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計劃是教師個人發展的重要保障,它能夠幫助教師及時調整和改進自身的教學方法。下面是一些值得借鑒的教學計劃范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祖父教學設計(專業18篇)篇一
1.結合預習,能認讀“倭瓜、螞蚱”等生字詞,讀通課文。
2.走進文本,感受祖父的園子里的自由、快樂、愛,體會作者的心情,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重點段落,感悟“反復”等表達方法。
3.走出文本,聯系生活,學會反思自身的童年生活。
走進文本,感受祖父的園子里的自由、快樂、愛,體會作者的心情,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重點段落,感悟“反復”等表達方法。
一課時
課前談話:qq農場
一、檢查預習,整體感知
1.辨音
2、 標注自然段序號,了解特殊段落。
幻燈片出示相應段落
3.整體感知
師:通過預習,你覺得祖父的園子是一個怎樣的園子?用一個詞語概括的說說。
指名學生把詞語寫在黑板上
二、探究文本,感悟特點
師:那么,你是從哪些句子感受到的?請你默讀課文,在課文中畫出一些句子,然后把這些詞語寫到句子的旁邊,做批注。
生自主畫句子。
根據學生反饋情況,相機教學:
(一)感受園子的美麗
(二)感受作者的自由和快樂
(三)感受祖父的愛
三、照應課前,拓展反思
2、總結全課
四、布置作業
祖父教學設計(專業18篇)篇二
教學目標:。
1.會認讀8個生字及“螞蚱、櫻桃、蚌殼、瞎鬧、倭瓜、水瓢”等詞語,通過查字典,并結合課文理解不懂的詞語。
2.熟讀課文,想象課文描寫的“我”在祖父園子里的生活情景,體會“我”在園子里自由自在、快樂無憂的心情,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感悟作者的表達方式。
3.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摘錄積累文中優美的句子。
4.學習作者留心觀察生活,用心感受生活,真實地表達自己的感受。
教學重點:讓學生自主地、入情入境地讀書,感受作者童年生活的自由和快樂,體會作者對童年生活的留戀,領悟這種感情是怎樣表達出來的,并積累語言。
教學難點:體會感情,領悟表達方法。
一、復習導入新課。
導入:我們已經學習了《東陽童年駱駝隊》,這篇課文給你留下哪些難忘的記憶呢?告別童年東陽下的駱駝隊,我們走進了第7課《祖父的園子》。(齊讀板書)。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請同學們自由讀課文,注意文章的生字新詞。讀好后想一想:
這篇課文中的哪些情景,讓“我”對童年生活久久不能忘懷呢?
2、自由讀,交流:
(園子里有很多可愛小動物;“我”跟祖父一起栽花、拔草、種小白菜,鏟地;澆菜;“我”在園子吃黃瓜、追蜻蜓、采倭瓜花、捉綠螞蚱;園子里的小動物自由自在的;“我”在園子里睡覺……)園子是豐富多彩的,我的活動也是豐富多彩的。
3、默讀課文,想一想:我在園子里的心情是怎樣的?你從哪里體會到?
2、交流:(快樂的,自由的……我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板書“自由自在”
三、學習“我”在園子的做的事情,重點為朗讀。
1、是啊!“我”跟著祖父在園子里做了很多事情,對這些事情,作者進行了“詳略”處理,其中寫得最詳細的是哪件事情?(鏟地)。
2、找出相關段落,自由讀,從哪些的動作和語言可以看出作者的自由自在。
3、交流:(5-12自然段)。
祖父鏟地,我也鏟地。因為我太小,拿不動鋤頭桿,祖父就把鋤頭桿拔下來,讓我單拿著那個鋤頭的“頭”來鏟。其實哪里是鏟,不過是伏在地上,用鋤頭亂鉤一陣。我認不得哪個是苗,哪個是草,往往把谷穗當做野草割掉,把狗尾草當做谷穗留著。
祖父發現我鏟的那塊地還留著一片狗尾草,就問我:“這是什么?”
我說:“谷子。”
祖父大笑起來,笑夠了,把草拔下來,問我:“你每天吃的就是這個嗎?”
我說:“是的。”
我看祖父還在笑,就說:“你不信,我到屋里拿來給你看。”
我跑到屋里拿了一個谷穗,遠遠地拋給祖父,說:“這不是一樣的嗎?”
祖父把我叫過去,慢慢講給我聽,說谷子是有芒針的,狗尾草卻沒有,只是毛嘟嘟的,很像狗尾巴。
祖父把我叫過去,慢慢講給我聽,說:“谷子是有芒針的,狗尾草卻沒有,只是毛嘟嘟的,很像狗尾巴。”
(1)動作:伏在、亂鉤(哪個句子說明我是亂鉤呢?)、拋給。(板書)。
(2)語言:
a師生合作分角色朗讀;把最后一句話改成直接敘述,再師生分角色朗讀;
你從我和祖父的對話中體會到什么?(無拘無束、調皮、愜意、漫不經心、調皮、懶散;祖父的親切、慈祥、寬容、哭笑不得)。
指名讀“祖父的話”你對祖父又有哪些深刻的認識?
祖父的“笑”和我的自由有什么關系呢?(正是祖父的愛放飛了我自由的天性)。
c祖父始終“笑”著面對我,那我又是怎么說的呢?作者并沒有寫出來,這給了我們無限的想象空間,請你們自由的讀一讀,你覺得“我”會怎么說呢?(練習指名)。
(調皮地、大聲地、不耐煩地、嬉皮笑臉地、沒大沒小地、一本正經、天真地、滿不在乎地……)。
指名讀“我”的話,加上這些詞語,作者的形象就更生動更立體了!
d同桌合作:練習、展示(多么和諧的畫面!多么溫馨的情景!)。
4、我們抓住重點詞,通過朗讀,體會出作者的自由自在,你還從哪些語句中體會出來呢?指名學生讀相關句子,簡要說明。
其實,不過是東一腳西一腳地瞎鬧。有時不但沒有蓋上菜種,反而把它踢飛了。
其實哪里是鏟,不過是伏在地上,用鋤頭亂鉤一陣。
我并不細看,不過馬馬虎虎承認下來就是了。
玩膩了,我又跑到祖父那里亂鉤一陣。
我玩累了,就在房子底下找個陰涼的地方睡著了。
開火車讀讀這幾個典型的句子。
四、學習園子里其他生物的表現,重點為練筆。
1、過渡:慈愛的祖父,對“我”的瞎鬧是這樣的寬容,他對“我”傾入了無限的愛心與耐心,放飛了“我”的自由,于是“我”眼中一切都是自由的,特別是課文的第17自然段,字里行間都流淌著自由的氣息。
花開了,就像睡醒了似的。鳥飛了,就像在天上逛似的。蟲子叫了,就像蟲子在說話似的。一切都活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樣,就怎么樣,都是自由的。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黃瓜愿意開一朵花,就開一朵花,愿意結一個果,就結一個果。若都不愿意,就是一個瓜也不結,一朵花也不開,也沒有人問它。玉米愿意長多高就長多高,它若愿意長上天去,也沒有人管。蝴蝶隨意地飛,一會兒從墻頭上飛來一對黃蝴蝶,一會兒又從墻頭上飛走一只白蝴蝶。它們是從誰家來的,又飛到誰家去?太陽也不知道。
2、自由讀,思考:你有什么感受?
3、交流朗讀:(我體會到園子里的一切都是自由的。)。
哪個句子讓你的這種感受特別深刻?
4、讀著讀著,你發現作者在寫法上有什么特點嗎?
