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工作計劃對教師的教學能力和組織管理能力提出了一定要求。請點擊下方鏈接,獲取一份完整的教學工作計劃模板,供您參考使用。
六年制第一冊教案(匯總14篇)篇一
1、在具體的操作活動中,讓學生認、讀、寫11-20各數,掌握20以內數的順序,初步建立數位的概念。
2、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讓學生填寫算式。
3、在教學中滲透數的順序,并進行社會秩序教育。
4、學會與人合作,體會計算的多樣化,發展學生思維。
掌握20以內數的順序。
初步建立數的概念。
每組一個數位計數器及40-50根小棒等。
抓問題,用多種游戲,把抽象的數位具體化。
一、創設情景,尋找關鍵問題。
1、數學課研究數學問題,一些小棒會有什么數學問題。
(每張桌子發40-50根小棒,玩小棒時間為3-5分鐘)。
2、你發現了什么數學問題。
(目的.:練習20以內數的順序,也可以在玩小棒中發現十根捆一捆)。
3、游戲,看誰的手小巧。
老師報數,學生用棒子表示,討論:快的同學的訣竅。
出示:十根可以捆一捆。
再進行游戲,讓學生習慣中把1捆當作10根用。
4、完成:
()個一()個十。
試一試,在計數器拔出10。
個位只有幾顆珠子,怎么辦?(10個一是1個10)。
在個位拔上一顆珠子,表示1個十,也表示10個一。
二、自主合作,解決數位順序。
在解決了10是1個十也是10個一后,還能過度試一試在計數器上表示。接下來就是讓學生通過自主合作,數位,組成和算式結合,理解11-20各數。
1、11-20各數在計數器上怎么表示呢?
問題提出后,可以組織學生討論交流,并加以解決,并結合p68的圖示表達自己的想法,學生之間互相交流,實現生生互動。
(這兒注意11-20的表達多樣,只要求至少一樣,方法選擇,方法應用應由學生通過自主交流來確定。)。
2、
1個十,1個一是1110+1=11。
10和11,十位上是1,沒有變,個位由0變成1,就是11。
3、15、19、20的數位可重點檢查。
(20的數位可由10-20,也可19-20來描述。)。
4、小結,從右邊起,第一位是個位,第二位是十位,數位不一樣,數也不一樣,十位上1表示1個十,個位上1表示1個一。
5、練習(口算)。
10+910+810+710+610+5。
10+410+39+108+107+10。
6+105+104+103+10。
二、實踐應用,實現知識延伸。
1、尋找粗心丟失的數。
游戲報數。(報數時丟一些中間數)。
2、開火車順數。
游戲:數數(順數和倒數)。
3、拔珠游戲(師生――生生)。
報數13,拔13并寫出13,同時說13的含義,還可畫珠。
4、p691-6自己完成。
四、課外實踐,拓展知識應用。
1、完成10-20各數數位圖及小棒圖。
2、和父母互說10-20各數組成。
六年制第一冊教案(匯總14篇)篇二
2.了解吸附、沉淀、過濾和蒸餾等凈化水的方法,水的凈化——。
過濾和蒸餾的原理及實驗操作。
復習提問:水是純凈物還是混合物?由什么元素組成的?由什么微粒構成的?
新授:
提問:什么地方存在水?
學生思考回答:河水、湖水、井水、海水等。
提問:有沒有同學看到黃河?(電視上也行)黃河水是什么樣子的?
學生答:很渾。
提問:能不能說一下原因?
學生:因為含有大量的泥沙。
提問:那么你說黃河水是純凈物還產混合物呢?
學生:是混合物。
提問:捧起一捧海水是否是清澈透明的?嘗一下是什么味道?為什么?
學生:是,是咸的。因為含有食鹽。
提問:那么,海水是純凈物還是混合物?
學生:是混合物。
總結:自然界的水都或多或少的含有象泥沙這樣不溶性雜質還有象食鹽這樣可溶性的雜質,因此自然界的水都是混合物。如何除去這些不溶性和可溶性雜質,這就是水的凈化問題。
首先我們先看一下怎樣除去這些不溶性的雜質。請同學們看書參照自來水廠凈水過程示意圖總結一下可以采取哪些操作來除去這些不溶性的雜質。
1.沉淀演示實驗:觀察混濁的水的靜置,并比較顆粒大的和小的沉淀的快慢,從而得出加絮凝劑的作用:使小的顆粒凝聚成大的顆粒,加快沉淀。
原理:小的走,大的留。
問題:上述操作哪個凈化效果最好?
