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yōu)秀作文憑借其獨特的觀點和生動的語言,給人以思想的盛宴和美的享受。接下來,我為大家準(zhǔn)備了一些精選的優(yōu)秀作文,希望能夠激發(fā)大家的寫作熱情。
消失的年味高三范文(19篇)篇一
除夕夜,我蜷縮在火箱里,捧著一堆零食,百無聊賴地看著春晚。家里寂靜地有些可怕,爺爺、奶奶和爸爸在打牌,媽媽在玩手機,姐姐在寫作業(yè),只有電視里的音樂聲和打牌的吵鬧聲混雜著充滿了房子。
從前沒有手機,大家都圍坐在火箱邊,邊嗑瓜子邊看春晚,還總有七大姑八大姨來盤問各種問題。現(xiàn)在想來那煩人的問題何嘗不是一種年味呢?春晚也不如以前有趣。就拿小品來說,以前的小品只要好笑就行,現(xiàn)在必須要聯(lián)系經(jīng)濟、政治,還得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思想層面是提升了,但也遠不如原來有趣了。同時對文化也沒有那么重視了。往年的春晚總要講講本年生肖有關(guān)的典故和故事,今年的春晚豬的元素很少。仿佛春節(jié)就只是一場從除夕舉辦到初一的大型活動,而缺少了辭舊迎新的思想和意義。
若年味繼續(xù)減少,那么新年可能就只是象征新年來到,沒有太大意義,甚至以后會漸漸淡去呢?守護年味,不僅能讓過年更熱鬧,也是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一種傳承,是我們中國人的一份沉重的責(zé)任。
消失的年味高三范文(19篇)篇二
春節(jié),又來了。
今年的春節(jié)似乎與以往不太一樣,不知是什么原因。春節(jié)的氛圍淡了,也許是新政策規(guī)定:不準(zhǔn)燃放煙花爆竹;或許是今年春節(jié)的姍姍來遲;抑或是成長,以及社會觀念的改變使我們對這種傳統(tǒng)習(xí)俗的淡漠,等等原因使我不禁反思。反思傳統(tǒng)觀念與現(xiàn)實社會的差異,反思傳統(tǒng)習(xí)俗與時代的碰撞。
我詢問起老幾輩他們的春節(jié),我印象中,他們的生活很苦,當(dāng)時的經(jīng)濟能力與現(xiàn)在都是無法比較的,所以他們的春節(jié)可能并不那么歡喜。結(jié)果卻令我大跌眼鏡,他們眼中的春節(jié)是最幸福的時光,因為當(dāng)時,他們都不富,但過年卻是那么的有味。放了寒假就開始盼望著過年,每天都會翻著日歷,數(shù)著日子。似乎那是個神圣的日子,所有的孩子都可以開開心心的玩,都可以開開心心的拿紅包,雖然紅包里的錢并不多,但那種感覺卻是無比的好……聽到這,我不禁在想是否越貧窮的地方的年味越濃,是否該逃往哪個小村落去感受那里濃濃氣氛的春節(jié)。
有人會說這是時代的發(fā)展,社會的進步。但這只是不堪一擊的理由,更加反應(yīng)了人性的脆弱,要從自身反省。從前,我們的先人,他們的生活是那么艱苦,落后。可他們過年還是那么歡喜。如今我們有更先進的通訊工具,我們可以有更強大的傳播媒體,讓年味在這里傳播,漸漸撒進我們這些年輕的心靈,但該用我們理智的眼光去看待那些年味十足的悠久傳統(tǒng),讓它們在我們的手里更好的傳承,這該是我們的職責(zé)吧。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消失的年味高三范文(19篇)篇三
糖瓜祭灶,新年來到;姑娘要花,小子要炮;老頭兒要頂新氈帽,老太太要件新棉襖。這是僅是一首簡單的歌謠,卻道出了人們從前心里的美好。時至今日,春節(jié)依舊到來,歌謠依舊傳唱,鞭炮聲依舊響起。可在我心里,對春節(jié)那般濃厚的期待感卻越來越淡,甚至多了一些落寞與傷感。
對于我而言,過年應(yīng)該是家家戶戶都熱熱鬧鬧地,一家老小快快樂樂地,精心裝扮著自己的家。而每個人都忙得不亦樂乎、不可開交的樣子。
以前的時候,小孩在過年時穿上新衣裳,那叫一個溫暖;兜里總是揣著果脯蜜棗的`,那叫一個幸福。而大人們圍坐一桌,有的談天說地,有的打打牌,有的聊聊天等等,那時的我們沒有手機也沒有網(wǎng)絡(luò),而每個人都放下了手頭上的一切工作就是為了這一刻全家歡聚一起,分享舊年往事。那時候,盡管沒有擁有很多物質(zhì)上所帶來的滿足,而人人的臉上也呈現(xiàn)出幸福的樣子。
春節(jié)不只是一個節(jié)日,它也是中華上下五千年的傳承、一份精神的寄托,更是人們對新一年的美好愿望!而月色凄涼,街道冷清,各處早已不再擁有曾經(jīng)那般熱鬧的光景。瞧瞧以前學(xué)過的燕子去了,有再來的時候,但日子一步步走遠了,它還會再原路返回嗎?我想,心里抱著一份愛意去守護自己的初心、家人的幸福,是挽回逐漸消失的年味的前提。
消失的年味高三范文(19篇)篇四
伴隨著除夕夜鞭炮的陣陣響聲,我知道,2018年來了。可我對這二零一八年的到來,似乎沒有想象中的那么興奮。
大年初一,我依舊像往常一樣起了個大早。本該一大家子的小輩兒早早的去給老人磕頭,可等到八點半,稀稀疏疏的`才來了幾個親朋,眼看著已經(jīng)不早了,兩三個人才結(jié)伴去拜年。往年都是十幾個人一起去磕頭拜年,一路上說說笑笑,到也不覺得冷清。可今年連人都聚不齊,何來歡樂熱鬧。總算熬到拜完年,才回了家。總的來說,初一一大早兒,一大家子便沒了原先的熱鬧和喜慶勁兒。初二初三就更不用說了,各自去拜各自的年,忙工作的也就離開了家,家人朋友一年到頭兒也沒能好好聚一聚。所謂的回娘家吃飯,也只是吃了一頓飯而已。再沒有原先的熱鬧合樂。
有時候?qū)嵲诟悴欢S著生活質(zhì)量的提高,是不是以后春節(jié)也會像過個小節(jié)一樣,只是為忙碌的生活找一次休息的借口,然后再各赴前程。什么儀式感,什么大團圓,全都變得不那么重要了,甚至過年的氛圍也沒有了。
我很喜歡過年,一個最不喜歡熱鬧的人最喜歡的時刻便是過年時候的大團圓,敞開肚皮吃喝,講開心真實的話。小家可樂,大家合樂才更有意義。也許,是我們變了,不該再懷揣著小時候的無知幻想,奢望著可以歡聚一堂;也許是年味淡了,生活節(jié)奏日益加快,生活質(zhì)量日益提高,過年現(xiàn)如今不過是走個過場罷了。
或許,沒有人知道為什么年味淡了……。
消失的年味高三范文(19篇)篇五
風(fēng)風(fēng)雨雨、坎坎坷坷二十多年,累了,特別喜歡在這樣的日子里一個人沏杯茶坐下來,沒有風(fēng),最好有暖暖的太陽。一個人,一杯茶,靜靜地坐著。故鄉(xiāng)就如同潛在水底的魚,悠悠地浮出記憶的海。記憶中的故鄉(xiāng)是一幅淡淡的水墨畫,簡簡單單的線條,勾勒著清清淺淺的憂傷和簡簡單單的快樂。
