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班教案中,教師應注重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和學科能力。由于教案的編寫是為了服務于幼兒的學習和發展,所以教師們在使用時要靈活運用。
草原小牧民大班教案范文(15篇)篇一
1.理解歌曲內容,喜歡演唱歌曲。能夠根據歌曲內容進行簡單、有趣的表演。
2.激發幼兒的想象力。
理解歌曲內容。
教學準備:
一盞裝有調控開關的臺燈,音樂錄音帶。
一、談話。
--出事臺燈,教師演示臺燈的調控開關,引導幼兒觀察,臺燈隨著調控開關的旋轉而變亮或變暗。
有人想給太陽裝一個開關,如果太陽真的裝了開關,會怎樣?
二、欣賞歌曲。
--教師放歌曲錄音,請幼兒欣賞。
--提問:歌曲里唱了什么?
--引導幼兒學說歌詞。
三、游戲"回音壁"。
--請幼兒做回音壁,教師唱一句,幼兒模仿一句。比一比哪個回音壁"返回"的聲音最好聽。
四、游戲"錄音機"。
--請幼兒做錄音機。教師唱兩句,"錄音機"就"錄"兩句,看哪個"錄音機"錄的聲音最清楚。
五、大家一起唱。
--播放歌曲錄音。幼兒在音樂的引領下演唱歌曲。
--引導幼兒聽清前奏和間奏,說好歌曲中的道白部分。
草原小牧民大班教案范文(15篇)篇二
1、喜歡中國工夫,體驗中國工夫的雄壯有力的氣概。
2、激發幼兒用身體動作表現中國工夫。
中國工夫音樂磁帶、多媒體課件制作。
1、京劇表演:
分男、女幼兒表演京劇中的人物,男孩面戴自己設計的京劇臉譜,小姑娘手拿手絹表演。
2、學習武術表演:
(1)觀看武術表演。
剛才,表演了中國國粹京劇,今天,再來看看中國的傳統武術吧。
(幼兒觀看武術表演)問:中國的武術種類很多很多,你喜歡武術嗎?為什么?
武術有什么用?(強身健體)。
(2)了解中國武術。
問:你還知道哪些中國武術?你能做做動作嗎?
(根據幼兒的回答后播放多媒體軟件)(個別幼兒示范做動作,集體學做個別動作)。
(3)欣賞歌曲《中國工夫》。
問:“聽了歌曲你發現了什么?”
(4)表演中國工夫。
a、聽到慢的音樂時應該怎樣做動作?(動作有力、停頓)放第一段音樂幼兒表演。
b、聽到快的音樂時應該怎樣做動作?(動作有力、連貫)放第二段音樂幼兒表演。
c、下面,把動作組合在一起完整的表演。
今天請你們做小小武術師把剛才你們表演的動作配上去,好嗎?
請你們自己找幾個朋友一起給歌曲編動作,動作要有力、到位、精神。(表現出中國武術的特點)。
d、請多位幼兒上臺表演。動作要有力、精神。
e、請幼兒做小老師,可以和他們做的動作不一樣,也可以一樣。
再請部分幼兒帶領大家表演,教師參與表演。
三、打擊樂:拔根蘆柴花剛才表演了雄壯有力的中國工夫,下面小小演奏家聽著優美的江南民樂一起來演奏吧!
草原小牧民大班教案范文(15篇)篇三
活動來源:。
《北京市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實施細則社會領域提出了“通過多種媒介和活動,使幼兒了解中國是一個多民族、多文化的國家,懂得尊重少數民族和其他地區的風俗習慣"。于是在班級中我們開展了“中國民族多"的主題活動,在活動中幼兒對于民族舞蹈特別感興趣,于是我和幼兒通過欣賞、學跳、創編來感知民族舞蹈的特點n這次活動是其中的一次。
活動目標:。
1.感受蒙古族三段體音樂歡快、優美的音樂風格特點。
2.初步嘗試合作創編蒙古族舞蹈,感受創編的快樂。
活動準備:。
1.物質準備:音樂、課件、小水桶。
2.經驗準備:幼兒了解認識蒙古族的習俗和蒙古族舞蹈的基本動作。
活動過程:。
一、聽音樂進教室,感受蒙古舞蹈的音樂特點。
2.蒙古騎馬、擠奶動作練習。
二、欣賞音樂并觀看課件,幫助幼兒理解音樂。
(一)幼兒欣賞音樂。
2.幼兒。說出自己對音樂的理解,以及自己的心情。
(二)幼兒再次欣賞音樂并欣賞蒙古大草原的幻燈片,同時感受音樂的快慢變化。
1.現在夏老師帶小朋友一起到蒙古大草原去看一看,看看那里的人們都在做什么?