通過上述操作得到的水已經是澄清透明的了,這些水是純凈的嗎?
學生答:不是,還有可溶性的雜質。
提問:對我們的'身體來說,喝礦泉水好呢?還是喝純凈水好呢?為什么?
學生答:礦泉水,化學教案《水的凈化——》。因為礦泉水含有人體需要的多種礦物質。
學生答:鈣的化合物、鎂的化合物,叫硬水。
提問:能帶來什么樣的麻煩?請同學們看書。
提問:你能鑒別硬水和軟水嗎?
學生:用肥皂:起沫的是軟水,起渣的是硬水。
硬水的軟化:有哪此操作?
學生答:煮沸水蒸餾。
提問:同上面的幾個操作相比,蒸餾的凈水效果怎樣?
練習題:56頁1、2、3。
下面咱們重點學習一下過濾的實驗操作。
“一貼”
“二低”
“三靠”
練習:基礎訓練。
小結:請學生總結都學到什么?
作業:一課三練。
檢測。
板書水的凈化。
水:化學符號,組成;構成。(純凈物)。
自然界的水:含有不溶性雜質和可溶性雜質(混合物)。
1.沉淀(加絮凝劑)“一貼”
2.過濾:小的走,大的留“二低”
3.吸附:物理變化“三靠”
1.硬水:含鈣、鎂的化合物較多。
2.鑒別:用肥皂:渣硬沫軟。
3.軟化:煮沸:家庭。
蒸餾:液氣液。
六年制第一冊教案(匯總14篇)篇三
教
學
策
略
一、引入新課:
播放視頻,從人們旅游觀光時使用照相機拍攝留念,提出問題:照相機是怎樣把人的`影像留下來的?從而引入新課。
1
.組織學生親自動手做實驗:
目的:研究物體放在凸透鏡二倍焦距以外時在凸透鏡鏡中成像規律。
實驗方法:
實驗結論:
(
1
)當。
成倒立、縮小的實像、物像異側。
(
2
)當蠟燭。
移動時,物距減小、像距變大、像變大。
教師總結:
2、知識目標:
(1)認識液化現象。
(2)了解液化的方法。
(3)知道液化放熱。
3、能力目標: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實驗能力,以及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能力。
知道液化現象。
液化的過程。
燒瓶、鐵架臺、石棉網、酒精燈、小燒杯、玻璃片、水、禁藥、注射器。
新課引入。
物質由氣態變成液態的現象是普遍存在的。請大家舉出物質由氣態變成液態的實例。
水蒸氣遇熱升到高空,遇冷后變成液態的水落回地面,形成雨。冬季廚房里的水蒸氣遇到冷的玻璃窗,變成了水。
新課探究。
教師:水蒸氣遇熱升到高空,遇冷后變成液態的水落回地面,這就是雨。冬季廚房里的水蒸氣遇到冷的玻璃窗,變成了水。
我們做個實驗觀察這類現象。
教師:我們發現水蒸氣吹到玻璃片上,有水珠在玻璃片上生成。這就是物質由氣態變成了液態,叫液化。
需要指出的是水蒸氣由管內噴出時,在管口外很短的距離內我們什么都看不到,管內部分的氣體才是水蒸氣。我們看到的霧狀的“白氣”是已經液化了的細小的小水珠成霧狀。切不可把這些霧狀物誤認為是水蒸氣。生活中大家見到人呼出的“白氣”,打開冰箱冷凍室的門,門口出現的“白氣”,打開熱水瓶蓋子,瓶內冒出的“白氣”等等,都是水蒸氣液化成的小水珠成霧狀。
大量的實驗表明,所有氣體在溫度降低到足夠低的時候都可以液化。
教師:這個實驗表明,用壓縮體積的方法也可以使氣體液化。
所以,氣體液化的方法是使氣體的溫度降到足夠低;或者是氣體的溫度雖然沒有降到足夠低,但是只要溫度降到一定程度,采用壓縮體積的方法也可以使氣體液化。
