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教案有助于教師系統地安排教學活動,提高教學效果。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推薦的小學語文教學案例,內容生動有趣,引導學生主動參與。
小學數學數對教案參考(模板18篇)篇一
目的要求:使學生初步“倍”的概念,理解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的含義。
教學重點:通過學生的動手操作,使學生初步建立“倍”的概念。
教學難點:幫助學生通過聯系一個數里包含幾個另一個數,使學生理解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的含義。
教學過程:
一、復習。
1、口算。
7×6=21÷7=18÷6=42÷6=4×6=。
4×7=49÷7=5×5=6×6=35÷5=。
2、口述算式并解答。
(1)把6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幾?
(2)6里面有幾個2?
3、導入新課。
二、新授。
(一)教學例2。
1、指導學生擺小棒,一個三角形用3根小棒,同學們的小棒是老師的6倍,那么一共是多少根?你是怎么想的?(根據學生回答,板書)。
6倍3根的6倍就是6個3根,也就是18根。
3倍?(5個的3倍就是3個5根,也就是15根。)。
2、學習“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的含義。
學生獨立思考后,點名回答。使他們明白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的含義就是一個數里有幾個另一個數。
3、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是多少的計算方法。
(1)復習“求一個數的幾倍是多少”的計算方法。
(2)自主探索出“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是多少”的計算方法。
提問:“18根是3根的幾倍怎樣列式計算?”也讓學生獨立思考,并列式計算。反饋時,請學生說明用除法計算的理由,理解求18是3的幾倍就是求18里面有幾個3,所以用除法計算。
4、做例2后面的“做一做”。
(1)例2后面的“做一做”供那些對“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的含義尚不是很清楚的同學練習用。練習時,教師應組織他們按程序操作。
1)擺好兩行三角形。
2)思考兩行三角形個數之間的關系。
3)用一句話說出“第一行三角形的個數是第二行三角形的4倍”,并用符號表示出來。
(2)對于學有余力的學生,可讓他們完成下列練習。
用學具擺一擺:1)12是3的4倍;2)12是4的3倍。
學生操作時,提醒他們思考:在第一題中,是12和幾比?在第二題中,是12和幾比?同學之間可以討論交流。
三、總結。
板書設計。
6倍3根的6倍就是6個3根,也就是18根。
3倍5根的3倍就是3個5根,也就是15根。
18是3的幾倍?18÷3=6。
15是5的幾倍?15÷5=3。
教學反思:幫助學生通過聯系一個數里包含幾個另一個數,使學生理解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的含義。
小學數學數對教案參考(模板18篇)篇二
目的要求:使學生理解并掌握乘除混合兩步計算的問題的結構特征,掌握這類問題的數量關系及解題方法,能正確的解答這類問題。
教學重點:掌握數量關系及解題方法。
教學難點:掌握數量關系及解題方法。
一、復習。
1、每個同學有3本書,有8個同學,一共有多少本書?
2、有12個梨,每3放一盤,可以放幾盤?
二、新授。
(一)教學例4。
1、出示第一幅圖,觀察圖,說出圖意。
(1)有幾條船?
(2)每條船上有幾人?
2、出示第二幅圖,提問:碰碰車每輛可坐3人,我們這么多人,要坐幾輛車?
3、討論解決問題。
4、讀題,說出已知條件和問題。
5、引導分析,(1)要求要坐幾輛車,需要知道哪兩個條件?
(2)這兩個條件在題里都告訴我們了嗎?
(3)必須先算什么?怎么計算?
(4)第2步算什么?
6、讓學生交流說出自己的不同的解題方法。
7、小結:先求出這群小朋友的人數,(6×4=24),再求所需碰碰車的輛數(24÷3=8)。
8、引導列出綜合算式,6×4÷3,說明:這是乘除混合運算,計算順序按從左到右依次進行計算。教師強調書寫格式,特別是等號的位置。
(二)比較。
1、讓學生把例4與前面的例題進行比較。
2、使學生體會,解決生活中的許多問題往往需要經過多次計算才能得到合理的答案。
三、鞏固練習:練習十三。
四、總結。
板書設計。
解決問題。
例4、有6條船,每條船坐4人,每輛碰碰車坐3人,這么多人要坐幾輛?
