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名專為他人授業解惑的人民教師,就有可能用到教案,編寫教案助于積累教學經驗,不斷提高教學質量。教案書寫有哪些要求呢?我們怎樣才能寫好一篇教案呢?下面我幫大家找尋并整理了一些優秀的教案范文,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課文《蒲公英》教學反思與評價 《蒲公英》教案篇一
1、以讀為本讀書,就是要注重讀。教學必須以讀為主,讓學生在讀中學習,在讀中感悟, 這是中年級語文教學尤其要遵循的教學規律。有了課前的朗讀預習和課堂上老師 提供給學生充足的朗讀時間使各個教學環節才能在學生踴躍的舉手氛圍中順利 結束,一切都顯得那么入情入理。
2、注重學習方法的指導。 學生從低年級升入中年級,教學的側重點有了明顯的改變。對理解文本的方法 還缺少一定的積累,這就需要老師逐步引導,滲透。在整體感知課文后我組織學 生練習概括文章的主要內容,當學生出現語言不夠簡練,抓不住要點的時候,我 通過出示課文內容填空的的練習題,引導學生初步感知概括課文內容的方法,再 結合老師的提示自然段的意思理清文章脈絡,這樣的教學,既能讓學生有目的地 讀書,又鍛煉了學生的概括能力,一舉兩得。在后面了解故事發展的開端——發 展——結果三個層次的環節上,我沒有花很多的時間,學生就很快理清了課文的 脈絡,自然而然的過渡到了下一個環節,可謂順理成章。
1、學生從低年級升入中年級,教學的側重點有了明顯的改變。如何指導學生 學習生字,理解生字,掌握生字?成了我教學中新的困擾。
2、寫字的指導未能落實 學生能寫出一手好的鋼筆字,離不開老師日積月累的諄諄教導。新課的教學不 能遺漏了對寫字教學的科學指導。而在這一課時中力求面面俱到,結果導致前松 后緊,指導寫字未能落到實處。
3、字詞花費時間較多,但缺少朗讀指導,教學實效性不強。
課文《蒲公英》教學反思與評價 《蒲公英》教案篇二
蒲公英,大多數學生在生活中都見過,知道蒲公英會隨風飄蕩,四處為家。課文擬人化的描述能激起學生的朗讀興趣,學生通過朗讀結合生活經驗,也能明白為什么沙漠、湖泊中的蒲公英種子會死去,泥土中的會成活。但對其中的寓意并不一定能完全理解。新課程標準提出,要重視朗讀,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另外,課標還指出:在發展學生語言能力的同時,發展思維能力,激發想象力和創造潛能。因此,在這篇課文第二課時的教學過程當中,我綜合運用了多種指導朗讀的方法,讓學生積極地投入到課文的朗讀中,并引導學生轉換角色,想象說話,從而使學生體會故事寓意。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小學生由于受知識水平、生活閱歷的限制,與教材、文中人物存在著一定的心理和情感上的差異,如果以“學生角色”這一固定模式參與思維,就很可能因為“立于文外”而無動于衷。故,課一開始,我就創設了跟隨蒲公英一同旅行的情境,讓學生把自己當成“小傘兵”中的一員,想象中想去哪兒就飛哪兒。學生興致勃勃,想象著自己向往的地方,感受著作為蒲公英的快樂。隨后,我又讓學生戴著頭飾做太陽公公,親切囑咐蒲公英種子(即讀好課文第二自然段),想象如何勸告誤入歧途的兩顆小蒲公英種子;再作為生命垂危的小蒲公英種子,說說當時心里的想法等。這樣,在課堂上實現了學生身份的轉變,迎合了小學生活潑好動、好表現的心理,將學生從文外拉進了文中,使學生更多地觸摸到文中的語言文字,實現了學生與文本之間的對話。在多次的角色轉換、想象練說的過程中,學生也已以自己的語言不知不覺地揭示了文章的寓意。
教師有感情地范讀,能準確地傳情達意,震撼學生的心靈,使之產生積極的情感,引發情感的共鳴。教師動之以情地范讀還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培養他們對語言文字的正確理解能力和對語言文字豐富敏銳的感受力。由于年齡的.差距,學生在扮太陽公公親切囑咐蒲公英種子時,說話的語氣如同在與同輩交流,這樣也就談不上囑咐了。于是,我馬上參與其中:“老師也想來作回太陽公公,好嗎?”隨后投入地朗讀文中太陽公公的話,讓學生感受到作為長輩應有的語氣。課文最后一段,講述了不同做法的種子的不同命運,有著較強的對比性,學生讀得不明顯時,我也示范朗讀了。小學生大多反應靈敏,模仿力強,課堂上老師為數不多的范讀他們會盡心感受,努力模仿。讀好課文,體會文中人物的情感也就蘊于其間了。
在教學中,如果認識到朗讀的重要性后,又片面追求“多讀”,課堂上讓學生多次、反復朗讀課文,卻沒有進行必要的指導,而且形式單一,那么學生讀書只會流于形式。看起來“書聲瑯瑯”的課堂,實際上學生并沒有真正參與教學,更沒有得到語言文字的訓練,反而挫傷了學生朗讀課文的積極性,甚至會養成了“拖腔拉調”“一字一讀”唱讀、指讀等不良的朗讀習慣。因此,我在讓學生以多讀來體會文章寓意的過程中,注意了朗讀形式的多樣性,有個別讀、自由讀、同桌交流讀,分角色讀等等。另外,在再次讓學生讀兩顆落入沙漠和湖泊的種子的話前,我穿插了這樣一個過程:
師:太陽公公眼看著這兩顆種子將有生命危險,它有多著急呀!這時,它會怎樣勸告那兩顆想落到沙漠里、湖泊里的小種子呢?
