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記憶力會隨著歲月的流逝而衰退,寫作可以彌補記憶的不足,將曾經的人生經歷和感悟記錄下來,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憶。范文怎么寫才能發揮它最大的作用呢?接下來小編就給大家介紹一下優秀的范文該怎么寫,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三年級端午三年級端午字實用篇一
端午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也叫“五月節”。過端午節時,人們要吃粽子,賽龍舟。
據說,舉行這些活動,是為了紀念中國古代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據說,屈原為了表達他的愛國情而投入汩羅江。人們聽到屈原跳江的消息后,都劃著船趕來打撈他的尸體,但始終沒有找到。為了不讓魚蝦吃掉屈原的身體,百姓們就把食物仍進江中喂魚。以后,每年五月初五人們都要這樣做。久而久之,人們又改為用蘆葦的葉子把糯米包成粽子仍進江里。于是,就形成了端午節吃粽子、賽龍舟的習俗。
時間過得可真快呀!一眨眼,以迎來了一年一度的端午節。賽龍舟是xx端午節的例牌節目。這一天,興高采烈的人們會趕到x江兩岸觀看賽龍舟。我和媽媽、姥姥怕看不到賽龍舟,一大早起了床后,就馬不停蹄地趕往x江。我們本以為來得很早。等到了離我們家最近的x江邊時,我們都驚呆了:x江兩岸擠滿了人,有大人、有老人、有學生、還有很多大人抱著孩子,幾乎到處都站著人。岸上是人的海洋,江上是船的海洋。上百只各式各樣的龍舟整裝待發。
上午九點正,隨著一聲發令槍響,一只只五顏六色的龍舟猶如離弦的箭急馳而出。“比賽開始啰!”只見一只只龍舟你追我趕、爭先恐后。你看!一只掛著黃旗的龍舟遙遙領先,緊跟其后的掛著綠旗的龍舟也不甘落后,只見眾人齊心協力,用力劃動雙漿,不一會兒就趕上了黃旗的龍舟……“加油呀!加油呀!”在人們的吶喊助威聲中,伴著急促的鼓點和響徹云霄的響鑼,龍舟好手們斗志昂揚、奮力揮舟,沖向彼岸。好一副龍舟競渡,百舸爭流的景象。
三年級端午三年級端午字實用篇二
今天是端午節,有一種莫名的激動,因為啊,我可以包粽子了,以前都未曾呢,還真想嘗試嘗試。
為此,我準備好了粽葉、糯米、肉、蜜棗和五彩的絲線。我覺得有點像新官上任三把火呢。
第一把火就是做粽子。我先把清洗好的粽葉疊成一個半三角形,然后把糯米適量的放進去,然后再把另一半粽葉蓋上去,再用絲線綁好,一個粽子就大功告成了。接著,我包了更多粽子。
第二把火就是煮粽子。我把已經包好了的粽子放到蒸籠里,再調好火量,就行了。過了一段時間,看樣子也八九不離十了,就關上了,然后把蒸架拿了出來,可我的手頓時像被燙了一樣,直捏耳朵。
第一次嘗試包粽子,真的好爽啊,明年我要繼續包。
三年級端午三年級端午字實用篇三
俗話說得好:“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在每個地區都有著不同的節日風俗。在中國,除夕就是最熱鬧了。
除夕是我國的傳統節日。是一年中的最后一天,也稱大年夜。除夕這天晚上鞭炮聲不斷,非常熱鬧。
現在就由我來說說我家是怎么過除夕夜的吧!
在除夕夜這一天,我們家就會打鞭炮。早上,我還是照樣睡我的懶覺,媽媽早早的起床打掃房間,爸爸也跟著媽媽一起干活。中午,我們還是平常一樣吃著普通的米飯。晚上,便是熱鬧非凡,玩的很開心。
我們會先拿些白蘿卜來,切成小塊,再在上面插上蠟燭,然后點上火,放在家的各個角落。隨后,我就會吧家里的燈全部開起來。吃晚飯的時候到了,我們一大家子都會跑到爺爺奶奶家吃團圓飯,吃完飯,我就會和朋友或家人一起玩鞭炮。
玩著玩著,時間久匆匆地過去了,我們就都上樓了,但沒睡覺,就是在樓上玩。
到了晚上十二點,爸爸就去打響了鞭炮,點上了煙花,很漂亮。打完后,爸爸就帶我去了廟里,具體我也不知道怎么說。
這就是我家的“除夕夜。”除夕夜總是那么別具特色,那么令人難以忘懷!
