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寫教案要注重思路清晰、層次分明,以便于教師教學時有條不紊地展開。以下是一些經過研究和實踐檢驗的六年級教案樣本,供您參考教學。
六年級數學的教案(模板16篇)篇一
1。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初步認識負數,能正確地讀寫正數和負數,知道0既不是正數也不是負數。
2。初步學會用負數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3。能借助數軸初步理解正數、0和負數之間的關系。
重點難點。
負數的意義和數軸的意義及畫法。
教學指導。
1。通過豐富多彩的生活情境,加深學生對負數的認識。
負數的出現,是生活中表示兩種相反意義的量的需要。教學時,教師應通過豐富多彩的生活實例,特別是學生感興趣的一些素材來喚起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具體情境中感受出現負數的必要性,并通過兩種相反意義的量的對比,初步建立負數的概念。在引入負數以后,教師要鼓勵學生舉出生活中用正負數表示兩種相反意義的量的實際例子,培養學生用數學的眼光觀察生活,并通過大量的事例加深對負數的認識,感受數學在實際生活中的廣泛應用。
2。把握好教學要求。
對負數的教學要把握好要求,作為中學進一步學習有理數的過渡,小學階段只要求學生初步認識負數,能在具體的情境中理解負數的意義,初步建立負數的概念。這里不出現正負數的數學定義,而是描述什么樣的數是正數,什么樣的數是負數,只要求學生能辨認正負數。關于數軸的認識,這里還沒有出現嚴格的數學定義,而是描述性的定義,只是讓學生借助已有的在直線上表示正數和0的經驗,遷移類推到負數,能在數軸上表示出正數、0和負數所對應的點。
3。培養學生多角度觀察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材創設了開放性的思維空間,在解決問題時應著眼于讓學生自主地理解數學信息、尋找解題思路。教師要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尋找答案,對于學生有道理的闡述,教師要積極鼓勵,激發學生求知的欲望,逐步增強學生學好數學的內驅力。
課時安排。
共分3課時。
教學內容。
負數的初步認識。
(1)(教材第2頁例1)。
結合生活實例,引導學生初步理解正、負數可以表示兩種相反意義的量。
重點難點體會負數的重要性。
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
情景導入。
1。教師利用課件向學生展示教材第2頁主題圖。(有條件的可播放天氣預報視頻)。
2。引導學生觀察圖片,說出圖中內容。(教師:觀察上圖,你能發現什么0℃代表什么意思—3℃和3℃各代表什么意思)。
3。引出課題并板書:負數的初步認識。
(1)新課講授教學教材第2頁例1。
(1)教師板書關鍵數據:0℃。
(2)教師講解0℃的意思。0℃表示淡水開始結冰的溫度。比0℃低的溫度叫零下溫度,通常在數字前加“—”(負號):如—3℃表示零下3攝氏度,讀作負三攝氏度。比0℃高的溫度叫零上溫度,在數字前加“+”(正號),一般情況下可省略不寫:如+3℃表示零上3攝氏度,讀作正三攝氏度,也可以寫成3℃,讀作三攝氏度。
(3)我們來看一下課本上的圖,你知道北京的氣溫嗎最高氣溫和最低氣溫都是多少呢隨機點同學回答。
(4)剛剛同學回答得很對,讀法也很正確。
學生討論合作,交流反饋。
(6)請同學們把圖上其它各地的溫度都寫出來,并讀一讀。
(7)教師展示學生不同的表示方法。
(8)小結:通過剛才的學習,我們用“+”和“—”就能準確地表示零上溫度和零下溫度。
課堂作業。
完成教材第4頁的“做一做”第1題。組織學生獨立完成,指名回答。
答案:—18℃溫度低。
課堂小結。
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
課后作業。
完成練習冊中本課時的練習。
六年級數學的教案(模板16篇)篇二
教學目的:
1、使學生理解倒數的意義。掌握求一個數的倒數的方法。
2、滲透事物都是普遍聯系觀點的啟蒙教育。
教學重點:理解倒數的意義和怎樣求倒數。
教學難點:求倒數方法的敘述。
教學過程:
開車、步行有前進倒退之分,那么,倒數到底是什么意思呢?今天的內容老師想請同學們自己先來學學。
自學書本p19。并思考以下問題:
1、什么叫倒數?
