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反思是教師對教學活動進行思考和總結的重要方式,有助于改進教學方法和提高教學效果。接下來是一些教師們的教學反思實踐,希望能夠對大家在教學中的思考和實踐有所幫助。
2023年琵琶行教學設計與反思(實用15篇)篇一
《琵琶行》用兩個課時授完,第一課時通過學生的自主閱讀,以鑒賞音樂描寫為突破口,用語言將抽象化為具像,并且從中概括出詩歌的內涵與實質,以期提高學生對文學作品的敏銳的感受能力和語言描述能力。第二課時“學以致用”,通過聯語寫作,提升學生學習古詩的.層次,將對古詩的理解轉化為運用,將領悟轉化為能力。
從兩節課的教學過程及對問題的解決來看,我覺得有以下幾點是應該高度重視的。
其次,解讀文本,突出重點。本詩值得欣賞的內容很多,在處理教材,解讀文本時,圍繞“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音樂描寫是解讀這一主旨句的一個側面,情感認同是另一個側面,而“探討研究”的過程,是讓學生圍繞文本解讀,并且探討此句為何能成為千古名句。為了讓學生能充分理解主旨句,我還引導學生找出文章中的景物環境描寫,并且探究這環境描寫和作者要表達的主旨之間的關系。學生能夠較好地理解這首長篇敘事詩。所以,短暫的課堂教學中突出并抓住重點,可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2023年琵琶行教學設計與反思(實用15篇)篇二
1:仔細品味詩的主旨句“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的具體內涵;2:感知詩中音樂描寫的美好意境。
學生品味詩的藝術。
一課時。
1:白居易簡介(略);
2:聽錄音朗讀課文,注意朗讀過程中音樂旋律與人物的心理變化過程。
3:學生找出與小序內容對應的部分并朗讀,教師做講解。
4:找出琵琶女三次演奏的句子并朗讀。
第一次(暗寫):詩人送客聽到琴聲(第一段);
第二次(明寫):彼此相見,琵琶女奏《霓裳》《六幺》(詳寫)(第二段);
第三次(明寫):感言促彈(略寫)(第五段)。
5:賞析第二段并感受樂曲旋律的變化:婉轉流暢——沉咽凝滯——間歇停頓——激越雄壯。
6:“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的共鳴:
(1)身世共鳴:琵琶女被無情的歲月拋棄而詩人被上層社會拋棄:
(2)音樂共鳴:琵琶彈奏出神入化,聽者如癡如醉;
(3)文化共鳴:白居易將自己與琵琶女放在平等的地位且“與我心有戚戚焉”是難能可貴的。
7:回味課本中引用霍松林對第二段的賞析。
8:課后比較欣賞樂曲。(李賀《李憑箜篌引》)。
2023年琵琶行教學設計與反思(實用15篇)篇三
1、賞析作者描寫音樂的高超技巧。
2、領悟詩人與琵琶女感情的共鳴點。
3、背誦全詩,提高學生的詩歌鑒賞能力。
【設計提要】。
1、描寫琵琶樂時,詩人成功地運用了一連串的比喻,使讀者如聞其聲,如見其形,不僅調動了讀者的聽覺和視覺,而且能激發讀者的聯想和想象。
2、“我聞琵琶已嘆息,又聞此語重唧唧。”表達了詩人對琵琶女不幸遭遇的深切同情。“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產生共鳴,點明題旨。
【設計實施】。
一、先讓學生欣賞一段琵琶曲,然后依勢將學生引入《琵琶行》。
點撥:在白居易生活的時代,有一句流行語“童子解吟《長恨》曲,胡兒能唱《琵琶》篇”,就是指他的名作《長恨歌》和《琵琶行》。“行”,又叫“歌行”,是樂府歌辭的一種體裁。它源于漢魏樂府,是樂府曲名之一。
二、讓學生自由地誦讀全詩,讀出其中的感情來。
三、配樂示范背誦全詩。
四、課文賞析。
1、賞析第一段:潯陽江邊聞琵琶。
提問:第一段在全詩中有何作用?
點撥:“潯陽江頭夜送客”,交代了故事發生的時間、地點、人物和事件;再用“楓葉獲花秋瑟瑟”渲染出一種悲涼訴氣氛,為全詩定下了基調。“主人”四句,寫餞別時的凄涼情景。“舉酒欲飲無管弦”,“醉不成歡慘將別”,一個“慘”字點出了凄涼環境。最后借江邊月影,烘托出主客相對無言,黯然神傷的心情。“忽聞”兩句對忽然傳來的琵琶聲悠然神往,從感情上由憂轉喜,引起下文。
2、賞析詩人是如何將“仙樂”繪聲繪色地表現出來的。
點撥:詩人運用一連串的比喻來寫虛渺飄忽,過耳即逝的無形的音樂,用音強、音高、音色、節奏,旋律各不相同的十多種聲音來比喻四根琴弦所發出的不同樂聲:“如急雨”“如私語”“鶯語花底”“泉流冰下”“冰泉冷澀”“銀瓶乍破”“刀槍鳴”“如裂帛”等等,使讀者如聞其聲,如見其形,不僅調動了讀者的聽覺和視覺,而且能激發讀者的聯想和想象。此外,還用“嘈嘈”“切切”等象聲和“間關”“幽咽”等雙聲詞來描摹琵琶聲,更增加了詩歌語言的音樂感。一曲雖終,而回腸蕩氣、驚心動魄的音樂魅力,卻并沒有消失。詩人又用“東船西舫悄無言,唯見江心秋月白”的環境描寫作側面烘托,給讀者留下了涵泳回味的廣闊空間。
3、詩人與琵琶女的感情是怎樣產生共鳴的?
點撥:詩人聽完琵琶曲,了解了琵琶女的身世后,不由自主發出了“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的感慨。看來琵琶女昔日在京城里“曲罷曾教善才服,妝成每被秋娘妒”的情況和作者被貶以前的情況有相通之處。同樣,他被貶以后的處境和琵琶女“老大嫁作商人婦”以后的處境有類似的地方。
4、賞析最后一段。
點撥:“我”的訴說,反轉來又撥動了琵琶女的心弦,當她又一次彈琵琶的時候,那聲音更加凄苦感人,因而反過來又激動了“我”的感情,以至熱淚直流,濕透青衫。
5、在前面賞析時,一邊賞析,一邊引導學生背誦。最后在音樂聲中,全班齊誦課文,再次體味詩的韻味。
五、課外擴展:賞析蘇軾的一首寫琵琶聲的詞《水調歌頭》。
昵昵兒女語,燈火夜微明。恩怨爾汝來,彈指淚和聲。忽變軒昂勇士,一鼓填然作氣,千里不留行。回首暮云遠,飛絮攪青冥。眾禽里,真彩鳳,獨不鳴。階攀寸步千險,一落百尋輕。煩子指間風雨,置我腸中冰炭,起坐不能平。推手從歸去,無淚與君傾。
2023年琵琶行教學設計與反思(實用15篇)篇四
《琵琶行》用兩個課時授完,第一課時通過學生的自主閱讀,以鑒賞音樂描寫為突破口,用語言將抽象化為具像,并且從中概括出詩歌的內涵與實質,以期提高學生對文學作品的敏銳的感受能力和語言描述能力。第二課時“學以致用”,通過聯語寫作,提升學生學習古詩的層次,將對古詩的理解轉化為運用,將領悟轉化為能力。
從兩節課的教學過程及對問題的解決來看,我覺得有以下幾點是應該高度重視的。
其次,解讀文本,突出重點。本詩值得欣賞的內容很多,在處理教材,解讀文本時,圍繞“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音樂描寫是解讀這一主旨句的一個側面,情感認同是另一個側面,而“探討研究”的過程,是讓學生圍繞文本解讀,并且探討此句為何能成為千古名句。為了讓學生能充分理解主旨句,我還引導學生找出文章中的景物環境描寫,并且探究這環境描寫和作者要表達的主旨之間的關系。學生能夠較好地理解這首長篇敘事詩。所以,短暫的課堂教學中突出并抓住重點,可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三,對話交流,積極互動。在課題上,任何時候都不能忘記,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不能越俎代庖。在設計中,我以感悟——鑒賞——創作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并且積極交出自己的學習成果。整個教學過程,就是教師——學生——文本三者之間的交融和對話。課堂“以學生為主體”是新課程的重要理念,在教師的主導作用的引領下,師生互動,并將這種互動學習帶到課外,正是語文教學的最有效的手段。
