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位無私奉獻的人民教師,總歸要編寫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教案書寫有哪些要求呢?我們怎樣才能寫好一篇教案呢?這里我給大家分享一些最新的教案范文,方便大家學習。
治水必躬親教案篇一
《大禹治水》是一個流傳千古的神話故事。講的是古時代大禹治理洪水的故事。大禹是上古時代的治水英雄。他“三過家門而不入”,一心一意為百姓謀幸福的精神被世人敬仰,代代相傳。
在學習第一自然段之前,我先出示了一組洪災的圖片,讓學生來談談看了圖片以后的感受,然后再來體會洪水給老百姓帶來的災害,體會老百姓的“無家可歸”。最后引出治水的英雄大禹,在講解大禹治水經過時,我主要讓學生通過朗讀來體會治水的艱辛,特別是抓住“吃盡了千辛萬苦,走遍了千山萬水”“挖通了九條大河,劈開了九座大山”等語句。
在學習“三過家門而不入”這個故事時,學生對大禹治水13年,他的兒子十多歲了還不知道父親是個什么樣子,沒有一個清晰的概念,大多數學生不認為大禹偉大。我就提了一個問題:“你現在幾歲了,如果你這么大都沒見到過你的父親,你有什么感想”,“大禹的兒子為什么十多歲還沒見到自己的父親呢?”,“大禹為什么能三次經過自己的家門能沒有進去?”,從而更好的理解大禹舍小家顧大家的奉獻精神,學生也對大禹的英雄壯舉敬佩不已。
《大禹治水》教學反思——重文本還是重拓展
這課生字不算多,一課時除了讀通讀順外,還分了段,理清了文章的線索。二課時緊緊圍繞你讀懂了什么來交流。學生提到鯀堵水、大禹引水,于是便由“引”字慢慢深入理解。從“引”字中你明白了什么?既有大禹的聰明、智慧,也有大禹的偉大和奉獻,更是一種博愛的體現。
治水必躬親教案篇二
《大禹治水》是一個流傳千古的傳說。講的是古時候大禹為了治理洪水,為百姓造福,吃盡了千辛萬苦,三過家門而不入,終于制服了洪水的事跡。大禹一心一意為百姓謀幸福的精神被世人敬仰,代代相傳。
如何引導學生學習這一課呢?課文中寫到“滔滔的洪水淹沒了農田,沖倒了房屋,害得老百姓無家可歸”,如此描寫洪水的兇猛,災難的巨大,也從側面揭示了禹治理洪水的決心。在這樣的情況下,禹會出來治水嗎?用了什么樣的方法?全組成員召開了討論、研討會,制定出磨課計劃。
新課標指出:“應讓學生在積極主動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課文第二段用簡練的幾句話敘述了大禹治水的經過,授課教師在教學中緊扣“千辛萬苦”一詞,引領學生細細品讀。首先通過看圖理解大禹“察看水流和地形”的困難,以及“走遍千山萬水”的艱辛,在此基礎上啟發學生想象大禹可能會吃哪些苦,遇到哪些危險,使學生對“千辛萬苦”有形象的認識。其次,抓住“挖通了九條大河,劈開了九座大山”,通過反復朗讀和想象,感受治水工程的浩大。這是全文的關鍵句,讓學生反復朗讀體會,以及個人談感受等形式,從學生感悟到禹治水的艱苦與不易。這樣,大禹不怕吃苦,頑強治水的形象就在學生的腦海中刻下了深深的印記。
課文中的第三自然段最讓人感動。他在外治水10年,三過家門而不入。為了讓學生能深刻地理解大禹的精神,讓學生想像并討論:大禹這位治水英雄,三次經過家門他分別是怎么想?又是怎么做的?帶著疑問讓學生再來討論,結合課文學生明白了:大禹立志要把洪水治好,讓老百姓過上好日子。在學習“三過家門而不入”一段時,我們設計了“兒子會問媽媽什么?”“媽媽會怎么說?”這樣的問題,將學生帶進課文情境,學生不禁會結合生活經驗,將自己想象成文中的孩子,回答中真情流露。反之感受到大禹舍小家顧大家的偉大。最后治水成功了,老百姓又過上了安定的日子,最后提問:如果你是老百姓,你想對他說些什么呢?學生們說:“大禹,你辛苦了。大禹,你真偉大!”這個問題點明了文章中心,點出了課文結尾“偉大”一詞,使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得到了歸納和升華,起到了點題和總結,進一步挖掘了教材的思想性。
