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讀后感的文字表達可以活用一些修辭手法和表達技巧,以提升作品的藝術效果,同時也能夠吸引讀者的注意力。為了更好地提供參考,以下是一些經典的讀后感范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啟示。
聰明的投資者的讀后感(匯總22篇)篇一
雷厄姆在《聰明的投資者》這本書中闡述的是一種投資的思維理念,不是投機的技巧,更不是火速賺錢的公式。這本書主要有四個重點內容,這也是格雷厄姆投資理念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第一個重點內容,投資和投機有什么區別;第二個重點內容,投資者應該如何面對市場波動,也就是說要如何應對股價難以預測的漲跌;第三個重點內容,安全邊際,這是格雷厄姆投資體系中非常重要的一個概念;最后,在開始投資后,怎么樣才能獲得穩定的回報。首先來看第一個重點:投資和投機有什么區別。這兩件事最顯著的區別是投資關注的是股票的內在價值,投資人會好好研究公司,最后才會決定買哪只股票。而投機的人其實是試圖通過預測股票走勢來獲利,不會研究公司,因此購買股票更容易受到市場波動也就是股價漲跌的影響。格雷厄姆說股票并不是一張紙,它代表對企業的部分所有權,買股票實際上就是買公司。
第二個重點,投資者該如何面對市場波動。買了股票就意味著你要不停地面對價格的波動和賬戶的盈虧,這是一件很考驗心理素質的事情。格雷厄姆認為,股票之所以出現不合理的價格,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因為人類的恐懼和貪婪情緒。市場是一種理性和感性的產物,這意味著股票價格大幅波動難以避免。格雷厄姆的觀點是請投資者不要將注意力放在市場波動上更不要在股價出現大幅上漲后立即購買股票,也不要在股價出現大幅下跌后立即出售股票。格雷厄姆指出,價格波動對真正的投資者有一個重要的意義,那就是讓投資者有機會在價格大幅下降時買入心儀的股票。大幅上漲到危險的高度時停止買入,甚至賣出股票,等到市場糾錯的時候,便是投資者賺錢的時候。
投資最重要的是什么?格雷厄姆有兩條半開玩笑的鐵律,第一,永遠不要虧損,第二,永遠不要忘記第一條。那么如何才能做到不虧損?格雷厄姆給出的答案是四個字,安全邊際。這是格雷厄姆投資體系中非常重要的一個概念。安全邊際是指市場價格與內在價值之間的差額。當一只股票的市場價格低于其內在價值的時候,它的安全邊際就是正值。雖然,無論如何謹慎,每個投資者都免不了會犯錯誤,但格雷厄姆認為堅持安全性原則才能使犯錯誤的幾率最小化。除此之外,格雷厄姆認為,要滿足安全邊際理論的公司還需要滿足兩個條件,第一,財務狀況比較穩健,至少以后幾年利潤不會下降;第二,市盈率不能太高。市盈率是投資中經常使用的一個概念,它是每股價格和每股利潤之間的比值。一般來說,市盈率越低,代表投資者能夠以相對較低價格購入股票,比如一只股票的價格是24塊錢兒,過去一年里它每股賺了三塊錢,那么這只股票的市盈率就是24除以3等于8。
最后,如何才能成為一名聰明的投資者,獲得穩定的回報呢?格雷厄姆告訴我們,要想成為一個聰明的投資者,其實重要的是性格,而不是智力。投資成功不需要天才般的智商,非比尋常的經濟眼光,或是內幕消息,歷史上有許多偉人例如牛頓炒股虧損的例子,可見就是聰明人也未必能成為聰明的投資者。投資者所需要的只是正確的思維模式和理性的思考,并避免被市場股價漲跌情緒所影響。
在這本書中,格雷厄姆始終在強調的是一種投資的理性思維也就是投資者需要駕馭自己的情緒,培養自己的約束力和勇氣,不要讓他人的情緒波動來左右自己的投資目標,避免進入市場的非理性狂熱。比如在牛市中,當所有人都過分樂觀的時候,你就應該小心謹慎了,熊市中,當市場充滿悲觀的時候,你都要以樂觀的心態去發現被低估了的機會。當然,投資光有正確的思維模式以及理性態度也不夠,你還需要真正下工夫去充分了解你想投資的企業。格雷厄姆建議投資者花至少一年的時間去跟蹤和挑選股票,先進行模擬購買,一年后將模擬投資結果與指數進行對比,看情況如何,也就是說,如果你打算要去買股票了,先不要著急掏錢,穩住了,先用一段時間來觀察你心儀的股票,最后再行動。(邢騰飛)。
聰明的投資者的讀后感(匯總22篇)篇二
聰明的投資者》是一本投資實務領域的世界級和世紀級的經典著作,自從1949年首次出版以來,本書即成為股市上的《圣經》。它的作者是本杰明?格雷厄姆。
聰明的投資者》首先明確了“投資”與“投機”的區別,指出聰明的投資者當如何確定預期收益。本書著重介紹防御型投資者與積極型投資者的投資組合策略,論述了投資者如何應對市場波動。本書還對基金投資、投資者與投資顧問的關系、普通投資者證券分析的一般方法、防御型投資者與積極型投資者的證券選擇、可轉換證券及認股權證等問題進行了詳細闡述。在本書后面,作者列舉分析了幾組案例,論述了股息政策,最后著重分析了作為投資中心思想的“安全性”問題。《聰明的投資者》主要面向個人投資者,旨在對普通人在投資策略的選擇和執行方面提供相應的指導。本書更多地將注意力集中在投資的原理和投資者的態度方面,指導投資者避免陷入一些經常性的錯誤之中。閱讀了這本書我最大的感想就是:這本書像所有的經典著作一樣,會改變我們看待世界的方式。你讀得越多,就理解得越深刻。以格雷厄姆為向導,你必定會成為一個非常聰明的投資者。要想在一生中獲得投資的成功,并不需要頂級的智商、超凡的商業頭腦或秘密的信息,而是需要一個穩妥的知識體系作為決策的基礎,并且有能力控制自己的情緒,使其不會對這種體系造成侵蝕。本書能夠準確和清晰地提供這種知識體系,但對情緒的約束是我們自己必須做到的。此外,我還總結出了:投機者最實際的區別在于他們對股市運動的態度上。投機者的興趣主要在參與市場波動并從中謀取利潤。投資者的興趣主要在以適當的價格取得和持有適當的股票;市場波動實際上對他也很重要,因為市場波動產生了較低的價格使他有機會聰明的購入股票,又產生了較高的價格使他不買進股票并有機會聰明的拋出股票;購買的證券類型和想得到的回報率不是取決于投資者的金融實力,而是與知識、經驗、氣質相聯系的金融技能;對進攻型投資者,他購買的股票價格所表示的企業總的市場價值,不要過于高出實際記錄和謹慎的前景預測的價格。
以下為作者在每章開篇前面對章節的概括和總結,也是本書的精華所在:(1)如果總是做顯而易見或大家都在做的事,你就賺不到錢。對于理性投資,精神態度比技巧更重要;(2)每個人都知道,在市場交易中大多數人最后是賠錢的。那些不肯放棄的人要么不理智、要么想用金錢來換取其中的樂趣、要么具有超常的天賦,在任何情況下他們都并非投資者。
市場就像一只鐘擺,永遠在短命的樂觀(它使股票過于昂貴)和不合理的悲觀(它使得股票過于廉價)之間擺動。聰明的投資者則是現實主義者,他們向樂觀主義者賣出股票,并從悲觀主義者手中買進股票。
投資成功的秘訣在于你的內心。如果你在思考問題時持批判態度,不相信華爾街的所謂事實,并且以持久的信心進行投資,你就會獲得穩定的收益,即便在熊市亦如此。通過培養自己的約束力和勇氣,你就不會讓他人的情緒波動來左右你的投資目標。說到底,你的投資方式遠不如你的行為方式重要。
聰明的投資者的讀后感(匯總22篇)篇三
昨晚讀格林厄姆的《聰明的投資者》,我想為什么不把讀后感寫下來,一來可以顯擺顯擺,看我讀多么那啥的書,二來可以督促自己每天讀點。保不齊有朋友覺得有用,那豈不是還為人類文明傳播做了點貢獻啥的,說干就干。
序言部分有前言,有巴菲特寫的序,還有對巴菲特的序的解讀,還有另外一個挺牛逼的投資家寫的序言一類的。我總結了一下,大概說的是一個意思:格林厄姆很牛逼,這本書很牛逼,要好好讀。
另外這部分提到了一些格林厄姆幾十年的經驗總結,重點如下。
投資成功的關鍵有兩點:一是正確的思考框架,而是情緒。
正確的思考框架:防御性投資者,投資指數就可以了,比大多數專家都賺得多;進攻型投資者,要找到有足夠安全邊際的投資產品(安全邊際,這個詞看著比較高端),其實意思就是說,當前價格顯著的低于價值的投資產品,只要足夠低,不怕它漲不起來,心態就會好啦。不過在具體策略上,有人推薦購買價格略高于當前價值的投資產品(我理解的就是市凈率在1-2之間,不知道對不對)。
情緒管理方面,總得意思是:別人恐懼時,我貪婪,別人貪婪時我恐懼;不要從眾,只要堅信投資的是有足夠安全邊際的產品,心態就會好的多。
聰明的投資者的讀后感(匯總22篇)篇四
巴菲特某年在格雷厄姆《聰明的投資者》第四版的前言中寫道:“投資成功不需要天才般的智商、非比尋常的經濟眼光、或是內幕消息,所需要的只是在做出投資決策時的正確思維模式,以及有能力避免情緒破壞理性的思考,本書明確而清晰地描述這種思維模式,你必須將情緒納入紀律之中。如果你遵從格雷厄姆所倡導的投資原則,尤其是第八章與第二十章寶貴的建議,你的投資就不會出現拙劣的結果,這是一項遠超過你想像范圍的成就”。
“我個人認為,當前的證券分析和50年前沒有什么不同。我根本沒有再繼續學習正確投資的基本原則,它們還是本·格雷厄姆當年講授的那些內容。你需要的是一種正確思維模式,其中大部分你可以從格雷厄姆所著的《聰明的投資者》學到。然后用心思考那些你真正下功夫就充分了解的企業。如果你還具有合適的性格的話,你的股票投資就會做得很好。”
某年某月某日,巴菲特在紐約證券分析協會的演講中指出:“在《聰明的投資人》的最后一章中,格雷厄姆說出了關于投資的最為重要的詞匯:‘安全邊際’。我認為,格雷厄姆的這些思想,從現在起一百年之后,將會永遠成為理性投資的基石”。
巴菲特:學投資很簡單愿意讀書就行。
“學習投資很簡單,只要愿意讀書就行了。我的工作是閱讀。”
·想學習巴菲特,首先問問自己,你經常讀書嗎?
