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是中國傳統的重要節日之一,它代表著新的開始和希望。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春節總結范文,希望能給大家提供一些靈感和參考。
春節的變化(模板17篇)篇一
不知不覺又一年來到了,我又大了一歲!
除夕,爸爸貼春聯,我當他的小幫手。晚上,爺爺奶奶做了好多好多香噴噴的菜,我們吃得很開心!晚飯吃完了,爺爺奶奶爸爸媽媽給我好多壓歲錢,祝愿我快樂成長,好好學習!
然后,我們放鞭炮,放焰火,熱鬧極了!之后全家人坐在一起看春晚,高興極了!
第二天早上起來吃湯圓,好甜蜜呀!然后到外婆家拜年:“恭喜發財!”
新年真快樂呀!
文檔為doc格式。
春節的變化(模板17篇)篇二
時光猶如白駒過隙,眨眼間又是一年的春節,又是一個闔家團圓的日子,是人們期待已久的日子。在這一天,不管是遠離家鄉的游子還是辛苦打拼的民工,不管離家多遠,他們都會回到那魂牽夢縈的地方——家鄉!享受與家人在一起的天倫之樂。以前的春節是人們最忙碌且幸福的日子,然而現在的春節好像改變了什么。
關于春節的來歷還有一個有趣的小故事。相傳中國古時候有一種叫“年”的怪獸,頭長觸角,兇猛異常。“年”長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傷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這天,村村寨寨的人們扶老攜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獸的傷害。后來人們為了嚇走年獸想出了一個辦法,原來“年”最怕紅色、火光和炸響。所以人們就把家門口貼上大紅紙,屋內燭火通明,院子內放鞭炮,年獸一看那大紅紙就不敢進老鄉家里了,再一聽那噼里啪啦鞭炮聲就被嚇跑了,從此再沒敢出來害人。人們都知道了驅趕“年”獸的辦法。從此每年除夕,家家貼紅對聯、燃放爆竹;戶戶燭火通明、守更待歲。初一一大早,還要走親串友道喜問好。這風俗越傳越廣,成了中國民間最隆重的傳統節日。
春節作為中國人最重要的節日,自然少不了依傳統放鞭炮。別說這家家戶戶放鞭炮還真是讓年味更加濃厚了,雖說放鞭炮十分的熱鬧,但近些年節日放鞭炮的情況越來越嚴重,由于越來越多的鞭炮燃放使我們的生活環境越來越差。中國人有個傳統,過年過節時都要燃放鞭炮,一方面顯得喜慶,另一方面中國人認為可以驅邪,這個傳統一直沿用至今。現在市面上的鞭炮各式各樣,很受歡迎。可是,在你享受那噼里啪啦的聲音給你帶來樂趣的時候,你是否認識到燃放鞭炮給你、給大家帶來了什么危害呢?燃放鞭炮給我們的生活帶來很多的危害,例如造成嚴重的空氣污染、噪音污染,在放鞭炮的時候還具有很大的危險性。
春節對我們來說一直很重要,而現在卻因為它的重要而影響了我們的環境。其實春節就是一個讓全家團圓的日子,只要家人能夠團圓到一起,那就比什么都重要,何必非要放鞭炮呢。與其放鞭炮還不如我們減少對環境的污染,為子孫后代留一片純凈清新的天空!
春節在漸漸的改變,不過是越變越好,越變越貼近生活!
春節的變化(模板17篇)篇三
隨著科技的發達,春節開始逐漸的發生變化。
6年前。
記憶始終停留在那熙熙攘攘的戲臺前,唱戲地穿著“長袖子”的戲服,在我的眼里,這樣設計衣服就是為了方便甩動。可不是嗎!這戲每唱幾分鐘,那演員就非得甩幾下袖子,而且還是成圈形地甩,我覺得很好玩兒,每當經過時,總會聽上幾分鐘,臺上的演員咿咿呀呀地唱,環境簡陋并不影響觀眾的興致。臺底下,小攤販們都聚集在一起,歡鬧聲、唱戲聲、叫賣聲混雜在一起。
年是歡樂且熱鬧的。
3年前。
這時候,唱戲的戲班很少來了,戲臺變得冷清起來,手機技術開始發達了。小孩子們都喜歡聚在一起玩“仙女棒”,一打火引燃前面的引線,接著,炫目的火花伴隨著“咝咝”的細聲綻放開來,向外噴發的小火星都變成了它的花瓣,像天上閃爍的小星星,還沒來得及細細觀賞,一支已燃完。煙花也不甘示弱,在天空中閃爍著光芒,哪個是煙火,哪個是星星,天空中還飄蕩著銀鈴般的笑聲。
年是閃耀著光芒的。
現在。
社區的顯示屏上幾個醒目的大字兒“禁止燃放煙花爆竹”,它蓋住煙花的光芒和響聲,帶來環保安全、社會和諧的美好生活,春節似乎也“安靜”多了。
年是安靜的,和諧的。
時代在發展,社會在進步,身邊的環境也悄悄地在變,年變得更文化、安全環保。
春節的變化(模板17篇)篇四
真開心啊!今年,我終于又可以去媽媽的嵊州老家過年啦!