2、怎么求一個數的倒數?
3、是不是任何數都有倒數?小數有嗎?帶分數有嗎?
1、什么叫倒數?
2、看下面四道題,你能說一些什么有關“倒數”的話。
3、存在倒數有那些條件
(1)兩個數。
(2)這兩個數的乘積是1。
4、能不能說80是倒數,1/80也是倒數?一個數能叫做倒數嗎?
5、概括:倒數是對兩個數來說的,它們是相互依存的,必須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倒數,不能孤立地說某一個數是倒數。
6、總結求一個數的倒數的方法。
0.2的倒數是多少?
請學生說一說這節課學習了哪些內容。
練習五3—8。
六年級數學的教案(模板16篇)篇三
這部分內容是在學生理解并掌握分數乘法的意義以及分數乘法的計算方法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它是分數應用題中最基本的,不僅分數除法應用題以它為基礎,很多復合的分數應用題也是在它的基礎上擴展的。因此,使學生掌握這咎應用題的解答方法對他們今后進一步學習較復雜的分數應用題具有重要的意義。例1只涉一個數量,要求一個數量的幾分之幾是多少。要求的是已知數量的一部分,屬于部分與整體的問題。在這里用線段圖幫助學生題意,明確求我國人均耕地面積,就是求2500的是多少。從而掌握求一個數的幾分之幾是多少的實際問題的解答方法。
學生對單位1已經有了一定的理解和認識。已經掌握分數乘法的意義以及分數乘法的計算方法。本課讓學生分清把誰看作單位1。借助線段圖分析題意,學生在畫線段圖時會遇到一定的困難,教師要適時指導。
1、經歷對實際問題的探究的過程,掌握求一個數的幾分之幾的問題的解答方法。并能正確地解答。
2、培養學生的分析能力與表達能力。
掌握求一個數的幾分之幾的問題的數量關系,并能正確地解答。
正確地確定單位1
教學過程備注
分析題意,理解數量關系。
教師引導學生理解我國人均耕地面積僅占世界人均耕地面積的是什么意思?(是把占世界人均耕地面積五光平均分成5份,我國人均耕地面積占其中的2份。)
教師然后讓學生試著畫一畫線段圖,分析題意。
全班與教師一起畫線段圖,借助于線段圖理解題意,要求我國人均耕地面積就是求2500的是多少。
列式為:2500=
學生獨立完成。
集體訂正。
鞏固練習。
1、教師出示做一做。
這是一道關于兩個量之間的,一個量是另一個量的幾分之幾的問題。在解答時,教師也先讓學生畫線段圖分析。
然后再獨立解答。
2、完成練習四中的部分練習。
課堂小結。
板書:
六年級數學的教案(模板16篇)篇四
1.使學生進一步理解比例的意義,懂得比例各部分名稱。
2.經歷探索比例基本性質的過程,理解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質。
3.能運用比例的基本性質判斷兩個比能否組成比例。
比例的基本質性。
發現并概括出比例的基本質性。
多媒體課件。
一、舊知鋪墊。
1.什么叫做比例?
2.應用比例的意義,判斷下面的比能否組成比例。
和
和5:2。
1/2:1/3和6:4。
和1:4。
二、探索新知。
1.比例各部分名稱。
(1)教師說明組成比例的四個數的名稱。
板書。
組成比例的四個數,叫做比例的項。兩端的兩項叫做比例的外項,中間的兩項叫做比例的內項。
例如:=60:40。
內項:6o。
外項:40。
(2)學生認一認,說一說比例中的外項和內項。讓學生再寫出幾個比例。
如::=60:40。
外內內外。
項項項項。
2.比例的基本性質。
你能發現比例的外項和內項有什么關系嗎?
(1)學生獨立探索其中的規律。
(2)與同學交流你的發現。
(3)匯報你的發現,全班交流。(師作適當的補充)。
在比例里,兩個內項的積等于兩個外項的積。
板書。
兩個外項的積是。
兩個內項的積是。
外項的積等于內項的積。
(4)舉例說明,檢驗發現。
1
兩個外項的積是。
兩個內項的積是。
外項的積等于內項的積。
如果把比例改成分數形式呢?