教師:我們從實驗中看到,水蒸氣只有遇冷時才能液化。所以液化時放熱。被100℃的`水蒸氣燙傷要比被100℃的沸水燙傷更嚴重,原因就是水蒸氣液化時放熱,它比同溫度的沸水放出的熱要多。
實驗1:燒瓶中裝入熱水,用酒精燈加熱,待水沸騰時,水蒸氣從瓶口的細玻璃管內噴出,吹到玻璃片上,讓學生注意觀察在玻璃片上有什么現象發生。
學生觀察思考:燒瓶中裝入熱水,用酒精燈加熱,待水沸騰時,水蒸氣從瓶口的細玻璃管內噴出,吹到玻璃片上,讓學生注意觀察在玻璃片上有什么現象發生。
注射器內的氣態禁藥又液化了。
家庭用的液化石油氣,打火機內的可燃氣體都是液態的,是采用在溫度不太低的條件下壓縮體積的方法實現液化的。液化后,氣體的體積大大縮小,便于運輸和貯存。
我國向國際市場提供的長征3號運載火箭要用氫作燃料,氧作助燃劑,就是采用壓縮體積的方法使其液化后裝入火箭的。
六年制第一冊教案(匯總14篇)篇四
教者。
楊1。
學科。
化學。
課型。
新授課。
課題。
§7—1溶液。
教學。
目標。
2、了解溶質、溶劑的基本概念,了解溶液在生產和生活中的一般應用,形成自學能力,溶液——。
方法與過程:實驗探究,主動發現,自主學習,培養興趣。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培養認識物質學習化學的興趣,培養嚴謹科學、主動積極的學習態度。
重點。
建立溶液的基本概念,理解溶液、溶質、溶劑三者的關系。
難點。
從微觀上認識溶液、溶質和溶劑的辯證關系。
教法。
實驗探究,自學歸納。
教具。
實驗用品,課件。
教學過程。
教學環節。
教學內容。
教學調控。
設計意圖。
激趣導學。
引入溶液。
引言。
激發興趣,
培養動手能力。
探索新知。
溶液定義。
溶液的形成。
生:實驗(一)。
師:啟發觀察,
引導總結,化學教案《溶液——》。
微觀演示。
生:實驗(二)。
激發興趣,培養。
動手能力。
引導啟發,培養。
觀察分析能力。
對比總結,培養。
表述能力。
教學環節。
教學內容。
教學調控。
設計意圖。
探索新知。
定義。
組成。
特征。
應用。
學生:自學。
學生:匯報講解。
師:必要的指導。
師生討論問題。
培養學生自學能力。
強化學生為主體生生互動。
形成創新能力。
總結提高。
生自主完成。
師做補充。
形成歸納能力。
板書設計。
§7—1溶液。
定義:一種或幾種物質溶解在另一種物質里。
形成的均一的穩定的混合物。
溶質。
組成:
溶劑。
特征:
應用:
課后回憶。
溶液——。
六年制第一冊教案(匯總14篇)篇五
知識:使學生初步掌握一氧化碳的性質,了解一氧化碳的用途。
能力:通過有關實驗,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分析問題的能力。
思想教育:結合一氧化碳的毒性,進行有關的安全教育。
一氧化碳的化學性質。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鐵的化學方程式的配平。
邊講邊實驗。
儀器;燒杯、尖嘴玻璃導管、硬質玻璃管、帶導管的單孔塞、鐵架臺、酒精燈、試管。藥品;氧化銅、一氧化碳氣體(貯氣瓶中貯存)、澄清石灰水。
碳燃燒可以生成兩種氧化物—co和co2,本節主要學習co的性質。
從貯氣瓶中排出一瓶co氣體。(集氣瓶倒置)。
回憶觀察引出本節主題。
1。通過觀察和推理可得出co有哪些物理性質?學生回答后給出co的密度(1。75克/升)。
2。結合日常生活中發生的煤氣中毒事件,說明co有什么氣味?
