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位杰出的教職工,總歸要編寫教案,教案是教學活動的總的組織綱領和行動方案。寫教案的時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帶來的優秀教案范文,希望大家可以喜歡。
湘教版六年級語文教案及反思語文湘教版六年級所有答案篇一
教學目標
1.自主學會本課生字。聯系上下文或利用工具書,理解文中的詞語。
2.選取自己喜歡的方式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理解課文內容,說出絲瓜的神奇之處。
3.能抓住重點詞句,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學習作者在觀察細致,生動描寫的過程中抒發感情的寫作方法。
教學設計
一、揭示課題,質疑激思
1引入。大家見過絲瓜嗎?說說自己見到過的絲瓜是什么樣的?用一個詞概括一下自己見到過的絲瓜。(平凡、普通等)
2質疑。可在季羨林先生筆下,絲瓜卻是“神奇”的。板書課題,簡介作者季羨林。
學生讀了課題可能就會產生疑問,應及時鼓勵學生大膽質疑。如:絲瓜究竟有什么神奇之處?從而激起學生學習的欲望。
二、初讀課文,了解大意
1自由讀文,讀通讀順。
2說說文章主要內容。
三、理清脈絡,理解“神奇”
1再讀課文,說說絲瓜的生長過程。
2抓住主要事件,了解絲瓜的神奇。
絲瓜能讓無法承擔重量的瓜停止生長;能給處在有利地形的大瓜找到承擔重量的地方,給這樣的瓜特殊待遇,讓它們瘋狂地長;能讓懸垂的瓜平身躺下。
3體會情感,體會絲瓜的神奇。
(1)勾畫出作者對絲瓜認識變化的詞句。讀后說說自己從這些句子中體會到什么。
(2)重點指導:“我仿佛覺得這棵絲瓜有了思想,它能考慮問題,而且還有行動。”絲瓜如果真的有思想,它會想些什么,會考慮哪些問題?
四、體會絲瓜品格,領悟人生態度
1“這是一個沉默的奇跡”是什么意思?
2“而絲瓜則似乎心中有數,它怡然泰然悠然坦然,仿佛含笑面對秋陽。”
(1)“怡然泰然悠然坦然”指的是什么?“含笑面對秋陽”是什么意思?
(2)你從中悟出了作者怎樣的一種人生態度?
(3)聯系自己的生活體驗,說說自己的認識。
五、拓展練習
細致地觀察你身邊的某種植物或動物,發現它的“神奇”之處,然后寫出來。在寫出事物特點的同時,寫出自己心里的感受,情感的變化,還可寫一點你的感想。
湘教版六年級語文教案及反思語文湘教版六年級所有答案篇二
《習作1變形記》教案二
教學目標:
1.分析題目“變形記”的意思,明白這是一篇想象的作文,要根據題目的要求來想象。
2.發揮想象,把重點部分寫詳細。
3.在想象中表明自己的觀點,流露真情實感。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發揮想象,把你變形后的經歷寫下來,注意把重點部分寫詳細。
難點:要有一個明確的中心,將變形的經歷,美妙想法、美好心愿有條有理地表達出來。
教學準備:
準備《我想……》的課件。
教學過程:
一、激發興趣,導入話題。
1.請讀一讀下面的一首詩。
我想……
我想把小手
安在桃樹枝上。
帶著一串花苞,
牽著萬縷陽光,
悠啊,悠——
悠出聲聲春的歌唱。
我想把腳丫
接在柳樹根上。
伸進濕軟的土地,
汲取甜美的營養,
長啊,長——
長成一座綠色的篷帳。
我想把眼睛
裝在風箏上。
看白云多柔軟,
瞧太陽多明亮,
望啊,望——
藍天是我的課堂。
我想把我自己
種在春天的土地上。
變小草,綠得生輝,
變小花,開得漂亮。
成為柳絮和蒲公英,
更是我的愿望。
我會飛啊,飛——
飛到遙遠的地方。
不過,飛向遙遠的地方,
要和爸爸媽媽商量商量……
2.讀完這首詩后,你想變成什么呢?快來說一說你的想法吧!
