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秀作文不僅要求語言表達準確流暢,更需要思想深度和觸動人心的藝術魅力。這里為大家推薦一些優秀作文的片段,希望能夠激發大家的寫作熱情。
孔融讓梨后(精選17篇)篇一
1、理解故事內容大膽清楚地表達自己想法。
2、懂得尊敬關心長輩、愛護弟妹。
3、能簡單復述故事內容,并進行角色表演。
4、借助圖文并茂,以圖為主的形式,培養孩子仔細閱讀的習慣,激發閱讀興趣。
一、引出故事主題引起幼兒興趣:
你們認識這個小男孩嗎?名字叫孔融今天我們要來聽一個《孔融讓梨》故事。
二、傾聽故事理解感受:
孔融家一共有幾個人?孔融第幾個孩子?
孔融為什么要挑一個最小梨子給自己?
孔融對爸爸怎么說?(請幼兒學講孔融話)。
你們喜歡孔融嗎?為什么?
三、設置情境遷移感情。
這一個很久以前故事為什么到現在大家還在講呢?
假如你孔融你會怎么做?
經驗聯想:你關心過別人嗎?
假設情景:
如果你坐在公共汽車上上來了一位小妹妹車上已經沒有位置了你會怎么做?
假如小弟弟喜歡你玩具你會怎么辦?
看到小妹妹摔倒了你會怎么做?
經常說禮貌用語一種好習慣,好修養同樣學會謙讓也人類一種特有美德,故事《孔融讓梨》讓幼兒通過簡單故事,理解深刻地體驗到謙讓這種美德,在討論中幼兒很清楚地明白了,什么叫謙讓,什么時候該謙讓,設置情景遷移,感情討論中,很多幼兒都談到自己平時都很以自我為中心,但在聽了故事以后,自己要向孔融學習,學習謙讓,本次活動幼兒發言討論都很積極。
孔融讓梨后(精選17篇)篇二
1、通過理解故事內容,懂得謙讓的道理。
2、培養幼兒良好的傾聽習慣。
食物兩個梨子,動畫視頻,ppt課件。
1、導入新課。
師:今天老師給你們帶來了一個挑梨子的故事,我們一起來聽一聽。
2、老師完整講述故事。
提問:故事的名稱叫什么?發生了一件什么事?
3、結合圖片,講述故事。
(1)教師一邊講述邊提問的方式幫助幼兒理解故事的前半段內容。
(2)結合圖片完整的講述故事的后半段內容。
提問:爸爸又是怎么問孔融的,孔融又是怎么說的?
提問:爸爸是怎么夸孔融的?(好孩子,好孩子,你真是個好孩子。)。
提問:小朋友們,你們喜歡孔融嗎,為什么?
小結:孔融能讓著哥哥又能讓著弟弟他真是個懂事的好孩子。
5、創設情景,情感遷移。
提問:平時你認為謙讓的事情有哪些呢?
提問:小妹妹喜歡你的玩具,你會怎么做?
提問:如果你在公交車上,上來了一位小妹妹,又沒有座位,你會怎么做?
總結:今天我們學了一個讓梨的故事,懂得了謙讓的道理,希望小朋友都能做到像今天這樣能夠謙讓別人,關心別人。如果現在讓你把梨送出去,會把梨送給誰?為什么?(幼兒自由說)。那么現在請小朋友們起立,我們一起把梨送給他們吧!(在音樂聲中,帶領幼兒走出教室。)。
從前,有一個四歲的男孩子叫孔融,他有五個哥哥,一個弟弟。有一天,家里吃梨,大家坐到一起來,哥哥先讓孔融挑一個,孔融想了想,到底要挑哪一個梨呢,于是他就拿了一個最小的梨子。爸爸看見了也覺得奇怪,就問孔融,這么多的梨子,又讓你先挑,你為什么不拿大的,不拿好的,偏偏拿一個最小的呢。孔融說,我年紀小,應該把大的讓給哥哥吃。爸爸又問孔融,弟弟比你小,為什么不把最小的留給他呢?孔融又說:我比弟弟大應該把大的讓給弟弟吃。爸爸聽了特別的高興,他對孔融說,好孩子,好孩子,真是個好孩子。孔融四歲時就知道讓梨,上面讓著哥哥,下面讓著弟弟,大家都很稱贊他。
孔融讓梨后(精選17篇)篇三
東漢時期的孔融是一位很有才智的人,自幼表現非凡,深受時人稱許.
