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總少不了接觸作文或者范文吧,通過文章可以把我們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塊。寫范文的時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以下是我為大家搜集的優質范文,僅供參考,一起來看看吧
語文文言文常見句式篇一
在語文的學習過程中,我們會接觸到文言文,關于文言文特殊句式大家會分辨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常見文言文特殊句式例析,希望能幫到您!
對客觀事物表示肯定或否定,構成判斷與被判斷關系的句子,叫判斷句。通常由以下幾種方式構成:
1.以虛詞配合一定的句式表示的判斷句,如借用“者”、“也”等詞構成。
(l)陳勝者,陽城人也《陳涉世家》
(2)夫戰,勇氣也《曹劌論戰》
(3)環滁皆山也《醉翁亭記》
(4)城北徐公,齊國之美麗者也。《鄒忌諷齊王納諫》
2.借助于“乃”、“是”、“為”、“則”、“悉”、“本”等詞構成。
(1)當立者乃公子扶蘇《陳涉世家》
(2)斯是陋室《陋室銘》
(3)項燕為楚將《陳涉世家》
(4)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岳陽樓記》
(5)此悉貞良死節之臣《出師表》
(6)臣本布衣《出師表》
(7)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師表》
3.“者”、“也”都省略,單以名詞或名詞性短語作謂語來表示判斷,也是文言文中判斷句的一種形式。
(1)七略四庫,天子之書《黃生借書說》
(2)汗牛塞屋,富貴家之書《黃生借書說》
有些句子在一定的語言環境中,省略了句子的某些成分,這種句子叫省略句。古漢語中省略句常見的有以下幾種形式:
1.主語省略
(1)永州之野產異蛇,[蛇]黑質而白章《捕蛇者說》
(2)[桃花源中人“見漁人,乃大驚《桃花源記》
2.謂語省略
(1)一鼓作氣,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劌論戰》
(2)陳涉自立為將軍,[立]吳廣為都尉《陳涉世家》
3.賓語省略
(l)上使[扶蘇]外將兵《陳涉世家》
(2)便要[漁人]還家《桃花源記》
4.介詞省略
(l)置[于]人所罾魚腹中《陳涉世家》
(2)武陵人[以]捕魚為業《桃花源記》
古漢語中,主語和謂語屬于被動式關系的敘述句叫被動句。一般有以下幾種形式:
l.用“為……所……”、“為所”表示被動。
(1)其印為予群從所得《活板》
(2)為鄉里所患《周處》
(3)二蟲盡為所吞《幼時記趣》
2.用“為+動詞”表示被動。
(1)吳廣素愛人,士卒多為用者《陳涉世家》
(2)兔不可復得,而身為宋國笑《守株待兔》
3.用“于”表示被動。
(1)只辱于奴隸人之手《馬說》
(2)得幸于武宗《樂工羅程》
現代漢語中的倒裝句是為了適應修辭表達的.需要,但在古代,倒裝句是正常的句法,所以在文言文翻譯時有時要作適當的調整。古漢語中的倒裝句通常有以下幾種形式:
1.主謂倒裝
(1)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2)悲哉世也《公之僑獻琴》
2.賓語前置
a.用助詞“之”使賓語提前
何陋之有《陋室銘》
b.疑問代詞作賓語,放在動詞或介詞的前面
吾誰與歸《岳陽樓記》
3.定語后置
常用“者”作標志,翻譯時放在名詞前面。
(1)蓋簡桃核修狹者為之《核舟記》
(2)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馬說》
(3)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愚公移山》
