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秀作文通過精心選擇的語言和形象的文字描寫深入人心。優秀作文是每個學生必須掌握的一項基本技能,一篇優秀的作文可以展現出一個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思維方式。如何寫一篇優秀的作文是每個學生都面臨的問題,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一些優秀作文范文,供大家參考和學習。
最新盧溝橋事變(精選21篇)篇一
1937年7月7日夜,日軍在北平西南盧溝橋附近演習時,借口一名士兵“失蹤”,要求進入宛平縣城搜查,遭到中國守軍第29軍嚴辭拒絕。日軍遂向中國守軍開槍射擊,又炮轟宛平城。第29軍奮起抗戰。這就是震驚中外的七七事變,又稱盧溝橋事變。七七事變是日本帝國主義全面侵華戰爭的開始,也是中華民族進行全面抗戰的起點。
1936年2月,日本正式確立法西斯體制后,加快了對外侵略的步伐,決定將局部侵華戰爭擴大為全面侵華戰爭。
經過精心策劃和準備,1937年7月7日夜,日本侵略者制造盧溝橋事變(亦稱七七事變),發動了企圖滅亡全中國的侵略戰爭,中國駐軍第29軍將士被迫奮起抵抗,雄渾壯闊的中國抗日民族解放戰爭即全國性抗戰從此開始。
盧溝橋事變爆發后,國共兩黨對日本的侵略迅速作出反應,表明了堅決抗戰的態度。7月8日,中國共產黨向全國發出通電,指出只有實行全民族抗戰,才是中國的出路,號召全國人民、軍隊和政府。
團結。
起來,筑成民族統一戰線的堅固長城,抵抗日本的侵略。7月15日,中共代表團在廬山向蔣介石提交《中共中央為公布國共。
合作。
宣言》,提出了發動全民族抗戰、實行民權政治和改善人民。
生活。
三項政治主張。7月17日,蔣介石在廬山發表談話稱,“如果戰端一開,那就是地無分南北,年無分老幼,無論何人,皆有守土抗戰之。
責任。
”。8月14日,國民政府發表《自衛抗戰聲明書》。9月22日,國民黨中央通訊社發表《中共中央為公布國共合作宣言》。9月23日,蔣介石發表《對中國共產黨宣言的談話》,標志著以國共合作為主體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正式形成。
為達到3個月內滅亡中國的戰略企圖,1937年7月28日,侵華日軍以北平南苑地區為主要目標發起攻擊。在抗擊日軍侵略的過程中,第29軍副軍長佟麟閣和第29軍第132師師長趙登禹先后壯烈殉國,他們是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后中國軍隊最早犧牲的高級將領。
毛澤東。
同志曾高度評價佟麟閣等國民黨抗日將領,稱贊他們在執行抗擊日本侵略者的“神圣任務中光榮地壯烈地犧牲了”,他們“給了全中國人民以崇高偉大的模范”。
“兄弟鬩于墻,外御其侮。”面對亡國滅種的嚴重危機,在中國共產黨的積極努力和推動下,在偉大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旗幟下,億萬中國軍民團結一致,奮起抗敵,中國的全民族抗戰在世界東方開辟了第一個大規模反法西斯戰場。
最新盧溝橋事變(精選21篇)篇二
《盧溝橋事變》是一部描述抗日戰爭初期的著名歷史劇,這部劇以老一輩革命家鄧穎超女士為主角,講述了盧溝橋事變中中國軍民的抗戰故事。劇中強調了勇氣、堅韌和信念的重要性,同時也表達了對民族大義與國家繁榮的追求。在觀看這部劇后,我深受感動,也有一些心得體會。
盧溝橋事變發生于1937年7月7日,地點在北京郊區的盧溝橋,這個歷史事件導致了中日太平洋戰爭爆發。在劇中,我們看到了中國的狀況,斗爭的歷程和所受的多方面牽連,使得這個事件最終演變成世界大戰。不僅僅是一個政治事件,這件事情帶來的影響是深遠的,也從中折射出來中華民族增強自信,自強不息,民族自立的決心。
第三段:劇中人物的形象和歷史意義。
劇中的主角鄧穎超是一個值得敬佩的人物,她在盧溝橋事變中將自己的生命置于民族大義之上,表現出了理智、堅定和勇敢。從鄧穎超的塑造中,我們看到了一個新中國女性追求平等、尊嚴和獨立的精神,她們沒有退縮,堅韌頑強地對抗著日本侵略者,保護自己的家園。劇中還有許多不同的人物形象,他們都在這次歷史事件中,突顯出了自己的歷史意義。
在觀看《盧溝橋事變》的過程中,我更加感受到了勇氣的重要性。與人民共同不畏強暴,堅決抗爭,是我們國家戰勝侵略者的關鍵。從政治意義上看,這次事變是一次轉折點,也是一個民族覺醒的起點,讓人們認識到了中華民族的偉大,也讓人們更加堅定了抗戰的信念。看著鄧穎超在戰場上奮勇前行的形象,我深受感動,同時更為期待著我們國家和民族的未來。
第五段:結尾。
總而言之,觀看《盧溝橋事變》這部作品,不僅可以了解這段歷史的真實面貌,更能夠感受到那個年代人民的磨難和艱辛,以及對民族大義的堅定和執著。我相信,在不久的將來,我們的國家、民族會更加美好,任何侵略者都不能阻擋我們的前進步伐。
最新盧溝橋事變(精選21篇)篇三
奮力抵抗的是中國第29軍。其中,有一個趙姓師長。他慘死在日軍的轟炸之下,但他沒有倒下,而是站在石獅子旁犧牲的。之前這位師長這樣對孩子說:“孩子,如果爸爸沒有把鬼子趕跑就已經倒下了,你也要參加抗日志愿軍,和我一樣殺鬼子!”這使我很感動,因為他不愿倒在鬼子面前,而又希望下一代能抗日勝利!在這抗日戰爭里,死傷無數,早已血流成河,漫山遍野都是尸體,但為了不讓中國亡國,戰士們奮不顧身地沖向敵人,與鬼子同歸于盡。
現在日本為了掩蓋真相,在他們的教肓書上寫了許多歪曲的事實。老師曾經講過一個日本的.孩子,一進門就吼著要殺光中國人,他媽媽問他為什么,他回答:“中國人殺了很多日本人!”今年日本又想擔當理事國,我們反對,他們又說是我們的錯,難道日本人也不去反省一下他們自己的過錯?!
日本侵華的歷史,是中國人民心中永遠無法平復的傷口。電影《七七事變》,使我了解了這段無法讓華人忘記的歷史,體會到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
日本為了吞并中國,發動“七七事變”,我國的29軍與日軍在盧溝橋展開激烈的戰斗,29軍的戰士們懷著憤怒的心情,英勇殺敵。
我的心中兗滿了對日本帝國主義的憤怒,但我更感謝英勇的中國軍隊,是他們不畏強敵,英勇抵抗,為民族解放獻出年輕的生命。
這一段不能忘懷的歷史,讓我懂得要好好珍惜現在的美好生活。我會加倍努力,學好本領,做個有用的人,把我們的祖國建設得更加美麗!
最新盧溝橋事變(精選21篇)篇四
盧溝橋事變是近代中國歷史上的一件著名事件,也是中日兩國歷史上的一道傷疤。關于這件事,人們的爭議與猜測一直不停,而在我的學習中,我對盧溝橋事變有了更深的認識與思考。在這篇文章中,我將分享我的心得體會,并探討盧溝橋事變對兩國產生了何種影響。
盧溝橋靠近北京市區,是連接北京和華北地區的交通要道,一直以來都是軍事重地。在1937年7月7日,日本軍隊越過盧溝橋,向全面進攻中國。這次事變被認為是中日戰爭的起點。我在學習中了解到,這并不是偶然事件,而是日本政府根據其對華政策的高壓推行,通過不斷引渡中國朝廷、威脅消極措施等方式,逼迫中國屈服。然而中國民眾穩步挺立,卻遭受了毒瘤侵襲。這也證明了日本軍國主義的侵略野心和對中國偉大而崇高的民族戰爭事業的挑釁。
第二段:對事件的詳實描述。
在盧溝橋事變中,日軍先發制人,強行突破華北平津地區防線,向北發起進攻,從而擴大了戰爭規模。在無準備、無預警的情況下,這一突襲被中國軍民軍隊打了回去。這次沖突,在日、中兩方士兵間激烈交火中,中方迅速起訴,但歷史上日本軍隊曾多次無理侮辱,現場指指點點,又自行撤回引發的紛爭,并動用了火炮、機槍等重武器,猛烈攻向中國士兵。這場戰斗讓人們目睹了日軍許多殘忍的暴行,并且增強了中國軍隊和民眾的抗擊日軍的意志。然而,盧溝橋事變對中國軍民帶來了慘重的傷亡,迫使中國政府采取積極應對措施。
第三段:對中國人民的影響。
盧溝橋事變也深刻影響了中國人民,使他們更加團結和抗擊日本侵略者。這次戰爭造成了巨大的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許多人流離失所,生活艱難。但盧溝橋事變也激勵了中國民眾的抗擊日本侵略者的信念,更有力地促進了中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形成。此外,盧溝橋事變的發生和日本殖民戰爭的不斷擴大,也加速了中國民族覺醒。
第四段:對中日兩國的歷史影響。
歷史表明,盧溝橋事變標志中日兩國關系的惡化和中國抵制日本侵略者的開始。這個事件成為中日兩國之間的惡性循環,進而導致中日戰爭的爆發和激烈戰爭的局面。這場戰爭影響了兩國的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環境,并導致了數百萬人的死亡、傷殘和財產損失。同時,由于中國的堅決反擊,這次戰役也標志著日本軍隊在中國軍隊和民眾的傳統武器中遭到大規模挫敗。隨著時間的推移,中日兩國之間的雙邊關系得以恢復,但實質上對中日兩國的歷史影響還在繼續,帶來了長期不可逆轉的影響,也提醒著人們珍惜和平、維護和平。
第五段:總結。
總之,盧溝橋事變對于中日兩國歷史和文化的影響非常深遠,這次事件象征著中國對日本侵略者的堅決抵制,及其堅定的抗擊意志。同時,盧溝橋事變也暴露了日本軍國主義對中華民族的侵略野心,發揮了兩國之間的矛盾和惡意,并帶來了長期的對雙方的影響。今天,我們應該珍惜和平、促進合作,一起努力創造和平、合作與發展的未來。
最新盧溝橋事變(精選21篇)篇五