2.幼兒根據幻燈說出人們的生活。
3.你發現音樂有什么變化?
4.教師為幼兒介紹音樂。(這首音樂是三段體音樂表現蒙古族人民在那達慕盛會上騎馬、摔跤、擠奶的歡樂場面)。
三、再次欣賞音樂,感受音樂快慢變化。
2.分段欣賞音樂:
(1)快的時候做什么動作,請個別小朋友做動作,其他小朋友來學一學。
(2)跟著快的音樂做一做動作。、
(3)慢的時候做什么動作,請個別小朋友做動作,其他小朋友來學一學。
(4)跟著慢的音樂做一做動作。
四、幼兒分組聽音樂進行編舞。
1.請幼兒聽音樂分成5組進行舞蹈創編。
師:剛才小朋友的動作做得很漂亮,接下來讓我們也來做個蒙古小牧民,一起來編個舞蹈,可以加上簡單的隊形變換,注意音樂的快慢變化,讓你的舞蹈更加漂亮。
2.教師鼓勵幼兒合作,并簡單介紹道具。
3.’幼兒自由創編教師巡回指導。
五、幼兒自由展示。
1.幼兒集體聽音樂自由展示。
2.幼兒分組自愿展示。
六、幼兒聽音樂出教室。
活動反思:。
中國民族舞蹈體裁、主題、表現形式豐富多彩,幼兒在學習表演舞蹈的過程中,不僅能夠欣賞到民族舞蹈優美的動作、悅耳的旋律,而且能感受到中國各個民族的不同習俗和深厚的文化底蘊。《北京市幼兒園教育綱要》藝術領域目標指出,要鼓勵幼兒大膽表現自己對周圍生活的感受和體驗,培養幼兒藝術表現和創造的初步能力。作為蘊含了民族文化背景、風土人情、生活習慣、民族精神豐富內涵的中國民族舞蹈是幼兒園舞蹈教學中不可缺少的內容選擇,但是幼兒對于民族的認識比較淺,因為民族離幼兒的生活比較遠,于是我們以主題活動為載體,通過視頻、圖片、故事等多種形式豐富幼兒對蒙古族、蒙古舞蹈的經驗。
以前在教民族舞蹈時更多的是讓幼兒模仿學習,幼兒多是單純的訓練,而大班幼兒有創編能力這是我們不能忽視的,于是我在讓幼兒學習基本動作后進行了此次創編活動,意在發展幼兒的創編能力。在本節活動中我選取了三段體的音樂,幼兒能夠大膽創編舞蹈最重要的就是對音樂的傾聽和理解,于是活動一開始我請幼兒完整的欣賞音樂,讓幼兒對-i-=樂有充分的了解,然后分段欣賞進一步讓孩子理解音樂,為幼兒創編舞蹈打下基礎。為了讓幼兒更豐富的創編舞蹈,我通過同伴學習、小組協商、動作頻率變化、方位變換等方式引導幼兒創編,應幼兒的需要還為幼兒提供了擠奶筒,進一步激發幼。兒的興趣,為幼兒體驗成功提供幫助。
本次活動幼兒的興趣從頭到尾始終高漲,整個活動過程注重體驗與感受、交流與發揮,真正達到了活動化的共同學習。
專家點評:。
幼兒園教師在進行傳統民族舞蹈教育活動時,往往注重的是動作的訓練,一般以教會為目的,過程中要求幼兒單純模仿,忽視幼兒對民族舞蹈的感受力、創造性和表現能力。延慶二幼的夏淑芳老師,在進行蒙古舞蹈《我是草原小牧民》的教育活動時,從藝術領域核心價值入手,旨在激發幼兒對音樂、舞蹈的感受和興趣,運用不同方法調動幼兒的積極性、參與性和創造性,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首先是為幼兒前期經驗的豐富提供了必要和有效的支持。