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后感是通過文字表達自己的閱讀體驗和感受,分享與他人共同的閱讀樂趣。小編為大家整理了一些經典書籍的讀后感范文,希望對大家寫作有所幫助。
基于標準的教學設計讀后感(優質17篇)篇一
一、教學目標:
1、能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讀懂課文,了解故事所蘊含的道理。
3、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
二、教學重點:通過朗讀、感悟,理解鹿對自己的角和腿的前后不同態度。
三、教學難點:使學生體會故事中所講述的道理。教材分析:
這篇略讀課文講的是在叢林中,一只鹿遇到獅子奮力脫險的故事。鹿非常欣賞自己美麗的角,而抱怨四條難看的細長的腿。當遇險時,鹿的四條有力的腿救了它,而美麗的雙角被樹枝掛住,差點讓它丟了命。這個故事告訴我們:物各有所長,所短。不要因為它的長處而看不見它的短處,也不要因為它的短處而否定了它的長處。不要光圖美麗,更要講實用和它的存在價值。
四、教學過程。
一、
1、課件出示(一頭獅子)和(一只鹿)板書課題,生齊讀。
2、這篇寓言故事出自《伊索寓言》,出示課件,簡單了解。
3、這節課,就讓我們一起打開《伊索寓言》這本書,一起去閱讀——獅子和鹿。
二、初讀課文。
1、打開書,自由朗讀課文,注意讀準字音。
2、邊讀邊想,每節寫什么?課文講了一個什么故事?
三、交流檢查。
1、出示詞語:勻稱精美別致珊瑚。
讀準多音字“稱”,區分幾種讀音并組詞,把這些詞語藏在句子中讀一讀——。
出示句子:鹿擺擺身子,水中的倒影也跟著擺動起來。他從來沒有注意到自己是這么漂亮!他不著急離開了,對著池水欣賞自己的美麗:“啊!我的身段多么勻稱,我的角多么精美別致,好像兩束美麗的珊瑚!”
2、抱怨撅起配得上。
出示句子:一陣清風吹過,池水泛起了層層波紋。鹿忽然看到了自己的腿,不禁撅起了嘴,皺起了眉頭:“唉,這四條腿太細了,怎么配得上這兩只美麗的角呢!”鹿開始抱怨起自己的腿來。
3、撒開長腿甩在了后面使勁一扯掙脫出來出示句子:鹿不敢猶豫,撒開長腿就跑。有力的長腿在灌木從中蹦來蹦去,不一會兒,就把兇猛的獅子遠遠地甩在了后面。就在獅子灰心喪氣不想再追的時候,鹿的角卻被樹枝掛住了。獅子趕緊抓住這個機會,猛撲過來。眼看就要追上了,鹿用盡全身力氣,使勁一扯,才把兩只角從樹枝中掙脫出來,然后又拼命向前奔去。這次,獅子再也沒有追上。這三段話,就像是三幅畫面,誰能用很概括的詞語給每幅畫加上標題。如學生有困難,老師先示范。
預設:欣賞美角抱怨細腿獅口逃生懂得道理。
5、選擇幾個詞語,說說課文講了一件什么事?如果學生有困難,出示句式幫助理清思路:鹿非常欣賞(),而抱怨()。但是當(),那()讓它(),而()幫它()。
6、教師小結:能抓住關鍵詞語初步說清楚課文的主要內容,也就初步讀懂了課文講了一個什么故事。
四、品讀語言。
1、故事發生在一片叢林中,叢林里住著一只漂亮的鹿,有一天,鹿口渴了,找到一個池塘,痛痛快快地喝起水來。鹿忽然發現了自己倒映在水面上的影子,現在我們就是這只漂亮的小鹿,來,誰快來夸夸自己。指導讀“啊!我的身子多么勻稱,我的角多么精美別致,好像兩束美麗的珊瑚?!?/p>
生齊讀。
2、引導用“多么……多么……”說話訓練。
3、小結導入:清清的池水讓小鹿第一次發現了自己的美麗。這時,一陣清風吹過,池水泛起了層層波紋。鹿忽然看到了自己的腿,指名接著讀。
此時,鹿的心情發生了變化,你從哪些詞語讀出來?——沒精打采、抱怨、撅起嘴、皺起了眉頭。
此時,我不僅聽到鹿的抱怨聲,還看到她神情的變化,撅起了嘴,皺起了眉頭。生齊讀。
小結:清清的池水,也讓鹿看到了自己的——不美麗。
4、但是,一場怎樣的遭遇讓鹿改變了看法呢?讓我們一起走進驚心動魄的一幕——。
5、創設情境引讀第六自然段同學們,看過“動物世界”嗎,看到過猛獸追趕獵物時那驚心動魄的場面嗎?對于弱者來說,那將是一場生與死的考驗,這樣吧,現在我們就到森林深處去親自體驗一下。閉上眼睛:清清的池水邊,一頭小鹿正在悠然地喝水,突然它發現了自己映在水里的影子,身材是那樣勻稱,皮毛是那樣光滑,特別是兩只鹿角就像兩束美麗的珊瑚,一陣風吹來,他忘情地欣賞著,殊不知遠處的樹叢中,兩只虎視眈眈的眼睛正在注視著它,一場厄運就這樣降臨了——出示ppt:
(1)讀懂。
1、2兩句話,體會有力的腿讓它甩掉獅子——。
鹿猛一回頭……,(驚叫)哎呀,一頭獅子正悄悄地向自己逼近。(好險哪!)鹿不敢猶豫,撒開長腿就跑。有力的長腿在灌木從中蹦來跳去,不一會兒,就把兇猛的獅子甩在后面。鹿心想:(驚魂未定,危險緊接著來臨了)。
(2)讀懂。
3、4兩句話,體會美麗的角讓它重陷險境——。
這段話中的三個動作很精彩,我們一起來讀一讀,演一演,老師在幾個驚險地方配上畫外音(“好險哪!”)。
(4)再次引讀。
5、6自然段,感受驚心動魄的“獅口逃生”
五、悟寓意,談體會。
2、這片叢林,這只獅子,讓鹿知道了——(生談體會)。
是啊,這次逃難,讓鹿知道了什么是真正的美麗!生齊讀最后一句。
3、小結出示:尺有所短,寸有所長,任何事物都不可能完美無缺。不要因為它的長處而看不見它的短處,也不要因為它的短處而否定它的長處。
板書設計。
28獅子和鹿。
欣賞美角——差點送命抱怨細腿——獅口逃生悟寓意尺有所短寸有所長。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基于標準的教學設計讀后感(優質17篇)篇二
《數學課程標準(**年版)》有關本課的目標要求是:探索一些圖形的形狀、大小和位置關系,了解一些幾何體和平面圖形的基本特征;《數學課程標準(**年版)》有關本課的內容要求是:通過觀察、操作,認識長方體、正方體,認識長方體和正方體的展開圖。這就要求掌握特征、解決問題都應在“探索”的基礎上進行,探索結果的呈現需要學生能清晰地表達自己的思考過程。
2、教材分析:
本課是在學生初步認識了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基礎上,第一次學習立體幾何圖形的有關知識。是在學生認識并掌握了平面圖形,并且已經初步認識了長方體和正方體的基礎上進行學習的,將為進一步認識其它立體圖形和學習有關計算打好基礎,是培養學生空間想象能力至關重要的一課。所以我把本課的重點定位在,正確地掌握長方體、正方體的特征。
3、學情分析:
