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身處學校還是步入社會,大家都嘗試過寫作吧,借助寫作也可以提高我們的語言組織能力。范文書寫有哪些要求呢?我們怎樣才能寫好一篇范文呢?這里我整理了一些優秀的范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下面我們就來了解一下吧。
幼兒語言教學活動實例篇一
日病假工資=病假工資的計算基數當月計薪日相應的病假工資的計算系數
第四、病假天數的確定
疾病或非因工負傷休假日數應按實際休假日數計算,連續休假期內含有休息日、節假日的應予剔除。而以上公式中提到的計薪日概念,是指國家規定的制度工作日加法定休假日,例如小馮單位的制度工作日是每周工作5天休息2天,6月份單位制度工作日是20天,如果是5月份就得加上五一3天法定休假日,而不是統一的國家規定的20.92天月平均工作天數。
1、根據《上海市勞動和社會保障局關于本市企業職工疾病休假工資或疾病救濟費最低標準的通知》,滬勞保保發14號,企業支付職工的病假工資或疾病救濟費不得低于當年本市企業職工最低工資標準的80%(現行標準為每月508元)。
2、企業職工疾病休假工資或疾病救濟費最低標準不包括應由職工個人繳交的養老、醫療、失業保險費和住房公積金。
3、病假待遇低于本企業月平均工資40%的,應補足到本企業月平均工資的40%,企業月平均工資的40%低于當年本市企業職工最低工資標準的80%,應補足到當年本市企業職工最低工資標準的80%。
關于病假待遇,有兩點需要注意,也即病假工資的保底標準和封頂標準。
1.病假工資的保底標準
根據上海市勞動局《關于加強企業職工疾病休假管理保障職工疾病休假期間生活的通知》及上海市勞動和社會保障局《關于本市企業職工疾病休假工資或疾病救濟費最低標準的通知》的相關規定,每月職工疾病或非因工負傷休假待遇低于本企業月平均工資40%的,應補足到本企業月平均工資的40%,但不得高于本人原工資水平、不得高于本市上年度職工月平均工資。企業月平均工資的40%低于當年本市企業職工最低工資標準的80%,應補足到當年本市企業職工最低工資標準的80%。企業職工疾病休假工資或疾病救濟費最低標準不包括應由職工繳交的養老、醫療、失業保險費和住房公積金。
2.病假工資的封頂標準
根據上海市勞動局關于加強企業職工疾病休假管理保障職工疾病休假期間生活的通知(滬勞保發[1995]83號)第五條之規定,職工疾病或非因工負傷待遇高于本市上年度月平均工資的,可按本市上年度月平均工資計發。因此,打個比方,如果某員工的收入比較高,每月10000元,而按照法定標準計算出來的病假工資是6000元/月,高于上海市上年度月平均工資,則可以按照上年度月平均工資計發,即每月發放2892元,而非6000元。
幼兒語言教學活動實例篇二
根據《上海市企業工資支付辦法》的相關規定,病假工資的計算基數按以下原則確定:
(一)勞動合同有約定的,按不低于勞動合同約定的勞動者本人所在崗位(職位)相對應的工資標準確定。集體合同(工資集體協議)確定的標準高于勞動合同約定標準的,按集體合同(工資集體協議)標準確定。
(二)勞動合同、集體合同均未約定的,可由用人單位與職工代表通過工資集體協商確定,協商結果應簽訂工資集體協議。