盧溝橋事變的歷史意義是什么?“盧溝橋事變”標志著中華全民族抗日戰爭的開始。中國人民經過流血犧牲、艱苦抗戰,終于在1945年8月15日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贏得了民族解放戰爭的偉大勝利。下面一起隨本站小編來了解一下盧溝橋事變的歷史意義吧。
1937年7月7日夜,日軍在北平西南盧溝橋附近演習時,借口一名士兵“失蹤”,要求進入宛平縣城搜查,遭到中國守軍第29軍嚴辭拒絕。日軍遂向中國守軍開槍射擊,又炮轟宛平城。第29軍奮起抗戰。這就是震驚中外的七七事變,又稱盧溝橋事變。七七事變是日本帝國主義全面侵華戰爭的開始,也是中華民族進行全面抗戰的起點。中國人民經過流血犧牲、艱苦抗戰,終于在1945年8月15日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贏得了民族解放戰爭的偉大勝利。
盧溝橋亦稱蘆溝橋,在北京西南約1.5公里處,豐臺區永定河上。因橫跨盧溝河(即永定河)而得名,是北京市現存最古老的石造聯拱橋。盧溝橋全長265米,寬8米,最寬處可達9.3米。有橋墩十座,共11個橋孔,整個橋身都是石體結構,關鍵部位均有銀錠鐵榫連接,為華北最長的古代石橋。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國主義在此發動全面侵華戰爭。宛平城的中國駐軍奮起抵抗,史稱“盧溝橋事變”(亦稱“七七事變”)。中國抗日軍隊在盧溝橋打響了全面抗戰的第一槍。
“盧溝橋事變”,以及由此開始的八年抗戰,是傳統中國轉折為現代民族國家的必經之道。但在更寬泛的空間里觀察,它的價值并不僅止于此。
改變曾經的忍讓與退縮,頑強地抗擊日本帝國主義,如此擔當所影響的并非中國自身。1938年初,斯大林對到訪的孫科坦言:“我深知中國不僅是為自己作戰,也是為蘇聯作戰;日本人的最終目的,是占領整個西伯利亞直到貝加爾湖。”稍后,日本關東軍擅自出動數萬大軍在中蒙邊境的諾門坎與蘇軍作戰,接連兩次發動攻勢,均遭失敗。這意味著,當日本陸軍兵力深陷中國戰場時,無法配合德國東西夾擊蘇聯,導致東西方法西斯國家各行其是,毫無戰略配合。1938年5月,英國駐華大使卡爾在電文中提出:“我們不能回避這樣一個事實,在某種程度上,中國既是為他們自己也是為我們而戰,因為只有日本人的失敗才能把我們從危及我們在遠東地位的災難中解救出來。”與此同時,英國外相哈里法克斯在備忘錄中說:“中國正在為所有的守法國家而戰斗。”
中國的選擇,一個弱國的抗爭,勇敢地面對自己的歷史命運,改變的是全球性格局。對日本帝國主義,在“最后關頭的應戰”,其作用,中國方面當然有著清醒的認識:“(中國抗戰)不獨求民族之解放,不獨求領土主權之完整,實亦為全世界各國之共同安全而戰也。”對中國的抗戰意志,美國財政部長亨利·摩根索主張:“聯合蘇聯,組成中、蘇、美、英對日聯合陣線。”而此際由美國亞洲艦隊司令亞內爾上將向國內發回的報告認為:“只是由于……中國抗戰擋住了日本軍團。”
中國全面抗戰開啟后三年,英國進行英倫保衛戰;四年后,蘇聯開始衛國戰爭;四年半,美國加入反法西斯戰爭。日本、德國與意大利軸心國的侵略野心,由日本進占東三省與華北開始,最終形成第二次世界大戰。這次世界大戰,深刻地改變了世界格局,迄今的世界格局,仍是二戰“遺產”。同時,中國亦被此次大戰深刻改變。徐中約評論:“中國通過長期的反侵略斗爭,從戰前的半殖民地狀態一躍而為五大國之一及聯合國創始國。在其近代歷史上,中國的國際威望從來沒有像此刻那樣崇高。”
中國的現代化及其全球性格局互動關系里的嶄新面貌,開始于1937年——“抱定犧牲一切之決心。”美國總統羅斯福說:“我們沒有忘記,中國人民在這次戰爭中,是首先站起來同侵略者戰斗的。”
1931年9月18日,日軍挑起九一八事變,占領中國東北,并一手炮制了偽“滿洲國”。日軍占領東北后,將魔爪伸向華北,陰謀策動“華北自治”。1936年6月,日本天皇批準了新的《帝國國防方針》及《用兵綱領》,公然宣稱要實現控制東亞大陸和西太平洋,最后稱霸世界的野心。8月7日,日本五相會議通過了《國策基準》,具體地規定了侵略中國,進犯蘇聯,待機南進的戰略方案。同時,還根據1936年度侵華計劃,制定了1937年侵華計劃。從1936年5月起,日本陸續增兵華北,不斷制造事端,頻繁進行軍事演習,華北局勢日益嚴峻。當時,守衛平津地區的中國守軍為第29軍,軍長宋哲元兼冀察政務委員會委員長。
最新盧溝橋事變(精選21篇)篇六
盧溝橋事變掀開了全民族抗日的序幕。盧溝橋事變的歷史背景是什么?下面隨本站小編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日本帝國主義為了占領中國,發動了蓄謀已久的全面侵華戰爭。1937年7月7日夜,日軍借一個士兵失蹤借口,要進入北平(今天的北京市)西南的宛平縣城搜查。中國守軍拒絕了這一無理的要求。日軍開槍開炮猛轟盧溝橋,向城內的中國守軍進攻。中國守軍第29軍吉星文團奮起還擊。掀開了全民族抗日的序幕。日本侵略者自1931年九一八事變侵吞我國東北后,為進一步挑起全面侵華戰爭,陸續運兵入關。到1936年,日軍已從東、西、北三面包圍了北平。從1937年6月起,駐豐臺的日軍連續舉行挑釁性的軍事演習。1937年,駐華日軍悍然發動“七七事變”(又稱“盧溝橋事變”),日本開始全面侵華,抗日戰爭隨即爆發。
1931年9月18日,日軍挑起九一八事變,占領中國東北,并一手炮制了偽“滿洲國”。日軍占領東北后,將魔爪伸向華北,陰謀策動“華北自治”。1936年6月,日本天皇批準了新的《帝國國防方針》及《用兵綱領》,公然宣稱要實現控制東亞大陸和西太平洋,最后稱霸世界的野心。8月7日,日本五相會議通過了《國策基準》,具體地規定了侵略中國,進犯蘇聯,待機南進的戰略方案。同時,還根據1936年度侵華計劃,制定了1937年侵華計劃。從1936年5月起,日本陸續增兵華北,不斷制造事端,頻繁進行軍事演習,華北局勢日益嚴峻。當時,守衛平津地區的中國守軍為第29軍,軍長宋哲元兼冀察政務委員會委員長。
日本帝國主義為了占領中國,發動了蓄謀已久的全面侵華戰爭。1937年7月7日,日軍借口一名士兵失蹤,要求進入橋頭的宛平縣城搜查,遭到中國守軍的拒絕。當晚8點鐘,日寇突然向盧溝橋發動進攻,中國守軍忍無可忍,奮起自衛,中國人民反對日本帝國主義侵略的抗日戰爭,從此開始了。
日本帝國主義為了占領中國,發動了蓄謀已久的全面侵華戰爭。1937年7月7日夜,日軍借一個士兵失蹤借口,要進入北平(今天的北京市)西南的宛平縣城搜查。中國守軍拒絕了這一無理的要求。日軍開槍開炮猛轟盧溝橋,向城內的中國守軍進攻。中國守軍第29軍吉星文團奮起還擊。掀開了全民族抗日的序幕。
日本侵略者自1931年九一八事變侵吞我國東北后,為進一步挑起全面侵華戰爭,陸續運兵入關。從1937年6月起,駐豐臺的日軍連續舉行挑釁性的軍事演習。1937年,駐華日軍悍然發動“七七事變”(又稱“盧溝橋事變”),日本開始全面侵華,抗日戰爭隨即爆發。
“盧溝橋事變”,以及由此開始的八年抗戰,是傳統中國轉折為現代民族國家的必經之道。但在更寬泛的空間里觀察,它的價值并不僅止于此。
改變曾經的忍讓與退縮,頑強地抗擊日本帝國主義,如此擔當所影響的并非中國自身。1938年初,斯大林對到訪的孫科坦言:“我深知中國不僅是為自己作戰,也是為蘇聯作戰;日本人的最終目的,是占領整個西伯利亞直到貝加爾湖。”稍后,日本關東軍擅自出動數萬大軍在中蒙邊境的諾門坎與蘇軍作戰,接連兩次發動攻勢,均遭失敗。這意味著,當日本陸軍兵力深陷中國戰場時,無法配合德國東西夾擊蘇聯,導致東西方法西斯國家各行其是,毫無戰略配合。1938年5月,英國駐華大使卡爾在電文中提出:“我們不能回避這樣一個事實,在某種程度上,中國既是為他們自己也是為我們而戰,因為只有日本人的失敗才能把我們從危及我們在遠東地位的災難中解救出來。”與此同時,英國外相哈里法克斯在備忘錄中說:“中國正在為所有的守法國家而戰斗。”
中國的選擇,一個弱國的抗爭,勇敢地面對自己的歷史命運,改變的是全球性格局。對日本帝國主義,在“最后關頭的應戰”,其作用,中國方面當然有著清醒的認識:“(中國抗戰)不獨求民族之解放,不獨求領土主權之完整,實亦為全世界各國之共同安全而戰也。”對中國的抗戰意志,美國財政部長亨利·摩根索主張:“聯合蘇聯,組成中、蘇、美、英對日聯合陣線。”而此際由美國亞洲艦隊司令亞內爾上將向國內發回的報告認為:“只是由于……中國抗戰擋住了日本軍團。”
中國全面抗戰開啟后三年,英國進行英倫保衛戰;四年后,蘇聯開始衛國戰爭;四年半,美國加入反法西斯戰爭。日本、德國與意大利軸心國的侵略野心,由日本進占東三省與華北開始,最終形成第二次世界大戰。這次世界大戰,深刻地改變了世界格局,迄今的世界格局,仍是二戰“遺產”。同時,中國亦被此次大戰深刻改變。徐中約評論:“中國通過長期的反侵略斗爭,從戰前的半殖民地狀態一躍而為五大國之一及聯合國創始國。在其近代歷史上,中國的國際威望從來沒有像此刻那樣崇高。”
中國的現代化及其全球性格局互動關系里的嶄新面貌,開始于1937年——“抱定犧牲一切之決心。”美國總統羅斯福說:“我們沒有忘記,中國人民在這次戰爭中,是首先站起來同侵略者戰斗的。”
最新盧溝橋事變(精選21篇)篇七
日本侵略者自1931年九·一八事變侵吞我國東北后,為進一步挑起全面侵華戰爭,陸續運兵入關。到1936年,日軍已從東、西、北三面包圍了北平。日本帝國主義為了占中國,發動了蓄謀已久的全面侵華戰爭。從1937年6月起,駐豐臺的日軍連續舉行挑釁性的軍事演習。1937年7月7日駐華日軍悍然發動“七七事變”,日本開始全面侵華,抗日戰爭爆發。1937年7月7日夜10時,日軍在距北平十余公里的盧溝橋附近進行軍事演習,向中國駐軍挑釁。日軍詭稱有一名士兵失蹤,要求進入橋邊的宛平縣城搜查,遭到拒絕后,就向宛平縣城和盧溝橋開槍開炮。
