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名專為他人授業解惑的人民教師,就有可能用到教案,編寫教案助于積累教學經驗,不斷提高教學質量。大家想知道怎么樣才能寫一篇比較優質的教案嗎?下面是我給大家整理的教案范文,歡迎大家閱讀分享借鑒,希望對大家能夠有所幫助。
籃球活動一年級教案及反思篇一
1、會認5個字,注意多音字“見”。
2、正確、流利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3、結合畫了解古詩的大致意思,感受詩中描寫草原的無比壯闊及游牧民族的生活。想象四野蒼茫的景象。
[教學重難點]朗讀古詩,熟讀成誦,在朗讀中感受詩所描寫的景色和牧民的生活。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過程]
一、揭示課題
1、老師:今天,老師想帶大家到草原去看看。
(課件出示:大草原并配樂)
2、老師:你看到了什么?你想到了什么,指名學生回答
3、老師:天藍藍,山高高,牛羊成群,多美的畫卷呀!我們有說不完的話語來形容它、贊美它。北朝有人用簡單的27字概括了我們說不完的話語,讓我們來讀讀古詩《敕勒歌》吧!
齊讀課題
二、初讀古詩,整體感知
1、自由讀古詩,讀準字音,結合注釋,讀通古詩。
2、檢查生字
出示:敕勒穹廬籠罩見
3、多種形式認讀生字
4、學生自讀整首詩邊讀邊想,你看到了些什么?
5、指名朗讀,師生評議。(評議從讀正確方面進行)
三、品讀詩文,熟讀成誦
1、課件出示:草原上,高高的青山下,有許多的蒙古包
老師:你看到了什么?
由學生說出大意即可。
老師:詩中哪句是描寫中的內容?
指名朗誦
在片旁出示:敕勒川,陰山下。天似穹廬,籠罩四野。
自由讀這4句,你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學生質疑
老師針對課件講述;敕勒是一種族名,敕勒川是這種族人居住的地方,它位于高聳云霄的陰山腳下。好i大家看,這就是陰山,多么雄偉壯闊呀!看天空就像圓頂大帳篷,蓋住了草原的四面八方。
誰愿意來讀讀這4句詩呢?趕快試試吧!
學生自由讀,指名讀。
教師評價:我聽出來了,陰山可真高呀!真是“敕勒川,陰山下”。
示范讀第1、2句。
教師評價:草原可真大呀!“天似穹廬,籠罩四野。”
示范讀第3、4句。
分小組賽讀第1至4句。
2、詩人還看到了什么呢,自由讀讀最后3句。
課件出示:風吹來了,草叢里露出許多的羊群。
從中,你體會到了什么?小組交流。
指名回答:誰愿意來讀一讀?
教師評價放在學生對詩的感受上。如:老師看得出你真的喜歡大草原!你把牧草吹彎了腰,訃我們看到這么多的牛羊!大草原可真大、真美啊!
3、請大家把整首詩連起來讀讀,小組互相聽一聽,看誰讀得棒,把掌聲送給他。
全班交流朗誦。
4、評比“背誦高手”,看誰能用最短的時間背下古詩。
四、小結
五、拓展
1、今天我們學習《敕勒歌》這首詩,你一定有很多的收獲吧!把你的了解、想法和你的好朋友說一說。
2、大草原就是—幅美麗畫卷,趕快拿出你的紙和筆把它畫下來吧!