三個“就像……似的”——擬人排比——多么富有詩情畫意的語言啊!(男生朗讀)。
七個“愿意”—無比自由—作者筆下的一切都是有靈性的,自由快樂的!(女生朗讀)。
板書:“就像……似的”、“愿意”
4、只要我們的心靈是自由快樂的,那么我們眼中的一切都是無拘無束的!你們在生活中有這樣的體會嗎?(指名學生說,如:我今天考了好分數,特別高興,覺得校園里的一切都是自由的;有一天,媽媽帶我公園里放風箏,我很高興,覺得公園里的一切都是自由的;有一天我一個人在家,特別自由,覺得家里的一切都是自由的……)。
5、請學生也像作者一樣用上“就像……似的”、“愿意”等詞語和擬人、排比等修辭方法寫寫自己心中的那份自由。
6、交流。
五、回歸全文,領悟寫法。
1、小結:現在請同學們帶著這份自由,重新回到祖父的園子。因為我的心“情”是自由自在的,所以我看到的一切“景”色都是自由自在的;也正因為滿眼的“景”色都是自由自在的,所以我的心“情”就更加自由自在了。這就叫做“情景交融”。這是非常值得我們學習的寫作方法。(板書“情”“景”“交融”)。
2、齊讀課題:我是自由的,園子是自由的,而慈愛的祖父正是這種自由的源泉,所以作者深情地稱這個園子為“祖父的園子”。
六、布置作業,課外延伸。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有興趣的,還可以背一背自己喜歡的段落。
2、摘抄課文中體現童真童趣的句段。
3、閱讀補充材料a《一朵中國北方原野的花——致蕭紅》,深入了解作者。
4、閱讀補充材料b《呼蘭河傳》(節選),看看這篇文章是怎樣做到“情景交融”的。
(在1和2之間選擇一題;在3與4之間選擇一題。)。
板書設計:
伏在亂鉤拋給就像……似的。
自由自在……。
笑愿意。
情景交融。
祖父教學設計(專業18篇)篇三
讀《祖父的園子》一文,學生輕輕松松就跨進園子,感受到這里充滿了生命的氣息,什么都是自由的,空氣里彌漫著自由的氣息。童年的作者也是自由的,這自由也是她童年快樂的源泉。當然,讓作者感到自由快樂的不光是祖父的園子,還有慈愛的祖父,他給了孩子心靈的自由,正是因為作者的心靈是自由的,所以在孩童眼里,一切才是自由的、快樂的甚至充滿夢幻色彩的。這樣的話題十分貼切兒童生活,學生學起來不陌生,但是學生的認知能力有限,情感積累與體驗比較單一或膚淺。因此,要讓學生從查找作者的生平資料入手,引導學生課前或課后閱讀《呼蘭河傳》,這樣能幫助學生走近作者的內心世界,為學生自由地、入情入境地讀書打入基礎。學生先談談讀書收獲,再提出自己的讀書疑問,這些在課前教師必須做到心中有數,這樣才能實現有效的課堂教學。另外,學生個人的讀書收獲較片面,因此把合作學習、探究學生的精神和方式引進課堂,也是必不可少的,從而從根本上實現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促進學生素質的發展。
二、教學思路。
首先是課前先學,為學生提出自主閱讀的三維目標“把握文章主要內容,讀懂作者內心情感,提出個人獨特見解”,檢查反饋學生的自主讀書的收獲,這樣可以了解學生的自學基礎,在稍后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做到心中有數,有的放矢。然后教師根據事先獲知的學生質疑問題,擇其精華投影于屏幕,讓全班同學圍繞這幾個問題展開合作、探究式的學習。過程中教師不忘自己“引領和點拔者”的身份,從“園子”直接切入第十三段的教學,然后聚焦于“自由”這個字眼,教學由此展開并形成波瀾。接著引導學生在讀中體會情感,在讀中感悟語言的特點,體會寫作方法,并由此拓展片段寫作,巧妙地引導學生進行文本語言內化遷移。最后讓學生通過合作學習的方式,自主探究,獲得“自由的背后是愛”這個關鍵的感悟。本課教學的重點是引導學生自主讀書,把握課文內容,品味人物情感,領悟表達方法。
三、教學目標。
1、理解課文內容,體會作者的情感世界。
2、有感情朗讀課文并感悟作者對文章的表達方式。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理解課文內容,體會作者的情感世界。
難點:感悟作者對文章的表達方式。
[教學準備]小黑板,多媒體課件。
[課前預習]。
1、充分地朗讀課文,讀通、讀懂課文。
2、思考:“我”在園子里心情怎樣,從哪些描寫中體會到,運用學過的方法在書上批注。
3、提出你對課文的質疑之處。
4、了解作者的生平,有條件的可閱讀《呼蘭河傳》中與蕭紅童年生活相關的篇章。
四、教學過程。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一、課前先學,檢查反饋。
1、談話導入,與學生分享閱讀心得。
2、根據課前布置的預習要求抽查預習情況。
3、展示學生的質疑問題。
(1)談自己對閱讀的感受。
(2)從各個角度談閱讀收獲。
(3)針對課文提出質疑。
二、精講啟迪,注意生成。
1、捕捉教學文眼。
(1)請找出直接描寫園子的段落。
(2)你會產生一種什么感覺,頭腦中會跳出什么詞來?
2、細讀,引發體驗高峰。
(1)你最喜歡哪句話,你想怎么讀才能表現你的心情。
(2)配上音樂請學生在溫馨的旋律讀書。
(3)請學生總結讀書方法。
(4)小結:是啊,字詞有冷暖,語言有溫度,這些特殊的詞與句式能讓我們體會到,蕭紅的文字樸素又灑脫,字里行間撲騰著“自由”二字。
(5)啟發“借景抒情”的寫作方法。
(1)學生自由讀第十七自然段。
(2)用一個詞來形容讀后感受。
(如自由自在、無拘無束……)。
(1)學生自主選擇喜愛的句子讀。
(2)配樂自主讀書。
(3)學生賽讀,感悟讀書方法。
(4)用“借景抒情”之手法,課堂進行讀寫結合的訓練。
(5)匯報寫作片段。
三、小組合作,互動交流。
(1)小組自學討論“人的自由”部分。
(2)抓住學生匯報內容予以點撥、指導。
(3)幫助學生發現“自由、快樂”的背后是愛。
(1)小組成員在組長匯報下,各抒己見,用邊讀邊悟的方法學習。
(2)全班匯報。
(3)在交流中體驗一種人性自由的愛。
祖父教學設計(專業18篇)篇四
讀《祖父的園子》一文,學生輕輕松松就跨進園子,感受到這里充滿了生命的氣息,什么都是自由的`,空氣里彌漫著自由的氣息。童年的作者也是自由的,這自由也是她童年快樂的源泉。當然,讓作者感到自由快樂的不光是祖父的園子,還有慈愛的祖父,他給了孩子心靈的自由,正是因為作者的心靈是自由的,所以在孩童眼里,一切才是自由的、快樂的甚至充滿夢幻色彩的。這樣的話題十分貼切兒童生活,學生學起來不陌生,但是學生的認知能力有限,情感積累與體驗比較單一或膚淺。
因此,要讓學生從查找作者的生平資料入手,引導學生課前或課后閱讀《呼蘭河傳》,這樣能幫助學生走近作者的內心世界,為學生自由地、入情入境地讀書打入基礎。學生先談談讀書收獲,再提出自己的讀書疑問,這些在課前教師必須做到心中有數,這樣才能實現有效的課堂教學。另外,學生個人的讀書收獲較片面,因此把合作學習、探究學生的精神和方式引進課堂,也是必不可少的,從而從根本上實現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促進學生素質的發展。
首先是課前先學,為學生提出自主閱讀的三維目標“把握文章主要內容,讀懂作者內心情感,提出個人獨特見解”,檢查反饋學生的自主讀書的收獲,這樣可以了解學生的自學基礎,在稍后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做到心中有數,有的放矢。然后教師根據事先獲知的學生質疑問題,擇其精華投影于屏幕,讓全班同學圍繞這幾個問題展開合作、探究式的學習。過程中教師不忘自己“引領和點拔者”的身份,從“園子”直接切入第十三段的教學,然后聚焦于“自由”這個字眼,教學由此展開并形成波瀾。接著引導學生在讀中體會情感,在讀中感悟語言的特點,體會寫作方法,并由此拓展片段寫作,巧妙地引導學生進行文本語言內化遷移。最后讓學生通過合作學習的方式,自主探究,獲得“自由的背后是愛”這個關鍵的感悟。本課教學的重點是引導學生自主讀書,把握課文內容,品味人物情感,領悟表達方法。
1、理解課文內容,體會作者的情感世界。
2、有感情朗讀課文并感悟作者對文章的表達方式。
重點:理解課文內容,體會作者的情感世界。
難點:感悟作者對文章的表達方式。
小黑板,多媒體課件。
1、充分地朗讀課文,讀通、讀懂課文。
2、思考:“我”在園子里心情怎樣,從哪些描寫中體會到,運用學過的方法在書上批注。
3、提出你對課文的質疑之處。
4、了解作者的生平,有條件的可閱讀《呼蘭河傳》中與蕭紅童年生活相關的篇章。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1、談話導入,與學生分享閱讀心得。
2、根據課前布置的預習要求抽查預習情況。
3、展示學生的質疑問題。
(1)談自己對閱讀的感受。
(2)從各個角度談閱讀收獲。
(3)針對課文提出質疑。
1、捕捉教學文眼。
(1)請找出直接描寫園子的段落。
(2)你會產生一種什么感覺,頭腦中會跳出什么詞來?
2、細讀,引發體驗高峰。
(1)你最喜歡哪句話,你想怎么讀才能表現你的心情。
(2)配上音樂請學生在溫馨的旋律讀書。
(3)請學生總結讀書方法。
(4)小結:是啊,字詞有冷暖,語言有溫度,這些特殊的詞與句式能讓我們體會到,蕭紅的文字樸素又灑脫,字里行間撲騰著“自由”二字。
(5)啟發“借景抒情”的寫作方法。
(1)學生自由讀第十七自然段。
(2)用一個詞來形容讀后感受。
(如自由自在、無拘無束……)。
(1)學生自主選擇喜愛的句子讀。
(2)配樂自主讀書。
(3)學生賽讀,感悟讀書方法。
(4)用“借景抒情”之手法,課堂進行讀寫結合的訓練。
(5)匯報寫作片段。
(1)小組自學討論“人的自由”部分。
(2)抓住學生匯報內容予以點撥、指導。
(3)幫助學生發現“自由、快樂”的背后是愛。
(4)小組成員在組長匯報下,各抒己見,用邊讀邊悟的方法學習。
(5)全班匯報。
(6)在交流中體驗一種人性自由的愛。
1、請學生說說童年生活的快樂。
2、鼓勵學生用本課的寫法寫一寫。
在拓展深化中,能自悟自評。
園子·人。
自由·快樂。
祖父·愛。
祖父教學設計(專業18篇)篇五
1.會認讀“螞蚱,櫻桃,蚌殼,瞎鬧,倭瓜,水瓢,圓滾滾”等詞語,通過查字典,并結合課文理解不懂的詞語。
2.閱讀課文,了解內容,體會出“我”在園子里自由自在,快樂無憂的心情。感受作者童年生活的情趣。
3.學習作者留心觀察生活,用心感受生活,真實地表達自己的感受,感悟作者的表達方式。
4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讀出作者當時的感受。
體會“我”在園子里自由自在,快樂無憂的心情。學習作者留心觀察生活用心感受生活,真實地表達自己的感情。
一、了解作品,走近作者。
1.出示《火燒云》片斷。
晚飯過后,火燒云上來了。霞光照得小孩子的臉紅紅的。大白狗變成紅的了,紅公雞變成金的了,黑母雞變成紫檀色的了。喂豬的老頭兒在墻根站著,笑盈盈地看著他的兩頭小白豬變成小金豬了。他剛想說:“你們也變了。”旁邊走來個乘涼的人,對他說:“您老人家必要高壽,您老是金胡子了。”
2.這段文字選自《呼蘭河傳》,它的作者是近代著名女作家——蕭紅。《呼蘭河傳》于童年生活的回憶中描寫北方小城人民愚昧不幸的生活,課文《祖父的園子》是《呼蘭河傳》中寫得最純美、最快樂的一個章節。
(板書:《呼蘭河傳》蕭紅祖父的園子)。
二、結合導讀,初讀課文。
1出示問題。
在這篇文章里,“我”都想起了些什么,眼前仿佛又看到了什么?
