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工作計劃的持續更新是必要的,教師應該及時總結反思,不斷完善和改進自己的教學方法和計劃。接下來是一份科學合理的教學工作計劃樣本,希望對大家的教學工作能夠起到一定的指導作用。
生物的遺傳教案(優秀14篇)篇一
1、以前我們已經學過克隆技術,克隆出來的動物和本身是一模一樣的。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生物的遺傳現象。(板書課題)。
2、我們先來看看書上p42,大家幫這三位同學找找他們的父母是誰。
3、學生討論后回答。
4、為什么他們是他的父母呢?你從哪知道的?(讓學生找找這幾位父母與孩子的相似特征)。
二、學習新課。
(1)剛才我們已經發現孩子和父母之間多少都有些相似的特征,這種現象科學上稱為“遺傳”。
(2)你有沒有被媽媽或者爸爸的同事說過很像你媽媽或者爸爸?
(3)我這里在課前請幾位同學帶來了他們的全家福,我們就來找找他們的父母。
(4)不少同學也帶來了父母的照片,那小組間混合一下,看能不能為同學找到他的家人。
(1)觀察p43圖片,說說這些動物家庭的成員間有哪些相似的特征。
(2)小組討論回答。
(1)觀察p44圖片,說說這些動物家庭的成員間有哪些相似的特征。
(2)小組討論回答。
4、總結。
不僅人類每代間有遺傳現象,動植物也存在同樣的遺傳現象。
你還知道哪些描述遺傳現象的諺語嗎?
例如:“種瓜得瓜,種豆得豆”
1、觀察圖片中每只小貓的顏色和花紋,推測一下小貓的爸爸可能是什么樣子的?
2、小組討論后匯報。
三、拓展作業。
板書設計。
生物的遺傳教案(優秀14篇)篇二
常德方言在語音、詞匯發生了變異,這種變異與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的.變革發展有關,同時也跟語言使用者的年齡、職業、文化修養、社會心理等有密切關系.
作者:任永輝作者單位:湖南城建職業技術學院,湖南,湘潭,411101刊名:考試周刊英文刊名:kaoshizhoukan年,卷(期):“”(26)分類號:h1關鍵詞:語言變異常德方言語音詞匯
生物的遺傳教案(優秀14篇)篇三
什么是莫爾思電碼呢?它是由美國畫家和電報發明人發明的一套有“點”和“劃”構成的系統,通過“點”和“劃”間隔的不同順序來表達不同的英文字母、數字、和標點符號。請根據莫爾思電碼表,將書本中問題探討中的那段電文譯成英文。
學生:where。
are。
genes。
located。
學生:基因位于dna上。
要破譯一個未知的密碼,一般的思路就是比較編碼的信息,即密碼和相應的譯文。對遺傳密碼來說最簡單的破譯方法就是將dna順序或mrna順序和多肽相比較。但和一般的破譯密碼不同的是,遺傳信息的譯文——蛋白質的順序是已知的,未知的都是密碼。
1954年,科普作家伽莫夫在理論上嘗試了遺傳密碼的解讀,他設想:若一種堿基與一種氨基酸對應的話,那么只可能產生4種氨基酸,而已知的天然氨基酸有20種,因此不可由一種堿基對應一種氨基酸;若2個堿基與一種氨基酸對應的話4種堿基共有16種不同的排列組合,也不足以編碼20種氨基酸;因此他認為3個堿基編碼一種氨基酸就可以解決問題。4個堿基與一種氨基酸對應的話就會產生256種排列組合。相比較而言。只有三聯體較為符合20種氨基酸。伽莫夫是用數學的排列組合的方法在理論上作出推測的,后來的實驗證實這一推測是完全正確的。
接下來,人們不禁要問在三聯體中的每個堿基只讀一次還是重復閱讀呢?以重疊閱讀和非重疊方式閱讀dna序列會有什么不同?思考p74的問題:
學生:1個。
如果密碼子是重疊的,這一改變又將影響多少個氨基酸?
學生:3個。
學生:將會影響后面所以的氨基酸。
如果插入2個堿基呢?
學生:也會影響后面所以的氨基酸。如果插入3個堿基呢?
