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曾試圖在平淡的學習、工作和生活中寫一篇文章。寫作是培養人的觀察、聯想、想象、思維和記憶的重要手段。大家想知道怎么樣才能寫一篇比較優質的范文嗎?以下是我為大家搜集的優質范文,僅供參考,一起來看看吧
國學小名士征文比賽篇一
經典誦讀,她好像是一位魔術師,變化莫測,委婉奇妙,在生活中的點點滴滴,處處都能觸碰到她的芳蹤……
“漫步山間,潺潺的溪水踩著自然韻律的拍子,卷著紅紅的楓葉,擊打在凹凸不平的石塊上,叮叮咚咚、清清脆脆……”如此美麗的景色,如此飛珠濺玉的聲音!我認為,這就是經典誦讀特有的委婉、奇妙。
自古以來,五千年的傳統美德始終是中華民族的立足之本,從小,我們便在孔融讓梨的故事中學會謙讓,在愚公移山的故事中明白堅持,在二十四孝的故事中懂得回報,在將相和的故事中理解寬容。這些耳熟能詳的故事,在不知不覺中教會我們堂堂正正做人,踏踏實實做事。一個個看似普通而又平凡的小故事,卻擔負著傳承中華傳統美德的大使命。“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意思是說,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好像水的品性一樣,澤被萬物而不爭名利,滴水穿石的堅持不懈,滋潤萬物的慷慨無私,海納百川的博大胸懷。水,便是對中華民族五千年傳統美德的最好詮釋。
小時候,我較為喜歡做的事莫過于捧著那本《唐詩三百首》誦讀。詩詞中的蘊味總能讓我揣摩許久,我能體會到“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憂國憂民;能體會到“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的愛國之心;更能體會到“莫道不銷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的孤獨寂寞……
午后,絲絲縷縷的陽光穿過玻璃鋪在書房的地板上,好像是哪只饞貓不小心打翻了蜜罐,灑了一地金燦燦的甜蜜。我捧起《論語》,輕輕翻開閱讀,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我反復地讀著,慢慢地領悟著。
不知不覺中,我沉浸在灑滿陽光的書房中,沉浸在那亙古不變的濃郁墨香中,流連忘返,無法自拔……
正所謂“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我們作為中華千千萬萬兒女的一份子,就應該盡自己的一份力量將這五千年的華夏文明傳承下去,雖然一個人的力量是渺小的,但大家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力量就會很大很大。將國學經典傳承下去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它是最璀璨的一顆星,照亮了中華文明。
國學小名士征文比賽篇二
《水滸傳》作為四大名著,它有著理所當然的過人之處。
《水滸傳》的作者是施耐庵,并由羅貫中加以潤色和編排。關于施耐庵的生平材料極少,不過可以知道的是,他并不只是一個作家。元至正十三年,白駒場鹽民張士誠起義時邀其為軍幕,為張士誠獻了許多攻城的計策。或許也是有著這段經歷,他才能更加貼近真實,創作出《水滸傳》這樣流傳千古的名作。
《水滸傳》主要描寫了108好漢在腐朽的朝廷統治下被小人排擠與誣陷后走投無路最終走向反抗的故事。其中宋江、林沖與武松這三個人物最令我印象深刻。
宋江,我認為他直到最后仍然是一個沒有反心的老實人。宋江是非常正直的,他能不顧危險包庇梁山的好漢。但是,在我看來他并不是作為反抗者領袖的這塊料,因為他一心想著的都是招安,可以說他一直是膽怯的,沒有反抗到底的決心,這也是起義失敗的原因,在安分守己與兄弟之間,他一開始選擇了兄弟,最后卻又選擇了安分守已。
林沖,他是一個膽小鬼。作為八十萬禁軍教頭,武藝高超的他,沒有辦法保護自己的妻子,面對高衙內,他也是敢怒不敢言,在我看來,他有最雄厚的資本,可他卻什么都不做,選擇了沉默,選擇了逆來順受,這不是膽小鬼是什么?
武松,這是一個血氣方剛的強者。面對不平,他沒有沉默,而是用盡全力的吶喊,用自己的行動詮釋什么叫“以牙還牙”。在我看來,在那時的社會上,應該多一些這樣的人。
《水滸傳》中雖然一字未提當時的社會環境,卻通過對各階層人物之間關系的描寫,給人一種再明了不過的感覺。出自底層的好漢反對招安,文官出身的吳用主張有條件的招安,而從前任職軍官的林沖等人則殷切地希望招安。小說通過不同階層人物對待一件事的不同態度,凸顯了北寧波的各階層的意愿,所以說在梁山的108好漢中,他們各有各的想法,他們的心真的齊嗎?