小時侯,孔融曾跟隨父親到洛陽,當時著名的士大夫李膺任朝中要職,由于他名望高,因此,與李膺來往者都是有才華的名士或者與他有親戚關系的人,一般人很難踏入李膺的門檻.
孔融曾經去拜訪李膺,但門吏一看是個小孩來訪,不由分說將孔融擋在門外,孔融說:"我是李府君的親戚."當他見到李膺后,李膺不解地問:"你與我有什么親戚關系?"孔融回答說:"我的祖先孔子與你的祖先李?(即老子)是師生關系,所以我與你是世家通好."李膺與在場的賓客對孔融的回答十分贊賞.這時在座的賓客中有一個名叫陳韙的人,他不以為然地譏笑孔融說:”小時侯聰明,長大未必成才.”孔融當即反唇相譏:”如此說來,你小時侯一定很聰明.”陳韙被眼前的這個年幼的孩子弄得很尷尬.李膺大笑說:”這孩子將來一定是個了不起的人才.”
孔融讓梨后(精選17篇)篇四
智永是陳朝人。為了練字,他在永欣寺的三十年里,每天黎明即起,磨上一大盤墨,然后臨摹王羲之的字帖,從未間斷。
日子久了,被他寫壞的筆頭竟積了十大甕。后來求他寫字和題匾的人門庭若市,以致寺內的門檻也被踏穿,不得不用鐵皮把它裹起來。
孔融讓梨后(精選17篇)篇五
一天,我在弟弟的書柜中看到了《孔融讓梨》這本書,便很感興趣的看了起來。文中寫道:在春秋魯國,一位名叫孔融的四歲小孩非常懂事聰明。一次母親端上一盆梨子,叫孔融先拿,而孔融卻拿了個最小的,父親問他為什么這要做,孔融說:“哥哥比我大,大梨當然應該讓給他吃,弟弟又比我小,我做哥哥也應該給他吃大梨,父親和母親又是長輩,也應該吃大梨,我理所應當吃小梨。”父母聽了向他投去了贊許的目光。
讓我們嚴于律己,寬以待人,形成團結互助,尊老愛幼的社會風氣吧!讓社會充滿溫馨與和諧,給我們帶來希望和力量!
孔融讓梨后(精選17篇)篇六
孔融,字文舉,沛國譙人。他出生在一個書香門第的家庭,從小聰明機智。他在年少時就已經能夠熟讀典籍,有過人的文才,因此被人們譽為“天啟之才”。今天,我們來探討下學習孔融心得體會。
一、認識孔融。
孔融,作為一位古代偉大的政治家、文化名人,他的形象深深影響了后世人們的思想和行動。他提倡以人為本,使德行成為政治發展的幾個重要基調之一。他的人格魅力對社會文化建設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所以,我們學習孔融的精神時,必須了解孔融本人,了解他的生平事跡以及在人格修養方面的實際貢獻。
二、品行高尚。
孔融是一位清廉自守的官員,他深諳做人的道理,行為嚴謹,為人正派,人緣極好,得到了民眾的愛戴和敬仰。特別是當他經歷了大災大難,依然不放棄對人民政治福音的追求,為人民發聲時,他體現出了政治家的風度,表達了自己高尚的情操。這一點,更為深刻地加深了人民對他的信任和尊重。
三、處事從容。
孔融在處理政治問題時,總是從容淡定,眼里充滿智慧和睿思。他推崇“以禮治國”的思想,清正廉潔,處事不紊。在外交交往中,他善于變通、處變不驚,富有遠見的眼光總是能夠對復雜的政治局勢有清晰的判斷。
四、文化修養。
孔融是一位極富文化修養的人,在文學方面,他的才華備受稱贊。他的文化修養超過他的政治才能,他從政治和文化兩個方面提出了可行的政治方案,以此彰顯出他高超的智慧和廣博的視野。
孔融的教誨方式也給我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他講授以典故為主,帶有很強的法律、哲理和政治色彩,教學的內容既有普及教育又有精專教育,對學生的提高帶來了相當大的效果。
總之,作為一位成功的政治家、文化名人,孔融不僅具備優秀的德行,而且在文化和政治方面有卓越的成就。他的影響深遠,其思想和精神為我們的今天提供了很多借鑒和參考。我們需要在認識、學習孔融的同時,將其精神和思想應用于我們的生活和工作中,尋找到自己最底線思想和行為規范,讓我們變得更加優秀和成功。