格雷厄姆最強有力的一個見解是:“如果投資者自己因為所持證券市場價格不合理的下跌而盲目跟風或過度擔憂的話,那么,他就是不可思議地把自己的基本優勢轉變成了基本劣勢”---然而,投資活動并非要在別人的游戲中打敗他們,而是要在自己的游戲中控制好自己。任何人的墓碑上都不會寫下“他戰勝了市場”這樣的話。最終,重要的不在于你比他人提前的到達終點,而在于確保自己能夠到達終點。
聰明的投資者的讀后感(匯總22篇)篇五
利用你的知識、經驗和勇氣。如果你已經從事實中得出一個結論,并且你知道你的判斷是正確的,按照它行動,即使其他人可能懷疑或有不同意見。對大師的誤解。世人對《聰明的投資者》和格雷厄姆的思想有很多誤解。有人指責他晚年背叛了價值投資,改為信奉“有效市場理論”。始作俑者是約翰·特萊恩的《貨幣大師》。書中引用了格雷厄姆的一段話:“我不再堅持用復雜的分析技術尋找一流的價值機會。這種做法在40年前或許是可行的在一定程度上,我支持現在的教授們普遍認同的‘有效市場理論。’”事實上格雷厄姆并非對價值投資失去了信心,而是根據新的情況把早年復雜的技巧簡單化,提出新的“低值股票的十大標準”。因為他認為“一些技巧和簡單的原理已經完全可以保證成功了。”1974年,80高齡的格氏作過一次題目為“價值的復興”的演講。他依然堅定地說:“如果你和我一樣相信價值投資是一種完善的、可行的、有利可圖的方法,就應該全身心地投入進去。堅持它,不要被華爾街的時尚、錯覺和投機活動迷惑。”去世前幾個月,他在接受采訪時說:“我認為,(有效市場理論)并沒有什么特別之處,因為如果我在華爾街60多年的'經驗中發現過什么特別之處的話,那就是沒有人能成功地預測股市變化。巴菲特的新發展。格雷厄姆快80歲時因病需要巴菲特的幫助修訂《聰明的投資者》的一個新版,巴菲特曾提議作一些改動,包括“多談點通貨膨脹,多談點投資者應當如何分析企業。”但最終沒有實現。2003年的英文修訂版,巴菲特推薦并作了序,和漢譯本相比,增加了通貨膨脹、投資基金等獨立章節,金融記者jasonzweig作了最新注釋。
格雷厄姆注重量化分析,是購買廉價證券的“雪茄煙蒂投資方法”,而巴菲特在他的基礎上增加了費雪和芒格的思想,即對企業類型、企業特質、企業管理的質化分析,把量化分析和質化分析有機地結合起來。巴菲特說:“我現在要比20年前更愿意為好的行業和好的管理多支付一些錢。本傾向于單獨地看統計數據。而我越來越看重的,是那些無形的東西作文。”正如威廉·拉恩所說,巴菲特把格雷厄姆的思想帶進了另一個新階段。“如果能把他們兩人的觀點結合起來,那么你就學全了。格氏寫了我們所說的《圣經》,而巴菲特寫的是《新約全書》。”
聰明的投資者的讀后感(匯總22篇)篇六
《聰明的投資者》是一本投資實務領域的世界級和世紀級的經典著作,自從1949年首次出版以來,本書即成為股市上的《圣經》。它的作者是本杰明格雷厄姆。
《聰明的投資者》首先明確了“投資”與“投機”的區別,指出聰明的投資者當如何確定預期收益。本書著重介紹防御型投資者與積極型投資者的投資組合策略,論述了投資者如何應對市場波動。本書還對基金投資、投資者與投資顧問的關系、普通投資者證券分析的一般方法、防御型投資者與積極型投資者的證券選擇、可轉換證券及認股權證等問題進行了詳細闡述。在本書后面,作者列舉分析了幾組案例,論述了股息政策,最后著重分析了作為投資中心思想的“安全性”問題。《聰明的投資者》主要面向個人投資者,旨在對普通人在投資策略的選擇和執行方面提供相應的指導。本書更多地將注意力集中在投資的原理和投資者的態度方面,指導投資者避免陷入一些經常性的錯誤之中。
聰明的投資者的讀后感(匯總22篇)篇七
《聰明的投資者》是一本投資實務領域的世界級和世紀級的經典著作,自從1949年首次出版以來,本書即成為股市上的《圣經》。它的作者是本杰明.格雷厄姆。
《聰明的投資者》首先明確了“投資”與“投機”的區別,指出聰明的投資者當如何確定預期收益。本書著重介紹防御型投資者與積極型投資者的投資組合策略,論述了投資者如何應對市場波動。本書還對基金投資、投資者與投資顧問的關系、普通投資者證券分析的一般方法、防御型投資者與積極型投資者的證券選擇、可轉換證券及認股權證等問題進行了詳細闡述。在本書后面,作者列舉分析了幾組案例,論述了股息政策,最后著重分析了作為投資中心思想的“安全性”問題。《聰明的投資者》主要面向個人投資者,旨在對普通人在投資策略的選擇和執行方面提供相應的指導。本書更多地將注意力集中在投資的原理和投資者的態度方面,指導投資者避免陷入一些經常性的錯誤之中。
閱讀了這本書我最大的感想就是:這本書像所有的經典著作一樣,會改變我們看待世界的方式。你讀得越多,就理解得越深刻。以格雷厄姆為向導,你必定會成為一個非常聰明的投資者。要想在一生中獲得投資的成功,并不需要頂級的智商、超凡的商業頭腦或秘密的信息,而是需要一個穩妥的知識體系作為決策的基礎,并且有能力控制自己的情緒,使其不會對這種體系造成侵蝕。本書能夠準確和清晰地提供這種知識體系,但對情緒的約束是我們自己必須做到的。
此外,我還總結出了:投機者最實際的區別在于他們對股市運動的態度上。投機者的興趣主要在參與市場波動并從中謀取利潤。投資者的興趣主要在以適當的價格取得和持有適當的股票;市場波動實際上對他也很重要,因為市場波動產生了較低的價格使他有機會聰明的購入股票,又產生了較高的價格使他不買進股票并有機會聰明的拋出股票;購買的證券類型和想得到的回報率不是取決于投資者的金融實力,而是與知識、經驗、氣質相聯系的金融技能;對進攻型投資者,他購買的股票價格所表示的企業總的市場價值,不要過于高出實際記錄和謹慎的前景預測的價格。
以下為作者在每章開篇前面對章節的概括和總結,也是本書的精華所在:
