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秀的作文需要兼顧內容和形式,不僅要有有足夠的信息量,還要注重文風和文采的體現。小編整理了一些優秀作文的亮點,希望能夠幫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好寫作的要領。
談碎片化閱讀(精選15篇)篇一
南開大學一位副教授曾說過:“每個人都在向手機低頭,做信息時代的彌撒”。誠然,隨著時代的發展與進步,我們的生活已經信息化,碎片化閱讀時代的到來,似乎無法避免。
如今走在街上,隨處可見的低頭族,除了玩游戲,大部分均在進行閱讀。顯然,這種碎片化閱讀已經成為趨勢。究其原因,不外乎都是低頭族們沒有空閑時間,或者難以在嘈雜的世界里靜下心細細品讀一本好書。這些客觀條件都是我們無法改變的,畢竟在如今的快節奏社會中,大部分人都想像詩人說的那樣“詩意得棲息著”。
既然碎片化閱讀已成趨勢,我們該做的是換一種方式來保持我們閱讀的良好習慣,而不是以此為借口,無病呻吟,抱怨“我沒有時間”等諸如此類的話。我們閱讀本身的目的,在于拓展我們的視野,提高我們的人文素養,與閱讀的形式無關。我們無論處在怎樣的時代里,未來也是未知數,但如果真心喜愛閱讀的人,一定會在心中堅守著那份純粹的熱愛閱讀的初衷。
仔細思考,碎片化的閱讀未必不如紙質書的閱讀。在微博上或者一些新聞網站上,每當我們進行閱讀后,可以與其他讀者進行思想交流。春秋戰國時期的諸子百家也是在不同文化、不同思想的.交流與碰撞的前提下才形成一種百家爭鳴的景象。紙質閱讀固然能讓我們獨自思考感悟,但其往往缺乏與他人的交流,從而少了些閱讀后應有的其他味道和感受。再者,如果說時間像海綿里的水,只要愿意擠,總還是有的,那么碎片化閱讀其實也如海綿里的水,也似沙漠里的一粒粒細砂。只要我們選擇正確的,優秀的碎片化閱讀,那么我們在碎片化閱讀里讀到的一字一句,也會聚沙成塔,成為我們所汲取的文化的寶藏。
然而,除了勿忘閱讀之根本,在碎片化閱讀中與他人的思想交流,我們也不應該忘記紙質閱讀。若是誦讀經典,諸如《詩經》、《楚辭》、《離騷》、《史記》等書,放在冰冷的銀屏前閱讀便失去了其中的文字韻味。紙質閱讀所能承載的文字韻味,是電子閱讀做不到的,所以我們常常捧著本書感受古典韻味的感覺更實在。這種感覺不應該被取代的,無論社會發展成如何。
對待中華傳統文化,我們采取“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的態度,對待紙質閱讀和碎片化閱讀其實也應如此。選擇閱讀方式可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但無論如何,我們都要堅守我們的閱讀初衷。
談碎片化閱讀(精選15篇)篇二
隨著生活變得越來越忙碌,我們逐漸無法長期專注于閱讀書籍,零散的閱讀逐漸融入我們的生活。但這是一件壞事嗎?我不這么認為。
早晨,我吵雜的電話響了起來,揉了揉眼睛,沒有忘記發呆前抓著電話。在等公交車時,花點時間閱讀通常很短的經過篩選的文章。閱讀過程偶爾會彈出一些最近的新聞,因此我會在很短的時間內了解新事物。
上車后,我利用無聊的心情瀏覽了朋友圈,看看朋友的飲食和生活,以方便以后與朋友的交流?!奥犝f即將發行新電影,我們一起去看吧?”“我為什么不知道?”“很傻,微博消息提醒了我,現在社交軟件很快就會傳播新聞!”