學生:將會在原氨基酸的序列中多一個氨基酸。
學生:如果插入1個堿基,影響3個氨基酸,多肽比原來正常多肽多1個氨基酸。
學生:如果插入2個堿基,影響4個氨基酸,多肽比原來正常多肽多2個氨基酸。
學生:如果插入3個堿基,影響5個氨基酸,多肽比原來正常多肽多3個氨基酸。
結合書本74頁有關句子中插入英語字母對語句產生的變化來理解。
當插入1、2個堿基時,會對后面所以的氨基酸產生影響。當插入3個堿基時,則可能對部分的氨基酸有影響,所以有可能合成正常功能的蛋白質。
(1)不間斷性:mrna的三聯體密碼是連續排列的,相臨密碼之間無核苷酸間隔。
(2)不重疊性:對于特定的三聯體密碼而言,其中每個核苷酸都具有不重疊性。不重疊性使密碼簡單而準確無誤。并且當一個核苷酸被異常核苷酸取代時,不會在肽鏈中影響多個氨基酸。
(3)減并性。
(4)通用性。
(5)起始碼和終止碼:gug作為起始碼,到目前為止只在一種噬菌體蛋白質中發現過,在正常情況下,它是纈氨酸的密碼子。所以說肽鏈合成的第一個氨基酸總是甲硫氨酸。
馬太和尼倫伯格和克里克的方法和思路完全不同,他們采用的體外合成蛋白質的技術。
(1)去模板:除去dna和mrna。在細胞提取液中含有核糖體、atp及各種氨基酸。是一個完整的翻譯系統。
(2)加入多聚尿嘧啶核苷酸代替天然的mrna,發現合成了單一的多肽,既多聚苯丙氨酸。這一結果不僅證實了無細胞系統的成功,也說明uuu是苯丙氨酸的密碼子。
生物的遺傳教案(優秀14篇)篇四
遺傳和變異是高中牛物教材中的重點和難點.特別是分子生物學和以基因丁程為核心的生物科學技術更是高考的.熱點和牛物命題取材的重要素材.所以做好本專題的復習顯得尤為重要.“遺傳的基本規律”和“伴性遺傳”是位于常染色體上和性染色體上的基因在生物體產生有性生殖細胞(減數分裂)時所發生的規律,在學習過程中我們要理解等位基因的概念,基因型、表現型及二者的天系,知道三個基本規律的適用范圍.
作者:張梅作者單位:三河二中,河北,三河,065200刊名:考試周刊英文刊名:kaoshizhoukan年,卷(期):“”(22)分類號:q3關鍵詞:
生物的遺傳教案(優秀14篇)篇五
l知識與技能:通過肺炎雙球菌的轉化實驗和噬菌體侵染細菌的實驗,理解dna是主要的遺傳物質。l過程與方法:通過重演科學家發現dna是主要遺傳物質的過程,學會科學研究的方法和實驗設計的基本步驟。培養學生向專家型思維的轉化,對相關項目問題及知識點能夠運用知識解構的方法進行初步的探索;培養其較強的獲取信息、處理信息及表達信息的能力。
l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對遺傳信息的了解,使學生能正確理解生命的本質,逐步形成生命世界的結構與功能統一的觀點,樹立科學的世界觀。懂得尊重生命、欣賞生命、熱愛生命的價值觀。
生物的遺傳教案(優秀14篇)篇六
《減數分裂》這一課題是在生物第三章第一節的第二部分。這部分內容不僅是第三章的重點內容,也是整本書的重點內容之一。它以學過的細胞學知識、染色體知識、有絲分裂知識、生殖種類知識為基礎。通過學習,使學生全面認識細胞分裂的種類、實質和意義,為后面學習遺傳和變異,生物的進化奠定細胞學基礎。
二、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掌握減數分裂的概念和精子的形成過程;理解減數分裂和受精作用的意義。
2、能力目標:通過觀察減數分裂過程中染色體的行為變化,培養學生識圖、繪圖能力以及比較分析和歸納總結的能力。
3、德育目標:通過學習減數分裂和受精作用的意義,加深對事物自身變化規律性的認識,培養對立統一和發展變化的觀點。
三、教學重點、難點以及確定的依據。
1、教學重點:減數分裂概念和過程。這是生殖細胞形成的基礎,又是遺傳和變異和細胞學基礎。
2、教學難點:同源染色體、四分體的概念以及染色體行為的變化規律,其中染色體行為的變化規律既是難點又是重點。初學者對此缺乏感性認識,較難抓住本質。
四、教材處理。
