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閱讀優(yōu)秀作文,我們可以學習到各種寫作技巧和方法,提高自己的寫作水平。接下來,讓我們一起欣賞一些優(yōu)秀作文的佳作,相信會給大家?guī)聿煌乃伎己透形颉?/p>
舌尖上的記憶初中(優(yōu)質(zhì)15篇)篇一
陽光不燥,微風正好。在這個錯落著白墻黑瓦的小房子的山村,菜園中的各類菜正在瘋長,又到了外婆最忙碌的季節(jié)——泡菜季,本地人俗稱泡菜為“酸壇子”。
現(xiàn)在是清晨七點,為了給周末假期回來的寶貝外孫女準備一頓營養(yǎng)豐盛的大餐,外婆準備外出,尋找一種最新鮮的食材。外婆仔細搜尋著前幾天剛成熟的小蒜,在當?shù)厝搜壑校粔细竦乃釅邮遣荒軟]有小蒜的,沒有小蒜的酸壇子是沒有靈魂的。
當然,一壇合格的酸壇子,可不止小蒜的功勞,各種各樣紅紅綠綠的菜品,都是與小蒜并肩作戰(zhàn)的好伙伴。菜品越多,越能使酸壇子味型豐富,越能塑造復合的味道。
酸豇豆,口感爽脆,酸甜開胃;酸蘿卜,入口清爽,嚼勁十足;酸辣子,色澤誘人,酸辣可口;酸蒜苔,潤滑鮮嫩,余味回甘。這些都是外婆每年必泡的看家菜肴。因為飯桌上有了這些菜,外孫女就會多吃幾碗飯,想到這些,外婆的嘴角就止不住的上揚,慈愛從她眼中溢出。
現(xiàn)在是配料時間,外婆掌握著一門古老的技藝,提取各種調(diào)料的精粹制做酸壇子母水。青花椒一錢,老姜三錢,小蒜四錢,大蒜兩錢,鹽五勺,糖兩勺。加入燒開后又晾涼的井水,水的柔和質(zhì)地能使香味散發(fā)的更淋漓盡致,不僅能讓口感更清爽,還能為菜品提鮮。攪勻鹽與糖后,酸壇子母水便制成了。
把新鮮菜品放入用開水燙過的陶瓷壇中。加入精心準備的母水,外婆小心翼翼的蓋上的陶瓷蓋子,在壇沿加入井水,一壇完美的酸壇子算是完成了。
時間是美食的摯友,接下來要做的便是等待,定時更換壇沿的水,期間可觀察幾次,聞到芳香的酸味時,便是大功告成了。
當外孫女狼吞虎咽的大快朵頤時,外婆總會露出一臉幸福又滿足的笑容,“別急,慢著點吃,又沒人跟你搶……”。
成長的道路上,有了酸辣可口的酸壇子陪伴,再寡淡的日子,也會變得富足溫暖,而且有滋有味。外婆滿足的笑定格在了腦海中,這家的味道也永遠封存在了舌尖上的記憶里。
舌尖上的記憶初中(優(yōu)質(zhì)15篇)篇二
說起美食,你們是否想到的是名貴的山珍海味呢?可我卻對街邊的涼皮情有獨鐘。
說起涼皮來,我與它的相識十分偶然。有一次,我和媽媽外出時,因為一點小事和媽媽發(fā)生了分歧,那時的我就像一頭倔強的牛犢,嘴巴頓時像失了靈的開關,開啟炮嘴模式,喋喋不休地與媽媽爭得沒完沒了。媽媽一時不知如何是好,仿佛沒有想到我會如此失控。看著媽媽有些無助的樣子,我突然覺得自己有點得理不饒人的感覺。可我卻不想就這么停下來。正在這時,一股香氣讓我閉上了嘴巴,我轉過頭順著香味聞去,心想:這是什么味?環(huán)顧四周后發(fā)現(xiàn),啊!是路邊一個移動餐車正在賣涼皮!此時媽媽好像看出了我的心事,輕輕問了一句:吃涼皮兒嗎?嗯!我點了點頭,雖然剛剛一直是我在吵,可這一刻的我反而像個打了敗仗的逃兵似的。
媽媽給我買了一份涼皮,坐在小桌邊看著我吃。看著碗里晶瑩剔透的涼皮,一陣陣香味充溢整個鼻腔,我迫不及待地夾起一筷子就往嘴里送,滑嫩的口感,配上噴香的芝麻醬和其他調(diào)料,舌尖頓時被這番滋味征服,沒幾口我就吃了個精光。看到我吃的這么香,媽媽似乎也放松了一些,又買了一份說帶回家等我餓了再吃。