在“我”眼中,這是一座()的園子。你是從哪兒體會到的?
2自學要求。
先自由朗讀課文,然后圍繞問題,靜心默讀,試著在課文旁做批注。
與同桌交流初讀課文的體會與發現。
三、交流發現,體會情感,感悟作者的表達方式。、
1、交流:在這篇文章里,作者蕭紅都想起了些什么,眼前仿佛又看到了什么?預設:
想起了在園子里和祖父一起拔草、栽花,在園子里吃黃瓜、捉螞蚱……。
想起了園子里的蝴蝶、蜜蜂、蜻蜓……。
仿佛看到了黃瓜、玉注、倭瓜……。
(板書:人——祖父物——蝴蝶、蜜蜂、蜻蜓,榆樹、黃瓜、玉米、倭瓜事——拔草、栽花、吃黃瓜、捉螞蚱)。
2。交流:在“我”眼中,這是一座()的園子。找出文中的段落來品讀一番。
生趣——我家有一個大花園,這花園里蜜蜂、蝴蝶、蜻蜒、螞蚱,樣樣都有……。
朗讀發現——色彩絢麗,短句子,像說話一樣輕松。
引導:在朗讀中,我們聽出這是一位多么慈祥的祖父。蕭紅回答的語氣是怎樣的呢?課文可沒有寫,而是用白描的手法,這就給了我們想象的空間,任選一處或一組說一說(課件出示):祖父發現我鏟的那塊地還留著一片狗尾草,就問我:“這是什么?”我()說:“谷子。”祖父大笑起來,笑夠了,把草拔下來,問我:“你每天吃的就是這個嗎?”我()說:“是的。”我跑到屋里拿了一個谷穗,遠遠地拋給祖父,()說:“這不是一樣的嗎?”
3、出示學生作文片斷。
外公翻地,媽媽澆水,我卻躲在棉花林里乘涼。
可沒一會兒,我就又鉆了出來。隨手折斷幾根薯藤,撇過來,撇過去,一條長長的“項鏈”就戴在脖子上了,一對“耳環”就掛在耳朵上了。我得意地在媽媽跟前晃來晃去,媽媽總是笑著說“臭美!”。
取下“耳環”,丟掉“項鏈”,我又來到田埂上,抽幾根長長的狗尾巴草,串上一朵朵洗澡花。嘿,花環做好了。我把花環一會兒戴在自己的頭上,一會兒放在外公的頭上,又把它弄碎,往天上一拋。“下花雨啰!”“下花雨啰!”……(張婧)。
“我生的時候,祖父已經六十歲了,當我長到四五歲時,祖父就快七十了。我還沒有長到二十歲,祖父就七八十歲了。……那園里的蝴蝶,螞蚱,蜻蜓,也許還是年年仍舊,也許現在完全荒涼了。小黃瓜,大倭瓜,也許還是年年地種著,也許現在根本沒有了。那早晨的露珠是不是還落在花盆架上,那午間的太陽是不是還照著那大向日葵……”
總結:祖父的園子里,留下了作者兒時短暫的快樂,留下了一段溫暖的記憶,留下了一段銘記于作者心中的祖孫情。
(板書:童年夢自由心祖孫情)。
四、拓展閱讀——作家筆下的童年。
1.冬天的百草園比較的無味;雪一下,可就兩樣了。拍雪人(將自己的全形印在雪上)和塑雪羅漢需要人們鑒賞,這是荒園,人跡罕至,所以不相宜,只好來捕鳥。薄薄的雪,是不行的;總須積雪蓋了地面一兩天,鳥雀們久已無處覓食的時候才好。掃開一塊雪,露出地面,用一支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篩來,下面撒些秕谷,棒上系一條長繩,人遠遠地牽著,看鳥雀下來啄食,走到竹篩底下的時候,將繩子一拉,便罩住了。但所得的是麻雀居多,也有白頰的“張飛鳥”,性子很躁,養不過夜的。
——魯迅《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
2、結束談話。
童年賦予我們生命與自由的同時,也讓我們體味到了周遭世界帶給的溫暖,于是一切的美好便融人了我們的生命,成了我們生命的起點,同時也是我們最后的棲居地。
讓我們記住童年生活的快樂與美麗!
文檔為doc格式。
祖父教學設計(專業18篇)篇六
《祖父的園子》是一篇略讀課文,作者蕭紅主要回憶了童年時代在祖父園子里的快樂生活,充滿童真、童趣、飽含真情實感。要讓學生自主地、入情入境地讀書,感受作者童年生活的自由和快樂,體會作者對童年生活的留戀,領悟這種感情的表達方法,并積累語言。
上課伊始,可以從蕭紅和她的《呼蘭河傳》入手,介紹蕭紅短短一生的文學成就,以及她的代表作《呼蘭河傳》,激發學生讀書的興趣。教學時,應放手讓學生自主學習,廣泛交流。可引導學生圍繞課文前的“學習提示”,先通讀課文,整體把握課文內容;再默讀課文,找出印象最深的情景,自讀自悟,體會作者的心情。然后,全班交流,暢談自己的感受。最后,學習文章的表達方法,積極運用于寫作實踐。
知識與技能。
1、認識“蚱”等8個生字,讀讀記記“螞蚱、櫻桃、蚌殼、瞎鬧、倭瓜、水瓢、圓滾滾、一動不動”等詞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理解課文內容,體會作者的心情,感悟作者的表達方法。
重難點。
重點:體會作者從哪些情景表現“我”在園子里自由自在、快樂無憂的心情。學習作者留心觀察生活,用心感受生活,真實地表達自己的感情的寫作手法。
突破方法:
自讀自悟,教師點撥。
難點:領悟作者如何表現“我”在園子里的心情的表達方法。
突破方法:
聯系上下文,品詞析句,抓住關鍵詞句進行品讀體會。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板書課題。
1、導入:同學們,上節課林海音童年冬陽下的一隊隊駱駝,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這節課,我們跟隨另一位女作家蕭紅,走進《祖父的園子》,一同來感受她的童年生活。
2、板書課題,齊讀課題。
二、默讀課文,整體感知。
這是一篇略讀課文,篇幅較長,我們主要采用默讀的方式來學習。祖父的園子到底是一座什么樣的園子呢?同學們根據老師提供的學習提示來學習。
祖父教學設計(專業18篇)篇七
1、會認讀“螞蚱,櫻桃,蚌殼,瞎鬧,倭瓜,水瓢,圓滾滾”等詞語,通過查字典,并結合課文理解不懂的詞語。
3、學習作者留心觀察生活,用心感受生活,真實地表達自己的感受。
4、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讀出作者當時的感受。
體會“我”在園子里自由自在,快樂無憂的心情。學習作者留心觀察生活用心感受生活,真實地表達自己的感情。
1、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課文,整體感知課文內容.。
2、找出生字新詞,注意讀準字音.。
3、查字典,聯系上下文,與同桌探討,理解課文中的詞語。
4、分小組討論,交流,作者回憶了童年時代在祖父的園子里快樂玩耍的哪些情景?
5、全班匯報交流,師根據學生交流。
1、默讀課文,體會“我”在園子里的心情是怎樣的?你是從哪里體會到的?用筆勾出相關句子,并在旁邊批注自己的體會。
2、全班交流。
讓學生通過找句子,談體會,有感情朗讀,體會到“我”在園子里的心情,達成共識:“我”在祖父的園子里是自由自在、快樂無憂的,“我”的童年生活是多彩有趣的,令人向往的。
討論:作者為什么能將她的童年生活寫得那樣有趣,真實,吸引讀者?
