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工作計劃的有效執行需要教師對教學進程的把握和調整能力。想要了解教學工作計劃的編寫方法和技巧嗎?不妨看看下面小編為大家準備的教學工作計劃范文。
土壤中有教案(精選15篇)篇一
本課引導學生探究水土流失的原因,通過模擬實驗來幫助學生認識自然界水土流失的現象,并分析黃河水中攜帶大量泥沙的原因。使學生認識到保護土壤的重要性,同時對學生進行環境保護教育。
1.知識能力目標:
(1)能猜想出黃河水變黃的原因,并能用實驗證實自己的猜想。
(2)能用自己的話說出造成水土流失的原因。
2.情感態度目標:
(1)愿意了解造成水土流失的`原因。
(2)能與小組其他同學合作進行實驗。
(3)能對自己做出正確客觀的評價。
3.stse目標:
能意識到土壤遭到破壞對我們的環境、生活產生的不利影響。
1.利用模擬實驗探究自然界水土流失的原因。
2.能用自己的話說出造成水土流失的原因。
利用模擬實驗探究水土流失的原因。
多媒體課件。小組實驗用具:壤土、2個淺盒子、由教師事先種好草皮,水、自制噴壺、磚塊、2個大的托盤、臉盆。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欣賞詩歌:
師:放眼大自然,無盡視野使你的心情舒暢悠然;無數綠野讓大地充滿勃勃生機!細心賞千遍:遠山花開彩蝶飛,鳥聲唧唧遍傳神。感謝肥厚的土壤承載著生命和希望!
同學們,我們已經知道土壤是許多動物和植物的家。這節課,我們一起來探討土壤保護方面的話題吧!(板書課題:7 土壤的保護)
2.引導學生看有關黃河水的影像資料。
師:下面我們觀看一段錄相。要求:注意觀察,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問題?
3、學生說說看到的景象和自己對黃河有哪些想要了解的問題。
學生通過看可能會發現黃河的水很黃,黃河的兩岸植物稀少,土地幾乎是裸露的,黃土高原上溝壑縱橫等。由此還可能提出:a黃河水為什么是黃色的?b黃河水中大量的泥沙是從哪里來的?怎么來的?c黃河的上游——黃土高原為什么溝壑縱橫?d黃河的兩岸為什么少樹木?……等等問題。
土壤中有教案(精選15篇)篇二
同學們,你們知道嗎?土壤媽媽是植物發育的基地,自然界的絕大多數植物都是生長在土壤里。土壤媽媽為植物的生活提供了它們所需要的水分.養料。
一顆種子落入土壤媽媽的懷抱里,只要土壤媽媽給予它們適當的條件.它能夠發芽.生根.長成一棵繁茂的植物,然后結出豐碩的果實。
土壤媽媽培育了無數的植物,而且.當這些動植物的生命結束之后也會回歸土壤媽媽的懷抱。不僅如此,我們這些在地球上生活的生物,還會產生大量的垃圾,這些垃圾也需要土壤媽媽來收拾。一般情況下,土壤媽媽具又能強大的‘‘藏污納后’’以及自我凈化的能力,這能夠幫助它保持自我的生態平衡。
土壤媽媽每天的工作就是供給動植物所需養分和進行自我的凈化,但是有時她夜以續日的工作卻也沒有辦法做完這些事。為什么呢?農藥化肥的過度使用,工業和城市廢水的大量排放,畜生排泄物和遺體增加,大氣沉降物等都使得分解工作越來越困難。森林被濫砍濫伐,使得森林兄弟沒有多余的力氣來保護土壤媽媽了。所以我們要愛護土壤媽媽。
我們每天生活都會產生一些垃圾,比如瓶罐,看過的書和報紙等等。這些垃圾并不都是廢物。我們要用科學常識來處理垃圾,讓他們變成有用的物質,重新獲得生機。可回收垃圾包括紙類、金屬、塑料、玻璃等通過綜合處理回收利用,可以減少污染,節省資源。
土壤媽媽是不可再生的資源,我們一定要珍惜和好好愛護這有限的資源。
土壤中有教案(精選15篇)篇三
教學目標:
1、知道土壤為人類所作的貢獻;了解我國的土壤資源;知道人類的許多行為是破壞土壤的;知道垃圾等對土壤的危害。
2、意識到土壤的`重要,能夠感激土壤;能夠在自己的行動上為保護土壤做出一份努力。
3、培養學生良好的環境意識。
教學準備:
1、有關土壤的資料,記錄表格。
2、收集自己進行土壤研究的所有資料和卡片。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今天我們來學習土壤和我們的關系。(板書課題)。
(二)自主學習。
1、了解土壤為人們做了什么。
(1)小組交流:你認為土壤能為人們提供什么?
(2)學生拿出自己準備的資料,分小組交流、討論。
(3)把你知道的填寫在書上。
它們的尸體還原成土壤中的養料,土壤就這樣周而復始地為生命提供著無盡的營養,正是有了土壤,才有這美麗可愛的世界。
2、討論人類的哪些活動破壞了土壤。
(1)小組交流:你認為人類的哪些活動破壞了土壤?
(2)學生分小組交流、討論。
3、討論假如地球上沒有土壤會怎么樣。
(1)小組交流:你認為假如地球上沒有土壤會怎么樣?
(2)學生分小組交流、討論。
4、討論我們能為保護土壤做什么。
(1)小組交流:你認為我們能為保護土壤做什么?