蒙古族舞蹈對于大班幼兒iii來講,相對陌生,他們不知道蒙古族的人每天在做什么,用的是什么,吃的是什么,為什么要做那些舞蹈動作,夏老師通過圖片、視頻、故事以及日常生活中對蒙古音樂和舞蹈的欣賞,豐富了幼兒關于蒙-d-it的生活經驗,了解了一些民族風情和習俗,為舞蹈的創編打下了良好的基礎,符合大班。幼兒年齡特點和學習方式以及認知的發展水平,滿足了幼兒好奇、好動、好問、愛模仿的心理特征,引發了幼兒學習舞蹈的興趣,為教學活動的成功做了很好的鋪墊。
第二是能夠把活動的重點和難點逐級分化,為達成iii標創造贛是草原小牧民.豢謦蠡琴擎黲》贛澄幼兒園教育活動親例及評析了良好的條件。在有限的教育活動時間內,大班幼兒要欣賞音樂、感受音樂的快慢和特點,還要進行舞蹈動作的創編,如果沒有主次之分、沒有有效的調節,也就是說如果沒有對教材的透徹分析,以及對本班幼兒的全貌了解,就不可能十分準確的定位本次活動的重點和難點,而夏老師憑著對職業的高度責任感和對幼兒的愛,以及扎實的專業基本功,很好地把握了重點和難點的逐級分化,為幼兒能夠有興趣、專注的參與活動,完成活動目標,起到了畫龍點睛的作用。
第三是幼兒自主自由自愿狀態的激發,符合藝術領域中舞蹈教學的核心價值的倡導。舞蹈的學習是富有個性和自我的學習,若千篇一律,統一要求,整齊劃一,就嚴重違背了藝術領域的價值追求,而夏老師在整體教學活動過程中,很好地處理了教師主導和幼兒主體地位的關系,教師始終站在幼兒的角度去實施教育,引領幼兒去發現、探索,整個活動動了起來,充滿了活力、富有朝氣,能夠不斷地聽到教師接近于生活語調的親切、愉快的說話聲、歌聲和笑聲,讓人有身臨其境并渴望融入其中的愿望。總之,舞蹈教學對幼兒園教師的要求是非常全面的,不但施教教師要有舞蹈素養,還要有作為幼兒教師的專業素養,只有了解幼兒、了解幼兒教育的教師,才能夠根據需要,仔細洞察幼兒美麗的童心世界,潛移默化的陶冶幼兒的心靈,制定合理的教學活動計劃,讓舞蹈成為幼兒喜愛并對其成長起到關鍵作用的活動。
草原小牧民大班教案范文(15篇)篇四
1、感受歌曲旋律,初步學唱歌曲。
2、用肢體動作表現太陽帶給人們的光明和溫暖。
重點:感受歌曲旋律,學唱歌曲。
難點:用肢體動作表現太陽帶給人們的光明和溫暖。
自制太陽、藍色皺紋紙若干(代表海面)、音樂磁帶。
2、師:太陽在早上緩緩地升起,到了傍晚又慢慢落下,它每天都是這樣默默無聞地工作著,你覺得太陽怎么樣?(很辛苦,很勤勞,樂于奉獻……)。
3、人們為了贊美勤勞的太陽,為它編了一首好聽的歌曲,我們一起來仔細欣賞。(欣賞樂曲)。
1、師:剛才你聽到了什么?(引導幼兒用歌詞來回答)。
2、師:我們一邊拍手一邊把歌詞朗誦一遍。
3、欣賞歌曲錄音一遍:請你再來聽一聽,這回可以邊聽邊做自己喜歡的動作。
1、師:剛才有幾個小朋友的動作做得真好,這次你可以邊做動作,邊跟著老師的琴聲輕輕地唱。(集體跟唱一遍)。
2、師:太陽給我們帶來了光明和溫暖,我們應該感謝太陽,鼓勵幼兒用感激之情來演唱。(集體演唱第二遍)。
3、師:剛才我發現有的小朋友在演唱時還會加上一些優美的動作,這次請你用響亮的聲音,再加上優美的動作來表演。(請幼兒站起來演唱)。
