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教案的編寫需要考慮幼兒的年齡特點和興趣愛好,以及培養他們的綜合素養。以下是一些精心收集的小班教案范文,供大家參考和借鑒。
小班語言不見了教案(熱門17篇)篇一
1、感受歌曲輕松愉快的情緒,初步學習在間奏處控制不唱。
2、通過吹泡泡的游戲動作,記憶歌詞,學唱歌曲。
1、教師帶幼兒一起玩過吹泡泡的游戲。
2、吹泡泡的工具一份。
1、教師吹出一串串泡泡,激發幼兒活動興趣引出主題。
2、引導幼兒回憶吹泡泡的`情景,學習5、6句歌詞。
教師:泡泡到哪去了?
我們來喊一喊它:泡泡×|泡泡×|(泡泡抓泡泡抓)。
引導幼兒說出“泡泡不見了”。(邊說邊做動作)。
3、幼兒完整學唱歌曲。
教師范唱歌曲1—2遍,在間奏處用吹泡泡的動作表示。
教師:泡泡唱了一首好聽的歌,我們一起來聽一聽。
通過動作幫助幼兒回憶歌詞。
教師:你聽到了什么?(吹呀吹泡泡有大又有小飛呀飛上天飛呀飛上天)。
教師根據幼兒的回答有節奏的念歌詞并做出動作。
教師帶幼兒聽琴按節奏念歌詞。
重點練習在間奏處用吹泡泡的動作表示。
幼兒學習演唱歌曲2—3遍。
幼兒歌唱過程中,教師用歌聲、動作提示幼兒,注意逐步退出,鼓勵幼兒自己大膽跟琴唱。
4、結束活動:教師吹出許多泡泡,幼兒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自由結伴演唱歌曲。
這是一首極具童趣的歌曲,歡快的旋律和富有畫面的歌詞都讓孩子們非常喜歡,由于是出于孩子們的興趣點出發,本次活動的開展十分順利,孩子們伴隨著歡快的歌曲吹泡泡活動中結束。
小班語言不見了教案(熱門17篇)篇二
作為一名默默奉獻的教育工作者,往往需要進行教案編寫工作,教案是教學活動的總的組織綱領和行動方案。那要怎么寫好教案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大怪物不見了小班語言教案,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1、運用課件,幫助幼兒理解故事,了解"大怪物"的秘密。
2、引導幼兒發現物與形的對應,培養其不怕黑夜的勇敢品質。
承辦幼兒園準備:教學用多媒體設備一套(包括筆記本電腦、音響、投影儀、投影屏幕)、小黑板2塊執教教師準備:故事課件、操作教具(圖片和剪影若干)。
一、創景設疑,引入活動:
(出示黑夜場景)t:這是什么時候?你覺得晚上是怎樣的?
(出示寶寶)過渡:有一個名叫寶寶的小朋友,他也非常害怕黑夜,讓我們一起來看看他為什么害怕黑夜。
二、觀看課件,了解故事:
(一)分段講述故事:
故事講述1:
晚上,寶寶舒服的.躺在他的小床里睡覺。夜里醒來,看見屋里有個黑黑的大怪物,一陣風吹來,大怪物動起來了"哎呀不好,大怪物要來吃我了。"寶寶害怕極了。
t:寶寶看到大怪物很害怕。他是怎么樣的?
t:如果你是寶寶,這時你會怎么辦?
故事講述2:
寶寶慌忙拿起電話。
t:你們猜寶寶這時會打電話給誰?他會說些什么呢?
寶寶慌忙拿起電話報警。"警察叔叔快來呀,我家有個大怪物!"故事講述3:
小狗警長趕來一看,哈哈哈地笑起來,小狗警長說:"寶寶別害怕,我陪你睡覺,天一亮怪物就會不見了。"天亮了,寶寶起來一看,哪里有怪物呀,原來那只是衣架上的一件大衣呀!
t:天亮了,大怪物還在嗎?寶寶晚上看到的到底是什么?
小結:原來根本沒有大怪物,寶寶看到的只是掛在衣架上的一件大衣。
(二)完整欣賞故事小結:其實在我們的身邊根本就沒有大怪物。只是天黑了,由于沒有了亮光,很多東西都會變得暗暗的、黑黑的。
三、游戲:大怪物不見了t:看,天又黑了,寶寶又想睡覺了,可他的房間里還藏著許多像大怪物一樣的東西,讓我們一起幫他找出來,看看這些大怪物到底是些什么東西!
