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曾試圖在平淡的學習、工作和生活中寫一篇文章。寫作是培養人的觀察、聯想、想象、思維和記憶的重要手段。范文書寫有哪些要求呢?我們怎樣才能寫好一篇范文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優秀范文,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玉樹地震作文250字 玉樹地震作文600字篇一
溫暖, 在寒冷的季節里顯得特別重要。
溫暖, 在孤立無援的時候顯得尤其可貴。
人的內心時時會需要溫暖的感覺, 只是自己平時不能發現, 不能感受, 或者即便發現了, 即便知曉了, 也不會珍惜這種感覺。因為沒有失去, 因為沒有對比。
我們這個世界是否真的缺乏溫暖之心? 我們這個世界是否真的很寒冷?
也許不同的人感受不同, 也許個人的環境不同, 對溫暖的理解與認識也不一樣。
如果你是青海的地震災民, 你現在想的是什么? 是救援人員能夠及時將自己從廢墟中救出, 重新回到平安的世界里, 讓自己重新感受生命的存在, 這個時候, 溫暖的感覺就會油然而生, 內心的激動不用言語。溫暖, 這個時候, 就很簡單, 就是一個行為。
如果你是一個受了委屈的人, 這個時候, 你最需要的是什么? 也許就是朋友一句親切的問候, 僅僅這么一句親切的問候, 就能夠將你所有積壓在心頭的內心苦悶統統掃清, 而溫暖的陽光就直接照進心頭。
溫暖, 有時就是一個眼神, 一個不直接表白的眼神, 淺淺的, 淡淡的, 但對于一個需要幫助的人而言, 就是無窮的力量, 可以讓人可能從深淵中騰空而起, 倍感幸福, 倍感親切, 倍感溫馨。
大喜和大悲為何總要如此巧合地糾結在一起:奧運前,我們痛哉汶川;世博前,我們淚望玉樹。
不是迷信什么,只是覺得我們在任何時候都要清醒著:生活會一天比一天更美好,但生活從來也不會完全盡如人意。欣喜往往是預料之中的,而災難和悲傷卻總是突然來襲。
玉樹,和兩年前的汶川一樣,一個原本并不為人所熟悉的地方猛地闖進了所有中國人的視線,然后,聚集起所有的目光和悲傷。這是我們最不愿意接受的現實,可必須面對。又因汶川在前,所以這一次,悲傷依然,但已經不那么慌張。
悲劇總會陸續上演,但沒有一次悲劇是對上一次的重復。所以,玉樹的救援依然面臨著困難,4000米的高海拔,冷如寒冬的氣溫,脆弱的交通,語言的障礙,還有原本就存在的貧困。但畢竟是在汶川之后,我們依然看到了這一次生命大救援的過程中所體現的進步。何為重?何為輕?何為緩?何為急?救援工作的展開多了份理性和從容。比如,當地政府暫時讓一腔熱血的志愿停下腳步,因為,有限的交通“生命通道”要為救援者和最需要的救援物資而開?!涸撐恼掠?span >(第一 范 文網)整理,版權歸原作者、原出處所有?!?/p>
倒不是急著為救援叫好。如果災難都不足以讓人警醒并成長,那就不是進步而是退化了。更何況,面對所有有希望繼續延續的生命,我們真的希望救援工作能不斷地讓我們叫出好來,盡管這樣的事更應發生在地震救援完成之后。
眼下,拯救生命,是當務之急。也正如指示所說,哪怕只有百分之一的希望,也要盡百分之百的努力。生命無價。
有很多人在這個時候想做些什么,但這中間的不少人可能最后又什么都沒做,只是在心頭默默地為玉樹祈愿。其實這已經挺讓人溫暖的,卻又總讓人覺得還不夠。
有關方面呼吁說災區急需棉被和棉衣等物資。我相信有很多人有這方面的物資并且也愿意捐出來,但卻因為不知道往那兒捐,或是知道卻因為覺得麻煩,還或者是實在騰不出時間來送過去。因此,對于有關部門來說,不能只是給出幾個捐款賬號就可以的。是否能把捐贈點擺到街頭巷邊,是否能組織街道居委會等基層部門和志愿者弄幾個熱線電話,然后根據捐贈情況能分區域分時段去收取。這對于志愿者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是說一腔熱血沖到最前線才叫志愿者。志愿精神原本就是一種義務奉獻的精神,更多的是,這種服務往往是在幕后默默完成的。
而這樣的一些有規劃、合理安排的捐贈和志愿服務是否應該在經歷了汶川之痛后就應該形成一種機制了呢?至少不應該是每當一次新的災難來襲時,我們在展開救援等各項工作的過程中總在懊喪:我們為什么沒有準備得更好,而我們原本可以做到。
玉樹遭受重創的時候,其實離汶川之殤兩周年已不到一個月的時間了。這個時候我們真的應該多想想汶川。不是為了去增添感傷,而是通過回望來發現我們哪些方面的工作可以準備得更好,可以做得更好?比如我們的心理救援可否準備好了,因為在度過生命救援的“黃金24小時”后,心理救援對遭受身心重創的人們來說也同樣重要。再比如后期安置工作是否能更早地進行準備,樣板房和各種生活用品是否都能盡可能地提前到位?
