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秀作文在豐富了自身的同時,也能夠對讀者帶來啟示和引導,讓人產生共鳴和思索。優秀作文是作者通過文字向讀者傳遞自己的情感和思想的一種藝術表達形式,它可以促使我們思考,我想我們需要寫一份優秀作文了吧。那么我們該如何寫一篇較為完美的優秀作文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優秀作文范文,希望能對大家在寫作方面提供一些參考和啟示。
大洋灣大洋灣的范文(18篇)篇一
1明確東西半球的分界線,并能在圖上標出來。
2.掌握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稱、位置、輪廓和分布特征。重點。
(一)復習東西半球南北半球的分界線。
(二)授課。
出示幻燈片1回答下面問題。
1、找出東西半球的分界線。
3、赤道穿過的大洲有幾個?完全在北半球的大洲有幾個?緯度最高的大洲是哪個?
(三)練習。
大洋灣大洋灣的范文(18篇)篇二
本節課學生能夠主動積極參與到教學中來,而且學得較為輕松,課堂教學效果很好.體現了新課程改革的具體要求。在整個過程中,以培養學生的主動探索精神為指導思想,在對教材處理中,創設教學情景,化抽象為具體,并提出富有啟發性和開放性的問題,引導學生分析歸納,以化解教學重點、難點,培養學生的分析、歸納能力;同時通過討論、課堂練習競賽活動等一系列教學活動,使學生動口動腦,加深學生對知識的感知和理解,增強學生的交流合作和分析探究能力,品嘗自主學習的樂趣。本節讀圖較多,難度并不大,我特別注意在提問時問題的目的性明確,盡量避免重復、羅嗦,把能由學生完成的盡量讓他們來做。注意面向不同層次的學生,使基礎差的學生也能有表現的機會,多使用鼓勵性語言,增強他們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激發其學習熱情。不足之處在于有些學生參與探究的主動性還沒有充分發揮出來,部分學生缺少自己的創見。
大洋灣大洋灣的范文(18篇)篇三
由于古人缺少對地球面貌的整體認識,不知道地球表面海洋面積大于陸地面積,所以才稱作“地球”,既然已經叫了那么長時間地球了,也沒有必要再改成“水球”了,但對于海洋面積大于陸地面積這些實質性的問題我們要有所把握,絕不能習慣成自然。
活動二:
通過上述活動,我們已經了解了海洋面積大于陸地面積,它們所占的比例分別是多少呢?請同學們按自轉方向撥轉地球儀,閉上眼睛,用手指隨意按住地球儀的任意部位,咱們看看每次分別按住陸地和海洋的比例是多少?(重復幾次取平均值)。
小結并提出問題:
通過上圖,我們得出了地球表面三分陸地七分海洋的結論,它們是均勻分布于地球表面的嗎?請同學們觀察手中的地球儀,思考南北半球海陸分布有何不同?(陸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海洋主要集中在南半球)。
請同學們結合教材中圖2.5,在該圖上隨意找出幾組大陸、半島、島嶼、海洋、海峽。請同學們用自己的語言分別概括上述地理名稱的概念應該是什么?除了這些名稱以外,我們還經常聽說大洲一詞,它的含義是什么?請同學們結合教材中,圖2.6及其閱讀材料,完成下面的活動。
活動三:
1、出示各大洲輪廓圖片,在黑板上掛出相應的世界海陸分布圖。
2、請每小組同學選派代表逐一介紹其名稱、由來,面積排序,并用磁釘釘在底圖相應的位置上,同時說出相應位置的四大洋名稱及面積排序。
大洋灣大洋灣的范文(18篇)篇四
第一章?課時安排:1課時。
教材: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中國地圖出版社)。
(一)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了解全球海陸面積所占比例及海陸分布特點;
2、理解大陸、半島、島嶼、大洲、海、洋、海峽等概念;
3、通過讀圖掌握世界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稱、地理分布和各自的主要特點。
二、能力目標:
2、構建七大洲的基本輪廓特征和空間分布特征,在地圖上能找出各大洲、各大洋;
3、主動探究學習能力的培養。
三、情感目標:
1、培養學生勇于探究和創新的精神,初步形成學生的全求意識。
(二)教學重點:
1、全球海陸面積比較,海陸分布的特點。
2、大陸、島嶼、大洲、海、洋、海峽等概念。
3、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稱、分布及突出特征。
(三)教學難點;海陸分布情況;學生觀察力和空間思維能力的培養。
(四)學情分析:
學生首次接觸世界地理,有一定的好奇心,會產生一定的學習興趣;可以利用圖表讓學生感受海陸分布狀況;大洲、大洋的名稱可通過讀圖讓學生直觀感受、理解并記憶。
(五)教學方法:讀圖分析法、直觀教學法。
(六)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二、新課教學。
1、教學內容:稱為地球的原因。
學生活動:教師引導學生讀圖,分析衛星圖片的顏色,思考并交流、討論,小組發言。
教師活動:教師在學生討論的基礎上總結:通過看圖可發現,地球總是以藍色作為主色調,這說明,除了我們腳下所踩的陸地外,地球上面積更大的是海洋。
教學意圖: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探究精神。
2、教學內容:海洋和陸地的分布。
教學活動:組織學生玩游戲。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引起學生興趣,直觀、形象。培養學生讀圖的能力,指導學生據圖總結地球上海洋面積大于陸地面積。
3、教學活動:教學設疑——任意劃分地球儀這兩個半球,海陸分布的情況如何?
學生活動:觀察地球儀,討論、總結。
教師活動:引導學生總結,無論怎樣平分地球,在地球上的任何一個半球,都是海洋面積大于陸地面積。
設計意圖:提出疑問,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激發學生好奇心,培養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
4、教學內容:海陸相關知識。
教學活動:教師介紹大陸、島嶼、半島、大洲、大洋、海及海峽等概念。
學生活動:通過閱讀教材,結合教師的講解,理解各概念的含義并落實到地圖上。
設計意圖:借助文、圖,加深學生對概念的認識。
5、教學內容:學習七大洲。
教學活動:借助地圖,引導學生觀察各在洲的輪廓、形狀、位置。把七大洲按照面積從大到小排序:亞非北南美,南極歐。引導學生勾畫大洲輪廓圖。
設計意圖:讓學生對大洲有完整的認識。
6、教學內容:學習四大洋。
學生活動:讀圖,觀察討論,給四大洋排序。了解四大洋的分布。
三、板書設計:
1、地球、地球。
2、海陸面積比:三分陸地、七分海洋。
3、大陸、島嶼、半島、大洲、大洋、海、海峽。
4、七大洲:名稱、面積大小、分布、輪廓。
5、四大洋:名稱、面積大小、分布。
四、教學反思:
2、要指導學生多讀圖,培養學生觀察的能力;
3、本課要按排學生一定的課堂練習,以鞏固學生對所學的知識。
大洋灣大洋灣的范文(18篇)篇五
活動一:
下面請同學們用準備好的線繩把地球儀任意平分成大小相等的兩個半球,平分幾次之后,你能發現什么問題?(無論怎樣劃分,都是海洋面積大于陸地面積)。
過渡并提出問題:所以,從海陸分布的角度來看,我們生活的星球應叫什么?(水球),我們的先人為何叫地球呢?請同學們獨立思考后,小組內討論。
大洋灣大洋灣的范文(18篇)篇六
大洋洲跨南北兩半球,從南緯47°到北緯30°,橫跨東西半球,從東經110°到西經160°,東西距離1萬多千米,南北距離8000多千米。
大洋洲橫跨印澳板塊、太平洋板塊和歐亞板塊三大板塊,區內從太古宙至今經歷了漫長的構造演化歷史。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大洋灣大洋灣的范文(18篇)篇七
在上七年級地理上冊《大洲和大洋》一節的教學時,我應用信息技術和教學內容進行整合,達到了很好的教學效果。
首先,教師導課,利用同學都喜歡的游戲方式探究地球上的海陸分布。直觀的體驗讓學生走進課堂,在創設情境的同時,自然地引出問題,激發學生的求知欲。
