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模板是教師在備課過程中編寫的一種規范化文檔,它有助于教師系統地組織教學內容。如果你正在為編寫教案而苦惱,不妨參考一下以下范文,或許能找到一些啟示。
端午節的語言教案(模板19篇)篇一
1、了解端午節的傳說及人們在節日中的習俗。
2、培養幼兒的言語表達力。
3、鼓勵幼兒大膽的猜猜、講講、動動。
4、愿意交流,清楚明白地表達自己的想法。
5、能自由發揮想像,在集體面前大膽講述。
粽子、艾草、蒜頭、鴨蛋網等。
1、談話導入。
2、為什么在這段時間里人們都要包粽子、吃粽子?(幼兒討論后,教師可以向幼兒介紹端午節的傳說)。
說說端午節的古老故事。
3、提問:你們知道端午節還有哪些習俗?(門前掛艾草和蒜頭、賽龍船、胸前掛鴨蛋網)。
教師出示艾草、蒜頭,了解它們的特征,討論它們可能有的用途。
4、拓展談話范圍:為什么在端午節時家家戶戶門前掛艾草和蒜頭?(幼兒討論)。
教師小結:從端午節開始天氣會越來越熱,蚊子、蟲子也越來越多,疾病容易流行。古時還沒有發明滅蚊劑,但古代中國人非常聰明,愛動腦筋,利用艾草、蒜頭的特殊氣味將它們掛在門框上,用以驅除蚊蟲。出示鴨蛋網,討論鴨蛋網的用處及來歷,并欣賞鴨蛋網的造型、結構美。
5、活動延伸:請幼兒將自己的鴨蛋網帶到園,分組談論自己的鴨蛋網的形狀、來源,欣賞其結構美。
端午節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設計并組織有關端午節的主題教育活動,是為了讓幼兒更好地了解端午節,感受端午節豐富的文化內涵,激發初步的愛國主義情感。中華民族的文化源遠流長,大班幼兒的認知特點具體直觀形象,本活動開始部分我讓幼兒初步感知一些中國民俗文化,出示了粽子、龍舟、香袋等,激發幼兒對民族文化的興趣和情感,使孩子有一些感性的認識。
端午節的語言教案(模板19篇)篇二
1、讓幼兒感受傳統節日氣氛,激發幼兒對傳統文化節日的興趣和民族自豪感(情感方面)。
2、幫助幼兒了解我國傳統文化節日端午節的來歷及風俗習慣(認知方面)。
1、視頻(端午節兒歌)。
2、圖片(粽子、龍舟、香囊等)。
3、實物:粽子、香囊。
1、問題導入師:小朋友們,你們知道五月初五是什么節日嗎?
師:那小朋友們知道端午節我們都要做什么事情來慶祝呢?
幼:賽龍舟;包粽子;吃粽子;做香包;
2、教師講述端午節的來歷。
幼:屈原。
1、師:在黑板上掛有關端午節的圖片,請小朋友選字貼在圖片的下面。
2、幼:選字活動。
師:教讀《端午節兒歌》。
五月五,端午到。
賽龍舟,真熱鬧。
吃粽子,帶香包。
蚊蟲不來身邊鬧。
幼:跟著老師和視頻一起學習《端午節兒歌》。
上課結束。
端午節的語言教案(模板19篇)篇三
1.讓幼兒感受傳統節日氣氛,激發幼兒對傳統文化節日的興趣和民族自豪感(情感方面)
2.幫助幼兒了解我國傳統文化節日端午節的來歷及風俗習慣(認知方面)
3.讓幼兒學會完整講述生活經驗,發展語言講述連續性(技能方面)活動準備
4.視頻(屈原的故事,端午節的來歷)
5.各種形狀的粽子(長的,棱角的,扁的)
一、導入播放視頻
1、問題導入
師:小朋友們,你們知道五月初五是什么節日嗎?
幼:端午節…………
師:那小朋友們知道端午節我們都要做什么事情來慶祝呢?
幼:賽龍舟……包粽子……吃粽子……做香包…………
2、教師播放視頻(端午節的來歷)
幼:屈原
二、幼兒運用已有經驗講述
1、師:小朋友們,你們在家吃過粽子嗎?粽子長什么樣呀?
幼兒答……圓圓的、有角的、長長的。
2、師:好了,現在老師再請小朋友們告訴你身邊的小朋友,你吃過的粽子都是什么餡兒的,是甜的?咸的?還是辣的?(幼兒與鄰座伙伴結成對子,輪流講述)
三、引進新的講述經驗運用句型"不僅……還……"
1、教師通過提示引進新的講述經驗
師:小朋友們,端午節,我們不僅包各種形狀的粽子,還品嘗了各種口味的粽子,對嗎?