4.介賓短語后置
它相當于現代漢語的狀語,翻譯時應放在謂語前。
(1)投以骨《狼》
(2)戰于長勺《曹劌論戰》
(3)祭以尉首《陳涉世家》
以上四種文言文特殊句式,以初中階段文言文學習中經常會遇到。掌握這些特殊句的用法,對提高我們的文言文閱讀能力大有幫助。
語文文言文常見句式篇二
現代漢語的語序一般以主語在前,謂語在后;定語在前,中心語在后;狀語在前,動詞在后;謂語在前,賓語在后。如果這種順序被顛倒,就成為倒裝句。文言文的語序倒裝主要有四種:
a主謂倒裝。在感嘆句或疑問句中,為了強調謂語而將它放在句首,以加強感嘆或疑問語氣。
b賓語前置。否定句中代詞充當賓語、疑問代詞充當動詞或介詞的賓語以及用之字或是字作為提賓標志時候,賓語通常都要前置。
c定語后置。古漢語中有時為了突出修飾語,將定語放在中心詞的后面。
d狀語后置(介賓結構后置)
1、渺渺兮予懷。渺渺是主語予懷的前置謂語,譯:我的心想得很遠很遠啊。(《赤壁賦》)
疑問句中代詞作動詞或介詞的賓語提前:
1、何為其然也?(何為是為何的倒裝)譯:為什么簫聲這么悲涼呢?(《赤壁賦》)
2、而今安在哉?(安在是在安的倒裝)譯:現在在哪里呢?(《赤壁賦》)
3、而又何羨乎?(何羨是羨何的倒裝)譯:又羨慕什么呢?(《赤壁賦》)
4、不然,籍何以至此。(何以是以何的倒裝)譯:不如此,我怎么會這樣?(《鴻門宴》)
5、今日之事何如?(何如是如何的倒裝)譯:今天的事情怎么樣?(《鴻門宴》)
6、客何為者?(何為是為何的倒裝)譯:客人是干什么的?(《鴻門宴》)
7、大王來何操?(何操是操何的倒裝)譯:大王來時帶了什么東西?(《鴻門宴》)
8、沛公安在?(安在是在安的倒裝)譯:沛公在哪里?(《鴻門宴》)
1、及時相遣歸。(相遣歸是遣歸相的倒裝)譯:趁早送我回娘家。(《孔雀東南飛》
2、嬉戲莫相忘。(相忘是忘相的倒裝)譯:游戲時不要忘了我。《孔雀東南飛》
3、誓天不相負。(相負是負相的倒裝)譯:我指天發誓,絕不會辜負你。《孔雀東南飛》
4、好自相扶將。(相扶將是扶將相的倒裝)譯:好好侍奉婆婆。《孔雀東南飛》
5、還必相迎取。(相迎取是迎取相的倒裝)譯:那時一定去接你。《孔雀東南飛》
6、久久莫相忘!(相忘是忘我的倒裝)譯:永遠不要忘記我啊!《孔雀東南飛》
7、君既若見錄。(見錄是錄我的倒裝)譯:您既然如此惦記我。《孔雀東南飛》
8、然不自意能先入關破秦。(自意是意自的倒裝)譯:但是我沒有料到自己能先進入關中(《鴻門宴》)
用之是把賓語提到前邊
文言文雖有修飾詞放在中心詞前面的,但多數置于中心詞之后,所以構成了文言文句式的又一特點。定語后置主要有兩種情況:一是用者之而作標志詞。二是數量詞作定語時,也常后置。
1、凌萬頃之茫然。(茫然是萬頃的后置定語)譯:越過茫茫的江面。(《赤壁賦》)
2、客有吹洞蕭者,(吹洞簫是客的后置定語)譯:有吹洞簫的客人(《赤壁賦》)
3、太子及賓客知其事者。(知其事是賓客的后置定語)譯:太子以及知道這件事的賓客。(《荊軻刺秦王》)
4、我持白璧一雙,欲獻項王,玉斗一雙,欲與亞父。(一雙是白璧的后置定語,一雙是玉斗的后置定語)譯:我拿一雙白璧,想獻給項王,一雙玉斗,想給亞父。(《鴻門宴》)
5、群臣侍殿上者.( 侍殿上是群臣的后置定語) 譯:侍立在殿上的.群臣。(《荊軻刺秦王》)
6、金千斤,邑萬家。(千斤是金的后置定語,萬家是邑的后置定語)譯:一千斤金和一萬戶人口的封地。(《荊軻刺秦王》)
7、范增數目項王,舉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三是舉所佩玉玦以示之的后置定語)譯:范增多次向項王使眼色,再三舉起他佩帶的玉暗示項王。(《鴻門宴》)
1、蘇子與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應為蘇子與客于赤壁之下泛舟游)(《赤壁賦》)
2、月出于東山之上。(應為月于東山之上出。)(《赤壁賦》)
3、徘徊于斗牛之間。(應為于斗牛之間徘徊。)(《赤壁賦》)