可是天公不作美,在去老家的路上,下起了淅淅瀝瀝的小雨。看著車窗外的雨水,我皺起了眉頭,想起了記憶中村里的一條條泥路。它們一遇到雨天,就會變得泥濘不堪。一腳踩上去,鞋子就會被緊緊地吸住。嗨,真是太不爽了。
可是,一到村口,我就被眼前的景像驚呆了。村口那條曲折泥濘,讓我討厭的小路,此刻變得煥然一新。出現在我眼前的是一條寬敞而又整潔的水泥馬路。村子里破舊的老房子也換成了一排排整齊而又嶄新的樓房。真沒想到短短幾年時間,家鄉竟有這么大的變化。
我去外太公家里做客時,發現了一個木頭和鐵片組成的龐然大物,好奇地問道:“外太公,這是什么東西呀?”外太公笑呵呵地說:“這是以前用來耕地的犁呦。在春耕的季節,農民伯伯每天都要起早貪黑,用犁來耕地。一天下來,就會汗流浹背,渾身沾滿泥巴,累得腰都直不起來了呢。即使是這樣,耕地的效率還是很低。而現在就好了,在國家科技興農的政策下,我們耕田和收割全是機械化的了。輕輕松松一天就能干完以前好幾天的活。再也不用擔心錯過播種時間了。”
忽然,屋外傳來了陣陣的鑼鼓聲,外太公拉著我的手說:“走,我帶你看戲去。”不一會兒,我們來到一個大禮堂,看到舞臺上的人兒都穿著古裝的衣服在演戲,臺下烏壓壓地坐滿了一大片觀眾。外太公自豪地說:“臺上唱的是越劇。我們嵊州呢是越劇的發源地。這里的男女老少都喜歡看。”只見臺上的演員們個個帶著華麗的頭飾,拖著長長的袖子,步履輕盈,好像仙女下凡一般。委婉動聽的唱腔在禮堂中回蕩。外太公還告訴我:“這邊每逢節日都會有各種文化表演。以前都只能在露天搭棚子表演。現在生活條件好了,村里為了弘揚傳統文化,豐富我們的業余生活,專門建了這個大禮堂……”
欣賞著臺上優美的越劇表演,聽著外太公的各種介紹,我看到了在新農村建設下的家鄉環境越來越美,科技改善了人們的生活水平。我相信只要我們好好學習,家鄉的明天會更加美好!
春節的變化(模板17篇)篇五
正月初一是我們國家傳統佳節—春節。關于過春節各地的習俗可多了,除夕爺的年夜飯可是最重要的。一大家人團聚在一起,開開心心、熱熱鬧鬧的品嘗著美酒佳肴,其樂融融。年夜飯我們北方人喜歡吃餃子,預示著來年交好運;而南方人喜歡吃湯圓,象征著一家人團團圓圓。
聽大人們說,以前家里不富裕,所以只有過年才可以吃到平時吃不到的好東西,因此,人們總盼著過年。如今,我們生活富裕了,雖然不指望過年吃好東西,可是我們卻依舊喜歡過年,那是因為只有新春佳節我們才能與一年未見面的親人嘮家常。
今年的春節,似乎更會精彩,家里多了個小妹妹,家里是否能其樂融融呢,期待著年夜飯。
春節的變化(模板17篇)篇六
年年看春晚,年年有期盼。經過了一年的喜悅與豐收,中國大地又迎來了新的2010年。除夕夜的傳統除了吃年夜飯,包餃子,更是不能忘了春節聯歡晚會——這一大盛宴。
春節聯歡晚會成了我們除夕夜的主要娛樂項目。今年也不例外,吃完晚飯,我就早早地等在電視機前,準備欣賞春晚的節目。
除了本山大叔每年都要看的小品和神秘的零點報時以外,20xx年春晚另一個重頭節目,就是春晚“常客”周杰倫的.魔術節目。今年,周杰倫既不獨唱也不跳舞,而是改為變起了魔術,節目中間會“秀”一下自己的胡琴技藝。而這一段魔術表演的背景音樂,就是周董的歌曲《蘭亭序》。與“周董變魔術”相比,魔術的女助手更加受人關注。此次與周董搭檔變魔術的正是“臺灣第一美女”林志玲,除了表演魔術,林志玲還會和周杰倫合唱一小段的《蘭亭序》。
讓我們隨著零點鐘聲的敲響,一起去迎接美好而又向往的20xx年吧!