籃球活動一年級教案及反思篇二
充分發揮合作學習的優勢,學生在互幫互學中熟記生字。學生通過自讀自悟質疑問難,通過小組討論、交流,理解課文的主要內容及表達的情感。引導學生進行課外閱讀,增加學生閱讀量,開闊學生視野,積累詞匯。
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寫田字格里的4個生字,做到筆順正確。認識新筆畫“橫折彎鉤”。
2、正確認讀11個生字。
3、借助漢語拼音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4、培養互助友愛的精神和合作的意識。
(二)能力目標
借助漢語拼音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三)情感目標
培養互助友愛的精神和合作的意識。
教學重難點
1、生字學習。
2、理解課文內容,培養互助友愛的精神和合作的意識。
教學時間
2課時
教學過程
一、故事導入,了解課文內容。
(一)播放朗讀錄音,加上適當的配樂,讓學生邊聽邊思考、邊記憶。
這一環節主要是讓學生了解文章的主要內容,學生聽故事的過程就是梳理思路的過程。
(二)用自己的語言在小組里講一講剛才聽到的故事。大家相互補充,比比誰講得完整又準確。
根據學生認知水平的個別差異,教師做到因材施教。
(三)教師要對表達有困難的學生特別關注,搞清楚困難的原因,是沒集中精力聽故事還是語言表達能力欠缺。在以后的教學中要特別指導這部分學生。
這一環節給了學生充分的自讀課文時間,學生在反復讀書的基礎上達到通順、流暢。
(四)揭題:剛才這個動聽的故事就是今天我們要學習的一篇新課文《樹和喜鵲》。
(五)板書課題,齊讀課題。
二、自讀課文,識記生字。
(一)學生自讀課文,不認識的字借助拼音自己讀準,并標上記號。
(二)反復讀課文,重點識記不認識的字。
(三)出示生字卡片,檢查學生對生字的認讀情況。
1、用“我來當小老師”“介紹我的好朋友”等方式讓學生互幫互學。
讓學生當“小老師”來互幫互學生字的設計,調動了學生積極識字的興趣,培養了學生的合作意識,自信的信心,并在合作學習的過程中體驗到了成功的快樂。
2、教師重點指導學生普遍認讀有困難的生字。
三、自讀自悟——質疑問難——小組交流——全班師生交流
(一)學生自讀課文,提出自己不懂的問題。
(二)在四個人小組中交流,說出自己對課文的理解和感受。
(三)教師巡視,參與討論,了解學生對課文的理解程度、疑難所在,以便具體指導。
(四)重點引導學生理解下列語句。
1、讓學生聯系生活實際理解,“孤單”是什么意思。樹和喜鵲為什么會感到孤單?
尊重學生獨特的心理感受,讓學生與實際生活相聯系,談出自己內心的真實情感。讓學生更進一步感受到沒有伙伴和朋友的生活才會孤獨。
3、“樹很快樂,喜鵲也很快樂”讓學生在交流中理解:是什么原因使樹和喜鵲變得快樂起來了?引導學生聯系上下文理解這句話。
理解“樹很快樂,喜鵲也很快樂”這句話,很自然的也就理解了文章的主要內容。
四、書寫生字,鞏固生字。
(一)書寫
1、學生自己書寫。
2、班內交流書寫時發現的應注意的問題。
3、教師根據情況具體指導。
相信學生,給他們自主識字、寫字的機會,并在合作交流中互幫互學,教師適時查缺補漏,指導方法,師生、生生達到共識。
(二)通過編故事,復習、鞏固生字。
學生隨意挑選一些學過的生字、詞語,用這些生字、詞語編故事。
這一環節的設計,學生在興趣極濃的情境表演中既鞏固了所學的生字,又培養了學生的想象能力。
五、讓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實際說一說:你有過像樹和喜鵲這樣的經歷和感受嗎?展開討論交流。
從課內延伸到課外,從小培養學生搜集材料、整理知識的好習慣。
六、作業:擴展閱讀
籃球活動一年級教案及反思篇三
1、中秋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通過中秋節讓學生初步理解中國傳統節日中所蘊涵的文化內核,真正了解節日,了解中國傳統文化,幫助青少年增強科學節日文化理念,弘揚創新節日文化。
2、介紹中秋節的來歷,了解中國各地過中秋的風俗。
3、增強學生愛父母愛家鄉愛祖國的感情,讓節日真正給我們帶來快樂與幸福。
蘇軾的《水調歌頭》月餅
云龍公園
中隊長導入:中秋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從去年開始,國家把這個節日定為法定節日,休息一天。從而可以看出,中國逐漸對傳統文化和民俗越來越重視。今天我們一起來走進中秋佳節,一起來感受中秋佳節。
(一)、中秋節的來歷和風俗
1、中秋節的由來
(1)中隊長:隊員們?每當天氣晴朗的夜晚,天空上有什么?月亮像什么?(有月亮。月亮像玉盤、像圓餅。)
(2)出示圓形月餅,讓學生比較。
老師:月亮在最圓的時候是什么日子?(每個月的十五日左右。)
(3)說中秋節的由來。
老師:誰知道中秋節的來歷?