孔融讓梨后(精選17篇)篇七
僖公三十二年冬天,杞子從鄭國派人來告訴秦穆公說:“鄭國讓我掌管他們北門的鑰匙,如果偷偷派軍隊來,保管成功。”
大臣蹇叔對秦穆公說:“調動大軍偷襲這么遠的國家,我們趕得精疲力乏,對方早就有了準備,不會有什么作為的。而且行軍路線上千里,誰會不知道呢?”穆公不聽,派大軍東行。
秦軍到了鄭國的邊境滑地,遇到鄭國人弦高趕著十二頭牛要到周朝集市去賣。
弦高趕快讓人回國報信,自己將牛獻給秦軍作犒勞,說:“我們大王聽說你們要從這里路過,派我來犒勞你們,請不要嫌棄禮物輕薄。”
鄭穆公得到弦高的消息,派人去查看,見杞子一伙正在整頓盔甲、磨兵器、喂馬,便對他們說:“你們留在我們鄭國時間也長了,我們國小物乏,聽說你們就要離開,就請便吧!”杞子就逃了。秦軍只好退了。
孔融讓梨后(精選17篇)篇八
孔融小時候,不僅學習勤奮,而且善于思考。父親外出拜客總是帶著他去。10歲那年,他隨父親來到洛陽。正逢洛陽太守李膺在任,孔融徑直往大府內走。這時守門人忙把他拉住,問道:“你是哪家小孩,到一邊玩去!”孔融嚴肅地回答說:“請你們進去通報,山東孔融來訪。”守門人見他一本正經,也不知是什么來頭?笑著問:“小公子,可有紅貼?”孔融說:“我家和你家主人世代交往,又有師生之誼,無需紅貼,只管通報。”守門人怕慢待貴客,只好進去通報。這時李膺正和許多文人雅士交談,聽了通報,一時想不起這位孔融和自己家庭是什么關系,只好哈哈:“請進!”小孔融興沖沖走進大廳,一邊向主人問候,一邊拱手招呼各位來賓,態度不亢不卑。李膺一邊讓座,一邊打量著這位俊才少年,心里好生奇怪:這小孩從未見過面,而他為何自稱通家呢?于是,李膺問道:“小公子,你說我們兩家世代交情,我怎么想不起來啊!”孔融微笑著說:“5前孔子曾經問禮于老子,孔子姓孔,老子姓李,說明孔、李兩家500年就有師生之誼。今你姓李,我姓孔,也是師生關系,我們兩家不是累世通家嗎!”
孔融語出驚人,在座客人無不暗暗稱奇。太守李膺不禁哈哈大笑起來:“小公子真神童也。”唯有太中大夫陳韙不以為然,冷冷地說:“小時候聰明的人,長大后未必有作為。”面對挑戰,孔融笑著說:“這樣說來,先生小時候一定很聰明。”這一巧妙對答,弄得陳韙面紅耳赤無言回對,暗暗坐在一旁生氣。孔融則目不斜視,裝著大人模樣,一本正經地喝著茶,引得眾人哈哈大笑。
孔融讓梨后(精選17篇)篇九
學會本課6個生字及其組成的詞語,認識“手”部(手字底)。
讀懂課外內容,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復述課文。
能通過觀察圖畫、講述故事,使學生懂得謙讓的道理,培養學生具有對人謙讓的美德。
讀準生字的字音,掌握字形,理解生字新詞的意思,讀懂課文內容。
讓學生懂得孔融為什么拿小梨,教育學生學習孔融對人謙讓的美德。
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訓練口頭復述故事的能力。
兩個課時。
教學要點:
學會生字的讀音,理解字詞意思;讀懂課文內容,讓學生知道謙讓的道理。
教學過程:
啟發談話,引入新課。
同學們,你們還記得老師向你們提出的家庭禮儀要求嗎?(指名講講)(在家要孝敬父母,有好吃的東西要讓給長輩)對,這是中國人的傳統美德。古時候,有一個人在這方面為我們做出了好榜樣,你們知道他是誰嗎?今天我們就來學習有關他的故事的課文。
板書課題:
問:讀了課題,你知道課文主要寫誰?(孔融)寫他的什么事?(寫他讓梨的事)。
指導看圖,了解課文大意。
圖中哪個是孔融?他家有什么人?他們在干什么?
