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后感作為一種文學形式,可以記錄我們閱讀過程中的感受和心情。下面是一些優秀的讀后感范文,希望可以給大家寫作提供一些思路和參考。
拖延心理學讀后感(精選13篇)篇一
“你總結寫完了嗎?”
“哎呀,又不是馬上要,急啥?”
“也是,提前幾天做了就行?!?/p>
“啊!快到截止日期了,最近好多事擠一起,我還沒做完,又得熬夜了…”
“哎,我也是,原以為很簡單,沒想到還挺麻煩的,快點做吧?!?/p>
這樣類似的對話我們是不是經常聽到,或者是自己說過?這種現象在當今社會中很普遍,有人給它起了個名字——“拖延癥”。我一直在想,為什么現在越來越多的人會拖延?這種行為背后究竟有著怎樣的心理根源?關于這方面的專業研究,比較有名的就是美國的兩位心理醫生簡·博克和萊諾拉·袁寫的這本《拖延心理學》。我之前就聽說過這本書,而自己也深受拖延癥的困擾且一直苦于找不到解決辦法,但我還是不由自主的拖到現在才看了這本書。
人為什么會拖延?作者認為,拖延的情緒根源涉及內心感受、恐懼、希望、記憶、夢想、懷疑以及壓力,而大多數人并沒有意識到自己的這些情緒波動,因為他們利用拖延來逃避不舒服的感受。此外還有其他方面的根源:拖延者的主觀時間與鐘表時間的沖突;拖延的生物根源,包括你的身體、大腦以及你的遺傳基因;拖延的人際關系根源,主要指你的家庭背景和社會關系,以及你在當今社會的地位。拖延是由心理根源、生物因素和人生經驗這三者交織在一起形成的,十分復雜,不過有一點可以排除在外,拖延和智力沒有關系。要擺脫拖延,真正認識到自己拖延的根源是第一步。
書中提到一個拖延怪圈,是拖延者基本都會經歷的,即從接到一個任務到最終那個任務被放棄或是被完成了的這個過程。整個過程從頭到尾短則幾個小時,多則幾個星期、幾個月,甚至幾年。并且,大部分的拖延者都會重蹈覆轍,一次又一次地在這個怪圈中掙扎。對此,我深有體會。比如,每次剛剛接受一個任務,總是信心滿滿,覺得雖然自己不能馬上開始,但是一定會有條不紊地完成它。直到早點開始的時機已經失去,我才開始焦慮,壓力也逐漸加重,但是想到離最后期限還遠著呢,所有還是抱著希望。時間又過去了,我還是沒有開始,一種不祥的預感取代了剩余的樂觀情緒,回顧自己所浪費的時間,意識到自己無法挽回,又陷入后悔和自責;在這個階段,除了這件事,其他事我都愿意做,而轉移我注意力事務的出色完成甚至讓我相信在那件事情上我也正大步邁進;有時甚至通過種種方式讓自己看起來很忙來掩蓋自己的窘境。到下一階段,雖然我感到慚愧內疚,但是繼續抱著還有時間的希望,盼望著“緩刑”的奇跡出現。離截止日期越來越近了,此刻我已經絕望了,后悔、內疚、痛苦涌上心頭,對能否完成任務的擔憂已經變成了一種令人生畏的恐懼,覺得自己缺少了其他人都有的約束力、勇氣、頭腦或者運氣,他們都行,就我不行。到最后把自己逼到不得不在背水一戰和棄船逃跑之間做選擇。選擇不做的話,這個拖延怪圈就此畫上了句號。選擇做的話,此時的壓力已經讓我痛苦不堪,讓我感到做些什么總比無所事事好。而令我驚訝的是,事情并沒有所擔心的那樣糟糕,甚至發現自己樂在其中,所有我所受的折磨看起來根本是不必要的。終于馬上要做完了,勝利在望,但是之前的一拖再拖導致現在一分一秒的時間也不能浪費了,我的焦點已經不再是如何把事情做好,而是我究竟是否能夠完成。最后,無論我最終是放棄了還是完成了任務,這種折磨使我精疲力竭,但畢竟已經過去了。于是我下定決心,下一次我一定早一點開始,控制自己嚴格按照計劃做事。然而到下一個任務出現時,我又無可避免地陷入了這個怪圈。
那如何跳出這個怪圈呢?作者在書中根據不同根源,提出了針對性的解決辦法,每個讀者都可以據此對癥下藥。此外,作者匯編了一些處理技巧,我覺得自己可以實踐一下。
3、將你的目標分解成具體的小目標;。
5、只管開始做!不要想一下子做完整件事情,每次只要邁出一小步;。
7、為困難和挫折做好心理準備;。
9、保護你的時間。學會怎樣說不,將你的時間集中在重要的事情上;。
12、將拖延看成是一個信號。停下來問自己:“拖延傳遞給我的是什么信息?它意味著什么?我可以從中學到什么?”
雖然有時候一些事情拖一下反而能得到最佳結果,但這并不能成為阻止我戒掉拖延癥的理由。萬事開頭難,拖延已經成為我的一種習慣,要想馬上改掉很難。但以往的經驗告訴我,只要逼自己開個頭,集中注意力,循序漸進,堅持下去讓不拖延成為新的習慣。只要開始,就有改變的希望,期待自己的變化。
以往的經驗告訴我,只要逼自己開個頭,集中注意力,循序漸進,堅持下去讓不拖延成為新的習慣。只要開始,就有改變的希望,期待自己的變化。
拖延心理學讀后感(精選13篇)篇二
在翻開《拖延心理學》之前,本人一直對自身在習慣養成、工作效率等方面所表現出的拖延深惡痛絕,并對自己是一名地地道道的“拖延癥患者”深信不疑,且頗有點病急亂投醫的意思,深恐將不斷為此生以及此生中的若干年甚或幾個星期的碌碌無為而追悔莫及,于是便一廂情愿地將治愈希望寄托在了廣受推崇的《拖延心理學》這本書上。
不看不知道,一看嚇一跳。細讀之下,方知拖延這個問題竟然博大精深。它不只是一種簡單的行為反映,更是心理和大腦共同作用力之下的產物。正如書中所言:“拖延是由心理根源、生物因素和人生經驗這三者交織在一起而形成的?!碧热艏毦科鸶髯酝涎拥母?,還會扯出諸如:早年記憶、對成功和失敗的各種恐懼、模糊的自我認識以及家庭的態度等等,這些我們自己都不太愿意去觸及的深層次感受仰或真相。
當讀到對各類“拖延行為模式的法庭大調查”這一章節時,書中提到:拖延會激起類似自責或者厭惡這樣的情感反應,但是……它很可能同時也在幫你躲避其他更為焦灼的情感。這突然就讓我想到了自己在寫稿過程所表現出來的各種拖延。那時候,總會一邊反復計算已完成字數和最后交稿期的距離,一邊為自己無法按部就班卻總在不斷往后拖延,而無比自責和懊惱;那時候,自己簡直就像掉入了一個怪圈,一方面在拖延,一方面又在焦慮和自責中痛苦度日;那時候,即使現在想起來,自己也會禁不住起上一身雞皮疙瘩。
如今,是本書啟發我找到了個中答案。那時之所以那樣,是因為在拖延中寫稿和在寫稿中拖延的我,無論有多么令人厭惡,也比不上作品完成后卻得不到認可或不能發表的那種挫敗感更令人痛苦。所以,那時候的拖延源自于我對失敗的懼怕,擔心得不到認同和肯定會就此失去自身價值(本書指出,這種就個人表現論個人價值的觀點也是不可取的。)繼而推論出,這可能跟我成長于一個具有懷疑傾向的家庭中有關。當然,探討這些并非是為了逃避或者指責又或者抱怨什么,何況即使這樣也根本于事無補。我要說的是,在這個對自身艱難的探索過程中,自始至終,你都要懷抱真誠和勇氣,否則,很難發現真正有用的東西。