從那之后,涼皮已經(jīng)是我美食單中的一道,不論有再多的美味,我不會忘記最初嘗到它的味道,也時刻提醒自己,不能再像曾經(jīng)那樣因為壞情緒而傷害了最親近的人。
文檔為doc格式。
舌尖上的記憶初中(優(yōu)質(zhì)15篇)篇三
亦或是山珍海味,亦或是粗茶淡飯。我舌尖上的記憶,最難以忘卻的,確實面條。
面的做法頗多,種類也不少,諸如拉面,手搟面,刀切面,涼拌面……每一種,都又有各種配菜,鮮味十足的蝦,翠綠色的青菜,嚼勁十足的牛肉,每個人都有自己喜歡的口味,我最喜愛的,是舌尖上感受到的親切的味道。
母親做的面,看上去樸實無華,但每次都是一碗熱氣騰騰的面條,色澤鮮亮的湯里,盛放著一根根面條,面上總會有一個荷包蛋,在我吃過的食物中,這是最令我感到親切,最美味的面了。
冬日里,從寒冷的外面回到家中,一碗面條下肚,甚是滿足,身上沒有了一絲寒意,原本凍到麻木的手也舒緩開來,頭上竟?jié)B出了些許汗珠。
夏天,天氣炎熱,她便會做一些涼拌面,先用清水煮過面之后把面撈出,過冷水。這時的面,不沾,且口感也很彈滑,其次,做鹵,比如肉末茄子鹵,把茄子切成丁,放些肉末,鹽等調(diào)味品,煮好。鹵不咸,佐以一些黃瓜條,拌著面條,吃上去又是一番風味。涼爽的面條仿佛驅散了夏日的炎熱,每一口面吃下去,都能感受到母親對我的愛。
后來,我看到飯店里的炒面總想嘗嘗。于是我便央求母親,她經(jīng)不住我的央求,為我做了炒面。面條的做法與做涼拌面時一樣,再把煮到八九分熟的面條放入鍋中,放入一些小辣椒,肉丁,青菜等,出鍋后,端起熱氣騰騰的面條,撲面而來的是微微的辣氣和面條的香氣,令人垂涎欲滴,夾起一口細細品嘗,味道剛剛好。母親總是最了解我喜愛的味道,并包容著我的任性,為我做各種我想要吃的食物。
一次,我向母親抱怨,為什么她總是給我放這么多的配菜。她告訴我說,這是為了給我更多的營養(yǎng)。我便慢慢地理解了她。
食物,往往承載著一種情感。我舌尖上最深刻的記憶,就是母親做的面,可能這不是最美味的,但是在我心中,這就是最美味的。吃的是面,也吃的是母親的關心,愛護,對我細心的愛。
舌尖上的記憶初中(優(yōu)質(zhì)15篇)篇四
總有許多馨香不走,在舌尖停留,在心底永駐。
擦擦嘴角剩余的湯汁,幸福地說:“媽媽我還要!”于是抱著大碗的“青風雪語”,又閉上眼睛享受,享受這媽媽的味道。
“青風雪語”,是媽媽一例拿手湯的名字,乍一看是一片湖水,靜謐而又像極了一處神袛,好像充滿秘密。近看好像一片仙境,星星點點的雪花一沉一浮,帶著小小的綠,帶著小小的綠在朦朧不清的世界里上上下下,如同形影不離的好伙伴,什么時候都是一起。說名字的話,只因為喝的時候常常看地走了神,便叫起來了。很幸福的名字。媽媽聽了也這么說。
我從小就是一個嘴巴很怪的孩子,從幼兒園開始,早、中、晚飯就是媽媽最頭疼的事情,不合我的口味我可以一直餓著,所以小時候曾經(jīng)很瘦。于是,媽媽開始找菜譜,不善于做飯的媽媽為了我開始學習,媽媽漸漸地變成了一個好廚師,而我不知道什么時候開始,也愛上了那例“青風雪語”,愛上了那撲鼻而來、帶著溫暖的香氣。
