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曾試圖在平淡的學習、工作和生活中寫一篇文章。寫作是培養人的觀察、聯想、想象、思維和記憶的重要手段。范文書寫有哪些要求呢?我們怎樣才能寫好一篇范文呢?接下來小編就給大家介紹一下優秀的范文該怎么寫,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和我們一樣享受春天教學反思篇一
戰爭,是一個多么沉重的話題。雖然,我們身處和平之中,沒有經歷硝煙和炮火,但我們親眼目睹了呼嘯的導彈頃刻間讓美麗的家園化為廢墟,親眼目睹了鮮血淋漓的兒童、婦女、老人。那些身處戰爭中的人們是如何在水深火熱中煎熬?整天都提心吊膽地過日子,又是怎樣的一番滋味啊!動蕩的世界,讓人們不知道下一秒鐘等待我們的將是什么?罪惡的子彈,我們無法阻止;戰爭的局面,我們無力扭轉。此時,我們才發現自己的力量是多么渺小,但是我們可以把自己對戰爭的憎恨,對和平的渴望,通過課堂、通過文本、通過語言傳遞給學生,讓更多的人來呼喚和平,讓戰爭遠離明天的世界。在教學《和我們一樣享受春天》一文時,我就十分注重學生對知識的學習、對文本的感悟和“嘗試.學習”理念的實施。
《和我們一樣享受春天》這首詩是第四組課文的最后一篇,它是前一篇課文《一個中國孩子的呼聲》情感教學的延續。在前一篇課文里學生已經感受到了戰爭的殘酷,看到了充滿血腥的戰爭打破了世界的和平,也體驗到了罪惡的戰爭使孩子失去了父親的那種極其悲痛的心情。帶著對戰爭間接的感受和體驗,再來學習《和我們一樣享受春天》這首詩歌,學生已不再難以體會詩人所表達的憎恨戰爭、維護和平的情感。
詩歌前四小節的敘述結構比較相似,都是先講美麗的自然景物本來應該是怎樣的:蔚藍的大海本來是海鷗的樂園??然后通過“可是”轉折,描述現實狀況:巡弋的戰艦和水雷成了不速之客??在原有美好與寧靜的景象與遭愛戰爭破壞的景象的對比中,迸發出一聲聲痛心的疑問:“這究竟是為什么?”因為有文本可依,有情感鋪墊,所以在教學中我便放手讓學生嘗試自學。學生興趣盎然,讀詩歌,劃生字,說句意,談感受,學起來并不難,也達到了“給學生一點陽光,學生就燦爛”的效果。
如果說,前四節,我從文本挖掘出的是一個“?”,那么我從最后一節的希望與祈盼中挖掘出的是“??”。“??”這是詩歌中的最后一個標點符號,這個省略號意味深長,它省略的不僅僅是無限美好的希望,更是千千萬萬人對和平的.祈盼。抓住“??”,我通過不斷地引導學生有感情地反復讀,讓學生在讀中去感悟,去放飛遐想的翅膀,最后學生讀出發自肺腑的呼喚:(師)我們希望,我們祈盼——(生)讓蔚藍色的大海,永遠是海鷗的樂園;(師)我們希望,我們祈盼——(生)讓金黃色的沙漠永遠是蜥蜴和甲蟲的天下??這樣的處理,意在讓學生拓展運用文本的語言,旨在把前面幾節內容重新做了消化、吸收、重組、創新,三維目標得到了很好的落實。
語文教學中情感教育是手段,是過程,也是目標。語文課堂應該是情感奔流的河,課文蘊涵的思想感情,老師必須先沉醉其中,才能引領學生浸染在課堂情感的流水之中。
這首詩歌情感強烈,富有感染力,飽含著詩人對戰爭的無比憎恨、對和平的無限渴望。引導學生體會詩人的情感,激發學生憎恨戰爭、維護和平的情感是本堂課的教學重點。挖掘情感,是我實施本課教學的另一著眼點,我主要從以下幾個通道進入情感的世界。
(一)是以情動情。教師豐富的情感、飽含激情的導語,抑揚頓挫的語調是喚起學生情感的號角。我是一個非常感性的人,動情之處,我總是抑制不住自己的情感,看到感人的文章我常會情不自禁熱淚盈眶,記得在上《一個中國孩子的呼聲》時,我就課堂上哽咽了,結果引起了幾個女生的唏噓聲,那是情感的傳染。這堂課上,我激情澎湃,一句句悲憤的話語,一聲聲覺悟的呼喚,把學生帶入了詩歌的激情中,用我的情點燃學生的情。
說有機地結合起來,真正做到語文教學的讀、品、感。如讓學生自由選擇一個“這究竟是為什么?”深入地讀一讀,抓住重點的詞句,反復讀,用心體會,讀后讓學生說說自己的感受,最后把自己的感受融入朗讀,在有感情誦讀中表達自己的思想情感,讀出維護和平、制止戰爭的心愿。
(三)是利用多媒體畫面和背景音樂渲染情感。課前我精心選擇一組有代表性的圖片制作成課件為我的教學服務。課堂初始,一幅幅殘酷的畫面,一張張哭泣的面孔,映入學生眼球,立刻激起了學生情感的波浪。一曲《祈禱》更是揪住學生的心,喚起心頭那股強烈的祈盼之情:讓我們敲希望的鐘,多少祈盼在心中,讓世界沒有戰爭,讓和平永遠在!
