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位兢兢業業的人民教師,常常要寫一份優秀的教案,教案是保證教學取得成功、提高教學質量的基本條件。教案書寫有哪些要求呢?我們怎樣才能寫好一篇教案呢?下面我幫大家找尋并整理了一些優秀的教案范文,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大班有趣的二等分教案反思篇一
【設計意圖】
幼兒對于“年、月、日”這樣抽象的概念掌握起來有很大難度。因此,結合我班的實際情況(幼兒識字較多,每周值日生工作,已掌握了“星期”這一概念),我在活動設計中,人物化的將“年、月、日”融入故事中,使原本抽象、復雜的概念變得具體、簡明、易于理解,為幼兒主動學習留下余地。
【活動目標】
1.初步理解年、月、日的'概念,感知年、月、日之間的關系;了解一年又12個月,一個月有30(31)天,一年共有365天。
2.引導幼兒知道日歷等是記錄或查看時間(日期)的工具;學習查看的他們的方法。
3.培養幼兒的觀察和想象力,發展幼兒的交往能力。
【活動準備】
1.大字卡(年、月、日)各一張;自制外形狀房子裝的20xx年1月――12月的月歷(大月、小月、2月的數房子大小有區分);小字卡和數字(12、30、31、28、365)人手一份。
2.各類掛歷、臺歷、月歷等布置的展區。
【活動流程】
1.幼兒觀察十二座“房子”,引起興趣。
(1)說一說,你發現了什么?
(2)那幾座房子大,哪幾座房子小,最小的是哪一座房子?
2.出示數字卡(12、30、31、28、365),猜猜與“房子”有什么聯系,明確探索的任務。
(1)幼兒擺弄數字卡并認讀。
(2)你認為數字與房子有什么聯系?(鼓勵幼兒大膽想象)
3.講述故事,回答問題,幫助幼兒理解年、月、日的概念,了解數字之間的關系。
(1)教師利用大字卡(逐一出示)講述故事,在講述過程中,設置問題,引導幼兒發現大“房子”里日娃娃數量的差異和聯系(大月31日、小月30日;均從1日開始)。
(2)幼兒操作小字卡、數字卡來回答問題:年媽媽的孩子叫什么名字?年媽媽為日娃娃蓋了多少座房子?大月房子有哪幾月?小月房子有哪幾月?大月有多少日?小月有多少日?頂小的月是幾月?有多少日?年媽媽共有多少個日娃娃(用不同的數數法了解)
4.學習查看掛歷的方法,練習查找日期。
(1)教師任意說出某月某日,啟發幼兒說出怎樣才能在“月房子”上找出來。
(2)猜謎語并組織幼兒討論日歷的作用,引導幼兒說出日歷作用相同的其他種類。
【活動延伸】
1.組織幼兒觀察閏年掛歷,引導他們發現二月,從而了解了“特殊”一年會有366天,每4年就有一次。
2.自制小掛歷。
大班有趣的二等分教案反思篇二
本節內容屬北師大版小學數學五年級下冊第四單元“長方體(二)”最后一節的內容:有趣的測量(求不規則物體的體積)。
本節課是在學生已經掌握了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認識,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積、體積的知識,了解了容積的內容的基礎上呈現的。要使學生通過觀察、比較,掌握不規則物體的體積的求法,拓展了學生的知識面,滲透了轉化的思想。
本班級學生,大部分學習認真、踏實、自覺,基礎扎實,好學上進,部分男生活潑好動,愛思考。對于探索數學問題有著極其濃厚的興趣,喜歡自己動手解決問題。在他們身上還明顯地存在著兒童的天性,好動、好奇等。對于本單元的知識,大部分學生掌握得比較扎實。
1、經歷測量芒果、石頭、水瓶的體積的實驗過程,探索不規則物體體積的測量方法,滲透轉化的思想。
2、握不規則物體的測量方法,并能測量不規則物體的體積。
3、踐與探索過程中,嘗試用多種方法解決實際問題,提高靈活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讓學生掌握不規則物體體積的測量方法。
靈活運用“排水法”和“溢出法”解決實際問題。
魔方、芒果、圓柱體量杯、長方體水槽、石塊、蘋果醋若干瓶
一、導入
1、同學們,周末老師在整理房間的時候,從柜子里發現了一個魔方,我特別喜歡。
從數學的角度來講,魔方是一個什么樣的物體?(正方體)
怎樣求出這個正方體的體積呢?(板書:v正=a3)
它的棱長是10cm,體積是多少呢?(1000cm3)
2、除了正方體,你還會求哪些立體圖形的體積?(板書:v長=abh)
3、像長方體和正方體這樣,都能夠直接通過公式求出它們的體積,這樣的物體,我們把它們叫做“規則物體”。(板書:規則物體)
像這樣,無法用語言準確地說出具體形狀的一類物體,在我們的生活中隨處可見,我們稱它們為“不規則物體”。(板書:不)
5、現在這個魔方的體積是多少呢?(還是1000cm3)你是怎么想的?(板書:轉化)
那它的體積是多少,又該怎樣求呢?
