍害怕自己比不上蜈蚣吧,而作出兩敗俱傷的做法。不一會兒,它們倆都斷了線,掉進了山谷,在場的人無不為之惋惜,都埋怨龍不應該那樣自私。它們的主人像箭一樣沖下山谷,尋找自己的風箏,好不容易找到了,可時間非常緊迫,但是它們的主人一點也不灰心,把風箏重新安上線再放飛……到了最后還是蜈蚣取得第一名,龍獲得第二名……風箏比賽在一陣陣熱烈的歡呼聲、掌聲中結束了。
吃了午飯,就到我們學校的運動員大顯身手的時候,登山活動開始了,只見運動員們在半山腰上摩拳擦掌,做好預備姿勢。又是一聲哨響,運動員爭先恐后地向上攀登。你看,我班的小玲同學就要拿到紅旗了,“哎呀”,真糟糕!她被石頭絆倒了,摔得個四腳朝天,惹的大家哈哈大笑。她爬起來再跑,可是來不及了,紅旗被五〈2〉班的同學奪走了。
這時,太陽漸漸地西下了,金色的陽光照在同學們的笑臉上好像盛開著朵朵鮮花。
十月,丹桂飄香一年一度的重陽節,如期而至,終于來臨了!在放學的路上,我一邊走,一邊想,該為爺爺,奶奶,作些什么.我安靜的坐在長石凳上,雙手搭在下巴下,東想想,西想西,抓耳撓腮,可還是想不出來------走到家門口,我一拍腦門,想出來了,做一張賀卡,雖然不是一個很好的辦法,但同樣能代表我的孝心.
我選了一張顏色鮮艷,同時也代表了青春活力陽光的紙,我在紙上工工整整寫了5個大字:"重陽節快樂!"我還寫了對老人的祝福與希望.做完以后,我將紙悄悄的塞進書桌的縫隙里。我慢慢的走進書房里,靜靜的聆聽書房里的聲音。爺爺很快就發現了我的賀卡,把我叫進房里。我的心“撲通撲通”地之叫喚,爺爺深了一口氣,說:“這個賀卡是你做的吧,記住,你爺爺喜歡實際的,比如幫我掃掃地之類的。”我瞬間發現了爺爺身上,有著一種濃濃的樸實無華的味道,這種味道,在我的眼里,也就是老人的象征,默默無聞。
在今年,九九重陽,使我認識到了老人那默默無聞的精神。在此,我向各地老人表示祝福,希望你們快樂,幸福,健康!
每當秋高氣爽、菊花飄香的時節,我們便會迎來一個特殊的節日——重陽節。重陽節是在每年農歷的九月初九。以前,我對重陽節確實不怎么了解,認為只不過每到這一天人們吃上幾塊重陽糕,大伙再聊聊天也就過去了。后來,等自己漸漸懂事了,并從父母那里了解到了一些關于重陽節的來歷和特殊的含義。重陽節也叫敬老節或老人節,每年的農歷九月初九,二九相重,稱為“重九”。民間在這一天有登高的風俗,所以重陽節又稱“登高節”。還有重九節、茱萸、菊花節等說法。由于九月初九“九九”諧音是“久久”,有長久之意,所以常在此日祭祖與推行敬老活動。重陽節與除、清、盂三節也是中國傳統節日里祭祖的四大節日。轉眼間,今年的重陽節又來到了,我的心里有了個小算盤。
這天上午,我走到奶奶旁邊,想考考奶奶的記性,就問:“奶奶,今天是什么日子?”奶奶疑惑的說:“今天,今天什么日子?”我神秘地說:“想想,好好想想。”“今天是***媽的生日?”“不對,今天是你的生日。”“我的生日?我的生日要到十二月啊!”“呵呵,不是那個生日。今天是重陽節,是你們老年人的節日啊。所以我帶你出去走走。”說著,我便拉著奶奶的衣角向前走。奶奶臉上的笑容今天很燦爛,一旁清澈的湖水倒影著岸邊樹木的身影,幾條小魚無憂無慮的在水里游弋,有時互相嬉戲,有時吐吐水泡。耳邊還不時傳來奶奶小時候的故事,奶奶陶醉在這美麗的詩畫里了。是啊,經常聽大人們說,要讓老人老有所樂,安享晚年。或許說的就是這幅美麗畫面吧。這時,天色已晚,我和奶奶意猶未盡的回到了家,而媽媽也早早在餐桌上放上了重陽糕。我連忙遞了一塊給奶奶,又抓起一塊塞進了媽媽的嘴里,當然我不會忘了自己。咦?今天的重陽糕怎么比以前的更甜了呢......