根據教材的重難點、學生的實際情況以及多媒體課件傳遞信息量有的特點,這部分內容我安排2個課時。第一課時學習減數分裂概念和精子的形成過程,減數分裂和受精作用的意義。第二課時學習卵細胞的開成過程,減數分裂和有絲分裂異同點的比較。這里主要說明第一課時的教學方法和教學過程。
五、教學方法和手段利用多媒體課件,創設形象生動的教學氛圍,同時應用講述法、談話法、比較法、指導讀書法等,引導學生思考一系列問題,使他們積極主動參與到教學中,在獲取知識的同時,培養學生觀察、比較和總結的能力。在獲取知識的同時,培養學生觀察、比較和總結的能力。
六、具體的教學過程。
分為二部分。
第一部分:導言。
首先以問題引入,引發思考(1)什么是有性生殖?(2)其主要方式是什么?回答之后,演示卵式生殖過程即受精作用,提醒學生注意受精卵中的染色體組成,為進一步觀察受精卵中染色體的特點,又設計動畫模擬精卵的結合過程。這樣,學生從畫面上能清楚看出,受精卵中的染色體一半來自精子,一半來自卵細胞,并且每兩條染色體大小、形態相似,由此引出同源染色體概念。為進一步說明同源染色體特點,插人類體細胞的染色體圖,最后得出完整概念。同源染色體是本課題的關鍵點和切入點,在教學安排上,將同源染色體概念提前講述,為的是分散難點,為后面講述聯會和四分體奠定基礎。
由于精子、卵細胞的染色體都只有受精卵即體細胞一半,自然引出問題精子和卵細胞怎樣產生?先請學生討論,能否以有絲分裂方式產生?之后引出減數分裂概念。并展示學習這一概念應注意的幾個問題,包括:減數分裂自然想了解減數分裂的具體發生過程,進入第二部分,以精子的形成過程為第二部分:精子的形成過程。
第二部分:精子的形成過程。
首先以指導讀書法,讓學生帶著幾個思考題進行讀書學習。思考內容包括:"精子在哪里形成?精子形成過程中各階段細胞名稱是什么?什么是聯會、四分體?’減數’發生在什么時期?"為講述方便,也為了后面能說明染色體分離的隨機性,細胞中的染色體以4條表示.同時,為防止學生眼花繚亂,分散了注意力,整個分裂過程先逐圖出現。
講述精原細胞時,除指出它來自精巢,還應點明它的染色體數就是體細胞的染色體數。精原細胞形成初級精母細胞時,強調染色體在這一時期復制,也就是要說明,聯會時期,每條染色體已含有兩條染色單體,只是由于這一時期染色體呈染色質狀態,所以看不出來,這樣可以避免學生錯誤以為復制是在四分體時期進行。四分體時期,除強調概念處,為避免個別學生錯誤地將整個細胞中的4條染色體當作一個四分體,先提問:圖中有幾個四分體?再將其中一個四分體作閃爍處理以加深印象最后還要對四分體作個總結,指出:四分體個數就是同源染色體對數。這樣處理,較好地突破?quot;四分體"這一教學難點。分裂后期,先顯示一種同源染色體分離情況,形成兩個子細胞,接著讓學生討論同源染色體能否有另一種的分離情況?討論之后在后期又出現另一種分離圖,由此說明:染色體具有一定的獨立性,同源染色體移向哪一極是隨機的即不同對染色體之間可能自由組合。為后面學習遺傳學的"分離規律和自由組合規律"奠定細胞學基礎。減數第二次分裂過程與有絲分裂相似,學生容易掌握,但也要強調兩點?quot;分裂"和"等數"。"分裂"即著絲點分裂,姐妹染色單體分開;"等數"即染色體數目不再減半。至于減數第二次分裂的過程,尤其突出有絲分裂后期與減數第二次分裂后期圖的比較,使學生通過畫面,清楚地看出二者的不同,即"是否含有同源染色體"的問題,進一步說明了減數分裂的本質。接著,全屏展示減數分裂的全過程,目的有兩個,一是總結減數分裂的實質,二是利用板書復習各分裂時期細胞的名稱。板書如下:
精子的形成:
精原細胞初級精母細胞次級精母細胞精子細胞精子。
(復制)(減數第一次分裂)(減數第二次分裂)(變形)。
2n2nnnn。
在上面學習的基礎上,為使學生更好地掌握染色體行為變化,播放精子形式的的連續動畫過程。
最后,總結減數分裂和受精作用的意義,先讓學生討論,教師再作補充,這樣既使學生理解其意義,而且培養了歸納總結的能力。最后指出這些也正是有性生殖的意義,從而既聯系了上節課內容,又使本節課內容前后呼應。