7月8日早晨,日軍包圍了宛平縣城,并向盧溝橋中國駐軍發起進攻。中國駐軍第29軍37師219團奮起還擊,進行了頑強的抵抗,給日本侵略軍以沉重的打擊。團長吉星文親赴前線,指揮作戰。一位戰士用大刀接連砍死砍傷日軍13人,自己也壯烈殉國。駐守在盧溝橋北面的一個連戰士,戰到最后只剩下4人。9日凌晨,二十九軍收復了永定河東岸的失地。
七七事變是日本帝國主義為實現它鯨吞中國的野心而蓄意制造出來的,是它全面侵華的開始。全面侵華,在中國建立殖民統治,是日本帝國主義長期推行的方針。日本早在明治維新時期,在確立近代天皇制的同時,迅速走上了擴張侵略的軍國主義道路,并制定了以中國、朝鮮為主要侵略對象的所謂“大陸政策”。本世紀初葉,日本于日俄戰爭后取代俄國,在中國東北擴大殖民勢力,屯駐關東軍,設立殖民機構“南滿鐵路公司”,把東北作為對中國殖民擴張的基地。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日本利用西方列強無暇東顧,極力擴大對華侵略,出兵山東,脅迫袁世凱接受日本妄圖鯨吞中國的“二十一條要求”,把侵略魔掌伸向中國內地。一次大戰后,日本企圖通過加緊掠奪中國、朝鮮和其他亞洲國家,擺脫政治、經濟危機,在1927年的“東方會議”上對侵略中國問題進行了精心策劃。1931年9月18日,日本對我國東北發動突然襲擊,3個多月就占領東北全境。翌年日軍進攻上海(一·二八事變),并攻占大片華北土地,威逼平津,又在東北建立偽“滿洲國”、在華北搞所謂“自治運動”,妄圖長期占領這些地區。
1936年日本制定的總體戰略計劃——“國策基準”出籠后,日本舉行了一次“將官”演習,向參加演習的將官交代了全面發動侵華戰爭的戰爭部署。此后,日本增兵中國東北,抽調精銳部隊關東軍進駐平津一帶,頻繁舉行軍事演習進行挑釁,伺機挑起戰爭。1937年7月3日,關東軍參謀長東條英機向日本政府提議立即給中國以打擊,隨即于7月7日發動了七·七事變。7月9日,中日雙方交戰部隊曾達成口頭停火協議。但同時,日本乘機從中國東北和朝鮮抽調2萬多軍隊和百余架飛機投入華北地區。7月17日,日本陸軍參謀本部制定了《在華北行使兵力時對華戰爭指導綱要》,日本政府決定動員40萬兵力,妄圖用武力滅亡中國。七七事變的第二天,中共中央通電全國,號召中國軍民團結起來,共同抵抗日本侵略者。
全國各族各界人民熱烈響應,抗日救亡運動空前高漲。在這種形勢下,蔣介石于7月17日在廬山發表談話,宣布對日作戰。中國抗日戰爭作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抗擊和牽制了日本陸軍總兵力的三分之二以上,中國軍民傷亡達3500多萬人。經過8年的浴血奮戰,中國人民終于取得了抗日戰爭的偉大勝利,也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9月2日,日本在投降書上簽字。
9月3日被定為抗日戰爭勝利紀念日。“七七事變”后,中國軍民的奮起抗戰。世界各國人民紛紛以不同方式聲援中國抗戰。正如毛澤東在1937年10月25日與英國記者貝特蘭談話時所說:中國抗戰“喚起了國際輿論的同情。國際間過去鄙視中國不抵抗的,現在轉變為尊敬中國的抵抗了。”
最新盧溝橋事變(精選21篇)篇八
今天中午,老師組織我們觀看了一場電影《盧溝橋事變》。這是一部關于抗日的影片,作為新一代的小學生,我們不能只看到今天的繁榮昌盛,而忘記那昔日的國恥。這是一段每個中國人都不能忘卻的.歷史!影片中那一幕幕動人心弦的畫面,那一句句感人肺腑的話語,都令人心潮澎湃,熱血沸騰,心中不禁燃起一股莫名的愛國情!
這部影片有許多感人的地方,我就不一一細說了。但有兩處地方我卻一定要和大家談一談。這兩處分別是“妙對怒斥日寇”和“古稀老太怒摔花瓶”。不知大家還是否記得這樣一個情節:日寇和我們中國士兵同坐一席時,一個日本人拿著一幅上聯出場了,那上聯便是:“琵琶琴瑟八大王王王在上”。這在座的人心里個個都明白:日本人這是在借中國的文化侮辱中國人!所有的日寇都大笑起來,為他鼓掌。而中國士兵則個個義憤填膺,卻又無詞答對。這時,一位老人走到了日寇身旁,那老人已是銀絲滿頭、年逾古稀,但卻精神矍鑠,說話聲音鏗鏘有力。他揮毫潑墨,寫下了十一個大字:“魑魅魍魎四小鬼鬼鬼犯邊”。這幅下聯形象得把日寇比作無惡不作的“四小鬼”,真是大快人心吶!這時,日寇一個個瞠目結舌,啞口無言。
這位老人是可敬的,而另一位老人也十分值得我們尊敬,影片中有這樣一個片段:華北的最高司令官收受了日寇的賄賂,他們私底下進行了骯臟的交易,真是令人鄙夷和唾棄啊!這時,那華北的最高司令官把收到的賄賂——一只國寶級的古董花瓶給自己的母親看。他母親是一位老婦人,年逾古稀,她作了一番慷慨陳詞,許多內容我已經記不得了,但老婦人那充滿正義的表情卻已銘刻在了我的記憶里。隨后,那老婦人手重重一拍,花瓶摔到了地上,化成了無數個大大小小的碎片。那老婦人用行動詮釋了她深深的愛國情懷。
這兩位老人都是好樣的,是英雄!以前日寇說我們中國是“一條沉睡的巨龍”,可是現在,這條巨龍醒了!兩位老人尚且如此愛國,那我們呢?我們應該怎么做呢?想必不用我多說了吧!同學們,讓我們好好學習,為祖國將來的建設出一份力。
最新盧溝橋事變(精選21篇)篇九
盧溝橋事變是日本帝國主義全面侵華戰爭的開始,也是中華民族進行全面抗戰的起點。這么一件震驚中外的事件發生在什么時候?盧溝橋事變又稱七七事變,因為盧溝橋事變事件是1937年7月7日。下面是本站小編給大家整理的盧溝橋事變的資料簡介,一起來看一下吧。
79年前的今天:1937年7月7日夜,日軍在北平西南盧溝橋附近演習時,借口一名士兵“失蹤”,要求進入宛平縣城搜查,遭到中國守軍第29軍嚴辭拒絕。日軍遂向中國守軍開槍射擊,又炮轟宛平城。第29軍奮起抗戰。這就是震驚中外的七七事變,又稱盧溝橋事變。七七事變是日本帝國主義全面侵華戰爭的開始,也是中華民族進行全面抗戰的起點。
日本自明治維新后,逐漸走上對外擴張的道路。自1874年出兵中國臺灣開始,日本發動了一系列侵略中國的戰爭。1931年9月18日,日軍挑起九一八事變,占領中國東北,并一手炮制了偽“滿洲國”。日軍占領東北后,陰謀將魔爪伸向華北,從1936年5月起,日本陸續增兵華北,不斷制造事端,頻繁進行軍事演習,華北局勢日益嚴峻。當時,守衛平津地區的中國守軍為第29軍,軍長宋哲元兼冀察政務委員會委員長。1936年,日本華北駐屯軍以卑鄙的手段占領豐臺,將下一個目標定在了盧溝橋。1937年7月7日下午,日本華北駐屯軍第1聯隊第3大隊第8中隊由大隊長清水節郎率領,荷槍實彈開往緊靠盧溝橋中國守軍駐地的回龍廟到大瓦窯之間的地區。晚7時30分,日軍開始演習。22時40分,日軍聲稱演習地帶傳來槍聲,并有一士兵(志村菊次郎)“失蹤”,立即強行要求進入中國守軍駐地宛平城搜查,中國第29軍第37師第110旅第219團嚴詞拒絕。日軍一面部署戰斗,一面借口“槍聲”和士兵“失蹤”,假意與中國方面交涉。24時左右,冀察當局接到日本駐北平特務機關長松井太久郎的電話。松井稱:日軍昨在盧溝橋郊外演習,突聞槍聲,當即收隊點名,發現缺少一兵,疑放槍者系中國駐盧溝橋的軍隊,并認為該放槍之兵已經入城,要求立即入城搜查。中方以時值深夜日兵入城恐引起地方不安,且中方官兵正在熟睡,槍聲非中方所發,予以拒絕。不久,松井又打電話給冀察當局稱,若中方不允許,日軍將以武力強行進城搜查。同時,冀察當局接到盧溝橋中國守軍的報告,說日軍已對宛平城形成了包圍進攻態勢。冀察當局為了防止事態擴大,經與日方商議,雙方同意協同派員前往盧溝橋調查。此時,日方聲稱的“失蹤”士兵已歸隊,但隱而不報。7月8日晨5時左右,日軍突然發動炮擊,中國第29軍的第219團第3營在團長吉星文和營長金振中的指揮下奮起抗戰。
日軍挑起七七事變后,在全國引起強烈反響。7月17日,蔣介石在廬山發表談話,指出“盧溝橋事變已到了退讓的最后關頭”,“再沒有妥協的機會,如果放棄尺寸土地與主權,便是中華民族的千古罪人。”對于在盧溝橋戰斗中英勇抗敵的29軍,全國各界報以熱烈的聲援。各地民眾紛紛組織團體,送來。
慰問信。
慰勞品;平津學生組織戰地服務團,到前線救護傷員運送彈藥;盧溝橋地區的居民為部隊送水送飯,搬運軍用物資;長辛店鐵路工人迅速在城墻上做好防空洞挖好槍眼,以協助軍隊固守宛平城;華僑聯合會也致電鼓勵第29軍再接再厲。七七事變爆發后,日軍的進攻遭到了中國軍隊的頑強抵抗。28日夜,宋哲元撤離北平,29日,北平淪陷。
日本帝國主義為了占領中國,發動了蓄謀已久的全面侵華戰爭。1937年7月7日,日軍借口一名士兵失蹤,要求進入橋頭的宛平縣城搜查,遭到中國守軍的拒絕。當晚8點鐘,日寇突然向盧溝橋發動進攻,中國守軍忍無可忍,奮起自衛,中國人民反對日本帝國主義侵略的抗日戰爭,從此開始了。
日本帝國主義為了占領中國,發動了蓄謀已久的全面侵華戰爭。1937年7月7日夜,日軍借一個士兵失蹤借口,要進入北平(今天的北京市)西南的宛平縣城搜查。中國守軍拒絕了這一無理的要求。日軍開槍開炮猛轟盧溝橋,向城內的中國守軍進攻。中國守軍第29軍吉星文團奮起還擊。掀開了全民族抗日的序幕。
日本侵略者自1931年九一八事變侵吞我國東北后,為進一步挑起全面侵華戰爭,陸續運兵入關。從1937年6月起,駐豐臺的日軍連續舉行挑釁性的軍事演習。1937年,駐華日軍悍然發動“七七事變”(又稱“盧溝橋事變”),日本開始全面侵華,抗日戰爭隨即爆發。
共
2
頁,當前第。
1
頁
1
2
最新盧溝橋事變(精選21篇)篇十
近日,我參加了一場關于盧溝橋事變的講座,講座內容詳實、生動,讓我對這段歷史有了更深的了解。下面,我將從五個方面來分享我對盧溝橋事變的感悟和發現。
首先,講座引發了我對歷史責任的思考。盧溝橋事變是中國抗日戰爭的開始,是中國人民頑強抵抗侵略的開始。在講座中,我了解到日本帝國主義的殘暴侵略行徑,以及當時中國的困境和無奈。作為愛國的中國人,我們肩負著維護國家尊嚴和民族利益的歷史責任。講座讓我更加深刻地認識到這一點。