(引導幼兒操作教具物形對應,集體+個別)。
幼兒期是語言發展,特別是口語發展的重要時期。幼兒的語言能力是在交流和運用的過程中發展起來的,應為幼兒創設自由、寬松的語言交往環境,鼓勵和支持幼兒與成人、同伴交流,讓幼兒想說、敢說、喜歡說并能得到積極回應。幼兒的語言學習應在生活情境和閱讀活動中引導幼兒自然而然地產生對文字的興趣。
小班語言不見了教案(熱門17篇)篇三
1、感知溶解現象。
2、把發現用語言表達出來。
3、通過活動發展思維,激發求知欲。
4、培養幼兒動手操作能力,在活動中大膽創造并分享與同伴合作成功的體驗。
5、對溶解有濃厚的興趣,熱愛生活樂于探索。
1、每人一個杯子,一根攪拌器。
2、白糖、鹽、奶粉、果珍、味精、肥皂片、水果(蘋果片、橘子瓣等)、大豆、紅豆、綠豆、小石子,沙子等。
1、出示一杯清水,白糖,觀察白糖放進水里的變化?
2、又拿出一杯清水,小石子,小石子放進水里的`變化?
什么東西放進水里能溶化?
1、讓幼兒知道實驗材料的名稱。
鹽、奶粉、果珍、味精、肥皂片、水果片、紅豆、綠豆、大豆、小石子、沙子等。
2、選一種材料放進水里,觀察結果。
3、知道有的東西放進水里看不見,溶化了,有的東西不溶化能看得見。
說一說你把什么東西放在水里了?怎么樣了?把自己的發現告訴老師和小朋友。
在日常生活中觀察物質溶解于水的現象。
科學活動要選擇貼近幼兒生活,又能激發幼兒的興趣,具有生活性和游戲性的內容。整個活動的步驟比較清晰,操作性和探索性很強,操作過程中,初步感知溶解現象,進而發展發展幼兒的思維和語言,激發求知欲。在整個活動進行中,幼兒自己發現有些能溶解,有些不能溶解的現象,激發他們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每位幼兒一個杯子,只能做一次實驗,減少了幼兒的操作次數,局限了幼兒的思維發展。
小班語言不見了教案(熱門17篇)篇四
1、喜歡聽故事,知道故事中的主要人物和情節。
2、知道一些小動物要冬眠的常識。
制作動畫片《小熊不見了》。
1、設置懸念,引起幼兒欣賞動畫片的興趣。
幼兒自由討論小熊去哪里了。
2、欣賞動畫片,了解小熊究竟去哪里了。
提問:小熊去哪里了?小松鼠蓬蓬找到他了嗎?
3、再次欣賞動畫片,知道故事的主要人物和情節。
提問:故事里小松鼠蓬蓬除了去找小熊的,還去找誰啦?
故事里還有誰?還有誰也不見了?找到不見了的小蛇克克和小刺猬貝貝了嗎?
怎么辦呢,幾個小伙伴去找誰問的?
嘟嘟、克克、貝貝為什么都不見了,知道答案了嗎?
4、小結:在冬天,有一些小動物要避開寒冷,躲在洞里睡覺,直到春天才醒來,我們不要打擾他們喔。
在語言區提供頭飾,供幼兒分角色表演。
1、喜歡看動畫片,能說出故事中的主要人物和故事的大致情節。
2、知道小熊、小蛇、小刺猬他們要在冬天睡覺。
幼兒期是語言發展,特別是口語發展的重要時期。幼兒的語言能力是在交流和運用的過程中發展起來的,應為幼兒創設自由、寬松的語言交往環境,鼓勵和支持幼兒與成人、同伴交流,讓幼兒想說、敢說、喜歡說并能得到積極回應。幼兒的語言學習應在生活情境和閱讀活動中引導幼兒自然而然地產生對文字的興趣。
小班語言不見了教案(熱門17篇)篇五
1、知道與家人走散時的應對方法。
2、能根據情景中出現的問題提出自己的想法。
1、配班老師排練情景表演;
2、教學掛圖和幼兒用書。
1、表演,提出問題。
(1)兩位教師表演幼兒與家人走勢的場景。主班教師扮演幼兒,配班教師扮演媽媽。媽媽帶著小朋友出去玩,小朋友看見路邊的玩具店,就自己跑過去,玩了一會兒突然發現媽媽不見了,小朋友慌張的四處張望。
(2)在情景中引發幼兒的思考。
(1)這個小朋友該怎么辦呢?誰來給他出出主意?