為加強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和應用,培養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設計了兩道課堂練習題,第一道題考查學生對染色體數目變化規律性的掌握情況,第二道題考查學生對同源染色體、四分體概念的掌握情況,通過兩道練習題,及時反饋教學效果。
生物的遺傳教案(優秀14篇)篇七
教學目的:
1、認識本課7個生字。能聯系上下文理解“朝夕與共、和睦相處、皺裙、寢食不安、孵卵育雛、雛鳥、有利可圖”等詞語的意思。。
2、能正確朗讀課文。
3、了解生物共棲現象及其產生的原因,能悟出大自然中的事物都是相互聯系、相互依存的道理。從而對探求自然奧秘和學習科學知識產生濃厚的興趣。
教師準備:生字詞卡片或小黑板、投影片,并適當搜集相關圖文資料。
教學時間: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檢查字詞預習情況。其中強化“共棲、朝夕與共、和睦相處、皺裙、雛鳥、孵卵育雛、剔牙”等詞語的認讀,理解詞語的基本意思。
二、引導把握全文,交流閱讀體驗。-。
1、什么是“共棲”?課文說的是“有趣的生物共棲現象”,那么說了哪兒種生物共棲現.象呢?同學們自己迅速地看全文,再在小組里討論一下。反饋。
((1)犀牛“黑色小鳥〈犀牛鳥〉;(2)鱔魚”燕千鳥〈牙簽鳥〉;(3)金黃鼠百舌鳥。)。
2、交流閱讀體驗。同學們把自己閱讀時最感興趣的內容和小組的同學交流一下,組長組織小組的同學一個一個地說(學生交流,教師巡視,搜集反饋信息,調控教學過程。
三、閱讀體驗,點拔難點,突出重點。
1、請學生找出自己最感興趣的共棲現象,把它讀其他學生昕,再說說它們為什么能共同生活在一起。(學生自發起來讀自己最感興趣的內容,并簡要說說自己的感受。教師給予激勵性評價,同時相機利用課文插圖等圖片點撥、誘導,并適當板書。)。
2、自主朗讀,鞏固認識。學生找一兩個自己喜歡的段落,再練習讀一讀。(教師巡視。)。
3、組織深入理解、探究。
(1)同學們,你們今天讀得很好。老師想提出一個問題讓同學們討論一下:你們在生活中還昕到過、或是看到過類似我們課文中說到的生物共棲現象嗎?先互相說說,交流一下。-(教師巡視,搜集信息,以便調控下一步的教學。)。
(2)反饋、點撥。根據學生的發言適當點撥,最后教師自己也可以簡單列舉幾種其他的生物共棲現象。
(3)通過今天的課,同學們想想,這些生物共棲現象說明了什么?(生物世界是有聯系的整體,它們相互依存。
板書設計:
兇猛強大的巨獸。
朝夕與共,和睦相處(互惠互利)。
弱小無比的小雀。
生物的遺傳教案(優秀14篇)篇八
課堂小結:
認識基因的顯性和隱性。
控制顯性性狀的基因(顯性基因),用大寫英文字母表示。
控制隱性性狀的基因(隱性基因),用小寫英文字母表示。
分析基因對生物性狀的控制。
顯性性狀只有一個顯性基因就能表現如:aa或aa。
只有兩個隱性基因在一起時才表現隱性性狀,如:aa。
板書設計:
1、認識基因的顯性和隱性。
顯性基因——大寫英文字母表示。
隱性基因——小寫英文字母表示。
2、分析基因對生物性狀的控制。
aa或aa——顯性性狀。
aa——隱性性狀。
作業:績優學案(教材自主學習)。
教學反思:
這是生物的遺傳第3課時,前面已將遺傳現象、性狀、相對性狀;染色體、基因及dna三者的關系、染色體及其攜帶的基因是通過生殖活動實現的等相關內容都已介紹完畢,這節課的重點就是理解基因的顯、隱性及分析基因對生物的性狀是如何控制的。
本節課仍然是從孟德爾的豌豆實驗說起,純種高莖豌豆產生的后代是高莖。純種矮莖豌豆產生的后代是矮莖。純種高莖豌豆和純種矮莖豌豆雜交產生的第一代后代是高莖。第一代后代再自交產生的后代有高莖和矮莖,由此孟德爾認為性狀有顯性、隱性之分,控制性狀的基因也有顯性和隱性之分,從而得出基因的顯、隱性。通過分析豌豆實驗中基因對性狀的控制規律,得到顯性性狀只有一個顯性基因就能表現和只有兩個隱性基因在一起時才表現隱性性狀這樣兩條規律。