其次,講座使我對盧溝橋事變的背后故事產生了思考。在講座中,我了解到事變發生前中日兩國政府曾進行了一系列抵制外交,但最終還是無法避免戰爭的爆發。這背后既有國際政治的復雜因素,也有各方面的失誤和判斷錯誤。對于事變的發生,不僅僅是兩國關系的問題,更是整個國際社會的問題。這讓我思考到,作為一個普通人,我們要從個人和社會角度深入思考,追求和平與和諧的共同目標。
第三,在講座中,我還了解到盧溝橋事變后,中國人民以牙還牙,進行了頑強的抵抗。盡管戰爭中中國軍民損失慘重,但他們表現出的不屈不撓的精神和頑強的意志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他們用鮮血和生命捍衛了國家尊嚴和民族榮譽。這讓我受到鼓舞,明白了民族精神的重要性,同時也意識到我們現在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需要倍加珍惜和努力。
第四,講座中展現的歷史文化使我對中國傳統文化產生了更深的興趣。在講座中,講師介紹了故宮文化和古建筑,讓我對中國傳統文化有了新的認識和理解。盧溝橋作為中國的一座古老橋梁,見證了數百年的歷史變遷,它的存在讓我思考我們應該如何保護和傳承這份寶貴的文化遺產。
最后,講座讓我意識到歷史的重要性。歷史是一面鏡子,我們可以從中汲取智慧,避免重蹈覆轍。通過對盧溝橋事變的了解,我意識到歷史教育的重要性,因為只有了解歷史,我們才能更好地面對未來。我們應該珍惜和保護歷史遺跡,通過歷史教育,傳承和發揚好的歷史傳統。
總之,這場關于盧溝橋事變的講座讓我對這段歷史有了更深的了解,并引發了我對歷史責任、歷史教育和中國傳統文化的思考。作為一名普通公民,我們應該始終牢記歷史,不斷學習進步,為實現國家繁榮和人民幸福貢獻自己的力量。保持對歷史的敬畏和對未來的希望,我們才能為社會進步做出貢獻。
最新盧溝橋事變(精選21篇)篇十一
奮力抵抗的是第29軍。其中,有一個趙姓師長。他慘死在日軍的轟炸之下,但他沒有倒下,而是站在石獅子旁犧牲的。之前這位師長這樣對孩子說:“孩子,如果爸爸沒有把鬼子趕跑就已經倒下了,你也要參加抗日志愿軍,和我一樣殺鬼子!”這使我很感動,因為他不愿倒在鬼子面前,而又希望下一代能抗日勝利!在這抗日戰爭里,死傷無數,早已血流成河,漫山遍野都是尸體,但為了不讓中國亡國,戰士們奮不顧身地沖向敵人,與鬼子同歸于盡。
現在日本為了掩蓋真相,在他們的教肓書上寫了許多歪曲的事實。老師曾經講過一個日本的孩子,一進門就吼著要殺光中國人,他媽媽問他為什么,他回答:“中國人殺了很多日本人!”今年日本又想擔當理事國,我們反對,他們又說是我們的錯,難道日本人也不去反省一下他們自己的過錯?!
日本侵華的歷史,是中國人民心中永遠無法平復的傷口。電影《七七事變》,使我了解了這段無法讓華人忘記的歷史,體會到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
日本為了吞并中國,發動“七七事變”,我國的29軍與日軍在盧溝橋展開激烈的戰斗,29軍的戰士們懷著憤怒的心情,英勇殺敵。
我的心中兗滿了對日本帝國主義的憤怒,但我更感謝英勇的中國軍隊,是他們不畏強敵,英勇抵抗,為民族解放獻出年輕的生命。
這一段不能忘懷的歷史,讓我懂得要好好珍惜現在的美好生活。我會加倍努力,學好本領,做個有用的人,把我們的祖國建設得更加美麗。
最新盧溝橋事變(精選21篇)篇十二
1987年7月7日全民族抗戰爆發50周年之際,坐落于全民族抗戰爆發地——北京盧溝橋畔的宛平城內的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正式對外開放,鄧小平同志親自題寫了館名。
1997年7月7日,紀念館二期工程竣工,江澤民親筆題詞:“高舉愛國主義旗幟,以史育人;弘揚中華民族精神,振興祖國。”
2005年7月7日,在紀念館舉行了一場盛大的紀念活動——《偉大勝利——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60周年》大型主題展覽開幕。時任中共中央政治局李長春、時任中宣部部長劉云山等多位國家領導人出席開幕式,時任北京市委副書記、市長王岐山主持開幕式,開幕式有2000人參加。現場伴隨著《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的樂曲聲,60發紅色信號彈射向天空,3000羽和平鴿飛上藍天。
2007年,抗戰館在當年的7月7日舉行了千人大會,紀念全民族抗戰爆發70周年,同時舉辦《難忘七七珍愛和平》史料展。與之相配合,抗戰館推出了一枚紀念全民族抗戰爆發70周年的紀念封。由抗戰館參與的紀念抗戰歷史書籍——《北京抗戰遺存》和《抗戰家書》在京首發。
2012年,恰逢全民族抗戰爆發75周年,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與中國音樂家協會愛樂樂團共同舉辦了主題音樂會。
2014年7月7日是“七七事變”77周年紀念日。黨和國家領導人將在2014年7月7日上午到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同首都各界代表一齊,隆重紀念全民族抗戰爆發七十七周年。
“盧溝橋事變”,以及由此開始的八年抗戰,是傳統中國轉折為現代民族國家的必經之道。但在更寬泛的空間里觀察,它的價值并不僅僅止于此。
改變以往的忍讓與退縮,頑強地抗擊日本帝國主義,如此擔當所影響的并非中國自身。1938年初,斯大林對到訪的孫科坦言:“我深知中國不僅僅是為自我作戰,也是為蘇聯作戰;日本人的最終目的,是占領整個西伯利亞直到貝加爾湖。”稍后,日本關東軍擅自出動數萬大軍在中蒙邊境的諾門坎與蘇軍作戰,接連兩次發動攻勢,均遭失敗。這意味著,當日本陸軍兵力深陷中國戰場時,無法配合德國東西夾擊蘇聯,導致東西方法西斯國家各行其是,毫無戰略配合。1938年5月,英國駐華大使卡爾在電文中提出:“我們不能回避這樣一個事實,在某種程度上,中國既是為他們自我也是為我們而戰,因為僅有日本人的失敗才能把我們從危及我們在遠東地位的災難中解救出來。”與此同時,英國外相哈里法克斯在備忘錄中說:“中國正在為所有的守法國家而戰斗。”
中國的選擇,一個弱國的抗爭,勇敢地應對自我的歷史命運,改變的是全球性格局。對日本帝國主義,在“最終關頭的應戰”,其作用,中國方面當然有著清醒的認識:“(中國抗戰)不獨求民族之解放,不獨求領土主權之完整,實亦為全世界各國之共同安全而戰也。”對中國的抗戰意志,美國財政部長亨利·摩根索主張:“聯合蘇聯,組成中、蘇、美、英對日聯合陣線。”而此際由美國亞洲艦隊司令亞內爾上將向國內發回的報告認為:“只是由于……中國抗戰擋住了日本軍團。”
中國全面抗戰開啟后三年,英國進行英倫保衛戰;四年后,蘇聯開始衛國戰爭;四年半,美國加入反法西斯戰爭。日本、德國與意大利軸心國的侵略野心,由日本進占東三省與華北開始,最終構成第二次世界大戰。這次世界大戰,深刻地改變了世界格局,迄今的世界格局,仍是二戰“遺產”。同時,中國亦被此次大戰深刻改變。徐中約評論:“中國經過長期的反侵略斗爭,從戰前的半殖民地狀態一躍而為五大國之一及聯合國創始國。在其近代歷史上,中國的國際威望從來沒有像此刻那樣崇高。”
中國的現代化及其全球性格局互動關系里的嶄新面貌,開始于1937年——“抱定犧牲一切之決心。”美國總統羅斯福說:“我們沒有忘記,中國人民在這次戰爭中,是首先站起來同侵略者戰斗的。”
最新盧溝橋事變(精選21篇)篇十三
1937年7月7日,日軍制造“盧溝橋事變”,開始全面侵華,嗣后日以重兵三路進攻華北。“七七事變”是劃時代的歷史事件。日寇進攻盧溝橋的炮聲宣告了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盧溝橋抗戰的壯舉引燃了中華民族抗戰的圣火。中國人民從此開始了艱苦卓絕的八年抗戰……下面是本站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于“盧溝橋事變”的。
作文。
歡迎閱讀!
我讀了《七七事變》這篇文章,不禁思緒萬千。
這篇文章反映了七七事變的全過程,揭示了當時日軍無恥的行為和表現了八路軍與新四軍不怕為國犧牲的精神。
文中寫道:“1937年7月7日夜,日軍在盧溝橋北邊以進攻盧溝橋為目標,舉行軍事演習。他們借口一名士兵失蹤,無理要求進入宛平縣城搜查,遭到了中國守軍的拒絕。日軍隨即向宛平縣開槍炮。”這段文章反映出日軍的無恥和狡詐的行為,為了占領我國領土,利用謊言想進入宛平縣,我軍不同意他們便開槍開炮,強行進入,表現出了他們丑陋的面孔。而在戰爭中為戰勝敵人,有很多戰士光榮的牲在盧溝橋的橋頭。其中,二十九軍副師長佟麟閣和二十九軍師長趙登禹也光榮犧牲,他們這種為國捐軀不怕犧牲的精神真讓人敬佩。
歷史告訴我們,7月7日不是一個平凡的日子。看,宛平城墻上的彈坑依然有血的痕跡!聽,盧溝橋畔的晨風似乎在訴說!血祭盧溝,國人難忘歷史,面向未來,我們任重道遠!74年前的今天,在戰云密布的盧溝橋畔,日軍帝國主義打響了全面侵華戰爭的第一槍;同樣在這一天。寧死不屈的中國軍民向侵略者射出了抗擊的子彈。在民族危亡時刻,中華民族同提人抗爭,共赴國難,投入正義的抗戰中,血雨腥風,艱苦的8年抗戰,是100多年以來中國人民反抗外敵入侵取得的第一次完全勝利。
今天重溫歷史,既是為了紀念這一偉大勝利,同時更是為了珍惜和平,為了開創未來。以史為鑒,才知和平的珍貴。
今日抗戰勝利60周年,我有太多的話要說,但更多的是等著我們為國家盛強。為世界和平風險智慧和力量的強大動力!