如:=60/40。
3.。
等號兩邊的分子和分母分別交叉相乘,所得的積相等。
(5)學生歸納。
在比例里,兩外外項的積等于兩個內項的積,這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質。
4.填一填。
(1)1/2:1/5=1/4:1/10。
()()=()()。
六年級數學的教案(模板16篇)篇五
一(個)、十、百、千、萬……都叫做計數單位.其中“一”是計數的基本單位.10個1是10,10個10是100……每相鄰兩個計數單位之間的進率都是十.這種計數方法叫做十進制計數法。
從高位一級一級讀,讀出級名(億、萬),每級末尾0都不讀.其他數位一個或連續幾個0都只讀一個“零”。
從高位一級一級寫,哪一位一個單位也沒有就寫0.
求近似數,看尾數最高位上的數是幾,比5小就舍去,是5或大于5舍去尾數向前一位進1.這種求近似數的方法就叫做四舍五入法.
位數多的數較大,數位相同最高位上數大的就大,最高位相同比看第二位較大就大,以此類推.
整數部分整數讀,小數點讀點,小數部分順序讀.
小數點寫在個位右下角.
小數末尾添0去0大小不變.化簡
小數點位置移動引起大小變化:
右移擴大左縮小,1十2百3千倍.
整數部分大就大;整數相同看十分位大就大;以此類推.
1、分數的意義:
把單位“ 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這樣的一份或者幾份的數,叫做分數.在分數里,表示把單位“ 1”平均分成多少份的數,叫做分數的分母;表示取了多少份的數,叫做分數的分子;其中的一份,叫做分數單位.
2、百分數的意義:
表示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百分之幾的數,叫做百分數.也叫百分率或百分比.百分數通常不寫成分數的形式,而用特定的“%”來表示.百分數一般只表示兩個數量關系之間的倍數關系,后面不能帶單位名稱.
3、百分數表示兩個數量之間的倍比關系,它的后面不能寫計量單位.
4、成數:
幾成就是十分之幾.
六年級數學的教案(模板16篇)篇六
教學目標:
1、在實際情境中體會化簡比的必要性,進一步體會比的含義。
2、會運用商不變的性質或分數的基本性質化簡比,并能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3、感受數學知識的內在聯系。
教學重點:比的化簡的方法。
教學難點:運用比的化簡,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教學過程:
一、復習鋪墊,激趣引新。
(一)復習鋪墊。
1、比的意義以及比的各部分的名稱。
師:什么叫比?請你舉個例子。(生說完舉例比如4:58:9)。
師:師舉一個例子問“:”叫?4呢?5呢?
2、比與除法、分數之間的聯系與區別。
(1)在除法中,我們學過了商不變性質,誰還記得?
在分數中,分數的基本性質又是怎樣?
(2)師:你知道比與除法、分數之間有什么聯系與區別?
[設計意圖:比的化簡是在學生已經學習分數的意義以及分數與除數學技能與數學知識和數學能力既有密切的聯系,又有本質上的區別。它們的區別主要表現為:技能是對動作和動作方式的概括,它反映的是動作本身和活動方式的熟練程度;知識是對經驗的概括,它反映的是人們對事物和事物之間相互聯系的規律性的認識;以下是小編整理的關于六年級數學上冊的教案,歡迎查閱!
六年級數學的教案(模板16篇)篇七
使學生知道對于同樣的數據可以有多種分析的方法,能根據需要選擇合適的統計圖,直觀、有效地描述數據,進一步發展數據分析觀念。
教學重點了解不同統計圖的特點,合理選擇用不同統計圖來未表述。
教學難點熟練掌握不同統計圖的特點。
我們已經學過哪些統計圖,它們各有什么特點?
名稱優點
條形統計圖能清楚地看出數量的多少
折線統計圖不僅可以反映數量的多少,還能看出數量增減變化趨勢
扇形統計圖能清楚地反映出各部分與整體的關系
下面幾組數據分別選用哪種統計圖表示更合適?