春節的變化(模板17篇)篇七
春節是中國傳統的重要節日,也是全年最重要、最熱鬧的時刻。然而,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和人們的生活方式的變化,春節也在悄然改變。本文將從春節購物、年夜飯、拜年習俗、傳統文化和家庭團聚幾個方面,來探討春節變化的心得體會。
首先,春節購物方式發生了巨大變化。傳統的春節購物通常是前往菜市場或超市大采購。如今,隨著互聯網的普及和電子商務的興起,線上購物成為了主要趨勢。人們可以通過手機或電腦在家里輕松選購年貨。這種變化帶來了更加便捷的購物體驗,節省了大量時間和精力。然而,也有人對傳統的人與人之間的交流和感受的減少感到遺憾。
其次,年夜飯已經不再局限于傳統的家庭團聚。在過去,春節是全家團聚的機會,每個人都會回到家中,圍坐在一起享受美食。然而,隨著人們事業和生活的發展,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選擇出門旅游或外出用餐。有些人選擇去度假村、酒店或餐廳享用年夜飯,他們希望在舒適的環境中度過一個特別的夜晚。
再次,春節拜年習俗也有所改變。以往,人們會穿上新衣服,拜訪親戚、朋友和長輩,祝福他們新年快樂、身體健康。然而,現在人們更傾向于通過手機、微信或視頻通話來進行拜年。這種新的拜年方式確實提高了便捷性,但也減少了親近感和面對面交流的機會。
另外,春節仍然是傳統文化的舞臺。雖然春節的慶祝方式發生了很大變化,但傳統文化不會消失。比如,人們依然熱衷于貼對聯、剪窗花、燃放鞭炮等。此外,舞獅、舞龍等傳統表演也是春節期間的一大特色。這些傳統文化的保留,不僅展示了中國的豐富歷史和文化底蘊,也為節日增添了獨特的魅力。
最后,家庭團聚仍然是春節的核心。春節雖然有了很多變化,但家庭團聚始終是最重要的。無論是傳統的團圓飯還是外出旅行,人們在春節期間都希望與家人共度美好時光。這是一個難得的機會,讓人們忘記繁忙的工作,放松心情,享受親情和歡樂。
綜上所述,春節作為中國最重要的傳統節日,正在經歷著一系列的變化。無論是購物方式、年夜飯、拜年習俗、傳統文化還是家庭團聚,都出現了顯著的變化。盡管變化不斷,但春節的核心意義卻依然保持不變。無論怎樣慶祝,春節始終是一個團圓、熱烈、喜慶的節日。
春節的變化(模板17篇)篇八
春晚,是不是一個十分熟悉的名稱,上一個還歷歷在目,緊接著又來了一個。全國各地的人們都不約而同地打開了電視機,同家人一起,幸福的看起了春晚。咦?剛剛好像有美麗從我眼前飄過,可惜卻沒有把它緊緊抓住。算了,既然得不到,那就任由它隨風而去!
今天,我的家里炸開了鍋,八十幾個餃子歡聚一堂,子子孫孫,可謂是色香味俱全啊!終于解開了鍋,熱氣騰騰,看得我是兩眼發光。它們三五成群,被一盤又一盤地端上了餐桌,成了夜晚中的一盤盤佳肴!我雙手不停地把餃子往嘴里塞,而眼睛卻盯著電視機,時不時地被小品逗笑。大人們則有說有笑,我遇見了,也捉住了——美麗!
春節過后,就開始了繁忙的拜年,這其中的美麗,就用你們的慧眼去發現吧!
春節的變化(模板17篇)篇九
一提起春節,相信許多同學都是侃侃而談:放鞭炮、吃團圓飯、收到壓歲錢、買玩具、吃元宵……真是數不勝數,不計其數。可是,不知道大家發現了沒有,今年過春節與前幾年有了很大變化,下面就讓我來告訴大家吧!
首先,過年的一個最顯著的特點就是:放鞭炮、煙花的少了。在以前,鞭炮聲可是日夜不斷,這里響不完那里接著響起來,到處煙霧繚繞,震耳欲聾。今年不一樣,人們都提倡“綠色過年”,放鞭炮和煙花的就少的多了,只有稀稀啦啦地幾聲。大家知道嗎?做一個煙花需要的錢不多,可是燃放的數量很大就會產生極大的費用,再說鞭炮煙花放完后就沒有用處了,還會在地下留下一大堆紙屑,產生大量的煙霧,給環境帶來了很大的污染,造成霧霾天氣。今年,噪聲小了,衛生變干凈了,真是一個令人高興的變化。
還有春節過后就是元宵節,而今年廣場上沒有再安放眾多的花燈,前來觀燈的人也少之又少。在以前,這里可是燈的海洋、人的海洋、垃圾的海洋。扎花燈要耗費巨大的人力、物力、財力,一屆花燈會要花幾十萬甚至上百萬,而僅僅是為了那一晚的幾個小時,過后花燈就什么用也沒有了,這是多么大的浪費啊。而今年,人們都想著“綠色過年”,提倡節約,反對浪費,所以花燈少了、花錢少了、垃圾也少了,這又是一個令人高興的變化。
下一篇:兒童節作文:難忘的六一500字
春節的變化(模板17篇)篇十