根據《大洲和大洋》這節課的教學內容,我把教材分為四部分進行處理,利用大屏幕明確教學目標:地球海陸分布;大洲、大陸、島嶼、半島、海峽基本概念;大洲和大洋名稱位置輪廓;大洲的界線。為了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我充分利用“農村中小學遠程教育資源”,把這一課的媒體資源鏈接到我的課件中,形象直觀的體現地球海陸的分布、基本概念、大洲大洋的名稱以及分布等知識。在教學過程中講與練相結合,及時反饋學習信息。用ppt制作七大洲、四大洋的基礎知識點。在學生識別七大洲形狀和位置的基礎上運用填空和讀圖,進行練習。
其次,運用ppt課件學習大洲的界線,直觀而又具體,拓寬中學生的視野和認知。
正是由于把信息技術同學科教學進行整合,才使得本來枯燥的教學內容變得生動,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始終保持著極大的熱情,并能夠十分主動地參與其中,改變了學生的學習方式。運用信息技術,加大了課堂密度,知識容量,讓知識以恰當的方式呈現給學生,實現教學方式的變革,使學生能夠全面地實現的三維目標的要求。同時,也要求教師投入更多的精力,在備好課的同時,開發教學信息資源,為學生提供更加豐富多彩、更廣闊的學習空間。
縱觀這節課,我從設計和講授力求做到“自主探究”的學習理念。但是一講起來自己就把自己的角色定位在主角了,課堂上學生自己真正探究的不是很多,而且即使是學生進行的探究和自主學習了,自我感覺也是“蜻蜓點水式”的,教學過程中依然是教師說得多學生親自體驗的不多。本節課時間把握的還好,教學效果也可以,但是對媒體課件演示的不夠到位,教學思路與媒體資源的利用不夠同步,教學中受課件的限制,教學思路和教學環節不明晰。教學的語言不精練。
大洋灣大洋灣的范文(18篇)篇八
通過閱讀海陸分布圖和海陸面積的比較示示意圖,使學生了解全球海陸分布,記住海陸面積。
通過閱讀教材配備的各種地圖特別是“大陸、半島、島嶼示意圖”,學會運用地圖判別大洲、大陸、半島、島嶼及大洋、海和海峽,并能在世界地圖上說明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稱、位置、輪廓和分布特征。
通過認識地球表面的海陸變遷,了解大陸漂移----板塊運動學說的發展過程和基本觀點,培養學生的科學興趣、科學方法、科學探究精神以及辨證唯物主義的思想觀點。
通過挖掘教材中開放性的可供討論的話題,組織討論,鼓勵學生大膽發表自己的觀點,培養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和求異思維。
教學建議。
大洋灣大洋灣的范文(18篇)篇九
1第一環節:簡單介紹一下中國的地理概況,介紹具有代表性的四大高原三大平原四大盆地的.簡單概況并在地圖上指認位置配有圖片展示讓學生有更加刻的印象以及將中國的長江黃河走向在地圖做出展示。(這一環節預計時間為10分鐘左右)。
2第二環節:結合上一環節內容簡單介紹一下重慶的地理概況,如重慶的山川河流,重慶的民俗風俗。選取重慶最具代表性的自然或者人文景觀并配以圖片展示,如長江,嘉陵江,朝天門,磁器口,解放碑等景觀加深同學們的印象。在這一環節中可以穿插一些互動活動,比如準備一些重慶的景觀圖片讓同學們猜,猜對的我會給一些獎勵。(這一環節預計時間為15分鐘)。
給同學們。如美國的迪斯尼樂園,英國的白金漢宮,埃及的金字塔,澳大利亞的袋鼠。使同學們在充滿趣味性的氛圍中收獲一些地理知識。(這一環節預計10分鐘)。
4、最后一個環節將對本節課的內容進行總結歸納,授課主線是地理知識,同時也隱含著一些生活常識。最后鼓勵同學們努力認真學習,在以后的學習中不要忽視任何科目。(這一環節5分鐘左右)。
概述。
一:中國概況。
1中國版圖介紹2個特別行政區。
4個直轄市。
5個自治區。
23個省。
2自然中國四大高原:青藏黃土內蒙古云貴三大平原:東北華北長江中下游。
四大盆地:塔里木吐魯番準噶爾四川。
二:重慶地理概況。
1、自然景觀:長江、嘉陵江、三峽等。
2、人文景觀:朝天門,磁器口,解放碑等。
三:異域風情,世界各國之旅。
1:美國。
2:英國。
3:埃及。
4:澳大利亞。
大洋灣大洋灣的范文(18篇)篇十
2、他為什么說地球起錯了名字,不應叫“地球”,而應改名叫“水球”?把學生的注意力集中起來,激發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很自然地導入新課。
觀察地球儀和“世界海陸分布圖”
1、海陸面積哪個較大?
