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計劃的執行需要教師的認真負責和學生的積極參與配合。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一些優秀教學計劃范文,希望能夠給大家一些啟示和借鑒。
將進酒教學設計集錦(專業14篇)篇一
2、把握詩人形象。
3、體會比興、夸張藝術手法。
在讀、賞、品、悟過程中培養學生審美能力和審美趣味。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
學習李白樂觀思想并感受其人格魅力。
1、吟誦,賞析。
2、把握詩人情感變化線索。
3、品味比興、夸張等藝術手法。
4、感受李白人格魅力。
把握詩人情感變化線索。
一、激情導入:
詩仙、酒中仙。
“李白一斗詩百篇,長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杜甫《飲中八仙哥》)。
二、讀一讀。
自由讀。
齊讀。
朗誦。
學生評價、老師指導。
聽名家配樂朗誦。
三、賞一賞,自主探究。
理解賞析詩句。
1、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發朝如青絲暮成雪。
水——人生。
比興、夸張。
感情:悲。
2、“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表達哪種感情,為什么?(聯系文本中詩句回答)。
a、沉淪消極,及時行樂。
b、懷才不遇,積極用事。
(1)、為什么作者會產生這種想法?
因為“古來圣賢皆寂寞,惟有飲者留其名”
寂寞:_________。皆:__________。
(2)、這表達了作者一種什么樣的感情?
a、蔑視權貴。
b、消極避世,麻醉自己。
c、不平,憤恨。
4、為什么單單舉陳王曹植宴平樂的典故?(討論探究)。
四、品一品:解讀藝術手法。
比興。
夸張。
小結:浪漫風格、豪邁氣概(正如一頭受傷的雄獅的悲吼)。
五、悟一悟:
課堂總結:回顧全篇,授之以漁。
詩仙酒仙。
讀、賞、品、悟。
六、作業布置:
將進酒教學設計集錦(專業14篇)篇二
教學課時:一課時。
教學過程:
在中國文學史上,詩與酒相從相隨,幾乎有一種天生的緣分。中國詩人大多愛喝酒。多少詩人因酒忘卻人世的痛苦憂愁,因酒在自由的時空中盡情翱翔,因酒而丟掉面具口吐真言,因酒而成就傳世佳作。唐代的天才詩人李白尤為突出。他是“詩仙”,又自稱是“酒中仙”,時人也號之曰“酒圣”。古時酒店都愛掛上“太白遺風”、“太白世家”的招牌。直至現在,還有沿用的。
杜甫《飲中八仙歌》有對他的精彩描述:
李白一斗詩百篇,長安市上酒家眠。
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
李白字與酒難舍難分的傳世佳作等是俯拾即是,如:
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
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月下獨酌。
蘭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來琥珀香。
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處是他鄉。
——客中作。
百年三萬六千日,一日須飲三百杯。
——襄陽歌。
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銷愁愁更愁。
——宣州謝朓樓餞別校書叔云。
黃金白璧買歌笑,一醉累月輕王侯。
——憶舊游寄譙郡元參軍。
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篇與酒有關的詩歌。
(說明:以上詩歌用多媒體顯示,導入語的設計,一是讓學生了解古典詩歌同時也是李白詩歌的一個重要特點,對李白的個性、風格有一個直覺的感受;二是在詩歌的誦讀中喚起學生的學習熱情,引導他們初步進入詩境。)。
1、《將進酒》原為漢樂府的曲調,意即“勸酒歌”,多以飲酒放歌為內容。將,請、愿之意,《詩經·衛風·氓》中有“將子無怒”句。這個“將”與詩句“呼兒將出換美酒”的“將”音義不同。
1、本詩背景。
在自由誦讀的基礎上,思考完成練習二。
在學生自由發言的基礎上,教師要適時歸納要點。
1、本詩的基調是什么?請對詩人感情發展的脈搏作一點具體分析。
明確:本詩初讀一二遍,會覺得它豪氣十足,但是再讀幾遍,就可以看出詩人的憤激只情是占主導地位的。確切地說,豪放是它的外殼,憤激才是它的內核,——就好象《阿q正傳》一樣,喜劇是其外殼,悲劇是其內核。
開頭四句寫悲。李白和朋友開懷暢飲的潁陽里黃河不遠,所以從黃河起興。這二句極言黃河源頭之高,似乎從天而降,東入大海,勢不可回。詩人寫黃河,頗能夠顯示它的宏偉氣魄和浩大聲勢,如“黃河如絲天際來”“洪波奔流射東海”(《西岳云臺歌送丹丘子》)、“黃河西來決昆侖,咆哮萬里觸龍門”(《公無渡河》)等,其基調是壯。這次可不同,盡管也寫出了黃河的氣魄之大,但有“不復回”之嘆,基調卻是悲。緊接著帶出對人生易老、光陰易逝的感慨。這前后二句,既是比喻——以河水一去不復返比喻青春難再,又用反襯——以黃河的偉大永恒反襯人生渺小,因而切四句令人頓生悲意。
詩人的這種悲感,不僅僅是因為自己雙鬢成霜,英雄老去,更是對政治腐敗、自己政治抱負無從實現的憤慨而來。
這四句天地人生都說到了,境界闊大,極有氣勢。前二句從空間上放大,后二句從時間上壓縮,開篇即給人橫空出世之感。
“人生”以下六句寫“歡”“樂”。詩人年華老去,政治上極度失意,整日窮愁并非其本性,既然此處失意,就另外去尋找寄托。在這里,詩人以為朋友聚會是人生快事,不如今朝有酒今朝醉,及時行樂。這里有一定的消沉。但并不完全消沉,對政治未完全絕望——“天生我才必有用”!算是對未來的一個期許。這種矛盾的協調方式與《行路難》如出一轍。這種詩情體現了詩人的曠達豪放,實際上也是他憤激中的無奈與自我安慰。此時他心里應該還盼著會有一天再唱:“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藁人。”
這一段讀來擲地有聲,豪氣沖天。
“鐘鼓”以下六句寫憤。“鐘鼓”二句是詩人對腐敗的當權者和豪門貴族的否定與擯棄,又以古來圣賢與曹植字比嘆惋,充滿著不平之氣、憤激之情。
“主人”句至結尾寫狂放之情。這一段詩人要將一切昂貴的東西都拿來“換美酒”,真是狂放到極點。這種狂放,是詩人的悲之重、歡之濃和憤激之深的集中表現。
板書:
悲——樂——憤——狂。
憤激。
2、思考練習二(2)。
明確:(見教師用書)。
將進酒教學設計集錦(專業14篇)篇三
1、通過師生共同探究,體味本詩頗具特色的起興和夸張手法的運用,領會李白淋漓暢快的浪漫主義詩風。
2、通過誦讀,理清本詩豐富充沛的情感脈絡,理解李白貌似消極行樂、狂放不羈實則渴望用世而又不得的悲憤之情。
3、能夠熟練背誦全詩。
誦讀法、討論法、探究法。
ppt。
1課時。
(一)情境導入。
由杜甫《飲中八仙歌》中李白形象導入到本詩。
(二)解題。
《將進酒》原是漢樂府曲名,意思是勸酒歌。“將”有“請、希望”的意思,與《詩經·衛風·氓》中的“將子無怒,秋以為期”中的“將”音義相同。這首詩以飲酒為題材,表現了詩人在極度壓抑中的憤懣和狂放。
(三)簡介寫作背景。
《將進酒》大約作于天寶十一年(752),距詩人被唐玄宗“賜金放還”已達八年之久,這個時期的李白內心極度苦悶。那一年,李白與岑勛在嵩山友人元丹丘家做客,朋友相聚,自然少不了設宴飲酒,酒到暢快之時,李白對酒放歌,唱了一首千古名曲——《將進酒》。
(四)誦讀感知。
李白當時唱歌的音樂曲調,今天已經不得而知,我們就不唱了,我們通過吟誦朗讀來感受一把詩人的情懷。
學生朗讀,教師作必要指導,全班同學再齊讀。
(五)文本解讀。
1、李白勸友人怎么喝酒?