1、一幼兒扮演太陽從海面升起,邊唱歌曲,邊按照歌曲節奏做升起和放射光芒的動作。
2、部分幼兒兩兩相對手執皺紋紙,跟隨音樂節奏扮演海浪,部分幼兒扮演大自然中萬物,分角色進行歌表演。
3、交換角色進行歌表演,鼓勵幼兒邊歌唱、邊表演。
草原小牧民大班教案范文(15篇)篇五
1、讓幼兒感受歌曲歡快活潑的性質。
2、使幼兒能根據不同的節奏選擇樂器,并初步學會識圖譜演奏。
3、激發幼兒興趣,培養幼兒熱愛音樂的情感。
4、感受旋律的氣氛以及和同伴一起參加集體音樂活動的樂趣。
5、認真傾聽并積極參與歌唱活動。
節奏譜、音樂磁帶、小手小腳標記、樂器標記以及雙響筒、沙球、鈴鼓。
一、欣賞樂曲,熟悉旋律。
1、今天老師給你們帶來了一首歌曲,請你們來聽一聽,聽完之后,哪個小朋友來告訴老師,你聽到歌里唱了些什么?(放磁帶2遍)。
小結:這首歌是我國一個少數民族的歌曲,歌里講述的是一個生活在草原上的小朋友,他在放羊的時候看到草兒青青,牛羊肥肥,心里特別高興,真是看在眼里,喜在心里啊。
2、這首歌給你什么感覺?
二、識譜選擇身體動作。
1、它還可以用好聽的樂器來演奏呢!看,這是它的節奏譜。
2、教師清唱,幼兒用身體動作來打節奏。
總結:每小結的第一拍都是重拍,拍手第一拍要重,后面要輕,跺腳也是,扭一扭的小朋友要特別注意,要先拍一拍再扭,拍手也要注意在那一小結×的地方拍。
3、教師清唱,幼兒用身體動作來打節奏。
(重點練習一下合奏的部分)。
4、讓我們跟著音樂一起來演奏一下。
5、真好聽,還想再聽你們來一遍,行嗎?
三、用樂器來演奏。
(主要介紹樂器名字合它的使用方法,注意點)。
2、輕輕拿起你的樂器寶寶,我們來用它來演奏。
準備好了嗎?
3、交換樂器演奏。
這是一首非常動聽的曲子,講述的是小牧民在大草原上騎馬飛奔、高聲歡呼的情景。課堂上,孩子們積極動腦,氣氛活躍。對于音樂情緒的把握,音樂節奏的把握,孩子們有著較強的理解能力。
草原小牧民大班教案范文(15篇)篇六
音樂教學應該充分體現其育人功能,使課堂真正成為培養熱愛生活和具有鮮活個體的搖籃。反思《我是草原小牧民》的教學,我認為成功的關鍵在于整個教學過程?將學生從傳統的教學模式中解放出來,給學生以最大的空間感受、體驗、想象、表現的機會,從而能夠充分展示才華、挖掘潛力、釋放情感、體驗成功。
一、關注學生及其情感。
本節課的教學,教師創設了平等和諧的教學氛圍,關注學生的情感,從談話中、表揚中、活動中充分讓學生說、玩、唱、跳、想象和創造,孩子們體會到學習的快樂,感受到音樂的魅力和成功的喜悅。新《標準》中提到:音樂課的全部教學活動應以學生為主體,師生互動,將學生對音樂的感受和音樂活動的參與放在重要位置。本節課注重學生的發展,充分相信學生的能力,讓每個學生都主動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
二、充分感受和表現。