所幸,經過徹底反省分析,雖然拖延癥的對治簡直稱得上牽一發而動全身,但本人總算不是無可救藥。書中所提出的一些拖延處理技巧,也確實具體而實用。例如,確立一個可操作的目標——我要在今天睡覺前完成這篇讀后感。而不是:我要停止拖延;再例如,利用接下來的15分鐘我要打掃房間。即使打掃房間又無聊又辛苦,但我起碼可以忍受15分鐘,而且只能通過一次又一次的15分鐘,才能完成一件事;還有,要為困難和挫折做好心理準備。也許最近投出的一篇稿子,又沒有出現在編輯公布的過稿名單中,但這并非我個人價值和能力的反映,我只需開始著手下篇的寫作就可以了。
起碼《拖延心理學》給了像我這樣,受拖延頑疾拖累的“拖延者”一個希望,只要有意愿改變,只要有志征服,只要全心投入且反復實踐,總有一天,我會心甘情愿接受犒賞。這些犒賞,也許來自于我如愿完成的一篇文稿,也許得益于我花數十年持續經營的生活,甚至多虧我持之以恒的良好習慣為健康所帶來的珍貴回報……總之,連一向追求完美的我(據說大多數拖延者都有完美主義的傾向),都不得不佩服自己為開啟新生活所經歷的這一切了。這一切,包括拖延,但拖延已不再是一種失敗。只有不敢去經歷,才是真正的失敗。
拖延心理學讀后感(精選13篇)篇三
拖延癥(英文:procrastination)指的是非必要、后果有害的推遲行為。
(百度百科)。
"趨利避害"是人類的本能,"拖延"就是這種本能的表現。
推遲行為的背后,是對這種行為的后果及其所帶來的影響的恐懼。
"拖延"的過程并不愉快,時不時的擔憂,讓你無法享受當下的閑暇。
"拖延"看似暫時延后了壞現象的出現,但是不能防止它出現(墨菲定理)。
導致拖延的原因最常見的是恐懼失敗,最離譜的是恐懼成功。
拖延讓我們躲開負面的感覺,它是很好的防御盾牌,但也會阻礙我們開始新的嘗試(新的工作,新的語言,一種樂器)。
有時候,我們的思維停滯在過去,有時候我們的思維游離在未來,我們玩著時空的把戲,躲避著本應應對的壓力。
雖然,拖延的行為看起來是個行為素養問題,但是,它的根源要復雜得多,“拖延從根本上來說并不是一個時刻管理方面的問題,也不是一個道德問題,而是一個復雜的心理問題”。
心理學家pierssteel認為拖延最可能的四個成因是:對成功信心不足,厭惡被人委派任務,注意力分散和易沖動,目標和酬勞太過遙遠。
對完美主義的追求,或者從反面來說,對失敗的恐懼,都有可能讓我們在某個方面裹足不前。
一方面,就像我在寫這篇文章時,內心總是在猶豫。
我是不是就應列一個提綱,是不是就應準備好一些素材呢?我寫出來的.東西有什么作用呢?從在學校的時候寫論文開始,到了公司開始寫各種文檔、ppt等,我都會受到這種心理的困擾,內心想著要把文章寫好,想著要準備充分的素材,要寫得生動搞笑,但每每都是無從下筆。
通常都是這樣,應對著電腦里面的空白文檔,先快速敲下幾個關鍵字,然后想到一些題材,之后開始上網、翻書去尋找,找著找著,最后都忘記了自己本來是要做什么的。
等到回過神來,卻發現自己的文檔里面仍然只有幾個關鍵字。
此刻,回想這個過程,在上網、翻書查找題材的時候,在挖空心思想要一個好的題目的時候,我到底在做什么呢?表面上是為了讓資料更充實,讓題材更搞笑,讓題目更加吸引人,但是我明顯地感覺到自己在拖延,在拖延進入文章的寫作。
或者,我是想要提前胸有成竹,一氣呵成。
但最后往往是草草了賬。
尤其是在做一些我們并不擅長的事情時,我們更容易拖延。
比如,數學作業、作文、手工課的作品。
拖延讓我們延遲應對失敗的恐懼,從而給我們帶來安全感。
當最后期限降臨,我們不得不應對時,我們會采取草草應付的手段,渴望早早擺脫那些令人厭惡的東西,這些東西不是作業本身,而是作業帶給我們對挫敗感,以及由此造成的煩惱和恐懼。
如同,開頭所說,拖延只是一些深層次心理、生理問題的表現。
而對失敗的恐懼也只是一種淺層的表現。
真正的原因,可能是害怕失敗所造成的不利影響會破壞自己在別人心目中的形象,也可能是認為自己根本不擅長做這件事情,一切的發奮只是白費時刻。
如果,你認為自己根本沒有學習數學或者音樂的天賦,而學校中學習的經歷給你帶來的只有伴隨著讓人寒心的分數,痛苦的回憶,那么畢業之后我們會慶幸自己最后擺脫了那些東西。
當有人聲稱自己很享受其中樂趣時,我們的反應就是“他有這天賦,而我沒有”,或者,“哪有什么樂趣”!有時候,"拖延"是我們宣示獨立,爭取控制權,甚至報復的工具。
當更有權勢的人物(上司,家長,更強勢的朋友、配偶)要求你做某件事情的時候,你表面上應承,內心卻充滿抱怨。
或者,你認為這種小事微不足道,讓你去做根本就是殺雞用牛刀,或者你認為自己落入下風,內心的感受沒有得到強勢人物的照顧,或者你早就不滿對方的某些表現,因此一旦你找到這個機會,你就會透過拖延的手段來證明自己的重要性,或者報復對方。
拖延心理學讀后感(精選13篇)篇四
很多人都有拖延行為。
有的拖延會導致嚴重的外在后果,甚至嚴重性會出乎你的預料;有的拖延雖然沒有產生嚴重的外部損失,但是拖延者的內心受到極大的煎熬,從惱怒、后悔到強烈的自我譴責和絕望。同時,也有一部分人的拖延體現在一些無關緊要的問題上。而在重要事情上,基本都能準時完成,貌似這種情況下的拖延完全可以忽略。我之前也這樣認為。隨著自己的成熟,對做人做事上的精益求精。我慢慢發現,這種拖延很難根除,在你意志力薄弱的時候就會凸現,影響對自我的認可感。
當了媽媽后,我很擔心自己的拖延行為在孩子身上放大。為了完善自己,也為了給孩子樹立好榜樣,我特意挑選了這本書仔細研讀。從中了解到,孩子的'拖延行為不是單純從父母身上學習來的,還跟其家庭關系有重要聯系。
在本書第九章中,作者系統闡述了親子關系的不協調,會給孩子拖延問題的產生制造機會。通過對拖延者的研究發現,有五個基本的家庭傾向。這五個傾向和與之相伴隨的內心恐懼是形成拖延的心理原因。它們是:施壓、懷疑、控制、依附和疏遠。這五個傾向在每個拖延者的家庭中或多或少都存在著。五種傾向相互交織,壓制著拖延者的自尊心發展,從而培養出拖延習性。
拖延心理學讀后感(精選13篇)篇五
之前曾對時間管理的知識很感興趣,當然也是為了針對拖延問題,看了諸如網上流行的所謂華為內部時間管理的培訓課程等等,好像沒有什么效果。讀了這本書,讓我有了新的認識,引用書的原文——“拖延從根本上來說并不是一個時間管理方面的問題,也不是一個道德問題,而是一個復雜的心理問題”。
其實寫這本書的讀后感非常難。首先這本書并不好讀,可能跟語言有關,畢竟是譯著,既要考慮語言方面,又要考慮專業方面,而且案例都是國外的,會有種疏遠感;另外這本書并不像小說或其他文史類的書,心理學方面的書我還是第一次讀。但是書里分析拖延心理的狀態、成因等,讓人覺得說是在說我自己,“于我心有戚戚焉”。所以,下面的所謂讀后感,其實就是摘抄加想哪兒說哪兒。
書中序言引用另一位心理學家的觀點,指出拖延癥可能的成因——對成功信心不足,討厭被人委派任務,注意力分散和易沖動,目標和酬勞太過遙遠。對于注意力分散這方面,我直接引用文中內容:
“事實上,網絡越來越成了人們不愿意做事的罪魁禍首,這種趨勢正在不斷地蔓延。如今,信息已經是鋪天蓋地、無所不在。過多的信息讓我們無所適從。太多的信息,太多的決定,太多的選擇——信息的泛濫讓我們很多人陷入了拖延的泥沼之中。”
這段引文有沒有感同身受?
