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寫教學工作計劃可以讓教師更好地為學生的學習做出安排,提供有針對性的指導。為了方便大家編寫教學工作計劃,我們特地整理了一些教學工作計劃的要點和注意事項。
量的比較教案(精選19篇)篇一
1、嘗試用多種簡便的方法區別和記錄物體的輕重,初步了解輕重與大小、多少、資料等的辨證關系。
2、培養幼兒好探究、敢實踐的科學精神,提高他們解決問題的能力。
3、通過各種感官訓練培養幼兒對計算的興致及思維的準確性、敏捷性。
4、讓幼兒學習簡單的數學題目。
1、幼兒人手兩、三個小件物體、一張記錄單、一張操作單、一支水彩筆。
2、分組資料:用褲架改制的"天平秤"、一次性透明水杯、牛皮筋若干。
3、音樂磁帶"大桶與小桶"。
(一)教師扮演啞劇"舉重",引出課題:
1、我在干什么?舉了幾次?每一次的結果怎樣?你覺得為什么會這樣?
(二)幼兒嘗試用各種日常的資料比較物體的輕重并加以記錄。
介紹操作方法和記錄要領:
2、幼兒嘗試用目測和其他各種簡便的方法比較盆中物體的輕重并加以記錄。
3、匯報并交流:
4、操作練習:
印章嬰幼兒也想玩蹺蹺板比輕重的游戲,請根據紙上蹺蹺板的平衡情況在兩邊敲上一定數量的印章。
(三)聽音樂"大桶與小桶"想象搬很重或很輕的東西自然離開活動室。
此次活動來源于幼兒生活,體現了尊重幼兒的發展、讓幼兒成為學習的主動者與活動的主體這一教育思想。活動一開始,教師以游戲的方式引入活動,選用壓蹺蹺板這一生活場景,使幼兒在輕松自然的氛圍中對比較輕重產生了興趣。接著,教師引導幼兒比較日常生活中十分熟悉的物品,通過對不同物品不同形式的比較,進行多角度順向與逆向的提問,激發了幼兒積極思考,發揮了幼兒的創造性。整節活動設計緊湊,環環緊扣,幼兒在動手操作、動腦思考、動口表達的過程中,比較了物體的輕重,體驗了采用多種方式比較物體輕重的樂趣。
量的比較教案(精選19篇)篇二
1.嘗試用目測的方法比較高矮,知道要在同一平面上比較高矮。
2.感知高矮的相對性。
3.樂意參與比較高矮的操作并用語言交流表達。
1.教師演示圖片。
(1)小猴。
(2)小猴和長頸鹿站在同一平面上比高矮。
(3)小猴站在椅子上和長頸鹿比高矮。
(4)小兔、小猴、長頸鹿站在同一平面上比高矮。
2.分組操作材料。
(1)玩具比高矮:各種玩具、記錄表、筆。
(2)最高和最矮:圖片、筆。
(3)高矮排排隊:高矮不同的瓶子。
一、創設情景、激趣引入。
引導語:聽說今天森林里在舉行比較高矮大賽,讓我們一起去看一看。
二、問題引導,學習方法。
1.問題1:小猴子說自己最高?對嗎?為什么?
小結:小猴子這樣說是不對的,因為高矮是要通過比較才知道的。
2.問題2:小猴子站在椅子上和長頸鹿比高矮,這樣做對嗎?為什么?
小結:比較高矮要在同一平面上,否則得出來的結果就不準確了。
3.問題3:小猴子到底是高?還是矮?為什么?
小結:和不同的對象比高矮,得出來的結果是不一樣的,因為高矮是相對的。
三、操作比較,鞏固認知。
1.幼兒相互比較高矮。
(1)提出活動要求:三個人一組,兩個背靠背,另一個觀察比較。
(2)鼓勵幼兒用較完整的語言表達比較結果。
(3)小結幼兒活動情況。
(4)經驗拓展:用身高儀進行測量得出的結果比用眼睛觀察更準確。
2.幼兒操作。
(1)介紹操作材料和要求:每個小朋友桌上都有一張圖,圖上有許多高矮不一樣的積木,請小朋友給最高的積木涂上綠色,給最矮的積木涂上紅色。
(2)幼兒分組操作,教師巡回指導。
四、談話小結。
小朋友們平時區域活動的時間可以選擇不同的材料繼續比較高矮。我們生活中許多物品也可以比較高矮,大家可以用今天學到的本領再去試一試。
1.區域活動:在科學區提供各種比較高矮的材料,引導幼兒繼續操作比較。
2.生活活動:在日常生活中,引導幼兒比較高矮。
中班科學活動《比較高矮》片段教學
一、創設情景、激趣引入。
孩子們,聽說今天森林里在舉行比較高矮大賽,讓我們一起去看一看。
二、問題引導,學習方法。
喲!這是誰呀?(出示猴子圖片)原來是小猴子。小猴子直嚷嚷著說:"我最高!我最高!"孩子們,你們覺得小猴子這樣說對嗎?為什么?請冬冬說。冬冬認為,小猴子這樣說是不對的,因為森林里還有比小猴子更高的動物。暢暢有不同意見。哦,暢暢說,可是森林里也有比小猴子矮的動物呀!孩子們,你們都很聰明!因為無論你們認為小猴子是高還是矮,你們都是把小猴與其他小動物比較才得到的結果。所以說,自己一個人能比較高矮嗎?對了,自己一個人是沒辦法比較高矮的,高矮要通過與其他物體的比較才知道的。
