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總少不了接觸作文或者范文吧,通過文章可以把我們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塊。相信許多人會覺得范文很難寫?下面我給大家整理了一些優秀范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游廬山寫景篇一
廬山---是曾魂牽夢繞的地方啊!因為一首詩而勾起的一個遐想,也因為一次偶然而踏上了廬山。
小學都知道“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的壯觀綺麗,或許也了解“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的復雜哲理。這都讓我在幻想,各種各樣的山峰遠近地分布著,白云可愛地戴在山峰的頭上,這無疑不給它增添了一種生機。再看那瀑布,站在山峰遠眺那瀑布啊!瀑布如一條白線般直直的,隨著步伐的一步步邁進,那瀑布逐漸從細線化作了一條白龍,瞧,它正在低俯---似乎是在喝水。等站在它的腳下,你就會發現,原來這“白龍”就成了一屏白珠簾,寬寬正正的,你可以一直聽著它的叫聲,然后就是風和它飛濺出的雨滴。幻想有時是可以變為現實的---表姐要去南昌培訓,所以我與母親,還有表姐的男朋友去南昌了。起初我還是很討厭出門的,但想到兒時的遐想,便也隨口答應了。畢竟南昌與廬山還是不遠的。
就這樣,到了南昌就在賓館住了兩天便就開始廬山二日游了。大巴上不斷上來游客,然后等座位滿了,我們就出發了。這時我驚奇地發現,我前面坐的是一個外國友人。他真和別人交談著,可惜我聽到的是哇啦哇啦,不知道他說的什么,我終于開始明白英語的重要性并暗暗后悔英語為什么不多學習。
看著車窗外---朝陽的光芒均勻地撒在窗外的建筑上,給人一種生氣美。然后就是漫長的路程--窗外的風景現在已成了遠處的村鎮與近處的山巖了。這時司機旁的座位上的一個人站了起來,拿起麥克風滔滔不絕:“歡迎大家來廬山玩,我是小張。是你們的導游兼團長。”接下來是長達半小時的廬山簡述,并且告訴大家住賓館會有一個問題,那就是墻壁發霉,被子很潮--餐飲也不好。
大巴爬在*走過的*大道,沿途是要眺望遠處的山峰的--真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山巖十分地自然,但又有一種自然美,并且幾點綠更添加了美感。但我的身體一直在左移右晃。原來是司機的方向盤左甩右甩的,這是盤山公路啊!
很快我們便到了。這倆天,瀏覽了歐美哥特式建筑--老別墅,下山去看三疊泉,雨天看錦繡谷……但給我最深印象的便是后倆件了。
三疊泉,多美的名字啊!一聽倒是不免有了疑惑,帶著疑惑我們向三疊泉進發了。導游倒是沒有去了---兩千多層臺階一周去四趟的他當然得不去了。我們進發了,臺階下的飛快,蜿蜒著,因為山巖中破出的樹椏,遮擋了不少視線,但隱隱約約多少還是能看到些人的。他們就在最下頭。我們一直下著,路旁的轎夫吸引了我,我去問他這還需要轎子嗎?他微微一笑:“小伙子,這路不是任何人都能走的,一斤八塊,你要坐嗎?”天啊,這但是論斤抬第一次聽到,但是一斤八塊的話……那我豈不是要*百么?我笑了笑,手揮了揮。繼續向下走,沿途的風光就是那倆座山,隨著目光的漸漸推移,山的一巖一草都看得清清楚楚,巖石中夾雜著一種不知名的小草,它扎根在巖中,草葉向下下垂著。一直走著走著。在一節臺階上我看到了三疊泉的側臉---啊!原來三疊泉就是泉水的三次落差,它從源頭向下落,落到第一層再落到第二層,最后直接落下,形成了一個湖,湖水又湍急地往下流去。到了腳下,我終于看到了---似蛟龍般落下,從山上一束下來,旁邊的陰影與草木映襯著它。現在看到它如懸長的白發一樣了,可它愈往下愈寬敞,最后似一張白紙了。
俗話說:“上山容易下山難”但這是完全相反的。在覺得自己腳踝特別酸疼并看著表時,我們決定要回去了。仰望山頂,我不免生出了畏懼,可是為了能上去,也為了證明自己,同時也證明導游所說的兩千多臺階,我做出了讓我后悔的決定,一口氣跑上去。結果,我就開始了。一邊跑一邊默念著,只一會我就開始喘氣了,但我繼續堅持著。越爬越覺著腦門發熱,全身都熱乎乎的,赤紅赤紅的,不一會耳朵就像被堵住了一樣,聽見的聲音很小,然后就感到一陣疼痛。眼前好像是一片黑,中間有道亮光般感受。我跑到半路時,就開始爬了,一直在大口喘氣,同時數數也不像剛才利索了,不一會就數錯了。沒看到一個亭子我都將它當成一個目標,就這樣慢慢地爬上去了。我躺在地上,真想扯開衣服涼快點,呼-----我踹了一口氣,原來是一千五百多個啊!