這節課,我們就通過有趣的測量,共同來研究不規則物體的體積。
二、新授
(一)測量芒果的體積
1、你想怎樣測這個芒果的體積呢?(學生匯報)
2、桌面上,老師為每個小組準備了兩種測量工具:量杯和一個長方體容器。
你認為選擇哪一種測量工具,能夠很快地求出芒果的體積?為什么?(選擇量杯,因為它有刻度)
3、這樣做確實能比較快的求出芒果的體積,你來看(ppt演示)
量杯中裝有一部分水,正好是300ml,這300ml指的是什么?(水的體積)
仔細觀察,將芒果放入水中后,水面發生了怎樣的變化?為什么水面會上升呢?那么,現在的400ml指的是什么?(水和芒果的體積)
現在,你知道芒果的體積是多少嗎?
100是芒果的體積,它也是什么的體積?(上升的水的體積)
4、在剛才的實驗中,我們借助量杯完成了一次轉化。是將什么轉化成了什么呢?(將芒果的體積轉化成了上升的水的體積,也可以說是將不規則的芒果轉化成了規則的圓柱體)
5、像剛才這樣測量不規則物體體積的方法,我們把它叫做“排水法”。
(二)測量石頭的體積
1、現在老師也想進行一次測量,我想測的是這塊石頭的體積。
我應該選擇什么工具來測量呢?為什么?(選擇長方體容器,因為石頭太大了)
2、用這個長方體容器怎樣求出這塊石頭的體積呢?在小組內和你的同伴說一說。(討論后,學生匯報)
3、在測量的時候應該注意什么?(強調:要從里面測量)
這樣放行不行(豎著)?為什么?(石頭沒有完全浸入水中)
石頭已經完全浸入水中,此時水面的高度是10cm
4、你能根據屏幕上顯示的數據計算出這塊石頭的體積嗎?(學生動筆計算)
5、剛才,在我們的共同努力下,測得了這塊石頭的體積。
在這次實驗中,我們又完成了一次轉化,是將什么轉化成了什么?(將石頭的體積轉化成了上升的水的體積,也可以說是將不規則的石頭轉化成了規則的長方體)
6、你還有其他的方法能夠測量出這塊石頭的體積嗎?(出示“溢出法”和“排水法”的逆運用)
7、其實,早在20xx多年前,大物理學家阿基米德就曾經用過剛才同學們說到的方法幫助國王解決了一個難題,出示“數學萬花筒”,學生讀。
(三)測量蘋果醋瓶的體積
1、現在你們想不想親自測量一下不規則物體的體積?
機會就在眼前,每個小組的桌面上都有一瓶蘋果醋。在大家動手之前,請你先猜猜看“這個瓶子的體積是多少?(凈含量:260ml)
2、現在就動手來驗證一下吧。將記錄填寫在實驗報告單中。
3、在剛才的實驗中,我們又完成了一次轉化,誰能來說一說?
(四)總結
通過這幾次的實驗,我們發現:不管是“排水法”還是“溢出法”,實際上都是在完成一次轉化,是將什么轉化成什么呢?(將不規則物體轉化成規則物體)
【設計意圖:使學生明確“轉化”思想的實質。】
三、質疑
看書頁,對于今天我們學習的知識,你還有什么不清楚的地方?
