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寫讀后感,我們可以記錄下自己在閱讀過程中的感動和共鳴,留下寶貴的思考痕跡。以下是小編精心挑選的一些讀后感范文,它們涉及到不同的文學作品和主題,希望能給大家帶來一些閱讀的樂趣和啟發。
出塞王昌齡讀后感(優質19篇)篇一
《出塞二首》的作者是王昌齡,其一是一首慨嘆邊戰不斷,國無良將的邊塞,其二則是詩描寫了一驚心動魄的戰斗剛剛結束的情景,是王昌齡早年赴西域時所做。全詩如下: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騮馬新跨白玉鞍,戰罷沙場月色寒。
城頭鐵鼓聲猶振,匣里金刀血未干。
譯文。
依舊是秦漢時期的明月和邊關,守邊御敵鏖戰萬里征人未回還。
倘若龍城的飛將李廣如今還在,絕不許匈奴南下牧馬度過陰山。
將軍剛跨上配了白玉鞍的寶馬出戰,戰斗結束后戰場上只剩下凄涼的月色。
城頭上的戰鼓還在曠野里震蕩回響,將軍刀匣里的寶刀上的血跡仍然沒干。
注釋。
1.但使:只要。
2.龍城飛將:《漢書·衛青霍去病傳》載,元光六年(前129年),衛青為車騎將軍,出上谷,至籠城,斬首虜數百。籠城,顏師古注曰:“籠”與“龍”同。龍城飛將指的是衛青奇襲龍城的事情。其中,有人認為龍城飛將中飛將指的是漢飛將軍李廣,龍城是唐代的盧龍城(盧龍城就是漢代的李廣練兵之地,在今河北省喜峰口附近一帶,為漢代右北平郡所在地),縱觀李廣一生主要的時間都在抗擊匈奴,防止匈奴掠邊,其中每次匈奴重點進攻的漢地天子幾乎都是派遣李廣為太守,所以這種說法也不無道理。
3.不教:不叫,不讓。教,讓。
賞析其二。
這首詩描寫了一驚心動魄的戰斗剛剛結束的情景。棗紅馬剛剛裝上白玉裝飾的`馬鞍,戰士就騎著它出發了。戰斗結束的時候天已經很晚,戰場上只留下寒冷的月光。城頭上催戰的鼓聲仍在曠野上回蕩,刀鞘里的鋼刀血跡未干。詩人用寥寥數筆,就把將士們的英武氣概,勝利者的神態生動地描繪出來。
驊騮駿馬,是再好不過的馬了,還要給它配上再美不過的白玉鞍橋,可以想見這馬上騎手的威風。這英武的騎士是手持“金刀”(即金錯刀)奮戰沙場的。這騎士披一身月色,頂凜冽寒風,鏖戰而歸。但他全副精神仍沉浸在煙塵滾滾的沙場,那咚咚的進擊鼓聲還響徹耳畔。這風度軒昂、勇武不凡、充滿自信的騎士,就是詩人心目中唐軍將官的形象,也是詩人矢志抗敵、無時無刻不意欲拼搏戰場的心靈寫照。“城頭鐵鼓聲猶震,匣里金刀血未干。”這實在是一個堅定的愛國者從耿耿赤心發出的雄壯的吶喊,也分明寄寓著詩人的殷切希望。
這首詩抒寫自信、進取、開拓為特征的傳統尚武精神,風格剛健、清新。詩人描寫戰爭的勝利,不在于字面,而在于構成一種氣氛。詩歌選取戰斗生活的一個片段,以“騮馬”“沙場”“鐵鼓”“金刀”等戰爭意象串成一系列戰斗生活的畫面,戰斗的激烈與戰場的肅殺盡在其中。詩頭“新跨”一詞將戰士風風火火、迎接戰斗的激情表達得淋漓盡致,而詩尾以“血未干”這樣一幅看似血腥的場景描寫戰士的內心——熱血并未因為戰斗的結束而冷卻。這種激烈肅殺的氣氛,生動地表現出戰士的颯爽英姿和激昂振奮的風貌。
作者在這首詩中抓住戰斗剛剛結束的場面加以描寫,塑造了一個英姿颯爽、勇猛善戰的將軍形象,熱情地歌頌了將士們為國殺敵立功的勇敢精神。
詩人描寫勝利,不在于字面,而在于構成一種氣氛。把戰士的颯爽英姿,激昂振奮的風貌寫了出來。
出塞王昌齡讀后感(優質19篇)篇二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渡陰山。
注解。
1、但使:只要。
2、龍城:龍城是匈奴祭天集會的地方。
3、飛將:指漢朝名將李廣而言,匈奴畏懼他的神勇,特稱他為“飛將軍”。
4、陰山:昆侖山的北支,起自河套西北,橫貫綏遠、察哈爾及熱河北部,是我國北方的屏障。
譯文。
依舊是秦時的明月漢時的邊關,
征戰長久延續萬里征夫不回還。
倘若龍城的飛將李廣而今健在,
絕不許匈奴南下牧馬度過陰山。
出塞王昌齡讀后感(優質19篇)篇三
王昌齡著名的邊塞詩篇《出塞》表達怎樣的情感呢?作為一首慨嘆邊戰不斷詩篇,充分體現王昌齡的愛國之情。
出塞。
qinshimingyuehanshiguan,wanglichangzhengrenweihuan.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
danshilongchengfeijiangzai,bujiaohumaduyinshan.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譯文。
依舊是秦漢時期的明月和邊關,守邊御敵鏖戰萬里征人未回還。
倘若龍城的飛將李廣如今還在,絕不許匈奴南下牧馬度過陰山。
注釋。
1.但使:只要。
2.龍城飛將:《漢書·衛青霍去病傳》載,元光六年(前129年),衛青為車騎將軍,出上谷,至籠城,斬首虜數百。籠城,顏師古注曰:“籠”與“龍”同。龍城飛將指的是衛青奇襲龍城的事情。其中,有人認為龍城飛將中飛將指的是漢飛將軍李廣,龍城是唐代的盧龍城(盧龍城就是漢代的李廣練兵之地,在今河北省喜峰口附近一帶,為漢代右北平郡所在地),縱觀李廣一生主要的時間都在抗擊匈奴,防止匈奴掠邊,其中每次匈奴重點進攻的漢地天子幾乎都是派遣李廣為太守,所以這種說法也不無道理。
3.不教:不叫,不讓。教,讓。
賞析。
這是一首著名的邊塞詩,表達了詩人希望起任良將,早日平息邊塞戰事,使人民過上安定的生活的愿望。
詩人從描寫景物景入手,首句勾勒出一幅冷月照邊關的蒼涼景象。“秦時明月漢時關”不能理解為秦時的明月漢代的關。這里是秦、漢、關、月四字交錯使用,在修辭上叫“互文見義”,意思是秦漢時的明月,秦漢時的關。詩人暗示,這里的戰事自秦漢以來一直未間歇過,突出了時間的久遠。次句“萬里長征人未還”,“萬里”指邊塞和內地相距萬里,雖屬虛指,卻突出了空間遼闊。“人未還”使人聯想到戰爭給人帶來的災難,表達了詩人悲憤的情感。
怎樣才能解脫人民的困苦呢?詩人寄希望于有才能的將軍。“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倘若攻襲龍城的衛青和飛將軍李廣而今健在,絕不許讓胡人的騎兵跨越過陰山。“龍城”指奇襲匈奴圣地龍城的名將衛青,而“飛將”則指威名赫赫的飛將軍李廣。“龍城飛將”并不只一人,實指李衛,更是借代眾多漢朝抗匈名將。“不教”,不允許,“教”字讀平聲;“胡馬”,這里指代外族入侵的騎兵。“度陰山”,跨過陰山。陰山是北方東西走向的大山脈,是漢代北方邊防的天然屏障。后兩句寫得含蓄、巧妙,讓人們在對往事的對比中,得出必要的結論。
這首詩著重表現的是對敵人的蔑視;是對國家的忠誠,是一種勇往超前、無所畏懼的氣概。前兩句寫皎潔的明月和雄偉的城關,既引起了人們對歷史上無數次侵略戰爭的回憶,又是今天將士們馳騁萬里、浴血奮戰的歷史見證。后兩句用漢代的名將衛青李廣比喻唐代出征守邊的英勇將士,歌頌他們決心奮勇殺敵、不惜為國捐軀的戰斗精神。這首詩由古到今,有深沉的歷史感,場面遼闊,有宏大的空間感。字里行間,充滿了強烈的愛國精神和豪邁的英雄氣概。
這首詩被稱為唐人七絕的壓卷之作。悲壯而不凄涼,慷慨而不淺露,王昌齡詩《出塞》兩首,本詩是第一首。