通過交流,老師點撥,使學生明白,作者留心觀察生活,并用心感受生活,真實地表達自己的感受是寫好童年生活的根本原因,要求學生做生活的有心人,留心感受生活中的人、事、物。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課外延伸:課外閱讀有關寫童年生活的文章,如高耳基的《童年》,為口語交際學習作準備。
3、預習新課。
祖父教學設計(專業18篇)篇八
前幾天,我有幸聽到了一節與眾不同的課——魏星老師執教的《我和祖父的園子》,這篇課文是我第一次聽到,聽說是一篇新課文。《我和祖父的園子》是蕭紅的作品,寫得至真至純。短文以“愛”為核心,讓“趣和樂”貫穿在祖父的園子里,祖父的園子是“我”童年幸福、快樂的家園,是“我”成長的根基,是“我”精神的故鄉。
魏老師執教的《我和祖父的園子》有兩點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首先是問題情境的巧妙設置,善于以問促“情”。教者深知本文以一個“情”字貫穿始終——蕭紅對“園子”的懷念之“情”,對祖父的敬愛、想念之“情”,祖父對“我”的關愛之情。魏老師緊緊抓住這條情感線索,通過一個個連貫的`問題,通過學生們的回答,這些情感漸漸清晰為同學們所理解,所感動。魏老師善于提問,而且邏輯性極強,看似“離題”,卻是巧妙有章的。往往待到下一個問題出現,你才恍然大悟,之前的那些問題只是鋪墊,沒有上一個問題的巧妙的鋪墊,課堂教學就會停滯受阻,情感無法進一步升華,由此我深刻地感受到一個準確巧妙的問題情境設置能大大推進教學的進程,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時,教者提問的時候,善于按照學生的個體差異性,適當幫助引導學生去說去總結。有針對性地根據學生的個體差異性去提不同難度的問題,保證了每個學生都參與到課堂學習活動中來。
祖父教學設計(專業18篇)篇九
1.會認讀“螞蚱,櫻桃,蚌殼,瞎鬧,倭瓜,水瓢,圓滾滾”等詞語,通過查字典,并結合課文理解不懂的詞語。
2.閱讀課文,了解內容,體會出“我”在園子里自由自在,快樂無憂的心情。感受作者童年生活的情趣。
3.學習作者留心觀察生活,用心感受生活,真實地表達自己的感受,感悟作者的表達方式。
4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讀出作者當時的感受。
教學重難點。
體會“我”在園子里自由自在,快樂無憂的心情。學習作者留心觀察生活用心感受生活,真實地表達自己的感情。
教學過程。
一、了解作品,走近作者。
1.出示《火燒云》片斷。
晚飯過后,火燒云上來了。霞光照得小孩子的臉紅紅的。大白狗變成紅的了,紅公雞變成金的了,黑母雞變成紫檀色的了。喂豬的老頭兒在墻根站著,笑盈盈地看著他的兩頭小白豬變成小金豬了。他剛想說:“你們也變了。”旁邊走來個乘涼的人,對他說:“您老人家必要高壽,您老是金胡子了。”
2.這段文字選自《呼蘭河傳》,它的作者是近代著名女作家——蕭紅。《呼蘭河傳》于童年生活的回憶中描寫北方小城人民愚昧不幸的生活,課文《祖父的園子》是《呼蘭河傳》中寫得最純美、最快樂的一個章節。
(板書:《呼蘭河傳》蕭紅祖父的園子)。
二、結合導讀,初讀課文。
1、出示問題。
在這篇文章里,“我”都想起了些什么,眼前仿佛又看到了什么?
在“我”眼中,這是一座()的園子。你是從哪兒體會到的?
2、自學要求。
先自由朗讀課文,然后圍繞問題,靜心默讀,試著在課文旁做批注。
與同桌交流初讀課文的體會與發現。
三、交流發現,體會情感,感悟作者的表達方式。
1、交流:在這篇文章里,作者蕭紅都想起了些什么,眼前仿佛又看到了什么?預設:
想起了在園子里和祖父一起拔草、栽花,在園子里吃黃瓜、捉螞蚱……。
想起了園子里的蝴蝶、蜜蜂、蜻蜓……。
仿佛看到了黃瓜、玉注、倭瓜……。
(板書:人——祖父物——蝴蝶、蜜蜂、蜻蜓,榆樹、黃瓜、玉米、倭瓜事——拔草、栽花、吃黃瓜、捉螞蚱)。
2、交流:在“我”眼中,這是一座()的園子。找出文中的段落來品讀一番。
預設:
生趣——我家有一個大花園,這花園里蜜蜂、蝴蝶、蜻蜒、螞蚱,樣樣都有……。
朗讀發現——色彩絢麗,短句子,像說話一樣輕松。
練筆設計:
引導:在朗讀中,我們聽出這是一位多么慈祥的祖父。蕭紅回答的語氣是怎樣的呢?課文可沒有寫,而是用白描的手法,這就給了我們想象的空間,任選一處或一組說一說(課件出示):祖父發現我鏟的那塊地還留著一片狗尾草,就問我:“這是什么?”我()說:“谷子。”祖父大笑起來,笑夠了,把草拔下來,問我:“你每天吃的就是這個嗎?”我()說:“是的。”我跑到屋里拿了一個谷穗,遠遠地拋給祖父,()說:“這不是一樣的嗎?”
3、出示學生作文片斷。
外公翻地,媽媽澆水,我卻躲在棉花林里乘涼。
可沒一會兒,我就又鉆了出來。隨手折斷幾根薯藤,撇過來,撇過去,一條長長的“項鏈”就戴在脖子上了,一對“耳環”就掛在耳朵上了。我得意地在媽媽跟前晃來晃去,媽媽總是笑著說“臭美!”
取下“耳環”,丟掉“項鏈”,我又來到田埂上,抽幾根長長的狗尾巴草,串上一朵朵洗澡花。嘿,花環做好了。我把花環一會兒戴在自己的頭上,一會兒放在外公的頭上,又把它弄碎,往天上一拋。“下花雨啰!”“下花雨啰!”……(張婧)。
祖父教學設計(專業18篇)篇十
《祖父的園子》是一篇略讀課文,作者蕭紅主要回憶了童年時代在祖父園子里的快樂生活,充滿童真、童趣、飽含真情實感。要讓學生自主地、入情入境地讀書,感受作者童年生活的自由和快樂,體會作者對童年生活的留戀,領悟這種感情的表達方法,并積累語言。
上課伊始,可以從蕭紅和她的《呼蘭河傳》入手,介紹蕭紅短短一生的文學成就,以及她的代表作《呼蘭河傳》,激發學生讀書的興趣。教學時,應放手讓學生自主學習,廣泛交流。可引導學生圍繞課文前的“學習提示”,先通讀課文,整體把握課文內容;再默讀課文,找出印象最深的情景,自讀自悟,體會作者的心情。然后,全班交流,暢談自己的感受。最后,學習文章的表達方法,積極運用于寫作實踐。
1、認識“蚱”等8個生字,讀讀記記“螞蚱、櫻桃、蚌殼、瞎鬧、倭瓜、水瓢、圓滾滾、一動不動”等詞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理解課文內容,體會作者的心情,感悟作者的表達方法。
重點:體會作者從哪些情景表現“我”在園子里自由自在、快樂無憂的心情。學習作者留心觀察生活,用心感受生活,真實地表達自己的感情的寫作手法。
突破方法:
自讀自悟,教師點撥。
難點:領悟作者如何表現“我”在園子里的心情的表達方法。
聯系上下文,品詞析句,抓住關鍵詞句進行品讀體會。
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板書課題。
1、導入:同學們,上節課林海音童年冬陽下的一隊隊駱駝,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這節課,我們跟隨另一位女作家蕭紅,走進《祖父的園子》,一同來感受她的童年生活。
2、板書課題,齊讀課題。
二、默讀課文,整體感知。
這是一篇略讀課文,篇幅較長,我們主要采用默讀的方式來學習。祖父的園子到底是一座什么樣的園子呢?同學們根據老師提供的學習提示來學習。
課件一
1、出示學習建議
(1)帶著任務跳讀、掃讀。
(2)找重點段,畫關鍵詞,思考:這是怎樣的園子?
下面請同學們快速默讀課文。
三、細讀課文,深入理解。
2、自由匯報
同學們找到了哪些段落,請按照課文的順序交流。
重點學習第一自然段。
師:你找到了第一自然段,你圈出了哪些詞語來概括這個園子?
課件二出示第一自然段。
找出關鍵詞來概括這個園子?
自由匯報:
生:樣樣都有。
師:哪些同學也圈出來“樣樣都有”,請舉手。好,舉手的同學還真不少,老師把“樣樣都有”寫在黑板上。(板書:樣樣都有)
師:既然園子里樣樣都有,這園子里都有些什么呢?把這些東西都圈出來,不要遺漏。
生:園子里有蜜蜂、蝴蝶、蜻蜓、還有螞蚱。
師:指導讀音,記字形。還有圈其他詞語的嗎?
生:大花園。
師:對呀,課文開頭說“我家有個大花園”,但是卻沒有對花的描寫,花在哪兒呢?
生:“蜜蜂則嗡嗡地飛著,滿身絨毛,落到一朵花上,胖乎乎、圓滾滾,就像一個小毛球,停在上面一動不動。”
師:你為什么覺得這句話是寫花的呢?我很想聽聽你的想法。
生:因為蜜蜂會采蜜。如果園子里的花開得不是很好的話,那么蜜蜂一會兒就飛走了,可是這里描寫的蜜蜂是停在上面一動不動。
師:說得真好!蜜蜂可能是被花香給迷住了,也有可能是采蜜采累了,是不是?同學們,我們一起來關注這幾個詞語。
“金粉”、“胖乎乎”、“圓滾滾”、“小毛球”。談談對這幾個詞語的理解。
生:“金粉”一詞寫出了園子里有很多花;“胖乎乎、圓滾滾、小毛球”這幾個詞語寫出了蜜蜂采了很多的蜜。
師:同學們,這就是蕭紅的文字魅力,表面上不是寫花,但是處處都在寫花,有香有色,有動有靜。讓我們美美地朗讀這一段。生齊讀,老師板書:大花園。
師:接著交流,你們還找到了哪一段師直接描寫園子的?
生讀第二自然段,師指導朗讀“明晃晃”,注意“晃”的讀音。
生讀第三自然段,師:這一段向我們介紹了花園的來歷,在這里,作者著重描寫了大榆樹,哪位同學把描寫榆樹的句子讀一讀。(這是一棵高大而又有活力的榆樹啊!)
師:還找到了哪一段,如果前邊沒有了,往后邊找。
生:第十七自然段。
課件三出示第十七自然段
師:這段話中你會圈出那個詞來概括這個園子的特點,誰愿意與大家分享。
生:一切都活了,自由。
師:園子里哪些事物是“自由的”、“一切都活了”呢?請把這些事物按順序圈起來,一個都不能少。
生:“花,蟲子,倭瓜,黃瓜,玉米,蝴蝶。”記“倭”的讀音和字形。
師:作者到底是怎樣把園子里的一切事物寫得那樣自由自在的,我們通過朗讀的方式來體會。
學生先自由讀描寫“花”、“鳥”、“蟲子”三句話。(強調“似的”讀翹舌音,其他情況都是讀平舌音。)再指名讀,談對這三句話的理解。
生:花都開了,睡到自然醒。
生:鳥兒飛得悠閑自在。
生:從蟲子的叫聲里既感受到了園子的靜謐,又感覺到園子里很熱鬧。
生:我感覺到它們都是自由的,要怎么樣就怎么樣。
師:這段話中,哪一個字出現的頻率最高?