(1)綠蔭小學xxxx-xxxx年校園內樹木總量變化情況統計表。
(2)xxxx年綠蔭小學校園內各種樹木所占百分比情況統計表。
(3)xxxx年綠蔭小學校園內各種樹木數量統計表。
第(1)小題
(1)綠蔭小學xxxx-xxxx年校園內樹木總量變化情況統計表。
綠蔭小學xxxx-xxxx年校園內
樹木總量變化情況統計圖
第(2)小題
(2)xxxx年綠蔭小學校園內各種樹木所占百分比情況統計表。
這題給出了各種樹木占樹木總量的百分比,用條形統計圖和扇形統計圖都可以表示出這些信息。但用扇形統計圖更能直觀地看出部分與整體之間的關系。
第(3)小題
(3)xxxx年綠蔭小學校園內各種樹木數量統計表。
這題給出了各種樹木的數量,只能用條形統計圖來表示。為什么不能用其他的統計圖?
1、在林業科學里,通常根據喬木生長期的長短將喬木分成不同的類型。
下面是我國喬木林各齡組的面積構成情況。
以上信息可以用什么統計圖描述?哪種更直觀些?
2、完成教科書第99頁“做一做”
3、完成練習二十一第5、6、7、8題
這節課學習了什么內容?應該注意些什么?
六年級數學的教案(模板16篇)篇八
1、通過復習,使學生進一步掌握已學統計圖的特點及繪制方法。
2、能夠對統計圖進行分析和,培養學生初步的分析辨異能力。
3、在繪制統計圖中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和負責態度。
一、揭示課題,展示目標。
要求通過對統計圖的復習,達到下面的目標:
1、掌握統計圖的特點及制作的方法、步驟。
2、會對統計圖進行一些簡單的分析。
3、繪制統計圖時講究整潔、美觀。
二、回憶梳理,結成絡(15分)。
組織回憶:統計這一單元的學習,你掌握了哪些知識?
三、組織記憶,融會貫通。
同桌間相互討論,邊說邊記憶:復式條形統計圖和復式折線統計圖有什么異同?
經過討論,使學生明白:復式條形統計圖和復式折線統計圖繪制步驟基本一樣,如果連接每個直條的端點,就使條形統計圖變成了折線統計圖;而沿著折線統計圖的各點畫出直條,就轉變成了條形統計圖。
四、練習矯正,形成技能。
第11題。
(1)從圖上可以看出旅行車從8:00到11:00行走的路程為180千米,時間是3時,所以速度是每時60千米。
(2)可以這樣描述,先以每時60千米的速度行駛了3時,休息了1時后,又以每時60千米的速度行駛了1時,然后瀏覽了2時的景點,再以每時60千米的.速度行駛1時,總共行駛了300千米。
旅游車停留的3時,學生只要敘述合理就行。
第21題。
復習復式條形統計圖。本題可以用排除法,由跑步可排除c,由跳遠可排除a,再比較跳高可以排除b,選擇d。
第22題。
復習復式折線統計圖,縱軸可以1格代表2個人,可以讓學生用兩種顏色的筆描畫折線圖。鼓勵學生從圖中獲得盡可能多的信息。學生也可以議一議,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學生也許會說:從折線統計圖也可以看出,營養不良的學生數大致呈逐年下降的趨勢,說明人們的生活水平逐年提高。但肥胖的人數也比0年有較大幅度的增長,在生活提高的情況下,人們的飲食也要有所節制,要養成好的飲食習慣。
六年級數學的教案(模板16篇)篇九
(5)列式計算。
5、小組匯報(二):假設大船與小船都是5只。
要求學生匯報后,全班共同填教科書191頁表格,并解決問題。
三、鞏固反思,提升策略。
練一練。
1、學生先讀題,獨立完成并匯報。如果假都是兔,你能設計這樣的四個問題嗎?小組討論完成,并匯報。
讀題理解題意。提問:要算到怎樣才能夠解決問題?
2、學生獨立完成,并匯報。
四、全課總結:
教學目標:
1、使學生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進一步學會運用替換和假設的策略分析數量關系、確定解題思路,并有效地解決問題。
2、使學生在對自己解決實際問題過程的不斷反思中,感受替換和假設的策略對于解決特定問題的價值,進一步發展分析、綜合和簡單推理能力。3、使學生進一步積累解決問題的經驗,增強解決問題的策略意識,獲得解決問的成功體驗,提高學好數學的信心。
教學重、難點:
1、教學重點:用“替換”和“假設”的策略解決實際問題。
2、教學難點:選擇合理的策略有效的解決問題。
教學過程。
一、策略回憶。
提問:前兩節課,我們學習了什么內容?你在解決這些問題的時個有什么訣竅,或說關鍵是什么?可以討論一下再回答。
二、鞏固提升。
練習十七第2題。
1、讀題:
2、你準備用什么策略來解決這個問題?