關于梁山所分的36天罡與72地煞,在我看來是有害的。他們以天的名義,表面上策封諸位好漢,其實是在排除異已。孫立救出的解家兄弟,只漁夫與獵戶,卻都位列36天罡,而孫立作為原登州兵馬提轄卻只是72地煞。或許就是從這里,他們就不再團結了。
盡管《水滸傳》仍受了時代的影響,但了描寫了一個又一個生動鮮明的形象。作為開創了我國白話章回體先河的作品,在我國后世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名聲遍布世界。這種底蘊深厚的作品,正是我眼中的國學經典。
國學小名士征文比賽篇三
經過校內和網上的激烈角逐,我終于挺進第二屆湖南省青少年國學大賽復賽。段考結束的第一個周日,李老師帶著我和易皓瀾一起來到廣電中心參加比賽。
一進會場,我就被比賽那緊張的氣氛感染了。大廳里已經座無虛席,湘潭、湘鄉、韶山、湘潭縣各個學校的精英都嚴陣以待。我看見了主要對手江聲中學的選手,他們都穿著校服,初略數數,也有二十多人。我回頭看看易皓瀾,暗暗鼓勁:我們人少,但是我也會拼盡全力,一定要給母校增光!
按大會安排,我們的比賽比較靠后,于是,我們先坐在觀眾席觀看其他人的比賽。
初賽階段每個人的競賽都分為三個環節:自我介紹、國藝展示和五道測試題。時間一分一秒地過去,場上的選手也換了一位又一位。終于,輪到我上臺了。說實話,我的內心非常的緊張,感覺心在胸膛里怦怦直跳。畢竟,這是我第一次在這么多人面前上臺。但是,想起比賽前老師滿含期待的囑咐,我還是硬著頭皮走上臺去。很快,自我介紹和國學展示這兩個環節都完成了。在之后的答題環節,我的運氣不錯,除了一道選擇題外,其他的題目我都會。最后得分73。5分成功晉級了晉級賽。
第二天是晉級賽,學校就剩我一個選手,而江聲中學仍然“人多勢眾”。我對自己說:“怕什么!就是一人,我也能戰斗到最后!”第一輪是擂臺戰。選手們兩兩結對比拼,勝者進,敗者退。不得不說我的運氣是真的很好,與我同組的人積累比我差了一大截,完全不能對我構成威脅。所以我很輕松地進了第二輪。
第二輪限時搶答,我覺得我的好運氣到此為止了:前面接連三道選擇題我都摸不到頭緒,只能快速喊:“過!”也許沒有見過選手這么快喊過,賽場上發出了善意的笑聲。不能耽誤時間!這是我唯一的想法。最后三題里,我有一題答錯,只答對兩題。但因禍得福,我答題的速度是最快的,所以順利晉級第三輪。
可惜的是,在第三輪時,我犯下了一個低級錯誤,連“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這種簡單的詩句都沒答出來,錯失晉級的好機會。最后,我得到了大賽第七名的成績。
這一次比賽,我積極完成了老師布置的賽前積累,勇敢地面對了人數占絕對優勢的對手。在大型比賽中,堅持自己的想法,學習臨危不亂,為母校增添了光彩。我相信,這一次比賽的失誤,定會成為我下次比賽努力的動力,加油!