明確:乃狂飲。
2、李白為什么勸友人如此狂飲?
明確:為了盡歡、留名和銷愁,其中銷愁乃最根本的原因。
3、李白“萬古愁”從何而來?
明確:有對年華流逝的感慨,對人生坎坷的悲嘆,對有志難酬的郁悶,對丑惡現實的憎惡。
4、概括詩中抒情主人公李白的形象特征。
明確:狂放不羈,任性率真,執著追求。
(六)結束語。
“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這是杜甫對好朋友李白詩歌的總體評價,這個評價用在《將進酒》這首詩上自然是非常恰當。李白的詩歌因為詩人內在情感的充沛,風格手法的多變,詩人抒情主人公形象突出而名垂千古,具有震動古今的氣勢和力量。最后全班同學再來齊讀一遍結束。
(七)布置作業。
結合讀過的李白詩歌,試以“李白詩歌中的飲者形象”為題寫一篇小論文,字數800字左右。
將進酒教學設計集錦(專業14篇)篇四
《將進酒》是一支勸酒歌,大約作于李白以梁園(開封)為中心的十載漫流期間。詩中記李白與岑勛、元丹丘相聚飲酒之事。ァ督進酒》是漢樂府曲名,李白這首詩雖用了舊題,但跳出了前人的窠臼,自創新意,把飲酒和對黑暗現實的批判結合起來,從而在一定程度上賦予這個歷來被許多詩人歌唱過的詩題以積極的內容。
學習這首詩,要在反復吟誦的基礎上,領會詩的內容和藝術特色。并要讓學生明白飲酒其意不在酒,而在于書法作者的蔑視榮華的憤激之情。
古人有云:“書讀百遍其意自現”,多讀是學習古詩領略其旨的好辦法。范讀與自瀆相結合也是學習古文的必經途徑。新課改再三強調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所以本次課想要再學生熟讀課文的基礎上,由學生自主提問來解決以上教學目標。考慮到學生有可能找不到學習的重點,故采用由學生發現問題,教師有目的的選擇問題,然后師生共同探究的方式來完成教學目標。
1.體會李白詩歌的浪漫主義風格。
2.了解李白懷才不遇,壯志難酬的苦悶和激憤之情。
3.把握全詩的感情基調,并能有感情的朗讀。
古代許多文人墨客都喜歡飲酒賦詩,自稱“酒中仙”的李白一生寫下了許多詠酒的詩篇。李白喝酒時盡管也有愁,但所詠的詩是極其豪放的。看他來了!
〈一〉初步感知。
1、分小組朗讀,在朗讀的過程中體味詩人的情感變化。并推選出讀的最好的同學。
2、提出自己或同學在閱讀中的疑難問題交給老師。
(設計意圖:把學生變成學習的主體,就要在課堂上讓學生的思維活躍起來,要讓他們自己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但學生的問題是多種多樣的,有時會失去重點,所以老師必須有所挑選。)。
〈二〉再度感知。
由各組所推選的同學各讀一遍,老師做出點評。
(設計意圖:古詩的學習一定要建立在反復朗讀的基礎上,書讀百遍其意自現,老師也應有意識的培養學生的朗讀興趣,從而提高朗讀能力。)。
〈三〉老師把挑選的問題投影出來,師生共同討論:
問題大致如下:
1、詩文的前兩句在本文中有什麼作用?
(設計意圖:本文開頭兩句奠定了全詩的感情基調,要讀懂此詩,必要先體味這兩句在全詩中的作用。)。
2、文章的感情基調是什麼?
(設計意圖:只有很好的把握了本文的感情基調,才能對全詩做深入的理解。體味李白在狂傲,放蕩不羈,狂喝豪飲下那顆愁苦的心。做到知人論世。)。
3、詩的主旨句是什麼,如何理解呢?
(設計意圖:通過這一題的設置,要學生了解李白寫此詩的目的,他要表抒的情懷。一定要學生明白品詩要知人論世,方能知其中真滋味。)。
五、課后拓展訓練。
杜甫不贊成李白飲酒過多,曾寫道:“痛飲狂歌空度日,飛揚跋扈為誰雄。”你對李白的“痛飲狂歌”有什么看法,寫一段文字表述出來。
將進酒教學設計集錦(專業14篇)篇五
教學目標:
1、認知目標。
(1)理清詩歌情感變化線索,理解作者貌似消極行樂實則渴望用世的復雜情感。
(2)有感情地吟誦全詩。
2、能力目標:把握詩歌抑揚頓挫的吟誦方式。
3、情感目標:了解詩人感情變化的原因。
4、教學重點:詩歌的吟誦方法。
5、教學難點:體味詩人跌宕起伏的情感。
6、教學方法:師生探討法、吟誦法。
(一)詩人寫作的時間及背景。
唐玄宗開元二十四年(736),李白35歲,不得志下與朋友飲酒而作。
(二)學生朗讀全詩,共同為詩歌正音。
情感大起大落的四個階段:
(一)時光流逝、人生短暫的悲嘆。
1、兩個“君不見”領起兩組天風海雨似的排比長句。
詩人落筆從空間上寫黃河景象,有慷慨生悲之意,基調悲壯;頃刻間黃河流程萬里“不復回”,基調又是悲。由此,從時間上聯想人生:高堂之上,對鏡自視,兩鬢斑白,流光易逝,人生如朝暮間短促!悲意甚濃!
