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范本可以為我們提供一個啟示和鼓舞,激發我們對寫作的興趣和熱情。在這里,小編為大家整理了一些經典的范文范本,供大家學習和參考。
師說教案三課時的教學經驗分享(實用17篇)篇一
一、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理解課文內容,能說出曹沖稱象的具體方法和步驟。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教育學生學習曹沖“多思多察”的好習慣,培養學生觀察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二、重難點:
1、明白曹沖稱象的方法及優點。
2、逐漸培養學生“多思多察”的好習慣。
三、教具:小黑板、貼圖、玻璃盆、紙船、玩具象、石子、天平。
四、教程:
(一)、齊讀生字。
(二)、學習第四段。
1、通過前面的學習我們知道了別人送給大官曹操一頭大象,大象?(生:又高又大),身子?(生:像堵墻)腿?(生:像四根柱子)這么大的象,到底有多重呢?怎樣稱出大象的重量難倒了官員們,同學們是誰想出了稱象的好辦法?(生:曹沖)。
2、他想出了一個什么方法呢?請在課文里用“波浪線”勾出來,再讀一讀。(生自讀自勾)。
3、指名讀勾畫內容。師出示小黑板,全班齊讀。曹沖真是個聰明的小孩,那么曹沖的話該怎么讀才好呢?生自由練讀,指名讀,評,再指名讀,喜歡的人讀。請小聲讀一讀,看看曹沖的方法可分為幾步?指名說,師在黑板上標出步驟。曹沖的方法管用嗎?同學們想不想親自實驗一下呢?在實驗前,讓我們再來讀一讀稱象的步驟。(生讀,師貼大象圖、石頭圖、木船圖演示)為了驗證實驗結果,請在最后用天平稱一稱大象和石頭的重量是否相同。
4、生分小組做實驗。匯報:指名說實驗結果。齊讀第五段。
(三)、學習第三段。
1、實驗中你們體會到曹沖的方法好在哪兒?(a、不用做大秤;b、不用宰大象。)。
2、曹沖是如何想出這個好方法的?指名答。(生:傾聽大臣們的議論,從大臣們的話中找出可行的方法。)你是從哪一段知道的?(生:第三段。)指名讀第三段。評一評,同桌互相練讀,再指名讀,指導讀出大臣的語氣來,全班齊讀大臣的話,師讀敘述人的話。
(四)、你認為曹沖是一個什么樣的孩子?你愿意向他學習嗎?學什么?(同桌互說,指名答。)。
(五)、齊讀課文,再次體會曹沖的聰明。
(六)、如果在今天,你會用什么好方法稱出大象的重量。(小組討論,指名說。)。
教師:徐帆。
雙林實小。
一、教學目標編制:語文課程新標準要求:“語文課程應致力于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在發展語言能力的同時,發展思維能力,激發想象力和創造潛能。”根據語文課程新標準和低段學生的特點,制定如下目標:
基礎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練習默讀課文。
2、理解課文內容,能說出曹沖稱象的辦法和步驟。
發展目標:
1、使學生養成“多察多思”的好習慣。
2、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處理問題的能力。
二、教材處理分析:
1、我教的是人教版小學語文第四冊第二十三課《稱象》,這是一篇有趣的歷史小故事,講的是曹沖小時侯想出辦法稱象的故事。這個故事說明平時多觀察,遇事多動腦筋,就能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全文共有五個自然段,是按事情發展順序敘述的。第一自然段將曹操帶著兒子和官員們去看人家送給他的一頭大象。第二自然段講大象又高又大,官員們都在議論大象的重量。第三自然段講官員們向曹操建議稱象的辦法,曹操聽了直搖頭。第四自然段講曹沖提出稱象的辦法。這段是本課的重點。曹沖稱象的辦法分為四個步驟。第五自然段講按照曹沖的辦法去做,果然稱出了大象的重量。
2、本課課時劃分為兩課時:第一課時的任務是學習生字,生詞,指導初讀,學習一、二自然段;我上的是第二課時,主要目的是指導學生讀好課文,理解曹沖說的話。
三、學生情況分析:
通過近兩年的學習,訓練,我班學生已初步掌握了讀書的基本方法,他們不但敢讀、想讀、喜歡讀,大部分學生還能做到自由讀、大聲讀、默讀、有感情讀、有表情讀,并能從讀中悟情悟理。但大部分孩子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還很弱。結合孩子們的具體情況和本文的特色,本節課在讀好課文同時,著重培養學生處理問題、分析問題的能力,使學生做到善于觀察,善于思考;學會分析別人的話,自己動腦筋解決問題。
四、教法組合:
1、實驗法:通過實驗,讓學生們親身感受曹沖辦法的好處所在,且培養學生動手能力、小組合作能力,使語文課更賦魅力。
2、討論法:通過討論,讓孩子們各抒己見,互相交流,獲得真知。
3、練讀法:通過不同形式的讀(個別讀、比賽讀、分角色讀,齊讀,默讀),激發學生們的學習興趣,使孩子們從讀中自悟。
4、提問法:在學習課文之后,提出問題“你有什么好辦法來稱象?”借此點燃學生的創造性火花,讓他們的思維更活躍,更豐富。學會自己動腦筋解決問題。
教師:徐帆。
雙林實小。
師說教案三課時的教學經驗分享(實用17篇)篇二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a、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練習默讀課文。
b、理解課文內容,能說出曹沖稱象的具體方法和步驟。
2、能力目標:培養學生觀察能力,提高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3、情感目標:教育學生學習曹沖,平時多觀察,遇事要開動腦筋想辦法。
教學重難點:朗讀課文,理解曹沖說的話。
教具準備:裝水的盆、小木船、玩具象、秤、小石塊。
教學過程:
一、看圖揭題,設疑激趣。
1、出示大象圖:這是什么?誰來描述一下這頭大象?結合學習“大象又高又大,身子像堵墻,腿像四根柱子。”
師:你們見過別人稱象嗎?今天我們來學習一個古時候稱大象的故事。
2、揭題,讀題。看到這個題目你想知道什么?