春節凝結了傳統農業社會的民俗文化,凝結了中國人的民族情感,凝結了中國人的倫理情感、生命意識、審美意識與宗教情懷,所以,春節間的種種民俗活動,如祭祀、飲食、裝飾、娛樂、游藝,以及春節間的種種禁忌(語言、行為、飲食)等,都是中國人情感的大展示。
祭祀是調節人與自然、人與神關系的重要活動。從臘月開始,人們便紛紛祭祀各路神靈。除了前面提到祭接灶神和百神,除夕夜祭祀祖先也是年俗的一項重要內容。《帝京景物略》記載明代北京人在堂上懸掛先人的圖像,用五色葦草與竹篾編成的罩子陳列獅仙斗糖、麻花馓子等祭品,家里長幼給祖先叩拜,然后各自拜,稱為“辭歲”。
清代北人仍沿襲明代的節俗,供“天地桌”,即在中庭設長案,供諸天神圣全圖。此神圖稱為“百分”。神像前,陳設蜜供一層,蘋果、干果、饅頭、素菜、年糕各一層,謂之“全供”。在子夜接神時,將神像焚化,仍然奉香,至燈節結束。此外,人們還紛紛到寺廟、道觀里燒香求神拜佛。祭祀中一項有趣的活動就是“燒松盆”燃旺火。燃旺火是明清南北年俗中祭祀與助興交融的節俗。燒松盆來源于古代的庭燎、柴祭,其本原的意義是以煙火之氣祭祀上天。
明代北京人除夕夜,用松柏枝與柴雜燒于庭院中,稱“燒松盆”。山西壽陽,元旦雞鳴起,燔柴草,以當爆竹,謂之“接神”。除夕元旦之間的燃燒祭祀民俗,隱約地傳承著原始柴祭的意義。
在當代,農村除夕夜仍要在中庭設供桌擺祭品,祭祀各種天地神明及祖先的活動,但這一般都是老年人做的事兒,一般家里沒有老人,也就沒有這些祭祀了。工業時代城市理性精神排斥人與神的溝通,人們似乎不必靠祖先和神靈的保佑也能獲得豐收,也能把握自己命運,祭祀儀式因此就逐漸被人們淡忘了。團年、拜年習俗。春節講究合家團圓,圓圓滿滿。因此,出門在外的家人都要趕在除夕之夜回家吃團年飯。為了這一頓團年飯,人們千里萬里也要趕回家中,關起家門團年,共享天倫之樂。除夕之夜家人通宵不睡,迎候新年,俗稱“守歲”,它是傳統年節的重要習俗。
吃過年夜飯,晚輩要給長輩拜年。家里人按輩份的大小依次向長輩磕頭,長輩則給小輩壓歲錢,以祝福晚輩平安度歲。壓歲錢,又稱押歲錢、守歲錢等,也是年俗節物之一。壓歲錢相傳起源較早,最開始是特制的錢形,它的材料或銅或鐵,形狀或方或長。明清以后通常用流通的銀錢作壓歲錢,使壓歲錢由信仰性的壓歲巫術活動演變為節日特別經濟來源。如今人們仍保持著給壓歲錢這一傳統,但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壓歲錢的數目也與歲俱增,少則幾十,多則幾百上千,給兒童帶來了年節的歡喜之余,也帶來很大的消極影響。除夕過后,人們打開家門,四處拜年,說“恭喜發財”“新年好”之類的話。晚輩見了長輩也要給長輩磕頭拜年,而平輩一般只作揖。全國各地大年初二大都是出嫁了的女兒帶著女婿回娘家的日子,可以算是回娘家“團年”了。
拜年方式的變遷。
團年強調了家庭的倫理關系,是家庭情感的表達。拜年,可以調節人與人之間的關系,達到相互溝通的目的。到了當代,團年和拜年的方式有所變化。除夕夜不再是圍在“火爐”周圍話家常,而是圍在電視前面看春節聯歡晚會。在城市里,年前社區或單位組織“團拜”,開茶話會或新年慶祝會。除夕夜人們不再關門“守歲”,而是走出大門參加各種集體活動。拜年的方式也有所簡化,傳統拜年當面磕頭的習俗現在已不多見。隨著電話、網絡、手機的普及,人們給親戚朋友拜年可以打電話、發e-mail和短信、發微博微信。方式不一,但都寄托了人們對新的一年美好的祝愿。飲食習俗,經歷了秋收冬藏的人們,到了歲末有所積余,毫不吝惜地將一年中最豐富的食品奉獻出來,風風火火地過大年。這種飲食習俗,大體說來,北方以面食為主,做窩窩、饅頭、餃子等食品;南方則以米食為主,做糯米年糕等。最豐盛的飲食要數除夕夜的年夜飯。年夜飯,又叫年羹飯、年更飯、分歲筵等,在資源匱乏的年代,是人們一年中最豐盛的一頓飯,也是年節中的重要節俗。年夜飯中的菜品有一定的寓意。一般菜肴中必備丸子一類,如肉丸(圓)、魚丸(圓)等,象征合家團圓。桌上一定要有雞和魚,象征吉祥如意,年年有余;“豆腐”諧音“斗富”,取豐裕富足之意;“荸薺”諧音“必齊”,取齊家團圓之意。《金陵歲時記》記載了南京人除夕的“十景菜”―以醬姜、瓜、胡蘿卜、金針菜、木耳、冬筍、白芹、醬油干、百葉、面筋十種,細切成成絲,以油炒之。北方年夜飯中最重要的食品還有餃子,餃子形狀像元寶,有“財源滾滾”之意。福建閩南地區大年初一要吃面線,寓意生命像線一樣長。此外,各種水果也有講究,如桔子,與“吉”諧音,而甘蔗,有“節節高”的意思。總之,春節里的各種飲食體現了中國人的美好情感。在當代,物質資源的豐富,人們不用等到春節就能享受到豐盛美食。在市場上可以買到全國各地的糕點小吃,因此原來自家炊糕蒸面的熱鬧場面不見了。人們擔心身體的健康,不再吃大魚大肉;考慮冬天的寒冷,越來越多的人選擇年夜飯吃火鍋;越來越多的家庭為省事,到飯店吃年夜飯,春節飲食民俗豐富的內涵也就逐漸被消解。