“教育不能只挖一個坑,要挖一口井。一個教師有多遠,就能引著孩子走多遠。”這是我在一次教授的講座中記下的。對比那些名師、教授,我知道我現在為學生挖掘出的僅僅是一個小小的“坑”,但我相信通過不斷挖掘,不斷努力,我的“坑”終究會越挖越深,最終變成一口“井”。
和我們一樣享受春天教學反思篇二
自踏進北大附小這片沃土至今已快有兩年了,從不知怎樣上好一節小學語文常規課,到能在那么多老師面前上公開課,這其中真是離不開各位老師的指導和幫助,尤其是欣賞了我校名師們的風采課,他們的大氣從容,靈氣與魅力……更使我敬佩不已!
這已是我第四次上公開課了,我也想使自己在原有的基礎上有所突破和創新,所以摒棄了對我個人來說相對擅長的精讀課文的第二課時的想法,這次我選了呼喚和平的詩歌《和我們一樣享受春天》,這是我第一次選略讀課文,還是一首詩歌,我也清楚詩歌要想上得出彩并非一件易事,不是一般人能力所為。
接下來便是研讀教材和設計教案,《和我們一樣享受春天》以一個孩子的視角,揭示了戰爭給自然界帶來的種種不安寧,發出對和平的呼喚,我第一次設計的版塊是“走入春天,享受美好”——“走出春天,感受災難”——“享受春天,深知責任”當我把初稿拿給洋陽老師時,她給了我很多建設性的意見,“不能把詩歌肢解開來,這樣破壞了詩歌的整體性……”就這樣初稿以失敗而告終。于是進入了二次三次……的整改,我真有點想換課的想法,但這更說明了我的局限性,一個真正合格的教師,是不受課的限制。在我們四年級語文組的鼓勵下我最終堅持了下來。
開弓沒有回頭箭,既然選擇了遠方就要風雨兼程!我雖然也給自己不斷地加油鼓勁,但是忐忑不安總是像個調皮的孩子給我來個突然襲擊,就這樣結束了這節課。看看表已經拖堂將近10分鐘了。
在上完這節課后,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靜!通過對這節課教學的深入反思,我認為這堂課是失敗的!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 導入時播放伊拉克戰爭中兒童的視頻一閃而過,并且是黑白效果,未能給學生帶來視覺上的沖擊力,從中可以看出我在備課時沒備學生,只是站在了我個人的角度上理解,認為戰爭是個沉重的話題,所以選擇凝重的色調,并沒想到生活在蜜罐中學生們怎能經歷戰爭的苦難?如果選擇彩色的南京大屠殺的視頻,我相信將會為下文的學習營造一個很好的場。
2. 這是一篇閱讀課文,應該放手讓學生多讀,在讀中感悟詩歌情感。基于這首詩歌前四節結構相似的特點,我本想精講第1節,總結學習方法后放手讓生自學2-4節,但在學生回答不出我想要的效果時我還是選擇了 牽引著學生走,沒能達到“先扶后放”的效果,所以課堂中學生讀書的機會就相對少了。尤其是通過各種形式的讀四句“這究竟是為什么”被個人讀—集體讀所替代,如果再通過賽讀—引讀,將更能起到推波助瀾的效果。如果我給學生一個扶手架:“我讀( )句,想到( ),心情( ),學生是就能有循可依。就不會在通過對比想象戰爭的殘酷上浪費時間,由于時間的關系在第五節中對和平的祈盼顯得蜻蜓點水,這也是拖堂的環節所在,究其原因是我的引導方法不妥,教學機智不夠,問題提問的太瑣碎。
3. 雖然注重了學習方法的滲透,但只是一講而過,沒寫副板書,所以給學生浮光掠影的效果,這為2—4節學習不能順利進行埋下伏筆。
