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撰寫心得體會,我們能夠更好地記錄下來自己的思考和體驗,分享給他人,也為自己留下寶貴的記憶。如果你想了解更多關于寫心得體會的技巧和方法,歡迎參考以下范文。
送東陽馬生序閱讀心得(專業14篇)篇一
style="color:#125b86">每個人都渴望在優越的生活條件下,過上無憂無慮的幸福生活。可是,任何事情都是一分為二的,人們在享受優越的生活時,也極易養成惰性,尤其是青年學生。讀了宋濂的文章——《送東陽馬生序》,我對此感受尤深。
宋濂從小勤奮好學,家里貧窮,沒錢買書來看,就常常向藏收的人家借,親手抄錄,和他們約定日期歸還。在十分冷的冬天里,硯臺都結了堅固的冰,手指凍得沒法屈伸,他仍然不敢懈怠、偷懶。當他出外去追隨教師的時候,背著書箱、拖著鞋子,走在深山大谷中。酷寒的冬天、凜冽的冷風,大雪積了好幾尺深,腳、皮膚都凍裂而不明白。他博覽群書,最終成為明代的大學士。
有時候我坐(在窗明幾凈的教室里,心卻飛到了窗外;對教師苦口婆心的教誨,我缺乏應有的興趣和活力;父母不惜自我省吃儉用,為我供給便利的學習條件,我卻不知心存感激……與宋濂相比,我自感有相當的距離。正如宋濂所言,我的學業沒有大的提高,如果不是因為我的天資不夠聰明的話,只能歸因于不如宋濂專心和勤奮了。
我以往看過標題為《要“窮”孩子不要“富”孩子》這樣一篇文章,印象很深。這是一篇關于澳大利亞父母教育孩子的文章。文章介紹說,澳大利亞是一個發達國家,每個家庭都相當富裕。可是,父母卻讓孩子們過著清貧的生活。冬天父母讓孩子穿很薄的衣服,磨煉他們的意志;從小讓他們到大海中沖浪、冒險,鍛煉他們的膽量。我想,也許這就是澳大利亞之所以成為發達國家的原因之一吧!
梅花香自苦寒來。在今日優越的生活條件下,期望學校、家庭乃至整個社會多給孩子供給鍛煉的機會,磨煉其勤奮好學、不怕吃苦的意志,使其在優越的生活條件下有更出色的表現。
送東陽馬生序閱讀心得(專業14篇)篇二
讀完宋濂的《送東陽馬生序》,我有數不盡的感受想要表達出來。
我感動于家貧卻依舊嗜學的宋濂,就像人們感動于那個天黑了都不肯回家的孩子一樣。輾轉六百多年,當今的社會條件與大學士宋濂那時相比,真是一個天上一個地下。可是,當今社會又有哪幾個杰出的人才能夠與宋濂相提并論呢?這也許就是環境變化的原因吧!艱苦的環境可以使人堅強,幸福的環境卻會使人懶惰。我曾經看過一篇關于澳大利亞父母教育孩子的`文章。文章介紹說,澳大利亞是一個發達國家,每個家庭都相當富裕。但是,澳大利亞的父母卻秉著再富不要“富”孩子的原則,讓孩子們過著清貧的生活。冬天,父母讓孩子穿很薄的衣服,磨煉他們的意志;從小讓他們到大海中沖浪、冒險,鍛煉他們的膽量……我想,也許這就是澳大利亞之所以能夠成為發達國家的原因之一吧!
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在如今這樣優越的生活條件下,我更希望學校、家庭乃至整個社會多給青少年提供一些鍛煉的機會,磨煉我們勤奮好學、不怕吃苦的意志,使我們在優越的生活條件下有更出色的表現。
送東陽馬生序閱讀心得(專業14篇)篇三
我讀罷此文,感觸頗深。不只因此文言辭精辟,道理明了,更因內容極為生動,毫無自詡之言,感情摯深,言辭樸實無華,此皆本文之大成也。
讀罷此文,對宋濂敬佩之情油然而生,古時求學艱難,衣食無保,一覽無余。濂置身其中,仍可自律自檢,自強自愛,實屬不易。求學艱難之路上,先是手自筆錄,計日而還。而后千里求學,拜讀與饑寒交迫之際,求學于寒風凜冽之間,勤勤懇懇,幾十年如一日,手不釋卷,廢寢忘食,終有成就,實屬難能可貴。
而今之人,不學無術,凡有小之得則自詡于眾人,毫無濂之自謙也,更無需徒步數十里拜讀,只需知其然而不能知其所以然,實屬可悲,然惰之心人皆有之,非獨賢者有是心也,賢者能勿喪爾。
今世之人,何等舒適,應道是高枕無憂。食有山珍海味,行有高級轎車,住有高樓公寓,本應刻苦自勵然,那知古人大智大慧頹廢至此!悲矣!羞矣!