(4)小結:隊員們都說得很好,八月十五中秋節的時候月亮圓滿,象征團圓,所以也叫團圓節。它起源于魏晉時期,在唐朝初年成為我們國家固定的節日,這也是我國僅次于春節的第二傳統節日。中秋的另一個說法是:農歷八月十五這一天剛好是稻子成熟的時刻,每家都拜土地神,中秋可能是秋報的遺俗。
2、中秋節的傳說與民間故事
(1)中隊長引:中秋節在我們中國人眼里,可是非常重要的佳節。“月圓人團圓”,那是一個溫馨和諧、及富詩情畫意的節日。
中隊長:有誰能來講講有關中秋節的傳說,中秋節的起源及一些民間故事?
生:中秋節是由唐明皇賞月開始的。唐代《開元遺事》一書中記載:中秋夜,唐明皇偕楊貴妃在月下游玩兒,游到興處,二人徑自登入月宮,唐明皇還在月宮學得半部《霓裳羽衣曲》,后來補充完整,成為傳世之作。唐明皇念念不忘這月宮之行,每年到此時刻,必要賞月一番。百姓也來效仿,月圓之時歡聚一堂,享受人間美景。久而久之,成了一種傳統沿襲下來。生:中秋節原本是推翻元朝統治的一次起義紀念日。在元朝末年,老百姓不堪忍受官府的統治,在中秋季節,把寫有“殺韃子、滅元朝;八月十五家家齊動手”的字條藏在鉻好的小圓餅內相互傳遞。到了八月十五日晚,家家戶戶齊動手,一舉推翻了元朝統治。后來,每逢中秋節,都吃月餅來紀念這次歷史性的勝利。
(2)指名講述嫦娥奔月的故事。
(3)隊員介紹中秋節的習俗
中隊長:好,聽了故事,你們一定意猶未盡吧。現在誰來介紹中秋節有趣的傳統習俗。舞火龍,是香港中秋節最富傳統特色的習俗。從每年農歷八月十四晚起,銅鑼灣大坑地區就一連三晚舉行盛大的舞火龍活動。這火龍長達70多米,用珍珠草扎成32節的龍身,插滿了長壽香。盛會之夜,這個區的大街小巷,一條條蜿蜒起伏的火龍在燈光與龍鼓音樂下歡騰起舞,熱鬧非凡。“民間賞月、拜月”成為人們渴望團聚、康樂和幸福;以月寄情。
(二)、中秋詩詞佳句知多少
(1)中隊長:有人說,每逢佳節倍思親,團圓節這份思念當然會更密切,尤其是一輪明月高高掛的時期,詩人就會用詩詞來表達對家鄉、親人的思念。
(2)小隊交流帶有月的詩句。
“少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古朗月行》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水調歌頭》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靜夜思》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張九齡《望月懷遠》
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杜甫《月夜憶舍弟》
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王安石《泊船瓜洲》
月兒彎彎照九洲,幾家歡樂幾家愁。——吳歌《京本通俗小說》
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李白《月下獨酌》
(3)對了,幾百年前丙辰中秋的一個夜晚,正是大文豪東坡先生寫下了著名的中秋詞《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就出自這首詞。中隊長:今天,我們就一起來欣賞這首絕妙好詞。