4. 由于以上的操作不當,所以在這節課中我努力使自己投入情感,以己之情帶動學生之情,但并沒能達到我所預設的教與學的心靈互通。學生的情感始終沒有被我調動起來。課堂氛圍不活躍,甚至有點窒息。
雖然這節課的教學效果讓我失望,但是通過這次“青年教師風采大賽”活動讓我受益匪淺,要想若干年后在教學上有所發展,就要經過各種歷練使自己不斷地成長,我想在以后的教學中,我一定會在注重實效的基礎上,去追求形式的新穎,力求用自己的情感去感化學生的情感。
和我們一樣享受春天教學反思篇三
《和我們一樣享受春天》是一首兒童詩,內容很簡單,以一個孩子的視角,通過對大海、沙漠、夜空、草地等幾個場景中被罪惡的戰爭破壞的描寫,并在最后一節中發出祈盼,希望制止戰爭,維護和平,讓戰火中的孩子和我們一樣享受春天。詩歌語言真摯,感情豐富。雖然,我們身處和平之中,沒有經歷硝煙和炮火,但在課文《一個中國孩子的呼聲》里學生已經感受到了戰爭的殘酷,體驗到了罪惡的戰爭使孩子失去了父親的那種極其悲痛的心情。于是帶著對戰爭間接的感受和體驗,學習《和我們一樣享受春天》這首詩歌,學生已不再難以體會詩人所表達的憎恨戰爭、維護和平的情感。通過課堂、通過文本、通過語言,讓更多的人來呼喚和平,讓戰爭遠離明天的世界!在上完這堂課之余,寫下我的教學反思:
在課文導入時,我采取談話形式,讓學生自由暢談自己眼中的春天是怎么樣的。同學們便七嘴八舌,說得詞匯也是那么豐富:桃紅柳綠、百花齊放、萬物復蘇、生機勃勃……于是,便順勢揭題:在我們眼中,春天是美好的,生活是快樂的,世界是安全的,今天我們就一起學習課文《和我們一樣享受春天》。接著讓學生看課題質疑,說說自己有什么疑問?學生紛紛提出“誰和我們一樣享受春天?什么是享受春天?為什么說是享受春天呢?”通過質疑,使學生產生對課文的學習興趣,為學習課文奠定基礎。然后讓學生帶著自己的問題入情入境地朗讀課文,初步感知情感。
1、緊抓關鍵句,切入文本,激發情感。
詩歌前四小節的敘述結構比較相似,都是對原有美好與寧靜的景象與遭受戰爭破壞的景象進行對比,迸發出一聲聲痛心的疑問:“這究竟是為什么?”所以教學中,我抓住這句重復的疑問句作為教學的切入點,先引導學生有感情地反復誦讀,在朗讀中質疑:“這究竟是為什么?”然后再帶著疑問進行探究:詩人為什么會發出這樣的呼聲?接著讓學生自由選擇一個自己喜歡的“這究竟是為什么”去深入地讀一讀,抓住重點的詞句,反復朗讀,用心體會。
2、朗讀形式多樣,尊重學生的個性想法。
讀是理解詩句的基礎,是啟發情感的基本手段。整堂課,我留給學生充足時間去讀。通過指名讀、齊讀、男女生賽讀、同桌讀等豐富的形式讓學生進行反復讀,用心體會,在有感情誦讀中表達自己的思想情感,讀出維護和平、制止戰爭的心愿。
1、對文本挖掘不夠深。尤其對課文最后一段中的“……”沒有指導到位。課后反思,我覺得這個省略號意味深長,它省略的不僅僅是美好的希望,更是千千萬萬的人對和平的祈盼。如果能抓住“……”,對學生進行引讀,如(師)我們希望,我們祈盼--(生)讓蔚藍色的大海,永遠是海鷗的樂園;(師)我們希望,我們祈盼--(生)讓金黃色的沙漠永遠是蜥蜴和甲蟲的天下;(師)我們希望,我們祈盼--(生)讓藍得發黑的夜空永遠屬于星星和月亮;(師)我們希望,我們祈盼--(生)讓綠茵茵的草地永遠滾動著歡樂的足球,讓學生讀出發出內心的呼喚,升華情感,這樣會達到良好的效果。
2、沒有很好地運用課后安排的《兒童和平公約》進行激情拓展,進一步讓學生體會“和平”。
