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位兢兢業業的人民教師,常常要寫一份優秀的教案,教案是保證教學取得成功、提高教學質量的基本條件。大家想知道怎么樣才能寫一篇比較優質的教案嗎?這里我給大家分享一些最新的教案范文,方便大家學習。
葫蘆美術課教案篇一
《我要的是葫蘆》是一篇寓言,講一個種葫蘆的人十分喜愛小葫蘆,但葫蘆葉上生蟲了,他認為葉子上的蟲子和他要的葫蘆沒有關系。結果小葫蘆掉光了。這則寓言說明,任何事物之間都是相互聯系的,我們要正確全面地看問題。
這篇課文比較短,但是好詞好句還是挺多的。如“細長的葫蘆藤上長滿了綠葉,開出了幾朵雪白的小花。花謝以后藤上掛了幾個小葫蘆。”在教學中,我引導學生抓住句子中“細長”“長滿””、“綠”“幾朵”“雪白”“掛”等詞語,讓學生想象描寫的景象,體會加上這些詞語把葫蘆藤的形狀、葉子的茂盛、花的顏色、大小都描繪了出來,為日后的寫作打下基礎。
閱讀教學應立足于培養孩子閱讀文章的興趣,引導孩子品味語言,積累語言,從而發展他們的語言,達到自己能讀書的目的。在教學中,抓住課文中的關鍵詞句:“細長的葫蘆藤上長滿了綠葉,開出了幾朵雪白的小花。花謝以后藤上掛了幾個小葫蘆。”“有幾個蟲子怕什么?”“葉子上的蟲還用治?”“我的小葫蘆,快長啊,快長啊!長得賽過大南瓜才好呢!”通過品讀、評讀、個人讀、分角色讀、齊讀、選擇讀,引讀等不同方式的閱讀,從多個角度引導孩子們體會種葫蘆的人的心態,以讀悟文,品析詞句。
低年級學生對人物的感知通常要借助于情境的創設,巧妙地創設情境可以激活孩子們的思維,從而使之更有效地積極主動地投入到學習中去。本課教學中,為了讓孩子們進入人物的內心,深刻體會人物的思想感情,我在教學中創設了幾個情景:在教學“那個人看見葫蘆一個一個都落了的情景時,心里會想什么?”這一環節時,我給學生設計用“那個人看見葫蘆一個一個都落了,可能會( )地說:“( )”這樣的句式來說。最后,設計了一個語言拓展訓練:“第二年春天,那個年輕人又種了一棵葫蘆_______。”讓學生續編故事,學生依托文本,發揮想象,都能有話說,語言表達能力也進一步得到了鍛煉。
這是同學們第一次接觸諸如寓言故事之類的文體,在理解寓意上有一定的難度,在整個授課中我雖然是以讀為主,在讀中領悟課文的思想內涵,但始終還是牽著學生走,沒有真正讓學生做課堂的主人,這也是今后課堂需要注意的地方。
葫蘆美術課教案篇二
認識9個生字。學會寫2個字。
2.能正確、流利地朗讀成語,體會其中的韻律感。下面就本節課的教學情況做如下自評。
一、注重語文課程的基本性質,做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
本節課在三處體現了對學生學習方法的引導。
1、寫字方面:“橫多別著急,重點在距離,遠近都一樣,‘哇’字才美麗。”——這是我自編的一首小兒歌,在學生寫“哇”字前出示給學生,這樣對學生的書寫起到了幫扶的作用。以此還延伸到了“掛”字的寫法。學生在書寫的過程中,我還提示他們,一看二寫三對照,一個更比一個好,這樣,我把我們學校在校本教研過程中總結出來的方法真正運用到了自己的課堂教學實踐中去。
2、識字方面:改變以往的先識字再讀文的一程不變的教學方式,而是力爭做到讓學生邊讀文邊識字。“葫蘆”兩個字是在出示課題之前,以實物演示的方式識記的;“哇”是通過字的應用規律識記的,我告訴學生,“哇”本字是一聲,一般它出現在句子的末尾讀輕聲;“盯”是在語言環境中通過字理知識識記的,。