(2)學生分小組交流、討論。
(3)小結:我們小學生能做的就是搞好宣傳工作。
(4)指導學生自辦土壤小報,搞好宣傳工作。
(三)拓展創新:
引導學生寫出或畫出他們的建議,指導學生辦好土壤小報。
教學反思:
學習本課后,學生感知土壤資源的缺乏,認識了保護土壤的意義,并提出了保護土壤的想法。意識到人與自然要和諧相處。
土壤中有教案(精選15篇)篇四
三年級已經上過這一課的內容,那時侯是重點探究土壤是不是混合物!現在這一課非常注重土壤的成分,從一開始的肉眼觀察,到借助放大鏡觀察,再到放入水中觀察,觀察沉淀時的分層,最后小結出土壤的成分。然后在討論土壤與生命體之間的一些共存關系結束。
在分析教材后,產生了兩個疑問:一是借助放大鏡真的.能比肉眼觀察到更多的內容嗎?(在一個班的施教后發現課本這張記錄表的填寫幾乎是一樣的,有些同學填的內容甚至有作假嫌疑。)二是觀察沉淀現象會明顯嗎?(自己課前嘗試后發現根本不明顯!)。
我在修改后的教學流程是這樣的:第一部分觀察土壤,為了讓學生既能夠發現土壤中的水分,又能夠發現粉沙,考慮到干土不易發現水分,濕土不易發現粉沙。我給每個小組準備了一分干土、一分濕土。考慮到借助放大鏡效果不是很理想,刪除了借助放大鏡觀察的部分,使得觀察活動更加的集中。觀察水中的土壤時,考慮到要發現空氣,必須現場操作,但考慮到分層,必須要沉淀很長的時間,所以我首先通過演示投影讓學生發現土中有空氣,然后演示攪拌沉淀…學生發現需要很長時間等待,我就提供事先沉淀好的水中的土讓學生觀察分層現象,這一部分效果非常好!
土壤中有教案(精選15篇)篇五
能力目標:能用各種感官直接感知自然事物并用語言或圖畫描述所觀察的事物的形態特征;能用簡單器材做簡單的觀察實驗,并做實驗記錄;會查閱書刊及其他信息源;能選擇自己擅長的方式表述研究過程和結果。
情感態度價值觀:想知道,愛提問;尊重證據;愿意合作交流。
知識目標:知道土壤的構成成分。
通過實驗活動探究,知道土壤的主要成分。
分組:酒精燈、易拉罐、盛有一半水的燒杯、玻璃棒、鐵架臺、放大鏡。
1組-4組砂土、5組-8組粘土、9組-12組黑土、濕抹布、小盤。
演示:滴管、裝有土壤溶液的錐形瓶、玻璃片、試管夾。
【課前活動】。
你是怎么知道的?(學生回答)其實制作泥塑的土叫做粘土,你知道粘土有什么特點嗎?
2.學生隨問題依次交流:
3.教師小結:由于粘所以可塑性強,除此之外粘土還具有顆粒細、耐火度高等特點。所以人們經常利用它來制作泥塑。
一、導入。
1.談話:在每個小組的桌面上都有一些老師從不同的環境中取來的土壤,請同學們仔細觀察面前的土壤,根據你生活中的觀察,判斷一下這些土壤是從哪種環境中取來的?開始吧!
2.學生匯報:哪個同學來說說你面前的土壤是老師從哪種環境中取來的?
3.教師小結:究竟這些土是從哪種環境中取來的?請看大屏幕:【出示圖片】1-4組面前的土是老師從學校花壇里取來的;5-8組面前的.土是老師從學校的種植園取來的;9-12組面前的土是老師從樹底下取來的;這節課我們來共同研究這些土壤里都有什么。(板書:土壤里有什么?)。
二、學習新課。
(一)用眼睛觀察土壤。
1.談話:你可以通過看一看、摸一摸、捏一捏的方法,觀察你面前的土壤里有什么?看不清的話,可以用老師給你準備的放大鏡來觀察,觀察過程中要可別忘記填寫記錄單。聽明白了嗎?開始吧!(發記錄單1)。
2.學生觀察:
3.學生匯報:哪個小組的同學說說你們發現了土壤中有什么?
4.教師小結:通過剛才的觀察,有的小組發現了土壤里有沙;有的小組發現了土壤里有黏土;還有的小組發現了土壤里有腐殖質。
(二)實驗探究土壤的成分。
【猜想】。
1.談話:現在請同學們大膽地猜測一下:土壤中還會有其他的物質成分嗎?
2.學生猜測:你認為土壤里還有什么?說說你的理由。【隨學生回答板書】。
3.談話:這些僅僅是我們的猜測!想要知道我們的猜測是否正確,用什么方法來驗證呢?
4.學生交流:
生2:做實驗。
5.教師小結:因為有時我們根據生活經驗進行判斷會得出錯誤的結論,要想獲得正確科學的結論需要采用實驗的方法進行研究。
【認識實驗材料】。
2.學生交流。
【設計實驗方案】。
1.談話:利用這些實驗材料,你想怎樣驗證這些猜想呢?請同學們選擇一個或者幾個感興趣的問題進行研究,并設計相應的實驗方案。注意,在設計實驗方案的過程中,不要動手去操作,討論開始。
2.學生分組商量實驗方案、記錄:
3.學生交流:
下面讓我們來交流一下:你想研究土壤里有什么?你們的實驗方案是怎樣的?
【驗證砂和黏土:師:哪個小組想驗證土壤里含有砂和黏土?生:我們小組想驗證砂子和黏土。我們想把土壤放在燒杯里,加入水攪拌均勻后,靜置一會兒,觀察燒杯的下面是不是砂子,上面是不是黏土?師:也就是說看看土壤會不會分層。老師提醒你——等待一會兒,實驗現象會更明顯。
溫馨提示:
1.土壤分層沉淀(dian)需要一段時間,為了節省時間我們先做分層沉淀的實驗,把它放在一邊沉淀著,再做其它實驗,等其它時間做完了,沉淀也完成了,再進行觀察。
2.使用酒精燈時要注意安全,不要用手接觸加熱后的實驗材料,防止燙傷!
3.觀察時,要及時把發現寫在記錄單上。
4.談話:那用實驗驗證我們的猜想時,應該注意哪些問題?