經過本次的磨課、上課,我們在很多方面還需要不斷努力和改進:第一,對教材分析還應更加深入地鉆研,這樣才能使教學設計合理有效。沒有深入的研究就沒有發言權,只有對文本反復鉆研,才能體會文本的精華,從而生發出屬于自己的東西。
不能代為回答,一定要讓學生在課堂上做教學的主人。教師應該相信學生,放手讓學生自讀自悟,教師只需在學生確有困難的地方點撥指導,教給學習方法,體現學生的學。這一點在以后的教學中必須要改進的。
第三,規范教師的語言。說話時應該盡量簡煉,評價語應該盡量多元化。
第四,要關注課堂的生成。在課堂上,隨時會有學生靈光的閃現,如何抓住學生的這些語言,將它們與理解文本很好地結合,這也是我們在今后的教學中,需要仔細研究和學習的。
總之,這堂課帶給我們很多的啟示,也為我們今后的教學提供了很好的幫助和歷練,希望能從中得到更多地提高。
治水必躬親教案篇三
一、良好的開頭是成功的一半。大禹治水是一個流傳千古的傳說。大禹的精神是可貴的,是極具典型性的,可是,作為二年級的學生,理解課文所要頌揚的大禹精神和文字表達的特點,還是有一定難度的。由于學生缺乏對洪水感知的實際經驗,因此無法體會到百姓無家可歸的悲慘情景,情境創設從一開始就有障礙。為了讓學生更直觀地感受課文第一段內容,我就用洪水泛濫的視頻引入新課,再讓學生說說自己的感受,讓學生從視覺上直觀的了解洪水的可怕與危害。為本文的學習打下了良好的感情基礎。
二、調動學生的朗讀興趣永遠是最重要的我一直認為,任何一篇課文,都要在學生反復朗讀,讀通讀順地情況下引導學生去感悟課文思想才是最有效的。在本課教學中,我采取多種方式調動學生朗讀課文的欲望,以“老師想傾聽你們美妙的讀書聲,你們愿意嗎?”來調動學生的興趣,首先讓學生自告奮勇讀,接著讓學生去挑戰他,學生的興趣一下子調動起來了,都非常積極,為了照顧全體學生再讓學生推薦平時讀書少的孩子讀,接下來小組讀,齊讀,這樣學生的朗讀興趣空前高漲。在此基礎上,我趁熱打鐵,問學生還想不想讀課文,他們聲音響亮地回答我“還想”,我話鋒一轉,說“那就繼續讀,不過這次是默讀”,然后提出默讀要求,學生都很投入地去讀書了。
三、用心關注學生,而不是關注教案。如果老師上課總是想著自己的教學環節該如何完成,而不去關注學生,傾聽學生,那這堂課一定不是成功的一節課。在課堂上,教師要時刻關注學生的學情,教案可以為學生的學情適當改變,而不是一味地走自己的教學環節,而不是關注學生的學情。在本課的教學中,我本來還設計讓學生背會第四自然段,但我發現學生讀得還不夠時,我在讀上又多用了時間,而事實證明,讀得時間多了,學生“讀”進了文本,讀出了感悟,“我體會到大禹舍小家為大家”的精神,文章的中心就很容易突破了。
四、面向全體,關注每個孩子為了讓更多的孩子有讀書的機會,特別是膽小不敢發言的孩子也能鍛煉自己。在課文讀到第三自然段時,我讓孩子們推薦一位平時很少發言膽子小的同學來讀這一段,同學們異口同聲地說了一個孩子的名字,我走近他,一個小小的男孩子面前,“你來讀這一段,好嗎?”我問他,“我不敢,老師”他小聲說,“沒事的,老師幫你一起讀,好嗎?”他輕輕地點了點頭,接著開始讀課文,由于緊張,剛讀了不到一句,就把一個字讀錯了,同學們都笑了起來,我對同學們說“大家鼓勵鼓勵他”,在大家的掌聲中他的聲音越來越大,讀的也越來越流利。等他讀完,我趁機表揚“你讀的挺好呀!怎么不爭取讀呢,今天你在這么多老師面前讀課文,讀的還這么好,你超越了你自己,真不簡單,老師為你感到高興……”我的話還沒有說完,我看到這個孩子早已熱淚盈眶,我相信今天我的一番話他一定會記住的,以后他也會更有自信。