可以讓同學根據父母的情況分析子女可能出現的情況,從而驗證自己調查的準確性。
整節課是層層遞進,一步一個腳印,老師講得流暢富有激情,學生聽得認真配合默契。不足之處:內容結束的稍早了幾分鐘,可以兩手準備多提供一些習題,靈活使用。
生物的遺傳教案(優秀14篇)篇九
dna是細胞核中的遺傳物質,科學實驗證明:生物的遺傳主要通過細胞核遺傳,因此,dna是主要的遺傳物質。
2、染色體、dna和基因三者之間的關系。
染色體主要是由蛋白質和dna組成的,染色體上具有特定遺傳信息的片斷叫做基因。每條染色體上有一個dna分子,每個dna分子上有許多個基因。
3、遺傳性狀的概念。
遺傳性狀是指可以遺傳的生物體的形態特征或生理特征。
4、生物相對性狀的實例。
相對性狀是指一種生物同一性狀的不同表現類型。如:家兔的毛的不同顏色,白色、黑色、灰色等。
5、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狀。
生物的性狀是由基因控制的,基因決定著性狀,基因在體細胞中一般是成對存在的,有些成對的基因有顯性和隱性之分,控制顯性性狀的基因叫做顯性基因(用大寫英文字母表示),控制隱性性狀的基因叫隱性基因(用小寫英文字母表示)。
1、人的性染色體和常染色體的概念。
正常人的體細胞中有23對染色體,與性別決定無關的染色體有22對,稱常染色體,與性別決定有關的染色體有1對,稱性染色體。
2、性別決定的方式。
人的性別決定方式是xy型。女性的性染色體為__,只產生一種含有x染色體的卵細胞。男性的性染色體為xy,可產生含x染色體或y染色體的兩種類型的精子。
3、遺傳病與近親結婚。
遺傳病一般是由遺傳物質發生改變而引起的,或者是由致病基因所控制的。近親之間,許多基因來自共同的祖先,因此攜帶相同致病基因的可能性比較大,近親結婚所生子女的遺傳病患病率遠遠高于非近親結婚所生子女的遺傳病患病率。
4、優生優育的措施:優生優育的措施包括禁止近親結婚、提倡遺傳咨詢和產前診斷。
5、生物變異概念:變異是指生物親代與子代之間以及子代個體之間的差異。
6、可遺傳的變異和不可遺傳的變異的區別。
可遺傳的變異是指由遺傳物質發生變化而引起的,能遺傳給后代的變異。不可遺傳的變異是指生物體在不同環境條件下產生的變異,遺傳物質沒有發生變化,不會遺傳給后代。
7、生物變異對生物生存和發展的作用和意義。
在自然界中,每種生物都可能產生變異。生物的變異有利于生物適應不斷變化的環境,并且得到不斷地進化發展。
生物的遺傳教案(優秀14篇)篇十
?遺傳:是指親子間的相似性。
?變異:是指子代和親代個體間的差異。
一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狀。
1.生物的性狀:生物的形態結構特征、生理特征、行為方式.
2.相對性狀:同一種生物同一性狀的不同表現形式。
二基因在親子代間的傳遞。
1.基因:是染色體上具有控制生物性狀的dna片段。
:是主要的遺傳物質,呈雙螺旋結構。
3.染色體:細胞核內能被堿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質。
4.基因經精子或卵細胞傳遞。精子和卵細胞是基因在親子間傳遞的“橋梁”。
?每一種生物細胞內的染色體的形態和數目都是一定的。
?在生物的體細胞中染色體是成對存在的,基因也是成對存在的,分別位于成對的染色體上。
?在形成精子或卵細胞的細胞分裂中,染色體都要減少一半。
三基因的顯性和隱性。
1.相對性狀有顯性性狀和隱性性狀。雜交一代中表現的是顯性性狀。
2.隱性性狀基因組成為:dd。顯性性狀基因組稱為:dd或dd。
3.我國婚姻法規定:直系血親和三代以內的旁系血親之間禁止結婚.
4.如果一個家族中曾經有過某種遺傳病,或是攜帶有致病基因,其后代攜帶該致病基因的可能性就大.如果有血緣關系的后代之間再婚配生育,這種病的機會就會增加.