(三)用人單位與勞動者無任何約定的,病假工資的計算基數統一按勞動者本人所在崗位(職位)正常出勤的月工資的70%確定。
按以上原則計算的病假工資基數,均不得低于本市規定的最低工資標準(現行標準635元)。法律、法規另有規定的,從其規定。
幼兒語言教學活動實例篇三
設計意圖:
分類教學是小班第二學期的教學重點,又是較復雜、較抽象的一項數概念。對小班幼兒來講,更是如此。而小班幼兒形象思維直覺行動性思維較突出,運用自己動手操作、探索來理解這一概念,相對較容易。
綱要明確指出:兒童只有在自由活動的過程中,才能充分體驗自身的存在與價值,更好地獲得發展。
皮亞杰也認為,雖然幼兒期的思維是以具體形象為主的,但是他們在理解抽象的數學知識時卻需要采用直覺行動性思維。
上述種種,都對我們幼教工作者表明了一點,那就是讓幼兒在自己的操作探索活動中,學習數概念。
因此,我設計了讓幼兒自由操作探索的分類教學——分卡片。意在創設合理的操作環境及條件,并引起幼兒探索操作的欲望,通過幼兒自己對卡片的擺弄、操作、探索來學習理解“分類”這一數概念,再通過大家——起來分析理解這一概念,并通過最后的鞏固操作活動加深對分類的認識、了解。相信通過活動,幼兒對分類這一概念會有較深刻的認識。
一、活動目標:
1、幼兒園通過自己的操作、探索等活動,初步掌握分類的概念和方法;
2、幼兒有初步的探究的興趣。
二、重點與難點:
重點:理解分類的含義及方法。
難點:區分物體的特征(顏色、形狀、大小、數量)
三、材料及環境的創設:
1、提供不同層次的印有不同數量、大小、顏色的圖形卡片許多;
2、提供不同層次的其他各類卡片(各種動物、水果等,具有大小、顏色、數量之分);
3、小熊頭飾一個,熊媽媽一個。”
四、操作流程:
創設情境——操作探索——討論理解——鞏固操作
—、創設情境,引起興趣
2、作思考狀,并請幼兒一起思考
大家想出多種辦法,最后決定:分放好。
3、怎么分呢?
這么多卡片,放在這亂糟糟不行,怎么分放,以后看上去整齊,用起來又方便尋找。(幼兒紛紛表示要幫助想辦法分)
二、幼兒操作活動
“大家都要幫助我,太好了!”
1、教師按幼兒能力分發卡片,引導幼兒先觀察
看看,這些卡片上到底有什么?
2、在觀察過卡片后,幼兒進行操作。擺弄卡片,試圖經過自己的操作、探索找到分的方法。
*教師注意觀察、隨時注意指導;
*鼓勵個別膽小幼兒,大膽去嘗試,去操作;
陳濤、陶懿鑫、周婷、何佳琳……
*鼓勵個別能力一般的.幼兒找到一種分法后,再去尋找另一種分法;
*鼓勵能力強的幼兒進行兩維思維,按兩種特征分卡片;
宋依捷、喬藝、徐晨濤吳藝倩、張瀟霞……
三、討論理解(在幼兒基本找到分的方法后,組織幼兒進行討論理解)
“太好了,我看到小朋友分的這么好,有的這樣分,有的那樣分,真開心!”
1、先把自己分的告訴給旁邊的小朋友聽;
幼兒輕聲與人交談、講述,師巡回傾聽
2、太好了,這么多分法,幾個幼兒告訴給大家聽
個別幼兒講述,大家一起聽,并適當進行討論、理解。
幼:我把紅的放在這,黃的分在那,綠的又分在一起……
師與幼兒一起討論:她是按什么分的?
師總結:把顏色相同的分在一起是按顏色分的……
幼:我把卡片上是5個的放在一起,4個的放在一起,3個的……
師與幼兒一起討論:她是按什么分的?
師總結:把數量相同的分在一起,數數有幾個,一樣多的放在一起按數量分的……
幼:我把紅a分在一起,綠的o分在一起,黃的口分在一起。
師與幼兒一起討論是按什么分的?