小猴子聽了小朋友們的建議,說:"好!那我來和長頸鹿比比高矮吧!"(出示小猴子和長頸鹿站在同一個平面上的圖片)瞧瞧!小猴子和長頸鹿站在什么地方比較高矮?對了,他們站在同一個平面上比較高矮。(指圖上的地平線)小猴子和長頸鹿比,誰高?誰矮?你們的小眼睛真亮,一下子就看出了,小猴子和長頸鹿比,長頸鹿高,小猴子矮。小猴子聽了可不服氣了,他說:"哼,那我站在椅子上和長頸鹿比高矮,這樣我就比長頸鹿高了!"(出示小猴子站在椅子上與長頸鹿比高矮的圖片)孩子們,你們覺得,小猴子站在椅子上和長頸鹿比高矮,這樣的做法對嗎?萱萱說。萱萱覺得好像不可以,但是她不太確定,有誰能來幫助她嗎?亮亮說。亮亮說得真清楚,你們聽明白了嗎?亮亮說呀,小猴子不可以站在椅子上和長頸鹿比高矮的,因為這樣比出來的是椅子加上猴子的高度,而不是小猴子自己的高度,結果是不準確的。你們同意亮亮的說法嗎?掌聲送給亮亮!所以,我們知道了,比較高矮,應該要?(再次出示小猴子和長頸鹿站在同同一個平面上的圖片)對了,要站在同一個平面上比較高矮,否則比出來的結果就不準確了。
咦?誰蹦蹦跳跳地也來比較高矮了?(出示小兔子、小猴子和長頸鹿站在同一個平面上的圖片)哦!是小兔子。那小猴子和他們比,到底是高還是矮呢?有的小朋友說高,有的小朋友說說矮,請你們來說說理由。思思說。哦,思思說小猴子和小兔子比,小猴子高,小兔子矮。柔柔說。柔柔說,小猴子和長頸鹿比,小猴子矮,長頸鹿高。所以,小猴子到底是高還是矮,要看它是和誰比。和不同的對象比,得出來的結果是不一樣的。小猴子和小兔子比,小猴子高,兔子矮。小猴子和長頸鹿比,小猴子矮,長頸鹿高。那小兔子、小猴子和長頸鹿他們三個人比呢?說得真好!小兔子最矮,長頸鹿最高,小猴子不高也不矮,在中間。
今天我們參加森林比較高矮大賽,知道了比較高矮的三個秘密,讓我們再一起來想一想。第一秘密是?對了,高矮是要通過比較才能知道結果的。第二個秘密是?比較高矮的時候要站在同一個平面上,這樣得出來的結果才準確。第三個秘密是?和不同的對象比,得出來的結果是不一樣的。
三、操作比較,鞏固認知。
好的,學會了比較高矮的方法,相信小朋友也很想自己來比一比高矮。待會兒,老師請小朋友們三個人一組比高矮。其中兩個小朋友背靠背,第三個小朋友在一旁仔細觀察,比比他們誰高誰矮。麗麗,可不能墊腳尖哦,不然比較的結果就不準確了。西西,你還用小手幫忙比一比,這個辦法真不錯。好的,孩子們,剛才你們都和同伴比了高矮,誰愿意來和大家分享一下。小圣。小圣說,他和玲玲比,他高,玲玲矮,說得真完整。孩子們,你們一定很想知道咱們班誰最高?誰最矮吧?沈醫生那里有專門量身高的身高儀,量出來的結果比我們用眼睛看的更準確,改天我們再請沈醫生幫幫忙,全班一起來比高矮。
現在,還有許多物品,也等著小朋友們幫他們比高矮呢!第一組材料是:許多小玩具,還有一張記錄表(出示記錄表)。請小朋友們一次拿兩件玩具比比高矮,并記錄結果。看,第一列畫上你比較的是什么玩具,第二列記錄比較的結果。第二組材料是一張圖,圖上有許多高矮不一樣的積木,請你給最高的積木涂上綠色,給最矮的積木涂上紅色。第三組材料是許多高矮不一樣的瓶子,請小朋友們根據從高到矮或者從矮到高的順序給瓶子排排隊。好,現在,請選擇自己喜歡的材料進行操作。
四、談話小結。
老師會將這些材料放在科學區,小朋友們平時區域活動的時間可以選擇不同的材料繼續比較高矮。我們生活中許多物品也可以比較高矮,大家可以用今天學到的本領再去試一試。
量的比較教案(精選19篇)篇三
1、在活動中感知物體的厚薄,能按厚薄等不同的特征進行排序。
2、激發幼兒參與操作活動的興趣。
在活動中感知物體的厚薄,能按厚薄等不同的特征進行排序。
在活動中感知物體的厚薄,能按厚薄等不同的特征進行排序。
橡皮泥若干。
一、做蛋糕
2、請幼兒拿出橡皮泥做蛋糕,教師觀察指導。
二、比較厚薄
1、每位幼兒做完一塊蛋糕,教師選取一幼兒做的蛋糕,讓幼兒觀察期
厚薄,引導幼兒討論并得出結論:確定蛋糕的厚薄,要兩塊蛋糕進行比較才知道。
2、出示兩塊蛋糕,讓幼兒比較厚薄,再出示1塊蛋糕,將3快蛋糕進行比較,幫助幼兒在比較的過程中學會用最厚、不厚不薄、最薄的詞匯來啊描述其特征,提問:剛才這塊最厚的蛋糕為什么現在變成不厚不薄的呢?引導幼兒理解厚薄比較的相對性。
三、蛋糕排序
1、幼兒用橡皮泥做蛋糕,按要求一次做出厚薄不一的3塊蛋糕,用語言描述,然后比較厚薄并進行排序。
2、引導幼兒用兩種不同的方式進行排序。
量的比較教案(精選19篇)篇四
1.認識天平,學習使用天平,用科學的方法測量物體的輕重。
2.學習按物體的輕重給三個或四個物體排序,感知理解序列之間的關系。
3.培養幼兒對事物的好奇心,樂于大膽探究和實驗。
4.愿意大膽嘗試,并與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激發幼兒對科學活動的興趣。
比較的物品若干對
一、請幼兒選擇3種(或4種)瓜果,運用已有經驗比較輕重。
1.這些瓜果一樣重嗎?怎么辨別輕重?
