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位杰出的老師,編寫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有助于順利而有效地開展教學活動。寫教案的時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那么下面我就給大家講一講教案怎么寫才比較好,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六年級數學圓的認識教案篇一
新課標明確指出:“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數學學習活動應當是一個生動活潑、主動探索和富有個性的過程?!睂W生的學習不再是授予的知識的被動接受,而是學生以自身已有的知識和經驗為基礎的主動研究的構建活動。也就是說,學生學習數學并非單純的依賴模仿和記憶,數學學習過程的實質上是學生主體富有思考性的探索過程。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課堂的主人。作為一名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對于學生的學習能力我一直“不放心”。如在教學《圓的周長》的教學時,學生的精彩的課堂表現才讓我覺得我對學生的擔心是多余的。本節課的教學目標設定的是讓學生動動手探索新知識;在實驗中去發現規律、驗證規律,找到求圓的周長的方法。我覺的目標實現了。
測量圓的周長。師:同學們請用直尺量出圓的周長。
生:(動手量,發現)不能量。
師:為什么?說出你的理由。
生:直尺是直的,而圓是曲線的。
師:那就沒辦法知道圓的周長了嗎?現在請同學們帶著這個問題,拿出你們準備好的學具,以小組為單位,討論一下如何求圓的周長。
(每個小組分別拿出自己準備好的學具開始了積極地小組活動,對于學生的問題給予指導)
組2:我們將圓放在直尺的零刻度上滾動一周記下最后的刻度就算出了圓的周長。
組3:我們組測的是圓形紙片的周長,用這根線繞它一周,然后展開測量線的長度即可。
組4:拿的圓形鐵絲的周長,只要把它展開就能測出周長。
生1:大家在測量的時候都沒有直接測量圓的周長,都是把圓轉化成了線段來量。
生2:老師我發現都是把圓這個曲線圖形變成直線圖形來求。
生3:我把他的這種方法叫“變曲線為直線”!
師:同意嗎?
師:那我們就把這種方法叫“化曲為直”,可以嗎?
生:(同意)
(我拿一根繩子拴著一枝粉筆在講桌上,將它旋轉幾周,指出物體旋轉的軌跡是一個圓,)
師:你能用“化曲為直”的方法測量出圓的周長嗎?
生:(不能)(我用圓規在黑板上畫了一個圓,)
師:你還能用“化曲為直”的方法,測量它的周長嗎?
生:(不能)
我指出:化曲為直在測量圓的周長時存在一定局限性,(即:繩測法和滾圓法)。必須要尋找一種普遍的方法來計算圓周長的方法。應該用什么方法呢?正方形的周長與它的邊長有關,猜一猜圓的周長與什么有關?請同學們帶著這個問題一起來與小組的同學進行再次的研究。通過實驗驗證得到了圓的周長總是直徑的三倍多一些。找到原的周長和直徑是一個固定不變的數,這個固定不變的數就是圓周率。所以圓的周長應當怎么計算呢?學生很快就知道如何計算圓的周長了。
荷蘭數學教育家弗賴登塔爾反復強調:“學習數學的唯一正確方法是實行‘再創造’,也就是由學生本人把要學的東西自己去發現或創造出來;教師的任務是引導和幫助學生去進行這種再創造的工作,而不是把現成的知識灌輸給學生”?!叭绻麑W習者不進行再創造,他對學習的內容就難以真正的理解,更談不上靈活應用了”。我們在教學中要結合本節知識的特點和學生實際,制定教學目標,這樣教師要在學生學習新知識的過程中去引導和幫助,在知識點的關鍵處時應不斷設置思維障礙,不斷引起學生的認知沖突,在學生現有的知識范圍內,讓學生去跳起來摘果子,去進行這種“再創造”,在這個學習過程中體驗成功的喜悅。同時教師還要信任學生,要相信學生能行,鼓勵學生相信自己行,使學生在數學課堂學習中成為最活躍的、最出色的一員。