(1)6×24(人)(2)6×4÷3。
24÷3=8(人)=24÷3。
=8(人)。
教學反思:學生對表內除法有了一個全新的認識,并能在熟記口訣的基礎上,準確計算。
小學數學數對教案參考(模板18篇)篇三
學生的認知結構,只有在經歷學習活動的過程中才能主動完成。只有學生本人的積極思考、主動探索,才能有所發現、有所創新。人才現象清楚告訴我們當今的教育不能僅僅滿足于知識的傳授,而應該注重培養學生的能力和技能,尤其要把培養學生的知識遷移能力擺在首位。我在人教版新課標四年級上冊《因數中間或末尾有0的乘法》一課中進行一些有益地嘗試。
案例描述。
小學數學數對教案參考(模板18篇)篇四
1、今天,光明小學的小朋友想邀請我們到他們的班里去參加聯歡會,可是去之前,我們必須要做小朋友們給我們出了幾道題,答對了,才能去。同學們,你們想不想去?那讓我們一起來看看,他們到底給我們出了什么樣的題目。
讓我們一起來猜一猜,下一個是什么。
(1)出示一組笑臉,笑臉的顏色無規律。
學生猜出來的答案各種各樣。
(2)出示一組按照顏色規律重復出現的笑臉,請學生猜一猜。
為什么剛才你們會猜出這么多答案,而現在卻馬上就猜到了呢?
這串笑臉是按一紅一綠的順序重復出現,我們就說這串表情的排列是有規律的。(板書:規律)跟老師讀一下:規律。
其實,在我們的生活中,很多事物都是有規律排列的,今天這節課,老師就要帶領同學們去找規律。(補充板書:找)。
二、情境中發現規律。
1、創設情境:
恭喜同學們,都答對了剛才的題目,現在我們進到了光明小學的教室里,我們一起來看看小朋友們在干什么。
2、觀察提問:
(播放動畫)說說你都看到了什么?
啊,原來小朋友在漂亮的教室里唱歌、跳舞呢!
(播放音樂,學生跟隨著音樂一起唱《幸福拍手歌》)。
3、發現規律:
前面,我們已經知道按一定的順序一直排下去,我們就說它是有規律的排列。
請同學們仔細觀察這幅畫面,看看哪些事物的排列也是有規律的?分別是按什么規律排列(重復)的?說給你同桌小伙伴聽一聽。教師指名學生起來說,說到哪種事物幻燈片就相應的出現。
師:同學們觀察得真仔細,我們先來看看彩旗,你發現了什么?
學生匯報發現的規律。學生邊匯報,教師邊運用課件,猜一猜下一個是什么?你是怎樣想出來的?(它們是哪幾個在重復出現?)。
再來看看彩旗和燈籠又是怎樣排列的呢?生匯報。
彩旗、花、燈籠都是按顏色有規律排列的(板書:顏色)小朋友們在唱歌跳舞,他們的排列是怎樣的?生:一男一女排列的。
他們是按性別排列的(板書:性別)。
剛才,我們通過觀察,發現了彩旗、燈籠、小花和小朋友隊伍都是有規律排列的。
三、操作中深化規律。
1、幫老師擺一擺:
例3:老師想請大家幫個忙,請看,老師這有兩組圖形,可是沒擺完,你們愿意幫幫它嗎?
小組討論:每組圖形是按什么規律排列的,再想一想空白處該什擺什么圖形?
說說你是怎么想的?
2、幫小兔涂一涂(例2):
(電腦出示例2)。
匯報:每組圖形是按什么規律排列的,再說一說空白圖形該涂什么顏色。
小結:看來,我們只要掌握了排列的規律,很快就會涂好的。
3、考眼力。
4、創造規律。
師:同學們可真能干,什么問題都難不倒你們。那你們想不想自己利用學具有規律地擺一擺或畫一畫創造出一個規律嗎?(我根據學生的情況,可以先示范一個)。
(1)請小組長拿出準備好的學具,放在桌面上。
小結:大家很善于研究,小組合作的非常好!
四、聯系生活尋找規律。
師:同學們做得非常好,我們來表揚下自己。(學生齊拍手,打出有規律的節奏)。
師:同學們,剛才我們拍手,你發現了什么?