文中總結了拖延的“心路歷程”,叫“拖延怪圈”:
1)開始新的任務前,信心滿滿,“這次我想早點開始”;
2)早點開始的時機錯過,“我得馬上開始”;
3)時間又過去了,“我不開始又怎么樣呢?”;
4)安慰自己,“還有時間”;
5)早點開始做事的良好意圖沒有實現,內心絕望,“我這個人有毛病”;
6)臨近結束,“最后的抉擇:做還是不做”;
7)不論任務最終是做了還是沒做,“我永遠不會再拖延!”
拖延者往往都是完美主義者。文中介紹了心理學上的“完美主義”的分類——適應型和適應不良型。前者是對自己要求很高,并且相信自己的表現能夠與之相符。后者是對自己要求很高,但卻對自己不抱希望,對自己的要求和對自己表現的期待之間存在一種矛盾。這種分類對于我來說也是很新穎的,果然心理學上看問題的角度就是不一樣。這種完美主義應該就是與前面說的拖延癥成因之“目標和酬勞太過遙遠”相對應的。完美主義都往往要求很高,而又正好是適應不良型完美主義者,就容易出現拖延了。
在第9章《你是怎樣變成一個拖延者的》中,有一節標題“家庭態度:拖延的成因”,介紹了家庭態度對人心理成長的影響,在接下來的一節講述了五種家庭傾向和與之相伴隨的內心恐懼是形成拖延的心理原因——施壓、懷疑、控制、依附、疏遠。
書中第四部分,用長達五章的內容來闡述征服拖延之戰。我個人覺得還是有些空泛,但還是簡單整理在這里。我相信兩位作者都是心理學專家,可能更擅長針對具體的拖延癥制定具體的措施,而把這些具體措施抽象化之后,就變得很空空泛了。
征服拖延之戰之前,先進行盤點,盤點自己身上的拖延問題。盤點自己存在的拖延現象,分析這些拖延帶來的外在的和內在的后果,盤點自己為拖延找的借口。
對付拖延的有力武器是明確的目標與可行性的計劃。作戰方法有學會怎么判斷時間、學會“接受”和“拒絕”、利用你的身體減輕拖延(運動,鍛練身體)。
書的最后部分是拖延技巧匯編,總結一下:
1、確立一個可操作的目標,要可觀察具體而實在的,而不是那種模糊而抽象的。
2、設定一個務實的目標。(好像跟1有重復)。
3、將你的目標分解成短小具體的迷你目標。
4、現實地(而不是按照自己的意愿)對待時間。
5、只管開始做!不要起一下子做完事件事情,每次只要邁出一小步。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6、利用接下來的15分鐘。
7、為困難和挫折做好心理準備。
8、可能的話,把任務分派出去(甚至扔掉不管)。
9、保護你的時間。學會怎樣說不,不要去做額外的或者不必要的事情。
10、留意你的借口。不要習慣性的利用借口來拖延,而將它看做是再做15分鐘的一個信號?;蛘呃眠@個借口作為完成一個步驟之后的獎勵。
11、獎賞你一路上的進步。將獎賞聚集于你的努力,而不是結果。
12、將拖延看成一個信號。停下來問自己:“拖延傳遞給我的是什么信息?”記住:你能夠做出自己的選擇。你可以拖延,你也可以行動。
總之,拖延是個心理問題,了解這方面的知識,為的是更好地與自己相處,面對拖延的挑戰,學會接受,學會行動,讓自己的心理更成熟。
拖延心理學讀后感(精選13篇)篇六
凡事預則立,不立則廢。看完《拖延心理學》,我立即就想到了這個千古名言。下面我就從人生規劃和工作計劃兩個方面談談拖延和做事。
記得上小學的時候老家經常會問,你長大了想做(干)什么?大家還能想起來第一次回答的答案嗎?即便記得,實現的又有幾個呢?我想恐怕寥寥無幾。我記得我曾經回答的是當老師,和現在的職業相去甚遠??赡苁俏乙庵静粓远ò桑铱傆X得那會我的回答是隨性的,不夠成熟。如果我真是個老師,按現在我的思想,我會這么處理這個事情。
第一,我會安排課程給大家介紹360行;
第三,我會讓每個人寫一篇自己的理想,以的形式交給我;
第四,我會讓大家再寫一篇文章,題目是《如何實現我的理想》;
第五,我會將這兩篇文章放到一起來評論,同時會寄語每位同學,希望他們能按照規劃好的人生,努力的實現夢想,體現自己的價值。(可惜啊,我不是老師。感嘆一下過去和現在的教育現狀)。
我在考上大學的那刻,我都沒有對自己的人生做過什么規劃,一直到大學畢業后的前兩年,我都是一棵無根的浮萍,隨著社會的激流漂動。后來想想,我究竟要成為一個什么樣的人?我究竟想要什么樣的生活?這一思考,自己就清楚多了,所以在以后做出決定的時候,我總會想著我所需要的。所以,現在我也給大家一點建議,如果還沒有對自己未來做規劃的,抓緊吧,當你一步步的按自己的規劃實現的自己想要的生活時,你會小有一種成就感。
再來說說工作吧。也許大家在工作中都有渺茫的時候,我不知道你們如何,反正我經歷過工作多的連夜加班的時候,也有一月沒事做的時候,有我的原因,也有工作性質的原因。但現在,我感覺我的工作是充實而適量的。我是如何做到這點的呢?計劃。其實做基建工作挺復雜的,工作量也是十分龐大的,我不敢說把工作做好了,但至少我的工作在按照計劃一步步的落實。工作中,我們往往會做月報、周報、日報,其實這就是計劃,如果計劃制定的合理,我想工作完成的肯定井井有條。曾經我在工作中往往是應付差事多,計劃工作少,有時是計劃了,卻沒有跟進,因此到第二天,日報的內容沒實現;到周末,周報的內容沒實現;到月末,月報的內容肯定不全面。所以現在我養成了幾個習慣。第一,每天晚上睡覺時,想想今天的事情做完了沒,明天還有哪些事。第二,每周三看周報,如果沒完成的任務,可能就提醒自己抓緊了;第三,每月10日、20日看月報,如果有沒完成的事情,再安排一下。這樣我基本上就把計劃的事情都照顧到了。
拖延心理學讀后感(精選13篇)篇七
拖延心理學讀后感,不知道你有沒有拖延癥呢?下面是小編帶來的拖延心理學讀后感,歡迎閱讀!