(2)如果大聲哭喊,讓別人都知道自己找不到媽媽了會怎么樣?
(3)如果有陌生人來說帶自己去找媽媽,怎么辦?
(4)你找不到媽媽了,媽媽一定在著急的找你,如果這個時候你到處去找媽媽會怎么樣?
2、觀看教學掛圖,學習正確的應對方法。
(1)請小朋友們看看圖上的小朋友是怎么做的。
(2)這個小朋友站在原地等媽媽,他臉上看起來怎么樣?有沒有大聲的哭喊?
(3)這個小朋友找到了誰來幫助他?你們覺得這個做法怎么樣?
3、教師介紹新經驗。
小班語言不見了教案(熱門17篇)篇六
1.喜歡聽故事,知道故事中的主要人物和情節。
2.知道一些小動物要冬眠的常識。
3.能仔細傾聽故事,理解主要的故事情節。
4.引導幼兒在故事和游戲中學習,感悟生活。
5.鼓勵幼兒大膽的猜猜、講講、動動。
制作動畫片《小熊不見了》。
1.設置懸念,引起幼兒欣賞動畫片的興趣。
幼兒自由討論小熊去哪里了。
2.欣賞動畫片,了解小熊究竟去哪里了。
提問:小熊去哪里了?小松鼠蓬蓬找到他了嗎?
3.再次欣賞動畫片,知道故事的主要人物和情節。
提問:故事里小松鼠蓬蓬除了去找小熊的,還去找誰啦?
故事里還有誰?還有誰也不見了?找到不見了的小蛇克克和小刺猬貝貝了嗎?
怎么辦呢,幾個小伙伴去找誰問的?
嘟嘟、克克、貝貝為什么都不見了,知道答案了嗎?
4.小結:在冬天,有一些小動物要避開寒冷,躲在洞里睡覺,直到春天才醒來,我們不要打擾他們喔。
在語言區提供頭飾,供幼兒分角色表演。
1.喜歡看動畫片,能說出故事中的主要人物和故事的大致情節。
2.知道小熊、小蛇、小刺猬他們要在冬天睡覺。
[附)故事。
冬天來了,森林里下了好大的一場雪。清早,小松鼠蓬蓬興高采烈地去找小熊嘟嘟。“嘟嘟,我們一起去堆雪人吧!”咦,小熊家靜悄悄的,小熊哪里去了?“我去問花蛇克克吧。”哇!克克也不見了。蓬蓬趕緊四處找。這時,小兔跳跳從對面走過來,“蓬蓬,你看見小刺猬貝貝了嗎?他不見了。”“我正在找嘟嘟和克克,他們也不見了。”“糟糕了,糟糕了”小狐貍吉吉慌慌張張地跑過來,“小青蛙呱呱不見啦!”“哎,他們會去哪兒呢?他們會不會被妖怪抓走啊?”三個小伙伴難過得快要哭了。現在,誰也沒有心情堆雪人了。“我們去問問小狗哥哥吧,也許他知道。”可小狗搖搖頭說:“我也不知道,不過,貓頭鷹大叔一定知道。”于是,幾個小伙伴找到貓頭鷹大叔。貓頭鷹大叔聽了他們的'話,哈哈大笑起來,“傻孩子,小熊他們沒有被妖怪抓走,他們正躲在洞里睡覺哪,這叫‘冬眠’。”“他們為什么要冬眠呀?”“你們看”,貓頭鷹大叔翻開一本又大又厚的書說,“因為他們都是害怕寒冷的動物,所以要躲在洞里睡覺,好避開冬天的寒冷。”幾個小伙伴聽了貓頭鷹大叔的話,明白了小熊他們為什么在冬天都不見了。吉吉說:“我們為所有冬眠的小伙伴們堆個大雪人吧!”嘟嘟、克克、呱呱……他們都夢見小伙伴們在為他們堆大雪人呢!