變遷中的禁忌習俗。
在傳統社會,過年是一個時間轉換的關口,人們為了順利地度過關口,需要采取各種儀式從而達到順利過關的目的。如貼門神、春聯、放爆竹等,這些習俗起初都有巫術的意義,都是希望能驅趕“邪”的東西。無論是巫術或是禁忌,都是人們趨吉避禍情感的反應。婁子匡主編的《新年風俗志》記載江蘇淮安大年初一不可打破什物,不可罵人,不可掃地,否則破財;各種污水不能潑在地面。浙江寧波地區初一不拿針剪,不動刀稱,不掃地;晚上不點燈,說夏天的蚊子會減少。福建廈門地區初一不能喝粥,怕出門下雨。當然,在當代條件下,人們不再拘泥于傳統禁忌設下的局限,可以隨意地選擇自己的生活方式而“百無禁忌”。
娛樂民俗。雖有各種禁忌,但實際上春節更是一個狂歡的節日。人們經歷了一年的忙碌之后,終于可以放松身心了。于是人們通過各種各樣的娛樂活動排除一年的不快,以飽滿的激情投入到難得的狂歡中。
舊時農村有戲班演戲、舞獅舞龍等活動,鑼鼓聲、鞭炮聲、人聲交織在一起,襯托春節的喜慶氣氛。城里更是豐富多彩如北京城有“過橋走會”的習俗,還有已婚女子摸門釘的習俗,意為早添丁。此外,作為娛樂大展示的舞臺就是廟會,而元宵節的燈火則是人們狂歡的集中體現。當代社會,人們的娛樂狂歡逐漸被休閑的氣氛所取代。人們躲在家里玩牌、打麻將、上網,徹夜不眠。一到春節,城里到處聽到的不是隆隆的鞭炮聲,而是禁止燃放鞭炮的宣傳聲;求吉娛樂的廟會成為商業營利的場所;元宵的燈會上古老的油、臘燈被電燈、霓虹燈所取代,元宵節只被簡化為“吃元宵”的單調食俗。農事占卜習俗。“一年之計在于春”,傳統農業社會靠天吃飯,因此在新的一年開始之際農民們往往進行農事占卜,以預測下一年收成的好壞。江蘇蘇州大年初一看風云:“農家歲朝起,看風和云卜測一年田事的豐欠。占說:歲朝東北風,五禾大熟豐;歲朝西北風,大水害農功。”浙江寧波:“鄉民以初八、十八、廿八三天的晴雨,預測年成。占云:頭八晴,好年成;二八晴,好蠶成;三八晴,好收成。”在當代社會,由于有了天氣預報預測災害,農事占卜的習俗逐漸成了人們的歷史記憶。
無法改變的渴望。
在傳統社會里,春節所有的民俗活動中,人們都是主動參與其中的,無論是吃年夜飯,還是貼春聯,人都是主角。春聯的內容,祝福的話語,都由人來決定,而不是外在因素操縱。每個人都發自內心,自由地選擇、表達與宣泄,以達到滿足和愉悅的目的。而在當代社會,人們在一定程度上不再成為年節的主人,而成為被主流意識形態控制的電視觀眾,被剝奪了本屬于民間、屬于自己的文化話語權;春節被納入了市場的商業運作,人們成為復制消費性商品文化的被動消費者,成為廟會廣場和商店馬路邊的觀眾和看客。
所有這些現象都顯示著春節習俗在當代的變遷―不僅是節日的數量的減少,更是一些實質性的民俗發生變化。似乎春節在當代社會只剩下一些虛構的形式,沒有實質的意義。甚至有人打著“科學”的旗號,用“科學定日”的方法來更改春節的時間。但無論如何,古今節日都有一個共同的文化功能,就是調節民眾生活。不管形式如何變化,春節依然能讓我們重溫家庭親情,協調人際關系,放松身心,脫離緊張忙碌的現代生活節奏。當我們像斷了根的浮萍在浮華都市里輾轉漂浮時,春節這一傳統的習俗依然以脈脈的溫情將我們與回家過年聯系在一起。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春節的變化(模板17篇)篇十一
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們的生活水平越來越高,就連過春節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爺爺過春節特興奮,因為只有過年時才可以吃頓豐盛的晚餐,運氣好的話,還可以吃上幾個蘋果,那種香甜的感覺直到現在還在爺爺記憶中回味無窮……吃年夜飯時,全家人都狼吞虎咽,似乎所有的菜只要帶點肉,都比以前更加可口,葷菜一會兒就一掃而光了。這是一年中吃的最飽的、最豐盛的一頓!