2.引導幼兒用手分別去掂各個瓜果的份量,然后再記錄表用手掂一欄中,按物體的輕重用數字進行排列。(引導幼兒知道物品的輕重是相對的,學習嘗試按物體的輕重給三個物體排序)
二、教師設疑:有的瓜輕重差別很小,很難用手掂出來,怎么辦?(出示兩個重量相近的瓜)
提問:用什么方法可以知道這兩個瓜哪個重,哪個輕呢?
三、認識并使用測量工具——天平。
1.介紹天平的使用方法(準星必須居中,物品應輕拿輕放)和利用天平判斷物體輕重的方法(哪邊翹起哪邊物品就輕,哪邊下沉哪邊物品就重)。
2.猜想:這兩個瓜哪個輕?哪個重?
3.用天平測量驗證這兩個瓜誰輕誰重,初步學習使用天平的方法。
4.用天平測量驗證前一環節中用手掂排序三個物體重量的準確性。
四、游戲猜猜誰輕誰重。
出示大小相差不多的瓜果,讓幼兒猜哪個輕,哪個重,然后用天平驗證。
本次活動以瓜的實物引出,請幼兒先用自己的方式想出比較的方法,通過用眼睛看、天平秤、用秤重量的方法和用生活經驗腦子想等方式進行,教師在引導中要多用擴展性的話題引到,到后面有些幼兒又想出了用紙沉下去的程度來進行比較,方式多變,但有時教師在活動還欠缺,喜歡重復幼兒的話語,需要不斷反思。
量的比較教案(精選19篇)篇五
1、通過不同的方法,區分2—5樣物體的厚薄,并對其進行排序。
2、培養幼兒的觀察力、比較能力。
3、通過分類合作比較,體驗快樂。
木板,書,圍巾,紙,襪子,毛巾,餅干,鞋盒,飲料,積木,籃子。
一、目測
1、師:小朋友冬天穿的外套,比你們現在穿的要怎么樣啊(厚),那現在的的呢(薄)。
2、出示木板。
師:我這里有一塊木板,你們覺得是厚還是薄呢?
師:那我現在在拿出一塊,現在這塊木板是厚還是薄呢?
小結:原來一樣東西是不能比的,要兩樣或兩樣以上的東西才能比較厚薄。
3、師:你是用什么方法知道的這塊木板厚的。(用眼睛看)
師:你們的小眼睛真亮呢,一看就知道厚薄。
4、出示書。
師:那請你們再來說說這兩本書誰厚誰薄。
師:請你上來指一指看,你是用什么辦法知道的啊。
5、出示鞋盒。
師:咦,那這兩個盒子呢,請你上來指指看,你用這么辦法啊。
小結:我們能通過自己的眼睛,來比較東西的厚薄。
二、觸摸
1、教師出示圍巾。
師:天氣變得冷起來了,我要圍怎樣的圍巾,那請你們想想看,這兩條,我要圍哪一條呢?
師:你們都覺得是這條厚嗎。
師:那你是用什么辦法知道呢。
師:對了還可以用摸一摸的方法來比較。
2、教師請幼兒上來摸,上來區分。
師:那金老師請小朋友來摸一摸,看看是哪條厚,哪條薄。
小結:我們剛才可以用自己的手來摸一摸,來比較物體的厚薄。
3、在每張椅子下面放兩樣厚薄不一的東西。
師:老師在你們每個小朋友的椅子下面放了個籃子,請你來比較籃子里的東西,在最厚的東西上面貼上紫色的記時貼,貼好的小朋友把籃子送到這里,記住自己是放在哪里的教師檢驗2—3樣物品。
小結:我們的小朋友真棒,能用手觸摸的方法來比較物體的厚薄。
三、并放比較
1、教師出示兩塊厚薄不明顯的肥皂。(桌上地面上)
師:那請你來看看,這兩塊肥皂,誰厚誰薄。
師:哇,有些人覺得是這快厚,有些人覺得是這快厚,那底是誰厚呢,請你來想想辦法比一比。
師:恩真棒你的辦法真好,是把兩塊肥皂,并放在一起進行比較。
師:咦,那里又有一塊肥皂,跟這里的肥皂比是厚的還是薄的啊。
師:你用什么辦法進行比較啊師:你用什么辦法進行比較啊講述比較厚和比較薄。
2、出示餅干盒。
師:現在的這三盒餅干誰最厚誰最薄,請你也來比一比。
師:你用什么辦法比較出來的。
小結:對于有些物體厚薄不明顯的,我們可以用并放比較的方法。
四、超市
1、出示不同厚薄的東西。
師:剛才我們的小朋友都學會了并放比較厚薄的的方法是不是啊,有位超市的售貨員,想請你們幫幫忙,你們愿意嗎,原來超市有很多厚薄不同的東西需要整理,并要找到自己的家,你看有用品區,飲料區,食品區,玩具區。
師:等一下請每個小朋友拿一件商品,先去找到他們的家,然后再進行比較,你可以從厚到薄,也可以從薄到厚的給他們排排隊。
檢驗:師:我們一起來看看他們排的對不對,這一組,這是最薄的,這是最厚的,教師依次檢驗。
總結:今天我們學會了很多種辦法去比較厚薄,可以用眼睛看,用手摸,也可以并放在一起進行比較。
五、尋找,操作
師:我們的家里,教室里都有很多的東西可以用來比厚薄,那現在我們就到教室里去比一下。
量的比較教案(精選19篇)篇六
1、通過活動讓幼兒學習比較輕重的方法,并初步學會記錄。
2、培養幼兒的觀察能力、動手能力。
1、兩個蛋殼小娃娃、一籃玩具、一桶水、一個布娃娃,蘋果、梨、柑橘各一個。
2、每個幼兒一架自制天平稱、一個小籃(內裝玻璃珠、木珠、積塑等)、記錄紙、筆等。
1、教師出示兩個蛋殼小娃娃:“今天,老師給小朋友帶來了兩個小娃娃,它們是用什么做的?(蛋)這兩個小娃娃,一個是用蛋做的,一個是用蛋殼做的。請小朋友想辦法分辨出哪一個是蛋?”