3.出示作文題目。
選擇下面的題目來寫你的故事,也可以自擬一個有趣的題目。
地球自述我是一條幸福的蚯蚓
飄在天上的日子夜晚,一棵大樹下的故事
發揮想象,把你變形后的經歷寫下來吧。寫完后,和同學交換習作,看看他們對你的“世界”是不是感興趣,再根據他們的意見修改自己的習作。
二、分析題意,明確寫作要點。
1.你準備變成什么呢?為什么?
2.學生自由交流。
3.教師相機點撥。
(1)怎樣變形,才會吸引人呢?
不能只是簡單的變形,比如“我”經過化妝,變成了一個丑陋的老太婆,這只是簡單的化妝,根本不是變形。變形一定要與想象中的人物形象聯系在一起,這樣變形后的故事才會吸引人,才會生動有趣。
(2)變形后,人物的特點能夠變化嗎?
變形后,你再也不是你,所以人物的特點要變化。你可以賦予人物各種各樣的本領,只要新奇,只要有趣,就可以。不過,人物形象固有的特點不能變,比如孫悟空機智勇敢,這個特點千萬不能改變,一改就完全不想這個人物了。
4.如何在作文中發揮想象,把作文寫具體呢?
5.學生討論交流。
6.老師相機點撥。
(1)習作時,我們應該如何發揮想象呢?
發揮想象,是此次作文的重點,也是作文的亮點。這里給孩子們推薦三點妙招:一是人物包裝上發揮想象,可以賦予人物一個非凡的本領。二是故事情節上發揮想象,故事千萬不要平鋪直敘,而是要跌宕起伏,扣人心弦。三是人物言行描寫上發揮想象。比如用現代的語言來表達,會讓作文幽默風趣,更富感染力。
(2)經過是事情的重點部分,怎樣寫詳細呢?
一是細致描寫人物的言行。人物的語言和動作能夠反映出人物的特點與性格特征,所以要具體地,細致地描寫,越傳神越好。這里總結的方法是“細致描寫寫詳細”。二是情節不要平平淡淡,而是要一波三折。怎樣才能寫得一波三折呢?還是從宮廷劇說起,“一波未平,一波又起”這便是宮廷劇的特色。因此,在“詳寫經過”時,要設置一個又一個“波折”,或者一個又一個“懸念”。只有這樣,情節才會有趣、詳細。這種方法總結為“一波三折寫詳細”。
三、學生編寫故事。
1.根據自己的想象編寫故事。
2.老師適時點撥。
3.修改作文。
四、老師點評作文。
五、學生再次修改作文。
湘教版六年級語文教案及反思語文湘教版六年級所有答案篇三
一、開門見山,進入新課
1、今天,我們來學習一篇有關動物的文章。(板書:金色的腳印)齊讀課題。
2、這篇課文的作者叫(椋鳩十)。大家對作者有什么了解嗎?(學生匯報)
3、師補充:他是一位專門寫動物的作家,他寫了很多有名的關于動物的文章。那么,我們今天要學的這篇文章就是其中的一篇。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課前預習了課文,知道這篇文章的主要寫的角色有幾個嗎?(板書:角色老狐貍小狐貍正太郎)
2、(出示閱讀提示)“閱讀提示”對我們提出了哪些要求?
快速閱讀課文,思考①老狐貍為了救小狐貍都做了些什么?②狐貍一家和正太郎的關系發生了怎樣的變化?③交流讀后的感受。
3、圍繞學習提示,快速閱讀課文,想想課文寫了老狐貍為了救小狐貍都做了寫什么事情?同桌交流,取幾個小標題。
4、匯報初讀情況。
(1)兩名同學上臺板演。
(2)師小結:大家寫的是不是都是這幾件事情呢?老狐貍為了救小狐貍做了這幾件事情。(指著學生的板書一一說)
(3)試著概括文章的主要內容(師提示概括的技巧)
(4)師小結學習這樣的長課文的方法。
三、討論交流,細細品讀
1.老師范讀第一自然段,隨機出示第二自然段。
⑵師小結:這些疊詞給我們營造了一種凄涼、孤獨的環境,這是一種什么描寫?(板書:環境)就是這種環境描寫,表現出了小狐貍當時的孤獨無助、凄涼。
⑶生齊讀第二自然段,把那種孤獨、凄涼的感覺讀出來。
2.從老狐貍為了救小狐貍做的四件事情中,選擇其中一件細細品讀。
要求:邊讀邊做批注,說說自己從這段文字中感悟到了什么?