2、吟誦“天上來”高亢,水天相接、滔滔而來之壯闊;“不復回”短促,現勢不可回之斬釘截鐵般慨嘆;“悲白發”“青絲”“成雪”緩重低沉,嘆鬢發斑白之巨人式感傷。
(二)豪情自信、痛飲高歌的歡樂。
1、李白胸中沒有喁喁而泣的纖弱,消極中深藏懷才不遇而又渴望用世的積極。政治上不“得意”,朋友間的聚會同樣也是人生中的快事;此時不得志,“長風破浪會有時”“烹羊宰牛”,不喝上“三百杯”絕不甘休!
2、吟誦“得意”“必”讀得堅定,凸顯李白之自信與堅定;“散盡”“還”“三百杯”讀得瀟灑,極盡“散近三十余萬”“斗酒詩百篇”之豪情。
“將進酒,杯莫停”讀得舒緩,雙重否定為后文高潮的到來蓄勢。
(三)不屑富貴、有志難展的憤激。
激之情,為結尾說的“萬古愁”埋下伏筆。
2、吟誦。
“謫仙人”已醉,表現憤激之情亦有其特殊方式。此階段“醉”讀何如:“長醉”是真醉,“飲者”即是席間你我,“陳王盛宴”,笑中含悲,“歡謔”不免放浪,悲而能壯。
(四)反客為主、恣意妄為的狂誕。
1、詩人已酩酊大醉,要將一切價值昂貴之物“五花馬”“千金裘”都拿來“換美酒”,而且是“徑須沽取”,這樣將賓作主,真是狂放到了極點。這一切不免讓人想象,詩人正“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放浪形骸。詩已至此,情已至此,意猶未盡,戛然而止。突然,又如神來之筆,迸發出一句“與爾同銷萬古愁”,與開篇之“悲”關合,將與仙人同悲、同樂、同醉、同狂的讀者拉回,悲涼而深沉。
2、吟誦。
整體語速加快,甚至不留縫隙,表現詩人大醉后的“發狂吟”;一氣呵至“換美酒”,作大停頓,三至五秒亦可,為收束全篇蓄勢;尾句是全詩的終結,詩人即便大醉發狂,亦揮之不去“皆寂寞”之惆悵,反之,更濃、更烈、更厚、更重。讀時可緩進促收!
1、基調。
基調是一篇作品整體上的感情色彩或氛圍。它的理解過程常表現為,由直觀感知到分析領悟。這首詩,初讀豪氣十足,深入探究后就會看出,詩人的憤激之情是主導。豪放是外殼,激憤是內核。如“古來”二句,“圣賢”不單指孔孟,也包括所有“抱利器而無所施”的賢能之士;“飲者”,決非酒徒,而是“圣賢”中逃之于醉鄉的人。說圣賢“寂寞”,并非貶抑,不過是“千秋萬歲名,寂寞身后事”之意;說飲者“留名”,固屬偏激之辭,表現了詩人的狂放,但既在酒宴上,自然要強調飲酒的意義,又可理解。詩人再以曹植為例的意圖就昭然明示了。
2、吟誦。
吟誦是學習詩歌最好的方法,它要運聲發氣,它要情通古人。中學生學習大量的古今詩詞,放聲吟誦必不可少。但多數的吟誦限于詩詞背誦、考試得分,如此功利抹殺了詩詞吟誦的浸染、熏陶目的。本課是魯人版《唐詩宋詞(選讀)》的第一篇,我的設計意圖就是讓學生明白,朗誦、吟誦詩詞絕不是背課文,它是情發于聲,聲凝于情;它有高低起伏,輕重緩急;它要抑揚頓挫甚至搖頭擺身,它可模仿學習,更可自成曲調。就課堂來講,引導學生如何去讀;就習慣來講,長期如此,可披文入情。
(一)這堂課的成功之處。
1、在于讓學生明白,詩歌原來“可以這樣讀”,學生在課堂上的反應比較熱烈,為下一步詩歌教學的展開起到良好的領起作用。
2、進一步了解了李白詩歌的特點,以及朗誦其詩歌應具有的基本情感對教師能示范朗讀而不是錄音聽讀學生反響較好,特別是詩歌首尾的處理,讓學生耳目一新。
3、對吟誦的方法進行了宏觀指導,使學生明白詩歌吟誦的高低起伏、輕重緩急,指導學生聲情并茂地吟誦詩歌。
(二)但本堂課也有缺憾,一些地方處理不是很到位。
1、節奏稍顯拖沓,時間有些超出規定。
2、學生讀的還是少,教師說的還是多。
3、課堂氣氛的渲染烘托還不夠,如再熱烈,效果會更好。
將進酒教學設計集錦(專業14篇)篇六
《將進酒》是一支勸酒歌,大約作于李白以梁園(開封)為中心的十載漫流期間。詩中記李白與岑勛、元丹丘相聚飲酒之事。ァ督進酒》是漢樂府曲名,李白這首詩雖用了舊題,但跳出了前人的窠臼,自創新意,把飲酒和對黑暗現實的批判結合起來,從而在一定程度上賦予這個歷來被許多詩人歌唱過的詩題以積極的內容。
學習這首詩,要在反復吟誦的基礎上,領會詩的內容和藝術特色。并要讓學生明白飲酒其意不在酒,而在于書法作者的蔑視榮華的憤激之情。
二、設計理念。
古人有云:“書讀百遍其意自現”,多讀是學習古詩領略其旨的好辦法。范讀與自瀆相結合也是學習古文的必經途徑。新課改再三強調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所以本次課想要再學生熟讀課文的基礎上,由學生自主提問來解決以上教學目標。考慮到學生有可能找不到學習的重點,故采用由學生發現問題,教師有目的的選擇問題,然后師生共同探究的方式來完成教學目標。
三、學習目標。
1.體會李白詩歌的浪漫主義風格。
2.了解李白懷才不遇,壯志難酬的苦悶和激憤之情。
3.把握全詩的感情基調,并能有感情的朗讀。
四、導語設計。
古代許多文人墨客都喜歡飲酒賦詩,自稱“酒中仙”的李白一生寫下了許多詠酒的詩篇。李白喝酒時盡管也有愁,但所詠的詩是極其豪放的。看他來了!
