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寫讀后感,我們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和思考所閱讀內容的意義和價值。以下是一些讀者的讀后感分享,他們用深入的思考和獨特的見解,展示了對書籍的理解和感悟。
實用從一到無窮大讀后感(模板14篇)篇一
前幾天母親給我們買了一本叫《從一到無窮大》的科普讀物,很多看過的人都說很難,很枯燥書也看不懂。看這本書只是為了挑戰一下自己。
這本由美國的g?蓋莫夫寫的《從一到無窮大》主要以生動的語言介紹了二十世紀以來科學中的一些中的進展。這本書除了具有內容生動、通俗易懂這些科普讀物所共有的特點外,還具有內容豐富、圖文并茂等特點。特別應該指出的是:一般科普讀物往往怕數學太“枯燥”和“艱深”而不敢使用它,只局限于作定性的概念描述。這本書則恰恰相反,全書都用數學貫穿起來,并講述了許多新興的數學分支的內容。正因為使用了數學工具,本書才達到了相當的深度。在我讀這本書的時候,文字易讀懂,可講到數學概念方面就立刻呆住了。的確,有些基本概念還是我們尚未學過的。
要說然我喜歡的地方,那可不止一些小故事,還有那些有趣、新穎的話題,就像數字游戲中的你能數到多少?說了些很可笑的事,從前的人只會數到3,超過3就是不計其數……都讓人聯想現代文化知識的進步。
實用從一到無窮大讀后感(模板14篇)篇二
花了兩個多小時的時間,今日終于把第一部分內容讀完了,這部分內容讓我收獲挺多的。
在我以前的認知中,無窮大的數就是無法計算出具體的大小,而對無窮大與無窮大的數大小的比較沒有清晰的認識,只錯誤的認為無窮大的數中部分無窮數的集合是要少些的,比如錯誤的認為偶數的個數是要小于整數的個數的。作者用一種通俗的描述方法說明了無窮大的數如何比較大小。即尋找一種一一對應的關系,并舉了多個常見的無窮大數的例子,比如所有的偶數、整數、普通分數的個數都是相等的。其實這應該就是我們函數里面學過的一一映射,如果兩個集合存在一一映射的關系,這兩個集合元素的個數肯定是相等的。但我想,如果作者用這種方法去說明的話,估計能看懂本書的人將會少很多。
無窮大數比較大小的方法解釋清楚后,接著,作者拋出問題,是不是所有的無窮大數都相等呢?——層層深入。由此引出了第二級無窮數列,前面的為第一級無窮數列。
作者用反證法說明了線段點的個數是要大于整數的個數。首先把每一個點看做一個無窮小數,這樣才方便于建立對應關系。然后假設這兩種間存在前面所說的一一對應的關系,那么很容易找出一個無窮小數(這個小數的第n位不等于第n個整數對應的小數的第n位)不在這樣的對應關系中,所有不存在這樣的對應關系,也就是線段的點的個數要大于整數的個數。作者又說明了任何線、面、體上的點的個數都是相等的.。
而到現今,數學家們已經找到第三級無窮數列,所有幾何曲線的數目。雖然作者沒有給出證明,但應用前面的方法很容易證明,假如線段上的點與幾何曲線的數目存在這樣的一一對應關系,那么同樣,我們也很容易找出一條幾何曲線不在這樣的對應關系中,比如這樣一條曲線,它等于前面一一對應的所有曲線從開始到無窮的和。
有關第一部分心得暫時記到這,作者通篇用最基本的語言給我們講述了無窮大數比較大小“深奧”理論,基本沒有讓讀者不懂得專業術語,我覺得這是這本書最大的亮點!
實用從一到無窮大讀后感(模板14篇)篇三
本月的讀書推薦,是一本寫給12歲以上小朋友的科普讀物《從一到無窮大》。讀這本書已經很久了,對我個人的影響是十分巨大的,切實感受到枯燥的基礎理論的美好,誠心誠意的覺得那些理論漂亮的很,尤其覺得那些公式美得一塌糊涂.....