3、準備怎樣替換?關鍵是什么?
4、學生獨立完成并檢驗。
練習十七第3題:
1、讀題。
2、你準備用什么策略來解決這個問題?
3、準備怎樣假設?關鍵是什么?
4、學生獨立完成并檢驗。
練習十七第4題:
學生獨立完成。完成后同桌說說解題的想法?鼓勵學生用不同方法解答。
三、你知道嗎?
一起讀一讀,你能理解題意嗎?你會解答嗎?
六年級數學的教案(模板16篇)篇十
掌握解決此類問題的方法。
理解題中的數量關系。
1、把下面各數化成百分數。
0.631.0870.044。
2、說說下面每個百分數的具體含義,是怎么求出來的?(哪兩個數相比,把誰看作單位1)。
(1)某種學生的出油率是36%。
(2)實際用電量占計劃用電量的80%。
(3)李家今年荔枝產量是去年的120%。
1、根據數學信息提出問題:出示例2的情境圖,讓學生根據圖中提供的條件提出用百分數解決的問題。
(1)計劃造林是實際造林的百分之幾?
(2)實際造林是計劃造林的`百分之幾?
(3)實際造林比計劃造林增加百分之幾?
(4)計劃早林比實際造林少百分之幾?
2、讓學生先解決前兩個問提。解決這類問題要先弄清楚哪兩個數相比,哪個數是單位1,哪一個數與單位1相比。
3、學生自主解決實際早林比計劃增加了百分之幾的問題。
(1)分析數量關系,讓學生自己嘗試著用線段圖表示出來。
(2)讓學生說說是怎樣理解實際造林比原計劃增加百分之幾的?(求實際造林比原計劃增加百分之幾,就是求實際造林比原計劃增加的公頃數與原計劃造林的公頃數相比的百分率,原計劃造林的公頃數是單位1。)。
(3)明確解決問題的方法:讓學生根據分析確定解決問題的方法,并列式計算出結果。
方法一:(14-12)12=2120.167=16.7%。
方法二:14121.167=116.7%116.7%-100%=16.7%。
(4)小結解題方法:像這樣的百分數問題有什么特點?解決它時要注意什么?(這是求一個數比另一個數增加百分之幾的問題,它的解題思路和直接求一個數是另個數的百分之幾的問題的分析思路基本相同,都要分清哪兩個量在比較,誰是單位1,但是這里比較的兩個量中有一個條件沒有直接告訴我們,必須先求出。
(5)改變問題:問題如果是計劃造林比實際造林少百分之幾?,該怎么解決呢?
學生列出算式:(14-12)14。
(再次強調兩個問題中誰和誰比,誰是單位1。使學生體會到,用百分數解決問題和用分數解決問題一樣要注意找準單位1。)。
1、獨立完成課本第90頁做一做的題目。
2、練習二十二第1、2題。
六年級數學的教案(模板16篇)篇十一
整理與復習學到的知識,試一試第1題。
學情分析。
學生知識的整理和歸類。
學習目標。
1、進一步理解和掌握以前學過的'知識和計算方法。
2、對所學知識進行鞏固和復習。
導學策略。
練習法。
教學準備。
小黑板、投影儀、投影片。
導學流程設計:
教師預設。
學生活動。
一.引入。
1.問:以前幾個單元我們一起學習了哪些知識?指名回答。
2.師生一起歸納、整理幾個單元所學內容。
3.揭示課題。
4.請學生把知識進行簡單的整理。并寫下來。
5.與同學進行交流。
二.展開(要多設計一些學生生活實際的題目,讓題目靠近學生生活。)。
1.根據學到的知識,請學生提問題。
2.學生自己嘗試解決。
3.與同學進行交流。
注意學生的參與性和積極性。
三.綜合應用。
投影出示p66練一練第1題。
先4人小組中討論,并解答,然后在全班同學面前匯報,特別要說清思考過程,最后,教師講解。
三.總結。
四.作業。
學生指名回答。以前幾個單元我們一起學習了哪些知識?