在我的記憶中,故鄉(xiāng)的人們生活簡單樸素,但人們每天都生活在笑聲中。那時毛家壟的人很多,日出而作,日落而輟,鄰里之間住得很近,心也很近。一家的飯香周圍都能聞得到。于是僅從每家的飯香就能判斷這家人的生活的富足與否。就連吃飯的時間也大同小異。一家的飯做好了,其它家也差不多了。于是大家不約而同地端著飯碗,三五成群地聚在一起,談?wù)撝蟮絿遥〉郊议L里短的陳年老事。狗與雞們則圍在人們的身邊,撿拾掉下的飯粒或骨頭,小孩子們則吃一口飯,然后又去逗逗雞或狗。
那時,家鄉(xiāng)的夜晚似乎總是特別地早。勞累了一天的父母們吃完飯便早早上床歇息了,而年老的人和小孩子們則一點都不覺得困。于是就圍著坐在稻場邊某位老爺爺或老奶奶的身邊聽他們講故事。老爺爺們總是抽著旱煙,火光一閃一滅地,像飛動的螢火蟲。孩子們靜靜地聽著,有時老爺爺偶爾會故意講一些鬼神故事,大家便嚇得往一處擠,大氣都不敢出。講完了,呆呆地出會神,大家便又散開,有的玩躲貓貓,有的在稻場上瘋跑。不一會兒,不是有人哭了,就是有人笑了。玩累了,就各自回家。爸媽已打起輕微的鼾聲,于是便悄悄地上床,連衣服也不脫就睡了。整個鄉(xiāng)村靜下來,偶而有幾聲狗叫和雞在圈里撲撲騰騰的聲音。
故鄉(xiāng)就這樣簡簡單單的過著,在誰也不經(jīng)意的時候便迎來了農(nóng)歷的新年。故鄉(xiāng)的新年是我心中始終揮之不去的情結(jié)。如今,新年是熱鬧了,但熱鬧是外在的,噼噼啪啪的鞭炮響后,每家每戶都關(guān)起門不是打麻將就是看電視,人與人之間隔著一道看不見的高墻。而記憶中故鄉(xiāng)的新年可不是如今的這個樣子。過年最高興的當(dāng)屬小孩子了,可以有新衣服穿,還有新年壓歲錢拿。家境好的給過一元兩元,不好的也能給個七毛八毛的。那個時候一毛錢可以買10粒水果糖,那種帶著畫紙的水果糖。那糖味濃得像要透紙而出。說實話,這些年來,再也沒有吃過那樣好吃的水果糖了。
要爸爸媽媽吃甘蔗。平時再節(jié)省的爸爸媽媽這時都會很大氣地掏出五毛錢,說:來一根。甘蔗在那時可是稀罕物,是過年的象征。
最近對記憶中的故鄉(xiāng)越來越留戀,那些記憶也越來越清晰。那些熟悉的事,那些熟悉的人總會在某個夜晚與我不期而遇。我與他們就象闊別多年的老友或失散多年的妻女重逢一般欣喜若狂,但心中總有些淡淡的憂傷。
現(xiàn)在重新回到故鄉(xiāng),再也找不到以前的那種感覺。故鄉(xiāng)的泥土路也變成了水泥路,泥土房也變成了水泥洋房,但總感覺失去了回憶中的那份感動,只是有些說不出來的憂傷,有時很淡,有時很濃。
故鄉(xiāng)其實是有生命的,隨著那些熟悉的事、那些熟悉的人逐漸逝去,故鄉(xiāng)的年味也在記憶中變老,老得到最后只剩下些記憶,老到我們再也找不回、回不去。
其實,故鄉(xiāng)就是一些特定的事,特定的人所組成的具體意象。每代人的心中都會有他自己的關(guān)于故鄉(xiāng)的不同的記憶吧,但故鄉(xiāng)的情結(jié)卻始終隱藏在我們內(nèi)心的深處,不時在記憶的海中浮動,讓我們感動又有些憂傷。
消失的年味高三范文(19篇)篇六
記憶中的年特別熱鬧,感覺在過年的時候整個城市都沸騰了起來,家家戶戶都提前好久開始置備年貨,買各種各樣好吃的干貨、零食、飲料在家里儲備好。我們家每年都會有特別多的客人來家里,經(jīng)常是一批走了又來另外一批。
在我小的時候,過年了,大人們一起聚集在大客廳喝喝茶、吃吃點心、聊聊天,或者湊齊幾桌打麻將,房子里只聽見他們的打麻將哐哐哐的聲音。在過年的時候,許多平日里見不到的哥哥姐姐在過年都會來家中玩,我們經(jīng)常是到處瘋跑,上山下山玩得不亦樂乎。當(dāng)然最受歡迎的活動還是放煙花啦,各式各樣的煙花我都玩過:沖天炮、摔炮、震響天……和哥哥姐姐玩煙花都是一大袋一大袋地玩,每天都在歡聲笑語中度過。
感覺在記憶中,以前過年有許許多多可以干又好玩的事。不知道怎么回事,現(xiàn)在過年越來越乏味,過年的感覺越來越淡。
就好比這次回家過年。大年三十到大年初五中最熱鬧的時候恐怕只是一起吃的那頓年夜飯了。吃完飯后,大家都不約而同地掏出一臺手機獨自地玩著,連我弟弟都沉迷于網(wǎng)絡(luò)游戲中。
偌大的客廳里,只有電視機中的主持人在熱情洋溢地唱著獨角戲,坐在客廳的人依舊不少,可也沒有一起聊天、吵鬧的熱鬧氛圍。唯一讓我感受到過年的地方竟是大型超市,似乎只有超市里那一排排琳瑯滿目的年貨和熟悉的歌曲才可以喚醒我對過年的興趣。
今年過年,索性連走親訪友都簡化了,對大多數(shù)親朋好友的問候僅僅停留在群發(fā)的消息上,冷漠、麻木。小時候的樂趣消失得無影無蹤,活潑好動的弟弟也懶得出去玩煙花。有些童年的玩伴、爸爸媽媽的朋友甚至幾年都沒有見面。感覺今年就是渾渾噩噩地過了個年,什么深刻的影響也沒有,相當(dāng)于騰出幾天時間看手機、吃東西。
我想了許久,一直在記憶中搜尋……小時候的年味一直在大家的歡聲笑語中玩耍,可后來它跑到了大家的手機里,化作一只小惡魔誤導(dǎo)著別人,告訴每個人手機的魔力;它轉(zhuǎn)而跑到乏味的電視節(jié)目中串一串,向大家招手;后來它跑到絢爛的煙花中,轉(zhuǎn)瞬即逝……之后,我便不知道年味去哪了。
消失的年味,我該到哪里去尋找你?是手機里嗎?是電視機里嗎?是人們記憶的深處啊。
消失的年味高三范文(19篇)篇七
新年到了,到處洋溢著濃濃的年味“咻,嘭!”一束束煙花在夜空中綻放,好似孔雀開屏,又像天女散花,把黑洞洞的夜空點染成五光十色的花園。那煙花美麗如比,像一顆豆子竄上天了,不一會兒便出了許多豆子,閃耀著金光。一會兒有一條瀑布煙花,從天上一下子流了下來。過了一會煙花放完了,那些煙花給了我一個很深的印象:紅的似火,黃的如金,白的如雪,綠的如草,天空中真是一幅美麗的圖畫。
這讓我想起了小時候經(jīng)常聽說的故事:古時候兇禽猛獸很多,四處殘害人和牲畜,于是人們就組織起來打它們。一次,一只神鳥迷路而降落人間,被不知情的獵人射死,天帝知道后十分震怒下令讓天兵在正月十五放火,把人間的人畜財產(chǎn)通通燒了。天帝的女兒不忍心看百姓受難,就把消息告訴了百姓。過了很久,一個老人想出來法子,說:“我們在正月十五張燈結(jié)彩,點爆竹、放煙花,這樣天帝就會以為人們被燒傷了。”從此便有了正月十五放煙花這個傳統(tǒng)習(xí)俗。
但,浙江省第十二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wù)委員會第三十一次會議通過,確定于2016年10月1日起,上城區(qū)、下城區(qū)、江干區(qū)等區(qū)域內(nèi),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存放煙花爆竹制品。這讓新年少了許多年味和樂趣。