六年級數學圓的認識教案篇二
這是一篇關于六年級上冊數學教學反思,六年級數學上冊教學反思,六年級數學教學反思的文章。本節課內容是在學生學習了正方形和長方形的基礎上,在學習了圓的初步認識,知道圓心、半徑、直徑及圓的特性的基礎上,進而學習圓的周長的。本課的重點是圓的周長本節課內容是在學生學習了正方形和長方形的基礎上,在學習了圓的初步認識,知道圓心、半徑、直徑及圓的特性的基礎上,進而學習圓的周長的。本課的重點是圓的周長的計算方法,難點是圓的周長的計算公式推導過程,主要是圓周率的理解及其推導。
本節課學生主要采取自主探究,合作學習的學習方法,在學生掌握基本知識的同時,促進他們的學習方法的養成,培養他們的數學素養。其主要為合作學習,讓學生學會分析,學會分工,學會分享。
本節課我盡量采取情境教學,為學生創設一個樂學、易學、好學的課堂氛圍;始終以學生為主體,鼓勵他們積極的參與其中,自主學習,作為課堂上真正的學習主人;盡量授之于學習方法,讓他們在合作的學習過程中感受到學習的快樂;不斷的滲透數學思想,讓學生變的會寫、會做、會思考;正確的評價學生的學習態度及學習表現,調動學生于一個較高的學習狀態中;采用小結、應用等基本教學環節,使學生掌握圓的周長的相關知識,以達到預期的課堂目標;進行中國古代數學文化教育,培養學生的愛國熱情及學習熱情。
本節課靈活性較強,希望看到學生的不同閃光點,看到他們的創新火花,看到他們快樂學習的笑臉。
本著這樣的教學設計與意圖來完成小學高年級《圓的周長》這節課的教學工作,課后,感覺——一個字“差”,三個字“真的差”。
一差:不能很好的適應新的教學環境。第一次帶著話筒上課,我與它的配合太不默契了。低頭聲大,抬頭(我的博客:(月光拇指))聲小,占據了我的一些大腦空間;我的教學設計與多媒體聯系密切,因為鍵盤鼠標放置在一個角落,每次使用得提前占用一些時間,教學環節不流暢;學生與聽課教師的層面不能一眼看到,使我不能及時觀察到教師的表情,不能及時的調整自己的教學策略。
二差:不能很好的與學生進行配合。陌生的學生,盡管短暫的了解,但是還是知之甚少。就拿這個來說吧:看大屏幕,自讀小故事。學生卻大聲齊讀開來,一個可以由學生自己感悟的知識,自讀就可以了,聽到學生的聲音,我又不好意思打斷他們,只能任由他們讀下去。三差:不能很好的設計最細化的問題。問題較為粗略,學生答題有理解上的困難?;卮鸷苁遣环e極。這是我這節課的失敗的關鍵所在。
四差:學生的活動交流自主合作學習沒有很好的體現。盡管我用了大部分時間,讓學生去合作交流,最終得到本課的重點知識,但經過學生的活動,為了節省時間,我代替他們把活動的結果利用計算機這一媒體展示出來,我想,這是錯的。不過,孩子們(我的博客:(月光拇指))真的,沒有發現,我的設計只能落空。最后不得不自已代替學生得出新學的知識。
五差:自己多年的山村教學,已經把自己的語言,神態包裹的嚴嚴實實。沒有更多的流暢的教學語言,沒有激勵的話語。自己的言行,會犯下些許的小錯誤。
六年級數學圓的認識教案篇三
學情預設反思:
本課所學內容相對于學生來說,確實簡單易懂,難度較低,大部分學生都基本掌握了相關知識,并能較好地完成各項習題。
課前學生掌握情況預知不夠準確,所設計的教學課件與教學預案相對落后,較低地估計了學生對本課知識的掌握情況。
重難點突破反思:
本課的教學重點為:理解倒數的意義,掌握求一個數的倒數的方法。教學難點為:熟練地寫出一個數的倒數。在本次課堂教學過程中,都一一解決,達到了教學預設目標。
教學過程總體反思:
雖說對學生掌握情況的預設不足,但課前的隨機應變,使得本課的教學又出了“新彩”,將一堂新授課,變為預習成果匯報課,充分發揮了學生的積極主動性,引學生在課堂上暢所欲言,并在熱烈的討論中,識記知識點,強調重點,攻破難點。學生在這樣的氛圍中,感受到數學的學習是如此的輕松、有趣,課前的預習是如此的有成就,進而引得學生以更大的積極性,投入到數學的學習中來。我個人認為課堂教學做得比較成功。
總的來說,本節課的教學有得也有失,最大的失就是沒有十分準確地預知學生的情況,此失很有可能成為以后教學的重大失誤,所以,我一定吸取教訓,避免此類事情再次發生。