2、比例大概是多少?
讓學生進一步加深“水球”的印象,為后面的討論作鋪墊。
討論。
1、加加林說得有沒有道理?
2、是否應該把“地球”改為“水球”?
開放性地討論,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大膽地發表自己的觀點。
閱讀人類探索地球面貌的歷程。
放在討論后閱讀,更能使學生理解“地球”名稱的來源,激勵他們去探究人類未知的領域。
觀察地球儀。
1、地球上海陸分布是否均勻?
2、聯系東西半球、南北半球劃分的“舊知”,看哪個半球陸地大些?
3、通過地球儀演示歸納:任一半球,海洋陸地。
通過觀察,分析海陸分布大勢,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讀圖。
2、出示“世界地形圖”,讓學生找出其中的島嶼、大陸、大洲、半島及大洋、海和海峽圖2.5(景觀圖)。
生動直觀,可使學生通過觀察、比較、概括得到準確的概念;通過想象,又可把概念遷移到地形圖(平面圖)上。
觀察地球儀和“世界地形圖”
1、讓兩個學生上講臺分別在“世界地形圖”、地球儀上指出七大洲的位置。
2、分別找出東西半球、南北半球上的大洲;
3、讀“世界地形圖”,找出各大洲的分界。
著重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游戲。
1、出示各大洲的輪廓圖片,在黑板上掛出相應的“世界海陸分布圖”底圖。
3、游戲二:比一比,看誰把七大洲在黑板的底圖上拼得最快。
活躍課堂氣氛,加深學生對各大洲輪廓、相對位置的印象。
記憶、訓練。
1、觀察七大洲面積的大小;
2、投影七大洲面積數據,看誰能又快又好地記住大小順序;
3、老師示例諧音記憶:亞非美(北美)男(南美)是南極歐陽(大洋洲)。
適時進行學法指導,讓學生總結適合自己的記憶方法。
觀察地球儀和“世界地形圖”
1、七大洲各被哪些大洋包圍?