英國小說家狄更斯曾說過,“永遠不要把你今天可以做的事情留到明天做。
拖延是偷光陰的賊,抓住吧它!”但我們現在的生活模式慢慢變成了我不待明日,萬事成蹉跎,因為我們總認為壓迫感能讓我們更有效率的完成事情。
究竟什么是拖延?在大多數人的觀念中,拖延并不是什么問題,它只是一種能更高效地解決問題的方式。
當時間的緊迫感產生的時候,緊張的壓力能讓人的潛力更大的激發出來,產生一種所謂的做事情的狀態,高效的解決問題。
而當結果顯示事情做得不錯的時候,我們更信服這種感受,從而不斷地心理暗示,非要到了最后時刻才肯開始做事情。
而《拖延心理學》作為兩位心理學家長達25年的研究結果,通過一系列的事例輕松而深刻的說明了拖延心理的產生根源,并提出了很多克服拖延的可行性建議。
塞繆爾對于拖延的解讀是,“我們一直推遲我們知道最終無法躲避的事情,這些蠢行是一個普通的人性弱點,它或多或少都盤踞在我們每個人的心靈之中”,拖延不是一種簡單的心態,它的背后有著深沉的心理活動。
對某些人來說,拖延像花朵,很容易摘除,但是對更多人來說,它們根深蒂固,無法輕易根除。
這點我是深以為然的,明明知道這樣做是正確且必要的,但在實施過程中又總想再等等。
如很多人都知道吸煙有害身體健康,但總也戒不了,即使是真的患病不能再吸煙了,他們也還安慰自己,我明天一定開始戒煙。
他們明天真的會開始嗎,別忘了明天之后還有明天。
又比如我們自己,每年新學期開始時都會定下目標,今年一定要好好學習,但在微博、微信的狂轟濫炸下還有多少人記得當時對自己的誓言。
等到了考試前才想起要抱佛腳了,每天開始到自習室自習,但還是不帶手機就不能出門。
拖延時可能會有享受的感覺,但過后我們就會陷入深深的“拖延怪圈”中,甚至造成嚴重后果。
當吸煙者因為吸煙而生命垂危時,他難道不會這樣幻想嗎?如果我當時能早點開始戒煙,每天好好鍛煉身體,過健康的生活方式,我現在是不是和家人一起享受天倫之樂呢?當學生掛課時,他應該也會責怪自己當時沒有更努力一些,哪怕是一點點就好。
造成拖延的根源有很多,每個人都不盡相同,只有了解了控制你拖延的心理行為,才能對癥下藥。
拖延不是因為缺乏時間管理能力,也不是道德問題,它是一種復雜的心理問題,只有深入剖析自己的內心世界,才能得到答案。
在我看來,《拖延心理學》就是你認識自我的一面鏡子,它客觀地反映出了我們深層次的想法和問題,讓我們更好地接受自己,也由我們自己來掌握取舍;同時它又像是一位老朋友,對我們的缺點提出了改進建議,讓變得完美成為可能。
每天不妨問問自己:今天,你拖延了嗎?
好長時間沒上來寫點啥,因為我把自己生活安排得忒充實了。
我一直感到自己到了一個人生的瓶頸期,在深知自己有很多事情要做的情況下,感到有心無力。
知道自己的問題之一是拖延,于是終于前些日子讀了《拖延心理學》,找到了癥結所在。
自我幫助類的書我現在看了幾本之后,把他們劃分為三類,或者三個層次。
第一層是說教式的,通過講道理拓展你的思路,就像年長者給年輕人做心理工作差不多。
這個方法在個別想不通的問題上,有時候可以個人豁然開朗的感覺,因為有些道理你先前是不知道的,現在知道了,有了新的目標,問題就迎刃而解了。
但是這個類型的有個問題,它只在你先前不明道理的時候管用。
那么如果在“道理大家都知道”的情況下,問題有時候還是解決不了怎么辦?這就叫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
第二層是方法式的,你現在已經知道自己應該朝哪個方向努力,知道了目標,卻不知道怎么能達到,這類書就注重于教你實際操作的方法。
比如教你怎么管理時間,怎么放松精神……但有了目標,有了方法,你就一定能達到目的'嗎?不一定能!
第三層是學術式的,它從心理科學的角度來分析。
你有了目標,有了方法,即你知道要做什么,又知道如何做,為什么不行動?這問題一點也不荒謬,它幾乎發生在每一個人身上。
問題出在內心和大腦。
幫你解決“不知道為什么,但是就是……”里那個不知道的為什么。
《拖延心理學》就是這個層次的書。
它給了我一個很好的啟示:把自己當成活體標本,科研項目來研究!
看了《精子戰爭》之后,內容雖不能盡信,但是它的一個主旨是人類終究是一種動物。
要從生物的角度來觀測研究。
確實如此,不能因為人類掌握了科學道理,就認為自己的感性一面是凌駕于科學是不可用理性分析的。
事實上,那些自然界的科學事實不管人類掌握與否都是客觀存在的,人類自己也是自然界的一部分,當然也可以用科學道理分析。
根據學習,我終于意識到我的行為方式,思維模式都是有深遠的源頭的。
我拖延的行為方式,和一些慣性思維,形成于早年、多年的個人經歷之中,匯聚于潛意識的神經通路之中。
好消息是,人的大腦并非一成不變,我要深挖自己的意識形成,然后去斬斷那些錯誤的聯系。
通過那本書,和一些時間管理的技巧,我這一個多禮拜,明顯的感受到了自身的變化。
我相信長此以往,必將有脫胎換骨的變化。
首先,我感到自己確實做了很多事情,尤其是做了幾件以前死拖不做的事情。
之后覺得很輕松,很自豪。
其次,即使我的學習量沒有大量的增加,但是我以前常有的學習帶來的負面的感覺,如疲憊不堪,日子混沌,空虛,內疚等這次都沒有了,有的是充實和滿足。
今天感到身體不適,而且我的學習剛好告一段落,今天給自己一個充分的休息。
早上做了一點正事,后來又出門捐書,處理舊衣服,剪頭,買定時器,買菜,洗衣服,剩下時間就是看看書上上網。
其實剛剛那么一列舉,今天也做了不少有效的事情。
尤其是捐出去那兩大本早已不看的厚重教材之后,我有種如釋重負的感覺,很神奇,只是幾本書而已。
想來我心里大約早就想處理他們,又放不下,收著占地方又鬧心,今天終于決定并行動了,清除了不知不覺占據我內心角落的一個煩惱。
往常我在家什么也不干還覺得時間過得超快,今天卻覺得時間變得非常的長,很神奇。
這本書是我在圖書館的書架行列間閑逛徘徊時發現,瞄到后便毫不猶豫地取出來。
原因很簡單,我認為自己是一個不折不扣的拖延熱衷者,而且越發有嚴重之勢。
比如與朋友赴約,我往往會把時刻預算得剛剛好,不遲也不早;又比如說不知什么時候開始喜愛把作業拖到限期前一兩天才開始做,像是此刻的讀書筆記,我想著明天就務必打印,因此只好趕在周末的尾巴把這趕出來……于是,我決定要透過這本書探究我沉溺上拖延的深層原因,以及期望找到解決的有效方法。
相冊名字書的第一章就闡述了一個“拖延者怪圈”:這次我想早點開始,我得立刻開始,我不開始又怎樣樣呢?還有時刻,我這個人有毛病,做還是不做?——不做,或者,背水一戰。
我永遠不會再拖延。
我完全感同身受,這無疑是我一學期來的心路歷程。
開學初,我往往雄心壯志,想著這學期我務必時刻溫故而知新,切勿期末臨急抱佛腳,我得立刻開始。
漸漸地,學習往往會被一些莫須有的瑣事耽擱,于是我開始想:我不開始又怎樣樣呢?于是,臨近期末,我又安慰自己:還有時刻……對于拖延的原因,作者歸結為:缺乏自信、反感心理、目標和回報過于遙遠、無法自我約束。
我想前兩類原因的吧。
仔細想想,我喜愛把赴約的時刻調得剛剛好,是由于我以前提早到達,一個人站在街角等待,我實在是不喜愛等待,于是選取了這個方法,可我每次看到朋友比我早到在等待,我又感到慚愧;至于在學習上臨急抱佛腳,是由于我感覺那樣的效率會比平時大大提高,同時我認為自己在高中三年都孜孜不倦,卻在高考中功虧一簣,而眼看平時成績不如我的同學都如愿以償考上重本。
我害怕就算平時溫故而知新也抵但是別人臨急抱佛腳的運氣。
但是,我似乎忘了一本最基本的道理:一分耕耘一分收獲!甜蜜愛情簽名探究了自己拖延的原因,我似乎能順藤摸瓜找到解決方法,正如書中提到的:慢慢來。
我深知改變這壞習慣不能指望一朝一夕就完成,一切不能立竿見影,我會試著在日常生活中多給自己心理暗示,例如,在學習方面,我務必時刻提醒自己“笨鳥先飛”。
觀察內心的抵抗。
書中描述這這實際上是一個克服恐懼的過程,這個自我觀察的過程同時也發揮著間接的提示作用。
或許我須聆聽內心的掙扎,然后透過理性告訴自己,如何做才是正確的。
又比如在學習方面,當惰性與初衷對抗時,我務必告訴自己:我是學生。
筆記、日記、自由書寫。
我個人認為這是個個性的方法。
記錄下自己最真實的想法,證明自己的改變,又或是從這些資料中更深刻地探討自己。
我想,這次是真的要改變拖延的壞毛病。
我堅信,我是真的能夠!