(2)每個人都知道,在市場交易中大多數人最后是賠錢的。那些不肯放棄的人要么不理智、要么想用金錢來換取其中的樂趣、要么具有超常的天賦,在任何情況下他們都并非投資者。
聰明的投資者的讀后感(匯總22篇)篇八
《聰明的投資者》1949年第一次出版,是格雷厄姆的第一部專著《有價證券分析》的普及版,專門寫給個體投資者,被稱為“簡單的圣經”、“安全和價值的樂園”。
巴菲特就是本書最早的受益者之一。“早在1950年這本書首次出版時我就閱讀了此書,當時我19歲。那時我就認為這是所有投資方面最好的書。現在我依然這樣認為。”
本書在第一章首先提出要正確區分投資與投機:“投資操作是基于全面的分析,確保本金的安全和滿意的投資回報。不符合這些要求的操作是投機性的。”
投資以事實和透徹的數量分析為基礎,而投機靠的則是奇思異想和猜測。
第二章討論了投資者對于變幻莫測的股票市場的態度:“從根本上講,價格波動對真正的投資者只有一個重要的意義:當價格大幅下跌后,提供給投資者購買機會;當價格大幅上漲后,提供給投資者出售的機會。而其他時候,他如果忘記股票市場而把注意力放在股息收入和公司運作狀況上,將會做得更好。”
第五至第七章介紹了防御型投資者和進攻型投資者的通用組合策略,特別是在第十章重點介紹了關于如何廉價購進股票的技巧,提出了評估普通股的十一條規則,并提出了成長股價值計算的簡單公式:價值=當前(普通)收益×(8.5加上預期年增長率的2倍)。
在最后一章,他提出了投資的核心概念———“安全邊際”。巴菲特后來說,“安全邊際”是有關投資的最重要的字眼。通俗地講,安全邊際就是花五角錢購買一元錢人民幣的哲學;就是飯吃八分飽;就是如果你離懸崖還有一公里,那么你肯定不會跌下懸崖。投資者忽視安全邊際,就像天天暴飲暴食,最終會傷及腸胃;或者你一直在懸崖邊上行走,總有一天會一失足而成千古恨。歷久而彌新的投資者箴言。
格雷厄姆文風平實流暢,深入淺出,從未自吹自擂。《聰明的投資者》里很多箴言式的字句,充滿智慧,穿越變遷、周期和災難,歷久而彌新。試列舉幾例如下:。
1、典型的.投資者將注重本金的安全;他將及時購買證券,一般將長時間持有這些證券;他將注重年收益,而非價格的迅速變化。
2、法國人說,從崇高到荒謬僅一步之遙。從普通股投資到變通股投機似乎也只有一步之遙。
3、在華爾街,如果總是做顯而易見或大家都在做的事,你就賺不到錢。
4、對于理性投資,精神態度比技巧更重要。
5、投資成功與否應該用長期的收益或長期市場價格的增長來衡量,而非短時間內賺取的差價。
6、真正的投資者很少被迫出售其股份,一般情況下,他不必關心其股票的現行牌價;只有在牌價適合其準則時,他才注意它并采取相應的行動。
7、投資者和投機者最實際的區別在于他們對股市運作的態度上。投機者的興趣主要在參與市場波動并從中謀取利潤。投資者的興趣主要在以適當的價格取得和持有適當的股票;市場波動實際上對他也很重要,因為市場波動產生了較低的價格使他有機會聰明地購入股票,又產生了較高的價格使他不買進股票并有機會聰明地拋出股票。
8、當人們對市場變動較少注意時,卻往往獲得利潤,這與人們的一般常識是相反的。投資者必須著眼于價格水平與潛在或核心價值的相互關系,而不是市場上正做什么或將要做什么的變化。
9、為了進行真正的投資,必須有一個真正的安全邊際。并且,真正的安全邊際可以由數據、有說服力的推理和很多實際經驗得到證明。
聰明的投資者的讀后感(匯總22篇)篇九
無論是幾年前自己第一次更早的版本的《聰明的投資者》,還是現在在讀的這個版本的《聰明的投資者》,自己對于格雷厄姆對投資和投機的定義很不滿意。
格雷厄姆對于投資和投機的定義是:投資業務是以深入分析為基礎,確保本金的安全,并獲得適當的回報;不滿足這些要求的業務就是投機。
也許是因為這是大師給出的定義,所以天朝很多人是擁護這個定義的。不過,我覺得這樣的定義有幾個問題:
當然,我沒有見過英文版的原文,不知道是不是翻譯的人員并沒有表達清楚,如果在原文上加上適當修飾就比較合理和可靠了,比如:投資是以深入分析為基礎,以保障本金安全為前提,并有可能獲得合理回報的交易行為。
當然,這個修改,是我自己所理解的'投資的基礎上的一個定義。就如我自己的持倉一樣,大部分的資金都丟在富國天豐上,就是為了安全。實際上,如果90%倉位的富國天豐能夠帶來每年11%的收益(20xx年已經超過13%),那么即使剩下的10%倉位的股票全都虧損清零,我也可以保證本金還在。
我這樣的持倉,還有一個更加重要的原因:我認為真正的投資者,應該是自己看好的投資標的的凈買入者。換句話來說,投資應該表現為:1、天天盼著自己看好的標的下跌;2、擁有不斷的現金流;3、在合理價格下的持續買入。
再看我的持倉:富國天豐是一只強化收益型債券型基金,而合同規定每個月的30日都將計算并確定是否有分紅能力,有的話就必須要分掉。這就產生了一個不斷的現金流來源。在自己持有的股票價格不斷下跌的時候,我就可以不斷地買入;在自己持有的股票價格不斷上漲的時候,我則可以選擇分紅再投富國天豐。
聰明的投資者的讀后感(匯總22篇)篇十
今天給大家推薦一本很經典的投資著作《聰明的投資者》。作者本杰明.格雷厄姆是巴菲特的老師,《聰明的投資者》被譽為價值投資的圣經,文章講述了很多投資方面的規律,這些看似淺顯,真正實施卻不容易。
一、要投資而不要投機。
投資就是在全面分析的基礎上,以保證本金安全前提下(價值價格),去爭取滿意的回報。而投機則完全試圖從市場價格波動中牟利。
投機主要是由于人的本性使然:“投資者潛意識和性格里,多半存在一種沖動,它常常在欲望的驅使下,未意識的去投機,去迅速且刺激的暴富。”格雷厄姆描述了投機者的特征:
1、意識不到自己的投機行為;。
2、缺乏足夠的知識和技巧。這兩點是不是和a股中的“韭菜”很像?