“嘭嘭嘭”外面的煙花聲拉回了我的思緒。我望向窗外,煙花又在夜空中綻放,燈籠高掛屋頂,笑聲、鞭炮聲、歡呼聲響成一片……展開了一幅熱鬧繁忙的畫卷。人們的臉上都洋溢著幸福的笑容。我也急忙跑下樓去,拿起一根煙花棒。一會兒向上,一會向下,一會兒又畫起了圓圈。隨著手臂的搖晃,煙花變換著各種形狀:有的像彩帶,有的像奧運五環(huán)。越玩越興奮,我抓起一把煙花棒,點燃,在夜空中胡亂揮舞著,高興得眼笑成了月牙,嘴笑得怎么也合不攏。煙花把夜幕裝扮得格外耀眼,這真是“火樹銀花不夜天,煙花飛舞迎新年”。
“醒醒啊,文文,馬上就要倒計時了!”我揉了揉朦朧的`睡眼,原來這是個夢啊。是啊,為了保護環(huán)境,保護人們的安全,國家早在幾年前就禁止放煙花了。春節(jié)的放煙花習(xí)俗正漸漸消失,但這種美好的回憶永遠刻在我的腦海。
消失的年味高三范文(19篇)篇八
今天看見這條消息的時候,感覺現(xiàn)在的年味真是沒有以前濃厚了。記得我們小時候,那個時候過年的窗花,都是要自己來剪的,還有每一家的對聯(lián)和福字,也都是院子里面寫毛筆字很好的一位爺爺來寫的。
記得我們那個時候過年,從小年開始,家家戶戶都開始忙碌起來,家家都要蒸面食,而且都要殺雞什么的。而小孩子們也都會讓大人帶著去買好多好多的鞭炮,然后盼著三十兒早點到來。
等到除夕這天,院子里面真是好不熱鬧,家家的年夜飯都是很豐盛的,而我們這些小孩子,都會各家的跑來跑去,不論去那一家,看見自己喜歡吃的,就會吃上幾口。而那個時候鄰里之間的關(guān)系,也和一家人一樣親。
而現(xiàn)在的春節(jié),不僅花錢很多,但是很多人卻感覺不到過年的樂趣了。雖然以前物質(zhì)條件沒有現(xiàn)在好,可是那個時候的人們是淳樸的,對于物質(zhì)上面的要求也不是很高,所以那個時候過年對于大家來說,雖然會很累,但是心里還是很高興的。
可是現(xiàn)在過年,雖然花錢,但是卻感覺沒有什么意思,年味越來越遠離我們了。不僅以前好多的傳統(tǒng)習(xí)慣沒有了,過年也變得除了吃就是吃的節(jié)日了。記得我們小時候,除夕當(dāng)天晚上,鞭炮聲一直到天亮都不會斷,可是今年的除夕,剛剛過十二點,外面已經(jīng)很安靜了。等到初一晚上,幾乎都聽不到鞭炮的聲音了。雖然現(xiàn)在過年少了以前的那些年味,可是只要家人都在一起團團圓圓的,這就是永遠不會變的味道。
消失的年味高三范文(19篇)篇九
“海日生殘度、江春入舊年”每逢新春到來之際,無論在舊的一年中得到了什么,失去了什么,總會準(zhǔn)時的回到家鄉(xiāng)和家人一起過一個團圓年,吃一個團圓飯,然后在新的一年里,成功的再接再歷,失敗的重燃斗志。
年味是和家人團圓,這種年味可以激勵和扶慰心靈、讓人感到快樂;年味是和家人一起看春晚,這種年味可以使人忘卻來所有煩,讓人感到放松,年味也是大人帶著孩子走親訪友時孩子收到紅包時的笑容。
可是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和變化年味在生活的快節(jié)秦中慢慢消逝,我猶自記得起去年。一家人還圍坐在烤火房中吃團圓飯、包餃子、看春晚、吃零食。那時,地板還是水泥地,看春晚用的也是老電視機,吃的零食也只是米糕,地瓜條一些樸實的東西,但是,今年當(dāng)我再度跨進家大門時,眼前看到的一切都讓我不感相信自己的'眼睛,在房子原有的基礎(chǔ)上,開辟了一個新的客廳,里面有組合沙發(fā);有玻璃茶幾;,在墻上競?cè)谎b了一個液晶電視機,在旁邊還有一扇透明落地窗,平日里可以將外面的卷匣門收起來、一邊看景,一邊聊天,也用四扇玻璃門與原來的客廳隔開。
今年的年便在這個漂亮的客廳里過的,這個客廳有著電熱扇、很暖和可是依然覺得冷,高清的液晶顯示屏播放著春晚,可卻依然覺得圖像不很清晰:卻依然有些看不清,沒有了對春晚表演評頭論足的興致,也沒有什么聊天的欲望,更沒有了熱鬧的氣氛,因為今年沒有吃到自己和家人親手包的餃子,吃到了昂貴的干果、水果但是依然覺的沒有自己親手做的好吃。可能一顆干果可以抵上幾個餃子,但在我每心無論多也少干果都換不來,那一個普通的餃子,那些奇形怪狀的餃子帶來了樂趣,代表的不僅僅是食物,還有我們一家人團圓的心,和對新的一年的期待。
隨著包餃子消失的,是蘊含在餃子里濃濃的年味。
消失的年味高三范文(19篇)篇十
我的老家是河口,不像大城市那樣豐富斑瀾,也不像小山村那樣貧瘠。過年了,家家戶戶窗邊掛上大紅燈籠。點燃鞭炮的碎屑灑在大地上,走起來軟綿綿的,像一條紅色的長龍,伏在地上哺育著中化兒女。小攤上布置得井井有條,深吸一口氣,就能聞出哪邊賣窗花,哪邊賣小吃。家家戶戶充滿了腌肉的味道,隔了幾十里也能聞見哪邊包肉餡餃子,哪邊包素餡餃子。
我醒了,但濃濃的年味卻沉沉睡去……。
消失的年味高三范文(19篇)篇十一
春節(jié)是中國最重要的傳統(tǒng)節(jié)日之一,也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文化遺產(chǎn)之一。然而,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年味消失已成為一種不可避免的趨勢。
年味其實是個非常抽象的詞語,但卻貼切地形容了中國人對春節(jié)的印象和情感。然而,隨著現(xiàn)代化的發(fā)展,城市化的急劇加速以及生活節(jié)奏的加快,中國人的生活方式在不斷地改變。傳統(tǒng)的年俗、年貨、年菜、年代表、年禮等方面的文化元素也在慢慢淡忘。如今,春節(jié)依然如期而至,但是很少人還保留著過去的年味,很少人抱著年味的心情去過春節(jié)了。
對于我這個95后來說,我非常羨慕60、70后的年味,他們的春節(jié)過得很隆重而熱鬧,年夜飯上的年菜是如此鮮美誘人,而且準(zhǔn)備得很早,從臘月二十開始就得忙碌起來,門神、窗花、春聯(lián)、對聯(lián)、福字等各種裝飾品也是一大亮點。到了除夕晚上,會點滿餐桌,燃放著煙花爆竹,領(lǐng)壓歲錢過大年。那個時候,除了過年,真的沒有什么更讓我期待的事情了。
然而現(xiàn)在,年味比較淡,有了更現(xiàn)代的追求,比如年夜飯上冰箱存貨大爆發(fā),還有外賣小龍蝦、燒烤、披薩、果盤,什么菜都有,根本不需要提前準(zhǔn)備,更不用等“年味”下。由此看來,年味的消失,很可能與現(xiàn)代化生活方式的變革以及大眾的消費習(xí)慣改變有關(guān)。
如果不能保持年味,是虛假的文化保護,因為春節(jié)是一個文化的載體,是家庭、親情、友情、愛情、感恩的載體,有了春節(jié),這些才有了團圓、祝福、喜悅。春節(jié)是中國人傳統(tǒng)文化的縮影,我們應(yīng)該讓年味重現(xiàn),不僅僅是現(xiàn)代化城市環(huán)境下,注重個人利益、節(jié)日消費以及親友聚餐。我們更應(yīng)該從文化的層面上去挖掘,去關(guān)注、去傳承,這才是中國民間傳統(tǒng)文化真正的保護和應(yīng)有的意義。