一位特級教師曾經說過:“不能只挖一個坑,要挖一口井。一個教師有多遠,就能引著孩子走多遠。”我清楚地知道自己現在只為學生挖了一個小小的“坑”,所以必須不斷地學習借鑒,不斷地充實自己,把“坑”越挖越深,成為一口“井”。
和我們一樣享受春天教學反思篇四
《和我們一樣享受春天》,這是一篇略讀課文,同時也是一首詩歌。詩歌語言真摯,感情豐富,從一個孩子的視角出發,揭示了因為戰爭給自然世界帶來的種種不安寧,發出了對和平的呼喚,表達了對戰爭的強烈憎恨,對和平的無限向往。
一開始,我先讓孩子們欣賞春天的自然美景,接著板書課題,質疑這個春天是不是我們剛剛看到的春天?引發孩子的思考。接著進入文本,去自讀自悟,讓孩子們來談談對“春天”的理解。在設計時,我想給學生創設一個自主質疑空間,讓學生主動思考,盡情想象,這樣才能顯現出個性化的理解,迸發出智慧的火花。
本課詩歌生動易懂,我沒有做過多的講解,而是把更多的時間用在學生的自主閱讀上,讓學生在反復朗讀中體會詩歌所表達的思想感情。如讓學生從1-4節中自由選擇一節深入地讀一讀,抓住重點的詞句,反復讀,用心體會,將自己的感受送入朗讀,在有感情的誦讀中表達自己的思想情感。在指導讀“這究竟是為什么?”時,我首先是問孩子們這四句話該怎么讀?你們有什么建議? 這僅僅是詩人的疑問嗎?這還是對戰爭的一種——抗議,控訴。如果在后面再加一個標點,該加什么?然后請學生加一加。通過加表達符號來引導學生讀出疑惑、悲憤、質問、控訴、抗議的語氣。
波瀾壯闊的大海,本來是……
水平如鏡的大湖,本來是……
奔騰不息的大江,本來是……
滾滾東流的大河,本來是……
通過我的啟發,孩子們的思維被打開了,他們開始自己想象,因為戰爭,給人類帶來了多大的災難與痛苦,戰爭的硝煙彌漫了整個大自然,整個世界,從而激起他們對于和平的呼喚。
本堂課比較成功,在朗讀與仿寫上孩子們都表現十分出色,我也跟著學生一塊成長,感受到了學習語文是一件多么美妙的事情,收益頗豐。
和我們一樣享受春天教學反思篇五
《和我們一樣享受春天》是一首呼喚和平的詩。它以一個孩子的視角,揭示了戰爭給自然世界帶來的種種不安寧,發出對和平的呼喚。全詩共五小節,可以分兩個部分,第一部分描述了戰爭給自然世界帶來的種種不安寧,第二部分發出祈盼,讓戰爭中的孩子和我們一樣在鮮花中讀書,一同享受美好的春天。
因本課是篇略讀課文,所以在進行教學設計時,我緊緊圍繞導讀提示,采用感情朗讀、補充材料、隨文練筆這三種形式來進行。
1、聲情并茂的朗讀必須是在有了一定的感情積淀的基礎上才能噴薄而出。為了讓學生體驗生活的美好,我把1——4節中的前兩行單獨羅列出來,讓學生邊讀邊想象,說說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學生描繪的景色很美,那皎潔的月亮,那無邊無際的蔚藍色大海,那如鉆石般閃爍的星星??使大家深深地體會到我們的生活是多么美好,多么幸福!在此基礎上再進行有感情地朗讀,學生是愉悅的。
課文中所講的戰爭給自然世界帶來的種種不安寧,是一個抽象的概念,為了讓學生更深地體驗戰爭的殘酷,我布置學生收集近些年來有關戰爭的資料。這樣學生就可以從這些資料中了解到戰爭到底給人類社會帶來了哪些不安定的因素。從這些資料中,以及課堂上播放的戰爭破壞世界畫面,學生可以清楚地了解到戰爭讓那么多的人無家可歸、流浪街頭;戰爭讓那么多的親人生離死別、國家淪喪?這樣,使學生更加深入地理解了課文內容,在朗讀時表達的情感是沉痛的。自然,學生對四句“這究竟是為什么?”的理解就水到渠成了。