這本書是被我列為“必須給自己小孩反復看的書籍”之一,讓我們一起看看別的讀者的感受。
對于我這種偽的科學愛好者(一定要區別于偽科學的愛好者),公式啊數據啊統統不重要,看過就忘。甚至是那些被感嘆過的理論本身,最終能夠記下的也是異數。長存心中的,想要在書中尋找的,只是科學自己的美。我是誠心誠意的覺得那些理論漂亮的很,是真的讓人驚嘆的漂亮。(或者是,這就是真相的單純的美?)(亦或者,我就是一買櫝還珠葉公好龍的典型?)。
一手拿書,一手拿筆。方便隨時在書的空白處寫在諸如“呃,扭曲的世界,扭扭”或者“果然是天上一天地上一年”之類要打上個人烙印的評語,不過后面的那句后來又劃掉了,想想看還是有問題,應該是上天一天地上一年才對嘛。。。這個動態是要突出滴。。。呆在天上不動的話,時間也是不會變慢的吧。。。劃下大大小小的感嘆號,以及就著原圖畫出奇怪的線條。似乎很久沒有這樣讀過書了,看完一頁想一想。
四維正方體在三維平面上的投影。。。還有蘋果變面包圈。。。呃。。。建議有老年癡呆趨勢的各位可以參考一下,做做腦力練習。。。
愛因斯坦,einstein,哪里是一塊石頭,此乃神人也。。。
宇宙的年齡,這本書上標注的才只有50億歲,可現在大家承認的至少也有130億歲了吧。果然,探索無極限。。。
看到宇宙的形狀的時候,很不滿意那。一般大家都認為宇宙是有限而無邊界的,這樣的情況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曲率為正,就好像球形或者銀河系那樣的扁平形狀;另外一類的曲率則為負,比如說馬鞍形。可是,為什么算出來的宇宙形狀的曲率應該為正呢。。。我多么多么的希望我們的大宇宙能夠是個馬鞍形阿。那么,我就可以想象一張巨大的飛毯,而我們就住在這張魔毯的內部。。。如此以來,甚好甚好。
書的語言平實幽默,作者直白又可愛。好像前言說的,讀起來好像偵探小說,是可以一口氣讀下去的書。涉及的范圍很廣(第一章是數論,第二章是相對論,第三章是微觀世界,第四章是宏觀世界),很好懂,絕不會拒人千里之外。重要的是,翻譯好。天曉得我是一個多么討厭讀外國小說的人,翻譯過來的的中文怎么讀怎么不像中文。可是這本書不是,讀起來很流暢。
自己覺得這本書若是能跟著想過來會比較有樂趣。原來學高數還是有點用的啊,幫助理解了很多,比如說虛數之類幾何意義啥的,若是高中的時候看來,估計八成是理解不了的。看到評語里面很多人說是中學時候念到的這本書,然后影響頗大受益終生。呃,人和人果然還是有差距的。。。不過我自己也好奇,如果是我中學的時候念到這樣妙趣橫生的書,或者是別鬧了費曼先生,我會不會也心動的走上理科的光芒大道。。。或者能更確切的說物理。。。
吸引人的還有科學里的人文色彩。思辯的很。
重要的(也許是最重要的)還有閱讀時候的快感。作為一個標準的文科生,邊看邊想,再研究研究圖,居然就懂了,或者自以為懂了。覺得自己居然有點懂相對論,對于量子力學也可以發表發表點意見,這個感覺不錯,被科普的感覺真好。(雖然能記得多久是個大問號。)。
如果以后有個女兒,我是多么多么的想要她學理科啊(不過好像又舍不得讓她那么辛苦。。。)。
要把這本書存留起來,毒害將來可能會有的小朋友。
實用從一到無窮大讀后感(模板14篇)篇四
第一次閱讀喬治伽莫夫的《從一到無窮大》這本書,讀后還是感覺很震撼,此書第一版至今快八十年了,作為科普讀物仍然很受歡迎。對于作者大家可以百度搜索查看,在此就不作介紹了。
此書從數學、物理、生物、化學等各個方面進行了梳理,由點到面,由小到大,基本涵蓋了科學的方方面面。開篇即從數學的大數開始講解,由古及今,娓娓道來,通俗易懂,邏輯自洽,非常具有可讀性。
書里對四維空間的解讀讓我腦洞大開,深受啟發。四維空間即在三維空間的基礎上加上時間維度組成四維,時間與空間的相對性,對愛因斯坦的相對論也進行了解讀。在不同的參考系里會得到不同的結果,相對論被發現之前,人們普遍認為時間是絕對的,即在任何地點,時間都不會發生變化,時間的絕對性限制了科學的進一步探索。
書中一開始從微觀原子結構來分析事物,即萬物由什么組成的,最小的單位是什么,原子由質子和中子、電子組成,質子帶正電,電子帶負電,電子在一定的軌道上圍繞原子核進行運動。類似于太陽系行星圍繞太陽運動一樣,書中還提到中微子,這種很難被捕捉到的粒子卻是真實存在的。
最后的部分主要從宏觀來講宇宙是如何形成的,宇宙的年齡,太陽系的年齡,宇宙是會一直膨脹下去還是會到了某一時刻開始收縮,最后成為一個奇點?這些在書里都有解答。書中提到宇宙膨脹的理論與事實根據,即物理學家哈勃通過望遠觀察到的紅移現象,根據多普勒效應,由此可以推斷,宇宙一直在膨脹下去。
金屬導電的原因是因為金屬原子的外層電子會掙脫原子核的束縛而成為自由電子,當給導體施加電壓時便會讓自由電子流動起來形成電流。這我在上學時期對于電流的理解沒有現在這么深刻,書中總是以很淺顯的道理講解給讀者,讀之讓人耳目一新,受益匪淺。
書中還有一些科普觀點到現在得到了驗證,這是一本很好的科普讀物,常讀常新,但你在讀的時候也可提出反駁的觀點,但前提是你要有邏輯自洽的能力,要有一套自己的理論體系,否則就像坐井觀天的青蛙無異。