小孔融是怎樣做的?你怎么知道孔融拿的是小梨?
學習生字新詞。
出示生字卡片,認讀生字(自由讀、指名讀、齊讀、開火車讀)。
正音:讓(rang):讀準翹舌音和后鼻韻母。
歲(sui):讀準平舌音。
拿(na):讀準鼻音“n”
出示詞語卡片認讀新詞。
學習課文,理解課文內容。
自由讀課文,思考:課文共有幾句話?
學生回答后老師小結:課文共有五句話,四個帶“。”(句號)的句子,1個帶“?”(問號)的句子。全文分為兩個自然段來寫,第1、2句為第1自然段,第3-5句為第2自然段,每個自然段的開頭都低兩個格寫。(認識自然段)。
指名讀課文(檢查是否讀得正確、通順)。
講讀第1自然段:
第1小組讀第1句,學生思考回答:
故事發生在什么時候?小主人叫什么名字?從圖中哪里看出故事發生在“從前”?(圖中人物的衣著是古時候的衣服,他們的頭發梳妝也不同于現在,說明時間距離現在很遠很遠。)。
課文不用“從前”,可以換個什么詞?(“古時候”、“很久很久以前”)。
誰能用“從前”說一句話?
第2組朗讀第2句,思考回答:
孔融那時有多大?一天他和誰干什么?
(“四歲”說明孔融那時很小,相當于上幼兒園的小朋友,比我們現在還小兩三歲。)。
把兩句話連起來讀讀。(指名讀、小組讀、開火車讀)。
指導學生看掛圖背誦課文第一自然段。
講讀第2自然段。
孔融和哥哥一塊吃梨時,他是怎樣做的,課文哪一句告訴我們?(齊讀第2自然段第1句)。
看圖,問:“拿了”是什么意思?請同學們做“拿”的動作。孔融拿小梨是別人要他這樣做的嗎?(不是,是他自愿拿的)。
這時誰看見了?他的神態怎樣?(感到奇怪)。
孔融在家里是最小的,他先拿梨,可又不拿大的,卻拿小的,這時候,爸爸看見了,感到很奇怪,他說了些什么?(指名讀第2句)。
指導朗讀爸爸說的話(幻燈顯示)(范讀、齊讀、自由讀、指名讀,讀出疑問的語氣)。
老師提示:“問”:有不懂的地方向對方提出來。所以句子要用“?”(問號)。
你從圖中哪里看出爸爸是在問孔融?(因為爸爸對著孔融)。
假如你是孔融,你會怎樣回答?(讓學生講講自己的想法)。
(9)孔融怎樣回答的?指導朗讀最后一句。
(11)你們現在知道課題中的“讓”字是什么意思了嗎?(讓學生說說)。
老師歸納:“讓”的意思是把好處給別人。課文是指孔融把大梨留給其他人,自己吃小的。這是一種對人謙讓的美德。
(12)把第2自然段的三句話連起來讀讀。
(13)指導學生看掛圖背誦第2自然段。
朗讀全文。
問:你們學習孔融讓梨的故事后,懂得了什么道理?今后應怎樣做?(四人小組討論后指名說說)。
作業:背誦課文。
要點:
復述課文、指導寫生字。
過程:
復習:背誦課文。
分角色表演課文內容。(一個念旁白,一個當爸爸,一個演哥哥,一個淹孔融)。
復述課文。
要求:用自己的語言把這個故事講出來,要講得生動、完整,重點要抓住孔融和哥哥吃梨時,他是怎樣說的,怎樣做的。(自由講、四人小組講、指名講、師生評議)。
指導書寫生字:
出示生字卡片,認讀生字。
說說你是怎樣記住這些生字的?