《出塞》應當是王昌齡早年赴西域時所做,《出塞》是樂府舊題。王昌齡所處的時代,正值盛唐,這一時期,唐在對外戰爭中屢屢取勝,全民族的自信心極強,故邊塞詩人的作品中,多能體現一種慷慨激昂的向上精神,和克敵制勝的強烈自信。同時,頻繁的邊塞戰爭,也使人民不堪重負,渴望和平,《出塞》正是反映了人民的這種和平愿望。同時期杜甫的《兵車行》可以作為參考。邊塞詩是時代的產物,也是最能體現國運盛衰的`作品。詩評家常稱贊“盛唐之音”,邊塞詩正是構成“盛唐之音”內容的一個基本方面。邊塞詩題材的興起,是與詩人們的生活范圍有所擴展緊密關聯的。從邊塞詩中,我們看到詩人的眼界開闊了,詩歌的意境拓展了,詩歌的內容更顯得異彩紛呈。有對建功立業的渴望:“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楊炯);有報效國家的激情:“誓欲成名報國,羞將開口論勛”(張說)。不少詩人在塞外軍營生活多年,如高適、岑參、李益等,他們的邊塞詩中的內容幾乎涉及到了邊塞生活的各個方面:有寫出征士兵的鄉愁和家中妻子的離恨;有表現塞外生活的艱辛和連年征戰的殘酷;有反映帝王黷武開邊的不滿和對將軍貪功起釁的怨恨;有陳述久戍邊關對家鄉和親人的懷念;有驚異于塞外絕域那種迥異于中原的風光……我們在閱讀這些詩歌時,要能夠區別每首詩作思想內容上的細微差別。比如岑參的邊塞詩,以慷慨報國的英雄氣概和不畏艱苦的樂觀精神為其基本特征,更多地描寫邊塞生活的豐富多彩。他也寫過一些在邊塞懷土思親的詩歌,如為后人傳誦的《逢入京使》:“故園東望路漫漫,雙袖龍鐘淚不干。馬上相逢無紙筆,憑君傳語報平安。”事情雖小,情意深厚。同時,我們還要體會到,躍動于邊塞詩中的種種矛盾:慷慨從戎和久戍思鄉的矛盾;衛國激情和艱苦生活的矛盾;痛恨庸將和獻身精神的矛盾等等。
這首詩通過對歷史的回顧和對漢代抗匈名將的懷念,指責了詩人所處時代守邊將領的無能,盼望出現良將,驅逐敵人,保住邊疆。首句從秦漢時的月色和關塞寫起,點名月色、關塞依舊,但時光流逝,朝代變遷,長期邊防戰爭給人民和將士帶來無限災難與痛苦。在描寫景物中,給予了深厚的感情。后兩句采用以古諷今的手法,借古代名將來諷刺當今邊將的無能,語意含蓄,情感深沉。詩中充滿關心國家安危的愛國激情。
評價全詩反映了作者對駐守邊疆的將士們久征未歸的同情,也表達了詩人希望朝廷起任良將,早日平息邊塞戰爭,使國家得到安寧,人民過上安定生活的美好心愿的愛國之情。
這首詩表達了詩人對守邊戰士的同情以及對安定、和平生活的向往。
這是一首慨嘆邊戰不斷,國無良將的邊塞詩。詩的首句最耐人尋味。說的是此地漢關,明月秦時,大有歷史變換,征戰未斷的感嘆。二句寫征人未還,多少兒男戰死沙場,留下多少悲劇。三、四句寫出千百年來人民的共同意愿,冀望有“龍城飛將”出現,平息胡亂,安定邊防。全詩以平凡的語言,唱出雄渾豁達的主旨,氣勢流暢,一氣呵成,吟之莫不叫絕。明人李攀龍曾推獎它是唐代七絕壓卷之作,實不過分。
出塞王昌齡讀后感(優質19篇)篇四
萬里長征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將在,
不教胡馬度陰山。
王昌齡是唐玄宗李隆基時期的著名的邊塞詩人,有“七絕圣手”之譽。王昌齡山西太原人(跟我也是老鄉),他另外一個老鄉大家也認識,叫王維,也是山西人。王姓在當時的'山西是名門望族,同時山西也是王姓的發源地。(敲黑板注意,各位王姓小伙伴。)。
當時讀書人都是要科舉考試,可這就是王昌齡,不是他沒錢去科舉,是他不想去。那他想的是什么?佛系王昌齡心里想的是遁入道家的那種獨與天地共往來的生活狀態,所以他與當時的讀書人背道而馳,不去考公務員,反而去學道,求取長生不老。真的替王昌齡的父母著急啊。
農耕漁樵、嵩山學道、漫游河北、塞外窮游、隱居田園...他的上半生就這樣度過了,但生活的真諦不就在于折騰嗎?不折騰幾下,誰有知道自己喜歡什么呢?就這樣,隱居的王昌齡開始準備科舉,這次不能裸考了,果然進士及第進士及第當然要賜予官職,王昌齡就得了一個秘書省校書郎的官職,就是大唐國家圖書館管理員,屬于基層官員,但官小責任大,也不是那么好當的,必須有滿腹經綸才可以。在長安,王昌齡結識了李白、高適、王維、孟浩然等人,也算是入了盛唐大咖圈。
在汜水縣尉任上的王昌齡,看不慣奸臣李林甫排擠賢相張九齡,便對張九齡表示同情,這就得罪了奸臣那幫人,于是倒霉的王同學被貶到了張九齡的家鄉嶺南。(長安十二時辰,那個李林甫演的不錯,很有奸臣樣)。路上還跟孟浩然成了朋友,離開時孟浩然還專門寫了一首詩送他。王昌齡算是當時詩人圈里很受歡迎的人,人品不錯,孟浩然、常建、李白、岑參都給他寫過詩,也算是比較有面子。他當了八年的江寧丞,因此得名“王江寧”。因為平時不注意小節(上班遲到、早退、翹班...)被貶到了龍標也就是湖南懷化(湘西),還有綽號“王龍標”。
安史之亂爆發,大唐江山岌岌可危,這時候已經是老年的王昌齡離開了龍標,在北上的路上,路過安徽亳州的時候被當地刺史閭丘曉所殺。(前文有所敘述)。
上篇文章中說到《出塞》中“龍城飛將”的爭議,有學者認為龍城飛將是李陵而不是李廣,其實他兩是一家子,李廣是李陵的爺爺。
飛將軍李廣(西漢名將)大家很熟,他深得漢文帝和漢景帝的賞識,受漢武帝重用。吳楚七國之亂時,李廣任驍騎都尉,跟隨太尉周亞夫反擊吳楚叛軍,奪取叛軍軍旗,立了大功,以此名聲顯揚。
李廣是自刎而死,臨終前李廣對他的部下說:“我從少年起與匈奴作戰七十多次,如今有幸隨大將軍出征同單于軍隊交戰,可是大將軍又調我的部隊走迂回繞遠的路,偏偏迷路,難道不是天意嗎?況且我已六十多歲,畢竟不能再受那些刀筆吏的污辱。”于是就拔刀自刎了。李廣軍中將士都為之痛哭。
漢武帝派兵大戰單于,召見李陵運送糧草,李陵年輕氣盛,哪里甘于做一個運輸隊,多次請戰,向漢武帝許諾要以少擊多,武帝同意其請求。于是,李陵率領他的五千步兵從居延出發,到浚稽山扎營。李陵在浚稽山遭遇到單于主力,被匈奴三萬多騎兵包圍。李陵率不下奮勇殺敵,但寡不敵眾。匈奴數千騎兵緊追,韓延年戰死,李陵被俘。
雖然文武百官都罵李陵,漢武帝當然也很生氣,但是他還是召見了司馬遷,司馬遷則說:“李陵服侍母親孝順,對士卒講信義,常奮不顧身以赴國家危難。他長期以來養成了國士之風。今天他一次戰敗,那些為保全身家性命的臣下便攻其一點而不計其余,實在令人痛心。”李陵家人暫時也沒事。
李陵在匈奴一年后,武帝派因杅將軍公孫敖帶兵深入匈奴境內接李陵。公孫敖無功而返,對武帝說,李陵在幫單于練兵以對付漢軍。武帝聽到后,便將李陵家處以族刑,他母親、兄弟和妻子都被誅殺。(其實這次是武帝聽信了讒言)。但單于就不一樣了,知道李陵是個人才,很看重李陵,還把女兒嫁給他。后來,武帝又派人暗示李陵希望他歸漢,但是李陵親人已被殺,李陵最終在匈奴二十年后病死。
出塞王昌齡讀后感(優質19篇)篇五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秦時明月漢時關”:我國在秦、漢時代便修筑長城防御匈奴入侵。這里“秦”、“漢”雖在字面上分屬“月”、“關”,在意義上卻是合指的,修辭學稱“互文見義”,即秦、漢時的明月,照著秦、漢時的關。關,邊關,關塞。
但使:只要。
龍城:盧龍城(在今河北省),漢代右北平郡、唐北平郡守所在地。
飛將:漢朝名將李廣。南侵的匈奴懼怕他,稱他為“飛將軍”。這里泛指英勇善戰的將領。