講述:co無色、無氣味,不易被人察覺,所以易發生煤氣中毒事件。因此科天燃煤或使用液化石油氣熱器時應注意空氣流通,防止煤氣中毒。
觀察并回答:
co是無色氣體,密度比空氣小。
結合實際回答:
分析后得出結論:co無氣味。
思考、理解。
觀察和分析能力培養。
進行有關環保和安全教育。
將一盆水放在煤爐上能否防止煤氣中毒?為什么?
指導學生歸納總結co的物理性質。
一、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質。
結合生活實驗分析。回答不能,因為co難溶于水。歸納小結:
co的物理性質。
無色、無嗅、無味氣體、密度比空氣略小,難溶于水。
培養學生分析能力。
課堂練習一(見附1)指導學生完成。
邊小結物性邊完成。
及時落實及學知識達到承上啟下作用。
說明:上面所說的煤氣中毒就是由于co的毒性引起的,這是它的化學性質。
二、一氧化碳的毒性。
為什么會發生co中毒,中毒的原因?
指導學生閱讀課文p。99co的毒性記錄:學生閱讀課文并理解:
co與血紅蛋白結合能力比o2強,使之喪失載氧能力,造成人體缺氧。
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
1。煤爐或煤氣燃燒時火餡的顏色是怎樣的?(說明煤氣的主要成分是一氧化碳)。
2。上述現象說明co有什么性質?
指導學生完成co燃燒的化學方程式。
用什么方法檢驗co燃燒產物?
co的可燃性及產物的檢驗(課本p。97實驗5—10)。
三、一氧化碳的化學性質。
1.可燃性。
回憶并回答:
co燃燒時發出藍色火焰。
完成化學方程式:
可燃性。
討論并回答:
將生成的氣體通入澄清石灰水。變渾濁,說明產物是co2。
觀察、驗證實驗現象。
結合實際學習。
培養學生獨立分析。
完成化學議程式的能力。
鞏固co2的檢驗方法。
鞏固所學知識。
根據中碳元素的化合價分析,co。
可以從o2繼續得到氧變成co2。
標出反應前、后碳元素的化合價,并進行分析。
提出問題、引起思考。
co能否從其它含氧元素的物質中奪取氧,生成co2呢?
co還原cuo。
(課本p。98實驗5—11)。
思考。
通過設問,激發學生學習探索知識的興趣。
實驗裝置圖及討論題討論題:
加熱前為什么選通一會兒co氣體?
實驗過程中觀察到的現象是什么?
試管上尖嘴處排出的主要氣體是什么?應如何處理?為什么?
思考并完成討論題結合h2的驗純,對比回答。黑色固體逐漸變成紅色。多余co氣體,散逸到空氣中會造成空氣污染,人中毒,應將它點燃。
復習有關可燃性氣體燃燒實驗注意事項。
應用co的可燃性解決實際問題。
co燃燒時放出熱量,可以利用它作為co與cuo反應的熱源,這樣做有什么好處?
改進后的實驗裝置圖。
思考并回答:
既防止了co的污染,又達到節約能源的目的。
領悟co的性質決定了它的用途。
結合co的性質,滲透對事物的認識要"一分為二",不可絕對化的思想。
co為什么能還原氧化銅?說明co有什么性質?