二、“市場先生”是你的仆人,而不是你的主人。
格雷厄姆假設了一個喜怒無常的角色叫“市場先生”,他每天都會提供股票買賣的機會,而這些價格經常都是不合理的。
“市場先生”的情緒不應該影響你對價格的看法。不過,他真的會一次又一次地提供低買高賣的機會。但是,普通人卻會被市場先生所感染,“追高殺跌”。
人性存在很多弱點,對于理性投資,精神態度比技巧更重要。要獨立思考,如果總是做顯而易見或大家都在做的事,你就賺不到錢。
三、使用安全邊際。
正如巴菲特投資理念“一、不要虧損,二、記住第一條”。投資是建立在估計和不確定性的基礎之上的,大范圍的安全邊際保證了不會因為誤差而導致失敗。
最重要的是,前進的方法是不要撤退。安全邊際的概念,即市場價格高于評估價格的差額,安全邊際=價值-價格。
經濟規律不復雜,堅持這些原則,相信投資之路會走的更加順暢。
聰明的投資者的讀后感(匯總22篇)篇十一
本書旨在是授人以漁,目的是以適當的形式給外行提供投資策略的指導。本書主要介紹需要一個穩妥的知識體系作為決策基礎,并強調投資者控制自身情緒,做一個理性的投資者。本書開頭第一個觀點就是精神態度比技巧更加重要,當你做的事是大家都在做的,你就賺不到錢:“盡管交易條件可能變化,公司和證券可能變化,金融機構和規則可能變化,但人性基本是相同的。因此,慎重投資的重要和困難部分,與投資者的氣質和態度相聯系,而不太受過去的影響”。另外書中明確了“投資”與“投機”的區別,指出聰明的投資者當如何確定預期收益。本書著重介紹防御型投資者與積極型投資者的投資組合策略,論述了投資者如何應對市場波動。最后著重分析了作為投資中心思想的“安全性”問題。本書旨在對普通人在投資策略的選擇和執行方面提供相應的指導,更多地將注意力集中在投資的原理和投資者的態度方面,指導投資者避免陷入一些經常性的錯誤之中。
以下為作者在每章開篇前面對章節的概括和總結,也是本書的精華所在:
(4)對待價格波動的正確的精神態度是所有成功的股票投資的試金石;
(9)在能夠信賴的那些個別預測和受大眾支配的那些個別預測之間事先做出區別幾乎是不可能的,實際上這正是投資基金廣泛多樣化經營的一個原因。廣泛多樣化的流行本身就是"選擇性"迷信被拒絕的過程。
(13)過去的數據并不能對未來發展提供保證,只是建議罷了;
(14)投資方式中的一個基本原則:一個正確的概括必需始終將價格考慮進去;
(17)獲取收益所進行的操作不應基于信心而應基于算術;
(23)投資者要以購買整家公司的態度來研究一種股票;
(25)做個有耐心的投資者,愿意等到企業的的價格變得有吸引力時才購買股票;
(26)無論華爾街還是別的什么地方,都不存在確定的、輕松的致富之路;
(27)對一家企業的狀態,只有一半是事實,而另一半卻是人們的觀點;
(28)只有在得到對企業的定性調查結果支持的前提下,量化的指標才是有用的。
聰明的投資者的讀后感(匯總22篇)篇十二
昨晚讀格林厄姆的《聰明的投資者》,我想為什么不把讀后感寫下來,一來可以顯擺顯擺,看我讀多么那啥的書,二來可以督促自己每天讀點。保不齊有朋友覺得有用,那豈不是還為人類文明傳播做了點貢獻啥的,說干就干。
序言部分有前言,有巴菲特寫的序,還有對巴菲特的序的解讀,還有另外一個挺厲害的投資家寫的序言一類的。我總結了一下,大概說的是一個意思:格林厄姆很厲害,這本書很厲害,要好好讀。
另外這部分提到了一些格林厄姆幾十年的經驗總結,重點如下。
投資成功的關鍵有兩點:一是正確的思考框架,而是情緒。
正確的思考框架:防御性投資者,投資指數就可以了,比大多數專家都賺得多;進攻型投資者,要找到有足夠安全邊際的投資產品(安全邊際,這個詞看著比較高端),其實意思就是說,當前價格顯著的低于價值的投資產品,只要足夠低,不怕它漲不起來,心態就會好啦。不過在具體策略上,有人推薦購買價格略高于當前價值的投資產品(我理解的就是市凈率在1―2之間,不知道對不對)。
情緒管理方面,總得意思是:別人恐懼時,我貪婪,別人貪婪時我恐懼;不要從眾,只要堅信投資的是有足夠安全邊際的產品,心態就會好的多。
喔,最后他還說,不要相信那些技術分析,技術分析都是告訴你在漲的時候買,跌的時候賣,這不是投資,是投機。
聰明的投資者的讀后感(匯總22篇)篇十三
《聰明的投資者》1949年第一次出版,是格雷厄姆的第一部專著《有價證券分析》的普及版,專門寫給個體投資者,被稱為“簡單的圣經”、“安全和價值的樂園”。
巴菲特就是本書最早的受益者之一。“早在1950年這本書首次出版時我就閱讀了此書,當時我19歲。那時我就認為這是所有投資方面最好的書。現在我依然這樣認為。”
本書在第一章首先提出要正確區分投資與投機:“投資操作是基于全面的分析,確保本金的安全和滿意的投資回報。不符合這些要求的操作是投機性的。”
投資以事實和透徹的數量分析為基礎,而投機靠的則是奇思異想和猜測。
第二章討論了投資者對于變幻莫測的股票市場的態度:“從根本上講,價格波動對真正的投資者只有一個重要的意義:當價格大幅下跌后,提供給投資者購買機會;當價格大幅上漲后,提供給投資者出售的機會。而其他時候,他如果忘記股票市場而把注意力放在股息收入和公司運作狀況上,將會做得更好。”
第五至第七章介紹了防御型投資者和進攻型投資者的通用組合策略,特別是在第十章重點介紹了關于如何廉價購進股票的技巧,提出了評估普通股的十一條規則,并提出了成長股價值計算的簡單公式:價值=當前(普通)收益×(8.5加上預期年增長率的2倍)。
在最后一章,他提出了投資的核心概念———“安全邊際”。巴菲特后來說,“安全邊際”是有關投資的最重要的字眼。通俗地講,安全邊際就是花五角錢購買一元錢人民幣的哲學;就是飯吃八分飽;就是如果你離懸崖還有一公里,那么你肯定不會跌下懸崖。投資者忽視安全邊際,就像天天暴飲暴食,最終會傷及腸胃;或者你一直在懸崖邊上行走,總有一天會一失足而成千古恨。歷久而彌新的投資者箴言。
格雷厄姆文風平實流暢,深入淺出,從未自吹自擂。《聰明的投資者》里很多箴言式的字句,充滿智慧,穿越變遷、周期和災難,歷久而彌新。試列舉幾例如下:。
1、典型的投資者將注重本金的安全;他將及時購買證券,一般將長時間持有這些證券;他將注重年收益,而非價格的迅速變化。
2、法國人說,從崇高到荒謬僅一步之遙。從普通股投資到變通股投機似乎也只有一步之遙。
3、在華爾街,如果總是做顯而易見或大家都在做的事,你就賺不到錢。
4、對于理性投資,精神態度比技巧更重要。
5、投資成功與否應該用長期的收益或長期市場價格的增長來衡量,而非短時間內賺取的差價。
6、真正的投資者很少被迫出售其股份,一般情況下,他不必關心其股票的現行牌價;只有在牌價適合其準則時,他才注意它并采取相應的行動。
7、投資者和投機者最實際的區別在于他們對股市運作的態度上。投機者的興趣主要在參與市場波動并從中謀取利潤。投資者的興趣主要在以適當的價格取得和持有適當的股票;市場波動實際上對他也很重要,因為市場波動產生了較低的價格使他有機會聰明地購入股票,又產生了較高的價格使他不買進股票并有機會聰明地拋出股票。
8、當人們對市場變動較少注意時,卻往往獲得利潤,這與人們的一般常識是相反的。投資者必須著眼于價格水平與潛在或核心價值的相互關系,而不是市場上正做什么或將要做什么的變化。
9、為了進行真正的投資,必須有一個真正的安全邊際。并且,真正的安全邊際可以由數據、有說服力的推理和很多實際經驗得到證明。