師總結:按顏色形狀分,把相同的分在一起。按兩種特征分的,師與幼兒一起拍手鼓勵。
3、師與幼兒一起總結
分的時候,把相同的分在——起,可按不同的特征來分,如大小、顏色、形狀、數量等,把相同特征的分在一起,并告知幼兒,這樣分的活動叫分類活動。
四、鞏固操作
熊媽媽拿著又一疊卡片來了,“小熊,還有這么多卡片,你也要把它們理整齊。”
媽媽走了,小熊與小朋友開始分卡片。
l、一起觀察,這些卡片與剛才不一樣,剛才全是圖形,現在是水果、動物等。
2、幼兒分,教師巡回觀察、指導
可把這些分在剛才一起,也可重新分類,幼兒自由分類。
五、結束
媽媽回來了,表揚小熊和小朋友,夸大家分得好,按不同特征分好了卡片,分類的本領很大。
媽媽放好卡片,帶小熊與幼兒一起出去做游戲。
幼兒語言教學活動實例篇四
在我們班的區域活動中,有一個“娃娃超市”,孩子們非常喜歡這個區。
在這里,經常可以看到他們擺弄各種商品。一會兒放在這,一會兒放在那。通過觀察,我覺得孩子們對商品的具體分類,不太清楚,只會把商品隨意地擺放。我們帶著這個問題,帶領幼兒走進社區,參觀了幼兒園附近的一所超市,通過參觀,孩子們學到了很多有關超市的知識,如:商品的擺放、分類、標簽、收銀及怎樣計算收銀等等。而且,通過這次實踐活動,我們發現可以通過超市等一系列活動,來組織分類、計算、統計等等有趣的計算活動。
一、在超市游戲中,孩子們可以做以下計算活動
1、分類活動:
在“娃娃超市”中,孩子們最先接觸的是商品的分類、組合,要把很多的商品進行合理的擺放,例如:對超市所有商品可以按照用途進行分類:飲料類、玩具類、生活用品類、食品類等;在各個種類中又可以作不同的分類:飲料類可以按大小、形狀、顏色、品牌分;玩具類可以按大小分、輕重、易取放、方便顧客分;生活用品類可以按不同的品牌、不同的商品、不同的用途、大小分;食品類可以按不同的食品味道、顏色、大小分。在剛剛開始分類的時候,孩子們只是會按照簡單的大小分類,經過不斷的嘗試活動,他們不但會簡單的分類,還會按照各種不同的用途來分。例如,他們剛開始對飲料進行分類時,是按照大小來排列的,小的太子奶放在第一層,大的可樂瓶放在第二層。在玩的過程中,孩子們感到想買的東西,到處都有,拿取非常不方便。于是孩子們又重新進行調整,他們把最小的瓶子都放在了第一層,第二層放大的,第三層放小的,第四層又是大的。這樣擺起來大小一目了然,但不同的`品牌就存在東一個、西一個的現象。如果想買2瓶以上的,就要找半天。怎樣快速地買到同類的商品。在參觀超市后,孩子們明白了:“人家超市里的商品是把一樣的放在一起。”孩子們開始有了品牌的概念,經過一番“倒騰”,他們把同樣的商品放到了一起,“可樂”放到一起,“鮮橙多”放到一起,“脈動”放在一起,“太子奶”放到一起等,經過反反復復的實踐活動,孩子們的分類組合的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也在不知不覺間主動學習了分類的知識。
2、計算活動:
在“娃娃超市”里,買完東西就要交錢,這里就產生了需要進行加減運算的問題。隨著超市活動一步一步的深入,收銀臺的工作開始忙碌起來。孩子們把商品都貼上了標簽,有1元的、2元的、3元的、5元的。有的孩子買了2瓶可樂(1元一瓶)、2瓶礦泉水(2元一瓶),那么就是1+1=2、2+2=4、2+4=6。孩子們經過一番思索總算算出來了,大大地體驗到成功的樂趣。如果顧客給了8元錢,那么8-6=2,還要找人家2元錢,在這里,加減法的使用率明顯提高。孩子們在實踐中自己就學會了,充分體現了幼兒學習的主動性,參與性。