在低年級的學習中學生已經對簡單的幾何體有了感性的認識,學生已經直觀認識了長方體、正方體的形狀,也進行過觀察長方體、正方體組成的物體的學習,這些都是認識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知識基礎。根據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學生已能從生活中找到大量的形狀為長方體、正方體的素材,并能通過這些素材發現長、正方體的一些基本特征。學生已經具有一些數學學習的方法,能夠運用已有知識經驗去發現、探究新的知識,具有一定的認識水平。
學習目標:
1、學生通過觀察、猜想、操作、想象、推理、探索等數學活動,主動探索長方體和正方體關于面、棱、頂點的特征,理解長方體長、寬、高的含義。
2、通過操作比較,自主探索并發現長方體頂點、棱、面之間的關系,理解長方體與正方體之間的關系。
3、學生在親自動手操作過程中,建立起空間觀念,培養歸納總結能力。
評價任務:
1、學生利用長方體和正方體學具,同桌之間相互說一說正方體和長方體由那些部分組成,每一部分的名稱是什么以及有數量是多少,并做相應的記錄(完成目標1)。
2、利用拼成的長方體和正方體的框架和學具,小組之間相互討論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面、棱、頂點各有什么特征,并將討論結果填到記錄單上(完成目標2、3)。
3、小組展示長方體與正方體對比表格紙,反饋交流長方體和正方體特征相同點和不同點(完成目標2)。
重點難點。
重點:掌握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面、棱、頂點的特征,認識其長、寬、高。
難點:通過觀察、想象、動手操作等活動進一步發展空間觀念。
教學準備:
教師:多媒體課件、長方體和正方體教具各一個。
學生:長方體和正方體學具各一個、制作長方體和正方體框架的塑料棒若干,任務單一份。
基于標準的教學設計讀后感(優質17篇)篇三
以學生為本,按照學生的學來設計和組織教師的教。擯棄灌輸式的教學模式,實行啟發式、精講多練、理論與實踐密切聯系、穿插交融而互動的教學模式。
2、基本結構。
結構清晰,重點突出。
(1)課程基本描述(課程名稱、英文名稱、學時、授課對象、開課單位等);(2)教學目標;(3)授課對象分析;(4)教材的選擇與分析;(5)課程講授(知識點與學時分配、重點與難點、教學方法設計);(6)作業設計(課程論文設計、大作業設計、實驗設計);(7)考試方法設計(考題設計、記載辦法及正態分布設計)。
3、教學目標。
滿足教學大綱的要求,適合學生的能力與個別差異。
教學目標是指通過教學活動,學生學到了什么,是知識與技能,還是態度與觀念。教師可以用行為目標、學習目標或作業目標等術語,用精確的行為動詞來描述教學目標。教師在闡述教學目標時主要應參考學習結果的外顯行為。
4、學生分析。
分析學生的初始能力,了解學習者的特征。
對學生的分析的目的是了解學生的學習準備情況及其影響學習的心理因素,為了下階段教學決策提供依據。一般包括對學生的認知成熟度、性別、動機水平、焦慮水平和學習風格等方面的分析。
5、教材分析。
教材的選擇具有針對性,適合授課對象。
選擇適當的教材和教學參考書,分析教材及參考書的特點。
6、教學手段。
分析有哪些教學媒體可以使用以及每種教學媒體的教學特性是什么。良好的教學設計應是對現有多種媒體條件進行最優良整合,發揮其最大的應用價值,包括傳統媒體、多媒體等。
7、作業設計。
教學模式研究型,將學習與研究融入教學過程。
所謂“研究型”教學模式,就是強調學習與研究的結合,建立一種基于研究探索的學習模式。教師應以“學習和研究相結合”為指導思想,設計研究型、設計型作業,設計大作業、課程論文、課程設計,設計實驗。
8、考試設計。
實行累加式、重能力、求創新的考試方法。
累加式,即一門課程的成績由多個環節的成績累加而成,例如平時作業,課堂討論、課程論文(設計)、大作業、實驗、期中考試、期末考試等環節的成績各占一定比例。重能力求創新是指要考學生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考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
9、教學策略。
教學策略選擇適當,運用靈活。
教學策略意指對完成特定的教學目標而采用的教學活動的程序、方法、形式和媒體等因素的總體考慮。(1)教學傳遞策略,是指教學信息以什么樣的媒體形式、按照什么樣的順序傳遞給學生的。教學順序的安排要符合從整體到部分、由一般到個別、從已知到未知的規律,同時要充分注意學習內容之間的橫向聯系。(2)教學組織策略?;旧嫌腥N教學組織形式,集體授課、個別化學習和小組學習,各有其使用條件和適用的對象,在實際教學設計和實施過程中要綜合考慮、組合使用。(3)教學管理策略,主要包括教學進度管理、教學資源管理和教學活動的控制管理。
10、設計效果。
教學設計多次應用于教學活動,不斷完善,教學效果良好。
教學設計只有應用于教學,才能夠檢驗其合理性,并通過真實教學效果的反饋來進一步調整、完善下一循環的教學設計。原則上,參加教學設計評比的課程,不應少于三個教學循環。教學效果是檢驗教學設計成功與否的重要參考,可以學生評教、專家評教和院系評價三個方面綜合評定。
基于標準的教學設計讀后感(優質17篇)篇四
內容來源:小學一年級《語文(下冊)》。
課時:第一課時。
授課對象:一年級學生。
設計者:楊蕊/鄭州市第九十二中學一年級語文教師。
目標確定的依據。
1.課程標準相關要求。
(1)基于識字寫字:喜歡漢字,有主動識字、寫字的愿望。掌握漢字的基本筆畫和常用的偏旁部首,能按筆順規則用硬筆寫字,注意間架結構,初步感受漢字的形體美。努力養成良好的寫字習慣,寫字姿勢正確,書寫規范、端正、整潔。學習獨立識字,能借助漢語拼音認讀漢字。
(2)基于閱讀:喜歡閱讀,感受閱讀的樂趣。學習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通過讀詞語、朗讀課文讓孩子產生積極參加體育活動的愿望。有積極參加體育運動的思想。
(3)基于口語交際:能認真聽別人講話,努力了解講話的主要內容。有表達的自信心,積極參加討論,敢于發表自己的意見。
2.教材分析。
《操場上》是小學語文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一年級下冊的一篇識字課。本課有一幅表現操場上熱鬧的圖,6個表示體育運動的詞語和一首兒歌。圖上畫了小學生在操場上所玩的大部他體育活動,兒歌概括了操場上活動的情形。告訴學生體育鍛煉可使身體更強壯,激發學生參加體育鍛煉的興趣。
3.學情分析。
(1)基于識字寫字:學生能借助漢語拼音認讀生字,但識字方法較少;生字“跑、足”的筆順需要指導。