〈一〉初步感知。
1、分小組朗讀,在朗讀的過程中體味詩人的情感變化。并推選出讀的最好的同學。
2、提出自己或同學在閱讀中的疑難問題交給老師。
(設計意圖:把學生變成學習的主體,就要在課堂上讓學生的思維活躍起來.要讓他們自己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但學生的問題是多種多樣的,有時會失去重點,所以老師必須有所挑選.)。
〈二〉再度感知。
由各組所推選的同學各讀一遍,老師做出點評。
(設計意圖:古詩的學習一定要建立在反復朗讀的基礎上,書讀百遍其意自現.老師也應有意識的培養學生的朗讀興趣,從而提高朗讀能力.)。
〈三〉老師把挑選的問題投影出來,師生共同討論:
問題大致如下:
1、詩文的前兩句在本文中有什麼作用?
(設計意圖:本文開頭兩句奠定了全詩的感情基調,要讀懂此詩,必要先體味這兩句在全詩中的作用。)。
2、文章的感情基調是什麼?
(設計意圖:只有很好的把握了本文的感情基調,才能對全詩做深入的理解。體味李白在狂傲,放蕩不羈,狂喝豪飲下那顆愁苦的心。做到知人論世。)。
3、詩的主旨句是什麼,如何理解呢?
(設計意圖:通過這一題的設置,要學生了解李白寫此詩的目的,他要表抒的情懷。一定要學生明白品詩要知人論世,方能知其中真滋味。)。
五、課后拓展訓練。
杜甫不贊成李白飲酒過多,曾寫道:“痛飲狂歌空度日,飛揚跋扈為誰雄。”你對李白的“痛飲狂歌”有什么看法,寫一段文字表述出來。
文檔為doc格式。
將進酒教學設計集錦(專業14篇)篇七
教學目標:
1、認知目標:
(1)理清詩歌情感變化線索,理解貌似消極行樂實則渴望用世的復雜情感。
(2)背誦全詩。
2、能力目標體味詩歌頗具特色的起興和夸張手法的運用,領會李白淋漓暢快的浪漫主義詩風。
3、情感目標:了解相關的詠酒詩篇及酒文化。
4、教學重點:探究詩歌的藝術手法。
5、教學難點:體味詩人感情的跌宕起伏。
6、教學方法:師生探討法。
導入新課。
請大家猜一個簡單的謎語:酉時下大雨。“酒”是一種文化,它與中國古代詩人似乎結上了不解之緣。他們或仗酒力助發豪興,舉杯而靈感紛來;或借酒來排遣愁緒,飲酣而筆底奔騰。無數名句佳篇都與滟滟美酒相互輝映。杜甫在《飲中八仙歌》中說:“李白斗酒詩百篇,長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在《不見》還用“敏捷詩千首,飄零酒一杯”來概括他的一生。現在就讓我們來欣賞李白的一首勸酒詩《將進酒》。(朗誦全詩)。
一、整體感知。
《將進酒》是漢樂府曲名,意即“勸酒歌”,多以飲酒放歌為內容。將,請、愿之意,《詩經·衛風·氓》中有“將子無怒”句。這個“將”與詩句“呼兒將出換美酒”的“將”音義不同。李白這首詩雖用了舊題,卻能跳出前人窠臼,自創新意,把飲酒和對黑暗現實的批判結合起來,從而在一定程度上賦予這個歷來被許多詩人歌唱過的詩題以積極的內容,這是值得重視的。但是,李白的狂歌痛飲畢竟是一種消極行為,但這是他的傲世態度和豪放不羈的個性所使然,是無法改變的。杜甫在結識他之初就看出了這一點,曾試圖說服他,寫道:“痛飲狂歌空度日,飛揚跋扈為誰雄?”(《贈李白》)杜甫這個批評是正確的,但我們也不可忽視李白的飲酒詩中仍包含著積極的內容。
(給學生五分鐘朗誦全文,要求其注意作者的感情變化。)。
二、鑒賞要點。
1、三種主要情感:
(1)、顯示了詩人對未來充滿無限的信心。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
(2)、流露出人生苦短,及時行樂之意。
(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
(3)、表達詩人蔑視權貴,盡吐郁積在胸的不平之氣。
(鐘鼓饌玉不足貴,但愿長醉不復醒。)。
2、感情上大起大落。
這首詩中,詩人感情的發展變化極快,可分四個層次:
開頭四句寫感傷之情。
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
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發,朝如青絲暮成雪。
這里的“高堂明鏡”并非指母親,而是懸于高堂之上的鏡子。
詩人一落筆就寫黃河景象,有慷慨生悲之意。這是非同尋常的。詩人寫黃河,頗能顯示它的宏偉氣魄和浩大聲勢,如“黃河如絲天際來”“洪波奔流射東海”(《西岳云臺歌送丹丘子》),“黃河西來決昆侖,咆哮萬里觸龍門”(《公無渡河》)等,其基調是壯;這次則不同——詩人仿佛站在高山之巔,頃刻間就著遍了它的萬里流程,因有“不復回”之嘆,盡管也寫出了黃河的氣魄之大,其基調卻是悲。由此聯想人生,詩人頭腦中便出現了這樣一幅圖景:高堂之上,人們對鏡自視,兩鬢斑斑,真是“不知明鏡里,何處得秋霜”(《秋浦歌·其十五》)。流光易逝,人的一生竟像朝暮之間一樣短促啊!至此,詩人的悲意更濃了。
但詩人深知“白發如絲悲何益”(《前有樽酒行》),因而立即轉悲為歡。所以“人生”以下六句轉而寫歡。
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天生我材必有用,
千金散盡還復來。烹羊宰牛且為樂,會須一飲三百杯。
