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名默默奉獻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教案來輔助教學,借助教案可以讓教學工作更科學化。寫教案的時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教案范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橘子船教案反思篇一
今天是開學第一天,上了五節課,嗓子好疼,但是很開心,和孩子們之間的交流很愉快。今天我上的一課是《一分鐘能做什么》。
在上課之前,我先給同學們拜了個晚年,同學們感到很新鮮,臉上充滿了喜悅,紛紛鼓起了掌。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接下來的課,在孩子們的笑聲、驚訝聲和略有所悟的疑惑中進行著。一開始在設計課的時候,擔心內容不夠充實,可是幾堂課下來,有幾節出現了沒上完的情況,反思下來,覺得有的環節出現啰嗦、拖沓的情況。比如,首先,在體驗完一分鐘有多長之后,我讓學生說一說一分鐘之內想干什么這個環節,與之后在教室內實際試驗之前想干什么出現重復。其次,在我讓學生談一談感受時,我總結得太啰嗦,總是擔心孩子們說的不夠清楚、全面,就拉過來多說幾遍,后來想想,真是“多說無益”。
通過感受一分鐘、測試時間觀念的環節,我發現大部分孩子的時間觀念存在缺失或者很差的現象,我想培養孩子的時間觀念就顯得非常重要了。整堂課孩子很感興趣,并且很樂于計算一分鐘之內自己所做的事情。重要的是有些孩子可以體會到、感悟到時間多么寶貴,應該珍惜時間、“擠”時間等一些道理。這就是我的收獲,也希望孩子們有所得。
反思三:一分鐘能干什么教學反思
“一分能干什么”這節課,是北師大版二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的內容。它是在學生認識了“時”的基礎上,進一步了解時間單位“分”。“一分鐘”這個概念是比較抽象的,為了讓孩子們很好的感知其時間概念,具有初步地時間感,我根據孩子們的生活積累設計了教學過程。
《分橘子》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薦度:
點擊下載文檔
搜索文檔
橘子船教案反思篇二
1、學會12個生字,認識火字旁,讀準多音字“少”;讀寫“惹人愛”等四個詞語。
2、會寫“誰什么時候,在哪里讀書”的句子,會抄寫句子,會說樹上的橘子怎么“惹人愛”。
3、懂得別人的東西不能隨便要,愿意跟同學分享快樂。
教學重點
1、學會本課12個生字,讀寫“惹人愛”等4個詞語。
2、知道朱老師為什么說劉少奇是個好孩子。
教學時間3課時
第一課時
一、揭示課題
1、齊讀課題,學習生字“分”。
2、讀了課題后,你想知道什么?
二、初讀課文,學習生字新詞。
1、自學課文,要求:(1)學生輕聲自由讀課文,讀正確,讀流利,提出不懂地詞語。
(2)帶著剛才同學提出的問題,邊讀邊想;
(3)教師巡回指導,了解讀的情況,解答個別學生的提問。
2、檢查自學。
(1)課文講了誰分橘子?分給誰?
(2)簡介劉少奇的生平(劉少奇爺爺是一位偉大的人物,他和毛主席一起為建設新中國,立下了很大的功勞,受到發全國人民的尊敬,這篇課文是講他小時候的故事,他從小就是個好孩子。)
(3)教師出示卡片,讀讀詞語,說說帶點詞語的意思。
讀書枝頭燈籠惹人愛
(4)指名分段朗讀課文,達到讀正確,讀通順,讀熟課文。
3、讀熟課文,再質疑。
(1)學生再讀課文,圍繞課文提出難以理解的問題(對學生提出的`疑問,能當場解決的,讓學生自學解決,跟理解課文內容有關的,細讀課文時解決。)
三、寫字指導。
1、借助生字卡片,鞏固讀音。
2、學生細看田字格中的生字,自己提出書寫有困難的字。
3、教師重點指導“讀、燈、惹”其余生字,指導學生自己看田字格,照樣子學寫。(完成課堂作業第1題)
第二課時
一、復習。
1、卡片抽讀生字詞,并用“燈、屋”口頭擴詞。
2、學生做課后練習2。
二、細讀課文。
(一)學習課文1、4自然段。
1、自由輕聲讀第1自然段,讀后做練習。
(1)劉少奇在哪里讀書?劉少奇在()
(2)劉少奇什么時候,在哪里讀書?