2、教師引導幼兒運用句型
幼:端午節,我不僅在家幫媽媽包粽子,還和爸爸一起看賽龍舟。
幼:…………(幼兒運用句型,自由回答)
四、鞏固和遷移講述經驗教師可通過生活中其他的經驗講述鞏固句型運用。
教師示范:比如說,今天我在家不僅疊了自己的被子,還打掃了地板,媽媽夸我是個好孩子。
教師引導幼兒大膽發言,運用句型講述平時生活經驗重點指導:幼兒能用完整的語言進行講述活動評析此次活動通過濃厚的端午節節日氣氛激發幼兒的興趣,使幼兒感受到濃重的節日氣氛和民族情感,從而引出句型讓幼兒在不斷理解認知的過程中運用此句型進行語言講述,幫助幼兒學會完整的講述。
端午節的語言教案(模板19篇)篇四
1、了解端午的名稱,來歷及習俗,知道端午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
2、能夠自己動手做粽子,喜歡與同伴交流過端午的經歷。
3、萌發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喜愛之情。
4、簡單了解節日的來歷,知道其全稱、日期和意義。
5、讓幼兒知道節日的時間。
重點:自己動手做粽子。
難點:萌發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喜愛之情。
《認識端午》多媒體課件;超輕黏土及制作工具;做好的粽子樣品。
幼兒有過端午的經驗。
一、開始部分。
用兒歌導入,引出主題,激發幼兒學習興趣。
二、基本部分。
(一)介紹端午的來歷和習俗。
1、教師提問:小朋友們,你們知道端午節是哪一天嗎?
幼兒:五月初五。
教師:那你們知道端午節是怎么來的嗎?
幼兒:不知道。
2、教師講述屈原的故事,讓幼兒了解端午節的由來。
3、教師引導幼兒交流每年家里都是怎樣過端午節的。
4、教師小結:過端午節的時候都要吃粽子,戴五彩繩,賽龍舟,采艾草。
(二)引導幼兒深入了解粽子。
1、教師提問幼兒都吃過什么樣的粽子,讓幼兒相互交流。
2、教室出示各種種類粽子的圖片,引導幼兒觀察粽子的形狀的種類。
(三)引導幼兒自己動手做粽子。
1、教師:我們看到這么多的粽子,接下來就去做一個自己喜歡的粽子吧,做完之后還要給自己的粽子起一個好聽的名字吧!
2、教師引導幼兒自己動手做粽子,感受自己做粽子的樂趣。
三、結束部分。
1、幼兒做完粽子后,教師讓幼兒向大家介紹自己做的粽子和給粽子起的名字。
2、教師對幼兒的表現進行表揚。
教師:老師在繪畫區準備了很多的`畫紙和畫筆,小朋友們去畫出一副自己心里的端午節吧!
1、藝術領域:畫龍舟。
2、語言領域:講述屈原的故事。
3、手工活動:做五彩繩。
在近期的業務學習中,園長曾指出我們老師目前所存在的問題:缺乏時代性和時尚性,活動設計不能很好地貼近生活,自己好好想想,的確平時可能過分地依賴“學習”一書,把以往比較重視的節日教育等方面都拋之腦后了,有的時候也只是在晨談活動中偶爾提起一下,以為孩子記住節日的名稱和日期就行了,卻不曾想到,就在這一次次不重視中,孩子喪失了無數獲取知識,增強民族自豪感的機會。因此,趁端午節來臨之際,趕快糾正自己之前的錯誤做法,設計并實施了這樣一次端午節活動。
其實這樣的活動不僅有利于孩子的發展,同時也是對老師的信息量和知識量提出了一定的挑戰,只有當老師自己做好了充分的準備,才有可能不誤人子弟,因此在本次活動前,我自己首先收集了一些關于端午節的資料,尋找到一些課件,希望通過這些資料,讓孩子更好地獲取到有關端午節的知識。整個活動,因為自己事先做的準備比較充分,因此對孩子的回應比較游刃有余,同時對孩子的一些疑惑也能解答地比較到位。
縱觀整個活動,我覺得涵蓋的知識量是比較大的,所以每一個點并沒有挖得很深很透,對孩子來說是有一定的難度的,因此包粽子的環節最后我沒有實施,把它當做之后的一個延伸活動來進行。
從孩子的表現來看,他們的興趣很高,能夠投入到活動中,通過這個活動,他們知道了屈原,了解了粽子的制作過程,這兩個點是他們比較關注的,我想如果把這些環節設計成幾個小活動,可能會更好,畢竟對于中班孩子來說,在一個活動中解決太多的問題是有很大難度的,這是我考慮不周的地方。
端午節的語言教案(模板19篇)篇五
活動目標:
1、了解端午節的名稱、來歷和有關習俗,知道端午節是中國的傳統節目之一。
2、體驗中國民間節目的韻味。
3、知道端午節是幾月幾號。
4、通過參加節日環境創設,感受參與節日慶祝活動的.樂趣。
活動準備:
1、幼兒已經初步了解中國農歷記年的方法。
2、幼兒用書:《快樂端午節》。活動過程:
端午節的語言教案(模板19篇)篇六
1.了解端午節的來歷,知道端午節是中國特有的節日.