盡管詩人在政治上并不“得意”,但在他看來,朋友間的聚會也同樣是人生中的快事,大家何不高高興興地痛飲一場呢!想到這,他頓生豪情,相信自己將來必能作出一番事業,對區區金錢也毫不在意。于是連呼“烹羊宰牛”(此處用典:“烹羊宰牛且為樂”語本曹植《箜篌引》),準備像東漢大學者鄭玄那樣“一飲三百杯”。“且為樂”就是姑且作樂,也就是把不愉快的事情丟開不想。(提問:詩人的這種歡樂是真實的嗎?僅僅為了一醉方休嗎?)詩人這種歡樂感情是真實的,也是高尚的,不同于凡夫俗子的只圖一醉方休,因為他說出了“盡歡”的正當理由。
“鐘鼓”以下六句寫憤激之情。
鐘鼓饌玉不足貴,但愿長醉不愿醒。古來圣賢皆寂寞,
惟有飲者留其名。陳王昔時宴平樂,斗酒十千恣歡謔。
“鐘鼓”本意指樂器,這里做“擊鼓作樂”解;“饌玉”指精美的食品。“鐘鼓饌玉”在這里是富貴利祿的代稱。
待到酒宴開始,詩人舉杯勸飲,他的感情突然由歡樂轉為憤激,這是因為他要借此把長期郁積在胸的不平之氣一齊宣泄出來。他鄙棄那結黨營私、排斥賢能的豪門貴族集團,因而說“鐘鼓饌玉不足貴”;他憎恨這些人的黑暗卑污行徑,因而說“但愿長醉不復醒”—一這兩句詩可以說集中地表現了他自離開長安至今的憤激之情。但這又不僅是為了一己遭遇,他還想到了“古來圣賢”(其中大概有孔子、孟子一類人,也有屈原、賈生一類人),他們有經天緯地的才能而不為統治者所用。(提問:詩人說他們“古來圣賢皆寂寞”,是不是否定他們呢?)不是!這是為他們惋惜乃至抱不平。尤其是曹植——這是他十分景仰的人,他贊揚曹植的豪華酒宴,其實是為曹植的懷才不遇抱恨終生而嘆惋,兼以自況。這就加深了詩人的憤激之情,為結尾說的“萬古愁”埋下了伏筆。(這里要注意,此處用典:“陳王昔時宴平樂”語出曹植《名都賦》:“歸來宴平樂,美酒斗十千”。)。
“主人”句至結尾寫狂放之情。
主人何為言少錢,徑須沽取對君酌。五花馬,
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與爾同銷萬古愁。
五花馬:唐朝開元天寶年間講究馬的裝飾,會把馬的鬣鬃剪成花瓣,剪成三瓣的叫三花馬,五瓣的就叫五花馬。在這里指名貴的馬。
這一層寫詩人要將一切價值昂貴之物都拿來“換美酒”,而且是“徑須沽取”,要毫不猶豫的去買,這就反客為主了,真是狂放到了極點。(提問:這種狂放是不是可信的,為什么?)這是可信的,因為上文說過“千金散盡還復來”。這種狂放,從實質上看,是詩人的悲之重、歡之濃和憤激之深的集中表現。至此,再用“同銷萬古愁”來結束全詩,自有水到渠成之效。
(給學生十分鐘,練習背誦。注意作者的感情。)。
提問:
一、
1.基調,指的是一篇作品整體上的感情色彩或氛圍。基調常常可以憑直觀被感知,但只有經過分析才能得出確切的結論。例如這首詩,初讀一兩遍,會覺得它豪氣十足,但弄清詩人感情發展的脈絡以后,就會看出詩人的憤激之情是占主導地位的。確切地說,豪放只是它的外殼,而內核則是憤激。
2.首先要正確理解“古來”二句的意思;“圣賢”,不是單指孔孟,也包括所有“抱利器而無所施”的賢能之士;“飲者”,決非一般酒徒,而是“圣賢”中逃之于醉鄉的人。說圣賢“寂寞”,并非貶抑,不過是“千秋萬歲名,寂寞身后事”之意;說飲者“留名”,固屬偏激之辭,表現了詩人的狂放,但既在酒宴上,自然要強調飲酒的意義,也是可以理解的。這樣來解釋這兩句,則詩人以曹植為例的意圖就昭然若揭了。
3、夸張的運用是李白詩歌的重要特色之一。要啟發學生對此作一點比較深入的分析,從詩人的思想性格、氣質修養等方面了解這種寫法的實質。這首詩具有震撼古今的氣勢和力量,與夸張手法的運用不無關系。詩中的有些夸張寫法是憑借數字來表現的,例如用“一飲三百杯”表現豪飲,用“斗酒十千”表現酒價的昂貴,用“萬古愁”表現愁的深廣;有些則屬于感覺的夸大,如“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作者似乎一下子就把讀者指引到波濤洶涌的黃河岸邊,觀賞水從天來,東流入海的壯觀景象,“朝如青絲暮成雪”則極言人生短促。諸如此類的夸張句都有力地說明詩人飄逸不群,用辭大膽,他人莫及,也表現了他那豪放飄逸的詩風,我們在領略詩句內涵的同時,也感受到其中的藝術魅力。
二、(提問:學了這首詩,大家覺得李白是個什么樣性格的人?學生回答后,說一下李白在華陰縣的逸事。)李白的“痛飲狂歌”是他的局限性的表現,學生對此可能有各種不同的見解,讓他們說出來比不說好。教師可以有選擇地看幾篇,做一個小結,幫助學生認識詩人局限性之所在,以消除負面影響。
作業:背誦該詩;完成練習冊該課內容;預習《兵車行》。
將進酒教學設計集錦(專業14篇)篇八
《將進酒》是唐代大詩人李白沿用樂府古題創作的一首詩。此詩為李白長安放還以后所作,思想內容非常深沉,藝術表現非常成熟,為大家分享了《將進酒》教學設計,歡迎借鑒!
教學目標:
1、誦讀詩歌,理解詩歌的基本內容。
2、把握詩歌的感情基調,理解其思想感情的復雜性。
3、理清詩歌中詩人情感變化的線索,背誦全詩。
教學重、難點:
領悟詩人“狂歌痛飲”豪放外表下的憤激之情。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步驟:
一、導入。
酒入豪腸,七分釀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嘯成劍氣/口一吐就半個盛唐。
二、背景簡介。
三、解題。
四、整體感知。
(二)1學生自己讀2遍(大聲讀、旁若無人的讀);2齊讀。
(三)請同學們依據詩歌的內容作一個大膽的推測:宴飲后的李白是一個什么樣的形象?