當然,正如文中所述,在提高學習對文學作品感悟能力和語言描述能力的目標支配下,分析音樂描寫的手法及技巧,雖理性解讀了詩歌,但畢竟破壞了詩意。現代教學理論研究指出,從本質上講,感知不是學習產生的根本原因,產生學習的根本原因是問題。片面強調感悟,淡化理解分析,事實上也會使學生知其所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我也以自己的教學實踐證明這樣一個事實:強調感悟,但不能廢棄分析;需要理解,但需要結合運用。
2023年琵琶行教學設計與反思(實用15篇)篇五
學習目標:掌握文中出現的重要詞語,特別是古今異義詞;品味詩歌意境,分析作者在詩中表達的思想感情;賞析詩中描寫音樂的方法,并學以致用;發展學生主動學習、深入探究的能力。
一、導入新課。
兩千多年前,一個文人雅士,一個山野樵夫,是音樂將他們聯系了起來,于是世上便流傳著知音的佳話;一千多年前,一個文人騷客,一個天涯歌女,又是音樂讓他們共同演繹了一首千古不衰的知音絕唱。在那個不朽的夜晚,潯陽江的悠悠江水,瑟瑟秋風,清冷的月光,飄飛的荻花,永遠記住了這個美麗而憂傷的故事。今天我們就來學習白居易遭貶謫之后,巧遇琵琶女,因同病相憐而信筆寫來的經典樂府《琵琶行》。
(點評:之所以播放《漢宮秋月》,是由于這個曲子渲染了一種凄清、哀怨的感情,與本詩所抒發的感情異曲同工,有利于營造一種氛圍,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導語故意設置得較為典雅,引入知音的傳說,也有助于激發學生的情意,使學生處于“憤”“悱”的狀態,從而提高課堂學習的效率。)。
二、檢查預習情況。
1、《誘思導學》中“預習導學”部分習題。
2、補充檢查:(多媒體展示)。
(1)予左遷九江郡司馬左遷:貶官,降職。
(2)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出官:京官外調。
(3)是夕始覺有遷謫意遷謫:貶官,降職。
(4)明年秋,送客湓浦口明年:第二年。
(5)鐵騎突出刀槍鳴突出:突然出現,爆發出。
(6)老大嫁作商人婦老大:年紀大了。
(7)凄凄不似向前聲向前:先前,剛才。
(8)因為長句,歌以贈之因為:于是作。
(9)凡六百一十六言,命曰《琵琶行》命:命名。
(10)低眉信手續續彈信:隨便地。
(11)如聽仙樂耳暫明暫:一下子。
(12)卻坐促弦弦轉急卻:后退。
(點評:這個環節是為下一步分析賞析、主動探究服務的。因為計劃用一課時講授完畢,故而設置預習檢查,以掃清語言障礙。)。
三、整體感知課文,提出問題。
學生自由朗讀課文,從文中找出自己最感興趣或最欣賞的句子或段落。
(點評:誘思探究理論認為,課堂應是學生的課堂,學生才是課堂的主人。所以,在設計此環節時,充分考慮到了這一點,所以打破了原來教師設計問題、學生思考回答的慣例,而由學生自主選擇。這種“自助餐”也許正是提高學生學習興趣、促進能力發展的有效途徑。)。
四、集體討論學生認為最好的句子或段落。
方法:學生提出句子或段落,并說明理由。若無法說明,則交由全體同學討論解決。
(點評:因為本學期學生已經學習了十余首古典詩詞,已初步具備了鑒賞詩歌的能力,但能力發展水平各異。再者,“一千個讀者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各人看法不同,觀點不同,所以就有讓觀點碰撞的必要,也許會激出耀眼的火花。這也是對以往講授式課堂的一種突破,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示例:(說明:以下示例并非給學生舉例分析,而是預計學生會談到的諸多問題。學生在主動探究過程中,必然會遇到一些爭議性的、難解決的、欠深度的問題。而此時,教師必須能夠敏銳地把握學生遇到的各種問題,及時地、適度地予以點撥,這樣也是充分發揮教師作用的一個途徑。)。
1、潯陽江頭夜送客,楓葉荻花秋瑟瑟。
賞析:這句話不僅點出了人物(主人和客人)、地點(潯陽江頭)、事件(主人送客人)和時間(夜晚),而且作了環境的渲染,寫出了秋夜送客的蕭瑟落寞之感。正因其蕭瑟落寞,才有“舉酒欲飲無管弦”之說。而“無管弦”則既與后面的“終歲不聞絲竹聲”相呼應,又為琵琶女的出場和彈奏作了鋪墊。
(點評:這個問題,是需要對課文反復誦讀才能發現的。它屬于意境的創造,而一般鑒賞能力稍弱的學生,很難朝這方面想。所以,當學生發現這個問題時,我感到較為欣慰。)。
2、千呼萬喚始出來,猶抱琵琶半遮面。
賞析:琵琶女之所以“千呼萬喚始出來”,是由于她有一肚子“天涯淪落之恨”,不便明說,也不愿見人。惟其如此,詩人才用“琵琶聲停欲語遲”“猶抱琵琶半遮面”的肖像描寫來表現她的難言之痛。
(點評:這是學生提出的第一個問題,可見這組名句在詩中的重要地位。)。
3、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語。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間關鶯語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難。冰泉冷澀弦凝絕,凝絕不通聲暫歇。別有幽愁暗恨生,此時無聲勝有聲。銀瓶乍破水漿迸,鐵騎突出刀槍鳴。曲終收撥當心畫,四弦一聲如裂帛。東船西舫悄無言,唯見江心秋月白。
賞析:這些詩句用了比喻的手法,將抽象的音樂化為形象的事物,既有聽覺形象,又有視覺形象,都加強了形象性。最后兩句又以環境描寫作側面烘托,給讀者留下了涵詠回味的廣闊空間。
(點評:這是學生提出的第二個問題。而這個問題也正是本節課的重點和難點。所以,為了誘導學生更深入地思考這段描寫的好處,在學生賞析后,又特意將原句改寫,通過比較讓學生體悟描寫音樂的技巧。)。
試比較這段話與下面句子的表達效果:
大弦濁雜又粗重,小弦輕細又潤圓。時暢時澀至無聲,突爆強音情迸濺。曲終收撥當心畫,掌聲頓起盡美贊。
很顯然,這樣表達一點也不形象,因為它是僅就音樂來寫音樂,僅就抽象來寫抽象,無法給人一種具體的美感。
在我國廣袤的文學天地中,類似的作品很多,下面試舉一例——劉鶚的《老殘游記·明湖居聽書》中的一段,大家思考與上面一段話有何相同點:(多媒體展示)。