讓:左右結構,左邊“讠”(言字旁),右邊“上”,合起來就是“讓”。
前:上下結構,上面“丷”(八字部),中間“一”,左下“月”,右下“刂”,合起來就是“前”。
歲:上下結構,上面“山”(山字部),下面“夕”(“多”的一半)合起來就是“歲”。
拿:上下結構,上面“人、一、口”,下面“手”(手字底),拿起來就是“拿”。
問:半包圍結構,外面是“門”,里面是“口”,合起來就是“問”。
老師示范板書,學生在練習本上開字頭。
用以上生字口頭組詞(開火車講)。
學生練習寫字(老師巡視)。
作業:
(1)抄寫課后詞語。
孔融讓梨后(精選17篇)篇十
東漢時,有個小孩叫孔融,他四歲那年父親的朋友送來一筐梨。父親要孔融先拿個吃,孔融挑了一個最小的梨。父親見后奇怪地問:“你怎樣不挑一個大點的哪?”孔融搖搖頭說:“爹,我年紀最小,應當吃最小的。大的應當留給長輩和哥哥們吃。”大人們聽到這席話,都感到驚奇,紛紛稱贊他,說他是個懂事的孩子。
做人應當友愛謙讓,不能太自私。
一天,我讀了《孔融讓梨》這故事,《孔融讓梨》讀后感。故事主要講的是在春秋魯國,一位名叫孔融的四歲小孩十分懂事、聰明。一次母親端上一盤梨子來,叫孔融先拿。而孔融拿了個最小的,父親問他為什么這樣做,孔融說:“哥哥比我大,大的梨應當給他吃。”
讀完之后,一種佩服之情在我心中油然而起,僅有四歲的小孩竟這么懂事,他的一舉一動,機靈巧妙的回答深深迷住了我,實在令人印象深刻。簡樸的語句中,洋溢著可貴的尊老愛幼品質,蘊藏著那種謙讓的美德,孔融與童年的我比起來簡直天壤之別,一件令人慚愧的事又在腦海中飄蕩著。那事發生在我五歲的時候,一天,弟弟正在津津有味地看著動畫片,我看了看鐘,糟糕!電視劇大結局呀。我立即拿起遙控器換了臺。弟弟一下子變了眼色,跑過來與我爭吵。聞聲驚動了奶奶,奶奶從一樓上來,了解了情景后,就說:“杰仔,做哥哥的讓下弟弟,并且是弟弟先看的,你還能夠下一樓看啊,干嘛必須要在這看。”我說:“就不!”“聽話!”奶奶說道。我瞪了奶奶一眼,就氣沖沖地回房間了。晚上,趁奶奶在看電視,我刻意在電視機前左擺右擺,拳打腳踢,奶奶叫我別擋著,我假裝沒聽見。最終奶奶也沒說什么,就出去了。
孔融讓梨后(精選17篇)篇十一
孔融讓梨的故事主要講了在孔融四歲那年,有一天,爸爸的一個學生來看老師和師母,并帶來了一大堆梨。客人讓孔融把梨分給大家吃。在爸爸點頭同意后,小孔融站起來給大家分梨。他先拿個最大的梨給客人;然后挑兩個大的給爸爸、媽媽;再把大的一個一個分給了哥哥們;最后,他才在一大堆梨中,拿了一個最小的給自己。客人問小孔融為什么撿一個最小的給自己呢?孔融回答,我年紀最小,當然應該吃最小的。客人聽了孔融的回答直夸獎他。爸爸也滿意地點了點頭。
孔融是最小的一個,在現代社會中,長輩有好的,有大的東西都會毫不猶豫的給最小的小孩子,無比溺愛他,呵護她。這也成為了現代常見堪稱幾乎的現象。尤其是獨生子,家長團團圍著一個小孩,就像一群龍守護一顆明珠一樣。“孩子,巧克力吃不吃呀?”“喝水嗎,換飲料吧?”“冷了嗎?”讓人不禁感嘆道,這比慈禧還享福啊!這就導致了孩子不懂禮讓。