讀完這篇文章后,我真正感受到了當時的社會背景,當時的人民。百姓得可憐,當時敵人的可惡,當時的戰士們的英勇,戰士們是用他們的血和身軀為我們現在的生活鋪下了一條大道!
奮力抵抗的是中國國民黨第29軍。其中,有一個趙姓師長。他慘死在日軍的轟炸之下,但他沒有倒下,而是站在石獅子旁犧牲的。之前這位師長這樣對孩子說:“孩子,如果爸爸沒有把鬼子趕跑就已經倒下了,你也要參加抗日志愿軍,和我一樣殺鬼子!”這使我很感動,因為他不愿倒在鬼子面前,而又希望下一代能抗日勝利!在這抗日戰爭里,死傷無數,早已血流成河,漫山遍野都是尸體,但為了不讓中國亡國,戰士們奮不顧身地沖向敵人,與鬼子同歸于盡。
現在日本為了掩蓋真相,在他們的教肓書上寫了許多歪曲的事實。老師曾經講過一個日本的孩子,一進門就吼著要殺光中國人,他媽媽問他為什么,他回答:“中國人殺了很多日本人!”今年日本又想擔當理事國,我們反對,他們又說是我們的錯,難道日本人也不去反省一下他們自己的過錯?!
日本侵華的歷史,是中國人民心中永遠無法平復的傷口。電影《七七事變》,使我了解了這段無法讓華人忘記的歷史,體會到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
日本為了吞并中國,發動“七七事變”,我國的29軍與日軍在盧溝橋展開激烈的戰斗,29軍的戰士們懷著憤怒的心情,英勇殺敵。
我的心中兗滿了對日本帝國主義的憤怒,但我更感謝英勇的中國軍隊,是他們不畏強敵,英勇抵抗,為民族解放獻出年輕的生命。
這一段不能忘懷的歷史,讓我懂得要好好珍惜現在的美好生活。我會加倍努力,學好本領,做個有用的人,把我們的祖國建設得更加美麗!
作者:于春晨。
最近我看了一本書叫《盧溝橋事變》。《盧溝橋事變》也稱“七七事變”事情發生在1937年7月7日。
機會,到最后只好退守橋頭。
第二天守橋士兵們同仇敵愾,對準日寇奮起還擊,把日寇打的人仰馬翻、哭爹喊娘。他們不服輸,中午的時侯,他們從南京推來了大炮,把橋頭轟成了“馬蜂窩”。
晚上,鬼子便端上了刺刀的步槍向我軍展開了殊死搏斗的較量。英勇無畏的守橋衛兵知道今晚日寇的到來。日寇軍隊來到橋上,見空無一人,便放松了警惕,我軍給日寇奮起一擊,把日本鬼子打得抱頭鼠竄,落荒而逃。我軍把大刀向日軍砍去,刀光閃閃,鮮血四濺我軍終于取得了勝利,昂頭大呼起來。
第三天,我軍向中央部門及海外同胞發了電報。上面寫道:“盧溝橋事變”對中國的特別大海外華僑都紛紛來電聲援,表示愿意伸出援助之手,慰問品有:軍火彈藥、資金等。
第四天一大早,中央部門便派了援兵,來幫助盧溝橋士兵。
這天,我軍乘日軍在路上搬運炮火之際,對準日本鬼子就是兩炮,日本鬼子被我軍打的無還手之際。
中國勝利了!
然而,在這紅旗、國歌的背后,你是否思考過:他們是為何而出現的?
是那些受盡屈辱的日子里的痛苦鑄成,是千千萬革命先輩拋頭顱灑熱血鑄就,是我們難以磨滅的一個國恥!勿忘國恥!
七十多年前的那個7月7日,日本想盡辦法要進入宛平城,于是撒了個謊,說演習時有人失蹤,要進城搜索。被拒后,他們露出了可惡而兇殘的嘴臉,而八年抗戰也就這樣到來了。
在那年的十二月,南京城里的民眾迎來了空前的黑色恐怖,日本法西斯拿起屠刀進行了長達6周慘絕人寰的大規模屠殺,三十多萬無辜百姓和戰俘在喪命于此。這些事情至今還有人證和物證,我們不能忘記日本的惡行,不能忘記他們的狡猾和奸詐。
我們要明白,當日本意識到自己的實力不夠時,他們往往會采取煙霧彈的方式來迷惑自己甚至迷惑他們的民眾;一旦實力達到,他們就會猶如得勢的家犬一樣在主人的牽引下變得兇殘而冷酷。
滄海桑田,風雨坎坷,偉大的祖國歷盡磨難。同學們,我們肩負著跨世紀的歷史使命。我們不能甘心落后于前人,應該繼承和發揚先行者留給我們的不怕困難的精神。從七七事變開始,中國一直處于風雨飄搖之中,中國人民一直在戰火中苦苦掙扎。如今,中國已走出了血雨腥風的陰霾,華夏大地處處洋溢著歡歌笑語。我們現在的豐衣足食又是靠什么換來的呢?是用革命英雄的生命與血淚換來的,是用中國人民的雙手和汗水換來的。今昔對比,我們怎能不感嘆呢?不要忘記我們中國曾有過的一段屈辱,不要忘了我們肩挑著振興中華的重任。我們要更加珍惜這來之不易的和平,“少年強則國強”,我們是祖國的花朵,更是祖國的希望。
同學們,請不要忘記過去那些痛苦,痛苦能成為我們前進的動力,痛苦才能讓我們謹記今日幸福的來之不易!“不忘國恥,振興中華!”
作者:葉葉蟲。
今天中午,老師組織我們觀看了一場電影《盧溝橋事變》。這是一部關于抗日的影片,作為新一代的小學生,我們不能只看到今天的繁榮昌盛,而忘記那昔日的國恥。這是一段每個中國人都不能忘卻的歷史!影片中那一幕幕動人心弦的畫面,那一句句感人肺腑的話語,都令人心潮澎湃,熱血沸騰,心中不禁燃起一股莫名的愛國情!
這部影片有許多感人的地方,我就不一一細說了。但有兩處地方我卻一定要和大家談一談。這兩處分別是“妙對怒斥日寇”和“古稀老太怒摔花瓶”。不知大家還是否記得這樣一個情節:日寇和我們中國士兵同坐一席時,一個日本人拿著一幅上聯出場了,那上聯便是:“琵琶琴瑟八大王王王在上”。這在座的人心里個個都明白:日本人這是在借中國的文化侮辱中國人!所有的日寇都大笑起來,為他鼓掌。而中國士兵則個個義憤填膺,卻又無詞答對。這時,一位老人走到了日寇身旁,那老人已是銀絲滿頭、年逾古稀,但卻精神矍鑠,說話聲音鏗鏘有力。他揮毫潑墨,寫下了十一個大字:“魑魅魍魎四小鬼鬼鬼犯邊”。這幅下聯形象得把日寇比作無惡不作的“四小鬼”,真是大快人心吶!這時,日寇一個個瞠目結舌,啞口無言。
這位老人是可敬的,而另一位老人也十分值得我們尊敬,影片中有這樣一個片段:華北的最高司令官收受了日寇的賄賂,他們私底下進行了骯臟的交易,真是令人鄙夷和唾棄啊!這時,那華北的最高司令官把收到的賄賂——一只國寶級的古董花瓶給自己的母親看。他母親是一位老婦人,年逾古稀,她作了一番慷慨陳詞,許多內容我已經記不得了,但老婦人那充滿正義的表情卻已銘刻在了我的記憶里。隨后,那老婦人手重重一拍,花瓶摔到了地上,化成了無數個大大小小的碎片。那老婦人用行動詮釋了她深深的愛國情懷。
這兩位老人都是好樣的,是英雄!以前日寇說我們中國是“一條沉睡的巨龍”,可是現在,這條巨龍醒了!兩位老人尚且如此愛國,那我們呢?我們應該怎么做呢?想必不用我多說了吧!同學們,讓我們好好學習,為祖國將來的建設出一份力。
這不禁讓我想起這樣一則材料:武漢大學的路珈山頂有一個櫻花園,每當櫻花盛開的時候,一些中國青年身穿日本和服攝影留念。一韓。
國學。
生問其導師:何故穿和服照相?導師苦笑,無言以對。
民族的靈魂就像纖夫手中的繩,只要握緊它,齊心協力,才能牽動中華民族這艘巨大的帆船,才能向著美好的遠方前進。為了這艘民族之船,讓我們都來做一個堂堂正正,實實在在,令中國為之驕傲的中國人吧!