王小玉便啟朱唇,發皓齒,唱了幾句書兒。聲音初不甚大,只覺入耳有說不出來的妙境:五臟六腑里,像熨斗熨過,無一處不伏貼;三萬六千個毛孔,像吃了人參果,無一個毛孔不暢快。唱了十數句之后,漸漸的越唱越高,忽然拔了一個尖兒,像一線鋼絲拋入天際,不禁暗暗叫絕。那知他于那極高的地方,尚能回環轉折。幾囀之后,又高一層,接連有三四疊,節節高起。恍如由傲來峰西面攀登泰山的景象:初看傲來峰削壁干仞,以為上與大通;及至翻到做來峰頂,才見扇子崖更在做來峰上;及至翻到扇子崖,又見南天門更在扇子崖上:愈翻愈險,愈險愈奇。那王小玉唱到極高的三四疊后,陡然一落,又極力騁其千回百析的精神,如一條飛蛇在黃山三十六峰半中腰里盤旋穿插。頃刻之間,周匝數遍。從此以后,愈唱愈低,愈低愈細,那聲音漸漸的就聽不見了。滿園子的人都屏氣凝神,不敢少動。約有兩三分鐘之久,仿佛有一點聲音從地底下發出。這一出之后,忽又揚起,像放那東洋煙火,一個彈子上天,隨化作千百道五色火光,縱橫散亂。這一聲飛起,即有無限聲音俱來并發。那彈弦子的亦全用輪指,忽大忽小,同他那聲音相和相合,有如花塢春曉,好鳥亂鳴。耳朵忙不過來,不曉得聽那一聲的為是。正在撩亂之際,忽聽霍然一聲,人弦俱寂。這時臺下叫好之聲,轟然雷動。
討論后明確:這段話也是既用了比喻,也用了側面烘托。比喻即是上文中劃線的句子,劃波浪線的句子即是側面烘托。
(點評:只是改寫原詩的語言,已使學生較深入地理解了文章的筆法。而上面聯想到《明湖居聽書》一節,則是使學生再次加深認識,拓展了他們的知識面,有助于他們觸類旁通。)。
再舉一例——李賀的《李憑箜篌引》,思考其描寫音樂的手法與《琵琶行》有何異同。(多媒體展示)。
吳絲蜀桐張高秋,空山凝云頹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憑中國彈箜篌。
昆山玉碎鳳凰叫,芙蓉泣露香蘭笑。
十二門前融冷光,二十三絲動紫皇。
女媧煉石補天處,石破天驚逗秋雨。
夢入神山教神嫗,老魚跳波瘦蛟舞。
吳質不眠倚桂樹,露腳斜飛濕寒兔。
討論后明確:相同點:都運用了化虛為實、化抽象為具體的方法,使音樂這種抽象的事物形象化了。
不同點:《琵琶行》主要運用了比喻和側面烘托的手法,而《李憑箜篌引》則盡夸張想像之能事,盡寫聽眾的感覺和音樂的藝術效果,這也是一種側面烘托的手法,正是由于聽眾的感覺和藝術效果,才讓人覺得李憑之演技高超絕倫。
(點評:舉完《明湖居聽書》一例后,本可就此結束對描寫技巧的賞析。但由于這是個難點,而描寫音樂的技巧也不只此一招,故而為使學生更深入地、更透徹地理解寫作技巧,又舉一例,意在引導學生進一步提高賞析能力。而經過一步一步地引導、探究之后,對課文的重點、難點的突破才算告一段落。由此感到,對于授課過程中出現的有價值的、學生感興趣的、有利于學生主動發展的問題,我們必須把握好深淺程度,使學生能有最大的收獲,又不至于使學生陷入到死摳字眼之中。)。
4、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
賞析:這句話可視為本詩的詩眼。因為全詩的感情全灌注到了這句話里。作者左遷潯陽,謫居臥病,又于秋夜送客,心中之悲凄自不待言。而琵琶女卻也是天涯淪落,孤苦無依。她過去曾經令善才服,秋娘妒,也曾經“一曲紅綃不知數”。但如今卻是“門前冷落鞍馬稀”,年老色衰,嫁與商人,卻不能享受家和愛的溫暖,“江口守空船”,“忽夢少年事”,這也不由得她不“夢啼妝淚紅闌干”了。作者和琵琶女有著相似的經歷——一個是被侮辱、被損害、命運悲慘,一個是滿腹的天涯淪落之怨恨、謫居臥病之凄涼,自然就心與心相通,情與情相染,發出這種感慨也就自然而然了。
(點評:這個問題是全詩的“肯綮”。這個問題的解決,也就等于第一個教學重點得到了解決。由于學生對白居易的經歷較為熟悉,所以結合琵琶女的自述身世,學生較容易地分析出了作者感慨的緣由。而涉世未深的學生能夠較深入地理解這兩句話,也說明了本節課誘導的成功,學生主動探究的成功。)。
5、座中泣下誰最多,江州司馬青衫濕。
賞析:為什么詩人流淚最多?當然是因為其與琵琶女心心相通,同病相憐。如此的天涯淪落之恨也只有他這樣有切身經歷的人才能體會得更深切。
(點評:在上一個問題得到解決后,這個問題已不是太難的問題,所以學生較輕松地得出了自己的結論。)。
6、沉吟放撥插弦中,整頓衣裳起斂容。
賞析:在曲終之后,作者略去了關于身世的詢問,而用這兩個描寫肖像的句子向“自言”過渡:“沉吟”的神態,顯然與詢問有關,這反映了她欲說還休的內心矛盾;“放撥”“插弦中”“整頓衣裳”“起”“斂容”等一系列動作和表情,則表現了她克服矛盾、一吐為快的心理活動,這也使得女主人公的形象更生動真實,更具有典型性。
(點評:此問題仍屬于對第一個重點的研討和探究。學生已具備了賞析之的能力。)。
五、小結,布置作業。(多媒體展示)。
化虛為實、化抽象為具體,是我們平時寫作常用的寫作方法。有些話題很抽象,難狀難摹,但我們若能化抽象為具體,事情也就變得容易了。
請認真欣賞歌曲《青藏高原》,寫一段話,要求用上化虛為實、化抽象為具體的方法,可仿照本節課所舉的三種對音樂的描寫手段。字數不少于200字。
(點評:此作業意在引導學生學以致用,使其能力得到遷移。事后檢查作業時發現,學生的寫作出乎意料地好。比如一個學生就有如此描寫:“那聲音粗獷豪放,有如天籟之音。起初便拔地而起,高入天際,如一枚火箭直沖云霄,打了一個回旋,略微低落后,再一次沖上了更高的天際。接著一聲脆響,仿佛禮炮在轟鳴,又好像一輪紅日噴薄而出,光芒四射。只覺得自己站在珠穆朗瑪峰上仰天長嘯,渾身暢快無比。接著那聲音漸漸低回,仿佛從遙遠的天際傳來,如青藏高原上的雪浪滾滾向前,延伸到天邊;又仿佛雅魯藏布江翻卷著波浪奔涌著向前,流到一片古老的土地,帶去了一片莊嚴,一片神秘,一片蒼涼,帶給那里遠古的呼喚,留下了千年的期盼。人的心潮在翻滾,血液在奔涌,激情在奔流,如雪浪滾滾,如海浪濤濤。濤聲之后,聲音忽又揚起,眼前出現了一座高山,又一座高山,一座勝似一座,緊緊相連,冰雪閃亮,蒼鷹翱翔,古老神秘的青藏高原就在眼前。接著又是樂曲的低回,把我們帶入一個莊嚴神秘的世界。歌唱的聲音漸漸向上回環,如雪浪翻滾,直延伸到云端,與藍天融為一體,天地合一,云雪合一,人也融合在其中。突然,又一次節節高起,如一架云梯,有數十個臺階,直升到云層上面;又如一只蒼鷹拍動著雙翅,飛到一個山巔又一個山巔,最后直沖云霄,飛到那藍天白云之上……”應該說,這也是學生能力得到發展的體現。)。
課后反思:本節課應該是一堂較為成功的語文課,充分發揮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探究的主動性、拓展的有效性、遷移的科學性。內容充實,教學目標也得到了順利得實現。當然,也有不足。由于內容較多,時間較緊張,學生朗讀得有點少,而古詩詞的學習又是很重視誦讀的。另外,本節課發言的學生較多,但也有部分同學一直都沉默,這也提醒我們,應該多注意那些內向的學生,多予他們以鼓勵,使他們也敢于表達自己,展現自己的風采,使他們的學習潛能得到最大的發揮。
通過這節課,我也更深刻地理解了“學生是課堂的主體”的深刻內涵,體會到了教師適當點撥的重要意義。更為重要的是,我感到:只要你給予學生表現的機會,每一個學生都是不可低估的!
2023年琵琶行教學設計與反思(實用15篇)篇六
今天上《琵琶行》,在德起那里學到了一個很好的思路,先讓學生找到詩歌的主旨句“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然后問學生有幾個淪落人,一為歌女,一為白居易,然后問他們分別是怎樣的經歷,怎樣的淪落,學生...
理解白居易的淪落時插入背景介紹,可以讓學生跟深刻的理解他的痛苦,見到琵琶女的驚喜。
提問:是什么讓他們的心靈得以相通呢?自然是那音樂了。與同學們共同欣賞經典音樂描寫。但是要知道,賞音樂是為體會蘊含其中的情感服務的。
一句話串起全文,也可謂綴玉連珠了!