那時候,不是所有人都能穿上新衣服的,俗話說:“新老大,舊老二,補補洗洗是老三”在爺爺家里,只有爺爺能穿到新衣服。其他人就只能自己穿自己洗干凈的舊衣服過年了。吃過飯,按規矩就該長輩發壓歲錢了,大多數孩子可望而不可求,有5角錢就夠奢侈了。
到了爸爸這代,生活條件改善了很多,飯桌上的美味佳肴增多了,有時餐桌上還會“冒”出一瓶“洋河”酒,讓人眼睛為之一亮!甲魚、蝦、海鮮漸漸走近了春節的餐桌上。
爸爸在年夜飯餐桌上吃到了更多的美味佳肴,大魚大肉反而被冷落到一旁。無論是老大還是老二都可以穿上夢寐以求的新衣服了。壓歲錢不再是遙不可及,五元、十元都是小意思啦!吃完飯,爸爸一家人就坐在電視機前看“春節聯歡晚會”。“春節聯歡晚會”見證了爸爸過春節的開心、快樂!
“芝麻開花——節節高”,21世紀的我過春節玩出新花樣了,飲食更注重綠色文化了。餐桌上吃得最多的是綠色無污染的野菜,畢竟健康是第一么!買衣服不是過年的唯一,平時只要有需要都可以買,壓歲早已漲到幾百了。爸爸說,壓歲錢的四分之一我可以自己保管,這樣可以鍛煉我的理財能力。吃完飯,我就來到空地上,放起“滿天星”煙花,這種煙花真是名副其實,就像滿天的星星一樣。天空中不時綻放出五彩繽紛的煙花,增加了春節的喜慶氛圍,就連空氣中彌漫的火藥味似乎都融入了“年味”!
我們的祖國日新月異,飛速發展,相信以后,我們的春節一定越過越好!
春節的變化(模板17篇)篇十二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家鄉春節是最盛大、最隆重的日子,也是我們最快樂的日子。今年回家鄉過年,感覺處處洋溢著新時代帶來的新變化,感受深深!
家鄉的房子變了,回家過年的人多了,年味濃了。我的家鄉在諸暨市同山鎮的一個偏僻小山村,只從新農村建設完成后,統一規劃、統一建造的新房全部已經交付了,家家都完成了裝修入住,在外打工的人也都有了一個全新的家。一到春節,多年沒有回家過年在全國各地忙碌的人們陸陸續續回家了,安靜的山村漸漸的鬧騰起來,家家戶戶掛起紅紅的大燈籠、喜慶的春聯貼的整整齊齊、清脆的鞭炮聲、孩子們的歡笑聲、鄰里的問候聲,頓時被濃濃的年味感染了,整個小山村處處洋溢著溫馨祥和的熱鬧的春節氣氛,新年的年味十足。
家鄉的環境衛生變了,家鄉人民變文明了。回家鄉過年,第一感覺是家鄉好像漂亮了很多,空氣清晰了很多。聽村里人講,市里鎮里村里統一搞了一場環境整治大革命,家家戶戶門前統一擺放了垃圾桶,村民們垃圾分類自覺性大大提高了,亂扔垃圾的現象幾乎已經絕跡,村容村貌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以前,家鄉的小溪里布滿了生活垃圾,到處都是雞毛、鴨毛、鞭炮垃圾、蔬菜爛葉子等等,空氣惡臭,完全是一片“臟”、“亂”、“差”的現象,只從這一次大革命后,現在一點也看不到了,清澈見底的溪水快活的流動著,馬路寬暢又整潔,庭院干凈有序。
我的春節除了濃濃的年味外,就是見證了我家鄉的變化,我家鄉變化也是中國千千萬萬個村莊的變化。我相信,這變化一定會持續下去,而且會越變越好。新的一年,新的景象,相信未來的以后,我的家鄉會更好更美!