⑴學生匯報:我選擇的是……,我從這里感悟到……
⑵老師指導品讀,如:從哪些詞語中,能給你特別的感受。(四個場景一一品讀)
從“做窩”這件事情的引導學習中,點出對比的手法的運用。(板書:對比)
⑶品讀后,引導修改小標題。(如:舍命引狗冒險做窩……)
⑷師小結取小標題的技巧:簡潔、能夠表現出老狐貍當時的一種情感。
3.體會、品讀人與動物的情感。
⑵學生交流、匯報;老師引導品讀關鍵詞句。(如:正太郎給老狐貍送食物、老狐貍救正太郎)
4.總結老狐貍、小狐貍、正太郎之間的關系,完成板書。
5.品讀課文的最后3個自然段。
問:讀了這段話給你一個怎樣的感受呢?
⑶出示第二自然段,師生對比朗讀。
⑷師小結:這里的金色光芒象征了狐貍一家又開始了幸福快樂的生活,也象征了人類與動物的和諧相處,這是一種象征手法。(板書:象征)
同時,這個“金色的光芒”又和課文題目“金色的腳印”相呼應,又起到點題的作用。(板書:呼應點題)
四、總結中心思想,領悟學習方法。
⑴“金色的腳印”表面意思是陽光照耀下,印在雪地上狐貍的腳印。深層次看,“金色”一般用來形容那些十分珍貴、有意義或值得紀念的東西,在這里指狐貍一家得到人們的關心而團聚,又開始了它們美好的生活;這腳印,不僅包含著狐貍一家生死相依的濃濃親情以及它們對人類的友善,也包含著人類對它們生命的珍重與愛護。
⑵學習方法:我們學習這樣的文章,可以重點抓住文中有些什么角色?主要的事件有哪些?文中的環境跟角色之間有著怎樣的關系?以及對比、象征、呼應等手法的運用,那樣有利于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課文。
五、作業:課外練筆(二選一)
①你與小動物之間最能體現真情的一個片段;
湘教版六年級語文教案及反思語文湘教版六年級所有答案篇四
《江雪》
教學目標:
1、在讀古詩的過程中讀準“雪、滅、獨、寒”4個生字的字音,并能在語言環境中正確認讀這4個生字。
2、能跟著錄音或老師的范讀,字字過目地朗讀古詩。能背誦古詩。
3、能根據畫面大致了解古詩的意思,并能根據圖畫背誦符合圖意的詩句。
4、認識部首“雨字頭”。練習描寫“雪、滅”2個字。
教學重點難點:
能在老師的幫助下借助“注釋”和“參考譯文”大致了解詩句的意思。體會老漁翁在寂靜、寒冷的江面上孤舟獨釣的情景。
教學過程:
一、欣賞“江雪”圖,學習“雪、寒”2個生字。
1、出示“江雪”圖片,引導學生看圖說話。、 師:誰能用一二句話介紹一下圖上的景象?
2、交流反饋,適時出示生字卡片“雪、寒”。
3、總結,板書古詩題目,學習“雨字頭”。 師:同學們觀察得很仔細,說得也很完整。這幅畫上畫的是:寒冷的冬天到了,大雪不停地下著,江邊已積了厚厚的雪。今天我們要學習一首古詩,題目是—— 板書——江雪 寫“雪”時,用紅色標注“雨字頭”,邊寫邊說:第三筆是——橫鉤;這一點一點的多像——小雨點啊!