上完一天的課后,我很舒服地躺在床上,就在睡前一小段時間,想著要在手機上閱讀漫畫書還是在線漫畫??紤]到翻頁的方便性和更新的速度,我仍然選擇。用更方便的手機,我看了一會兒,揉了揉眼睛,睡著了。
許多人認為,零散的閱讀只會帶來快速的瀏覽和快速的遺忘。印刷書籍為我們創造了一個緩慢,完整且不容易被人們忘記的信息時代,但是現在手機的快速信息傳播就像天空中的星星一樣。盡管不清楚,但它們確實是閃亮的。零散的閱讀已成為我們的主要信息來源。
快節奏的生活使我們沒有足夠的時間通過書本來獲取知識,而利用零散的時間進行零散的閱讀,我們可以獲得新聞,新事物,并滿足了學生和忙碌的人們對外部信息的需求。。
零散的閱讀為我們提供了更多信息,并使我們與時俱進。這不是一件壞事。關鍵是您是否在零碎的閱讀之后思考,是否可以思考,看不到它是沒有用的??吹揭磺芯褪菍W習知識。因此,零散閱讀不是一件壞事。
談碎片化閱讀(精選15篇)篇三
在互聯網大勢發展的今天,人們都在享受網站帶來的便利,它讓我們工作效率加快,增加閑暇生活的樂趣,正如閱讀,從書籍上獲取信息改為了輕巧的手機,并且能在地鐵上,車上的一切空余時間來閱讀,但這看似增加了我們的閱讀量,實則是讓閱讀變得“碎片化”
閱讀的“碎片化”是由于網絡媒體寫作的“碎片化”忘網絡問斬風格變得短而簡單,在闡述事件時無法完整,之選擇最吸引人眼球的部分,從而變得粗糙,片面。而這一切的背后是因為現代人“快”的心態,凡事只追求效率,只會為了獲得更多的信息。而呢些“碎片化”的信息都蒙蔽了大多數人的眼睛。由此觀之,“碎片化”閱讀帶給人們很多弊端。
閱讀的碎片化讓人們難以分辨真假?,F如今,網絡信息遍地,用手機在微博,微信上隨便瀏覽都能有上百條文章,繁多的文章讓人們眼花繚亂,難以分辨,從而變得謠言漫天,一些名人明星的輿論八卦在頃刻之間被炒作的沸沸揚揚,人們之關注時間的表面而對時間的真假不抱有懷疑,單對事件評頭論足。閱讀的碎片化讓人們喪失了分辨能力。
閱讀的碎片化讓人的思維鈍化,零散的文章讓我們變得支離破碎。當看到長篇的文章時,沒耐心將它看完,反而我們選擇更短,更簡單的文章,久而久之就喪失了分析信息的能力,思維變得簡單。
我們不能只享受現代化帶來的便利而忽視它的弊端,使它影響人的心態。
談碎片化閱讀(精選15篇)篇四
自從網絡世界發展起來后,越來越多的新的便利也油然而生,然而,新的便利也意味著會有新的問題與麻煩接連地產生。網絡的出現意味著我們的生活將會變成一個不一樣的環境,將會變得更加地碎片化:碎片化的生活、碎片化的時間、碎片化的交流……而我要講的,則是與我們學生密切聯系著的碎片化閱讀。
碎片化的閱讀,對于我個人來說,是不太喜歡的。雖然碎片化的閱讀很便利,無論在大街小巷,還是只身獨處,只要你有網絡,隨時隨地就能在手機上翻閱,但是,這種廣而不精的閱讀方式卻不是我想要的。
在我看來,碎片化的閱讀只不過是用來打發時間的一種盲目的閱讀形式,而且一看完馬上就忘記了。而整體化的閱讀更加具有目的性,能更加引人入勝,目光所及的每一個文字,每一段內容,不斷讓你感受到中國方塊字的奧妙與美好,同時讓你感受到中華文學的博大精深和輝煌成就。而碎片化的閱讀卻是快速且不走心的瀏覽,成為現代人打發時間的一種方式,感受不到這細微的“點睛之處”。雖然不起眼,但是如果沒有這一“點”,就不會讓我們在書本上吸取真正需要的營養。
不妨讓我們想一想,在周末的下午時光,坐在陽臺上沐浴著陽光的塵埃,浸沒在書香世界的芬芳中,手上拿著一杯散發著清香的中國茶,這是多么美妙啊!比起天天低著頭看手機,這樣的閱讀方式更加具有生活的樂趣了,而且更加讓我們懂得如何享受生活。在這個快節奏的時代里,找到了生活的片刻寧靜。
在我看來,整體化的閱讀更加富有內涵。讀著書時,我曾不止一次地留下了眼淚,而在讀碎片化的文章時,雖然寫得環環相扣,富有情感,但總是在最關鍵的時刻停止了。每到這時,就會感嘆:咦,怎么就沒了呢?就這么草草收場了嗎?給人留下了一種好像說不出的遺憾,我不喜歡這種感覺。
我只想說,在不斷進步和發展的狹小空隙里,不妨在閑暇時放下你手中的手機,利用好碎片化的時間去好好讀一本書吧!