請一幼兒上前分辨,并說出方法。
教師小結:“剛才這方法叫惦一惦。”
2、出示各種玩具、材料,讓幼兒分組用各種方法比出它們的輕重。
教師:“你們用什么方法分出它的輕重?”
啟發幼兒說出:端一端、提一提、抱一抱的方法比較物體的輕重。
3、教師出示自制的天平稱:“要想準確比較物體的輕重還可以用稱一稱的方法。”教師在天平稱一頭放木珠,一頭放玻璃珠,請幼兒觀察,哪邊重,哪邊輕。師小結:“玻璃珠重,木珠輕,重的一頭垂下去,輕的一頭翹起來。”(學習詞匯:垂、翹)
4、分組操作活動—比較兩種物體輕重。
(1)請幼兒從籃子里拿兩樣東西比輕重。
(2)請幼兒與同伴交流操作結果。
5、教師出示三種水果:“老師這兒有三個水果,蘋果、梨,柑橘它們誰重、誰輕?”請一名幼兒用教師的天平稱,共同得出結論后,教師在黑板的記錄紙上示范記錄結果。(學習詞語:不輕不重)
6、幼兒第二次分組操作活動—比較三種物體的輕重。
(1)請幼兒從小籃子里拿三樣東西比輕重。
(2)請幼兒記錄操作結果。
此次活動來源于幼兒生活,體現了尊重幼兒的發展、讓幼兒成為學習的主動者與活動的主體這一教育思想。活動一開始,教師以游戲的方式引入活動,選用壓蹺蹺板這一生活場景,使幼兒在輕松自然的氛圍中對比較輕重產生了興趣。接著,教師引導幼兒比較日常生活中十分熟悉的物品,通過對不同物品不同形式的比較,進行多角度順向與逆向的提問,激發了幼兒積極思考,發揮了幼兒的創造性。整節活動設計緊湊,環環緊扣,幼兒在動手操作、動腦思考、動口表達的過程中,比較了物體的輕重,體驗了采用多種方式比較物體輕重的樂趣。
量的比較教案(精選19篇)篇七
1、通過不同的方法,區分2—5樣物體的厚薄,并對其進行排序。
2、培養幼兒的觀察力、比較能力。
3、通過分類合作比較,體驗快樂。
木板,書,圍巾,紙,襪子,毛巾,餅干,鞋盒,飲料,積木,籃子
一、目測
1、師:小朋友冬天穿的外套,比你們現在穿的要怎么樣啊(厚)那現在的的呢(薄)
2、出示木板師:我這里有一塊木板,你們覺得是厚還是薄呢?
師:那我現在在拿出一塊,現在這塊木板是厚還是薄呢?
小結:原來一樣東西是不能比的,要兩樣或兩樣以上的東西才能比較厚薄
3、師:你是用什么方法知道的這塊木板厚的(用眼睛看)師:你們的小眼睛真亮呢,一看就知道厚薄。
5、出示鞋盒師:咦,那這兩個盒子呢,請你上來指指看,你用這么辦法啊
小結:我們能通過自己的眼睛,來比較東西的厚薄。
二、觸摸
3、在每張椅子下面放兩樣厚薄不一的東西師:老師在你們每個小朋友的椅子下面放了個籃子,請你來比較籃子里的東西,在最厚的東西上面貼上紫色的記時貼,貼好的小朋友把籃子送到這里,記住自己是放在哪里的教師檢驗2—3樣物品。
小結:我們的小朋友真棒,能用手觸摸的方法來比較物體的厚薄
三、并放比較
1、教師出示兩塊厚薄不明顯的肥皂(桌上地面上)
師:那請你來看看,這兩塊肥皂,誰厚誰薄師:哇,有些人覺得是這快厚,有些人覺得是這快厚,那底是誰厚呢,請你來想想辦法比一比。
2、出示餅干盒
四、超市
1、出示不同厚薄的東西
師:剛才我們的小朋友都學會了并放比較厚薄的的方法是不是啊,有位超市的售貨員,想請你們幫幫忙,你們愿意嗎,原來超市有很多厚薄不同的東西需要整理,并要找到自己的家,你看有用品區,飲料區,食品區,玩具區師:等一下請每個小朋友拿一件商品,先去找到他們的家,然后再進行比較,你可以從厚到薄,也可以從薄到厚的給他們排排隊。
檢驗:師:我們一起來看看他們排的對不對,這一組,這是最薄的,這是最厚的,教師依次檢驗總結:今天我們學會了很多種辦法去比較厚薄,可以用眼睛看,用手摸,也可以并放在一起進行比較。
五、尋找,操作
師:我們的家里,教室里都有很多的東西可以用來比厚薄,那現在我們就到教室里去比一下。
找一找自己的衣服,把薄的和厚的區分后放好。
量的比較教案(精選19篇)篇八
:能夠感知和區分物體的輕重,會適當運用輕重來描述物體的特點。
:1、大小不同的沙包,天平。
2、臉盆幾個,同樣大小的木塊幾個,不同重量的小物品幾個。
3、鉛筆和彩筆。
1、分組活動
1)掂沙包。請幼兒任取一個沙包,然后互相掂量、比較、說說誰的沙包重,誰的沙包輕。
2)請幼兒互相抱一抱,說出誰重誰輕。
2、游戲:“猜輕重”。
1)教師選擇教室內的任何兩件小物品,讓幼兒用目測和用手掂量的方法判斷輕重。
2)教室可用天平確定每次幼兒的判斷是否正確。
3、分組活動,讓幼兒用天平比較教室內一些小物品的輕重。
4、集體談話:還有那些方法可以區分物體的輕重?
5、小實驗:那個木塊上的東西重?