那么多次的幸福,我都看在眼里:跑完800米回到家躺在床上就睡,媽媽把我輕輕的叫起,遞來一杯檸檬茶;考試前復習到凌晨,媽媽推開門,端著一杯枸杞雙皮奶;在外面瘋玩回家后無精打采,媽媽拍拍我,拿著一杯加了冰的西瓜米露。媽媽理解我,她用自己的心意充實著我,沒有埋怨,沒有責怪。只是每天不一樣的味道,只是每天都一樣的輕柔。
可能是我已經(jīng)習慣去接受這樣的愛,可能是我不善表達,或許媽媽也是這樣呢。每天的美麗心意就是媽媽的愛啊。我會期待將來的我,雖然不喜歡被養(yǎng)的白白胖胖,但我期待,期待這味道一直在,期待有一天,我可以創(chuàng)造出一樣溫暖的味道給媽媽。
融化進說不出的愛。
舌尖上的記憶初中(優(yōu)質(zhì)15篇)篇五
每到元宵節(jié),我和母親都會去上海看望太姥姥。她見我來,立即放下手中的事,跑去廚房為我們包湯圓。
太姥姥把之前磨好的黑洋酥拿出來,團成一個個“黑珍珠”,又團了幾個稍小的,單獨放在一只小碗里。她又拿出自己親自磨的面粉,和成如果凍一般的糯米面團。我就像太姥姥的小尾巴,隨她進進出出,心里美滋滋的。
一切就緒,太姥姥終于坐下來。她先從糯米團上揪下一小塊來,做成碗的樣子。再將黑洋酥團緊貼著“碗”邊放進去,然后一點點把湯圓封口。如果黒洋酥在放的時候沒有貼緊“碗”,讓調(diào)皮的空氣進去,在煮的時候,它們就會撐破皮,讓黑洋酥跑進水里。這一切看似并不繁瑣,卻需要細致入微。在太姥姥做起來,就游刃有余。
我總是坐在她身邊,如癡如醉的看著。她的嘴角微微上揚,專注的做著這些工作。在點點光暈下,她的雙眼閃著點點光芒,仿佛想要看透一切。
一顆顆湯圓倒進了沸騰的水,在水中翻滾……我來不及等它冷卻,就咬上一口,里面的黑洋酥先流了出來,便覺得口舌生津,唇齒飄香。待湯圓端上了桌,我才發(fā)現(xiàn)我吃的,是太姥姥為我特制的小湯圓,她又用剩下的面團做成了小巧玲瓏的圓子。煮好后倒進米酒,撒上些許桂花,陣陣誘人的香味彌漫這間小小的屋子。
舌尖上的記憶初中(優(yōu)質(zhì)15篇)篇六
小時候不知“年”的概念,只知道年糕一出籠,年就到了。那時候外婆的身體還算硬朗,每逢過年她總要親自蒸上幾籠年糕,寓意來年步步高升,也正是這種特殊的味道,成了我舌尖上永恒的記憶。
臘月里,黎明總是姍姍來遲,我與外婆來到街上磨米漿時,天還未亮透。但這絲毫不削鄉(xiāng)親們采購年貨的熱情——絡絡不絕的行人和三輪車將古老的小城擠得水泄不通。吆喝聲和鞭炮聲此起彼伏,似乎要分出高低來。
回到家,外婆用重物將裝有米漿的布袋牢牢壓緊,等到第二天水擠干了,外婆把已成塊的糯米團取出,放入大盆,加入花生油、紅糖、花生、紅棗等配料。經(jīng)過反復的揉捏,讓紅糖等配料完全融入到糯米團里,直到糯米團變得更有韌性時,尚可將其倒入鋪好年糕葉的蒸籠里蒸煮了。
這時候,外婆終于能揩揩汗,靠在沙發(fā)上稍適休息。這時候,外婆總是多年如一日地為我講述她與年糕的故事。當她還是小女孩時,她就幫助母親制作年糕。在那個沒有糖果和玩具的年代里,能吃到一塊年糕,便是外婆極大地快樂。“那時候姐妹多,都是搶著吃哩!”說著,露出了會心的微笑。或許是一種特殊的情結吧,每當外婆說到自己制作年糕,總是喜上眉梢,印滿褶子的臉上藏不住那不常有的自豪。當我說起最愛吃她蒸的年糕,更是樂得合不攏嘴。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舌尖上的記憶初中(優(yōu)質(zhì)15篇)篇七