胡馬:指侵擾內地的外族騎兵。胡,泛指西北方的少數民族,此處指匈奴。
陰山:橫亙於今內蒙古自治區南境的山脈,漢時匈奴常據陰山侵擾漢朝。
王昌齡(698─約757),字少伯,唐京兆長安(今陜西西安)人。唐玄宗開元十五年(727)進士。王昌齡有“詩家夫子王江寧”之稱,是一代七絕圣手。其詩多為當時邊塞軍旅生活題材,描繪邊塞風光,激勵士氣,氣勢雄渾,格調高昂,手法細膩,其詩《從軍行》七首、《出塞》二首都很有名。也有以感時、宮怨、送別為題材的佳作。有作品集《王昌齡集》。
秦漢時的邊關,至今在月下依然如故,而戰爭卻一直持續不斷,已有無數將士血灑疆場,又有多少戰士仍然戍守著邊關,不能歸來。只要鎮守龍城的飛將軍李廣還活著,就不會讓匈奴的騎兵跨越過陰山,侵犯我中原。
這是王昌齡著名的兩首邊塞詩之一,表達了詩人希望朝廷起任良將,早日平息邊塞戰事,使人民過上安定生活的良好愿望。
詩人一著筆,便勾勒了一幅冷月照邊關的蒼涼景象。這里的“秦時明月漢時關”意思是秦漢時的明月,秦漢時的關。詩人暗示,明月還是秦漢時的明月,邊關還是秦漢時的邊關,可是這里的戰事自秦漢以來卻從不曾間斷過,突出了時間的久遠,戰事的頻繁。而“萬里長征人未還”中的“萬里”極言邊塞和內地距離之遙遠,空間之遼闊。“人未還”又令人不得不聯想到戰爭給人們帶來的災難,詩人悲憤的情感在此表現得更為直接而又深沉。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龍城飛將”是指漢武帝時鎮守盧龍城的名將李廣,他英勇善戰,多次把匈奴打敗。“不教”,不讓,不允許。“胡馬”,這里指代外族入侵的騎兵。“度陰山”,跨過陰山。詩人寄希望于有才能的像漢代李廣那樣的將軍,同時又語帶諷刺,表現了詩人對朝廷用人不當和將帥腐敗無能的不滿。弦外之音,令人尋味無窮。
出塞王昌齡讀后感(優質19篇)篇六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叫胡馬度陰山”是《出塞》中的一句詩。這句詩為我們描寫了一位威風凜凜的李廣將軍,他誓守祖國邊塞,絕不讓敵人侵犯。這句詩還寫出了李廣將軍堅持不懈、保家衛國的'精神。
我讀了這首詩,由李廣堅持不懈的精神想到了林肯。林肯23歲時,競選州議員,但落選了。可林肯沒有放棄,25歲時他當上了議員。31歲時,他想成為國會大選的選舉人,失敗了。34歲時,參加國會大選,又落選了,他還是沒有放棄。37歲再次參加國會大選,竟當選了。51歲時,林肯終于成了第16任美國總統。他說:“堅持就是勝利。”而有些人遇到了一點挫折就退縮,遇到一點難題就放棄。我班上有少數同學遇到自己不會做的題目就空在哪里,自己做不了的事就不去做。其實,困難和挫折只過是人生道路的一個站臺,風雨之后才有彩虹。
李廣的堅持不懈、持之以恒的精神深深地教育了我,他的愛國之心讓我深深地感動。我想到了錢學森。錢學森是“中國導彈之父”,他赴美留學時是一位卓越的導彈專家。1949年10月1日新中國成立使錢學森心潮潮澎湃,10多年的辛勤準備,終于到了回去為祖國做點貢獻的時候了。可美國國防部以莫須有的罪名逮捕了他。錢學森在周總理的幫助下幾經周折終于回到了國家,為祖國的航天事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一個人要堅持不懈,愛國愛民”是《出塞》這首詩告訴我的。
這是一首慨嘆邊戰不斷,國無良將的邊塞。
詩從寫景入手。首句“秦時明月漢時關”七個字,即展現出一幅壯闊的圖畫:一輪明月,照耀著邊疆關塞。詩人只用大筆勾勒,不作細致描繪,卻恰好顯示了邊疆的寥廓和景物的蕭條,渲染出孤寂、蒼涼的氣氛。尤為奇妙的是,詩人在“月”和“關”的前面,用“秦漢時”三字加以修飾,使這幅月臨關塞圖,變成了時間中的圖畫,給萬里邊關賦予了悠久的歷史感。這是詩人對長期的邊塞戰爭作了深刻思考而產生的“神來之筆”。
面對這樣的景象,邊人觸景生情,自然聯想起秦漢以來無數獻身邊疆、至死未歸的人們。“萬里長征人未還”,又從空間角度點明邊塞的遙遠。這里的“人”,既是指已經戰死的士卒,也指還在戍守不能回歸的士卒。“人未還”,一是說明邊防不鞏固,二是對士卒表示同情。這本是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前者是因,后者是果。這是從秦到漢乃至于唐代,都沒有解決的大問題。于是在第三、四兩句,詩人給出了回答。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兩句,融抒情與議論為一體,直接桿發戍邊戰士鞏固邊防的愿望和保衛國家的壯志,洋溢著愛國激情和民族自豪感。寫得氣勢豪邁,鏗鏘有力。同時,這兩句又語帶諷刺,表現了詩人對朝廷用人不當和將帥腐敗無能的不滿。有弦外之音,使人尋味無窮。
這首詩雖然只有短短四行,但是通過對邊疆景物和征人心理的描繪,表現的內容是復雜的。既有對久戍士卒的濃厚同情和結束這種邊防不顧局面的愿望;又流露了對朝廷不能選賢任能的不滿,同時又以大局為重,認識到戰爭的正義性,因而個人利益服從國家安全的需要,發出了“不教胡馬度陰山”的誓言,洋溢著愛國激情。
詩人并沒有對邊塞風光進行細致的描繪,他只是選取了征戍生活中的一個典型畫面來揭示士卒的內心世界。景物描寫只是用來刻劃人物思想感情的一種手段,漢關秦月,無不是融情入景,浸透了人物的感情色彩。把復雜的內容熔鑄在四行詩里,深沉含蓄,耐人尋味。
這首詩描寫了一驚心動魄的戰斗剛剛結束的情景。棗紅馬剛剛裝上白玉裝飾的馬鞍,戰士就騎著它出發了。戰斗結束的時候天已經很晚,戰場上只留下寒冷的月光。城頭上催戰的鼓聲仍在曠野上回蕩,刀鞘里的鋼刀血跡未干。詩人用寥寥數筆,就把將士們的英武氣概,勝利者的神態生動地描繪出來。
驊騮駿馬,是再好不過的馬了,還要給它配上再美不過的白玉鞍橋,可以想見這馬上騎手的威風。這英武的騎士是手持“金刀”(即金錯刀)奮戰沙場的。這騎士披一身月色,頂凜冽寒風,鏖戰而歸。但他全副精神仍沉浸在煙塵滾滾的沙場,那咚咚的進擊鼓聲還響徹耳畔。這風度軒昂、勇武不凡、充滿自信的騎士,就是詩人心目中唐軍將官的形象,也是詩人矢志抗敵、無時無刻不意欲拼搏戰場的心靈寫照。“城頭鐵鼓聲猶震,匣里金刀血未干。”這實在是一個堅定的愛國者從耿耿赤心發出的雄壯的吶喊,也分明寄寓著詩人的殷切希望。
這首詩抒寫自信、進取、開拓為特征的傳統尚武精神,風格剛健、清新。詩人描寫戰爭的勝利,不在于字面,而在于構成一種氣氛。詩歌選取戰斗生活的一個片段,以“騮馬”“沙場”“鐵鼓”“金刀”等戰爭意象串成一系列戰斗生活的畫面,戰斗的激烈與戰場的肅殺盡在其中。詩頭“新跨”一詞將戰士風風火火、迎接戰斗的激情表達得淋漓盡致,而詩尾以“血未干”這樣一幅看似血腥的場景描寫戰士的內心——熱血并未因為戰斗的結束而冷卻。這種激烈肅殺的氣氛,生動地表現出戰士的颯爽英姿和激昂振奮的風貌。
作者在這首詩中抓住戰斗剛剛結束的場面加以描寫,塑造了一個英姿颯爽、勇猛善戰的將軍形象,熱情地歌頌了將士們為國殺敵立功的勇敢精神。
詩人描寫勝利,不在于字面,而在于構成一種氣氛。把戰士的颯爽英姿,激昂振奮的風貌寫了出來。
出塞王昌齡讀后感(優質19篇)篇七
明代詩人李攀龍甚至推獎它是唐人七絕的壓卷之作,楊慎編選唐人絕句,也列它為第一。詩人并沒有對邊塞風光進行細致的描繪,他只是選取了征戍生活中的一個典型畫面來揭示士卒的內心世界。全詩如下:
出塞二首·其一。
朝代:唐代。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出塞王昌齡讀后感(優質19篇)篇八
《出塞二首》是唐代詩人王昌齡哀嘆國無良將的邊塞詩作,表達了他對戰事的擔憂以及愛國的情感。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騮馬新跨白玉鞍,戰罷沙場月色寒。
城頭鐵鼓聲猶振,匣里金刀血未干。
【注釋】。
1.但使:只要。
2.龍城飛將:《漢書·衛青霍去病傳》載,元光六年(前129年),衛青為車騎將軍,出上谷,至籠城,斬首虜數百。籠城,顏師古注曰:“籠”與“龍”同。龍城飛將指的是衛青奇襲龍城的事情。其中,有人認為龍城飛將中飛將指的是漢飛將軍李廣,龍城是唐代的盧龍城(盧龍城就是漢代的李廣練兵之地,在今河北省喜峰口附近一帶,為漢代右北平郡所在地),縱觀李廣一生主要的時間都在抗擊匈奴,防止匈奴掠邊,其中每次匈奴重點進攻的漢地天子幾乎都是派遣李廣為太守,所以這種說法也不無道理。
3.不教:不叫,不讓。教,讓。
4.胡馬:指侵擾內地的外族騎兵。
【譯文】。
依舊是秦漢時期的明月和邊關,守邊御敵鏖戰萬里征人未回還。
倘若龍城的飛將李廣如今還在,絕不許匈奴南下牧馬度過陰山。
將軍剛跨上配了白玉鞍的寶馬出戰,戰斗結束后戰場上只剩下凄涼的月色。
城頭上的戰鼓還在曠野里震蕩回響,將軍刀匣里的寶刀上的血跡仍然沒干。
【賞析其一】。
詩從寫景入手。首句“秦時明月漢時關”七個字,即展現出一幅壯闊的圖畫:一輪明月,照耀著邊疆關塞。詩人只用大筆勾勒,不作細致描繪,卻恰好顯示了邊疆的寥廓和景物的蕭條,渲染出孤寂、蒼涼的氣氛。尤為奇妙的是,詩人在“月”和“關”的前面,用“秦漢時”三字加以修飾,使這幅月臨關塞圖,變成了時間中的圖畫,給萬里邊關賦予了悠久的歷史感。這是詩人對長期的邊塞戰爭作了深刻思考而產生的“神來之筆”。
面對這樣的景象,邊人觸景生情,自然聯想起秦漢以來無數獻身邊疆、至死未歸的人們。“萬里長征人未還”,又從空間角度點明邊塞的遙遠。這里的`“人”,既是指已經戰死的士卒,也指還在戍守不能回歸的士卒。“人未還”,一是說明邊防不鞏固,二是對士卒表示同情。這本是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前者是因,后者是果。這是從秦到漢乃至于唐代,都沒有解決的大問題。于是在第三、四兩句,詩人給出了回答。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兩句,融抒情與議論為一體,直接桿發戍邊戰士鞏固邊防的愿望和保衛國家的壯志,洋溢著愛國激情和民族自豪感。寫得氣勢豪邁,鏗鏘有力。同時,這兩句又語帶諷刺,表現了詩人對朝廷用人不當和將帥腐敗無能的不滿。有弦外之音,使人尋味無窮。
這首詩雖然只有短短四行,但是通過對邊疆景物和征人心理的描繪,表現的內容是復雜的。既有對久戍士卒的濃厚同情和結束這種邊防不顧局面的愿望;又流露了對朝廷不能選賢任能的不滿,同時又以大局為重,認識到戰爭的正義性,因而個人利益服從國家安全的需要,發出了“不教胡馬度陰山”的誓言,洋溢著愛國激情。
詩人并沒有對邊塞風光進行細致的描繪,他只是選取了征戍生活中的一個典型畫面來揭示士卒的內心世界。景物描寫只是用來刻劃人物思想感情的一種手段,漢關秦月,無不是融情入景,浸透了人物的感情色彩。把復雜的內容熔鑄在四行詩里,深沉含蓄,耐人尋味。
出塞王昌齡讀后感(優質19篇)篇九
《出塞》應當是王昌齡早年赴西域時所做,《出塞》是樂府舊題。王昌齡所處的時代,正值盛唐,這一時期,唐在對外戰爭中屢屢取勝,全民族的自信心極強,故邊塞詩人的作品中,多能體現一種慷慨激昂的向上精神,和克敵制勝的強烈自信。同時,頻繁的邊塞戰爭,也使人民不堪重負,渴望和平,《出塞》正是反映了人民的這種和平愿望。同時期杜甫的《兵車行》可以作為參考。邊塞詩是時代的產物,也是最能體現國運盛衰的作品。詩評家常稱贊“盛唐之音”,邊塞詩正是構成“盛唐之音”內容的一個基本方面。
邊塞詩題材的興起,是與詩人們的生活范圍有所擴展緊密關聯的。從邊塞詩中,我們看到詩人的眼界開闊了,詩歌的意境拓展了,詩歌的.內容更顯得異彩紛呈。有對建工立業的渴望:“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楊炯);有報效國家的激情:“誓欲成名報國,羞將開口論勛”(張說)。
不少詩人在塞外軍營生活多年,如高適、岑參、李益等,他們的邊塞詩中的內容幾乎涉及到了邊塞生活的各個方面:有寫出征士兵的鄉愁和家中妻子的離恨;有表現塞外生活的艱辛和連年征戰的殘酷;有反映帝王黷武開邊的不滿和對將軍貪功起釁的怨恨;有陳述久戍邊關對家鄉和親人的懷念;有驚異于塞外絕域那種迥異于中原的風光……我們在閱讀這些詩歌時,要能夠區別每首詩作思想內容上的細微差別。
比如岑參的邊塞詩,以慷慨報國的英雄氣概和不畏艱苦的樂觀精神為其基本特征,更多地描寫邊塞生活的豐富多彩。他也寫過一些在邊塞懷土思親的詩歌,如為后人傳誦的《逢入京使》:“故園東望路漫漫,雙袖龍鐘淚不干。馬上相逢無紙筆,憑君傳語報平安。”事情雖小,情意深厚。同時,我們還要體會到,躍動于邊塞詩中的種種矛盾:慷慨從戎和久戍思鄉的矛盾;衛國激情和艱苦生活的矛盾;痛恨庸將和獻身精神的矛盾等等。
出塞王昌齡讀后感(優質19篇)篇十
詩人以雄勁的筆觸,對當時的邊塞戰爭生活作了高度的藝術概括,把寫景、敘事、抒情與議論緊密結合,在詩里熔鑄了豐富復雜的思想感情,使詩的意境雄渾深遠,既激動人心,又耐人尋味。
出塞二首·其一。
朝代:唐代。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出塞王昌齡讀后感(優質19篇)篇十一
【原文】。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繁體原文】。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注釋】。
1、但使:只要。
2、龍城:龍城是匈奴祭天集會的地方。
3、飛將:指漢朝名將李廣而言,匈奴畏懼他的神勇,特稱他為“飛將軍”。
4、陰山:昆侖山的北支,起自河套西北,橫貫綏遠、察哈爾及熱河北部,是我國北方的屏障。
【譯文一】。
從秦漢到如今明月依舊照耀邊關,
到塞外從軍的人征程萬里仍然沒有回還。
如果現在有象李廣那樣的將軍鎮守邊境,
那就不會讓敵人的兵馬越過陰山。
【譯文二】。
依舊是秦時的明月漢時的邊關,征戰長久延續萬里征夫不回還。
倘若龍城的飛將李廣而今健在,絕不許匈奴南下牧馬度過陰山。
【解讀】。
出塞,從邊塞出發,常指軍隊出征。
秦時明月漢時關,關,邊關,邊塞。(唐代的詩人眼中之景是)秦時明月照在漢時的邊關。從秦漢至唐,三代都是軍隊強悍,民眾享有和平的時候,其間也不乏外敵被邊塞擋住,當然,也有不幸的胡馬入侵的時候。秦漢之時的明月與唐時一樣,邊塞也一樣的(位置,雄壯,蒼涼),一個國家必須有自保的.力量,軍隊、雄關、后勤、將領、君王等等。
但使龍城飛將在,(詩人想到的是)理想中的將領:武藝高超,聲名赫赫(飛將)仍在邊關(龍城)駐守,但使飛將在龍城。