2。還原性。
討論并回答:
co可以繼續得氧變成co2,它可以使cuo失去氧,還原成cu。說明co具有還原性。
完成現象到本質的分析。
課堂練習二(見附2)指導學生完成。
指導學生歸納、總結co的性質。
在教師指導下完成。
提高歸納總結能力。
隨堂檢測(見附4)。
獨立完成檢測題。
及時反饋。
附1:課堂練習一。
1.一氧化碳是色味的'氣體,溶于水,密度比空氣。
2。下列物質中,碳元素的化合價相同的一組是。
co和co2(b)co2tna2co3(c)c和co(d)co和caco3。
3。一氧化碳可以用排水法收集是因為它。
無色、無氣味(b)密度比空氣小(c)難溶于水(d)能溶于水。
附2:課堂練習二。
4.一氧化碳燃燒時發出色火焰,同時,一氧化碳燃燒的化學方程式為。根據一氧化碳的這一性質,它可以做。
5.一氧化碳能跟氧化銅反應,生成銅和二氧化碳,說明一氧化碳具有性,在該反應中做劑,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
6.下列氣體中有劇毒的是。
h2(b)n2(c)co(d)co2。
下列物質燃燒后只生成二氧化碳的是。
碳(b)一氧化碳(c)石蠟(蠟燭的主要成分)(d)氫氣。
附3:課堂練習答案。
1.無無難略小2。b3。c。
4。藍放出熱量5。還原還原6。c7。b。
附4:隨堂檢測。
co燃燒時,火焰的顏色是。
黃色(b)藍色(c)紫色(d)淡藍色。
2。下列氣體中,難溶于水的一組是。
o2和co2(b)h2和co2(c)co和co2(d)h2和co。
3。下列物質中,既有可燃性又有還原性的化合物是。
c(b)h2(c)co(d)co2。
4。鑒別h2和co的是根據它們的。
密度(b)溶解性(c)還原性(d)燃燒后的產物。
六年制第一冊教案(匯總14篇)篇六
:了解氧氣的物理性質,初步掌握氧氣的化學性質。
:通過氧氣化學性質的實驗,培養學生觀察、分析及語言表達能力。
:通過研究氧氣的性質,培養學生嚴謹的科學態度。
:通過氧氣化學性質的實驗,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求實、嚴謹的優良品質。
:通過實驗探討氧氣的化學性質。
:初步掌握氧氣的化學性質及對實驗現象的準確描述。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在我們的生活環境中有空氣,而空氣中有氧氣。
請你舉例說明日常生活中用到氧氣的地方。
氧氣與人類的生活有密切的聯系,是人類和動物自下而上不可缺少的物質。
傾聽。
回答:人和動物呼吸,急救病人。
傾聽。
激發興趣。
氧氣具有哪些性質呢?
化學上要系統的.研究某種物質一般都有一個程序,即先研究它的物理性質、化學性質,再通過性質研究它的用途。
思考、猜想。
設疑創設情境。
初步了解研究物質的程序。
什么是物理性質?
物理性質包括什么內容?
回答:1不經過化學變化表現出來的性質。
復習舊知識為學習新知識打好基礎。
一瓶氧氣。
1.說出氧氣的色態。
2.氧氣有氣味嗎?
4.在1升水中僅溶解30毫升的氧氣怎樣表示氧氣的溶解性?
如果我們改變條件,氧氣會由氣態變為液態,所以說氣體時必須要注明在通常狀況下。
觀察、討論,一位學生回答(別的學生補充)。
1氧氣是無色的氣體。
2氧氣是無味的(聞氣味)。
3氧氣比空氣重。
4氧氣不易溶解于水。
領悟。
培養學生的面容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學習聞氣味的方法。
一、物理性質。
1.在通常狀況下氧氣是無色、無味氣體。
2.比空氣略重。
3.不易溶解于水。
4.氧氣液態氧固態氧。
六年制第一冊教案(匯總14篇)篇七
一、教學目標。
1.了解超重和失重現象;
2.運用牛頓第二定律研究超重和失重的原因;
3.培養學生利用牛頓第二定律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重點、難點分析。
1.超重和失重在本質上并不是物體受到的'重力發生了變化,而是物體在豎直方向有加速度時,物體對支持物的壓力或拉力的變化,這一點學生理解起來往往困難較大。讓學生理解超重和失重的本質是本節課教學的重點之一,也是后面理解航天器中失重現象的基礎。
2.超重和失重中物體對支持物的壓力和拉力的計算,是牛頓第二定律應用的一個方面,也應作為本節教學的重點之一。
三、教具。
演示教具:超重和失重演示裝置、彈簧秤、重物、細線、下面扎孔的可樂瓶、錄像資料。
學生用具:彈簧秤、鉤碼、打點計時器用重錘、繡花線。
四、主要教學過程。
文件大小:37k文件格式:doc下載地址:擊本地免費下載地址
六年制第一冊教案(匯總14篇)篇八
1、探索相關的退位減法的過程中,進一步感知解題策略的'多樣性。
2、培養學生良好的思維習慣。
理解退位減法的計算方法。
感知解題策略的多樣性。
投影。
一、創設情境,提出問題。
1、學生熟悉的事物入手:左手3支筆,右手2支筆。說說哪只手多?多多少支?