5.學生交流:
6.教師小結:同學們交流的都很好,老師也有幾點提示請看大屏幕(投影)。
【實驗探究】。
1.談話:大家聽清楚了嗎?那我可要考考你,做實驗時先做哪個實驗?為什么?做土壤分層沉淀實驗時,一直不停的攪拌嗎?那應該怎么樣呢?還有不清楚的問題嗎?下面請同學們利用你們想到的方法開始實驗吧!
2.學生實驗,教師巡視。
3.學生匯報與交流:
解決難題。
1.談話:通過實驗我們知道了土壤里有水、砂、黏土、水、空氣。現在我們一起來驗證土壤里是否含有養料、養份。
2.師邊演示,邊講解:我們知道養料用眼睛看是看不到的,能夠看到的是一些比較大的雜質或腐殖質等,因此我們必須利用過濾裝置過濾掉這些雜質,由于時間的關系,上課前,老師已經過濾好了土壤的溶液,在這。點燃酒精燈,用試管夾將玻璃片夾住,使用滴管吸出一滴溶液,滴在玻璃片上,然后放在酒精燈上均勻加熱,待溶液蒸發后,觀察一下玻璃片會出現什么?怎么樣,會做了嗎?注意不要用手接觸加熱的玻璃片,下面請小組長到前面來取實驗器材,其他組員點燃酒精燈,按照老師的方法做一做吧。
3.學生操作:
4.學生交流:誰來說說你看到了什么現象?大家發現了嗎?
5.教師小結:這層白色的污漬就是養料的一種,我們把它統稱為無機鹽。(板書:無機鹽。)土壤里的養料不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為了讓植物生長的更好,農民伯伯會在適當的時候為土壤施肥、補充養料。
三、拓展延伸。
1.談話:通過實驗和觀察,我們初步了解了土壤里有什么,下面讓我們再通過視頻了解一些關于土壤的知識。播放視頻。
2.學生觀察:
3.教師小結:今天這節課我們一起了解土壤里有水、空氣、腐殖質、砂、黏土、無機鹽等,土壤的成分搭配的合適,土壤才能肥沃,植物生長才會更加茂盛,任何一種物質的缺失都會影響植物的生長。
其實關于土壤的秘密還有很多,比如說,南方的土壤與北方的土壤有什么不同,山上的土壤與平地的土壤有什么不同?感興趣的同學課下可以搜集有關資料,也可以采集一些不同的土壤,觀察一下它們的顏色和特點,下節課我們再來研究,這節課我們就上到這,下課!
石子砂微。
黏土。
樹葉、草根腐殖質。
水
空氣。
養料、養分。
土壤中有教案(精選15篇)篇六
隨著社會的進步、人口的增多,城市中裸露的土壤越來越少,但孩子們對土壤卻似乎是天生就有著一種必然的聯系,一小塊泥巴、一小方花圃、一小片草地,都能引起他們濃厚的興趣。近期,在“春天來了”的主題活動中,孩子們對泥土又產生了極大的好奇,“為什么種子在泥土里會發芽?”“為什么到了春天小草就鉆出來了?”“泥土里究竟有些什么?”圍繞著孩子們的這些問題,結合我園科學課題“主題環境下自然資源的有效利用”的研究,我設計并開展了一系列探究性活動,在幼兒已有的生活經驗與知識經驗的基礎上,引導他們通過觀察、比較、收集、記錄及小實驗等活動,主動體驗、積極探索,親近泥土、親近大自然,從而初步認識并了解土壤的一些基本特性,并進一步懂得如何保護土壤、保護環境、保護大自然!
準備階段:接觸泥土——在尋找與發現中學習
活動(一):前期物質準備——采集土壤
活動時間:20xx年3月22日—4月5日
活動目標:通過戶外采集等途徑,收集各種不同顏色、不同作用的土壤,從而促進對土壤種類的了解。
活動準備:家長告之書(附1)、小型密封膠袋
活動步驟:
1、發放告知書,充分利用家長資源采集土壤。
2、用小型密封膠袋展示幼兒與父母共同采集并制作完成的土壤標本。
3、幼兒自由觀察、比較,探索各種土壤的不同。
活動(二):前期經驗準備——泥土里有什么?
活動時間:20xx年3月22日—4月14日
活動目標:通過尋找、觀察、收集,初步了解土壤上面和下面的世界,激發探索自然、親近自然的興趣。
活動準備:一幅大的土地剖面圖、家長告知書(附1)
活動步驟:
1、發放家長告知書,請求家長的協助配合。
2、幼兒將自己尋找和發現的事物用圖文結合的方式制作成卡片。
3、教師在大的土地剖面圖上展示幼兒的發現。
4、幼兒自由欣賞,討論。
附1:家長告知書
尊敬的家長朋友:
我們的科學系列活動“神奇的土壤”正在進行中。近期,請您配合我們做好下列工作:
1、采集各種土壤
要求:
(1)請您利用周末或清明假期下鄉的機會,帶孩子采集各種不同的土壤(顏色、作用、成分不同等),不同的土壤請分別存放。
(2)請讓孩子用繪畫形式記錄土壤的采集地點、采集的方法、采集時發生的趣事等,家長可適當配上說明文字。(參考采集記錄表)
(3)作業尺寸:a4型號
(4)4月6日(周二)
2、觀察、發現土壤中的事物
要求:
(1)在采集土壤的同時,請您有意識地引導孩子觀察發現土壤里有什么,包括土壤上面(如植物等)、土壤下面(如根、石頭等)、土壤深處(如動物等),以及不同地方、不同用途的土壤里所發現的事物有何不同。
(2)請孩子用自己的方式(繪畫或文字)做好記錄。(參考觀察記錄表)
(3)作業尺寸:a4型號
上交時間:4月14日(周三)。
3、請您幫忙
要求:
(1)請幫我們收集或下載有關各種土壤的知識資料及圖片資料(有條件的家長可用彩色打印資料)。
(2)上交時間:4月7日(周三)。
土壤中有教案(精選15篇)篇七
《土壤里有什么》這一課主要是引導學生觀察土壤的組成。通過引導學生觀察土壤,使學生親近土壤,了解土壤的組成,并學會記錄自己的觀察結果。學生從討論他們已經知道的土壤知識和他們想得到的知識開始。當學生學會了預測和觀察后,就讓他們預測一下土壤樣品里可能包含什么;然后讓他們觀察、檢查土樣,了解土壤是由不同大小的顆粒組成的,里面有一些植物和動物、動植物的遺留物以及雜物,適時對學生進行土地保護教育。因此,本課的教學重點是:能夠用多種方法、多種感官、從多種角度對土壤進行觀察。教學難點是:收集到證據以后得出結論。
設計理念:科學探究是科學學習的中心環節,因此,本課注意了對學生探究技能的訓練,科學探究一般要通過這么幾個環節:問題——預測——證據收集——得出結論——交流共享。這節課的新授部分就是按這個環節來設計的。而“動手做”又是科學探究的靈魂,為此,本課的教學活動主要是讓學生用多種方法、多種感官、從多種角度對土壤進行觀察,從而對土壤形成一個比較清晰的.認識,加強學生對土壤的親近感。
1、能運用多種感官來認識土壤;會描述、記錄自己的觀察結果;能與同學交流自己的觀察結果。
2、知道土壤里含有許多物質,有石子、沙子,有動植物和它們的遺體等等;建立土壤是個混合物的概念。
3、意識到土壤和動植物之間的密切關系;愿意親近土壤。
杯子、干濕土壤、放大鏡、白紙、水。
1、課前選好組長、記錄員、材料員。
2、關于老師,你想知道什么?