生:我們是按照“慢慢快快快”的節奏打的。
師:這位同學回答得真棒。你們瞧,連聲音都可以有規律呢。那你們能根據老師給出的節奏拍出有規律的掌聲嗎?我們來試一試。(xxxxx)(xxxxx)(xxxx)。
生自由發揮舉例說明。
五、小結。
師:這節課給你們感受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板書設計:
找規律。
按()為一組的順序重復出現。
一紅一黃。
一紅一綠顏色。
一紅一紫。
一男一女性別。
一女一男。
正方體、圓柱形狀。
聲音。
動作。
小學數學數對教案參考(模板18篇)篇五
整理和復習。
目的要求:復習有關乘法口訣和用乘法口訣求商的計算內容,整理用1~9的口訣求商的方法,引導學生掌握除法的排列規律。
教學重點:溝通乘、除法的聯系,掌握口訣求商的方法。
教學難點:應用表內乘除的知識和倍的概念,來解決實際問題。
教學過程:
一、整理和復習。
1、用乘法口訣求商。
發給學生一張空白的表格,組織學生根據45句乘法口訣寫出45道除法算式。
小組為單位,最內選適當的題目列出除法算式。
2、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按一定的規律合作整理排列除法算式。
3、指導復習兩步計算的實際問題。
(1)讓學生看第2題的圖,用自己的話解讀題意。
(2)讓學生自主探索解決問題的步驟,確立先求全班認輸,再求可分的組數,然后計算。
(3)引導學生通過合作交流,體會同一個問題有不同的解題策略。
二、練習十四。
第1題:先算出每道題的結果,寫在對應動物的下面,然后再將所得7個結果按從大到小的順序排列。
第2題:采用計時方式,進行百以內加、減、乘、除口算的復習。
第3題:以動物園的鴿子為題材,提出不同的問題,通過問題的解決,使學生感受到生活中確實有許許多多的數學問題。
第4、6題:以乘除混合運算為主的練習,使學生對乘除混合運算的順序理解和記憶得更牢固。
第5題:通過游戲復習表內乘除和倍的概念,兩人一組進行活動,使學生進一步理解乘除法之間的關系。
第7題:是需通過兩步計算才能解決的問題,引導學生聯系自己的生活經驗,獨立進行解答。
第8題:是一道開放型問題,以學生游泳為背景,給出多個信息,引導學生從熟悉的生活情境中發現并提出簡單的數學問題,從中體會數學就在身邊,體會數學的應用價值。
第9題:是通過游戲復習倍的概念,體會數的大小和數學學習的趣味,培養學生的數感。
第10題:是供學有余力的學生利用混合運算進行逆向推理的練習,先讓學生自主探索,自己填上合適的數,然后組織交流,說一說填數的策略。
三、總結。
教學反思:通過整理與復習,學生對表內除法有了一個全新的認識,并能在熟記口訣的基礎上,準確計算,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小學數學數對教案參考(模板18篇)篇六
100以內的筆算加減法、表內乘法,長度單位和角的初步認識,觀察物體,統計。
第一課時100以內的筆算加減法。
教學內容:100以內的筆算加減法。
教學目標:
1、復習100以內的筆算加減法的計算方法并能正確、熟練的計算,并能解決實際問題。
2、能根據實際情況進行估算。
教學重點:正確、熟練的計算,并能解決實際問題。
教學難點:能根據實際情況巧妙的進行估算。
教具準備:微機。
小學數學數對教案參考(模板18篇)篇七
1、認識尺子。
請你拿出自己的尺子,仔細觀察,尺子有些什么?
師小結:尺子上都有長短不同的線(刻度線),都有一些不同的數字,0刻度,還有cm兩個英文字母。其實cm就表示厘米。厘米是一個長度單位。測量比較短的物體的長度,一般用“厘米”做單位。今天這節課,我們就一起來認識長度單位——厘米。板書課題:認識厘米。
2、認識1厘米。
(1)尺上指。
1厘米有多長呢?誰來猜一猜。(點擊課件,出示“1厘米”)生:從0到1。
師:對了,這就是1厘米。(課件出示)除了這一段,你還能找到哪段也是1厘米嗎?
師:(小結)我們把每相鄰兩個數之間的距離叫做一大格,(板書:1大格)尺子上每一大格的長度都是1厘米。(板書:1厘米)也可以寫作1㎝(板書:1㎝)。
其實,每一小格的長度也可以用一種更小的長度單位來表示,這個我們以后來認識。
(2)用手比。
請小朋友在自己的尺子上找出1厘米,指給同桌看。
你能不能像老師這樣,用大拇指和食指比劃出1厘米的長度。比劃得正確嗎?用尺子去檢驗一下。
(3)生活中找。
睜開你的眼睛,找一找我們生活中有大約1厘米長的物體嗎?