2023年琵琶行教學設計與反思(實用15篇)篇七
品味詩歌意境,分析作者在詩中表達的思想感情;理清全文脈絡,分析本課的.結構特點;學習描寫音樂的方法,學習用比喻描寫聲音變化的寫法,培養聯想和想像能力,背誦本段。認識當時社會的黑暗,領悟作者關注現實,同情和尊重受損害的下層婦女的精神。
教學重難點:
重點:掌握作者用比喻的手法,描寫聲音的高超技法,并從對人物身世命運的分析中解讀作品的思想感情,把握意境。
難點:理解作者對音樂的描寫以及是如何將樂曲的情調和演奏者、聽者的感情融為一體的。
教學過程設計。
第一課時。
(一)教學要點:
1.理清全文思路,分析本詩結構特點。
2.鑒賞高超的音樂描寫。
(二)過程設計:
一.導語設計。
教師播放名曲《高山流水》(學生沉醉其中)。
教師:剛才同學們都沉醉在美妙的音樂世界中,那么哪位同學能用語言來表達自己心中的感受呢?(學生們各抒已見,有的說輕快、流暢;有的說悲傷、憂郁;有的說激揚動聽等等,很多同學覺得難以表達出來)。
教師小結:從同學們表達的感受可以看出,用語言來表達音樂的感受可以說是比較難的事,大家知道音樂并不是實實在在,可感的、可觸摸到的實物,它是有聲無形,縹緲難以捕捉的。歷代用詩歌來表現音樂的作品很少,堪稱精品就更罕見了,唐代大詩人白居易的《琵琶行》可謂描寫音樂的極品,自唐以來歷詠不衰,今天我們就來看看白居易是怎樣描寫樂曲的。首先來看看這首詩的寫作背景。
出示多媒體投影:內容為白居易簡介,新樂府運動,“行”體介紹及創作背景介紹(略)。
二.整體感知,糾正字音,學生朗讀全詩。
三.在預習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概括敘事結構,鑒賞整齊兼變化的結構美。
1.《琵琶行》以人物為線索,形成明暗對稱又交織匯聚的雙線結構,這種結構既嚴謹縝密,又錯落有致,顯現出對稱的整齊美,交織匯聚的變化美,明線是琵琶女的人生遭遇,暗線是詩人的感受,兩線重點匯合在“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這個句子上,教師可引導學生歸納出詩文如下的結構(多媒體展示),即板書設計(附在后文)。
2.請學生認真讀詩歌的“序”部分,理出“序”與正文的關系。
本詩的序文交代了寫作原因,內容上與正文前后照應。例如:序文的第二句與詩的第一段呼應;第三四五句與詩的第二三段呼應;第六七句與詩的第四段呼應。
四.鑒賞詩歌中的音樂描寫(琵琶女總共有三次演奏,重點欣賞第二次演奏)。
1.請學生找出詩歌中詳細描繪琵琶曲的段落(學生能夠很快找出第二段)。
2.請學生集體朗讀第二段,再請一位同學朗讀(此時學生的朗讀感情無甚變化)。
教師點撥:樂曲是有節奏感的,是起伏變化的,大家剛才沒有讀出樂曲的起伏變化,可能是大家還沒有體會到樂曲的情感變化,接下來我們仔細地來品讀這段琵琶曲的描寫。課前我們探討過,音樂是無形的抽象的,用文字來表達是很困難的,但我們發現白居易用了一種什么表現手法來使大家感受到音樂的美?(學生頓時領悟是用了一連串的比喻)。
3.教師繼續引導學生感受音樂的形象美,讓學生想象“大弦”“如急雨”,“小弦如私語”等這些句子模擬的聲音,再讓學生揣摩琵琶女用這些聲音表達的情感,這樣學生不僅獲得“粗重繁密”、“細幽柔宛”“清脆圓潤”等音響上的認識,也體味到人物情感的變化。
4.師生合作探究:是否能從琵琶曲調的起伏變化中捕捉到琵琶女情感和生活變化的軌跡呢?從詩中找出相關內容。
教師點撥:“大弦嘈嘈如急雨”至“大珠小珠落玉盤”,此時琵琶聲歡快明朗,清脆悅耳,唱出了琵琶女火紅的青春時代。“五陵年少爭纏頭,一曲紅綃不知數”年輕的她色藝超群,名噪京華;“間關鶯語花底滑”至“此時無聲勝有聲”旋律變得“冷澀”“凝絕”,音樂之聲“暫歇”,命運的變化使此時的琵琶女陷入深深的思考中――年長色衰,又值社會**,“門前冷落鞍馬稀”,不得已“嫁作商人婦,“轉徙于江湖間”;“銀瓶乍破水漿迸”至“四弦一聲如裂帛”,這段音樂高漲,絕非柳暗花明,重見天日,而是以剛勁急促,震撼人心的節奏表達琵琶女對世人重色輕才和丈夫“重利輕別離”命運的不平之感與憤懣之情,也是對不公平社會現實的憤怒控訴!
5.學生通過琵琶女身世情感的變化再次朗讀,感情有了起伏變化。
6.教師播放名家示范朗讀,讓學生跟讀。
教師點撥:詩人是通過琵琶女彈奏琵琶和聽她訴說身世了解琵琶女的經歷的。詩人借助琵琶曲這一媒介聽出了琵琶女的“平生不得志”,感覺到她心中的“無限事”,聽其訴說則更是直接了解到她昔日的風光和今天的落魄。琵琶女的經歷,在某種程度上說和詩人有共同點。從序中可讀出詩人在長安期間,以極大的政治熱情參與朝政,憂國憂民,不顧身計,結果落得遠謫僻地,無所事事的下場,所以詩人有“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的感嘆!可以說詩人對琵琶曲的描繪正是自身身世的傾訴。
8.學生再次朗讀,并嘗試背誦,結束全課。
【附】誦讀指導:“大弦”以下四句應急讀,有輕快情調;“間關”兩句速度放慢,要讀得流暢;“冰泉”以下四句是為高潮蓄勢,要小聲讀;“銀瓶”以下四句寫樂曲高潮和終止,要讀得緊張、熱烈,至“裂帛”戛然而止。
9.作業布置:
(1)延伸閱讀韓愈《聽穎師彈琴》(多媒體顯示)。
(2)讓學生課后試著去找一些琵琶曲來聽,加深體會樂曲節奏的變化。
第二課時。
(一)教學要點。
1.復習音樂描寫藝術。
2.引導學生探析人物命運,感受人物的情感,鑒賞人物美。
(二)過程設計。
1.讓學生試著說說自己聽過的琵琶曲,當然很少學生會熟悉,教師可以把琵琶名曲《十面埋伏》播放給學生聽,并結合課文的樂曲部分一齊感受。
2.請學生根據樂曲節奏變化填圖(多媒體展示),附在后文,也可讓學生自己繪制出來。
3.請學生評析韓愈的《聽穎師彈琴》。
4.引導學生在誦讀感知的基礎上品味景物描寫和人物情感,鑒賞詩歌意境。首先,讓學生含情頌讀,在學生有了第一感覺時,讓他們找出景物描寫的句子,品味這些句子的意境,因為詩中寫景的句子是具體可感的,學生大多數可以找出這些句子,此時教師讓他們將自己找出來的句子進行想象勾畫,用更豐富的語言將畫面描述出來。
例如:“潯陽江頭夜送客,楓葉荻花秋瑟瑟”這句敘寫江邊送客的句子,有位學生把它豐富為:“秋風瑟瑟,潯陽江頭佇立著兩個神情黯然的人,他們都無語凝噎,木然注視著茫茫江水中的那輪寒月,他們沉重的心緒如楓葉荻花飄轉在寒風中一樣”。應該說學生的想象力是豐富的,將有限的文字恰到好處地描繪了一幅凄美的畫面,非常契合詩歌的意境。顯然學生在鑒賞詩人筆下景物的時候,已經調動了個人的情感(悲情),已經做到了意(情感)與境(畫面、景物)的結合。詩中寫景的句子還很多,這些句子或景中藏情,或情景并茂,都可以讓學生發掘美的素材,教師應引導學生抓住“慘、空、繞、寒、悄無言,秋月白”等關鍵詞,讓學生聯系敘事感觸人物在此景下的心情。當然以我校學生的素質都能象前面那位同學描繪得如此有文采,是很少的,但至少他們能感受到詩人的情感與景物相結合就相當不錯了。
5.引導學生探析人物命運,感受人物的情感,鑒賞人物美。
(1)引導學生再創造琵琶女形象。
引導學生再創造的目的,不只是要學生具體地描摹她的美貌,還要求學生能依托文字材料展開豐富的想象,進行審美體驗。
教師讓學生找出描寫琵琶女形象的語句,加以揣摩,想象。
例如:“千呼萬喚”、“猶抱琵琶半遮面”這些名句,可引導學生抓住關鍵字如“千、萬、始、半遮面”來揣摩,大部分學生能夠體會到琵琶女害羞的神態及復雜沉重的心理。
學生還會通過琵琶女自述身世的段落去理解琵琶女不幸的人生遭遇,且在上節學習的基礎上,學生還能夠通過具體可感的音樂去理解琵琶女的心境,以及她如何在樂曲中傾注自己的感情。