三年級端午三年級端午字實用篇四
端午節時我們家家都要吃粽子,佩戴香包,還要買把門猴掛在門上,也可買小掃帚,掛在墻上,都是驅邪避邪的東西,有時把杏枝紅布掛在自己家的房門上。
五月五,是端午,端午節馬上就到了,于是我們開始制作香包。端午節是用來紀念屈原的,傳說屈原受盡了別人排擠最后跳江自殺了。
于是,老師領我們制作香包,我們穿針引線縫了香包的外殼,然后放進了艾草,最后縫上了裝飾用的東西。
縫了這個香包,讓我想到了媽媽,每次端午節都是媽媽給我買的香包,而我卻不知道要感謝她,所以,這次我也要做香包送給媽媽。記得去年媽媽給我買了一個香包,我卻嫌棄不好看,不佩戴。現在想想真不對,今年就讓我做一個香包來報答媽媽。
想想媽媽總是無時無刻都在照顧我,我將來也要報答她,在我心中媽媽永遠是最偉大的。
我的香包要送給我的媽媽,希望給她帶來溫暖。
三年級端午三年級端午字實用篇五
中國有許多傳統文化,我來說說端午節吧。
每當農歷五月初五,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端午節,端午節的習俗是吃粽子。
每當端午節時,奶奶就手忙腳亂地開始包粽子,奶奶從市場里買回粽葉,然后,放在水池里泡幾個小時,再用熱水泡一下,然后,拿來小凳子和擦布,坐下來慢慢地一張張地把粽葉洗得干干凈凈,洗完了以后,奶奶把糯米放在臉盆里,放上溫水,也要泡幾個小時。奶奶知道我和媽媽喜歡吃赤豆粽,奶奶早就準備好了小紅豆。
開始包粽子了,一張張粽葉很聽話地在奶奶手中使過來,使過去,奶奶拿著粽葉一裹就好像畚斗一樣,一手托住粽葉,一手把糯米放在“畚斗”里,再用力按一按,然后把粽葉蓋住畚斗,成了一個四角形的,上面尖尖的有三個角,然后,奶奶捏住粽子,用一根繩子一頭咬在嘴里,一手繞著粽子,在上面打一個結,就完成了。我也在湊著熱鬧,幫奶奶五個一串是白米粽,六個一串是赤豆粽,系在一起,在再輕輕地放在籮里。
時間過得真快,奶奶裹完了粽子,接著,爺爺把奶奶裹好的粽子放在鍋里燒。
不一會兒,散發出一陣陣香噴噴的粽香。
我津津有味地吃著粽子,真香啊!
三年級端午三年級端午字實用篇六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五月五,是端陽。門插艾,香滿堂。吃粽子,灑白糖。龍舟下水喜洋洋。”聽到這首兒歌,就讓我想起了端午節。每年五月初五,是我國傳統的節日——端午節。
端午節要插艾枝,懸艾虎。端午節這天一早,人們將艾枝插在門上,或用艾蒿編織成“艾虎”,在門楣中央或帶在身上,驅蟲避邪,以保安康。
端午節要畫門符。端午節這天,人們將蝎子、蜈蚣、毒蛇、蛤蟆、壁虎“五毒”形象的剪紙做門符。據說這樣做,是為了驅“五毒”,防瘟疫。
端午節要帶香包、系五彩絲線。香包是用棉制品和絲線繡的,包里除了裝些雄黃、蒼術外,還要裝香草配成的香料,戴在身上起驅蟲除穢的作用。五次絲線象征五色龍,系五色線可以降服妖魔鬼怪。
端午節要吃粽子。早晨,家家吃粽子紀念屈原。一般是前一天把粽子包好,夜間煮熟,早晨食用。包粽子主要是用河塘邊盛產的嫩蘆葦葉,也有用竹葉的,統稱粽葉。粽子的傳統形式為三角形,一般根據內瓤命名,包糯米的叫米粽,米中摻小豆的叫小豆粽,摻紅棗的叫棗粽;棗粽諧音為“早中”,所以吃棗粽的最多,意在讀書的孩子吃了可以早中狀元。過去讀書人參加科舉考試的當天,早晨都要吃棗粽,至今中學、大學入學考試日的早晨,家長亦要做棗粽給考生吃。
賽龍舟,是端午節的主要習俗。相傳起源于古時楚國人因舍不得賢臣屈原投江死去,許多人劃船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劃龍舟以紀念之。借劃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身體。
端午節真是一個有趣的傳統佳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