最新盧溝橋事變(精選21篇)篇十四
“盧溝橋事變”,以及由此開始的八年抗戰,是傳統中國轉折為現代民族國家的必經之道。但在更寬泛的空間里觀察,它的價值并不僅止于此。
改變曾經的忍讓與退縮,頑強地抗擊日本帝國主義,如此擔當所影響的并非中國自身。1938年初,斯大林對到訪的孫科坦言:“我深知中國不僅是為自己作戰,也是為蘇聯作戰;日本人的最終目的,是占領整個西伯利亞直到貝加爾湖。”稍后,日本關東軍擅自出動數萬大軍在中蒙邊境的諾門坎與蘇軍作戰,接連兩次發動攻勢,均遭失敗。這意味著,當日本陸軍兵力深陷中國戰場時,無法配合德國東西夾擊蘇聯,導致東西方法西斯國家各行其是,毫無戰略配合。1938年5月,英國駐華大使卡爾在電文中提出:“我們不能回避這樣一個事實,在某種程度上,中國既是為他們自己也是為我們而戰,因為只有日本人的失敗才能把我們從危及我們在遠東地位的災難中解救出來。”與此同時,英國外相哈里法克斯在備忘錄中說:“中國正在為所有的守法國家而戰斗。”
中國的選擇,一個弱國的抗爭,勇敢地面對自己的歷史命運,改變的是全球性格局。對日本帝國主義,在“最后關頭的應戰”,其作用,中國方面當然有著清醒的認識:“(中國抗戰)不獨求民族之解放,不獨求領土主權之完整,實亦為全世界各國之共同安全而戰也。”對中國的抗戰意志,美國財政部長亨利·摩根索主張:“聯合蘇聯,組成中、蘇、美、英對日聯合陣線。”而此際由美國亞洲艦隊司令亞內爾上將向國內發回的報告認為:“只是由于……中國抗戰擋住了日本軍團。”
中國全面抗戰開啟后三年,英國進行英倫保衛戰;四年后,蘇聯開始衛國戰爭;四年半,美國加入反法西斯戰爭。日本、德國與意大利軸心國的侵略野心,由日本進占東三省與華北開始,最終形成第二次世界大戰。這次世界大戰,深刻地改變了世界格局,迄今的世界格局,仍是二戰“遺產”。同時,中國亦被此次大戰深刻改變。徐中約評論:“中國通過長期的反侵略斗爭,從戰前的半殖民地狀態一躍而為五大國之一及聯合國創始國。在其近代歷史上,中國的國際威望從來沒有像此刻那樣崇高。”
中國的現代化及其全球性格局互動關系里的嶄新面貌,開始于1937年——“抱定犧牲一切之決心。”美國總統羅斯福說:“我們沒有忘記,中國人民在這次戰爭中,是首先站起來同侵略者戰斗的。”
1931年9月18日,日軍挑起九一八事變,占領中國東北,并一手炮制了偽“滿洲國”。日軍占領東北后,將魔爪伸向華北,陰謀策動“華北自治”。1936年6月,日本天皇批準了新的《帝國國防方針》及《用兵綱領》,公然宣稱要實現控制東亞大陸和西太平洋,最后稱霸世界的野心。8月7日,日本五相會議通過了《國策基準》,具體地規定了侵略中國,進犯蘇聯,待機南進的戰略方案。同時,還根據1936年度侵華計劃,制定了1937年侵華計劃。從1936年5月起,日本陸續增兵華北,不斷制造事端,頻繁進行軍事演習,華北局勢日益嚴峻。當時,守衛平津地區的中國守軍為第29軍,軍長宋哲元兼冀察政務委員會委員長。
最新盧溝橋事變(精選21篇)篇十五
1937年7月7日夜,日軍在北平西南盧溝橋附近演習時,借口一名士兵“失蹤”,要求進入宛平縣城搜查,遭到中國守軍第29軍嚴辭拒絕。日軍遂向中國守軍開槍射擊,又炮轟宛平城。第29軍奮起抗戰。這就是震驚中外的七七事變,又稱盧溝橋事變。七七事變是日本帝國主義全面侵華戰爭的開始,也是中華民族進行全面抗戰的起點。中國人民經過流血犧牲、艱苦抗戰,終于在1945年8月15日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贏得了民族解放戰爭的偉大勝利。
盧溝橋亦稱蘆溝橋,在北京西南約1.5公里處,豐臺區永定河上。因橫跨盧溝河(即永定河)而得名,是北京市現存最古老的石造聯拱橋。盧溝橋全長265米,寬8米,最寬處可達9.3米。有橋墩十座,共11個橋孔,整個橋身都是石體結構,關鍵部位均有銀錠鐵榫連接,為華北最長的古代石橋。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國主義在此發動全面侵華戰爭。宛平城的中國駐軍奮起抵抗,史稱“盧溝橋事變”(亦稱“七七事變”)。中國抗日軍隊在盧溝橋打響了全面抗戰的第一槍。
最新盧溝橋事變(精選21篇)篇十六
我永遠也不會忘記,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國主義以士兵失蹤為借口,踏上了中國的土地,發生了震驚中外的盧溝橋事變,從此,中國走上了艱難的抗戰征程;中華兒女永遠也不會忘記不平等的條約,使從泱泱大國變成了一只任人宰割的肥羊。不會忘記,八國聯軍火燒圓明園,讓這座世界上最輝煌壯麗的建筑頃刻間變成一片灰燼。永遠不會忘記,有多少烈士,多少革命先輩拋頭顱,撒熱血,以鋼鐵般的'意志和無所畏懼的氣概,以頑強不屈的精神和眾志成城的力量戰勝了帝國主義。
滄海桑田,風雨坎坷,祖國歷盡磨難。肩負著跨世紀的歷史使命,要繼承和發揚先行者留給不怕。少年興則國興,少年強則國強。要時代發展的要求,認識祖國的歷史與未來,熱愛祖國的大好河山。歷史的書面仍在不倦地翻動,復興民族的歷史呼吁在古老的版圖上回蕩不息,那雄厚的聲音使每顆灼熱的心為之震撼。用智慧和勇氣揚起理想的風帆!用青春和熱血譜寫出前不負于古人,后無愧于千秋萬代的歷史新篇章!
魯迅先生曾經說過:民族自古就有埋頭苦干的人,就有拼命硬干的人,就有舍身求法的人,就有為民請命的人——是脊梁。一切救國救民的先輩們是脊梁,抗戰英雄是脊梁,我們必將成為新世紀復興民族的脊梁。
最新盧溝橋事變(精選21篇)篇十七
在“九一八”事變后,日本帝國主義侵占了我國東北三省,接著又蠶食華北,妄圖把侵略的魔爪伸向全中國。至1937年上半年,北平的東、北、西三面都被日本侵略者控制,位于北平西南郊的盧溝橋便成了平津通往南方的咽喉要道。
七七事變,又稱盧溝橋事變。七七事變是日本帝國主義為實現它鯨吞中國的野心而蓄意制造出來的,是它全面侵華的開始。1937年7月7日夜,盧溝橋的日本駐軍在未通知中國地方當局的情況下,徑自在中國駐軍陣地附近舉行所謂軍事演習,并詭稱有一名日軍士兵失蹤,要求進入北平西南的宛平縣城(今盧溝橋鎮)搜查,中國守軍拒絕了這一無理的要求。在日軍無理要求遭到拒絕時,竟向中國駐軍開始攻擊,守橋士兵們以橋上的望柱、欄板為掩體,向敵人射出仇恨的子彈,進行了頑強的`抵抗。從此,中國人民經過了8年的流血犧牲,艱苦抗戰,以死亡數千萬軍民、耗資千萬億美元的代價,終于在1945年8月15日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贏得了民族解放戰爭的偉大勝利!
奮力抵抗的是中國人民解放軍第29軍。其中,有一個師長叫趙登禹。他慘死在日軍的轟炸之下但他沒有倒下,而是站在石獅子旁犧牲的。之前這位師長這樣對孩子說:“孩子,如果爸爸沒有把鬼子趕跑就已經倒下了,你也要參加抗日志愿軍,和我一樣殺鬼子!”這使我很感動,因為這位師長不甘心自己倒在鬼子面前,他希望下一代能抗日勝利,趕跑侵略者。讓自己的祖國又恢復和平。戰士們越戰越勇,奮不顧身地沖向敵人,和小鬼子同歸于盡。日本人把自己國家的國旗插在橋上,中國戰士把他們的國旗砍下來,全都扔到河里。29軍的戰士們懷著憤怒的心情,英勇殺敵。顯現出了中國人的那種不低頭折節,不向敵人所屈服的優秀品質。
日本帝國主義早就對中國進行侵略,但中國對帝國主義地反抗從七七事變后才開始,這是為什么呢?原來當時的中國十分弱小,不敢正面和敵人交鋒,只是想通過談判、忍讓的方式得到一點和平。想不到日本帝國主義不但沒有讓步,反而得寸進尺,變本加厲,這便有了后來的七七事變。在日本對盧溝橋一代進行挑釁的時候,中國戰士毅然選擇了反抗,拿起手中的武器,向小鬼子開火。第二天晚上,戰士們懷著同仇敵愾的心情向敵人發起了猛攻,雙方一直激戰到凌晨,侵占橋頭的日軍全部被殲,盧溝橋重又回到了中國軍隊的手中。中國人從此知道了一味退讓是絲毫沒有作用的,這只能讓敵人更加的囂張,只有反抗才是唯一的出路!但是,日寇依然不死心,繼續向平津一帶調集兵力,不斷對中國軍隊發起攻擊。中華民族處在生死存亡的關頭。盧溝橋事變的第二天,中國共產黨就通電全國,大聲疾呼:“平津危急!華北危急!中華民族危急!”號召全國軍民團結一致,把日本侵略者趕出中國!
這個故事都告訴我們,一個國家落后就要挨打。俗話說:“弱國無外交”,一個國家只要落后,就會被帝國主義所欺凌,只有被宰的地位。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國作為戰勝,參加了在法國巴黎舉行的和會,這時候,中國享受的不是勝利者的榮譽,而是莫大的恥辱。國聯向作為勝利者的中國提出了21條不平等條約,其中規定了把德國以前在中國的特權,轉讓給日本。這就充分說明了一個國家只要落后,他的權益就無法受到保障,只能任人宰割。但在弱小的國家收到欺凌時,選擇逃避,是沒有一點作用的,退讓,只會讓敵人更加囂張,他們永遠都不會滿足。哪怕國家再弱小,也要和侵略者進行斗爭,只有反抗才是唯一的出路。這樣,才能維護自己以及國家的尊嚴。這使我想起了發生在明朝那場保衛北京城的故事。當時,明英宗親征,卻在土木堡被瓦剌打敗,明朝的精銳部隊幾乎全部陣亡,瓦剌乘虛而入,一舉包圍了北京城。這時擺在大家面前的只有三條路,投降,逃跑和反抗。當時的兵部侍郎于謙決定要和瓦剌決戰與北京城下。在他的帶領下,明軍最終取得了勝利,把瓦剌趕出了北京城。
現在中國已經慢慢變得強大了,我們的軍事力量也越來越強大了,沒有任何哪個國家敢輕易再來侵略我們。雖然這樣,但我們這一代仍然應該好好學習,把我們的祖國變得更加強大,讓和平之光永遠籠罩在中國上方。
最新盧溝橋事變(精選21篇)篇十八
作為一個中國公民,一個皮膚黃如土地、記憶長如隧道的炎黃文明的承繼者和享受者,面對某些先輩某段并不遙遠的歷史。
七月七日,它代表了沉重、沉痛、沉思,它以一種血火勾連的方式,以一種硝煙彌漫、哭聲與怒吼交相映襯的方式,以歌唱和訣別的方式,以仆倒、掙扎、繼之而起的悲壯姿態存在著。
七月七日,這一天我應該做點什么,我必須做點什么,因為它之于一個中國公民,就像陣痛之于新生,分娩之于母親。是的,我將重溫歷史,讓它從宛平城、盧溝橋的那一頁開始翻起,從29軍37師219團還擊的槍聲中開始尋找,我的可敬祖輩們奉獻和創造的歷史榮光。
七月七日,我必須讓浮躁虛華的心在它面前沉靜下來,因為我是一個有血有淚、有痛有樂、有屈辱與榮光的中國公民。伴隨黎明清風的吹拂,我將捧起一首戰斗史詩,一首剛剛被從歷史的塵埃中打撈出的無名氏之歌,它是寫給當年戰斗在最前線的29軍的偉大頌詞:“盧溝橋、盧溝橋,男兒墳墓在此橋,委屈忍痛和平保,無可避免上刺刀,自衛應戰理氣壯,挺劍而起是今朝。盧溝橋、盧溝橋,立功報國在此橋!”
