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位杰出的教職工,總歸要編寫教案,教案是教學活動的總的組織綱領和行動方案。怎樣寫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教案應該怎么制定呢?下面是我給大家整理的教案范文,歡迎大家閱讀分享借鑒,希望對大家能夠有所幫助。
動物的本領教案篇一
《動物聚會》一課中,目的是:
1、通過學習,使學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悅并以此培養學習數學的興趣,養成勤于動腦,認真計算的好習慣。2。通過教師的引導,學生能夠提出問題,列出乘法算式,體會乘法的簡單應用。其中重點是培養學生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體會乘法的簡單應用;難點是加深學生對于“幾個幾”和乘法意義的理解。在一節四十分鐘的活動里,有些知識學生掌握得比較好,但是也有不好的地方。我的反思有如下:
1、呈現“動物聚會”的主題情境后,重視培養學生認真觀察、選擇信息、提出并能完整地描述數學問題的意識和能力。提出數學問題是解決數學問題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數學問題有自己的結構,它是由已知條件與求解目標兩個部分組成的,如“圖上有3根樹枝,每根樹枝上都停著3只小鳥,一共有幾只小鳥來參加聚會”才是對“動物聚會”情境中隱含的一個數學問題的完整描述。本節課教師與學生在提出數學問題時,都忽視了描述數學問題的重要部分――已知條件。也許他們以為在描述情境問題時,已知條件可以省略,因為它在圖中是明擺著的。其實,提出數學問題的本質就是建立具體情境中一些已知數學信息與一個未知(可知)數學信息之間的對應關系,描述數學問題是揭示這個關系的必要手段,也是培養數學問題意識的重要過程。
2、本節課在解決問題的教學環節中,還帶有“集體作業”的傾向,即一個學生提出一個數學問題后,老師就問“誰能解決這個問題”,于是一個學生站起來接受挑戰,另一個學生站起來補充,他們順利地把問題解決了,就以為全班同學都會了。蘇霍姆林斯基尖銳地提出,這種“集體作業”的教學方式容易造成課堂教學表面順利的假象,其實對于多數學生來說并沒有獲得獨立解決問題的成功體驗。比較好的做法是,對學生相繼提出的每一個有價值的數學問題,都讓其他學生接受挑戰,在草稿本上各自嘗試列式解答;最后再組織小組討論、交流、反饋、訂正。
3、實踐活動是小學數學新課程的一個亮點,在本節課的教學過程中得到了較好的落實,學生在“找一找生活中哪些問題可以用乘法解決,并與同伴說一說”的過程中,能夠感受到乘法與生活的密切聯系,獲得良好的情感體驗。這個實踐活動如果提前布置,讓學生課前做些小調查,寫成一篇數學日記,再到課堂上進行匯報交流,可能學生受益的面會更大些,體會將更深刻些。
我以動物愛吃的食物引入,激起了學生的興趣。這樣對于后面的學習就起了很重要的作用。然后我讓學生觀察畫面,發現圖畫中的信息,提出問題。學生都能很好地根據畫面提出各種各樣的問題,這就達到了重點中的其中一部分。學生提完問題后,我從學生的問題中抽出了例題“一共有幾只小鳥?”板書,然后再引導學生說出解題的思路,列出乘法算式,在這里,學生能說出乘法算式并說出為什么要這樣列式,體會到了乘法的簡單應用,也訓練了學生的思維。這就輕而易舉地達到了本課的重點并突破了。新課標中要求學生不但要會解決問題還要會和別人交流自己的想法,這一點在課堂活動中體現了,效果還是可以的。在整個課堂中,學生不但動了腦,還動了手,手眼腦協調,因此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較高。掌握的知識也掌握的比較到位。
動物的本領教案篇二
《動物兒歌》是一首介紹動物活動特點的兒歌,充滿童趣,以及簡潔生動的語言描述了6種小動物的生活習性,讀來朗朗上口,情趣盎然。兒歌中描述的動物名稱都帶有蟲字旁,而且都是左形右聲的形聲字,充分展示了形聲字的構字規律,體現了漢字的趣味性。
教材費配有生動有趣的插圖,展現了動物活動時美好、快樂的畫面。圖文并茂的編排可以幫助學生調到已有的生活經驗,更好地理解課文。