另外就是雨天看錦繡谷了,一清早起來滿是霧氣,我們便準備好了雨傘。開頭并沒有下雨,遠處山峰蒙上一層霧,真是添了不少仙境感---風又這么大。我們正走著,突然就下雨了,而且是這么大。我們都在走山路,兩個男的自然要出去淋雨,而女的則舒服的在傘里呆著。我的衣服里全是水,鞋子里也都是水,走起路來吱吱響,挺滑稽的。然后我就往前故意這樣走,結果在一個地方滑倒了,又濺了一身水,倒是無心看景了。
廬山,我魂牽夢繞的地方啊!我已經實現了自己的廬山夢。那就讓你永遠在我的相冊里,在大家的腦海里,在詩人的詩詞里,在畫家的水墨畫里留住吧!
之所以去廬山,是受了李白的蠱惑。他那“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的吶喊,穿過大唐,一直 回響 在我心靈深處。再者,蘇軾的“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也起了很大的推波助瀾的作用。也 熟悉毛 澤東的“無限風光在險峰”,其實好長時間不知道這“險峰”就在廬山。
廬山位于江西省北部,聳立于長江南岸、鄱陽湖之濱,自古有“匡廬奇秀甲天下 ”的美稱。同行的余導 講, 這里不僅岡巒環列,山峰多達九十余座,而且長年云霧繚繞,煙雨彌漫。她那瞬息萬變、瑰麗奇迷的山 色,為 歷代文人騷客謳歌不已。
我千里迢迢來到廬山,只為一識其“真面目”。可是,廬山似乎對我的造訪并沒有表現出應有的熱情。
眾所周知廬山是避暑勝地,可是盤山公路上嚴重的堵車弄得我不免心煩,雖然時節已是初秋,在悶熱的大 巴內 我竟然不停地流下汗來。看看長蛇似的車隊,心越來越燥,看焦急也解決不了問題,干脆把視線投放到 窗外, 慢慢欣賞廬山路景吧。
蘇子當年由黃州貶赴汝州任團練副使時經過九江,游覽廬山。瑰麗的山水觸發逸興壯思,于是寫下了若干 首廬 山記游詩。《題西林壁》是游觀廬山后的總結,它描寫了廬山變化多姿的面貌,尤為后人所傳頌。據導 游講, 廬山的盤山公路共有四百個轉彎,隨著大巴在山路的曲曲折折,時走時停,廬山也不斷翻轉它的面目 ,真的呈 現出了“橫看成嶺側成峰”的架勢來。想到自己坐著車就領略了蘇軾艱難跋涉后的景致,不免為自 己的坐享而 沾沾自喜,剛才的不悅亦一掃而光了。
下車后,我們直奔*筆下的“天生一個仙人洞”之去處。這是一個天然洞穴,這里不僅是歷來最為游 人所 喜愛的勝景,而且是道教的福地洞天。相傳唐代名道呂洞賓曾在此洞中*,直至成仙。仙人洞進口處 ,為宜 圓形石門。門上方正中鐫刻“仙人洞”三字。左右刻有對聯:“仙蹤渺黃鶴,人事憶白蓮。”入圓門 便見一大 巨石橫臥山中,宛若一只大蟾蜍伸腿欲躍,人稱“蟾蜍石”。石上有一株蒼松,名石松。石松凌空 展開兩條綠 臂,作擁抱態。其枝枝葉葉,密密層層,蓊蓊郁郁,生機盎然:其根須裸露,卻能迎風挺立, 千 百年不倒, 充分顯示了廬山松特有的堅強不屈的性格,堪稱廬山一奇景。
順石徑小道逶迤而下,蒼翠崖壁間一巖洞豁然中開,洞高達7米,深逾14米。洞壁冰巖麻皺,橫斜錯落, 清晰 地記載著它那漫長的歲月,這就是仙人洞。洞內有一石制殿閣——純陽殿。殿內立呂洞賓身背寶劍石的 雕像。 兩旁有兩副對聯:“稱師亦稱祖 是道仍是儒”、“古洞千年靈異,岳陽三醉神仙”。洞穴最深處,有 兩道泉 水沿巖石而降,滴入天然石窖中,叮咚有聲,悅耳動聽。我立于石窖之外,聆聽許久,大有“如聽仙 樂耳暫明 ”之清爽,若不是導游規定了集合的時間,我倒愿意在此地逗留良久。
