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曾試圖在平淡的學習、工作和生活中寫一篇文章。寫作是培養人的觀察、聯想、想象、思維和記憶的重要手段。寫范文的時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優秀范文,歡迎大家分享閱讀。
長江三角洲第二課時教學反思篇一
一、課程標準中對《青藏地區》學習的基本要求
1)運用地圖指出青藏地區的范圍,比較它與其他地理單元的自然地理特征和人文特征。
2)說出青藏地區自然地理環境對生產、生活的影響。
二、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學生通過運用地圖及圖表對青藏地區的學習,掌握學習區分地理的方法和步驟,了解青藏地區的位置、范圍、山脈、河流等基本情況,掌握青藏地區“高”、“寒”的自然環境特征,以及豐富的自然資源。根據青藏高原農牧業的特點,培養學生具體分析和掌握地理環境差異性的能力。
2.過程與方法:
1)通過讀圖、閱讀等活動,使學生能在地圖上找出青藏地區的位置和范圍,訓練學生學會用分析與歸納的方法學習中國區域地理。
2)通過讀圖、閱讀等活動方式,培養學生分析與歸納的地理思維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讀圖、閱讀等活動,培養學生的人地協調觀、因地制宜觀和可持續發展觀。
2)通過多媒體展示,讓學生感受青藏地區的美麗、神奇,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
3)通過對青藏高原豐富的能源和礦產資源的講述,使學生了解青藏高原是我國一個重要的資源寶庫,激發他們的愛國主義情感和開發邊疆,建設邊疆的雄心壯志。
三、.重點難點
1.青藏高原是世界最高的高原(海拔平均4000米以上),被稱為“世界屋脊”。“地高”、“天寒”是本區主要的自然特征,是引起地理環境各要素變化的主導因素、抓住了“高”和“寒”對地理各要素的影響,也就抓住了各自然景觀形成的根本原因。
2.“高原農牧業”,青藏高原獨有的農牧業生產特點是受其氣候影響而氣候又是受其地形地勢的影響,對于這個問題要層層分析,使學生掌握形成高原農牧業的根本原因在哪里。
四、教具:多媒體展示平臺
五、教學環境
多媒體教室。
六、教學過程
(一)情景導入
師:那同學們請回答老師剛才的問題,你都看到了哪些地理景觀?
生:回答略
師:這些地理景觀都來自哪里?
生:青藏高原
師:青藏高原屬于四大地區的哪一地區?
生:青藏地區
師:今天就讓我們一起學習青藏地區。我們學習區域地理從哪些方面入手?(生答)現在就讓我們做一下第一個小組探究活動——認識青藏地區的位置和范圍。(請一個同學讀一下小組探究活動)
(二)講授新課
1.小組探究一:認識青藏地區的位置和范圍
結合導學案,請同學們閱讀教材,以前后位相互合作的方式初探下列問題:(時間:3分鐘)
1)青藏地區的位置和范圍及其包括的省區。
2)了解青藏地區人口、民族和面積。
3)找出青藏高原上主要山脈、地形區,說出其獨特的地勢特點。
4)根據青藏地區自然環境獨特性,找出本區的資源。
長江三角洲第二課時教學反思篇二
“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既是對教學內容選擇的要求,同時也是對教學方法的要求。如果在教學中,教師不注意聯系實際,學生就會失去學習興趣。用來自于學生身邊的事物,創設引人入勝的問題情景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有效方法。因此,在教學中我積極充當學生的“向導” ——把學生引向解決生活中的地理問題的向導,鼓勵學生主動學習,在主動學習中,學生自能樂學、善學。在教學中,對于西北和青藏地區的自然差異、人文差異這些基礎知識,我改變了過去老師講學生聽的做法,放手讓學生自己去找,一方面鍛煉了學生的動手能力,更重要的是留出足夠的時間讓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
通過這堂課的反饋,我認為自己做到了以下幾個方面:
1、教學手段的運用直觀、合理。在這方面我采用了多媒體教學。如:對地圖的處理,自然景觀的描述等等,體現了知識的直觀性,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激發其學習興趣,大大提高了課堂效率。
2、注重了學生的自主學習,讓學生自己觀察、探索、發現規律。如讓學生計算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的青藏地區要比同緯度地區溫度大約低多少度,分析總結青藏地區的氣候特點,從中培養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
