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結是對前段社會實踐活動進行全面回顧、檢查的文種,這決定了總結有很強的客觀性特征。優秀的總結都具備一些什么特點呢?又該怎么寫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總結范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獨坐敬亭山反思總結篇一
眾鳥高飛盡,
孤云獨去閑。
相看兩不厭,
只有敬亭山。
站在三尺講臺上,在新學期的第一課教自己的學生學習這首詩并領悟個中的玄機與美妙,這倒是我樂此不疲的。其實說實話,有時我覺得我上課并不像是在向學生傳授知識,學生接受知識,而是我將他們引領到語文這個大舞臺上,讓他們看著我在里面翩翩起舞近而使他們按捺不住自己內心深處對舞臺中央的歡愉最終小心翼翼或大大方方地開始他們的探求。
在看北京海淀區“國家特級教師”老師的一個段子,他曾經說,現在教學工作的不易在于如何把學生帶入你所創設的教學環境中去并且讓他積極發揮出他學習的.主觀能動性。他還列舉了幾個教學方法的實例,并解釋教學效果的程度。聽后,受益匪淺。對于我們這些剛剛參加工作不久的教學工作者來說,到處求取真經是多么的重要。
讓學生抓住詩人的心境,也就抓住了全詩的詩眼。了解了詩文的環境,也就理解了詩人的心聲。
四年級下冊語文古詩詞三首《獨坐敬亭山》教學反思
《獨坐敬亭山》是本冊書第一篇課文的第一首古詩。學生對于古詩的領悟能力提升大大出乎我原料之外。
一年前,在教《夜書所見》時發生的那一幕令我至今難忘:我問學生“蕭蕭梧葉送寒聲,江上秋風動客情”這句話,你讀懂了什么?你覺得詩人這時候是什么心情?學生竟然紛紛回答“他覺得很冷”“他覺得很涼爽”“心情很好,很愉快”······我馬上有一種暈眩的感覺。學生對古詩的意境竟然完全沒有一點兒感受力。
一年后的今天,我惴惴不安地再次嘗試問同樣的問題:讀了古詩后,你覺得詩人李白寫這首詩時的心情如何?這時候,好幾只小手舉起來。我隨便點了一個同學,她的回答竟然令我驚嘆:他覺得很孤單,很孤獨。我一愣:這位成績只處于中上游的學生竟然一下子把感情基調給翻出來了。那么其他同學是不是這樣認為呢?我又點了其他幾位同學回答,他們的答案也大同小異。我不甘心,接著問:你從哪里可以看出他孤獨呢?學生理所當然,而且信心十足的回答:孤云獨去閑。有個“孤”字,還有個“獨”字,就可以看出他很孤獨,很寂寞了。對了!雖然學生的見解還是非常稚嫩,古詩體現孤獨寂寞之情還不止這些,但是學生已經開始懂得把握重點字詞進行理解了。
一年前,我的問題拔得太高,超出學生的理解力水平,一年后的問題,適合了學生的水平,整個課堂顯得輕松、自然,一切都是那么水到渠成。
小學語文《獨坐敬亭山》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薦度:
點擊下載文檔
搜索文檔
獨坐敬亭山反思總結篇二
今天,新學期的第一節語文課,第一單元第一課,就是古詩詞三首。上學期每周的晨誦,我帶領學生誦讀了很多古詩詞,讓他們打著節奏,配上手勢,抑揚頓挫地朗讀,他們對古詩詞的興趣很濃厚。翻開課本第一課,我還沒說什么,教室里就呈現出他們搖頭晃腦,高低吟哦。我也沒做聲,微笑著看著他們自己讀書。他們讀了一會有很多同學好像就會背誦了,然后停下來,看著我。我簡單地給大家介紹了一些有關古詩詞的文學常識,然后就和大家一起賞析了李白的《獨坐敬亭山》。
李白寫這首詩時,距他離開長安已將近十年。這時的李白對當時社會的弊端已經有了相當深刻的認識,清高傲岸的性格使他無法容于現實,于是他的孤獨感越來越強烈,憤世嫉俗的情緒與日俱增,他只好向大自然去尋求慰藉,尋覓知音,這首詩表現的正是這樣一種心情。
“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這種生動形象的寫法,能給讀者以聯想:李白坐在那里已經有一段時間了,他眼看著眾鳥、孤云漸漸飛去,眾鳥和孤云都離開了敬亭山,只有他自己依舊坐在那里欣賞著它。李白把敬亭山當成自己在世間的唯一知己,敬亭山似乎也正含情脈脈地看著他自己。他們之間不必說什么話,已達到了感情上的交流。