拖延心理學讀后感(精選13篇)篇八
拖延心理學讀后感,每個人都有拖延癥,下面是小編帶來的拖延心理學讀后感,歡迎閱讀!
這本書是我在圖書館的書架行列間閑逛徘徊時發現,瞄到后便毫不猶豫地取出來。
原因很簡單,我認為自己是一個不折不扣的拖延熱衷者,而且越發有嚴重之勢。
比如與朋友赴約,我往往會把時刻預算得剛剛好,不遲也不早;又比如說不知什么時候開始喜愛把作業拖到限期前一兩天才開始做,像是此刻的讀書筆記,我想著明天就務必打印,因此只好趕在周末的尾巴把這趕出來……于是,我決定要透過這本書探究我沉溺上拖延的深層原因,以及期望找到解決的有效方法。
相冊名字書的第一章就闡述了一個“拖延者怪圈”:
這次我想早點開始,我得立刻開始,我不開始又怎樣樣呢?還有時刻,我這個人有毛病,做還是不做?——不做,或者,背水一戰。
我永遠不會再拖延。
我完全感同身受,這無疑是我一學期來的心路歷程。
開學初,我往往雄心壯志,想著這學期我務必時刻溫故而知新,切勿期末臨急抱佛腳,我得立刻開始。
對于拖延的原因,作者歸結為:缺乏自信、反感心理、目標和回報過于遙遠、無法自我約束。
我想前兩類原因的吧。
仔細想想,我喜愛把赴約的時刻調得剛剛好,是由于我以前提早到達,一個人站在街角等待,我實在是不喜愛等待,于是選取了這個方法,可我每次看到朋友比我早到在等待,我又感到慚愧;至于在學習上臨急抱佛腳,是由于我感覺那樣的效率會比平時大大提高,同時我認為自己在高中三年都孜孜不倦,卻在高考中功虧一簣,而眼看平時成績不如我的同學都如愿以償考上重本。
我害怕就算平時溫故而知新也抵但是別人臨急抱佛腳的運氣。
但是,我似乎忘了一本最基本的道理:一分耕耘一分收獲!甜蜜愛情簽名
探究了自己拖延的原因,我似乎能順藤摸瓜找到解決方法,正如書中提到的:
慢慢來。
我深知改變這壞習慣不能指望一朝一夕就完成,一切不能立竿見影,我會試著在日常生活中多給自己心理暗示,例如,在學習方面,我務必時刻提醒自己“笨鳥先飛”。
觀察內心的抵抗。
書中描述這這實際上是一個克服恐懼的過程,這個自我觀察的過程同時也發揮著間接的提示作用。
或許我須聆聽內心的掙扎,然后透過理性告訴自己,如何做才是正確的。
又比如在學習方面,當惰性與初衷對抗時,我務必告訴自己:我是學生。
筆記、日記、自由書寫。
我個人認為這是個個性的方法。
記錄下自己最真實的想法,證明自己的改變,又或是從這些資料中更深刻地探討自己。
我想,這次是真的要改變拖延的壞毛病。
我堅信,我是真的能夠!
隔了21個月,最后重新把《拖延心理學》這本書看完了。
唏噓啊~~~誰能拯救我末期的拖延癥?看是還是得靠自己啊!自救吧!拖延主要原因有四:一是情緒根源,包括內心感受、恐懼、期望、記憶、夢想、懷疑以及壓力;二是時刻根源,拖延者與時刻的糾葛;三是生物根源,包括身體、大腦以及遺傳基因;四是人際關聯根源,指家庭背景和社會關聯。
情緒根源
拖延的原因有恐懼失敗、逃避成功、完美主義、控制自我,安全感。
拖延者對失敗有恐怖感,從而一向拖延,最后失敗了能夠說不是他是關聯,是時刻不夠補。
而有些就逃避成功,怕付出太多,怕受到別人傷害,怕遭受妒忌自己受到傷害。
還有就是完美主義者,完美主義者,要么全部要么沒有。
看到這個,我承認我也是完美主義者,要么全部要么沒有,不管在哪個方面,我都很明顯,要么不做,要做就徹底。
好多時刻下決心的時刻比做的時刻還長,喜愛拖延,一向拖拖拖,拖到最后務必做了才會全力以赴去做。
自我控制,體此刻有個拖延者覺得拖延能夠讓他們或者自我的控制感,不必事事聽命于他人。
能夠透過拖延和自己厭惡的人唱反調,有弱者的自我滿足感,還能夠報復他人。
安全感就在于拖延者透過拖延讓自己心理上或者安全感和舒適感,維護心理平衡。
實際上他們只是期望有個伙伴,有人陪伴有人分擔,不至于孤獨,害怕被疏遠。
而有一些則是害怕被親近,透過拖延來拒絕他人的親近,而獲得心理上的安全感。
時刻根源
拖延者的時刻觀念和一般人不一樣。
他們的主觀時刻和客觀時刻嚴重沖突,總主觀認為時刻很充足,往往把事情拖延到最后才去做,實際上已經時候不充足了。
拖延者時刻感知失去平衡,輕視未來,在管理時刻方面無序和誤解。
不做對未來很重要的事情,只做即時的事情,哪怕是不重要可做可不做得事情。
拖延者容易陷在另一個時刻區域里:時刻迷失、時刻斷裂、過去的好時光,對時刻的流逝不在意,不為將來做打算,拖沓此時。
生物根源
拖延的生物根源主要涉及大腦。
大腦中的運行的某些生化因素很可能會影響拖延。
首先我們要先了解大腦,神經科學最新的幾個“大觀念”:一、大腦處在不斷變化中;二、感受很重要,即便它處于無意識中;三、潛伏記憶的影響;四、;聯結的通路;五、左逆轉。
腦是不斷變化的,不斷修正,具有重組潛質,能夠打破舊的神經聯系,建立新的神經聯系,即是“神經的可塑性”。
就是說我們每一天所做的事情都會影響我們大腦明天的結構和功能。
生活經驗能夠激發神經元,將電子脈沖從一個神經元傳導到另外一個神經元,并釋放生化信息,促使神經元在數量上不斷增長和連接度上不斷緊密化。
你做某件事越多,大腦對那個活動反應越多;大腦就會要求事情做得越快越快,越來越好。
這也就是所謂的“熟能生巧”。
雖然拖延在大腦中已經建立了頑固的連結,但是我們是能夠打破的,能夠重新建立新連結。
打破拖沓模式,建立做事新模式。
拖延是舒服的,不拖延是要克服不舒服感,如恐懼和焦慮。
當恐懼感出現的時候,大腦就會無意識做出躲避反應,從而導致你的拖延。
透過恐懼建立的神經連接是無法被消除的,當再次遭遇刺激的時候,大腦就會無意識反應。
這是大腦對抗恐懼和痛苦的防御機制,會抑制反應,讓你逃避、拖延。
但是,由于神經元是可塑性的,我們能夠透過有意識地調整我們的情緒對抗恐懼和焦慮、痛苦,管理自己的感受,理性思考,坦然應對那些我們所推遲的事情。
潛伏記憶依然,以前的記憶還潛伏在大腦了,當收到刺激時就會激發神經回路,然后做出拖延的逃避反應。
大腦左半球的某一分部和關照、感應和同情這樣的感情有關的區域。
當這區域被激活,我們就會感到放松,對世界懷著開放的心態。
大腦的右半球有個負面情緒有關的區域,在不舒服和負面的情緒中,就會傾向退回到自己的世界里。
所謂的“左逆轉”就是善待自己會刺激大腦的相應的部位,創造出一種與抗壓感和健全感良性循環的狀態。
簡單講就是多刺激左半球區域。
拖延癥和執行功能障礙、注意力缺失紊亂、抑郁、焦慮、緊張和睡眠問題這些身體狀況有關。