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對美的感知和理解,是審美教育的核心,是審美教育的要點。本課把感知放在重要位置。聽,是感知與理解音樂的前提條件,也是藝術實踐最重要的過程,因而要從聽入手,讓學生感受音樂的情緒、熟悉音樂的旋律,再引導學生從歌詞中感受歌曲的情感,通過想象和模仿感受歌曲所反映的生活。最后通過學生的感知,引導學生從唱、跳、伴奏和創造等方面來表現音樂的美。另外,本節課也給了很多學生展示自己的機會,每個學生既是創作者又是表演者和欣賞者。
草原小牧民大班教案范文(15篇)篇七
1、引導幼兒感受樂曲旋律及其歡快活潑的性質,體會音樂所表現的意境。
2、培養幼兒在打擊樂活動中,進一步學會控制和協調并用自己固定的節奏隨音樂演奏,始終保持自己的聲部。
3、感受旋律的氣氛以及和同伴一起參加集體音樂活動的樂趣。
4、培養幼兒的音樂節奏感,發展幼兒的表現力。
5、感知樂曲的旋律、節奏、力度的變化。
1、已學會唱《小牧民》。
2、立體玩具小馬,脖子上套一串小鈴。
3、指導幼兒認識有關牧民的生活及勞動內容。
1、復習歌曲《小牧民》。
2、學習掌握xx xx︱ xx xx︱節奏型。
(1)教師用雙響筒敲擊xx xx︱節奏型,另一幼兒操作玩具小馬,讓其他幼兒注意傾聽“小馬”跑時脖子上串鈴發出的響聲。
(2)啟發幼兒說出是誰來了?怎么來的?
(3)幼兒將自己聽到的馬蹄聲節奏拍出來。
(4)全體幼兒隨著音樂拍“馬蹄聲”節奏。
(5)幼兒用模仿馬蹄聲“噠噠噠噠”或“的個的個”。
3、教師在幼兒拍xx xx︱ xx xx︱節奏聲中唱《小牧民》歌曲。
4、探索17小節到20小節與其他旋律節奏的不同。
(1)讓幼兒體會小牧民來到一望無際的草原,心里是怎樣想的?怎樣表示?
(2)用歡呼聲表示小牧民激動的心情。
(3)用動作表示小牧民激動的心情。
(4)教師幫助幼兒歸納出節奏型x—︱x—︱。
5、組織幼兒二聲部語音節奏,教師一個聲部,全體幼兒一個聲部,分別念馬蹄聲的節奏和串鈴的節奏,歡呼聲齊念。
6、討論配器。
(1)小牧民騎著馬跑來,用什么樂器來表現?集體探索并嘗試演奏。
(2)小牧民看到草原很高興,用什么樂器表示?
(3)在速度較慢的琴聲伴奏下,在教師的語音提示下,幼兒打擊樂器。
(4)在錄音機里的音樂伴奏下,進行演奏。
(5)交換樂器演奏。
草原小牧民大班教案范文(15篇)篇八
二、充分感受和表現。
但是本節課中也有不足之處,如學生學習歌曲的方式還可以更靈活多樣,以更大的激發學生學習歌曲的興趣;歌詞的學習上時間過長,應該充分相信三年級學生的能力,比較簡單的節奏教師只需稍做引導就可學生自主學習。
草原小牧民大班教案范文(15篇)篇九
1.理解歌曲內容,喜歡演唱歌曲。能夠根據歌曲內容進行簡單、有趣的表演。
2.激發幼兒的想象力。
理解歌曲內容。
教學準備:
一盞裝有調控開關的臺燈,音樂錄音帶。
一、談話。
--出事臺燈,教師演示臺燈的調控開關,引導幼兒觀察,臺燈隨著調控開關的旋轉而變亮或變暗。
有人想給太陽裝一個開關,如果太陽真的裝了開關,會怎樣?
二、欣賞歌曲。
--教師放歌曲錄音,請幼兒欣賞。
--提問:歌曲里唱了什么?