激動的(找出對應詩句)豪放的(找出對應詩句)。
悲壯的(找出對應詩句)自信的(找出對應詩句)。
憤慨的(找出對應詩句)狂放的(找出對應詩句)。
愁苦的(找出對應詩句)。
“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
同學們,當大家看到這么氣勢磅礴的黃河的時候會感到心情怎么樣?
——激動……。
“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發,朝如青絲暮成雪”
作者為什么從江水想到了人生?
“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烹羊宰牛且為樂,會須一飲三百杯”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
這就是本詩的第一次感情變化,由原來的悲壯轉成了歡快。
“岑夫子,丹丘生,將進酒,杯莫停”
“與君歌一曲,請君為我傾耳聽”“鐘鼓饌玉不足貴,但愿長醉不愿醒”
為什么作者會產生這樣的想法呢?
“古來圣賢皆寂寞,惟有飲者留其名”
這分明是得不到重用的一種——憤慨。
“陳王昔時宴平樂,斗酒十千恣歡謔”
“主人何為言少錢,徑須沽取對君酌”“五花馬,千金裘”
這些很多人苦苦追求的東西到了李白這里卻抵不過一碗美酒,在李白的眼中充滿著鄙視之情。
“呼兒將出換美酒”
五、總結:
六、思考:
這萬古的愁從何而來呢?(請同學們結合背景,結合你所了解的李白分析)。
提示:
1政治遭遇。
2人生理想與現實之間的矛盾。
3對絕對自由的向往與現實的矛盾。
將進酒教學設計集錦(專業14篇)篇九
教材分析:《將進酒》這首詩歌大起大落,詩文忽翕忽張。由悲轉喜轉狂放轉激憤轉癲狂,最后歸結于萬古愁,回應篇首,如大海奔流縱橫捭闔,力能扛鼎。全詩五音繁會,句式長短參差,氣象不凡。此篇如鬼斧神工,足以驚天地泣鬼神,是詩仙李白的巔峰之作。
學情分析:由于本班學生大都來自農村,加之是理科班,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不高。朗讀這一塊,學生大都比較薄弱,因此希望借助這一課的學習,促進學生學習古詩的熱情,提高學生詩歌鑒賞的水平,增強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朗誦詩歌,理解詩歌的基本內容。
過程與方法:
1.把握詩歌感情基調,理解其思想感情的'復雜性。
2.學習詩歌夸張及比興的藝術手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學習李白不畏權貴,視金錢如糞土的精神品質。
教學重點:把握詩歌的思想內容,有感情的朗讀背誦。感受詩人形象。
教學難點:體會詩人跌宕起伏的感情。
教學方法:問題式教學法、誦讀感知法。
教具準備:多媒體。
教學過程:
一、導入。
中國文人,悲歡離合求一醉,風花雪月尋一醉。
二、解題覽詩。
1.題目分析。
2.自由讀詩。
3.分組讀詩。
三、分析如何飲酒。
你從哪些詩句中看到了李白飲酒時的哪些情態?領略了“酒中仙”的何等風采?
四、分析為何飲酒。
1.“人生得意須盡歡”,因“得意”而歡飲?
2.“烹羊宰牛且為樂”,“為樂”而飲酒?
3.“惟有飲者留其名”,李白為“留名”而飲酒?
4.古來飲者無數,李白為何偏以曹植為例?他們二人有何相似之處?
5.據上分析,李白飲酒的原因應該落腳在哪個字上?
五、美讀課文。
1.學生配樂誦讀。
2.教師范讀。
3.學生齊讀。
六、小結、作業。
附錄:本課涉及的詩文。
鳳凰初下紫泥詔,謁帝稱觴登御筵。
--《玉壺吟》。
大道如青天,我獨不得出。
彈劍作歌奏苦聲,曳裾王門不稱情。
--《行路難其二》。
公子(指魏公子信陵君)自知再以毀廢,乃謝病不朝,與賓客為長夜飲,飲醇酒,多近婦女。日夜為樂飲者四歲,竟病酒而卒。
--《史記》。
(劉伶)常乘鹿車,攜一壺酒,使人荷鍤而隨之,謂曰:“死便埋我。”--《晉書劉伶》。
將進酒教學設計集錦(專業14篇)篇十
《將進酒》這首詩歌大起大落,詩文忽翕忽張。由悲轉喜轉狂放轉激憤轉癲狂,最后歸結于萬古愁,回應篇首,如大海奔流縱橫捭闔,力能扛鼎。全詩五音繁會,句式長短參差,氣象不凡。此篇如鬼斧神工,足以驚天地泣鬼神,是詩仙李白的巔峰之作。
由于本班學生大都來自農村,加之是理科班,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不高。朗讀這一塊,學生大都比較薄弱,因此希望借助這一課的學習,促進學生學習古詩的熱情,提高學生詩歌鑒賞的水平,增強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
朗誦詩歌,理解詩歌的基本內容。
1.把握詩歌感情基調,理解其思想感情的復雜性。
2.學習詩歌夸張及比興的藝術手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學習李白不畏權貴,視金錢如糞土的精神品質。
教學重點:把握詩歌的思想內容,有感情的朗讀背誦。感受詩人形象。
教學難點:體會詩人跌宕起伏的感情。
教學方法:問題式教學法、誦讀感知法。
教具準備:多媒體。
教學過程:
一、導入。
中國文人,悲歡離合求一醉,風花雪月尋一醉。
二、解題覽詩。
1.題目分析。
2.自由讀詩。
3.分組讀詩。
三、分析如何飲酒。
你從哪些詩句中看到了李白飲酒時的哪些情態?領略了“酒中仙”的何等風采?
四、分析為何飲酒。
1.“人生得意須盡歡”,因“得意”而歡飲?
2.“烹羊宰牛且為樂”,“為樂”而飲酒?
3.“惟有飲者留其名”,李白為“留名”而飲酒?
4.古來飲者無數,李白為何偏以曹植為例?他們二人有何相似之處?
5.據上分析,李白飲酒的原因應該落腳在哪個字上?