汶川之傷尚未愈合,玉樹又添新的創痛。每逢天災驟降,人心的熱度頓時升溫。大災有大愛,愛心暖人心,這真的是我們這個民族非??蓯鄣牡胤健C棵窟@個時候,因災難而生的悲痛和因愛心而生的感動相互交織,一起揪著人的心。也每每在這個時候,我總在想,是否災難能少一點,而愛心和溫暖卻常在。比如能少一些王家嶺的悲劇,多一些我們對于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弱勢群體的關注。
顯然,天災的到來是不大可能會我的這種愿望而中止的,但每個人的愛心也不能因此而多一些嗎?而能更常態化一點嗎?其實未必要時常捐款捐物,更多的時候只需要我們不要冷眼相待,只需要多投入一點關注,然后做一些舉手之勞的幫助。而我的這點愿望又何嘗不是很多人的所想呢?
淚望玉樹,惟愿生命的奇跡能更多地出現,愿所有的生者都堅韌,逝者皆安息,不拋棄不放棄?;叵脬氪?,惟愿我們能以更好的生活狀態告慰亡者,愿人間溫情常在,愛心永駐,不冷漠不黑心。
放眼世界, 地震等自然災害時有發生, 唯有團結的民族可以在災難的錘煉中變得更堅強。玉樹地震已經成為一場生命的劫難, 但現在的救援行動都將化為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 可以告慰死者, 可以提醒后人。
14日早晨, 青海玉樹。7。1級地震突如其來, 寧靜的小城在重創之下一片狼藉。塵土滿面的孩子, 低垂著腦袋被抱出廢墟, 模糊的圖像卻深深地刺痛了我們的眼睛。
災難再次牽動了全國人民的心, 軍隊武警公安民政醫療等各個部門迅速行動, 投入到了緊張的救援中。與此同時, 個人、企業、民間組織也開始自發地捐款捐物, 愛心正源源不斷地涌向災區, 和死神進行賽跑。經歷了兩年前汶川大地震的磨煉, 無論是政府, 還是民眾, 都有了更豐富的經驗去應對自然災害。這讓我們在悲傷中感到些許欣慰。
盡管科技日漸發達, 地震仍然不可預知。面對天災, 一個偉大的民族應該堅強挺立, 也應該不斷進步。恩格斯說:"一個聰明的民族, 從災難和錯誤中學到的東西會比平時多得多。"汶川大地震之后, 防震減災法獲得通過, 已經于2009年5月實施, 應急救災被納入了法治軌道。在災后重建的過程中, 公民精神隨之成長, 很多人自發地為災區的規劃出謀劃策, 對應該用于重建的財物進行輿論監督。巨大的社會進步有目共睹, 我們相信這些會在玉樹地震后的救援行動中得到體現。
放眼世界, 地震等自然災害時有發生, 唯有團結的民族可以在災難的錘煉中變得更堅強。兩年前, 汶川大地震以前所未有的破壞力, 使得橋梁斷裂、樓宇坍塌, 可是中國人沒有被擊倒。三歲的小男孩躺在擔架上向救援者敬禮, 年輕的警察媽媽敞開懷抱為失去母親的嬰兒哺乳, 至今我們還清晰地記得這些細節。更忘不了舉國默哀的三分鐘結束后, 天安門廣場上那經久不息的加油聲, 那一刻13億人的心凝聚在了一起。在齊心協力的救援中, 人與人的隔膜打開了, 對生命的意義有了更新的認識, 整個社會煥發出更強大的活力??梢哉f, 災難之后的記憶強化了國民的憂患意識, 提高了社會的應急能力, 所以今天我們能以最高的效率進行震后救援。
在災難面前, 堅持以人為本, 中國曾經創造了救援的奇跡。我們也期冀另一種奇跡能在將來出現, 那就是大災化為小難或者是有災無難。這需要全體民眾繼續弘揚"汶川精神", 強化憂患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