(2)引導學生再創造詩人形象。
詩人在“序”里的自述是進行再創造的主要材料,讓學生結合寫作背景概括出詩人政治失意,無辜遭貶,漂泊江湖,郁悶孤苦的仕人形象。再讓學生結合“醉不成歡慘將別”“同是天涯淪落人”“江洲司馬青衫濕”等句子感受詩人心境與情感。他的心境凄楚而悲涼,他的情感怨憤而又富有柔情,他能從琵琶女的不幸遭遇與自己的失意人生中找到情感的相通點,并能將這種情感的共鳴升華為對勞動人民的同情,表達出社會變亂,政治衰敗帶給人民深重災難的深刻主題。
6.學生再次朗讀全詩(此時學生很有感情地朗讀)。
7.課文總結。
音樂是一種看不見摸不著的抽象藝術,然而詩人白居易用比喻的手法將樂曲的美妙表現的淋漓盡致,更可貴的是詩人使用雙線結構,一虛一實,虛實相生,將情、景、事高度融合在一起,為我們繪制出了一幅幅動人的畫面,難怪“文章已滿行人耳”,胡兒能唱《琵琶篇》。
8.作業布置:
(1)聽一首你喜歡的樂曲,然后用形象的語言寫出你的感受,文體,字數不限。
(2)背誦全詩。
1.對新教材及課程標準地認識。對本詩的教學,一般是在學生朗讀、背誦的基礎上,先簡要介紹作者和寫作背景,朗讀鑒賞,分析詩歌雙線交織的結構特點,最后歸納詩歌的主旨。本設計旨在突破此模式,設置帶有獨特視點和角度的問題,激發學生學習詩歌的興趣,樹立全新的詩歌鑒賞觀,提高詩歌鑒賞能力。本設計由鑒賞琵琶曲入手,在分析音樂描寫技巧的同時體會人物情感的變化,和人物身世的再現。
2.教學上能針對學情,挖掘教材的課程資源,形象再創造,調動想象與情感的審美方法的運用;美文誦讀技巧的學習獲得審美體驗。
3.教學過程突出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如合作探究,個體表現等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體驗合作的愉快。
4.教學環節從學生實際出發,重難點突出,通過圖表形象再現抽象的音樂感受,體現了教學的靈活,有利于學生抽象與形象思維能力的提高。
5.教學方法上,多媒體輔助教學,誦讀配樂,既形象可感又啟發學生的學習樂趣。
文檔為doc格式。
2023年琵琶行教學設計與反思(實用15篇)篇八
這篇課文的教學對象是職業高中二年級學生。他們已有初步的文言知識積累,所以字句的疏通上應該沒有問題,可以在課前完成。而如何讓學生在短時間內感受一篇融音樂、文學于一爐的抒情敘事詩是我重點思考的問題。我想只有讓學生反復誦讀和相互交流才能彌補學生在鑒賞方面的缺乏和不足。
在課前我先給學生放一段民樂,讓學生先進入音樂欣賞的氛圍。然后在音樂的背景中讓學生描述音樂感受,在民樂曲當中開始我的教學過程。
三、另外,在學法指導上,我引導學生思考音樂描寫背后的情感,學生很容易的找出詩人情感在詩中的體現。這樣,我和學生從音樂描寫的意境、手法、情感對課文進行了三重解讀之后,進行延伸拓展,師生共同品味,在比較閱讀中鞏固藝術手法。
四、最后,我拿出10分左右的時間來指導學生實戰演練,學生在美妙的音樂中,將自己的感受流入筆端。在一段優美的《草原之夜》樂曲中結束課程。
附原文。
元和十年,余左遷九江郡司馬。明年秋,送客湓浦口,聞舟中夜彈琵琶者。聽其音,錚錚然有京都聲。問其人,本長安倡女,嘗學琶琵于穆曹二善才。年長色衰,委身為賈人婦。遂令酒使快彈數曲。曲罷憫然,自敘少小時歡樂事,今漂淪憔悴,轉徒于江湖間余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覺有遷謫意。因為長句歌以贈之,凡六百一十六言。命曰《琵琶行》。
潯陽江頭夜送客,楓葉荻花秋瑟瑟。
主人下馬客在船,舉酒欲飲無管弦。
醉不成歡慘將別,別時茫茫江浸月。
忽聞水上琵琶聲,主人忘歸客不發。
尋聲暗問彈者誰,琵琶聲停欲語遲。
移船相近邀相見,添酒回燈重開宴。
千呼萬喚始出來,猶抱琵琶半遮面。
轉軸撥弦三兩聲,未成曲調先有情。
弦弦掩抑聲聲思,似訴平生不得志。
低眉信手續續彈,說盡心中無限事。
輕攏慢捻抹復挑,初為霓裳后六幺。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語。
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
間關鶯語花底滑,幽咽泉流水下灘。
水泉冷澀弦凝絕,凝絕不通聲漸歇。
別有幽愁暗恨生,此時無聲勝有聲。
銀瓶乍破水漿迸,鐵騎突出刀槍鳴。
曲終收撥當心畫,四弦一聲如裂帛。
東船西舫悄無言,唯見江心秋月白。
沉吟放撥插弦中,整頓衣裳起斂容。
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蝦蟆陵下住。
十三學得琵琶成,名屬教坊第一部。
曲罷常教善才服,妝成每被秋娘妒。
五陵年少爭纏頭,一曲紅消不知數。
鈿頭銀篦擊節碎,血色羅裙翻酒污。
今年歡笑復明年,秋月春風等閑度。
弟走從軍阿姨死,暮去朝來顏色故。
門前冷落車馬稀,老大嫁作商人婦。
商人重利輕別離,前月浮梁買茶去。
去來江口守空船,繞艙明月江水寒。
夜深忽夢少年事,夢啼妝淚紅闌干。
我聞琵琶已嘆息,又聞此語重唧唧。
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
我從去年辭帝京,謫居臥病潯陽城。
潯陽地僻無音樂,終歲不聞絲竹聲。
住近湓江地低濕,黃蘆苦竹繞宅生。
其間旦暮聞何物,杜鵑啼血猿哀鳴。
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還獨傾。
豈無山歌與村笛,嘔啞嘲哳難為聽。
今夜聞君琵琶語,如聽仙樂耳暫明。
莫辭更坐彈一曲,為君翻作琵琶行。
感我此言良久立,卻坐促弦弦轉急。
凄凄不似向前聲,滿座重聞皆掩泣。
座中泣下誰最多,江州司馬清衫濕。
2023年琵琶行教學設計與反思(實用15篇)篇九
《琵琶行》內容豐富,涉及到的知識點多,教學選擇空間大。其中“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是全詩的主旨句,以此切入教學,不但可以串聯起全文的內容,還可以以此探究本文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在教學環節的設計上,采用了“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模式。
課堂教學會在“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基礎上,有一個知識延伸。《琵琶行》交待了琵琶女淪落天涯的原因,卻沒有交待作者淪落天涯的原因。另外,白居易的淪落天涯之恨,為何會通過一個遲暮美人來抒發?這些都是很好的探究方向,以此來對某種常見的思想情感、表現手法進行分類、總結學習。
整個教學思路是:從(個性的)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相識卻不曾相逢——不曾相識不成逢,最后回到(共性的)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由個性到共性,形成一個層層遞進的閉環。
在課堂教學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要考慮到教學目標的適用性,因此在分析詩句“同是天涯淪落人”時,采用了“解字釋義”與“結合具體詩句”的方法,做到深入淺出,通俗易懂。并且通過ppt,將相關問題具體化、形象化;通過板書,將各個知識點之間的邏輯聯系展示出來。
