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位不辭辛勞的人民教師,常常要根據教學需要編寫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學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動的開展。優秀的教案都具備一些什么特點呢?又該怎么寫呢?這里我給大家分享一些最新的教案范文,方便大家學習。
初中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科學教案篇一
初步了解實驗探究的過程,在教師指導下能根據一定方案進行實驗,并通過觀察和分析得出結論,學習填寫實驗報告。(重、難點)
問題導學:
實驗探究的步驟有:提出問題、做出假設、尋找證據、設計實驗、得出結論。
1.閱讀課本14-15頁內容回答:本實驗的目的是什么?用到了哪些儀器?
2.提出問題:。
3.作出假設:(針對空氣中的二氧化碳、氧氣、水蒸氣三種成分分別做出假設)(填高或低)
①吸入的空氣中的氧氣含量比呼出的氣體中含量;
②吸入的空氣中的二氧化碳含量比呼出的氣體中含量; ③吸入的空氣中的水蒸氣含量比呼出的氣體中含量;
4.尋找證據:閱讀課本14頁探究的(1)-(4),你知道了二氧化碳和氧氣的哪些信息。
5.設計實驗:參考15頁的步驟3,步驟4和步驟5的內容,敘述出實驗方案。
6.實驗及分析
(1)閱讀課本14頁的步驟1,收集兩瓶吸入的空氣。
(2)閱讀課本14頁的步驟2,說說排水集氣法的方法,并分小組收集兩瓶呼出的氣體。(注意:①將集氣瓶中盛滿水,不能留有氣泡。②玻璃片蓋集氣瓶時,毛的一面向下。)
(3)按照15頁的步驟3、4、5、進行分組實驗,把觀察到的現象填寫在表格
中,并通過分析得出結論。
課堂檢測:完成課后2題。
課后作業:寫實驗報告。
初中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科學教案篇二
課題2 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科學
【教學目標】
1、認識實驗是學習化學的重要途徑,能完成簡單的探究實驗,并寫出實驗報告。
2、學習對化學現象進行觀察和分析的方法,培養發現生活中值得探究的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3、體驗化學探究學習活動的樂趣和學習成功的喜悅。【教學重點】 認識科學實驗可以獲得有價值的探究結果。【教學難點】 收集呼出氣體的操作。【實驗準備】
教師:集氣瓶、水槽、玻璃片、飲料管、澄清石灰水,滴管、火柴梗(或細木條)、盛滿氧氣的集氣瓶若干,盛滿二氧化碳的集氣瓶若干。學生:利用玻璃杯、盆子、吸管、進行收集呼出的氣體的操作訓練。【教學設計】 信息平臺
學生回憶小學自然(或科學)課,七、八年級生物學的相關知識。教師演示學生當助手:
①向一瓶氧氣中伸入燃著的細木條 ②向一瓶空氣中伸入燃著的細木條 ③向一瓶二氧化碳中伸入燃著的細木條 ④向一瓶二氧化碳中傾倒少量澄清石灰水,振蕩觀察 分析思考得出如下結論: a、氧氣可以支持燃著的細木條燃燒,燃燒越旺,說明氧氣相對含量越多。
b、二氧化碳可以使燃著的木條熄滅。
c、二氧化碳可以使澄清石灰水變白色渾濁,出現的白色渾濁越多,說明二氧化碳越多。【點評】
由于學生剛進入化學學習,實驗操作能力有限,在此教師要求學生當助手的實驗操作,為后面學生的實驗探究作了一次直觀的示范,通過對實驗現象的分析,搭建了相關信息的平臺 問題質疑