(2)基于閱讀:學生借助拼音讀準字音,通過讀詞語、朗讀課文讓孩子產生積極參加體育活動的愿望。
(3)基于口語交際:能認真聽別人講話,需要培養了解講話主要內容的能力。
教學目標:
1、正確認讀本課的12個生字,正確書寫7個生字,認識足字旁、提手旁和單人旁。
2、能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3、激發學生參加體育鍛煉的興趣。
評價任務:
1、通過展開小組討論,交流識字經驗,學會運用多種多樣的方法識字。
2、通過“反復誦讀、以讀帶講”幫助學生理解課文,體驗情感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3、通過讀詞語、朗讀課文讓孩子產生積極參加體育活動的愿望。
教學過程。
教學環節。
教學活動。
評價要點。
環節一。
一、揭示課題,啟發談話。(用時:5分鐘)。
1.板書課題、齊讀課題。
2.看課件,說說課間還可以開展哪些活動。
認讀生字“操”、“場”認識提手旁(評價任務一)。
環節二。
二、自讀詞語和兒歌。(用時:10分鐘)。
1.老師范讀課文,提示學生:認真聽,注意生字讀音。
2.學生自讀,提示學生:讀準字音,讀通句子。
3.學生展示朗讀課文。
(完成目標二)。
通過聽范讀、自讀等方式能正確朗讀課文。
(評價任務二)。
環節三。
識字寫字。
(24分鐘)。
活動一。
1.老師領讀、學生領讀12個生字。
2.同桌互讀、開火車、展示朗讀、男女生賽讀12個生字。
3.做游戲讀詞語。
(完成目標一)。
通過指名讀、小組賽讀、同桌互讀、開火車讀、交流識字方法等方式正確認讀12個生字。
(評價任務一)。
活動二。
1.說說每個字的結構,觀察其在田字格中所占的位置。
2.教師范寫,學生描紅練習,教師巡視指導、相機指導。同桌交流評價。
3.對照田字格師評。
(完成目標一)。
通過觀察、老師范寫、練寫、對照等方式正確書寫“足字旁”的筆畫。
比較“足字旁”和“足”的異同。
(評價任務一)。
環節四。
反復誦讀。
(8分鐘)。
1.指名讀兒歌。
2.師生接讀兒歌。
3.配樂朗讀兒歌。
(完成目標二)。
通過指名讀、師生接讀、配樂朗讀的方式正確、流利地朗讀兒歌。
(評價任務二)。
板書設計:。
7.操場上。
跑足。
教學反思:《操場上》是部編版義務教育教科書語文第二冊的一篇識字課。本課有一幅表現操場上熱鬧的圖畫,6個表示體育運動的詞語和一首兒歌。新課程致力于構建開放的,富有活力的教材體系,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語文學習方式。因此,在教學中我以“自立、合作、探究”為原則,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全過程,獲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一。充分利用教材優勢,學生在輕松自由的氛圍中愉快地學習。
教學時,我先讓學生說說自己平時喜歡在操場上做什么體育活動,學生的積極性馬上調動起來了,他們爭著發言,都想告訴我他們喜歡在操場上做什么體育活動。這時我就讓他們看看課件中圖上的小朋友在操場上做什么。學生邊說邊學習了詞語,這就把觀察圖畫、認識事物、學習漢字有機地結合起來。這些形式有效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在輕松自由的學習氛圍中愉快地學習。
二。教學中創設自主學習的時間,學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快樂識字。
1.合作識字,體驗情操。合作識字就是指學習者在小組學習中、同伴相互學習中識字。在教學中我讓學生同座為學習小組,交流自學情況。這樣既讓學生學得快樂,記得輕松,又讓學生體驗到與伙伴合作的樂趣.
2、探究識字,培養能力。探究識字就是在識字過程中讓學生自主識字,初步尋找漢字的規律,培養自主認字能力。在教學時我根據教材特點,讓學生做做“打球、拔河、拍球”以及“跳高、跑步、踢足球”的動作,看看發現了什么特點,學生在實踐中就發現“打、拔、拍”這些動作是跟手有關的,所以“打、拔、拍”用了提手旁,而“跳、跑”這些動作是跟腳有關的,所以用了足字旁。這樣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不斷發現問題,找出解決問題的辦法。既培養學生觀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又提高了識字效率,增強了學生的自信心。
3.比較觀察,示范演示。寫字是是低年級一項十分重要的'教學任務。雖然是電腦時代,但仍需要把字寫得規范、端正、美觀,這不僅是交流的需要,也是提高個人文化修養和民族素質的需要。因此,老師要十分重視寫字指導,通過多媒體課件展示和板書示范,把每個字一筆一畫的起筆、止筆,一筆一畫的占格、占位,每個字的間架結構,每個部件的高矮肥瘦,部件、筆畫之間的穿插挪讓等都交代得清清楚楚,邊講解邊示范,然后讓學生寫字,課內保證了寫字時間。這樣每節課有3---5分鐘時間寫字,細水長流,一定能提高學生寫字能力。
l在豐富的活動中,在有趣的游戲中,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一下子高漲起來,課堂一下子熱鬧起來。整堂課,無需老師過多語言的引領,學生便踴躍地投入到學詞、識字中來。表演自己喜歡的體育活動時,課堂氣氛更是熱鬧非凡,學生爭先恐后地到前邊表演,看著他們的演技,我不禁感嘆“動”起來的魅力真是不可小覷。更值得一提的是,開火車認讀生字、詞語時,真是前所未有的順暢,一遍下來,全班無一人停頓,看來,課下做足功課,課上就會收獲成功的喜悅。
基于標準的教學設計讀后感(優質17篇)篇五
【教學目標】:
1、自主學習,認識泰山雄偉神奇的景象。
2、理解、學習詩人蓬勃的朝氣和遠大的抱負。
3、探究文學作品風格與作家個人遭遇之間的關系。
【教學程序】:
一、導入新課。
大家都知道五岳之首的泰山吧?你能否用詞、短語或語句來描繪你印象中的泰山呢?(簡單點評后轉入杜甫的《望岳》)。
(一)作者及背景簡介。
(二)朗讀詩歌。
1、老師范讀《望岳》。學生聽讀,要求聽準字音,把握五言古詩的誦讀節奏。
2、全體學生齊讀。
3、學生推薦朗讀,其他學生點評。
(三)了解詩的內容。
1、學生參照注釋,借助工具書,疏通詩句,理解詩意。
2、全班交流問題及解答。
3、學生說說詩句的含義。
(四)再次朗誦,要求學生一邊聽一邊想象詩歌描繪的畫面和意境,想象詩人當時望岳的情景。
出示問題,小組研討:
1、杜甫眼中的泰山有何特點?從哪些地方看出來?