2、出示主題圖,讓學生觀察圖片,理解題目意思。說說你從圖中發現了什么問題?
二、討論交流,解決問題。
1、組織小組討論:誰多?多幾只?你是怎么想的?
2、小組代表發言。(允許有不同的解題策略)。
3、列出算式:11-7=。
4、研究算法。
(1)獨立思考,嘗試解題。11-7=?
(2)交流11-7=411-7=411-7=4。
101因為4+7=11。
10-3=711-1=10所以11-7=4。
3+1=410-6=4。
(3)小結算法。
5、運用知識,嘗試練習。
(1)、獨立完成,試一試。
(2)、選幾題說說你是怎樣算的?
三、鞏固知識。
1、指導練一練第1題。
(1)、獨立計算。
(2)、選2題說說思考過程。
2、指導第2題。
(1)、讓學生觀察圖畫獨立填寫。
(2)、交流。
3、指導第3題。
(1)獨立計算,交流結果。
(2)觀察題目,說說每一組題有什么特點。
4、指導第4題。
(1)計算,交流結果。
(2)觀察算式,說說有什么規律。
(3)交流規律。
四、總結。
五、板書:
飛行表演。
11-7=411-7=411-7=4。
因為4+7=11。
10-7=311-1=10所以4+7=11。
3+1=410-6=4。
六年制第一冊教案(匯總14篇)篇九
這個星期一直在教學兩位數減兩位數的退位減法,在這之前已經學習了口算和筆算兩位數加減兩位數的不退位和不進位加法以及進位加法;與此前最大的區別在于現在學習的內容需要退位,屬于逆向思維,因此在學習的層次和難度上就有了一個高度。
在進行教學時,側重了以下幾方面:
一、從課堂中捕捉信息,體會方法。和前面的不同,加法對于小棒的操作最重要的一點在于知道夠十個就可以捆成一捆,而減法中,個位不夠減就需要學生思考整捆的小棒如何操作;課堂上我發現學生在操作的時候,已經有意識的要拆一捆小棒,在這個地方就要問學生為什么想到要拆一捆小棒?一捆就是什么,是多少個一?學生回答后,讓學生再進行操作。接下來小結的時候就可以提煉這個方法了。
二、及時引導,為筆算作好鋪墊。以前學的進位加去都是強調滿十向十位進一,屬于順向思維,而現在是退位減法,屬于逆向思維,難度比較大。所以我們在學生操作的時候要引導學生在個位思考,個位不夠減的時候,怎么辦?能不能借一些過來?借一個十實際上就是多少個一?可以怎樣去表示?讓學生上臺演示說說操作的方法。突破個位不夠減,退一作十再減的難點。也為后面的筆算作好鋪墊。
四、計算題教學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環節要注意,這個環節如果注意不好的話,前面的一切努力都有可能是白費。就是要特別注意要培養學生良好的計算習慣。良好的計算習慣包括:
1、要提醒學生做計算題時,首先要看楚題目,擺豎式的時候不把題目給抄錯。
2、要規范、合理的擺豎式。要告訴學生擺豎式的時候要寫一個數字然后空出一個數的位置,再寫下一個數字。這樣的豎式學生在計算時,不會因為數字擠在一起,而出錯。
3、要提醒學生擺完豎式后,要記得把答案寫在橫式上。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六年制第一冊教案(匯總14篇)篇十
1、探索相關的退位減法的過程中,進一步感知解題策略的多樣性。
2、培養學生良好的思維習慣。
理解退位減法的計算方法。
感知解題策略的多樣性。
投影。
1、學生熟悉的事物入手:左手3支筆,右手2支筆。說說哪只手多?多多少支?
2、出示主題圖,讓學生觀察圖片,理解題目意思。說說你從圖中發現了什么問題?
1、組織小組討論:誰多?多幾只?你是怎么想的?
2、小組代表發言。(允許有不同的解題策略)。
3、列出算式:11-7=。
4、研究算法。
(1)獨立思考,嘗試解題。11-7=?