不教胡馬度陰山。不讓外族強盜從陰山(入漢境擾亂和平甚至從此使中原變為亂世)。
不教胡馬度陰山,即中原政權的力量不足以保衛陰山以南的和平秩序。比如漢代漠北之戰后狄山主張和談被漢武帝言辭逼問守一障月余竟被匈奴砍了頭去,其時正是漢方大勝匈奴大敗,但從百姓安居的角度看漢邊郡的治安,顯然還很不夠,同樣,漢武帝對和平的定義顯然不低于不教胡馬度陰山。具體到盛唐(安史之亂前),恐怕還有另一層意思在,即,當時邊軍將領中胡人被大量提撥,有忠于唐者,也有有禍心者,軍隊軍紀,也是有好的,有不好的。如安祿山軍中引胡人反唐,估計在之前雙方就有勾結,則當地百姓被唐軍胡人或非唐軍胡人沖突欺壓,恐怕也是露出苗頭來了。胡馬南來村舍空,多么可怕,但又隱隱可能會發生,在這時,有多少萬里之外的功勞,對百姓而言又有什么用呢?而且,在眼前的邊關就有胡馬不尊唐律的事發生,如果不是大唐的有效統治能夠達到萬里之外,在那里的征戰,又會多么的危險和脆弱呀。
【詩人故事】。
王昌齡是盛唐詩壇的著名詩人。因為詩名在外,加上他本人豪放豁達,所以他與孟浩然、李白、高適、岑參、王之渙、王維、常建等人都結為了莫逆之交。開元二十八年(740)王昌齡北游襄陽,就專門拜訪了著名詩人孟浩然。當時孟浩然正患有疽病,按照醫生的叮囑不能喝酒。可久別重逢,兩個好酒如命的詩人怎能不飲酒助興?一場推杯換盞下來,孟浩然的病情加重復發,竟因此而死,這也讓王昌齡追悔不已。不過王昌齡本人的結局也頗令人惋惜。根據元代人辛文房所著的《唐才子傳》的記載:王昌齡辭官后,遷到了亳州居住。亳州刺史閻丘曉是一個嫉賢妒能的人,他找借口害死了王昌齡。后來,河南節度使張鎬聽說了這件事,就派人抓住了閻丘曉,將其處死,算是給冤死的王昌齡報了仇。
煮酒論詩詞。
《出塞》是一首膾炙人口的邊塞詩。開篇兩句“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描述了明月依舊,邊關依舊,而萬里出征的將士卻蹤影難尋,永遠長眠在了異鄉的情形,在深沉的感慨中暗示當時邊防多事,表明詩人對久戍士卒的深厚同情。“秦月”和“漢關”互相對仗,跨越千古,自有一股雄渾蒼涼之氣充溢全篇。繼而詩人由士卒不能生還的悲劇寫到對“龍城飛將”的期望,融抒情與議論為一體,直接抒發戍邊將士鞏固邊防的愿望和保衛國家的壯志,洋溢著愛國激情和民族自豪感。寫得氣勢豪邁,擲地有聲!同時這兩句詩也帶諷刺,表現了詩人對朝廷用人不當和將帥無能的不滿。全詩熔鑄了豐富復雜的思想感情,詩境雄渾深遠,確為一首思想性和藝術性完美結合的佳作。
出塞王昌齡讀后感(優質19篇)篇十二
明代詩人李攀龍甚至推獎它是唐人七絕的壓卷之作,楊慎編選唐人絕句,也列它為第一。
出塞二首。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騮馬新跨白玉鞍,戰罷沙場月色寒。
城頭鐵鼓聲猶振,匣里金刀血未干。
譯文。
依舊是秦漢時期的明月和邊關,守邊御敵鏖戰萬里征人未回還。
倘若龍城的飛將李廣如今還在,絕不許匈奴南下牧馬度過陰山。
將軍剛跨上配了白玉鞍的寶馬出戰,戰斗結束后戰場上只剩下凄涼的月色。
城頭上的戰鼓還在曠野里震蕩回響,將軍刀匣里的寶刀上的血跡仍然沒干。
注釋。
1.但使:只要。
2.龍城飛將:《漢書·衛青霍去病傳》載,元光六年(前129年),衛青為車騎將軍,出上谷,至籠城,斬首虜數百。籠城,顏師古注曰:“籠”與“龍”同。龍城飛將指的是衛青奇襲龍城的事情。其中,有人認為龍城飛將中飛將指的是漢飛將軍李廣,龍城是唐代的盧龍城(盧龍城就是漢代的李廣練兵之地,在今河北省喜峰口附近一帶,為漢代右北平郡所在地),縱觀李廣一生主要的時間都在抗擊匈奴,防止匈奴掠邊,其中每次匈奴重點進攻的漢地天子幾乎都是派遣李廣為太守,所以這種說法也不無道理。
3.不教:不叫,不讓。教,讓。
4.胡馬:指侵擾內地的外族騎兵。
5.度:越過。在漫長的邊防線上,戰爭一直沒有停止過,去邊防線打仗的戰士也還沒有回來。要是攻襲龍城的大將軍衛青和飛將軍李廣今天還依然健在,絕不會讓敵人的軍隊翻過陰山。
6.陰山:昆侖山的北支,起自河套西北,橫貫綏遠、察哈爾及熱河北部,是中國北方的屏障。
7.騮馬:黑鬣黑尾巴的'紅馬,駿馬的一種。新:剛剛。
8.沙場:指戰場。
9.震:響。
賞析。
其一。
這是一首慨嘆邊戰不斷,國無良將的邊塞。詩從寫景入手。首句“秦時明月漢時關”七個字,即展現出一幅壯闊的圖畫:一輪明月,照耀著邊疆關塞。詩人只用大筆勾勒,不作細致描繪,卻恰好顯示了邊疆的寥廓和景物的蕭條,渲染出孤寂、蒼涼的氣氛。尤為奇妙的是,詩人在“月”和“關”的前面,用“秦漢時”三字加以修飾,使這幅月臨關塞圖,變成了時間中的圖畫,給萬里邊關賦予了悠久的歷史感。這是詩人對長期的邊塞戰爭作了深刻思考而產生的“神來之筆”。
其二。
這首詩描寫了一驚心動魄的戰斗剛剛結束的情景。棗紅馬剛剛裝上白玉裝飾的馬鞍,戰士就騎著它出發了。戰斗結束的時候天已經很晚,戰場上只留下寒冷的月光。城頭上催戰的鼓聲仍在曠野上回蕩,刀鞘里的鋼刀血跡未干。詩人用寥寥數筆,就把將士們的英武氣概,勝利者的神態生動地描繪出來。
詩人介紹。
王昌齡(公元698-756年)字少伯,漢族,山西太原人。盛唐著名邊塞詩人,后人譽為“七絕圣手”。早年貧賤,困于農耕,年近不惑,始中進士。初任秘書省校書郎,又中博學宏辭,授汜水尉,因事貶嶺南。開元末返長安,改授江寧丞。被謗謫龍標尉。安史亂起,為刺史閭丘所殺。其詩以七絕見長,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邊塞所作邊塞詩最著。他的邊塞詩氣勢雄渾,格調高昂,充滿了積極向上的精神。世稱王龍標,有“詩家天子王江寧”之稱,存詩一百七十余首,作品有《王昌齡集》。
王昌齡的籍貫,有太原、京兆兩說。《舊唐書》本傳云王昌齡為京兆(即唐西京長安,今陜西省西安市)人,大概是因為他在《別李浦之京》詩中說:“故園今在霸陵西”,又有《霸上閑居》之作。唐代許多山西詩人因為洛陽、長安為當時文化中心,多游洛陽、長安,有的甚至多年住于京城,不能因為居住在京城便說他們為京城人。《河岳英靈集》為唐人殷璠所編著的唐人詩集,載王昌齡為太原人,《唐才子傳》也認為王昌齡為太原人。
創作背景。
《出塞》是王昌齡早年赴西域時所做,《出塞》是樂府舊題。王昌齡所處的時代,正值盛唐,這一時期,唐在對外戰爭中屢屢取勝,全民族的自信心極強,邊塞詩人的作品中,多能體現一種慷慨激昂的向上精神,和克敵制勝的強烈自信。同時,頻繁的邊塞戰爭,也使人民不堪重負,渴望和平,《出塞》正是反映了人民的這種和平愿望。
組詩的第二首,《全唐詩》同時也錄入李白詩作下,作《從軍行》或《行軍》。但《李白全集校注匯釋集評》沒有《軍行》一首。歷來對此詩真實作者存有不同意見。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出塞王昌齡讀后感(優質19篇)篇十三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依舊是秦漢時期的明月和邊關,守邊御敵鏖戰萬里征夫未回還。
倘若龍城的飛將李廣如今還在,一定不會讓敵人的鐵蹄踏過陰山。
但使:只要。