師:有誰知道老師為什么要把這部分用紅筆寫出來?(不知道的,可以看看書。)
二、欣賞配樂古詩誦讀,根據畫面和老師的講解大致了解詩意。
1、播放媒體,學生賞聽。
師:讓我們一起來聽聽唐朝的詩人柳宗元寫的這首古詩,大家要仔細看圖,認真聽錄音。
2、再放媒體,老師講解一句意思,再出示一句詩句。 師:請大家仔細聽老師講解,再看著畫,聽錄音,想想你明白了什么? 師:寒冷的冬天到了,大學紛紛揚揚,山上早已不見了小鳥的影子,山里的小路上看不見一個人影。這真是——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 師:在這冰天雪地里,有一個老翁穿著蓑衣,頭戴斗笠坐在一條小船上獨自一人在江上釣魚呢——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3、交流聽明白了什么。 先自己說說,再同桌交流。
三、指導朗讀古詩
1、出示整首古詩,明確學習任務。
2、老師一句一句范讀,學生跟讀。
四、自由練習朗讀,多種形式反饋朗讀。
1、自由練讀。
2、小組交流讀。
3、全班交流讀。
4、打擂臺背誦古詩。
五、復習鞏固認讀生字,指導有意識記憶字形。
1、抽讀生字
2、交流記字好方法。
六、鞏固了解詩意。
1、根據老師講的內容,背誦相關的詩句。
2、根據畫面選擇詩句。
七、指導描寫“雪、滅”兩個字。
湘教版六年級語文教案及反思語文湘教版六年級所有答案篇五
1.有感情的朗讀課文,能簡要復述課文。
3.了解文中故事發生的歷史背景。體會法國婦女的勇氣和力量
教學重點:
文章中兩個人所表現出的不同的勇氣。
教學難點:
領悟“勇氣“的含義,理解作者創作意圖。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
教學用時: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學生可能有各種各樣的回答,老師總結:見義勇為是勇氣,敢說真話是勇氣,大膽創新是勇氣,不畏強暴是勇氣,敢于批評別人是勇氣,敢于解剖自己更是勇氣。在戰場上為正義而戰,浴血奮斗,流血犧牲是戰士的勇氣;為了人類的解放,為了自由、平等、光明、幸福的未來,不怕一切困難和危險更是一種勇氣,是我們每一個人都應該具備的勇氣。
二、自讀感悟
1.自由讀課文,通過獨立閱讀解決自己的問題。
2.默讀課文,把課文中你感受深的句子或段落勾畫出來,并做簡要批注。
三、交流合作
討論以下問題
明確:教師要引導學生理解課文的這一重點:作者更看重法國婦女的勇氣。一方面,作者不厭其煩地引述將軍的話這位法國婦女,用意很明顯。另一方面,美國青年身上所體現出的更多的是一種個體的智慧與勇氣的量。而法國婦女身上所體現出的因為渴望和平,痛恨戰爭而產生的信仰的勇氣和力量,則更多地體現出人類由于對和平的渴望而產生的巨大的精神力量。這種勇氣是人類向往自由、光明、幸福的美好品質,是人類由野蠻邁向文明,不斷發展進步的強大動力。
明確:這個法國婦女之所以會再次救助這個美國傘兵,是因為她痛恨戰爭,痛恨占領她家園的侵略者,痛恨戰爭帶來的一切罪惡。對和平的渴望和信仰使她在這樣一個慘烈的環境中仍然能保持善良與鎮定。這一切使她在剛剛因收留這個美國傘兵而失去丈夫后能夠再次堅定他毫不遲疑地收留他。兩個“當然”所包含的意義是一樣的。但是,第二個“當然”包含著更大的勇氣,更加表現了這位法國婦女內心的堅定。
四、品討朗讀
1.美國傘兵的到來使他們一家遭受巨大的災難,但法國婦女兩次都以她的勇氣回答說:“哦,當然啦。”比較之下,法國婦女哪一次更需要勇氣?(第二次)
明確:美國青年的勇氣和法國婦女的勇氣。
3.你認為兩種勇氣一樣嗎?作者更看重哪種勇氣?為什么?