幼兒期是語言發展,特別是口語發展的重要時期。幼兒的語言能力是在交流和運用的過程中發展起來的,應為幼兒創設自由、寬松的語言交往環境,鼓勵和支持幼兒與成人、同伴交流,讓幼兒想說、敢說、喜歡說并能得到積極回應。幼兒的語言學習應在生活情境和閱讀活動中引導幼兒自然而然地產生對文字的興趣。
小班語言不見了教案(熱門17篇)篇七
1、通過看看、說說、畫畫的不同活動形式,引導幼兒體驗美術課的快樂。
2、培養幼兒的均勻涂色和膽添畫的能力。
3、通過活動讓幼兒簡單知道汽車的結構。
1、圖片:汽車
2、油畫棒、畫稿。
一、導入
教師通過變魔術,變出不同樣子的汽車玩具,讓幼兒觀察。
二、展開
1、提問幼兒:汽車都有哪些部分組成?
助幼兒總結,共有四部分:車頭、車身、車尾和車輪。
2、出示范畫,請小朋友蜜察小汽車缺少了哪一部分?
3、教師示范:我為汽車添畫車輪。
在畫完第一個車輪后,請小朋友們思考:在畫第二個車輪時應該注意什么?
向幼兒講解:第二個車輪一定要和第一個車輪一樣、一樣圓,
注意車輪與汽車整體的比例,不要太,也不要太小,否則汽車就不能在馬路上平穩的駕駛。
4、請幼兒為汽車添畫車輪。
(1)指導幼兒的作畫姿勢和握筆姿勢。
(2)提示幼兒添畫的車輪要一樣、一樣圓。
(3)為小汽車圖顏色。
5、教師點評
請小朋友一起來看一看,猜一猜:誰的小汽車跑得最快?為什么?
小結:只有兩個車輪畫的一樣、一樣圓的小汽車跑的才會快。
三、結束
請幼兒收好畫筆后,一起玩開汽車的游戲。
小班語言不見了教案(熱門17篇)篇八
1、欣賞并初步學習朗誦童謠,感受作品詼諧、幽默的風格。
2、懂得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長處與短處,要發揮自己的長處,正視自己的短處。
3、引導幼兒在童謠中學習,感悟生活。
4、鼓勵幼兒大膽的猜猜、講講、動動。
5、鼓勵幼兒敢于大膽表述自己的見解。
《老鼠嫁女兒》語言盒帶、錄音機、《老鼠嫁女兒》動畫視頻、課件圖片(童謠、神秘人物)、童謠中各角色胸飾、圓形卡紙三張(上面寫有三名幼兒的優、缺點)。
一、師幼談話:圍繞“結婚”進行談話。
二、幼兒聽童謠錄音。
提問:童謠的名字是什么?童謠里說了一件什么事?
三、播放動畫視頻,教師朗誦童謠,講解詞語:“神氣”、“膽顫”、“心打怵”、“忙不迭”、“聽罷”。
四、引導幼兒采用游戲的形式學習朗誦童謠。
出示課件圖片,引起幼兒興趣,并提出要求。
1、幼兒跟老師朗誦童謠。
2、幼兒跟老師邊做動作邊朗誦童謠。
3、幼兒與老師一起邊做動作邊朗誦童謠。
4、幼兒與錄音機里的阿姨一起朗誦童謠。
五、師幼共同表演童謠。
幼兒自由選擇角色,與教師共同表演。
六、引導幼兒發現自身的優、缺點。
1、師幼談話:“你覺得誰是最神氣的?”
2、出示寫有幼兒優缺點的卡片,與幼兒交流幾名幼兒的優、缺點。
教師小結: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長處與短處,我們要把長處發揮出來,把短處慢慢地改正過來,一起加油!
在日常生活中引導幼兒發現自身的優、缺點。
幼兒語言能力的培養是一個長期、連續性的過程,需要教師把幼兒語言的發展滲透到各個領域的教育中去,在豐富多彩的活動中去擴展幼兒的經驗,促進幼兒語言發展。所以,我要更加努力有效地去做個專業的老師!