生物的進化是如何而來的,科學家經過不斷的努力發現了遺傳物質基因,主導生命有機體的基因是永恒的,每個個體只是基因的一個載體,從出生到死亡,完成了傳導的使命即結束了。但基因會通過載體遺傳下去,構成人體的最基本單元是細胞,遺傳物質dna就在細胞里面,細胞進行有絲分裂,即以幾何級數快速復制,很快即達到完整機體所需要的細胞數,從這點上來說,書中所講的內容前后自洽,作者在科學方面的功底很扎實,能夠做到信手拈來。
我通過閱讀此書,深受啟發,每個人都要保持對未來探索的好奇心,科學探索的道路漫長而艱辛,一代又一代的巨人前撲后繼,永無止境,直到永遠。
實用從一到無窮大讀后感(模板14篇)篇五
參加讀書會已經有幾次了,先談談自己參加讀書會的感受。首先是我對“讀”有了更新的認識,讀這個字本身無論是繁體的“讀”還是簡體的“讀”都是表達的同一個意思,我沒有查過說文解字,也沒有考證倉頡造字的具體含義,我個人的理解都是帶有言論推銷的意思,或許是觀點的有價傳播,但是如果這個說法放到封建王朝,我肯定沒有什么活路,畢竟那是一個王權與士大夫當政的時代。在這里,這個讀就是有點意思了,我們花錢,花精力在茫茫書海中擇取我們認為值得欣賞的東西到讀書會與大家分享,讓大家通過我們的眼睛,看世界,翻譯這個世界,欣賞這個世界。我們因相同而聯接,因不同而成長。
我覺得讀書有三層境界,一是看書本身的內容,體會書中傳達的悲歡離合,恩怨情仇,了解人生百態和書者的智慧卓見;二是看書的結構以及寫作技巧的運用,達到的效果如何;三是看作者的目的,以及他文字背后要傳達的信息。
我現在談談讀《從一到無窮大》后的體會與大家分享。這本書由四個部分組成,第一部分是數字的游戲,第二部分是時空和愛因斯坦,第三部分是微觀世界,第四部分是宏觀世界。
看到第一部分對數的組成系統有了基本的認識,有了虛實的概念,但是讓我產生了一個問題,既然有虛數和負數,為什么他要起名字是從一到無窮大呢?不是無限小到無窮大,帶著這個問題我進入了第二部分。
看了第二部分后理解了我們的感官感知的這個世界是由點、線、面組成的,而作者為我們的認識增加了一個“時間”概念后,世界的一切都為之動了起來,我們不再是靜止的,在一個時空點去觀察世界的一個片段,以個人為參照物乘坐超過光速的飛行器我們將能夠漫游過去和未來,更深刻的體會了這一個變化運動的世界。
進入第三部分微觀世界。感慨人的探索精神,我們要知道這個世界到底是什么組成的,有沒有一個不可分割的“原子”存在,答案在一段時間內是肯定的,只是隨著人們認識手段的提高,不同階段有不同的“原子”罷了,我認為這個事情會持續不斷的進行,也許到最后,我們看到的僅僅是一團能量和信息。看到這里,我體會到那個年代人們也許是認為自己已經知道了“最小”但是“最大”確實是神秘莫測的、浩瀚的,于是產生了敬畏定義到無窮大,也許是因為無窮小或無窮大其本質是一樣的,所以,那個1就是我們人類,而無窮大表明了人類永不停止的探索精神。
第四部分是宏觀世界。作者為我們勾畫了出足以令人震撼的、現在可知的宇宙。它的作用就是讓我們明白人的認識有四個象限,我知道我知道,我知道我不知道,我不知道我知道,我不知道我不知道。
全書中較少篇幅是關于生命的,生物和非生物,定義生物是具有吃、長、生的特點。作者對于生命沒有給我們更多的答案,留給我們更多的是讀后的思考。生命的原動力是什么,作者已經提出基因,但我理解那是一個生物發展的程序,作者也提到物理定律是否適用于生物呢。這讓我聯想到熵,也就是熱力學第二定律:“一切有賴于分子無規則運動的物理過程,都是朝著概率增大的方向發展,當過程停止達到平衡狀態時,達到了最大概率”。我理解這種平衡狀態的產生是能量的釋放,還不能是消耗,因為能量是守恒的,他只是能量在一個特定環境中達到一種相對穩定的過程。就好象是人類活動,隨著人類的發展,大陸探險后,一定會有大航海時代,我們一定會經歷航空時代,也必然走進航天時代,這是必然的,而且這種發展是無限的,然而發展的快慢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我們可以利用的能源,所以現在各發達國家都在爭奪地球能源甚至外太空能源就不足為奇了。
簡單的看生物發展好像細胞的任務就是繁殖,繁殖無論有多快,都是受到環境的制約的,在這種狀態下就會造成突變,有些細胞會變化,趨向于復雜,擴大自身的生存環境,也許就是達爾文的物競天擇吧。復雜生物的出現并不會讓簡單生物消失,事實是他們的生存環境相對獨立又相對制約,好像數學中集合的概念一樣,高級生物在大的自然中,保持著相對獨立的較大的生存環境集合,會與其它動物的生存集合相交,其食物的豐富性、其生存環境的相對制約性造就了這種生物的復雜性。
最后我們再回到“從一到無窮大”,試想人類何嘗不是這樣,每一個個體都想讓自己從一到無窮大,尤其是男人,雖然受到條件的制約,但只要有條件,他們無意識的就要去復制自己。不過當今世界,“復制”是多樣化的,其中一種就是思想的復制,讓大家都有被復制者的價值觀、世界觀,這比原始的復制更快、更廣也更持久,因此繁殖也是由簡單趨向于復雜的。
實用從一到無窮大讀后感(模板14篇)篇六
參加讀書會已經有幾次了,先談談自己參加讀書會的感受。首先是我對“讀”有了更新的認識,讀這個字本身無論是繁體的“讀”還是簡體的“讀”都是表達的同一個意思,我沒有查過說文解字,也沒有考證倉頡造字的具體含義,我個人的理解都是帶有言論推銷的意思,或許是觀點的有價傳播,但是如果這個說法放到封建王朝,我肯定沒有什么活路,畢竟那是一個王權與士大夫當政的時代。在這里,這個讀就是有點意思了,我們花錢,花精力在茫茫書海中擇取我們認為值得欣賞的東西到讀書會與大家分享,讓大家通過我們的眼睛,看世界,翻譯這個世界,欣賞這個世界。我們因相同而聯接,因不同而成長。