明確:不一樣。
美國傘兵所表現出來的勇氣是他的勇敢、智慧和頑強。
法國婦女表現出來的勇氣還有她的勇敢、鎮定、堅強和她心中崇高的信仰。
五、拓展遷移
在學習和生活中,我們常常會遇到許多需要勇氣才能去做的事情,下面,請同學們聯系自己的實際生活,舉例說明勇氣的重要性。
六、請同學暢談對文中人物的印象看法。
答案不要求統一。
問題二:你如何理解作者對“法國婦女”的描寫?
湘教版六年級語文教案及反思語文湘教版六年級所有答案篇六
1.?????? 了解文中故事發生的歷史背景
2.?????? 了解本文的故事情節,學會復述故事
1.?????? 了解作者獨特的敘述視角
2.?????? 體會人物形象的含蓄深刻
1.?????? 體會法國婦女的勇氣和力量
2.?????? 養成對生活的熱愛之情和愛國情懷
2.?????? 難點:體會人物形象的含蓄深刻
多媒體、討論法
一課時
:(播放影片《拯救大兵瑞恩》片段)
從影片里士兵恐懼的神色來看,我們來看看,面對血腥的戰爭,我們最需要的是什么?……是促使我們義無返顧前行的勇氣!今天我們將學到的就是一篇關于“勇氣”的文章。
1.請同學們默讀課文三分鐘,從時間、地點、人物、起因、經過、結果這幾方面對文中出現的故事進行概括。
“一位年約30歲的法國女人” 、“她長得并不漂亮”
她滿臉蒼白,淚眼模糊
善良而鎮定
直直地注視
“哦,當然啦”
“哦,當然啦,快!”
帶進屋里
送回碗櫥里
a明確:美國青年的勇氣和法國婦女的勇氣。
.明確:不一樣。
美國傘兵所表現出來的勇氣是他的勇敢、智慧和頑強。
在學習和生活中,我們常常會遇到許多需要勇氣才能去做的事情,下面,請同學們聯系自己的實際生活,舉例說明勇氣的重要性。
這篇課文是作者轉述一位老兵親身經歷過的故事,故事在開頭采用第一人稱的寫法,敘述故事時采用第三人稱的寫法,結尾時又用第一人稱的寫法,使故事更加的真實、感人。全篇文章雖然美國傘兵寫的比較多,但美國傘兵也只是起到陪襯的作用,法國婦女的形象更生動、更令人印象深刻。
1.???? 完成本課《一課三練》
2.?
2. 傘兵的口吻講述故事,比較敘事角度和表達效果有什么變化?
湘教版六年級語文教案及反思語文湘教版六年級所有答案篇七
教學目標:
1.了解課文的線索和四個人物的性格特點;
2.學習本文人物描寫的方法;
3.學習彼得從小就具有尊敬老人的美德;
課前準備:
借助“自讀引導”,要求學生自主學習本文。
教學步驟:
一、導語:
同學們,當別人贈送你有意義的禮物時,你會作永恒的紀念;當友人作別時,贈送的禮物常常是由物想起人。但也有一種特殊的禮物,往往會引起人的傷心。今天我們來學習弗·達爾寫的一篇小說,題目是《離別的禮物》,看看這其中的禮物屬于哪一種。
二、檢查學生預習的情況:
(一)生字詞:(展示投影片,要求學生注音、釋義)
1、慳吝()
2、喋喋不休()
3、尷尬()()
4、戛然而止()
(二)根據小說的三要素,要求學生回答下列問題(展示投影片中的思考題)
1、小說中寫了幾個人?(彼得、爺爺、爸爸、那個女人)
2、根據故事情節,課文應分為幾個部分?