(2)交流11-7=411-7=411-7=4。
101因為4+7=11。
10-3=711-1=10所以11-7=4。
3+1=410-6=4。
(3)小結算法。
5、運用知識,嘗試練習。
(1)、獨立完成,試一試。
(2)、選幾題說說你是怎樣算的?
1、指導練一練第1題。
(1)、獨立計算。
(2)、選2題說說思考過程。
2、指導第2題。
(1)、讓學生觀察圖畫獨立填寫。
(2)、交流。
3、指導第3題。
(1)獨立計算,交流結果。
(2)觀察題目,說說每一組題有什么特點。
4、指導第4題。
(1)計算,交流結果。
(2)觀察算式,說說有什么規律。
(3)交流規律。
11-7=411-7=411-7=4。
因為4+7=11。
10-7=311-1=10所以4+7=11。
3+1=410-6=4。
六年制第一冊教案(匯總14篇)篇十一
1、能正確計算10以內的加減法。
2、在集體的情境活動中,體會加減法的含義。
:在活動中明白算理。
:1-10數學卡片、算式卡片、頭飾。
:情境活動教學。
今天,動物園來了很多小客人,他們都想找一個好朋友,可是卻沒能找到。讓我們班這些聰明的小朋友們一起來幫忙找一找。
分給10個人動物頭飾,一張數字卡片。
要求:
1、找出的好朋友必須是兩個數合起來組成10。
2、邊唱《找朋友》邊做。
3、匯報:________的好朋友是_________。
解放軍叔叔想考考我們班的小朋友打靶的本領。
看第2題,明確題意。
獨立完成,校對。
1、整體估計是黑棋子多,還是白棋子多。
2、數一數每種棋子的數量。
3、進行比較:_______比______多_______。
_______比______少_______。
4、完成練習,校對。
1、看清題意。
2、獨立完成。
3、小組交流。
老師看時間,要求在2分時間內完成。
比一比誰做得又對又快。
1、分小組模擬比賽。2、小結評議。
理解8的組成:你出6,我出2。你出,我出()。
六年制第一冊教案(匯總14篇)篇十二
1、通過整理與復習,進一步鞏固進位加法和退位減法的思考過程。并能正確計算加減法。
2、發現算式間的規律。
1、(1)出示一些寫有進位加法的卡片,貼在黑板。
(2)引導學生思考可以把哪能些算式排在一起?(小組討論)
(3)小組代表發言。
(4)師小結。
2、出示加法表。
(1)、填寫加法表。
(2)、觀察加法表,你能發現什么?在小組內交流。
(3)、以小組為單位在全班交流。
1、(1)出示一些寫有退位減法的卡片,貼在黑板上。
(2)討論:哪些算式能放在一起?
(3)交流。
3、出示減法表。
(1)填寫減法表。
(2)觀察減法表,你能發現什么?在組內交流。
(3)全班交流。
1、看圖理解題意。
2、用書上的句式說一說。
六年制第一冊教案(匯總14篇)篇十三
活動目標:
1.在理解詩歌內容的基礎上學習角色對話,初步模仿不同角色的語氣,體驗兒童詩的情趣。
2.知道遇到事情要自己獨立的嘗試才能獲得成功。
3.領會故事蘊含的寓意和哲理。
4.通過觀察圖片,引導幼兒講述圖片內容。
活動準備:
詩歌圖譜(小猴、小鴨、小鷹、果樹、池塘、大山)、配樂詩、山、池塘、樹的場景布置,小猴、小鴨、小鷹、猴媽媽、鴨媽媽、鷹媽媽的胸飾。
活動過程。
一、逐一出示圖譜引入詩歌名稱,猜想詩歌內容。(老師和孩子的互動中可以用詩歌中的語言回應幼兒)。
師:老師給你們講一個好聽的故事,樹上的果子熟了,小猴子和媽媽來到果樹下,小猴想吃果子,他會對媽媽怎樣說?(對了,小猴說“媽媽我要吃果子)媽媽會怎么回答(媽媽說:樹上多著呢,自己去摘吧)?這樣,小猴學會了什么本領?(暗示,爬樹)。
師:老師把這幾個故事編成一首詩歌,名字叫《自己去吧》,我們一起來欣賞。
二、學習朗誦詩歌。
1.完整欣賞詩歌,初步了解詩歌內容。
師:詩歌里有哪些小動物?他們都學會了什么本領?