我覺得讀書有三層境界,一是看書本身的內容,體會書中傳達的悲歡離合,恩怨情仇,了解人生百態和書者的智慧卓見;二是看書的結構以及寫作技巧的運用,達到的效果如何;三是看作者的目的,以及他文字背后要傳達的信息。
我現在談談讀《從一到無窮大》后的體會與大家分享。這本書由四個部分組成,第一部分是數字的游戲,第二部分是時空和愛因斯坦,第三部分是微觀世界,第四部分是宏觀世界。
看到第一部分對數的組成系統有了基本的認識,有了虛實的概念,但是讓我產生了一個問題,既然有虛數和負數,為什么他要起名字是從一到無窮大呢?不是無限小到無窮大,帶著這個問題我進入了第二部分。
看了第二部分后理解了我們的感官感知的這個世界是由點、線、面組成的,而作者為我們的認識增加了一個“時間”概念后,世界的一切都為之動了起來,我們不再是靜止的,在一個時空點去觀察世界的一個片段,以個人為參照物乘坐超過光速的飛行器我們將能夠漫游過去和未來,更深刻的體會了這一個變化運動的世界。
進入第三部分微觀世界。感慨人的探索精神,我們要知道這個世界到底是什么組成的,有沒有一個不可分割的“原子”存在,答案在一段時間內是肯定的,只是隨著人們認識手段的提高,不同階段有不同的“原子”罷了,我認為這個事情會持續不斷的進行,也許到最后,我們看到的僅僅是一團能量和信息。看到這里,我體會到那個年代人們也許是認為自己已經知道了“最小”但是“最大”確實是神秘莫測的、浩瀚的,于是產生了敬畏定義到無窮大,也許是因為無窮小或無窮大其本質是一樣的,所以,那個1就是我們人類,而無窮大表明了人類永不停止的探索精神。
第四部分是宏觀世界。作者為我們勾畫了出足以令人震撼的、現在可知的宇宙。它的作用就是讓我們明白人的認識有四個象限,我知道我知道,我知道我不知道,我不知道我知道,我不知道我不知道。
全書中較少篇幅是關于生命的,生物和非生物,定義生物是具有吃、長、生的特點。作者對于生命沒有給我們更多的答案,留給我們更多的是讀后的思考。生命的原動力是什么,作者已經提出基因,但我理解那是一個生物發展的程序,作者也提到物理定律是否適用于生物呢。這讓我聯想到熵,也就是熱力學第二定律:“一切有賴于分子無規則運動的物理過程,都是朝著概率增大的方向發展,當過程停止達到平衡狀態時,達到了最大概率”。我理解這種平衡狀態的產生是能量的釋放,還不能是消耗,因為能量是守恒的,他只是能量在一個特定環境中達到一種相對穩定的過程。就好象是人類活動,隨著人類的發展,大陸探險后,一定會有大航海時代,我們一定會經歷航空時代,也必然走進航天時代,這是必然的,而且這種發展是無限的,然而發展的快慢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我們可以利用的能源,所以現在各發達國家都在爭奪地球能源甚至外太空能源就不足為奇了。
簡單的看生物發展好像細胞的任務就是繁殖,繁殖無論有多快,都是受到環境的制約的,在這種狀態下就會造成突變,有些細胞會變化,趨向于復雜,擴大自身的生存環境,也許就是達爾文的物競天擇吧。復雜生物的出現并不會讓簡單生物消失,事實是他們的生存環境相對獨立又相對制約,好像數學中集合的概念一樣,高級生物在大的自然中,保持著相對獨立的較大的生存環境集合,會與其它動物的生存集合相交,其食物的豐富性、其生存環境的相對制約性造就了這種生物的復雜性。
最后我們再回到“從一到無窮大”,試想人類何嘗不是這樣,每一個個體都想讓自己從一到無窮大,尤其是男人,雖然受到條件的制約,但只要有條件,他們無意識的就要去復制自己。不過當今世界,“復制”是多樣化的,其中一種就是思想的復制,讓大家都有被復制者的價值觀、世界觀,這比原始的復制更快、更廣也更持久,因此繁殖也是由簡單趨向于復雜的。
實用從一到無窮大讀后感(模板14篇)篇七
看完一本名著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東西,寫一份讀后感,記錄收獲與付出吧。你想知道讀后感怎么寫嗎?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從一到無窮大讀后感,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如果提到科普書,我第一個會想到的是《十萬個為什么》,它的書名很簡單,一看就是給我們解讀世界萬物秘密的科普書。這也是我一直以來對科普書的一個定位。所以當我一看到《從一到無窮大》這本書的題目時,我覺得它肯定是一本有點高深莫測的學術性著作,一直沒有興趣去看。但是有一次在網上搜索這本書的信息時才發現是它也是一本科普書,而且是一本受到了很多著名人士稱贊的好書,于是我也帶著好奇心開始看這本書。首先我翻了一下目錄,這本書總共分成四個部分,分別是:做做數學游戲,空間、時間與愛因斯坦,微觀世界,宏觀世界。這個目錄給我的感覺就是范圍好大。它不僅要研究數學的問題,還有物理的,甚至是生物的知識。如果要把這么多知識結合起來講,在沒看之前我是覺得那會是一件繁瑣并且不能引起讀者興趣的事。但是這本著作卻得到了很多人的好評,他們稱這本書啟迪了無數年輕人的科學夢想。于是我也帶著一顆追求科學真理的心拜讀了喬治。伽莫夫大師的這本書。