3、從進教室到現在,你又發現了什么?
4、師:通過剛才的談話,老師發現我們方川的學生特聰明,特愛動腦筋,特愛觀察,相信這一節課大家也能學得更好。
二、談話導入、引入課題:
1.同學們,我們周圍的花、草、樹木、莊稼都生長在哪呢?
2.板書:土壤。關于土壤,你知道些什么?你還想了解土壤的哪些知識?
3.出示課題。
三、尋找土壤的成分。
(一)觀察新鮮的土壤。
2、如果給你一包土壤,你準備怎樣觀察?
3、看,老師為大家準備了什么?(教師自己準備一套)出示:紙、筷子、放大鏡。
4、你能說說這些工具的用處嗎?你現在又準備怎樣觀察?動手之前強調:在觀察的過程中要做好記錄,比一比哪個組發現得最多。
5、學生分組研究土壤。
6、你們組發現了什么?利用實物投影儀投放匯報,其他組補充,教師寫上。
7.你能給這些東西分分類嗎?指導分類:水分、動物、動物遺留物、植物遺留物、雜物、土壤顆粒等。(它們腐爛后就成了腐殖質)。
4.像小石子、沙這樣的顆粒,我們稱為土壤顆粒,那你們在觀察過程中,有沒有發現比沙更小的顆粒呢?(如粉砂、黏土)。
5.我們來看看科學家(地質學家)是怎么分類的,課件出示。(沙礫指的就是小石子)。
(三)沉積實驗。
1.你有什么好辦法來區分沙礫、粉砂和黏土嗎?
2.說說你打算怎么做這個實驗?要注意什么?出示溫馨提示提醒學生:
溫馨提示:
1、將土塊放入杯中時動作要輕,以免濺起水花弄濕桌子;。
2、土塊放入水中后,先不要攪拌,注意觀察水中土壤發生的現象,再攪拌;。
3、攪拌的動作要輕、慢,以防水溢出杯子。
3.交流反饋。
小結:我們可以看見,土壤顆粒是分成一層一層的,下面的土壤顆粒大,有許多的石子沉積,是沙礫層,中間的土壤顆粒小,是沙層,上面的應該是黏土層,水面上還漂浮著一層雜物。
4.師總結:通過以上的實驗,我們知道了土壤中有(板書:沙礫、沙、黏土、腐殖質、水和空氣等)。
補充:此外土壤中鹽分,腐殖質和鹽分都是植物生長必需的營養元素。出示,讀一讀,記一記。
三、土壤和生命。
1.同學們,道在土壤中生活著許多生命,有(學生舉例子:蚯蚓、螞蟻、蝸牛、植物的根……)。
2.課件出示,從圖上可見,土壤從上到下可分為-------,接著小組內討論:
3.交流反饋。
4.進行愛土壤的教育:是的,人類沒有土壤,我們將----,動植物沒有了土壤,就無法存活,那么人類也將無法生存,人類和土壤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
5.板書:土壤是地球上最有價值的資源。
四、課外拓展活動。
土壤的作用可真大,作家高士其寫了一首《我們的土壤媽媽》,詳細地介紹了土壤的作用,請同學們把書翻到p65—66讀一讀。
文檔為doc格式。
土壤中有教案(精選15篇)篇八
《土壤中有什么》這節課的內容很多,主要分五個部分:觀察新鮮的土壤、觀察干燥的土壤、研究土壤的沉積實驗、燃燒土壤、了解土壤與生命的關系,內容相當多,所以進行簡單的引入后可以直奔主題了。
(1)燃燒土壤,讓他們聞到一股臭味,引出“腐殖質”。
(2)燃燒浸泡土壤的液體,水燒干后他們看到勺中的白色斑點,引出“鹽分”。通過這樣的內容安排,課堂上的主要內容學生便可以充分掌握。
課的最后一部分,是關于“土壤與生命的關系”通過土壤的橫截面圖,讓學生了解生命和土壤間的關系,滲透熱愛土壤的思想。
我在課還有一些疑問:在分析教材后,產生了兩個疑問:一是借助放大鏡真的.能比肉眼觀察到更多的內容嗎?通過學生的實驗記錄我發現使用放大鏡的效果不是很好,而且觀察工具越多學生注意力會分散。
文檔為doc格式。
土壤中有教案(精選15篇)篇九
動植物生長生活的地方,要珍惜土壤,教育幼兒從小關心周圍環境,愛護土壤和植物。
1、教育幼兒從小關心周圍環境,愛護土壤植物。
2、利用廢舊物開展制作活動:拼畫等。
3、對比:
探索問題,在老師引導下解決問題。
4、激勵:
日常生活中,讓幼兒學習去自覺照顧植物;很多生命的動植物生長生活的地方,要珍惜土壤。
在活動中了解土壤的特性,需要并學會種植。
1、參與:
a、注意利用環境,讓幼兒注重和觀察,有意識的讓幼兒參與活動,提醒幼兒積極的去觀察泥土有什么,感受土壤重要性。