師:我們再來聽一遍,聽聽動物寶寶們是怎樣對媽媽說的?(讓幼兒帶著目的欣賞)。
2.再次欣賞詩歌,引導幼兒掌握動物媽媽和寶寶們的語言。
以游戲的形式學習動物媽媽和寶寶的對話。(老師分別出示小猴子、小鴨子、小鷹圖片與幼兒互動)。
(1)學習動物寶寶對話。游戲一“看誰學得對”
指導語:你聽清了動物寶寶對媽媽說的話嗎?大家來玩游戲“看誰學得對”,你們來當小動物,老師當媽媽,我指著哪只小動物,你就變成這個小動物,還要用詩歌里的話對媽媽說。(這一環節老師可提示幼兒)。
小猴說……,小鴨說……。小鷹說……。
(2)學習動物媽媽對話。游戲二“我來當媽媽”。
指導語:你們太棒了,如果請你來當媽媽會嗎?
幼兒當媽媽,教師當動物寶寶,在互動中完整欣賞詩歌。
三、表演詩歌。
1.嘗試模仿不同角色的語氣。
師:詩歌里的動物寶寶和他媽媽的聲音一樣?我們聽一聽他們的聲音有什么不同?(示范一句)一起來學一學動物寶寶和它媽媽的聲音,(完整朗誦詩歌)。
2.布置場景,幼兒自由選擇角色,戴上胸飾,分別表演動物寶寶和媽媽的對話。跟著配樂詩表演。
師:現在老師要帶小朋友到森林里去玩,這是果樹、池塘、大山,老師準備了動物寶寶和媽媽的胸飾,我們用詩歌里的語言表演一次,表演時一定要注意,寶寶和媽媽的聲音是不一樣的。
3.互換角色表演詩歌。
師:現在我們換一下角色,剛才當動物寶寶換成當媽媽,當媽媽的換成當動物寶寶表演詩歌。
四、遷移經驗。
小結:我們要像小動物一樣,自己學本領,不要依賴別人,要自己大膽嘗試、獨立完成。
延伸活動。
師:回家后請小朋友嘗試一件新的本領,要自己獨立完成,然后把它編到詩歌里或者畫在畫紙上。
教學反思:
本科的教學中,我雖然用心的組織教學,想努力提高教學效果,但在課堂上總會出現偏差。我的教學側重點在小鴨學游泳這一自然段,通過初讀、細讀、分角色等多種形式的讀,讓學生從讀中感悟道理。
小百科:自己釋義自身、本身。
六年制第一冊教案(匯總14篇)篇十四
一、教學目標。
1.在物理知識方面理解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關系,掌握牛頓第三定律的內容。
2.牛頓第三定律是通過實驗得到的,在這一節課中要充分讓學生體會到這一點。通過本節課的教學,要讓學生在學習物理知識的同時,學會物理學研究現象、總結規律的方法。
二、重點、難點分析。
1.本節教學的重點是認識并理解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關系,學生不應把對它們的'認識只停留在大小和方向上。學生應該掌握對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正確判斷。
2.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關系與平衡力的關系有相同之處,也有不同之處,學生常常把這兩種力混淆。兩個相互作用力是大小相等的,但對兩個物體產生的效果往往也是不同的,要通過對問題的分析解決學生頭腦中不正確的認識。
三、教具。
1.演示兩物體間的相互作用力為彈力的小車、彈簧片、細線;
2.演示兩物體間的相互作用力為摩擦力的三合板、遙控玩具汽車、玻璃棒;
3.演示兩物體間的相互作用力為靜電力的通草球、橡膠棒、毛皮、玻璃棒、絲綢;
4.演示兩物體間的相互作用力為磁場力的小車、磁鐵等;
5.演示兩個學生間相互作用力的小車、繩;
6.演示相互作用力大小關系的彈簧秤。
四、主要教學過程。
文件大小:31k文件格式:doc下載地址:擊本地免費下載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