談碎片化閱讀(精選15篇)篇五
每天除了睡覺,吃早飯時、坐地鐵時、走在路上甚至上洗手間時,任何空余時間我們都會看看手機,于是網絡、手機、電腦已經從簡單的通訊、學習工具變成我們生活的必需品。現如今,人們好像已不太愛看傳統意義上的書籍了,取而代之的是鋪天蓋地的網絡小說,這種小說的特點是章節多,每章的內容短,語言簡單,內容粗俗!錯字別字隨處可見,就像一小片、一小片碎紙充斥著整個網絡閱讀時光,而那些正統意義上的小說,諸如四大名著、獲得矛盾文學獎、甚至諾貝爾文學獎的小說卻默默地躺在書店的某個角落里很少有人去關注!也難怪,如今一切都是快節奏的城市生活,使得人們好像已經習慣那些快餐文化,沒有太多的精力去細細品味那些似乎是高、大、上的精品文學!人們的日常閱讀也好像只能借助于網絡,沉醉在碎片化的網絡閱讀中!
網絡就像一把鋸子把我們的學習、生活硬生生鋸得一地雞毛,變成碎片化,在工作或學習的間隙,我們總習慣于拿出手機毫無目的地看一看,結果,有時我們乘地鐵乘過了站,工作出了差錯……今天我要說的是碎片化的閱讀就是用電子產品看書,消磨時光,這種閱讀可能會導致閱讀模式不完整,斷斷續續,因為全靠網絡支持,有時網絡中斷會造成閱讀障礙,長此以往,可能會導致人們形成焦慮、缺少思考的壞毛病。這一點,我們的鄰國日本,卻可能不是這樣的,去過那里旅游,乘過日本公共交通的.游客,肯定會看到,在地鐵,車站,廣場等一些地方,有相當比例的年輕人并不是都在看手機、電腦,而是在看書,據有關媒體報道,這些日本青年閱讀的書是傳統意義上的書籍,盡管日本的互聯網技術可能比我們國家還要發達!但他們好像并未中互聯網的“毒”,我爺爺曾給我看過《新民晚報》上一張新聞照片,好像在火車站,一位老大爺面對一長串坐在街邊石凳上,全神貫注,人手一只手機的年輕人,好奇地問:你們在干嗎?回答說:在看手機!老大爺一臉的迷惑:手機有啥看的!照片畫面令人發笑,我當時也覺得很有趣!可如今想起來,卻有許多新的想法。
我覺得碎片化的網絡閱讀容易造成人們知識的片面性,因為網絡上的各種新聞、小說大多未經嚴格審核,良莠不齊,有時觀點不一定正確,容易使人養成煩躁,急功近利不良嗜好。我們應該踏踏實實多花點時間在書面閱讀上,才能慢慢擺脫這種所謂的網絡碎片化的閱讀怪圈。
談碎片化閱讀(精選15篇)篇六
當今的社會,信息化發展速度飛快,所有人都害怕“落伍”,便紛紛縱身跳入信息大潮的“泥石流”中。隨著人們每日接受信息的日益增加,一種新的閱讀方式急速風行——“碎片化閱讀”。這種閱讀方式是為我們帶來了便利,還是帶走了些什么?這確實發人深省。
可惜的是,沒有多少人在不是信息時代的大潮中記得多回頭看一眼,看一眼身后的美好。我認為碎片化閱讀,正如一些被某些媒體所抵觸的小說,漫畫一樣,是無用的。雖然全國政協委員聶震寧曾說:“《論語》和柏拉圖的《理想國》,不也是一種碎片式結構呢?”不過無論怎樣講《論語》和《理想國》(可能包括一些我對柏拉圖的個人想法)都是存在其中心思想的,是真正的哲人的名作;而那些碎片化的文段,卻毫無統一性可言。天花亂墜的心靈雞湯在他們面前根本毫無可比之處。人應當在這巨大的信息斗爭之中找尋自己,而不像是學博士繆峰所言:“人或成為碎片化信息的奴隸?!睙o論在什么時代,都應當保持內心的自由,如影片“死亡詩社”中所提的不拘束于詩的形式,而探尋靈魂的美。而那些碎片化的文段充其量不過是形式主義的產物罷了,就比方說,無論是誰按格式寫首詩,都會有平庸的人去贊賞,那根本不是藝術,不是靈魂的美。真正的哲言不需要天花亂墜的修飾,也能令人終生難忘。我們應當在這虛實的世界中找尋靈魂的自由,真正的真理,而不是使靈魂浸泡在心靈雞湯中不斷腐爛,成為奴隸,傀儡。真正可悲的不是自己身不由己,而是自己束縛自己最后的思考的自由。