在正文前面介紹了喬治。伽莫夫生平。他出生于俄國,是世界著名的物理學家和天文學家。伽莫夫興趣廣泛,曾在核物理研究中取得出色成績,并與勒梅特一起最早提出了天體物理學的“大爆炸”理論,還首先提出了生物學的“遺傳密碼”理論。他也是一位杰出的科普作家,正式出版25部著作,其中18部是科普作品,多部作品風靡全球,《從一到無窮大》更是他最著名的代表作。看到這里我不禁對喬治。伽莫夫科學熱愛,樂于傳播科學文化的的精神感到敬佩。
《從一到無窮大》被定義為一本“通才教育”的科普書。從這個定義來看我們可以發現這本書會涉及到方方面面的知識,不僅僅是科學或者數學。里面可能還有生物和化學的東西。看了這本書之后你會發現在這本書里面你學到的不只是數學知識或者物理知識,你在這本書所得到的知識是全方位的,你可以涉獵到天文學、地質學等等。這本書會讓你全方位的知識面得到擴充。
如果說你看到這本書的題目覺得它的內容會一板一眼的來寫,那就錯了。這本著作作為一本科普書,內容是比較通俗易懂的。在每一部分開始時他都有能力引起我們的興趣。首先在第一部分中,他在第一段講了一個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是兩個匈牙利的貴族,他們在一起比誰說的數字大。從這個故事很自然的就引出了第一部分第一章的內容——大數。在第二部分的第一章“維數與坐標”中他則是用一個生活常識來展開的,當你來到一個陌生的城市時,你想到一個地方去當然會想別人問路,在指路的過程中就會涉及到維度、坐標這些知識。這些故事似是信手拈來但卻緊扣文章的主題。作者的巧妙心思不僅使用來文章的來都而已,在閱讀這本著作是你會發現里面的內容時而陳述,時而比喻,時而疑問,讓讀者跟隨著作者遨游神奇的知識海洋。
現在我想來說說這本書的內容。如果你單看這本書的目錄可能會有跟我一樣的感覺,那就是好難懂。這里面主要講的是數、空間、時間、微觀世界、宏觀世界,也就是主要是關于數學和物理的知識。在高中我就覺得數學和物理是最難學的,也是最難懂的。如果要把這兩個合在一起講的話那不就更無聊了。但是當我閱讀這本書時我發現它的內容其實并沒有他的題目和它的標題那么可怕,對于我們現有的知識水平還是比較容易理解的。他讓我發現了原來這些討厭的數學公式和難以理解的物理原理原來還有那么有趣的故事。
他在說明一個數學公式或者數學知識時不僅僅是陳述原理,還會配有許多講解圖。比如說歐拉公式時他就在書中展示了正四面體、正六面體、不規則多面體等等,讓讀者在閱讀他的解釋的同時也能自己去尋找規律。再比如說作者在講宏觀世界這章內容時講到了一個反對大地為球形的論點。在這個論點里他們認為地球不是球形的,在這個論點下面就配了一張很有趣的圖:一個圓形的地球,在上半球人可以行走,船可以航行,但是在下半球不管是船還是人都會因為重力掉到太空中去。這個就讓我們很容易的理解了他們反對地球是圓形的原因。在他的筆下,這些微觀世界、宏觀世界的物質似乎就變成了我們的朋友,向我們一一介紹自己,一點都沒有知識灌輸的影子,這大概也是這部著作能如此成功的原因之一吧。
當然,我對于這本書也是有目的有詳略的看的。我比較感興趣的還是宏觀世界這部分的內容呢。宏觀世界這部分主要講的是宇宙的知識。對于宇宙我從小就很感興趣。我一直就很想知道宇宙到底有多大,天上的星星到底有多少顆,這個世界到底是怎么產生的等等這些問題。在這張中我也找到了很多自己感興趣的知識。就比如說天上到底有幾顆星星,如果你拿這個問題問別人的話,他們可定會說數不清楚的,無數顆。但是我們憑肉眼只能看到兩千顆星星,如果你能以每秒一顆的'速度數的話,那你就能在半個小時之內數完天上的星星。在寫宇宙的產生時寫得非常具體形象。我們所知道的宇宙是在不斷膨脹的,當中有一個行星紅移的現象,在解釋這個問題時作者就用了一個起球來代表宇宙,在氣球上點的黑點表示各個行星,氣球不斷吹大,我們可以發現每隔遠點周圍的原點都在離他遠去,這就是我們所謂的紅移。如此簡單的吹氣球試驗就向我們形象地解釋了“紅移”這個專業術語,他所采用的不是傳統的說教,而是結合我們的生活實際,利用生活中的例子向我們講述科學中比較難理解的知識。我讀這部分時就感覺作者是在給我們講一個一個的故事,而不是給我們闡述一個一個的原理。這樣的寫作方法能引起我們讀者的興趣,是我們愛學習知識的同時又得到閱讀的快樂。
《從一到無窮大》這本書被譽為是“影響一代人的一本書”,這句話并不夸張。一本科普書籍能到現在這個知識充斥了的信息化世界還依然為人津津樂道,經久不衰,那肯定是有它的魅力所在的。它的魅力我們也可以從對比現今的書籍來發現。我們可以看到現在各種小說盛行,小說的內容不外乎描寫各種感情,寫法都有雷同,而且從這些書中你能得到的實質性的知識是微乎其微的。反觀《從一到無窮大》,它里面有生活實際的例子,但是也有關于數學、物理等知識的解釋,從中我們不僅能學到這些知識,而且還會發現原來這些知識都在我們的身邊,在我們的生活就有這些知識的存在,這些知識不是抽象的,而是具體存在在生活當中的。從這里我們可以看出它的魅力可能就在于這本書的內容不僅是知識的還是生活的,兩者融洽的結合在一起就能更加吸引讀者去探索其中的奧秘。
實用從一到無窮大讀后感(模板14篇)篇八