執行功能障礙的人往往正因執行力不足而導致拖延。
注意力缺失紊亂的人正因注意力不能集中,做事情需要的時刻比其他人要多,而導致拖延。
抑郁癥的人則正因動力不足,連動都不想動了,怎樣可能不拖延。
拖延的焦慮癥的人一般是強迫癥、邋遢分子和囤積狂這兩種,這兩種狀況是“腦鎖住”。
強迫癥的人不斷重復某件事情,不能做其他事情而拖延。
邋遢分子和囤積狂,是遲遲不把無用的東西扔掉,不斷囤積,大腦回路鎖住狀態。
壓力會使我們變得拖延。
應對壓力是,往往是“非戰即逃”的反應。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物節奏,有些人早上工作效率比較好,有些人下午工作效率比較好,有時強迫自己工作只會走上拖延之路。
睡眠問題也會影響到我們的注意力和能量不足,導致拖延。
但是不管是怎樣的狀況,都是能夠透過重建神經回路來慢慢改變我們的拖延癥。
順便提提季節性情緒紊亂癥。
隨著白天日子的縮短,環境光線的減少對人產生影響,神經傳遞素、血清素和多巴胺失去化學平衡,容易出現疲勞不堪的狀況。
冬春兩季較多出現。
人際關聯根源,指家庭背景和社會關聯。
家庭對拖延者的施壓、懷疑、控制、依附、疏遠等傾向,讓拖延者為了維護其家庭關聯而做出拖延行為。
有些則期望透過拖延而得到父母的愛等。
還有就是為了維護和同事、同學、朋友之間的社會關聯而選取拖延。
雖然拖延者的因素有那么多,我覺得我主要是正因:一是懶;二是時刻觀念;三是執行力不足;四是完美主義;五是強迫癥;六是抑郁。
這六大原因。
當然,我此刻也在想辦法重建大腦神經回路,應對拖延者,克服拖延者,一步一步來。
拖延癥(英文:procrastination)指的是非必要、后果有害的推遲行為。
(百度百科)
"趨利避害"是人類的本能,"拖延"就是這種本能的表現。
推遲行為的背后,是對這種行為的后果及其所帶來的影響的恐懼。
"拖延"的過程并不愉快,時不時的擔憂,讓你無法享受當下的閑暇。
"拖延"看似暫時延后了壞現象的出現,但是不能防止它出現(墨菲定理)。
導致拖延的原因最常見的是恐懼失敗,最離譜的是恐懼成功。
拖延讓我們躲開負面的感覺,它是很好的防御盾牌,但也會阻礙我們開始新的嘗試(新的工作,新的語言,一種樂器)。
有時候,我們的思維停滯在過去,有時候我們的思維游離在未來,我們玩著時空的把戲,躲避著本應應對的壓力。
雖然,拖延的行為看起來是個行為素養問題,但是,它的'根源要復雜得多,“拖延從根本上來說并不是一個時刻管理方面的問題,也不是一個道德問題,而是一個復雜的心理問題”。
心理學家pierssteel認為拖延最可能的四個成因是:對成功信心不足,厭惡被人委派任務,注意力分散和易沖動,目標和酬勞太過遙遠。
對完美主義的追求,或者從反面來說,對失敗的恐懼,都有可能讓我們在某個方面裹足不前。
一方面,就像我在寫這篇文章時,內心總是在猶豫。
我是不是就應列一個提綱,是不是就應準備好一些素材呢?我寫出來的東西有什么作用呢?從在學校的時候寫論文開始,到了公司開始寫各種文檔、ppt等,我都會受到這種心理的困擾,內心想著要把文章寫好,想著要準備充分的素材,要寫得生動搞笑,但每每都是無從下筆。
通常都是這樣,應對著電腦里面的空白文檔,先快速敲下幾個關鍵字,然后想到一些題材,之后開始上網、翻書去尋找,找著找著,最后都忘記了自己本來是要做什么的。
等到回過神來,卻發現自己的文檔里面仍然只有幾個關鍵字。
此刻,回想這個過程,在上網、翻書查找題材的時候,在挖空心思想要一個好的題目的時候,我到底在做什么呢?表面上是為了讓資料更充實,讓題材更搞笑,讓題目更加吸引人,但是我明顯地感覺到自己在拖延,在拖延進入文章的寫作。
或者,我是想要提前胸有成竹,一氣呵成。
但最后往往是草草了賬。
尤其是在做一些我們并不擅長的事情時,我們更容易拖延。
比如,數學作業、作文、手工課的作品。
拖延讓我們延遲應對失敗的恐懼,從而給我們帶來安全感。
當最后期限降臨,我們不得不應對時,我們會采取草草應付的手段,渴望早早擺脫那些令人厭惡的東西,這些東西不是作業本身,而是作業帶給我們對挫敗感,以及由此造成的煩惱和恐懼。
如同,開頭所說,拖延只是一些深層次心理、生理問題的表現。
而對失敗的恐懼也只是一種淺層的表現。
真正的原因,可能是害怕失敗所造成的不利影響會破壞自己在別人心目中的形象,也可能是認為自己根本不擅長做這件事情,一切的發奮只是白費時刻。
如果,你認為自己根本沒有學習數學或者音樂的天賦,而學校中學習的經歷給你帶來的只有伴隨著讓人寒心的分數,痛苦的回憶,那么畢業之后我們會慶幸自己最后擺脫了那些東西。
當有人聲稱自己很享受其中樂趣時,我們的反應就是“他有這天賦,而我沒有”,或者,“哪有什么樂趣”!有時候,"拖延"是我們宣示獨立,爭取控制權,甚至報復的工具。
當更有權勢的人物(上司,家長,更強勢的朋友、配偶)要求你做某件事情的時候,你表面上應承,內心卻充滿抱怨。
或者,你認為這種小事微不足道,讓你去做根本就是殺雞用牛刀,或者你認為自己落入下風,內心的感受沒有得到強勢人物的照顧,或者你早就不滿對方的某些表現,因此一旦你找到這個機會,你就會透過拖延的手段來證明自己的重要性,或者報復對方。
拖延心理學讀后感(精選13篇)篇九
好長時間沒上來寫點啥,因為我把自己生活安排得忒充實了。
我一直感到自己到了一個人生的瓶頸期,在深知自己有很多事情要做的情況下,感到有心無力。知道自己的問題之一是拖延,于是終于前些日子讀了《拖延心理學》,找到了癥結所在。
自我幫助類的書我現在看了幾本之后,把他們劃分為三類,或者三個層次。
第一層是說教式的,通過講道理拓展你的思路,就像年長者給年輕人做心理工作差不多。這個方法在個別想不通的問題上,有時候可以個人豁然開朗的感覺,因為有些道理你先前是不知道的,現在知道了,有了新的目標,問題就迎刃而解了。但是這個類型的有個問題,它只在你先前不明道理的時候管用。那么如果在“道理大家都知道”的情況下,問題有時候還是解決不了怎么辦?這就叫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
第二層是方法式的,你現在已經知道自己應該朝哪個方向努力,知道了目標,卻不知道怎么能達到,這類書就注重于教你實際操作的方法。比如教你怎么管理時間,怎么放松精神……但有了目標,有了方法,你就一定能達到目的嗎?不一定能!
