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秀作文是精心構思、用心書寫、語言流暢、內容豐富的一篇篇佳作,它可以展現作者的才華和文思靈感,給讀者帶來閱讀的樂趣,我想我們都希望寫一篇優秀作文吧。范文中的觀點和思路獨特,引發了我們對社會、人生等問題的深入思考。
世界氣象日參觀氣象局(專業13篇)篇一
十二月十三日的下午,我們東方紅學校四年級的小記者們在老師的帶領下,參觀了湘鄉市氣象局。
一路上,我們有說有笑,興奮極了,不一會兒,我們到了氣象局。氣象局建在城郊,大概是因為城市里的汽車,摩托車和工廠排出的廢氣污染了空氣,不便于工作人員測到準確的氣象。這里天空澄清,空氣清新,周圍寧靜而干凈。遠處看,氣象局規模宏偉,特別惹人注目的就是那座通向草坪的橋。我跟隨著隊伍,來到了草坪上。草坪是正方形的,總面積有六百二十五平方米,同學們都驚嘆這里真大啊!
老師讓我們自由參觀,我一個箭步沖向讓我特別好奇的百葉箱。百葉箱有四個,分別擺放在東南西北四個方向。打開門,我看到里面是由許多葉子組成的,風一吹,就能測到溫度,濕度和風向。百葉箱的兩邊有自然風向標,它的作用跟百葉箱一樣,但比百葉箱測得更準。地上有三個水表,它們能夠將地底的濕度和溫度測出來。東南面有四個棍狀的儀器,它能將當天獲得的全部資料傳送到電腦里,再通過電腦將它制成影片,通過雷達發送到電視臺,再由電視臺的叔叔阿姨編輯整理播放,這就是我們每天都能看到的天氣預報了。
世界氣象日參觀氣象局(專業13篇)篇二
站在氣象局門口,遐想千萬,懷想自己將會有什么樣的感受與新知。
美好的旅程開始了。第一個地方是氣象儀器集中觀測點。看!那是什么,幾根溫度計平躺地面。經過解說,才明白那是地熱傳感器,測量地下土壤溫度。除此之外還有測量風速的風杯,測量土地凍土情況的凍土器,還有大型、小型雨量器,這些都是我平時接觸不到的……這一切的一切,構成了我想象中的氣象世界。
在放映室,我們觀看了兩段科普片,了解了九大行星,這使我深刻知曉了自己所生存的星球是獨一無二的,還讓我了解到氣象學對人類的重要性,這一次的觀影意義遠遠勝過我看一些所謂的“大片”。這種科普片讓人受益匪淺。接下來則是有關雷電方面的知識,其中包括雷電的形成、防護和被雷擊中后的急救等。這更加的讓我認識到適應大自然、遵循其客觀規律的重要。
天氣預報是怎樣播報的?現在她揭開了神秘的面紗。看見主持人的播報,讓我越發的覺得天氣預報的播報是困難的,這不僅要有卓越的口才,還要有隨機應變的能力。這讓我對這個職業有了新的態度。
因為每一次的社會實踐,都有每一次的新知和感受。
世界氣象日參觀氣象局(專業13篇)篇三
三月二十一日下午,五年級全體學生在老師的帶領下,去氣象局參觀。
來到氣象局,我們先看到的是氣象局辦公樓。我們在老師的帶領下,來到氣象局辦公樓二樓的一個辦公室。辦公室里有兩排電腦。工作人員介紹,那些電腦是用來觀察、分析數據,推測天氣的。每天上午九點半左右,工作人員就會通過電腦,將數據傳到上一級氣象部門。氣象專家們會對數據進行分析,再進行判斷,最后由天氣預報員播報出來。可是,電腦里的數據又是從哪兒來的呢?我的心中充滿疑惑。
隨后,我們來到了氣象觀測場。經過工作人員的介紹,我心中的疑惑終于解開了。原來,辦公樓電腦里的數據是從氣象觀測場里得來的。工作人員指著那個矗立在觀測場中央的、高高的、細細的東西介紹,那是風向桿。桿頂部左邊的是風杯,右邊的是風標,它們是用來測量風速和風向的。風向桿旁邊的三個白色的箱子叫百葉箱,是用來測量氣溫的。氣象觀測場還有許許多多的測量儀器,工作人員都一一介紹了。同學們不僅認真地聽了,還把它們記在了科學筆記本上。
沒想到,天氣預報看似簡單,其實是要通過精確而又復雜的計算才得出來的。通過今天的參觀,我又學到了許多知識。
世界氣象日參觀氣象局(專業13篇)篇四
今天,老師帶我們參觀氣象局,我們一路上有說有笑,雖然路途中下起了蒙蒙細雨,但也阻止不了我們開心的心情,不知不覺中就來到了氣象局。