生:“就”。
師:數一數,“就”字一共出現了幾次?你們認為作者是不經意寫的,還是特意寫的?
生:特意寫的。
師:作者為什么特意這么寫,你們猜猜看。
生:為了強調這些事物是自由的。
老師板書:一切自由。
師:蕭紅為什么能夠把這些事物寫得這么自由自在?
生:作者通過仔細觀察的。
生:在作者眼里,園子里的一切都是自由的。
生:因為蕭紅自己在園子里就是自由的。
師過渡:說得真好!那么蕭紅在祖父的園子里做了哪些自由的事情呢?
出示課件四
再次快速默讀課文,圈出作者跟著祖父在園子里所做的事情。
生:栽花、拔草、種白菜、鏟地、吃黃瓜、追蜻蜓、捉螞蚱、澆水、睡覺。
師:哪一件事最能表現她的自由呢?
學生自由匯報。
師:有沒有同學認為鏟掉谷穗這件事最能表現她的自由呢?
舉手的真不少,大家能說說理由嗎?
生:因為蕭紅鏟掉糧食祖父并沒有責怪她。
師:數數看,文章有幾個自然段寫這件事?
生:八個。
生:不行,因為其他事情也能表現她的自由。
師:那為什么作者不把所有的事情都展開來寫呢?
生:因為這個園子很大,里面東西很多,寫不完。
師:是啊,寫不完,于是蕭紅選最典型的事情來詳寫,寫出了心中最真切的感情,這就是優秀文學作品給我們寫作啟示。
同學們,正因為蕭紅有這么一位寬容、慈愛的祖父,蕭紅可以在園子里為所欲為。文中很多地方寫祖父怎么樣,蕭紅就怎么樣。
課件五
祖父戴一頂大草帽我戴一頂小草帽。
祖父澆花我也澆花。
祖父鏟地我也鏟地。
祖父()我也()。
總而言之,祖父干什么,蕭紅就干什么,祖孫倆形影不離,那畫面好溫馨啊!慈祥的祖父給蕭紅帶來了無比的幸福,祖父的園子給予蕭紅無窮的快樂。請大家齊讀第十六自然段。
板書:快樂幸福
四、總結全文
園子是蕭紅童年的樂園,給了她自由,給了她快樂,所以這個園子在蕭紅的心目中才是那樣的美好,那樣的溫馨,那樣的難以忘懷。但是,你不覺得,她的自由快樂還源于領她到園子的慈愛的祖父嗎?所以她稱園子為祖父的園子。讓我們富有感情地再次齊讀課題——《祖父的園子》。
五、拓展延伸,情感升華。
蕭紅十八歲的時候,慈愛的祖父永遠地離開了她。十九歲那年,蕭紅被迫離開了家鄉,她從一個地方漂泊到另一個地方,多年的漂泊生活加上生活中遭遇的一次次打擊,使蕭紅的身體出現了嚴重的狀況。此時,她更加懷念慈祥、寬容的祖父以及給了她無盡快樂、自由、幸福的祖父的園子。于是,她拿起筆來,把心中的思念匯成文字,寫了一本自傳體小說《呼蘭河傳》,今天老師把這本自傳體小說推薦給你們。
六、課后作業:
抄寫并背誦自己喜歡的段落
七、板書設計
祖父的園子
樣樣都有大花園
一切自由
快樂幸福
祖父教學設計(專業18篇)篇十一
《祖父》節選自蕭紅長篇小說《呼蘭河傳》。《呼蘭河傳》是她的一部帶有自傳性質的回憶小說。小說描繪了上世紀二十年代,中國北方偏僻的一個小鎮——呼蘭的風土人情。真實而感人地再現了她童年時代東北農村黑暗、落后、愚昧的社會生活。
《祖父》是《呼蘭河傳》中相對獨立的一章,文章塑造了寬厚仁慈的祖父和自由快樂的我兩個典型形象,展現了童年生活中的一些片段,表現了作者對這段生活的眷戀與懷念之情。小說藝術風格獨特,可引導學生多加體會。但由于是節選,并不能代表整部小說思想內容。所以,教學中,可以以此文為引子,引導學生閱讀原著。
基于以上對教材的分析,我制定了如下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2.學習文章在細節中刻畫人物的方法,把握“我”與“祖父”的人物形象,體會祖孫間的親密情感。
3.學習文章景物描寫的方法,體會景物描寫對表達人物情感的作用。
4.品味文章語言,體會文章獨特的藝術風格。
5.調動學生對童年獨特的感受,并學會在生活細節中感受濃濃的親情。
教學重點、難點。
1.教學重點:可落實在分析人物形象和體會景物描寫的作用兩個方面。
2.教學難點:體會文章獨特的藝術風格。并以本文為引子,閱讀原著,了解小說原著的深刻思想內容上。
本文的學習對象是七年級的學生,他們對童真、童趣的理解還比較真切,能比較準確的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因此在教學中,應重點引導學生通過自主閱讀和賞析、品味、探究的方法,把握人物形象,理解文章主旨,同時進一步指導學生小說學習的基本方法、讀書和積累語言的方法,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
圍繞以上教學目標和重點、難點,我設計的教學流程分為如下幾步:
(一)導入新課,了解作家作品。
1.本課可以由魯迅的散文集《朝花夕拾》導入。《呼蘭河傳》雖是小說,但與《朝花夕拾》有著相似的寫作背景,而且魯迅還是蕭紅精神上的導師,那么兩部作品的內容和情感是否也有相似之處呢?此處可以一個懸念,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
2.請學生交流作家生平經歷、作品資料.由于是自傳性質的小說,引導學生了解作家的人生經歷,特別是她童年的經歷。蕭紅的一生是充滿悲劇色彩的,她的童年也是極其不幸的,唯一能疼她、愛她的人就是祖父,所以《祖父》這篇文章,是這部小說中唯一的一抹亮色。
(二)朗讀課文,整體感知:
請學生在朗讀課文的過程中,把讓自己若以所思,或是產生聯想、共鳴的地方做好批注,讀完之后,交流閱讀感受。可以引導學生這樣表述:“從文中某個人、某個段落、甚至整篇文章中讀到或感受到的內容或者本文最精彩的是什么。”這個環節的設置,是為了使學生在欣賞文學作品時,對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說出自己的體驗;能品味文章中富有表現力的語言,并能在交流中對文章有一個整體的'感知。
(三)研讀文章,分析人物。
明確:對于小說中的人物,學生基本上會把目光聚集在“我”和“祖父”身上。指導學生學會從人物的肖像、神態、語言、動作、行為細節中分析人物形象。最后明確:文中塑造了一位溫和寬厚、慈愛風趣、童心未泯的祖父形象(板書)。和一個天真可愛,自由快樂的孩子形象,作者著力刻畫這兩個人物,既體現了祖孫兩人親密的情感,又展示這段自由快樂的童年生活畫面。
這個環節,應該引導學生學會從細節刻畫中分析,把握人物形象。
(四)品讀文章,把握情感:
1.祖父和我,組成了童年生活中充滿溫情的畫面,而且這幅畫面還有一個的背景,就是美麗的后花園。請同學們找出文中景物描寫的部分,細細品讀,感受一下,這是一個的后園,用一個形容詞填寫,并在文中找出依據。
學生可在文中自主發現:這是一個生機勃勃的后園、一個色彩斑斕的后園、一個自由自在的后園、一個充滿詩情畫意的后園等等。但一定要在文章的字詞句中找出依據。這個環節,一要引導學生學會品讀、揣摩語言。要提醒同學們關注文中的形容詞、關注比喻、擬人修辭的運用,關注景物描寫所蘊含的情感。
在賞析文章的環節,同時給予學生讀書方法的指導:閱讀文學作品,其實是對作品文字本身的細細品味、鑒賞、聯想,而學生往往習慣于形象化的事物,在讀書的時候,只習慣于抓情節、找結局,對文字本身的理解與想象,越來越沒有耐心,閱讀理解力在退化。應指導學生在閱讀中學會揣摩積累語言,學會圈點勾畫,,學會賞析文章。
明確:這個問題要引導學生理解景物描寫對表達人物情感的作用。對后園美景的描寫,字里行間滲透著我快樂、自由的心情。也許和魯迅筆下的百草園一樣,普通的園子,但在童年的“我”眼中,卻是多姿多彩,充滿情趣的。更重要的是,美麗的后園,還是我和祖父的精神樂園,作者寫這篇文章時,已是歷盡人生磨難,且身染重疾,孤身在外,對祖父的刻畫、對景物的描寫,對童年并不太多的溫馨畫面的回憶,也許是在寂寞的人生中對自己心靈的一點慰藉,流露了作者對這段生活的眷戀與懷念之情。這也正是文章的主旨所在。
(五)深入探究、延伸閱讀:
學生自主發現,——這篇文章藝術風格獨特之處在于:小說沒有連貫的故事情節,沒有明確的開端、發展、高潮、結局;沒有貫穿始終的線索,多是片段式的敘述;甚至在原著中都沒有明確的主人公;文中大段的景物描寫,更像是抒情散文的風格。而且在原著中,這些特點更加明顯,所以矛盾曾這樣評價這部小說:“它是一首敘事詩,一片多彩的風土畫,一串凄婉的歌謠。”
(六)延伸閱讀:
分析到此處,老師可以由此文延伸到《呼蘭河傳》的藝術風格、創作背景和思想內容上的介紹上,指導學生延伸閱讀。
蕭紅的《呼蘭河傳》寫于1940年,這不僅是民族災難深重的時期,也是作者人生的最后時期。此時的蕭紅,經歷了生活、情感的種種磨難,且身染重疾,孤身在香港,是在寂寞、苦悶、懷舊的心情中,寫下的這部小說。兩年后,31歲的蕭紅就永遠的離開了人世。與《朝花夕拾》不同的是,它并不側重描述童年的美好回憶。而是以童年所看到的、所聽到的家鄉人和事為描述對象,揭露他們生活的麻木遲鈍。從小說深層次意義上講,《呼蘭河傳》是一步挖掘民族劣根性的小說,這一點頗有魯迅的風格。
在延伸閱讀的環節中,老師可以給學生介紹或朗讀《呼蘭河傳》中的片段、故事,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引導學生去閱讀原著,對作品有更全面、深入的理解。
祖父教學設計(專業18篇)篇十二
課文用生動的筆墨展示了一幅充滿情趣的祖孫生活畫卷,表現了祖孫之間濃濃的親情,同時描繪了自由美好的大自然景象,表達了作者對自由美好的生活的向往與熱愛之情。
文章一開頭并未著筆寫“我”和祖父的故事,而是著重描寫了我們的生活環境,一種自由輕松的生活氛圍,為下文表現祖孫間的真摯情感做了鋪墊。不僅自然環境的美好讓“我”喜愛,更重要的是祖父給予我的寬松自由的成長環境,讓“我”體會到了濃濃的親情。如:祖父對“我”調皮搗蛋行為的寬容,耐心地教“我”區分谷子和狗尾巴草等。這份真摯的祖孫情與愉快自由的生活氛圍都讓“我”感受到了生活的美好和生命的活力。作者借園中的景與人,自然而然地流露出內心對自由生活的熱愛和對親情的歌頌。
祖父教學設計(專業18篇)篇十三
1、速讀課文,捕捉文章重點信息;運用摘錄法、圈劃法,歸納、提煉文本重點信息,學會長文短讀。
2、借助視像化、體驗式朗讀,感受蕭紅文字的獨特魅力,體會側面描寫、借景抒情對表情達意的作用,初步體味蕭紅文字獨特的“陽光味道”,激發進一步閱讀蕭紅文字的興趣與熱情。
3、通過“眼中園——心中園——夢中園”的全新解讀,建構自由明亮的兒童精神家園。
1、板書課題,交代這是一篇略讀課文,主要通過速讀、默讀進行學習。
2、借助腳注,弄明白課文的來龍去脈;補充:《呼蘭河傳》是蕭紅的自傳體小說;一般來說,自傳體小說中的“我”指作者本人。
3、速讀課文,尋找文中對園子直接描寫的段落,并從這些段落中,找出關鍵詞語,概括這是怎樣的園子。
1、交流第一段。這一段你圈出了哪幾個字,來概括這個園子?