3、統計活動:
隨著超市活動的進一步深入,在進行商品調整的過程中,我們開始滲透統計的活動,在調整商品后,怎樣知道每個組的商品都有什么,一共有多少商品,我們為擔任“超市工作人員”的幼兒每人提供了一個小本,用來記錄每個小組的統計商品,孩子們不會寫字就用畫圖來表示,把每一種同類的商品放到一起,畫出圖,在旁邊寫上數量。統計商品后,有的孩子又提出:“老師,我們每天賣出的商品是不是也應該記錄下來呢?”隨后我們又為孩子們提供了一個用來統計每天賣出的各種商品的記錄本。孩子們每天在超市活動后,主動去記錄今天所賣出的商品,同時了解到什么商品最受小朋友的歡迎,今天投放了什么新商品,明天準備上什么貨等等,經過一段時間的練習,他們的統計能力也有了大幅度的提高。
二、為什么要運用超市游戲這種形式培養幼兒的數學能力
超市是我們大家非常熟悉的、每天都離不開的重要的購物場所,孩子們也經常跟著爸爸、媽媽到超市購物,日常接觸得很多,生活經驗比較豐富,再現起來比較容易。在《娃娃超市》中,孩子們把自己的所見所聞,利用游戲的形式,淋漓盡致的表現出來,非常生動。游戲是孩子們非常喜歡的活動方式,超市又是他們經常去的地方,所以,我認為:利用超市這個游戲形式,培養幼兒多方面的能力,尤其是數學能力是一個很好的方式,孩子們很容易接受,也很容易培養幼兒的實際能力。在實踐中學習,再現他們生活經驗的同時,真真切切的進行著他們的計算活動,認真地給每一位顧客算好帳,顧客在交錢的一瞬間,也在算著自己的錢還剩多少,可見,超市活動非常適合幼兒的年齡特點,易模仿。這與其他活動相比,有著它獨特的優勢。
三、在超市活動中,培養幼兒多方面的能力
在《娃娃超市》剛剛開始籌建的時候,孩子們提出了很多的方法,如:商品怎樣擺放,標簽怎樣貼,商品多少錢一瓶,買的東西多,錢不夠了怎么辦,自己特別喜歡的玩具想買還缺2元錢,怎么辦,對于非常貴的商品,自己怎樣才能買到等等一系列的問題。在解決以上諸多問題的時候,孩子們發揮了自己的各種智慧,各方面的能力得到了提高。如:超市里有一大箱拼插玩具,孩子們都很喜歡它,有一次,韓皓拿著自己手里的10元錢,想買這箱玩具。當他看到箱面上醒目的標簽15元時,他著急了,錢不夠怎么辦呢?他轉來轉去,當看到張敬賢也來買東西時,他問:“張敬賢你想玩這箱里的拼插玩具嗎?”“想玩呀。”“我的錢不夠,咱倆把錢湊在一起買,行嗎?”“好啊,買完后咱倆一起玩。”“行!”通過合作,兩人愉快地買到了稱心的玩具,高高興興地去玩了。在這里,孩子們主動交往的意識提高了,互相合作的能力也提高了。這樣的事幾乎天天都在發生。
孩子們看到收銀臺的機器和開小票的機器,覺得很有意思,王宇軒就與丁雨晨商量:“咱們做個收銀臺吧。”于是,兩人找來廢舊的紙盒子,做了一個收銀臺,他們還找來了計算器,自己卷小票,在這里,孩子們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得到了最大限度的提高,孩子們會自己管理超市了,每天他們把超市里收拾得很干凈,自己整理商品,不斷地調整超市的商品內容,在中秋節時,他們還準備添加各種月餅,進行促銷活動呢。
幼兒語言教學活動實例篇五
案例