龍城飛將:漢朝名將李廣。這里泛指英勇善戰的將領。也有說是指衛青。《漢書·衛青霍去病傳》載,元光六年(前129年),衛青為車騎將軍,出上谷,至籠城,斬首虜數百。籠城,顏師古注曰:“籠”與“龍”同。龍城飛將指的是衛青奇襲龍城的事情。
教:令,使。
胡馬:指侵擾內地的外族騎兵。
度:越過。
陰山:位于今內蒙古中部及河北北部。
這是一首著名的邊塞詩,表達了詩人希望起任良將,早日平息邊塞戰事,使人民過上安定的生活的愿望。
詩人從描寫景物景入手,首句勾勒出一幅冷月照邊關的蒼涼景象。“秦時明月漢時關”不能理解為秦時的明月漢代的關。這里是秦、漢、關、月四字交錯使用,在修辭上叫“互文見義”,意思是秦漢時的明月,秦漢時的關。詩人暗示,這里的戰事自秦漢以來一直未間歇過,突出了時間的久遠。次句“萬里長征人未還”,“萬里”指邊塞和內地相距萬里,雖屬虛指,卻突出了空間遼闊。“人未還”使人聯想到戰爭給人帶來的災難,表達了詩人悲憤的情感。
怎樣才能解脫人民的困苦呢?詩人寄希望于有才能的將軍。“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倘若攻襲龍城的衛青和飛將軍李廣而今健在,絕不許讓胡人的騎兵跨越過陰山。“龍城”指奇襲匈奴圣地龍城的名將衛青,而“飛將”則指威名赫赫的飛將軍李廣。“龍城飛將”并不只一人,實指李衛,更是借代眾多漢朝抗匈名將。“不教”,不允許,“教”字讀平聲;“胡馬”,這里指代外族入侵的騎兵。“度陰山”,跨過陰山。陰山是北方東西走向的大山脈,是漢代北方邊防的天然屏障。后兩句寫得含蓄、巧妙,讓人們在對往事的對比中,得出必要的結論。
這首詩雖然只有短短四行,但是通過對邊疆景物和征人心理的描繪,表現的內容是復雜的。既有對久戍士卒的濃厚同情和結束這種邊防不顧局面的愿望;又流露了對朝廷不能選賢任能的不滿,同時又以大局為重,認識到戰爭的正義性,因而個人利益服從國家安全的需要,發出了“不教胡馬度陰山”的誓言,洋溢著愛國激情。
詩人并沒有對邊塞風光進行細致的描繪,他只是選取了征戍生活中的一個典型畫面來揭示士卒的內心世界。景物描寫只是用來刻劃人物思想感情的一種手段,漢關秦月,無不是融情入景,浸透了人物的感情色彩。把復雜的內容熔鑄在四行詩里,深沉含蓄,耐人尋味。。
《出塞》是王昌齡早年赴西域時所作。王昌齡所處盛唐,所以在其邊塞詩中,多能體現一種慷慨激昂的向上精神,和克敵制勝的強烈自信。但是頻繁的邊塞戰爭,也使人民不堪重負,渴望和平,《出塞》正是反映了人民的這種和平愿望。
這是一首慨嘆邊戰不斷,國無良將的邊塞詩。以平凡的語言,唱出雄渾豁達的主旨,氣勢流暢,一氣呵成。詩人以雄勁的筆觸,對當時的邊塞戰爭生活作了高度的藝術概括,把寫景、敘事、抒情與議論緊密結合,在詩里熔鑄了豐富復雜的思想感情,使詩的意境雄渾深遠,既激動人心,又耐人尋味。對《出塞》的評價歷來很高。明代詩人李攀龍甚至推獎它是唐人七絕的壓卷之作,楊慎編選唐人絕句,也列它為第一。
詩的首句最耐人尋味。說的是此地漢關,明月秦時,大有歷史變換,征戰未斷的感嘆。二句寫征人未還,多少兒男戰死沙場,留下多少悲劇。三、四句寫出千百年來人民的共同意愿,冀望有“龍城飛將”出現,平息胡亂,安定邊防。全詩以平凡的語言,唱出雄渾豁達的主旨,氣勢流暢,一氣呵成,吟之莫不叫絕。明人李攀龍曾推獎它是唐代七絕壓卷之作,實不過分。
塞當作求取功名的一種出路。一些大都有邊塞生活經歷的知識分子,他們的`詩歌以描寫邊塞生活為主要內容,這就形成了所謂“邊塞詩派”。王昌齡是這個流派中的重要成員。
詩從寫景入手。“秦時明月漢時關”,皓月當空,照耀著萬里邊疆的關塞,顯示了邊疆的寥廓和景物的蕭條。在“月”和“關”的前面用“秦漢時”加以修飾,使意境更加高遠,把我們引到了遙遠的古代,更引人深思:秦漢以來邊防戰爭連續不斷,一直持續至今,真是拖得太久了!這是從時間上描寫邊塞的悠久。
面對這樣的景象,邊人觸景生情,自然聯想起秦漢以來無數獻身邊疆、至死未歸的人們。“萬里長征人未還”,又從空間角度點明邊塞的遙遠。這里的“人”,既是指已經戰死的士卒,也指還在戍守不能回歸的士卒。“人未還”,一是說明邊防不鞏固,二是對士卒表示同情。這本是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前者是因,后者是果。這是從秦到漢乃至于唐代,都沒有解決的大問題,怎樣來解決這個問題呢?第三、四兩句就是詩人的回答。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直接抒發了邊防士卒鞏固邊防的愿望和保衛國家的壯志:只要有衛青李廣那樣的名將,敵人的馬隊就不會度過陰山。這兩句寫得意在言外。意思就是說:由于朝廷用人不當,使將帥不得其人,才造成了烽火長燃、征人不還的局面。
這首詩雖然只有短短四行,但是通過對邊疆景物和征人心理的描繪,表現的內容是復雜的。既有對久戍士卒的濃厚同情和結束這種邊防不顧局面的愿望;又流露了對朝廷不能選賢任能的不滿,同時又以大局為重,認識到戰爭的正義性,因而個人利益服從國家安全的需要,發出了“不教胡馬度陰山”的誓言,洋溢著愛國激情。
詩人并沒有對邊塞風光進行細致的描繪,他只是選取了征戍生活中的一個典型畫面來揭示士卒的內心世界。景物描寫只是用來刻畫人物思想感情的一種手段,漢關秦月,無不是融情入景,浸透了人物的感情色彩。把復雜的內容熔鑄在四行詩里,深沉含蓄,耐人尋味。這首詩意境雄渾,格調昂揚,語言凝煉明快。
王昌齡(698—756),字少伯,河東晉陽(今山西太原)人。盛唐著名邊塞詩人,后人譽為“七絕圣手”。早年貧賤,困于農耕,年近不惑,始中進士。初任秘書省校書郎,又中博學宏辭,授汜水尉,因事貶嶺南。與李白、高適、王維、王之渙、岑參等交厚。開元末返長安,改授江寧丞。被謗謫龍標尉。安史亂起,為刺史閭丘所殺。其詩以七絕見長,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邊塞所作邊塞詩最著,有“詩家夫子王江寧”之譽(亦有“詩家天子王江寧”的說法)。
出塞王昌齡讀后感(優質19篇)篇十四
《出塞二首》是唐代詩人王昌齡的一組邊塞詩,是對戰爭生活的藝術概括。此詩把寫景與詩情緊密的結合了,使詩的意境雄渾深遠。下面和小編一起賞析這首膾炙人口的邊塞詩吧!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騮馬新跨白玉鞍,戰罷沙場月色寒。
城頭鐵鼓聲猶振,匣里金刀血未干。
出塞王昌齡讀后感(優質19篇)篇十五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2、能借助注釋及工具書,了解古詩大意。
3、引導學生讀悟結合,想象畫面,體會詩人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理解古詩大意,體味詩人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多媒體課件;資料卡片。
一課時。
(一)復習引入,提示課題。
1、師導語:同學們,這學期我們又學習了不少古詩,還記得我們學過的兩首邊塞詩嗎?(《磧中作(唐·岑參)》、《涼州詞(唐·王翰)》)來我們一起背誦一下吧。
2、今天這節課我們再來學習一首邊塞詩,大家有興趣嗎?