2、分別在“世界地形圖”、地球儀上指出四大洋位置;
3、比較四大洋面積的大小。
指導學生根據大洲的位置記憶四大洋的相對位置歸納總結。
在“世界地形圖”、地球儀上指出七大洲、四大洋的位置反復訓練,加深印象。
課堂作業。
完成填充圖冊上的相關練習及時鞏固新知。
大洋灣大洋灣的范文(18篇)篇十一
1、亞洲,曾譯作“亞細亞洲”和“亞西亞洲”,是七大洲中面積最大,人口最多的一個洲。
2、歐洲是歐羅巴洲的簡稱,位于東半球,亞歐大陸的西面。面積1016萬平方公里,是世界第六大洲。
3、北美洲,全稱為北亞美利加洲,位于西半球北部。是世界經濟第二發達的`大洲,其中美國經濟位居世界首位,在全球經濟和政治上有重要影響力。
4、南美洲是南亞美利加洲的簡稱,位于西半球、南半球。東臨大西洋,西臨太平洋,北臨加勒比海。
5、非洲全稱阿非利加洲,赤道橫穿大陸。面積約3020萬平方公里,約占世界陸地總面積的20%,是世界第二大洲。
6、大洋洲,陸地總面積約897萬平方千米,約占世界陸地總面積的6%,是世界上最小的一個大洲。
7、南極洲,圍繞南極的大陸。位于地球南端,四周被太平洋、印度洋和大西洋所包圍,邊緣有別林斯高晉海、羅斯海、阿蒙森海和威德爾海等。
四大洋。
1、太平洋總面積18134.4萬平方公里,相當于10個南美洲,18個中國,占地球表面積35.6%。
2、大西洋總面積9431.4萬平方公里,南北長15742公里,東西寬約6852公里。
3、印度洋總面積7411.8萬平方公里,約占世界海洋面積的21.2%,面積居第三位。
4、北冰洋總面積1225.7萬平方公里,面積最小。
文檔為doc格式。
大洋灣大洋灣的范文(18篇)篇十二
:地球水氣的主要來源(畫海陸水循環示意圖):海水淡化;鹽(如果把海水中的鹽分都提出來,平鋪在全世界的陸地上,陸地可以增高150米);魚類資源;石油(釣魚島、我國南海石油開采);可燃冰等。
貿易的通道。
:海峽(日本海上生命線、太平洋與印度洋之間的捷徑――—馬六甲海峽;大西洋與地中海的惟一通道———直布羅陀海峽;白令海峽;麥哲倫海峽);海上航線(石油運輸等)。
生存的空間。
:日本神戶人工島;荷蘭、澳門的圍海造陸。
國防的前線。
:[學生總結](由學生總結)你在這一課中學到了哪些新的知識?【老師總結】地球是個藍色的星球,海洋是生命物質的起源地,陸地是人類生息的繁衍地。近年來,隨著人類對海洋開發腳步的加快,海洋將成為人類的又一個生存的空間。【自我測評】繪制一幅世界海陸分布簡圖(可以用簡單的圖形如三角形,表示大洲輪廓)。
【課后感】。
大洋灣大洋灣的范文(18篇)篇十三
大洋海底世界位于風景優美的長風公園銀鋤湖底,從公園4號門進去,明明是售票處,卻赫然寫著“簽證處”,買了票,還發了一本寶藍色的“護照”,有趣得很。“護照”里用中英文寫著“歡迎進入大洋海底世界”,還有“姓名、身高、出生日期、持照人簽名”等,其實完全不用填寫,后面是詳細的導游圖和生動的照片,讓你不得不佩服這些巧心思。
進門就是一個模擬的機艙,像模像樣的有座位、懸掛式電視、小小的橢圓窗口等。導游說:“海底之旅開始了,現在乘坐東航飛機,飛往印加古廟及亞馬孫河流域。”
出了艙門,在詭異的印加音樂中下了很多臺階,有一種直走下湖底、也有一種走進古廟的感覺。這里是亞馬孫河景區,專門展示一些河流中的水族。我看見了可怕的“食人魚”個子很小,成群結隊,繞著一具白骨游弋著,令人頭皮發涼。與一般海底世界不同的是,這里的景致和音效特別好,有瀑布、假山、小木屋,并不是除了魚缸還是魚缸;耳邊一直都有很逼真的音效,波濤聲、水泡汩汩聲,讓你仿佛身臨其境。據介紹大洋海底世界是由新西蘭專家創意設計的。
資料。
各色水族們在五顏六色的藻蘚、珊瑚中間游來游去,有海象、銀龍、德州豹、天使魚、劍尾魚、燕子魚、鯰魚、燈魚等,盡情地炫耀它們的活力。也有又長又肥的海鰻,蜷在珊瑚礁上睡覺,一副又懶又兇的樣子。
