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確保我們的努力取得實效,就不得不需要事先制定方案,方案是書面計劃,具有內容條理清楚、步驟清晰的特點。方案能夠幫助到我們很多,所以方案到底該怎么寫才好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方案策劃范文,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實驗設計方案范文(精)一
化學實驗的基本技能
①藥品的取用
粉末狀固體用藥匙或紙槽;塊狀固體用鑷子;少量液體用滴管;一定量液體用量筒或滴管;實驗中未說明用量時,一般用最少量,液體是1~2 ml,固體以蓋滿試管底部為宜。
②物質的加熱
常用的加熱儀器是酒精燈(燈芯剪平齊,添加酒精量不超過酒精燈容積的2/3,用外焰加熱,內焰溫度低,熄燈用等帽蓋,嘴吹最最忌)。
給固體物質加熱(試管固定鐵架臺,鐵夾離口三分一,受熱試管口下傾,免使回水管炸裂,固體平鋪近管底,移動火焰勻受熱,用畢待冷再拆卸,洗凈放穩莫著急)。
給液體物質加熱(盛液不過三分一,外壁試干防燒裂,木夾持管手握柄,45度傾斜來加熱,液面液底勻受熱,管口對空不對人)。
③儀器的洗滌(玻璃儀器)
標準:內壁附著均勻水膜,不聚滴也不成股流下。
方法:使用毛刷,用去污劑和水沖洗。
特殊油污:附有難溶于水的堿、金屬氧化物、碳酸鹽用稀鹽酸清洗,附有二氧化錳、高錳酸鉀用濃鹽酸洗,油污用熱堿如碳酸鈉清洗。
④氣體的收集
排水法,適用于不易溶于水或難溶于水且不與水反應的氣體。
向上排空氣法,適用于氣體密度比空氣大的氣體。
向下排空氣法,適用于氣體密度比空氣小的氣體。
知識鞏固
1.你認為下列選項不屬于化學研究范疇的是( )
a.物質的組成與結構 b.物質的變化與性質
c.物質的運動狀態 d.物質的用途與制取
2.以下屬于物理變化的是( )
a.大米釀成酒 b.菜刀生銹 c.濕衣服晾干 d.食物腐敗
3.對化學實驗剩余的藥品,正確的處理方法是( )
a.帶回家中 b.倒到指定容器中 c.隨意傾倒到水槽中 d.倒回原試劑瓶中
4.實驗室制取氣體選擇收集方法時,對下列性質不必考慮的是( )
a.顏色 b.密度 c.溶解性 d.是否與水反應
5.某實驗報告中有如下記錄,其中實驗數據合理的是( )
a.用托盤天平稱取11.7 g氧化銅粉末 b.用100 ml量筒量取5.26 ml硫酸溶液
c.用廣泛ph試紙測得溶液的ph為3.5 d.溫度計上顯示的溫度數為25.68 ℃
在常溫下是一種氣體,難溶于水,密度比空氣略大,能跟空氣中的氧氣迅速起反應生成no2氣體。現要收集一瓶no氣體,應采用的收集方法是( )
a.只能用排水法 b.向上排空氣法 c.排水法或向上排空氣法 d.向下排空氣法
7.下列實驗操作中,錯誤的.是( )
a.制取二氧化碳氣體前,先檢查裝置的氣密性
b.點燃氧氣前,先檢查氯氣的純度
c.用嘴吹滅酒精燈的火焰
d.做鐵絲在氧氣中燃燒的實驗前,先在集氣瓶底加入少量細沙
8.下列玻璃器皿的清洗,正確的是( )
a.試管中的油污先用熱的純堿溶液洗,再用清水沖洗
b.先把試管中的廢液倒入下水道,再用清水沖洗
c.附有氫氧化銅的試管,先用燒堿溶液溶解,再用清水沖洗
d.盛放石灰水后留下固體物質的燒杯,先用稀鹽酸清洗,再用清水沖洗
9.下列儀器具有能溶解固體、配制溶液、加熱較多試劑三種用途的是( )
a.錐形瓶 b.燒杯 c.量筒 d.試管
s("content_relate");【化學實驗的基本技能教案設計】相關文章:
1.化學實驗基本操作教案設計
2.高中化學《計量在化學實驗中的應用》教案設計
3.高中化學實驗探究的教案設計理念
4.初中化學《走進化學實驗室》教案設計
5.《化學計量在實驗中的應用》教學教案設計
6.化學實驗課件
7.化學實驗作文
8.基于趣味化學實驗的小學生化學啟蒙教育教案設計
實驗設計方案范文(精)二
- 美術教學研究論文 推薦度:
- 研究所畢業論文致謝 推薦度:
- 研究生畢業論文致謝 推薦度:
- 實驗設計方案 推薦度:
- 職業危害因素及防控措施 推薦度:
- 相關推薦
影響電流熱效應的因素實驗設計研究論文
對3個猜想可分步進行實驗驗證,但所需的時間較長,為了節省時間,提高課堂效率,也可同時對3個猜想的實驗進行驗證。筆者介紹的是同時驗證3個猜想的實驗設計方案。
(1)將電流通過導體產生熱量的多少轉化為氣體、液體或固體溫度的變化。方案1,在3只相同的瓶子內分別連接3段電阻絲,r甲=r丙r乙。用橡皮塞封閉瓶內空氣,閉合開關,用電阻絲加熱瓶內的空氣,通電一段時間后,同一時刻比較甲、乙兩支溫度計升高的溫度,可得出電流產生的熱量跟導體電阻的關系(甲、乙電阻絲串聯,通過的電流相等)。比較甲、丙兩支溫度計升高的溫度,可得出電流產生的熱量跟導體中通過的電流大小的關系(甲、丙電阻絲并聯,丙電阻絲中通過的電流較大)。通電不同時間,比較同一瓶內溫度計升高的示數,可得出電流產生的熱量跟通電時間的關系。另外,也可在3個相同的瓶子內倒入質量、溫度相同的煤油,電阻絲產生的熱量被煤油吸收,用溫度計測量瓶內煤油的溫度。待通電一段時間后,通過比較3只瓶子內煤油升高的溫度,可得出電流通過電阻絲產生的熱量跟電流、電阻、時間的關系。方案2:3根電阻絲的阻值為r甲=r丙r乙。當閉合開關后,觀察比較電阻絲上的火柴燃燒的先后,可確定電流通過導體產生熱量的多少跟電流、電阻和時間的關系。
(2)將電流通過導體產生熱量的多少轉化為氣體或液體體積的變化。方案3:把溫度計換成玻璃管,在3支細玻璃管中裝入一段有顏色的水柱,將瓶子內的空氣封閉。當閉合開關后,在同一時刻通過比較3只瓶子上方細玻璃管內水柱上升的高度,可確定電流通過導體產生熱量的多少跟電流、電阻的關系。通過比較不同時刻同一細玻璃管內水柱上升的高度,可得出電流產生的熱量跟通電時間的關系。另外,也可在圖3中3個相同的瓶子內倒入溫度和體積相同的煤油,然后插入玻璃管,使3支玻璃管中的煤油面相平。在通電一段時間后,通過比較3支玻璃管內煤油液面的高低,也可得出電流通過電阻絲產生的熱量跟電流、電阻、時間的關系。方案4:在圖3中的細玻璃管上方套上相同的`小氣球,通過比較同一時刻3只氣球體積的大小,可確定電流通過導體產生熱量的多少跟電流、電阻的關系;通過比較不同時刻同一氣球體積的大小,可得出電流產生的熱量跟通電時間的關系。
(3)將電流通過導體產生熱量的多少轉化為固體狀態的變化。方案5:3根電阻絲的阻值為r甲=r丙r乙。在3根電阻絲上分別用石蠟黏上根數相同的火柴桿。在閉合開關后,通過比較同一時刻掉下的火柴桿根數,可確定電流通過導體產生熱量的多少跟電流、電阻的關系;通過比較不同時刻同一電阻絲上掉下的火柴桿根數,可得出電流產生的熱量跟通電時間的關系。
在上述方案中,方案1和方案3用電阻絲加熱瓶內空氣,所用時間較短,效果明顯。方案2、方案4、方案5趣味性較強,學生的積極性較高,且便于觀察比較,效果也較明顯,但用時較長。方案2中需用到的電源電壓要高一些,可采用兩組蓄電池串聯的方法。電阻絲可從廢舊的電爐絲上截取,容器可用酒瓶或可樂瓶。筆者在做上述實驗時,所選用的電阻絲電阻為:r甲=r丙=1ω,r乙=2ω,蓄電池的電壓為6v.