2、隨文練筆,一舉數得。于永正老師說:“閱讀教學中寫的訓練,不應游離于課文之外,要使它成為閱讀教學中一個有機組成部分。”因此,我以詩句的仿寫作為突破口,學習課文對比的寫法,讓學生試著創編幾節詩句,使學生學以致用,舉一反三,實現了讀寫結合,發展了學生的思維,培養了想象和創新能力,也讓學生們強烈地體會到戰爭的殘酷,和平的可貴,為最后一節詩的'學習做好了感情的鋪墊。
可能學生在學習前面四節內容時,興致較高,所以在時間的把握上不夠恰當,所花的時間較多,以至影響了最后一節詩句的學習,學生的情感沒有得到進一步的升華。
和我們一樣享受春天教學反思篇六
1、認讀4個生字。
2、了解詩歌內容體會詩歌表達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激發學生憎恨戰爭,維護和平的情感。
教學重點:了解詩歌內容。
教學難點:想象詩歌描繪的畫面,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教具準備:課件光碟(動態板書及伴聲音簡介組圖)
教學時間:1課時
教學設計:
一、激qing引入
——救救孩子們,要和平不要戰爭!
這僅僅是這個孩子的呼聲嗎?不,這也是千千萬萬孩子的呼聲,這也是全世界熱愛和平的人們的呼聲!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一首呼喚和平的詩——《和我們一樣享受春天》(板書課題,齊讀)
二、質疑讀文
1、讀了課題,你想提出什么問題?
(學生自由提問)
2、解答這些問題,有什么辦法呢?別忘了,我們語文口號是……(生齊喊:歌曲是唱出來的,功夫是練出來的,語文是讀出來的。)
3、請大家放聲讀課文,先把課文讀準讀順。不懂的字可以問問旁邊的同學或老師。
(學生自讀課文)
4、檢查自讀情況并解疑。
先把本課要求會認的幾個字詞讀準。請一個同學讀給大家聽。
誰能把第一節詩讀給大家聽?——點評——齊讀
第二節……
第三節……
第四節……
第五節……
5、怎樣才能把詩讀得更好?引導學生喊一喊“吟誦”口號(雖不一定搖頭晃腦,但卻可以有意拖長腔調,夸張抑揚,讀出節奏。)
6、學生自選一節詩練讀
7、展示吟誦
三、理解想象
過渡:學習詩歌,光會讀還不行,還要邊讀邊想象,才能更深地理解詩意。請大家輕聲讀詩,看看能讀懂什么?可以先自己比較喜歡的一兩節詩細讀、體會。
1、學生小組內學習。
2、交流匯報
自由匯報后師引導思考:“這究竟是為什么?”表達了怎樣的感情?
這些會讓你產生一句怎樣的心里話?
如果讓你讀讀詩句,把你的感受表達出來,你會怎樣讀?
小結:從大家的朗讀中,可以知道同學們能較深地理解詩歌,體會到戰爭的可惡,和平的可貴。
四、簡析詩歌
如果讓你把全文的內容分成兩部分,你會怎樣分?為什么?
小結:前四節,都是寫戰爭破壞了自然環境的安寧。
這里都寫了哪幾個地方?用筆從每詩中畫出來。那是什么?
小結:是啊,戰爭是殘酷的,它使大自然不得安寧,讓人類的生活不得安寧。
五、組畫激qing
1、下面請大家來看兩組圖片。
(課件出示第一組圖)
2、看了這些圖片,哪句心里話又要蹦出來了?你想發出怎樣的呼吁?
3、那么,我們來看看作者祈盼的是什么?