在教學過程中,隨著教學內容的展開,一些教學操作與預先的教學預期出現出入。
一個是好的方面。隨著教學內容的展開,師生的思維發展及情感交流的融洽,常常會因為一些偶發的事件而產生瞬間靈感。這些“智慧的火花”常常是不由自主、突然而至的,打開了一個新的教學思路,觸發了新的教學靈感。
但是很多教學操作是不符合教學預期的。
首先,從教學內容安排方面來看,一些知識點在講授的過程中,前后順序在邏輯上并不是太合適。比如“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的詩句賞析、內涵探究與鑒賞方法總結,它們之間的順序出現了問題。在拓展引申方面,有些知識內容太過于深入,學生不能理解。比如,有關士大夫政治理想的內容,過于寬泛。有些知識點所舉的例子并不恰當,比如列舉與白居易同時代的詩人時,李商隱這個例子并不是太合適。最后把有關李商隱的例子,轉變成了最后的課外練習題。有關屈原“香草美人”的描述,也出現不恰當的地方。這些都是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發現的。
其次,某些知識環節并不能很順理成章地推導出來,顯得牽強附會。比如,最開始的導入設計是以南宋洪邁的觀點“琵琶女是一個虛構的人物”開始的,但在具體的教學操作中,并沒有水到渠成的感覺,于是刪除。再比如,由課本引申相應知識點的時候,引申出了意象的特征及變化,感覺有點火車跑偏,于是又刪除。
第三,在欣賞探究詩句,與學生互動的過程中,有些環節并沒有達到預期。比如,在提問學生初讀琵琶女的故事,有何感受時,學生的回答有的天馬行空,有的拘泥成見,導致無法合理地進入到下一個環節。因此,后來將相關問題的切入口變小。再比如,在最后引申探究到中國古代士大夫的共同特征時,因為延伸的內容比較多,與學生之間幾乎是零互動,變成純粹的講授課了,因此考慮相關內容盡量做到深入淺出,讓學生參與進來。
通過對這節課的教學反思,在以后的教學中,要注意以下幾點:
首先,在安排教學內容時,要充分考慮好哪些知識點是需要著重的。知識點之間的前后順序、邏輯關系一定要梳理到位。在講授的過程中,所例舉的事例一定要恰當,并且充分利用多媒體、板書將之具體化、形象化,做到深入淺出,通俗易懂。
其次,充分考慮到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一切教學活動要從學生實際出發,要緊緊圍繞學生展開,避免陷入純粹的講授,而忽略了學生這個學習主體。在引申相關課外知識點時,一定要考慮到學生的實際情況。
寫在最后:教學之路漫漫而修遠,而今邁步從頭越。
2023年琵琶行教學設計與反思(實用15篇)篇十
一、設計意圖:
1、賞析作者描寫音樂的高超技巧,《琵琶行(并序)》教學設計(網友來稿)(教師中心稿)。
2、領悟詩人與琵琶女感情的共鳴點。
3、背誦全詩,提高學生的詩歌鑒賞能力。
二、設計提要:
1、描寫琵琶樂時,詩人成功地運用了一連串的比喻,使讀者如聞其聲,如見其形,不僅調動了讀者的聽覺和視覺,而且能激發讀者的聯想和想象。
2、“我聞琵琶已嘆息,又聞此語重唧唧。”表達了詩人對琵琶女不幸遭遇的深切同情。“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產生共鳴,點明題旨。
三、設計實施:
1、先讓學生欣賞一段琵琶曲,然后依勢將學生引入《琵琶行》。
點撥:在白居易生活的時代,有一句流行語“童子解吟《長恨》曲,胡兒能唱《琵琶》篇”,就是指他的名作《長恨歌》和《琵琶行》。“行”,又叫“歌行”,是樂府歌辭的一種體裁。它源于漢魏樂府,是樂府曲名之一。
2、讓學生自由地誦讀全詩,讀出其中的感情來。
3、配樂示范背誦全詩。
4、賞析第一段:潯陽江邊聞琵琶。提問:第一段在全詩中有何作用?
點撥:“潯陽江頭夜送客”,交代了故事發生的時間、地點、人物和事件;再用“楓葉獲花秋瑟瑟”渲染出一種悲涼訴氣氛,為全詩定下了基調,高中二年級語文教案《琵琶行(并序)》教學設計(網友來稿)(教師中心稿)》。“主人”四句,寫餞別時的凄涼情景。“舉酒欲飲無管弦”,“醉不成歡慘將別”,一個“慘”字點出了凄涼環境。最后借江邊月影,烘托出主客相對無言,黯然神傷的心情。“忽聞”兩句對忽然傳來的琵琶聲悠然神往,從感情上由憂轉喜,引起下文。
5、賞析詩人是如何將“仙樂”繪聲繪色地表現出來的。
點撥:詩人運用一連串的比喻來寫虛渺飄忽,過耳即逝的無形的音樂,用音強、音高、音色、節奏,旋律各不相同的十多種聲音來比喻四根琴弦所發出的不同樂聲:“如急雨”“如私語”“鶯語花底”“泉流冰下”“冰泉冷澀”“銀瓶乍破”“刀槍鳴”“如裂帛”等等,使讀者如聞其聲,如見其形,不僅調動了讀者的聽覺和視覺,而且能激發讀者的聯想和想象。此外,還用“嘈嘈”“切切”等象聲和“間關”“幽咽”等雙聲詞來描摹琵琶聲,更增加了詩歌語言的音樂感。一曲雖終,而回腸蕩氣、驚心動魄的音樂魅力,卻并沒有消失。詩人又用“東船西舫悄無言,唯見江心秋月白”的環境描寫作側面烘托,給讀者留下了涵泳回味的廣闊空間。
6、詩人與琵琶女的感情是怎樣產生共鳴的?
點撥:詩人聽完琵琶曲,了解了琵琶女的`身世后,不由自主發出了“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的感慨。看來琵琶女昔日在京城里“曲罷曾教善才服,妝成每被秋娘妒”的情況和作者被貶以前的情況有相通之處。同樣,他被貶以后的處境和琵琶女“老大嫁作商人婦”以后的處境有類似的地方。
7、賞析最后一段。
點撥:“我”的訴說,反轉來又撥動了琵琶女的心弦,當她又一次彈琵琶的時候,那聲音更加凄苦感人,因而反過來又激動了“我”的感情,以至熱淚直流,濕透青衫。
8、在前面賞析時,一邊賞析,一邊引導學生背誦。最后在音樂聲中,全班齊誦課文,再次體味詩的韻味。
四、課外擴展:賞析蘇軾的一首寫琵琶聲的詞《水調歌頭》。
昵昵兒女語,燈火夜微明。恩怨爾汝來,彈指淚和聲。忽變軒昂勇士,一鼓填然作氣,千里不留行。回首暮云遠,飛絮攪青冥。眾禽里,真彩鳳,獨不鳴。階攀寸步千險,一落百尋輕。煩子指間風雨,置我腸中冰炭,起坐不能平。推手從歸去,無淚與君傾。
文檔為doc格式。
2023年琵琶行教學設計與反思(實用15篇)篇十一
1、了解琵琶女的的涼身世和詩人貶職失意的苦悶心情,琵琶女的飄零身世和詩人宦途潦倒,溝通了彼此的感情渠道,控訴了封建社會摧殘人才的黑暗現實。
2、賞析這首詩的音樂美、意境美。領會運用多種手法描繪音樂形象,運用環境描寫渲染氣氛、烘托人物思想感情的寫作特點。
3、進一步提高學生的欣賞能力和朗讀背誦能力。
1、掌握作者用比喻的手法描寫聲音的高超技法。
2、引導學生從對物身世命運的分析中解讀作品思想感情,把握意境。
3、背誦全詩。
一、寫作背景。
白居易生活在由盛轉衰的中唐時期。當時的民族矛盾和階級矛盾很尖銳,外族不斷入侵,自安史之亂后,國內連年戰亂,民不聊生。朝廷宦官專權跋扈,藩鎮割據作亂,統治階級內部朋黨之爭日益加劇,整個社會的政治經濟日漸衰微,人民生活困苦不堪。白居易早年避亂江南,接近人民,對政治的混亂,人民的疾苦深有感受。他為官有“兼濟天下”之志。元和三年(公元808年),白居易擔任左拾遺(諫官),多次向唐憲宗上書,提出一系列改革時弊的措施,同時他又寫了揭露黑暗政治,反映人民疾苦的《新樂府》、《秦中吟》等諷喻詩,結果觸犯了掌握軍政大權的豪門貴族,引起唐憲宗和一些權臣的惱恨。元和九年被改任太子左贊善大夫這一閑職。
元和十年,平盧節度使李師道派人殺了宰相武元衡,向中央政權示,白居易認為這是重大“國恥”。激于義憤,他率先上疏“急請捕賊,以雪國恥”。但都被權貴們加上“越職奏事”的罪名,又造謠誣蔑說,白居易的母親因看花墜井而死,而白居易卻作賞花詩,新井詩,“有傷明教”,于是貶為江州刺史,繼而又貶為江州司馬(九品小官)。白居易獲罪的真正原因主要是他寫的針砭時弊的諷諭詩,正如他自己所說,“始得名于文章,終得罪于文章”。