在它的雄壯節奏和音韻鼓動下,我沒有理由不亢奮,沒有理由不落淚,將一個男人的淚,獻給為祖國而戰、為和平而戰、為理想而戰的`光榮先輩,這是一種榮耀,是我作為中國公民的莫大榮幸。我期待穿越時空的心靈感知,期待自己被物質文明泡軟的心能像他們一樣堅強和堅韌、執著而無畏。
在盧溝橋的石獅注視下,那片歷史陣痛之地,國民覺醒之地,戰士奮起之地,我們有責任帶著一顆負疚的心,去那兒憑吊,去那兒緬懷,用心和魂去撫摸與眺望。
當夕陽像先輩的背影一樣投掛在我們的臉上,當夏日之風裹著剛烈傳奇的故事撲面而至,我們要用一顆感恩的心去恭候與迎接,像一座石獅一樣向它、向他們致敬,永遠,永遠,因為這是不能忘卻的記憶!
奮力抵抗的是中國國民黨第29軍。其中,有一個趙姓師長。他慘死在日軍的轟炸之下,但他沒有倒下,而是站在石獅子旁犧牲的。之前這位師長這樣對孩子說:“孩子,如果爸爸沒有把鬼子趕跑就已經倒下了,你也要參加抗日志愿軍,和我一樣殺鬼子!”這使我很感動,因為他不愿倒在鬼子面前,而又希望下一代能抗日勝利!在這抗日戰爭里,死傷無數,早已血流成河,漫山遍野都是尸體,但為了不讓中國亡國,戰士們奮不顧身地沖向敵人,與鬼子同歸于盡。
現在日本為了掩蓋真相,在他們的教肓書上寫了許多歪曲的事實。老師曾經講過一個日本的孩子,一進門就吼著要殺光中國人,他媽媽問他為什么,他回答:“中國人殺了很多日本人!”今年日本又想擔當理事國,我們反對,他們又說是我們的錯,難道日本人也不去反省一下他們自己的過錯?!
日本侵華的歷史,是中國人民心中永遠無法平復的傷口。電影《七七事變》,使我了解了這段無法讓華人忘記的歷史,體會到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
日本為了吞并中國,發動“七七事變”,我國的29軍與日軍在盧溝橋展開激烈的戰斗,29軍的戰士們懷著憤怒的心情,英勇殺敵。
我的心中兗滿了對日本帝國主義的憤怒,但我更感謝英勇的中國軍隊,是他們不畏強敵,英勇抵抗,為民族解放獻出年輕的生命。
這一段不能忘懷的歷史,讓我懂得要好好珍惜現在的美好生活。我會加倍努力,學好本領,做個有用的人,把我們的祖國建設得更加美麗!
最新盧溝橋事變(精選21篇)篇十九
1、國既不國,家何能存!
2、小來思報國,不是愛封侯。——岑參。
3、向來憂國淚,寂寞灑衣巾。——杜甫。
4、如果胃囊空空,誰也難以成為愛國志士。——布拉恩。
5、英勇非無淚,不灑敵人前。男兒七尺軀,愿為祖國捐。——陳輝。
6、愛祖國,首先要了解祖國;不了解,就說不上愛。——任繼愈。
7、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顧憲成。
8、但愿天下,家家足稻粱!我命渾小事,我死庸何傷!——文天祥。
9、祖國更重于生命,是我們的母親,我們的土地。——聶魯達。
10、人民不僅有權愛國,而且愛國是個義務,是一種光榮。——徐特立。
11、我們愛我們的民族,這是我們自信心的泉源。
12、除非你能消除人類愛國的心,否則世界永遠不會太平。——肖伯納。
13、感時思報國,拔劍起蒿萊。——陳子昂。
14、人不僅為自己而生,而且也為祖國活著。——柏拉圖。
15、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
16、人生富貴豈有極?男兒要在能死國。——李夢陽。
17、丈夫所至在經國,期使四海皆衽席。——海瑞。
18、大丈夫處世,當掃除天下,安事一室乎!——范曄。
19、國家是大家的,愛國是每個人的本分。——陶行知。
20、真正的愛國主義是不分黨派的。——托·斯摩萊特。
21、要想著收咱失地,別忘了還我河山。——馮玉祥。
22、中國人搞出的理論,首先要為中國人服務。——吳仲華。
23、真正的愛國者是愛人類的,愛國決不是排外。——馬鐵丁。
24、富貴倘來君莫問,丹心報國是男兒。——于謙。
25、男兒要當死于邊野,以馬革裹尸還葬耳。——范曄。
26、人類最有價值的道德是什么?那就是愛國心。——拿破侖。
27、我們現在必須完全保持黨的紀律,否則一切都會陷入淤泥中。——馬克思。
28、輕金錢,重義務,誠信果毅,嫉惡好善,愛鄉愛國。——陳嘉庚。
29、愛祖國,為祖國的前途而奮斗,是時代賦予我們的神圣職責。——蘇步青。
30、我們波蘭人,當國家遭到奴役的時候,是無權離開自己祖國的。——居里夫人。
31、愛國主義是超越于原則之上的對于不動產的一種專橫的崇拜。——喬治·簡·納森。
32、愛國主義就是千百年來鞏固起來的對自己祖國的一種深厚的感情。——列寧。
最新盧溝橋事變(精選21篇)篇二十
勿忘歷史,不僅僅是提醒我們不要忘記我們祖輩我們的祖國所受的屈辱和凌虐,而更大的意義在于揭示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畢竟世代的仇恨不能解決任何問題也無助于問題的解決,發展才是硬道理,才是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本。
艱苦的八年抗戰讓積弱的中國承受了太多的苦難,也讓中國贏得了近代中國反擊列強的最偉大的一場勝利,中國由此步入了一個新的發展之路。
然而復雜的國際環境和經濟環境,讓現代的中國所走的復興之路無異于進行一場新的抗戰。
南方冰災、汶川地震讓我們進一步認識了中國人的溫情、團結和堅毅。
中國,在堅定的走下去!
相信任何的艱難困苦,任何的天災****,都不會擊垮中國人民。
災難,只會讓我們更堅毅。
牢記前輩們為國家的付出和犧牲,和對國家興盛的期盼,各盡其力,建設強大的國家。
最新盧溝橋事變(精選21篇)篇二十一
日本為了吞并中國,發動“七七盧溝橋事變”,我國的29軍與日軍在盧溝橋展開激烈的戰斗,29軍的戰士們懷著憤怒的心情,英勇殺敵。他們不畏強敵,英勇抵抗,為民族解放獻出年輕的生命。下面是本站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于“”的。
作文。
歡迎閱讀!
奮力抵抗的是中國國民黨第29軍。其中,有一個趙姓師長。他慘死在日軍的轟炸之下,但他沒有倒下,而是站在石獅子旁犧牲的。之前這位師長這樣對孩子說:“孩子,如果爸爸沒有把鬼子趕跑就已經倒下了,你也要參加抗日志愿軍,和我一樣殺鬼子!”這使我很感動,因為他不愿倒在鬼子面前,而又希望下一代能抗日勝利!在這抗日戰爭里,死傷無數,早已血流成河,漫山遍野都是尸體,但為了不讓中國亡國,戰士們奮不顧身地沖向敵人,與鬼子同歸于盡。
現在日本為了掩蓋真相,在他們的教肓書上寫了許多歪曲的事實。老師曾經講過一個日本的孩子,一進門就吼著要殺光中國人,他媽媽問他為什么,他回答:“中國人殺了很多日本人!”今年日本又想擔當理事國,我們反對,他們又說是我們的錯,難道日本人也不去反省一下他們自己的過錯?!
日本侵華的歷史,是中國人民心中永遠無法平復的傷口。電影《七七事變》,使我了解了這段無法讓華人忘記的歷史,體會到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
日本為了吞并中國,發動“七七事變”,我國的29軍與日軍在盧溝橋展開激烈的戰斗,29軍的戰士們懷著憤怒的心情,英勇殺敵。
我的心中兗滿了對日本帝國主義的憤怒,但我更感謝英勇的中國軍隊,是他們不畏強敵,英勇抵抗,為民族解放獻出年輕的生命。
這一段不能忘懷的歷史,讓我懂得要好好珍惜現在的美好生活。我會加倍努力,學好本領,做個有用的人,把我們的祖國建設得更加美麗!
作者:于春晨。
最近我看了一本書叫《盧溝橋事變》。《盧溝橋事變》也稱“七七事變”事情發生在1937年7月7日。
機會,到最后只好退守橋頭。
第二天守橋士兵們同仇敵愾,對準日寇奮起還擊,把日寇打的人仰馬翻、哭爹喊娘。他們不服輸,中午的時侯,他們從南京推來了大炮,把橋頭轟成了“馬蜂窩”。
晚上,鬼子便端上了刺刀的步槍向我軍展開了殊死搏斗的較量。英勇無畏的守橋衛兵知道今晚日寇的到來。日寇軍隊來到橋上,見空無一人,便放松了警惕,我軍給日寇奮起一擊,把日本鬼子打得抱頭鼠竄,落荒而逃。我軍把大刀向日軍砍去,刀光閃閃,鮮血四濺我軍終于取得了勝利,昂頭大呼起來。
第三天,我軍向中央部門及海外同胞發了電報。上面寫道:“盧溝橋事變”對中國的特別大海外華僑都紛紛來電聲援,表示愿意伸出援助之手,慰問品有:軍火彈藥、資金等。
第四天一大早,中央部門便派了援兵,來幫助盧溝橋士兵。
這天,我軍乘日軍在路上搬運炮火之際,對準日本鬼子就是兩炮,日本鬼子被我軍打的無還手之際。
中國勝利了!