而年味并不是人們拼命地去模仿、去復(fù)制、去重現(xiàn)的,年味是文化傳承到今天的記憶、情感和象征。年味不能像期貨一樣炒上去,它需要歷久彌新。即使當(dāng)下的年味缺失,仍有遺留在我們腦海中的印象。不管我們身處哪里,我們都可以去追尋年味,讓年味不消失。
明年的春節(jié),我們還有機會去主動尋找、去發(fā)掘,讓年味跟上時代的步伐,與現(xiàn)代化相結(jié)合,將傳統(tǒng)文化進行創(chuàng)新。最簡單的方式就是使用現(xiàn)代科技,例如在親戚間通過微信紅包傳遞壓歲錢,通過視頻電話互道新春的祝福。通過年俗大賽、年菜采食等活動方式,讓年味在現(xiàn)代人生活中重新樹立起名片,成為春節(jié)象征文化的積極的展示方式。
總之,年味是一個很有特別意義的詞語,很好地概括了中國人對春節(jié)的情感和印象。年味消失并不完全是一件壞事,它需要被更好的重現(xiàn)。即使生活方式變得現(xiàn)代,年味保持傳承或創(chuàng)新的形式,這是對春節(jié)最好的致敬方式。
消失的年味高三范文(19篇)篇十二
兒時的記憶,就像那一句歌詞:煮了又煮的酥油茶,還是當(dāng)年那樣濃。而記憶深處最撩動人心弦的莫過于過年時舞龍、車馬燈、耍獅子那些感人、熱鬧的場面。點點滴滴,不斷重現(xiàn);一次又一次,如花開花謝。
那時的鄉(xiāng)下,進入農(nóng)歷十二月就能聞到年味了。臘月二十三過小年、祭灶王開始,就進入過年的前奏。搞衛(wèi)生,購年貨,剪窗花,殺豬宰羊做糍粑;龍燈、獅子、車馬燈,也紛紛開始排練,躍躍欲試,只等新年的炮竹一響,就熱鬧登場,各顯身手。那情景,就八個字:紅紅火火,歡天喜地!
龍燈。
舞龍,是春節(jié)必不可少的項目。舞龍,舞出了吉祥,舞出了喜悅,舞出了和諧,也舞出了希望。鄉(xiāng)下人過年喜歡舞龍,就像年夜飯上少不了那只團圓的雞。
龍的顏色有講究,主要有紅、黃兩種,這也是中華民族節(jié)慶的傳統(tǒng)色。紅,代表紅紅火火;黃,代表吉祥富貴。龍的長短不一,短的只幾個人舞,長的幾十個人舞。龍的制作非常漂亮,身如巨蟒,尾似魚鰭;龍頭更加精美,眼如銅鈴,舌似火苗,栩栩如生,威風(fēng)凜凜。
村外的鑼鼓一響,村里的孩子就奔走相告:龍來了,龍來了!隨著迎接的鞭炮聲,一條黃色的龍雄赳赳、氣昂昂地耍進了村子。村里的人馬上從爐火邊、桌子旁跑了出來,在禾場坪圍了一個大圈。大家穿著新衣,嗑著瓜子,個個喜笑顏開。黃龍先昂著頭,繞著禾場坪奔走。鑼鼓聲漸急,一陣緊似一陣,黃龍就舞動起來。龍頭上下翻滾,龍身跟著舞成一個個圓圈。霎時,風(fēng)聲呼呼,塵土飛揚,遠遠望去,猶如一條真龍在禾場上空飛舞、翻騰,氣勢驚人。
鑼鼓聲漸稀,黃龍開始游走。這時,那些老人和婦女,或抱、或牽著大大小小的孩子,紛紛從龍的身子下走過。據(jù)說這叫“跨龍門”,跨過龍門的孩子就會一生平安,前途無量。
鑼鼓聲停了下來,黃龍開始“耍故事”。“鯉魚躍龍門”、“青云直上”、“黃龍祝福”……故事一個接一個耍出來。這時,村里年長、最有學(xué)問的銅五爺就會亮開嗓子“喲嗬”一聲。等大家都靜了下來,他就開始唱頌歌:“一條黃龍,耍進我寒門,一無茶水,二無煙恭,三掛炮火,又不恭敬……黃龍過后,步步高升!”銅五爺?shù)母杪曇謸P頓挫,場上一片寂靜,只有耍龍人“沙沙”的腳步聲。銅五爺?shù)母杪曇煌#ⅠR鑼聲大作,黃龍又開始上下翻騰。舞了一陣,人群里又是一聲“喲嗬”,舞龍一方有人開始回歌:“一條小龍,耍到貴地,抬頭觀望,人杰地靈……老人觀龍,健康長壽,中年觀龍,事業(yè)有成,少年觀龍,學(xué)習(xí)進步……”歌聲一停,又是一陣暴雨般的鑼聲,黃龍也又一陣上下翻飛。聽說每一個舞龍隊里都有一位出色的歌手,能夠得體、漂亮地回應(yīng)別人的頌歌。如果兩個對歌的人一唱一和,相持不下,龍就得一直耍下去。只有舞龍一方的歌手,唱得對方心服口服,或者村里的人故意謙讓,龍隊才能體面的回龍轉(zhuǎn)駕。往往龍走了,那些耍龍的人口袋里會裝滿糖果、瓜子、花生和煙,而那些笑語和祝福的歌聲卻留了下來,好像還繞著村子飄蕩,久久不散。
有時到了吃飯的時候,于是就地擺了幾個桌子,倒上自釀的米酒,擺上瓜子、花生、糍粑、魚肉,只要家里有,就“盡肚子空”。鄉(xiāng)下人好客、厚道,不會去想家里還有多少余糧,只是不能失禮,不能虧了客人。這一下,不管認識的,不認識的,大家互相客氣,互相拜年,噓寒問暖,又是一番歡樂的景象。
那時舞龍的特別多,每個村都有好幾條龍;今天你來,明天我往,鑼鼓不斷,歡笑聲不停。那種熱鬧、友好的場面,讓人心醉。年味也被延長,往往年過了好久,心情還沉浸在那種氣氛里。
車馬燈。
車馬燈是我們這里獨有的一種民間藝術(shù)。它就像一位“養(yǎng)在深閨人未識”的少女,只新年那半個月才偶爾露露臉,一年也難得見一、兩次面;它就像一個小型的劇團,但演員都是些種地的人,演的也是些民間傳說,雖俗不可耐,但能讓你捧腹大笑,讓你快樂。
入夜,遠遠地看到夜色里一溜燈光蜿蜒而來,村里人就會聚集到禾場坪翹首等待。“來了嗎?會來嗎?”“快點準(zhǔn)備炮火!”“快點準(zhǔn)備茶水、香煙!”當(dāng)車馬燈浩浩蕩蕩開進村子時,整個村子都沸騰了。禾場坪鑼鼓喧天,馬燈的光把夜色趕得無影無蹤。先是走馬燈,幾十盞彩燈引著一長串“車”、“馬”和“精”在坪里繞來繞去;“車”有車“路”,“馬”有馬“道”,燈有燈“容”,左插右穿,時快時慢,讓人眼花繚亂,應(yīng)接不暇。場邊鑼鼓助威,場外笑語喧嘩,說是節(jié)日中的節(jié)日一點也不夸張。
走完馬燈,就開始演節(jié)目。這些節(jié)目和小品差不多,但比小品粗俗、活潑,都是些自編的段子,或老戲中的片段,可看起來卻別有風(fēng)味,往往讓人開懷大笑,還能警世育人,勸人為善。像其中有一個叫“五女拜壽”的片段,說的是兒女孝敬父母、姊妹互愛的故事,常常看得大人們流淚。平時如果哪個家庭發(fā)生了一點小矛盾,一提起“五女拜壽”,爭吵的雙方馬上就啞口無言。
我那時還小,不像那些大哥哥,一雙眼睛隨著著車子姑娘“流動”;也不像那些爺爺奶奶,聽著那一段段有限的“小品”,笑得流出了眼淚,笑得合不攏掉光了牙齒的嘴。我偏喜歡那涂著花臉,飄著長長黑胡子的騎馬人。那“黑胡子”“騎”著馬一出場,“咿呀呀”一聲長叫,整個禾場坪霎時鴉雀無聲。等到那“馬”在場上跑了一陣,回到場邊時,我悄悄溜了過去。趁那馬上的人不注意,我忽然躍起,一把把他的胡子扯了下來。沒想到他下巴上白白凈凈的.。“花臉”猝不及防,忙伸手去扶胡子,慌亂中把頭上的帽子碰掉了,露出一頭黑黑的長發(fā)。場上人的目光被我的插曲吸引了過來,不知是誰叫了一聲:“啊,原來是女的!”場上頓時爆發(fā)出一陣笑聲。“花臉”呆了一下,也隨著友善地笑了起來。媽媽走過來,抱起我,在我的屁股上拍了一下:看你調(diào)皮。“花臉”重新戴好帽子、胡子,從媽媽手里把我接過去,悄悄地在我背上擰了一下,我就咧開嘴傻笑。