學生把知識進行簡單的整理。并寫下來。
與同學進行交流。
根據學到的知識,請學生提問題。
學生自己嘗試解決。
與同學進行交流。
先4人小組中討論,并解答,然后在全班同學面前匯報,特別要說清思考過程。
教學反思。
達標情況分析:很好。
教學心得體會:多給學生一些思考的空間,學生更喜歡。
六年級數學的教案(模板16篇)篇十二
對于一些組合圖形的面積和周長的計算學生容易出錯。
學情分析。
還需加強概念的教學,從而提高上課效率。
學習目標。
進一步鞏固已學的知識,了解學生掌握知識的情況,便于查漏補缺。
導學策略。
導練法、遷移法、例證法。
教學準備。
投影儀、自制投影片、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1、測試。
2、評析。
3、總結。
考試。
聽老師講解題目。
教學反思。
學生的概念不是理解的很透和解題習慣不好是失分的重要原因。
百分數的應用。
一、單元教學的目標。
1、在具體情境中理解增加百分之幾或減少百分之幾的意、義,加深對百分數意義的理解。
2、能利用百分數的有關知識以及方程解決一些實際問題,提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感受百分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系。
二、教學內容:百分數的應用、運用方程解決簡單的百分數問題。
三、教學重點:能運用所學知識解決有關百分數的實際問題。
四、教學難點:運用方程解決簡單的百分數問題。
六年級數學的教案(模板16篇)篇十三
1、認識鐘面和時間單位時、分,建立時分的時間觀念,并學會時間的兩種寫法;知道1時=60分。
2、引導學生初步建立時間觀念,教育學生遵守時間,珍惜時間,做時間的小主人。
3、讓學生感悟到數學知識的魁力。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之上”。依據這一理念,本設計側重從以下兩個方面開展數學學習活動:
1、利用學生已有經驗,讓學生在情景中生疑引探。
《課標》中”已有的知識經驗,生活經驗和方法經驗等。本課利用學生已認識了整鐘點,生活中對時、分的無意識感知,讓學生在非整時的認識產生疑問:“要怎么樣認讀呢?”在教學時、分的關系時產生了“為什么1時=60分呢?”使學生產生內需,萌發探索的動機,從而誘導學生主動探索,體驗成功。
2、遵循學生的認知特點,讓學生體驗成功的快樂。
時、分的進率及正確認讀鐘面上的幾時幾分是本課的重點,也是難點,若采用傳統的教學方法勢必叵殺學生的積極性,因此在這一環節我特地安排了“闖關奪寶”活動,讓學生自主進行探究與合作交流,從而激發學生的思維,調動每一位學生的學習主動性,使他們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讓他們感受到成功的喜悅及學習數學的快樂。
3、增添童話色彩。
低個級學生都是比較活潑、可愛型的,因此問題情境的設置應注意童趣化,如“小白兔闖關奪寶”、“山羊伯伯的一天”等。真正做到讓學生在玩中學、樂中悟,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學習氛圍中快樂成長。
時、分的認識。
小白兔和媽媽一起逛鐘店……。
(出示鐘店畫面)。
1、師:時鐘有什么作用,你想把它帶回家呀!
2、小結:
要表示時間,就要用到時間單位“時、分”。
(板書:時、分)。
2、師根據學生回答板書:a、有兩根針;
b、有12個數字;
c、有大格,有小格。
3、學生自己小結。
1、師:看來鐘面上的知識還真不少,那把鬧鐘帶回家,不會看也沒用啊!
2、讓同學說說平時在生活中是如何看鐘的。
3、點出時間的兩種寫法。
4、引出時間的兩種寫法。
5、感知1分鐘。
師:既然大家都會看時間,那闖關肯定是沒問題,有沒有信心呢?