4、況吾與子漁樵于江渚之上。(應為況吾與子于江渚之上漁樵)(《赤壁賦》)
5、相與枕藉乎舟中。(應為相與乎舟中枕藉。)(《赤壁賦》)
6、唐浮圖慧褒始舍于其址.(應為唐浮圖慧褒始于其址舍.。)(《游褒禪山記》)
7、古人之觀於天地、山川、草木、蟲魚、鳥獸,(古人之於天地、山川、草木、蟲魚、鳥獸觀)(《游褒禪山記》)
7、沛公軍霸上。(應為沛公(于)霸上駐軍)(《鴻門宴》)
8、徘徊庭樹下。(應為(于)庭樹下徘徊)《孔雀東南飛》
9、夫今樊將軍,秦王購之金千斤,邑萬家。(應為夫今樊將軍,秦王(以)金千斤,邑萬家購之。 )
譯:現在樊將軍,秦王用一千斤金和一萬戶人口的封地作賞格,購取他的頭。(《荊軻刺秦王》)
10、嘉為先言于秦王曰。(應為嘉為先于秦王言曰。)譯:蒙嘉替他先在秦王面前說道。(《荊軻刺秦王》)
11、燕王拜送于庭。(應為燕王于庭拜送。)譯:燕王親自在庭前拜送。(《荊軻刺秦王》)
12、見燕使者咸陽宮。(應為(于)咸陽宮見燕使者。)譯:(秦王)在咸陽宮接見燕國的使者。(《荊軻刺秦王》)
13、沛公左司馬曹無傷使人言于項羽曰。(應為沛公左司馬曹無傷使人于項羽言曰。)譯:劉邦的左司馬曹無傷派人對項羽說。(《鴻門宴》)
14、具告以事。(應為以事具告。)譯:把事情全告訴了他。(《鴻門宴》)
15、長于臣。(應為于臣長。)譯:比我大。(《鴻門宴》)
16、具以沛公言報項王。(應為以沛公言具報項王。)譯:把劉邦的話全部報告了項羽。(《鴻門宴》)
17、得復見將軍于此。(應為得于此復見將軍。)譯:能夠在這里又見到將軍。(《鴻門宴》)
語文文言文常見句式篇三
1、定語后置:
客有吹洞簫者。
凌萬頃之茫然。
2、被動句:
此非曹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今是溪獨見辱于愚,何哉?
3、賓語前置:
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則物與我皆無盡也,而又何羨乎!
何為其然也?
而今安在哉?
4、狀語后置:
徘徊于斗牛之間。
月出于東山之上。
5、名作狀:
西望夏口,東望武昌。
6、意動用法:
侶魚蝦而友麋鹿。
7、使動用法:
正襟危坐。
舞幽壑之潛蛟,泣孤舟之嫠婦。
方其破荊州。
8、判斷句:
夫水,智者樂也。
語文文言文常見句式篇四
天下事有難易乎?為之,則難者亦易矣;不為,則易者亦難矣。人之為學有難易乎?學之,則難者亦易矣;不學,則易者亦難矣。
天下的事情有困難和容易的區別嗎?只要做,那么困難的事情也容易了;如果不做,那么容易的事情也困難了。人們做學問有困難和容易的區別嗎?只要學習,那么困難的也容易了;不學習,那么容易的也困難了。
吾資之昏,不逮人也;吾材之庸,不逮人也;旦旦而學之,久而不怠焉,迄乎成,而亦不知其昏與庸也。吾資之聰,倍人也;吾材之敏,倍人也;屏棄而不用,其與昏與庸無以異也。圣人之道,卒于魯也傳之。然則昏庸聰敏之用,豈有常哉!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貧,其一富。貧者語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
富者曰:子何恃而往?
富和尚說:您靠什么去呢?
曰:吾一瓶一缽足矣。
窮和尚說:我靠著一個水瓶一個飯缽就足夠了。
富者曰:吾數年來欲買舟而下,猶未能也。子何恃而往!
富和尚說:我幾年來想雇船而往下游走,還沒有能夠去成。您靠什么能去!
越明年,貧者自南海還,以告富者。富者有慚色。
到了第二年,窮和尚從南海回來了,告訴富和尚。富和尚顯出了慚愧神色。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幾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貧者至焉。人之立志,顧不如蜀鄙之僧哉?