第三層是學術式的,它從心理科學的角度來分析。你有了目標,有了方法,即你知道要做什么,又知道如何做,為什么不行動?這問題一點也不荒謬,它幾乎發生在每一個人身上。問題出在內心和大腦。幫你解決“不知道為什么,但是就是……”里那個不知道的為什么?!锻涎有睦韺W》就是這個層次的書。它給了我一個很好的啟示:把自己當成活體標本,科研項目來研究!
看了《精子戰爭》之后,內容雖不能盡信,但是它的一個主旨是人類終究是一種動物。要從生物的角度來觀測研究。
確實如此,不能因為人類掌握了科學道理,就認為自己的感性一面是凌駕于科學是不可用理性分析的。事實上,那些自然界的科學事實不管人類掌握與否都是客觀存在的,人類自己也是自然界的一部分,當然也可以用科學道理分析。
根據學習,我終于意識到我的行為方式,思維模式都是有深遠的源頭的。我拖延的行為方式,和一些慣性思維,形成于早年、多年的個人經歷之中,匯聚于潛意識的神經通路之中。好消息是,人的大腦并非一成不變,我要深挖自己的意識形成,然后去斬斷那些錯誤的聯系。
通過那本書,和一些時間管理的技巧,我這一個多禮拜,明顯的感受到了自身的變化。我相信長此以往,必將有脫胎換骨的變化。首先,我感到自己確實做了很多事情,尤其是做了幾件以前死拖不做的事情。之后覺得很輕松,很自豪。其次,即使我的學習量沒有大量的增加,但是我以前常有的學習帶來的負面的感覺,如疲憊不堪,日子混沌,空虛,內疚等這次都沒有了,有的是充實和滿足。
今天感到身體不適,而且我的學習剛好告一段落,今天給自己一個充分的休息。早上做了一點正事,后來又出門捐書,處理舊衣服,剪頭,買定時器,買菜,洗衣服,剩下時間就是看看書上上網。其實剛剛那么一列舉,今天也做了不少有效的事情。尤其是捐出去那兩大本早已不看的厚重教材之后,我有種如釋重負的感覺,很神奇,只是幾本書而已。想來我心里大約早就想處理他們,又放不下,收著占地方又鬧心,今天終于決定并行動了,清除了不知不覺占據我內心角落的一個煩惱。往常我在家什么也不干還覺得時間過得超快,今天卻覺得時間變得非常的長,很神奇。
文檔為doc格式。
拖延心理學讀后感(精選13篇)篇十
于是,我決定要通過這本書探究我沉溺上拖延的深層原因,以及希望找到解決的有效方法。
書的第一章就闡述了一個“拖延者怪圈”。
這次我想早點開始,我得馬上開始,我不開始又怎么樣呢?還有時間,我這個人有毛病,做還是不做?——不做,或者,背水一戰。我永遠不會再拖延。
對于拖延的原因,作者歸結為:缺乏自信、反感心理、目標和回報過于遙遠、無法自我約束。我想前兩類原因的吧。仔細想想,我喜歡把赴約的時間調得剛剛好,是由于我曾經提早到達,一個人站在街角等待,我實在是不喜歡等待,于是選擇了這個方法,可我每次看到朋友比我早到在等待,我又感到慚愧;至于在學習上臨急抱佛腳,是由于我感覺那樣的效率會比平時大大提高,同時我認為自己在高中三年都孜孜不倦,卻在高考中功虧一簣,而眼看平時成績不如我的同學都如愿以償考上重本。我害怕就算平時溫故而知新也抵不過別人臨急抱佛腳的運氣。但是,我似乎忘了一本最基本的道理:一分耕耘一分收獲!
探究了自己拖延的原因,我似乎能順藤摸瓜找到解決方法,正如書中提到的:
慢慢來。我深知改變這壞習慣不能指望一朝一夕就完成,一切不能立竿見影,我會試著在日常生活中多給自己心理暗示,例如,在學習方面,我必須時刻提醒自己“笨鳥先飛”。
觀察內心的抵抗。書中描述這這實際上是一個克服恐懼的過程,這個自我觀察的過程同時也發揮著間接的提示作用?;蛟S我須聆聽內心的掙扎,然后通過理性告訴自己,如何做才是正確的。又比如在學習方面,當惰性與初衷對抗時,我必須告訴自己:我是學生。
筆記、日記、自由書寫。我個人認為這是個特別的方法。記錄下自己最真實的想法,見證自己的改變,又或是從這些內容中更深刻地探討自己。
我想,這次是真的要改變拖延的壞毛病。我相信,我是真的可以!
拖延心理學讀后感(精選13篇)篇十一
在讀《拖延心理學》之前,我一直認為,拖延是每個人身上都有的毛病。有些人經常為不易改掉的習慣懊惱,有些人為在最后一秒的靈感迸發而沾沾自喜,這似乎是生活常態。
當我讀了這本書,對拖延行為進行深入了解后,看法有了改觀。雖然只讀到一半,但是對我有兩個幫助:
1.認清現實和自己,接受自己;
2.指導自己在育兒過程中,如何有效避免孩子拖延習慣的養成。
表面上看,拖延是個人的時間管理問題,或者對所處理的事情責任感不強而逃避的方式。事實上,研究發現,拖延是一個十分復雜的問題。不僅僅涉及個人的心理、行為和情緒問題,還涉及社會、文化等方面。即使我們意識到拖延的存在,已經耽誤了事情,卻無法停止這種行為。
拖延心理學讀后感(精選13篇)篇十二
隔了21個月,終于重新把《拖延心理學》這本書看完了。唏噓啊~~~誰能拯救我末期的拖延癥?看是還是得靠自己??!自救吧!