師:現在,老師用1厘米來說一句話:注意聽清楚,這個圖釘的長大約是1厘米。我們的食指寬度大約是1厘米。你也能用1厘米說一句話嗎?學生說一句獎勵一個貼畫。(田字格的邊長,橡皮的厚度,數學書的厚度,文具盒的厚度--)。
3、認識幾厘米。
學生在尺子上找出2厘米、3厘米、4厘米的長度,教師巡視指導。歸納出:從0刻度到刻度幾就是幾厘米。(板書)。
4、學習用厘米量。
(1)先讓學生嘗試自己量一量一根小棒有多長。讓學生說出答案。
師:究竟誰量得對呢?請同學們來看看老師量的。(2)教師邊示范邊講解:“量時,先把小棒放平,使尺的0刻度對準小棒的左端,再看小棒的右端對著尺上的刻度幾,這根小棒就是幾厘米。現在這根小棒的右端對著5,那么它就是5厘米長。”
(3)學生再用正確的方法測量一次。
(4)判斷。
課件同步,出示幾種不同的測量方法,包括正確的和錯誤的測量方法,讓學生判斷那種測量方法對。
(5)小結:量一個物體時,要把尺子“0”刻度對準物體的一端,再看這個物體的另一端對著幾,這個物體的長度就是幾厘米.(板書)。
小學數學數對教案參考(模板18篇)篇八
目的目標:使學生明確用7、8、9的乘法口訣求商的算理,初步會用7、8、9的乘法口訣求商,能算出除法算式的得數。
教學重點:掌握用乘法口訣求商的方法。
教學難點:掌握用乘法口訣求商的方法。
教學過程:
一、復習。
1、復習7、8、9的乘法口訣。
2、根據圖意,列出一道乘法算式和兩道除法算式。
說一說,你是怎樣計算出結果的?
二、新授。
(一)教學例1。
1、根據主題圖,引導學生布置教室,提出問題。
2、(1)有56面小旗,掛成行,平均每行幾面?可以怎樣列式?
板書:56÷8=()。
討論:怎樣計算?
板書:七八五十六,商是7。
(2)如果掛成7行呢?平均每行幾面?
板書:56÷7=()應該想哪句口訣呢?
(二)完成“做一做”
1、出示7×4口訣:
(1)啟發學生想一想,寫出兩道除法算式。
(2)分組討論,想一想商是幾,用哪句口訣,怎樣想的?
2、再出示余下的題目,由學生獨立計算,再交流。
三、鞏固練習:練習十一。第1~4題。
四、總結。
板書設計。
用7、8、9的乘法口訣求商。
例1、7×8=56。
56÷8=(7)口訣:(七)八五十六。
56÷7=(8)口訣:七(八)五十六。
教學反思:學生有了前面的學習作為基礎,這部分的內容掌握起來比較容易,以培養學生的能力為主,效果不錯。
小學數學數對教案參考(模板18篇)篇九
學生觀察情境圖,了解黃河的走向,弄清楚黃河流域與黃河長度的區別,匯報自己發現的信息。學生自己提出問題。
師:黃河流域的面積約是多少萬平方千米?誰會解答?根據學生回答板書。
二、學生根據圖中信息獨立列式。
方法一:(39+34)+2=75(平方千米)。
方法二:39+(34+2)=75(平方千米)。
師:黃河全長約多少千米?可以怎樣算?
生:a+(b+c)=(a+b)+c。
學習了加法結合律,加法中還有其他的規律嗎?請完成填空,然后觀察,看有什么發現?學生在觀察的基礎上發現,兩個加數交換他們的位置,和不變。
師:這也是加法運算中的一個規律,叫加法交換律,能用字母表示它嗎?
生:a+b=b+a。
師:學習了加法的兩個定律,能根據加法運算律解決實際問題嗎?
三、觀察下面算式,想想怎樣算比較簡便?