b、園內種植活動,栽培,澆水,松土,除蟲,理解植物生長的所處的地理環。
c、評選“愛心寶寶”。
2、互動:
a、家園環保活動。
b、家庭植樹,巧用廢物制作。
c、帶植物花卉照顧。
3、擴展:
a、家園聯系冊,家長宣傳欄等,宣傳有關環保,愛護植物文章。
b、家長反饋幼兒在家信息。
c、出刊。
土壤中有教案(精選15篇)篇十
1.知道土中有水、空氣、腐爛物等成分,了解土的主要種類(如黑土、黃土、白土、紅土等)。
2.了解土對人類的作用,萌發珍惜土地的情感。
1.知道植物生長的三要素:水、空氣、陽光。
2.每位幼兒到種植園取一小盒泥土。
3.實驗用的酒精燈、杯子,連根的干枯的青菜、花、樹標本。
4.四盒不同種類的土壤標本。
5.可以種植的小菜秧、樹苗、花苗若干。
6.錄像機及錄像帶、電視機。
一、植物為什么會干枯。
1.出示連根的干枯的青菜,請幼兒觀察:青菜怎么樣了?(干枯了。)為什么會干枯?(因為菜根離開泥土了。)。
2.用同樣的方法出示干枯的花、樹,讓幼兒觀察并思考:它們為什么會干枯?(因為它們都離開了泥土。)。
3.小結:一般來說,植物在泥土里才能生長,離開土壤就會干枯。
二、土中有什么。
1.請幼兒捏一捏從種植園取來的泥土是干的還是濕的。(濕漉漉的。)這說明泥土中有什么?(水分。)。
2.請幼兒把一塊泥土放入有水的杯子中觀察并說說:你發現了什么?(有氣泡上升。)這說明泥土中有什么?(空氣。)。
3.把泥土撒在石棉上,然后放在酒精燈上加熱,引導幼兒說說:你發現了什么?(會冒煙。)為什么?(泥土中有樹葉、草等各種腐爛物,能燃燒。)。
4.小結:植物能在土壤中生長,是因為土壤中有水、空氣和肥料。
三、土是什么顏色的。
1.從種植園取來的土是什么顏色的?(黑色。)。
2.除了黑色的土,你還看見過什么顏色的土?(逐一出示紅土、黃土、白土標本給幼兒觀察。)。
四、土有什么用。
1.錄像畫面一:廣闊的田野。
引導幼兒討論:田野里有了土能生長什么?(水稻、小麥、油菜、棉花、各種蔬菜等。)。
2.錄像畫面二:高山、丘陵。
引導幼兒討論:山上有了土能生長什么?(樹、竹、花、草、蘑菇等。)。
3.錄像畫面三:磚瓦廠。
引導幼兒討論:造房子需要什么材料?磚瓦是用什么材料做的'?
4.錄像畫面四:各種陶瓷器皿。
引導幼兒討論:陶器、瓷器是用什么材料做的?
5.小結:土是人類不可缺少的東西,是植物的家園,我們應珍惜每一寸土地。
五、與“土”交朋友。
按幼兒意愿將幼兒分成三組,其中一組幼兒把小菜秧種到種植園里,一組幼兒把小樹苗種到幼兒園的空地里,一組幼兒把花苗種在小花盆里。
引導幼兒每天觀察自己種植的小菜秧、小樹苗、花苗的生長情況。
土壤中有教案(精選15篇)篇十一
1、知道土壤是巖石微粒、空氣、水和腐殖質的混合物。
2、知道土壤可以按照顆粒大小分成沙土、黏土和壤土三類。
3、能用實驗證明不同種類的土壤滲水性和含水性不同。
4、能用多種方法研究沙土和黏土的不同。
5、知道不同的土壤適合種植不同的農作物。
(1)內容分析:本課主要通過觀察各類土壤中顆粒大小的不同及沙子、黏土之間含量不同,了解土壤有不同的種類,并通過一系列對比實驗,進一步了解各類土壤的特性,還將通過沉淀法實驗,了解土壤的組成物質。
(2)學生分析:根據學生的經驗我這樣處理教材:讓學生通過查閱課外書或其它途徑搜集一些有關土壤種類的資料,以便它們帶著對土壤不同的經驗來到課堂進行交流。
一、導入新課。
二、探究活動。
2、學生提出自己的問題,教師板書并分類。
3、今天我們來研究、了解土壤。(板書課題)。
活動一:觀察土壤。
談話:課前,我們都已經采集了一份土壤的樣本,現在請大家拿出來。同桌兩人合作,先用眼睛,再用放大鏡仔細觀察土壤樣本,一個人觀察,另一個人記錄,要求盡可能多地發現土壤的特征,并把我們看到的情況用圖畫、文字或表格等形式記錄下來。
活動二:研究土壤的成分。
談話:通過剛才的觀察活動,大家都對土壤有了更多的認識,但那只是憑肉眼或是放大鏡進行的初步觀察。要想知道土壤里到底有些什么,我們還需要做進一步的研究。
現在就請四人一組,做一做下面這個實驗,看它是否對你了解土壤有所幫助。投影:實驗的步驟、注意事項。
實驗步驟:
1、把小土塊放入水中,你看到了什么現象?說明土壤里有什么?