10、利用你的知識、經驗和勇氣。如果你已經從事實中得出一個結論,并且你知道你的判斷是正確的,按照它行動,即使其他人可能懷疑或有不同意見。對大師的誤解。世人對《聰明的投資者》和格雷厄姆的思想有很多誤解。有人指責他晚年背叛了價值投資,改為信奉“有效市場理論”。始作俑者是約翰·特萊恩的《貨幣大師》。書中引用了格雷厄姆的一段話:“我不再堅持用復雜的分析技術尋找一流的價值機會。這種做法在40年前或許是可行的??在一定程度上,我支持現在的教授們普遍認同的‘有效市場理論。’”事實上格雷厄姆并非對價值投資失去了信心,而是根據新的情況把早年復雜的技巧簡單化,提出新的“低值股票的十大標準”。因為他認為“一些技巧和簡單的原理已經完全可以保證成功了。”1974年,80高齡的格氏作過一次題目為“價值的復興”的演講。他依然堅定地說:“如果你和我一樣相信價值投資是一種完善的、可行的、有利可圖的方法,就應該全身心地投入進去。堅持它,不要被華爾街的時尚、錯覺和投機活動迷惑。”去世前幾個月,他在接受采訪時說:“我認為,(有效市場理論)并沒有什么特別之處,因為如果我在華爾街60多年的經驗中發現過什么特別之處的話,那就是沒有人能成功地預測股市變化。巴菲特的新發展。格雷厄姆快80歲時因病需要巴菲特的幫助修訂《聰明的投資者》的一個新版,巴菲特曾提議作一些改動,包括“多談點通貨膨脹,多談點投資者應當如何分析企業。”但最終沒有實現。的英文修訂版,巴菲特推薦并作了序,和漢譯本相比,增加了通貨膨脹、投資基金等獨立章節,金融記者jasonzweig作了最新注釋。
格雷厄姆注重量化分析,是購買廉價證券的“雪茄煙蒂投資方法”,而巴菲特在他的基礎上增加了費雪和芒格的思想,即對企業類型、企業特質、企業管理的質化分析,把量化分析和質化分析有機地結合起來。巴菲特說:“我現在要比20年前更愿意為好的行業和好的管理多支付一些錢。本傾向于單獨地看統計數據。而我越來越看重的,是那些無形的東西作文。”正如威廉·拉恩所說,巴菲特把格雷厄姆的思想帶進了另一個新階段。“如果能把他們兩人的觀點結合起來,那么你就學全了。格氏寫了我們所說的《圣經》,而巴菲特寫的是《新約全書》。”
聰明的投資者的讀后感(匯總22篇)篇十四
本書旨在是授人以漁,目的是以適當的形式給外行提供投資策略的指導。本書主要介紹需要一個穩妥的知識體系作為決策基礎,并強調投資者控制自身情緒,做一個理性的投資者。本書開頭第一個觀點就是精神態度比技巧更加重要,當你做的事是大家都在做的,你就賺不到錢:“盡管交易條件可能變化,公司和證券可能變化,金融機構和規則可能變化,但人性基本是相同的。因此,慎重投資的重要和困難部分,與投資者的氣質和態度相聯系,而不太受過去的影響”。另外書中明確了“投資”與“投機”的區別,指出聰明的投資者當如何確定預期收益。本書著重介紹防御型投資者與積極型投資者的投資組合策略,論述了投資者如何應對市場波動。最后著重分析了作為投資中心思想的“安全性”問題。本書旨在對普通人在投資策略的選擇和執行方面提供相應的指導,更多地將注意力集中在投資的原理和投資者的態度方面,指導投資者避免陷入一些經常性的錯誤之中。
以下為作者在每章開篇前面對章節的概括和總結,也是本書的精華所在:
(4)對待價格波動的正確的精神態度是所有成功的股票投資的試金石;。
(9)在能夠信賴的那些個別預測和受大眾支配的那些個別預測之間事先做出區別幾乎是不可能的,實際上這正是投資基金廣泛多樣化經營的一個原因。廣泛多樣化的流行本身就是"選擇性"迷信被拒絕的過程。
(13)過去的數據并不能對未來發展提供保證,只是建議罷了;。
(14)投資方式中的一個基本原則:一個正確的概括必需始終將價格考慮進去;。
(17)獲取收益所進行的操作不應基于信心而應基于算術;。
(23)投資者要以購買整家公司的態度來研究一種股票;。
(26)無論華爾街還是別的什么地方,都不存在確定的、輕松的致富之路;。
(27)對一家企業的狀態,只有一半是事實,而另一半卻是人們的觀點;。
(28)只有在得到對企業的定性調查結果支持的前提下,量化的指標才是有用的。
聰明的投資者的讀后感(匯總22篇)篇十五
最近不少朋友急急忙忙殺進股市,看到指數大漲,自己也急于到股市里分一杯羹。但是你仔細詢問他們,發現他們對股市根本不了解,對自己投資的對象也不了解,僅僅是賺錢的欲望很強烈。對于這樣的朋友,我知道無論如何規勸他們也沒有用,我只能坦率地說,他們不適合投資股票。
但是當這樣一些人帶著萬分熱情涌進市場的時候,我也只能正視現實,但可以建議他們首先讀讀《聰明的投資者》這本書,因為,在股票市場,如何管理好風險才是最重要的。
如果你讓巴菲特只推薦一本書,他會推薦《聰明的投資者》。確實,如果你足夠聰明,讀懂一本書就夠了。
重讀《聰明的投資者》,我的第一個感觸,是投資者要善于利用市場先生的情緒。讀懂了《聰明的投資者》第八章《投資者與市場波動》,你會意識到,市場先生也會犯錯誤,這就是我們見到的市場價格大幅波動。價格波動對真正的投資者只有一個重要含義,即市場先生的情緒使得投資者有機會在價格大幅下降時做出理智的購買決策,同時有機會在價格大幅上升時做出理智的拋售決策。
格雷厄姆在《聰明的投資者》第八章寫道:“假設你在某家非上市企業擁有1000美元的少量股份。你的一位合伙人――名叫市場先生,的確是一位非常熱心的人,每天他都根據自己的判斷告訴你,你的股權價值多少,而且他還讓你以這個價值為基礎,把股份全部出售給他,或者從他那里購買更多的股份。有時候,他的估價似乎與你所了解到的企業發展狀況和前景相吻合;另一方面,在許多情況下,市場先生的熱情或擔心有些過度,這樣他估出的價值在你看來似乎有些愚蠢。”
“如果你是一個謹慎的投資者或一個理智的商人,你會根據市場先生每天提供的信息決定你在企業擁有的1000美元權益的價值嗎?只有當你同意他的看法,或者想和他進行交易的時候,你才會這么去做。當他給出的價格高得離譜的時候,你才會樂意賣給他;同樣,當他給出的價格很低的時,你才樂意從他手中購買。但是,在其余的時間里,你最好根據企業整個業務經營和財務報告來思考所持股權的價值。”
如果你看懂了上面兩段話,我認為你可以謹慎地進入股市了。看不懂我也沒有辦法。即使你看懂了,下面的勸告還是值得你聽一聽。
在點評《聰明的投資者》時,資深財經記者賈森茨威格這樣提醒我們:格雷厄姆奉勸你投入股市的資金,永遠不要超過自己總資產75%。但是,是不是每一個人,都不適合把全部資金投入股市呢?對極少數投資者來說,全額投入也許是可行的。如果你屬于下列群體,你也許可以這么做:
已經為自己的家庭準備好至少一年生活所需要的全部資金。
準備在未來一直堅持投資。
已經成功度過了上一次漫長的熊市。
沒有在熊市期間賣出過股票。
在熊市期間,買進了更多的股票。
除了市場先生之外,還有很多其它的聲音,這些聲音似乎是你投資的向導,事實上卻不是這么一回事。這些聲音就像海妖的歌聲,目的僅僅是引你離開正路。格雷厄姆寫作《聰明的投資者》這本書,他想象中的讀者群是大多數不懂投資的人。但事實證明,只有少數癡迷投資的人才會喜歡《聰明的投資者》,大多數人不會喜歡這本書,因為他們是到股市來投機的,他們的結局,格雷厄姆早就預估到了。
重讀《聰明的投資者》,我的第二個感觸,安全邊際是投資的核心。格雷厄姆寫道:在古老的傳說中,一些智者最終將人世間的歷史歸納成一句話:“這,也將成為過去。”當我們需要總結出穩健投資的秘密時,可以用安全邊際這一座右銘來代表。這提醒我們,千萬不要為股票支付過高的價格,你的購買價格越低越好。如果沒有價格被低估的股票,那你也可以選擇什么都不做。如果你還是要買,那我也只能勸你持保守謹慎的態度。對那些股價高高在上、市盈率60倍以上的股票更要遠離。
格雷厄姆認為,大多數投機者都認為自己冒險時的勝算機會較大,因此他們的業務具有一定的安全邊際。每個人都感覺自己購買的時機十分有利,或者是自己的技能優于普通大眾,或者是自己的顧問或者系統是可靠的。然而這些說法并沒有說服力。它們是建立在主觀判斷的基礎上的,不能得到任何一組有力證據或任何一種推論的支持。他十分懷疑,根據自己對市場走勢的判斷來投入資金的人,是否能得到真正意義上的安全邊際的保護。