劉少奇()
2、朱老師是怎么夸劉少奇的,齊讀第4自然段。
(1)朱老師為什么說劉少奇真是個好孩子?劉少奇好在哪里呢?請同學們讀讀2、3兩個自然段,劃出有關詞句。
(二)學習2、3兩個自然段。
1、交流、討論同學們劃出的詞句。體會劉少奇小時候的好品質。
(1)出示句子:劉少奇從來沒有摘過一個橘子。
a“從來”可以換成哪些詞?
b是橘子長得不可愛嗎?(引導學生讀第2句話,讀后口頭填空課后第3題)
出示投影變換句式練習:秋天,橘子真惹人愛,()。
c是他不愛吃橘子嗎?
d從中我們可以看出劉少奇是個怎樣的孩子?(劉少奇是一個懂規矩,守紀律,不隨便拿別人東西的好孩子。)
(2)出示句子:朱老師獎給劉少奇三個大橘子,他沒有自己一個人吃。
a劉少奇是怎樣把橘子分給同學吃的?
b三個大橘子,朱老師是獎給劉少奇一個人的,結果他自己吃了多少?
c劉少奇是一個怎么樣的孩子?(劉少奇是一個愛同學,有快樂愿意和別人分享的好孩子。)
2、有感情地朗讀第2、3段。
三、.總結全文。
1、朱老師為什么稱贊劉少奇“真是個好孩子”呢?(可以用老師給的句式說,也可以自己用不同的句式說。)
2、出示句式:朱老師高興地說:“劉少奇(),真是個好孩子。”
四、作業
課堂作業3、5兩題。
第三課時
一、復習檢查
1、乍拼音寫詞語。
()()()()()()()
2、朗讀課后練習5。
二、朗讀課文,講故事。
1、自由讀。
2、指名讀(評議)
3、分組比賽讀。
4、把這個故事講給大家聽(各自準備,指名講,同桌互講)
三、.總結、交流感受。
四、作業。
完成課堂作業第2、4、6題。
附板書:
橘子船教案反思篇三
活動目標:
1.學習運用多種感官感知橘子的主要特征和橘子酸酸甜甜的味道。
2.愿意參加剝橘子的活動,學習用語言講述自己的發現。
3.體驗伙伴分享的快樂。
活動準備:
1.每組一個小碟子,內裝與本組幼兒人數相等的橘子。
2.口袋1個,若干橘子。
活動過程:
一、摸口袋。
1.摸一摸。
師:"小朋友們好,今天老師帶來了一個神奇的口袋,里面裝了些什么呢?我請小朋友來摸一摸。"(咦?哪位小朋友坐的好,端正,我就先讓你來摸摸)—引起參與活動的興趣。
師:"是橘子嗎?我們來看一看。(一邊說,一邊從口袋里把橘子拿出來。)
二、感知橘子的外形特征。
1.師:"你們看過哪些顏色的橘子呀?"幼:"綠色、黃色、黃色加綠色、橘黃色。"
2.看一看:提問:
(1)師:"那橘子是什么樣的呀?"幼:"圓圓的、扁扁的'。"師:"那我們把話連起來說一說好嗎?"幼:"好。"師幼一起說橘子是圓圓的、扁扁的,身上還有肚臍眼和按鈕。
三、感受橘子的內部特征。
1.師:"那橘子里面是什么樣的呀?"(說什么的都有)
2.師:"那我們把它剝開看看里面究竟是什么樣的?"
3.師:"我們先從哪一面開始剝呢
4.師:"那老師來試一試看是不是從這面開始剝好剝些。"(一邊剝一邊說;橘子、橘子圓圓,橘子、橘子、扁扁,剝開黃黃的橘子皮,咋看像什么呀?【剝開橘子皮的橘子像什么呀?】)幼:"花。"師:"花兒花兒開開,哎,開出了什么呀?"幼:"橘子。"師:"這像什么呀?"幼:"月亮、小船。
老師:恩,橘子剝開來,里面的瓤彎彎的,像月亮,像小船。
四、游戲剝橘子。
師:"今天啊桌子上來了許多的橘子寶寶,它們有大、有小,我們來開始剝吧(師:"我們把剝下來的橘子皮放在盤子里哦!"