2.能積極和同伴交流、分享,獲得更多的端午節經驗。
3.感受端午節的熱鬧氣氛,體驗游戲的樂趣。
了解端午節的各種習俗。
能積極和同伴交流、分享,獲得更多的端午節經驗。
1.賽龍舟的圖片、鼓。
2.大粽子。
3.端午節ppt。
一、開始部分:故事導入。
有一位花婆婆,他有四個孩子,雖然這四個孩子都在很遠的地方工作,但都很孝順,一到過節都會回家來看望自己的親人。(小朋友你們都知道有哪些節日呢?)忽然有一天花婆婆的四個孩子都回來了。他們每人給花婆婆帶回來了一件禮物。花婆婆非常高興,驚奇的問:“你們怎么回來了,還帶禮物。”孩子們異口同聲的回答因為今天過節呀?花婆婆說“今天什么節日啊”孩子們說,打開禮物你們就知道啦。
二、基本部分:了解端午節的習俗。
1.出示第一個禮物盒――艾蒿。請幼兒觀察猜節日。
2.依次出現香包、劃龍舟的圖片、粽子請幼兒猜節日。
3.師小結:現在你們告訴花婆婆,過的是什么節日呀?端午節是每年的農歷五月初五,在這一天人們就會用這些特別的方法來慶祝。
4.請幼兒交流:你們過端午節都干些什么?隨機介紹端午節的習俗。
5.幼兒嘗試包粽子。
6.播放端午節劃龍舟視頻,幼兒游戲:賽龍舟。
三、結束部分。
劃龍舟出場。
端午節的語言教案(模板19篇)篇七
1、了解中國的傳統節日。
2、能積極用語言描述過節時的特點。
ppt。
1、談話引題。
很久以前,我們的爺爺的爺爺,他們小時候不能和我們現在一樣過兒童節、圣誕節,不過他們也會過節,那是我們中國的傳統節日。
2、出示ppt,展示傳統節日畫面。
(1)春節、元宵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重陽節。
(2)師:春節我們會做些什么事情?
幼:貼春聯、掛燈籠、拜年、逛廟會……
出示ppt,幫助幼兒更直觀地感受節日的氛圍。
(3)依次出示其他節日。
3、總結。
這些傳統節日,一直延續到現在,我們每年都會過這些節日,我們回家到日歷本上去找找,不要錯過下一個節日哦。
端午節的語言教案(模板19篇)篇八
1、理解故事內容,感受游戲的快樂。
2、養成仔細傾聽的習慣,能用語言清楚連貫的表達。
3、體驗節日的快樂氛圍。
4、體驗節日的快樂氛圍。活動準備:ppt、3只粽子。活動過程:
1、——今天劉老師給你們帶來了一個故事,猜猜看可能是什么故事呢?
2、出示ppt,幼兒猜測故事內容。
小結:猜了那么多,都很有可能哦,到底是個什么故事呢?我們來看看。
1、出示故事名字《粽子里的故事》。
2、簡單講述粽子的來歷:每年的農歷五月初五是端午節,這一天我們要吃粽。
子。這是我們中國人的節日,大家要記住哦。
3、——那么《粽子里的故事》會講些什么呢?,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4、分段觀看ppt,欣賞故事,(在密密的樹林里——也就不能把找來的故事講給小朋友們聽了。)。
——那怎么辦呢?(幼兒討論)——看看老奶奶是怎么做的。
5、繼續欣賞故事(老奶奶采來一把箬葉——誰就能講出有趣的故事來。)。
——原來奶奶把故事包在粽子里,誰吃了粽子,誰就能講故事。
6、松鼠圖片。
——誰來了?小松鼠來干什么,小松鼠吃了粽子講出故事了嗎?
小結:小松鼠吃了粽子,可是“吱吱吱”的`講不出來。
7、狐貍圖片。
——小狐貍吃了粽子能講出故事來嗎?