2、這園子里都有些什么呢?(學生圈劃園子里的事物,交流)。
3、課文開門見山就說“我家有一個大花園”,可是讀完整個第一段,不見作者對一朵花的具體描寫。花在哪兒呢?(引導學生細讀第一段,從哪里讀懂了這是個“大花園”。)。
4、引導關注“滿身帶著金粉”、“滿身絨毛”、“胖乎乎”、“園滾滾”、“小毛球”,思考作者這樣細致的描寫,和“花園”有什么關系?(感受側面描寫的精妙)。
1、這園子,還是一個怎樣的園子?繼續交流。
2、交流17自然段,摘錄關鍵詞詞語,概括這個園子。
3、圈出自由之物。
4.、視像化朗讀,感受園子里萬事萬物的自由(閱讀策略之二)。
5、引導學生發現反復的寫法;通過對比品讀,研究“就”字所傳遞的率性、自由的味道。
6、這園子里,僅僅是這些事物是自由的嗎?仿段練習。(練寫——交流)。
()了,就像()似的。
()愿意()就()。
7、深入思考:這園子里的花、鳥、倭瓜、黃瓜、玉米、蝴蝶,能告訴蕭紅自由嗎?(不會)那為什么作者要這么寫?(為了表達蕭紅心中的自由)。
8、回讀前文,想一想,蕭紅在這個園子里可以自由自在地做哪些事情?最能表現她的自由的你認為是哪一件事情?(自學——討論——交流,師生提煉:栽花、拔草、種菜、鏟地、摘黃瓜、追蜻蜓、采倭瓜花、綁螞蚱、澆水、睡覺……)。
9、是啊,真因為有了這樣一位慈愛的爺爺,蕭紅在園子里才這樣自由自在。(師生引讀祖孫形影不離地生活在園子里的句子。)。
“祖父戴一頂大草帽,我戴一頂小草帽。祖父栽花,我就栽花;祖父拔草,我就拔草。祖父鏟地,我也鏟地。”
仿句:祖父(),我()。
10、小結,回應:作者寫園子里一切事物的自由自在,其實是寫自己心中的自由自在啊!這園子,是眼中“樣樣都有”的花園,也是心中“一切自由”的樂園啊!(板書:眼中園:樣樣都有;心中園:一切自由)。
11、拓展閱讀《我和祖父的另一個世界》,感受蕭紅的童年生命的自由。
師生對話:
想栽花,就()。
想種菜,就()。
……。
想睡覺,就()。
2、瘋夠了,玩累了,讓我們美美地躺在樹陰下睡一覺吧!(模擬進入夢境)。
3、學生描述虛擬夢境。
4、介紹蕭紅身世:18歲的時候,祖父永遠地離開人世;19歲,蕭紅被迫離家出走;直到1942年,蕭紅因為醫生的誤診,死于香港……整整12年啊,蕭紅都沒能再看一眼她魂牽夢繞的園子。她只能,在夢里,一次次又一次地與這園子里的一切重逢——(屏幕出現重點段提示語,學生嘗試背誦:花開了……。鳥飛了……,……)。
太陽在園子里是特別大的,天空是特別高的。太陽光芒四射,亮的使人睜不開眼睛,亮得蚯蚓不敢鉆出地面來,蝙蝠不敢從黑暗的地方飛出來。凡是在太陽小的,都是健康的,漂亮的。
6、齊讀后追問:那為什么在作者的記憶里,這園子總是那么明亮,那么光芒四射?(完善板書:夢中園:光芒四射)。
7、師補充:在蕭紅的文學作品中,不止一次地寫到太陽。而且,蕭紅筆下的太陽,總是那么明亮、溫暖,那么光芒四射。(屏幕閱讀《小學生蕭紅讀本》中,關于太陽的幾處描寫。)。
8、總結升華:太陽帶給人光亮、溫暖,蕭紅的很多文字,也因為太陽而明亮。蕭紅的人生是不幸的,但有了祖父這一輪明亮的太陽,她的文字和人生就有了光亮。
擁有太陽,生命就有了自由和光亮!
(完善板書,畫一個大圓,將所有內容都括進去)。
祖父教學設計(專業18篇)篇十四
《我和祖父的園子》是蘇教版五年級(下)的第五單元“親情依依”中的一篇課文。作者蕭紅記敘了在祖父的庇護下在園中自由自在、快樂逍遙的美好生活,表達了作者對童年生活的留戀以及對祖父的深深懷念。細細地讀,靜靜地品,逐漸走進了這蕩漾著童心的園子。
在這樣的園子里,滿眼是兒童的世界。圍繞“一切都活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樣,就怎么樣,都是自由的。”一句,園子里的花草樹木,都“活動”了起來,它們已經擺脫了自身作為植物的羈絆,熱情演繹著自己的精彩——“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黃瓜愿意開一個謊花,就開一個謊花,愿意結一個黃瓜,就結一個黃瓜。若都不愿意,就是一個黃瓜也不結,一朵花也不開,也沒有人問它。玉米愿意長多高就長多高,他若愿意長上天去,也沒有人管。”不僅僅如此,你看,“太陽在園子里顯得特別大。花開了,就像花睡醒了似的。鳥飛了,就像鳥上天了似的。蟲子叫了,就像蟲子在說話似的。”園中的一切在孩子的心里都變成了精靈。
和這些“精靈”生活在一起的是誰呢?是年幼的“我”和年邁的祖父。這一老一小兩個人物,也染滿了童話色彩。文章開篇1句“呼蘭河這小城里住著我的祖父。我出生的時候,祖父已經六十多歲了。”讓我們讀到了一位老人。在下文中,“我”如繞口令般地說“祖父一天都在園子里邊,我也跟著祖父在園子里邊。祖父戴一個大草帽,我戴一頂小草帽,祖父栽花,我就栽花;祖父拔草,我就拔草。”“祖父鏟地,我也鏟地。”這些重復使用的語言,形成了別有韻味的循環敘事,在這些文字的潤澤下,眼前分明是一個“也傍桑陰學種瓜”“依葫蘆畫瓢”的天真幼稚孩童與一位憨態可掬的老人。在對人物的描寫中,“我”緊緊抓住了祖父的“笑”和自己恣肆的“鬧”,你看,“祖父大笑起來,笑得夠了,把草摘下來問我:‘你每天吃的就是這個嗎?’”“我看著祖父還在笑”“玩膩了,又跑到祖父那里去亂鬧一陣,祖父澆菜,我也搶過來澆,奇怪的就是并不往菜上澆,而是拿著水瓢,拼盡了力氣,把水往天空里一揚,大喊著:‘下雨了,下雨了。’這是怎樣的自由灑脫的文字啊!透過這些文字,我們仿佛看到了這樣的一老一小,其樂融融,盡情地享受“園子”中的樂趣。
可是,話鋒一轉,“只是天空藍悠悠的,又高又遠。”我讀到的是無盡的孤獨和寂寞!偌大一個園子,除了一老一小之外,“我”除了看天之外,就是“在房子底下找個陰涼的地方睡著了。不用枕頭,不用席子,就把草帽遮在臉上就睡了。”
童心蕩漾的園子,回味無窮。
在回味中,我仿佛看到了孤獨和寂寞的蕭紅款款走來。《中國現代文學三十年》說:“從創造小說文體的角度看,蕭紅深具沖破已有格局的魄力。”她說過大體這樣的話:“有一種小說學,小說有一定的寫法,一定要具備某幾種東西,一定學得像巴爾扎克或契訶夫的作品那樣。我不相信這一套,有各式各樣的作者,有各式各樣的小說。(引用于聶紺弩《蕭紅選集·序》,《蕭紅選集》。”她就注重打開小說和其他非小說之間的厚障壁,創造出一種介于小說與散文及詩之間的新型小說樣式,自由地出入于現時與回憶、現實與夢幻、成年與童年之間,善于捕捉人、景的細節,并融進作者強烈的感情氣質,風格明麗、凄婉,又內含英武之氣。這種中國詩化小說的精品,愈來愈顯示了它的蓬勃生機。在這樣的文字里,驀然回首,你會覺得小說也可以寫的像詩一般的童心蕩漾。
祖父教學設計(專業18篇)篇十五
有一本書,讓人讀著讀著就不由得沉浸在已逝的爛漫的童年生活中!讓人不由得想站住了笑微微地看著那個淘氣的小姑娘。看她“玩累了,就在房子底下找個陰涼的地方睡著了不用枕頭,不用席子,把草帽遮在臉上就睡著了。”讀到這你一定想到是哪本書了吧!對!就是《呼蘭河傳》自從我上了《我和祖父的園子》這一課后就一直想買一本完整的看看,后來在放暑假的時候我終于買了一本,于是我用了五天的時間把它看完了。意憂未盡還想再仔細讀讀!