(題目是文章的眼睛,它牽動著全篇。引導學生針對課題提出問題,有利于文章內容的理解,又能培養學生的質疑能力,激發他們學習新課的興趣。)。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自由讀課文,遇到不認識的字借助拼音或請教別人把它讀準,把課文讀通順。
2、檢查自學生字和讀課文情況。
(1)出示生字及生詞卡片,請學生認讀,檢查字音掌握情況。
(2)指名分段讀課文,糾正字音。
3、再讀課文,重點讓學生帶著自己前面所提疑問讀課文。
4、交流解疑。針對前面所提問題,師生共同解答。
(這一教學環節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他們充分去讀,掃清字音障礙,整體感知課文內容。)。
三、細讀深究,突破難點。
1、課文共介紹了幾種稱象的方法?這些方法都是誰想出來的?請同學們默讀課文,畫出有關語句,再前后桌合作,完成下列表格。
誰想出來的。
稱象方法。
2、指名反饋。
3、集體討論:誰的辦法好,誰的辦法不好?好在哪里,不好在哪里?體會曹操聽了他們稱象的辦法后,截然不同的態度:
(1)曹操聽了直搖頭。
(2)曹操邊聽邊點頭微笑。
(列表導讀,使學生對課文內容有個總體的了解,啟發學生把官員們提出的稱象辦法與曹沖提出的稱象辦法進行比較,從而感受曹沖的聰慧。)。
4、了解曹沖稱象的過程。
(1)出示有關曹總稱象的方法的句子,讀一讀。
(2)歸納步驟:趕象上船沿水畫線象下裝石稱出重量。
(3)實驗演示。
師:想不想當一回小曹沖?老師這兒有一些東西,大家請看(師出示教具)請大家前后桌的同學一起來讀曹沖的辦法,一邊讀一邊想:你怎樣用這些東西把曹沖說的這個辦法演示給大家看。
(調動學生多種感官,讓學生動口、動手、動耳、動眼、動腦,既可檢驗學生是否讀懂課文,又可加深對課文的理解,還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4)朗讀體驗。
(5)小組討論:
a、曹沖稱象的方法好在哪里?
b、曹沖是怎樣想出這個辦法的?
(引導學生明白曹沖稱象的方法不是憑空想出的。第一是聽人議論,受到了啟發;第二是他平時注意觀察,勤于動腦的結果。)。
四、拓展延伸,總結全文。
1、今天,曹沖來到我們中間,你們想對說些什么?
(創設對話情境,讓學生通過評價曹沖,潛移默化受到思想教育。)。
2、要是讓你稱象,你會用什么方法?
(“創新是一個民族的靈魂。”在語文教學中,我們應該結合聽、說、讀、寫的訓練,給學生提供創新的契機,鼓勵和引導學生積極獨立地思考問題,創造性地解決問題。)。
3、小結:在科技發達的今天,要稱出大象的重量不是一件難事,可是在古時候要想知道大象的重量就困難了。曹沖才7歲就想出科學的稱象方法,是很了不起的。同學們平時在生活中遇到問題就應該像曹沖一樣,要多觀察,多向別人學習,愛動腦筋,祝你們都成為聰明的孩子。
五、作業:
1、夸一夸曹沖小朋友。
2、有興趣的同學可以做一做曹沖稱象的實驗。
板書設計:
23、稱象。
官員曹沖。
1、造大秤(提不起)以船代秤。
2、宰大象(象會死)以石代象。
趕象(上船),沿水(畫線)。
象下(裝石),稱出(重量)。
師說教案三課時的教學經驗分享(實用17篇)篇三
第一:鞏固深化,應用練習。
(2)學生舉手投票。教師在黑板顯示結果。
(3)師:你們能幫助老師把這份結果用統計圖表示嗎?
(3)展示統計表,并說說是怎么涂的?為什么這樣圖?(半格)。
(4)分析統計表:從這份統計表中你還能提出什么問題?