前幾天母親給我們買了一本叫《從一到無窮大》的科普讀物,很多看過的人都說很難,很枯燥書也看不懂。看這本書只是為了挑戰一下自己。
這本由美國的g·蓋莫夫寫的《從一到無窮大》主要以生動的語言介紹了二十世紀以來科學中的一些中的進展。這本書除了具有內容生動、通俗易懂這些科普讀物所共有的特點外,還具有內容豐富、圖文并茂等特點。特別應該指出的是:一般科普讀物往往怕數學太“枯燥”和“艱深”而不敢使用它,只局限于作定性的概念描述。這本書則恰恰相反,全書都用數學貫穿起來,并講述了許多新興的數學分支的內容。正因為使用了數學工具,本書才達到了相當的深度。在我讀這本書的時候,文字易讀懂,可講到數學概念方面就立刻呆住了。的確,有些基本概念還是我們尚未學過的。
要說然我喜歡的地方,那可不止一些小故事,還有那些有趣、新穎的話題,就像數字游戲中的你能數到多少?說了些很可笑的事,從前的人只會數到3,超過3就是不計其數……都讓人聯想現代文化知識的進步。
我在不知不覺中了解了許多新的數學知識,并與其他學科有著重大的聯系。現在雖然還沒有全部讀完它,但是書的精彩卻讓我等不及要看完它。我相信讀完了《從一到無窮大》這本書后,會對我以后的學習有更大的幫助。
實用從一到無窮大讀后感(模板14篇)篇九
讀過《有用的0和1》這本小冊子,我翻開了《從一到無窮大》這本書的目錄,全書分成四個部分,分別是:做做數學游戲,空間、時間與愛因斯坦,微觀世界,宏觀世界。這個目錄給我的感覺就是范圍好大。它不僅要研究數學的問題,還有物理的,甚至是生物的知識。以前讀《十萬個為什么》,是給我們解讀世界萬物秘密的科普書。而讀《從一到無窮大》這本書時,我覺得它是一本有點高深莫測的學術性科普著作,這本著作得到了很多人的好評,稱這本書啟迪了無數年輕人的科學夢想。該書作者是俄國血統的美國科學家喬治.蓋莫夫,一位卓越的理論物理學家、天體物理學家。他非常重視普及科學知識的工作,除了經常為《美國科學家》、《今日物理學》和《科學的美國人》等雜志撰稿外,還寫下了二十多本出色的科普作品。
作者這本《從一到無窮大》被定義是“通才教育”的科普書。全書以生動的語言著重介紹了二十世紀以來科學中的一些重大進展。先漫談一些基本的數學知識,然后用一些有趣的比如,闡述了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和四維時空結構,并討論了人類在認識微觀世界(如基本粒子、基因等)和宏觀世界(如太陽系、星系等)方面的成就。同時也涉及了一些較為深奧的領域,例如虛數的概念與應用、“最純粹的理論數學”數論等等,作者用詳細而具體的解法向我們展示了數學的深邃與奇妙,并在無形中清楚呈現了虛數的實際運用時空相對性等等。看了這本書之后你會發現,在這本書里面你學到的不只是數學知識或者物理知識,你在這本書所得到的知識是全方位的,你可以涉獵到天文學、地質學等等。這本書會讓你全方位的知識面得到擴充。有的人覺得數學和物理是最難學的,也是最難懂的,但是當你閱讀這本書時,就會發現原來這些討厭的數學公式和難以理解的物理原理其實是那么有趣的故事。
《從一到無窮大》這本書被譽為是“影響一代人的一本書”,這句話并不夸張。一本科普書籍能到現在,這個知識充斥了的信息化世界還依然為人津津樂道,經久不衰,那肯定是有它的魅力所在的。它里面不僅有生活實際的例子,也有關于數學、物理等知識的解釋,從中我們不僅能學到這些知識,而且還會發現原來這些知識都在我們的身邊。它的魅力可能就在于這本書的內容不僅是知識的還是生活的,兩者融洽的結合在一起就能更加吸引讀者去探索其中的奧秘。
實用從一到無窮大讀后感(模板14篇)篇十
《從一到無窮大》是上世紀經典的科普讀物,一直想讀,后來還送了學生一本,但是直到最近才好好的把它讀完了。
這是一本非常引人入勝的科普著作,像書名一樣,作者從自然數“一”一直講到無窮大的宇宙空間,內容涉及數學、物理、化學、生物、天文等,然而可貴的是盡管涉及這么的內容,但是確是非常有內在邏輯的一本書。對在讀研究生的我來說,讀這書的最大收獲莫過于從中感受到的一種聯系,知識與知識之間、各個學科之間的聯系。殊途同歸,我始終相信各個學科所追求的真理應該是同構的、本質上相同的。而品讀這本書就讓我發現了這樣的聯系,而發現聯系又是學習中多么讓人興奮的感受啊!
說了整體感受,再說說具體內容吧。這本書不厚,兩百多頁,還包括很多插圖。全書共四部分,在這四部分中我最喜歡的是講解時空和愛因斯坦的那部分。對相對論我始終抱著一種敬畏,認為僅憑我這樣的智商大概是一點也不能理解了。我曾經確實完全不理解,小時候的科普讀物給我的僅是不能理解的科學事實,在我看來荒謬的毫無邏輯可言,以至于此后我竟對相對論產生了如此大的偏見(看來科普也要分時段,普及的同時也要考慮孩子的可接受程度,不然可能適得其反)!但是這本書,打破了我的這種偏見,讓我對相對論有了從新的認識,特別這本書對這個問題的講解從數學開始,不僅讓我這個數學科班出身的人對時空有了新的認識,也對數學、數學與其他科學間的關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總之,這是一本非常不錯的科普讀物,中學生可讀,但是受過高等教育的人從中也同樣會有所收益。我想我還會再讀,雖然這本書中的內容已經不再新潮,但是我相信我仍然可以從中體會新的觀念,獲得新的理解!