第一關:幫時鐘爺爺念念數。
1、出示鐘面模型。
2、要求先讀一讀,再把它們寫下來。
3、小組討論,并推薦代表闖關。
第二關:給可愛的小鬧鐘找伙伴。
1、出示圖片。
2、小組討論后反饋。
第三關:山羊伯伯的一天。
1、剛才我們經歷了一分鐘,那山羊伯伯的一天里有好幾個一分鐘,它又是怎么安排的呢?我們一起來看一看。
2、出示山羊伯伯的一天。
3、全班齊讀每一個時刻,小組討論后完成表格的時間填寫。
4、小組反饋。
師宣布闖關成功,并出示獎品。
由學生自主完成,并對學生進行珍惜時間的思想教育。
六年級數學的教案(模板16篇)篇十四
1、通過該活動讓學生了解橢圓式田徑跑道的結構,學會確定跑道起跑線的方法。
2、讓學生切實體會到數學在體育等領域的廣泛應用。
如何確定每一條跑道的起跑點。
確定每一條跑道的起跑點。
一、提出研究問題。(出示運動場運動員圖片)。
1、小組討論:田徑場400m跑道,為什么運動員要站在不同的起跑線上?(終點相同,但每條跑道的長度不同,如果在同一條跑道上,外圈的同學跑的距離長,所以外圈跑道的起跑線位置應該往前移。)。
2、各條跑道的起跑線應該向差多少米?
二、收集數據。
1、看課本75頁了解400m跑道的結果以及各部分的數據。
2、出示圖片、投影片讓學生明確數據是通過測量獲取的。
直跑道的長度是85.96m,第一條半圓形跑道的直徑為72.6m,每一條跑道寬1.25m。(半圓形跑道的直徑是如何規定的,以及跑道的寬在這里可以忽略不計)。
三、分析數據。
學生對于獲取的數據進行整理,通過討論明確一下信息:
1、兩個半圓形跑道合在一起就是一個圓。
2、各條跑道直道長度相同。
3、每圈跑道的長度等于兩個半圓形跑道合成的圓的周長加上兩個直道的長度。
四、得出結論。
1、看書p76頁最后一圖:
2、學生分別計算各條跑道的半圓形跑道的.直徑、兩個半圓形跑道的周長以及跑道的全長。從而計算出相鄰跑道長度之差,確定每一條跑道的起跑線。(由于每一條跑道寬1.25m,所以相鄰兩條跑道,外圈跑道的直徑等于里圈跑道的直徑加2.5m)。
3、怎樣不用計算出每條跑道的長度,就知道它們相差多少米?(兩條相鄰跑道之間的差是2.5)。
五、課外延伸。
200m跑道如何確定起跑線?
六年級數學的教案(模板16篇)篇十五
1、通過練習,進一步鞏固復式條形統計圖與復式折線統計圖的知識。
2、從統計圖中獲取盡可能多的信息,體會數據的作用。3、進一步學習制作復試折線統計圖,培養學生動手操作能力,分析能力和合作能力。教學重點:從統計表里收集信息,并能用這些信息分析問題。
如何根據信息繪制統計圖。
一、基礎練習,全班交流。
1、練功房。
基礎練習,了解統計圖的種類。分辨什么數據用什么統計圖描述更清楚更直觀。
2、智慧樹。
(1)這是什么統計圖?
(2)分析圖中的`數據,回答問題。
(3)第3題,你能知道哪些信息?
3、實踐大本營。
提高練習。
讓學生選擇一題來繪制統計圖。
(1)繪制統計圖需要哪些數據?
(2)繪制統計圖你需要注意什么?
學生獨立完成后,集體訂正。
二、變式練習題。
課件出示練習題。
學生看題,先集體分析題目,一起探討數學問題。
1、這是什么統計圖?
2、你能解決這些問題嗎?
3、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4、你還有什么疑問?
教學小結:
通過這次練習,你有什么收獲?通過練習,進一步鞏固結復式統計圖的理解與掌握。
通過自主交流與探索,讓學生自主選擇。
六年級數學的教案(模板16篇)篇十六
教學目標:
1、通過觀察、操作、想象,經歷一個簡單圖形經過平移或旋轉制作復雜圖形的過程,體驗圖形的變換,發展空間觀念。
2、借助mp_lab平臺的操作和分析,有條理地表達圖形的平移或旋轉的變換過程,培養學生觀察、思考、動手操作、表達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
3、利用七巧板在方格紙上變換各種圖形,進一步提高學生的想象能力。讓學生體驗成功的喜悅,體現數學在生活中的應用價值,激發學生愛數學、學術學的情感。
教學重、難點:通過觀察、操作活動,說出圖形的平移或旋轉的變換過程。
教學準備:課件、電腦、mp_lab平臺。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激發興趣、復習舊知。
1、出示情景圖片,讓學生說說窗戶、風扇、蝴蝶在生活中是怎樣運動的或發生什么現象?