(5)師點撥知識點、重點、難點。學生填涂統計圖并討論進一步經歷統計的過程,鞏固對統計知識的認知。
第二步:課堂總結。
師:你學會了什么知識?你表現的怎樣?今天學習的和一年級學的有什么區別?學生反饋:一年級一格代表一,現在一格可以代表多。學生通過小結和對本節課的自評,加強對自己的`認識。
第三步:后續激勵。
師:統計在我們生活中很多地方都能用到,例如我們可以統計一下今天哪組的小朋友表現最好,或者統計一下我們班一個月以來哪位小朋友得的紅花最多等等,數學源于我們的生活,處處都能用到。
師統計今天小組比賽情況,最高分的得到其他小組的表揚,并激勵其他小組明天繼續努力。學生對本節課最高分的大組進行表揚。通過聯系本節課的內容和評比表,讓學生知道數學源于生活。
該課時的教學檢測重點是鞏固學生填涂條形統計圖的能力。在本課時,教師采用直接畫圖的檢測方式,包括小組討論、收集數據和填涂統計圖,訓練學生的填涂能力。在本課結束后預留五分鐘為學生自評和他評時間,教師進行解疑和檢測。
師說教案三課時的教學經驗分享(實用17篇)篇四
教材分析:
本文寫了聞名中外的青海湖鳥島春夏兩季的景象和鳥類活動的情形,課文在介紹鳥的有關知識的同時,還突出了人與鳥的朋友關系,意在讓孩子們從小增強環保意識,懂得愛鳥護鳥。
全文分四個自然段,第一自然段介紹鳥島的地理位置和名稱,第二、三自然段介紹鳥島的鳥,春季成群結隊返回故鄉,夏季成了鳥的世界,第四自然段寫鳥島的游人都很愛護鳥。全文條理清楚,語句流暢,很適合朗讀、背誦。
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學會本課生字,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3、知道我國青海湖鳥島的特點,培養學生喜愛鳥類、喜愛鳥島的感情,進而自覺地愛鳥、護鳥。
教學重點:通過朗讀課文感悟鳥島景象。
教學難點:激發學生愛鳥的思想感情。
教學準備:插圖、生字卡片、小黑板。
教學過程:
課前活動:
1、小朋友,你們喜歡鳥嗎?你們知道哪些鳥?(學生交流)。
2、老師來考考你:鳥類歌唱家是森林醫生是()莊稼保護神是()。
3、今天我們來學習一篇跟鳥有關的課文。
一、導入新課。
1、小朋友,你們知道嗎?在我國青海省的青海湖西部,有一個叫“海西皮”的小島,它還有一個美麗的名字,叫“鳥島”。(板書課題、讀題)。
2、今天這堂課,我們就一起到鳥島上走一走,看一看,好嗎?
二、初讀課文。
1、學生輕讀課文,要求:把字音讀準,句子讀通,難讀的地方多讀幾遍。
2、檢查自讀效果。
(1)讀生字詞。(個別讀、集體讀、去拼音讀)。
西部筑巢養育密密麻麻玉白色拾到人類朋友。
聞名中外筑巢安家養育后代各種各樣密密麻麻。
(2)讀課文。集體讀,隨機正音。
(3)你覺得鳥島是個怎樣的地方呢?
三、學習課文第一自然段。
1、鳥島在什么地方呢?有哪位小朋友來做小導游介紹一下?
2、你是從哪一自然段知道的?(指名讀)(出示地圖)。
是的,看(出示地圖),這是我國的地圖,這里是青海湖,在它的西北部有一座長近500米,寬約150米的小島,這就是鳥島。這里水草豐美,有大量魚鮮,(每年5、6月份有來自不同地區的斑頭雁、棕頭鷗、赤麻鴨、魚鷗等100多種候鳥,就會成群結隊地來到這里,數量達10萬余只,)這是鳥兒安家生活的好地方,它還有一個有趣的名字叫——海西皮。
3、海西皮這個小島非常有名,不僅中國人知道,有很多外國人也聽說了它的名字。文中哪個詞告訴我們它名氣很大?(板:聞名中外)(你知道它的意思嗎?國內外都很有名氣。)。
你能給它換一個意思相近的詞嗎?(學生交流后板:舉世聞名、馳名中外)。
4、小結:正因為鳥島有名,所以來這里游玩的客人特別多,來我們一起用自豪的語氣讀好這一自然段。
過渡:春天的鳥島是什么樣子的.呢?(有什么特點?)。
四、學習第二自然段。
1、齊讀第二自然段。
2、(出示圖1)看,每年春天,煙波浩淼的青海湖上,就不斷地出現了各種鳥兒飛翔的身影,它們飛呀,飛呀,一群飛來了,又是一群飛來了,多美的景色呀!
3、鳥兒多嗎?你從第二自然段的哪個詞看出來?(出示“一群一群”,讀出鳥兒之多)。
那么多鳥兒是一起同時飛過來的嗎?從哪個詞看出來的?(出示:陸續“陸續”是什么意思?)。
4、齊讀第一句。讀出鳥的多。(出示)。
5、現在,這一座小島成了小鳥們的家,小鳥們來到這樣氣候溫暖,水草豐美的地方多開心呀!小鳥們把家建在這兒,小鳥的家就叫“巢”,還可以叫“窩”。(看書第二句)小鳥們在忙什么嗎?(出示讀詞:筑巢安家,養育后代)。
6、指導朗讀:春天,鳥兒飛到小島上安家了,多高興啊!讓我們讀好這一段,把它深深印入腦海中吧。(齊讀)。
五、教學生字。
1、出示生字認讀“部筑育”
2、分析字形要點。
3、說說怎樣記住這些生字?
4、教師范寫。
師說教案三課時的教學經驗分享(實用17篇)篇五
核心提示:在本課的字詞教學中,我采用字理教學豐富了生字教學的手段,也有利于課文內容的理解。本課課文比較長,生字也比較多,除了用加一加、減一減、換一換的方法幫助學生記住生字,還可以用字理教學方法。“清”的部首是...