我就是個“嫡系皇子”。因為哥哥住在姑姑家,逢年過節也很難來一趟。家里雖說這有三口人,但那兩個大人無非不圍這我團團轉?我也要學習禮讓,可去哪學呢?家里只有我一個“嫡子”啊!謙讓是人和人相處必不可少的一種美德,懂得謙讓的人能和同伴和睦相處,能深受同伴歡迎。但是,在生活中,不少家長不懂得謙讓的內在含義,喜歡無原則地要自家孩子謙讓。記得有一次,我才那么小,和鄰居家的小孩玩,爺爺端過來兩只蘋果,說給我們吃,而那兩個蘋果一大一小,我不管三七二十一就挑了一個又大又飽滿的,而那個小孩更是被寵愛得不得了,就嚷嚷著要拿大的,我們就因為一個蘋果鬧得不可開交,你爭我搶,后來爺爺把那個小蘋果換了個大的才平息了這場無理取鬧的戲碼。長大后回想此事,真是有感而發!唉,現在每家每戶都有一個蜜罐,每個獨生子都在蜜罐里吃最好的,穿最好的,玩最好的。當我問爺爺為什么不鍛煉我禮讓的時候,爺爺滿不在乎,只是拋了一句“禮讓了就是懦弱的人啦,你要去爭去搶啊”。可我認為,不學會禮讓,而去爭搶,就像后宮里的你爭我斗一樣,這才是懦弱的表現,這才是不懂事不聽話。
現在的我們該怎么做呢?在朋友之間要互相禮讓,互相謙讓,不要你爭我搶,鬧得一團糟。人與人之間不要咄咄逼人,要你讓我我讓你,才能拉近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盡管自己是個“嫡系皇子”,也要像古人學會怎樣禮讓。
孔融讓梨后(精選17篇)篇十二
《孔融讓梨》這個故事說的是四歲半的孔融在吃梨的時候,讓著他的哥哥和弟弟,自己吃小梨。
孔融四歲半就會謙讓,太了不起了!少吃一口梨,可美名揚天下,真是太劃算了!
我們呢?拿個東西挑來挑去的,都挑好的。有的人就因為沒有挑到好的,就和別人爭,有時候還大打出手。還有的小朋友把好的拿走自己吃,剩下不好的讓哥哥、姐姐、弟弟、妹妹吃。
我們這些“紅領巾”應該讓著哥哥、姐姐、弟弟、妹妹,尤其是弟弟和妹妹,他(她)們太小了,哪怕我們不吃,也要讓他(她)們吃。
我們要像孔融一樣知道謙讓。
孔融讓梨后(精選17篇)篇十三
孔融是一個個聰明好學,才思敏捷之人。4歲時,他已能背誦很多詩詞歌賦了。一天,他的父親買來幾個金黃的鴨梨,父親拿了一個最大的梨給孔融,孔融卻把梨讓給了讓給了哥哥,自己拿了一個最小的梨。父親故意問孔融為什么不拿大的梨。孔融說:“我年紀小,應該吃最小的,這些大的梨應該讓給哥哥吃。”父親聽后,開懷大笑,連連夸贊孔融。
以前我總覺得自己是小孩,應該吃最好的,每次爸爸媽媽買什么好東西,全都應該給我吃,而我也不懂讓給爸媽吃,自從讀過孔融讓梨的故事,我懂得了道理,決定以后要像孔融一樣,尊老愛幼。
10歲生日那年,我們全家人去餐館吃飯,餐桌上放著許多豐富的佳肴,我拿起一個面皮,在里面放些吃的,在沾些醬,完成了,可不要誤會是我嘴饞,這是給媽媽準備的,我把這個遞給了媽媽。媽媽搖了搖頭讓我吃。我說:“這是給你吃的,如果我要吃的話還有,這個你就吃了吧!”媽媽聽后,便吃了下去,臉上蕩漾起甜蜜的微笑。然后,我又拿了幾個給爸爸,爺爺奶奶吃,他們笑著夸我懂事,我開心極了。
從那以后我決定要當小孔融,尊老愛幼,做一個有美德的少年。把它當作自己的目標,不斷的改變自己,使自己成為一個有"德"的人.
要做一個美德少年,其實并不難,只要從小事做起就行了。再乘公交車時,給年老的人讓位;遇到盲人過馬路要去攙扶;看到老人拿較重的東西,主動去幫忙......在家時,要幫家人做事,有好東西要與家人同分享,讓父母少為自己操勞。
讓我們一起做一個小孔融,尊老愛幼,懂得謙讓,愛護身邊每一個人,讓世界充滿美德與愛心!