小結:小狐貍吃了粽子,“哩哩哩”的講不出來。
8、繼續欣賞故事(接著——只好搖搖頭。)。
小結:小動物雖然吃了粽子,但它們不會講話,講不出故事,怎么辦呢?真著急。
9、繼續欣賞故事(小松鼠,小狐貍——她一定把這些故事講給小朋友們聽。)。
小結:粽子里面藏了很多故事,小女孩吃了粽子,把故事講給小朋友聽。
1、——老奶奶的粽子里有故事,劉老師帶來的粽子也很神奇,來吃吃劉老師帶來的粽子,講講劉老師粽子里的故事。
3、出示粽子二:悄悄話(“我愛你”)(“吃吧、吃吧、吃了粽子講故事”。)。
——悄悄話是什么意思?(輕輕講,用心聽)(——為什么會傳錯?悄悄話是很難的,要用心聽、仔細聽、游戲才能玩下去,我們等會兒到教室里繼續玩。)。
4、出示粽子三:祝福(互相)(“吃吧、吃吧、吃了粽子講故事”。)。
——孩子們,再過幾天就是端午節了,回到家,和奶奶一起吃吃粽子,聽奶奶講講故事,也可以把你的故事講給奶奶聽。
端午節的語言教案(模板19篇)篇九
1.指導學生使用工具書自學“粽、檐、囊”等7個生字,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的意思,正確書寫“佩、戴、措”等8個要求會寫的字,提高學生的寫字能力以及速度。
2.引導學生獨立閱讀課文,了解故事內容,能流利地、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引導學生簡要講述故事,激發學生閱讀民間故事的興趣。
指導學生了解端午節的由來是本課的重點,復述課文是本課的難點。
1.制作有關戰國時期的背景資料以及地圖等課件。
2.搜集、整理并閱讀有關端午節、屈原的有關資料。
三課時。
第一課時。
一、聯系生活,導入課文,激發學生的閱讀期待。
1.今天,我們一起學習第30課,請與老師一起板書課題——《端午節的由來》。
2.誰愿意把自己知道的有關端午節的信息跟同學說一說?
3.小結:大家知道端午節是每年的農歷五月初五,是我國的傳統節日,還知道有這么多的端午習俗,可你們能講出這些習俗的意義嗎?讓我們一起學習課文,了解端午節的由來及意義。
二、自讀課文,學習生字新詞,初步感知課文內容。
1.自讀課文。
(1)劃出文中的生字詞,借助拼音讀準字音。
(2)利用工具書,結合上下文理解下列詞語:
屋檐、佩帶、輔佐、權貴、措施、誣陷、讒言、疏遠、祭奠、忠誠、悲憤、悲痛、祈禱、傳誦等。
(3)自讀課文,把課文讀正確、讀通順。
2.檢查自學的情況。
(1)借助字卡認讀生字詞。變換語境,給生字組詞擴詞。
(2)指名讀課文,及時正音。其他同學思考:課文主要講的什么?
(3)師生歸納課文的主要內容。
三、質疑問難,以學定教。
1.默讀課文,初步感知課文,畫出自己的疑點,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
2.默讀要求:
(1)邊讀邊標注,養成不動筆墨不讀書的好習慣。
(2)邊讀邊思考:文章講的是什么事?
(3)為深入學習課文,請自己提出幾個問題,學習質疑問難。
3.師生梳理問題,歸納問題。
學情預設及教學策略:
(1)不理解的生詞,通過讀書或請知道答案的同學給予幫助,當場解決問題。
(2)不了解的歷史知識,可歸類有關的問題,存疑并集中時間給予解決。
(3)值得閱讀探究的、能深入理解文本的問題,如百姓為什么如此愛戴屈原,在引導學生學習課文的過程中逐步解決。
四、介紹屈原與時代背景。
1.介紹戰國時代以及“戰國七雄”。
2.出示戰國時期的地圖,了解當時七國的處境以及各國的治國策略,以理解屈原“改良內政,對外聯齊抗秦”的愛國主張。
3.出示課件,介紹屈原。