4、板書課題。(指導“塞”的讀音,理解其意)齊讀課題。(出塞是唐代詩人寫邊塞生活常有的題目)。
5、簡介作者。(課件出示)。
(二)初讀古詩,讀通讀順。
1、出示自學提示。
1、反復誦讀,讀準字音,讀出詩的節奏。
2、借助注釋理解詩句的意思。
3、聯系詩意,想象詩歌所描繪的畫面。
師:為了幫助大家更好地學習詩文,老師準備了自學提示,誰愿意來讀一讀?
2、學生自由讀文。
3、檢查初讀情況。
(3)聽古詩錄音。咱們再來聽聽這首詩的錄音吧。讀得怎么樣?咱們也像這樣試著讀讀。齊讀。
(4)小結:其實,讀詩不在于語調的高低,也不在于搖頭晃腦,在于把詩的節奏和韻味讀出來,待會兒我們理解了這首詩,讀出的韻味會更足。
(三)細讀古詩,入境悟情.
1、品讀第一、二行(課件出示)。
(1)請大家自由讀這二行,邊讀邊理解這兩行詩的意思。
(2)出示畫面。誰來說說這畫面描繪了什么?(在一輪明月的照耀下,四周是荒涼的原野,遠處有一座雄關,)看到這幅圖,你想到了什么?(邊塞)。
(3)“秦時”和“漢時”分別指什么?
(4)明月依舊,邊關如故,只是這延續的戰爭,從未停止過,以至萬里長征人未還。
(5)從“萬里”一詞中你體會到什么?這里的“人”指的是誰?“人未還”是什么意思?他們為什么不回家?(板書:人未還)(他們還在戍守邊關,還在打戰,不能回家;他們已經戰死沙場,回不去。邊關的戰事接連不斷,不能回家。)。
師:他們想回家嗎?(想)。
(6)補充資料。這些將士們多么想回家啊,可是他們真的能平安地回家嗎。我們來看資料。(課件出示)。
讀了這份資料,我們看一個“未”字包含著多少辛酸與失望啊!讀到這里我們的心情變得更加——(沉重、悲涼、凄涼)。
(7)指名讀。讀出你的感受。
(8)齊讀。真是百般滋味在心頭啊!讓我們懷著這樣復雜的心情一起齊讀——(一二行)。
(9)此時,假如你是那些將士中的一員,你會想些什么?
(10)是啊,當那些在戰爭中幸存下來的將士們,渴望回家的時候,在同一輪明月下,遠在故鄉的親人同樣也會思念他們。“人未還卻心相系”,讓我們感覺到了戰爭給人們帶來的痛苦。天倫之樂不能享,兒子孝道不能盡,明明有家不能回。都是這該死的戰爭啊!同學們,讀到這里,你們的心情僅僅是悲哀嗎?從這里你體會到詩人怎樣的情感?(板書:痛恨、同情)。
(11)帶著這種感受再來齊讀這句。
2、品讀第三、四行(課件出示)。
(1)請大家自由讀,結合注釋理解這兩行詩的意思。
(2)出示李廣將軍的簡介。
(3)理解“但”
(4)了解了這些,再來讀讀這句詩,誰來說說這兩行詩寫了什么?(板書:飛將在)。
(5)是啊,要是漢朝的李將軍在,胡人——(不敢度陰山)陰山也就安定了,那么邊關也就會——(安寧了),邊關安寧了,將士們也就不用萬里征戰了,他們——(就能回家鄉),和家人團聚,那么國家——(也會更太平)。
(6)詩人寫這首詩要表達什么良好的愿望呢?(期盼有良將,期盼和平)(板書:期盼)。
(7)期盼有良將,難道朝廷真的沒有像李廣將軍這樣的良將嗎?(有)為什么他們不到前線殺敵呢?(有的不愿當將領,有的則是不被朝廷重用)。
(8)唐朝前期曾經有過輝煌與繁榮的時期,人們也過著安定的生活。可是到了唐玄宗時期,皇帝昏庸無能,朝廷無能,將領們醉生夢死。詩人高適在《燕歌行》中就寫出這樣的詩句:戰士軍前半死生,美人帳下猶歌舞。(課件出示)詩人寫這兩行其實還有一層意思就是對朝廷用人的不當,將帥無能的不滿。(板書:不滿)。
(9)指名讀。誰能來讀出作者的這種感情?
評讀,再指名讀。聽錄音。再讀。
這不止是詩人的希望,也是千百年來千百萬將士們的希望,他們希望——。
這是千百年來千百萬將士們親人的希望,他們希望——。
3、小結,并嘗試練筆。
(1)通過剛才的學習(師點板書),我們明白了這首詩表達了詩人豐富的情感,既有對戍守邊關戰士的同情,對戰爭的痛恨,也有對和平生活的期盼以及對朝廷用人不當的不滿。
(2)假如你是士兵、是父母、是妻子、是兒女……你想說些什么,請寫出來。(課件出示)。
4、賞讀古詩,背誦古詩.
(1)是啊,你們說的這些都表達了將士們的親人渴望早日結束戰爭,渴望親人早日團聚,然而戰爭結束了嗎?(沒有)但歷史卻留下了王昌齡的出塞,一個有著濃濃愛國情懷的詩人渴望和平,關愛所有生命的愿望,再讀讀這首詩,試著背下來。
(2)學生試背。
(3)指名背、齊背(配樂)。
5、拓展延伸,升華感情。
(1)出示介紹李廣的詩。剛才的學習中我們結識了飛將軍,唐代的詩人盧綸也專門寫了一首詩來贊頌飛將軍的,我們一起來學習學習。
(2)我們今天雖然生活在和平的環境中,詩人王昌齡的出塞卻反映了中國人渴望和平,關愛所有生命的美好愿望,讓我們遠離硝煙,遠離戰爭,珍惜今天的和平生活。也希望我們的國家兵強將廣!
出塞王昌齡讀后感(優質19篇)篇十六
明代詩人李攀龍甚至推獎它是唐人七絕的壓卷之作,楊慎編選唐人絕句,也列它為第一。
出塞二首。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騮馬新跨白玉鞍,戰罷沙場月色寒。
城頭鐵鼓聲猶振,匣里金刀血未干。
譯文。
依舊是秦漢時期的明月和邊關,守邊御敵鏖戰萬里征人未回還。
倘若龍城的飛將李廣如今還在,絕不許匈奴南下牧馬度過陰山。
將軍剛跨上配了白玉鞍的寶馬出戰,戰斗結束后戰場上只剩下凄涼的月色。
城頭上的戰鼓還在曠野里震蕩回響,將軍刀匣里的寶刀上的血跡仍然沒干。
注釋。
1.但使:只要。
2.龍城飛將:《漢書·衛青霍去病傳》載,元光六年(前129年),衛青為車騎將軍,出上谷,至籠城,斬首虜數百。籠城,顏師古注曰:“籠”與“龍”同。龍城飛將指的是衛青奇襲龍城的事情。其中,有人認為龍城飛將中飛將指的是漢飛將軍李廣,龍城是唐代的盧龍城(盧龍城就是漢代的李廣練兵之地,在今河北省喜峰口附近一帶,為漢代右北平郡所在地),縱觀李廣一生主要的時間都在抗擊匈奴,防止匈奴掠邊,其中每次匈奴重點進攻的漢地天子幾乎都是派遣李廣為太守,所以這種說法也不無道理。
3.不教:不叫,不讓。教,讓。
4.胡馬:指侵擾內地的外族騎兵。
5.度:越過。在漫長的邊防線上,戰爭一直沒有停止過,去邊防線打仗的戰士也還沒有回來。要是攻襲龍城的大將軍衛青和飛將軍李廣今天還依然健在,絕不會讓敵人的軍隊翻過陰山。
6.陰山:昆侖山的北支,起自河套西北,橫貫綏遠、察哈爾及熱河北部,是中國北方的屏障。
7.騮馬:黑鬣黑尾巴的紅馬,駿馬的一種。新:剛剛。
8.沙場:指戰場。
9.震:響。
賞析。
其一。
這是一首慨嘆邊戰不斷,國無良將的邊塞。詩從寫景入手。首句“秦時明月漢時關”七個字,即展現出一幅壯闊的圖畫:一輪明月,照耀著邊疆關塞。詩人只用大筆勾勒,不作細致描繪,卻恰好顯示了邊疆的寥廓和景物的蕭條,渲染出孤寂、蒼涼的氣氛。尤為奇妙的是,詩人在“月”和“關”的前面,用“秦漢時”三字加以修飾,使這幅月臨關塞圖,變成了時間中的圖畫,給萬里邊關賦予了悠久的歷史感。這是詩人對長期的邊塞戰爭作了深刻思考而產生的“神來之筆”。
其二。