3、注重學生學習的全過程,體現學生是地理學習的主人,教師是地理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如整節課幾乎是由學生活動串聯在一起,學生在讀圖、討論的過程中掌握我國的地形特點。
在這節課中,還有亟待完善的地方:
1、教師基本功有待提高, 例如教師本身語言表達的規范性和準確性也有待提高。
2、忽略了知識與生活的聯系,沒有把學生在生活中熟悉的知識遷移到教學實際中。青藏地區和西北地區離學生很遙遠,可是《青藏高原》、《天路》等卻是廣為人知、廣泛傳唱的歌曲,這些都可以作為一個很好的教學切入點,我卻沒有進行挖掘。
3、對于學生的學習過程教師控制過于嚴格,限制了學生的學習空間。如果教師能夠放手讓學生發表閱讀后的看法,會更有利于學生讀圖能力和學習主動性的提高。
長江三角洲第二課時教學反思篇三
1.在地圖上指出青藏地區的位置范圍。
2.用事例說明青藏地區的自然地理環境對生產、生活的影響。
【考情分析】
本節內容初中已經學習過,學生已有一定的知識儲備和簡單的分析問題的能力。但是,初中階段只是注重地理事物與現象的表面認識,即簡單的知道“是什么”,但不注重分析現象背后的原因,而且,現在學生有些內容也已遺忘。
本區在高考中的常規設題,往往是以青藏地區的空間位置、產業發展狀況、資源利用、各項設施布局為切入點,考查本區自然地理環境、經濟發展條件、主要面臨的發展問題及應對措施。
因而,在復習過程中,要注意喚醒學生已有的記憶,結合高中必修一、必修二所學的原理、理論以及必修三的案例教學,引導學生解釋青藏地區的自然、人文地理現象,即要明白“為什么”,從而提高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還要本著可持續發展原則,分析制約本區發展的生態環境問題,并能提出解決措施及今后的發展方向。
【教學目標】
1.通過閱讀地形圖,明確青藏地區的位置、范圍;
2.運用各種圖表,分析青藏地區的自然地理特征,并能歸納最突出特征;
3.運用事例,說明青藏地區的自然地理環境對生產、生活的影響。
4.通過案例,分析制約青藏地區經濟發展的環境問題;
5.針對本區環境問題,提出今后發展方向及解決措施。
【教學重點】1.“高”“寒”環境對生產、生活的影響;
2.本區環境問題及生態保護措施。
【教學難點】自然地理環境對其他各地理要素的影響及相互關系。
【課型】復習課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方法】自主學習、合作探究、案例分析
【教具設計】多媒體、地圖冊、導學案
【教學過程】
【情境導入】
《我要去拉薩》mv
每當聽到這慷慨激昻的歌聲,每當看到這神奇壯美的風光,我都會被深深得感染。我要去拉薩,我想去拉薩,同學們,你想不想去?(想去),可是,拉薩在哪呢?(在青藏地區)這節課我們就來復習——青藏地區。
【板書】青藏地區
【承轉】下面我們通過這幅圖來明確青藏地區的位置、范圍。
【動手填圖】請同學們在導學案的圖上填出圖中的山脈及省區名稱。
【展示成果】好,現在我們共同說出這些地理事物。(指圖)
【學生回答】齊答。
【教師引導】根據我們剛才的回答,請描述青藏地區的位置與范圍。
【學生回答】青藏地區大致位于昆侖山、阿爾金山、祁連山以南,橫斷山脈以西,喜馬拉雅山以北;主要包括青海省、西藏自治區和四川省西部。
【教師啟發】除此之外,我們還可以怎么描述青藏地區的位置?
【學生回答】經緯度位置:大致30°n——40°n,80°e——100°e。
【教師點撥】還有“我國的西南邊陲”,與印度、尼泊爾等國相鄰等。
【承轉】知道了在哪里,我們關鍵要知道它有什么獨特的特征。首先,我們來看地形圖。
【教師引導】青藏地區地形以什么為主?(高原)哪個高原?(青藏高原)
(出示三級階梯圖)青藏地區位于哪一級階梯上?(第一級階梯)
海拔大致多少?(平均4000米以上)
因而,青藏地區被稱為——“世界屋脊”,
如果用一個字來概括(其地形特征),那就是——高。
世界上14座海撥超過8000米的高峰全部集中在青藏地區。
【板書】“世界屋脊”高。
【承轉】我們都知道氣溫隨海拔升高而降低,那么,如此高的地形對當地的氣候有什么影響呢?請大家來看這兩幅圖——我國年平均氣溫、七月平均氣溫圖。
shapemergeformat
(較低)這里是我國夏季氣溫最低的地區。
【設問】由此可見,青藏地區氣候最大的特點是什么?(寒冷)
【板書】寒
【提問】以上差異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因為海拔高)
【板書】高寒
【教師補充】對,因高而寒。因此,這里冰川廣布,雪山連綿,是名副其實的“雪域高原”。
【板書】雪域高原
【承轉】我們通過一組探究活動進一步加強對氣候特點的認識。
【問題探究一】讀右圖,
(1)思考:圖中的服裝反映了青藏地區的氣候還有什么特點?