五、反觀自己的教學,我深有感觸,我想在很多方面自己還需要不斷努力和改進:
第一,對教材分析還應更加深入地鉆研,這樣才能使教學設計合理有效。沒有深入的研究就沒有發言權,只有對文本反復鉆研,才能體會文本的精華,從而生發出屬于自己的東西。
第二,應該嚴格遵守“教師主導性和學生主體性”這一要求進行,教師在教學中只扮演一個穿針引線的作用,學生能回答的,教師一定不能代為回答,一定要讓學生在課堂上做教學的主人。教師應該相信學生,放手讓學生自讀自悟,教師只需在學生確有困難的地方點撥指導,教給學習方法,體現學生的學。這一點是我在以后的教學中必須要改進的。
第三,規范教師的語言。說話時應該盡量簡煉,評價語應該盡量多元化。
第四,要關注課堂的生成。在課堂上,隨時會有學生靈光的閃現,如何抓住學生的這些語言,將它們與理解文本很好地結合,這也是我在今后的教學中,需要仔細研究和學習的。
總之,這堂課帶給我很多的啟示,也為我今后的教學提供了很好的幫助和歷練,希望我能從中得到更多的收獲。
治水必躬親教案篇四
我所上的內容是《大禹治水》的第二課時,是在解決了字詞之后,學生對課文內容有了大致了解的基礎上,帶領學生一起品讀,探究課文內容。
我通過詞語復習導入新課,讓學生通過洪水、泛濫、毒蛇、猛獸等詞語進行畫面聯想,從而引出第一自然段,同時圖文結合,展示出洪水泛濫的畫面,讓學生體會老百姓生活的痛苦,從而明確治水的迫切。
首先是請學生自己默讀課文,并思考文中講了哪兩個人治水用了什么樣的方法,用了多少時間,最后結果怎么樣?接下來又拎出文章中分別講鯀和禹治水的自然段再次講解,同時還設計了練習環節,這樣雖然把治水過程講得非常清楚詳細,但由于內容上多有重復,顯得拖沓累贅,花去了很多時間。隨后請學生說一說這一連串的問題。之后,通過讓學生找出可以看出,大禹是怎樣一個人的關鍵詞句,并且說一說大禹是怎樣一個人,讓孩子們對大禹的做法進行思考,從而理解他心系百姓,無私奉獻的精神,對大禹產生敬佩之情。
學生說出大禹治水后的變化,并完成下面表格,同時思考洪水被治理好之后,百姓過上了怎樣的生活。讓學生知曉是大禹治好了水,讓百姓們過上了安居樂業,幸福的生活。隨后,我安排了一個復述課文的環節,這個環節沒有起到很好的效果,著實高估了孩子們對課文的掌握程度。應該放在下一個課時更為合理。最后進行總結,梳理結構,讓學生對整節課的內容更加清晰明了。還安排了隨堂練習,讓學生對一些知識點進行鞏固。
這堂課我旨在把課堂還給學生,由教師引導拋出問題,讓學生自己找答案,說出答案,從而能夠更深刻理解課文內容,鍛煉思維能力,口頭表達能力。但整節課讓學生讀得太少,導致很多同學無法流利地朗讀課文。在讓學生回答問題環節,盡管在學生回答問題之后,老師都給予了及時的評價,但評價語單一,不能更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通過這節公開課,我深刻體會到了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的含義,要上一堂好的公開課,首先教師不僅要有扎實的基本功,還要關注到每一個學生;既要設計好這堂課的每一個環節,同時還要有應對課堂突發狀況的教學機智。所以這就要求我們在平時工作生活中要多學習,多思考,多鍛煉,在關注學生的同時不斷提升自己,才能成為一名優秀的老師,上出高質量的課。
治水必躬親教案篇五
《大禹治水》是小學語文的一篇課文。主要講了大禹為了治理洪水,不辭辛勞,三過家門而不入,終于把洪水治理好了的故事。這篇課文將單元主題——奉獻展現得淋漓盡致。孩子們通過學習大禹治水的故事,體會禹公而忘私的奉獻精神,繼而培養孩子公而忘私的精神。