四、課堂練習
(一)填空
1、一個量杯水面刻度200ml,放入一個零件后,量杯水面刻度450ml,這個零件的體積是()。
2、一個長方體容器裝滿水,底面長8dm,寬5dm,高3dm,放入一個不規則物體后,溢出30升的水,這個不規則物體的體積是()。
3、一個長方體容器,從里面量長3分米,寬2分米,高5分米,里面裝有水,水深3分米,如果把一塊小長方體放入水中,小長方體的長是10厘米,寬8厘米,高5厘米,上升的水的體積是()。
【練習目的:強化“轉化”思想的實質。】
(二)解決問題
第一組
第二組
五、全課小結
1、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學生匯報)
2、生活中有許多不規則的物體,我們可以把它們轉化成規則的物體來計算出體積。在解決數學問題的時候,往往需要我們用一種變通的方法去思考。
3、拓展練習:那么,你能想辦法測出一粒黃豆的體積嗎?(學生匯報)
一粒黃豆非常小,把它放入水中,我們很難看出水面的升高情況,也就很難算出它的體積。我們可以先測量出一定數量的黃豆的體積,再除以黃豆的數量,就能得出一粒黃豆的體積了。
板書設計:
轉化
有趣的測量:不規則物體的體積規則物體的體積
v正=a3芒果的體積上升的水的體積
v長=abh石頭下降
瓶子溢出
大班有趣的二等分教案反思篇三
設計意圖:
《幼兒園指導綱要》中指出,我們應“引導幼兒結合和利用生活經驗,感受科學給生活帶來的便利,萌發對科學的興趣”。
在本節活動中,我通過生活經驗引導幼兒了解“鄰居”,通過鄰居引出相鄰數。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幫助幼兒用數學的思維理解10以內數的相鄰數,發展幼兒思維能力。并鼓勵幼兒參與活動,用游戲的形式表現自己的探索過程和探索結果,通過活動發展幼兒邏輯思維能力及語言表達能力,體驗成功的喜悅。
活動目標:
1、讓幼兒感知相鄰數,知道找10以內數的相鄰數的方法。
2、通過游戲活動能夠找出10以內數的相鄰數3、培養幼兒對數學活動的興趣,使幼兒在活動中感受成功的喜悅。
3、體驗數學集體游戲的快樂。
4、初步培養觀察、比較和反應能力。
活動準備:
1、教具準備:1—10的數字卡片、ppt課件。
2、學具準備:裝有1—10的數字卡片的紙箱。
活動過程:
一、開始部分
談話導入:
1、在美麗的森林王國里,住著許多可愛的小動物,城里有一座漂
亮的城堡,住著三個動物好朋友,你們猜一猜,它們會是誰呢?
2、(播放ppt)讓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它們到底是誰呢?
二、基本部分
認識相鄰數:
1、通過找小動物、小朋友的鄰居,潛移默化嘗試找“數字寶寶”的鄰居。(出示ppt數字寶寶)
2、舉例:找3、7的“鄰居”。
通過舉例讓幼兒知道一個數的相鄰數就是比它小1和大1的數。
3、唱《找朋友》兒歌,讓幼兒找相鄰數。
4、做游戲找“鄰居”
游戲一:摸彩票找“鄰居”其中一名幼兒在一個裝有2—9的數字的箱子里摸,摸出一個數字卡片,并大聲說出它的相鄰數,正確的即可獲獎。用不同方式繼續找相鄰數。
游戲二:填表格找“鄰居”發給每位幼兒一張表冊,請寫出中間數字的“鄰居”。
三、結束部分
活動小結:
今天我們幫數字寶寶找到了鄰居,知道了什么是相鄰數(就是比它大1和比它小1的數就是它的相鄰數)。數字寶寶們非常開心,小朋友們開心嗎?今天小朋友們表現的真棒!回家后考考自己的爸爸媽媽,看看他們知道相鄰數嗎?小朋友們再見!