本課的生字中,“造”是平舌音,“食”是翹舌音,“蚓、殿”前鼻音,“宮、糧”是后鼻音,這些字的發音對學生來說是難點,我借助手指語指導學生盡量讀好這些字。
在字形方面,以整體識記為主,我根據不同的字形滲透不同的識字方法,讓學生進行分類學習,如“蝴、蝶”等6個帶有蟲的生字進行教學歸類識字,引導學生發現規律,提高識字效率,“造”通過用熟字“告”加“”的方法來識記,“宮、殿”和“食、糧”,通過組成詞語,再利用直觀的圖片幫助學生識字。
字義教學應盡量以字形教學相結合,如通過看圖看圖認識6個蟲字旁房的字,識記字形的同時即可記住3種小動物的名稱,一些生字還可以以熟字組成常用詞,讓學生在語境里進行理解識記。
這首兒歌節奏明快,充滿童趣,讀來朗朗上口,為了讓學生讀出韻律,讀出趣味,首先讓學生理解兒歌的每一行都是由“誰”“在哪里”“干什么”幾個部分組成,也是以此來停頓的。教學時我先指導學生分別讀好每一部分的詞語,再借助手勢語及符號標注,提示學生合理停頓,感受兒歌的節奏和韻律。
在教學中,為了讓學生更好地讀出節奏和韻律,我帶領學生進行多種形式的讀,可以采取師生對讀的形式,讓學生一邊擊桌一邊讀,一邊拍手一邊讀等等學生的興趣特別高,也讀出快樂、活潑的感覺。
課文中所描述的事物和情境,如:蜻蜓、蝴蝶、蚯蚓、螞蟻、蝌蚪、蜘蛛、半空、花間、土里、地上、池中、房前等我結合圖片引導學生進行學習,并通過“找一找”、“連一連”等一些游戲方式幫助學生理解。
在教“展翅飛、捉迷藏、造宮殿、運食糧、游得歡、結網忙”時,我先讓學生看動畫演示,初步理解短語的意思,然后再演示動作,從而理解動物活動的過程,如“蝴蝶花間捉迷藏”比較難以理解,我叫幾個同學一起做動作,引導他們想象:蝴蝶在花叢中飛來飛去,好像小朋友在捉迷藏一樣,多快樂,多有趣!在教學“蚯蚓土里造宮殿”這一句時讓學生一邊觀看蚯蚓松土的動畫演示,一邊想象蚯蚓在泥土里“造宮殿”,感受蚯蚓的勤勞。
在教學中,借助圖文結合、動畫演示,動作表演等多種方法理解兒歌之后,還出示一些常見的小動物圖片,讓學生模仿兒歌的句子,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說一說“誰在哪里做什么”讓學生說句子,這部分有點難度,但我適當提供幾個詞語讓學生進行選擇、引導學生比較,用哪個詞語更為恰當。
不足之處:
1、在引導學生讀“干什么”這部分較難,他們讀時停頓不齊,讀不出歡樂的感覺。
2、在拓展練習方面學生掌握不夠,還要加強練習。
動物的本領教案篇三
上周,我很榮幸的參加了學校組織的好課送下鄉的活動。我所執教的內容是蘇教版小學語文二年級上冊《小動物過冬》。在《小動物過冬》一課的教學中,經過對《小動物過冬》學習活動的設計與實施,我對小學語文教學又有了新的認識。
《小動物過冬》這篇文章的篇幅較長,如何讓學生在最短的時間內整體感知而又不會覺得乏味呢?在教學過程中我設計了猜謎導入,課前跟孩子玩猜謎游戲,使孩子和老師拉近距離,輕松進入到課堂學習。有了興趣,孩子自然的想走進文章讀一讀,在這基礎上提出初讀要求,讓孩子讀懂讀順課文,并思考一個簡單的問題。
識字寫字是低年級語文教學的重點,在這節課中我通過運用隨文識字的教學方式,讓學生在讀通課文的同時認識生字。在出示生字詞時,又通過理解詞義、找近義詞、拆字理解、動作表演、形近字辨析等多種手段,從多個面多角度的讓孩子理解并記住正字詞。例如:認識“物”字,通過老師敘述理解生字:本意是用刀殺牛的意思,所以是牛字旁,里面的兩撇像牛的血,最后集體書空記憶;認識“暖和”,引導學生找近義詞的方式,重點指出暖的日子旁;認識“鉆”時,讓學生學學動作,通過動作理解字義等等。最后集中識字時,運用了識字游戲,在游戲的過程中記憶生字。教學中還運用多種形式創設情境,如:教師語言描繪情境、圖片展現情境、學生表演體驗情境等等,將學生帶入意境之中,讓學生始終處處在一個比賽游戲的世界里,使學生與文本的距離接近了,加深了對課文的體驗和理解。各樣的學字形式,寓教于樂,調動了學生學習生字的積極性。
憑借情境,可以強化學生已有的感知,充分利用情緒加深內心體驗,促使學生與作者產生情感共鳴,還能讓學生展開聯想和想象的翅膀,豐富課文的內涵。所以,在課堂上我通過設計問題,讓學生自主發現,自然而然地引出第一自然段的內容:青蛙、燕子、小蜜蜂三個好朋友生活得很快樂;接著,我通過運用多媒體出示秋風的聲音和落葉,使他們感受季節的變化再引出第二自然段的內容:秋天到了,小動物該干什么了;而三至七自然段都是寫小動物之間的對話,內容通俗易懂,為了體現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這一部分的教學,把主動權還給學生,讓孩子自主選擇自己喜歡的小動物,然后以介紹的形式讓大家認識小動物不同的過冬方式。最后一段是小動物美好的約定。