(1)1-8節:寫離別的前夜,彼得和爺爺在一起;
(2)9-21節:寫彼得的爸爸和那個女人回來,彼得巧妙地教訓了那個女人。
3、構成全文故事情節的線索是什么?(一條毛毯)
三、新授:
1、分析人物的形象(要求學生指出課文的具體內容)
彼得:敬老、懂事、聰明(5、15、16、18節)
人物爺爺:寬厚、慈愛(2、4、8、17節)
爸爸:孝順、軟弱(12、21節)
那個女人:慳吝、刻薄(12、21節)
2、描寫人物的方法:(要求舉例、說明)
語言、心理、神態、肖像、動作
3、歸納全文的主題:
本文圍繞彼得的為什么要送走爺爺的問題,通過不同人物對一條毛毯的態度,展開了善良與邪惡的沖突,提出了一個敬老的社會問題,對不敬老人的行為作了無情的譴責。
四、質疑:
若學生在質疑中沒有涉及下列問題,則老師補充提出:
1.第1節中寫月色很好,為什么彼得和爺爺無心欣賞月色?
2.彼得的第二次心理活動交待了什么信息?
3.作者寫這篇小說的用意是什么?從中可以看出作者持怎樣的態度?
五、積累感悟:
重點突出要孝敬老人,并要求學生聯系自己平時對長輩的態度,談談如何尊敬長輩?
六、課堂訓練(附課堂練習)
七、總結(檢查教學目標的達成)
八、布置作業:完成書后的作業題。
湘教版六年級語文教案及反思語文湘教版六年級所有答案篇八
1、 知識目標:學習生動、輕松、幽默的語言風格
2、 能力目標:體會人們對河馬的情感變化
3、 情感目標:理解動物的生存權,培養動物保護意識
學習生動、輕松、幽默的語言風格
理解動物的生存權,培養動物保護意識
通過思考、討論、釋疑揣摩語言風格、體會思想感情
1課時
同學們,我們今天又要認識一種動物了,它的名字叫河馬,請大家把書翻到《快樂河馬的故事》,讓我們一起走近河馬的世界。看看菲利普。賽福給我們講了兩匹河馬怎樣的故事。
1、講講兩匹河馬的故事
2、大家講得都很仔細,我們聽到了河馬哈伯特和河馬雨果的故事,你們說這兩匹河馬“快樂”嗎?(圈劃、朗讀相關語句,說出理由)
3、人與河馬應該如何相處?
湘教版六年級語文教案及反思語文湘教版六年級所有答案篇九
教學目標:了解朗讀中的幾種基本語調,能準確、清楚、有感情的朗讀課文;并通過朗讀引導學生感受濃濃的祖孫情和作者向往自由的情感。
[設計說明]:朗讀是語文學習的重要方法,要善于運用朗讀促說話、朗讀促寫作、朗讀促理解及朗讀促感悟。
重點難點:
1.引導學生在反復朗讀的過程中體會作者的情感是本課重點。
2.作者把“我”對祖父的深情與祖父對“我”的愛融入大花園的生活再現中,“我”對事物的熱愛、自由自在的成長與祖父的愛密不可分,這是學生學習的難點。
[設計說明]:學生在讀到大花園的美景時,往往把那里的美麗、生機勃勃和祖父隔離開來。因此在學生了解“我”對大花園喜愛的基礎上,能進一步感受這樣美好的環境是疼愛“我”的祖父為“我”營造的,是因為祖父的愛才有了這片自由的天地,是本課的難點。
課時設計:兩課時
第一課時
一、導入
家對我們每個人來說都是一個凝聚著溫情的字眼,有家真好。在人生的旅途中,或許我們會偶爾彷徨、偶爾感傷,但家人永遠是我們溫暖的源泉。特別是兒時的我們,那個陪我嬉戲玩樂,為我們遮風防雨的至親是誰呢?可能同學們想到了自己的爸爸、媽媽,也或者是祖母、祖父。《祖父和我》寫了一副怎樣的童年生活畫卷呢?讓我們一起來探索。
[設計說明]:直接導入,通過質疑增加學生對這篇課文的興趣。
二、整體感知