人很多的記憶都和味覺聯(lián)系在一起,而味覺的記憶會是內(nèi)在的感受,因而也會更長久些。從小到大,舌尖上也積累了些許細碎的滋味,駐扎在記憶中。每當?shù)搅四硞€時候就會跳出來,勾起你記憶深處的記憶,勾著你去回味、去尋找、去想念。
如果你從不曾嘗過糖果的美味,那你也就不會惦記它的味道。
可是正因為已經(jīng)知道它有多好,所以才會更舍不得忘掉。
舌尖上的記憶初中(優(yōu)質(zhì)15篇)篇八
記憶里,每個人都會有一道讓人回味無窮的菜,在我的心中,莫過于是那一片在風中搖曳,開著雪白小花的果實。
小時候,陽光灑在肩頭的季節(jié),奶奶種滿豌豆的地就開了花。大片大片的綠,深深淺淺,素白的花夾在其中。偷偷的四周瞄上幾眼,在奶奶不注意之下,輕輕捏住花莖,攔腰斬斷,放在鼻下嗅嗅花香。那花,不精巧卻落落大方,不絢麗卻清純可愛。奶奶在給他們澆水,花兒上掛著些晶瑩的“胖娃娃”,在陽光的普照下閃爍。
“奶奶,這花能吃嗎?”我大聲喊著。“這花呀,結果才叫甜呢!”奶奶和藹慈祥的笑著,結果了,做給你吃,很甜。我望著花兒的眼定是明亮了不少,便把花兒喂進嘴,像是冬雪般清涼,還帶著甜,又似孩子般的性格,說變就變,成了苦澀的味。“好個饞嘴貓兒,”奶奶見我一臉掙扎的吐掉嚼了幾口的花兒,忍俊不禁。我則是不好意思地紅著臉,拉著奶奶的衣角,“奶奶,別說了。”
花開花謝,豌豆結果,胖胖的綠帳篷里睡著幾個“豌豆公主”。我和奶奶就俯在豌豆叢里,采下大筐大筐的豆兒。回家洗干凈,放入鍋中蒸煮,我眼巴巴望著那升騰著熱氣的鍋,生怕豌豆會隨著那蒸汽跑掉。
期待已久的豌豆煮好了,便迫不及待地剝開綠帳篷,“豌豆公主”就一個接著一個溜進了我的無底洞,那味道不似糖果的蜜甜,但像帶著花香的晨風,又像春風吹綠草原,輕輕咬開,里面的果肉是自然清新的。我這個時候還會笑著夸,奶奶:“你做的真好吃!我還想要。”那個時候她臉上的笑容比我還燦爛。
我看向窗外雪白的小花,舌尖上像是泛甜,是豌豆的清新。我想起了一句話,這花呀,結果才甜呢!
舌尖上的記憶初中(優(yōu)質(zhì)15篇)篇九
一直以來,都不知道它的真正芳名是什么,只知道它的俗名叫“慈卡”。
十幾年前,家里還沒奔小康,一日三餐是父母最操心的話題。每年的4月份是我最歡喜的時候,因為可以肆無忌憚地去田里面摘小黃花——“慈卡”,然后回來做我認為最好的“山珍海味”——黑粿。
黑粿的味道至今還殘留在我的心田里,那深綠色的粿皮,咸咸的黃豆餡,讓人垂涎三尺。記得總是在風和日麗的一天,挎著籃子去田野里摘鼠麴草——一直以來的“慈卡”,在鄉(xiāng)土田野里,聞著生命的芳香,和一群玩伴嬉鬧著,賽跑著。閩南天氣,尤為多變,每年都要和外婆趕在清明之前把鼠麴草采摘完畢,否則它將伴著新一輪的耕種消失。那會總是盼著時間過得慢一點,和外婆拿著花籃,拍手雀躍在田野里,摘鼠麴草的歡樂早已超越了吃黑粿的那一份甜蜜。
在田地里,黃土小路上,只要一瞧見鼠麴草,都是格外想念外婆,外婆是在我5歲那年去世的。每次清明節(jié)去舅舅家,看著客廳上那盤黑粿,想起和外婆在廚房里一起等待黑粿開鍋的時刻,耳畔響起外婆用她飽經(jīng)風霜的嗓音教我唱的童謠,記得我淘氣爬樹摔傷時,外婆那一臉擔憂的淚水。
媽媽不懂得做黑粿,從外婆離開后,我就沒有再吃過黑粿了。直到有一天,爸爸神秘地在我手心里放著一顆黑粿,“還記得黑粿的味道嗎?”哈,可不就是黑粿嘛!