--引導幼兒學說歌詞。
三、游戲"回音壁"。
--請幼兒做回音壁,教師唱一句,幼兒模仿一句。比一比哪個回音壁"返回"的聲音最好聽。
四、游戲"錄音機"。
--請幼兒做錄音機。教師唱兩句,"錄音機"就"錄"兩句,看哪個"錄音機"錄的聲音最清楚。
五、大家一起唱。
--播放歌曲錄音。幼兒在音樂的引領下演唱歌曲。
--引導幼兒聽清前奏和間奏,說好歌曲中的道白部分。
草原小牧民大班教案范文(15篇)篇十
2、在掌握"馬蹄聲"與"歡呼聲"兩種節奏類型的基礎上,集體討論配樂方案并演奏。
1、欣賞歌曲"小牧民"。
2、打擊樂器:鈴鼓、串鈴等。
活動過程:
1、重復欣賞歌曲:"小牧民",并與幼兒一起拍節奏。1~16小節:拍"馬蹄聲"17~~20小節:拍"歡呼聲"節奏,21~~22小節:拍"馬蹄聲"節奏,最后小姐按節拍表示結束(×/×/×/×-/)
2、討論配樂器
(1)小牧民騎著馬跑來,用什么樂器呢?
集體探索并嘗試演奏。(鈴鼓、串鈴等)
(2)小牧民看到草原很高興,用什么樂器表示呢?
3、練習演奏
(1)教師指揮,幼兒做現有樂器的模仿動作。練習過程中,提醒幼兒要保持節奏速度,與集體保持協調一致(尤其是"馬蹄聲"節奏)
(2)用樂器演奏,提醒演奏鈴鼓、串鈴的小朋友,要用手腕用力。
(3)交換座位,看指揮自由選擇樂器演奏。
在 打擊"馬蹄聲"與"歡呼聲"兩種節奏類型時,幼兒還不能分辨清楚。演奏起來較困難。今后要讓幼兒多學習。
草原小牧民大班教案范文(15篇)篇十一
活動目標:
1、在打擊樂演奏活動中,進一步學會控制和協調。并用自己固定的節奏型隨音樂演奏。
2、在掌握“馬蹄聲”與“歡呼聲”兩種節奏類型的基礎上,集體討論配樂方案并演奏。
3、樂意參加音樂活動,體驗音樂活動中的快樂。
4、通過整體欣賞音樂、圖片和動作,幫助幼兒理解歌詞內容。
活動準備1、欣賞歌曲“小牧民”。
2、打擊樂器:鈴鼓、串鈴等。
活動過程:
1、重復欣賞歌曲:“小牧民”,并與幼兒一起拍節奏。1~16小節:拍“馬蹄聲”17~~20小節:拍“歡呼聲”節奏,21~~22小節:拍“馬蹄聲”節奏,最后小姐按節拍表示結束(×/×/×/×—/)。
2、討論配樂器(1)小牧民騎著馬跑來,用什么樂器呢?
3、練習演奏。
(1)教師指揮,幼兒做現有樂器的模仿動作。練習過程中,提醒幼兒要保持節奏速度,與集體保持協調一致(尤其是“馬蹄聲”節奏)。
(2)用樂器演奏,提醒演奏鈴鼓、串鈴的小朋友,要用手腕用力。
(3)交換座位,看指揮自由選擇樂器演奏。
教后感:在打擊“馬蹄聲”與“歡呼聲”兩種節奏類型時,幼兒還不能分辨清楚。演奏起來較困難。今后要讓幼兒多學習。
活動反思:
草原小牧民大班教案范文(15篇)篇十二
1、通過學習本課歌曲《我是草原小牧民》,讓學生真正感受蒙古族曲調的風格特點,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
2、讓學生們在體驗、探究、模仿、合作、綜合的過程中自主、探究、合作式學習。
3、提高學生的音樂實踐和舞蹈創編能力,并能用輕柔而有彈性的聲音自信的演唱歌曲。
引導學生運用自豪、歡快的情緒,輕柔而有彈性的聲音自信的演唱歌曲。
:用不同的節奏型和不同的打擊樂器為歌曲伴奏。
多媒體、電子琴、打擊樂器。
師生問好歌《上課啦》。
1、出示圖片。
生:《草原上》《草原就是我的家》……。
師:你們想不想去草原看看?讓我們騎著駿馬一起去大草原吧!