五、大家共同分享品嘗橘子酸酸甜甜的味道。
老師:哎?剝好的小朋友可以先等一下,我們等其他小朋友都剝完了再一起吃好嗎?"師:"那我們來嘗一嘗。老師:"小朋友們剛才都嘗過了,誰來告訴我,"橘子是什么味道的啊?"幼:"酸酸甜甜的。"
活動反思:
秋天來了,許多的水果都成熟了,本次教學活動選擇的教學材料是橘子,此材料貼近幼兒的生活,又豐富了幼兒的知識經驗,幼兒對自己熟悉的事物能產生積極的興趣。活動開始我采用猜一猜的導入方法“猜一猜老師袋子里放了什么好吃的東西”,讓幼兒思考有什么感知的方法知道袋子里藏的是什么,許多幼兒都能通過“摸一摸”“聞一聞”去探索。活動第一環節幼兒表現的都很興奮,很愿意表達自己的看法,有的說“軟軟的我猜是香蕉”有的說“香香的可能是金橘”;活動第二環節中,是讓幼兒自己先去嘗試剝橘子,許多幼兒都能在的勞動成果中分享到快樂,并且很愿意與別人交流自己的橘子是什么樣子的,是什么顏色的,有幾囊。在此環節中我還豐富了幼兒的知識經驗,介紹了橘子的身上結構還有好聽的名字,比如“臍”、“蒂”、“橘絡”。最后一環節我讓幼兒品嘗自己的橘子,并且讓他們和大家說一說你的橘子是什么味道的。本次教學中,然幼兒通過玩而學,激發了幼兒的各種感知行為并且激發了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
橘子船教案反思篇四
《分橘子》一課是新北師大版第六冊第一單元第二課的教學內容,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是讓學生理解兩位數除以一位數(首位不能整除)的算理,經過反復揣摩,我將本節課的教學重點確立為讓學生自主探究計算方法,進而理解算理。
課堂伊始,我采用大屏幕呈現了本課的情境圖,在學生進行了尋找數學信息并提出問題之后,我拋出了今天我們要探究的問題,48?=。在學生自主探索過程中,通過巡視,我選取了幾個有代表性的方法在大屏幕上做了展示。
學生已有了學習乘法的經驗,所以很自然的將畫乘法表格的思想轉移到除法算式中來,但在拆分被除數48時又產生了分歧,按照以往的經驗,我們應該把48拆分成40和8,然后分別去除以3,但在這里,3卻不能夠被40整除。通過和拆分小棒的過程聯系以后,學生理解到要從40中拿出來10,把48分成30和18,這樣就可以迎刃而解了。
有了兩位數除以一位數(首位能除盡)的學習作為基礎,大部分學生已經能夠獨立完成48?的豎式計算。所以本節課,我把重點放在了說清楚每一個數字的含義,每一步的算理上,邊操作邊講解,使得抽象的算理變得直觀易懂。
通過本節課的教學,讓我感受到教學中要充分利用時間和空間,注重學生的自主探究,了解學生不同的思維過程,并在課堂上有效地引導,逐步讓學生在比較明晰合理的方法上理解算理,從而提高計算技能。
橘子船教案反思篇五
《分橘子》的活動是在前一節課分蘋果的基礎上進行的,引入了一個新的教學內容——有余數的除法,所以在準備上這節課之前我就布置學生在上新課時帶了些火柴棒,在講授新課時我先讓學生弄清題目的意思,通過操作活動發現:每盤放4個橘子,可以放3盤,還剩2個,這2個不能繼續往下分了,不然每個盤里就放得不一樣多了,從而使學生體會到在日常生活中會遇到把一些物品平均分后海有剩余的情況,認識到學習有余數除法的必要性。
在教學中,我是讓學生帶著問題去思考的:每盤放4個橘子,14個可以放幾盤?有的.學生用學具進行操作,有的學生用連減的方法得到結果,在課堂上我引導學生表達自己的想法,讓學生們充分交流,在計算時,因為前一節課學生們已經掌握除法豎式的書寫方式了,所以我放手讓他們試著寫出有余數除法的豎式,并結合操作過程,了解每一步的含義,并且給他們講解分剩下的數就是余數,學生們掌握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