和鼠麴草一樣生機勃勃的外婆早已回到泥土和陽光中了。清明時節(jié)里,站在樓上,眺望田間,滿山野里的鼠麴草依舊在招手。
舌尖上的記憶初中(優(yōu)質(zhì)15篇)篇十
下了一夜的雨,下了一夜的情節(jié)。那舌尖上的記憶還在那里,你給我的愛還停留在老地方。
散漫的行走在這小巷里。剛剛下的雨將風也夾雜上了泥土的氣息。濕潤的瀝青路向遠方伸長,伸長……是要去那屬于我太奶的,叫做天堂的地方嗎?巷,卻是不變,人早已離開。
“太奶!太奶!你看!有面館哦!我們進去吧!”我瞪大著眼睛看著太奶。盡管小時候家里窮,但太奶還是會滿足我。牽著我的手走進店里。風吹過,太奶的頭發(fā)迎風飄散。
走進店里,她總會為我點青椒肉絲面。因為她知道我無辣不歡。他也總是會為我選擇有窗口的位置,因為她知道我吃辣時回流汗,又喜歡自然風。我所有的習慣,她都知道。
“太奶。你為什么不吃啊?”我盯著太奶問道。太奶說:“太奶不愛吃。你吃吧!孩子!將來一定要記住這舌尖上的美味!”我建議地點點頭。那時,我們都笑了,像三月的花一樣燦爛。
頓時,淚流下。那是句善意的謊言。因為,有次過節(jié),家里煮了青椒肉絲面。我看見了,清清楚楚地看見了,太奶在喝我剩下的湯。
又是一陣雨,打在我的心頭上,太奶給我的愛還在全身蔓延……。
舌尖上的記憶初中(優(yōu)質(zhì)15篇)篇十一
這是我離開蘭州的第九個年頭了。
人在四川,自然身不由己,川菜的辛麻早已浸透到了我的每一個味蕾當中,但每每看見麻婆豆腐、宮保雞丁、火鍋時,食欲有是有,卻始終勾不起我內(nèi)心深處的悸動,于是,我越發(fā)思念家鄉(xiāng)的牛肉面,想念那碗醇厚的湯,勁道的面。
去年,一次偶然的機會,我回到了蘭州。
還在火車上時,我就打定主意,到了蘭州第一件事就是去吃牛肉面!一下車我就直奔蘭州市最好的牛肉面館而去。
原打算只要一兩面,可是店里濃濃的肉湯味挑撥著我,勾人食欲,我忍不住點了三兩面,并盛了一碗泡菜,找到個空桌子坐了下來。伸出筷子,挑起兩根面,潔白的面條纏繞在深褐色的筷子上,說不出的誘惑。
面入口的一瞬間,我全身都緊繃了起來,鮮彈的感受通過味蕾直達全身各級組織,靈魂不由得隨之一顫,碗中蒸騰而出的熱氣將我熏出淚來,這就是我舌尖的記憶啊,否則為何會共鳴得如此強烈。
返程的火車上,我趴在床上,看著火車漸漸離開熟悉的故鄉(xiāng),心里縈繞的惆悵也越來越濃,我終于想通了。
原來,我思念的并不是牛肉面,而是家鄉(xiāng)!
我對牛肉面不過是一種執(zhí)念。歲月如綢,執(zhí)念成繭,但將那繭剝開,有的也不過是一根細絲罷了。
有的事,只能放到心底來回溫,就好像,有的人,只能在記憶深處緬懷,而如果再見,只不過是失望地嘆一聲:“不過爾爾”。
所謂“”,終究也只是我對家鄉(xiāng)的一份眷念罷了。
舌尖上的記憶初中(優(yōu)質(zhì)15篇)篇十二
走在大街上,正午的陽光發(fā)了狂,拼命地烘烤著大地。空氣中彌漫著熾熱的味道,連往常街邊高大繁茂、生機勃勃的樹木也仿佛被抽干了精力,懶洋洋地耷拉著枝椏。汗水從額上不斷滾落,我實在支撐不住,停下腳步,向四圍望了望,隨后推開了一家冷飲店的門。
店很小,裝修樸素卻溫馨,頭頂上方不斷吹來陣陣涼爽的空調(diào)風,使我躁熱的心也隨之安靜下來。抿了抿有些干裂的嘴唇,我緩緩走向微笑著看我的老板。我頓了頓:“老板,來杯綠豆冰沙吧!再加兩個綠豆餅。”“好嘞!”老板熱情地招呼著,利索地忙活起來。我隔著玻璃門看著那忙碌的身影,內(nèi)心情不自禁地震顫了一下,眼前視線漸漸模糊起來,老板的身影被另一個熟悉的背影所替代——媽媽。
從小到大,我就近乎癡狂地迷戀上一切跟綠豆有關的食品,什么綠豆汽水、綠豆冰沙、綠豆餅、綠豆粥……只要與綠豆有關的食物,無論什么,我都不假思索地全盤接收,若這綠豆是出自媽媽的手,則更像是被增添了魔力一般讓我割舍不下。