屈原生活在兩千三百多年前的戰國時代,年輕時就胸懷遠大抱負,表現出驚人的才能,得到了楚懷王信任,官至“左徒”,是掌管內政、外交的大臣。戰國本是齊、楚、燕、韓、趙、魏、秦七雄爭霸的混亂時期,秦國任用商鞅變法后日益強大,常對六國發動進攻。當時只有楚國和齊國能與之抗衡。鑒于當時形勢,屈原主張改良內政,對外主張聯齊抗秦,因而侵害了上層統治階級的利益,遭到了受秦國賄賂的楚懷王的寵姬鄭袖、上官大夫、令尹子椒的排擠和陷害。糊涂的懷王聽信讒言,疏遠屈原,把他放逐到漢北,結果楚懷王被秦國騙去當了三年階下囚,死在異國。屈原看到這一切,極端氣憤。他堅決反對向秦國屈辱投降,這遭到政敵們更嚴重的迫害。新即位的楚襄王比他父親更昏庸,把屈原放逐到比漢北更偏僻的地方。在長期的流放生活中,屈原沒有屈服。他堅持自己的政治主張,決不隨波逐流,拿起筆抒寫自己對祖國的熱愛,指斥“群小”誤國,為后人留下了千古不朽的詩篇。屈原是中國文學史上第一個最偉大、最杰出的浪漫主義詩人,后人稱他的作品為“楚辭”,代表作是《離騷》。詩中敘述了詩人為實行自己的政治主張所遭受的打擊和迫害,深刻表達自己內心的痛苦、對人民對祖國忠貞不渝的感情。公元278年,楚國的都城被秦兵攻破,詩人精神上受到了極大的打擊,眼看國破之際,卻又無法施展自己的力量,他憂心如焚,在極端失望和痛苦中,來到汨羅江,抱石自沉。他死時大約六十二歲,正是農歷五月初五。
五、自讀課文,結合歷史背景理解課文并整理筆記。
六、布置作業。
1.熟讀課文。
2.閱讀有關屈原的故事。
端午節的語言教案(模板19篇)篇十
(1)初步了解端午節的來歷和一些習俗。
(2)參與端午節活動,萌發對民族文化的興趣。
(1)了解民俗民風。
(2)自制自玩龍舟。
粽子,做龍舟的材料,賽龍舟的錄像或圖片。
端午節對中班幼兒來說,比較陌生。本活動設計,讓幼兒初步感知一些中國民俗文化,從而激發幼兒對民族文化的興趣和情感,又因為中國民族的文化源遠流長,而中班幼兒的認知特點具體直觀形象,故本活動設計通過包粽子、吃粽子、做龍舟、賽龍舟等,使孩子有一些感性的認識,從而使幼兒愛祖國情感。
(1)老師講屈原的故事。
(2)介紹端午節兩項主要慶祝活動包粽子、劃龍舟的意義。
b、包粽子、吃粽子。
(1)向幼兒介紹包粽子的材料,示范包法,幼兒用紙片折“粽子”。
(2)幼兒吃粽子,邊吃邊引導幼兒體會粽子的獨特口味。
(3)知道粽子是中國的特色點心。
說明:此活動可在生活環節中進行。
c、制作龍舟。
(1)欣賞龍舟大賽的錄像和圖片,激起幼兒自制自玩的興趣。
(2)制作龍舟。
將布圍在用兩根竹竿做成的船身上。貼上各種彩色紙條。
畫一個龍頭,制作龍的頭飾。
d、劃龍舟。
組織幼兒進行“龍舟大賽”。船頭的幼兒頭帶龍的頭飾,其余兒童排成一隊坐在龍舟里,按鑼鼓節拍作劃船動作。也可兩舟之間開展競賽,哪隊動作整齊哪隊為勝。
e、延伸。
可以通過學唱《過端午》,畫畫《賽龍舟》來增強過端午節的感受。
端午節的語言教案(模板19篇)篇十一
臨猗義工聯合會會員,詩聯社成員、小作家培訓中心學生。
贊助單位:
青少年活動中心。
20xx年xx月xx日。
1、端午傳統文化介紹。
2、詩聯社學者講座。
3、即興詩詞歌賦。
4、分發活動贈品。
5、合影留念。
1、20xx年6月x日開始場地布置。
2、2日8:30主持人宣布活動開始。
3、主持人宣讀活動背景及目的。
4、做有關中國傳統文化走向的演講。
5、詩聯社學者講座。
6、即興詩詞歌賦表演。
7、給與會者分發活動贈品。
8、請大家暢談自我的感受。
9、做最終點評總結并向參與者表示謝意。
10、合影留念,主持人宣布結束。
1、與會人員務必事先準備相關資料,準備發表自我的看法。
3、會場請不要大聲喧嘩,隨意走動。
略
端午節的語言教案(模板19篇)篇十二
1、能有表情地朗誦兒歌,并嘗試將自己的感受到的老師本領編在兒歌里。
2、能大膽在同伴面前較連貫地講述班級老師的本領。
3、喜歡老師,產生愛老師的情感。
活動準備。
1、教師做示范用的彩筆、大畫紙。
2、響板、抒情的背景音樂。
3、《老師本領大》語言cd。
4、幼兒學習資源?第4頁。
活動過程。
1、以談話的形式,引發幼兒講述的興趣。
討論:你喜歡老師嗎?為什么?老師有哪些本領?