觸摸池是一個靜秀幽美的“海灣”,水底鋪滿了晶瑩剔透的鐘乳石,你可以用手觸摸到海星、海膽、大海龜等。可惜在我去的前一天一只大海星死了,其它的東西大概已經恐懼被觸摸,遠遠地躲到了邊上,碰也碰不到。
忽然看見三個直徑2米多、有一層樓那么高的透明圓柱,這些是生態缸,里面生活著開闊水域的群游魚類和各種海洋生態物種。
接下來就到了最深處,其實就是長風公園的銀鋤湖底13米深處,但給你的感覺卻絕對是深海效果。這里是所有海底世界必備的“海底隧道”。但我覺得這隧道短了一點,不夠過癮。但是眼睜睜地看見大鯊魚齜牙咧嘴地朝你游過來,大海龜又笨又難看的泳姿,和你那么近,還是很好玩。據說這里的海龜很有“鏡頭感”,一有拍照的',就會游過來“搶鏡頭”。
最后一站是去看生活在秘魯及智利海島的企鵝。我覺得它們和我腦海中的在雪地上搖搖擺擺走路的“企鵝紳士”相差甚遠。它們長得很像鴨子,在水中不停地游著,很淘氣,把水弄得又臟又渾。由于隔著玻璃,游客聽不見它們的叫聲,靠音響放出了它們真實的聲音,尖而吵,好像很凄涼,我覺得還是把它們送到南極去比較理想。
這里有商店名叫“漁人碼頭”,里面布置得像個鄉村漁市,可以買到來自新西蘭和海南的各種貝殼、珊瑚等工藝品,造型均與海洋動物有關。“魚人餐廳”造成了船艙的模樣,透過餐廳玻璃墻,可以看見銀鋤湖的全景。
大洋灣大洋灣的范文(18篇)篇十四
小阿凡提和爺爺老阿凡提生活在一起。小阿凡提的才智一點兒也不亞于他爺爺,他經常懲惡揚善,成為喀絲蘭鄉的“孩子王”。
老阿凡提今年引進了新品種的雞——草原白鳳。這種雞體型高大,肉質鮮美,適合草原生活,同時使老阿凡提成為鄉里唯一的養雞者。要過年了,老阿凡提賣掉420只雞中的200只,得到大洋。巴依老爺十分眼紅,想要誆一筆錢。于是巴依懷揣20大洋進了衙門,讓縣太爺美美地喝了一頓,用意自然不必說。縣太爺一回去,巴依就擂鼓喊冤,把小阿凡提連拖帶拽押進大堂。縣太爺醉醺醺的發問:“何人何事擊鼓啊?”巴依搶著說:“啟稟大人,昨夜夢中小阿凡提借走我的200大洋,今天卻沒有還。請大人明斷!”圍觀的鄉親們議論紛紛。縣太爺一拍驚堂木:“小阿凡提,巴依所說屬實嗎?”“回稟大人,巴依所說句句屬實。但小民未帶錢,明天下午再判可以嗎?”縣太爺打了一個哈欠:“那,那好,你不,不要再,再賴賬,退,退堂!”鄉親們為小阿凡提憤憤不平:夢中的事怎么能當真呢?第二天下午,縣太爺依舊醉醺醺地上了堂。巴依老爺得意地伸出手:“錢呢?”小阿凡提故作驚訝地說:“昨晚夢里不給你了嗎?”“夢里的怎么能當真?”“那我為什么欠你錢呢?”巴依老爺頭上直冒汗,瞪著兩個斗雞眼說不出話來。小阿凡提不慌不忙地轉向縣太爺:“啟稟大人,昨夜夢里我還了巴依的錢,并把1000大洋和20只雞托他帶給大人作新年賀禮。不知大人收到了嗎?”鄉親們都放了心,個個笑呵呵地看著巴依怎么辦。巴依急得手腳都不知放哪兒好。縣太爺見巴依不說話,一拍驚堂木:“大膽巴依,竟敢扣留老爺我的.賀禮!說,賀禮放哪兒啦?”巴依連忙向縣太爺使眼色,不料縣太爺喝醉了不認人,大喝一聲:“草民巴依,竟敢在大堂之上擠眉弄眼,成何體統!來,40大板伺候!”巴依急忙磕頭求饒,皮都磕破了:“小民不敢,小民會盡快送過去的!大人饒了我吧!”讓鄉親們把肚子都笑痛了。縣太爺丟下一支令牌:“天黑之前不送到就要了你的狗命!退堂!”巴依在鄉親們的嘲笑聲中灰溜溜地回了老窩。這下,巴依老爺犯了難,1000大洋沒問題,雞怎么辦?鄉里只有小阿凡提家有雞,到喀絲蘭外面去買又太慢,只能碰碰運氣了。到了小阿凡提家,巴依老爺陪著笑臉說:“小阿凡提呀,能不能替伯伯跟你爺爺說說,給我20只雞,好嗎?”“誰是我伯伯呀?我一百輩子都沒你這個伯伯!”巴依老爺碰了軟釘子,只好咬咬牙說:“那我買!要多少錢?”小阿凡提豎起兩根手指。“200大洋?”“不止。”“2000大洋?”“不止。”“不會,不會是20000吧?”巴依老爺試探著問。小阿凡提嚴肅地點了點頭。巴依簡直要癱倒了:20000大洋!他扶了扶墻壁,眼珠一轉:“我不買了,太貴了!”小阿凡提鎮定地說:“10秒鐘考慮,不要就漲到20萬啦!”眼看天要黑了,巴依連忙說:“好,好,我買,我買!”隨即讓傭人抬來20箱大洋,急匆匆地把雞和1000大洋送到縣太爺家里,才免了禍災。