請部分同學讀第五節詩。問:祈盼是什么?如何理解“和我們一樣享受春天”
六、配樂朗誦
讓我們帶著作者的祈盼,帶著對和平的呼喚,伴隨著音樂,有感情地朗讀全文。
七、總結拓展
八、布置作業:
讀一讀課后“閱讀鏈接”,把感想寫下來。
板書設計
和我們一樣享受春天
大海
戰爭
很不安寧
沙漠
夜空
草地
附課件中部分圖片
和我們一樣享受春天教學反思篇七
罪惡的子彈我們無法阻止,戰爭的局面我們無力扭轉,是的,在這個世界上我們的力量是多么渺小,但我們可以把自身對戰爭的憎恨,對和平的渴望,通過課堂、通過文本、通過語言傳送給同學,讓更多的人來呼喚和平,讓戰爭遠離明天的世界!
一、對文本的挖掘
首先,我把第四組有關“戰爭與和平”主題的幾篇課文作為一個有機的整體進行專題備課,《和我們一樣享受春天》這首詩歌便是作為前一篇課文《一個中國小朋友的呼聲》情感教學的延續。在前一篇課文里同學已經感受到了戰爭的嚴酷,看到了充溢血腥的戰爭打破了世界的和平,也體驗到了罪惡的戰爭使小朋友失去了父親的那種極其悲哀的心情。帶著對戰爭間接的感受和體驗,再來學習《和我們一樣享受春天》這首詩歌,同學已不再難以體會詩人所表達的憎恨戰爭、維護和平的情感。
詩歌前四小節的敘述結構比較相似,都是先講美麗的自然景物原本應該是怎樣的:蔚藍的大海原本是海鷗的樂園……然后通過“可是”轉折,描述實際狀況:巡弋的戰艦和水雷成了不速之客……在原有美好與寧靜的'景象與遭受戰爭破壞的景象的對比中,迸發出一聲聲痛心的疑問:“這究竟是為什么?”我抓住這句重復的疑問作為教學的切入點,先引導同學在有感情地反復誦讀中質疑:“這究竟是為什么?”再帶著疑問進行探究:詩人為什么會發出這樣的呼聲?讓同學選擇一個“這究竟是為什么”去深入地讀一讀,抓住重點的詞句,反復讀,用心體會。在探究讀的基礎上知道同學進行交流反饋,說說自身讀懂了什么?是怎樣理解詩中的“?”,這四個“?”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通過探究“?”,讓同學在品讀中感悟,這個“?”不只僅是疑問,更是一種對戰爭的控訴,一種對戰爭的抗議。最后我又對這個“?”進行遷移運用,引導同學模仿詩歌的格式來小練筆,也來質問一句“這究竟是為什么?”。因為有文本可依,同學寫起來并不難,也達到了很好的效果。
假如說,前四節,我從文本中挖掘出的是一個“?”,那么我從最后一節的希望與祈盼中挖掘出的是“……”,這是詩歌中的最后一個標點符號,我覺得這個省略號意味深長,它省略的不只僅是無限美好的希望,更是千千萬萬人對和平的祈盼。抓住“……”,我通過導語不時地引導同學有感情地反復讀,讓同學在讀中去感悟,讓同學讀動身自肺腑的呼喚:(師)我們希望,我們祈盼--(生)讓蔚藍色的大海,永遠是海鷗的樂園;(師)我們希望,我們祈盼--(生)讓金黃色的沙漠永遠是蜥蜴和甲蟲的天下;(師)我們希望,我們祈盼--(生)讓藍得發黑的夜空永遠屬于星星和月亮;(師)我們希望,我們祈盼--(生)讓綠茵茵的草地永遠滾動著歡樂的足球……這樣的處置,意在讓同學拓展運用文本的語言,也達到了良好的效果。在評課中,金老師對這一點給予了極高的評價:“課文最后對教材的獨到處置,令人叫絕。用一句“我祈盼,我希望”開頭,把前面幾節內容重新做了消化、吸收、重組,三維目標得到了很好的落實。”
二、對情感的挖掘
語文教學中情感教育是手段,是過程,也是目標。語文課堂應該是情感奔騰的河,課文蘊涵的思想感情,教師必需先陶醉其中,才干引領同學浸染在課堂情感的流水之中。
這首詩歌情感強烈,富有感染力,飽含著詩人對戰爭的無比憎恨、對和平的無限渴望。引導同學體會詩人表達的情感,激發同學憎恨戰爭、維護和平的情感是本堂課的教學重點。挖掘情感,是我實施本課教學的另一著眼點,我主要從以下的幾個通道進入情感的世界。
一是以情動情。教師豐富的情感、飽含激情的導語,抑揚頓挫的語調是喚起同學情感的號角。我是一個非常感性的人,動情之處,我總是抑制不住自身的情感,看到感人的文章我常會禁不住地熱淚盈眶,記得在上《一個中國小朋友的呼聲》時,我就課堂上哽咽了,結果引起了幾個女生的唏噓聲,那是情感的污染。這堂課上,我激情澎湃,一句句悲憤的話語,一聲聲深情地呼喚,把同學帶入了詩歌的激情中。一位聽課老師這樣評價道:整堂課,教師如詩般的語言讓人沉溺于詩歌的遐想之中,教師豐富的情感、抑揚頓挫的語調喚起了我們對戰爭的的憎恨,對和平的殷殷期盼!“這究竟為了什么?”就在那一剎那,老師的眼圈微微泛紅,語調低沉但卻底蘊十足,這就是一位語文老師的語言功底、情感底蘊!