本來此番游廬山我的愿望還在于能到香爐峰,很想親身感受一下“飛流直下三千尺”的雄偉壯麗,可 惜的 是導游告訴我們李白所到的香爐峰,在另一遙遠的所在,因為時間的關系,我們恐怕無法到達了。眼看 烈 的夙愿不能立遂,我登時有了不可自拔的遺憾。
下山的時候,倒也隨處可見飛泉流瀑,但是總感覺不如李白的來得壯觀激烈,也就少了幾分欣賞的意趣, 而且 看到有的瀑流之下一深潭,旁邊的石塊上總寫著“青龍潭”“黃龍瀑”之類,印象當中感覺無論何處的 山,只 要有瀑有潭,總能見到類似的名字,也不感到有何稀奇了。
快到山腳下的時候,忽然看見一個賣旅游紀念品的小攤,輕瞄一眼,一個紅色的鐲子立刻吸引了我。不是 俗艷 的鮮紅,也不是壓抑的紫紅或暗紅,是一種鮮亮的紅,剔透的紅,紅得超凡脫俗,我很想買下來,一問 價錢25 元,其實不算貴的,可是那一會有根筋不對了,非得給人家15元,最后攤主講定是20元,我還是咬定 15不放松 ,正在這時,同伴說集合的時間快要到了,呼喚我下山,我竟然義無反顧地掉頭而去。可是沒等我 走到山腳, 我的腸子已悔青了,很想得到,可是再也沒有碰見類似的鐲子,到我離開廬山,直至離開江西, 我都無緣再見 到類似的紅鐲子了。
除了香爐峰,這算是我在廬山的第二大遺憾了。
有些東西,真的是要看緣分了。
這時導游叔叔娓娓道來,據說當年毛主席第一次登廬山時手里拿著幾盒火柴,見一個彎兒扔一根火柴,到 達山 頂時居然扔了兩大盒400多根火柴。你說有多少個彎兒?當然有400多個彎兒嘍!再看路標,從山下到山 頂的路 共22公里長,我心里默默計算了一下,“天哪!平均55米就有一道彎兒。”上廬山竟有如此多的彎路 ,這恐怕 也是一奇吧!
快接近山頂時,剛剛還驕陽似火的天空,這會兒卻“噼哩叭啦”地下起了大雨。全家人商量后一致同意計 劃不 變,雨中漫游,不是別有一番情趣嘛!
大雨中,我們來到了綠樹掩映下的一座青石砌成小樓,這就是的“美廬”別墅。走進樓內,從一幅幅 歷史 照片中得知“美廬”原為一名英國勛爵在廬山建造的一棟英式別墅,1933年將其轉讓給宋美齡,1948年 蔣介石 為該別墅親筆題寫了“美廬”二字并鐫刻在院內一巨石上,遂稱 “美廬”。此后,毛主席也曾于1959 年和 1961年兩次住過“美廬”別墅。有意思的是,毛主席第一次來“美廬”時曾說過一句十分風趣的話:“ 委座久 違了,我來了。”難得啊!“美廬”是國共兩黨領袖住過的一棟別墅。今天的“美廬”已不是一 棟簡單的 別墅,它已經具有了不同凡響的意義,成為歷史的見證。
說起別墅,那可是廬山上的看點,散落在青山綠水之間的八百多棟別墅,被稱為“萬國別墅”,如此 龐大 的別墅群在國內可謂獨一無二。其中有西式的、有中式的,有貴族官邸,有*教堂,它們或依山傍水 ,遙相 呼應,或星羅棋布,古樸典雅。如今,這些形態各異的別墅群,已成為廬山上最美的風景區。
當晚我們也住進了一棟名為“挪威森林”的西式別墅,這棟成l形狀的灰色小樓,紅色的屋脊, 白色的圍 欄及 白色的拱形窗戶,樸實典雅,令人賞心悅目。
第二天,雨過天晴,霞光萬丈。一早,我們就身披霞光,就沿著潮濕的山道,大口吸著新鮮的空氣,一邊 欣賞 著古樹參天的美景,一邊向山頂含鄱口走去。
含鄱口,海拔 1211米,因山勢高峻,形凹如口,似乎要把鄱陽湖一口吞下似的,故名含鄱口。很可惜, 昨夜 一場大雨使原本就多霧的廬山,此時更是大霧彌漫,哪里看得清鄱陽湖呀?遺憾!