從此,巴依老爺在鄉里收斂了不少。那20000大洋被小阿凡提分給了鄉親,而這件事也被大家作為茶余飯后的笑料了。這可真是“誆錢不成丟大洋”啊!
大洋灣大洋灣的范文(18篇)篇十五
在民國以前時期(1912年以前),一塊大洋(一兩銀子、一枚銀元)=800元人民幣;在民國時期(1912年1月1日至1949年9月30日)一塊大洋=400元人民幣;在解放后(1949年10月1日之后)一塊大洋=200元人民幣。
大洋一般指的是袁大頭,是民國時候的一種銀幣,當時的面值為1元。但是,那時的“1元”并非是現在的'1元。據說,當時的一個袁大頭能夠購買500個包子,并且普通的家庭一個月只需要2個袁大頭就夠了。
由于大洋本身屬于一種銀幣,因此,在收藏市場中,收到了許多藏有歡迎,具備較高的收藏價值。
市面上最多的三個品種是民國三年、九年和十年鑄造的,市價一般在700-720之間,民國八年的市存量少,市價約1800元。
大洋灣大洋灣的范文(18篇)篇十六
1.利用地圖說明全球海陸分布特點,記住海洋面積比例。
2.運用地圖判別大洲、大陸、半島、島嶼及大樣、海和海峽。
3.在世界地圖上說明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稱、位置、海廓和分布特征。大洲、四大洋的名稱和分布。
4.通過大陸漂移和板塊運動學說的發展過程,對形式進行科學史的教育科學興趣和探究精神的培養。
〈教學手段〉計算機課件、教材中的各種地圖、示意圖。
〈教學過程〉:
(引課)地球是我們生活的`家園,早已廣被接受,但宇航員加加林在太空看到的地球卻是一個蔚藍色的美麗的星球。他說:“我們給地球起錯了名字,它應叫做水球。”那么到底應該叫地球還是水球?先不要早下定論,還是看看地球的基本面貌以及海陸的分布。
(板書)第三章世界的陸地和海洋。
大洋灣大洋灣的范文(18篇)篇十七
1、亞洲,曾譯作“亞細亞洲”和“亞西亞洲”,是七大洲中面積最大,人口最多的一個洲。
2、歐洲是歐羅巴洲的簡稱,位于東半球,亞歐大陸的西面。面積1016萬平方公里,是世界第六大洲。
3、北美洲,全稱為北亞美利加洲,位于西半球北部。是世界經濟第二發達的`大洲,其中美國經濟位居世界首位,在全球經濟和政治上有重要影響力。
4、南美洲是南亞美利加洲的簡稱,位于西半球、南半球。東臨大西洋,西臨太平洋,北臨加勒比海。
5、非洲全稱阿非利加洲,赤道橫穿大陸。面積約3020萬平方公里,約占世界陸地總面積的20%,是世界第二大洲。
6、大洋洲,陸地總面積約897萬平方千米,約占世界陸地總面積的6%,是世界上最小的一個大洲。
7、南極洲,圍繞南極的大陸。位于地球南端,四周被太平洋、印度洋和大西洋所包圍,邊緣有別林斯高晉海、羅斯海、阿蒙森海和威德爾海等。
四大洋。
1、太平洋總面積18134.4萬平方公里,相當于10個南美洲,18個中國,占地球表面積35.6%。
2、大西洋總面積9431.4萬平方公里,南北長15742公里,東西寬約6852公里。
3、印度洋總面積7411.8萬平方公里,約占世界海洋面積的21.2%,面積居第三位。
4、北冰洋總面積1225.7萬平方公里,面積最小。
大洋灣大洋灣的范文(18篇)篇十八
《大洲和大洋之各大洲分界線》是山東教育出版社第二章第二節的內容。在此之前,學生們已經學習了各大洲和大洋的基本情況,這為過度到本課題的學習起到了鋪墊的作用。因此,本課題的理論、知識是學好以后課題的基礎,它在整個教材中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