作者:陶峰 單位:山東省巨野縣獨山一中
s("content_relate");【影響電流熱效應的因素實驗設計研究論文】相關文章:
電流的熱效應教案12-29
高校教育管理的影響因素研究論文01-07
國內碳價格的影響因素研究的論文11-01
13.4 電流的熱效應教學設計01-21
電流的熱效應教案3篇04-05
電流的熱效應教案5篇04-06
電流的熱效應公式是什么09-01
導游職業道德影響因素研究論文11-27
錢包份額研究:綜述與構想影響因素論文06-26
實驗設計方案范文(精)三
實驗目的:通過演示來了解弧光放電的原理
實驗原理:給存在一定距離的兩電極之間加上高壓,若兩電極間的電場達到空氣的擊穿電場時,兩電極間的空氣將被擊穿,并產生大規模的放電,形成氣體的弧光放電。
雅格布天梯的兩極構成一梯形,下端間距小,因而場強大(因)。其下端的空氣最先被擊穿而放電。由于電弧加熱(空氣的溫度升高,空氣就越易被電離,擊穿場強就下降),使其上部的空氣也被擊穿,形成不斷放電。結果弧光區逐漸上移,猶如爬梯子一般的壯觀。當升至一定的高度時,由于兩電極間距過大,使極間場強太小不足以擊穿空氣,弧光因而熄滅。
簡單操作:打開電源,觀察弧光產生。并觀察現象。(注意弧光的產生、移動、消失)。
實驗現象:
兩根電極之間的高電壓使極間最狹窄處的電場極度強。巨大的電場力使空氣電離而形成氣體離子導電,同時產生光和熱。熱空氣帶著電弧一起上升,就象圣經中的雅各布(yacob以色列人的祖先)夢中見到的天梯。
注意事項:演示器工作一段時間后,進入保護狀態,自動斷電,稍等一段時間,儀器恢復后可繼續演示,
實驗拓展:舉例說明電弧放電的應用
實驗設計方案范文(精)四
堿退漿實驗 2 1、掌握退漿操作 2、鞏固堿退漿工藝 重點:堿退漿工藝及操作 難點:堿退漿工藝及操作 講 授、實 驗
堿退漿工藝 一、實驗材料、儀器和藥品 二、實驗步驟 一)工藝流程 二)工藝處方 三)工藝條件 四)實驗操作 實驗報告
1 新課:
堿退漿 一、實驗材料、儀器及藥品 一)實驗材料:
純棉坯布若干塊(大概4-5塊,每塊約重2克,)二)實驗儀器:
水浴鍋、電子天平、移液管、量筒、燒杯、溫度計、玻璃棒、吸球、角匙等。
三)實驗藥品:氫氧化鈉 二、實驗步驟 一)工藝流程:
坯布→退漿→水洗 二)工藝處方:
氫氧化鈉 5 g/l 三)工藝條件 t:100℃ t:30 分鐘 四)實驗操作:
1、退漿液配制。
用量筒量取80ml 水于燒杯中,在電子天平上快速稱取氫氧化鈉 0.5g 放入燒杯中,并立即攪拌,等到溶解完全后補水到總溶液100ml,攪勻后加熱到。
2、退漿過程。
將3塊棉塊放入已配的堿液中,在80℃下保溫30分鐘后,將其放入
2 80-90℃熱水中水洗兩遍,再冷水洗。
小結:
實驗報告:要求寫好工藝,并貼上原布與退漿后的布。
退漿車崗位職責
實驗專題
實驗論文
(實驗一)
實驗專題二
實驗設計方案范文(精)五
1.學會本課8個生字以及由生字組成的新詞。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理解課文內容,知道任何有意義的發現都源于對生活的細心觀察,認真實驗。
理解課文內容,知道任何有意義的發現都源于對生活的細心觀察,認真實驗。
1.播放運用超聲波來為飛機、輪船導航,超聲波治病,超聲波勘探的幾組cai課件,讓學生體會超聲波的廣泛用途。
2.你們知道超聲波是怎樣被發現的嗎?它緣于一位科學家的夜間實驗。
3.出示課題《夜晚的實驗》
1.看到這個題目,你有哪些疑問?
2.課題是文章的眼睛,我們要善于從這眼里發現問題,再帶著這些問題讀書,才是有目的的讀,才會提高讀的效率。讓我們帶著這些問題走進課文吧!