1.給學生充分的時間散讀課文,要求:標上小節號.圈出讀不出或讀不準的生詞,讓學生合作探究解決.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落實知識卡片關于語調的知識,讀音上的共性問題板書重點落實,加強印象。
3.預設問題通讀全完:你在讀的時候有什么樣的感受?(生:快樂、自由等)。
4. 有感情地自由朗讀你覺得能夠體現“我”快樂、自由情感的句子或段落。
5.全班交流:請學生個體朗讀,教師要追問“為什么選擇這一句(段)?”或“這一句中什么詞語最讓你感受到她的快樂自由?”等問題,引導學生關注作者的語言表述。
[設計說明]:這篇文章不僅寫出了童年的歡樂和情趣,寫出了濃濃的親情,更寫出了我作為一個真正的人的自由和天性。而這些作者想表達的情感,都隱喻在美景和鮮活的童年趣事背后,需要反復朗讀、細細品讀感知。小組交流讀后感,在體現合作學習的同時,也擴大了學生的認知。
四、布置作業
1.繼續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圈畫出文中的比喻句,找出本體、喻體。
第二課時
一、回顧及解答作業
1.小結上一節課的內容:主要為學生對課文的整體感知。
2.以第3-7段為例,讓學生了解多角度描寫的方法;并以第7段中“太陽一出來,大榆樹的葉子就發光了,它們閃爍得和沙灘上的蚌殼一樣了。”一句為例,你認為這樣比喻恰當嗎?作者生動形象地寫出了大榆樹的葉子就發光時美麗的樣子(進一步明確比喻這一修辭手法的特點)。
[設計說明]:讓學生體會文章的“景美”及修辭手法的作用。
二、選點讀析
1.作者筆下如此美麗的大花園,無疑是“我”的樂土,小結上一節課學生對大花園的理解,我們可以用“生機勃勃、自由自在、美麗……”等詞來概括。這樣美好的環境從何而來?請大家再讀課文,從中尋找答案。
2.學生朗讀課文,教師引導他們把美好的大花園和慈愛的祖父聯系起來,讓他們領悟到:這樣美好的環境都是祖父營造的啊(“祖父一天都在后園里邊”是祖父日復一日地維系著這個園子;我調皮、胡鬧,祖父都不責備我;祖父對我并非放任自流,他也會適時教我知識等等)。
3.重點欣賞感悟:
先引入作者及文章的背景的介紹,讓學生感知到“我”的童年樂趣的來之不易,更加凸顯祖父對我的愛和我對祖父的依戀。然后請學生有感情的朗讀29、30段,找出大花園里花草蟲碟等的共同特點。
學生找出:“是凡在太陽下的,都是健康的、漂亮的”,“要怎樣,就怎樣,都是自由的”,將感知升華到作者對自由的向往。
4.拓展延伸:品讀文章第1、2段,引導學生質疑(為什么不說“我的祖父住在呼蘭河”?為什么重復介紹祖父的年齡?),通過全班討論學生舉手發言合作探究,老師總結釋疑。(偌大的呼蘭河,祖父是我的親人、的依戀、的溫暖;童年里,祖父和我在一起的每一天,我都記得清清楚楚。原來作者在文章一開頭,就道出了濃濃的祖孫情。)
[設計說明]:大花園里的美景時祖父創造的,大花園里所有食物的隨意自由是“我”賦予的,而“我”的快樂從何而來?通過質疑讓學生思考。原來祖父給我的不止是愛,更給了我一顆享受快樂、向往自由的心。
四、作業
1.寫一篇寄情于景的小文章,例如:通過對校園多角度的描寫,表現你對學校生活和學習的熱愛(300字左右)。
2、現在的孩子童年生活也可謂豐富,學彈琴、學畫畫……與課文中的小女孩相比,你更愿意選擇擁有怎樣的童年生活?為什么?
(以上兩題選做一題。)
3.自查資料了解本文作者及文章背景,寫一篇關于蕭紅的人物介紹(200字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