二、教學目標。
根據本教材的結構和內容分析,結合著六年級學生他們的認知結構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七大洲的分界線;
能力目標:通過對七大洲的位置及相對位置的學習,培養學生對地圖的觀察、分析、理解、歸納能力。逐步形成自己的一套學習方法與理論。
情感目標:通過本節課的學習,培養學生對地理的學習興趣和探索精神以及愛護地球的意識。
三、教學的重難點。
本著初中地理新課程標準,在吃透教材基礎上,我確定了以下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七大洲的分界線。
教學難點:對大洲的分界線的理解與掌握。
為了講清教材的重難點,使學生能夠達到本課題設定的教學目標,我再從教法、學法上談談。
四、說教法。
我們都知道地理是一門培養人的讀圖分析、理解能力的學科。因此,在教學過程中,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我們在以師生既為主體又為客體的原則下,展現獲取理論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思維過程。
考慮到六年級學生的現狀,我主要采取講授、討論、自學相結合的教學法,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使他們在討論與自學中得到認識。當然老師自身也是非常重要的教學資源。教師本人應該通過課堂教學感染和激勵學生,調動起學生參與活動的積極性,激發學生對解決問題的渴望,并且要培養學生讀圖分析的能力,從而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基于本課題的特點,我主要采用了以下的教學方法:
1、直觀講授法:利用地圖進行直觀演示,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活躍課堂氣氛,促進學生對知識的掌握。
2、集體討論法:提出本節課的內容,組織學生進行集體和分組討論,促使學生在學習中解決問題,培養學生團結協作的精神。
五、學法。
我們常說:“現代的文盲不是不懂字的人,而是沒有掌握學習方法的人”,因而,我在教學過程中特別重視學法的指導。讓學生從機械的“學答”向“學問”轉變,從“學會”向“會學”轉變,成為學習的真正的主人。這節課在指導學生的學習方法和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方面主要采取以下方法:小組討論,合作探究。
六、教學過程。
在這節課的.教學過程中,我注重突出重點,條理清晰,緊湊合理,各項活動的安排也注重互動、交流,最大限度的調動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主動性。主要有以下個環節:
1、復習導入:
由上節課演過的知識和教材開頭的情景設置導入新課。導語設計的依據:一是概括了舊知識,引出新知識,溫故而知新,使學生的未知。這是教學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
2、講授新課:
3、隨堂練習:
隨堂練習的作用是檢查學生的掌握情況和對知識的進一步的拓展與鞏固,有利于學生對知識的記憶。
4、課堂小結:
課堂小結的目的是強化認識,可以把課堂傳授的知識盡快地轉化為學生的素質;簡單扼要的課堂小結,可使學生更深刻地理解各大洲的分界線并且逐漸地培養學生形成良好的個性。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