——研討后,師生共同賞析:
“岱宗”兩句:“遠望”(補充背景常識:此句說的是泰山山脈,它在山東中部,從東平湖東岸一直延伸到淄博市南,長約200公里。)。
問(1):“夫”是個虛詞,首句意思只在“如何”(怎么樣)上,試比較“岱宗如何”和“岱宗夫如何”在語氣上有什么不同?(加“夫”則驚奇、贊嘆之情更明朗,也更強烈。)。
問(2):此句寫出了泰山的什么特點?詩人是如何寫的?對你有何啟發?(沒有抽象地說,而是別出心裁的寫出自己的體會,以距離之遠來烘托出泰山的高。
“造化”兩句:“近望”問:能否通過對這兩句品度,各用一個字分別概括詩人眼中泰山的特點?(“神”或“秀”,“高”。這兩句詩突出泰山的神奇秀麗和巍峨高大的形象。)。
“蕩胸”兩句:“細望”問:展開合理的聯系和想象,用你的語言再現當時的畫面。
“會當”兩句:由“望岳”想到了將來的“登岳”。
(五)進一步感悟作者情感。
1、問:年輕的詩人科舉不第后游歷齊趙,見到了泰山,寫下了這首詩,在詩中你能看出任何科舉敗后消極頹廢情緒嗎?那整首詩給你的感受是什么?(詩人熱情贊美了泰山的神奇秀麗,流露出了對祖國河山的熱愛之情。尤其是最后兩句,直抒胸臆,表現了詩人不怕困難,敢于攀登頂峰俯視一切的雄心和氣魄,以及卓然獨立兼濟天下的豪情壯志。)你還能聯系到意境相同的哪些詩句?(王之煥“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矣谶M取,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
2、再次齊讀詩歌,讀出感情來。
(六)感受詩人高超的寫作藝術,提高學生的審美素養。
問:這首詩歷來被譽為歌詠泰山的絕唱,談談這首詩什么地方最吸引你,指出來并說明理由。
(示例:1、煉字。鐘——將大自然人格化、擬人化,把大自然寫的有情有義。割——從山的北面看,那照臨下土的陽光像被一把碩大無比的刀切割了一樣,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2、哲理美。3、虛實相生......)。
(七)背誦古詩。(齊背)。
【知識擴展】。
望岳擴寫作文。
天空布滿了烏云,天氣顯得要與冰霜相媲美,并向人們頭上肆意地甩著灰色的大雨點。
泰山威武的身軀在他步步登上開闊地時展現。他坐在一塊大石頭上,隨他同行的朋友朋友也坐在他的身邊?!昂靡蛔湫蹓训奶┥絾?”他的眼眸中略顯光芒?!澳鞘悄鞘?,這可是五岳中的東岳泰山呢!”他再次定睛于泰山之景。高大的泰山如同是有千萬根柱子將它支持住,使它高聳入云。云霧在它周圍環繞,將泰山的頂端渲染的撲朔迷離,愈發讓人覺得泰山絕頂飄渺不定,令人不可捉摸。
他閉上了眼睛,享受著徐徐的風吹拂在臉上所帶來的清涼,舒適。年輕的他有著一顆熱血的心。他想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寫下輝煌的一筆,他渴望能造福于百姓,他渴望建功立業,在他看來,這一切會是不久的現實。
他張開了眼睛,太陽正好出來,照在泰山上。高高的泰山擋住了光線。只有南面沐浴在陽光下,北面照射不到光線。何等高的高山啊!何等美的美景啊!
他不禁激動起來,從包中拿出紙筆,提筆寫下《望岳》。隨后,他大聲喊道:“我今后不僅要遠望與你,我還要從你的絕峰上俯視大地,俯視一切的一切。我渴望著與你再次見面,渴望攀上人生絕頂,實現我的目標。這是我的使命!”
大道上,行人中穿梭著兩個人,其中一人眼放豪光,眉宇間透露出幾絲不俗的氣勢。他大笑了幾聲,又踏上了他的征途。
基于標準的教學設計讀后感(優質17篇)篇六
1、在新課程理念指導下,深化實施素質教育,扎實開展教學研究改革,努力提高教育教學效率。
2、加強校本研訓途徑和方法的研究,加強集體教研活動,充分發揮骨干教師的作用,促進教師專業化水平的提高。
3、搭建合作共享互動展示的平臺,優化教學過程,減少無效和低效的教學活動,實行精細化教學,向40分鐘要質量。
評比分三個內容開展。
(1)選擇上課內容,設計教案。教學目標應體現知識和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三個維度,教學設計突出“以學生發展為本”的思想。
(2)備課組、年級組內開展集體備課活動,交流探討對教材的理解、教學設計的方法和教學策略的指導思想,對體現“以學生發展為本”的設想及做法。
(1)試教修改,使教學設計更加完善。
(2)在本班進行公開教學。課堂教學要重視目標意識,目標達成度要高;凸顯教學的重點,對教學難點的突破方法合理,效果明顯;課堂訓練精而有效,提高40分鐘的效率。評選小組、學校教師一起聽課。
3、基于課程標準的教學評價評:上交一份教學評價。(第15、16周)。
(1)開展一次“怎樣的課才是一節好課”專題式學習討論活動。
一年級、預初、初一語數英教師。
組長:車先林。
組員:李勇、夏茂進、龔根弟、郭偉峰、朱成兵、趙艷。
評選產生“教學設計”、“課堂教學”、“教學評價”優勝獎和鼓勵獎(各50%)。分部對獲獎教師頒發獲獎證書并通報四中、四小、二小表彰。
基于標準的教學設計讀后感(優質17篇)篇七
設計者:陳朝霞/鄭州市航空港區龍王辦事處趙郭李小學。
目標確定的依據。
1.學情分析。
由于學生的年齡所制,對于戰爭與和平了解得并不多,戰爭的場面能從電影、電視中的鏡頭見到過一些,也可能從電視新聞中看到一些發生在遙遠的國家中的戰爭。對于戰爭給人類帶來的危害感受不會很深刻,因此學習本組課文時,要從學生現有的經驗出發,師生共同廣泛地搜集資料,給學生比較廣闊的視野,比較詳實的資料,比較感興趣的材料。讓學生更多地了解戰爭,了解戰爭中孩子的生活,了解戰爭給每個人帶來的災難,只有學生有了深刻的內心感受,才會痛恨戰爭,呼喚和平,也才能達到本組教材的教學主旨“了解戰爭,呼吁和平,為世界和平做點事情”。
目標。
1.讀、寫并積累本單元與戰爭相關的詞句。
2.培養學生的關注新聞的意識。
3.培養學生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提高學生的口頭表達、交際能力。
4.通過看圖說話,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和感悟力,激發他們痛恨戰爭,同情戰爭中的無辜著的情感,理解對和平得呼喚。
5.突出本組訓練重點,理解含義深刻句子的意思,體會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談話導入。
同學們,通過本單元的學習,我們已經從字里行間了解了戰爭給孩子們帶來的苦難,聆聽了他們對和平的呼喚,現在就讓我們再次讀讀那些詞句,更深刻的感受一下吧!