(學生以太陽公公的口吻勸它們。)
師:那兩顆種子聽得進大伙的勸告嗎?
生:聽不進。
師:再來讀讀它們的話。
進一步引導學生體會兩顆小種子的孤注一擲,讀好對話。這樣練讀,學生有新的感受,就不會感到枯燥而讀得無力。
新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學生是學習的主人,課堂教學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教師是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在這堂引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文章寓意的課中,我始終以導撥者的身份出現,為學生駛向彼岸而掌舵,逐層拓展學生的思維,引導學生深入挖掘寓意,讓學生通過自主探索,在不知不覺中懂得了一個道理,即課文的寓意。所以說,這堂課也突出了學生的主體性地位。
自然,這堂課中也存在著許多不足。如:最后蒲公英茁壯成長的情景由于電腦操作不熟練沒能向學生展示,致使學生少了一份直觀感受。再如:板書的設計簡潔明了,為學生復述課文作好了鋪墊。但由于考慮不成熟,相應的圖片只是出示了一下,未能發揮其作用。我想,如果能一起貼在黑板上,這堂課的效果會更佳。
課文《蒲公英》教學反思與評價 《蒲公英》教案篇三
《蒲公英》是一則寓言故事,講述了蒲公英種子在不同的選擇下產生的不同結局,告訴人們不要被表面現象所迷惑的道理。文中的對話頗具特色,生動形象地體現了人物特色。學生如果能把人物的語言讀好,也就能進一步理解課文。因此,我采用讀演結合的方式來進行這一課的教學,讓學生在朗讀和角色表演中領悟課文闡述的道理。
課文中一共出現了三個人物的語言:太陽公公、落在沙漠里的種子、落在泥土中的種子。太陽公公是作為長輩出現的,在蒲公英種子要出發之前,給它們一個叮囑。這一部分中,我把“囑咐”作為重點來給學生進行講解。讓學生先聯系實際生活說說“誰會囑咐你?”從而知道“囑咐”一般用在長輩對晚輩說話的時候。在此基礎上,我又讓學生用“囑咐”造句,不僅是為了完成課后練習中的要求,更讓學生學會運用,訓練他們的口語表達能力。在太陽公公的這句話前,還有一個提示語“親切”,有了之前對“囑咐”的講解作為鋪墊,學生就容易感受到長輩對晚輩親切地說話的樣子,在接下來的朗讀中模仿這種語氣,讀出對蒲公英種子關心的感覺。
小種子的回答中,“一定”兩個字表現出非常肯定的語氣,句中又出現了兩個感嘆號,起到加強語氣的作用。而前面的提示語“大聲”更強調了這種語氣。我讓學生想象自己答應父母的時候,會怎么說,幫助他們讀好這句話。
第三自然段是兩顆種子的語言,在讀落在沙漠中的種子的語言時,由于有平時朗讀訓練的基礎,學生能夠自己把“數不盡”“一定”“準會”讀出來。這句話雖然前面沒有提示語,但是從語言中可以感受到落在沙漠中種子的不以為然的語氣,我讓學生自己試著給這句話加上提示語,幫助他們更好地朗讀。讀到落在湖泊里的種子的語言時,我強調了“得意”這個提示語,讓學生試著把表情也加進去。
第四自然段講到了蒲公英種子不同的結局,學生能夠通過語氣的強弱來讀出三種不同的結局。
總體上說,學生的朗讀還是基本能夠讀出人物的特色,把關鍵詞語讀好。
在朗讀的基礎上,我讓學生分角色進行表演。在表演中,不需要完全照著書本,可以用自己的話把故事的意思說出來,這其實就是融入了課文復述的要求。學生在朗讀的基礎上,再加上動作、表情,把故事能夠完整地表演下來。表演完畢,我還設了一個采訪的環節,為了把課文的寓意引出來。一開始我還有所顧慮,沒有提前跟他們說表演完后要提問,會不會一下子說不出來,但是學生表現得很出色。“落在沙漠里的種子,你當初為什么要選擇落在這里呢?你現在有什么要說的呢?”“落在湖泊里的種子,你當初為什么選擇落在這里呢?你又有什么要說的呢?”這兩個問題問下來,學生一下子就明白了不能光看事物的表面,不要以為看上去好看的地方一定是好地方,一定要選擇適合自己的才是好的。最后,我又讓“太陽公公”說一說,“如果是你,你會怎么勸告它們?”這位學生一開始沒有想出來,我提醒她要是那兩顆種子知道結局,還會這么做嗎?她也立刻就回答出來了,說得很完整。