給外婆過重陽節(精選14篇)篇十三
重陽節是在每年農歷的九月初九。雙九重疊,所以也稱“重九”。為什么稱為“重陽”呢?古時候,以二、四、六、八、十為陰數,以一、三、五、七、九為陽數,九為陽數中最大。古籍(易經)上有:“以陽爻為九。”兩陽相重,因此又稱“重陽”。
重陽節的起源,最早可以推到春秋戰國時期。屈原的《遠游》詩中,就有“集重陽入帝官兮”之句。戰國時代,重陽已受到人們重視,但只是在帝宮中進行的活動。
到了漢代,過重陽節的習俗漸漸流行。相傳漢高祖劉邦的妃子戚夫人遭到呂后的謀害,其身前一位侍女賈氏被逐出宮,嫁與貧民為妻。賈氏便把重陽的活動帶到了民間。賈氏對人說:在皇宮中,每年九月初九日,都要佩茱萸、食篷餌、飲菊花酒,以求長壽。從此重陽的'風俗便在民間傳開了。
重陽節被正式定為節日,則始于唐代。此后的宋元明清,每逢九月初九,宮廷、民間都會一起慶祝重陽節,并且在節日期間舉行各種各樣的活動。唐代的許多大詩人如王勃、孟浩然、李白、王維、杜甫等,都留下過關于重陽節的詩篇。
1、賞菊:重陽日,歷來就有賞菊花的風俗,所以古來又稱菊花節。農歷九月俗稱菊月,節日舉辦菊花大會,傾城的人潮赴會賞菊。從三國魏晉以來,重陽聚會飲酒、賞菊賦詩已成時尚。在漢族古俗中,菊花象征長壽。
2、登高:重陽節首先有登高的習俗,金秋九月,天高氣爽,這個季節登高遠望可達到心曠神怡、健身祛病的目的。
3、佩茱萸:古代還風行九九插茱萸的習俗,所以又叫做茱萸節。茱萸入藥,可制酒養身祛病。插茱萸和簪菊花在唐代就已經很普遍。茱萸香味濃,有驅蟲去濕、逐風邪的作用,并能消積食,治寒熱。民間認為九月九日也是逢兇之日,多災多難,所以在重陽節人們喜歡佩帶茱萸以辟邪求吉。茱萸因此還被人們稱為“辟邪翁”。
4、吃重陽糕:與登高相聯系的有吃重陽糕的風俗。高和糕諧音,作為節日食品,最早是慶祝秋糧豐收、喜嘗新糧的用意,之后民間才有了登高吃糕,取步步登高的吉祥之意。
5、飲菊花酒:重陽佳節,我國有飲菊花酒的傳統習俗。菊花酒,在古代被看作是重陽必飲、祛災祈福的“吉祥酒”。漢代就已有了菊花酒。魏時曹丕曾在重陽贈菊給鐘繇,祝他長壽。
重陽節喝菊花酒更好。
漢代就已有了菊花酒。魏時曹丕曾在重陽贈菊給鐘繇,祝他長壽。晉代葛洪在《抱樸子》中記河南南陽山中人家,因飲了遍生菊花的甘谷水而延年益壽的事。梁簡文帝《采菊篇》中則有“相呼提筐采菊珠,朝起露濕沾羅懦”之句,亦采菊釀酒之舉。直到明清,菊花酒仍然盛行,在明代高濂的《遵生八箋》中仍有記載,是盛行的健身飲料。
重陽節很早就有喝菊花酒的習俗,但其起源有很多種說法,一說是起于上古,由杜康創造,另一說是起于漢初,源自宮廷。但不論何種說法,將菊花和酒緊密聯系,并賦予文化內涵、影響深遠的是晉代陶淵明。
陶淵明一生酷愛菊花和酒,他在《九日閑居》詩序中寫到:“余閑居,愛重九之名,秋菊盈園,而持醪靡由,空服九華,寄懷于言”。魏晉之后唐代也盛行飲菊花酒。權德輿《嘉興九日寄丹陽親故》詩云:“草露荷衣冷,山風菊酒香”。歷代文人雅士喜好菊花酒,這一方面和菊花酒的健身功益有關,另一方面也和士大夫對菊花人文風格的大力推崇有著緊密聯系。
給外婆過重陽節(精選14篇)篇十四
農歷九月初九是重陽節,又稱老人節。你知道香港過重陽節嗎?下面本站小編精心整理了香港重陽的相關資料,希望可以幫到你!