送東陽馬生序閱讀心得(專業14篇)篇四
余幼時即嗜學。家貧,無從致書以觀,每假借于藏書之家,手自筆錄,計日以還。天大寒,硯冰堅,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錄畢,走送之,不敢稍逾約。以是人多以書假余,余因得遍觀群書。既加冠,益慕圣賢之道。又患無碩師名人與游,嘗趨百里外,從鄉之先達執經叩問。先達德隆望尊,門人弟子填其室,未嘗稍降辭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質理,俯身傾耳以請;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禮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復;俟其欣悅,則又請焉。故余雖愚,卒獲有所聞。
當余之從師也,負篋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窮冬烈風,大雪深數尺,足膚皸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勁不能動,媵人持湯沃灌,以衾擁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無鮮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綺繡,戴朱纓寶飾之帽,腰白玉之環,左佩刀,右備容臭,燁然若神人;余則蘊袍敞衣處其間,略無慕艷意,以中有足樂者,不知口體之奉不若人也。蓋余之勤且艱若此。
送東陽馬生序閱讀心得(專業14篇)篇五
在國學課上,張老師帶領我們學習了一篇新的文章——《送東陽馬生序》。這篇文章不僅是寫給同鄉晚輩的一篇贈序。更是對我們現代小學生的一種勉勵。
宋濂以青少年時期在艱苦條件下刻苦學習的親身經歷,勸勉當時的馬生不要辜負良好條件,要刻苦學習。寫的字字親切,語句平易暢達。
當我讀到宋濂在住旅館時,主人一天只給他兩頓飯吃,并且沒有新鮮肥美、味道好的食物可以享受時。我想:“我們現在在家里個個像小公主、小王子一樣,倚仗著爺爺奶奶、姥姥姥爺的溺愛,挑吃穿,盡管有可口的飯菜,還嫌棄這個菜做的沒有色,那個菜做的沒有肉。在宋濂那個貧窮的年代,哪能像我們這樣挑呢?”
宋濂雖然每天同那些貴族子弟在一起學習,但沒有沾染一點惡習,依然專心學習,因為可以學習是他心中最大的快樂,他的心中已經被學習的快樂填滿,裝不下任何東西了。
人需要苦難來磨煉自己,把苦難當做我們攀登成功的高峰時一塊毫不起眼的石頭吧!把它踩在我們的腳下,很快我們就會是站在高峰上的眺望者。
送東陽馬生序閱讀心得(專業14篇)篇六
宋濂自幼家境不好,沒有書可令看,但他既使是文其他人借書看,還在做得到了遍觀群書。相較之下我們的環境比他好多,好上千倍上百倍,竟不知珍惜,竟學成那樣,難道不值得我們深思么!
環境的優越與否壓根不能構成學不好的緣故。試想一下,同1個時代的人馬生不是也比宋濂的學習環境好么,不是也學的很好?宋濂的學習環境不好,尤甚非常的惡劣,照樣學的很好。更說明了學習環境不是學習好壞的借口、緣故。物品日常好又怎樣,學不好也沒有用。
我認為只要用心了,認真了便可令學好!
宋濂的學習的那股勁頭也值得我們學習,假如我們有他一半的熱情,就不是現時這點可憐的分數。
還有一點,在現時的學生之中有1個很不好的通病――盲目地追求潮流和名牌,與其他人攀比。而宋濂沒有注重穿著妝扮。這是值得我們這個年代的人效仿的。
古代書生的信條是“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為了“金榜題名天下知”,為了為百姓做點好事,為了前程……僅有“兩耳不聞天下事,一心只讀圣賢書”了,寒窗苦讀十年,再去考取功名。現時已不像古代,但古人的精神還是值得我們學習的'。
宋濂求學的艱辛、酸澀并非是我們這個年代的人所能全部了解的。
我們考試、學習上碰到失敗、挫折的時間,總是找客觀緣故,但我認為學的好與壞都在于自我,在于有沒有認真。宋濂有句話我非常欣賞“其業有不精者,德有不成者,非天質之卑,則心不若余之專耳,豈他人之過哉”。
學的好與壞都只是為了自我,我們應該為了學習而學習!