五、美讀課文。
1.學生配樂誦讀。
2.教師范讀。
3.學生齊讀。
六、小結、作業。
附錄:本課涉及的詩文。
鳳凰初下紫泥詔,謁帝稱觴登御筵。
--《玉壺吟》。
大道如青天,我獨不得出。
彈劍作歌奏苦聲,曳裾王門不稱情。
--《行路難其二》。
公子(指魏公子信陵君)自知再以毀廢,乃謝病不朝,與賓客為長夜飲,飲醇酒,多近婦女。日夜為樂飲者四歲,竟病酒而卒。
--《史記》。
(劉伶)常乘鹿車,攜一壺酒,使人荷鍤而隨之,謂曰:“死便埋我。”--《晉書劉伶》。
將進酒教學設計集錦(專業14篇)篇十一
激動的(找出對應詩句)豪放的(找出對應詩句)。
悲壯的(找出對應詩句)自信的(找出對應詩句)。
憤慨的(找出對應詩句)狂放的(找出對應詩句)。
愁苦的(找出對應詩句)。
“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
同學們,當大家看到這么氣勢磅礴的黃河的時候會感到心情怎么樣?
——激動……。
“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發,朝如青絲暮成雪”
作者為什么從江水想到了人生?
“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烹羊宰牛且為樂,會須一飲三百杯”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
這就是本詩的第一次感情變化,由原來的悲壯轉成了歡快。
“岑夫子,丹丘生,將進酒,杯莫停”
“與君歌一曲,請君為我傾耳聽”“鐘鼓饌玉不足貴,但愿長醉不愿醒”
為什么作者會產生這樣的想法呢?
“古來圣賢皆寂寞,惟有飲者留其名”
這分明是得不到重用的一種——憤慨。
“陳王昔時宴平樂,斗酒十千恣歡謔”
“主人何為言少錢,徑須沽取對君酌”“五花馬,千金裘”
這些很多人苦苦追求的東西到了李白這里卻抵不過一碗美酒,在李白的眼中充滿著鄙視之情。
“呼兒將出換美酒”
將進酒教學設計集錦(專業14篇)篇十二
知識與能力:朗誦詩歌,理解詩歌的基本內容。
過程與方法:
1.把握詩歌感情基調,理解其思想感情的復雜性。
2.學習詩歌夸張及比興的藝術手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學習李白不畏權貴,視金錢如糞土的精神品質。
把握詩歌的思想內容,有感情的朗讀背誦。感受詩人形象。
體會詩人跌宕起伏的感情。
問題式教學法、誦讀感知法。
教具準備:多媒體。
一、導入。
中國文人,悲歡離合求一醉,風花雪月尋一醉。
二、解題覽詩。
1.題目分析。
2.自由讀詩。
3.分組讀詩。
三、分析如何飲酒。
你從哪些詩句中看到了李白飲酒時的哪些情態?領略了“酒中仙”的何等風采?
四、分析為何飲酒。
1.“人生得意須盡歡”,因“得意”而歡飲?
2.“烹羊宰牛且為樂”,“為樂”而飲酒?
3.“惟有飲者留其名”,李白為“留名”而飲酒?
4.古來飲者無數,李白為何偏以曹植為例?他們二人有何相似之處?
5.據上分析,李白飲酒的原因應該落腳在哪個字上?
五、美讀課文。
1.學生配樂誦讀。
2.教師范讀。
3.學生齊讀。
六、小結、作業。
將進酒教學設計集錦(專業14篇)篇十三
李白的《將進酒》寫于天寶三年,是唐朝最黑暗腐朽的時期,李白對現實的不滿之情蓄積已久,卻又無力排解,只能借酒以傾吐胸中的不平之氣。整首詩讀來蕩氣回腸、瀟灑飄逸。本次有效教學展示我和學生一起探討、學習這篇千古名篇。
反思本節課的教學,有得有失,其中一些重要的思路必然會深刻地影響之后的教學。
一、教學設想及過程。
詩歌作為中國古代優秀的文學體裁,歷來受到廣大教師和學生的喜愛,在語文中也一直有舉足輕重的作用。但在詩歌教學的實際操作層面,因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因而在不同時期有著不同的教法。大多人特別重視朗讀這一方式。
但是在觀摩了很多詩歌教學之后,我認為,在中學階段由于種種條件的限制大多數的朗讀只是停留在一個較淺的層次。尤其是朗讀不但是技法,更是受限于個人音質等條件。一個學生可能在心里已經理解到了應該怎樣來朗讀,但是他無法讀出。所以我選擇以讀為基本線索,重在對詩歌的理性思考。
所以,我把學習目標定位為把握詩歌感情,理解詩人形象。
二、教學反思。
(一)可以肯定的幾點。
1、在教學目標的確定上、教學進度的推進上真正地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
學生的主體地位絕不僅僅是大小討論所能體現的。在教學重點的設置,教學進度的推進這幾方面也需要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所以在教學之前,我讓學生通過預習,每人都提出自己的疑難。
在實際的教學中沒有貪圖教學進度的快速,而是依靠學生的討論來推進,并沒有嚴格地劃分各個部分的時間,從而使討論落到實處,使學生能夠真正學到東西。
2、教師的主導和提升作用不能因為學生的主體地位而喪失。
教師的主導體現在哪里呢?