這本書里有許多“誘人”的東西,它真實、諷刺、也有幽默。開始讀時有輕松感,然而愈讀下去,心頭就會一點一點沉重起來。有些事好像就發生在自己身邊,也寫出了若我是小主人我自己當時當地就想說的話,真真切切。令我印象最深的就是那個小花園了,特別美。園子里有一棵大榆樹,只要太陽一出來,大榆樹的葉子就發光,它們閃爍得和沙灘上的蚌殼一樣特漂亮。我很羨慕她,心想要是我們家樓下也有一棵,那該多好啊!而且那里還有許多小動物,其中讓我覺得最好玩的就是蜂子(蜜蜂)滿身絨毛,胖胖的落到花上就和小毛球一樣不動了。后來到了冬天地上的花花草草都沒了,蕭紅又找到了一個儲藏室就在花園里。于是這就成了她的天堂,每次都從里面拿出幾個小東西,玩了一會壞了就扔了就再去拿東西出來玩并天天有新的。儲藏室好像變成了小主人探險的'地方了,我想要是我也一定玩得不亦樂乎!
她有一個對她非常好得祖父也是唯一對她好的一個。每當祖父去園子時蕭紅像跟屁蟲一樣去了。祖父帶著大草帽,我戴著小草帽,祖父栽花我就栽花,祖父拔草我就拔草。截然一老一小的兩個身影。祖父還口頭教我《千家詩》。他念一句我就念一句,而且我的聲音比祖父的聲音更大。祖父說‘房蓋被你抬走了’,但過不了多久我就又喊起來了。跟我小時候一個樣子。媽媽叫我讀課文,我總是把嗓門放的大大得,生怕樓上樓下左鄰右舍不知道我在讀書似的對外廣播。媽媽說小聲點,我把聲音放小了,但馬上又高音喇叭響起來。亂叫,其實我也不知道自己在讀什么。大嗓門讀著沒人理我,就慢慢讀慢慢念,覺得哪句好聽,越念越有趣味,聲音也就放小了,用心去讀。
蕭紅的童年生活是在寂寞的環境中長大的,慶幸她有慈祥而猶有童心的老祖父的陪伴,口授唐詩,講故事他倆的感情無言于表!由此我想到了天天陪伴在我身邊的奶奶,她雖然不會教我讀唐詩,但也會講故事給我聽,也任由我把家里的玩具翻得亂七八糟的。總做我愛吃的飯菜!
祖父教學設計(專業18篇)篇十六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理解文章“趣”之所在,并在朗讀感悟中體會作者是如何寫的。
2、指導學生隨堂練寫。
一、復習導入。
師:這節課繼續學習,指課題,生齊讀。
師:通過上節課初讀,課文給同學們留下最深的感受是什么?
生說:自由、有趣。
師相機板書:趣。
師:還記得小作者跟著祖父在園子里做了哪些有趣的事嗎?
生說:栽花、拔草、鏟地、澆水……。
師:你栽過花嗎?你拔過草嗎……這些看似平平常常的小事,咋就在作者的筆下變得這么有趣了呢?下面我們繼續走進課文,走進我和祖父的園子,感受其中的“趣”,并體會作者是如何寫的。
師出示自學要求:
要求:自主學習。
1、自讀課文3—12節,找找哪個自然段寫得最有趣?抓住關鍵詞句,談談自己的感受。
2、品讀課文,體會作者“樸實自然、生動形象”的語言風格。
學生自讀自學。(4分)。
交流匯報:
師:你覺得哪兒寫得最有趣?
師根據學生所說,出示相關文字。
第3節:
祖父一天都在園子里邊,我也跟著祖父在園子里邊。祖父戴一頂大草帽,我戴一頂小草帽。祖父栽花,我就栽花;祖父拔草,我就拔草。當祖父下種,種小白菜的時候,我就跟在后邊,把那下了種的土窩,用腳一個個地溜平。哪里會溜得準,東一腳西一腳地瞎鬧。有時不單菜種沒被土蓋上,反而被我踢飛了。
生說。
師引導,抓住:
(1)怎么瞎鬧的?再讀讀這節。(師板書瞎鬧)。
(2)注意這里用了這樣的句式:(哪里……不單……反而……)教師用鼠標點成紅色。齊讀這句。
(3)從這節文字你讀出了什么?(頑皮)。
繼續交流,還有哪兒有趣的?
第4節:
祖父鏟地,我也鏟地。因為我太小,拿不動那鋤頭桿,祖父就把那鋤桿拔下來,讓我單拿著那個鋤頭的“頭”來鏟。其實哪里是鏟,也不過爬在地上,用鋤頭亂勾一陣就是了。也認不得哪個是苗,哪個是草,往往把韭菜當作野草一起割掉,把狗尾草當作谷穗留著。
師引導,抓住:
(1)亂勾,說說自己的感受。板書“亂勾”,該勾的沒勾,不該勾的卻被勾掉了,真是亂勾。
(2)這里又用了一個“哪里”。紅色顯示。
(3)齊讀“其實哪里是鏟,也不過……”
第12節:
玩膩了,又跑到祖父那里去亂鬧一陣。祖父澆菜,我也搶過來澆。不過我并不往菜上澆,而是拿著水瓢,拼盡了力氣,把水往天空里一揚,大喊著:“下雨了!下雨了!”
學生說,師板書:亂鬧。
可以看出是亂鬧,跟誰鬧?生說:
生說。
如果是你這樣瞎鬧,結果會怎么樣?
生說。
師:作者蕭紅之所以這樣,是因為園子里有?
大家來讀讀這一段對話,出示:
當祖父發現我鏟的那塊滿留著一片狗尾草時,他問我:“這是什么?”
我說:“谷子。”祖父大笑起來,笑得夠了,把草摘下來問我:“你每天吃的就是這個嗎?”
我說:“是的。”
我看著祖父還在笑,我就說:“你不信,我到屋里拿來你看。”我跑到屋里拿了鳥籠上的一頭谷穗,遠遠地就拋給祖父,說:“這不是一樣的嗎?”
祖父慢慢地把我叫過去,講給我聽,說谷子是有芒針的,狗尾草則沒有,只是毛嘟嘟的,真像狗尾巴。
從對話中你有什么發現?
生說,師板書:愛。
請大家讀讀這兩段話,看看你讀出了什么?生讀。
師出示第2節文字:
我家有一個大園子,這園子里蜂子、蝴蝶、蜻蜓、螞蚱,樣樣都有,蝴蝶有白蝴蝶、黃蝴蝶。這些蝴蝶極小,不太好看。好看的是大紅蝴蝶,滿身帶著金粉。蜻蜓是金的,螞蚱是綠的,蜂子則嗡嗡地飛著,滿身絨毛,落到一朵花上,胖圓圓的就跟一個小毛球似的不動了。
從這節你讀出了什么?指名說。
美麗、色彩繽紛、充滿生機。
讀好。
再看這節,師出示:
太陽在園子里是顯得特別大。花開了,就像花睡醒了似的。鳥飛了,就像鳥上天了似的。蟲子叫了,就像蟲子在說話似的。一切都活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樣,就怎么樣,都是自由的。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黃瓜愿意開一謊花,就開一謊花,愿意結一個黃瓜,就結一個黃瓜。玉米愿意長多高就長多高,它若愿意長上天去,也沒有人管。蝴蝶隨意地飛,一會從墻頭上飛來一對黃蝴蝶,一會又從墻頭上飛走了一只白蝴蝶。它們是從誰家來的,又飛到誰家去,太陽也不知道這個。只是天空藍悠悠的,又高又遠。
師:你讀出什么?生說。
抓“一切都是活的,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樣,就怎么樣,都是自由的。”
作者是怎么寫出活的?
你來讀讀這幾句:“花開了……”花活了嗎?鳥活了嗎?蟲子活了嗎?
作者為什么不直接說,花活了,鳥活了,蟲子活了,一切都活了?作者是怎么寫的?