教學反思:
數學來源于現實,存在于現實,并且應用于現實,數學過程應該是幫助幼兒把現實問題轉化為數學問題的過程。教育活動的內容選擇應既貼近幼兒的生活來選擇幼兒感興趣的事物和問題,有助于拓展幼兒的經驗和視野。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薦度:
點擊下載文檔
搜索文檔
大班有趣的二等分教案反思篇四
1、能把物體平均分成二分,知道整體大于部分,部分小于整體。
2、樂意探索多種二等分四等分的方法,體驗解決問題的喜悅。
3、初步了解等分的概念,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課件、各種圖形(心形、長方形、正方形、圓形、平行四邊形)。本袋(每袋8個本)。
1、利用故事引入、隨故事內容出示課件。
2、教師操作,二等分圓形,引出概念二等分。
任意對邊折。怎樣驗證圓形二等分?折好后完全重疊。說明兩份一樣大。(課件講解,實物展示。)
引出概念:把一個圖形分成一樣大的兩份就叫圖形的二等分。
:詳細說明整體與部分的關系。
分出來的一份和原來的相比哪個大?哪個小?幼兒講述,然后老師演證。出示兩個一樣大的半圓形和一個完整的圓形,重疊比較得出結論:把一個物體平均分成一樣大的兩份叫二等分,分后的每一份都比原來的小。
3、教師操作,四等分圓形,引出概念四等分。
兩只小熊如果把看到的干面包分成四份,每人吃一份在留一份,怎么分呢?教師用圓形紙操作,說明兩次對齊折疊的操作方法。(課件講解,實物展示。)
:觀察分開的和整體的關系。平均分成一樣大的四份叫四等分,分后的每一份都比原來的小。
4、出示正方形,引導幼兒思考并操作把正方形進行二等分、四等分。
圓形的面包我們會二等分、四等分了,如果大黑和小黑看到的是方形的餅干,你能幫他們二等分、四等分么?給發圖形幼兒操作探索,教師觀察指導。提問“你是怎么分的?”。幼兒操作后,課件展示各種分法。
:平均分成一樣大的'兩份叫二等分,平均分成一樣大的四份叫四等分,分后的每一份都比原來的小。
5、指導幼兒分組用折疊的方法進行三角形、心形二等分,長方形、平行四邊形四等分,并觀察講述。
圓形和正方形可以二等分四等分,那么如果我們用長方形、菱形、心形、三角形能不能二等分四等分?今天,老師給小朋友準備了好多材料,小朋友自己動手分分看,要怎樣才能把它們進行二等分和四等分,有幾種分法?然后告訴老師和小朋友你是怎樣分的?(兩組二等分,兩組四等分)
談話后:生活中很多東西可以直接等分,如布、面包、蘋果等,有很多東西可以按數量如糖塊、書本、衣服、椅子等,很多東西按重量分白糖、米、面、肉,還有很多東西按容積分如水、油、牛奶等。
6、啟發指導幼兒用剛剛學習的二等分四等分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分本。
老師給每個小朋友都準備了一袋本,(出示準備好的本)想一想按數量怎么等分呢?啟發:你手中的本分給兩個小朋友,怎么分?每人幾個本?你手中的本分給四哥小朋友,怎么分?每人多少個本?7、拋出問題,結束活動。
如果老師再多給你一個本,請你把都分給三個小朋友,怎么分呢?這節課我們就上到這,下節課我們學習三等分。現在跟園長老師們說“再見”。
大班有趣的二等分教案反思篇五
1.嘗試運用故事中的“一寸蟲”進行測量,了解首尾相連的測量方法。
2.通過觀察、操作,學習直線的測量方法。
3.體驗進行測量活動的樂趣
了解首尾相連的測量方法。
學會直線測量方法的基礎上,對動物身體的某個部位進行測量。
一寸蟲圖片幼兒兩次操作的測量材料。
1.談話導入,激發幼兒的興趣
(2)師:你們知道這是什么蟲嗎?
幼:毛毛蟲
(4)師:哦,原來一寸蟲長的這么大,對人類來說,這么長就是一寸,所以我們叫它一寸蟲。
2.運用故事,引出測量
(1)教師出示圖片,講述故事:在一片大森林里,住著很多大大的動物,比如說?可是還住著小小的一寸蟲,但是,還住著愛吃一寸蟲的知更鳥。有一天,知更鳥要吃一寸蟲,一寸蟲趕緊說:“不要吃我,不要吃我,我會測量。”
(2)師:小朋友,你們知道什么是測量嗎?