“呼吸”是生命現象的特征之一,在這司空見慣的現象中有什么科學的奧秘呢?人吸入的空氣和呼出的氣體有什么不同? 【點評】
“呼吸”常見的現象不平常 討論交流
請提出你們的猜想,并設計實驗進行驗證? 活動探究
1、分別收集兩瓶空氣(a、b)、兩瓶呼出的氣體(c、d)向a、c中分別滴入澄清石灰水,蓋上玻璃片振蕩做好觀察的記錄。
2、另將燃著的木條分別插入b和d瓶氣體中,觀察木條燃燒的情況。
3、對著玻璃片呼氣。【點評】
注意實驗儀器的編號標記,體現了教師的嚴謹作風 展示交流
交流分組實驗的現象和結論。評價整合
1、對異常現象的分析:
①對c瓶內無渾濁現象的分析:a、滴入澄清石灰水后沒有蓋玻璃片就振蕩,二氧化碳擴散后,瓶內量少。b、可能是沒有進行深呼吸而收集的氣體。
②對點燃的木條不是同時放入兩集氣瓶內,產生的實驗現象評價。你認為怎樣操作更簡便? 【點評】
對異常現象的分析,能突破的本次探究的難點,結合生物學知識:呼出的氣體是指經過肺部進行氣體交換后的氣體,而不是含一口氣又吹出來的空氣
2、對異常觀點的分析:不對著玻璃片呼氣,也可得出類似的結論。此說法是否有道理?為什么? 【點評】
對異常觀點的分析也是本個案中的又一個亮點,因為呼出的氣體中含有水蒸氣的現象,通過平時的生活常識(如冬天嘴中冒出的白色)等途徑可知道 反思小結
通過上述活動探究:
1、你對人吸入的空氣和呼出的氣體中所含哪些物質的多少有什么初步結論?
2、通過對異常現象的分析,你有什么感受? 【點評】
科學實驗要有科學的態度和嚴謹的作風,規范的操作
3、通過對異常觀點的分析,你有什么感受?
4、在探究實驗和交流反思的基礎上完成實驗報告。成長記錄
請將本節課你感受最深的情節或體驗,記入你的成長記錄中。深化拓展
竹節在受熱后由于節內氣體膨脹炸裂。依據所學的生、化知識設計實驗來探究竹節內的氣體成分與空氣成分有何異同? 【點評】 竹節為密閉結構,只有呼吸作用,而不能進行光合作用,因此竹節內氣體中co2含量比空氣高。讓學生設計實驗去探究。將課堂探究內容遷移拓展,獨具匠心。
初中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科學教案篇三
課題2: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科學
目標要求:
1、知識與技能:認識實驗是化學學習的重要途徑,學會細致、準確、客觀地觀察、描述和記錄實驗現象。
2、過程與方法:能有意識地發現生活中值得探究的問題,并能進行實驗,通過對實驗現象的觀察和分析得出有價值的結論。
3、情感與價值觀:體會化學與人類進步以及社會發展的密切關系,關注與化學有關的社會問題,認識學習化學的價值。實驗準備:
1、澄清石灰水,水
2、蠟燭、小刀、火柴、燒杯(干燥、潔凈)、集氣瓶、玻璃片、水槽。課時:二課時 第一課時: 回顧舊識:
請舉出你了解的生活中的可以燃燒的物質。思維聯想:
怎樣觀察和描述實驗現象? 實驗探究:
探究1:觀察和描述——對蠟燭及其燃燒的探究 探究指導:
觀察方法:運用味覺以外的感覺器官對蠟燭燃燒前、燃燒時和熄滅后進行詳細的、客觀的觀察、描述和記錄。
記錄方法:課本第九頁探究實驗報告。探究觀察提示:
1、點燃前:觀察色、味、狀態,形狀,硬度,溶于水的性質,是否浮在水面,水里或沉入水底。
2、點燃時:發生了哪些變化?火焰的層次怎樣,亮度怎能樣,溫度高低怎樣?怎樣證明它的生成物是什么?
3、熄滅時:有何現象?迅速用火柴點剛熄滅的白煙,蠟燭能否重新燃燒?