對于這次遭貶,詩人既感傷又憤慨。到江州后一年的生活更使他感受到社會世態炎涼,他有滿腔的怨憤無處傾訴。這首詩是詩人貶職到江州的第二年(元和十一年)秋天寫的,當時詩人45歲。
《琵琶行》的“行”是古詩的一種體裁,統稱“歌行體”。它的特點是“篇無定句,句無定字”,音節、格律比較自由,句法長短不一,富于變化。唐以后,歌行一般用五、七言古詩體裁。
二、整體感知。
1、聽朗讀錄音,注意下列字的讀音。
2、學生默讀全詩,然后用一句話概括名段內容。
第一段寫潯陽江頭夜送客;第二段寫江心聆聽琵琶曲;第三段寫江心自訴身世苦;第四段寫同病相憐感慨多;第五段寫重聞琵琶青衫濕。
三、講析小序。
1、請學生朗讀小序。
2、請學生口譯小序,教師提示注意以下詞句。
左遷:貶官降職。古代以右為尊,以左為卑,所以把貶官降職叫“左遷”。
明年:第二年。
錚錚然有京都聲:音調清脆動聽,有京都流行樂曲的聲調。錚錚,金屬相擊聲,這里形容弦聲清脆。
倡女:“倡”通“娼”。這里指歌妓。
命酒:吩咐擺酒席。命,動詞,叫,吩咐,命令。酒,名詞用作動詞,擺酒席。
憔悴:臉色黃瘦。
轉徙:不斷轉換地方,遷移居處。
恬然自安:心境平靜,自覺安適。恬然,平靜坦蕩地。
斯人:這個人,指琵琶女。
是夕始覺有遷謫意:這天晚上才感覺到有被貶的不愉快的意味。謫,降職外調。
因為長句:就寫了一首長詩。因,連詞,于是,就。為,動詞,寫,作。長句,指七言詩。
凡六百一十六言:共計六百一十六個字。凡,共計。言,字。
命曰:命,動詞,取名,叫它。
3、請學生概述小序的內容及作用。
明確:詩前小序,共一百三十八字。扼要地交代了時間、地點、人物和故事的主要經過,概括了琵琶女的身世和作者的心情。
小序的作用:說明了寫這首長詩的原因和命名,定下了全詩凄切傷懷的感情基調。本詩是一篇抒情色彩很濃的長篇敘事詩。
4、小序和詩歌哪些段落分別照應?
明確:“明年秋,……錚錚然有京都聲”和第1自然段照應。“問其人,……轉徙于江湖間”和第2、3自然段照應。“予出官二年,……是夕始覺有遷謫意”和第4自然段照應。
明確:“恬然自安”者,是話中有話,實際是說遭受貶謫的苦悶始終縈繞心頭,一直無法自安,而“遷謫意”當然也不是“是夕”才感受到的。這兩句反話,既是委婉地表達自己的抑郁憤慨之情,也是強調這次與琵琶女偶然相遇的事件給他的感受之深,是扣住“同是天涯淪落人”來說的。
四、賞析詩歌第1段。
1、學生朗讀第1段,教師提示下面詞句。
潯陽江:今江西省九江市北面的一段長江,因臨近潯陽,故古稱潯陽江。
主人下馬客在船:這一句是互文,意思是主人和客人都下了馬,登上船。
2、作為敘事詩的開頭,這一段都寫了什么內容?這段中景物描寫的作用是什么?請用詩句中的一個字概括這一段所渲染的氣氛特點。
明確:這一段是全詩的引子,交代了故事發生的時間、地點、人物,引了了琵琶聲。
頭兩句寫江頭送客,正當秋夜,楓葉如丹,荻花飄白,風聲瑟瑟,這就烘托了一種惆悵惜別的.悲涼氣氛。
中間四句寫船中餞別,“舉酒欲飲無管弦”為琵琶女的出場埋下伏筆,并和后文“潯陽地僻無音樂”照應。在無管弦的寂寞中飲酒,自然“醉不成歡”酒喝得雖多,卻不成歡,言外之意是心情郁悶,一個“慘”字不但渲染出氣氛的特點,而且含蓄地吐露了詩人的悲抑心情。而船外則是江面茫茫,月影沉壁。詩人的離情別緒,有如荒江冷月。這些景物描寫不僅帶有濃厚的感情色彩,而且也為琵琶女的出場創造了環境氣氛。
最后兩句用“忽聞”造成語氣的強烈轉折,未見其人先聞其琵琶聲,用水上傳來的琵琶聲打破了寂寞、郁悶和凄清。用“主人忘歸客不發”突出琵琶聲的藝術魅力,感情由悲抑轉為驚喜。
這種氣氛可用詩中的一個“慘”字加以概括。
五、作業。
背誦第1自然段。
2023年琵琶行教學設計與反思(實用15篇)篇十二
1學習、欣賞作者以語言文字再現音樂形象的藝術手法。
2體會作者對琵琶女身世的無限同情和共鳴。
學習用文字表現音樂的藝術手法。
感受“聲中之情”
聽一段琶琶曲《十面埋伏》對琶琶聲有一個感性的認識。
1學生談聽后之感。
2白居易在聽到一曲琵琶后是如何寫下他的感受的?(直接進入第二段的琵琶聲部分)。
3詩人是如何用文字來描述音樂形象的?(師生同分析)。
提問設計:音樂是主人公內心情感的流露,那我們一起去體會琵琶女的琵琶聲中的“情”。
1勾劃出文中能體現“聲中之情”的詩句。
明確:未成曲調先有情;弦弦掩抑聲聲思,似訴平生不得志;說盡主中無限事;別有幽愁暗恨生。
2如何理解“無限事”、“平生不得志”、“幽愁恨生”?(過渡到琵琶女的身世)。
3根據課文,學生先朗讀,后討論,理解“聲中之情”
明確:琵琶女是一賣藝之女,年輕時因美貌和超群的音樂才華受眾人矚目。然年長色衰,才華無人賞識,下嫁商婦,獨守空船,故“平生不得志”、“恨生”是一種“懷才不遇”的“惆悵”,“幽愁”是一種落漠和孤獨。
設計提問:我們通過了解琵琶女的身世,才聽出了她的曲中之情,可是詩人卻在知她遭遇之前就已聽出了她的曲中之情,為什么?(過渡到詩人的處境)。
1學生討論。
2明確:白居易是貶官,政治抱負不得施展,與琵琶女有相同的“不得志”
貶謫將辭行“醉不成歡慘將別”心情與琵琶女一樣“幽愁”
3總結:“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
文檔為doc格式。
2023年琵琶行教學設計與反思(實用15篇)篇十三
這篇課文的教學對象是職業高中二年級學生。他們已有初步的文言知識積累,所以字句的疏通上應該沒有問題,可以在課前完成。而如何讓學生在短時間內感受一篇融音樂、文學于一爐的抒情敘事詩是我重點思考的問題。我想只有讓學生反復誦讀和相互交流才能彌補學生在鑒賞方面的缺乏和不足。
在課前我先給學生放一段民樂,讓學生先進入音樂欣賞的氛圍。然后在音樂的背景中讓學生描述音樂感受,在民樂曲當中開始我的教學過程。
三、另外,在學法指導上,我引導學生思考音樂描寫背后的情感,學生很容易的找出詩人情感在詩中的體現。這樣,我和學生從音樂描寫的意境、手法、情感對課文進行了三重解讀之后,進行延伸拓展,師生共同品味,在比較閱讀中鞏固藝術手法。
四、最后,我拿出10分左右的時間來指導學生實戰演練,學生在美妙的音樂中,將自己的感受流入筆端。在一段優美的《草原之夜》樂曲中結束課程。
2023年琵琶行教學設計與反思(實用15篇)篇十四
1、培養學生透過人物的行動、語言,理解人物思想感情的能力。
2、學習用比喻描寫聲音變化的寫法,培養學生聯想和想象能力。
1、掌握作者用比喻的手法描寫聲音的高超技法。
2、通過對人物身世命運的分析,解讀作品的思想感情,把握意境。
一、板書課題、作者,簡介作者與作品提示。
白居易,字樂天,號香山居士,是唐代繼杜甫之后的又一位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他積極提倡新樂府運動,主張“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反對“嘲風月,弄花草”,作品有著深刻的現實意義。《琵琶行》是一首七言長篇敘事詩,繼承了漢樂府敘事詩的傳統,是初唐以來七言歌行的代表作,帶有很強的抒情性。由于敘事與感情的結合,白居易的長篇敘事詩優美動人,可以說是我國古典敘事詩又一新的高峰,在詩人生前,就被廣為傳誦,所謂“童子解吟《長恨曲》,胡兒歌唱《琵琶行》。”時至今日,千百年過去了,但仍然感人肺腑。
二、教師引導學生對詩的內容作整體把握。
三、串講小序,講前布置兩個思考題要求學生邊聽邊思考,串講后提問。
1、小序有什么作用?