重陽節在香港是法定的假日。香港開埠以來,節日一般依據華人風俗而放假,其中清明是春祭,重陽放假,順理成章作為秋祭,故重陽拜山是香港人特久的風俗。
在重陽節前幾日,香港市民就陸續開始掃墓,特區政府也提前公布了墓地附近的交通安排,并提醒市民注意防火。
這些掃墓人士大多以一個或數個家庭為單位,帶上豐富的祭品和香燭來拜祭先人。
據筆者的香港朋友介紹,許多香港人掃完墓、看望過先人之后,再舉家帶上吃喝,去野外郊游。所以清晨去墓地的各公路特別擁擠。
據史料記載,香港重九祭祖的習俗,源自在新界最早定居的大族之一的上水鄉廖族。廖族時至今日仍然保留此習俗,其秋祭的場面甚為浩大。不過,在參與人數和祭祀形式及規模方面,均有別于新界原居民以族為單位的祭祖活動。
資料記載,新界原鄉民重九祭祖,通常分為三次:第一次是私人掃墓,即小家庭式祭祖;第二次是房份掃墓,由數家至十余家人不等;第三次是大眾掃墓,即全村同姓,無論已遷出或分居各地都共同祭祖,結隊前往掃墓。
族人一般都帶備燒豬、三牲酒禮,及碗筷、杯盤、鐮刀等用具。抵達祖墳時,部分人取石堆砌爐灶,煮備傳統的盤菜,另一部分人則清理墳旁雜草,掃除垃圾。
有些地方的風俗是在重陽節的時候祭祀,從而悼念先人,而重陽祭祀的風水避忌,是必須要知道的。
一、祭掃的順序是首先要先掃墓,就是將墓園打掃干凈。其次是祭祀,這一程序很關鍵,一是寄托哀思,二是與先人相感,因為山有靈而無主,先人有主而無靈,與先人相感可以更好得到山川的靈氣。這就是風水。掃墓時,人們攜帶酒食果品、紙錢等物品到墓地,將食物供祭在親人墓前,再將紙錢焚化,為墳墓培上新土、修整墳墓,折幾枝嫩綠的新枝插在墳上,還要在上邊壓些紙錢,讓他人看了,知道此墳尚有后人,然后叩頭行禮祭拜。
二、祭祀先人應親自到墓地去舉行,但由于種種原因,很多人不能回鄉參加拜山活動,那么也可以在家拜祖先。方法是在家里陽臺或客廳,朝家鄉方向,擺上祭拜用的食品,燒上三支香,鞠躬三次,默念相關詞語。然后,再燒紙錢祭祀。
三、當你動身開始掃墓,就最好不吃食物或食素了,衣著整齊,以表示對先人的禮貌和尊重。
四、掃墓時不得嘻笑怒罵,因為墓地是陰靈的安居之所,故不可跨過墳墓及供品,大聲喧嘩、嘻笑怒罵,污言穢語,亂跑亂碰,隨處小便,這樣做不單只對自己的先人不尊敬,更且對附近的靈體構成滋擾。更不能踐踏別家墳墓或對墓穴設計評頭品足,會被視之為褻瀆,遇到不好的氣場,那便惹到一身麻煩回家。
重陽節風俗一般包括登高遠眺、掃墓祭親、賞菊花、插茱萸等。如今重陽節被賦予了新含義,成為尊老、敬老的節日,而掃墓的風俗也逐漸被家中拜祭取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