這堂課總的說來還算比較順利,大多數學生也達到了目標,只是舉手的學生還是集中在平時舉手比較多的學生中間,其他學生舉手很少。
課文《蒲公英》教學反思與評價 《蒲公英》教案篇四
歌曲《蒲公英》是一首3/4拍的歌曲,短小、富有夢幻色彩的兒童歌曲。旋律起伏跌宕,抒情優美,蒲公英被風兒一吹,打起了瞌睡,做起了美夢,引發學生天真的想象。孩子的夢可能是甜美的、愉快的、也可能是離奇的、怪誕的,但音樂里的夢總是充滿幻想的。所以在設計這堂課的時候,我以學生的形象思維為主,好奇、好動、模仿力強的身心特點,采用歌、舞、圖片、游戲相結合的手段,進行直觀教學。指導學生在演唱中發揮想象,在編創中得到發展。
課件展示洋娃娃的夢畫面,背景音樂《洋娃娃的夢》,用孩子喜歡的洋娃娃來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調動想象的積極性,通過看、想、說等教學活動形式讓學生感受音樂,理解夢的美。“小朋友,今天老師請來了一個小伙伴,它是誰呢?誰又能說說看它在干什么呢?”新的音樂課堂里更強調教師教學語言的藝術性,通過語言交流更有利于啟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活動,幫助學生體會音樂中的美,能喚起學生的興趣。
《蒲公英》是一首三四拍的歌曲,節奏平緩,旋律優美。在教唱環節中,我用輕柔的聲音:“蒲公英邊飛邊唱起了歌,那快樂的歌聲感染了我們,老師看到小朋友們輕輕的搖晃著身體也想來唱一唱,那么請小朋友用la來哼一哼旋律”。把學生帶到天空、白云的情景當中。良好情境的設置,激起了學生演唱欲望,他們很感興趣的輕輕地哼唱,為學唱歌曲做準備。在教唱歌曲的時候,我讓學生想象一下自己就是蒲公英媽媽,變成一個個小傘兵滿天飛,這一過程中我轉變角色,和孩子們一塊變成天空中的小傘兵,在藍天上盡情的歌唱。在學會歌曲的基礎上,引導學生進行簡單的舞蹈動作來配合歌曲,用打擊樂器來給歌曲伴奏,用鼓勵的語言激發學生的自信心,讓學生大膽上來表演。
編創環節中,運用生動活潑的游戲引入,激起學生編創的興趣。我引導學生用肢體語言表現各種小動物睡覺的形態,課堂氣氛頓時活躍起來,這時孩子們都想參與到游戲當中,最后讓他們在聆聽的時候,跟著音樂來一一扮演,無形中創立了一種自由平等愉悅的學習氛圍,使得孩子們大膽的參與、充分的表現。
《蒲公英》是一首以“愉快的夢”為主題,讓孩子們在課堂上、音樂活動中分享夢中的情景。在教學中我引導學生用簡單的形體動作來配合音樂節奏,用簡明的表演動作表現音樂情緒,用線條表現音樂的旋律走向。那么怎樣才能把整個教學內容有機融合起來不顯單一呢?聆聽的音樂和歌曲教學如何去找他們的共性就顯得尤為重要了。聆聽《洋娃娃的夢》和教唱《蒲公英》他們都是在描述的夢境,都是三拍子的歌曲,那么在感受三拍子搖曳的韻律之后,歌曲的色彩,旋律走向等等都是我們所要了解的橫向的共同點。
俗話說“學無止境”只有在教學中不斷充電,才能將新的理念第一時間傳遞給學生們,我們音樂教師只有重新審視音樂課程的標準,理念,在研究和思考狀態下認真學習,不斷反思,不斷進取,認識到音樂教學應該盡可能地做的生活化,社會化,多元化和個性化,才能不斷去追求理想中的音樂課堂,才能成為一名優秀的音樂教師。我會不斷朝著這個方向去努力,引領我的學生們暢游在音樂藝術的海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