是故聰與敏,可恃而不可恃也;自恃其聰與敏而不學者,自敗者也。昏與庸,可限而不可限也;不自限其昏與庸而力學不倦者,自力者也。
所以聰明和才能,既可以依靠,又不可以依靠;自己靠著聰明與敏捷而不努力學習的人,就會失敗。昏昧和平庸,可以限制人又不可以限制人;不被自己的昏昧和平庸限制,而不知疲倦、努力學習的人,會靠自己的努力獲得成功。
【注釋】
[1]為學:做學問,求學。
[2]資:天資,資質。
語文文言文常見句式篇五
何為 相當于為什么要呢?
見于 相當于被動句
以為 相當于把(當作)
如何 相當于對該怎么辦
唯是 是無意,起賓語提前作用;唯表示對象的唯一性
與其寧 相當于與其寧可
固定格式也叫固定結構,或者凝固結構。它的語法特點就是由一些不同詞性的詞凝結在一起,固定成為一種句法格式,表達一種新的語法意義,世代沿用,約定俗成,經久不變。
它的分類可按表達語氣的種類分為四種:
第一種:表陳述語氣常用的有:有以(有......用來)、無以(沒有......用來)、有所(有.....的)、無所(沒有......的)、比及(等到......的時候)、為......所。
第二種:表疑問語氣常用的有:奈何(怎么辦)、何如(怎么樣)、如......休(把......怎么樣)、得無......耶(大概......吧、恐怕......吧)等。
第三種:表感嘆語氣常用的有:何其(多么)、一何(何等、多么)、何......之(怎么......這樣啊)等。
語文文言文常見句式篇六
1.行李今義:出門所帶的包裹、箱子等。古義:出使的人。
2.夫人今義:尊稱一般人的妻子。古義:那人。
3.爪牙今義:比喻壞人的黨羽。古義:獸類的腳爪和牙齒。
4.大夫今義:醫生。古義:官職名。
5.地方今義:指某一區域,空間的一部分,部位。古義:土地方圓。
6.養生今義:保養身體。古義:供養活著的人。
7.山東今義:山東省。古義:崤山以東,即東方諸國。
8.婚姻今義:結婚的事,因結婚而產生的夫妻關系。古義:兒女親家,有婚姻關系的親戚。
9.從事今義:投身到(事業中去)。古義:官名,泛指一般屬官。
10.以為今義:認為。古義:把……當作。
11.非常今義:十分,極。古義:不平凡,意外的變故。
12.逢迎今義:說話和做事故意迎合別人的心意(含貶義),古義:迎接。
13.上路今義:走上路程,動身。古義:高高的道路。
14.學者今義:指在學術上有一定成就的人。古義:求學的人。
15.所以今義:表示因果關系的連詞。古義:用來……的,……的憑借;……的原因。
16.從而今義:表示因果關系的連詞。古義:跟從并且。
17.小學今義:學校教育的初級階段。古義:小的方面進行學習。
18.不必今義:表示事理上或情理上不需要。古義:不一定。
19.經營今義:籌劃并管理(企業等),古義:搜集、保存的金玉珠寶等物。
20.顏色今義:顏料或燃料。古義:容貌。
語文文言文常見句式篇七
在閱讀古代傳記和文學作品中,經常會見到一些文武百官的職位名稱,他們有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丞相,也有小小的負責開閉城門的小門候(實際就是現在的負責看大門的門衛),古代官位門類、級別和現在相比,也是挺齊全和有趣的,高考文言文閱讀中常見40個官職名。
這些官職在文學著作中有的有注解,有的則沒有。那么,這些文武官稱到底是多大的官,他們與現在的哪些官職基本一致,不妨根據有關材料和自己掌握的情況,列舉一下最常看到的40個,便于理解和對照。
1.守。戰國稱郡守,漢改太守,為一郡的.行政最高長官。秦分三十六郡,比縣大。相當于現在的省轄市市長。
2.史。漢武帝分全國為十三州,刺史掌管一州軍政大權。相當于省(市)長兼省(市)軍(分)區司令員。
3.尹。西漢京畿地方行政長官。相當于北京市市長。
4.太尉。秦至漢均有設置,為全國軍政首腦。相當于國防部長。