記得上小學四年級的時候,臨近期中考試,而我卻在考試的前一天患了感冒,媽媽在著急的同時更有些心疼。我又是打點滴,又是吃藥,燒是退了,吃晚飯時我卻沒有食欲,只是想吃綠豆粥。媽媽倍加高興,趕緊去熬。
晚上八點左右,一碗熱氣騰騰的綠豆甜粥擺在了我面前,濃度剛好,甜味適當,少一分太淡,多一分又太膩。我舀了一勺,晶瑩的米粒泛著光,綠豆在其中點襯著,我輕吹了口氣,忙不迭地送進嘴中。頓時,綠豆粥的清香溢滿了我的口腔,香糯柔滑的感覺滋潤著我的味蕾。只是一口,我便深陷了進去。
說來也怪,第二天早晨,我原本的感冒癥狀消失得干干凈凈,無絲毫疲憊。媽媽說我體質(zhì)好,我卻將其歸功為那碗綠豆粥,以至于邁進考場時,都還回味著綠豆粥的味道。
除了綠豆粥,媽媽烘培出的新鮮綠豆餅更是我的最愛,香噴噴熱乎乎的,怎么吃都不夠。說句實在話,直到今天,我都不明白廚藝并不太佳的媽媽為何能做出那么多令我念念不忘的美味。
現(xiàn)在媽媽很少做綠豆餅了,用她的話說是工具不足材料缺乏。我也沒辦法,因為媽媽從不說她的配方。雖然有些遺憾,但那綠豆餅卻也永遠地成為了我幼時獨有的記憶,后來我也找了很多家生意火爆的綠豆餅店,也曾五點起來排隊專為了買一盒新鮮熱乎的綠豆餅,但卻再也找不到那熟悉的味道了。
回憶漸漸散去。笑容滿面的老板端著一杯綠豆冰沙和一盤綠豆餅從廚廳走出來。我看著老板的笑容,心中涌現(xiàn)出一絲期待與好奇,期待那綠豆餅有著些許我朝思暮想的熟悉味道,好奇著即使味道一樣,又是否有著記憶中相同的溫柔與暖意。
那是獨屬于我。
舌尖上的記憶初中(優(yōu)質(zhì)15篇)篇十三
亦或是山珍海味,亦或是粗茶淡飯。我,最難以忘卻的,確實面條。
面的做法頗多,種類也不少,諸如拉面,手搟面,刀切面,涼拌面……每一種,都又有各種配菜,鮮味十足的蝦,翠綠色的青菜,嚼勁十足的牛肉,每個人都有自己喜歡的口味,我最喜愛的,是舌尖上感受到的親切的味道。
母親做的面,看上去樸實無華,但每次都是一碗熱氣騰騰的面條,色澤鮮亮的湯里,盛放著一根根面條,面上總會有一個荷包蛋,在我吃過的食物中,這是最令我感到親切,最美味的面了。
冬日里,從寒冷的外面回到家中,一碗面條下肚,甚是滿足,身上沒有了一絲寒意,原本凍到麻木的手也舒緩開來,頭上竟?jié)B出了些許汗珠。
夏天,天氣炎熱,她便會做一些涼拌面,先用清水煮過面之后把面撈出,過冷水。這時的面,不沾,且口感也很彈滑,其次,做鹵,比如肉末茄子鹵,把茄子切成丁,放些肉末,鹽等調(diào)味品,煮好。鹵不咸,佐以一些黃瓜條,拌著面條,吃上去又是一番風味。涼爽的面條仿佛驅散了夏日的炎熱,每一口面吃下去,都能感受到母親對我的愛。
后來,我看到飯店里的炒面總想嘗嘗。于是我便央求母親,她經(jīng)不住我的央求,為我做了炒面。面條的做法與做涼拌面時一樣,再把煮到八九分熟的面條放入鍋中,放入一些小辣椒,肉丁,青菜等,出鍋后,端起熱氣騰騰的面條,撲面而來的是微微的辣氣和面條的香氣,令人垂涎欲滴,夾起一口細細品嘗,味道剛剛好。母親總是最了解我喜愛的味道,并包容著我的任性,為我做各種我想要吃的食物。
一次,我向母親抱怨,為什么她總是給我放這么多的配菜。她告訴我說,這是為了給我更多的營養(yǎng)。我便慢慢地理解了她。
食物,往往承載著一種情感。我舌尖上最深刻的記憶,就是母親做的面,可能這不是最美味的,但是在我心中,這就是最美味的。吃的是面,也吃的是母親的關心,愛護,對我細心的愛。
最愛不過如此。
舌尖上的記憶初中(優(yōu)質(zhì)15篇)篇十四
在我看來,年味是凝結在舌尖上的,一年又一年,我們就在這樣的年味中,慢慢長大了.