小班語言不見了教案(熱門17篇)篇九
一、設計意圖:
二、活動目標:
1、積極參與游戲,在玩泡泡中學唱歌曲、感受愉快氛圍、
2、嘗試用動作、表情、控制音量等方式表現間奏,提高控制與表現力、
三、活動準備:
圖譜、泡泡器等。
四、活動流程:
2、有很多人已經等不及了!接下來,請你來拍泡泡,看一看,泡泡飛到哪去了?
3、泡泡飛得好高哦,到哪去了?泡泡碎了,發出了什么聲音?真好聽!在玩泡泡中初步熟悉歌詞1、剛才我們玩泡泡,現在快樂的泡泡要唱歌嘍、聽聽:歌里唱了什么、2、教師完整范唱一遍:梳理歌詞3、教師完整范唱一遍:了解間奏聽我再來唱一次吧!這一次,你要眼睛亮哦!我唱歌時候會做一個什么動作!
4、我做了個什么動作,拍手的時候唱歌嗎?
5、眼睛真亮,現在我來唱,你們幫我在間奏的時候拍手,想一想,拍幾下?
師幼有效互動,進一步感受間奏。
1、泡泡飛上天以后為什么不見了呢?碎掉了,泡泡啪,真有趣,一起來唱一唱、(唱后半部分二遍)。
2、這就是一首好聽的歌曲《泡泡不見了》,我們一起連起來唱一唱!
3、幼兒再次演唱,提高興趣,加上動作、
4、這次我來聽一聽,誰能唱得好聽,做得又好看、間奏處替換不同的動作表現、
小班語言不見了教案(熱門17篇)篇十
在班級開展主題活動《小司機》的過程中,幼兒認識了許多交通工具。教師發現他們對汽車特別感興趣,孩子們從家里帶來了自己的玩具汽車,一有空就和小伙伴一起觀察、討論,對汽車的每一個部分都觀察得很細致。針對幼兒的興趣,設計了《車輪不見了》這一活動,在活動中鼓勵幼兒大膽去探索,堅持以幼兒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思想,充分發揮幼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1、通過動手操作,知道圓形物體能滾動,探索車輪的特點。
2、培養幼兒與同伴合作、交流的能力。
各類圖形(圓形、三角形、長方形、正方形)、供幼兒操作的廢舊物品、玩具汽車、美工區的材料、錄音機、音樂磁帶。
1、動手操作,投放有車輪和無車輪的玩具汽車,讓幼兒自由選擇一輛玩具汽車,玩一玩、開一開。
2、談話,請小朋友一起想一想、說一說。
a。剛才你玩什么車?發現什么?
b。有什么辦法可以讓車跑起來?
3、幼兒自由探索。
(1)老師為小朋友準備了許多材料,引導幼兒把各種形狀的物品都試一試、滾一滾,找一找,找出適合當車輪的材料。
(2)討論:
a。幼兒互相說說自己拿了什么物品當車輪。
b。幼兒互相比一比誰的車輪跑得快,為什么?
c。說說球能不能當車輪,為什么?
3、教師小結:因為象球一樣的車輪會到處滾動,不好掌握方向,而象滾筒一樣的車輪只能向前后滾動,能更好的掌握方向。
4、分組活動:汽車制造廠
a。撕貼:提供各色蠟光紙、膠水、圖畫紙,讓幼兒撕貼車輛,并從各種形狀的圖形中找出正確的圖形做車輪。
b。泥塑:提供橡皮泥、泥工板,引導幼兒搓、捏出汽車的形狀。
c。找車輪:提供大小不同的無車輪卡紙汽車、大小不同的各種圖形卡紙、膠水,讓幼兒按照車輛大小的不同來找出相應大小的車輪。
a、把自己制作好的“汽車”放到“停車場”內。
b、引導幼兒在各個活動區自由操作。
5、講評
幼兒互相參觀作品,說說自己最喜歡哪一輛“汽車”。
本次活動是從幼兒興趣的話題中延伸而來,教師及時捕捉幼兒的關注點,并與幼兒一起收集各種有關材料展開一次有趣的探索活動。活動形式寬松自由。教師始終處于觀察、引導的角色,鼓勵幼兒大膽、主動去探索他們想知道的問題,在必要時給予幼兒一定知識經驗的支持。活動過程中,幼兒之間的互動非常積極,由于材料豐富、有趣,幼兒自始至終處于積極、主動的狀態。整個活動寬松、自由,幼兒不僅玩得開心,并在玩中獲得豐富的知識經驗。
小班語言不見了教案(熱門17篇)篇十一
活動目標:
1、能對糖的溶解現象有好奇心,產生濃厚的觀察興趣。
2、能用攪拌的.方法了解溶解的現象,知道有的東西放在水里會溶解,有的不會。
活動準備:
杯子、勺子、溫水、米、奶粉、果汁粉、沙子、鹽、糖。
活動過程:
1、玩游戲“做客”。
2、引導幼兒說說水的味道。
實驗一:觀察糖溶解的現象。
師示范操作方法:先用勺子舀一勺子糖放入水中,看糖到哪里去了?現在老師用勺子來攪拌一下,小朋友看到糖到哪里去了嗎?躲到水里去了!