探究參考:
1、點燃前:蠟燭為圓柱形,白色固體,半透明,有輕微的氣味,質地柔軟。用小刀可切割,指甲可劃出痕跡,中心由細線擰成的燭芯,把切下的小塊蠟燭放入水中,不溶于水且浮在水面上,說明密度比水小。
2、點燃時:蠟燭能被點燃,燃燒時較安靜,并能持續燃燒,有火焰產生,火焰會隨氣流閃爍、搖晃,火焰上有黑煙向上沖,火焰分層次,上層火焰黃色且明亮,中層較暗,內層底部淡藍色,把火柴梗放入燭火中,外層火焰處最先碳化,說明外焰溫度最高。加熱物體時應用外焰。
3、熄滅時:有白煙從燭芯飄出,迅速用火柴點燃白煙,火會順白煙將蠟燭重新點燃。
實驗中注意的問題:
1、點燃蠟燭時要仔細觀察前、中、后的所有現象。
2、火柴梗放入火焰中時間為2s左右。
3、點燃蠟燭熄滅后的白煙時,最好選粗蠟燭且速度要快。小結:略
作業:探究實驗報告。教后:
第二課時:對人體吸入的空氣和呼出的氣體的探究 回顧舊識:
人的呼吸過程是一個什么樣的過程? 思維猜想:
人每時每刻都在進行呼吸,人吸進的氣體和呼出的氣體是否一樣? 作出猜想
1、呼出的氣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比空氣多。
2、呼出的氣體中氧氣的含量比空氣少。
3、呼出的氣體中水蒸氣的含量比空氣多。
制定計劃收集實證:查閱資料,設計實驗,驗證自己的假設。探究提示:
1、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變渾濁。
2、氧氣能使帶火星的木條復燃。
3、二氧化碳能使燃著的木條熄滅。探究指導:
1、收集兩瓶空氣做對照實驗(如何收集?)
2、收集兩瓶呼出的氣體做實驗。提問:如何收集呼出的氣體? 演示:用排水集氣法收集氣體。
3、收集一瓶呼出的氣體,用澄清的石灰水檢驗。同時做空氣的對比實驗。
4、收集一瓶呼出的氣體,用燃著的小木條檢驗。同時做空氣的對比實驗。
5、對著干燥的玻璃片呼氣。同時做空氣的對比實驗。
由以上實驗得出的初步結論是:
1、呼出的氣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比空氣多。
2、呼出的氣體中氧氣的含量比空氣少。
3、呼出的氣體中水蒸氣的含量比空氣多。探究參考:
步驟1:瓶內無水且瓶口向外冒氣泡 步驟
2、兩個干燥的集氣瓶中就有空氣。步驟
3、呼出氣體中渾濁多此,說明探究參考 步驟1:瓶內無水且瓶口向外冒氣泡。步驟
2、兩個干燥的集氣瓶中就有空氣。
步驟
3、呼出氣體中渾濁更多些,說明呼出的氣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比空氣多。
步驟
4、呼出氣體中燃著的木條熄滅,說明呼出的氣體中二氧化碳濃度大,不利于燃燒。
步驟
5、呵氣的玻璃片上有較多的水珠,說明呼出的氣體中水蒸氣的含量比空氣中高。
結論:跟空氣相比,人呼出的氣體中氧氣含量減少,二氧化碳和水的含量增加。步驟
4、呼出氣體中燃著的木條熄滅,說明二氧化碳濃度大,不利于燃燒。
步驟
5、呵氣的玻璃片上有較多水珠,說明呼出的氣體中水蒸氣的含量比空氣高。
結論:跟空氣相比,人呼出的氣體中氧氣含量減少,二氧化碳和水的含量增加
實驗中應注意的問題:
1、呼氣導管應用飲料吸管,不要用實驗室中的玻璃管。
2、呼氣換氣時不要把集氣瓶中的水吸入口中。
3、實驗中倒入瓶中的石灰水應相同(同體積同濃度),且量要足。
4、伸入瓶中的木條燃燒的情況應相同。
5、探究參考
步驟1:瓶內無水且瓶口向外冒氣泡。步驟
2、兩個干燥的集氣瓶中就有空氣。
交流討論:
1、與其他組的實驗結論是否相同?分析其他可能的結論,并再討論如何證明你的推斷。
2、從生物的角度,分析吸入和呼出的氣體不同的原因。
反思評價:
1、學完本課題你的收獲是什么?受到哪些啟發?