六年級數學圓的認識教案篇四
圓是小學階段最后的一個平面圖形,學生從學習直線圖形的認識,到學習曲線圖形的認識,不論是學習內容的本身,還是研究問題的方法,都有所變化,是學習上的一次飛躍。
教學“圓的面積計算公式推導時,故事激趣,滲透“轉化我先讓學生回憶學過的平面圖形面積的推導方法,引導學生進行知識遷移,能不能運用割補的方法把圓割補拼成學過的平行四邊形、三角形等平面圖形,來推導出圓的面積計算公式呢,然后留給學生充分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小組合作動手、動腦剪一剪、拼一拼,再把圓轉化成學過的平面圖形。再引導學生交流、驗證自己的推導想法,師生共同傾聽并判斷學生匯報圓的面積公式的推導過程,看看他們的推導方法是否科學、合理,使學生們經歷操作、驗證的'學習過程。這樣有序的學習,提高了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意識。
在凸現圓的面積的意義以后,我讓學生猜測圓的面積可能與什么有關。當學生猜測出圓的面積可能與圓的半徑有關系時,設計實驗驗證:以正方形的邊長為半徑畫一個圓,用數方格的方法計算出圓的面積,探索圓的面積大約是正方形面積的幾倍。這一內容是舊教材所沒有的。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被充分調動起來,而這些,又正好為他們隨后進一步展開探究活動作好了“預埋。明確了概念,認識圓的面積之后,自然是想到該如何計算圖的面積?公式是什么?怎么發現和推導圓的面積公式?這些都是擺在學生面前的一系列現實的問題。此時的學生可能一片茫然,也可能會有驚人的發現,不管怎樣都要鼓勵學生大膽的猜測,設想,說出他們預設的方案?你打算怎樣計算圓的面積?課堂上根據學生的反映隨機處理,估計大部分學生會不得要領,即使知道,也可以讓大家共同經歷一下公式的發現之路。此時,由于學生的年齡小,不能和以前的平面圖形建立聯系,這就需要教師的引導,以前學過哪些平面圖形?讓學生迅速回憶,調動原有的知識儲備,為新知的“再創造做好知識的準備。
圓也是最常見的平面圖形,它是最簡單的曲線圖形。俗話說“溫故而知新,在學習新知之前,引導學生回憶以前探究長方形、平行四邊形、三角形、梯形面積公式的推導方法,引導學生發現“轉化是探究新的數學知識、解決數學問題的好方法,為下面探究圓的面積計算的方法奠定基礎。
六年級數學圓的認識教案篇五
《圓的面積》是在學生掌握了平面圖形的面積計算方法,認識了圓,會計算圓的周長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本節教學我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來進行教學:
引導學生發現“轉化”的方法,為探究圓的面積計算方法奠定基礎。然后經過課件讓學生觀察一組趣味的圖形的變化,從而感知隨著正多邊形邊數的增加,圖形越來越接近圓形。學生觀察到了“直線圖形”和“曲線圖形”之間的聯系,從而進一步探究圓的面積方法。
圓的周長和直徑、半徑有關系,圓的面積和什么有關系?學生猜測后,再拿出準備好的兩個同樣大小的圓,將其中一個平均分成若干份,然后拼成長方形,學生動手剪拼好后觀察比較,發現把一個圓平均分成的份數越多,這個圖形就越接近長方形。再比較圓形和這個拼成的圖形之間的關系。經過觀察、分析,發現圓的面積就是拼成長方形的面積,圓的周長一半就是長方形的長、圓的半徑就是長方形的寬。最終讓學生推導出圓的面積計算公式。
學生經歷公式的推導過程,不僅僅加深他們對公式的理解,并且還有效的培養了學生的邏輯思維本事,學生在求知的過程中品嘗到成功的喜悅。值得反思的是,為了趕時間,我總是更多的關注舉手回答問題的學生,沒給學困生留下足夠的思考時間,這也是我今后課堂中應當注意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