282+63+37。
生:用加法結合律可以簡算。
四、自主練習。
第1題。獨立完成,說說自己的想法。
第3、4題。注意用簡算。
五、簡要回顧。
這節課的學習內容。
六、作業。
自主練習3題。
小學數學數對教案參考(模板18篇)篇十
二年級的學生活潑好動、好奇心強、善于模仿。但注意力較弱,解決問題能力欠缺,對應用題不能很好地去分析。所以在教學方法的選擇上應主要采用游戲的形式,讓學生在玩中體驗,玩中創造。在游戲中讓學生理解教材中比較抽象的內容,同時將所學課本知識生活化。在平日的教學中,應注重營造愉悅、歡快的學習氛圍,運用多種活動增強學生參與的廣度和深度,使他們在親身體驗中進行有效的學習,保持他們學習的欲望和興趣,從而提高學習效果。理解兩個數量之間的關系,解決一個數里有幾個幾的用除法計算的實際問題是本單元解決問題的一個重要內容。教學中,要密切聯系生活實際,通過例題和相關的練習,讓學生在具體的情境中學習求平均分的實際問題。
小學數學數對教案參考(模板18篇)篇十一
1、結合生活實際,使學生經歷用不同方式測量物體長度的過程,在測量活動中體會建立統一的度量單位的重要性。
2、使學生通過觀察、操作等活動,初步認識長度單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表象,初步學會量線段的長度。
3、使學生能估計一些物體的長度,并進行測量,發展空間觀念。
4、培養學生初步的實踐能力,使其進一步感受生活里的數學事實。
小學數學數對教案參考(模板18篇)篇十二
教材首先讓學生經歷用不同方式測量物體長度的過程,用“為什么他們說的數不同?”這一問題引起學生思考,體會建立統一度量單位的必要性。接著,教材指出比較短的物品可以用“厘米”作單位,并通過看、量、畫等學習活動形成厘米的長度表象。
小學數學數對教案參考(模板18篇)篇十三
表內除法(二)是在學習用2~6的乘法口訣求商的基礎上,繼續學習用7~9的乘法口訣求商。本單元的學習屬于《數學課程標準》中“數與代數”領域的內容,在《數學課程標準》第一學段中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首先是對表內除法(一)單元除法意義的鞏固,其次是為三年級學習“多位數除以一位數”的除法做好知識儲備。著重讓學生在熟練掌握用乘法口訣求商的基礎上,綜合應用表內乘除法的計算技能解訣一些簡單和稍復雜的涉及乘、除運算的實際問題。
小學數學數對教案參考(模板18篇)篇十四
教學目標:
1、使學生理解眾數的含義,學會求一組數據的眾數,理解眾數在統計學上的意義。
2、能根據數據的具體情況,選擇適當的統計量表示數據的不同特征。
3、體會統計在生活中的廣泛應用,從而明確學習目的,培養學習的興趣。
重點難點:
1、重點:理解眾數的含義,會求一組數據的眾數。
2、弄清平均數、中位數與眾數的區別,能根據統計量進行簡單的預測或作出決策。
教具準備:
投影。
教學過程:
一、導入。
提問:在統計中,我們已學習過哪些統計量?(學生回憶)指出:前面,我們已經對平均數、中位數等一些統計量有了一定的認識。今天,我們繼續研究統計的有關知識。
二、教學實施。
1、出示教材第122頁的例1。
提問:你認為參賽隊員身高是多少比較合適?
學生分組進行討論,然后派代表發言,進行匯報。
學生會出現以下幾種結論:
(1)算出平均數是1.475,認為身高接近1.475m的比較合適。
(2)算出這組數據的中位數是1.485,身高接近1.485m比較合適。
(3)身高是1.52m的人最多,所以身高是1.52m左右比較合適。
2、老師指出:上面這組數據中,1.52出現的次數最多,是這組數的眾數。眾數能夠反映一組數據的集中情況。
3、提問:平均數、中位數和眾數有什么聯系與區別?
學生比較,并用自己的語言進行概括,交流。
老師總結并指出:描述一組數據的集中趨勢,可以用平均數、中位數和眾數,它們描述的角度和范圍有所不同,在具體問題中,究竟采用哪種統計量來描述一組數據的集中趨勢,要根據數據的特點及我們所關心的問題來確定。
4、指導學生完成教材第123頁的“做一做”。
學生獨立完成,并結合生活經驗談一談自己的建議。
5、完成教材第124頁練習二十四的第1、2、3題。
學生獨立計算平均數、中位數和眾數,集體交流。
三、思維訓練。
小軍對居民樓中8戶居民在一個星期內使用塑料袋的數量進行了抽樣調查,情況如下表。
(1)計算出8戶居民在一個星期內使用塑料袋數量的平均數、中位數和眾數。(可以使用計算器)。
(2)根據他們使用塑料袋數量的情況,對樓中居民(共72戶)一個月內使用塑料袋的數量作出預測。
小學數學數對教案參考(模板18篇)篇十五
將書中四幅圖逐一顯示,并配上解說,在故事中嵌入數學問題:
1、4個西瓜,師徒4人,平均每人吃幾個?
2、你說孫悟空會怎么分?