坐上纜車,我們往下一個景點大口瀑布而去。纜車在云霧繚繞的山中穿行,那朦朦朧朧顯現出的山峰,不 禁使 我想起了宋代大詩人蘇東坡的詩:橫看成林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 中。此 時此刻我眼中的廬山不正如詩人筆下所描寫的那樣嗎?云霧中,廬山的面目還真是不易看得清啊!
纜車把我們帶到山澗那個因李白的《望廬山瀑布》而名揚天下的大瀑布前。一路下到澗底,在巨大的水聲 和漫 天的水霧中,我抬頭仰望大瀑布,心中震撼不已,千言萬語匯成那首詩: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 前川。 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李白不愧為大文豪,他把廬山瀑布描寫到了出神入化的境地,佩 服!
最后,告訴你個趣事,在廬山上,有一家電影院創下了同一家影院播放同一部影片觀眾人數最多,放映場 次最 多的吉尼斯世界記錄。我和爸爸也在那家影院觀看了同一部電影《廬山戀》,并刷新了觀眾人數吉尼斯 記錄, 我是第1722694位觀眾啊!
游廬山寫景篇二
我跟爸爸媽媽一起去了廬山。我最喜歡的是廬山的云霧。你聽了也許會發笑,云霧誰沒見過,不就是白茫茫的一片嗎?不,我所見到的廬山云霧卻是別具一格的。
來到山腳下,抬頭向上仰望,啊,好美呀!一座座山峰像一個個亭亭玉立的綠衫仙女,手拉著手站在那兒,笑著向游人們致意。我們乘著汽車,沿著蜿蜒盤旋的公路奔馳,車才行到半山腰,天忽然變得陰沉沉的,如絲的細雨落了下來。這時,山上起了霧,到處變得迷蒙蒙的一片,整個廬山好像披上了一層薄薄的白紗,給人一種“不識廬山真面目”的神秘感。
霧越來越大,游人雖然近在咫尺,也只聽到聲音而不見人影。山間小溪在我們腳下流淌,“叮咚,叮咚”,悅耳的水聲在山中回蕩著。我向前張望,尋找它的去向,它卻鉆進了霧里,消失了身影。濃霧把空氣浸潤得濕潤而清涼。
我們來到山頂,雨過天晴,湛藍的天空中飄著幾朵白云。我向遠處眺望,不禁吃了一驚,難道我這是誤入仙境?那對面山上的云霧幾乎把山淹沒了,隱隱約約露出一點兒山頂。云霧好似波濤洶涌的大海,浪濤一個接一個地滾滾而來,好像要把我們吞沒,真是氣勢磅礴,宏偉壯觀。傳說的八仙仿佛隨時都會出現,乘著龍船在云海上行駛。誰知,更有奇觀在后頭,轉眼間,那云霧像被一個巨大的力量推動著,一陣風似的迅速向一側移動。被它遮擋的大山立刻變得清清楚楚,以它雄偉的風姿展現在游人面前。
啊,廬山的云霧真是千變萬化,神秘莫測。
游廬山寫景篇三
廬山之神
在奇峰怪石中沉睡,
在奇花異草中呼吸。
在云海中夢幻,
在溪水中沐足,
喚醒混沌的人們!
改自希臘古詩
廬山的花草也很奇特。有的像一根冒著火苗的蠟燭;有的像一只在海面上展翅飛翔的海鷗;有的像在花叢中飛舞的彩蝶;還有的像一只小鳥,它伸長了嘴巴,想吃前面的蟲子。可真好看啊!
如果你再沿著山路上行,你會聽見知了在成群結了地叫:“知了,知了,知了……”還有小鳥在枝頭蹦跳,猴子也來湊熱鬧。接著,你會看見云海,那美麗的云海!云海很厚,像一層棉被蓋在大山上。風會把云吹成各種形狀。有的像兩個小孩在說話,有的像一只龍船,如果有云從你身邊飄過,你就會飄飄欲仙。
下山了,走入峽谷,會看見瀑布。瀑布像一條倒掛的簾子,一疊一疊地落下來,真像天神織的絲帶落下來了呀!這里我才明白什么是“飛流直下三千尺”呢!如果你愿意,還可以去瀑布下的水潭里洗腳呢!
看了我的文章,你是不是也想去了呢?那就讓我告訴你它在哪兒吧!它在我國的江西省九江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