二、學習“讀讀寫寫、讀讀記記”
1、學生自由讀詞語,注意:讀準字音。
2、小組學習:讀詞語,相互正音,交流詞語的意思,交流讀記詞語的方法。
3、學生書寫“讀讀寫寫”得詞語。
4、師聽寫。
三、學習“我的發現”
1、學生自由讀這些句子。
2、四人小組討論交流:你發現了什么?
3、全班交流:你發現了什么?這兩組句子中帶點得部分表達了怎樣不同的情感?
4、從課內外閱讀材料中找一找類似的句子,談一談自己的理解。
5、教師小節。
四、學習“日積月累”
1、自由讀“日積月累”中的成語。注意:讀準字音。
2、指名讀成語,集體正音。
3、再讀成語,邊讀邊思考這些詞語的意思,并在小組里講講這個成語的故事。
4、總結:流傳千古的詞語中,能看到中國的歷史和文化,能讓我們多日積月累些成語,把這里的成語背下來。
第二、三課時。
一、觸景生情。
1、搜集殘酷戰爭相片。
二、真情表達。
1、下面,我們就圍繞這張相片,展開想象,把看到的和想到的寫下來。
2、指導觀察和表達。
a、整體感知圖中的景和人,說一說,圖上講的是什么?
c、完整表達,教師鼓勵學生調動以學的知識或課外資料幫助表達,力求說清楚、說完整、說具體。
d、在說得基礎上,幫助學生把看到的和想到的寫下來。
三、課外延伸。
搜集更多的有關戰爭給人類造成的事實和英雄人物的事跡,并講給你的朋友聽。
第四課時。
一、提問導入。
同學們,我們生活在現實社會里,時時處處都能感受到新聞的存在,你們平時都用什么方式來了解新聞的?作為“地球村”的村民,我們應該關注國門外發生的事情。讓我們召開一次新聞發布會。
二、召開新聞發布會。
1、主持人宣布相關要求。
2、“時事”、“教育”、“日常生活”三個版塊代表分別發言,每人發言后有一分鐘的提問時間。
3、評價他們的發言,教師參與交流、指導。
4、總結他們的優缺點再次準備。
5、新聞發言人發言。
6、選出“最佳新聞發言人”“最佳新聞”“頭條新聞”等。
7、主持人宣布新聞發布會結束。
三、師生總結。
1、通過今天的發布會,你有一些什么樣的收獲?
2、同學們,作為新世紀的建設者,我們從小就要學會關心國內外大事,同時,我們還要通過各種渠道鍛煉自己的口才,增加自己的膽識,像這樣的發布會我們以后還會經常進行,希望更多的人能通過這種活動鍛煉自己,提高自己。
基于標準的教學設計讀后感(優質17篇)篇八
本節課按新課標的要求創設情境激發了學生求知欲,調動了學生主體參與的積極性;在新知的講解中緊扣關鍵詞易錯點,設置不同的疑問,通過師生共同探究,逐個完成對各個易錯點的突破;例題的講解中,鼓勵學生主體參與,采取到黑板書寫,既能培養學生的反應能力又能訓練了學生書寫以及正規答題格式。課題的引入以及例題均采用投影儀、多媒體等現代教學手段,加大課堂容量和教學直觀性。
在學習方法上主要使學生能很好的做到數形結合,啟發他們利用已學的知識遷移到新知中,如橢圓定義的數學語言敘述,以及標準方程的推導。通過實驗研究細心觀察、認真分析、學會歸納、抽象的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從而讓學生的數學的能力完成不同層次的提升。
本節課橢圓定義的形成過程十分重要,實際教學中學生很難做到能用精確的數學語言來描述橢圓定義,或許正是這種不完整的描述引來的一些易錯點會加深學生印象。在推導標準方程時,教材是對式子進行了有理化之后與原式相加達到化簡的目的。實際上對含有兩個根式的代數式的化簡一般采取將一個根式保留在等號一邊然后兩邊平方的方法,這種方法更具有一般性(學生對此運算技巧不熟悉,而且運算能力不高),而教材中的方法則充分利用了代數式的對稱性,化簡中的運算量較小,但從對含兩個根式的代數式化簡的方法來看不具有一般性,具有較強的技巧性.大多數學生在對方程進行化簡時會采取兩邊平方的方法,在教學中應充分展示學生的不同方法,并注意引導學生對不同方法進行比較,點評,提高學生代數運算的能力.同時求軌跡方程的驗證一項教材是以小字形式出現,對初學圓錐曲線的學生理解難度較大,在課堂不要做太多要求,要合理的處理。
本節課的不足之處:課堂容量較大,從而導致學生歸納總結這個環節較倉促。因此今后要合理地安排每一節課的課堂容量,給學生更多的思考時間和空間,提高課堂的效率。一部分學生的計算能力還不夠熟練,缺乏簡化計算的能力,今后還要繼續加強對學生這方面能力的培養。
總之,本節課我將自己的想法融入課件之中,展示知識的形成過程,并通過學生的自主探究,使其感受到獲得知識的樂趣。在以后的教學中,我要不斷的努力,不斷總結經驗,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
基于標準的教學設計讀后感(優質17篇)篇九
學習目標:
1、領悟并在習作中運用“比照”的寫法。
2、背誦積累對聯,提高記憶力,感受頤和園、大明湖等美景。
3、培養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學習重點:背誦積累對聯,提高記憶力,感受頤和園、大明湖等美景。學習難點:
培養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評價方案:
通過點名說,以及小組的交流回報來檢測目標達成度85%。課前準備:教師準備:課件。
1自學“我的發現”,思考這種寫法叫什么?有什么好處?學生準備:
1、“我的發現”,這種寫法叫什么?有什么好處?
2、背誦“日積月累”的四副對聯。
3、我搜集的有關我國“世界遺產”的資料有:
【我的疑問】預習中,我遇到的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教學預設:
【學始于疑】——我思考、我收獲。
1、“我的發現”:這種寫法叫什么?有什么好處?
2、“日積月累”:體會這些對聯的描繪的美景。
【質疑探究】——質疑解疑、合作探究。
1、“我的發現”:這種寫法叫什么?有什么好處?