二是感情朗讀。讀是理解詩句的基礎,是啟發情感的基本手段,課堂中,我首先通過激情的導語引導同學反復地讀出感情,如我一次次地引導同學讀“這究竟是為什么?”,讀出疑惑、悲憤、質問、控訴、抗議的語氣。其次,將讀、想、說有機地結合起來,做到讀、品、感。如讓同學自由選擇一個“這究竟是為什么”深入地讀一讀,抓住重點的詞句,反復讀,用心體會,讀后讓同學說說自身的感受,最后把自身的感受送入朗讀,在有感情誦讀中表達自身的思想情感,讀出維護和平、制止戰爭的心愿。
三是利用多媒體畫面和背景音樂渲染情感。課前我精心選擇一組有代表性的圖片制作成課件為我的課堂教學服務,課堂初始,一幅幅嚴酷的畫面,一張張哭泣的臉,直入同學眼球,立刻激起了同學情感的波浪。一曲《祈禱》更是揪住了同學的心,喚起了心頭那一股強烈的祈盼之情:讓我們敲希望的鐘,多少祈盼在心中,讓世界沒有戰爭,讓和平永遠在!
“不能只挖一個坑,要挖一口井。一個教師有多遠,就能引著小朋友走多遠。”這是我在聽一位特級教師的講座時記下的。對比這些特級教師,我知道我現在為同學挖掘出的僅僅只是一個小小的“坑”,但我相信通過不時挖掘,不時努力,我的“坑”定會越挖越深,最后成為一口“井”。
和我們一樣享受春天教學反思篇八
尊敬的各位領導、各位老師:
你們好,我說課的內容是九年義務教育實驗教材人教版小學語文第八冊第16課:《和我們一樣享受春天》,這是一篇閱讀課文。下面我從教材、教法、教學過程幾個方面來進行說課。
一、說教材
《和我們一樣享受春天》是一首呼喚和平的詩,它以一個孩子的視角,揭示了戰爭給自然世界帶來的種種不安寧,發出對和平的呼喚。全詩共五個小節,分兩部分:一(1-4小節)、描述了戰爭給自然世界帶來的種種不安寧。二(第5小節)、發出祈盼,讓戰火中的孩子和我們一樣在鮮花中讀書,一同享受春天的美好。
教材選編這篇課文主要有兩個意圖:一是激發學生憎恨戰爭、維護和平的情感。二是引導學生理解詩句,體會詩人表達的情感。
二、說目標
根據教材的特點和學生的年齡特征,我預設本課的教學目標為:
1、認識4個生字。
2、通過反復朗讀,了解詩歌的內容,體會詩歌表達的思想感情,受到熱愛和平的教育。
3、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其中2、3兩個目標是本節課的教學重點,而第2個目標體會詩歌表達的思想感情,受到熱愛和平的教育則是教學難點。
三、說教法、學法
詩歌前四節敘述結構相似,作者抓住自然界人們熟知的景物——大海、沙漠、夜空、草地,將其原有的美好寧靜的景象與因戰爭遭到破壞的景象加以對比,并發出痛心的疑問:這究竟是為什么?并在前四節的結尾重復了這樣的疑問,這就使人感到,這不僅僅是疑問了,更是一種對戰爭的控訴,一種對戰爭的抗議。最后一節的希望與祈盼,更是讓人揪心,雖然僅僅只是一張平穩的課桌,一間潔白的教室,如果沒有和平,連人類生存最基本的要求都是空想,維護和平,制止戰爭,這是世界人民共同的心愿。
本課教學,不宜逐詞逐句講解,所以我在本課教學過程伊始,組織學生交流課前搜集的材料,讓學生對戰爭,特別是戰爭中的平民百姓、婦女兒童的生活狀況有一些基本的了解,為理解詩歌的意思作鋪墊。
讀是理解詩句的基本手段,依據教材,我采用反復誦讀法、自主合作探究法等,做到讀讀、想想、說說、讀讀。如第一節在讀的基礎上,想象大海本來是什么樣的,現在是什么情景,想象后說一說:面對此景,你有什么感受,再有感情地朗讀詩歌。引導學生注意朗讀四處“這究竟是為什么?”的不同語氣。通過反復朗讀,使學生了解詩歌的內容,體會詩歌表達的思想感情,受到熱愛和平的教育。
四、說教學流程