1.每個正常人的體細胞中都有23對染色體.
(男:44條常染色體+xy女:44條常染色體+__)。
2.其中22對男女都一樣,叫常染色體,有一對男女不一樣,叫性染色體.男性為xy,女性為__.
3.生男生女機會均等,為1:1。
1.生物性狀的變異是普遍存在的。變異首先決定于遺傳物質基礎的不同,其次與環境也有關系。因此有可遺傳的變異和不遺傳的變異。
2.人類應用遺傳變異原理培育新品種例子:人工選擇、雜交育種、太空育種(基因突變)。
生物的遺傳教案(優秀14篇)篇十一
了解課文講述的三種生物共棲現象,弄清生物共棲的原因,激發學生閱讀科普文章的興趣。
教學重點。
了解課文講述的三種共棲現象,弄清它們共棲的原因。
教學難點。
理解什么是共棲。
課前準備。
熟讀課文,搜集其他生物共棲的資料。
教學時間。
一課時。
教學過程。
教師引導學生活動設計說明。
1.導入新課。
2.板書質疑。
3.激發自主探究的興趣學生根據課題提出問題。
1.自讀課文解決問題。
(1)運用學過的方法讀懂課文。
(2)以表格式進行摘錄。
(3)自己不能解決的問題在小組內討論。
2.交流學習情況。
3.回答什么是共棲學生自學,解決剛才提出的問題,并按要求做筆記。
引導學生通過所填表格總結并發言。
生物共棲指不同物種間互惠共生的現象。
1.學習了課文,同學們一定深有感觸,現在,你最想說的一句話是什么,說給大家聽。
2.把你最想說的那句話寫在表格的旁邊,并表格貼在讀書筆記本上。
學生自由發言,學生做筆記。
意在培養熱愛大自然的情感,樹立人與動物和平共處的觀念。
提醒學生要注重積累。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生物的遺傳教案(優秀14篇)篇十二
探究過程和方法:
能仔細觀察并描述圖片中三個孩子及其父母所具有的相似點;能對自己與家人的外型特征進行比較,并作合理解釋;能對動物的遺傳現象做出合理的推測;會查閱和收集有關植物的遺傳資料。
知道人的很多特征是可以遺傳的,如頭發、雙眼皮、膚色等;知道動植物的很多特征也是可以遺傳的;了解遺傳也是生命的基本特征。
體會到合作與交流的重要價值;
感受遺傳的神奇和美妙。
重點:什么是遺傳現象。
難點:能對動物的遺傳現象做出合理的推測。
課時安排一課時。
教學安排教學效果。
一、導入。
1.以前我們已經學過克隆技術,克隆出來的動物和本身是一模一樣的。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生物的遺傳現象。(板書課題)。
2.我們先來看看書上p42,大家幫這三位同學找找他們的父母是誰。
3.學生討論后回答。
4.為什么他們是他的父母呢?你從哪知道的?(讓學生找找這幾位父母與孩子的相似特征)。
二、學習新課。
(1)剛才我們已經發現孩子和父母之間多少都有些相似的特征,這種現象科學上稱為“遺傳”。
(2)你有沒有被媽媽或者爸爸的同事說過很像你媽媽或者爸爸?
(3)我這里在課前請幾位同學帶來了他們的全家福,我們就來找找他們的父母。
(4)不少同學也帶來了父母的照片,那小組間混合一下,看能不能為同學找到他的家人。
(1)觀察p43圖片,說說這些動物家庭的成員間有哪些相似的特征。
(2)小組討論回答。
(1)觀察p44圖片,說說這些動物家庭的成員間有哪些相似的特征。
(2)小組討論回答。
4.總結。
不僅人類每代間有遺傳現象,動植物也存在同樣的遺傳現象。
你還知道哪些描述遺傳現象的諺語嗎?
例如:“種瓜得瓜,種豆得豆”
三、遺傳現象的推測。
1.觀察圖片中每只小貓的顏色和花紋,推測一下小貓的爸爸可能是什么樣子的?