(2)請運用必修一“大氣受熱原理”,分析該氣候特點的成因。
【分組點撥】我們來分一下組,前后相鄰兩排同學一組,分組討論。討論過程中,及時記下知識要點,并選好代表作為發言人;討論結束后,“發言人”向全班同學做匯報,向全班展示小組的智慧結晶。“發言人”匯報完畢,請其他同學點評;若其他同學有疑問,請“發言人”予以解決或者老師幫助解決;若“發言人”對問題分析全面、細致、到位,請全班同學送上掌聲,以示鼓勵。
【學生回答】
【教師點撥】海拔高——空氣稀薄,透明度高——(白天)削弱作用弱——氣溫高
(夜晚)保溫作用弱——氣溫低
因此,晝夜溫差大。
【承轉】青藏高原有“亞洲水塔”之稱,由于海拔高,冰川廣布,青藏地區孕育了許多大江大河,呈放射狀向四周奔流,因而這里成為大江大河源頭。
【板書】大河源頭
【教師點撥】(指圖說)其邊緣地區,地處階梯交界處,落差大,因而水能豐富。(出示“水能”圖片)另外,由于本區處于亞歐板塊與印度洋板塊交界處,地殼運動活躍,地熱資源也很豐富。(出示“地熱”圖片)
【教師小結】水能、地熱能、太陽能是本區比較豐富的三種清潔能源,開發利用價值潛力很大。
【承轉】當然,這里的礦產資源也很豐富,主要分布在哪呢?
【學生回答】柴達木盆地。
【教師點撥】因而,它被稱為“聚寶盆”。
【師生小結】通過以上分析,我們可以發現青藏地區最突出的自然特征是什么?(高寒)
因此,這里的氣候、河流、土壤、植被都深深地打上了高寒的烙印。
“高”與“寒”當中,誰是主導因素呢?(高)
也就是說,形成青藏地區獨特的自然地理環境的主導因素是:地形。
因為“高”,所以氣候“寒”;因為“高寒”,成為“雪域高原”;也因為“高寒”成為“大河源頭”。由此可見,組成青藏地區地理環境的各自然要素是不是孤立存在的?(不是)它們的關系是——(相互聯系、相互影響),共同構成一個(整體)。這印證了我們必修一第五章所學到的——自然地理環境具有整體性特征。
【承轉】高寒的自然環境對當地人們的生產、生活產生了深刻的影響。首先,我們以農牧業為例分析對生產的影響。
【板書】影響高寒農牧業
【教師講解】同學們請看這兩幅圖,我們再想象一下那美景“在湛藍的天空、潔白的云朵之下,在巍峨的雪山、綿延的冰川之間,廣泛分布著厚厚的草甸草原”,在這種情況下,(本著因地制宜的原則),本區的農業主要發展的是——畜牧業。
shapemergeformat
青藏地區植被圖青藏地區農業圖
(1)結合本區植被分布,說出青藏地區的主要農業生產部門。
【教師點撥】本區以畜牧業為主,但牧場與我國其他牧區的牧場還有所不同。青藏牧區是高寒牧場,當然這里有與之相適應的特有畜種,(展示牦牛、藏綿羊、藏山羊圖片)這是本區分布最廣泛的三大畜種。
【課內探究活動二】請結合必修二所學習的“影響農業的區位因素”進行分析。這個問題,同位之間進行討論。
問題探究二:河谷農業
2.結合“影響農業的區位因素”,分析青藏地區的主要種植業區為什么分布在河谷?