5.越騎校尉。漢武帝時設置,禁軍長官。相當于衛戍區司令員。
6.廷尉。執掌法律、主審要案的大臣。相當于最高法院院長。
7.史部尚書。掌管全國文武官吏考核賞罰。相當于人事部長。
8.光祿大夫。皇帝身邊顧問之臣。相當于中央顧問委員會常委。
9.中書令。掌管皇帝命令發布。相當于“辦”秘書長。
10.尚書令。參議大政,綜管政務,百官之長。相當行政院長。
11.車騎大將軍。地位尊崇,多加重臣。相當于元帥軍衎。
12.行軍總管。統領士兵出征的主將。相當于前沿總指揮。
13.都察院御史。古代最高監察機構。相當于監察部長。
14.知府。地方行政長官,總管州、縣事務。相當于省長(或省轄市長)。
15.知州。地方行政長官。相當于省轄市市長。
16.知縣。地方行政長官。相當于縣長。
17.通判。府之副職。相當于副省長(或省轄市副市長)。
18.兵馬指揮。明清兵馬司主官。相當于北京市公安局局長。
19推官。掌刑名,贊計典。相當于最高法院政策司處長。
20.都事。掌出納文移。國防部、監察部等部委內設機構局長。
21.給事中。皇帝禁中寄祿官。相當于元首生活或政治秘書。
22.經歷。部委所屬機構主官。相當于部委二級機構負責人。
23.行人。供差遣出使。相當于外交部工作人員。
24典寶。協司寶掌玉璽。相當于兩辦負責印章的副處級干部。
25.縣丞。協助縣令治理一縣之事。相當于副縣長。
26.主薄。掌錢糧、戶籍。相當于糧食局長或戶籍局長。
27.檢校。代理官職。秘書級。
28.教授。府掌訓導考核學生。相當于省教育廳長。
29.教諭。縣掌教學。縣教育局長。
30.訓導。掌協助同級學官教育所屬生員。相當于教育廳局副職。
31.稅課大使。掌縣稅務事務。相當于稅務局長。
32.吏目。州之屬官,掌刑獄及官屬事務。市政府副處級干部。
33.總鎮。鎮守地方的高級武官。相當于大軍區司令員。
34.參將。鎮守地方的統兵官,分守各路。大軍區所屬各軍軍長。
35.游擊。位參將之下,掌率兵防御。負責防御工作的師級軍長。
36.都司。位游擊之下,掌防汛軍政。負責防汛工作的團職干部。
37.州同。州之佐官。相當于副市長。
38.巡檢。掌地方治安之官。縣公安局副局長,分管治安工作。
39.侍郎。宿衛侍從皇帝的官員。中央警衛局官員,(有朋友提出相當于現在的副部長)。
40.典籍官。掌官府書錄圖籍事務。圖書館館長。
語文文言文常見句式篇八
“以為”、“以…為”
文言中的“以為”,大多數情況下是“以…為…”的緊縮,常見的.有如下兩種情況。
第一,“以”是介詞,“以…”組成介詞結構,作動詞“為”的狀語。
此時的“…以為…”、“以…為…”相當于“用…做…”或“把…當作…”。
如:
虎視之,龐然大物也,以為神。(《黔之驢》)——老虎看見驢子,是個龐大的家伙,把它當作神怪。
必以長安君為質,兵乃出。(《觸龍說趙太后》)——一定要把長安君當作人質,才肯出兵。
夫以銅為鑒,可正衣冠。(《新唐書·魏征傳》)——把銅板當作鏡子,可使衣冠端莊。
至丹以荊軻為計,始速禍焉。(《六國論》)——到了太子丹,用派荊軻行刺作為計策,這才招致禍患啊。
第二,“以”是動詞,“認為”的意思;“…為…”是主謂詞組,作“以”的賓語。
相當于現代漢語“認為(覺得)…怎么樣”或“認為(覺得)…是…”。
如:
(滿座賓客)以為妙絕。(《口技》)——(滿座的賓客)認為它(口技)奇妙極了。(按:“以為妙絕”,即“以(之)為妙絕”,原句省略“以”的賓語“之”。)
第三,少數情況下可以作為一個雙音節詞,和現代漢語的動詞“以為”、“認為”相當。
如: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擊而求之,自以為得其實。(《石鐘山記》)——而淺陋的人竟用斧頭敲打石塊來探求命名為“鐘山”的原因,還自以為得到了它的實情。
語文文言文常見句式篇九