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語文教學應以學生自讀自悟、自主探究為基礎,教師要幫助學生架設生活和文本的橋梁,激發學生的情感體驗,并參與其中,推動學生去深入感受。因此,我的教學過程有以下4個環節。
1、導入新課
結合現實,讓學生交流課前收集的有關中東戰爭、利比亞正在遭受空襲、第二次世界大戰等的相關資料,使學生對戰爭,特別是戰爭中的婦女、兒童的生活狀況有一些基本的了解,從而巧妙地引導學生進入文本自主閱讀狀態。
2、初步感知,掃清障礙
教師提出自學要求,學生一邊讀書一邊作批注,培養學生不動筆墨不讀書的習慣。這樣學生對課文中的生字,詞語基本就自己解決了。讓學生圈畫不懂的地方,批注自己的收獲和感受,并相互交流,使自主閱讀更有效。
3、閱讀教學
新課標中指出:閱讀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該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所以在這一環節我仍然以學生自主學習為主線,指導學生在交流、傾聽、研討、爭辯中感悟語言文字的魅力,受到情感熏陶。在這里我先鼓勵學生多種形式朗讀教學內容,同時又充分發揮教師自身的主導作用,循循善誘,逐一突破教學難點。例如學習第一小節,我讓學生初讀后想象:大海本來是什么樣的,現在是什么情景,想象后說說:面對此景,你有什么感受,你想說什么,說后再有感情讀文。通過讓學生談感受,讓學生進入情境之中。這樣,學生了解了詩歌內容,體會到詩歌所表達的思想感情:感受到對戰爭的憎恨、憤怒、痛斥,并能有感情地讀出來。接著,我讓學生用這樣的方法自主、合作學習其余小節的內容。這種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讓學生體會到參與的樂趣,極大地提高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真正使朗讀成為學生個性化的行為,自然地突破了難點。學生很容易就品味到成功的喜悅。
學生對文本理解后,讓學生仿寫詩歌,這樣做水到渠成,學生的作品都很棒,這一過程不僅為學生提供了想象的空間,鍛煉了學生的寫作能力,而且使感情得到升華,學生更加憎恨戰爭、對戰爭感到憤怒、渴望和平。接著引導學生有感情朗讀第五小節,說說心中的祈盼,表達呼喚和平的愿望。播放歌曲《讓世界充滿愛》,在歌聲中讓學生以“和我們一樣在鮮花中讀書____________”的形式,把自己在春天里最快樂的事情寫出來,送給戰火中的孩子。并且全體起立,五指交叉,抱拳胸前,作祈禱的樣子,一起為戰火中的孩子祈盼!這樣的設計使學生進一步受到熱愛和平的教育,激發學生從小維護世界和平的感情。此設計體現了語文學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水乳交融,相得益彰。
4、拓展延伸
5、板書設計。
本板書是課文內容的精華,布局合理,簡潔,突出課文的重點,讓學生對所學內容一目了然。
16﹡和我們一樣享受春天
控訴戰爭
呼喚和平
這節課的設計關注學生的學法,用學生的“學”決定教師的“教”。從而引導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在學生自主閱讀的基礎上受到制止戰爭、維護和平的熏陶感染,再把學生的感悟與老師、同學交流。語文教學是一門永遠充滿遺憾的藝術,“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不足之處,懇請大家批評指正,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