實驗二:觀察鹽到哪里去了?(請3-4名幼兒來同時操作)。
師:老師這里還有鹽,你們誰也來試一試?(幼兒操作)。
師小結:通過剛才的實驗我們都知道糖和鹽能在水里溶解。
玩水(小班操作感知活動)。
小班語言不見了教案(熱門17篇)篇十二
1.觀察糖在水中溶解的過程以及所發生的變化,能用語言表達自己的發現。
2.對溶解的現象產生好奇,能主動思考"糖怎么不見了"的問題。
糖、透明杯。
理解溶解現象。
幼兒通過實踐操作,了解糖在水中溶解的過程以及所發生的變化,激發幼兒對溶解這一科學現象的興趣。同時也培養幼兒耐心、細致的探究品質。
1.出示糖讓幼兒觀察,激發幼兒興趣。
師:桌上有什么?糖是什么樣子的?(白色的,小顆粒狀)如果把糖放在水里會怎么樣?
幼兒觀察、猜想。
2.請幼兒觀察溶解的'過程。
師:現在我們把糖放入水中來看看會發生什么變化?
師:你們看到的糖放到水里怎么不見了?它真的沒有了嗎?猜一猜,它到哪里去了?水變成什么樣子?嘗嘗看。引導幼兒討論溶解現象。
師小結:糖放入水里后就慢慢融化,溶解在水里,水會變得有些混濁,喝到嘴里甜甜的。
3.引導幼兒聯系其他溶解現象,拓展幼兒經驗。
師:你還知道有什么東西像糖一樣,在水里會"化掉"呢?(鹽、飲料果粒)。
4.教師總結。
小班語言不見了教案(熱門17篇)篇十三
活動目標:
1、觀察畫面,了解故事內容。
2、學習一頁一頁地翻看圖書,與老師、同伴大聲地邊說邊表演故事中的內容。
3、喜歡看書,感受閱讀的快樂。
活動準備:
繪本人手一份。
活動過程:
一、介紹書名,猜測內容。引起讀書的興趣。
1、師:今天,我們要讀一本新書,書名叫《不見了》。(教師用手指書名,帶領幼兒指讀書名。)。
2、師:咦,什么不見了呢?請小朋友猜一猜。(幼兒自由猜測書中內容)。
3、教師:那到底什么不見了呢?我們一起來看書吧。
二、閱讀圖書,引導觀察,理解書中內容。
1、引導幼兒觀察書的1―4頁師:請小朋友翻看第一頁,注意哦,要用小手摸著它的`耳朵輕輕翻。
提問:
(1)看看,圖上的架子上掛著什么呀?(請幼兒觀察畫面,說出畫面上有衣服、手套、圍巾、雨傘)。
(2)我的帽子不見了,去哪兒了呢?(翻第一頁)。
(3)你們找到帽子了嗎?(引導幼兒發現帽子做了小鳥的家)。
(4)教師:翻一頁,在圖上看到了什么?(引導幼兒觀察畫面上的小物品)。
(5)我的手帕不見了,去哪兒了呢?翻一頁。
(6)手帕做了什么呢?(引導幼兒發現手帕做了青蛙小船的彩旗。)。
2、幼兒自由閱讀圖書后面的內容,教師給予指導。
師:還有什么不見了呢?請小朋友接著往下看書。
3、師幼共同討論閱讀圖書后面的內容。
師:你還發現有什么不見了。(幼兒說說自己閱讀圖書的發現,教師根據情況,打開相應的書頁,觀察、講述)。
4、教師和幼兒完整地閱讀圖書,鼓勵幼兒邊看書,邊跟著說一說,并用小手指相應的畫面。
三、動作表演:游戲“說說做做”鼓勵幼兒大聲地說出故事內容,并用動作來表演。
活動延伸:
游戲“說說做做”鼓勵幼兒大聲地說出故事內容,并用動作來表演。