車馬燈走了后,大家還余興未了,聚在禾場坪不愿離去,討論著,回味著。就像是喝了一杯好茶,余香還在唇齒間縈繞,不由使勁咂巴嘴巴,希望“咂”出一點味道。有些人為了看車馬燈,竟會跟著車馬燈的隊伍翻山越嶺,通霄不眠。
獅子。
正月耍龍耍獅子,二月耕田種豆子。耍獅子是民間由來已久的文化娛樂活動,它不但能給人美的享受,還能強身健體。民間耍獅子也樸實無華,沒有花架子和漂亮的衣飾,耍的是真功夫,圖的是熱鬧和快樂。在當(dāng)時的鄉(xiāng)下,也只有正月才能一飽眼福。
獅子開耍時,先有兩個年輕人各自拿著簡陋的獅頭,隨著鑼鼓聲,活蹦亂跳地舞上一陣。接著上來一個老者,大冷的天,脫掉上衣,赤膊打一陣拳。老人騰、挪、閃、躍,進退靈活,身輕如燕,引來聲聲喝彩。老者表演完后,又上來一個青年,也赤著上身,耍了一套棒術(shù)。木棒在青年的手上被舞得呼呼生風(fēng),氣勢如虹,也博得陣陣掌聲。
武術(shù)表演完,就開始跳桌子。先是一個八仙桌,那幾個耍獅子的人一一輕松跳了過去。接著并排放二個,最后是三個,那些人用手在桌上一點,如蜻蜓點水般輕輕躍過,看得大家直吐舌頭。
疊羅漢沒什么驚心動魄,但卻需要足夠的力量。一個五短身材的漢子來到場子中間,站了個馬步,肩膀上先上去一個人坐著,然后再上來四個大漢,站在他左右兩邊,都把一只腳踩在他的大腿上,手挽著他的手。但見他長吸一口氣,大吼一聲“起”,身子往上一站,那幾個大漢同時把另一只腳抬起,這漢子負著這五個人在原地停了幾十秒才放了下來。五個人,再怎么瘦總得有個五、六百斤吧!怪不得,那些人一落地,場上就響起了一片掌聲,還夾著驚嘆聲。
耍凳子、桌子,不但需要力量,還得有技巧,有點雜技的成份在里面,耍起來很有看頭,叫好聲不斷。
真正驚險的是起排樓。
起排摟是必不可少的節(jié)目。單排樓一般三人高,最下面是一個粗壯的大漢,第二個人先爬上他的肩頭,接著站立起來,第三個人扶著一根木棍,站到第二個人肩上。最高處的人還做一些驚險動作,沒有一點安全保護措施,搖搖晃晃,看得人都為他們捏一把泠汗。最上面一般都是個十來歲的孩子,一是孩子體輕,二是膽子大。我小時候看過最高的是四個人的排樓,害得我的心一直懸著,一晚上都不敢睡覺。雙排樓是兩組人對面而立,最上面的兩人得抬著二根木棍,棍子上再上去一個人,做一些像雙杠上一樣的動作,不過在人搭的排樓上做動作比在雙杠上要驚險得多。往往一些女孩子會嚇得忽然尖叫一聲。
壓軸戲自然是獅子上高臺。場中疊著兩個八仙桌,八仙桌上又疊著兩條板凳,看著就讓人頭昏。可兩個舞著獅頭的男子,一邊舞一邊還得往上攀爬。那可不是一般的攀爬,一會金雞獨立,一會倒立,一會又彎腰。到了頂上,更是花樣百出,驚險連連,看得人身上冒汗,心在胸腔里跳舞。
有時村里一些年輕力壯的后生嚷著要和耍獅子的人角力,還有一些則纏著要學(xué)幾手功夫,于是歡笑聲、喝叫聲此起彼伏。溫馨、熱鬧的氣氛,比姍姍來遲的春色濃。而這一切,在時間過去很久以后,還會成為茶余飯后的談資。
那時候,從初一到十五,幾乎天天都有熱鬧看。那些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莊稼人,此時放下鋤頭,放下扁擔(dān),也放下所有的煩心事;臉上洋溢著快樂,洋溢著輕松,洋溢孩子般的天真。他們盡情地玩樂,盡情地祝福,一團和氣,就像一家人。過去一年中的喜怒哀樂都已消失在辭舊迎新的炮竹聲中,而他們心里又在憧憬著今年的豐收,編織著新的愿望。那濃濃的節(jié)日氣氛,濃濃的鄉(xiāng)情,濃濃的親情,醉了新年,醉了早春,也醉了人心。
舞龍、車馬燈、耍獅子,留給我的不僅僅是美好的記憶,它更讓我感悟了一些東西:人生有高低,生活有貧富,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人與人之間的那種友善、關(guān)愛和交往。
如今,過年變得冷清了,節(jié)日氣氛淡了。電腦、電視、牌代替了龍燈、獅子、車馬燈,人們團聚也總是來去匆匆。歷史的洪流滾滾向前,沉積下來的不只是泥沙。若干年后,春節(jié)舞龍、車馬燈、耍獅子這些能帶給人快樂、能增添節(jié)日的氣氛、能傳遞人間友善的傳統(tǒng)文化,或許早已被歷史的塵埃掩埋。要想重溫,只能在哪本遺漏在角落里的書中了。
消失的年味高三范文(19篇)篇十三
過年了,可是年卻逐漸沒有了年的味道。
以前,過年有一種濃濃的年味,過年是一種期盼,在老家的父母早已站在村口翹首盼望著從遠方歸來的孩子,那時,沒有短信,沒有電話,只有筆下草草寫下的幾封信,傳達著對家鄉(xiāng)的思戀,回家路上,太多的可能性又往往超過預(yù)料,因此,家鄉(xiāng)的父母也總是不知遠在他鄉(xiāng)的孩子何時歸來,為此,等待便成了最好的方式。孩子回來了,年夜飯也就基本開始了,孩子回來了,年夜飯自然是含糊不了的,平常不肯吃的大魚大肉,現(xiàn)在全拿了上來,各種美好的韻味也逐漸散發(fā)出來了,年年有“魚”“雞”祥如意……一道道美味的菜肴,寄托著父母對孩子的思戀。
反觀現(xiàn)在,越來越多的家庭逐漸失去了年的味道,年味逐漸消失在我們的感受中,年的味道淡了。父母不用再翹首期盼子女的歸來了,一個電話,幾條消息,便都能了解清楚了,書信這種聯(lián)系親情的方式也逐漸被我們淡忘了,盼望便在通訊發(fā)達的現(xiàn)代被扼殺了,現(xiàn)在的年夜飯逐漸變得敷衍了,變成了一種形式,雖然那大魚大肉不減,甚至有增,但那種對過年的尊重與期盼卻蕩然無存,年的味道逐漸消失在了我們的記憶中,留下的只是一些儀式罷了。
生活在城市里,自從禁止放煙花之后,人們?yōu)閿?shù)不多的慶祝新年的方式便又少了一個,以前過年時,人們會在新年到來那一刻一起大喊:新年快樂,可是現(xiàn)在卻是冷清的,過年前一分鐘,主持人倒數(shù)5秒后大叫:新年快樂,卻沒有一個人跟著一起喊,而是選擇以圍觀的態(tài)度去看待過年這件事情,年逐漸被人們所淡忘了。
到了現(xiàn)在,年卻逐漸消失在了我們的記憶當(dāng)中。初二史津誠。
消失的年味高三范文(19篇)篇十四
風(fēng)風(fēng)雨雨、坎坎坷坷二十多年,累了,特別喜歡在這樣的日子里一個人沏杯茶坐下來,沒有風(fēng),最好有暖暖的太陽。一個人,一杯茶,靜靜地坐著。故鄉(xiāng)就如同潛在水底的魚,悠悠地浮出記憶的海。記憶中的故鄉(xiāng)是一幅淡淡的水墨畫,簡簡單單的線條,勾勒著清清淺淺的憂傷和簡簡單單的快樂。