“進了臘月門,就是過年”老話雖是這么說,但在現(xiàn)在,過年的熱鬧喧騰,似乎是從小年開始的.在小年這個春節(jié)的盛大開始中,餃子第一次揭開了她的面紗.
餃子永遠是過年餐桌上最重要的角色.餃子寓意著更歲交子,無論這一年過得怎樣,春節(jié)的餃子永遠是一家人的年終盛宴.“舒服不過躺著,好吃不過餃子.”餃子美味,餃子餡更是變化多端,令人多吃不厭.
在我的老家,餃子餡總是經(jīng)典的韭菜豬肉餡.韭菜是新下的,鮮嫩多汁,剛買來摘來的韭菜更是青翠欲滴.一家人圍坐在一起,地上鋪著幾張報紙,一起摘韭菜,年味與家的味道就在這里,慢慢升華.豬肉最好是手切的,可以一粒粒清晰地嚼到,最好有些肥肉,豬肉的肥而不膩與韭菜的鮮辣融合在一起,正是對年味的最完美詮釋.
韭菜豬肉餃子本是最佳組合,可年三十晚上子時要吃的餃子卻是素餡.老一輩人說這象征著來年樸素平淡、平平安安.我對這種說法不太相信,但素餡餃子的確也別有一番風味.
把胡蘿卜、粉條、豆腐切碎,攤一個蛋餅切成小塊,有時加些木耳,素餃子餡基本上脫不了“這一套”,但就是這幾味簡單的食材,卻能調(diào)出美味的餡兒.素餡沒有了肉餡的那種濃烈的肉滋味,多了一股清淡的感覺,也可以對春節(jié)期間的大魚大肉起到一個很好的調(diào)節(jié)作用.不過令我疑惑的是,有時素餡里也加些海米蝦仁,這還叫素餡嗎——也許素餡只是人們的一種對美好生活的寄托與嘗鮮的滿足罷了.
餃子皮也頗有講究.必須要用死面的那是一定的,放了酵母就變成煮包子了.這幾年新出了一種“餃子粉”,據(jù)說是專門用來做面皮用的,其實味道嚼勁與一般的餃子皮沒什么差異.搟面皮真是門手藝,搟面皮講究中間厚,邊上薄.要想搟得又快又好,挺不容易.現(xiàn)在,肉店里有賣機器壓的餃子皮,兩片皮之間撲上點面粉,顯得死氣沉沉,口感也一般.
每當吃完餃子,總要喝上一碗煮餃子的清湯,說是“原湯化原食”.其實拋開營養(yǎng)不講,清湯的味道品相還是不錯的:清湯的色澤是有著谷物氣息的淡黃色,味道既有一種餃子皮的清淡,也有露餡餃子肉餡的鮮美——所以煮餃子時,露餡餃子還是必不可少的呢!喝下一碗湯,感到周身熱乎乎的,寒冷驅散殆盡,也沖淡了剛才吃餃子的咸味.
在吃餃子時,總少不了幾個翠綠色的身影,那就是臘八蒜.吃一口餃子咬一口臘八蒜,感覺那種辣味在鮮味里散開的感覺,緩解了肉餃子的油膩以及臘八蒜的辛辣,可謂是兩全其美!米醋、綿白糖、大粒蒜,把它們種在玻璃瓶子里(原來是用瓷罐子以及玻璃罐子的),小年時便可收獲一瓶翠綠臘八蒜.今年我家的臘八蒜是翠綠色的,可醋卻成了草綠色,沒達到老舍先生“色味雙美”的標準啊.
說到小年,似乎還有一種沉寂已久的習俗:祭灶、吃關東糖.在濟南城區(qū)里,祭灶的習俗早已無影無蹤,關東糖、糖瓜也越來越少.不過我今年有幸尋覓到了桿狀的關東糖.關東糖很脆、很酥,有時咬一口還會迸濺出許多渣渣,不過那甜味是沁人心脾的,與廚房里柔弱無骨的綿白糖是沒法比的,多了一層過年的香氣,讓人很是舒暢.