觀測臺是一個圓形的高臺,中間有一個十字小道,周圍有測風儀器,手動量水器,自動量水器和地表溫度器。它們八仙過海——各顯神通,為我們人類服務著。
世界氣象日參觀氣象局(專業13篇)篇五
根據贛氣會發〔20xx〕1號《江西省氣象局、江西省氣象學會關于組織開展20xx年世界氣象日紀念活動的通知》和余科協字〔20xx〕6號《新余科協轉發關于開展20xx年科普之春暨學雷鋒科普志愿者服務月活動的通知的通知》精神,新余氣象學會緊緊圍繞“3.23”世界氣象日主題“氣候知識服務氣候行動”開展了一系列科普宣傳活動。
一、創新活動方式,早規劃、早部署。
為了做好今年的世界氣象日宣傳活動,新余市氣象學會早行動、早部署,緊緊圍繞20xx年世界氣象日“氣候知識服務氣候行動”的主題,精心策劃,精心組織,并且專門制定了《紀念“3.23”世界氣象日活動方案》,明確活動內容、時間地點、活動準備、宣傳方式、參加人員各事項,對宣傳各項活動進行合理的安排。通過報紙刊發“3.23“世界氣象日宣傳主題、擺攤設點、發放宣傳資料和現場咨詢等形式進行氣象科普宣傳活動;開展直通式氣象服務,指導茶農春茶采摘和茶樹種植;通過進校園開展雷電防護知識講座,使學生們更多地懂得防雷避險知識。這一系列活動,全方位多渠道地深入開展了氣象防災減災及氣象科普知識宣傳工作,旨在努力提高公眾的氣象防災減災意識和自救互救能力。
二、活動內容豐富多彩。
1.報紙刊發“3.23“世界氣象日宣傳主題——在3月23日的《新余晚報》頭版刊登“3月23日世界氣象日——氣候知識服務氣候行動“字樣,提醒廣大讀者關注”3.23“世界氣象日。
2.擺攤設點科普咨詢——為進一步加強農村氣象科普宣傳,服務百姓福祉安康。3月24日,新余市氣象局、渝水區氣象局、渝水區水北鎮氣象信息服務站的工作人員聯合在渝水區水北鎮農貿市場開展“3.23”世界氣象日科普咨詢活動,吸引了近千名農民朋友。活動現場散發《中國氣象報》“3.23”特刊、《春耕春播專題服務材料》、《科學認知雷電》、《氣象科普知識》小報等,為農民朋友送去了春耕春播生產服務指導和氣象科普大餐。
分宜縣3月19日上午,組織干部職工深入雙林鎮,通過設立咨詢臺、懸掛宣傳橫幅、發放科普材料、災害避險指南手冊、知識讀本、避險掛圖及贈閱中國氣象報和氣象知識講解等多種方式向群眾大力宣傳氣象科普和防災減災等氣象常識,“零距離”感知氣象,并散發氣象科普手冊1000余份,受到了社會公眾的關注和好評。
3.直通式氣象服務到田間地頭——3月24日,江西省新余市氣象局和渝水區氣象局的氣象專家聯合在水北鎮三八茶場了解茶葉的生長情況。眼下,春茶相繼開采。為服務茶農,市、區氣象局為茶場開展直通式氣象服務,為茶葉專業合作社提供茶葉開采期間的天氣預報,并在茶場開展“知農時、懂農事、察農需、接地氣”調研活動。3月26日的《中國氣象報》、cma網站報道。
分宜縣氣象局邀請農技專家,深入農業合作社,在田間地頭進行現場技術指導,針對當前及未來一段時間內分宜縣的天氣發展趨勢,提出具體的田間管理意見和病蟲害防治措施。江西衛視3月23日新聞節目報道。
3月17日,渝水區局組織科技人員深入羅坊鎮山田村水稻種植示范基地,提供面對面的為農氣象服務,實地了解春耕春播的氣象服務需求,受到農民朋友的熱烈歡迎。據悉,渝水區局堅持氣象為農服務“早動手早見效”的原則,采取多項有效措施,切實做好春耕春播氣象保障服務工作。
4.氣象科普進校園——正值雷電高發季,3月19日,新余市氣象局科普志愿者結合“3.23”世界氣象日主題活動,走進新余高新一小校園開展防雷科普知識講座。氣象專家從雷電的形成、主要危害、預警信號以及防御辦法等方面深入淺出地為學生們講解,并通過提問、搶答、齊聲朗讀等方式和同學們一起互動。
參加講座的是該校五、六年級各班選派的10名學生共計120人,氣象志愿者給每人贈送一本《中小學防雷避險知識讀本》和《氣象科普知識》小報及防雷科普宣傳彩頁。通過講座,不僅豐富了學生們的氣象防雷知識,而且增強了學生們的防雷避險能力,受到學校師生的好評。3月23日的《新余晚報》報道。