此時,學生吟誦著古詩,我看著他們,這時眼里心里只有這群純潔活潑的孩子,全然沒有世俗的紛擾,這不正是“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
獨坐敬亭山反思總結篇三
我以提問的方式開始導入新課“李白在寫《獨坐敬亭山》時的心情是怎么樣的呢?”有的學生說是寂寞,有些說是高興。我先不急著回答,讓學生自己朗讀詩歌,并找出答案。讀過一次課文了之后,學生都能體會到李白的心情是悲傷的了?,F在想來我犯了一個錯誤,因為我讓學生找出可以表現出作者孤獨的心情的.詞語。課后我一直在反思,這個問題我是不是提錯了呢?或者是多余了。因為從題目中的“獨”就很容易看出來了。提問題真是一門很大的藝術。
在翻譯詩歌的意思的時候,我采取了讓學生自己組織語言的方法。在解釋完重點詞語了之后,我讓學生組成四個小組或三人小組進行翻譯。大部分學生都能積極參加討論活動,對古詩大意有了進一步的了解。
獨坐敬亭山反思總結篇四
漢字是一種象形文字,有“視覺語言”之稱,其造字法規有象形、形聲、會意、指事四種,故漢字的產生及演化有其內部的規律可尋,獨特的漢字造字法則和字形決定了在上識字課時應采取相應的教學方法進行教學。
在執教《獨坐敬亭山》一課時,對于本課出現的“馬、牛、羊、鳥、魚、蟲”這六個字,都是象形文字,因為,我緊緊圍繞一幅主題情境圖及六幅小圖進行教學,通過看圖,猜字、講故事,學字等幾個步驟,激發了孩子學習漢字的興趣,并感受到祖國文字詩情畫意的獨特魅力。在教學中,我利用漢字形與義的潛在規律,據形釋義。并辨析的把握字的本義,了解掌握字的引申義。對于規范的簡化字,借助繁體字形進行教學,如“馬”字,它的繁體字型更像馬的外形??吹竭@個字更容易聯想記憶。如“魚”,它本身就像魚的外形,那么就可以引導學生對字形進行合理想象。
因為有圖的幫助,象形字的教學顯得生動、有趣。
獨坐敬亭山反思總結篇五
本學期只有短短的三個半月,而在這緊迫的開學第一課里,我遇到的就是一篇古詩教學——《獨坐敬亭山》,《獨坐敬亭山》是唐代大詩人李白于天寶十二年(公元753年)秋游安徽省宣州時所作,當年李白被迫離開長安已達十年,世態炎涼,長期的漂泊生活使他飽嘗了人間辛酸的滋味,孤寂之感倍生。由此寄情山水,抒發自己因懷才不遇而產生的孤獨寂寞的感情。
俗話說:“好的開頭是成功的一半?!比绾卧谶@短的時間里讓四年級的孩子迅速理解詩意,并由此產生對詩歌的興趣呢?這無疑是值得探究的課堂教學智慧。
我決定從詩人入手,首先讓學生回憶李白背一背李白的詩,使學生多角度、重新認識了李白。使學生知道李白是個非常豐滿的人物:鄉愁滿懷的`李白、寄情山水的李白、有情有義的李白,既而非常自然地帶領學生去認識更豐滿的李白,去了解李白的內心深處。這樣開課,既鞏固了所學,又豐富了對李白的認識,也為學習李白的新詩《獨坐敬亭山》定下了良好的情感基調。
接著我準備從詩題開始,通過抓“詩眼”的方法,帶領學生緊緊抓住“獨”字,先行體會詩人那份孤獨寂寞之情。
然后又通過在詩中找“詩眼”的方法讓學生交流詩中能體現“孤獨寂寞之情”的“字眼”。學生很快通過“眾鳥高飛盡,孤云獨去閑。”這兩句詩中的“盡”和“閑”字,體會出鳥飛云去只有李白孤獨一人坐在敬亭山上,在對比中越發顯出作者的“獨”。
“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贝藭r李白的眼里只有敬亭山,也只有敬亭山此時能懂李白,我設計了一個寫話練習,“李白深情地看著敬亭山,仿佛在對他說:——”讓學生在本子上寫,然后全班交流,學生在寫話中把體會到的作者孤獨之情用文字表現出來。
《獨坐敬亭山》這首詩表達詩人遭貶流放后的孤寂、愁楚。但課堂教學中也充滿了遺憾,由于時間的關系,學生朗讀不夠充分,詩文朗讀韻味不是很足,節奏不夠清晰,語速快了一點。我注重了詩意的體會,卻缺失了讓學生通過品讀詞句感受詩文意境之美,形象之美的熏陶。我想,如聽錄音,多示范,讓學生在意境之美的熏陶中去感悟詩歌的韻律美,應該是我以后教學詩文注意的地方。
反觀全課,情感的基調奠定的是不錯,學生的課堂表現也很積極,如果說就學生本節課的發言來說,應該是有不少很精彩的,但畢竟這是日常課,我覺得這節課在面向全體時做得不夠,有部分學生始終參與不到課堂學習中來,對詩的情感體會也不到位,這也是我的日常課堂經常出現的問題。
總之,詩路漫長,我會在今后的教學中更堅實的去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