1)讓幼兒往浮在同一個臉盆中的兩個木塊上分別放不同的小物品,并根據木塊的沉浮情況判斷哪個木塊上的東西重,并想想為什么。2)教師講解利用船體的沉浮判斷物體輕重的簡單方法:船體深,船上的東西越重。還可以給幼兒講“曹沖稱象”的故事。
6、指導幼兒完成書上的練習:請幼兒給輕重不同的物體畫上標記。
7、戶外游戲:蹺蹺板
1)幼兒自由玩蹺蹺板,引導幼兒發現蹺蹺板的原理。
2)請2—3個體重相差比較大的幼兒,讓他們通過蹺蹺板兩兩比較,找出最重的和最輕的,使幼兒明白輕重是相對的。
3)讓幼兒想想怎樣玩蹺蹺板才好玩?
量的比較教案(精選19篇)篇九
1、能夠運用多種感官感知“1個”和“許多個”。
2、通過實際操作活動體會“1”和許多的關系。
3、培養幼兒的自我控制能力。
1、課件-比較。
2、卡片-小貓、小狗、小雞、小鴨(每種動物卡片需要5張)。
一、感知“1”
1、談話引導。
(1)教師:小朋友你們喜歡小動物嗎?你們最喜歡的.動物是什么?
(2)幼兒自由發言,說出自己最喜歡的小動物。
2、教師展示小動物卡片(每種小動物拿出一張卡片)。
(1)將卡片依次粘貼在黑板上。
(2)提出問題:老師這里有許多可愛的小動物,你們喜歡其中的哪只動物呢?
(3)引導幼兒說出圖片中的小動物名稱,如:一只貓;一只小狗。
(4)教師依次舉起小動物卡片,幼兒一一說出動物名稱后,
教師帶領孩子總結說出:它們都是一只。
二、感知“許多”
1、教師展示小動物卡片。
(1)把動物卡片依次排開,把一只小動物的貼在一邊,把剩下的動物卡片全部粘到一邊。
(2)教師:小動物們都想和小朋友一起玩,你們看!它們來了,來了許多小動物。
2、區別“1”和許多教師舉起一張動物卡片強調說出“一只貓”,
指著黑板上全部的小貓卡片說"許多貓"。重復幾次,并帶領孩子說出。
三、聽覺分辨“1”和許多。
1、情節引導:小貓很高興認識你們,它想給小朋友唱一首歌。你們仔細聽,她在唱什么?
2、教師拿起小貓的卡片,模仿小貓叫一聲,聽!小貓叫了一聲,喵。教師模仿小貓叫許多聲聽!小貓叫了很多聲,喵。喵。喵。
3、請小朋友分別模仿小雞、小狗、小鴨叫一聲,叫許多聲。
四、實際操作感知“1”和許多。
教師先把若干1個和許多個物品或圖形卡片放到一個盒子里,
請小朋友分別從盒子里拿出一張卡片看看上面有一個還是許多個。
幼兒操作過程中如果遇到困難,教師及時進行指導。
量的比較教案(精選19篇)篇十
1.引導幼兒步入神奇的數學領域。
2.幫助幼兒理解物體輕重所具有的相對性,掌握正確的比較方法。
3.幼兒能夠正確比較物體的輕重。
4.培養幼兒比較和判斷的能力。
5.引導幼兒積極與材料互動,體驗數學活動的樂趣。
圖片兩幅;小筐子一個;鐵球、皮球、棉團各一個;絨毛玩具小貓、小雞、小老鼠、獅子各兩個。場地畫有迷宮圖。
首先請幼兒畫一畫,把第一幅圖中重的物體下面畫。
比一比,比較第二幅圖中桶和袋子誰重,誰輕?
試一試,完成以上任務后,幼兒在筐中用自己的方法比較鐵球、皮球和棉團的重量,將最重的給爸爸,比較重的給媽媽,最輕的給自己。
玩一玩,三人快速來到迷宮前,放下手中的物品。手持重物者(爸爸)走藍線,手持最輕物品者走紅線(孩子),媽媽作裁判。爸爸和孩子分別從起點出發,依次比較兩動物的重量,取重量重的動物前行,沿線走到終點,又快又正確者為勝。
以前,孩子們總認為大的物體就重小的物體就輕。他們是從外在感官上去判斷物體的輕重,卻不知物體的輕重可以測量。所以我設計的這節課以幼兒操作為主探索比較物體輕重的方法。
量的比較教案(精選19篇)篇十一
1、學習比較3個以內的高矮,能區分最高和最矮,初步感知高矮是相對的。
2、初步感知生活中的高矮現象。
3、在生活中提高觀察能力。
教具準備:準備高矮不同的小板凳。
學具準備:“會變得小丑”;積木若干,長度相同,寬度不同的長方形紙若干,固體膠。
蒙氏數學:比較高矮
(一)預備活動:師幼互問好,走線,線上游戲:走走走。
集體活動:
比較高矮。引導幼兒觀察一高一矮的兩個小板凳,說出那個高,那個矮?
小結:小朋友。比較高矮時,要放在同一水平線上。
感知最高與最矮的。出示3把高矮不同的小板凳,讓幼兒辨認那個最高,那個最矮。
鞏固對最高和最矮的認識。
(三)創設情境:小丑娃娃也要來比高矮啦。讓幼兒操作學具會變得小丑。
小結:兩個或兩個以上的物體才能進行高矮的比較,比較高矮時,要看它和誰比,和比它高的物體比,它就矮了,和比他矮的物體比,它就顯高了。
(四)幼兒操作學具
(五)收拾學具,交流小結。
量的比較教案(精選19篇)篇十二
1、通過活動讓幼兒學習比較輕重的方法,并初步學會記錄。
2、培養幼兒的觀察能力、動手能力。
1、兩個蛋殼小娃娃、一籃玩具、一桶水、一個布娃娃,蘋果、梨、柑橘各一個。
2、每個幼兒一架自制天平稱、一個小籃(內裝玻璃珠、木珠、積塑等)、記錄紙、筆等。
1、教師出示兩個蛋殼小娃娃:“今天,老師給小朋友帶來了兩個小娃娃,它們是用什么做的?(蛋)這兩個小娃娃,一個是用蛋做的,一個是用蛋殼做的。請小朋友想辦法分辨出哪一個是蛋?”