孔融讓梨后(精選17篇)篇十四
華潤五津一幼謝娟。
設計思路:
《孔融讓梨》是我國一個家喻戶曉的小故事,孔融四歲就知道禮讓,上讓哥哥、下讓弟弟,是一個關心他人的好孩子。在幼兒園這個大集體中,一些孩子似乎習慣了在家中唯我獨尊的狀態,不會為其他人考慮,經常為了椅子、玩具而爭吵。我想他們在聽了孔融讓梨的故事后,會有一些不一樣的改變。能夠不爭搶東西,懂得關心他人、禮讓他人、謙讓他人。
本次的活動,我們重點將《孔融讓梨》放在語言領域,同時也結合了社會。課程主要分了分梨(老師切梨,幼兒分享梨)――圖片欣賞――故事欣賞――音樂欣賞四個步驟。首先,在分梨這一環節中,是一個道人部分,希望通過老師分好梨,再由幼兒共同分享,以次激發幼兒的興趣點。
圖片欣賞,是在為下一步的故事做鋪墊,圖畫中,有兩個小朋友,一位是哥哥,一位是弟弟。弟弟將大梨分給哥哥,然后自己吃小的梨。這個環節,就是希望幼兒能初步感知謙讓之禮。
故事欣賞。是幫助幼兒理解《孔融讓梨》這個故事內容,通過配音故事,讓幼兒懂得關心他人、及謙讓之禮。
音樂欣賞中,所選擇的音樂《李小多分果果》這一歌曲,這首歌是幼兒生活中比較熟悉的一首歌曲。而與這節課的內容相符相稱,通過音樂來感知幼兒讓梨的美好情操。
最后,這節課還有一個活動延伸,通過延伸活動來加深幼兒學會分享,懂得謙讓的美好品質。
【活動目標】。
目標:1、初步理解故事內容。
2、懂得關心他人,體驗相互謙讓的快樂。
【活動準備】。
準備:配音故事《孔融讓梨》、水果梨切成大小不均的.裝盤、音樂《李小多分果果》、圖片(分梨)。
【活動過程實錄】。
過程:一、導入分梨。
(一)今天老師帶來了好吃的梨,要請小朋友一起來品嘗(先出示一個梨,老師現場將梨切成兩塊不一樣大小的,然后展示給幼兒。)。
提問:
1、老師把梨分成了幾塊啊?(兩塊)。
2、這兩塊梨是一樣大的嗎?(不一樣,一個是大的,一個是小的)。
(二)分享,老師將裝好盤的梨給幼兒放在桌子上。請幼兒自由選擇品嘗梨,老師觀察幼兒的表現。
提問:
1、你們吃的梨一樣大嗎?(不一樣)。
2、誰吃的是大塊的?水吃的是小塊的?為什么?(由幼兒自由說)。
二、圖片欣賞。
提問:
1、弟弟和哥哥在干什么?(他們在拿梨吃)。
2、弟弟手里拿了幾個梨?兩個是一樣大的嗎?(兩個,一個大的,一個小的)。
3、他為什么要把大的梨給哥哥呢?(有幼兒自由猜想)。
這到底是怎么回事,我們來聽一聽就知道了。
三、欣賞故事。
(一)理解故事。
提問:
1、孔融今年幾歲了啊?(四歲了)。
2、孔融吃的是小梨還是大梨呢?(小的,因為他小)。
3、他為什么不把大梨拿給哥哥呢?(放音樂,學孔融講話)。
(二)故事總結。
1、原來呀,孔融在四歲的時候就是一位孝敬長輩、謙讓他人懂禮貌的小朋友。大家紛紛要向孔融學習,爭當一位有禮貌的好孩子。
2、那我們中一班的小朋友要不要想孔融學習啊?學習他什么啊?(一位孝敬長輩、謙讓他人,懂得關心他人的好孩子)。
四、音樂欣賞《李小多分果果》。
通過欣賞音樂《李小多分果果》這首歌曲,加深幼兒對《孔融讓梨》的理解以及謙讓之禮。
五、活動延伸。
1、家園配合。
希望幼兒通過學習《孔融讓梨》后,能夠懂得謙讓之禮。在家中,同樣讓幼兒也來分一次梨,進一步理解故事《孔融讓梨》,讓幼兒也來體驗分梨的樂趣。
2、集體體驗。
通過學習故事《孔融讓梨》后,在此基礎上,讓再一次來分享梨,要不爭搶,共同體驗謙讓的快樂。
來源:安康家園()首屆幼師大賽作品集。
孔融讓梨后(精選17篇)篇十五
《孔融讓梨》這個故事我看過很多次,但每次都沒讀懂意思。這天,我最后把這個故事深一層的意思讀懂了。