2、你明白了什么是科學探究? 作業:科學探究報告冊 教后
初中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科學教案篇四
課題2: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科學
教學目標
? 知識與技能:認識實驗是化學學習的重要途徑,學會細致、準確、客觀地觀察、描述和記錄實驗現象
? 過程與方法:能有意識地發現生活中值得探究的問題,并能進行實驗,通過對實驗現象的觀察和分析得出有價值的結論
?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體會化學與人類進步以及社會發展的密切關系,關注與化學有關的社會問題,認識學習化學的價值
教學重點、難點:
通過兩個探究活動認識化學學習的特點,初步學會對實驗現象進行觀察和描述的方法。了解探究活動的基本環節
教學方法
活動探究、激發興趣、得出結論、提高認識
課時安排:
2課時
實驗準備
1.澄清石灰水,水
2.蠟燭、小刀、火柴、燒杯(干燥、潔凈)、集氣瓶、玻璃片、水槽。第一課時:
回顧舊識:
請舉出你了解的生活中的可以燃燒的物質。
思維聯想:
怎樣觀察和描述實驗現象?
實驗探究:
探究1:觀察和描述——對蠟燭及其燃燒的探究
探究指導:
觀察方法:運用味覺以外的感覺器官對蠟燭燃燒前、燃燒時和熄滅后進行詳細的、客觀的觀察、描述和記錄。
記錄方法:課本第13頁探究實驗報告。
探究觀察提示:
1、點燃前:觀察色、味、狀態,形狀,硬度,溶于水的性質,是否浮在水面,水里或沉入水底。
2、點燃時:發生了哪些變化?火焰的層次怎樣,亮度怎么樣,溫度高低怎樣?怎樣證明它的生成物是什么?
3、熄滅時:有何現象?迅速用火柴點蠟燭剛熄滅時的白煙,蠟燭能否重新燃燒? 探究參考:
1、點燃前:蠟燭為圓柱形,白色固體,半透明,有輕微的氣味,質地柔軟。用
小刀可切割,指甲可劃出痕跡,中心由細線擰成的燭芯,把切下的小塊蠟燭放入水中,不溶于水且浮在水面上,說明密度比水小。
2、點燃時:蠟燭能被點燃,燃燒時較安靜,并能持續燃燒,有火焰產生,火焰
會隨氣流閃爍、搖晃,火焰上有黑煙向上沖,火焰分層次,上層火
焰黃色且明亮,中層較暗,內層底部淡藍色,把火柴梗放入燭火中,外層火焰處最先碳化,說明外焰溫度最高。加熱物體時應用外焰。
3、熄滅時:有白煙從燭芯飄出,迅速用火柴點燃白煙,火會順白煙將蠟燭重新
點燃。
實驗中注意的問題:
1、點燃蠟燭時要仔細觀察前、中、后的所有現象。
2、火柴梗放入火焰中時間為2s左右。
3、點燃蠟燭熄滅后的白煙時,最好選粗蠟燭且速度要快。
小結:
作業:探究實驗報告。
教后:
第二課時:對人體吸入的空氣和呼出的氣體的探究
回顧舊識:
人的呼吸過程是一個什么樣的過程?
思維猜想:
人每時每刻都在進行呼吸,人吸進的氣體和呼出的氣體是否一樣?
作出猜想
1、呼出的氣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比空氣多。
2、呼出的氣體中氧氣的含量比空氣少。
3、呼出的氣體中水蒸氣的含量比空氣多。
制定計劃收集實證:查閱資料,設計實驗,驗證自己的假設。
探究提示:
1、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變渾濁。
2、氧氣能使帶火星的木條復燃。
3、二氧化碳能使燃著的木條熄滅。
探究指導:
1、收集兩瓶空氣做對照實驗(如何收集?)
2、收集兩瓶呼出的氣體做實驗。
提問:如何收集呼出的氣體?