2、老師展示自己的本領,幫助幼兒理解兒歌內容。
(1)老師現場展示繪畫本領,幼兒觀察說出老師畫的什么?小動物長什么樣?如:“小熊圓耳朵”“小兔短尾巴”等。
(2)幼兒夸夸老師畫畫的本領,學習詩句“我的老師本領大,樣樣東西都會畫”。
3、幼兒學習兒歌,并有表情朗誦。
(1)老師和幼兒說說兒歌中的小熊和小兔的可愛形象,并引導幼兒做一做動作,同時用不同的聲音表現。如小熊是粗粗的聲音,小兔是輕輕的聲音,夸獎老師是自豪的聲音。
(2)請幼兒想象并試試朗誦的不同辦法,如可以配上響板,用快板方式朗誦,也可配上音樂朗誦。
4、幼兒交流自己感受,并將老師的本領編在兒歌里。請小朋友交流老師還會畫什么?老師除了畫畫還有哪些本領,如:唱歌、跳舞、講故事等,請小朋友將自己的發現變成短小的一句話,如“我的老師本領大,唱歌就像百靈鳥”等。
5、閱讀幼兒學習資源,進一步理解兒歌內容,學習仿編兒歌。
端午節的語言教案(模板19篇)篇十三
1、了解端午的名稱,來歷及習俗,知道端午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
2、能夠自己動手做粽子,喜歡與同伴交流過端午的經歷。
3、萌發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喜愛之情。
4、簡單了解節日的來歷,知道其全稱、日期和意義。
5、讓幼兒知道節日的時間。
重點:自己動手做粽子。
難點:萌發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喜愛之情。
物質準備:《認識端午》多媒體課件:超輕黏土及制作工具:做好的粽子樣品。
經驗準備:幼兒有過端午的經驗。
一、開始部分
(一)用兒歌導入,引出主題,激發幼兒學習興趣。
2、教師講述屈原的故事,讓幼兒了解端午節的由來。
3、教師引導幼兒交流每年家里都是怎樣過端午節的。
4、教師小結:過端午節的時候都要吃粽子,戴五彩繩,賽龍舟,采艾草。
(二)引導幼兒深入了解粽子。
1、教師提問幼兒都吃過什么樣的粽子,讓幼兒相互交流。
2、教室出示各種種類粽子的圖片,引導幼兒觀察粽子的形狀的種類。
(三)引導幼兒自己動手做粽子。
1、教師:我們看到這么多的粽子,接下來就去做一個自己喜歡的粽子吧,做完之后還要給自己的粽子起一個好聽的名字吧!
2、教師引導幼兒自己動手做粽子,感受自己做粽子的樂趣。
三、結束部分
1、幼兒做完粽子后,教師讓幼兒向大家介紹自己做的粽子和給粽子起的名字。
2、教師對幼兒的表現進行表揚。
教師:老師在繪畫區準備了很多的畫紙和畫筆,小朋友們去畫出一副自己心里的端午節吧!
1、藝術領域:畫龍舟。
2、語言領域:講述屈原的故事。
3、手工活動:做五彩繩。
端午節的語言教案(模板19篇)篇十四
1.知道農歷五月初五是特有的民族傳統節日”端午節”,了解端午節的由來和一些常見的習俗如賽龍舟吃粽子。
2.能用完整、連貫的語言介紹自己對端午節的認識。
3.培養幼兒對自己國家明間節日的興趣和熱愛之情。
活動準備:粽葉、廢紙團、畫筆、畫紙、剪好的香包紙、艾葉、幼兒材料、課件。
一、引出課題,激發幼兒的興趣。
1.教師出示粽子,引出課題。
2.教師,引出下一環節。
二、通過觀、看課件、交流,了解端午節的由來和習俗。
1.讓幼兒重點認識粽子了解端午節。
(1)認識粽子的不同形狀。
(2)認識粽葉。
(3)了解粽子的不同口味。
2.了解吃粽子的習俗。
3.了解其他的紀念方法。
4.端午節習俗。(看課件)。
三、幼兒操作,準備過端午節。
1.教師提問:如果讓你過端午節,你準備怎么過呢?
2.知道今年的端午節。師:那今年的端午節是什么時候。
3.教師介紹準備材料。
重點介紹:香包、包粽子。
4.幼兒操作,教師個別指導。
5.教師。
端午節的語言教案(模板19篇)篇十五
1,了解我國端午節的習俗,由來與時間,嘗試查找日歷中的農歷.
2,感受傳統節日的文化.
活動準備:1,孩子前期經驗:用各種方式收集信息與調查記錄傳統的節日,來歷與習俗.在前期活動中,認識日歷.2,環境材料創設:多媒體設備以及課件"端午節"
1,在一年中,有許多節日,你知道哪些節日是只有人才有的節日
:只有人才有,別的國家沒有的,從我國古代流傳下來的節日,有一個共同的名字叫做傳統節日(出示字卡:傳統節日).有春節,端午節,中秋節,重陽節等.