學者費勇說過:“我不排斥碎片化時代,我們該考慮怎樣才能把自己修煉得更完美?!闭\然,如果你僅僅愿去追求悠閑愉悅的生活,不妨去體驗碎片化生活;而我尋求的是內心的平靜。身處世界科技前沿——美國“硅谷”的喬布斯面對零點幾秒都關乎生死的科研競爭,他依舊保持內心的寧靜,對精神更高的追求,他曾說:“我愿用我所有的科技去換取與蘇格拉底相處的一個下午?!蔽覉孕艈滩妓瓜壬墙^不會僅滿足于電子產品的碎片化閱讀的。如果是我,我也會用我生命的全部去換取與蘇格拉底相處的一個下午,因為如果為了探求到靈魂生命的真諦,真正的真誠,真正的平靜而犧牲一切,我也愿意。所以這樣的我,絕不會舍棄自己的一切真、美去投身于時代的海洋。無論什么時代,對我而言都一樣。肉體的生活并無所謂,追求內心永遠的平靜才是人類一直以來的追求。我只希望在文學中,在冥想中發現人生的真諦,其他的一切都不會左右我。
正如陶淵明先生一樣豁達“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這是我的人生志向。而現在的人,對精神世界的要求低至何等程度!看過幾篇微信上的哲理小美文后,便覺得自己升華了,整個人都變得趾高氣揚了,這難道不可笑嗎?我見過不少這樣的人,大多數是中年人,而我沒有興趣同他們議論,因為我無法把它們的根從泥潭。我崇拜楊絳,錢鐘書,陶淵明,我希望,可以有他們的豁達,而同時不舍棄對物理真理的探求。而碎片的閱讀在碎裂人們對這種追求的渴望。
海德格爾曾嘆道:“詞語破碎處,無物之存在?!彼槠喿x粉碎了人們純真的幻想,破碎真善美,使人一步步淪為低俗之地,毫無個人修養。所以再見了碎片化的閱讀,碎片化的世界,碎片化的自我,我會在真正的文學中尋找真實完整的自己,不被世俗所擊潰。
談碎片化閱讀(精選15篇)篇七
通過手機,電子書,網絡等進行不完整的斷斷續續的閱讀模式被總結為“碎片化的閱讀”。近年來,“碎片化的閱讀”已成為大眾閱讀的一個新的趨勢。我認為碎片化的閱讀更適合我們現在的生活需要。
人類智慧的結晶科技帶給我們美好,便捷的生活,碎片化的閱讀主要是給我們的業余生活添上充滿書香味的一筆,讓我們的視野更開闊,也讓我們在快節奏的生活中能夠放松心情,讓內心到達靈魂的最深處,讓自己沉浸在書的海洋里。
現今社會,人們常常忙于學習,工作,很少有空閑的'時間在家或在圖書館捧書閱讀,古人的不驚不擾的閱讀早已離我們遠去,但生活離不開閱讀,所以碎片化的閱讀是更多人的選擇,日常積累碎片的信息也能夠提高我們的知識和素養。電子產品已成為我們日常必需品,用電子產品閱讀也給我們帶來了很多好處:
1、用電子產品閱讀信息海量,為人們提供更多的選擇空間。
2、閱讀方便,可充分利用每日零碎時間,上學上班路上,休息時間等都可以閱讀。
3、讀者可以有更多選擇性進行個性化閱讀。
電子閱讀帶來來的碎片化的閱讀讓我們成為一個充實的時代,讓我們隨手拿出手機,電子書等電子設備就能夠更方便的陶冶自己的情操。讓我們利用好碎片式的時間,來享受碎片化的閱讀給我們帶來的別樣的體驗,隨時隨地給自己的靈魂做個“深層保養”吧!