明確:交代了時間、地點、人物和故事概況,概述歌女的悲涼身世,說明了寫作的背景動因,并為全詩定下了凄切的感情基調。
2、小序已經簡明清楚地敘述了琵琶女的故事和自己的感受,為什么還要寫成一首詩呢?
明確:寫成了詩,人物和故事更加形象感人,更好地抒情達意,給人以更深的感情共鳴。
四、分析第一段“潯陽江邊聞琵琶”。
1、“楓葉荻花秋瑟瑟”:
敘述秋夜江邊送客時的環境,秋夜江邊,楓葉、荻花,色調暗淡,“瑟瑟”二字點情,景物成了溢滿悲涼情感的意象,疊加在一起,令人頓覺秋涼襲來,渲染了送別時人物凄涼愁慘的心情。
2、“別時茫茫江浸月”:
敘述別時的情景。景中含情,茫茫江水,溶溶月色中無不彌散著作者的離愁別緒,仿佛作者的心情融化其中,與自然景物有了感應。情景交融,自然地點染出哀傷之別,同時為水上琵琶聲的出現準備好氛圍。
板書:
潯陽江邊聞琵琶。
秋瑟瑟忘歸。
無管弦悲涼(奠下基調)忽聞水上琵琶聲(驚喜)。
慘將別不發。
五、分析第二段“江心聆聽琵琶曲”
(我們知道,音樂是一種抽象的藝術,我們平常只是聽,要描寫它十分困難,然而白居易對琵琶音樂的描寫卻非常成功,歷來為人們所稱道。)。
1、要求學生齊讀第二段,體會作者高超的音樂描寫方法。
2、要求學生找出比喻音樂的句子,并指明形容了什么樣的樂聲。
板書:
比喻句音樂。
大弦嘈嘈如急雨繁密(粗重)。
小弦切切如私語幽細。
大珠小珠落玉盤清脆圓潤。
間關鶯語花底滑宛轉流利。
幽咽泉流冰下難低沉入微。
銀瓶乍破水漿迸激越雄壯。
鐵騎突出刀槍鳴激越雄壯。
四弦一聲如裂帛戛然而止。
3、朗讀這些句子,師生總結運用比喻寫音樂的藝術效果。
一連串精妙的比喻,寫出音樂的變化,用這些具體的現實生活中聽到過的聲音和形象比擬描繪樂聲,把抽象無形的音樂刻劃成有形可感的實體。讀者不僅仿佛聽到了那或輕或重,或快或慢,或高亢激揚,或低回鳴咽的應接不暇的樂音,而且仔細欣賞起來,還可以聽出這一聲和那一聲又有明顯的音色、音調上的區別,熱鬧而不紊亂,復雜而有層次。聽了這一系列巧妙的比喻,就像聽完一支完整的樂曲:先從輕徐悠長開始,仿佛從沉思中喚起記憶;接著眾音繁會,像波濤起伏;馬上又轉到幽細甚至聽不見,宛似悲慟抽泣;最后以短促剛勁的音響終曲,猶如急雷破山,崩巖走石。讀者從這連珠式的具體可感的樂聲中還能體會出彈奏者的“有情”、“不得意”以至難以明白的“無限事”,從而出色地完成了對主題的表達。
4、要學生找出通過寫演奏者動作神態描寫音樂的.詞句,體會這樣寫的好處。
明確:“轉軸撥弦”是彈奏前試弦調音的動作。“低眉信手續續彈”是彈奏的神態。“攏”、“捻”、“抹”、“挑”和“收撥”、“畫”是彈奏時的指法,如此細膩地描寫動作神態,交代了音樂的層次,從而更好地引導讀者領會音樂,也表現了歌女技藝的熟練高超和作者高度的音樂修養。
六、小結本課內容。
2023年琵琶行教學設計與反思(實用15篇)篇十五
《琵琶行》是高中新課標語文教材(必修二)第二單元“詩的唐朝”里的一篇課文,是唐代著名詩人白居易寫的一首歌行體敘事長詩,同時它也是我國古代敘事詩和音樂詩中的“千古絕唱”。在白居易死后,當時的皇帝唐宣宗寫詩悼念:“童子解吟《長恨曲》,胡兒能唱《琵琶篇》”,說明遠在作者逝世前,本詩已經風行全國,很有影響了。這首詩最大的藝術特點是用極富音樂性的語言摹寫音樂形象,這是我們鑒賞和學習這課的一個重點。
這篇課文的教學對象是高一學生,他們已有初步的文言知識積累,所以字句的疏通上應該沒有問題,可以在課前完成。而如何讓學生在短時間內感受一篇融音樂、文學于一爐的抒情敘事詩是我重點思考的問題。
首先,通過導語創設情景,帶領學生們來到了一千多年前的潯陽江畔,見證一個相遇相惜的故事,為下文做了很好的鋪墊。
其次,課堂的第一部分——“難忘夢中城”。
我以詩人和琵琶女共同對京城(帝京)的懷念作為切入點,通過反復誦讀,體悟人物身世命運的由輝煌到凄涼悲劇性及相似性。我發揮自己在朗讀方面的特長,富有感情地進行朗讀,進行講解,感染了自己,也在一定程度上感染了學生。
琵琶女和詩人的身世,這涉及到詩的主題,敘事詩是通過人物的命運來反映現實的。而琵琶女的身世引起了作者的強烈共鳴,詩人才產生“同是天涯淪落人”的感慨,揭示出詩人和琵琶女的命運共同點,才能夠讓學生進入詩的境界。
之后,課堂的第二部分——“賞析曲中妙”。
通過賞析琵琶女的三次彈奏,品味詩歌意境,感悟音樂的魅力。重點講解第二自然段中的音樂描寫,學習如何用比喻描寫音樂,汲取古代詩歌精華,培養學生聯想和想象能力。
同時,我也選取了一古一今兩段同樣優秀的對于音樂的描寫,來與本詩中的音樂描寫進行比較。通過對比,更加明確《琵琶行》意象更生活化,想象視覺美的特點。
最后,課堂的第三部分——“感悟曲中情”。
在學生鑒賞音樂描寫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感受“曲中之情”“詩中之情”,了解作者是如何通過音樂來感知聽者、演奏者內心感情,并將兩者融為一體的。以學生為主體,通過寫作,觸發了同學們對人物命運的深入思考,更為學生提供了一種來自心底的美的喜悅,使學生在語文課堂學習中,品味濃濃詩情。
本課的教學優點是突出了詩歌教學的誦讀和鑒賞,引導學生關注詩歌中的意象和用字,咂摸品味,讀出語言藝術和人物情感。不足之處是在對音樂描寫的側面描寫部分沒有全面的分析;在學生誦讀時,我對同學的誦讀表現評價指導不到位。
總之,這堂《琵琶行》賞析課,有成功的地方,亦有失敗的地方。今后,我將不斷的進行反思教學和行動研究,精益求精,使自己的教學水平更上一個臺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