價格是你付出的,價值是你得到的。如果你購買一家公司股票的每股價格低于這家公司的每股實際價值,你就獲得了安全邊際,當然這個價格差越大越好。這要求你在股票價格大幅下跌時買股票,去獲得安全邊際。問題是大多數人涌進股市的時候,都喜歡在股票上漲時購買股票,在股票下跌時拋售股票。這也只能提醒我們一個簡單的道理:大多數人,不是聰明的投資者。
針對安全邊際和價值,巴菲特這樣說:“你必須有能力對企業的內在價值有一個大體的估計,但是你并不能夠給出準確的答案。這就是格雷厄姆所說的要有一定的安全性的意思。你要使自己具有很大的安全性。在建筑一座橋梁時,盡管通過這座橋的開車重量通常只有10000磅,你也必須堅持其承重要達到30000磅。同樣的原則也適用于投資。”
不聽消息,注重公司基本面分析。在我看來,這是最起碼的安全邊際。剛踏進股市,你或許會因為聽到一個消息,買進股票價格就上漲。問題是在你激動之后,前方有陷阱等著你。下一個消息,可能就是讓你掉進陷阱的誘餌。
在這本書的附錄里,收錄了巴菲特非常有名的演講:《格雷厄姆――多德式的超級投資者》。在這篇演講稿中巴菲特提到:“讓我感到非常奇怪的是,人們要么會瞬間接受以40美分買進1美元的東西這一理念,要么永遠也不會接受這一理念。這就像向某人灌輸某種思想一樣,如果這一理念不能立即俘獲他,即使你跟他說上幾年,拿出歷史記錄給他看,也無濟于事。他們就是不能掌握這一概念,盡管它是如此簡單明了。像里克格林(投資大師查理芒格的朋友,格雷厄姆的追隨者,1965年到1983年投資收益率達到222倍)這種人,雖然沒有受過正式的商業教育,卻能馬上理解這種價值投資法,并在5分鐘后將其應用于自己的實戰。我從來沒見過什么人是在10年間逐漸接受這一理念的,這種事情與人的智商或教育背景都無關;你要么馬上理解它(價值投資),要么一輩子也不會懂。”
聰明的投資人,既要克服恐懼,又要克服貪婪,還要能評估自己買進公司的價值。這三項要素,每一項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所以,聰明的投資人,其實沒有我們想象的那么多。
聰明的投資者的讀后感(匯總22篇)篇十六
春節有空,買了巴菲特老師—格雷厄姆《聰明的投資者》,讀完后,沉思了一下,的確這本書在投機盛行的年代,讓投資者找到了方向,在那個年代他應該稱得上是投資界不世出的奇人。
這本書也明顯有自己的缺陷,舉了很多例子,讓人看得有點雜亂無章的感覺,如果初學者看完這本書后,第一感覺就是投資要有安全邊際,但隨后就會感到上市公司有如此多的問題,有點無從下手的感覺。所以在安全邊際的情況下,只能按照它的方法盡量分散投資,而分散投資就是為了降低風險。誠然這種方法可以讓你立于不敗之地,所以絕對是值得一讀的好書。
如果研究過巴菲特的人就知道,巴菲特說要集中投資,格雷厄姆說要分散投資;二者的思想為什么有如此大的差異呢?原因在于巴菲特汲取老師的安全邊際的思想上,提出啦要買有特許經營權,主營業務清晰,一流的管理者的公司,集中投資然后長期持有。你把這思想理解徹透之后,再反過來思考《聰明的投資者》一書,你就不得不服巴菲特,因為通過巴菲特這一思想過濾,就能把格雷厄姆舉例的那些有問題的公司排除在外,這樣就可以大大降低風險性,從而可以去集中投資,而不是分散投資。
我們的理論應建立在巨人思想的基礎上即安全邊際,再做進一步改善,下面不是評論二位大師的缺點,而是做一點改進,僅代表個人觀點。
1、時代在變化。
格雷厄姆時代是以石油,鋼鐵,鐵路等傳統行業為巨頭的時代,所以他的計算方法是算前三年或前七年的平均利潤,來計算pe,這種方法我認為是有效的,而且現在依然可以用來吸收的計算方法,我未來也會用這種方法進行一些防御性投資。但對于后期出些的一些行業,壟斷性非常強的公司,即不受經濟危機影響的公司,再用它這種計算方法,意味著很難買到這種公司。大家可以在前幾年的經濟危機中去驗證一下。
這里可以吸收一下基金經理的算法,即預期未來,但這種算法一定要保守估計,確定性一定要強。這里可以舉一個例子,鹽湖鉀肥,現在全世界糧食大漲同時不同的國家都發生自然災害導致糧食減產,通貨膨脹也以10%左右的上漲,在這種背景下,必然會推動鉀肥的需求量增加或價格上的上漲,這種預見性很強的背景下,我們就不必拘泥于格雷厄姆的以過去的利潤的計算方法,而改成將來的計算方法,這樣可以取得不錯的回報率,大家可多舉幾個例子,用時間來檢驗我的推論是否正確,即使一個例子失敗并不代表失敗,因為格雷厄姆的方法也不能保證每個樣本都是成功的,所以他要分散投資。
再次強調一下,這種方法是建立在主營業務清晰,壟斷的公司,在預見性很強的情況下,才能以未來計算,也要在安全邊際下買入。至于傳統性行業,不壟斷的公司,還是以格雷厄姆的計算方法為準。
2、關于凈資產的問題。
格雷厄姆的安全邊際是指低于凈資產的2/3,同理時代在變化,格雷厄姆時代是以石油,鋼鐵,鐵路等傳統行業為巨頭的時代,對于后期出些的一些行業,壟斷性非常強的公司,即不受經濟危機影響的公司,再用它這種計算方法,意味著幾乎買不到這種公司。我個人意見是主營業務清晰,壟斷的公司,下降1/3,我這種方法意味著風險比格雷厄姆的要大,但即使錯了,由于壟斷的特性,經過二年左右又會開始盈利,而且因為主營業務清晰,壟斷的公司特質,這一層過濾本身也降低了風險,我個人認為,這就相當于以前格雷厄姆要求的安全邊際———低于凈資產的2/3,有興趣的可以在以前的熊市里去驗證一下。
是他提出要買有特許經營權的公司,但實際上他買的有些公司是沒有特許經營權的,但是別人或他自己(我更傾向于是別人)要強加上去的特許經營權,比如銀行公司,從定義上講銀行無論如何也算不上有特許經營權的公司,但巴菲特確實買啦,買得還不少,這就不得不讓人深思。看完《聰明的投資者》后我恍然大悟,詳見講基金的那些章節。是因為巴菲特后期隨著資金的寵大,他已很少有機會再遇見特許經營權,主營業務清晰,一流的管理者的公司,在安全邊際下買入的機會,所以他的思想只能倒退,退而求其次,回到格雷厄母的思想,即在安全邊際下,買入主營業務清晰,一流的管理者的公司,這就是投資大師的變通,但不能說這不對。
別人總結巴菲特感興趣的公司也是能力圈,護城河,安全邊際,也可能是寫書的人強加上巴菲特的思維,他買的公司就是有特許經營權的。個人觀點,這是巴菲特資金巨大時不得已而為之的倒退投資方法,這也是巴菲特大師能變通之處,不拘泥于形式,只要基本原則不變通—即安全邊際,這也是他的底線。但我們小散,不能把巴菲特倒退的方法拿來吸收,去投資銀行股,如果你是格雷厄姆思想的追隨者除外,畢竟這種方法也是讓人立于不敗之地的一種方法。我們不僅要完全吸收巴菲特的思想,還要對他的思想加嚴,即把有特許經營權的公司,改為壟斷的公司,這樣一改,我們投資的范圍就更加小,目的就是為了更加的降低風險,提高成功率。
結尾之時,再次強調一下上面僅代表我個人觀點,沒有任何批評二位大師的意思,只是對他們的思想進行了一些改進和總結。也許我年少輕狂,但我會用我一生來驗證我改正的是否有效,如果你們覺得對可以吸收,覺得不對可以拍磚。
聰明的投資者的讀后感(匯總22篇)篇十七
讀完了《聰明的投資者》----本杰明格雷厄姆,我覺得作者并不是要具體的教會我們如何去進行證券交易。作者只是想把最根本最普世的原則教給我們,這些原則很顯然是不會過時的。
投資投機雙通道――書中作者首先討論了究竟什么是投資者,什么又是投機者。在我個人看來,我們既應該做一名投資者――把股票作為企業來投資,而不是簡單的作為證券投資;同時我們也要做一名投機者――把握市場上自己可以把握的投機機會,不論是時政還是人性心理。但是當我們投機時必須知道是在投機,把風險控制在自己可控制范圍。證券交易中最可怕的事情莫過于錯把投機當投資。并且我們一定要記住最好做到安全和細致,不要企圖把全世界所有的錢賺完。