這首詩描寫了一驚心動魄的戰斗剛剛結束的情景。棗紅馬剛剛裝上白玉裝飾的馬鞍,戰士就騎著它出發了。戰斗結束的時候天已經很晚,戰場上只留下寒冷的月光。城頭上催戰的鼓聲仍在曠野上回蕩,刀鞘里的鋼刀血跡未干。詩人用寥寥數筆,就把將士們的英武氣概,勝利者的神態生動地描繪出來。
詩人介紹。
王昌齡(公元698-756年)字少伯,漢族,山西太原人。盛唐著名邊塞詩人,后人譽為“七絕圣手”。早年貧賤,困于農耕,年近不惑,始中進士。初任秘書省校書郎,又中博學宏辭,授汜水尉,因事貶嶺南。開元末返長安,改授江寧丞。被謗謫龍標尉。安史亂起,為刺史閭丘所殺。其詩以七絕見長,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邊塞所作邊塞詩最著。他的邊塞詩氣勢雄渾,格調高昂,充滿了積極向上的精神。世稱王龍標,有“詩家天子王江寧”之稱,存詩一百七十余首,作品有《王昌齡集》。
王昌齡的籍貫,有太原、京兆兩說。《舊唐書》本傳云王昌齡為京兆(即唐西京長安,今陜西省西安市)人,大概是因為他在《別李浦之京》詩中說:“故園今在霸陵西”,又有《霸上閑居》之作。唐代許多山西詩人因為洛陽、長安為當時文化中心,多游洛陽、長安,有的甚至多年住于京城,不能因為居住在京城便說他們為京城人。《河岳英靈集》為唐人殷璠所編著的唐人詩集,載王昌齡為太原人,《唐才子傳》也認為王昌齡為太原人。
創作背景。
《出塞》是王昌齡早年赴西域時所做,《出塞》是樂府舊題。王昌齡所處的時代,正值盛唐,這一時期,唐在對外戰爭中屢屢取勝,全民族的自信心極強,邊塞詩人的作品中,多能體現一種慷慨激昂的向上精神,和克敵制勝的強烈自信。同時,頻繁的邊塞戰爭,也使人民不堪重負,渴望和平,《出塞》正是反映了人民的這種和平愿望。
組詩的第二首,《全唐詩》同時也錄入李白詩作下,作《從軍行》或《行軍》。但《李白全集校注匯釋集評》沒有《軍行》一首。歷來對此詩真實作者存有不同意見。
出塞王昌齡讀后感(優質19篇)篇十七
從軍行二首原文:
向夕臨大荒,朔風軫歸慮。平沙萬里馀,飛鳥宿何處。
虜騎獵長原,翩翩傍河去。邊聲搖白草,海氣生黃霧。
百戰苦風塵,十年履霜露。雖投定遠筆,未坐將軍樹。
早知行路難,悔不理章句。
秋草馬蹄輕,角弓持弦急。去為龍城戰,正值胡兵襲。
軍氣橫大荒,戰酣日將入。長風金鼓動,白露鐵衣濕。
四起愁邊聲,南庭時佇立。斷蓬孤自轉,寒雁飛相及。
萬里云沙漲,平原冰霰澀。惟聞漢使還,獨向刀環泣。
出塞王昌齡讀后感(優質19篇)篇十八
“出塞”是漢樂府《橫吹曲》的曲調名,唐人樂府中的《前出塞》、《后出塞》、《塞上曲》、《塞下曲》都從這一樂曲演變而來,都用以吟詠邊塞征戰生活。
王昌齡的《出塞》是一首懷古傷今的感時之篇,被歷代詩評家視為唐人七絕的壓卷之作。它通過月照邊關時戍邊士卒思慕良將的強烈感情和報國建功愿望的抒發,抨擊了唐玄宗開元年間邊將無能,致使邊釁四起的現實,表現了詩人誠摯的愛國熱忱。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大意是一輪明月掛在邊關上空,令人不禁想起國力強盛、邊防鞏固的秦漢時代。然而,現在明月如故,雄關依舊,邊塞的形勢卻今非昔比,只看見部隊不斷開往塞外,卻不見他們凱旋歸來。這兩句詩想象雄奇,給人以縱橫開闊的時空感。“秦”、“漢”二字,足見詩人“思接千載”的藝術功力;家鄉、邊關那“萬里”空間距離的“視通”,又把天地的變遷、山河的易主,一同攝入筆端,交織成一幅現實與歷史、現實與愿望和諧融合的'闊大悠遠的境界。這里的“明月”、“雄關”都是歷史的見證。“秦時明月”曾見過秦將的雄威;“漢時”的雄關也曾見過漢將的壯舉。但是,今天的“明月”、“雄關”所見到的又是些什么呢?是窮兵黷武的開邊戰爭,是“萬里長征人未還”。今昔相較,詩人的諷刺、譴責之意溢于言表。詩人在“月”和“關”的前面,用“秦漢時”三字加以修飾,使這幅月臨關塞圖,變成了時間中的圖畫,給萬里邊關賦予了悠久的歷史感。這是詩人對長期的邊塞戰爭作了深刻思考而產生的“神來之筆”!接著,詩人觸景生情,寫出次句“萬里長征人未還”。這一句既敘事又抒情。
在深沉的感嘆中暗示當時邊防多事,表現了詩人對于久戍士卒的深厚同情。而這一句,又從空間的角度點明邊塞的遙遠。這樣,詩人便創造了時空交織的意象,把讀者帶到萬里以外的邊塞,引進漫長的歷史河流中去回憶、體驗、思考。這兩句包含了多少言外之意呵!
秦漢時的邊關,至今在月下依然如故,而戰爭一直持續不斷。已有多少士卒血灑沙場,至死未歸;又有多少戰士仍然戍守著邊關,不能歸來。詩人借助闊大、悠久的時空意象,表現戰爭給秦、漢以來歷代人民帶來的痛苦和災難。立意既高,又看得深遠,真可謂“發興高遠”。
“但使盧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盧城飛將指漢將李廣,這兩句詩意思是說:只要有李廣這樣英勇善戰、忠心為國的統帥來鎮守邊庭,外敵就不敢輕舉妄動。這兩句,融抒情與議論為一體,直接抒發戍邊戰士鞏固邊防的愿望和保衛國家的壯志,洋溢著愛國激情和民族自豪感。寫得氣勢豪邁,鏗鏘有力,擲地作金石聲!同時,這兩句又語帶諷刺,表現了詩人對朝廷用人不當和將帥腐敗無能的不滿。有弦外之音,使人尋味無窮。
由于唐玄宗的好大喜功,輕啟戰爭,邊地人民飽受戰爭之苦,一些邊將為求取功名,一味迎合玄宗意旨,而一些忠君愛國的良將卻受到貶謫和懲罰。
王昌齡之所以呼吁朝廷選賢任能、重用當代的“盧城飛將”,其一是有感于正直之人慘遭貶謫,其二也含有反對勞而無功的開邊戰爭的意思,因而清人沈德潛在《說詩晬語》中評說此詩時就說道:此詩“蓋言師勞力竭而功不成,用將非其人之故。得飛將軍備邊,邊烽自熄”。可見主張“備邊”——持重安邊、制止異族來犯,和“熄”邊烽——主動廢除開邊的黷武戰爭,這才是《出塞》一詩的要旨所在。
這首詩縱觀古今,又敢于以含蓄與明快相統一的筆法針砭時弊,表現了詩人卓越的膽識和博大的胸懷,因而堪稱大氣包舉,意境雄奇。將它為唐人七絕的壓卷之作,是有一定道理的。
出塞王昌齡讀后感(優質19篇)篇十九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渡陰山。
注解。
1、但使:只要。
2、龍城:龍城是匈奴祭天集會的地方。
3、飛將:指漢朝名將李廣而言,匈奴畏懼他的神勇,特稱他為“飛將軍”。
4、陰山:昆侖山的北支,起自河套西北,橫貫綏遠、察哈爾及熱河北部,是我國北方的屏障。
譯文。
依舊是秦時的明月漢時的邊關,
征戰長久延續萬里征夫不回還。
倘若龍城的飛將李廣而今健在,
絕不許匈奴南下牧馬度過陰山。
賞析。
這是一首慨嘆邊戰不斷,國無良將的邊塞詩。詩的首句最耐人尋味。說的是此地漢關,明月秦時,大有歷史變換,征戰未斷的感嘆。二句寫征人未還,多少兒男戰死沙場,留下多少悲劇。三、四句寫出千百年來人民的共同意愿,冀望有“龍城飛將”出現,平息胡亂,安定邊防。全詩以平凡的語言,唱出雄渾豁達的主旨,氣勢流暢,一氣呵成,吟之莫不叫絕。明人李攀龍曾推獎它是唐代七絕壓卷之作,實不過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