生:用三個擬人句寫的。
師:這樣寫真是形象生動。總之一句話,一切——,要做什么,——,要怎么樣,——都是——。
在這里作者寫了哪些東西是自由的?誰來讀讀?
生讀。
大家有沒有發現這些句子有個特點?生說。
這里連續使用“愿意怎么樣就怎么樣”,是什么句子?生(排比)。
師:作者寫這些景物的`自由與自己童年生活的自由有聯系嗎?生說(這點學生說的不好)。
師:這里是借景物的自由來抒發自己的自由,即借景抒情。也就是人家常常說的一切景語皆情語。
師:現在,請大家模仿這一節中的“愿意怎么樣就怎么樣的”句式來寫寫小蕭紅在園子里自由快樂的生活。
生寫。
交流。
如果每個同學用這樣的寫法,寫你現在的生活,能寫出來嗎?為什么?
師:同學們,每個人的童年經歷都是一筆非常寶貴的寫作財富,希望你們用心感受生活。
作家蕭紅,從小父母親、祖母都不喜歡她,母親死后,后媽更不喜歡他。在作者的眼里,只有祖父,是祖父給了他幸福的童年。
咱們來看看作家卡片,出示:
作家卡片——蕭紅。
這本書的名字叫《呼蘭河傳》。著名作家矛盾稱這本書是“一篇敘事詩,一幅多彩的風土畫,一串凄婉的歌謠”。
寫這本書的人名叫蕭紅,她31歲的時候,便離開了人世。
學生自由讀。
咱們學的這篇課文就選自《呼蘭河傳》,至于作家矛盾為什么稱這本書是一串凄婉的歌謠,這需要大家課后去讀讀《呼蘭河傳》,你會發現,原來樂趣的背后也有許多不幸!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祖父教學設計(專業18篇)篇十七
教材分析:本文節選自長篇小說《呼蘭河傳》,內容相對集中,故事情節相對完整,人物描寫和景物描寫非常生動。文章以第一人稱“我”對童年生活的眷戀之情為線索,回憶了“我”與祖父在后園的種種活動,表達了作者對快樂、自由、溫馨美好的童年生活的贊美,也表現了作者對自然美、人情美及自由和天性的向往。
學習目標:
1、知識與能力目標:體味文章中作者描寫的童年趣事所帶來的感受。
2、過程與方法目標:師生互動、探究、個人主體品味感悟。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結合自己的童年,反復朗讀文章至情至性體現人的自由和天性的片段,并談出個人體會。
教學重、難點:
學情分析:本文語言通俗,富有情趣,寫的是人人喜聞樂見的事情,不存在閱讀障礙;同時本文從形式上看比較“散”,須進行2—3次整體閱讀方可把握內在的不散之神。
課前準備:
1、對女作家蕭紅及其作品《呼蘭河傳》的介紹,提供給學生相關網址。
/01-author/x/05-xiao_h/。
2、提供部分田園景色的圖片,增加學生的感性認識。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激情導入。
(回答,達成目標中的一部分,結合自己的童年談談感想)。
提供資料,或者學生課前查閱相關資料提供給大家。
解相關情況后開始進入課堂的主體階段——閱讀體味、欣賞感悟階段。
二、初讀課文,掃清障礙。
1、本文節選自,作者,黑龍江呼蘭人,代女作家。
2、注音:谷穗玩膩了衣襟地櫬嘴饞。
三、細讀課文,整體感知。
1、祖父和“我”在后花園都做了哪些有趣的事?
2、后園中的哪些景象給你的印象最深?
四、深入感悟,鑒賞創新。
1、祖父和“我”分別有怎樣的性格特點?
2、這篇文章不僅寫出了童年的歡樂和情趣,寫出了濃濃的親情,更寫出了我作為一個真正的人的自由和天性。從文章中找出集中反映人的自由和天性的段落再反復朗讀,細細體味,說說你的感受和看法。
五、質疑問難,合作探究。
在進行完閱讀體味后,大家展開探究性的互動探討。
方式如下:a、文章中非常有特色的句子拿出來探究。
a、蜻蜓是金的,螞蚱是綠的`,蜂子則嗡嗡地飛著,滿身絨毛,落到一朵花上,胖圓地就和一個蕭毛球似的不動了。(作者的觀察是否和細致?從那些方面可以看出來?)。
b、刮了風,下了雨,祖父不知怎樣,在我卻是非常寂寞的了。去沒有去處,玩沒有玩的,覺得這一天不知有多少日子那么長。(類似的經歷你有嗎?)。
b、文章中或許有同學們不認同的地方,也可以在這一環節提出,大家討論,畢竟我們和作者生活的年代相隔比較久遠,雖然有過相似的經歷,或許我們也有我們的不同的經歷經驗和感受。可以提出疑問或者疑義。
六、課堂總結:
七、布置作業:朗讀課文中精彩的句子或段落,把自己喜歡的抄在讀書筆記上。
第二課時。
一、朗讀賞析:讓學生再讀課文。第一遍:讀全文;第二遍:精讀自己喜歡的段落。
二、研討賞析:
1、本文的重點人物是誰?
2、本文的主題是什么?
3、文中的我是作者本人嗎?
三、拓展延伸。
1、給學生提供更廣闊的視野空間和閱讀空間,可以做比較閱讀和拓展式的閱讀,提供相關資料。如:魯迅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高爾基的《童年》、羅大佑的歌曲《童年》及其相關的詩選。
2、讓學生交流自己的童年趣事,要求:(1)圍繞“親情”這一話題(2)講自己的親身經歷。
四、以讀帶寫。
1、根據自己的經歷和上面的交流,圍繞“親情”這一話題,寫一篇文章,記一件童年趣事。題目自擬,字數200——300。
2、分組交流。
五、布置作業。
六、課后反思。
祖父教學設計(專業18篇)篇十八
(1)帶著任務跳讀、掃讀。
(2)找重點段,畫關鍵詞,思考:這是怎樣的園子?
下面請同學們快速默讀課文。
三、細讀課文,深入理解。
2、自由匯報。
同學們找到了哪些段落,請按照課文的順序交流。
重點學習第一自然段。
師:你找到了第一自然段,你圈出了哪些詞語來概括這個園子?
課件二出示第一自然段。
找出關鍵詞來概括這個園子?
自由匯報:
生:樣樣都有。
師:哪些同學也圈出來“樣樣都有”,請舉手。好,舉手的同學還真不少,老師把“樣樣都有”寫在黑板上。(板書:樣樣都有)。
師:既然園子里樣樣都有,這園子里都有些什么呢?把這些東西都圈出來,不要遺漏。
生:園子里有蜜蜂、蝴蝶、蜻蜓、還有螞蚱。
師:指導讀音,記字形。
還有圈其他詞語的嗎?
生:大花園。
師:對呀,課文開頭說“我家有個大花園”,但是卻沒有對花的描寫,花在哪兒呢?
生:“蜜蜂則嗡嗡地飛著,滿身絨毛,落到一朵花上,胖乎乎、圓滾滾,就像一個小毛球,停在上面一動不動。”
師:你為什么覺得這句話是寫花的呢?我很想聽聽你的想法。
生:因為蜜蜂會采蜜。如果園子里的花開得不是很好的話,那么蜜蜂一會兒就飛走了,可是這里描寫的蜜蜂是停在上面一動不動。
師:說得真好!蜜蜂可能是被花香給迷住了,也有可能是采蜜采累了,是不是?同學們,我們一起來關注這幾個詞語。
“金粉”、“胖乎乎”、“圓滾滾”、“小毛球”。
談談對這幾個詞語的理解。
生:“金粉”一詞寫出了園子里有很多花;“胖乎乎、圓滾滾、小毛球”這幾個詞語寫出了蜜蜂采了很多的蜜。
師:接著交流,你們還找到了哪一段師直接描寫園子的?
生讀第二自然段,師指導朗讀“明晃晃”,注意“晃”的讀音。
生讀第三自然段,師:這一段向我們介紹了花園的來歷,在這里,作者著重描寫了大榆樹,哪位同學把描寫榆樹的句子讀一讀。(這是一棵高大而又有活力的榆樹啊!)。
師:還找到了哪一段,如果前邊沒有了,往后邊找。
生:第十七自然段。
課件三出示第十七自然段。
師:這段話中你會圈出那個詞來概括這個園子的特點,誰愿意與大家分享。
生:一切都活了,自由。
師:園子里哪些事物是“自由的”、“一切都活了”呢?請把這些事物按順序圈起來,一個都不能少。
生:“花,蟲子,倭瓜,黃瓜,玉米,蝴蝶。”記“倭”的讀音和字形。
師:作者到底是怎樣把園子里的一切事物寫得那樣自由自在的,我們通過朗讀的方式來體會。
學生先自由讀描寫“花”、“鳥”、“蟲子”三句話。(強調“似的”讀翹舌音,其他情況都是讀平舌音。)再指名讀,談對這三句話的理解。
生:花都開了,睡到自然醒。
生:鳥兒飛得悠閑自在。
生:從蟲子的叫聲里既感受到了園子的靜謐,又感覺到園子里很熱鬧。
生:我感覺到它們都是自由的,要怎么樣就怎么樣。
師:這段話中,哪一個字出現的頻率最高?
生:“就”。
師:數一數,“就”字一共出現了幾次?你們認為作者是不經意寫的,還是特意寫的?
生:特意寫的。
師:作者為什么特意這么寫,你們猜猜看。
生:為了強調這些事物是自由的。
老師板書:一切自由。
師:蕭紅為什么能夠把這些事物寫得這么自由自在?
生:作者通過仔細觀察的。
生:在作者眼里,園子里的一切都是自由的。
生:因為蕭紅自己在園子里就是自由的。
師過渡:說得真好!那么蕭紅在祖父的園子里做了哪些自由的事情呢?
文檔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