1.愛人:寬厚而愛人,尊賢而重士(古義;愛百姓。今義:丈夫或妻子。)
2.把握:其為物身輕宜藏,在于把握(古義:手掌內。今義:抓住成功的可靠性)
3.卑鄙:先帝不以臣卑鄙(古義:地位低,見識淺。今義:言行不道德。)
4.暴露:將士暴露數十年,所欲者土地人民耳(古義:在野外征戰。今義:顯露出來。)
5.便宜:數上書言便宜事(古義:對國家有利的。今義:略。)
6.不必:弟子不必不如師(古義:不一定;今義:用不著,不需要。)
7.不避:今海內為一,土地人民之眾,不避湯禹(今義:不亞于、不次于。今義:不躲開)
8.不起:諸府五辟,詔十至,堅臥不起(古義:不出來做官。今義:略。)
9.不可:時有請立劉氏七廟者,太后問輔臣……魯宗道不可(古義:不同意,不認可。今義:不可以。)
10.不過:不過數仞而下(古義:不超過。今義:轉折連詞)
11.北面:何不按兵柬甲,北面下事之(古義:面向北,投降。今義:方位名詞之一。)
12.城市:昨日入城市,歸來淚滿巾(古義:城市里做買賣。今義:略。)
13成立:至于成立(古義:成家立業。今義:略)
14.處分:處分適兄意,進止敢自專(古義:安排處理。今義:處罰。)
15.初一:初一交戰,操軍不利(古義:剛一。今義:衣歷每月的第一天。)
16.從容:然皆祖屈原之從容辭令(古義:言語、行動得體。今義:不慌不忙。)
17.從事:遣一從事以一少牢告廟(古義:下屬官職之一。今義:略。)
18.從而:吾從而師之(古義:跟隨(他)并且……。今義:表因果的連詞。)
19.聰明:耳目聰明,四肢堅固(古義:聽力好、視力好。今義:略。)
20.操持:臥起操持節旄盡落(古義:拿著。今義:料理籌劃)
21.動搖:而齒牙動搖(古義:松動。今義:態度不堅定)
22.獨立:北方有佳人,絕世而獨立(古義:與眾不同。今義:不依賴他人。)
23.地方:今齊地方千里(古義:土地方圓。今義:略。)
24.怠慢:怠慢忘身,災禍乃作(古義:松懈、輕忽。今義:冷淡不熱情)
25.反復:其存君興國而欲反復之(古義:恢復。今義:略。)
26.放心:孟子論“求放心”,而并稱曰“學問之道”(古義:放縱散漫的心。今義:略。)
27.逢迎:新婦識馬聲,躡履相逢迎(古義:迎接。今義:言行故意迎合別人的心意。)
28.分布:(陸)遜乃益施牙幢,分布角鼓(古義:到處布置。今義:散布在一定區域內。)
29.夫人: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古義:那個人。今義:男子的配偶。)
30.非常:備他盜之出入與非常也(古義:意外的情況。今義:很,極。)
31.放心:孟子論“求放心”,而并稱曰“學問之道”(古義:放縱散漫的心。今義:略。)
32.扶老:策父老以流憩(古義:拐杖。今義:扶著老人)
33.風流:千古風流人物(古義:杰出的人才。今義:生活放蕩)
34.感激:三顧至于草廬之中……由是感激(古義:感動奮發。今義:略。)
35.港口:舟回至兩山間,將入港口(古義:河的支流相交匯的地方。今義:供大船停泊的地方)36.告訴:則告訴不許(古義:申訴。今義:讓別人知道。)
37.故事:茍以天下之大,而從六國破亡之故事(古義:先例,舊例。今義:真實或虛構的事情。)
38.更衣:權起更衣,肅追于宇下(古義:上廁所。今義:換衣服。)
39.詭辯:而設詭辯于懷王之寵姬鄭袖(古義:謊言。今義:略。)
40.豪杰:號令召三老、豪杰與皆來會計事(古義:有聲望有地位的人。今義:才能出眾的人。)
41.何苦: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古義:擔心什么。今義:用反司語氣表示不信得。)
42.河南、河北:將軍戰河南,臣戰河北(古義:黃河以南、以北地區。今義:行政:省份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