實用從一到無窮大讀后感(模板14篇)篇十一
我這個學期讀的《從一到無窮大》,此書是當今世界上最有影響的科普經典名著之一。我一共用了兩月的周末時間讀完。
讀這本書之前,聽朋友推薦此書的,他們對這本書贊不絕口。我還不相信呢,于是我想看看是否真實,我去圖書管找不到只好到網上查,弄了好久才查到就網購買下了,快遞員送來的第一個晚上,我就開始讀了。
我開始就像讀小說一樣的。在一個晚上就手就不稀卷地一口氣讀了第一部分。后來每當周末晚上都讀這本書,直到讀完。現在想想此書真的很好,是我從小到大讀過最好的一本書。無論從其作者的身份、背景等來說,還是從自身水準來說,都是一流的。全書分為四部分。第一部分是做數學游戲,內容簡單又有趣,深受廣大師生歡迎。第二部分是寫空間、時間與愛因斯坦,第三部分是寫微觀世屆,第四部分宏觀世界。
這本很有特殊與個性的書,與其他科普書相比,很不同。完全是一種大家的寫作的風格把數學、物理乃至生物學的許多內容有積地結合起來。仿佛作者是想說什么就寫什么。將敘述的內容信手載來,事實上,仔細思考,就會感到各部分之間的內容存在的內在的緊密聯系。
實用從一到無窮大讀后感(模板14篇)篇十二
第一次看到《從一到無窮大》這本書,因為有趣的書名,我饒有興趣地翻了一下,就敬而遠之——直覺是一本高深枯燥的學術著作。而一個偶然的機會,我重新捧起這本書,在可笑的貴族故事吸引下,我津津有味地讀了下去。盡管很多內容并沒有讀懂,但書中無處不在的思考依然讓我感到震撼,引發了自己的一些反思。
《從一到無窮大》是美國著名物理學家和天文學家喬治·伽莫夫的代表科普作品。這本書總共分成四個部分,分別是:做做數字游戲、空間、時間與愛因斯坦,微觀世界,宏觀世界,包括數學、物理、生物、天文學等多方面的當時最前沿、現在也不過時的知識。這部優秀的科普著作,喬治·伽莫夫不僅以通俗的語言、淺顯有趣的例子準確清晰地講述了科學真理以及真理之間的聯系,更在輕松樂觀的語調中從入門的“一”開始,引領著人向縱深的“無窮大”去努力,領略科學的“無窮大”、世界的“無窮大”的壯美和人類的方法與潛力“無窮大”,處處閃現著人文精神的光華。
“大數”這一部分最讓我著迷。作者在一串真實的故事中,不斷追問、思考、并闡釋“數有多大”“無窮大是什么”、“無窮大的數能比較大小嗎”,讓人豁然開朗:原來這些都不是可笑的問題!原來這些問題可以這樣來分析和解決!在看到用一一對應的方法比較無窮大的數的大小時,我想起小學數學一年級中的“一一對應”,老師們已經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去體驗這一比較數的大小的方法,而在抽象這種思考方法的過程中站位仍需再高一些,做更多的引導,開闊學生們的思路,讓學生們在體驗、追問、探索中開始對這一方法的認識、理解、運用。
這種追問與思考在“質數與哥德巴赫猜想”一節中,除了更加明晰的知識闡釋,也更多的顯示出人文的氣息:快樂而堅持的態度;時而循序漸進、時而又另辟蹊徑的方法;嚴謹細致的風格以及“世界很大,我還渺小”的理念。
讀及此處,想起了自己。在我們的日常工作與生活中,也是應該以快樂而堅持的態度,從最基礎的小事做起,面對問題從不同角度著手看、想、做,摒棄自大,不安于現狀止步不前,勇于追問與思考,敢于打破常規,在更大的空間去嘗試,我們也會有自己的“無窮大”潛能!