我認為主要體現在切入點的選擇和總結提升上。
《將進酒》可以講的內容比較多。我選擇以“讀《將進酒》,你讀出了李白什么樣的情感?”這個問題為切入點,一開始就讓學生對詩人形象有所感知。
在總結提升階段,學生最需要老師的指導。一些問題和認識確實是學生深入不到的地方,這時適合地跑出自己的認識,我認為這不是自己唱戲自己看,而是在有效地拓展深化。在總結自己所認識的李白時,我展示了自己的認識,寫了如下一段為文字。
《孤獨的斗士》李白似乎一直都有兩個敵人。一個是掌握著時光行進、人生榮辱的“命運”,盡管一再遭到戲弄,但他總是能笑對人生,以昂揚的面貌藐視那個捉弄自己的“命運”,在這里他是勝利者。一個是那個內心時時渴望建功立業的自我,盡管他借酒澆愁,但結果只能“愁更愁”。在這兩個敵人的'夾擊下,李白,沒有沉淪,“謫仙人”的他注定無法回到天上,逍遙自在,于是他選擇了“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在人世間做一個孤獨的斗士。
(二)需要改進的幾點。
1、注重時間的把握。
這節的時間掌控不是很好,有些環節因為時間關系,進行的過于匆忙,導致學生的發言沒有盡興。
2、教師的情緒不夠激揚。
本詩是一首豪氣十足的詩歌,我在課堂上的情緒有些平淡,沒有體現本詩的特點。
將進酒教學設計集錦(專業14篇)篇十四
教學目標:
1、認知目標:
(1)理清詩歌情感變化線索,理解貌似消極行樂實則渴望用世的復雜情感。
(2)背誦全詩。
2、能力目標體味詩歌頗具特色的起興和夸張手法的運用,領會李白淋漓暢快的浪漫主義詩風。
3、情感目標:了解相關的詠酒詩篇及酒文化。
4、教學重點:探究詩歌的藝術手法。
5、教學難點:體味詩人感情的跌宕起伏。
6、教學方法:師生探討法。
導入新課。
請大家猜一個簡單的謎語:酉時下大雨。“酒”是一種文化,它與中國古代詩人似乎結上了不解之緣。他們或仗酒力助發豪興,舉杯而靈感紛來;或借酒來排遣愁緒,飲酣而筆底奔騰。無數名句佳篇都與滟滟美酒相互輝映。杜甫在《飲中八仙歌》中說:“李白斗酒詩百篇,長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在《不見》還用“敏捷詩千首,飄零酒一杯”來概括他的一生。現在就讓我們來欣賞李白的一首勸酒詩《將進酒》。(朗誦全詩)。
一、整體感知。
《將進酒》是漢樂府曲名,意即“勸酒歌”,多以飲酒放歌為內容。將,請、愿之意,《詩經·衛風·氓》中有“將子無怒”句。這個“將”與詩句“呼兒將出換美酒”的“將”音義不同。李白這首詩雖用了舊題,卻能跳出前人窠臼,自創新意,把飲酒和對黑暗現實的批判結合起來,從而在一定程度上賦予這個歷來被許多詩人歌唱過的詩題以積極的內容,這是值得重視的。但是,李白的狂歌痛飲畢竟是一種消極行為,但這是他的傲世態度和豪放不羈的個性所使然,是無法改變的。杜甫在結識他之初就看出了這一點,曾試圖說服他,寫道:“痛飲狂歌空度日,飛揚跋扈為誰雄?”(《贈李白》)杜甫這個批評是正確的,但我們也不可忽視李白的'飲酒詩中仍包含著積極的內容。
(給學生五分鐘朗誦全文,要求其注意作者的感情變化。)。
二、鑒賞要點。
1、三種主要情感:
(1)、顯示了詩人對未來充滿無限的信心。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
(2)、流露出人生苦短,及時行樂之意。
(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
(3)、表達詩人蔑視權貴,盡吐郁積在胸的不平之氣。
(鐘鼓饌玉不足貴,但愿長醉不復醒。)。
2、感情上大起大落。
這首詩中,詩人感情的發展變化極快,可分四個層次:
開頭四句寫感傷之情。
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
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發,朝如青絲暮成雪。
這里的“高堂明鏡”并非指母親,而是懸于高堂之上的鏡子。
詩人一落筆就寫黃河景象,有慷慨生悲之意。這是非同尋常的。詩人寫黃河,頗能顯示它的宏偉氣魄和浩大聲勢,如“黃河如絲天際來”“洪波奔流射東海”(《西岳云臺歌送丹丘子》),“黃河西來決昆侖,咆哮萬里觸龍門”(《公無渡河》)等,其基調是壯;這次則不同——詩人仿佛站在高山之巔,頃刻間就著遍了它的萬里流程,因有“不復回”之嘆,盡管也寫出了黃河的氣魄之大,其基調卻是悲。由此聯想人生,詩人頭腦中便出現了這樣一幅圖景:高堂之上,人們對鏡自視,兩鬢斑斑,真是“不知明鏡里,何處得秋霜”(《秋浦歌·其十五》)。流光易逝,人的一生竟像朝暮之間一樣短促啊!至此,詩人的悲意更濃了。
但詩人深知“白發如絲悲何益”(《前有樽酒行》),因而立即轉悲為歡。所以“人生”以下六句轉而寫歡。
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天生我材必有用,
千金散盡還復來。烹羊宰牛且為樂,會須一飲三百杯。
盡管詩人在政治上并不“得意”,但在他看來,朋友間的聚會也同樣是人生中的快事,大家何不高高興興地痛飲一場呢!想到這,他頓生豪情,相信自己將來必能作出一番事業,對區區金錢也毫不在意。于是連呼“烹羊宰牛”(此處用典:“烹羊宰牛且為樂”語本曹植《箜篌引》),準備像東漢大學者鄭玄那樣“一飲三百杯”。“且為樂”就是姑且作樂,也就是把不愉快的事情丟開不想。(提問:詩人的這種歡樂是真實的嗎?僅僅為了一醉方休嗎?)詩人這種歡樂感情是真實的,也是高尚的,不同于凡夫俗子的只圖一醉方休,因為他說出了“盡歡”的正當理由。
“鐘鼓”以下六句寫憤激之情。
鐘鼓饌玉不足貴,但愿長醉不愿醒。古來圣賢皆寂寞,
惟有飲者留其名。陳王昔時宴平樂,斗酒十千恣歡謔。
“鐘鼓”本意指樂器,這里做“擊鼓作樂”解;“饌玉”指精美的食品。“鐘鼓饌玉”在這里是富貴利祿的代稱。
待到酒宴開始,詩人舉杯勸飲,他的感情突然由歡樂轉為憤激,這是因為他要借此把長期郁積在胸的不平之氣一齊宣泄出來。他鄙棄那結黨營私、排斥賢能的豪門貴族集團,因而說“鐘鼓饌玉不足貴”;他憎恨這些人的黑暗卑污行徑,因而說“但愿長醉不復醒”—一這兩句詩可以說集中地表現了他自離開長安至今的憤激之情。但這又不僅是為了一己遭遇,他還想到了“古來圣賢”(其中大概有孔子、孟子一類人,也有屈原、賈生一類人),他們有經天緯地的才能而不為統治者所用。(提問:詩人說他們“古來圣賢皆寂寞”,是不是否定他們呢?)不是!這是為他們惋惜乃至抱不平。尤其是曹植——這是他十分景仰的人,他贊揚曹植的豪華酒宴,其實是為曹植的懷才不遇抱恨終生而嘆惋,兼以自況。這就加深了詩人的憤激之情,為結尾說的“萬古愁”埋下了伏筆。(這里要注意,此處用典:“陳王昔時宴平樂”語出曹植《名都賦》:“歸來宴平樂,美酒斗十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