幼:測量就是量一量有多長
(3)師:你會測量嗎?小朋友的小椅子上也有一寸蟲,每個小朋友可以拿下來看看,你想用它來測量什么?我們先從自己身上來量一量,試試看。(幼兒用一寸蟲在自己身上測量)
(4)師:好了,現在我們把一寸蟲貼在自己的身上,老師看見我們小朋友還不怎么會測量,那我們先來看一看一寸蟲是怎么測量的吧。
3.幼兒嘗試初次測量,學習直線的測量方法。
幼:一個一個連起來的
(2)師:一個一個是怎么連起來的?
教師小結:一個跟著一個拍在一起,中間不能有空隙,也不能有重疊。
(3)師:那一共爬了幾條?(3條),
師:一只一寸蟲是一寸長,量出來用了3只一寸蟲,那是多長呢?
幼:3寸長
(4)師:一寸蟲真厲害,一會兒就測量出了知更鳥的尾巴有3寸長,那小朋友你們想試一試,學習一寸蟲測量的方法呢?(想)
師:(出示一張紙)在這張紙上,有一條線,看看上面有什么?(一個紅點)這個紅點就是起點,是一寸蟲開始擺放的地方。請小朋友測量下這條線的長度,把測量的結果記錄在這個小方格里。
師:在測量之前,你們想想一寸蟲是怎么測量的?(讓幼兒想一想)想好了嗎?現在開始測量吧!
(5)幼兒操作,教師巡回指導
(6)講評幼兒的操作,有問題的指出并糾正。
4.幼兒再次測量,運用直線測量法,學習測量動物的某個部位,并簡單記錄。
(1)師:一寸蟲幫知更鳥測出了尾巴的長度,知更鳥說:“好吧,你幫我測量了,我就不吃你了,可是我還有很多的朋友,你也要幫它們去測量一下,不然我還是會吃掉你的。”
(2)師:看看知更鳥的朋友是誰?(教師出示圖片:大象、長頸鹿、兔子)
師:小朋友們想一想,他們會叫一寸蟲測量什么?
幼:大象的鼻子,長頸鹿的脖子,兔子的耳朵
師:這一次啊,一寸蟲想請我們小朋友來測量,你們愿意嗎?(愿意)
(3)師:在測量之前,先請小朋友認識一下這些操作材料,有一張記錄單,還有動物的圖片,還有一寸蟲,請小朋友來為知更鳥的好朋友測量一下。注意,找到這些圖片上的紅點,這是開始放一寸蟲的地方。
(4)幼兒操作,教師指導
(5)講評記錄單,請幾個幼兒來分享一下。
師:你是幫誰測量的?你是怎么來量的?(幼兒的操作在投影儀上展示出來)
5.感受一寸蟲的機智,體會測量的樂趣
(1)師:一寸蟲告別的知更鳥和它的朋友,慢慢向前爬,在路上碰到了夜鶯,夜鶯要吃掉一寸蟲,一寸蟲說:“不要吃我,不要吃我,我會測量。”
(2)師:你們猜猜夜鶯要請一寸蟲量什么呢?
幼:能(不能)
師:其實在我們生活中有的東西是可以測量的,有的東西是不可以測量的。
師:那一寸蟲利用夜鶯不知道歌聲是不能測量的這個道理,她就逃跑了。
師:我們來看看一寸蟲是怎么做的?它對夜鶯說:“好吧,那你開始唱吧,我來測量。”于是,夜鶯開始唱了一起,一寸蟲爬呀爬呀,一會爬到草叢里,一會兒躲在小花里,一會就不見了。
師:一寸蟲真聰明,而夜鶯不懂得測量,那我們小朋友呢,有沒有學會測量了?(學會了)
師:在我們生活中還有很多東西可以測量的,比如說我們教室里的桌子的長度,積木的長度……等下我們可以和好朋友一起用一寸蟲去量一量有多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