(設計意圖:通過創設有趣的生活情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與求知欲望,并感受數學來源于生活,又服務于生活。)。
2、讓學生打開mp_lab平臺動手操作復習,即平移二要素:方向、距離;旋轉三要素:繞哪個中心點,什么方向,旋轉多少角度;軸對稱一要素:對稱軸。
師強調:在分析圖形的變換時,不僅要說出它的平移或旋轉情況,還要說清楚是怎樣平移或旋轉的,這樣就能清楚地知道它的變換過程。
(設計意圖:利用學生感興趣的mp_lab平臺,既熟練了mp_lab操作,又很好地復習了以前所學過的平移、旋轉、軸對稱等知識。)。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獲取新知。
今天我們一起利用所學的內容進一步探索圖形的變換。(揭示課題:圖形的變換)。
2、讓學生進行利用mp_lab擺一擺,移一移,轉一轉自主探究圖形的變換方法,教師進行巡視指導。
3、再讓學生小組討論,交流自己的想法,最后小組匯報展示。教師這時要抓住:方法策略的多樣化和表達的條理性。
(設計意圖:利用mp_lab平臺讓學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掌握圖形的變換過程,充分地發揮學生的主體性、主動性,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體現玩中學,學中玩,合作交流中學。)。
4、鞏固嘗試。
出示圖形(2)、(3)、(4),先觀察,再思考討論以下問題。
(1“風車”圖形中的四個三角形如何變換得到長方形?
(2)長方形中的四個三角形如何變換得到正方形?
(3)正方形中的四個三角形如何變換回到最初的圖形?
讓學生自己操作,教師巡視指導。再同桌交流圖形變換的方法,最后全班匯報。
(設計意圖:在學生已經掌握了圖形變換的方法的基礎上,讓學生自主完成以上三個變換過程,鞏固所學的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三、拓展練習、應用提高、課外延伸。
剛才同學們只用了4個三角形來擺圖形,變換出來的圖形不多而且較簡單。你們想不想變換出更多更美的圖形呢?(想),出示七巧板圖形。
1、先觀察,再說一說右邊的圖形是怎么得到的?
2、讓學生利用七巧板,擺一擺,變一變,看誰變出來的圖形最美,最有創意。最后進行展示與評比。
(設計意圖:通過學生感興趣的七巧板,發揮學生的想像,發散學生的思維,讓學生自主創造個中豐富多彩的圖案。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和空間想像能力。)。
4、欣賞生活中的個中美麗的圖案。開闊學生的視野。
(設計意圖:讓學生感受數學生活中的美,數學中美,激發學生愛數學,學數學的情感。)。
四、質疑問難、自我評價、全課小結。
2、教師激勵學生,提出希望:生活中有很多美麗的圖案都是經過變換所得到的,只要同學們有一雙善于觀察的眼睛和善于思考問題的大腦,會有更多美麗的圖案等著我們去發現去創造。
五、板書設計:
圖形的變換。
平移旋轉軸對稱。
方向位置中心點方向角度對稱軸。
六、教學反思:
本節課充分發揮mp_lab教學平臺的輔助作用,讓學生動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掌握圖形的變換的操作方法,并有條理的敘述出整個變換過程。發展學生學生的空間觀念和空間想像能力。主要體現以下幾點:1、學生能在電腦上直觀操作平移、旋轉、軸對稱變換,改變傳統制作復雜的學具教具。2能把學生的整個操作過程錄制下來,幫助學生進行展示、交流與敘述。3、能有效發散學生思維,不受器材的限制,利用多種方法完成變換過程,并變換出多種美麗的圖案,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和想像力。不足之處:1、由于在電腦上操作需要的時間比較多,時間的把握與分配還不夠合理科學。2、學生對變換的過程的敘述不夠完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