(1)從小林的發現中,我知道這些句子的后半部分,都拿我們熟知的事物來()。
(2)從小林的發現中,我知道這樣寫的好處是(),使讀者很容易想象出所描寫事物的特征。
奇文共欣賞,人在水天一色之中(滕王閣對聯)高閣逼云霄舉頭紅日近。
遠山收入畫回首白云低(黃山玉屏樓)萬山拜其下。
孤云臥此中(黃山文殊院)。
(1)這次資料搜集的范圍是有關我國()的資料,可以是()、()、(),也可以是()、()。
(3)在搜集中遇到什么了什么困難?你是怎樣克服的?
(4)資料展示:展示搜集的圖片和文字資料,簡要說說搜集的過程。課堂小結:
通過這節課你有什么收獲?作業設計:
1、用比照的方法來寫一處景物。(如學?;@球場)。
2、搜集描寫名勝古跡的對聯兩副。
3、進一步搜集整理相關資料。板書設計:
我的發現。
用熟知的事物來作比較,可以使句子更具體形象。
課后反思:
第二課時。
學習目標:
以“保護文物”為題,提高口語交際能力,培養文物保護意識。學習重點、難點:
以“保護文物”為題,提高口語交際能力,培養文物保護意識。
評價方案:
提出具體要求,讓學生暢所欲言,充分表達自己的想法。課前準備:
相關圖片【預習自測】。
認真閱讀課本96頁“口語交際:保護文物”內容,思考:
1、讀了那則報道,我的感受是:
2、保護長城,我的建議是:
3、我還搜集到其他文物古跡被破壞的情況:
1、保護長城,我們小組的建議有哪些?
2、我們小組還搜集到哪些其他文物古跡被破壞的情況?:
3、保護文物,我們小組準備怎么做?
先各小組討論交流以上三個問題,組長主持,副組長記錄,人人參與,推薦上臺展示人選。然后全班展示:每個問題確定三個小組上臺展示,其余小組作點評。別人在展示時,全體同學,認真傾聽,準備點評,或作補充。
作業設計:
1、分類整理我們班保護文物的建議和做法。
2、將有關文物被破壞的情況與家長交流,聽聽他們的看法,看看還有哪些好的建議和做法。
板書設計:
保護文物。
交流文物古跡被破壞的情況制定保護文物古跡的措施。
課后反思:
第三、四課時。
學習目標:
學寫介紹“世界遺產”的導游詞,提高書面與口頭表達能力。學習重點、難點:
留心觀察身邊的事物,用自己的語言把它表達出來,讓大家一起分享。評價方案:
【預習自測】認真自學課本97頁“習作”,思考:
1、這次習作的內容是:寫介紹“世界遺產”的()。
2、導游詞可講景點風光,還可以講與景點有關的()、(),還要提示參觀瀏覽的()。
3、我準備介紹的“世界遺產”是(),重點介紹的內容是()。
教學預設:探究案【范文學習】《故宮》導游詞。
親愛的游客們:(稱呼)。
大家好!我是你們的向導,我姓張名靜宜,叫我張導好了?,F在我將帶領你們游覽故宮,欣賞我國的文化遺產。(問候、自我介紹、交待瀏覽地點)。
故宮為我國明清二朝的皇宮,也是現存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筑群。所以我們在游覽時應當不亂扔垃圾、不觸摸物品,這樣才能欣賞到有著歷史氣息的故宮。(提醒游人游覽時應注意的地方)。
進了太和殿的大門,展現在大家面前的便是一座座雄偉的宮殿。正前面那座最大的木。
構建宇,很是引人注目,那就是太和殿。它是皇權的象征,每當有重大活動是,皇帝都在此舉行。后面的一排金碧輝煌的尬宮殿,分別是中和殿、保和殿。(按照游覽順序介紹)。
游完了輝煌的太和殿,再向北走,我們能感覺到這兒的生活氣息很濃。這里的一切起居用品在當時都是堪稱一流的,后宮里的戶外養心之處是御花園。它格局、布局緊湊,古色古香,花草樹木點綴其間。亭臺樓閣相依相承。是個清心雅致、賞心悅目的好地方。大家跟著我走,故宮東邊這座角樓和其它三座角樓遙相呼應。它們的造型奇特、精美絕倫,與周圍環境構成一幅完美的圖畫。
這氣魄雄偉的工程凝結了多少勞動人民的血汗和智慧呀!其實故宮是在1987年12月申遺成功,從此以后便成為文化遺產的旅游勝地。
這次旅途到此結束,祝大家愉快!謝謝?。ǜ鎰e語)【合作探究】。
1、從上面的范文,你發現如何寫導游詞?
1、自主完成習作。
2、根據自己寫的導游詞演一演小導游。
3、展示優秀的導游詞。板書設計:
寫導游詞。
你想介紹哪一處“中國的世界遺產”?
重點介紹什么?最有特色的內容是什么?
課后反思:
基于標準的教學設計讀后感(優質17篇)篇十
一教學目標:
1初步認識9個生字。
2正確,較流利地朗讀課文。
3初步感知詞語的反義關系。
二學習重點:識字。
三學習難點:較流利地朗讀。
四學習準備:音樂磁帶。
五學習方法:自主學習為主。
六學習過程:
(一)談話引入。
1講一講平時看到的認為美的或丑惡現象的例子。
2引導歸納,談話導入。
(二)朗讀課文。
1初讀感知。
(1)自讀課文,圈出生字學一學。
(2)朗讀展示,把自己最喜歡的內容讀給同伴聽。正音,評議。
(3)引讀課文,感受詞語的意思及反義詞的特點。
2再讀入情。
(1)把自己最喜歡的句子讀給大家聽。
(2)播放歌曲《愛的奉獻》。
(3)講講身邊助人為樂的人和事。
(4)朗讀單元引言。
(三)指導認字。
1小黑板出示相關詞語,認讀正音。
2小組自學要求認識的字。
3交流識字經驗,發現識字方法。
(四)熟讀課文,鞏固識字。
第二課時。
學習目標:
1鞏固生字,會寫8個字。
2流利地朗讀課文。
3在識字,朗讀的過程中,陶冶美好的情操,樹立關愛他人的感情。
四學習重點:朗讀。
學習難點:朗讀感悟。
五學習方法:朗讀。
六學習準備:田字格小黑板,生字卡片。
七學習過程:
(一)復習回顧。
復習字詞。
1抽讀詞語卡片,評議糾正。
2多種形式讀詞語。
3抽讀其他生字。
4組詞,擴展說話。
(二)誦讀課文。
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誦讀課文。
1同桌讀]。
2自由選擇伙伴讀。
3讀給伙伴聽。
4自己小聲讀。
邊讀邊品位課文的思想和韻味。
(三)指導寫字。
1結合范寫,觀察字形。
2書空,描紅,臨寫。
3展示,評議,提高。
(四)擴展活動。
收集反義詞,試著組成幾句對子。
[識字六教案教學設計(人教版二年級上冊)]。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基于標準的教學設計讀后感(優質17篇)篇十一
掌握三位數加法的計算方法,能正確地分步計算。
在算法多樣化中感悟算法合理化。
在學習中培養學生的獨立探究能力。
教學重難點。
讓學生體驗三位數加法的橫式計算過程,并能正確進行計算。
在算法多樣化中感悟算法合理化。
教學工具。
教學課件。
教學過程。
一、新授引入。
1、出示27+64=。
師:27+64的結果是多少?