2.小組討論后匯報。
四、拓展作業。
板書設計。
膚色、眼睛、臉形、遺傳:親代與子代之間或多或少的。
花紋、手指形狀在相似的特征。
鼻子、嘴形。
生物的遺傳教案(優秀14篇)篇十三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遺傳是生物的基本特征之一。是生命延續過程中的普遍存在的現象。沒有遺傳就沒有相對穩定的生物界。有關遺傳的知識對人們的生產和生活都有重要的意義。學生在日常生活中不乏對遺傳現象的感性認識,但也常常遇到一些困惑。
“生物的遺傳”這部分內容抽象,相關的概念很多。學生在前期的學習中僅僅停留在對概念的回憶和再認,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較差。這節復習課,要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知識的回顧與提煉,把抽象的、分散的知識重新梳理、組合,理順各部分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和規律,自主建構知識網絡,形成完整的知識體系,使知識變多為少,化繁為簡,便于理解記憶,以達到靈活運用知識的目的。
2、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舉例說出生物的性狀是由基因控制的。說出基因與性狀之間的關系。嘗試區分相對性狀。
(2)描述染色體、dna和基因之間的關系,描述生殖過程中染色體的變化,說出基因經生殖細胞在親子代間的傳遞。
(3)說明人的性別差異是由性染色體決定的,解釋生男生女的道理,理解生男生女機會均等的原因。
(4)學會分析色盲病的遺傳方式。舉例說出人類主要的遺傳病。
(5)知道近親結婚的危害和遺傳病的預防。
能力目標:
通過指導學生做題的方法,培養學生在已有知識的基礎上舉一反三,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1)嘗試運用遺傳學知識解釋一些遺傳現象,培養學生的生物科學素養。
(2)激發學生深層次的對生命的思考和對生命的珍愛。
(3)科學看待生男生女問題。
3、教學重點:
性狀的概念,染色體、dna和基因之間的關系,基因的傳遞過程,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狀,解釋人的性別決定。
4、教學難點:
染色體、dna和基因之間的關系,基因的傳遞過程,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狀。
1、啟發引導法:通過問題的設計,促使學生積極思考,在加之教師的適時的引導,完成對所學知識的再現、總結與歸納,提高復習的實效性。
2、多媒體教學法:以多媒體課件的使用,強化所學的知識,
“看一遍不如講一遍,講一遍不如做一遍”。讓學生親身經歷梳理、自主建構知識網絡,給予他們充分展示自己個性、獨立思考的空間,使他們人人參與學習過程,情感、態度、學習能力才能得到培養和發展。在學生自主梳理知識的基礎上讓學生“說”所學的內容,“說”學習方法、“說”思維過程。并進行有針對性地練習。
(一)展示學習目標。
(二)性狀和相對性狀。
展示問題:1、什么是遺傳?請舉例說明。2、什么是性狀?請舉例說明。3、什么是相對性狀?請舉例說明。學生思考回答。
(三)染色體、dna和基因三者之間的關系:
1、讓學生們閱讀教材相關內容,總結三者之間的關系。展示問題,讓學生解決。
3、展示幾種生物的染色體數目以及染色體數目的變化圖示,進一步強化學生的認識。
(四)基因與性狀:
1、出示問題,使學生明確:基因與性狀的關系,基因在體細胞及生殖細胞中的存在方式,顯性基因與隱性基因,顯性性狀和隱性性狀。
2、展示基因成對存在的圖示,基因在親子代間的傳遞圖解。用直觀形象的方式解決疑難問題。
(五)人的性別決定:
2、出示問題,讓學生明確:人的性別是由什么決定的?男性性染色體組成是?女性性染色體組成是?在男、女體細胞中,除了這對性染色體外,還有22對常染色體。在人的體細胞中,性染色體的數目是多少?就性染色體而言,父親產生的精子有幾種類型?分別是含____染色體的精子和含____染色體的精子?母親產生的卵細胞有_____種類型,是含_____染色體的。生男生女的機會均等。
3、展示生男生女的機會均等的圖示,強化學生的認識。
(六)遺傳病:
通過填一填的方式,復習遺傳病的病因、常見的遺傳病、危害以及預防的措施,還有色盲病的基本知識。
(七)典例解析:
展示典型例題,引導學生分析。學生間主動思考,相互交流,掌握解決問題的正確方法。通過習題分析,提高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八)課堂演練:
通過相關的練習,進一步強化所復習的遺傳知識,促使學生積極思維,能夠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學以致用,同時,也能夠在練習的過程中發現自身的缺陷與不足,以便在課后進行及時的補救。此外,還能夠提高學生分析與解決問題的能力。
生物的遺傳教案(優秀14篇)篇十四
1、說出遺傳密碼的閱讀方式。
2、說出遺傳密碼的破譯過程,包括伽莫夫的三聯體推斷,克里克的實驗推斷,尼倫伯格和馬太的蛋白質體外合成實驗。
二、教學重點和難點。
(一)教學重點。
遺傳密碼的破譯過程,引導學生感受這種思維過程并產生與科學家的思維共鳴。
(二)教學難點。
1、克里克的t4噬菌體實驗。
2、尼倫伯格和馬太的蛋白質體外合成實驗。
三、課時安排。
1課時。
四、教學過程。
(一)研究背景。
什么是莫爾思電碼呢?它是由美國畫家和電報發明人發明的一套有“點”和“劃”構成的系統,通過“點”和“劃”間隔的不同順序來表達不同的英文字母、數字、和標點符號。請根據莫爾思電碼表,將書本中問題探討中的那段電文譯成英文。
學生:where。
are。
genes。
located。
學生:基因位于dna上。
要破譯一個未知的密碼,一般的思路就是比較編碼的信息,即密碼和相應的譯文。對遺傳密碼來說最簡單的破譯方法就是將dna順序或mrna順序和多肽相比較。但和一般的破譯密碼不同的是,遺傳信息的譯文——蛋白質的順序是已知的,未知的都是密碼。
(二)遺傳密碼的閱讀方式的.探索。
1954年,科普作家伽莫夫在理論上嘗試了遺傳密碼的解讀,他設想:若一種堿基與一種氨基酸對應的話,那么只可能產生4種氨基酸,而已知的天然氨基酸有20種,因此不可由一種堿基對應一種氨基酸;若2個堿基與一種氨基酸對應的話4種堿基共有16種不同的排列組合,也不足以編碼20種氨基酸;因此他認為3個堿基編碼一種氨基酸就可以解決問題。4個堿基與一種氨基酸對應的話就會產生256種排列組合。相比較而言。只有三聯體較為符合20種氨基酸。伽莫夫是用數學的排列組合的方法在理論上作出推測的,后來的實驗證實這一推測是完全正確的。
接下來,人們不禁要問在三聯體中的每個堿基只讀一次還是重復閱讀呢?以重疊閱讀和非重疊方式閱讀dna序列會有什么不同?思考p74的問題:
學生:1個。
如果密碼子是重疊的,這一改變又將影響多少個氨基酸?
學生:3個。
學生:將會影響后面所以的氨基酸。
如果插入2個堿基呢?
學生:也會影響后面所以的氨基酸。如果插入3個堿基呢?
學生:將會在原氨基酸的序列中多一個氨基酸。
學生:如果插入1個堿基,影響3個氨基酸,多肽比原來正常多肽多1個氨基酸。
學生:如果插入2個堿基,影響4個氨基酸,多肽比原來正常多肽多2個氨基酸。
學生:如果插入3個堿基,影響5個氨基酸,多肽比原來正常多肽多3個氨基酸。
(三)遺傳密碼的驗證(克里克實驗)。
結合書本74頁有關句子中插入英語字母對語句產生的變化來理解。
當插入1、2個堿基時,會對后面所以的氨基酸產生影響。當插入3個堿基時,則可能對部分的氨基酸有影響,所以有可能合成正常功能的蛋白質。
補充遺傳密碼的特點:
(1)不間斷性:mrna的三聯體密碼是連續排列的,相臨密碼之間無核苷酸間隔。
(2)不重疊性:對于特定的三聯體密碼而言,其中每個核苷酸都具有不重疊性。不重疊性使密碼簡單而準確無誤。并且當一個核苷酸被異常核苷酸取代時,不會在肽鏈中影響多個氨基酸。
(3)減并性。
(4)通用性。
(5)起始碼和終止碼:gug作為起始碼,到目前為止只在一種噬菌體蛋白質中發現過,在正常情況下,它是纈氨酸的密碼子。所以說肽鏈合成的第一個氨基酸總是甲硫氨酸。
(四)遺傳密碼對應規則的發現。
馬太和尼倫伯格和克里克的方法和思路完全不同,他們采用的體外合成蛋白質的技術。
(1)去模板:除去dna和mrna。在細胞提取液中含有核糖體、atp及各種氨基酸。是一個完整的翻譯系統。
(2)加入多聚尿嘧啶核苷酸代替天然的mrna,發現合成了單一的多肽,既多聚苯丙氨酸。這一結果不僅證實了無細胞系統的成功,也說明uuu是苯丙氨酸的密碼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