珍惜現時來之不易的學習環境,在后半學期的學習里奮起直追,學出自我的水平!
送東陽馬生序閱讀心得(專業14篇)篇七
今天,我重溫了《送東陽馬生序》。
這篇文章讓我有很深的感觸。
文中的“我”——宋濂,自幼喜好學習,但因為窮苦,借書來看,來抄,即使在大雪天四肢麻木時,也不間斷。
為了拜師學習,還“嘗趨百里外”。
可以說,是磨難造就了宋濂,使他成為了一代文豪。
從這篇不到三百字的文章中,我們可以學到很多東西。
首先就是勤奮。
“勤”是中華民族的美德。
宋濂一生都很勤奮,每天不停地抄書,一旦有不懂就向老師請教,甚至在大山深谷中冒雪趕路,無處不體現他的一個“勤”字。
其次,則是“儉”。
和宋濂在同一個地方學習的學生都穿著華貴,光彩照人,而宋濂卻衣著樸素,并不羨慕那些服飾華麗的學生,一心向學,從來不去和那些學生攀比。
即使一日只有兩頓飯食,而且還是沒什么油水的素齋,宋濂仍然可以專心于學習之中。
第三就是“專”。
宋濂一直專心于學習,堅定目標,鍥而不舍,最終取得了一個好的成果。
有句話是這樣說的:“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
”宋濂正是有了這種鍥而不舍的品質,才終于成為一方人才,得到世人的稱頌。
在如今,也許我們可以吃飽穿暖,也有足夠的書看,不必像宋濂一樣去吃苦。
但我們仍然要有著像宋濂一樣“勤”、“儉”且“專”的品質,也應該學習宋濂從師的態度,不能不懂不問,同時,還要像宋濂一樣恭敬從師,做到“一日為師,終生為父”這種從師態度。
送東陽馬生序閱讀心得(專業14篇)篇八
余幼時即嗜學。家貧,無從致書以觀,每假借于藏書之家,手自筆錄,計日以還。天大寒,硯冰堅,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錄畢,走送之,不敢稍逾約。以是人多以書假余,余因得遍觀群書。既加冠,益慕圣賢之道。又患無碩師名人與游,嘗趨百里外,從鄉之先達執經叩問。先達德隆望尊,門人弟子填其室,未嘗稍降辭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質理,俯身傾耳以請;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禮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復;俟其欣悅,則又請焉。故余雖愚,卒獲有所聞。
當余之從師也,負篋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窮冬烈風,大雪深數尺,足膚皸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勁不能動,媵人持湯沃灌,以衾擁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無鮮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綺繡,戴朱纓寶飾之帽,腰白玉之環,左佩刀,右備容臭,燁然若神人;余則缊袍敝衣處其間,略無慕艷意。以中有足樂者,不知口體之奉不若人也。蓋余之勤且艱若此。
5、解釋下列加點字在文中的意思。(4分)。
(1)錄畢,走送之。
(2)既加冠,益慕圣賢之道。
(3)四支僵勁不能動。
(4)主人日再食。
6、用現代漢語翻譯文中畫線的句子。(6分)。
(1)家貧,無從致書以觀,每假借于藏書之家。
(2)則缊袍敝衣處其間,略無慕艷意。
7、作者在文中用勤且艱為概括自己的學習生涯。那么,作者在求學過程中遇到了哪三個方面的困難?請根據文意概括。(6分)。
答:
8、作者在求學的過程中為什么能做到勤奮刻苦?請用文中的句子作答。(4分)。
答:
5、跑。
已經。
通肢。
每天。
6、(1)家里窮,沒有辦法得到書,就經常向有書的人家去借。
(2)我卻穿著破舊的衣服,生活在他們當中,毫無羨慕的意思。
7、無書之難無師之難求學之難。
8、以中有足樂者,不知口體之奉不若人也。
送東陽馬生序閱讀心得(專業14篇)篇九
先生不知何許人也,亦不詳其姓字,宅邊有五柳樹,因以為號焉。閑靜少言,不慕榮利。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貧不能常得。親舊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飲輒盡,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環堵蕭然,不蔽風日;短褐穿結,簞瓢屢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娛,頗示己志。忘懷得失,以此自終。
(1)不求甚解______________。