活動反思:
孩子們都積極參與活動,感受、體驗學習的樂趣。
小班語言不見了教案(熱門17篇)篇十四
1、觀察糖在水中溶解的過程以及所發生的變化,能用語言表達自己的發現。
2、對溶解的現象產生好奇,能主動思考"糖怎么不見了"的問題。
3、樂意與同伴合作游戲,體驗游戲的愉悅。
4、學習用語言、符號等多種形式記錄自己的發現。
糖、透明杯。
理解溶解現象。
幼兒通過實踐操作,了解糖在水中溶解的過程以及所發生的變化,激發幼兒對溶解這一科學現象的興趣。同時也培養幼兒耐心、細致的探究品質。
1、出示糖讓幼兒觀察,激發幼兒興趣。
師:桌上有什么?糖是什么樣子的?(白色的,小顆粒狀)如果把糖放在水里會怎么樣?
幼兒觀察、猜想。
2、請幼兒觀察溶解的過程。
師:現在我們把糖放入水中來看看會發生什么變化?
師:你們看到的糖放到水里怎么不見了?它真的沒有了嗎?猜一猜,它到哪里去了?水變成什么樣子?嘗嘗看。引導幼兒討論溶解現象。
師小結:糖放入水里后就慢慢融化,溶解在水里,水會變得有些混濁,喝到嘴里甜甜的。
3、引導幼兒聯系其他溶解現象,拓展幼兒經驗。
師:你還知道有什么東西像糖一樣,在水里會"化掉"呢?(鹽、飲料果粒)。
4、教師總結。
本次活動對引導幼兒好奇心、獨立思考、表達等習慣是非常有益的。但在教學組織形式上還有待改進,本次活動可以進行分組教學,以此來增強幼兒的競爭意識。
小班語言不見了教案(熱門17篇)篇十五
1.激發幼兒的探究興趣,使幼兒樂于在活動中動手操作.
2.讓幼兒通過動手操作,發現生活中有些東西是可以吸水的。
3.發展觀察力和動手操作的能力.
幼兒經驗準備:
一、以變魔術的形式引起幼兒的探究興趣。
1、出示一個八寶粥罐,將量杯里的.水倒進去,請幼兒猜還能倒回杯子。
2、出示另一個八寶粥罐,并做相同操作。
3、請幼兒猜一猜水到哪里去了呢?
二、集體交流討論水娃娃不見的原因。
1、請幼兒上來把蓋子打開找出原因(原來里面有一條毛巾)。
2、得出結論毛巾把水娃娃吸掉了,所以就倒不出來了。
1、以實物的形式展示生活中常見的材料。
2、集體猜想部分:哪些材料吸水,哪些材料不吸水,并進行記錄(請幼兒自主選擇笑臉、哭臉娃娃去貼一貼)。
3、分組實驗。
4、驗證哪些材料吸水哪些材料不吸水,并進行記錄。
四、拓展經驗,說說生活中容易吸水物品的不同作用。
1、播放視頻,引導幼兒說出生活中容易吸水物品的不同作用。
2、延伸:進一步豐富幼兒的生活經驗(利用會吸水的物品整理實驗臺,實地操作)。
小班語言不見了教案(熱門17篇)篇十六
1.認識吃零食的壞處。
2.嘗試續編故事,發展想象力。
3.培養細致觀察和較完整表述能力。
4.能自由發揮想像,在集體面前大膽講述。
5.鼓勵幼兒大膽的猜猜、講講、動動。
鼠媽媽說:“開飯!”鼠哥哥連忙洗手,然后幫忙擺放餐具。哇,今天鼠媽媽做的晚餐真豐盛,有冬瓜魚尾湯、肉片炒菜和西紅柿炒蛋,看來特別好吃啊!鼠哥哥說:“爺爺吃飯,爸爸吃飯,媽媽吃飯……咦,鼠弟弟呢,為什么鼠弟弟不來吃飯?”