請一幼兒上前分辨,并說出方法。
教師小結:“剛才這方法叫惦一惦。”
2、出示各種玩具、材料,讓幼兒分組用各種方法比出它們的輕重。
教師:“你們用什么方法分出它的輕重?”
啟發幼兒說出:端一端、提一提、抱一抱的方法比較物體的輕重。
3、教師出示自制的天平稱:“要想準確比較物體的輕重還可以用稱一稱的方法。”教師在天平稱一頭放木珠,一頭放玻璃珠,請幼兒觀察,哪邊重,哪邊輕。師小結:“玻璃珠重,木珠輕,重的一頭垂下去,輕的一頭翹起來。”(學習詞匯:垂、翹)
4、幼兒第一次分組操作
活動—比較兩種物體輕重。
(1) 請幼兒從籃子里拿兩樣東西比輕重。
(2) 請幼兒與同伴交流操作結果。
5、教師出示三種水果:“老師這兒有三個水果,蘋果、梨,柑橘它們誰重、誰輕?”請一名幼兒用教師的天平稱,共同得出結論后,教師在黑板的記錄紙上示范記錄結果。(學習詞語:不輕不重)
6、幼兒第二次分組操作活動—比較三種物體的輕重。
(1) 請幼兒從小籃子里拿三樣東西比輕重。
(2) 請幼兒記錄操作結果。
量的比較教案(精選19篇)篇十三
1、愿意參加撕面條的活動,有耐心完成游戲任務。
2、能動手動腦動口,正確判斷并描述物體的長短。
3、感知并掌握比較物體的長短的正確方法,理解長短的相對性。
大小不同的長方形各色蠟光紙若干;每組一個裝紙條的筐。
感知并掌握比較物體的長短的正確方法,理解長短的相對性。
1、教師引導幼兒討論:你吃過面條嗎?面條是什么樣子的?
2、教師引導幼兒撕面條——幫助幼兒感知比較長短的方法。
(1)請每位幼兒取一張蠟光紙,說說自己拿的紙是什么顏色的?什么形狀的?
(2)請幼兒從長方形紙上撕下兩根不一樣長的面條,想想該怎么撕?
(3)請幼兒將兩根面條比一比:哪條長?哪條短?(引導幼兒將比較。
的兩個物體的一端對齊,用重疊或并放的方法比較長短。)。
(4)請幼兒拿一根面條與其他小朋友的比一比,看誰的面條長?
3、教師引導幼兒比比誰的面條長,幫助幼兒初步感知理解長短的相對性。
(1)幼兒自由地撕面條,教師引導幼兒不斷地比較,找到自己撕出的。
面條中最長的一根,感知比較的對象不一樣,同一根面條比出的結果有時可能是長。
的,有時也可能是短的。
(2)請幼兒拿自己認為最長的面條來和其他小朋友的比一比,共同找出一根最長的面條。
4、教師指導幼兒撕最長的面條,引導幼兒學習將紙撕得又長又細的技能。
(1)示范撕長面條的方法:沿紙的邊緣繞圈能撕出又細又長的面條。
(2)幼兒自由撕面條,教師巡回指導。
(3)幼兒與同伴比較面條的長短。
量的比較教案(精選19篇)篇十四
1、理解遠近的含義,學習用工具測量的方法比較遠近,并初步學會記錄。
2、在游戲中體驗比較遠近的樂趣與成功感。
1、有自然測量的經驗。
2、各種可以用來測量遠近的工具:紙棒、盒子、綠茶瓶、書本、小筐……。
3、6個裝有(即時貼1條,記錄表1張、記號筆1支、粉筆1支、五角星貼貼紙1枚的小筐。
4、地圖一幅。
1、幼兒排成一隊隨老師進教室,立正站好。
師:誰離黃老師最遠?誰離我最近?
2、幼兒坐成半圓形。
師:誰離我最遠?誰離我最近?你是怎么知道的?
1、a和b(兩個坐得比較近,目測不出來離老師的距離)誰離黃老師近?誰離我遠?(出現爭議)。
2、目測不出的時候我們可以用什么來測量遠近?(工具:如手、腳等)。
3、請一個幼兒用手或腳測量,老師觀察指導。
師:現在我站起來,凳子就代表我的位置。
(預測:1、幼兒測量正確:他量得真好,開始量的時候手或腳會和他的凳子碰一碰,量到最后會和我的凳子碰一碰。2、幼兒測量不正確:開始量的時候手或腳要和他的凳子碰一碰,量到最后要和我的凳子碰一碰。一只手要碰到另一只手,腳跟腳尖要碰住等。)。
4、出示箱子里的各種物品(紙棒、盒子、綠茶瓶、書本、小筐……)。
師:我這有好多東西,它們能測量遠近嗎?
幼:能。
師:我請一個孩子來試試。(師及時糾正和指導)。
三、跳遠比賽。
1、比賽:剛才我們學習了用工具測量遠近。你們想不想來一次跳遠比賽?現在我請小朋友三個人一組去領一份材料,找到一空地,貼上及時貼,每個人輪流跳,跳到哪用粉筆做記號,其他兩個人分別測量、做記錄,記錄表的上面一行寫學號,下面一行寫遠近,最遠的貼上代表冠軍的星星。
2、檢驗(重點檢查兩份記錄表)。
四、延伸活動——測量地圖。
幼:有一條路上有酒店,有一條路上有醫院,有一條路上有銀行……。
師:你會選哪條路?為什么?
幼:近,可以節省時間。
師:到底哪條路最近呢?我們一起回教室量一量吧!