文檔為doc格式。
春節的變化(模板17篇)篇十三
春節期間環境的變化——調查各小區的衛生調查項目:各小區的衛生調查人員:環衛人員(8人)調查過程:以前的各小區的花園里,種著綠茵茵的小草,這種草是常綠,直至初冬,仍青蔥如春。給人一種輕松淡雅感覺,花園四周種滿冬青、塔松,這是油田花很多資金建起的,讓人們茶余飯后憩息的好地方。塔松、冬青在周圍種了一圈,高低不等,錯落有致。在花園中間的地方,建有三個形狀不同的亭子,宛似親密的摯友在陽光中喁喁低語,又似婷婷少女在樂聲中雙雙疾旋,這小草、冬青、塔松、亭子,構成了一幅美麗的圖畫,人們在散步、小憩……不知從何時起小花園里的草變得稀稀疏疏,草場坑坑洼洼,到處是塑料袋、廢紙、糞便。塔松有的東倒西歪,折的折了,斷的斷了,四周的冬青樹更是不用提了,枯的枯、死的死,時不時還見到連根拔起的小樹苗。昔日的景象不見了,美麗的花園圖畫變成了回憶。也不知從何時起花園旁的食攤、菜攤一個接一個地多起來,從當初的一兩攤發展到現在的整條馬路!每逢早上人們還在睡夢中熟睡的時候,那小攤的叫賣聲、喧嘩聲,早已經打斷人們的夢鄉,到了晚上整條馬路都是剩飯,油煙、煤渣、污水、隨處可見,滿地都是……這那還是花園啊?分明是垃圾場,是農貿市場……過去油田各個小區的建設,為了方便住戶,每棟居民樓的各個單元都建有一個垃圾道,垃圾從垃圾道落入一樓的垃圾箱。隨著生產擴大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垃圾的成分也日益復雜,排放量也逐年增多。這些廢棄物含有大量的煤粉塵、二氧化碳、二氧化硫和食物垃圾。一方面通過不同的途徑產生水體污染、土壤污染、大氣污染。例如:二氧化碳煤粉塵等增多會使地面溫度上升或下降。細微的顆粒會使能見度降低:降水量增加。大氣污染形成,酸雨能對生物和各種建筑,以及供電、通信線路等設施造成明顯損害。一個成年人每天需要吸入11幾千克的空氣。受污染的空氣進入人體內,就會導致神經、呼吸、心血管系統的疾病。例如:直徑在0。5微米之間的粉塵能直接到達人的肺泡并沉積下來,還能隨血液到達全身。像這樣的垃圾道也成了老鼠的家園、夏天成了蒼蠅和蚊子的滋生地。這樣的環境還是“非典”起作用,使各小區的管理、衛生都好了起來,但是在今年的春節,剛保護好的環境又被污染,因為過節家家戶戶都買了各式各樣的產品,不是在家吃完扔到外面就是隨手往旁邊一甩使得室外到處是垃圾、果皮、紙屑,這樣一來環衛工人可就忙了,天天早上6:30起床,一直到晚上7點才回家,她們就在那幾條馬路上走來走去,不知道要掃幾回?“哎!真是命苦。”一個工人竟然發出這樣的感嘆。我真為她們感到難過。為什么我們不能去愛惜身邊的環境?調查結果:因為春節,環境衛生差,所以我們應該去愛惜環境。
春節的變化(模板17篇)篇十四
去年冬天,我和爸爸、媽媽一起回姥姥家過春節。這是我第一次回姥姥家過春節,心里充滿了無限期待。
從年三十的清晨開始,鞭炮聲就“噼噼啪啪”從四面八方傳來。我立刻從熱乎乎的被窩里爬起來,吃過早飯,跟著表姐、表弟跑到院子外面。大街上已經有好多小孩子在玩了,男孩子大多在放鞭炮,女孩子則在踢鍵子、跳繩。雖然是隆冬季節,每個孩子臉上都紅撲撲的,掛滿了笑意。
就這樣小孩子們在外面瘋玩了一天,晚上的年夜飯便成了他們最大的犒賞。大家圍坐在餐桌前,桌上擺滿了豐盛的飯菜,我和表姐、表弟搶著給大人們倒酒,往自己的杯子里倒飲料。姥姥、姥爺的臉上樂開了花,姥爺說:“這社會變化真是大呀!”我好奇地問姥爺:“為什么這樣說呢?”姥爺說:“我小時候幾乎家家都吃不飽飯,更沒有新衣服穿,大人穿壞的衣服剪一剪,給小孩拼成衣服接著穿。一年不舍得吃一次白面饅頭,把省下的白面攢到過年,一家人吃頓餃子就算過年了。過完年,就開始去親戚家拜年,那時自行車還沒普及,大家基本是靠兩條腿每天走幾十里路去拜年,把所有的親戚都走一遍,就快到正月十五了。這也就是人們常說的‘沒過完十五都算過年’的來歷。”
我聽了覺得姥爺小時候生活真夠苦的,就問媽媽:“媽媽,你小時候也是這樣過年的嗎?”媽媽笑笑說:“我們小時候生活就好多了。每天都有白面饅頭吃,過年時更是能接連十多天都能吃到魚呀、肉呀的,還能穿上漂亮的新衣服上街和其他小朋友比比誰的衣服更好看。拜年時家家都有自行車,坐在自行車上大人帶著去拜年,往往到親戚家時雙腳都凍麻了,但心里還是美滋滋的,因為可以得到幾元的壓歲錢。”
聽完姥爺和媽媽的話,我不由得感慨萬千。現在我們每天都吃著各種美味的飯菜,衣櫥里掛滿了漂亮的新衣服,出門就有汽車坐。我們現在的生活多么幸福呀!社會在進步,人民生活水平在提高。隨著科技的進步,相信我們的生活會更加美好,更加幸福!