(4)有感情朗讀蘇軾的'《水調歌頭》: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5)學唱蘇軾的《水調歌頭》
(三)、中秋佳節話月餅
品嘗月餅,感受月餅的香甜。
1、中隊長:你們每年是怎樣過中秋的呢?(隊員講出各種賀中秋的民俗活動)
引出——吃月餅、送月餅
2、舉辦月餅宴
中隊長:中秋節,為什么要和家人一起吃月餅?往年你和誰一起吃月餅?(吃月餅表示團圓;和家里人一起吃;還和好朋友一起吃。)
(四)、游戲:“月”字組詞接龍。
要求:以“月”字開頭組詞,以“中秋節”收尾。
優勝:組詞過程短者獲勝。
(五)、中隊輔導員總結
隊員們了解了那么多關于中秋節的知識,又為過今年的中秋節出了那么多好主意,雖然大家采用各種各樣的形式來慶祝這個傳統佳節,但每個人心中有個共同的最美好、最傳統的愿望,那就是:花常開!月常圓!人常在!老師感到好開心!看來,我們三一中隊是一個完整的大家庭,就像中秋節的月亮一樣圓圓整整!
結束語:(播放蘇軾的《水調歌頭》)
“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美好的時光
帶給了我們無限的快樂,也留給了我們無限的遐思。感謝每個隊員的參與,相信我們的明天會更美好。
籃球活動一年級教案及反思篇四
1、讓學生了解中秋節,知道它的傳說、習俗。
2、通過過中秋節這個傳統節日,來激發學生的愛國之情,來弘揚民族精神。
3、讓學生懂得親情的可貴,能融入集體中,促進學生之間的友情。
1、歌曲:《但愿人長久》。
2、學生事先收集有關中秋節的`信息。
3、學生準備做河燈的材料。
4、學生帶好月餅。
20xx年9月21日
二(6)教室
一、齊讀班會的主題,交流對主題的理解:
師:中秋節是月亮最圓的時候,是團圓的日子,我們心里也會喜洋洋、甜滋滋的,今天,我們老師、同學在一起共聚這美好的日子。
二、知中秋
1.以小隊形式開展交流有關中秋節的知識。(簡介、傳說、習俗等)。
2.老師補充,小結。
3.詞語串串燒,每組給一個詞語進行詞語接龍,講一講跟中秋節有關的詞語和詩句。
三、做河燈
1、講做河燈的來歷
2、做河燈
四、師生齊分享中秋食品。
五、小結
同學們了解了那么多關于中秋節的知識,又在一起品嘗了中秋食品,希望二(6)中隊的同學更加團結友愛、心心相連!(放音樂《但愿人長久》)
籃球活動一年級教案及反思篇五
9月3日
通過活動,讓每個孩子走近傳統佳節,讓孩子用自己的方式創作,畫出對中秋的感受。在積極的參與中體驗成功、合作與交往的快樂。
1.準備好長卷和月亮模型。
2.了解中秋節的資料。
3.準備好美術工具。
一、活動導入。
1.說到中秋節,你會想到什么?(月亮、月餅、嫦娥、玉兔……)
2.今天,我們班要在長卷上作畫,你覺得可以在畫卷上畫些什么?
二、主力推選。
1.請小朋友們推薦班中畫畫棒的小朋友。
2.確定畫長卷的主力選手,先請他們進行整體構思。
三、主力選手闡述自己的構思。
四、進行小組分工,安排好具體任務。
1.主力隊員在長卷上繪畫。
2.其他隊員分工在白紙上作畫,有的畫月餅、有的畫人物、有的畫星星,有的`畫云朵。
五、各自開始進行繪制。
六、教師進行相應的指導。
七、上色,把月餅、人物、星星、云朵剪下后進行整體調整。
八、教師講述本次活動的意義,并對表現突出的同學進行表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