談碎片化閱讀(精選15篇)篇八
碎片化的閱讀,已經充斥了這個時代。人們總會在零散的空閑時間,如在車站等公車的時候;乘地鐵的時候;在等位的時候都會碎片化的閱讀。這種閱讀有很大的信息量,可以針對性的查找事物,彌補了一些書本不全面,找不到一些內容,要找很浪費時間的這種事。而且這種碎片化閱讀十分的快速,及時,可以大幅增加時間利用率,如果你想看一本新書,你就不用去圖書館借閱,直接拿起你的電子產品查閱即可。碎片化閱讀可以讓我們足不出戶就能閱覽各式各樣的“知識”。
雖然碎片化的閱讀使我們便利了不少,但是它遠遠不能代替傳統性的閱讀方式。
大多的網上閱讀,都不能稱作為知識,只是些咨訊罷了。這種碎片化閱讀能讓我們了解到的并不是一些名著經典,而是些人們東拼西湊的“碎片”,人們的只言片語有些甚至都是謠言!完全沒有真實性!而剩下的那些知識也只是些很淺顯的,只有極少數是很深入的。我認為人們通過碎片化閱讀,表面上是了解了許多的“知識”,并且信息量不算少,其實這種方式沒有什么作用,只能了解最淺顯的,只是冰山一角,人們也是囫圇吞棗,浮躁求快。對于我們學生來說,閱讀是十分重要的,能讓我們開闊視野,了解各種的文化,還能提高我們的寫作能力,碎片化閱讀卻會影響我們,不能讓我們真正的閱覽到這些知識,甚至會讓我們聽信了那些歪門邪道,改變我們對事物的看法。而對于大人來說,亦是如此。其實碎片化閱讀弊大于利!
我認為碎片化閱讀雖然有它的益處,但是我們還是要遵循傳統型閱讀的方式。深度的閱讀,能讓我們深入思考,讓我們在思考的過程中,“慢慢品味”其中的妙處。讀書不能像碎片化閱讀那樣圖快,要知道欲速則不達,就像品茶,你飲下這杯茶,要細細品味,才能感受到這茶的回甘碎片化閱讀好比是我所做過的那些沖動的決定,現在回想起來真的不該那樣,我應該慎重考慮才對,不該被一時沖動蒙蔽雙眼。
碎片化閱讀更加讓我懂得了傳統型閱讀的妙處,也讓我更珍惜閱讀書籍了。
談碎片化閱讀(精選15篇)篇九
當今社會,快速的生活使城市發展,但也催生的許多新事物。隨著智能手機的普及,讓方便的手機閱讀漸漸地代替了傳統的紙質書籍的閱讀,成為了大眾閱讀的主流。
碎片化的閱讀是指,閱讀模式不完整、斷斷續續。并且隨著這種閱讀方式“普及率”越來越高碎片化閱讀導致“人們缺少思考”,“淺閱讀盛行”等這一系列的弊端也漸漸浮現。
我自己作為一個喜歡在網上看文章的人,常常在看完一大堆文章之后,之后只重視它所帶來的信息,卻沒了自己獨立思考的時間,讓我在信息的汪洋大海里迷失了自己。我想在閱讀時,獨立思考是必不可少的,薩特曾這樣描述自己的閱讀體驗:我在書里結束了自己的生命,我又在書里重新開始我的生命。是的,只有自己思考過的閱讀,才能直抵靈魂最深處。而碎片化的閱讀,最終只會讓我們的思想成為風中的柳絮,碎片化的閱讀,難以帶給人內心的震撼與精神的洗禮,更不必說靈魂的凈化和提升。
人們選擇碎片化的碎片化的閱讀,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為它作用于人們無聊的、碎片的時間,方便而快捷,操作也容易,更利于隨身攜帶。但這也恰恰是他的弊端,人們用分散的時間去讀一篇文章,這往往會使人在看完了之后,忘記了自己看了些什么,只好從頭再去看一遍,這樣既浪費了時間,也沒有任何的收獲。并且,這樣的閱讀,也往往很難讓人積累知識。
但反觀傳統的紙質書籍的的閱讀,可以使人靜下心來,并且往往在人看完了之后,讓人受益匪淺,回味無窮。徐升國說:“數字閱讀碎片化特征比較明顯。我們不能片面和簡單地將碎片化閱讀等同于“不好”的閱讀。碎片化閱讀也是有價值和意義的,它滿足了人們多方面的閱讀需求,比如對獲取資訊、娛樂、社交等需求。以前沒有數字閱讀的時候,人們讀報紙和雜志也帶有碎片化閱讀的特征,我們不會說讀報、讀雜志是壞事。但是,我們不能滿足于碎片化閱讀,它有自身的不足,需要彌補。國家和社會應該加強對國民深度閱讀的引導,讓人們在用網絡、手機進行閱讀的同時,也注意多讀書。”