總之,通過開展“3.23”世界氣象日宣傳活動,走進農村和校園,使我們進一步了解到社會及人民群眾對氣象信息及天氣預報產品的需求,要求我們根據不同時段,不同項目和不同需求來“生產”有針對性的氣象預報預警服務產品,及時提供有針對性的氣象信息,使氣象防災減災走近群眾生活,滿足社會需求,真正發揮氣象在國民經濟和人民群眾生活中的應有作用。
世界氣象日參觀氣象局(專業13篇)篇六
20世界氣象日的主題是“氣候知識服務氣候行動”(climateknowledgeforclimateaction)。
一、時間安排。
年3月19—3月23日。
二、活動安排。
(一)、鄭州市氣象局活動內容(3月22日)。
1、鄭州市氣象科普苑開放。
開放鄭州市氣象科普苑、4d影院、市氣象臺業務平面、天氣預報制作中心等,向參觀群眾發放氣象科普材料。
舉辦氣象儀器設備展,包括氣象應急服務車、人影作業裝備、土壤水分儀和常規氣象觀測儀器等。
2、氣象服務滿意度調查。
在活動現場開展氣象服務滿意度調查,填寫“氣象服務調查表”的人員均可獲贈一份紀念品。
3、氣象科普謎語知識競猜科普活動。
在活動現場開設氣象科普謎語精彩活動。
(二)、“10+1”氣象課堂氣象科普活動。
3月19日,在鄭州市七中舉辦氣象科普知識講座,采取學生與氣象專家、氣象主持人互動等形式宣傳普及氣象知識。
(三)、雷電災害防御科普知識進社區。
3月21日,在省體育局(全民運動廣場)開展雷電災害防御科普知識宣傳活動,舉辦科普講座、發放宣傳材料、解答群眾提問。
(四)、氣象科普知識宣傳進社區。
在花園路街道辦事處舉辦一次氣象科普知識講座,宣傳氣象部門近年來在氣象現代化建設方面取得的成果,講解氣象災害防御措施。
世界氣象日參觀氣象局(專業13篇)篇七
11月12日上午,我和同學們一起興高采烈地來到氣象局,參加小記者協會的采訪活動。
我們在院子里等了一會兒,聽到管理員叔叔說:'可以進去了。'我按捺不住興奮的心情,'噌'的一聲竄到里面。采訪開始了,首先管理人員向我們介紹了他們的`工作機制:即每縣一個氣象站,檢測本地的天氣數據,然后報到北京統一發布。接著,我們參觀了他們的工作場所、工作流程。看著電腦上錯綜復雜的線,我心想:原來叔叔阿姨們的工作這么不容易啊!通過向他們提問,我還明白了在電腦里云層顯示圖上云層用顏色表示,顏色越深云層越厚,還有溫度、雨量等許多氣象知識。
他們還向公眾承諾:
一,氣象數據發布及時、準確;
二、使用規范的天氣預報用語和統一的天氣符號;
三、解說詞通俗易懂并體現出季節和本地特色;
四、主持人手勢合理、語言自然流暢、著裝適宜;
五、畫面生動、可視性強;
六、自覺接受公眾監督,不斷提高服務質量。他們這種嚴謹的工作態度深深打動了我,我要向氣象局的叔叔阿姨們學習,一點一滴地培養自己良好的學習態度。
世界氣象日參觀氣象局(專業13篇)篇八
4月21日,我參加了焦作日報校園記者工作中心組織的走進氣象局活動,了解了氣象知識,感受了天氣的變化莫測。
參觀了氣象臺,我們知道了氣象臺是制作天氣預報的,這里有語音大喇叭、電子顯示屏、電子氣象預警發布系統等。我還知道語音大喇叭發出的女聲并不是大姐姐說的,而是在電腦上語音合成的。
參觀完了氣象臺,我們又去了氣象站。一到那里,我們眼前一亮:“那個大桿子是什么?上邊像勺子一樣的東西是什么?那個箭頭是什么?有什么作用?那個紅色的桿子呢?”一個個問題像噴泉一樣沖出我的嘴巴。面對問題,解說員叔叔不但沒有不耐煩,還微笑著一一解答:“那個大桿子叫風向桿,上邊像勺子一樣的東西叫風杯,用來測量風速;那個像箭頭一樣的東西叫風標,用來測量風向。瞧,現在箭頭的是西方,說明刮的是東風。而那個紅色的小桿子叫避雷針,是用來防雷的。”經過這一詳細講解,我懂了,原來那個就是我們科學書上學的風標、風杯和避雷針啊!從前總是記不住,現在一下子就記住了,這可比課堂上的死記硬背強多了!