在我的記憶中,故鄉(xiāng)的人們生活簡單樸素,但人們每天都生活在笑聲中。那時毛家壟的人很多,日出而作,日落而輟,鄰里之間住得很近,心也很近。一家的飯香周圍都能聞得到。于是僅從每家的飯香就能判斷這家人的生活的富足與否。就連吃飯的時間也大同小異。一家的飯做好了,其它家也差不多了。于是大家不約而同地端著飯碗,三五成群地聚在一起,談?wù)撝蟮絿遥〉郊议L里短的陳年老事。狗與雞們則圍在人們的身邊,撿拾掉下的飯粒或骨頭,小孩子們則吃一口飯,然后又去逗逗雞或狗。
那時,家鄉(xiāng)的夜晚似乎總是特別地早。勞累了一天的父母們吃完飯便早早上床歇息了,而年老的人和小孩子們則一點都不覺得困。于是就圍著坐在稻場邊某位老爺爺或老奶奶的身邊聽他們講故事。老爺爺們總是抽著旱煙,火光一閃一滅地,像飛動的螢火蟲。孩子們靜靜地聽著,有時老爺爺偶爾會故意講一些鬼神故事,大家便嚇得往一處擠,大氣都不敢出。講完了,呆呆地出會神,大家便又散開,有的玩躲貓貓,有的在稻場上瘋跑。不一會兒,不是有人哭了,就是有人笑了。玩累了,就各自回家。爸媽已打起輕微的鼾聲,于是便悄悄地上床,連衣服也不脫就睡了。整個鄉(xiāng)村靜下來,偶而有幾聲狗叫和雞在圈里撲撲騰騰的聲音。
故鄉(xiāng)就這樣簡簡單單的過著,在誰也不經(jīng)意的時候便迎來了農(nóng)歷的新年。故鄉(xiāng)的新年是我心中始終揮之不去的情結(jié)。如今,新年是熱鬧了,但熱鬧是外在的,噼噼啪啪的鞭炮響后,每家每戶都關(guān)起門不是打麻將就是看電視,人與人之間隔著一道看不見的高墻。而記憶中故鄉(xiāng)的新年可不是如今的這個樣子。過年最高興的當(dāng)屬小孩子了,可以有新衣服穿,還有新年壓歲錢拿。家境好的給過一元兩元,不好的也能給個七毛八毛的。那個時候一毛錢可以買10粒水果糖,那種帶著畫紙的水果糖。那糖味濃得像要透紙而出。說實話,這些年來,再也沒有吃過那樣好吃的水果糖了。
要爸爸媽媽吃甘蔗。平時再節(jié)省的爸爸媽媽這時都會很大氣地掏出五毛錢,說:來一根。甘蔗在那時可是稀罕物,是過年的象征。
最近對記憶中的故鄉(xiāng)越來越留戀,那些記憶也越來越清晰。那些熟悉的事,那些熟悉的人總會在某個夜晚與我不期而遇。我與他們就象闊別多年的老友或失散多年的妻女重逢一般欣喜若狂,但心中總有些淡淡的憂傷。
現(xiàn)在重新回到故鄉(xiāng),再也找不到以前的那種感覺。故鄉(xiāng)的泥土路也變成了水泥路,泥土房也變成了水泥洋房,但總感覺失去了回憶中的那份感動,只是有些說不出來的憂傷,有時很淡,有時很濃。
故鄉(xiāng)其實是有生命的,隨著那些熟悉的事、那些熟悉的人逐漸逝去,故鄉(xiāng)的年味也在記憶中變老,老得到最后只剩下些記憶,老到我們再也找不回、回不去。
其實,故鄉(xiāng)就是一些特定的事,特定的人所組成的具體意象。每代人的心中都會有他自己的關(guān)于故鄉(xiāng)的不同的記憶吧,但故鄉(xiāng)的情結(jié)卻始終隱藏在我們內(nèi)心的深處,不時在記憶的海中浮動,讓我們感動又有些憂傷。
“小孩子你嘴別饞,過了臘八就是年,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掃塵日,二十五,炸豆腐,二十六,割羊肉,二十七,宰只雞,二十八,白面發(fā),二十九,蒸饅頭,三十兒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拜個年,一年一年保平安,過年了!!!!!!!!”這首兒歌向我們展現(xiàn)了舊時人們從臘月開始到過年的生活圖景。舊時的臘八之后,鄉(xiāng)村中就可以看到一些人開始為過年而忙碌了,臘月廿三,是北方人們所說的“小年夜”,這天起,人們會如同排練一場大戲般迎接新年。年三十晚上,是一個祥和的夜晚,人們會團聚在一起吃年夜飯,收看電視節(jié)目。飯后,晚輩將從長輩處取得壓歲錢——對于他們來講,這是一年到頭最幸福的時刻。當(dāng)然,臨近子夜的煙火更是將年味推向了高潮,新的一年響亮的宣告他的到來。正月里,人們探親的探親,訪友的訪友,一直到正月十五,人們的臉上都是喜氣洋洋,當(dāng)然,元宵的燈會,又會使?jié)鉂獾哪晡渡墶?/p>
這就是舊時的年,從臘八開始,到人們團聚于年三十,再到正月十五走花燈······人人都過年,天天都精彩。
然而,這畢竟是過去了。
在人與人之間的競爭日益演變?yōu)榈匚缓蛯嵙Φ妮^量的現(xiàn)代社會,任何人都不想在這場混戰(zhàn)中失利。人們都有一個信條:絕對不能在時間上落后于別人。現(xiàn)在的臘八,人們更喜歡在辦公室里度過,往往將一碗臘八粥當(dāng)做普通的粥解決掉后,抖擻一下精神,把自己埋入書山題海中。過了臘八,年還遠著,生活繼續(xù)。到了臘月十九,廿,人們似乎終于記得春節(jié)的存在。于是,就像約好似的幾億人口浩浩蕩蕩的從這里趕到那里,這就造成了春節(jié)期間的集中性人口遷徙現(xiàn)象——春運。
中國的春運,無論是從規(guī)模上還是從效率上來都是世界一流的。這里有個笑話:海地地震后,美國救援隊第一時間趕到,卻發(fā)現(xiàn)中國救援隊早就到了,奧巴ma見狀,馬上找借口曰:人家中國每年春節(jié)都有一次人口遷徙訓(xùn)練,能在短時間內(nèi)把13億人口從海口運送到漠河,我們當(dāng)然比不過。可見外國人對我們春運的成績還是肯定的。但現(xiàn)在的問題是,正是因為需求量特大,導(dǎo)致了春運車票“一票難求“的現(xiàn)狀,回家的路因為人多而擁擠漫長,況且如果在外地發(fā)展不佳,回家后難免不自在,眾所周知,人活在世上,就是為了自己的臉。如果遭遇極端天氣,那么在家里的時間就不會比在路上的時間長了。所以,近日出現(xiàn)了“恐歸族”——他們寧可在外地過年,也不愿意擠火車受罪,寧可在外享受一家三口的溫馨與和樂,也不愿意回家承受四世同堂的白眼與唾沫。綜其所述,人們產(chǎn)生這種恐歸心理的根本原因在于人的功利心理。現(xiàn)代人,就在用這種功利心理,沖擊著積淀了幾千年的“春節(jié)回家團聚”的傳統(tǒng)。
現(xiàn)在人們送禮是為了自己的利益。于是,一看到自己的同事送禮,自己也趕緊送,而且檔次一定要比前面的同事高,不然領(lǐng)導(dǎo)明年就給我穿小鞋。這就造成了禮品的日益物質(zhì)化和奢侈化——舊時,一副親手寫的。
對聯(lián)。
就是一份厚禮了。因為這份對聯(lián)包含了送禮人的真摯的祝福。對于現(xiàn)代人這種送禮心態(tài)有人美其名曰“禮”性運動。我十分贊同因為這大概是為了諷刺人們?nèi)狈硇园伞N覀冇心抗捕谜怯捎谌藗兊摹岸Y”性運動才成就來近年來頗流行的廣告詞:今年過節(jié)不收禮收禮只收腦白金!