我在福建吃過一回白年糕:味道雖不錯,可口感是單一至極,好像在咬糯米團子.山東的黃米年糕就不一樣了.原材料是黃糯米面,和面時直接把洗凈的大棗整顆放進去,正好隨著和面被絞碎一部分,進到黃米面里面,捏成窩窩頭狀,上鍋蒸熟.吃黃米年糕時,離大棗越近,棗味越濃,還要時刻提防著,別被棗核咯了牙,多么有趣!
說到年糕,就不能不說豆包了.豆包講究心里美,其實也是餡料的重要性.做豆包前一天晚上要把大紅棗以及紅小豆放糖放水,煮沸了再燜.第二天上午餡料已燜得差不多,甜糯軟香,直接吃更是美味無比,即刻用發(fā)面包了放進蒸籠里,還要一同做些饅頭.蒸出來的豆包外表普通,里面卻是紅彤彤的,煞是好看、煞是美味.
最后要介紹的,也是我最為喜愛的,就是酥鍋了.酥鍋這手藝,我的親人里只有我姑姑有,而奇怪的是我奶奶卻不會.酥鍋之做法,我也不清楚,大概就是把喜歡的食物煮熟了加某種香料燉吧.最后收了汁,放涼以后,每種食物既保存了些許原味,也有一種互相聯(lián)通的不可名狀的香味,只可意會不可言傳.酥鍋涼了才好吃,可地凍天寒的,不免令人不太適意,也是春節(jié)美食中的特色一員了.我們小區(qū)來了個賣酥鍋的,掀開鍋蓋,冒出的竟是陣陣熱氣,這算什么酥鍋!他那酥鍋還有哩啦的湯水,味道一般,竟然還有人買!于是我便決定再也不吃他家的了.
酥鍋有酥白菜酥豆腐酥魚酥雞酥豆角酥海帶酥肉酥口蘑酥木耳等等,什么都可以往里放,我最愛的是酥海帶.
舌尖上的記憶初中(優(yōu)質(zhì)15篇)篇十五
小時候總聽外婆說,在她的童年時期,常鬧災荒,糧食匱乏,沒有什么可以吃的東西,對爆米花的記憶更是少之又少,一年之中只有在過年時才能吃到肉食,玉米在當時是稀罕之物,在那個年代填飽肚子都很困難,所以很少有人會將玉米做成爆米花。吃上爆米花,那時極為奢侈。想到這兒,外婆總會露出笑容,一口泛黃的牙齒記錄了當時外婆苦難的生活。
身為50后的外婆至今還回味著當年偶爾可以吃到爆米花的快樂與幸福。
砰的一聲,玉米爆開了。每人都有份咯!中年師傅解開爆米花機后長長口袋上的繩子,一股香味撲鼻而來。小小的女孩就忙不迭地拎著口袋沖上前去,每次總要買上一炒,等不及都裝進口袋,就抓起一大把往嘴里一捂。媽媽總是不厭其煩向我講述她小時候買爆米花、吃爆米花的情形。媽媽的童年剛好吹起了改革開放的春風,經(jīng)濟的開始飛速發(fā)展,這瀕臨黃河的港城大豐也煥然一新。爆米花,成了當時人們最好的零食,大街小巷中不乏炒制爆米花的師傅和徒弟,就算是身在偏遠農(nóng)村的母親也能時常嘗到美味的爆米花,村中許多調(diào)皮的男孩還向老師傅討要手藝,想要長大后靠賣爆米花賺錢。
身為70后的母親每當想起吃爆米花的經(jīng)歷都會情不自禁地咽起了口水,但那早已成為了舌尖上的記憶。
買爆米花咯,香噴噴的爆米花!循著聲音,我和母親來到了路邊,一位老人正坐在爐旁。眼前的這位老人約摸六十幾歲,古銅色的臉上布滿了皺紋,眼神關注著眼前的爐火,右手有節(jié)奏地搖著火爐,左手用風扇輕輕扇著爐火,在他的眼中仿佛只有那燃燒的火焰。在他的搖動下,爐中的玉米粒奏出了富有節(jié)奏感的旋律。一滴又一滴的汗珠從他的面頰旁滑落。五分鐘后,爺爺用了一只大布袋套在了爐子上,伴隨著砰的一聲,爆米花出爐了,一陣香氣撲鼻。爺爺告訴我,現(xiàn)在人都愛吃那些不健康的零食,也沒有年輕人愿意學做爆米花,也許在不久的將來,這門手藝可能會失傳。
身為00后的我們不再在意這沒有零食好吃的爆米花了。
多少年后,我可能再也不能吃到這香噴噴的爆米花了,這一切可能只成了舌尖上的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