在本課的字詞教學中,我采用字理教學豐富了生字教學的.手段,也有利于課文內容的理解。
本課課文比較長,生字也比較多,除了用加一加、減一減、換一換的方法幫助學生記住生字,還可以用字理教學方法。“清”的部首是三點水,跟水有關,水會讓燥熱的空氣略加涼爽。“涼”,兩點水跟冰有關,“京”在造字之初寫成一個房子狀,“涼”的本義是屋外結冰,屋內冰涼。“甜”,舌頭舔甘蔗,同時,在造字之初,“甘”的本義就是嘴里含一塊糖,意思是甜。字理教學能夠幫助學生形象、輕松地記住字形,還能夠幫助學生準確、深刻地理解字義、詞義,有助于對課文內容的理解。
不足之處。
一、指導朗讀方面不夠到位:
1.朗讀的方式太單一,自由讀、指名讀、男女生對讀、齊讀,可以交替使用。一年級語文教學,朗讀是一個重要環節,教師應該在課堂上突出朗讀的重要性,讓孩子們愛上朗讀。我這點做得不夠。
2.教師范讀對學生的示范性不夠強。
一年級的學生,在朗讀方面,更多地是模仿老師。因此,我作為一名老師,應該為學生做好朗讀的示范。
師說教案三課時的教學經驗分享(實用17篇)篇六
1.學習本文敘事詳略得當,論理多用類比的寫法。
2.培養學生復述、翻譯、朗讀的能力和嚴密的邏輯思維能力。
3.了解墨子通過止楚攻宋實現他的政治主張(非攻)的奮斗精神,啟發學生為實現理想而堅持實踐,勤學苦練。
二、重點,難點及解決辦法。
重點:學習本文敘事說理的方法。
難點:文章第二、三兩部分是教學的難點。
解決辦法:1.做好課前預習,在知識結構中梳理以前學過的知識,精心設計復習題,做到溫故知新。
2.指導學生認真研讀課文,最好利用多媒體手段繪畫,即按照課文內容繪制畫面,創設情境,讓學生從中得到感悟。
三、課時安排。
師說教案三課時的教學經驗分享(實用17篇)篇七
看到這座古橋,作者聯想到了什么?結合理解“德高望重”,體會古橋默默無聞、任勞任怨為大家服務的品質。體會作者用擬人化的`手法,把自己對老橋的深厚感情,生動地傳給了讀者。
找一找,從哪些描寫中可以看出“我”和山里的“朋友”有著深厚的感情?
大自然的萬物能跟人類交流,能成為我們的朋友,難怪作者進山看景,變成了“山中訪友”。
師說教案三課時的教學經驗分享(實用17篇)篇八
一、復習導入。
這節課我們繼續來學習第___課,誰來響亮地讀讀課題!
(表揚)真不錯,全班齊讀課題!
(表揚)同學們響亮的讀書聲和自信的目光真讓老師倍受鼓舞,相信這節課大家會表現得更加出色!
首先要請現在坐姿最棒的同學來讀讀課文,同學們邊聽邊思考:
課文主要講了一件什么事?(記敘文)。
都描寫了哪些景物?/從哪幾個方面來描寫這個景物的?(寫景)。
你讀懂了什么?
(表揚)他們朗讀肯定下了不少功夫,特別是___(手勢)聲音清脆、字正腔圓,把掌聲送給他們!
那么誰來回答這一問題呢?(提問2人)表揚:你體會得真好!誰來補充,同意他的回答的同學請舉手勢!
看來大家上節課掌握得不錯!下面我們就來進一步理解課文!
二、精讀感悟。
(一、重點字詞)。
過度:————————。
1、請同學們快速默讀第_?__自然段,說說你認識到一個怎樣的______?
(第1人)你的`回答非常有意思,不過,如果能換一個角度來思考問題就更棒了!(第2人)你真會讀書!
(第3人舉手)你有不同的理解,請你說。
老師仿佛看到了你們思維的火花在碰撞,你們認真的思考樣子是最可愛的,把掌聲送給你們自己!
2、請同學們快速默讀第_?__自然段,畫出描寫__?_特點的詞語或句子,從中你感受到了什么?不動筆墨不讀書,都市同時寫上你的閱讀感受。(提問3人)。
(第1人)請你,大膽舉手,首先就是個進步!(表揚)老師還要表揚你讀書認真!(第2人)你也很了不起!
——(朗讀指導)試試看,能不能把它讀好!
(表揚)已經有感覺了,誰能讀得更好?指名讀(味道全出來了!),集體讀。
(第3人)你有一雙善于發現的眼睛,掌聲送給他!
全班齊讀這一段(部分)。
(鼓勵)看著同學們的進步,老師打心底里感到高興!
3、(指名)。
過度:————————。
師說教案三課時的教學經驗分享(實用17篇)篇九
(一)學會本課12個生字和由這些生字組成的詞語。
(二)讀準字音,認清字形,理解詞義。
(三)能正確書寫。
二、教學重點。
(一)指導“曹、論、止”等字的筆順。
(二)指導“稱、線、然”等字形。
二、教學過程。
(一)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復問:曹沖想出什么辦法來稱象?