【學生回答】
【師生點評】可以先讓學生評價,老師再對回答問題的同學、評價的同學進行評價,要以鼓勵為主,不要輕易否定學生。
長江三角洲第二課時教學反思篇四
知識與技能目標:
1、運用地圖指出西北地區和青藏地區的范圍。
2、明確西北地區是一個以干旱為主要自然特征的地區及其形成原因。
3、通過閱讀西北地區的地形圖,明確我國西北地區的范圍和以高原、盆地為主的地形。
4、理解我國西北地區從東到西自然景觀的變化規律,并初步探討其形成原因。
5、通過閱讀青藏地區的地形圖明確青藏地區的位置和范圍,并分析出其以“高”、“寒”為特色的自然地理特征。
6、了解西北地區和青藏地區的農牧業特點及分布,并比較它們的自然地理差異。7、通過對西北地區和青藏地區各具特色的自然環境的比較,了解兩區的自然地理差異及對其它地理事物的影響。進一步鍛煉學生的讀圖能力及相關的的分析思維能力,使學生掌握閱讀和使用地圖的基本技能。
過程與方法目標:
通過分組自學,組內討論合作、探究式的學習方式讓每個學生都參與到課堂教學中來,加強學生讀圖、用圖的能力。同時讓學生認識到地理環境中各要素之間相互依存、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的對立統一關系,樹立辨證思想,獲得正確的地理思維能力及學習地理的科學態度和方法。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通過對西北和青藏地區的地形、氣候和自然景觀的學習,進一步加深對西北地區自然狀況的認識,從而理解我國西部大開發的必要性及開發邊疆、建設祖國的雄心壯志。
[教學重點]
西北地區和青藏地區各具特色的位置、范圍、地形和氣候特征等自然地理特征、成因及對生產、生活的影響。
[教學難點]
西北地區干旱為主的氣候特征及其形成原因,青藏地區“高”“寒”的氣候特征及其對當地生產生活的影響。
[關鍵]
使學生抓住“干旱”、“高寒”這兩個區域特征,培養學生分析、歸納區域特征的方法,并把這一方法應用到其它區域的學習中去。
[教學方法]
探究討論法、指導讀圖法、啟發引導法、分析比較法。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教師提問]同學們都喜歡旅游嗎?
[學生回答]喜歡
[教師]其實老師也很喜歡旅游,而且老師不僅喜歡欣賞各地的美景,還喜歡品位各地的特色美食!下面就讓我們一起從視覺上來欣賞幾幅特色美食的圖片吧!
[教師]出示風干牛肉干、奶酪、那奶酒、羊肉串、烤全羊的圖片
[教師提問]吃過嗎?好吃嗎?這些特色美食它們都屬于我國四大地理區域的哪幾個?
[學生回答]西北地區和青藏地區
[教師]出示標題西北地區和青藏地區
二、講授新課
[學生回答]畜牧業
[教師]出示標題西北地區是以牧業為主的地區
[教師提問]那西北地區的農業生產方式為什么以畜牧業為主呢?
[學生回答]西北地區最主要的特征是干旱
[提示]如果學生不能直接回答出西北地區的主要特征是干旱,教師可以幾幅超鏈接的圖片對學生進行引導和提示(季風區和非季風區圖、中國氣候類型圖、中國降水量分布圖、西北地區地形圖)讓學生能夠理解西北地區因為干旱,所以農業生產方式是以畜牧業為主。
[學生討論]西北干旱的原因
[提示]教師為學生提供兩幅圖片:西北地區的地理位置和西北地區的范圍
[學生回答]西北地區深居內陸,距海遙遠,因此來自于海洋的濕潤氣流無法到達
[教師引導]還有其他的原因嗎?演示西北地區的范圍圖,帶領學生讀圖找出西北地區的一系列山脈大興安嶺、長城、祁連山、阿爾金山、昆侖山。
[學生回答]再加上山脈對濕潤氣流的阻隔,所以西北地區的主要特征是干旱。
[師生共同總結]西北地區干旱的原因
深居內陸,距海遙遠
來自海洋的濕潤氣流難以到達降水稀少,氣候干旱
山脈對濕潤氣流的阻隔
[學生回答]不一樣
[教師引導]與什么有關呢?
[提示]出示西北地區降水量分布圖和“西北地區的自然景觀”草原、荒漠草原、荒漠圖。
[學生回答]西北地區東西距離很長,由于距海的遠近不同,從東到西降水越來越少,地表景觀也出現了一定的差異。
[教師引導]因此說西北地區的內部的景觀從東到西依次是?
[學生回答]草原—荒漠草原—荒漠
[過渡]通過剛才的學習我們知道西北地區最主要的特征是干旱,但是由于西北地區的內部景觀不同,所以西北地區的牧場類型也存在著一定的差異,讓我們來看一下西北地區的牧場類型。
[課件出示]中國的四大牧區,教師指圖新疆牧區、內蒙古牧區、青海牧區、西藏牧區。
長江三角洲第二課時教學反思篇五
本節教學設計總的指導思想是:“根據地理課程標準新理念,把義務階段的學生培養成認識地理環境,形成地理技能和可持續發展的觀念。”根據學生的心理發展規律,我首先在教學思路上貫徹了正確的教學觀,以“新課程改革的突破口――改變學習方式,倡導自主學習”為基準(新課程教學觀的基礎),創設讓學生真正自主學習的情境,伴隨著輕松愉快的音樂聲學生開始自己動手,組內討論,通過感知現象、讀圖分析、理解現象、學習探討的自學步驟,使學生抓住“干旱”、“高寒”這兩個區域特征,培養學生分析、歸納區域特征的方法,并把這一方法應用到其它區域的學習中去。
教學手段的運用應盡量直觀,變抽象為具體。在這方面我采用了多媒體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