3、觀察靜置后的水杯中的情況,水里有什么?
注意事項:
1、土塊要輕放。
2、攪拌要徹底。
3、靜置時間要長。觀察時,杯子也應保持靜置不動的狀態。
4、始終要仔細觀察,記錄下每一步驟看到的現象。學生閱讀此資料后開始動手操作,教師巡視指導。
學生思考回答。
學生分組活動。
匯報交流,互相評價(哪組的發現或記錄價值、特色)。
學生認真學習實驗步驟。
做實驗。
匯報交流實驗情況。
請學生根據觀察結果,分析這份土壤主要是由什么物質構成的。
告訴學生土壤樣品的來源地,以明確觀察的目標性,增強真實性。
先用眼睛看,再用放大鏡仔細觀察。體會兩種觀察方法的不同結果,知道工具的重要性,培養仔細觀察的能力;另外,盡可能多地列舉出所看到的情況,并采用各種方式做一份有特色的觀察記錄,進一步深化土壤的表象特征。
在科學新課程的探究學習活動中,學生離不開教師的有效指導,一些言語的鼓勵、啟發、課堂組織策略的應用等,可以使我們的學生在科學探究的路上少走很多彎路。特別是在教學活動中的一些隱性指導,像實驗步驟、注意事項能為學生的探究提供一個和諧、有效的環境。
土壤中有教案(精選15篇)篇十二
1、體驗探索土壤的樂趣,養成細致觀察、認真思考的探究精神。
2、嘗試利用各種工具探究土壤里的成分,發展動手操作能力及觀察比較能力。
3、通過觀察和實驗,利用各種工具分離土壤中的不同顆粒,尋找土壤中的水與空氣等成分。
1、知識經驗準備:幼兒有通過游戲、操作、實驗等掌握了分離不同物質的方法及感受空氣存在的經驗。
2、教師準備:干燥的土壤、小勺、一次性紙杯制成的篩子(洞眼大小不同)、攪拌棍、紙碟(標明大、中、小)、量杯、衛生紙、透明水杯。
1、組織幼兒談話:我見過的土壤。
教師提問:小朋友們曾經在各種不同的地方采集過各種土壤,你們都在土壤里發現過什么?
2、引導幼兒觀察干燥的土壤,發現土壤中顆粒大小不同。
(1)教師提問:請你們仔細看一看,這些土壤里的顆粒大小一樣嗎?
(2)引導幼兒討論:怎樣才能將這些大小不同的顆粒分離開?
3、引導幼兒用不同的方法分離土壤中大小不同的顆粒。
(1)看一看:桌上有些什么工具?
(2)想一想:可以怎么用?
(3)做一做:幼兒在舒緩的音樂中,分成三組,分別用小勺、篩子和水來分離土壤的大小顆粒。
(4)說一說:引導幼兒講述自己的操作方法與步驟。
(5)比一比:哪種方法最好?為什么?引導幼兒從操作完成速度及質量方面進行比較。
4、引導幼兒思考用什么辦法探索土壤中里看不見的東西。
(1)引導幼兒討論:土壤里還有什么看不見的秘密?
(2)想一想:怎樣讓土壤里的這些秘密都顯示在我們的面前?
5、師幼討論:土壤里還有什么秘密?怎樣發現這些秘密?
1、此活動的重點是利用不同的工具和方法分離土壤中大小不同的顆粒,探索土壤中看不見的東西,如水和空氣。此活動前,幼兒要有采集土壤、觀察土壤的經驗,并對土壤的特性及種類有了一定的了解;此外,幼兒還應掌握使用簡單工具進行科學實驗活動的基本方法,如篩選、攪拌等。活動中,教師一是要指導幼兒學習正確的實驗方法,二是要引導幼兒思考不同工具和方法的優劣。
2、操作過程中,教師可提供一些常見的'或廢舊物品制作的工具,如透明的一次性水杯、一次性碗等作為幼兒的操作材料,既可以廢舊利用,又可以保護環境。活動結束后,還可以將操作工具投放到活動區中,便于幼兒反復操作。
3、組織幼兒開展延伸活動:自制小書《土壤的秘密》,將自己在土壤中的發現用簡單的符號或圖畫繪制成冊。
4、提請家長配合:
(1)帶孩子觀察小區周圍的土壤和土壤里生活的動植物。
(2)帶孩子查找資料,了解土壤里還有哪些成分。
土壤中有教案(精選15篇)篇十三
(1)。
這一課,看似內容較多,在試教中感覺時間還是足夠的。第一個環節,談話引入,直奔研究內容。第二個環節,盡管學生在三年級研究過土壤,在課堂中觀察新鮮泥土還是有必要的,里面有動植物的活體和殘體,會給學生帶來驚喜。重點讓學生進行記錄。觀察干土壤,要求學生用牙簽把顆粒大小分清楚,學生感覺有點難度很難分清楚。教師講述地質學家區分顆粒大小的標準,讓學生看板書,介紹“直徑”的意思,用草圖幫助理解,看直尺上一毫米的刻度,再用手比劃兩毫米有多少大。根據顆粒大小的標準,同桌指顆粒互相說說他們的名稱。因為黏土太小,無法用肉眼區分。引出“土壤沉積”實驗。這個實驗采用教師演示實驗,因為時間比較長,所以要事先準備好,所以教師演示實驗效果更好些。
(1)燃燒土壤,讓他們聞到一股臭味。引出“腐殖質”。
(2)燃燒浸泡土壤的液體,水燒干后他們看到勺中的白色斑點,引出“鹽分”。通過這樣的內容安排,課堂上的主要內容學生便可以充分掌握。
(2)。
三年級已經上過這一課的內容,那時侯是重點探究土壤是不是混合物!現在這一課非常注重土壤的成分,從一開始的肉眼觀察,到借助放大鏡觀察,再到放入水中觀察,觀察沉淀時的分層,最后小結出土壤的成分。然后在討論土壤與生命體之間的一些共存關系結束。
在分析教材后,產生了兩個疑問:一是借助放大鏡真的能比肉眼觀察到更多的.內容嗎?(在一個班的施教后發現課本這張記錄表的填寫幾乎是一樣的,有些同學填的內容甚至有作假嫌疑。)二是觀察沉淀現象會明顯嗎?(自己課前嘗試后發現根本不明顯!)。
我在修改后的教學流程是這樣的:第一部分觀察土壤,為了讓學生既能夠發現土壤中的水分,又能夠發現粉沙,考慮到干土不易發現水分,濕土不易發現粉沙。我給每個小組準備了一分干土、一分濕土。考慮到借助放大鏡效果不是很理想,刪除了借助放大鏡觀察的部分,使得觀察活動更加的集中。觀察水中的土壤時,考慮到要發現空氣,必須現場操作,但考慮到分層,必須要沉淀很長的時間,所以我首先通過演示投影讓學生發現土中有空氣,然后演示攪拌沉淀…學生發現需要很長時間等待,我就提供事先沉淀好的水中的土讓學生觀察分層現象,這一部分效果非常好!