在本課教學中我根據語文課程標準的這一理念,化繁為簡,突出低年段語文教學識字寫字的重點,運用多種識字手段,讓孩子扎實掌握生字,讀通課文。經過多次試上,我發現自己對教材認識還不夠深入,教學設計水平有待提高,對課堂的生成要能及時反映。在以后設計教學時應根據學生會怎樣學來設計怎么教,而不應根據自己的教來讓限定學生怎么學。通過教學《小動物過冬》這一課,我的眼前逐漸清晰了,雖然許多教學方法運用還不夠自如,做得不是十全十美,但是從語文組的老師以及學生學習效果反饋回來的點滴,卻使我今后能自信、從容地走進新課程的課堂。
動物的本領教案篇四
經過一段時間的磨課,最終確定了《動物的卵》。
聚焦部分,采用直接引入的方式引出本節課的學習主題。蠶是通過什么繁殖后代的。學生回答蠶是通過卵孵化來繁殖后代。那么,還有哪些動物是通過卵來繁殖后代呢?本節課一起來學習。
探索部分,活動一:說一說不同動物的卵有哪些相同點和不同點,此部分通過向學生發放卡片閱讀的形式來進行。活動二:根據某一特征給下面的卵分類。學生根據閱讀的材料分成了在水里的/在陸地上的,有硬殼的/沒有硬殼的等,我都肯定了他們的分類方法。活動三:觀察雞卵的外部結構。
教師先提問:我們可以把雞卵分成哪兩部分觀察?多數學生都認為可以分為外部和內部兩部分觀察。再提問:我們可以運用身體的哪些器官觀察雞卵的外部?學生回答:可以用眼睛觀察雞卵的顏色、形狀和大小,用手觸摸殼來感受它的粗糙與光滑。接著讓學生觀察并總結,教師在黑板上記錄。教師接著提問:我們用眼睛觀察雞卵的大小準確嗎?怎樣可以更準確?學生指出可以用軟尺測量的更精確。教師ppt出示軟尺、放大鏡和手電筒,要特別強調手電筒的使用,讓學生發現卵殼表面的氣孔,繼續讓學生觀察并總結,教師在黑板上記錄。
由此,就形成了雞卵的外部圖,讓學生把雞卵的形狀畫在學生活動手冊第6頁的左側,并猜測雞卵內部有什么,也畫在左側。學生上臺展示。活動四:觀察雞卵的內部結構。直接要學生從雞卵尖的一端磕一個小口,慢慢的將卵殼剝下,剝到1/2左右的位置,將雞卵倒入容器中觀察,引出卵黃、卵白、系帶、胚等結構,在剝的過程中學生還發現了卵殼膜和卵黃膜,在半個卵殼中發現了氣室。
研討部分,先告訴學生胚最終發育成了小雞,出示小雞破殼而出的照片,提問:卵黃和卵白去哪里了?一些學生回答說可能是被小雞作為營養吸收了。繼續讓學生猜測小雞發育需要的水分和氧氣從哪里來?引出卵白和氣室的作用。
探索部分,安排學生繼續觀察蠶寶寶。回家后剝雞蛋時,可以利用今天學習的知識來分辨雞蛋的不同結構和功能,想一想熟雞蛋和生雞蛋比較,哪些結構不見了。
這節課整體來看內容比較多,所以時間比較緊張。尤其是用手電筒去發現雞卵的氣孔,這個實驗對教室的光線要求很高。最好選擇陰天來進行這個實驗。最開始讓學生猜測雞卵內部結構時,由于沒有卵殼這個設定,很多學生將雞卵的內部畫成了一個煎蛋,因此改變了方法學生都能畫的更寫實,通過觀察雞卵的內部和外部,讓學生學到了雞卵的更多知識。
動物的本領教案篇五
通過本節課的教學,學生對中國畫的技法和所表現的效果有了進一步的認知,完成了教學目標的要求,經過演示環節的講解,學生對墨色的變化有了了解,但是在作品中學生對中國畫筆墨的運用,還存在多種問題,如“用墨、色單一;水分過量;墨色變化少”等。在以后的練習中加強練習和對中國畫大師作品的欣賞加深學生的認識。
1、 翻轉課堂學生資料收集卡的運用。通過連線了解畫家擅長的動物作品,使學生在收集資料中對名家作品有一個簡單概括的了解。為課堂上嘗試墨色的練習,做好鋪墊。
2、贏造國學藝術氛圍:弱冠、頭戴公子巾、課前行揖手禮、觀老師翰墨示范、初識筆墨丹青、色墨交融、評價展示弱化技法、鼓勵創新、拓展文化傳承、尾聲頌少年強則國強,之雄于地球!
由于不是自己授課班級的學生,學生學情掌握不好,課堂上孩子們不敢動筆,以至于作品構圖較小,在此基礎上的輔導難度再增大,課堂評價時間過少。
每一節課,都有一絲的遺憾。下次的國畫教學課上,我打算從挑戰大師尋找問題開始,會看敢畫會評價和表達這樣的課堂就會更加生動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