(2)或置酒而招之______________。
(3)造飲輒盡______________。
(4)既醉而退______________。
環堵蕭然,不蔽風日;短褐穿結,簞瓢屢空,晏如也。
1.(1)深入(2)有時(3)就(4)已經。
2.簡陋的居室里冷冷清清,遮不住風光與陽光,粗布短衣上打了許多補丁,飯籃子和瓢里經常是空的,可是他安之若素。
3.好讀書,性嗜酒,常著文章自娛。
4.他讀書不為“榮利”,只求精神上得到安慰,是他率真自然性格的反映。
5.表現他安貧樂道的性格。(意對即可)。
送東陽馬生序閱讀心得(專業14篇)篇十
余幼時即嗜學。家貧,無致書以觀,每假借于藏書之家,手自筆錄,計日以還。天大寒,觀冰堅,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錄畢,走送了,不敢銷逾約。以是人多以書假余,余因得遍觀群書。既加冠,益慕圣賢之道。又患無碩師名人與游,嘗趨百里外從鄉之先達執經叩問。先達德隆望尊,門人弟子填其室,未嘗稍降辭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質理,俯身傾耳以請;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禮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復;俟其欣悅,則又請焉。故余雖愚,卒獲有所聞。
當余之從師也,負篋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窮冬烈風,大雪深數尺,足膚皸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勁不能動,媵人持湯沃灌,以衾擁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無鮮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綺繡,戴朱纓寶飾之帽,腰白玉之環,左佩刀,右備容臭,燁然若神人;余則緼袍敝衣處其間,略無慕艷意,以中有足樂者,不知口體之奉不若人也。蓋余之勤且艱苦此。
1、選出下列句子中加粗詞解釋不正確的一項()。
a、走送之(跑)。
b、援疑質理(援助)。
c、同舍生皆被綺繡(通“披”,穿)。
d、右備容臭(香氣)。
2、選出下列句子中的“以”與“以中有足樂者”中的“以”意思用法相同的一項()。
a、俯身傾耳以請。
b、固國不以山溪之險。
c、不以物喜。
d、以塞忠諫之路也。
3、選出下列句子翻譯正確的一項()。
a、從鄉之先達執經叩問(拿著經書向當地有道德有學問的前輩請教)。
b、未嘗稍降辭色(從不把言辭放委婉些)。
c、媵人持湯沃灌(服侍的人拿著湯藥喂我)。
d、燁然若神人(渾身光彩照人,好像很神氣的樣子)。
4、選出對“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禮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復”翻譯正確的一項()。
a、或者遇到他訓斥,我的表情更加恭順,送的禮物更多,一句話也不敢多說。
b、或者遇到他訓斥,我的表情更加恭順,禮節更加周到,一句話也不敢回答。
c、有時遇到他訓斥,我的表情更加恭順,送的禮物更多,一句話也不敢回答。
d、有時遇到他訓斥,我的表情更加恭順,禮節更加周到,一句話也不敢多說。
5、選出對文章內容分析不正確的一項()。
a、本文敘述了作者青少年時代求學的艱難和勒奮學習的經歷.寄寓了作者對馬生的殷切期望。
b、第一段重點記敘作者克服學習上“無書”和“無師”的困難、終于能夠有所收獲的事情。
c、第二段從衣食住行四個方面表現求學的艱苦,其中“負篋曳履行深山巨谷中”一句寫出了作者家境的貧寒和借書路途的遙遠與險惡。
d、“略無慕艷意”一句,表現了作者在艱苦的學習生活中怡然自樂、對同舍生的豪華生活毫不艷羨的心態。
6、選出下列說法正確的一項()。
a、本文是一篇書序,是作者給同鄉后學的臨別贈言。
b、本文采用夾敘夾議的寫法,作者通過現身說法,表現了夸耀自己的寫作意圖。
c、多用對比手法。例如把“先達德隆望尊”與“門人弟子填其室”進行對比。
d、注重細節描寫。例如對作者執經叩問、同舍生豪華穿戴等的描寫,均細致入微。
1、b。
2、c。
3、a。
4、d。
5、c。
6、d。
送東陽馬生序閱讀心得(專業14篇)篇十一