2、律動:〈〈草原就是我的家〉〉。
師:誰能告訴我他是誰?他就是我們這節課的主人公小牧民,他有一個好聽的名字叫英格瑪,讓我們從英格瑪的歌聲中感受一下牧民的生活吧!
2、出示歌譜,按節奏讀歌詞。
(草兒青青羊兒肥,注意休止符)。
3、學唱歌曲。
教師教唱,找出重點句子。
(草兒青青羊兒肥—青青草兒跳起來了,肥肥的羊兒扭起來了,休止符、前倚音)。
4、隨琴哼唱。
小聲隨琴完整的演唱歌曲。
5、鞏固歌曲,分組接唱。
6、歌曲處理。
師:你覺得小牧民再唱這著歌曲的時候心情是怎樣的?
(高興,自豪)。
有感情的演唱歌曲,注意休止符、前倚音。
師:同學們唱得這么好聽,就像一個個神氣的小牧民,讓我們給這著歌加上動作,來表演自豪的小牧民吧!
1、學生自已編動作,表演歌曲。
師:你們表演得太棒了,我也想加入你們了,讓我們一起邊唱歌,邊表演吧。
1、聽一聽、打一打。
師:同學們都能聲情并茂、以情帶聲,并且很自信的演唱《我是草原小牧民》這首歌曲,我真為你們高興,現在我想送給你們一些禮物,你們聽聽是什么聲音?什么音符?說對了送給你!
(雙響筒、鈴鼓、三角鐵)。
2、合奏。
師:讓我們用這些打擊樂器為歌曲伴奏吧。
3、表現歌曲。
分為演唱組、演奏組、舞蹈組表現歌曲。
同學們,你們太棒了,我為你們感到自豪。假如你們是歌手,我會是你們最忠實的歌迷;假如你們是演奏家,我會是你們最忠實的聽眾;假如你們是舞蹈家,我會是你們最忠實的觀眾;同學們,努力吧!相信自己,我能行!音樂殿堂的大門永遠為你們敞開著。
草原小牧民大班教案范文(15篇)篇十三
大家好:今天我以人音版小學音樂三年級第五冊第二課《我是草原小牧民》,向大家匯報我的教學方法、教學策略以及如何將信息技術運用到音樂課堂中,并發揮它的實效性。
一、教材分析。
歌曲《我是草原小牧民》是一首以內蒙古民歌音調為素材創作的兒童歌曲。歌曲為2/4拍,五聲羽調式,全曲以明快的旋律、跳動的節奏,具有舞蹈性的律動感,表現了小牧民手擎羊鞭、快樂歡唱的形象。重復的曲調更進一步表達了草原兒童對自己家鄉和甜美生活的贊美。
新課程中提出感受與鑒賞是重要的音樂學習領域,是整個音樂學習的活動基礎,是培養學生音樂審美能力的有效途徑。根據新課標和我對教材的理解,結合學生的特點我確立了教學目標為以下三點。
二、教學目標。
1.認知目標:學習歌曲《我是草原小牧民》,能用歡快、自豪的聲音演唱歌曲。
2.能力目標:通過小組合作學習、為歌曲伴奏、創編舞蹈等音樂實踐活動,培養學生的表現力、合作能力、創新能力。
三、教學重、難點??