1.自由朗讀課文。
2.學習生字,檢查認讀,讀準后再描一描。
3.輪讀課文,檢查自讀。
4.再讀課文,邊讀邊思考剛才提的問題。
5.交流:你讀懂了哪些問題?把你在文中找到的依據讀一讀。
(通過交流,讓學生解決“誰做實驗”“做了什么實驗”“為何在夜間實驗”等幾個淺顯的問題,整體把握課文內容。)
(一)還有幾個問題沒有解決,再讀讀讀課文,找找答案吧。
1.快速瀏覽課文,將寫斯帕拉捷實驗過程的幾段標出來。
2.指名讀2---3節,看看斯帕拉捷的第一次實驗。
(1)找一找斯帕拉捷是怎樣做的,結果怎樣。
(2)抓住“總認為”“完全”“不由得驚叫”等詞語理解斯帕拉捷的感情變化。
(3)抓住“敏捷”、“敏銳”、“靈巧”、“靈活”來體會蝙蝠不是依靠眼睛來探路的。
(4)小結:斯帕拉捷蒙住了蝙蝠的眼睛,可蝙蝠仍能自由飛行,證明蝙蝠不是靠眼睛來探路的。
3、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自學4-6節,完成表格。
實驗設計方案范文(精)六
任務驅動教學法在中學信息技術課程教學中的應用對學生綜合本事提高的作用
比較性實驗:普通班與實驗班的比較
等組實驗:普通班與實驗班的比較
1、實驗自變量
x=中學信息技術課程中任務驅動教學法的使用
2、實驗因變量
y1=獲取信息的本事
y2=合作學習的本事
y3=對信息評價的本事
y4=反省認知的本事
y5=自我評價的本事
3、干擾變量及其控制
干擾變量:
(1)學生信息技術素養和技術水平的不一樣
(2)任務驅動教學過程中任務的設計、使用的合理性與正確性。
(3)學生與他本事的變化發展對這五種本事的影響。
干擾變量的控制:
(1)為了確保信息技術課程教學效果的提高是由于任務驅動教學方法的使用的作用而不是其它因素的作用,本實驗研究過程中采用等組比較實驗。
(2)為避免由于任務驅動教學中任務的設計不合理而對實驗效果產生影響,在進行實驗前應由教學設計專家、學科帶頭教師和學生對設計的任務的合理性進行論證,布爾什確保任務的合理性。
(3)為降低其它因素對教學效果的影響,先對學生的確基本學習本事、信息素養和計算機技術水平等因素進行調查分析,并對其它教學方法在教學中的應用所產生的效果作預測分析,最終對教學效果進行分析時加以研究并予以排除。
1、實驗假設
(1)任務驅動教學法對學生獲取信息的本事的提高有顯著的作用
(2)任務驅動教學法對學生合作學習的本事的提高有顯著的作用
(3)任務驅動教學法對對信息評價的本事的提高有顯著的作用
(4)任務驅動教學法對反省認知的本事的提高有顯著的作用
(5)任務驅動教學法對自我評價的本事的提高有顯著的作用
2、實驗對象
在附中信息技術教學中選取高二(3)、(4)班和第二中學信息技術教學中選取高二(2)、(5)班為實驗對象;附中高二(3)班和第二中學高二(2)為實驗組,教學中采用任務驅動教學法;附中高二(4)班和第二中學高二(5)班為控制班,教學中不采用任務驅動教學法;實驗實施前對學生本事進行前測,確認兩班同學在這三個方面的本事相當,視為等組。
控制1=附中高二(4)班部分學生和二中高二(5)班
實驗1=附中高二(3)班部分學生和二中高二(2)班
(注:研究到前測時可能兩個學校的兩個班不必須全部能夠分為兩個等組,故從兩學校的兩班中分別選取部分同學構成兩個等組。為不影響實驗的正常、順利進行,對不納入實驗的同學也實施同樣的實驗手段,但不納入數據的統計分析中)
3、實驗過程
本實驗研究采用等組比較前測后測實驗研究。
(1)利用里克特量表對預期的實驗對象進行前測,并分別從兩個自然班中選取部分學生組成實驗組和控制組:實驗組和控制組。
(2)利用調查問卷對實驗對象進行學習風格、本事結構等因素進行調查研究,了解學生的特點和已具備的本事狀況,為以后的效果分析掃清障礙。
(3)在兩個學校的兩個實驗班的教學中任務驅動教學方法(教學資料和任務驅動基本架構是由研究者和學科教師根據研究和教學的需要共同確定的)。在教學的過程中利用行為觀察記錄表、反思日志表、調查問卷、里克特量表等工具對學生的行為進行觀察和記錄。
(4)在研究進行兩個月左右時對學生這三種本事的發展進行構成性檢驗,發現存在的問題,并針對問題提出解決措施,進行補救。
(5)學期結束時,對學生這三種本事的發展進行終結性檢驗,驗證實驗假設是否成立,如成立,用實驗數據證明,如不成立,說明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