土壤中有教案(精選15篇)篇十四
能力目標:能用各種感官直接感知自然事物并用語言或圖畫描述所觀察的事物的形態特征;能用簡單器材做簡單的觀察實驗,并做實驗記錄;會查閱書刊及其他信息源;能選擇自己擅長的方式表述研究過程和結果。
情感態度價值觀:想知道,愛提問;尊重證據;愿意合作交流。
知識目標:知道土壤的構成成分。
通過實驗活動探究,知道土壤的主要成分。
分組:酒精燈、易拉罐、盛有一半水的燒杯、玻璃棒、鐵架臺、放大鏡。
1組—4組砂土、5組—8組粘土、9組—12組黑土、濕抹布、小盤。
演示:滴管、裝有土壤溶液的錐形瓶、玻璃片、試管夾。
課前活動。
你是怎么知道的?(學生回答)其實制作泥塑的土叫做粘土,你知道粘土有什么特點嗎?
2、學生隨問題依次交流:
3、教師小結:由于粘所以可塑性強,除此之外粘土還具有顆粒細、耐火度高等特點。所以人們經常利用它來制作泥塑。
一、導入。
1、談話:在每個小組的桌面上都有一些老師從不同的環境中取來的土壤,請同學們仔細觀察面前的土壤,根據你生活中的觀察,判斷一下這些土壤是從哪種環境中取來的?開始吧!
2、學生匯報:哪個同學來說說你面前的土壤是老師從哪種環境中取來的?
3、教師小結:究竟這些土是從哪種環境中取來的?請看大屏幕:出示圖片1—4組面前的土是老師從學校花壇里取來的;5—8組面前的土是老師從學校的種植園取來的;9—12組面前的土是老師從樹底下取來的;這節課我們來共同研究這些土壤里都有什么。(板書:土壤里有什么?)。
二、學習新課。
(一)用眼睛觀察土壤。
1、談話:你可以通過看一看、摸一摸、捏一捏的方法,觀察你面前的土壤里有什么?看不清的話,可以用老師給你準備的放大鏡來觀察,觀察過程中要可別忘記填寫記錄單。聽明白了嗎?開始吧!(發記錄單1)。
2、學生觀察:
3、學生匯報:哪個小組的同學說說你們發現了土壤中有什么?
4、教師小結:通過剛才的觀察,有的小組發現了土壤里有沙;有的小組發現了土壤里有黏土;還有的小組發現了土壤里有腐殖質。
(二)實驗探究土壤的成分。
猜想。
1、談話:現在請同學們大膽地猜測一下:土壤中還會有其他的'物質成分嗎?
2、學生猜測:你認為土壤里還有什么?說說你的理由。隨學生回答板書。
3、談話:這些僅僅是我們的猜測!想要知道我們的猜測是否正確,用什么方法來驗證呢?
4、學生交流:
生2:做實驗。
5、教師小結:因為有時我們根據生活經驗進行判斷會得出錯誤的結論,要想獲得正確科學的結論需要采用實驗的方法進行研究。
認識實驗材料。
2、學生交流。
設計實驗方案。
1、談話:利用這些實驗材料,你想怎樣驗證這些猜想呢?請同學們選擇一個或者幾個感興趣的問題進行研究,并設計相應的實驗方案。注意,在設計實驗方案的過程中,不要動手去操作,討論開始。
2、學生分組商量實驗方案、記錄:
3、學生交流:
下面讓我們來交流一下:你想研究土壤里有什么?你們的實驗方案是怎樣的?
驗證砂和黏土:師:哪個小組想驗證土壤里含有砂和黏土?生:我們小組想驗證砂子和黏土。我們想把土壤放在燒杯里,加入水攪拌均勻后,靜置一會兒,觀察燒杯的下面是不是砂子,上面是不是黏土?師:也就是說看看土壤會不會分層。老師提醒你——等待一會兒,實驗現象會更明顯。
驗證養料、養份:師:養料、養分的驗證實驗比較難,這樣吧,我們先來驗證前面的四項內容,最后再一起想辦法解決這個難題。
溫馨提示:
1、土壤分層沉淀(dian)需要一段時間,為了節省時間我們先做分層沉淀的實驗,把它放在一邊沉淀著,再做其它實驗,等其它時間做完了,沉淀也完成了,再進行觀察。
2、使用酒精燈時要注意安全,不要用手接觸加熱后的實驗材料,防止燙傷!
3、觀察時,要及時把發現寫在記錄單上。
4、談話:那用實驗驗證我們的猜想時,應該注意哪些問題?
5、學生交流:
6、教師小結:同學們交流的都很好,老師也有幾點提示請看大屏幕(投影)。
實驗探究。
1、談話:大家聽清楚了嗎?那我可要考考你,做實驗時先做哪個實驗?為什么?做土壤分層沉淀實驗時,一直不停的攪拌嗎?那應該怎么樣呢?還有不清楚的問題嗎?下面請同學們利用你們想到的方法開始實驗吧!