余幼時即嗜學。家貧,無從致書以觀,每假借于藏書之家,手自筆錄,計日以還。天大寒,硯冰堅,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錄畢,走送之,不敢稍逾約。以是人多以書假余,余因得遍觀群書。既加冠,益慕圣賢之道。又患無碩師名人與游,嘗趨百里外,從鄉之先達執經叩問。先達德隆望尊,門人弟子填其室,未嘗稍降辭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質理,俯身傾耳以請;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禮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復;俟其欣悅,則又請焉。故余雖愚,卒獲有所聞。
當余之從師也,負篋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窮冬烈風,大雪深數尺,足膚皸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勁不能動,媵人持湯沃灌,以衾擁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無鮮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綺繡,戴朱纓寶飾之帽,腰白玉之環,左佩刀,右備容臭,燁然若神人;余則缊袍敝衣處其間,略無慕艷意,以中有足樂者,不知口體之奉不若人也。蓋余之勤且艱若此。
小題1:解釋下列劃線詞在文中的意思。(2分)。
(1)俟其欣悅,則又請焉俟:
(2)同舍生皆被綺繡被:
小題2:翻譯下面的句子。(4分)。
(1)家貧,無從致書以觀,每假借于藏書之家,手自筆錄,計日以還。(2分)。
譯:
(2)當余之從師也,負篋曳屣行深山巨谷中。(2分)。
譯:
小題3:文中寫“同舍生皆被綺繡……”與“余則缊袍敝衣……”用了什么樣的修辭手法?有何作用?(2分)。
小題4:宋濂,元末明初文學家,曾被明太祖朱元璋譽為明朝“開國文臣之首”,學者稱太史公,他與高啟、劉基并稱為“明初詩文三大家”。請結合本文分析宋濂最終學有所成的原因?(至少兩點)(2分)。
參考答案:
小題1:(1)等待。(2)通“披”,穿。
小題2:(1)家里貧寒,沒有辦法買書來讀,常常向藏書的人家去借,自己親手抄寫,計算著約定的日子按期歸還。(2)當我從師求學的時候,經常背著書箱,拖著鞋子,行走在深山大谷里。
小題3:對比。作者把自己艱苦求學與同舍生優越條件作對比,突出作者從讀書中得到精神上的快樂,不在意生活的貧困。(意思答對即可)。
小題4:示例:(1)勤奮刻苦。(2)博覽群書。(3)虛心請教。(4)以讀書為樂,就會不畏艱難。(4)意志堅強。(言之成理即可)。
試題分析:
小題1:(1)俟是等待的意思。(2)被是通假字,通“披”意思是穿。
小題2:(1)無從:沒有辦法。致:得到。以:來。假借:借。于:向。手自筆錄:親自用手抄錄。(2)負:背著。篋:書箱。曳:拉,拖。屣:鞋子。
小題3:文中寫“同舍生皆被綺繡……”與“余則缊袍敝衣……”是用的對比手法,把我求學的艱難和同舍生生活條件的優越進行對比,說明我“以中有足樂者,不知口體之奉不若人也”。突出我在艱苦環境下求學,更注重的是精神方面的快樂,而不是物質生活。
小題4:要注意題干要求:“請結合本文分析宋濂最終學有所成的原因”,從原文分析我們可以知道,宋濂從小學習就很勤奮,他主動去借書、抄書,博覽了群書。他還能不顧路途遙遠、環境惡劣,虛心向老師請教,他把讀書當作樂趣。
送東陽馬生序閱讀心得(專業14篇)篇十二
余幼時即嗜學。家貧,無從致書以觀,每假借于藏書之家,手自筆錄,計日以還。天大寒,硯冰堅,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錄畢,走達之,不敢稍逾約。以是人多以書假余,余因得遍觀群書。既加冠,益慕圣賢之道。又患無碩師名人與游,嘗趨百里外從鄉之先達拙經叩問。先達德隆望尊,門人弟子填其室,未嘗稍降辭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質理,俯身傾耳以請;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禮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復;俟其欣悅,則又請焉。故余雖愚,卒獲有所聞。
1.語段選自課文《___________》。
2.給加粗的字注音并解釋。
余幼時即嗜學()。
3.下列選項中與“走送之”一句中“走”用法不同的一項是()。
a.小大之獄。
b.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
c.鄉為身死而不受。
d.先帝不以臣卑鄙。
4.任選下面一句翻譯。
a.不敢稍逾約。
b.以是人多以書假余。
5.語段中畫橫線句子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求學精神和態度?