是呀!在這個日新月異的時代中,我們不能被潮流所打亂陣腳,我們必須堅持一些原本的東西,才可以與這時代和諧相處。
談碎片化閱讀(精選15篇)篇十
曾多次幻想著,自己身處西湖岸邊的一個小亭,俯身可見綠如翡翠的湖水,仰頭可見鑲嵌著白云的碧藍天空,耳邊是琴聲和鳥鳴,而我,正手捧一本經典名著,深陷其中,如癡如醉。細想,這著實是一種身心的享受。
而現實中的我,卻是每天伴隨著匆匆的步伐,穿梭于喧鬧的馬路和地鐵間。與想象差距甚大,用上好幾個小時對文字反復推敲也是不太可能的。
在這個每天都進行跑步比賽的時代,便出現了“碎片化閱讀”這一詞語,指的是通過手機、電子書、網絡等進行的不完整的、斷斷續續的閱讀模式。詩人歐陽江河說:“我故意寫長詩,對抗碎片化閱讀?!笨梢娝麑λ槠喿x的堅決摒棄的態度。
對書本細嚼慢咽固然是最好的閱讀方式,但卻漸漸地不適應現代社會了。人要把目光放到遠處,放到未來,不能一昧地堅守傳統,否則就如閉關鎖國。清朝當年把目光局限于本身,殊不知外國已經進行工業革命、資本主義革命等一系列符合時代趨勢的革命,清朝就這樣一點點地開始落后于西方國家了。若當年統治者能看準時勢,懂得要用適合于該時代發展的政策和統治方式,恐怕中國現在更是一片繁榮景象了。
現代社會和古代社會相比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人們的觀念也應該有適當改變,不能守陳固舊。對于碎片化閱讀,亦是如此。
況且如聶震寧所說:“《論語》和柏拉圖的《理想圖》,不也是一種碎片式結構嗎?”而《論語》流傳了幾千年,至今,仍是文學地位無可替代的佳作。反對碎片化閱讀,歸根結底,是傳統觀念的根深蒂固。
善待碎片化閱讀,也能讓我們在匆忙的腳步中,找到屬于自己的一片靜土。善待碎片化閱讀,也能讓我們在高樓林立的城市中,找到屬于自己的一座寧靜的山莊。書是寶貴的財富,重要的是去閱讀,而不是以何種方式閱讀。
談碎片化閱讀(精選15篇)篇十一
一個人的心靈就像一棵小樹,好的閱讀方式使他茁壯成長最終長成參天大樹,而碎片化閱讀只能是一棵樹的枝葉,不能成為一棵樹的根本;而完整性閱讀才是一棵樹的根本。
碎片化閱讀有什么危害?古人讀書可以說是咬文嚼字,賈島因為詩中的一個字而反復斟酌,而我們如今把詩句背得滾瓜爛熟,卻不知道詩人是什么人,是干什么的。聽說過李白,杜甫,卻不知道他們寫的詩是什么風格的,不知道他們做過什么大事。這是當今所有學生的悲劇。
碎片化閱讀的危害在于一知半解,長期的一知半解會導致人們不再有深入思考的動力。人們滿足于古人給我們創造的精神財富,卻不愿意自己去思考,創造。全民碎片化的閱讀可能導致我們缺乏思考力。
習慣于一知半解,會導致人們不再愿意去掌握整體,或是找到創造的道理。一個掉落的蘋果可能造就一次偉大的發現,一個字的差異會讓歷史學家翻遍十幾本書。這才是做學問。做學問的關鍵就是不斷地研究和思考。碎片化的閱讀使人們不再懂得拓展和研究。
讀書不能只讀冰山一角,要深入了解這本書,慢慢領悟書中的道理。人生的道路看起來十分簡單,很有趣。但是事實上卻是一本藏有寶藏的書,只有坐下來慢慢領悟,才能找到真諦。
談碎片化閱讀(精選15篇)篇十二
如今信息時代的洪流裹挾著我們僅有的時間,壓縮著我們僅有的空間,在忙碌中能放下紛擾專心地去做一件事是多么的難。很少看到有人拿起一本書專心的閱讀,大多數的人都只是在手機上刷著他們的app,看著大部分的圖片與視頻,僅夾雜著些許文字,因而我們的閱讀越來越碎片化,碎片化的閱讀也在這樣的時代下興起。