2、學生實驗,教師巡視。
3、學生匯報與交流:
解決難題。
1、談話:通過實驗我們知道了土壤里有水、砂、黏土、水、空氣。現在我們一起來驗證土壤里是否含有養料、養份。
2、師邊演示,邊講解:我們知道養料用眼睛看是看不到的,能夠看到的是一些比較大的雜質或腐殖質等,因此我們必須利用過濾裝置過濾掉這些雜質,由于時間的關系,上課前,老師已經過濾好了土壤的溶液,在這。點燃酒精燈,用試管夾將玻璃片夾住,使用滴管吸出一滴溶液,滴在玻璃片上,然后放在酒精燈上均勻加熱,待溶液蒸發后,觀察一下玻璃片會出現什么?怎么樣,會做了嗎?注意不要用手接觸加熱的玻璃片,下面請小組長到前面來取實驗器材,其他組員點燃酒精燈,按照老師的方法做一做吧。
3、學生操作:
4、學生交流:誰來說說你看到了什么現象?大家發現了嗎?
5、教師小結:這層白色的污漬就是養料的一種,我們把它統稱為無機鹽。(板書:無機鹽。)土壤里的養料不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為了讓植物生長的更好,農民伯伯會在適當的時候為土壤施肥、補充養料。
三、拓展延伸。
1、談話:通過實驗和觀察,我們初步了解了土壤里有什么,下面讓我們再通過視頻了解一些關于土壤的知識。播放視頻。
2、學生觀察:
3、教師小結:今天這節課我們一起了解土壤里有水、空氣、腐殖質、砂、黏土、無機鹽等,土壤的成分搭配的合適,土壤才能肥沃,植物生長才會更加茂盛,任何一種物質的缺失都會影響植物的生長。
其實關于土壤的秘密還有很多,比如說,南方的土壤與北方的土壤有什么不同,山上的土壤與平地的土壤有什么不同?感興趣的同學課下可以搜集有關資料,也可以采集一些不同的土壤,觀察一下它們的顏色和特點,下節課我們再來研究,這節課我們就上到這,下課!
土壤中有教案(精選15篇)篇十五
1、能運用多種感官來認識土壤;會描述、記錄自己的觀察結果;能與同學交流自己的觀察結果。
2、知道土壤里含有許多物質,有石子、沙子,有動植物和它們的遺體等等;建立土壤是個混合物的概念。
3、意識到土壤和動植物之間的密切關系;愿意親近土壤。
杯子、干濕土壤、放大鏡、白紙、水。
一、組織教學。
1、課前選好組長、記錄員、材料員。
2、關于老師,你想知道什么?
3、從進教室到現在,你又發現了什么?
4、師:通過剛才的談話,老師發現我們方川小學的學生特聰明,特愛動腦筋,特愛觀察,相信這一節課大家也能學得更好。
二、談話導入、引入課題:
1、同學們,我們周圍的花、草、樹木、莊稼都生長在哪呢?
2、板書:土壤。關于土壤,你知道些什么?你還想了解土壤的哪些知識?
3、出示課題。
三、尋找土壤的成分。
(一)觀察新鮮的土壤。
2、如果給你一包土壤,你準備怎樣觀察?
3、看,老師為大家準備了什么?(教師自己準備一套)出示:紙、筷子、放大鏡。
4、你能說說這些工具的用處嗎?你現在又準備怎樣觀察?動手之前強調:在觀察的過程中要做好記錄,比一比哪個組發現得最多。
5、學生分組研究土壤。
6、你們組發現了什么?利用實物投影儀投放匯報,其他組補充,教師寫上。
7、你能給這些東西分分類嗎?指導分類:水分、動物、動物遺留物、植物遺留物、雜物、土壤顆粒等。(它們腐爛后就成了腐殖質)。
4、像小石子、沙這樣的顆粒,我們稱為土壤顆粒,那你們在觀察過程中,有沒有發現比沙更小的顆粒呢?(如粉砂、黏土)。
5、我們來看看科學家(地質學家)是怎么分類的,課件出示。(沙礫指的就是小石子)。
(三)沉積實驗。
1、你有什么好辦法來區分沙礫、粉砂和黏土嗎?
2、說說你打算怎么做這個實驗?要注意什么?出示溫馨提示提醒學生:
溫馨提示:
1、將土塊放入杯中時動作要輕,以免濺起水花弄濕桌子;
2、土塊放入水中后,先不要攪拌,注意觀察水中土壤發生的現象,再攪拌;
3、攪拌的動作要輕、慢,以防水溢出杯子。
3、交流反饋。
小結:我們可以看見,土壤顆粒是分成一層一層的,下面的土壤顆粒大,有許多的石子沉積,是沙礫層,中間的`土壤顆粒小,是沙層,上面的應該是黏土層,水面上還漂浮著一層雜物。
4、師總結:通過以上的實驗,我們知道了土壤中有(板書:沙礫、沙、黏土、腐殖質、水和空氣等)。
補充:此外土壤中鹽分,腐殖質和鹽分都是植物生長必需的營養元素。出示,讀一讀,記一記。
三、土壤和生命。
1、同學們,道在土壤中生活著許多生命,有(學生舉例子:蚯蚓、螞蟻、蝸牛、植物的根……)。
2、課件出示,從圖上可見,土壤從上到下可分為———————,接著小組內討論:
3、交流反饋。
4、進行愛土壤的教育:是的,人類沒有土壤,我們將————,動植物沒有了土壤,就無法存活,那么人類也將無法生存,人類和土壤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
5、板書:土壤是地球上最有價值的資源。
四、課外拓展活動。
土壤的作用可真大,作家高士其寫了一首詩歌《我們的土壤媽媽》,詳細地介紹了土壤的作用,請同學們把書翻到p65—66讀一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