(二)自學生字。
要求讀準字音,分析字形,理解意思,組成詞語。
(三)集體學習,掌握字形,弄懂詞義。
1.檢查自學情況。
(1)指名認讀。
(2)指導讀字音。
曹:平舌音,讀c2o,不要讀翹舌音。
線:三拼音,讀xi4n,不要去掉介音“i”。
2.讓學生自己分析字形,可以不按順序,自己愿意說哪個就說哪個。
(同學之間互相交流,互相啟發,激發學習興趣。)。
3.教師幫助分析重點字。
稱:“你”和“稱”區別。
曹:筆順是。
共
11畫。
論:右旁的.筆順是。
塊:和“快”字形字義區別,不要用錯。
線:左邊是絞絲旁,右邊的寫法跟“盞”的上半部相同,不要忘記寫最后的一點。
止:跟“齒”的上半部寫法相同。
筆順是。
然:注意左上角不要寫成“夕”,右上是“犬”不是“大”。
量:多音字。(li4ng、li2ng)。
4.重點解釋詞義。
議論:表明意見的言論。
止:停住不動。
重量:分量。
5.組詞:
稱(簡稱)(別稱)(名稱)(自稱)。
議(提議)(建議)(會議)(議定)。
論(討論)(評論)(理論)(言論)。
秤(秤桿)(秤盤)(秤星)。
砍(砍柴)(砍刀)(砍伐)。
塊(土塊)(塊莖)(塊頭)。
沉(下沉)(沉重)(沉思)(沉著)。
線(棉線)(電線)(毛線)(直線)。
止(止住)(止步)(止血)(制止)。
然(突然)(忽然)(然后)(然而)。
量(氣量)(膽量)(分量)(量詞)。
(四)鞏固練習。
把下面的偏旁和獨體字組成4個合體字,寫下來。
師說教案三課時的教學經驗分享(實用17篇)篇十
教學目標:
1、練習抓住課文的主要內容。
2、了解懷丙和尚是怎樣利用水的浮力打撈鐵牛的。
3、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感受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教育學生愛科學、學科學、用科學。
教學重難點:
1、了解懷丙和尚是怎樣利用水的浮力打撈鐵牛的。
2、練習抓住課文的主要內容。
教學準備:
1、玻璃缸和水、裝有石子的圓口瓶、木尺、棉線、鐵塊。
教學過程:
一、演示。
1、導語激趣。(略)。
2、操作:將玻璃盆裝入大半盆水,盆內盛著有石子的一個圓口瓶,瓶口上架一木尺,木尺的兩端系有棉線,線下吊一鐵塊,教師將圓瓶內石塊逐一取出,讓學生觀察會出現什么現象?(盆底鐵塊不斷上升)。
3、讓學生指出此實驗的操作與撈鐵牛有什么相似之處?(都是利用水的浮力將水底物體托起)。
4、讓學生指出操作器具各相當于撈鐵牛時的哪些物體?
通過上面的演示,學生初步掌握了撈鐵牛的原理和方法。
二、學文。
1、自讀課文思考:
(1)課文主要講了一件什么事?
(2)這篇課文是按什么順序寫的?
2、講讀課文第二段(第三自然段)。
(1)默讀課文第三自然段,思考:撈鐵牛之前和尚指揮大家做了哪四項工作?讀有關句子。(師板書:找“牛”;裝沙:搭架;拴牛)。
(2)四件事的順序可以顛倒嗎?為什么?
(3)課文在敘述時是怎樣把這四件事有順序地告訴我們的呢?(先……然后……再……又……)。
3、講讀課文第三段(第四自然段--第六自然段)。
(1)分自然段讀課文。問:和尚是怎樣把“牛”撈起來的?他做了哪幾步工作?
(2)揭示以下句子,注意帶點的詞不達意語,理解句與句之間的關系。
和尚請水手們一起動手,把船上的泥沙鏟到黃河里去。船里的泥沙慢慢地減少,船身慢慢地向上浮,拴住鐵牛的繩子越繃越緊。船靠著水的浮力,把鐵牛從淤泥里一點兒一點兒地向上拔。
a、齊讀句子,思考:句與句之間是什么關系?(因果關系)。
b、用“因為……所以……”的句式把前后兩句的意思說一說。
(3)鐵牛從淤泥里拔出來后,和尚指揮大家怎么做呢?齊讀第五自然段中的第二句話。
(4)齊讀第六自然段,思考:這一自然段講了什么?誰能說說“這樣的辦法”是怎樣的辦法?由學生獨立復述撈鐵牛的過程。
4、課件展示撈鐵牛的過程。
5、講讀課文第一段(第一、二自然段)。
(1)默讀第一自然段,用“”畫出故事發生的時間及地點的詞語。
6、講讀課文第四段(第七自然段)。
(1)讀課文最后一自然段。問:這段寫什么?表達了作者什么感情?
(2)你從哪些地方覺得懷丙和尚是“出色的”工程家?
三、悟道。
通過學習,不僅激發學生敬慕懷丙和尚的聰明才智和淵博知識,,而且還要啟發學生愛科學、學科學、有科學的積極性。學生思考以下問題:
1、懷丙和尚將八只大鐵牛撈起的故事說明了什么?
3、學習了本文以后,你有什么感想?
四、作業。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認真觀察自然課中的一次小實驗,按照“先……然后……再……又……”這樣的順序練習寫一段短文,注意寫清實驗的過程。
3、回憶自已親自做過的一次小制作活動,注意想想制作前做了哪些準備工作,制作的過程是怎樣的,制作后自已有哪些收獲,然后按照事情發展的順序寫下來。
附:板書設計。
沖走。
找“牛”
準備撈“牛”裝沙。
拴“牛”出色的工程家。
撈“牛”經過鏟沙拔“牛”
劃漿拖“牛”
送回。
師說教案三課時的教學經驗分享(實用17篇)篇十一
師:秋天來了,天氣涼了,小燕子依依不舍地向我們告別,勇敢地起飛了。(學生表演)(演示.課件二)2表演中,師生對話,老師追問燕子飛越海上時的感受,并及時鼓勵。
如:“啊,海上所有的小燕子,請你們來告訴老師:海上沒有休息的地方,你們害怕嗎?”
3表演后,交流體會:現在你們對小燕子除了喜愛,還多了些什么呢?
4讓我們懷著敬佩之情,一起來讀課文第一、二段。
評點在特定情境中表演,在表演中體驗,在體驗中感悟。本環節通過教師動情的語言,學生真實的表演,感人的音樂、畫面等情境的創設,把課本上的平面、一維的語言變成一種“立體的交響”,從而使學生更深切地體會到其中隱含的生命價值。
作者單位浙江省諸暨市實驗小學。
最新文章:。
小學中年級續寫《小攝影師》教學設計。
小學低年級《澆花》習作指導設計。
小學低年級留言條.寫作教學設計。
師說教案三課時的教學經驗分享(實用17篇)篇十二
1、使學生識別文中14個二類字,會用它們組詞。
2、理解課文內容,體會“好奇心”的重要性。
培養學生認真觀察,積極思考的學習習慣。
體會“好奇心”重要性的基礎上,培養學生認真觀察,積極思考探索的學習習慣。
教學課件,電話,生字卡片。
一、激趣導入:
(電話鈴響,課件錄音和教師對話)“老師,我想問您,摔倒了為什么會向前爬?”“老師,為什么不讓我們進網吧呢?”