孔融是東漢末年著名的文學家。在他四歲時,就已經很有教養了。一天,鄰居給孔融家送來了一盤梨,孔融的兄弟姐妹們一哄而上,爭搶那些又大又好的梨子。但孔融卻站在一旁,沒有去搶。那里寫出了孔融很懂事,會謙讓兄弟姐妹,讓他們先挑選,自我才拿剩下來的吃。
父親見到亂哄哄的場面,十分生氣,讓站在一旁的孔融給大家分梨吃。孔融先把兩個大的分給了父親,母親,然后把好的依次分給了哥哥,姐姐和弟弟,而把最小的一個留給自我。父親問孔融為什么把最小的留給自我,孔融回答:“哥哥,姐姐比我大,就應吃大的,弟弟比我小,我也就應讓著他,所以我就挑了個最小的。”父親很滿意,還夸獎孔融謙恭禮讓呢。那里,又一次突出孔融很懂事。
孔融長大后,做了北海太守。他為人寬厚仁慈,廣交朋友,善待有學問的人,成為受人尊敬的人。孔融讓梨這件事上,不但使他的兄弟姐妹受到教育,還為世人做出了榜樣。從孔融的成長,我也懂得了小時候不但要學習文化,還要養成良好的思想品格,長大才是一個德才兼備的人材。
這一遍看完后,我懂得了在我們實際生活中,每一個人都學會謙讓,我們之間就不會產生矛盾,矛盾不存在,我們的社會就會和諧;社會和諧,我們的社會就是禮貌社會;社會禮貌了,經濟就會騰飛,我們的生活也就會更加完美。
孔融讓梨后(精選17篇)篇十六
中華上下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流傳著許許多多的人物或事跡。他熏陶了多少代,多少人的品德修養,它感染了多少位偉人的心靈他點化了多少迷途知返的人。
在這個假期,在教師與家長的配合下,我讀了許許多多的民俗精神的傳統故事。其中最讓我感觸頗深的,還是《孔融讓梨》的經典故事。這個故事主要講了在孔融四歲的時候,父親買來了許多梨,當孔融挑梨時,他卻把最小的留給了自我。父親感到十分驚訝,孔融確認為大的應當留給哥哥,弟弟一齊吃才對。
這個故事雖然短小,但意義深遠。給我的感受,卻十分深刻。我們也要學習孔融這樣的精神,遇到事情要處處想著他人,為他人著想,而不是為了一點點眼前的利益,與他人發生爭執,這樣一來,你損失的不僅僅是表面的物質利益,可是精神品質上的“破產”,而孔融,因為具有這一良好的品質,如同挖到了金礦一般,從此便步步高升,得到了皇帝的重視。
再想想,現實生活中的我,是否與四歲的孔融一般呢?看,我魏了一本無缺損的書,正在和妹妹展開激烈的“拉鋸戰”呢!這本完好的書,在我們兄妹倆手中,奪過來,搶過去。突然,我趁妹妹不注意,用力一抽,書便落入我的手中。正當我洋洋得意之時,妹妹卻趁機從我的懷中搶來過去。我生氣了,緊緊的抓住書,用力不放。可是,只聽見“咔嚓”一聲,書被撕成了兩半。我和妹妹都呆住了,傻愣愣的看著書的“尸體”,再看看孔融,四歲時就懂得讓梨了,我都這么大了,還為了一本小小的書,與妹妹爭奪,實在不應當。
“退一步海闊天空。”我期望大家像孔融一樣,時時處處為別人著想。到那時,爭執便沒有了,吵鬧也消失了,人生都變得有愛了,世界變得多么和諧!
孔融讓梨后(精選17篇)篇十七
今天,我讀了孔融讓梨的故事。一天孔融的父親的朋友給他家送梨,然后他父親把洗好的梨放在桌子上老大看見了,他是一個貪吃的人。然后他飛快拿了一個大梨。輪到孔融拿梨了孔融拿了一個最小的梨大家都說他懂事。
從孔融讓梨這件事上,我知道了,我們的國家從古到今都素有禮儀之邦的美稱,以禮待人是我們的傳統美德,讓我們每個人都來發揚這種美德。
小朋友們,你們應該向孔融學習傳統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