3、積累方面:在對第一自然段進行教學時,我向學生滲透了“熟讀成誦”、“不動筆墨不讀書”的學文學習方法。
二、課堂上做到了“三個關注”。
開學初,學校的教學工作計劃中提出:圍繞“三個關注”,分別思考并努力探索三個問題:關注師生的生命成長——我們需要培養什么樣的人?關注課堂教學的主要目標(課堂教學的主要目標是:以學生的學習狀態和心智發展為主要目標)——如何使全體學生積極并快樂地參與到學習中來?關注學生的課堂感受——如何讓課堂成為深受學生歡迎的快樂場所?本節課,我從課前的教學設計到課堂上的教學細節,都在極力做到以上三點。讓課堂成為學生喜歡的學習場所,讓學生快樂地參與到學習中來,培養終身發展的學生。
葫蘆美術課教案篇三
《我要的是葫蘆》是小學語文第三冊的一篇講讀課文,屬寓言性質。文章短小精悍,語言活潑生動,人物形象鮮明,是深愛孩子們喜愛的一篇課文。結合小學語文課程標準,一至三年級“要培養學生通過上下文理解課文中重要詞語的意思,并能在閱讀中不斷積累詞語。”“能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每篇課文的教學都有一個切入點。找準了切入點,將會給我們的`教學帶來很大的方便。教學《我要的是葫蘆》一課,我從課題入手:“我要的是葫蘆,言外之意是我不要葉子”。因為切入點選得準,孩子們的思維很活躍,紛紛提出:那個人為什么得不到葫蘆?甚至有的學生還提出了頗有深度的問題——“蚜蟲吃的是葉子,可落下的為什么是葫蘆?”
文學作品都有一條線索,或為情感線,或為敘事線。教師要善于把握這條線,并且力求使自己的教學貼近這條線。只有這樣,才不至于在教學中抓了芝麻而丟了西瓜,《我要的是葫蘆》一文,篇幅雖短,但要落實的知識點卻不少。在教學設計上,我始終抓住一條線:“變”。剛開始時葉子長得怎樣?葫蘆長得怎樣?過了幾天,葉子發生了什么變化?為什么會有這樣的變化?這變化告訴我們葉子葫蘆之間究竟有什么密切的關系?明確了這么一條線,在教學實施的過程中我采取了比較的方法,讓學生觀察兩幅圖有什么不一樣,激活學生的思維,再次明確本文要解決的難點:種葫蘆的人為什么沒有得到葫蘆?當學生學完第一自然段時,通過看圖——學文——品文,引導得出:因為葉子長得好,所以葫蘆才長得可愛。從而為后文的學習打下鋪墊。當學生學完第4自然段時,我又引導學生小結:因為葉子長了蚜蟲,所以葫蘆才一個一個都落了。最后通過這種變化對比,學生明白了葉子與葫蘆之間的密切聯系。
但由于沒有好好把握二、三自然段的教學,以致思路混亂,拖了時間。在以后的教學中,我將會再仔細地研讀文本,精心設計每個環節,更好地完成教學。
葫蘆美術課教案篇四
講述的是一則寓言故事:種葫蘆的人由于不了解葉子和葫蘆之間的關系,于是當葉子上長了蚜蟲,他覺得是沒有問題的,所以后來當鄰居勸說時他也是漫不經心,不加理睬。到最后,原本可愛的小葫蘆一個個都落光了,這個故事教育了孩子們如果小病不去治,也會造成大損失。
在《我要的是葫蘆》教學設計中,我抓住課文中的關鍵詞句:“有幾個蟲子怕什么?”“葉子上的蟲還用治?”“我的小葫蘆,快長啊,快長啊!長得賽過大南瓜才好呢!”通過品讀、評讀、個人讀、分角色讀、齊讀、選擇讀、引讀等不同方式的閱讀,從多個角度引導孩子們體會種葫蘆的人的心態,以讀悟文,品析詞句。讓孩子們在讀的過程中思考領悟,在日積月累的訓練中,讓孩子們養成結合語境理解字詞以及主動閱讀的習慣,從而提高自我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學完《我要的'是葫蘆》后,我引導學生進行了一個課后拓展,讓學生在課文的插圖處進得補白。