國學小名士征文比賽篇四
浩浩青史,濃縮了幾多歷史的文化;渺渺哲史,闡述了幾多歷史的經綸。翻開歷史的書頁,本本經典讓人對它不贊一詞,更耐人尋味。從《詩經》、《論語》至《史記》、《資治通鑒》。我生來就受它們的熏陶,就像我生來就是一個黃種人,生來有它們的熏陶,就像我生來就是一個黃種人,生來有它們的蹤影,生來就有轉身憶經典,抬頭悟國學的傳統。
咿呀學語,離不開“人之初,性本善”的引導;鉆研學習,必謹記“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克服困難,心想著“車到山前必有路”保持良好的心態;漂泊在外,“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縈繞耳邊;望見父母,便心生“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這些讓我明白了從小到大,由內及外,種種都離不開國學及經典的導航。
“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是它讓我明白了事情過后的美好邂逅;“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是它讓我明白了默默奉獻的愜意;“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是它讓我明白了心里有她的暖暖。這些讓我頓悟:作學問的三重境界。作為一名中學生,心中有經典,心中有國學,走在黑暗處,也會有一片光明。
和他人交友感嘆:人生若只如初見,何事秋風悲畫扇;和他人合作驚嘆:身無彩鳳雙飛翼,心有靈犀一點通;了解他人,別人會心念:不是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感慨世事,解剖是非,才有:識迷途其未遠,覺今是而昨非。這些讓我明白了國學與經典的無處不在。步入深世,有它們,足矣。
“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勾起絲絲愁意;“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別是一般滋味在心頭”引起屢屢傷心;“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便觸發了心中無限的過往;“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更形象具體地表述了我的情緒。這些牽掛著我愁,掛著我的情,是國學,是經典,搭起了這有形的橋梁。
經典史冊,見證了幾多歷史的變故;國學長河,濃縮了幾多歷史的文明。國學經典,帶著我的情,我的人生,更領著我,走向未來。
儒家孔孟,經典數部;大師梁紀,國學數千。悟今世國學,博大精深,源遠流長;憶當年風華正茂,還看今朝經典,永垂不朽。她引領著我,步入了人生殿堂。
走著,走著,心生感悟:憶經典在轉身后,悟國學在抬頭間。
國學小名士征文比賽篇五
“雨從季節的深處淋過,帶走塵埃的灰暗時光。”
芳草碧連天,知交半零落,悄帶起風的一些微涼,撩動著日光下的樹影,動征鐸,踏著國學的腳步走。
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平野盡,匯入大荒流。
臨岸的河水涓涓流過的聲音,似是能淌進人的心底,卻洗不走那景。殘陽如血,滄海如幕,摭拾腳步,山拔石立,高高低低,連綿起伏,沿著水,繞出了山。清澈見底,樹影倒映在水面上,蔚藍的天填充著顏色,淡汝素裹,通幽處,綠葉舒展著懶腰,抖擻著精神,在風的引領下,搖搖擺擺。一旁的巖石,潛在草叢里,經歷風雨,溝壑般的細紋布滿了臉頰,勾勒出山澗,勾勒出停駐的步伐,國學的身影。
子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沒有硝煙的戰場在上演,不聞窗外事,全神貫注地投入戰事。奮發向上的精神滋養著我們,擠出海綿里的水,匯成通向彼岸的航道。
人閑,花落,夜靜春山空。
惜春,開早,奈落紅無數。
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更能消幾番風雨,春匆匆舍歸去。山隱水迢,云蒸霞蔚,乘物以游心,飄飄散散,一片一片,一片接一片,灑在小徑上,拼湊前進的腳步,一步連一步,花開花落,化作春泥,歸程何期?春散飛花,記住了,留下了,姹紫嫣紅,拉過帷幕。在樹下,國學好像點點滴滴的濃郁的樹膠,順著樹的邊沿流下夾雜著花瓣,我、兜兜轉志,素描著最美的花,晶瑩剔透的琥珀在犄角一處點綴著行程的每一個腳印。
子曰:“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閃爍著希望的星星,在孕育的搖籃里茁壯成長。星漢燦爛,若出其中,人才將在這里起步,在這里閃光。
遙看,近卻無。
碧落,青竹靄。
風飏飏,若隱或現,提起腳跟,踩著泥濘的土壤,竹葉濕漉漉的;時不時地穿過一串串珠子,嘀—嗒,嘀嗒嘀嗒,嘀嗒嘀嗒,顫動周圍的氣流,葉子沙沙作響。綠竹下,慢慢地,悄悄地,在枯葉的掩護下,竹筍的小腦袋開始沖破土壤的夾層,呼吸著清新的空氣,晴日初開,一寸陽光射過縫間,雙手合握,體驗著最初的國學,本是同根生,一切都重新來過。
《詩》云:“高山仰止,景行仰止。”鳥鳴嘰嘰喳喳,書聲朗朗入耳,墜入知識的殿堂,享受這清新的空氣,是何樂?
歸期未有期,踏著國學的腳步走。悠長回轉:“節彼南山,維石巖巖;桃之夭夭,其葉蓁蓁;瞻波淇澳,綠竹猗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