參考答案:
2.shi;特別愛好。
3.c。
4.不敢稍微超過約定的期限。因此人家大多數愿意把書借給我。
5.專心致志、虛心求學、勤學好問、尊重老師、執著追求等。
(意思對即可)。
送東陽馬生序閱讀心得(專業14篇)篇十三
余幼時即嗜學。家貧,無從致書以觀,每假借于藏書之家,手自筆錄,計日以還。天大寒,硯冰堅,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錄畢,走送之,不敢稍逾約。以是人多以書假余,余因得遍觀群書。既加冠,益慕圣賢之道。又患無碩師名人與游,嘗趨百里外,從鄉之先達執經叩問。先達德隆望尊,門人弟子填其室,未嘗稍降辭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質理,俯身傾耳以請;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禮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復;俟其欣悅,則又請焉。故余雖愚,卒獲有所聞。
當余之從師也,負篋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窮冬烈風,大雪深數尺,足膚皸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勁不能動,媵人持湯沃灌,以衾擁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無鮮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綺繡,戴朱纓寶飾之帽,腰白玉之環,左佩刀,右備容臭,燁然若神人;余則蘊袍敞衣處其間,略無慕艷意,以中有足樂者,不知口體之奉不若人也。蓋余之勤且艱若此。
【乙】宋濂嘗與客飲,帝(明太祖朱元璋)密使人偵視。翌日,問濂昨飲酒否,坐客為誰,饌何物。濂具以實對。笑曰:誠然,卿不朕欺。間召問群臣臧否,濂惟舉其善者。帝問其故,對曰:善者與臣友,臣知之;其不善者,不能知也。
【小題1】解釋下列句中劃線的詞。(2分)。
(1)又患無碩師名人與游()。
(2)禮愈至()。
(3)濂具以實對()。
(4)間召問群臣臧否()。
【小題2】把下面兩句話翻譯成現代漢語。(4分)。
(1)既加冠,益慕圣賢之道。
(2)誠然,卿不朕欺。
【小題3】甲、乙兩段文字分別寫了宋濂的什么故事?由此可以看出他具有怎樣的品質?(4分)。
【小題4】選擇一個角度,談談你讀了甲文或乙文后獲得的啟示。(1分)。
答案。
【小題1】(1)擔心(2)周到(3)全,都(4)好(每個0.5分,共2分)。
【小題1】(1)成年以后,我更加仰慕古代圣賢的學說。(2)確實是這樣,你沒有欺騙我。(每句2分,共4分)。
【小題1】艱難求學和答皇上問兩件事,(2分)可以看出他的謙恭和誠實。(2分)。
【小題1】示例:甲文:虛心求教才能學有所得。乙文:只有坦誠相待才能得到別人的理解和信任。(1分)。
解析。
【小題1】學生對文言文中重點詞語的釋義掌握要具體、精確,更要培養課內向課外遷移的能力,達到學以致用,準確地理解課外文言文的重點字詞。
【小題1】文言翻譯要求意思正確、句意完整、語句通順。注意對句子中關鍵詞的理解和重點句式的調整。
【小題1】學生通過感知文本內容,繼而理解文本的中心主題以及作者所要抒發的感情。
【小題1】只要觀點正確,有理有據,文通句順,書寫認真即可。
送東陽馬生序閱讀心得(專業14篇)篇十四
閱讀第一段,回答問題。
余幼時即嗜學,家貧,無從致書以觀,每假借于藏書之家,手自筆錄,計日以還。天大寒,硯冰堅,手指不可曲伸,弗之怠。錄畢,走送之,不敢稍逾約。以是人多以書假余,余因得遍觀群書。既加冠,益慕圣賢之道,又患無碩師名人與游,嘗趨百里外,從鄉之先達執經叩問。先達德隆望尊,門人弟子填其室,未嘗稍降辭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質理,俯身傾耳以請。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禮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復。俟其欣悅,則又請焉。故余雖愚,卒獲有所聞。當余之從師也,負篋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窮冬烈風,大雪深數尺,足膚皸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勁不能動,媵人持湯沃灌,以衾擁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無鮮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披綺繡,戴珠纓寶飾之帽,腰白玉之環,左佩刀,右備容臭,燁然若神人。余則緼袍敝衣處其間,略無慕艷意。以中有足樂者,不知口體之奉不若人也。蓋余勤且艱若此。
2.解釋下面加粗的詞語在文中的意思。
(1)余幼時即嗜學()。
(2)無從致書以觀()。
(3)每假借于藏書之家()。
(4)弗之怠()。
(5)走送之()。
(6)不敢稍逾約()。
(7)既加冠()。
(8)無碩師名人與游()。
(9)嘗趨百里外()。
(10)門人弟子填其室()。
(11)未嘗稍將辭色()。
(12)援疑質理()。
(13)或遇其叱咄()。
(14)俟其欣悅()。
(15)負篋曳屣()。
(16)持湯沃灌()。
(17)以衾擁覆()。
(18)寓逆旅主人()。
(19)腰白玉之環()。
(20)燁然若神人()。
(21)緼袍敝衣()。
(22)略無慕艷意()。
4.根據要求默寫:
(1)揭示作者小時侯學習就很勤奮的句子是:
(2)最能表現作者抄書之苦的句子是:
(3)表明作者嘗趨百里外求學原因的句子是:
(4)對太學生中的其他人燁然若神人作者卻略無慕艷意的原因是:
6.文中從哪些方面敘述作者青少年時期求學的艱難?用簡潔的語言概括。
7.作者寫自己求學經歷艱難的目的是什么?