文檔為doc格式。
實用從一到無窮大讀后感(模板14篇)篇十三
莎士比亞曾經說過:世上只有一樣東西是珍寶,那就是知識;世上只有一樣東西是罪惡,那就是無知。讀一本好書,可以讓我們增長知識,開拓視野,今天,我就給大家推薦一本書《從一到無窮大——科學中的事實和臆測》。
這本書的作者是著名的美國天文學家喬治.伽莫夫。這本書的內容覆蓋很廣,涉及了自然科學的方方面面。但是,這本書與其他按主題分類來寫作的書可大不一樣,作者用一個又一個妙趣橫生的故事打頭,由淺入深,把數學、物理乃至生物學的許多重要內容有機的融合在一起,在讀者們不知不覺間把一些非常實用的理科知識甚至技巧信手掂來,讓讀者們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瀏覽了自然科學中的基本成就和最前沿的進展。
這簡直是一個絕對大手筆的典范!作者把數學、物理、化學、天文學、地質學、以及遺傳學的許多內容巧妙地融合在了一起,我們可以盡情的跟這本書一道天馬行空地遨游科學的世界。
這本書讓我們第一次知道了,原來枯燥的數學公式、物理概念、化學符號之間,還有那么多妙趣橫生的故事;原來無窮大的宇宙、無邊無際的遙遠星系,并不是跟我們毫無關系;原來分子、原子并不是真正的微觀世界、并不是那個基本單元的“1”,它們仍然是由質子、中子、中微子,甚至更下一臺階的夸克粒子組成;原來愛因斯坦的四維空間和時空相對的概念并不是那么抽象,那么遙不可及,:原來我們眼見為實的直線、平面,也可以是彎曲的、循環的,甚至空間、時間都可能是彎曲的……我覺得,這是一本很值得一讀甚至一讀再讀的好書。下面我給你們來舉個例子。
喬治.伽莫夫在其中的一篇中寫道:在無窮大的世界里,部分可能等于全部。隨后,他舉出了這樣一個例子:我們設想有一家旅店,內設有限個房間,而所有的房間都已客滿。這時來了一位新客,想定一個房間。“對不起,”旅店主說,“你沒法住進去了,因為所有的房間都客滿了。”現在在設想另一家旅店,內設無限個房間,所有的房間也都客滿了。這時也有一位新客來臨想定個房間。旅店主答應了。他把一號房間的客人移到二號房間,把二號房間的客人移到三號房間,把三號房的旅客移到四號房間,以此類推,這樣一來,新來的客人就住進了已被騰出的一號房間。如果還有一家旅店,有無限多個房間,但是來了無限多位要求訂房間的客人,那么該怎么辦呢?旅店主仍有辦法。他把一號房的旅客移到二號房間,把二號房間的旅客移到四號房間,把四號房的旅客移到六號房間,以此類推,那么所有的單號房間都騰出來了,新來的無限多位旅客可以住進去了。這個故事使我們明白了:無窮大數的性質與我們在普通算術中所遇到的一般數字大不相同。
這本書中有許多這樣有趣的故事,怎么樣,你動心了嗎?動心了就去看一看吧。
實用從一到無窮大讀后感(模板14篇)篇十四
我很遺憾,沒有更早接觸這本書,一本科學的方向標。我突然催生出一種幻想:如果能有人在整個科學范圍內寫出像這樣一本充滿了趣味與知識的科普書籍該多好!
有了這本書,我們可以看清當下科學的全貌,而不僅限于盲人摸象;有了這本書,我們可以理清科學的脈絡,打通學科之間的壁壘,向著青草更青處蕩漾;有了這本書,我們可以更加高效地知道我們做了什么,擁有什么;有了這本書,我們的了解將更加全面,我們的學習將更加滿足我們的需求……類似的句子還可以寫很多,如果用一句話總結就是:
有了這本書,我們可以知道我們科學的過去與現在,并去追尋他的未來……。
我們能否建立起一個體系,將整個科學放入其中,從而方便我們去查閱和獲取?我因為自己的才疏學淺、見識淺薄而無法去知曉這個問題在未來甚至現在是否有解。于是我只好展開豐富的想象力去猜測我們可能的一些解決方式。
從現階段來看,我們構建的知識體系的存在方式主要有兩種,一種是利用數字技術以客觀數據形式儲存,另一種則是通過人類的大腦以主觀經驗形式來儲存。現階段來看,從我個人的淺薄認識出發,我認為兩種方式各有優勢,而互為補充。數據形式具有存儲量大、再明確目標時易于查找的特點;而經驗形式則具有模糊搜索能力和基于自身的再創造能力。
我想前者很好理解,而后者則可能有人質疑,我或許需要用一個例子來解釋一下。比如你的研究遇到瓶頸,前路迷茫,我想更多的人會傾向于找一個這方面的專家聊聊天而非拿去讓一臺電腦來解惑(事實上這是我在一次又一次對著電腦迷茫的經歷后得出的個人結論)。即使是當下人工智能處理下的數據也只能給你一堆雖然詳盡,但是你已經了解的知識(要不怎么搜得到)。
而經驗(不管是自己還是別人的)則能告訴你你到底應該了解什么,換言之,到底什么東西能解決你的問題。
以上兩個方面使得當下的探索往往是先找人聊天解決方向問題(獲得靈感),再通過精確化的數據搜索獲取所需要的知識。
這個過程至少受兩方面條件的制約:
當下知識爆炸導致的學科精細化使得各個領域之間的距離不斷增大,可以說上文“前一階段”尋找思路的難度正在加大。即使是當下常見的集合多領域專家“會診”的模式,也會因為專家的人數與相互交流受限程度之間的負相關,而難以高效運轉。
知識存在“多級權限”并且有很強的領域性,獲取和掌握上層知識的難度不斷升高。
說白了,以上兩段話可以總結成一句話:要么不知道找啥,要么找不著,要不找得到卻看不懂。
我以為,這是科學、技術與生活運用之間出現明顯斷層的一條原因。
如果我們無法期待人工智能做到這一點,那么或許只有我們的智慧能夠接此重任——做科學的方向標。
我想這正是這本書給我的啟迪。
之前我也一直在思索,但這本書無疑極強的促進了我的決心。我想,或許我們真的可以通過一本或幾本書來勾勒出我們整個科學的輪廓和架構,以此提高知識學習的效率,并進一步提高全社會知識素養,最終通過知識人群基數的增加來減小科學—技術—生活之間的代溝。
而寫這種書的人無疑需要是一名多面手,了解各個學科的分支后跳出細枝末節的具體知識,以全局的眼光和開闊的視野,來構建一個充滿相關性、邏輯性而又簡潔明了的知識框架。這無疑是一個巨大的挑戰,但同時意義非凡。
簡而言之,我們需要有人去把我們厚實、豐富卻復雜、高深的科學讀完、讀薄。在自身獲得主觀經驗的同時,利用文字(或數據)的形式將自己的主觀感受分享給整個社會。
由此觀之,科學的風向標其實是同一個人的兩個屬性:個人而言,能夠在獨立研究和互相交流中發揮創造性;社會而言,能夠使更多的人走近科學、了解科學。
唯是,我們才能讓理論更好地產出技術,讓技術更好地服務生活,讓我們的生活更加美好,讓人類的未來更加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