從除夕到正月初六,是現(xiàn)代的春節(jié)日期。法定節(jié)假日的確立,更是毫不留情的將其縮短到正月初二。也就是說,如果你初三以后還在放蕩,那么我完全有理由說你三一個不務(wù)正業(yè)的人。現(xiàn)在的春節(jié),單單在時間上,連初十都撐不過,你就不必妄想著元宵的夜晚會給你以人約黃昏后的閑情來。現(xiàn)在有句話說的好:神馬都是浮云!!我想它所反映的就是這種年味的消逝吧!元宵那天也是法定節(jié)假日,但多數(shù)人還是喜歡把它當(dāng)成一個普通的雙休,因為今天一過,新年的大幕將正式拉開,會有新的任務(wù),新的工作,新的指標(biāo)!!!!這時,你的欲望提醒你,你需要忘記一切!所以必須早點準(zhǔn)備,贏在起跑線上!!!!!我想,我們也是如此,為了正月十二的春季考試,我們情愿放棄寒假,我們情愿放棄春節(jié),我們甚至打算放棄一切!!!!!!神馬都是浮云,欲望和高分最給力!!!!!!!!!!!!!
消失的年味高三范文(19篇)篇十五
春節(jié),這對于億萬華人而言最為濃墨重彩的節(jié)日終于到來,似乎是讓人們期盼了一年。這樣周而復(fù)始,不知過了幾千年。
而年究竟是什么呢?是那頭傳說中的吃人怪獸,還是谷穗下垂的形象?到了今天,恐怕都不是了。年成了一個代名詞,成為了一種符號,成了我們中國人的一個標(biāo)記。然而,年味似乎正在慢慢地、漸漸地消隱,或是消失!連我自己都感到了可怖。
在記憶里,依稀還記得年長的姐姐說她不喜歡過年。那時,真的隱隱地刺痛了我的心,只是年少啊!尚未察覺。在回憶里,我又真的感受到了那種痛,不知為什么。
而現(xiàn)在呢?人們真的似乎都淡漠了,我甚至還聽到過有的孩子說不喜歡過年。啊!原來不只姐呀!年究竟是什么?我無法解釋,但就我個人的理解,我認為年是一種回歸的象征。每個人無論到得何地,過年時總要回家的,或者至少都想著回家dd那是心靈的一種回歸的渴望。家,可是一個多么溫暖的詞呀!
現(xiàn)在,姐在北方的一個城市里工作,據(jù)說北方的年味兒很濃,那兒的人們都很樸實、和善,特別重視這樣一個重大的特殊的節(jié)日。因而她才可以早早地回來與家人團聚,又不必擔(dān)心歸期過急了。還好不在南方,據(jù)說有的城市只放三天假,那根本就不可能回家了。而我們中國人又這么重視家。家,不僅只是我們住的地方,那更是一份寄托,一份溫馨,更是我們心靈的歸宿、靈魂的休憩處。任憑風(fēng)雨多大,只要有家就不怕。
如果過年了,家人還不能團聚,真的難以想象!而年味的消失,在我們這個小城里卻成了一個不爭的事實。
孩提時代的依稀而模糊的`記憶里,我還可以看到一些過年的歡樂景象。伙伴們爭著放鞭炮,嬉戲玩鬧,最高興的是領(lǐng)到紅包,不論壓歲錢有多少。火熱的大紅色就是過年的顏色。中國的紅真的包含了太多、太多。而現(xiàn)在似乎都已不再了,鞭炮聲顯得單調(diào)而刺耳,全無熱鬧歡騰的景象,孩子們似乎也不大在乎壓歲錢了。壓“祟”,保一年平安,這層意義,我現(xiàn)在才明白,孩子們應(yīng)是不知道的。
現(xiàn)在的過年,就好象是一個卸了紅衣濃妝的老成持重的姑娘了。還記得,寒假前,一位寄宿的鄉(xiāng)下朋友問我:“你們城里是怎樣過年的?”我竟一時愣住了,答不上來。“是啊!我們現(xiàn)在究竟是怎樣過年的?我應(yīng)該好好想想了。”便隨口告訴他一些時下正時興的過年方式。例如:團年飯去賓館吃,全家一起外出旅游等。
他感到很吃驚,也很不解,說:“那是哪來什么年味啊!我們村里的過年,那才叫熱鬧呢!只有回家的,沒有向外跑的,團年飯都自己做,那才有年味兒嘛,就像吃年糕那樣。”
我又向他解釋,“現(xiàn)在城里人們工作都很忙,沒有時間。像‘五一’、‘十一’這樣的法定假期才能有些休息時間。一到過年,恰好一家人都有時間,便趁隙旅游了,偷個閑;上飯店吃團年飯,那樣也方便,省時一些。”
其實,我也同他想的一樣啊!小城里的年過的單調(diào)而乏味了,年味似乎在這兒消失了。只記憶里還依稀有些模糊的影子。
這樣的生活究竟好不好呢?
我無法替別人下定論。但至少我還不習(xí)慣這樣的趨于冷淡的春節(jié),我還不適應(yīng)。我倒寧愿看到一個熱鬧的春節(jié)氛圍。即使是那熱鬧不屬于我也好啊。
我想,我們這一代應(yīng)該做些什么,不要讓中華文化里最為濃墨重彩的一筆在我們手中漸次消失。到以后的孩子問我們時,不要只說“那只是一段陳舊的歷史。”
現(xiàn)代社會進步飛速,但還是留下一些古樸的風(fēng)俗要好一些。傳統(tǒng)的節(jié)日風(fēng)俗都寄托了人們的美好愿望。新年贈橘(吉),壓歲(祟)錢……還記得蘇轍有:“年年最后飲屠蘇,不覺年來七十余。”那又是怎樣的一派合家融融、一派祥和。
我想,我們都不希望中國的紅變淡、年味消失吧!