師:我正在上課,下課后我們一起探討好不好?
都上課半天了,同學們的問題還問不完,說明這些小朋友都善于觀察,愛動腦筋,今天老師給大家帶來了一位非常愛動腦筋的小朋友,你們想不想認識?我們來一起學習“蘋果落地”
二、讀課文,識別二類字
1、出示題目“蘋果落地”齊讀兩遍
師:看到題目,你想問哪些問題?
生:(1)蘋果為什么會落地?
(2)誰發現了蘋果落地?
2、初讀課文,體會文意
(1)讀課文,用多種識字方法認字。
(3)聽教師讀課文,訂正字音。(強調學生做一個傾聽者。)
(4)評價教師讀課文,(先說優點,再指出不足。)
(5)你們想不想也讀得很好聽?愿意讀的同學站起來讀一讀。
(6)傾聽者評價他聽到的'讀書聲。
(7)誰愿意給大家說一說你是怎么認字的?
3、檢查認字
(1)課件出示課文,二類字詞語閃爍,讀課文。
(2)出示單個字。
(3)分組研究字形、字義,及字的記字方法。
(4)指出每個字的部首,明顯的部首先說,課件判斷。課件中“左、右、專、反”閃爍、配音,“我們部首不明顯,也要找出來,小朋友,想想辦法。”
(5)分4個大組各查一字,全班交流。
(6)開火車認讀,4輛火車同時開讀詞,比比,哪組快。
(7)把你還不認識的字畫下來,課后想辦法認識。
三、再讀課文,理解文意
1、默讀課文
師:讀了課文,你想提哪些問題?
生:(1)、是不是牛頓看見了世界上第一個落地的蘋果?
(2)、蘋果本應該落地,很平常,為什么牛頓覺得很奇怪?奇怪什么?
(3)、為什么從來沒有人鉆研,發現地球有吸引力?
(4)、牛頓是個什么樣的人?
2、其它學生在課文中找答案,互相回答。
抓住重點問題,全班進行討論。
(1)、牛頓和其他人有什么不同?
(2)、牛頓怎樣發現了地球有吸引力?
3、課件出示牛頓的簡介。(圖象十錄音)(同學們好,我是你們的新朋友,牛頓……
四、知理反思:
1、課件出示:小明在家里寫作業突然門鈴響了……
(課件停)你想知道什么?積極思考,每個同學想辦法回答,你想向牛頓學習什么?
板書設計:
蘋果落地
牛頓 ? ? ?科學家
(好奇|發現)
蘋果落地 ? ?觀察研究
附:《蘋果落地》第一課時課件腳本
1、頁面1:
背景圖:《蘋果落地》插圖,滿園蘋果樹,一個個蘋果慢慢向下落。
前景:《蘋果落地》課題在中央閃爍,授課人、時間、課件制作室字幕向上移動。
配音:蘋果落地的聲音。師生對話電話錄音。
2、頁面2:
牛頓在樹邊思考狀,4個卡通按紐。分別為退出、二類字、自我介紹、門鈴響了設置為指針在上、按下、離開不同形式。
3、一級子頁面—--二類字
(1)、完整課文,帶二類字詞語閃爍。(配音“讀得真捧”)
(2)、出示單個字,每個部首變色(配音“對了”或“再想想”)
(3)“左、右、專、反”閃爍配音,(我們的部首不明顯也要找出來呀,小朋友,想想辦法)
(4)出示每個單個字(配音“小朋友,再讀一讀,把你還不認識的字畫下來,下課后想辦法認識他們。”)
4、一級子頁面—--自我介紹
牛頓在蘋果樹下和同學們打招呼“小朋友們,你們好,我是你們的新朋友—牛頓……”
他人介紹:“牛頓是英國人,他小時候除了數學,其它功課都不好,老師認為他是“低能兒”,但他勤奮好學,肯于鉆研,終于成為世界科學發展史上最偉大的科學家之一。
(介紹同時,動畫出現牛頓生長過程。)
5、一級子頁面----門鈴響了
(動畫)小明正在家里寫作業,突然門鈴響了……
6、退出界面
《蘋果落地》插圖,蘋果園為背景。
總結字幕:(滾動)
我們發現牛頓善于觀察周圍一些小事,積極動腦思考,專心地研究,終于成為了世界偉大的科學家之一。
我們要向牛頓學習,仔細觀察周圍的小事情,積極思考多動腦筋,你一定也會成為科學家的!
師說教案三課時的教學經驗分享(實用17篇)篇十三
板塊二:誦讀“他們要從寒冷的北方回到溫暖的南方去,在海上不分晝夜地飛呀飛。”
(1)領悟并讀出句中蘊涵著的燕子過海時氣候之復雜、路程之遙遠、時間之漫長的艱辛。
(2)借助個人經驗及.課件二,想像燕子過海可能還會遇到哪些困難,帶著想像中可能出現的危險、困難繼續誦讀句子。
評點誦讀是達成“對話”的一種途徑。因此,這里安排了板塊式而非線性教學,同時十分珍視學生的獨特感受,課文上有的,引導學生讀深讀透,讀出自己的理解;課文上沒有的,鼓勵學生調動原有經驗大膽想像,從而使學生更深刻地感知“燕子過海是那樣辛苦、艱難”。
(二)體會燕子過海的艱辛。
1?你愿意自己也成為一只堅強、勇敢的小燕子,在海上不停地飛呀飛嗎?