股價――因為當期股價是由實際事實和人們的預期情緒來主導的,所以市場先生總是情緒化的。當期的市場價格波動并不能夠成為我們買入賣出的原因,我們需要做的是更多的去關注企業自身,企業的發展總會反映到股價上來,不必在意一時得失,至于到來的時間并不是我們所能預測的,我們所能做的只是結合事實客觀的去預測股價的目標價位,同時又要根據事實不斷的去修正自己的預測,股價是不可能通過努力而成功準確預測的。
股價預測――第一通過公式來進行預測;第二結合我們對人性和市場的預估進行調整;第三不斷的結合事實進行修正。
信息來源――證券投資本身應該是孤獨的事情,永遠不要去單純的相信任何的信息來源,我們需要做的是通過自己獨立的思考去過濾信息。我們必須認識到不論是市面信息,還是金融公司報告,他們都只是我們信息的來源,最終的決定必須由我們自主的進行。
安全邊際――在我看來,安全邊際也就是我們不能過分樂觀,我們必須給自己留有足夠的錯誤空間,從而最大程度的減少投資風險。
集中投資――如果能夠準確的挑選出最佳股票,那么分散化投資只能帶來不利后果.所以當我們有能力選出真正的好股票的時候,必須集中投資。
投資計劃――最有條不紊的投資就是最明智的投資。我們必須在投資以前對自己的投資有全面的計劃,面對突發情況能夠有條不紊的操作。最重要的一點我們必須相信自己的知識和經驗,在實行計劃中不要被市場所左右,但這些的前提是你的所有判斷是基于事實作出的正確的判斷。如果你的堅持是盲目的錯誤的堅持,那么結果顯而易見。
把握機會――不要想著自己能夠抓住每一次的投資機會,事實上一次幸運的機會,或者說一次極其明智的決策所獲得的結果,有可能超過一個熟悉業務的人一輩子的努力。一生當中真正的機會其實屈指可數。可是,在幸運或關鍵決策背后,一般都必須存在著有準備和具備專業能力等條件。人們必須在打下足夠基礎并獲得足夠認可以后,這些機會之門才會敞開。人們必須具備一定手段,判斷力,勇氣,才能去利用這些機會。
盈利點――投資者越是富有經驗,越是精明,他就越少關注股息回報,而把自己興趣更多集中于長期股價上漲。另外走中間的道路最安全(選擇買入“老二”,因為老大總是受人關注的,當你發現時可能已經晚了)。
聰明的投資者的讀后感(匯總22篇)篇十八
巴菲特1973年在格雷厄姆《聰明的投資者》第四版的前言中寫道:“投資成功不需要天才般的智商、非比尋常的經濟眼光、或是內幕消息,所需要的只是在做出投資決策時的正確思維模式,以及有能力避免情緒破壞理性的思考,本書明確而清晰地描述這種思維模式,你必須將情緒納入紀律之中。如果你遵從格雷厄姆所倡導的投資原則,尤其是第八章與第二十章寶貴的建議,你的投資就不會出現拙劣的結果,這是一項遠超過你想像范圍的成就”。
“我個人認為,當前的.證券分析和50年前沒有什么不同。我根本沒有再繼續學習正確投資的基本原則,它們還是本·格雷厄姆當年講授的那些內容。你需要的是一種正確思維模式,其中大部分你可以從格雷厄姆所著的《聰明的投資者》學到。然后用心思考那些你真正下功夫就充分了解的企業。如果你還具有合適的性格的話,你的股票投資就會做得很好。”
1994年12月6日,巴菲特在紐約證券分析協會的演講中指出:“在《聰明的投資人》的最后一章中,格雷厄姆說出了關于投資的最為重要的詞匯:‘安全邊際’。我認為,格雷厄姆的這些思想,從現在起一百年之后,將會永遠成為理性投資的基石”。
巴菲特:學投資很簡單愿意讀書就行。
“學習投資很簡單,只要愿意讀書就行了。我的工作是閱讀。”
·想學習巴菲特,首先問問自己,你經常讀書嗎?
格雷厄姆最強有力的一個見解是:“如果投資者自己因為所持證券市場價格不合理的下跌而盲目跟風或過度擔憂的話,那么,他就是不可思議地把自己的基本優勢轉變成了基本劣勢”。然而,投資活動并非要在別人的游戲中打敗他們,而是要在自己的游戲中控制好自己。任何人的墓碑上都不會寫下“他戰勝了市場”這樣的話。最終,重要的不在于你比他人提前的到達終點,而在于確保自己能夠到達終點。
聰明的投資者的讀后感(匯總22篇)篇十九
春節有空,買了巴菲特老師-格雷厄姆《聰明的投資者》,讀完后,沉思了一下,的確這本書在投機盛行的年代,讓投資者找到了方向,在那個年代他應該稱得上是投資界不世出的奇人。
這本書也明顯有自己的缺陷,舉了很多例子,讓人看得有點雜亂無章的感覺,如果初學者看完這本書后,第一感覺就是投資要有安全邊際,但隨后就會感到上市公司有如此多的問題,有點無從下手的感覺。所以在安全邊際的情況下,只能按照它的方法盡量分散投資,而分散投資就是為了降低風險。誠然這種方法可以讓你立于不敗之地,所以絕對是值得一讀的好書。
如果研究過巴菲特的人就知道,巴菲特說要集中投資,格雷厄姆說要分散投資;二者的思想為什么有如此大的差異呢?原因在于巴菲特汲取老師的安全邊際的思想上,提出啦要買有特許經營權,主營業務清晰,一流的管理者的公司,集中投資然后長期持有。你把這思想理解徹透之后,再反過來思考《聰明的投資者》一書,你就不得不服巴菲特,因為通過巴菲特這一思想過濾,就能把格雷厄姆舉例的那些有問題的公司排除在外,這樣就可以大大降低風險性,從而可以去集中投資,而不是分散投資。
我們的理論應建立在巨人思想的基礎上即安全邊際,再做進一步改善,下面不是評論二位大師的缺點,而是做一點改進,僅代表個人觀點。
1.時代在變化,格雷厄姆時代是以石油,鋼鐵,鐵路等傳統行業為巨頭的時代,所以他的計算方法是算前三年或前七年的平均利潤,來計算pe,這種方法我認為是有效的,而且現在依然可以用來吸收的計算方法,我未來也會用這種方法進行一些防御性投資。但對于后期出些的一些行業,壟斷性非常強的公司,即不受經濟危機影響的公司,再用它這種計算方法,意味著很難買到這種公司。大家可以在前幾年的經濟危機中去驗證一下。這里可以吸收一下基金經理的算法,即預期未來,但這種算法一定要保守估計,確定性一定要強。這里可以舉一個例子,鹽湖鉀肥,現在全世界糧食大漲同時不同的國家都發生自然災害導致糧食減產,通貨膨脹也以10%左右的上漲,在這種背景下,必然會推動鉀肥的需求量增加或價格上的上漲,這種預見性很強的背景下,我們就不必拘泥于格雷厄姆的以過去的利潤的計算方法,而改成將來的計算方法,這樣可以取得不錯的回報率,大家可多舉幾個例子,用時間來檢驗我的推論是否正確,即使一個例子失敗并不代表失敗,因為格雷厄姆的方法也不能保證每個樣本都是成功的,所以他要分散投資。
再次強調一下,這種方法是建立在主營業務清晰,壟斷的公司,在預見性很強的情況下,才能以未來計算,也要在安全邊際下買入。至于傳統性行業,不壟斷的公司,還是以格雷厄姆的計算方法為準。
2.關于凈資產的問題,格雷厄姆的安全邊際是指低于凈資產的2/3,同理。
時代在變化,格雷厄姆時代是以石油,鋼鐵,鐵路等傳統行業為巨頭的時代,對于后期出些的一些行業,壟斷性非常強的公司,即不受經濟危機影響的公司,再用它這種計算方法,意味著幾乎買不到這種公司。我個人意見是主營業務清晰,壟斷的公司,下降1/3,我這種方法意味著風險比格雷厄姆的要大,但即使錯了,由于壟斷的特性,經過二年左右又會開始盈利,而且因為主營業務清晰,壟斷的公司特質,這一層過濾本身也降低了風險,我個人認為,這就相當于以前格雷厄姆要求的安全邊際---低于凈資產的2/3,有興趣的可以在以前的熊市里去驗證一下。