信息時代給我們帶來的高產產品就是手機。手機當中最吸引我們的也是那一個個app,我們難以放下,也難以割舍?,F在,在微博微信到處都能看見雞湯文,當我們渴求著心靈的安慰,卻只尋找到那些沒有什么含金量,沒有值得思考的文章時,我們閱讀的思維也被簡化,失去了我們閱讀當中思考的能力。
閱讀本是我們的一種本能,在閱讀時,我們會產生聯想,在腦海中會形成一個個畫面。可如今圖片加文字的興起,正在慢慢奪取我們的聯想能力。當我們抱怨我們已經沒有創造力,沒有想象力時,我們是否想過,這正是我們平常的一些小習慣而造成的。
有時當我閱讀厚厚的書籍,卻被手機電腦,平板,一系列能奪取我們好奇心和專注力的電子產品碎片化。低頭族越來越常見,走路時也看見有人在用大拇指滑動著手機屏幕,大量的信息量從眼睛里涌入大腦,是我們的思維越來越跳躍式,碎片化的思考正奪去我們的耐心與思維能力。
所以對閱讀我們要有選擇性。不要完全沉迷于那些圖片加文字,缺少思維發展性的文章。
閱讀本是件有內涵的事,碎片是的閱讀本不是錯,錯的是碎片式的思考。閱讀時要投入到一段連續的思維中去,去前后聯想,廣泛地思索,對于那些有文藝性的文章有一個整體的把握。
碎片化的生活就這樣,使我們被身邊的一切吸引過去,慢慢養成的惰性會漸漸抹去我們的意志和目標意識。只顧眼前一時的快樂,而忘卻了長遠的目標,并與它越行越遠。如今我們應該告別碎片式的閱讀,不要停下腳步,去關心關注那些能紛擾我們的事物。應時刻保持一顆專注之心面對書籍。
談碎片化閱讀(精選15篇)篇十三
今天,我們時時刻刻可以看到坐在地鐵里的人們個個都拿著一把手機,或是在刷微博,或是在看微信,或是在電子閱讀,這種碎片化的生活方式已經成為了我們每一個人的習慣。
而對于閱讀來說,近年來迅速流行開來的“淺閱讀”現象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關注。簡單的說,“淺閱讀”是快餐文化的一種,這種閱讀方式與走馬觀花無異。它是一種淺層次的,以簡單輕松、實用性甚至娛樂性為最高追求的閱讀形式。我們每一天都會接觸到各種的大量信息,這讓閱讀看似變的簡單,方便。但是實際上這些信息沒過多久就會從我們的記憶中消失,根本無法從上面獲取到真正對自己有用的信息,而且,“淺閱讀”這種閱讀態度導致了閱讀的工具性質,加深了整個社會的浮躁。
但是,我們也沒有必要將這種碎片化的閱讀方式視同洪水猛獸。著名文化批評家王曉漁說:“30年前,大家都讀走向未來叢書,都讀李澤厚的書,而發展到后來,特別是近10年,閱讀的分野出現了。淺閱讀時代最大的進步,就是選擇的自由。有人喜歡讀通俗小說,有人熱衷勵志類、財經類的書藉,也有人青睞哲學、文史類的書藉。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閱讀喜好,于是閱讀也就呈現出了多樣性。”
另外,這種閱讀方式的出現與現在生活節奏加快,社會競爭加劇,生活壓力大有關。我每天早上都會急匆匆的起床,刷牙,洗臉。然后買完早飯,抓緊時間往學校趕,而放學后,我也要趕緊回家,因為我每天都會有很多的作業要做。
曾經有一位社會學教授說:“思想使人進步,思考又往往是沉重的。那些讀來顯得沉重的文字,往往能夠使人更好的了解社會,激發起讀者的感悟和思考。不能僅僅因為淺閱讀的輕松、愉快,而放棄學習積累的機會?!奔热晃覀兊臅r間被碎片化,那我們就要學習如何利用碎片化的時間來深閱讀,感悟生活。
不管怎么說,碎片化的閱讀方式既有其好處,也有其壞處。只有好好的利用碎片化的時間,才能學習到更多知識。
談碎片化閱讀(精選15篇)篇十四
如今隨著互聯網技術的日益發展,人們生活中的各方各面都被碎片化了,就連閱讀也是如此。然而,碎片化閱讀真的有用嗎?我們又應將碎片化閱讀落實于何處呢?我想,每一個碎片化閱讀者必然也都是長閱讀的追捧者,他們閱讀的目的都是相同的:從閱讀中汲取有用的知識,充實自我。而碎片化閱讀比起長閱讀也更有一種簡潔明朗清晰周祥的閱讀之美,從而省去那些繁瑣無味,冗長無用的閱讀過程,用精簡的文字敘述直擊人的心靈帶給人們以啟迪。