3、這時豬八戒說我來分,卻偷偷的把西瓜全吃光了,
5、0÷3=0說明其它3人分不到了,
6、做一做:0÷2=0÷4=0÷5=。
7、討論:0÷0=由于這個內容不是小學時學到的,但為了讓學生有個認識,所以可以略帶一些,當0作為除數時,是沒有意義的。
8、小結: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數都是0。
9、做一做。
0÷2=0÷4=0÷5=0÷102=0÷0=。
二、探究新知。
1、出示例6。
(1)出示例6,要求李思平均每月用電數,你能用一個算式來表示嗎?得:309÷3=。
(2)你認為這道題的商是幾位數?
(3)嘗試用豎式計算,結果是多少?你是怎么得到的`?
(4)反饋,比較得出簡便寫法,指板演題,問為什么十位上要寫0?
(5)獨立解決“萬青平均每月用電數”,及時糾正。
三、練習鞏固。
(1)豎式計算:604÷2=840÷7=296÷4=835÷5=。
比較今天學習的與以前所學的筆算除法的聯系。
揭題:商中間有0和商末尾有0的除法。
(2)判斷題:書第30頁,讓學生在改錯中鞏固方法。
(3)解決實際問題:第30頁第4題。
四、課堂小結(略)。
五、隨堂作業。
小學數學數對教案參考(模板18篇)篇十六
案例反思:關于這個案例我思考了下面幾個問題:1、既然教學因數中間或末尾有0的筆算乘法,為什么沒有從一般的三位數乘兩位數筆算乘法中引入?2、為什么出示材料是書中的例題卻當作練習講?書中的例題是已經提出問題的,而本節課卻讓學生自主提問題,學生問題基礎上篩選出例題中的問題?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由舊知識向新知識的遷移。我們在教學中要注意讓學生牢固掌握已學的知識,并用這些知識去分析、探討相似內容的知識,即用已知來探討未知。本節課并沒有復習三位數乘兩位數的筆算,而從口算乘法遷移到筆算乘法,小組討論口算方法和筆算方法進行類比,把過去遇到的知識技能用到將來可能遇到的情景中去,關注了學生的已有經驗和認知水平,是課新程理念最好的體現。
二、對知識由理解向表達的遷移。很多人有一種錯誤的認識,認為表達是語文學科中的事,與數學無關。其實不然,理解是掌握知識的前提,而表達則是掌握知識情況的標志。對知識和技能來說,理解知識是掌握知識形成技能的首要條件和前提,而對知識、技能的表達則是人們是否真正理解、掌握知識的一種重要標志。本課并沒有直接出示例題中的問題,讓學生自主提問題,給學生一個表達的機會,較好的解決了許多學生似懂非懂、思路不清晰的問題。
三、由理論知識向實踐的遷移。數學活動有三個層面:直觀感知層面、認識理解層面、結合生活綜合運用層面。學生通過學習理解、掌握了一定的理論和知識,而學習掌握知識技能的目的在于在實踐中加以運用。在綜合運用層面,本課創設了數學王國的情境,以數學王國為主線,讓學生經歷了數學門診、選擇超市、設計廣場三個畫面,課堂的趣味性濃了,實現了理論知識向實踐的遷移。尤其是設計廣場這一環節,真的是波瀾起伏,孩子們通過相互合作、相互交流、相互促進獲得了成功的體驗,增強了學好數學的信心。
小學數學數對教案參考(模板18篇)篇十七
師:同學們參加過游園會嗎?你們在游園會中看到過哪些有趣的場景呢?說出來跟同學們分享一下。
(1)課件出示教材10頁例1情境圖。
師:許多同學都圍在小丑身邊買氣球,那么我們一起來數一數小丑手中有多少個氣球,賣了多少個氣球吧。
(2)引導學生提出問題:你能根據了解到的信息提出一個數學問題嗎?
預設。
生:還有幾個?
(3)引導學生把已知條件和所求問題完整地說一說。
(4)引導學生列出算式:15-9。
(5)思考:說一說這道題和以往學過的十幾減幾的題有什么不同。
師: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十幾減9的計算方法。
小學數學數對教案參考(模板18篇)篇十八
1、量一量我們的課桌面有多長。
2、學生動手操作,教師巡視。
3、交流匯報。
4、質疑:為什么大家得到的結果不一樣?有什么辦法可以使我們的測量結果相同呢?(用同一種測量工具)看來,只有在測量時使用同一種測量工具,才能得到相同的測量結果。你知道生活中用來測量物體長度的工具是什么嗎?(課件出示:尺子)對了,尺子就是生活中用來測量物體長度的工具。