消失的年味高三范文(19篇)篇十六
“咔嚓咔嚓,嘀——恭喜您搶到紅包。”“耶!我終于搶到紅包了!”爸爸高興地叫著,周圍的家人也歡呼起來。
這兩年,過年時,家人朋友總是圍坐在電視機前拿著手機搖一搖搶紅包。這樣是挺熱鬧的,但是我總覺得營造這種氛圍的方式有點奇怪,你看!
吃完年夜飯,我去找爸爸:“爸爸,搶紅包通道還沒開始,你就陪我出去放一會鞭炮嘛!”“好,好,好等我搶完微信群里的紅包!”
我去找媽媽:“媽媽,媽媽,能不能陪我一起看春晚呀?”“不行,不行,今天是除夕夜,網(wǎng)上很多商品都促銷呢,媽媽要‘秒殺’它們。”
我又找了哥哥:“哥哥,哥哥,你能……”“不行,不行,我在玩游戲呢,別吵我!”話沒到一半就被打斷了,我失望地走開了。
三人的回答如出一轍,就這樣,這一家子大大小小一人一臺手機躺在沙發(fā)上玩著,就連平時愛熱鬧的奶奶,都落入了手機的“魔爪”。這個家冷冷清清,除了電視中的春晚和窗外的喧鬧聲外,完全沒有年味兒。這使我非常氣憤,同時也深感無奈。
第二天是大年初一,原本一早要去親戚家年拜年的爸爸,卻睡了個懶覺。我急忙把他搖醒:“爸爸,爸爸,趕緊起來去給親戚們拜年啊!”爸爸睜開了蒙眬的眼睛,緩緩爬起來:“哎呀,干什么呀?昨晚搶了一夜的紅包,手都酸了!我在微信上給人家拜年就好啦,大不了再補個紅包就是了,快回去睡覺吧,聽話!”說罷,他又鉆回了被窩。家里再次安靜了起來。
我不禁回想起我小時候的除夕夜,電視里播著春晚,窗外充斥著爆竹聲,一家人圍坐在電視前,吃團圓飯,舉杯同慶,熱熱鬧鬧的,年味兒十足。現(xiàn)在再看眼前的這一個家,好像全都被手機掌控:一是微信紅包,二是網(wǎng)購,三是游戲,這就是手機上的“年味兒”!
社會在發(fā)展,信息時代更新的越來越快,趕潮流是沒有錯,但也要在快速趕潮流的同時,不落下我們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也不要讓中國的習(xí)俗縮在手機里。
放下手中的手機吧!多多走親訪友,與親戚朋友多多相聚,這樣才會生活處處更有人情味兒!
消失的年味高三范文(19篇)篇十七
“快點,把媽媽單位發(fā)的春聯(lián)貼上!”爸爸說。
回家問媽媽為什么對聯(lián)與別人家的一樣,媽媽隨口說:“這是農(nóng)行宿舍,住的都是農(nóng)行員工,當(dāng)然發(fā)的一樣,貼的也都類似嘍!”我一愣,又猛然想起,在課本上看到的一副對聯(lián)的黑白照片,一戶人家在親手寫春聯(lián),那歡聲笑語好像已經(jīng)灌滿了我的內(nèi)心,大人的心思我也明白,不就是兩個字“麻煩”或者三個字“沒時間”
回家望望掛起的燈籠。也慘進了許多洋元素,這兒一個蕾絲邊,哪兒畫上一個方給子,曾經(jīng)一如我腦海的那種鋪市而又傳統(tǒng)的大紅燈籠到哪兒去了呢?或裝點一些祥云,一些生動的動物,可現(xiàn)在呢?這也不能怪大人,街上大部分都是這個樣子,那種傳統(tǒng)的大紅燈籠已經(jīng)十分“稀有”
中國的春節(jié)屬于中國,但是中國人怎樣過的好這個節(jié)已是一個問題?!
我小嘆口氣,但是又立即拉起爸爸媽媽的手,開始與他們回復(fù)曾經(jīng)的氣氛,又端來飲料和飯菜,打破沉默,為新年干杯,共同回憶難忘的時光,展望和祝福新的一年!
消失的年味高三范文(19篇)篇十八
“快點,把媽媽單位發(fā)的春聯(lián)貼上!”爸爸說。
回家問媽媽為什么對聯(lián)與別人家的一樣,媽媽隨口說:“這是農(nóng)行宿舍,住的都是農(nóng)行員工,當(dāng)然發(fā)的一樣,貼的也都類似嘍!”我一愣,又猛然想起,在課本上看到的一副對聯(lián)的黑白照片,一戶人家在親手寫春聯(lián),那歡聲笑語好像已經(jīng)灌滿了我的內(nèi)心,大人的心思我也明白,不就是兩個字“麻煩”或者三個字“沒時間”
回家望望掛起的燈籠。也慘進了許多洋元素,這兒一個蕾絲邊,哪兒畫上一個方給子,曾經(jīng)一如我腦海的那種鋪市而又傳統(tǒng)的大紅燈籠到哪兒去了呢?或裝點一些祥云,一些生動的動物,可現(xiàn)在呢?這也不能怪大人,街上大部分都是這個樣子,那種傳統(tǒng)的大紅燈籠已經(jīng)十分“稀有”
中國的春節(jié)屬于中國,但是中國人怎樣過的好這個節(jié)已是一個問題?!
我小嘆口氣,但是又立即拉起爸爸媽媽的手,開始與他們回復(fù)曾經(jīng)的氣氛,又端來飲料和飯菜,打破沉默,為新年干杯,共同回憶難忘的時光,展望和祝福新的一年!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消失的年味高三范文(19篇)篇十九
說實話,不管之前的一年里經(jīng)歷過怎樣的風(fēng)雨?又不管說自己的年齡,從之前的十幾歲長到了現(xiàn)在的30幾歲,可是關(guān)于新年,雖然平日里說著不怎么喜歡過年,又或者說著關(guān)于過年的其他的一些事!
可是每年臨近年關(guān)的時候,自己還是特別期待過年的!
尤其是今年,當(dāng)自己買好了,渾身上下的新衣服,當(dāng)自己也把不大的家收拾得干干凈凈,整整齊齊的時候,當(dāng)新年的鐘聲敲響的時候,哪怕是支付寶的集五福,哪怕是抖音上的一些集卡祝福,自己都進行的特別的認真,期待的并不是能夠瓜分多少的錢,期待的是該每年的年增加一些年味!
可是今年與往常不同的.是,好像并不提倡放鞭炮,然后臨近過年的時候,人們也買不下鞭炮,哪怕鞭炮的價格被大家哄抬的特別的高,家里也只是從別人家分了六七個小鞭炮!
往年的除夕夜,基本上是鞭炮聲不斷,尤其是在村里的過年,聽著窗外噼里啪啦的鞭炮聲,讓人能夠感受到濃濃的年味!可是今年的除夕夜卻變得靜悄悄的,偶爾有一半加零星鞭炮聲,卻感覺和平日里沒有多大的區(qū)別!
雖然自己也有在微信上就是和親戚朋友說上祝福的話,可是大家好像都說過年變得沒有意思了,自己也只是和某人出去二叔家轉(zhuǎn)了一圈,回來之后感覺還是躺在床上睡覺比較實在!
因為沒有了窗外的鞭炮聲,所以好像連睡覺都變得特別的正常!小臭,一天到晚的孩子30晚上熬一宿,可是在沒有鞭炮聲的除夕夜,自己卻困意十足!
真的是感覺年味兒越來越淡了!
走在黑不隆冬的街上,和平日里沒有什么兩樣,突然之間有點懷念小時候那種張燈結(jié)彩,鞭炮聲不斷的除夕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