但是,碎片化閱讀能完全替代長閱讀一切的效用嗎?答案一定是否定的。所謂我們學習的知識,是由一個個知識點連接而成的,而長閱讀,便是將那一個個知識點連接起來的線。只有有了這一條條的線,才能將我們所學的知識點融會貫通,從而讓我們更容易去汲取和掌握新的知識。知識點之間是互通的,是可以舉一反三的,而不是互相獨立,毫無聯系的,畢竟若是那樣的話,我們腦中的知識,就可以被稱為一堆空殼所存在了。
事實上并不是世上的每一個知識點都是我們值得去完全掌握的,因此這時碎片化閱讀就應起作用了。我們的閱讀都應是有所分層次的,在此,我分為三層:專業型閱讀,拓展性閱讀和趣味性閱讀。
專業性閱讀,指對每個人所需要涉獵的知識面的必要性的內容的閱讀,這應是長閱讀,每天每周都應有固定的計劃量去完成。
拓展性閱讀,指對專業性閱讀內容的更深一層的延展性型閱讀,這也應是長閱讀,讓一個人對此類知識面的認知更全面更感性。此類閱讀應在每日的間隙時間里多做落實,例如在晨間的洗漱時段,外出的等車時段,利用好一天中各個可加以利用的時間段去進行拓展性閱讀。
趣味性閱讀,指對娛樂性內容的閱讀,以此來放松個人的心情,緩解個人的負面情緒。這便要用碎片化閱讀了,此類閱讀的時段應是最少的,時間也無需固定,可在每周末的閑暇時光里讀此閱讀,放松身心,以更好的狀態和心境去迎接新的學習生活。
碎片化閱讀不一定是最有用的,但它一定有適合它的所在之處,我們無需去抵制它,但絕不能去依賴它。讓我們一起正視碎片化閱讀,好好利用它,讓自己的學習之路越走越開闊明亮吧!
談碎片化閱讀(精選15篇)篇十五
隨著社會的進步,時代的發展,手機和電子設備的使用范圍越來越廣,成為上?!@個國際化大都市的一道無處不在的風景。而人們這樣的行為風潮,便使“碎片化閱讀”這個新鮮的概念橫空出世。
走在上海的大街小巷,總能看到碎片化閱讀的身影:地鐵上,人們捧著手機,電子書,閱讀著自己喜歡的書籍。安靜的環境讓每一個讀者都沉浸在自己的小世界中。
然而,碎片化閱讀真的比傳統式閱讀更加有利嗎?
那么這里就不得不提到傳統化閱讀了,傳統式閱讀,即是主張利用大塊的時間,去精讀、細讀一篇文章,在紙質的書籍上寫寫劃劃。讀者在傳統式閱讀中,更能有身臨其境的讀書體會,享受文章中優美的語言和情節,享受翻紙頁的聲音。這樣的閱讀方式,其目的是為了研讀,思考文章中反映的社會問題,在豐富的語言描寫中表達自己的觀點和體會,加深自己的文化底蘊。更幸運的是,你將在閱讀中找到一個不一樣的自己。而碎片化閱讀就不一樣了,隨著微信的廣泛運用,人們漸漸在公眾號中篩選他們喜歡的內容,但這樣接受的信息類別相比傳統式閱讀將會大量減少。但碎片化閱讀自然也有它出現的理由。碎片化閱讀可以充分的讓人們利用自己的零碎時間,上班的途中,睡前的邊角時間都可以用來閱讀。其次,人們可以更早的、概括的了解時事內容而并不用了解其詳情。如果出現了自己感興趣的內容,再點進去也不遲。這樣不但節省了部分時間可以瀏覽更多信息,還能夠享受每一次閱讀,培養自己的閱讀興趣,從而讓自己喜歡上閱讀,并創造自己的個性化閱讀,培養自己的愛好。相比傳統式閱讀來說,碎片化閱讀給我們打來的信息量更大,使人們能夠進行海量資訊的快速瀏覽。
但有時,人們會僅僅通過分析標題來判斷內容,這樣就造成了部分重要信息的漏網。碎片化閱讀還容易使人沉迷,占用我們學習與工作的時間。碎片式閱讀不能讓一個人沉下心,安安靜靜地品味文學,由此便喪失了提高自我文學水平的機會,放慢生活的腳步也是不可缺少的一環。
碎片化閱讀就像一把雙刃劍,有它的好處也有不足,只要我們利用好它,就能讓我們的閱讀生活更加豐富、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