春節的變化(模板17篇)篇十五
“嗚呼!終于過年了,一大堆紅包正在等著我呢!心里想著還有一點兒小興奮呢!說完這些,現在言歸正傳。跟著我的步伐,來看看我家有什么變化吧!”
今天是年三十,也就是年三十的前一天,一個隆重的節日新年。家家戶戶都在放炮吃年飯,而我們家也不例外,我們一家團聚也在吃著年夜飯。“媽媽,你的廚藝又進步了,這個麻辣土豆絲真的太好吃了!”我興奮的說,心里還洋溢著美滋滋的菜香。“是啊!老婆你的.手藝又進步了不少”“哈哈!你們又夸我,小事一樁,有什么好夸的!哈哈哈!”就這樣在我們一家子的歡笑聲中度過了這美好的年三十。
春節的變化(模板17篇)篇十六
隨著時光的流逝,人們的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對于“過年”不再感覺狂喜,因為現在基本上天天都“過年”,天天都有好東西吃、好衣服穿……45年的滄桑變化,使春節成為衡量生活水平變化的顯著標志,也見證了中國45年走過的風風雨雨,更讓人們看到了國家的強大和生活的富足。
爺爺過年——只為吃頓大餐。
進入臘月,家家戶戶便開始為“過年”而忙碌著,大人們談論最多的話題就是“年貨”,爺爺小時候更是掰著手指算計著還有幾天“過年”。那時候,“過年”可是改善生活水平的惟一標志,只有在這時才可以吃頓吃頓豐盛的晚餐。
春節那天,家人早就在天亮前爭分奪秒地趕到菜場,買一些平時“高攀不起”的菜,例如豬肉、雞等。到了晚上,爺爺就等著自己夢寐以求的年夜飯,魚是不能吃的,因為那時候人們講究“年年有余”的風俗。爺爺最開心的時候,就是討要壓歲錢了,為了圖喜慶,長輩們從并不寬裕的口袋里,摳出5角錢小心翼翼地遞給了爺爺,爺爺度過了一年最快樂的一天。
爸爸過年——只好“精神”大餐。
“春節”的氛圍變得越來越濃,在春節那天,一家子全都在6點時出去買菜,當然還會捎帶一瓶“二鍋頭”,為孩子買點小鞭炮------除夕夜的餐桌上不再是曾經的老三樣——魚、肉、蛋,而完全被蝦、蟹等海鮮占據著,家家戶戶吃著豐盛的年夜飯,然后看著中央電視臺的春節聯歡晚會。春節聯歡晚會成為爸爸那時“守歲”的一種習慣,也成為那時老百姓過年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大家在節目的歡聲笑語中感受到了“年”的`味道,“年”的溫馨。
我過年——煙花滿天飛。
春節美味的年夜飯并不豐盛,沒有大魚大肉,5個蔬菜一個湯,以綠色、健康為標準,(現在人們都要求吃出健康,吃出文化,所以我家的餐桌上葷菜越來越少,野菜、野味越來越多。)晚飯后是我最開心的時候,急吼吼地向長輩們討要壓歲錢,一句“恭喜發財,紅包拿來”,轉眼間就能讓我變成“小大款”。放煙花,對于我來說是最開心的時候,“嘭、嘭、嘭”天空中不時綻放出五彩繽紛的煙花,火樹銀花不夜天,更是增加了春節的喜慶氛圍,就連空氣中彌漫的火藥味似乎都融入了“年味”!我在五彩繽紛的世界里度過了最幸福開心的一天。
春節的變化(模板17篇)篇十七
春節快到了,我和爸爸媽媽都很期待回家團聚的日子,高高興興地收拾行李準備回蘇北老家。
當我到外婆家時,我驚呆了……外婆家的隔壁是壯舅舅家,他家原來低矮的小房子變成了嶄新的兩層小洋樓。大門口原來破爛生銹的門變成了漂亮堅固的鐵門。樓房內客廳、臥室、廚房、洗手間分配合理,每層樓約有100多平方米,客廳內鋪著大塊明亮的地磚,打掃得一塵不染。
樓房內家俱、電器齊全,廚房內有抽油煙機、灶具、電飯煲等,客廳有新款的家具、電視、空調等,看著這一切,我感覺比我南京的家還寬敞、漂亮,心中不由感慨萬千,真是萬象更新啊!
第二天,我又到了二伯家,只見院子里喜氣洋洋,二娘、小姑在廚房里包餃子、包湯圓;哥哥姐姐們在院子里踢足球、打羽毛球;爺爺在屋里邊看電視邊嗑瓜子;鄰居家的小孩在外面追逐打鬧、放鞭炮。好一番熱鬧、祥和的景象。
回想起我小時候的老家,下雨天走在泥濘的路上,泥巴總是沾滿褲腳。而現在是干凈的水泥路,公交車通到每一個鄉村。瓦房不見了,一幢幢漂亮的樓房拔地而起,我想這一切是因為黨的政策好,讓農民逐漸地富裕起來。
我為有這樣的老家而開心,我為親人生活在這樣美好的環境里而高興,我更為生活在這樣一個和平、繁榮的國家而自豪。
文檔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