課文的第一、二自然段交代了治水的原因。肆虐的洪水害得老百姓無家可歸,為全文定下了基調,但三年級的孩子對“洪水”的感性認識比較少,很難讀到位,我采用老師范讀的方式,讓他們說說看似乎看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既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又能讓孩子們邊讀邊悟,抓出描寫洪水可怕的重點詞語,如:“淹沒、倒塌、沖走、沖毀、四處逃荒”。只有感受到洪水的可怕,才能領悟鯀為什么臨死前還不忘叮囑禹“一定要把洪水治理好”。為朗讀作好情感的鋪墊,自然而然明白治水是勢在必行、迫在眉睫的事。關于治水結果的學習緊隨其后。“大地又恢復了欣欣向榮的景象”緊扣重點詞語“欣欣向榮”的理解,與洪水時形成鮮明對照,這巨大的變化都要歸功于禹,然后出示大禹像,引讀最后一句話:“禹因此成為人們世世代代敬仰和愛戴的英雄。”課堂氣氛調動起來了,孩子對大禹的崇敬之情有了明確的源頭,有意識地把思想教育融于語言文字之中,含而不入,隱而不晦,使他們受到崇高的人格熏陶和感染。
針對全文學習的重點——禹無私奉獻的精神,我先引導孩子們找到禹遇到的困難:“晚上,他常常睡在草丘山岡,天蒙蒙亮就又出發了。他的腳長年泡在泥水中,腳跟都爛了,他只好拄著棍子走路。”通過多種形式的朗讀,抓住重點詞語“常常、又、長年、都、只好”說明大禹為治水付出了艱苦的勞動,突出禹無畏的精神。
第四自然段對比學習兩句話:“為了治水,禹三十歲才結婚,在家僅僅住了四天,就告別了妻子。禹治水十年,曾經三次路過家門,卻顧不得進去看一看。”“為了治水,禹三十歲結婚,在家住了四天,告別了妻子。禹治水十年,曾經三次路過家門,顧不得進去看一看。”首先讓孩子帶著問題:你喜歡哪一句,為什么?自由練讀,體會“才、僅僅、就、卻”突出了禹無私奉獻的精神。
反觀自己的教學,我深有感觸,我想,在很多方面,是需要我不斷努力和改進的。
首先,對教材分析還應更加深入地去鉆研,才能使教學設計合理有效。沒有深入的研究就沒有發言權,這一點事毋庸置疑的,只有對文本反復鉆研,才能體會文本的精華。在教學設計中更多地體現教學思想和教學觀念,設計必須要顯得嚴謹,尤其是教師在課堂上的語言,必須反復斟酌,加以訓練。
第二,要注重朗讀形式與理解課文的結合。這堂課以讀貫穿全過程,雖然在讀的形式上有自讀、齊讀、指名讀、分組讀、男女生讀,但從整體的過程來看,讀得并不深入,學生僅是反復地讀,將讀的形式完整的呈現出來,基本局限在課文內容的朗讀理解上,課堂上創設的情境并未能引導學生自己去思考問題,缺少讓學生質疑,自主學習的時間。
第三,要更注重體現以學生為主體。在這堂課的實際教學中,還是老師牽著學生走,無論是找一找禹治水的方法,還是禹在治水過程中所遇到的困難,無論是在指導朗讀,還是在學習“三過家門而不入”這個故事時,教師引導問題給予得較多,總是把自己設計的教學過程過多地加給學生。其實,應該相信學生,放手讓學生自讀自悟,教師只需在學生確有困難的地方點撥指導,教給學習方法,體現學生的學。
第四,讀寫結合的過程,因為讀的不夠深刻,有的孩子對禹無私奉獻的精神理解比較膚淺,導致了看圖寫話有些偏差,有的孩子在寫話時,出現了禹的妻兒歡聲笑語的場面。
第五,要關注課堂的生成。在課堂上,隨時會有學生靈光的閃現,如何抓住學生的這些語言,將它們與理解文本很好地結合,這也是我在今后的教學中,需要仔細研究和學習的。
第六在教學過程中,應時刻關注學生,針對孩子們的回答,適當及時地進行評價、引導、鼓勵,讓孩子們始終處于課堂的中心,激發了他們思考、回答問題的積極性。只有這樣,才能讓學生在課堂上保持學習的興趣,也只有這樣,才能很好地發展學生的各方面能力。
總之,這堂課帶給我很多的啟示,也為我今后的教學提供了很好的幫助和歷練,希望我能從中得到更多地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