學生聯系上文,發揮想象力,不僅了解種葫蘆的人錯在哪個地方,進一步理解了課文,而且發展了學生的想像力和語言表達能力,學生正確的價值取向與生活緊密聯系。同時,讀寫結合,促進了學生寫話能力的培養。這是同學們第一次接觸諸如寓言故事之類的文體,可能有點陌生,在理解寓意上有一定的難度,在整個授課中我雖然是以讀為主,在讀中領悟課文的思想內涵,但始終還是牽著學生走,沒有真正讓學生做課堂的主人,學生真正學好了嗎?這是留給我深深地思索。
葫蘆美術課教案篇五
《我要的是葫蘆》是人民教育出版社二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第14課,是一篇寓言故事。課文通過虛擬的故事來告訴人們做任何事情都要考慮到事物之間的聯系。
通過執教本節課,我最大的反思就是教學目標的設定。如何準備備課,怎樣才能備好課,讓備課不偏離方向,這就看教學目標的設定是否準確。教學目標的設定一定要依據20xx版語文新課程標準,了解各學段的語文學習要求,同時結合本單元的單元目標,本課的課后題。只有教學目標確定,找準了方向,那在接下來的相關資料搜集、課文內容的取舍等問題上,才能撥開云霧,才能柳暗花明。《我要的是葫蘆》是第四單元的一篇課文,第四單元的導讀是這樣的:一些詞語和故事能使我們受到啟發,讓我們認真讀一讀吧!從導讀中我獲得了兩個信息:一是受到啟發,即讓我們明白了什么道理;二是朗讀,指導學生們能夠做到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因此我將這兩點作為了本課的教學重難點。確定了重難點就要大膽取舍課文內容,篩選重要的契合的信息。如何更好地呈現本節課呢?便要思考通過什么樣的教學策略來實現。與訓練點結合地行云流水,水到渠成,這需要教師的匠心獨運。而所有的這些都要指向教學目標,達成教學目標。而檢驗教學目標是否準確有效的唯一標尺,就是學生。關注是否對學生學習有促進作用,關注是否對學生的語文素養有提高。學生沒有所得沒有提高,這節課無論如何布局皆是失敗的,因為教學的最終對象還是學生。教學目標的確定是否準確,一定要依據學情來分析。本課教學目標的設定我還借鑒了學校語文教研活動的語用與拓展閱讀的前沿思潮,注重語文的人文性與工具性的統一。
執教本課還有很多不足的地方:
(一)本篇故事揭示的道理沒有被很好地引導出來。本課揭示的道理對于二年級孩子的認知來說有些難度,課堂中大部分的孩子能夠明白葉子與葫蘆的關系,但是上升不到事物之間都是有聯系的這種哲學層面。如何將抽象的哲理通過具化的葉子與葫蘆的關系一步一步推敲出來,還需要在設計中層層推進。
(二)板書不完整。板書一直是自己的薄弱之處,好的板書設計會很好地串聯起整節課的內容,更好地揭示本課的道理。板書了“蚜蟲”“葉子”兩個詞,忘記板書“葫蘆”這個詞。其實這三個詞只要通過箭頭的標識就能輕松地讓孩子們明白三者之間的關系,從而引導事物之間是有聯系的。
(三)對學情掌握不準確。本節課在同年級三班進行了試講,課堂教學更加順暢。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情況?主要還是對本班孩子的學情缺少深入的了解,導致有些環節出現不流暢。
(四)評價語要更關注于孩子,要真實客觀具有激勵性及正面的引導。
(五)關注課堂,關注學生,關注課堂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