8.文章開頭的嗜學一詞,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10.加冠一詞是什么意思?你還能從古代漢語中找出類似的用法嗎?試舉一例。
12.從文中找出幾處形象描寫的例句,并寫出從什么角度寫的?
13.作者成人后求師的艱難,包括哪三種情況?(高度概括回答即可)。
14.作者雖愚,卒獲有所聞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15.故余雖愚,卒獲有所聞作者真的愚笨嗎?他為什么這樣說?此處和文中哪句話照應?
19.作者并不因衣食住行的條件比同舍生差而稍有自卑,足見其內心充實,志存高遠。請結合他的生活補充出所缺下聯。
1.勉勵,推崇,贊許。
3.(1)四支僵勁不能動通肢肢體(2)同舍生皆被綺繡通披,穿著。
4.(1)余幼時即嗜學(2)天大寒,硯冰堅,手指不可曲伸(3)益慕圣賢之道,又患無碩師名人與游(4)以中有足樂者,不知口體之奉不若人也。
5.敘述自己青少年時期的求學之難和用心之艱。
6.幼時求學的艱難;成年后求師的叩問之難,旅途之艱,生活之苦。或四個方面:家境貧寒,無書可讀;無師求教難;遠道求學,備受艱苦;艱苦的求學生活。或讀書難,要借書,抄書;拜師難,冒嚴寒頂風雪,到外地尋師;求教難,常遭叱咄;生活難,日再食,穿緼袍敝衣。
7.目的是勸勉馬生不要辜負良好的學習條件,要刻苦讀書,以期有所成就。
8.統領全文,為全文定下基調。
9.是嗜學與家貧之間的矛盾來決定的。
10.(1)古時男子20歲時行冠禮,戴上成人帽子,后來常已冠或加冠,表示男子已成年。(2)及笄女子滿15歲把頭發綰起來,戴上簪子,表示已成年。
11.從文中可以看出,作者勤奮艱苦的學習生活,正是以一種堅忍不拔的毅力,為求知而甘愿付出一切,不斷的克服重重障礙,最后才功成名就的。
12.叩問之難:門人弟子填其室,未嘗稍降辭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質理,俯身傾耳以請。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禮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復。旅途之艱:負篋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窮冬烈風,大雪深數尺,足膚皸裂而不知。生活之苦,與同舍生的對比:日再食,無鮮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披綺繡,戴珠纓寶飾之帽,腰白玉之環,左佩刀,右備容臭,燁然若神人。余則緼袍敝衣處其間,略無慕艷意。
13.叩問之難;旅途之艱;生活之苦。
14.他有強烈的求知欲,為獲得知識,學問,他不辭辛苦,不怕困難,非常虛心虔誠的求教。
15.不愚笨,是作者自謙的說法;旨在說明,即使愚笨,努力學習也是會有收獲的。和其業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質之卑,則心不若余之專耳,豈他人之過哉。相照應。
16.他以學得知識,獲得學問為樂,不羨慕別人的衣食之憂,專心向學,實在是難能可貴的。
17.與同舍生對比,表現自己并不羨慕別人的優越條件,而是以學得知識,獲得學問為樂,這種刻苦學習,專心向學的精神是值得我們永遠學習的。
18.啟示:后天學習很重要;勤能補拙,學能治愚;士別三日,當刮目相看。
19.負篋曳屣求師苦;俯身傾耳讀書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