2.請幼兒猜猜鼠弟弟為什么沒來吃飯。(自由回答。)。
4.總結鼠弟弟不吃飯的.原因,引導幼兒知道吃太多零食有什么壞處。
(肚子痛、對牙齒有害、不想吃正餐等。)。
能說出吃零食的壞處。
能創編故事結局。
將《鼠弟弟不見了》的故事內容及結局畫下來,制作成圖書,幼兒可在平時的自由活動中結伴講述,加深幼兒對吃零食壞處多的認識。
幼兒期是語言發展,特別是口語發展的重要時期。幼兒的語言能力是在交流和運用的過程中發展起來的,應為幼兒創設自由、寬松的語言交往環境,鼓勵和支持幼兒與成人、同伴交流,讓幼兒想說、敢說、喜歡說并能得到積極回應。幼兒的語言學習應在生活情境和閱讀活動中引導幼兒自然而然地產生對文字的興趣。
小班語言不見了教案(熱門17篇)篇十七
泡泡泛指某些液體內部空氣散發,鼓起的圓形或者半圓、橢圓形的汽泡等。泡泡不見了小班音樂教案,我們來看看。
活動目標。
1.感受歌曲輕松愉快的玩樂情緒,初步學習在休止、間奏處控制不唱。
2.通過回憶、模仿吹泡泡的游戲情境,記憶歌詞,掌握間奏。
3.大膽參與歌唱活動,體驗在間奏處等待的樂趣。
活動準備。
1.幼兒有吹肥皂泡的經驗。
3.幼兒吹泡泡的工具和肥皂水。
活動過程。
1.幼兒遷移生活經驗,自由談論泡泡。
幼兒回憶吹泡泡的情境及泡泡的大小、顏色,以及泡泡最后會怎樣的問題,教師有重點地反饋歌曲中的內容,如“泡泡有大的,有小的,還會飛呀飛上天,最后炸掉了”,為幼兒理解、記憶歌詞做準備。
2.幼兒回憶、模仿吹泡泡游戲,記憶并學唱歌詞,掌握間奏。
(1)幼兒學習第一句歌詞,在第一間奏處模仿吹泡泡兩次。
教師范唱第一句歌詞,然后幼兒創編吹泡泡的.動作。配班教師及時彈出間奏(56565ⅰ︱553︱)。幼兒重點練習跟著間奏吹泡泡的動作,每小節吹泡泡一次,教師帶領幼兒歌唱和吹泡泡交替練習。
(2)幼兒學習第二句歌曲,在第二間奏處模仿做大泡泡、小泡泡的動作。
幼兒說出泡泡“有大又有小”,并用動作表現出來,教師范唱第二句歌詞,幼兒做出大和小的動作,配班教師及時彈出間奏(232325︱721︱),幼兒重點跟著間奏練習做大泡泡、小泡泡的動作,教師邊做,邊輕聲提示“做個大泡泡,做個小泡泡”。幼兒教師自然地跟教師,唱與做動作交替練習。
(3)幼兒學習念、唱第三、第四句歌詞。
教師做泡泡向上飛的動作并念歌詞“泡泡飛呀,飛上……”幼兒填空“飛呀,飛上天”。教師帶領幼兒完整念、唱第三、第四句樂句。
(4)幼兒看教師表演及回答教師的問題,學唱最后一句歌詞。
教師按節奏說最后一句歌詞,在休止處做出泡泡爆炸狀,并輕輕發出“啪”。最后提問“泡泡怎么了?”幼兒自由回答,說出“泡泡不見了”。教師帶領幼兒表演唱最后一句歌詞。
(5)幼兒隨音樂完整地念一遍歌詞,在間奏處做相應的動作。
教師用手勢和動作提示幼兒念歌詞、做動作。
3.幼兒跟琴練習演唱歌曲3~4遍。
幼兒在歌唱過程中,教師可以用歌聲、體態等提示幼兒,注意逐步退出,幼兒自己跟琴走。
4.幼兒邊聽歌曲錄音,邊與教師一起玩“吹泡泡”的音樂游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