量的比較教案(精選19篇)篇十五
教學目的:能夠感知和區分物體的輕重,會適當運用輕重來描述物體的特點。
教學準備:
1、大小不同的沙包,天平。
2、臉盆幾個,同樣大小的木塊幾個,不同重量的小物品幾個。
3、鉛筆和彩筆。
教學過程:
1、分組活動。
1)掂沙包。請幼兒任取一個沙包,然后互相掂量、比較、說說誰的沙包重,誰的沙包輕。
2)請幼兒互相抱一抱,說出誰重誰輕。
2、游戲:“猜輕重”。
1)教師選擇教室內的任何兩件小物品,讓幼兒用目測和用手掂量的方法判斷輕重。
2)教室可用天平確定每次幼兒的判斷是否正確。
3、分組活動,讓幼兒用天平比較教室內一些小物品的輕重。
4、集體談話:還有那些方法可以區分物體的輕重?
5、小實驗:那個木塊上的東西重?
1)讓幼兒往浮在同一個臉盆中的兩個木塊上分別放不同的小物品,并根據木塊的沉浮情況判斷哪個木塊上的東西重,并想想為什么。
2)教師講解利用船體的沉浮判斷物體輕重的簡單方法:船體深,船上的東西越重。還可以給幼兒講“曹沖稱象”的故事。
6、指導幼兒完成書上的練習:請幼兒給輕重不同的物體畫上標記。
7、戶外游戲:蹺蹺板。
1)幼兒自由玩蹺蹺板,引導幼兒發現蹺蹺板的原理。
2)請2—3個體重相差比較大的幼兒,讓他們通過蹺蹺板兩兩比較,找出最重的和最輕的,使幼兒明白輕重是相對的`。
3)讓幼兒想想怎樣玩蹺蹺板才好玩?
量的比較教案(精選19篇)篇十六
1、學習比較兩個物體的輕重,能正確運用“輕”、“重”詞匯表述比較的結果。通過師幼互動游戲“抱一抱”,引導幼兒通過目測比較兩個物體的輕重。
(1)師:老師和小朋友,誰重?誰輕?為什么?
(2)學習用“”符號表示物體輕重。
師小結:我們用眼睛一看就知道了老師比小朋友重,小朋友比老師輕。
2、能用多種方法比較物體的輕重。
(1)出示大袋和小袋,引導幼兒通過提一提比較兩個物體的輕重。
師:雷老師給小朋友帶來了兩個袋子,小朋友猜猜,這兩個袋子哪個輕?哪個重?
小結:看來有時候眼睛看到的不一定準確,這時你可以用手掂一掂,再判斷物體的輕重。
(2)出示蘋果和梨,介紹天平,通過工具稱一稱,比較兩個物體輕重。
師:雷老師還給小朋友帶來了蘋果和梨,小朋友猜猜,哪個重,哪個輕?(介紹天平)
小結:比較物體的輕重有很多方法,可以用眼睛看一看,用手提一提,還可以用工具稱一稱。
(3)幼兒操作,嘗試用多種方法比較物體的輕重。
第一組:乒乓球和實心球
第二組:花片和積木
第三組:實心球和綠球
師:
(1)請小朋友比一比它們誰重,誰輕?
(2)你是用什么方法判斷的?
3、比較和討論三個物體輕重,初步理解輕重的相對性。
師:(請出兩個小朋友)
(2)為什么一會兒說這個小朋友重,一會兒說它輕?他到底是重還是輕?
(3)小結:看來這個小朋友是重還是輕要看它和誰比。
4、進行3個物體重量的正、逆排序練習。
師:請小朋友根據我們三個人重量給它們排排隊,怎樣排呢?
5、提供材料(石頭、積塑、花片),介紹材料的名稱及操作方法。
(1)幼兒操作,按照排隊的順序,用圖片把它插在排序板上,師巡回指導。
(2)師講評幼兒操作情況。
6、自然結束活動。
量的比較教案(精選19篇)篇十七
1、通過不同的方法,區分2-5樣物體的厚薄,并對其進行排序。
2、培養幼兒的觀察力、比較能力。
3、通過分類合作比較,體驗快樂。
準備:木板,書,圍巾,紙,襪子,毛巾,餅干,鞋盒,飲料,積木,籃子
(一)目測
1、師:小朋友冬天穿的外套,比你們現在穿的要怎么樣啊(厚)那現在的的呢(薄)
2、出示木板
師:我這里有一塊木板,你們覺得是厚還是薄呢?
師:那我現在在拿出一塊,現在這塊木板是厚還是薄呢?
小結:原來一樣東西是不能比的,要兩樣或兩樣以上的東西才能比較厚薄
師:你是用什么方法知道的這塊木板厚的(用眼睛看)
師:你們的小眼睛真亮呢,一看就知道厚薄。
3、出示書
師:那請你們再來說說這兩本書誰厚誰薄
師:請你上來指一指看,你是用什么辦法知道的啊
4、出示鞋盒
師:咦,那這兩個盒子呢,請你上來指指看,你用這么辦法啊
小結:我們能通過自己的眼睛,來比較東西的厚薄。
(二)觸摸
1、教師出示圍巾
師:天氣變得冷起來了,我要圍怎樣的圍巾,那請你們想想看,這兩條,我要圍哪一條呢
師:你們都覺得是這條厚嗎
師:那你是用什么辦法知道呢
師:對了還可以用摸一摸的方法來比較
2、教師請幼兒上來摸,上來區分
師:那金老師請小朋友來摸一摸,看看是哪條厚,哪條薄
小結:我們剛才可以用自己的手來摸一摸,來比較物體的厚薄。
3、在每張椅子下面放兩樣厚薄不一的東西
教師檢驗2-3樣物品
小結:我們的小朋友真棒,能用手觸摸的方法來比較物體的厚薄。
(二)、并放比
1、教師出示兩塊厚薄不明顯的肥皂(桌上地面上)
師:那請你來看看,這兩塊肥皂,誰厚誰薄
師:哇,有些人覺得是這快厚,有些人覺得是這快厚,那底是誰厚呢,請你來想想辦法比一比。
師:恩真棒你的辦法真好,是把兩塊肥皂,并放在一起進行比較。
師:咦,那里又有一塊肥皂,跟這里的肥皂比是厚的還是薄的啊
師:你用什么辦法進行比較啊
講述比較厚和比較薄
2、出示餅干盒
師:現在的這三盒餅干誰最厚誰最薄,請你也來比一比
師:你用什么辦法比較出來的
小結:對于有些物體厚薄不明顯的,我們可以用并放比較的方法
三、超市
1、出示不同厚薄的東西
師:等一下請每個小朋友拿一件商品,先去找到他們的家,然后再進行比較,你可以從厚到薄,也可以從薄到厚的給他們排排隊。
檢驗:師:我們一起來看看他們排的對不對,這一組,這是最薄的,這是最厚的,。
教師依次檢驗
總結:今天我們學會了很多種辦法去比較厚薄,可以用眼睛看,用手摸,也可以并放在一起進行比較。
四、尋找,操作
師:我們的家里,教室里都有很多的東西可以用來比厚薄,那現在我們就到教室里去比一下。
量的比較教案(精選19篇)篇十八
1.通過活動讓幼兒繼續比較寬和窄,能正確地表達比較的結果,在比較中進一步理解物體寬窄的相對關系。
2.除了目測比較外,引導幼兒嘗試用物品作自然測量比較。
3.進一步培養幼兒對事物的觀察、比較、判斷能力以及對事物作寬窄比較的興趣。
4.引導幼兒積極與材料互動,體驗數學活動的樂趣。
5.引發幼兒學習圖形的興趣。
1.寬窄不一的毛巾、圍巾、手絹、紙板若干。
2.幼兒掛書第16頁。
1.使用幼兒用書第16頁。
(1)請幼兒看一看:圖中有哪兩個動物?它們長得怎樣?