你是怎么算的?
生:十加十20+60=80,個加個7+4=11最后把兩次結果相加80+11=91。
師:還可以怎么想呢?
師:兩種算法有什么不同?結果呢?
小結:不管哪種方法,都是把相同的數位上的數相加,最后把兩次的結果再相加就可以了。
二、新授與探究。
探究一(三位數加法的橫式計算)。
(1)列式。
師:這題怎么列式?
生:356+247。
(2)嘗試計算:
(3)方法交流。
出示學生的計算的過程與方法。
師:這樣計算你是怎么想的?
組織學生小組討論得出:
生1:個加個6+7=13。
十加十50+40=90。
百加百300+200=500。
13+90+500=603。
所以356+247=603。
生2:百加百300+200=500。
十加十50+40=90。
個加個6+7=13。
13+90+500=603。
所以356+247=603。
也有可能學生直接口算,也有可能學生列豎式計算。
(4)明確計算方法的表達---分步計算。
板書:兩種計算的過程,
小結:以上兩種方法都可以,把相同的計數單位相加,最后再把每次的得數全部加起來。
跟進練習:
267+314=572+268=。
探究二(用遞等式計算三位數的加法)。
a)這種方法是怎么算的?
b)這種算法與前兩種方法有何不同?
(只拆一個數)。
師:如果要用算線來計算怎么算呢?
出示算線,組織學生觀察算線后討論得出:
生1:356+247。
=356+200+40+7。
=556+40+7。
=596+7。
=603。
小結:用算線來計算先加百,再加十,最后加個。
生2:356+247。
=356+7+40+200。
=363+40+200。
=403+200。
=603。
小結;也可以先加個,再加十,最后加百。
三、練習與鞏固。
練習一。
連線。
382+229=382+200+20+9百加百,十加十,個加個。
776+198=776+8+90+100個加個,十加十,百加百。
173+429=500+90+12先加百,再加十,最后加個。
656+318=14+60+900先加個,再加十,最后加百。
練習二。
用你喜歡的方法計算,并寫出過程。
478+317=。
①478+317。
=478+300+10+7。
=778+10+7。
=788+7。
=795。
②478+317。
=478+7+10+300。
=485+10+300。
=495+300。
=795。
③478+317。
=15+80+700。
=95+700。
=795。
④478+317。
=700+80+15。
=780+15。
=795。
⑤478+317。
=480+315。
=480+300+15。
=780+15。
=795。
練習三。
268元898元348元268元。
小明媽媽要為家里添上2件小家電,你猜,小明媽媽挑選了哪兩樣,共付了多少錢?
生:268+348。
200+300=500。
60+40=100。
8+8=16。
500+100+16=616。
四、本課小結。
三位數加法的橫式計算,可以用個加個,十加十,百加百的方法計算,也可以用先加百,再加十,最后加個的方法來計算。
基于標準的教學設計讀后感(優質17篇)篇十二
一、教學內容:
1、學唱歌曲《一個媽媽的女兒》。
2、了解藏族的曲調風格。
3、介紹藏族的風俗習慣。
二、教學目的:
1、通過學唱歌曲《一個媽媽的女兒》,使學生初步了解藏族民歌的風格和體裁的認識。
2、進一步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用親切的聲音演唱歌曲。
3、討論歌曲的內容以及表達的感情。
教學重點: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教學難點:
1、歌曲的節奏比較復雜。
2、歌曲音域較廣、跨度大。
三、教材分析:
《一個媽媽的女兒》這是一首曲調柔美抒情,言語樸實簡練,主題鮮明的兒歌。其曲調采用了川藏地區的民歌音調為素材,使歌曲具有濃郁的民族歌風。它熱情地抒發了少年兒童對祖國媽媽無比熱愛的心情。歌曲為2/4拍,羽調式,由五個樂局構成的一段體。第一,二句是曲調的重復變化,旋律從低聲區進入,流暢而又舒展。歌詞將“太陽和月亮”,“長江和黃河”比擬成一媽媽的女兒,形象非常生動,起到了借景抒情的作用。第三句“啊”及八度大跳一下子把情緒推上高潮,充滿激情地唱去了“我們的媽媽叫中國”。突出了主題,表達了女兒對祖國媽媽發自肺腑的心聲崇敬的心情。第四樂句又運用了八度大跳,使得這一情感更為深情。最后結束在重復變化了前樂句后,音域向上高揚,最后結束在“la”音上。
教學過程:
一、組織教學:
1、導入:
問:同學們喜歡旅游嗎?現在就讓老師跟你們乘坐火車去到一個遙遠的地方旅游——西藏。(看視頻1)。
2、師:我們現在到站了,你們說我們來到了那里呀!哦!原來我們來到了美麗的西藏,你們了解西藏嗎?(生……)這里有美麗的大草原,還有熱情好客,能歌善舞的藏族同胞。
二、新授歌曲。
問:這首歌曲說的是一個什么故事?生......