演示:用排水集氣法收集氣體。
3、收集一瓶呼出的氣體,用澄清的石灰水檢驗。
同時做空氣的對比實驗。
4、收集一瓶呼出的氣體,用燃著的小木條檢驗。同時做空氣的對比實驗。
5、對著干燥的玻璃片呼氣。同時做空氣的對比實驗。
由以上實驗得出的初步結論是:
1、呼出的氣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比空氣多。
2、呼出的氣體中氧氣的含量比空氣少。
3、呼出的氣體中水蒸氣的含量比空氣多。
探究參考:
步驟1:瓶內無水且瓶口向外冒氣泡
步驟
2、兩個干燥的集氣瓶中就有空氣。
步驟
3、呼出氣體中渾濁多此,說明探究參考
步驟1:瓶內無水且瓶口向外冒氣泡。
步驟
2、兩個干燥的集氣瓶中就有空氣。
步驟
3、呼出氣體中渾濁更多些,說明呼出的氣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比空氣多。步驟
4、呼出氣體中燃著的木條熄滅,說明呼出的氣體中二氧化碳濃度大,不利
于燃燒。
步驟
5、呵氣的玻璃片上有較多的水珠,說明呼出的氣體中水蒸氣的含量比空氣
中高。
結論:跟空氣相比,人呼出的氣體中氧氣含量減少,二氧化碳和水的含量增加。
步驟
4、呼出氣體中燃著的木條熄滅,說明二氧化碳濃度大,不利于燃燒。
步驟
5、呵氣的玻璃片上有較多水珠,說明呼出的氣體中水蒸氣的含量比空氣高。結論:跟空氣相比,人呼出的氣體中氧氣含量減少,二氧化碳和水的含量增加 實驗中應注意的問題:1、2、3、4、5、呼氣導管應用飲料吸管,不要用實驗室中的玻璃管。呼氣換氣時不要把集氣瓶中的水吸入口中。實驗中倒入瓶中的石灰水應相同(同體積同濃度),且量要足。伸入瓶中的木條燃燒的情況應相同。探究參考
步驟1:瓶內無水且瓶口向外冒氣泡。
步驟
2、兩個干燥的集氣瓶中就有空氣。
交流討論:
1、與其他組的實驗結論是否相同?分析其他可能的結論,并再討論如何證明你的推斷。
2、從生物的角度,分析吸入和呼出的氣體不同的原因。
反思評價:
1、學完本課題你的收獲是什么?受到哪些啟發?
2、你明白了什么是科學探究?
作業:科學探究報告冊
初中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科學教案篇五
教學準備
1.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認識實驗是化學學習的重要途徑,能在教師指導下進行實驗,初步學會觀察、描述和記錄實驗現象,鍛煉合作、交流的能力。
2.能說出蠟燭及其燃燒過程中發生的變化及其性質。
3.能體會到化學學習的特點是關注物質的性質、變化、變化過程及其現象等。過程與方法
1.通過對蠟燭及其燃燒的探究,使學生學會觀察并詳盡、準確的描述和記錄實驗現象。感受實驗的過程。
2.在實驗過程中鍛煉學生實驗操作技能,填寫實驗報告冊,并能通過實驗現象得出實驗結論。
情感?態度?價值觀
通過小組實驗,觀察記錄,培養學生善于合作、端正認真、勤于思考的科學精神,逐步體會化學是以實驗為基礎的。
2.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難點:
培養學生對實驗現象的觀察和分析能力,并能準確的表述探究所得到的結論。教學難點
1.對實驗現象的準確表述。2.對蠟燭燃燒產物的檢驗。
3.教學用具
教師準備:投影儀、燒杯、澄清石灰水、集滿二氧化碳的集氣瓶一瓶、火柴、蠟燭、水。,學生準備:火柴、蠟燭、小刀、燒杯或透明玻璃杯或玻璃片(使用時要注意安全)。
4.標簽
教學過程
一、新課導入
課堂小結
這節課通過大家對蠟燭及其燃燒的細致觀察,我們認識了蠟燭的一些性質,了解了蠟燭燃燒過程中發生的變化,也就更深一步體會化學是以實驗為基礎的。我們的小組合作也非常值得表揚。希望大家繼續保持!
課后習題
課后大家的任務是:參考p13格式,練習寫出本次實驗報告并預習探究實驗二,家中尋找替代品練習步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