2,最近,要有一個傳統節日,猜猜看是什么節日 (端午節)
端午節有什么快樂的事情
:端午節可以包粽子,吃粽子,這是吃的`方面;可以劃龍舟比賽,這是游戲;戴香包,香香的;戴紅絲帶,這是用的.端午節有許多開心的事情.
對于端午節你還知道些什么
插艾葉,戴香包,畫藥酒通常是用雄黃酒在小兒額頭畫"王"字,是良好的祝愿,祝愿小朋友身體健康,夏天不生病.
端午節有吃的,有玩的,有戴的,還有一個美好的愿望,就是夏天快到了,保健康,求吉祥.
端午節是怎么來的 請幼兒說說看,個別零散經驗的交流.
播放多媒體"端午節的來歷",給幼兒完整的認識,梳理,豐富經驗.
聽了故事就知道端午節為什么要扔粽子,為什么劃龍舟了.
每個節日都有不同的習俗與來歷.端午節是為了記念屈原先生,希望后人能夠記住他,學習他那么愛國的.
了解端午節的時間,感受農歷為所特有的
剛才小朋友對端午節說了那么多,老師這里有一個疑問,你們知道端午節是幾月幾號嗎 這里有一張今年的日歷,我們來找找看,為什么端午節有兩個時間呢 (一個公歷,一個農歷)找一找日歷上的5月初五.
端午節是農歷五月初五,原來端午節是按照農歷的時間慶祝的,是我國特有的節日.以后我們再來找一找傳統節日是什么時間.
端午節的語言教案(模板19篇)篇十六
活動目標:
1、知道端午節的日期,了解端午節的一些風俗和來歷。
2、對中國的傳統文化產生初步的興趣,對屈原產生祟敬之情。
活動準備:
1、請家長為孩子講述端午節的有關風俗,如吃粽子、賽龍舟、掛香袋、系長命縷等,并收集有關的圖片、資料。
2、粽子一串,香袋若干,長命縷若干。
3、《小朋友的書》每人一本。
4、有條件的幼兒園可準備有關端午節慶祝活動的錄像。
活動過程:
1、交流經驗。
提問:端午節是哪一天?這一天要吃什么?戴什么?進行哪些活動?借助圖片和實物,在寬松的氣氛中,師幼一起交流所獲得的關于端午節風俗的經驗,教師作適當補充。
提問:你們知道端正午節為什么會有這些風俗嗎?
如果有幼兒知道,請該幼兒來講述。
3、講述屈原的故事。
教師借助《小朋友的.書》給幼兒講述屈原的故事和吃粽子、賽龍舟的由來,激發幼兒對屈原的崇敬心情。
4、講述其他風俗的由來。
5、觀看有關端午節慶祝活動的錄像,了解節日的民間慶祝活動。
6、品嘗粽子。
幼兒邊品嘗粽子,邊觀察粽子的外形、用料、包裹方法等。
端午節的語言教案(模板19篇)篇十七
1、了解我國端午節的習俗、由來與時間、嘗試查找日歷中的農歷。
2、感受傳統節日的文化。
活動準備:1、孩子前期經驗:用各種方式收集信息與調查記錄傳統的節日、來歷與習俗。在前期活動中、認識日歷。2、環境材料創設:多媒體設備以及課件"端午節"
1、在一年中、有許多節日、你知道哪些節日是只有人才有的節日,只有人才有、別的國家沒有的、從我國古代流傳下來的節日、有一個共同的名字叫做傳統節日(出示字卡:傳統節日)。有春節、端午節、中秋節、重陽節等。
2、最近、要有一個傳統節日、猜猜看是什么節日(端午節)
1、端午節有什么快樂的事情
2、端午節可以包粽子、吃粽子、這是吃的方面。可以劃龍舟比賽、這是游戲。戴香包、香香的。戴紅絲帶、這是用的端午節有許多開心的事情。
3、對于端午節你還知道些什么
4、插艾葉、戴香包、畫藥酒通常是用雄黃酒在小兒額頭畫"王"字、是良好的祝愿、祝愿小朋友身體健康、夏天不生病。
5、端午節有吃的、有玩的、有戴的.、還有一個美好的愿望、就是夏天快到了、保健康、求吉祥。
1、端午節是怎么來的請幼兒說說看、個別零散經驗的交流。
2、播放多媒體"端午節的來歷"、給幼兒完整的認識、梳理、豐富經驗。
3、聽了故事就知道端午節為什么要扔粽子、為什么劃龍舟了。
1、了解端午節的時間、感受農歷為所特有的
2、剛才小朋友對端午節說了那么多、老師這里有一個疑問、你們知道端午節是幾月幾號嗎這里有一張今年的日歷、我們來找找看、為什么端午節有兩個時間呢(一個公歷、一個農歷)找一找日歷上的5月初五。