拖延主要原因有四:一是情緒根源,包括內心感受、恐懼、希望、記憶、夢想、懷疑以及壓力;二是時間根源,拖延者與時間的糾葛;三是生物根源,包括身體、大腦以及遺傳基因;四是人際關系根源,指家庭背景和社會關系。
情緒根源。
拖延的原因有恐懼失敗、逃避成功、完美主義、控制自我,安全感。拖延者對失敗有恐怖感,從而一直拖延,最后失敗了可以說不是他是關系,是時間不夠補。而有些就逃避成功,怕付出太多,怕受到別人傷害,怕遭受妒忌自己受到傷害。還有就是完美主義者,完美主義者,要么全部要么沒有??吹竭@個,我承認我也是完美主義者,要么全部要么沒有,不管在哪個方面,我都很明顯,要么不做,要做就徹底。好多時間下決心的時間比做的時間還長,喜歡拖延,一直拖拖拖,拖到最后必須做了才會全力以赴去做。自我控制,體現在有個拖延者覺得拖延可以讓他們或者自我的控制感,不必事事聽命于他人??梢酝ㄟ^拖延和自己討厭的人唱反調,有弱者的自我滿足感,還可以報復他人。安全感就在于拖延者通過拖延讓自己心理上或者安全感和舒適感,維護心理平衡。實際上他們只是希望有個伙伴,有人陪伴有人分擔,不至于孤獨,害怕被疏遠。而有一些則是害怕被親近,通過拖延來拒絕他人的親近,而獲得心理上的安全感。
時間根源。
拖延者的時間觀念和一般人不一樣。他們的主觀時間和客觀時間嚴重沖突,總主觀認為時間很充足,往往把事情拖延到最后才去做,實際上已經時候不充足了。拖延者時間感知失去平衡,輕視未來,在管理時間方面無序和誤解。不做對未來很重要的事情,只做即時的事情,哪怕是不重要可做可不做得事情。拖延者容易陷在另一個時間區域里:時間迷失、時間斷裂、過去的好時光,對時間的流逝不在意,不為將來做打算,拖沓此時。
生物根源。
拖延的生物根源主要涉及大腦。大腦中的運行的某些生化因素很可能會影響拖延。首先我們要先了解大腦,神經科學最新的幾個“大觀念”:一、大腦處在不斷變化中;二、感受很重要,即便它處于無意識中;三、潛伏記憶的影響;四、;聯結的通路;五、左逆轉。腦是不斷變化的,不斷修正,具有重組能力,可以打破舊的神經聯系,建立新的神經聯系,即是“神經的可塑性”。就是說我們每天所做的事情都會影響我們大腦明天的結構和功能。生活經驗可以激發神經元,將電子脈沖從一個神經元傳導到另外一個神經元,并釋放生化信息,促使神經元在數量上不斷增長和連接度上不斷緊密化。你做某件事越多,大腦對那個活動反應越多;大腦就會要求事情做得越快越快,越來越好。這也就是所謂的“熟能生巧”。雖然拖延在大腦中已經建立了頑固的連結,但是我們是可以打破的,可以重新建立新連結。打破拖沓模式,建立做事新模式。拖延是舒服的,不拖延是要克服不舒服感,如恐懼和焦慮。當恐懼感出現的時候,大腦就會無意識做出躲避反應,從而導致你的拖延。通過恐懼建立的神經連接是無法被消除的,當再次遭遇刺激的時候,大腦就會無意識反應。這是大腦對抗恐懼和痛苦的防御機制,會抑制反應,讓你逃避、拖延。不過,由于神經元是可塑性的,我們可以通過有意識地調整我們的情緒對抗恐懼和焦慮、痛苦,管理自己的感受,理性思考,坦然面對那些我們所推遲的事情。潛伏記憶依然,以前的記憶還潛伏在大腦了,當收到刺激時就會激發神經回路,然后做出拖延的逃避反應。大腦左半球的某一分部和關照、感應和同情這樣的感情有關的區域。當這區域被激活,我們就會感到放松,對世界懷著開放的心態。大腦的右半球有個負面情緒有關的區域,在不舒服和負面的情緒中,就會傾向退回到自己的世界里。所謂的“左逆轉”就是善待自己會刺激大腦的相應的部位,創造出一種與抗壓感和健全感良性循環的狀態。簡單講就是多刺激左半球區域。
拖延癥和執行功能障礙、注意力缺失紊亂、抑郁、焦慮、緊張和睡眠問題這些身體狀況有關。執行功能障礙的人往往因為執行力不足而導致拖延。注意力缺失紊亂的人因為注意力不能集中,做事情需要的時間比其他人要多,而導致拖延。抑郁癥的人則因為動力不足,連動都不想動了,怎么可能不拖延。拖延的焦慮癥的人一般是強迫癥、邋遢分子和囤積狂這兩種,這兩種情況是“腦鎖住”。強迫癥的人不斷重復某件事情,不能做其他事情而拖延。邋遢分子和囤積狂,是遲遲不把無用的東西扔掉,不斷囤積,大腦回路鎖住狀態。壓力會使我們變得拖延。面對壓力是,往往是“非戰即逃”的反應。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物節奏,有些人早上工作效率比較好,有些人下午工作效率比較好,有時強迫自己工作只會走上拖延之路。睡眠問題也會影響到我們的注意力和能量不足,導致拖延。但是不管是怎樣的情況,都是可以通過重建神經回路來慢慢改變我們的拖延癥。
順便提提季節性情緒紊亂癥。隨著白天日子的縮短,環境光線的減少對人產生影響,神經傳遞素、血清素和多巴胺失去化學平衡,容易出現疲勞不堪的情況。冬春兩季較多出現。
人際關系根源,指家庭背景和社會關系。
家庭對拖延者的施壓、懷疑、控制、依附、疏遠等傾向,讓拖延者為了維護其家庭關系而做出拖延行為。有些則希望通過拖延而得到父母的愛等。還有就是為了維護和同事、同學、朋友之間的社會關系而選擇拖延。
拖延心理學讀后感(精選13篇)篇十三
初次得知要讀的書是關于拖延的,我打心底沒有感到像聽到共讀的第一本書(《把時間當做朋友》)的書名時那么有歸屬感,那么亢奮,仿佛自己正需要這種正能量,仿佛生命會因為這部書而更加完滿……因為我從來不認為自己是一個“正經八百”的拖延者,我從來不無故不拖延約會,老師布置的任務,家務……只是簡單的把自己所有延后完成的事情或因時間期限已過而不能做的事情歸結到自己的懶惰上。
但是,讀到第二章,我便驚訝的發現,作者分析的案例分明就影射著我自己。為了不讓自己的朋友因為自己太優秀而疏遠自己,或者不愿意取得成功后面臨更大的退步的空間,就故意拖延自己的前進——這聽起來好像恰恰和我想要獲得進步的目標背道而馳,但這無疑是真的。雖然我從來沒有在心里總結出這句話,但是只憑“自己取得較好成績時感到的焦慮甚至超過了取得很差成績的所感到的焦慮”這一點,我就斷定:我是一個拖延大亨,一個不自知的隱性拖延者。因為我的拖延在我渾然不知中竟在我的大腦里自動生成了一個框架,目的竟然還是保護自己——用一種近乎傷害自己的方式。
讀完書已經有一段時間了,而且我知道,它已經逐漸被我接受,并且逐漸被我實踐到具體生活中了。
今天中午,拎著暖瓶,穿著大出兩個碼的綠膠鞋,有氣無力地走在樓梯上,正是腦袋一片空白的時候。隨著我“啊”了一聲,暖瓶跌破了,我呈狗熊裝趴在了樓梯上,手按在了壺膽的碎片上,血流出來了。我的第一反應是:上樓,拎著我剛剛犧牲的暖瓶,讓舍友看看我流著血的手,安慰我一下。但是又轉念一想:現在上樓,拖著不去買暖瓶,中午洗刷沒有熱水;而且即便是有了舍友的安慰,木已成舟。于是我沒有拖延,而是做了自己該做的事,也發現了一個不一樣的、我更喜歡的自己。
正像作者說的那樣,導致拖延的原因有各種,這些令人討厭而我們卻不得不依賴的拖延行為,大都發源于自己的錯誤認知;且治愈拖延的方式也有很多種,重在對自己有一個清醒的認知;但是改善自己的拖延行為只有一個結果——優化我們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