師:秋天來了,天氣涼了,小燕子依依不舍地向我們告別,勇敢地起飛了。(學生表演)(演示.課件二)2?表演中,師生對話,老師追問燕子飛越海上時的感受,并及時鼓勵。
如:“啊,海上所有的小燕子,請你們來告訴老師:海上沒有休息的地方,你們害怕嗎?”
3?表演后,交流體會:現在你們對小燕子除了喜愛,還多了些什么呢?
4?讓我們懷著敬佩之情,一起來讀課文第一、二段。
評點在特定情境中表演,在表演中體驗,在體驗中感悟。本環節通過教師動情的語言,學生真實的表演,感人的音樂、畫面等情境的創設,把課本上的平面、一維的語言變成一種“立體的交響”,從而使學生更深切地體會到其中隱含的生命價值。
師說教案三課時的教學經驗分享(實用17篇)篇十四
教學目標:
1、理解“寒冷、晝夜、疲倦、崇敬”等詞語的意思,用理解重點詞語的方法讀懂描寫燕子過海不怕辛苦、艱難和水手們對待燕子的態度的句子。
2、能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燕子過海地艱辛,懂得要愛護益鳥燕子。
3、能按提示用“......懷著......心情(干什么)”寫句子,能聽寫課文最后一段句子。
教學重點:
理解課文中描寫燕子過海時非常辛苦、艱難的句子。
教學難點:
理解水手們對待燕子態度的句子。
教具準備:
投影片、小黑板。
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
1、聽寫詞語:風平浪靜過海燕子寒冷溫暖不分晝夜。
2、交流校對。(小黑板出示聽寫的詞語)。
3、你能選擇上面的詞語來說說燕子過海時的情形嗎?
(二)學習課文的第三段。
1、學生自讀,理解燕子的“疲倦”。
(1)出示句子:燕子一定是太疲倦了。
“太疲倦了”從這里你讀出了什么?是呀,燕子累得不能再累了。我們讀讀課文的第三段劃出寫燕子疲勞的句子,仔仔細細地讀一讀,然后我們來交流。
(2)你先別忙著交流,可以與同桌交換交換意見,再讀一遍給他聽聽。
(3)集體交流,理解句子“燕子一定是太疲倦了,看見我們的船,就像雨點一樣地落下來,伏在甲板上休息。”
你在這一句話中讀懂了什么?重點交流:“像雨點一樣”、“落”、“伏”
帶著你的理解誰再來讀讀這句話?隨即指導朗讀。
(4)還有哪些地方可以讀出燕子太疲倦了?理解“停止了呼吸”讀到這里你有什么感受。
(6)把這兩句話連起來能讀好嗎?分男女生比賽讀。
2、品讀水手的崇敬之情。
(1)從同學們的朗讀中我聽出了你們的崇敬之情,水手們親眼目睹了這一感人的場景。
(2)出示投影片,說說你看到了怎樣的場面?
(3)課文是怎么寫的呢?小黑板出示句子:水手們用崇敬的目光,望著那些越飛越遠的燕子,又懷著沉重的心情,把那些躺在甲板上的燕子,輕輕地放到大海的懷里。
你在這一段中學懂了什么?是怎么學懂這段話的?
再讀讀這段話,看看還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聽錄音幫助學生朗讀)。
3、朗讀整段話。
4、如果你也是一名水手,望著“展翅起飛”的燕子,你想對它們說些什么?
(三)學習課文的第四段。
1、學生自讀課文,你讀懂了什么?
2、這些話是誰對誰說的?
3、讀讀背背這幾句話。
4、你還想對有可能傷害燕子的人說些什么?
(四)先朗讀全文,然后選擇自己最感動的句子有感情地讀一讀。
(五)課堂作業。1、完成作業本上第四題。
2、作業六,聽寫課文第四段。
師說教案三課時的教學經驗分享(實用17篇)篇十五
1。教育學生從小樹立“哪兒需要就在哪兒扎根”的志向。
2。學習本課生字新詞;能用“哪兒……哪兒……”、“不管……不管……總是……”造句。
3。理解課文內容。領會文章的中心思想;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教學重點、難點】。
理解白楊本質特性和爸爸的心愿。難點:領悟爸爸的心愿。
【課前準備】。
1。向學生介紹沙漠和白楊樹的有關知識。
2。準備一幅能夠分步拼貼的教學掛圖和幻燈片。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一)揭示課題、審題:
1。課文寫了白楊的哪些特點呢?
2。課題是《白楊》,全文僅僅就是寫白楊嗎?
(二)老師范讀課文。
(三)學生自學課文。
1。出示自學思考題。學生自學:
(1)或根據上下文理解下列詞語:
戈壁茫茫清晰渾黃一體高大挺秀。
分辨介紹撫摸表白沉思。
(2)課文主要寫了什么內容?
(3)大戈壁是什么樣的?白楊樹是什么樣的?
(4)爸爸是怎樣向孩子們介紹白楊樹的?