1.重點:通過唱、舞、奏、創等音樂實踐,感受內蒙古歌舞的民族風格。
2.難點:歌曲節奏較密集,附點音符及八分休止符的把握。
四、教學方法。
本節課的教學主要遵循直觀性、創造性原則,利用多媒體教學手段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及想象力。重點采用舞蹈引入、聽唱法、難點提煉、體驗創新等教學方法設計教學過程。力圖體現:重視學生的音樂實踐,把學習的主動權教給學生。讓他們真正的感受到“以情感人、以美動人”是音樂給他們帶來的愉悅和快樂。
五、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舞蹈引入。
(二)學習歌曲培養興趣。
興趣是學習的動力,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這一環節我利用多媒體課件,播放歌曲《我是草原小牧民》,讓學生隨著動聽的音樂律動起來,喚起學生的飽滿情緒。在學唱歌曲中我主要采用聆聽范唱、學生隨琴用lu模唱、視唱曲譜、隨錄音演唱、提煉難點等幾個環節進行。教師抓住全曲中的靈魂句“草兒青青羊兒肥,美在眼里喜在心,喜在心。”進行節奏和聲音的處理,讓同學們準確掌握附點音符及八分休止符。為了提高學生的演唱及表演能力,我又播放兩首蒙古族兒童歌曲,第一首《我是草原小騎手》并讓學生學習小歌手自信的演唱,瀟灑的動作。第二首《草原贊歌》是兩位雙胞胎小姐妹聲情并茂的表演。我讓學生們學習兩個小歌手的演唱情緒及表情,使同學們的演唱更加完美。
(三)體驗創新激發熱情。
“鼓勵音樂創造”是新課程的基本理念之一,“創造”是發揮學生想象力和思維潛能的音樂學習領域,對于培養具有實踐能力的創造性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我是草原小牧民》說課稿體驗融為一體,課堂氣氛推向了最高潮。這充分體現師生間、生生間的互動。
(四)回歸生活享受音樂。
優美動聽的蒙古族歌曲可以說是不勝枚舉,為了讓學生了解更多的蒙古族曲目,我在課前布置任務,讓學生在家長的幫助下上網搜集有關內容,讓他們演唱其中的幾段。這樣能使學生真正的參與課堂,更加喜愛我們的民族音樂。
六、總結回顧。
在整個教學設計中我力求體現以學生為主體的思想,以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興趣為主線貫穿整個課堂,教師充分的運用多媒體、視頻資源將信息技術手段與音樂學科有效的整合,不僅能使學生開闊眼界,也能讓學生在歌唱中享受美的愉悅,受到美的熏陶,謝謝大家。
草原小牧民大班教案范文(15篇)篇十四
活動目標:
1、學習歌曲。掌握歌曲旋律。
2、通過欣賞歌曲,感受樂曲旋律及其歡樂活潑的性質,體會音樂所表現的意境。
3、努力保持自己聲部的節奏。
4、熟悉歌曲旋律,為歌曲創編動作。
5、愿意跟隨教師和音樂在老師的引導下用自然、連貫的聲音唱歌,情緒愉快地參加音樂活動。
活動準備:
1、欣賞歌曲“小牧民”。
2、打擊樂器:鈴鼓、串鈴等。
活動過程:
1、重復欣賞歌曲:“小牧民”
2、學習掌握××××/××××/節奏型。
(1)聽老師用鈴鼓拍出××××/××××/節奏型,說出是誰來了,怎么來的。(一位小牧民騎著馬由遠而近地跑來了。)。
(2)將自己聽到的馬蹄聲拍出來。
(3)隨音樂拍“馬蹄聲節奏”
(4)用嘴模仿馬蹄聲噠噠/噠噠/。
3、教師在喲額拍××××/××××/節奏中唱“小牧民”歌曲。
4、探索個小節月其他旋律節奏的不同。
(1)體會小牧民來到一望無際的草原,心理是怎么想的,怎樣表示。(如高聲喊“啊”等)。
(2)用歡呼聲表示小牧民激動的心情。
(3)用動作表示小牧民激動的`心情,教師斑竹幼兒歸納出節奏型。
活動反思:
草原小牧民大班教案范文(15篇)篇十五
歌曲《我是草原小牧民》是一首以內蒙古民歌音調為素材創作的兒童歌曲。歌曲以明快的旋律、跳動的節奏,具有舞蹈性的律動感,表現了草原小牧民放牧時的喜悅心情。前奏讓學生參與進來,通過打節奏化解拍等形式,這樣一來到了演唱部分容易進入。歌曲中的休止符部分我強調學習了一下,三年級學生零基礎,草兒青青,讓學生有對比的來演唱這一句。學會歌曲后我讓學生加入動作,自編動作,這樣調動了積極性,又加深了學生對歌曲的掌握和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