3、端午節是農歷五月初五、原來端午節是按照農歷的時間慶祝的、是我國特有的節日。以后我們再來找一找傳統節日是什么時間。
端午節的語言教案(模板19篇)篇十八
有良好的語言教育,激發其參與意識,鍛煉膽量,為孩子提供一個發揮特長,展示天性的舞臺。把真、善、美以及愛的種子,通過祖國的語言文字撒播在孩子們的心田,使他們能在優美、有趣的語言陶冶中自主發展,健康成長!賦予孩子展示的舞臺。
以個人方式參與朗誦。
1、通過端午節詩歌朗誦來進一步了解中國的'傳統節日,用心去體驗我國的傳統節日中蘊涵的意義。
2、了解端午節的來源之一是紀念屈原,我們也要通過端午節來懷念屈原——這位可歌可敬的愛國詩人。
3、能大方自然的在集體面前展示自己,朗誦有關端午的詩歌。
1)農歷五月初五是什么節日?(端午節)。
2、了解端午習俗:
吃粽子、賽龍舟等。端午節賽龍舟不單是傳統慶祝活動,也是一項國際體壇盛事!端午節起源于詩人屈原因不滿朝廷腐敗而投汨羅江自盡,敬重他的村民便以喧天的鑼鼓聲把江中魚蝦嚇走,而同時又把粽子拋進江中喂飼魚蝦,以免它們啄食屈原的軀體。
3、詩歌朗誦比賽。
1)集體復習所學有關端午的詩歌《端午》[唐]文秀。
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2)幼兒個人進行詩歌朗誦比賽。
3)評選出5名誦讀之星。
4、活動結束。
端午節的語言教案(模板19篇)篇十九
感(情感方面)
2、幫助幼兒了解我國傳統文化節日端午節的來歷及風俗習慣(認知方面)
3、讓幼兒學會完整講述生活經驗,發展語言講述連續性(技能方面)
1、視頻(屈原的故事,端午節的來歷)
2、各種形狀的粽子(長的,棱角的,扁的)
一、導入
播放視頻
1 、問題導入
師:小朋友們,你們知道五月初五是什么節日嗎?
幼:端午節······
師:那小朋友們知道端午節我們都要做什么事情來慶祝呢?
幼:賽龍舟、包粽子、吃粽子、做香包、做五彩繩
師:哇!小朋友們都知道端午節要做這么多事?那你們知不知道為什么端
午節要包粽子賽龍舟呢?
2、教師播放視頻(端午節的來歷)
3、教師再次提問:好了,小朋友們,聽完了這個故事,你們現在知道
我們端午節包粽子賽龍舟是為了紀念誰呀?
幼:屈原
二、幼兒運用已有經驗講述
1 、師:小朋友們,你們在家吃過粽子嗎?粽子長什么樣呀?
幼兒答:圓圓的、有角的、長長的
師:老師今天也帶來了好多粽子 清小朋友們摸摸看,這些粽子都是什
么形狀呢(教師以小組形式分發粽子,請小朋友觀察)
幼兒自由回答,教師適時引導
2 、師:好了,現在老師再請小朋友們告訴你身邊的小朋友,你吃過的
粽子都是什么餡兒的,是甜的?咸的?還是辣的?(幼兒與鄰座伙 伴結成對子,輪流講述)
三、引進新的講述經驗
運用句型“不僅·····還”
1 、教師通過提示引進新的講述經驗
2 、教師引導幼兒運用句型
師:現在,老師請小朋友想想,端午節你還做了什么,然后請小朋
友用“不僅······還”編成完整的句子告訴老師
教師引導幼兒,端午節要包粽子、賽龍舟、做香包、做五彩繩
幼:端午節,我不僅在家幫媽媽包粽子,還和爸爸一起看賽龍舟。
幼:·········(幼兒運用句型,自由回答)
四、鞏固和遷移講述經驗
教師可通過生活中其他的經驗講述鞏固句型運用
教師示范:
比如說,
今天我在家不僅疊了自己的被子,還打掃了地板, 媽媽夸我是個好孩子。
教師引導幼兒大膽發言,運用句型講述平時生活經驗
重點指導:幼兒能用完整的語言進行講述
活動評析
此次活動通過濃厚的端午節節日氣氛激發幼兒的興趣, 使幼兒感受到濃重的節日氣氛和民族情感,從而引出句 型讓幼兒在不斷理解認知的過程中運用此句型進行語言 講述,幫助幼兒學會完整的講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