(5)試著給課文分段,歸納段意。
2。老師檢查自學效果。
(四)學生質疑問難。
(五)課內練習:
1。寫近義詞:介紹撫摸()分辨()高大挺秀()。
2。寫反義詞:清晰()動搖()軟弱()消失()。
3。朗讀課文,找出文章中的三個問句。
第二課時。
(一)復習導入,找出三個問句。
上節課我們初步學習了課文,了解到課文講的是一位旅客帶自己的兩個孩子到新疆去。在火車上向孩子們介紹了白楊樹,并借白楊表白了自己的心愿。那么這位旅客的心愿是什么呢?他是怎樣借白楊來表白自己的心愿的呢?這是這節課學習重點。
先請同學們找出課文中的三個問句。
這節課我們就順著這三個問句來學習課文。
(二)學習第一部分。
1。列車在哪兒前進呢?齊讀第一小節,讀后回答:大戈壁是什么樣的情景?
2。出示大戈壁的掛圖。教師描述。
茫茫的大戈壁上,沒有山,沒有水,也沒有人煙,有的只是滿地的黃沙。大風一起,飛沙走石,遮天蔽日,一片渾黃,分不清哪里是天,哪里是地,大戈壁是多么荒涼呀!
(高大挺秀:又高大又挺拔又秀麗。最高的白楊有35米高,相當于十層樓房那么高。)。
4。老師在大戈壁的背景圖上貼上一行高大挺秀的白楊樹。
5。看到這白楊樹,爸爸的神情是怎樣的?兄妹倆又是怎樣的呢?分角色朗讀4—13小節。
(三)學習第三部分。
1。指名朗讀14小節。讀后小黑板上出示爸爸介紹白楊的三句話,然后逐句講讀。
第一句:“這白楊從來就這么直,這么高大。”
(1)“從來”是什么意思?這句話講了白楊的什么特點?
(2)朗讀比較,體會感情。
第二句:“哪兒需要它,它很快就在哪兒生根、發芽、長出粗壯的枝干”。
(1)這句話講出了白楊的什么特點?
(2)指導有感情朗讀。
第三句:“不管遇到風沙還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還是洪水,它總是那么直,那么堅強,不軟弱,也不動搖”。
(1)這句話贊揚了白楊什么特點?
(2)幻燈再現白楊與風沙、雨雪、干旱、洪水抗爭的情景。
(3)老師描述:
在風沙面前,白楊像城墻一樣巍然屹立;在雨雪面前,白楊像青松一樣挺拔高潔;在干旱面前,白楊像駱駝一樣耐旱耐渴;在洪水面前,白楊像中流砥柱一樣牢固堅定。這就是白楊的品格!
2。小結,指導有感情朗讀。
(四)學習第三部分。
3。引讀16小節。讀后討論爸爸的心愿。
(爸爸的心愿是:不僅自己要像白楊那樣扎根邊疆,還希望孩子們也能像白楊那樣扎根邊疆。所以爸爸上面的三句話既回答了兒子的問題,又是在借白楊勉勵自己,教育孩子。)。
6。老師在大白楊樹的旁邊貼上兩棵小白楊樹。
(五)總結課文。
1。中心思想:
這篇課文講的是一位在新疆工作的父親,在旅途中向子女介紹生長在戈壁灘上的白楊,借以表達自己扎根邊疆、建設邊疆的志向,同時希望自己的子女也能像白楊那樣。哪里需要就在哪里生根、發芽、成長。
2。抓住三個問句,總結文章的結構特點。
3。交流感受、升華中心。
(六)布置作業。
1。造句:(1)哪兒……哪兒……。
(2)不管……不管……總是……。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師說教案三課時的教學經驗分享(實用17篇)篇十六
板塊二:誦讀“他們要從寒冷的北方回到溫暖的南方去,在海上不分晝夜地飛呀飛。”
(1)領悟并讀出句中蘊涵著的燕子過海時氣候之復雜、路程之遙遠、時間之漫長的'艱辛。
(2)借助個人經驗及.課件二,想像燕子過海可能還會遇到哪些困難,帶著想像中可能出現的危險、困難繼續誦讀句子。
評點誦讀是達成“對話”的一種途徑。因此,這里安排了板塊式而非線性教學,同時十分珍視學生的獨特感受,課文上有的,引導學生讀深讀透,讀出自己的理解;課文上沒有的,鼓勵學生調動原有經驗大膽想像,從而使學生更深刻地感知“燕子過海是那樣辛苦、艱難”。
師說教案三課時的教學經驗分享(實用17篇)篇十七
教學本課第二課時前,我先翻閱教參,然后認認真真的寫了教案,制作了相應的ppt,最后還準備了上課做實驗的工具。我自認為做了充分的準備,但整堂課下來,由于前兩個自然段講解的內容過多,導致打撈的過程沒有給學生們充足的時間學習,讓學生們讀的太少了。
由于缺乏教學經驗,總感覺課堂上不能調動全體同學學習的積極性。所以我想通過做實驗的方法來吸引學生們的'注意力。但是實驗做完后,還是會有一少部分學生跟不上我的思路,不知道在干什么。上課提問問題時,舉手回答的人總是那么幾個,我在想:是不是同學們不會啊?還是不喜歡我講課?還是其他什么原因?在其他班聽課,每次舉手的人都特別多,我很羨慕。
這節課的教學重點首先是了解打撈鐵牛的方法和道理,感知人物懷丙的個性特點;其次是輔導學生做好課后練習題,積累詞語知識,提高表達能力。整節課下來,我感覺自己沒有把打撈過程講詳細,學生們對懷丙的人物特點也不是很清楚。這是這節課的不足之處。優點是講的面全,把課后問題都穿插到課文中講了。一節課的時間是有限的,我感覺我必須要抓住最關鍵的部分,讓學生們對這部分內容熟練掌握,在這基礎上,才能談到面面俱到。
我認為要上好一節課,真的不容易。我以后還要多多向其他老師請教,學習他們的教學方法,使自己的課能上升一個臺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