3.反思巴菲特的投資思維,是他提出要買有特許經營權的公司,但實際上他買的有些公司是沒有特許經營權的,但是別人或他自己(我更傾向于是別人)要強加上去的特許經營權,比如銀行公司,從定義上講銀行無論如何也算不上有特許經營權的公司,但巴菲特確實買啦,買得還不少,這就不得不讓人深思。看完《聰明的投資者》后我恍然大悟,詳見講基金的那些章節。是因為巴菲特后期隨著資金的寵大,他已很少有機會再遇見特許經營權,主營業務清晰,一流的管理者的公司,在安全邊際下買入的機會,所以他的思想只能倒退,退而求其次,回到格雷厄母的思想,即在安全邊際下,買入主營業務清晰,一流的管理者的.公司,這就是投資大師的變通,但不能說這不對。別人總結巴菲特感興趣的公司也是能力圈,護城河,安全邊際,也可能是寫書的人強加上巴菲特的思維,他買的公司就是有特許經營權的。個人觀點,這是巴菲特資金巨大時不得已而為之的倒退投資方法,這也是巴菲特大師能變通之處,不拘泥于形式,只要基本原則不變通-即安全邊際,這也是他的底線。但我們小散,不能把巴菲特倒退的方法拿來吸收,去投資銀行股,如果你是格雷厄姆思想的追隨者除外,畢竟這種方法也是讓人立于不敗之地的一種方法。我們不僅要完全吸收巴菲特的思想,還要對他的思想加嚴,即把有特許經營權的公司,改為壟斷的公司,這樣一改,我們投資的范圍就更加小,目的就是為了更加的降低風險,提高成功率。
結尾之時,再次強調一下上面僅代表我個人觀點,沒有任何批評二位大師的意思,只是對他們的思想進行了一些改進和總結。也許我年少輕狂,但我會用我一生來驗證我改正的是否有效,如果你們覺得對可以吸收,覺得不對可以拍磚。
tiger記于2月8日13:35(中國大學網)。
聰明的投資者的讀后感(匯總22篇)篇二十
這個月,在理財讀書會學習了《聰明的投資者》這本書,作者杰明.格雷厄姆,因為是股神沃倫.巴菲特的恩師,也是巴神財富神話的思想指導者,所以,我打起十二分的精神學習完這本書。格雷厄姆是神級的價值投資大師,他的這本書從1949年第一版到1970年的第四版,流傳至今仍被投資者們奉為偉大的投資金典。巴老也曾經說過:“在我的血管里,百分之八十流淌的是格雷厄姆的血液”,巴神在漫長的投資生涯里取得的成就,來證明格雷厄姆式的價值投資體系是多么的'成功,按照格雷厄姆價值投資體系是可以在資本市場長期取得成功的,這也是本杰明·格雷厄姆被譽為“現代證券分析之父”,價值投資理論奠基人的重要原因。
通過學習這本書,盡管里面大量的歷史案例跟現在時代似乎很難契合,但所闡述的觀點在投資市場是永久的金點,比較重要的3個觀點:
1.“股票并非僅僅是一個交易代碼或電子信號,而是表明擁有一個實實在在的企業所有權;企業的內在價值并不依賴于其股票價格”,我們可以把買入的公司當成非上市公司來看待,要多關注企業的內在價值,了解企業的商業模式,未來的發展前景,而不是關注我要轉讓這個非上市公司能換回多少錢。過濾股票交易價格帶來的情緒影響,是成功投資的第一步。
2.給起伏波動的市場先生下了定義,市場就像一只鐘擺,永遠在短命的樂觀(它使得股票過于昂貴)和不合理的悲觀(它使得股票過于廉價)之間擺動。所以每天過度的關注股價波動是不理智的行為,因為市場是由千千萬萬的投資者組成,我們不可能對每天的價格波動作出預測,既然做不出預測,那么就可以否定短線交易的可行性,長期看k線炒股成功的概率無限接近于零,所以我們要學會過濾和屏蔽市場帶來的‘價格’噪音。只在市場先生情緒過度亢奮或悲觀的時候出手,無情的利用市場先生的報價,而不是去預測股價。聰明的投資者是現實主義者,他們向樂觀主義者賣出股票(此時股票價格過度高估),并從悲觀主義者手中買進股票(此時股價過度低估)。
3.堅持買入時的安全邊際原則。無論如何謹慎每個投資者都免不了會犯錯誤。只有堅持格雷厄姆的所謂“安全邊際”原則——無論一筆投資看起來多么令人向往,永遠不要支付過高的價格,你才能使犯錯誤的幾率最小化。每一筆投資的未來價值是其現在價格的函數。你付出的價格越高,你的回報就少。
格雷厄姆在書中有一段話:“那些情緒適合于投資活動的“普通人”,比那些缺乏恰當情緒的人,更能夠賺取錢財,也更能夠留住錢財,盡管后者擁有更多的金融、會計和股票市場知識”。可見情緒管理在投資中的重要性,要想成為一個聰明的投資者,重要的是性格而不是智力。堅持股票就是公司的一部分,無情的利用市場先生的差價,堅持買入公司時的安全邊際原則,熱愛生活,積極向上,做一個樂觀主義者,長期以往,我們一定能夠隨著時間的流逝慢慢變富。
聰明的投資者的讀后感(匯總22篇)篇二十一
首先,我要感謝作者,帕特·多爾蒂,為我提供了這樣一本寶貴的投資指南。作為一名尋求提高投資技能的個人投資者,我在閱讀《聰明的投資者》后,獲得了深刻的啟示和指導。這本書的寫作風格使得復雜的投資概念變得易于理解,為我和其他投資者提供了理解和評估投資風險的基礎。
在閱讀過程中,我深受啟發。作者在書中強調了風險評估的重要性,這對我理解投資有深遠影響。作者揭示了投資者常常陷入的誤區,即過度自信和過度交易,以及這些行為如何導致投資結果的惡化。同時,作者也提供了策略性的建議,以幫助投資者在面臨不確定性時做出更明智的決定。
在深入探討本書的內容之前,我想先介紹一些背景信息。我是一名長期關注金融市場的投資者,經歷了各種市場波動和挑戰。在這個過程中,我逐漸認識到理解投資風險的重要性,并開始尋找一本實用的投資指南。當《聰明的投資者》出現在我的視野中時,我感到非常興奮,因為這本書所闡述的理念和原則與我長期以來所追求的目標相吻合。
我選擇閱讀這本書的原因是希望提高自己的投資技能,特別是在風險評估和避免常見投資陷阱方面。通過閱讀,我深入理解了投資風險的含義,以及如何評估和管理風險。此外,我也學習了如何保持冷靜和客觀,以便在投資決策時做出正確的選擇。
在閱讀過程中,我注意到了許多關鍵點和引用,這些內容在理解投資原則方面起到了關鍵作用。例如,作者提到的大致投資框架、價值投資和成長型投資等概念,對我形成了清晰的思維框架。這些內容使我能夠更好地理解投資策略,并為我提供了做出明智投資決策的基礎。
在回顧我的閱讀經歷時,我意識到這本書對我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我不僅提高了自己的投資技能,還學會了如何更好地評估和管理投資風險。此外,我也學會了如何保持冷靜和客觀,以便在投資決策時做出正確的選擇。
總之,我非常感謝作者帕特·多爾蒂,為我提供了這樣一本寶貴的投資指南。
聰明的投資者的讀后感(匯總22篇)篇二十二
昨晚讀格林厄姆的《聰明的投資者》,我想為什么不把讀后感寫下來,一來可以顯擺顯擺,看我讀多么那啥的書,二來可以督促自己每天讀點。保不齊有朋友覺得有用,那豈不是還為人類文明傳播做了點貢獻啥的,說干就干。
序言部分有前言,有巴菲特寫的序,還有對巴菲特的序的解讀,還有另外一個挺厲害的投資家寫的序言一類的。我總結了一下,大概說的是一個意思:格林厄姆很厲害,這本書很厲害,要好好讀。
另外這部分提到了一些格林厄姆幾十年的經驗總結,重點如下。
投資成功的關鍵有兩點:一是正確的思考框架,而是情緒。
正確的思考框架:防御性投資者,投資指數就可以了,比大多數專家都賺得多;進攻型投資者,要找到有足夠安全邊際的投資產品(安全邊際,這個詞看著比較高端),其實意思就是說,當前價格顯著的低于價值的投資產品,只要足夠低,不怕它漲不起來,心態就會好啦。不過在具體策略上,有人推薦購買價格略高于當前價值的投資產品(我理解的就是市凈率在1-2之間,不知道對不對)。
情緒管理方面,總得意思是:別人恐懼時,我貪婪,別人貪婪時我恐懼;不要從眾,只要堅信投資的是有足夠安全邊際的產品,心態就會好的多。
喔,最后他還說,不要相信那些技術分析,技術分析都是告訴你在漲的時候買,跌的時候賣,這不是投資,是投機。對于上班族,投機相當于找死(這句話是我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