接下來,我們又去看了百葉箱,那里有四個溫度計,那是什么溫度計呢?我問出了我的問題。解說員叔叔耐心地講道:“這四個溫度計分別是干球溫度計、濕球溫度計、最高溫度計和最低溫度計。干球溫度計用來測量氣溫,濕球溫度計用來測量濕度,而最高溫度計和最低溫度計分別用來測量最高和最低溫度。最高溫度一般會出現在當天12時到下午2時,最低溫度一般會在午夜12時到次日2時出現。”這個叔叔講得好詳細!
然后,我們又看了帶著“皇冠”的蒸發皿、像管子一樣的深層地溫表……。
參觀氣象局,讓我學到了在課堂上無法學到的知識,這使我更熱愛學習了!
世界氣象日參觀氣象局(專業13篇)篇九
為了迎接世界氣象日,3月20日下午,學校老師帶領我們五年級6個班的學生到青陽縣氣象局參觀學習。
下午,盡管天上下著雨,還是擋不住我們的前行的腳步。我們懷著好奇而又激動的心情來到了縣氣象局。在氣象局里,一位氣象員叔叔熱情的接待了我們,他領著我們來到一棟大樓的二樓電腦監控室。一進門,許多不知名的儀器就躍入我們的眼簾。我們一個個瞪著眼睛,好奇地四處張望。氣象員叔叔耐心的給我們一一介紹,并給我們講解許多關于氣象的知識,如沙塵暴、雷雨的形成與危害,還有各種氣象符號。通過叔叔的介紹,我了解到預警信號總體分為四級,按照災害的嚴重和緊急程度,顏色依次為藍色、黃色、橙色、紅色。叔叔還領我們觀看了衛星云圖,教我們如何看云識天氣。最后氣象員叔叔還給我們介紹了世界知名的氣象站以及他們的分布情況。
參觀完二樓,叔叔又領我們來到樓下的氣象觀測臺。在樓下的觀測臺上,我生平第一次親眼目睹了百葉箱、雨量器、風向標等等有關氣象的測量儀器。這里的每一樣東西都令我感到好奇。身邊的同學不住的向氣象員叔叔提問題。叔叔耐心的講解給我們聽。
世界氣象日參觀氣象局(專業13篇)篇十
今天天氣真好,萬里無云,天空一片蔚藍。我們在老師的帶領下懷著好奇的心情到氣象局參觀。
剛踏入氣象局門口,只見一片綠草茵茵,再往前走才發現原來是一棟辦公樓,這就是我們要參觀的氣象局。在氣象局解說員阿姨的引導下,我們來到了防災減災監測預警中心,待我們坐好后,解說員阿姨首先向我們說明觀測好氣象,掌握好各地天氣變化,對各地區防災減災、生產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然后又向我們介紹了多普勒氣象器的作用,可以利用多普勒氣象器直接觀測各地區的氣溫;可以知道哪些地方是雨雪天氣,哪些地方是酷暑天氣。聽解說員阿姨介紹后,有個同學就提出問題:“那楠這地方冬天會不會下雪?”解說員阿姨笑著說:“那楠雖然是個林區,氣溫相對比縣城寒冷,雖然冬天有時候會結冰,但還是不會下雪的.!”