中午進餐的時間到了,今天的午餐是貝殼面。孩子們洗完手在自己的座位上開始吃飯,教室里一片寂靜,只聽到碗勺相碰的聲音。看到孩子們都吃得津津有味,我心里很滿意。這時,我發現洋洋小朋友在飯剛分好時他吃了一口,就和同桌的小朋友說起了悄悄話。發現老師在注意他,就又吃了一口飯,含在嘴里,坐著發呆,約兩分鐘后,再慢吞吞地喝一口湯,吃一口飯。后來我看他幾乎都沒吃下去就去喂他吃,可當我把青菜喂進他嘴巴的時候他好象要嘔吐一樣。這頓飯他足足吃了半個多小時才把面吃完,菜全剩在碗里,理由是“我不喜歡吃”。
今天的午餐是炒米飯和蛋花湯,小朋友們依然是吃得津津有味,才一會兒,就聽到一個小朋友喊:“老師,我飯還要一碗。”是洋洋的聲音。只見洋洋的碗已吃得干干凈凈的拿到我前面要我盛飯了,我給他再盛了半碗。再一會兒洋洋已經把飯菜及水果都吃完把碗勺送回來了,他是全班吃地第三快的小朋友。
分析:
現在生活條件一般都比較優越,家長們對孩子吃的方面更是慷慨解囊,但幼兒的偏食現象卻是非常普遍的,有的家長更是束手無策,拿孩子一點辦法都沒有。幼兒期是孩子生長發育的關鍵期,攝取豐富的營養是保證身體健康發育的前提。家長對自己孩子的營養與膳食越來越重視,都非常關心自己的孩子在幼兒園的進餐情況,一到放學的時候,家長問老師最多的一個問題就是:“今天我的孩子吃飯好不好?有沒有剩飯?”不少家長在教師家訪的時候也都會談及孩子的吃飯問題,普遍反映孩子的吃飯問題是個頭疼問題,有的家長采取各種物質獎勵哄騙孩子吃飯,有的采取威嚇打罵的方式;有的家長更有耐心,干脆追跑喂飯等等,使盡了無數招數,仍不盡人意,他們為此大傷腦筋。由此看來,不少幼兒都缺乏良好的進餐習慣,而不良的進餐習慣不利于營養的吸收,對身體的健康發展產生影響。
挑食、偏食的習慣表現在孩子身上,但是責任卻在父母。任何一種習慣都不是一時養成的,它與家庭的飲食結構、家長處理孩子進食的態度以及家長自身的挑食、偏食行為有著密切的關系。這樣的吃飯場景,我們在許多家庭的餐桌上都可看見。的確,孩子吃飯挑食、偏食在今天非常普遍。比如,有的孩子只吃肉不吃菜,有的孩子不吃某些菜,有的孩子只吃才不吃飯,有的.孩子不吃水果等。
對策
1、帶孩子一起到市場購買食物,請孩子幫你挑選今天要吃的菜。
2、讓孩子和你一道撿菜、洗菜,參與到做飯的過程中,誘發孩子對飯菜的興趣。
3、將食物切成各種形狀,并給飯菜取一個好玩的名字。
4、增加食物的種類、擴大食物圈。盡量變換飯菜花樣。對孩子不熟悉的食物可采取先小量混合在熟悉的食物中一起做,讓孩子慢慢習慣它的味道。
5、鼓勵孩子嘗試新食品,但不要強迫。
6、孩子不喜歡吃某種食物,改變一下制作方法,或許孩子就接受了。
7、控制孩子的零食,尤其不要在飯前半小時給孩子零食吃。
8、鼓勵孩子自己獨立吃飯,激發孩子吃飯的興趣。
9、不要強行要求孩子一定要吃多少飯菜。
10、父母給孩子作出不挑食、偏食的榜樣。
11、不要將食物作為獎勵或懲罰的手段。
在糾正孩子挑食、偏食習慣時,家長要把握好度。既要給孩子挑選食物的一定自主權,又不能完全由著孩子自己來。在孩子吃飯時,父母容易犯一個錯誤就是擔心孩子如果不吃或者吃得太少會影響健康,為此而放棄原則。在這一點上,父母一定要達成一致意見。如果孩子在進餐時間不吃飯,ok!給孩子自主權。你可以不吃,但要告訴他不吃飯的后果,如果不吃飯也得不到其他食物。家長一定要說到做到,將家中可吃的東西藏起來。經過1、2次,孩子就會學乖,知道必須好好吃飯,否則會餓肚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