(2)請幼兒觀察比較:哪張床最寬?哪張床最窄?它們分別是誰的?請把動物與相應的床連線。
2.使用準備好的物品作寬窄比較。
(1)教師兩兩拿出物品,請幼兒說一說:這兩個物品哪個寬?哪個窄?你怎么知道的呢?
(2)教師提問:"我們除了用眼睛看,還能夠用其他方法來比較兩個物體的寬和窄嗎?"鼓勵幼兒積極動腦筋思考。
(3)請幼兒嘗試用書本、積木等物品來對對別的物品作寬窄的測量。
繼續引導幼兒關注教室里面、幼兒園里面、家里面有哪些東西寬,哪些東西窄。請幼兒用繩子或者其他東西量一量家里面自己的小床和爸爸媽媽的大床,餐桌、書桌和茶幾。看看有什么不一樣請幼兒學習用跨步、腳印、竹竿、繩子等在戶外進行自然測量,比較路的寬窄、墻的寬窄等。
量的比較教案(精選19篇)篇十九
1、通過不同的方法,區分2-5樣物體的厚薄,并對其進行排序。
2、培養幼兒的觀察力、比較能力。
3、通過分類合作比較,體驗快樂。
4、讓幼兒學習簡單的數學題目。
5、喜歡數學活動,樂意參與各種操作游戲,培養思維的逆反性。
木板,書,圍巾,紙,襪子,毛巾,餅干,鞋盒,飲料,積木,籃子
一、目測
1、師:小朋友冬天穿的外套,比你們現在穿的要怎么樣啊(厚)那現在的的呢(薄)
2、出示木板師:我這里有一塊木板,你們覺得是厚還是薄呢?
師:那我現在在拿出一塊,現在這塊木板是厚還是薄呢?
小結:原來一樣東西是不能比的,要兩樣或兩樣以上的東西才能比較厚薄師:你是用什么方法知道的這塊木板厚的(用眼睛看)師:你們的小眼睛真亮呢,一看就知道厚薄。
4、出示鞋盒師:咦,那這兩個盒子呢,請你上來指指看,你用這么辦法啊小結:我們能通過自己的眼睛,來比較東西的厚薄。
二、觸摸
2、教師請幼兒上來摸,上來區分師:那金老師請小朋友來摸一摸,看看是哪條厚,哪條薄小結:我們剛才可以用自己的手來摸一摸,來比較物體的厚薄。
3、在每張椅子下面放兩樣厚薄不一的東西師:老師在你們每個小朋友的椅子下面放了個籃子,請你來比較籃子里的東西,在最厚的東西上面貼上紫色的記時貼,貼好的小朋友把籃子送到這里,記住自己是放在哪里的教師檢驗2-3樣物品小結:我們的小朋友真棒,能用手觸摸的方法來比較物體的厚薄。
三、并放比
1、教師出示兩塊厚薄不明顯的肥皂(桌上地面上)師:那請你來看看,這兩塊肥皂,誰厚誰薄師:哇,有些人覺得是這快厚,有些人覺得是這快厚,那底是誰厚呢,請你來想想辦法比一比。
師:恩真棒你的辦法真好,是把兩塊肥皂,并放在一起進行比較。
四、超市
1、出示不同厚薄的東西師:剛才我們的小朋友都學會了并放比較厚薄的的方法是不是啊,有位超市的售貨員,想請你們幫幫忙,你們愿意嗎,原來超市有很多厚薄不同的東西需要整理,并要找到自己的家,你看有用品區,飲料區,食品區,玩具區師:等一下請每個小朋友拿一件商品,先去找到他們的家,然后再進行比較,你可以從厚到薄,也可以從薄到厚的給他們排排隊。
檢驗:師:我們一起來看看他們排的對不對,這一組,這是最薄的,這是最厚的。
教師依次檢驗總結:今天我們學會了很多種辦法去比較厚薄,可以用眼睛看,用手摸,也可以并放在一起進行比較。
五、尋找,操作師:我們的家里,教室里都有很多的東西可以用來比厚薄,那現在我們就到教室里去比一下。
接下來我請孩子們找一找生活中還有哪些東西可以比較薄厚,因為缺乏生活經驗,我也沒有提供大需范例,所以一下子就把孩子們考住了,看樣子平時生活中的教育還需多關注,老師要做一個有心人,擴充孩子們的知識面,活動很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