隨后我們跟著氣象局工作人員來到了預測場,只見有個白色的箱子,解說員阿姨向我們介紹說這就是百葉箱,它裝有干、濕球溫度表,可以測量最高氣溫和最低氣溫,還有濕度,接著解說員阿姨指著豎在地上的四根尖尖的“鐵線”說:“這叫做避雷針,它起到避開雷電的作用,我們看到高樓樓頂上的高豎的鐵線也就是避雷針。”最后解說員阿姨又向我們介紹風向標,只見風向標像我們小時候玩的大風車一樣,卻有掌握風力和風向的作用。
參觀結束了,我們戀戀不舍地離開了氣象局。今天的收獲真不少,我不僅懂得了許多有關氣象的知識,還了解了氣象對我們的生活、生產和工作的重要意義。
世界氣象日參觀氣象局(專業13篇)篇十一
為了迎接世界氣象日的到來,我們60名焦作日報校園記者參觀了市氣象局。
我們來到市氣象局,工作人員給我們講解了許多氣象知識,帶我們認識了一些氣象設施。
工作人員首先帶我們來到工作室,給我們講了一些氣象知識,比如冷暖空氣結合就會下雨;發射的雷達碰到云就會自動返回氣象站報告數據,便可以知道哪些地方要下雨、云層的濃度以及云層流動的方向。
氣象局的院子里有一臺氣象應急車,這輛車投資高、作用大、功能先進,具有防雷電系統,主要功能是應急救災。車頂的方向標有七、八米高;車頂后部有紅外線攝像頭,可以旋轉360度;車頂前部有衛星反射面。院子里還有一個火箭發射架,在云層達到一定程度后發射催雨彈,可以人工增雨。
這次參觀,我們還認識了雨量筒、酸雨測量筒、地溫場……。
今天下午的參觀,我收獲頗非。真沒想到小小的.氣象局竟然儲藏著這么多豐富有趣的知識。
世界氣象日參觀氣象局(專業13篇)篇十二
2月23日,是氣象日。我隨著小記者團隊,一起來到了溫州氣象局。
首先我們觀賞了電影《超級臺風》,使我知道了臺風眼,在臺風眼里是最安全的。其次,老師把我們帶到了一樓的草坪上,我們看見了一臺人工降雨的發射器和一輛氣象應急車。我訪問了工作人員才知道這人工降雨是要在,許久沒下雨,干旱的情況下,才被迫實行人工降雨,而且這人工降雨不能在市區,而是要在郊區空曠的地方發射。還有氣象應急車上的功能那叫做一應俱全,有測量溫、濕度,以及氣壓、傳感器、雷達和風向標。
我們來到三樓這里是查溫州所有地方的氣象總部,如果要想辨別天氣情況,很簡單,只要查一下氣象衛星、雷達就能查到。我還知道霧和霾在氣象衛星里的標志區別。
我還了解一些氣象防災減災系列如:1沙塵暴、寒潮和霜凍、大雪、干旱、雷電等等。特別是雷電防御的要點:
1、在房屋上安裝防雷裝置,減少雷擊風險。
2、在雷雨時,人不要靠近高壓變電室、高壓電線和孤立的高樓、煙囪、大樹、旗桿等,更不要站在空曠高地上或在大樹下躲雨,應近快躲在低洼處,或盡可能找房屋或干燥的洞穴躲避。
3、不要打有金屬立柱的雨傘。在郊區或露天工作時,不要使用金屬工具,如鐵鍬、鐵棒等,也不要使用手機。
4、關閉門窗,切斷室內一切電源,不要使用電話、電視等家用電器,,以防雷電入侵損傷。
這次活動讓我認識到了氣象信息對農村氣象災害防御,提高農民避災自救能力,最大限度地減少氣象災害對農民生命財產安全、農業生產等造成的損失對促經濟社會和諧發展具有重要的作用。也讓我深深得體會到了天氣的變化多端,更深的步入了天氣的世界。
世界氣象日參觀氣象局(專業13篇)篇十三
今天,鬧鐘還沒響,我就醒了。知道我為什么這么激動嗎?因為,我要去參觀市氣象局。
到達目的地后,老師把我們分成兩隊進行參觀。我們隊先參觀防雷科普館b館。一走進去,我們就被一個奇怪的球吸引住了,那個球里面閃爍著五彩的曲線,特別漂亮!聽工作人員介紹,這是輝光球,而彩色的.曲線就是電流。我把手放上去,感覺有一股神奇的力量在推手掌。接著,我們組又來到a館。一進門,我看見一尊卷發的外國人雕塑,他好像在放風箏。工作人員給我們演示了風箏實驗后,讓我們摸摸雕塑手中的鑰匙。我感覺自己被電了一下。聽工作人員介紹,這個外國人是富蘭克林。他出生于美國波士頓,是美國歷史上第一個享有國際聲譽的科學家和發明家。在電學發展過程中,他為全世界解答了“電為何物”,并第一個提出正電、負電概念。他用風箏實驗發現了雷電的放電現象,并發明了避雷針。原來,我們家樓頂上的那根針就是避雷針呀!
我對富蘭克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有一股迎難而上的拼搏精神。我要向他學習,遇到困難不放棄,為了理想和目標堅持不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