作者:陳慕羿。
日本侵略者自1931年九·一八事變侵吞我國東北后,為進一步挑起全面侵華戰爭,陸續運兵入關。到1936年,日軍已從東、西、北三面包圍了北平。日本帝國主義為了占中國,發動了蓄謀已久的全面侵華戰爭。從1937年6月起,駐豐臺的日軍連續舉行挑釁性的軍事演習。1937年7月7日駐華日軍悍然發動“七七事變”,日本開始全面侵華,抗日戰爭爆發。1937年7月7日夜10時,日軍在距北平十余公里的盧溝橋附近進行軍事演習,向中國駐軍挑釁。日軍詭稱有一名士兵失蹤,要求進入橋邊的宛平縣城搜查,遭到拒絕后,就向宛平縣城和盧溝橋開槍開炮。
7月8日早晨,日軍包圍了宛平縣城,并向盧溝橋中國駐軍發起進攻。中國駐軍第29軍37師219團奮起還擊,進行了頑強的抵抗,給日本侵略軍以沉重的打擊。團長吉星文親赴前線,指揮作戰。一位戰士用大刀接連砍死砍傷日軍13人,自己也壯烈殉國。駐守在盧溝橋北面的一個連戰士,戰到最后只剩下4人。9日凌晨,二十九軍收復了永定河東岸的失地。
七七事變是日本帝國主義為實現它鯨吞中國的野心而蓄意制造出來的,是它全面侵華的開始。全面侵華,在中國建立殖民統治,是日本帝國主義長期推行的方針。日本早在明治維新時期,在確立近代天皇制的同時,迅速走上了擴張侵略的軍國主義道路,并制定了以中國、朝鮮為主要侵略對象的所謂“大陸政策”。本世紀初葉,日本于日俄戰爭后取代俄國,在中國東北擴大殖民勢力,屯駐關東軍,設立殖民機構“南滿鐵路公司”,把東北作為對中國殖民擴張的基地。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日本利用西方列強無暇東顧,極力擴大對華侵略,出兵山東,脅迫袁世凱接受日本妄圖鯨吞中國的“二十一條要求”,把侵略魔掌伸向中國內地。一次大戰后,日本企圖通過加緊掠奪中國、朝鮮和其他亞洲國家,擺脫政治、經濟危機,在1920xx年的“東方會議”上對侵略中國問題進行了精心策劃。1931年9月18日,日本對我國東北發動突然襲擊,3個多月就占領東北全境。翌年日軍進攻上海(一·二八事變),并攻占大片華北土地,威逼平津,又在東北建立偽“滿洲國”、在華北搞所謂“自治運動”,妄圖長期占領這些地區。
1936年日本制定的總體戰略計劃——“國策基準”出籠后,日本舉行了一次“將官”演習,向參加演習的將官交代了全面發動侵華戰爭的戰爭部署。此后,日本增兵中國東北,抽調精銳部隊關東軍進駐平津一帶,頻繁舉行軍事演習進行挑釁,伺機挑起戰爭。1937年7月3日,關東軍參謀長東條英機向日本政府提議立即給中國以打擊,隨即于7月7日發動了七·七事變。7月9日,中日雙方交戰部隊曾達成口頭停火協議。但同時,日本乘機從中國東北和朝鮮抽調2萬多軍隊和百余架飛機投入華北地區。7月17日,日本陸軍參謀本部制定了《在華北行使兵力時對華戰爭指導綱要》,日本政府決定動員40萬兵力,妄圖用武力滅亡中國。七七事變的第二天,中共中央通電全國,號召中國軍民團結起來,共同抵抗日本侵略者。
全國各族各界人民熱烈響應,抗日救亡運動空前高漲。在這種形勢下,蔣介石于7月17日在廬山發表談話,宣布對日作戰。中國抗日戰爭作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抗擊和牽制了日本陸軍總兵力的三分之二以上,中國軍民傷亡達3500多萬人。經過8年的浴血奮戰,中國人民終于取得了抗日戰爭的偉大勝利,也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9月2日,日本在投降書上簽字。
9月3日被定為抗日戰爭勝利紀念日。“七七事變”后,中國軍民的奮起抗戰。世界各國人民紛紛以不同方式聲援中國抗戰。正如毛澤東在1937年10月25日與英國記者貝特蘭談話時所說:中國抗戰“喚起了國際輿論的同情。國際間過去鄙視中國不抵抗的,現在轉變為尊敬中國的抵抗了。”
作者:葉葉蟲。
今天中午,老師組織我們觀看了一場電影《盧溝橋事變》。這是一部關于抗日的影片,作為新一代的小學生,我們不能只看到今天的繁榮昌盛,而忘記那昔日的國恥。這是一段每個中國人都不能忘卻的歷史!影片中那一幕幕動人心弦的畫面,那一句句感人肺腑的話語,都令人心潮澎湃,熱血沸騰,心中不禁燃起一股莫名的愛國情!
這部影片有許多感人的地方,我就不一一細說了。但有兩處地方我卻一定要和大家談一談。這兩處分別是“妙對怒斥日寇”和“古稀老太怒摔花瓶”。不知大家還是否記得這樣一個情節:日寇和我們中國士兵同坐一席時,一個日本人拿著一幅上聯出場了,那上聯便是:“琵琶琴瑟八大王王王在上”。這在座的人心里個個都明白:日本人這是在借中國的文化侮辱中國人!所有的日寇都大笑起來,為他鼓掌。而中國士兵則個個義憤填膺,卻又無詞答對。這時,一位老人走到了日寇身旁,那老人已是銀絲滿頭、年逾古稀,但卻精神矍鑠,說話聲音鏗鏘有力。他揮毫潑墨,寫下了十一個大字:“魑魅魍魎四小鬼鬼鬼犯邊”。這幅下聯形象得把日寇比作無惡不作的“四小鬼”,真是大快人心吶!這時,日寇一個個瞠目結舌,啞口無言。
這位老人是可敬的,而另一位老人也十分值得我們尊敬,影片中有這樣一個片段:華北的最高司令官收受了日寇的賄賂,他們私底下進行了骯臟的交易,真是令人鄙夷和唾棄啊!這時,那華北的最高司令官把收到的賄賂——一只國寶級的古董花瓶給自己的母親看。他母親是一位老婦人,年逾古稀,她作了一番慷慨陳詞,許多內容我已經記不得了,但老婦人那充滿正義的表情卻已銘刻在了我的記憶里。隨后,那老婦人手重重一拍,花瓶摔到了地上,化成了無數個大大小小的碎片。那老婦人用行動詮釋了她深深的愛國情懷。
這兩位老人都是好樣的,是英雄!以前日寇說我們中國是“一條沉睡的巨龍”,可是現在,這條巨龍醒了!兩位老人尚且如此愛國,那我們呢?我們應該怎么做呢?想必不用我多說了吧!同學們,讓我們好好學習,為祖國將來的建設出一份力。
在紀念“七七事變”67周年之際,我們在此憑吊當年英勇的抗日先驅英烈,回想歷史,展望未來,感慨良多。中日兩國本是一衣帶水的鄰邦,有兩千多年友好往來交流的歷史,五千年文明的中華,在西風東漸以前,一直是東瀛告別洪荒步入人文的師長。然而在近代,東倭卻又一次走上對外窮兵黷武的侵略擴張的軍國主義道路,而且這一次不再是簡單的冒用“中國征東將軍”的名義跨越對馬海峽,而是“大日本帝國天皇”的野心,矛頭直指當年的恩師之國——中國,歷時半個時世紀的血腥浩劫,給中國和亞洲其它一些國家造成了深重災難,也使日本人民深受其害。前事不忘,后事之師。這一慘痛的歷史教訓值得永遠記取。
正確認識和對待日本軍國主義的侵略歷史,是中日兩國政府關系,以及兩國人民和平共處的基礎。雖然1972年日本在《中日聯合聲明》中表示:“日本方面痛感日本國過去由于戰爭給中國人民造成的重大損害的責任,表示深刻的反省。”由于日本開始對歷史問題有了這一基本認識,中日兩國才得以實現邦交正常化,民間互通有無。隨著30余年來,數屆清醒的日本領導人對這個問題的認識,而總體上逐漸有所進步。1995年8月15日,村山富市首相代表日本政府發表談話,就過去日本的殖民統治和侵略給亞洲國家人民造成的巨大損失和痛苦的歷史,表示深刻反省和由衷道歉。這對促進兩國關系的平穩發展起了積極作用。
但同時從田中教榮到小泉純一郎,也有數屆逆歷史潮流的日本元首和政客,公然朝拜“靖國鬼社”,為日本軍國主義招魂,為右翼邪惡勢力幫兇;人們不能不看到,日本一直存在一股干擾兩國關系健康發展的逆流,并且這股反動潮流,有增無減,軍國主義死灰復燃,其主要表現之一就是日本右翼勢力頑固地宣揚反動歷史觀,為過去的侵略戰爭翻案。日本有一個旨在為所謂大東亞戰爭進行總結的出版物,洋洋數十萬言,所持歷史觀之反動,翻案氣焰之囂張,令人吃驚。甚至在日本發展到公開修改教科書,否認歷史罪行。
在談到日本侵華戰爭時,公然把“九一八事變”歪曲成日本的“防衛戰爭”,把“七七事變”說成是中國的“陰謀所致”,連日本在本世紀初向北洋政府提出的旨在滅亡中國的“二十一條”,也被公然說成是日本在“鞏固既得利益”。概言之,它把日本對中國的侵略全盤否定,統統抹殺。并且發展的右翼政府公然以武力,違背國際公法,在東中國海釣魚臺列嶼非法拘押我中國公民。
眾所周知,日本在明治維新之后,妄圖“八泓一宇,稱霸世界”,即把對外擴張作為基本國策。19世紀甲午戰爭竊取琉球和臺海,20世紀30年代,日本先后挑起了“九一八事變”和“七七事變”,發動了侵略中國的全面戰爭。在1931年到1945年的日本侵華戰爭中,日本犯下的累累暴行,令人發指,其證據在案,鐵證如山,罄竹難書。然而今天日本某些喪心病狂者竟然對此辯解說,“因日本土地和資源缺乏,有時需要向其他國家要求生存所需的權益”,這真是不折不扣的強盜邏輯。這類胡言亂語同當年日本發動侵華戰爭時的輿論蠱惑和煽動何其相似乃爾。這些人似乎仍然生活在當年的軍國主義狂熱之中。
這些人還對在歷史問題上表態比較客觀的日本政界人士大加攻擊,對日本正直的輿論界和教育界人士發泄強烈的不滿,抱怨日本患有“民族自虐癥”和“歷史自虐癥”。他們對日軍暴行的無數人證、物證,對中國、日本和國際上的如山案卷記錄目盲心蔽,對中日兩國人民希望世代友好的愿望視而不見,一味地為侵略戰爭制造各種辯詞和遁詞。他們甚至揚言要改變現狀,重樹什么“正確的”歷史觀,以恢復“民族自信心”和“民族精神”。必須指出,當年日本軍國主義瘋狂肆虐時也曾鼓吹過所謂“民族精神”,正是這種“民族精神”不僅給亞洲人民,也給日本人民帶來了巨大的災難。今天這些人又在起勁地鼓吹這種“精神”,他們究竟想要把日本引向何方?要給日本在國際上樹立什么樣的形象?他們這樣做,只能使周邊國家對日本更加警惕,也不利于日本今后的發展。日本明智的政治家、各界有識之士對此不可不察,不能聽任這些人把日本引入歧途。
本世紀以來,日本走過兩條截然相反的發展道路,經歷了兩種截然相反的歷史結局。兩相對照,不難得出正確結論:堅持和平發展道路才是日本的根本利益所在。利害昭昭,殷鑒不遠。但是,日本有些人卻頭腦膨脹,忘乎所以,甚至妄圖重溫“軍國日本”的迷夢。因此有必要正告這些人:要尊重歷史,以史為鑒,否則必將受到歷史的懲罰。
中國古語云:知恥近乎勇。對日本而言,這應該意味著敢于正視歷史,深刻反省歷史錯誤,堅持走和平發展的道路,以贏得亞洲各國的信任,成為國際社會中體面的一員。
以史為鑒——歷史是一面鏡子,如何面對歷史的大潮,反映著一個民族的整體素質、政治和精神境界。在人類歷史上,一個民族陷入精神誤區的情況并不少見,關鍵的問題是要有走出誤區的勇氣和智慧。正確認識歷史往往是一個民族走向新的進步的轉折點。中國人民希望日本走向和平發展之路,走中日兩國世代友好之路,而這條道路的起點之一,就是正確對待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