2、再欣賞一遍,感受歌曲情緒、速度?(優美抒情,稍慢)。
3、請大家跟琴用啦模唱歌曲旋律(默唱一遍,用啦輕生演唱)。
4、學生朗讀歌詞。
5、隨琴加入歌詞演唱一遍。
6、教唱歌曲難點。
7、完整演唱歌曲。
二、歌曲處理。
1、有感情地演唱全曲。
2、分組比一比。
3、同學們可還記得4月14日7時49分,一次7.1級強震,再一次撕裂了祖**親剛剛開始愈合的源自汶川大地震的深創劇痛,頃刻之間,我們美麗的青海玉樹變得滿目瘡痍,頃刻之間,溫馨的家園被夷為平地。(視頻)。
4、同學們地震無情,人間有愛,在這生死時刻,我們的祖國媽媽沒有忘記她的女兒,在第一時間派出了大量的救援部隊,這一刻我們13億華夏兒女緊緊地和玉樹心連心、同悲痛,手挽手、齊抗災,同學們讓我們行動起來,為玉樹人民祈福和加油吧!讓我們共同歌唱《一個媽媽的女兒》。
基于標準的教學設計讀后感(優質17篇)篇十三
教學內容:
1、學唱歌曲《我愛銀河》.。
2、欣賞歌曲《啊,高山》.。
教學目標:
1、啟發學生的想象力,激發學生努力學習科學知識的熱情。
2、能自主學唱歌曲和處理歌曲,合唱和諧優美。
3、初步學會八六拍的指揮圖式。
教學過程:
1、導入。
師:本單元的標題是“星空暢想”。星空能引起人無數的遐想。自古到今,關于星空有著很多美麗的神話故事。例如“天上一顆星,地上一個人”,還有牛郎與織女的'故事等,同學們還知道哪些有關星空的美麗傳說?生答。
下面我們來學習一首童聲合唱歌曲《我愛銀河號》。
2、學唱歌曲。
(1)聽范唱錄音。
(2)簡介“銀河合唱”。
(3)隨錄音學唱第一樂段的歌譜和歌詞。
(4)隨教師的琴聲學唱第二樂段。
(5)將兩個樂段連起來演唱。
3、欣賞歌曲《啊,高山》。
(1)初聽歌曲錄音。
(2)根據歌詞內容進行討論。
(3)學習八六拍。
(4)復聽。
課堂小結:
布置作業:
板書設計:
星空暢想。
基于標準的教學設計讀后感(優質17篇)篇十四
教學目標:
1、通過想像來還原理解詩中所描述的畫面。
2、體會詩歌所表達的內陸之夜的寧靜與安詳,和作者所流露的喜悅之情。
3、引導學生關注身邊的自然美景,嘗試用詩歌的形式表達自己所體會到的美景。
重點:這是一首譯作,因此引導學生的理解和想像詩歌內容,感悟作者情感作為重點。
教學過程:
一、朗讀詩歌,品味詩歌。
可以從語速、語調、停頓、重音來指導學生朗讀。
形式可以多樣化,不強求統一。
1、朗讀交流。
(朗讀是理解詩歌的重要手段。通過朗讀學生的語感慢慢的培養出來了,他們的情感也漸漸的走進了詩歌之中。允許學生有不同的朗讀方式,可以讓學生談談這樣朗讀的理由。以次引導學生去體驗詩中所描繪的景和情。)。
2、朗讀后交流。
提問:你最喜歡的句子是哪些?
你認為寫的最好的句子是那些?
(通過交流,引導學生體會詩中所表達的景,體會作者的情感和胸懷。)。
二、請學生用自己的話將詩歌中的畫面描述出來。
1、讀了詩歌,你看到了什么,又聽到了什么?
2、同學間可以互相交流、討論。
(要求學生運用豐富的想像力,調動各種感官,把畫面加以再現。)。
三、嘗試表達。
以“之夜”為題寫一個片斷。(如:中秋、國慶、等)。
通過實踐活動,讓學生學會通過具體事物來表現夜景的方法。
讓更多的學生走進詩歌,喜歡詩歌。
實在不會寫的,可以用散文的形式,寫一段話。
(這可以作為回家作業)。
四、課后去讀一些詩歌,拿自己最喜歡的詩來班級進行交流。
基于標準的教學設計讀后感(優質17篇)篇十五
一,教學內容:
比第六版第六版的應用內容和第六版的相應練習。
二,教學目標:
1,結合實際理解的生命比分配的意義和這種類型的應用的特點。
2,根據不同解決方案的分布來掌握問題,體驗問題解決方法的多樣性。
3,通過學習開發學生收集信息,處理信息和使用知識解決問題,了解選擇解決問題策略的重要性。
三,教學重點:
學生可以根據實際問題的分布情況正確分析和解決。
四,教學困難:
數字與相應數字之間的比例。
五,教學過程:
首先,檢查導入。
談論想法。
老師:其實,生活中不可能無處不在,而且被廣泛使用,今天我們要研究如何根據一定程度的實際問題分配。(黑板主題:比應用程序)。
二,探索新知識。
(a)制備實施例。
(b)探討該方法。
1,分析問題。
老師:現在我們可以從標題中獲得一些有用的信息嗎?
老師:誰可以解釋5是怎么來的4/5和1/5什么意思?
2,獨立嘗試。
老師:現在請學生自己想想解決這個問題的方法?你可以試試。
老師:誰在談論你的想法?
老師:現在你可以選擇你最喜歡的方式來回答。
方法1:部件總數:14=5(部件)。
每個是:500÷5=100(ml)。
濃縮物:100×1=100(ml)。
水:100×4=400(ml)。
方法2:濃縮物:500×1/4=100(ml)。
水:500×4/1,4=400(ml)。
3,分析兩種解決方案。
方法一:使用整數除法,乘法求解問題;方法2:分數乘法解決問題是找到少數幾個減。
4,檢驗。
讓學生交流測試方法,合理正確。
三,鞏固實踐。
嘗試完成獨立。
四,課堂總結。
基于標準的教學設計讀后感(優質17篇)篇十六
學習目標:
1、認識9個生字。會寫8個字。
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初步感知詞語的反義關系。
3、在識字、朗讀的過程中,陶冶美好的情操,培養關愛他人的感情。
教學重點:會寫8個字。
教學難點:認識9個生字。會寫8個字。
課前準備:助人為樂的圖片和詞語卡片。
教學時間:2課時。
第一課時。
課時目標:。
1、認識9個生字。會寫8個字。
2、正確地朗讀課文。
教學過程:
一、復習一年級學過的對子歌,揭題。齊讀課題。
二、初讀課文,認讀生字。
1、自由讀文,圈生字。
2、找出文中藏有的對子。出示對子,指名讀,齊讀。
3、出示帶音的生字,指名領讀。交流識字方法。
出示課件例如:
“炭”(利用兒歌來記):青青一座山,伐木在林間,木材變成炭,溫暖留人間。
“恨”認識(豎心旁)拓展怕憂悔驚情憐。
漠擴詞沙漠、冷漠、漠不關心、冷漠無情。
貧--富對比。
索取--奉獻對比分別造句進行理解。
5去掉音,指名讀,開火車。
6鞏固生字,出示詞語,摘蘋果,搶讀。
三、生字回文,理解課文。
(1)指名讀文,在朗讀課文中鞏固識字。
(2)讓學生說說從本課中體會到什么,或者提出不懂的問題。對“冷漠、熱忱、雪中送炭、饑寒、溫飽”,美、丑分別舉例子說一說等較難懂的詞語,可適當做點解釋。
(3)自由練習讀文,舉行搶答賽:利用反義詞詞義相反的特點,讓學生在熟讀成誦的基礎上,以搶答賽的形式,活躍課堂氣氛,培養快速反應能力。
(4)自由練習背誦。
四、總結。
通過課文的學習你明白了什么道理?要善于幫助別人,人人獻出一點愛,人間永遠是春天。
[識字六教案教學設計(人教版二年級上冊)]。
基于標準的教學設計讀后感(優質17篇)篇十七
一、課題。
二、目標分解依據。
1、學科課程標準中的相關陳述。
2、教材特點。
3、學情分析。
三、學習目標(按規范格式敘寫)。
行為主體+行為動詞+行為條件+行為程度。
四、評價活動方案(設計)。
五、教學活動預案(體現以生為本)。
六、目標達成檢測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